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1篇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第2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MCAI;教学软件;开发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利用多种现代化设备,多方式、多渠道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缩短学时,提高教学质量,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把MCAI引进课堂教学之中,是教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环节。MCAI(Multimedia Computer_assisted Instruction)是指以计算机为重要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具有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形式活泼多样、题材丰富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自测等优势[2]。Authorware是目前最好的制作CAI课件的软件,具有很好的组合性。能把文本、图像、影视、动画、解说等教学素材以及运用flash和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因此,本课题组开发《中医基础理论》MCAI软件以Authorware为主。

一、《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软件开发的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主干和入门课程,在中医教学中占重要地位[3]。但是它的知识纷繁杂乱,思维抽象,且好多内容都是直接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学生在高中以前接受的是数理思维,则入大学接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往往对传统中医思维及表达方式不习惯,并对其科学性与使用有效性存有疑虑。而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主观体验,也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问题直接削弱学生学习的动力[4],使教和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通过精心设计和编排,以Authorware7.0软件为主,结合其它图片、声频、视频、动画等制作软件把相关内容制成MCAI软件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保证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标准化。使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或反复利用MCAI软件自学。从而达到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和效率,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收集素材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设计制作,也需要具备整体设计创意的素质,因而《中医基础理论》MCAI软件的开发可以为其它中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提供借鉴,为新教师提供多媒教学课件范例。尤其是西医各专业的《中医学》,因大部份内容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同,如“阴阳五行”、“脏象”、“经络”、“体质”、“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按《中医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作适当修改就可以用于《中医学》的教学。

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必要,只有做好各项准备,制作出来的软件才能更适应《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在开发《中医基础理论》MCAI软件之前,我们认真研究教学法,多次组织教育教学思想讨论,发表有关教学论文数篇,并已建设《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试题库等。

2、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参加多媒体教学学习班和自学等形式。尤其是Authorwere和Flash等软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我们还通过参加省多媒体教材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资料收集。包括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中基教学参考书、MCAI软件研发相关资料等),更重要的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动画等。

4、源程序的制作。在开发《中医基础理论》MCAI软件之前,先用Authorwere7.0或FlashMX制作各章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测试题(有时间限制,测试完毕自动显示成绩并保存),运用于教学中并收集师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合理修改。

三、开发思路

我们的思路有四个方面:

1、如何把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知识融合在MCAI软件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科学性,以更适宜学生自学。我们对近三年来中医基础理论新的教学改革观点和MCAI软件制作新动向和趋势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归纳、提炼,为软件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现有多种测试题课件源程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开发综合测试、考核系统。可以吸取执业医师考试和职称考试的经验,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性质和大一学生的特点进行研究。

3、探讨MCAI软件如何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恰当地结合。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来创设良好的氛围,处理好“主导”、“主体”、“工具”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依据合理的教学价值取向,灵活有效地选择使用MCAI软件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中医信息素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4、剖析MCAI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使用MCAI软件应注息和遵循的原则、使用策略等,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势,但并非尽善尽美。下一步我们将对传统教学模式和MCAI软件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开发出更科学的教学软件。

参考文献

[1] 刘甘娜.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胡霞.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MCAI的应用评价及前景展望[J].中医基础理论教学.2002.12.

第3篇

摘要: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到现代生物学的许多方面,现代生物学可以阐释中医的许多理论和实践。具有宏观系统性、整体性、定性性和辩证性等的中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如能和现代生物学的定量和微观结合体来,将会是中医药学和现代生命科学的优势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物学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现代中医人才应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优秀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应具有现代生物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传统文化基础,行为和社会科学基础,才能追踪、占领中医药学发展的前沿,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如何实现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却存在着认识上、操作上和理论建构上的巨大困难,且一直是阻碍中医发展和融入世界现代医学的障碍。下面根据医学生物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联系和分析,以期对中医现代化和改进中医院校生物学教学有所启发。

1.生物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关联

1.1现代医学模式和中医医学模式

早在几千年前,《内经》对人体疾病的的认识就不仅局限于人体本身,而是全面考察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和内部机能的综合效应。生存条件的生物、气候、环境、时间、物候、地域、饮食五味、社会等因素的变动,人的内在环境的情志、体质、阴阳、气血等的异常,两方面的综合变动才造成疾病的产生。因而对疾病的治疗过程,《内经》所关注的不只是具体的疾病所在,而是病症所导致的整体变化,所以诊治的目的是去治疗整体五脏阴阳气血的变化(治本)。待到阴阳能够达到平衡协调的境界,病因也就被驱除,这就是疾病被治愈的状态(标本兼治)。并形成了和现代医学模式相近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环境一生态医学模式。”因此,中医理论和实践和现代医学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基本观点是统一的。

1.2阴阳理论理论在生物学中的体现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疾病的产生和治疗都可以用阴阳的平衡和互根来解释。阴阳学说可以拓展到生物学的许多方面,如把同化作用产生的物质归于阴,把异化作用产生的能量归于阳,细胞、组织的增长属阳,变性萎缩属阴,cAMP属阳,cGMP属阴等等。以cAMP和 cGMP为例,在细胞中cGMP的含量使cAMP的十分之一,但cGMP/cAMP的比值是稳定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研究发现细胞趋于分裂还是趋于分化取决于cGMP/cAMP的比值。在白天细胞内细胞内cGMP/cAMP的比值升高,细胞分化,分裂受抑制,机体应即耗能,机体处于阳盛状态。而在晚上细胞内cGMP/cAMP的比值下降,机体修整,DNA合成、分化受抑制,机体处于阴盛状态。这是中医的阴阳平衡学说的很好体现。并且cGMP 和cAMP是一对拮抗物质,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作用也不同甚至相反,如cAMP在平滑肌细胞中使细胞松弛;在心肌细胞中使收缩力增强。cAMP和cGMP量的调节作用是多途径、多层次的和相互变化的。这是中医的阴阳互根和相互的转化的表现。

1.3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与生物微生态学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微生态平衡,以及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免疫系统正常的应答反应能力及其所表达的功能是构成“正气”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均衡、菌群多样性明显、优势菌以有益菌为主。中医瘟病学的“疠气”就是现代生物学所揭示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中医脾胃病的微生态学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与患者胃肠菌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显著差异等。

1. 4中医学药性理论生物生态学

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中药材产地与中药性味有关,并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现代生物生态学研究也表明中药性味与生物生态因子有很大关系,并且由于现代中药栽培和气候、土壤等的变化,使中药药效产生了极大变化,原有中药理论中的中药性、味、归经已经不符合现代中药的性能,这些问题必将会导致重修本草,以明确现代中药的性能,指导临床。

1.5中医疾病防治与生物生态

中医学历来重视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并认为疾病的发生,一是因人体的正气不足或功能紊乱;二是因邪气侵入人体。因此,中医的治病原则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即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因地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谓“因人制宜”等。这些无不体现中医防治疾病的生物生态观。

2. 中医药汲取现代生物基础和改进中医院校生物学教学将会是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地的优势更好的发挥

由以上五点可以看出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到现代生物学的许多方面,现代生物学可以阐释中医的许多理论和实践。如果具有宏观系统性、整体性、定型性和辩证性等的中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的能和现代生物学的定量和微观结合体来,将会是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地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如果在中医院校生物基础教材或相关基础学科里加入中医药学和生物学的相关联系和分析并不断改进,或者教师能够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有机的融入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医,了解和认识中医的科学性,也会对如何实现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认识上、操作上和理论建构上的困恢和消除中医药融入世界现代医学的障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对发展中医特色和优势,促进中意现代化进程和培养中医现代化接班人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远根.《内经》创立的生态医学模式[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第25卷第4期:22-23

第4篇

1.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对于刚刚接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与他们之前所学习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所身处的现代科技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而中医学的思辩性思维,也会使习惯于逻辑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多困惑,造成对中医理论的误解以及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因此,初学中医,亟须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因此,在讲授基础理论课程之前,我们着重《中医学导论》的讲授,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先秦百家思想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本质特征及中医学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等,使其能够认识到中医学是不同于现代医学乃至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和特点,逐步培养中医学整体的、辨证的思维模式,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基,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融的关系。而一般来说大学新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如哲学基础部分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关键,在讲授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等知识予以阐述[1B]。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中医理论的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

1.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内容上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包括四大知识模块,即: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理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各知识模块特点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该课程全部内容,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多样化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1互动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常用讨论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按照“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贯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此种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可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2案例式教学: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它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2]。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实录的医案,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因此,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任何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讲解“气能生血”时,可以例举临床补血配合补气药治疗相关血虚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提高,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的古今医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4配合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利用PPT、视频、录像、幻灯片等方式,综合处理授课信息,创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其优势是它能把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如经络学说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则图文并茂,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而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互动[3]。

2加深理解,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它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方式。《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它能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中医方药的神奇效果得到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观察各种示教模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某些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如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分布规律等,很难如解剖学一样让学生目睹其真实状态,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又难以理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学生走进示教课堂,通过人体经络模拟模型观察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进而总结其走向规律、交接次序及在人体的分布规律等,如此则改善单纯课堂讲授时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另外,舌象仪、脉象仪等各种直观示教模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过动物实验理解中医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尝试逐步引入动物实验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实验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验证和阐释,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如学习阴阳学说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制作阳证、阴证动物模型,观察阳证、阴证两组动物模型的表现特征如神态、眼球、活动及皮肤血管情况,并测量体温、心率的变化,运用阴阳学说理论对比分析两组动物的症状发生机理,从而加深对“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理论的理解。

3强化记忆、拓展知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时数少,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该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水平测试三个方面。

3.1基础知识学习平台:该平台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讲稿、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对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了解,避免听课时主次不分,影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只顾忙于笔记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从而使很多晦涩难懂的中医概念无法真正理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把讲稿及全部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学生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而老师也能在保证重、难点知识讲清讲透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如此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2教学内容拓展平台:拓展平台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中医。如千古中医故事、中医大家讲座视频等,可使学生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坎坷历史、中医学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学的贡献等有一个了解,进而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中西医学比较部分通过对中、西医学的医学模式,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各自诊疗疾病的特点等方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并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方法手段弥补中医的不足;案例教学内容可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新研究进展部分则结合现代知识和现代研究成果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剖析,这样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记忆中医理论知识,弥补中医理论较抽象、难理解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第5篇

一是保持中医学理论的原汁原味,不与西医学相融合。以匡萃璋先生的“两种牛不人工授精论”为代表。强调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中医学有自己的原理,即整体论,认为目前应强传统之体,宏中医之用。

二是强调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中药,使中医中药脱离其传统理论,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部分西医学习中医的专家及中医学习西医的人员,持此种观点。引以为荣的代表成果如日本的小柴胡汤制剂获得美国FDA认证。此观点遭到传统中医学者的抵制,认为似乎是“废医存药”之风重来。但因研究药剂有客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此风难止。

三是主张在保持中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即强调充分继承挖掘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只要研究的核心、本质是中医学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思辨,也可以是现代科学的调研、分析、实证。我认为这是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下面谈谈我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目标及创新思路的理解。

1中医学理论的创新目标

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说来是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以下5个方面的分目标必须优先实现。

1.1中医学理论范畴中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是确切的,外延是清楚的,表述是统一的,没有概念的泛化或歧义。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医学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与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的身份相符。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如正在建立中医学名词术语及其英译的国家标准,但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如:①精与气概念的混用;②精、气与古代哲学范畴中关于宇宙本原的精、气概念的混淆;③阴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分不清,阳虚与气虚难区别,并出现气阴两虚与气阳两亏等有悖逻辑的术语;④脏腑之精、脏腑之气、脏腑之阴、脏腑之阳的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

中医学某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不清,其原因有多种。而解决的办法,应是调动全国的中医学基础、文献学科的专家和中医临床学家来共同研究,在调查大量的有关文献和临床资料之后,共同讨论确定。

当然,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不是限制人们的思维,而是在培养我们的学生时,有一个规范的说法;在编写教科书时,有一个可遵循或参照的标准;在对外交流时,有一个可让国外友人容易理解的相对规范的表述。

1.2证候概念的规范化及诊断标准的确定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诊治特色,证候也就成为中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对证候的研究,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和证候内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①证候的概念内涵至今不甚明确,某些中医专家,甚至《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中,仍然将证候规定为“症状和脉象”与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科书中的表述不符。②证候的分类仍然有待改进,证候分类的层次应该清晰,从类证(如虚证、实证、热证、寒证、表证、里证、阴证、阳证等八纲证,太阳、少阳等六经证,卫、气、营、血证,上焦、中焦、下焦证等)到一个实施治疗的具体证候,一般都有几个层次。③某些中医证候诊断术语概念不清。一是由于中医学某些基本概念内涵不清而导致的证候诊断术语不确切和不规范,如上面提到的气阴两虚、气阳两亏等;二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滞后而出现的概念内涵不清的证候诊断术语,如脾虚、肾虚、肝虚、心虚等等。④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该统一规范,但现在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⑤证候的诊断以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的描述为主,微观指标在辨证中仍然难起作用。

解决证候概念的规范化和确立证候的诊断标准,应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组织起草了国家标准中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但尚需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以增强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1.3将中医学的相关概念独立于古代哲学概念并确立其自然科学的属性

确立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并不否定其人文社科属性),有利于中医学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将中医学的某些概念与古代哲学的相关概念分开,成为中医学自身的概念。

如精、气、神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与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也是不同的;中医学的精气概念及其生命本原说、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说,都具有自然科学属性,都可以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逐渐揭示其内涵。

1.4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中医学理论要达到现代化的目标,理论创新必须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新理论、新假说的诞生一般都在实践过程中,或在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或在实验研究积累的过程中,或在文献研究的分析过程中。就中医学来说,临床实践过程对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理论创新不仅仅是基础学科的事情,也是临床学科的事情。只有理论学科与临床学科的专家联手协作,才有可能发现新的规律,构建新的假说。“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因此,要求临床学家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学家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中医学理论要创新,要现代化,必须造就一大批理论与临床兼通的专家。

1.5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

传统理论的改造和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理论的改造,多是建立在否定某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且难以得到公认。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某些传统理论作了改造,如:①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还是温病辨证纲领的问题;②膀胱是盛尿的脏腑还是藏津液的脏腑的问题;③主管人的心理情志活动的脏腑是心,是脑,还是肝的问题;④脏腑的功能是以脏腑的结构为基础还是以脏腑之精气阴阳为基础的问题;⑤正气与邪气的概念问题;⑥阴阳失调与调整阴阳的概念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均是中医学理论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也是临床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在“脏腑气血阴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宄而构建的“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是在发掘《内经》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传统理论相统一,但与后世的脏腑气血理论有某些冲突,也属于对传统理论的改造。

另外,对证候的深化研究,也可能与传统的“异病同治”理论发生冲突。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寒饮蕴肺证可出现在哮喘、COPD和肺水肿等疾病中,并且用小青龙汤治疗均有效,但实际上寒饮蕴肺证在上述不同的疾病中应是有区别的,用药自然也应有所区别。至于用何方治疗更为合理,只有通过实验研究去探索。因此,“异病同治”仅仅是说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证候,用大致相同的方药可能都有效,而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一个完全相同的证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哮喘、COPD、肺水肿等疾病中出现的寒饮蕴肺证,实际上也是一个类证,其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存在着差异,这实际上是发展了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传统理论改造的目的,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提升,使其科学性更能体现出来。

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思路

2.1明确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的关系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用以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虽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但仍应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属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融的学科。

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定位于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并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其属于自然科学的部分,将有助于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

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某些范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论概念的微观机制,不断创建和发现新的假说,方可使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发展和更新。同时将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尤其是古代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加以科学的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吸收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方可使其更能指导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2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思路

继承性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即便是创新,也不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但若没有创新,则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就得不到更新和发展,自然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切实操作好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工作,是关系到中医学前途的重大工程。

2.3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影响

在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我们既要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了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等。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历史地位,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2.4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以明确中医学固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研究之目标,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等,是中医学固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应下大功夫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学理论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当然,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概念内涵的确立,应建立在充分掌握和分析有关该理论和概念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献资料掌握得越全面,得出的结论就越可信。但决不是一些文献资料的堆积和列举,而应下一番比较分析的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杂乱的材料中归纳能反映该理论和概念之本质的内涵和外延。

如对肺行水理论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肺行水理论的基本内涵。经过对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的研究分析,发现肺行水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调节肺脏本身水液的输布,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密切相关;②通过肺气的推动作用,调节肺系统(尤其是皮毛)之水液的代谢,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一般无明显的相关性。

肺主行水理论内涵的确定,对临床肺疾病的辨证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有关肺主行水理论的科研设计具有奠定理论基础的作用。

第6篇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tudy of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uch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ialism, system theory, basic theory of the main line of material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哲学原理;中医现代化;探讨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兴起,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身的健康似乎是为药是治,甚至有些业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弃了中医的理论,而跟着感觉走去了,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的内涵,违背了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也就是违背了科学。

1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是物质的,是中医的基础,它把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机能,用阴阳属性来概括,用五行来归类,并利用阴阳矛盾的相互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采用自然界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观念思想的起源,是来自男女不同性别这一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阴阳思想的产生和流传在传说中比较早远。阴阳的本体含义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万物刚柔动静运动变化现象性质功能属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中,阴阳是引起事物发生变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无形机能和物质势力。阴阳的无形有功的阴阳势能效应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场、磁力场的势能效应一样,虽然不具有实物性,但却具有被人感知的势能效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平衡发展,产生积极成果的根本保证。在这广泛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理论。

1.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势能性质分类规定,对天地万物进行总体归纳的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它把世界万物一系列特有的归纳概念,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将世界上千差万别,形殊类异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属性,分门别类梳出条理,分类标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属性及五行物质势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质和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联系,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类物质势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在维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各个系统环节生克制化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解决矛盾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性质“对症下药”,用钥锁关系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原理,是把阴阳气血津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风寒署湿燥火,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辩证的高度统一。

2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研究,就是以中医整体观将相互关联的、现代生物医学对物质的单一的、静态的认识,用世界公认的“系统论”的动态观、层次观,使之整体综合化,再加以整体“八纲”认别,就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总率下的中医现代化了。

2.1 中医现代化研究指导方向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念”我们用诸如哲学、逻辑学、唯物论、信息学等科学的观点研究现代化的中医,将“中医现代化”方向路线选择为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它指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首先,人体自身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的体系;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体现人体的一致性的体现。中医的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现代研究方面具体方略是“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是我国中医最早的核心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的一切检查、监测方法和器械都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而人体疾病的病证概括又离不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医现代化革新,也无不遵循中医或者祖国医学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我们知道哲学中的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历代许多医家绞尽脑汁探索人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显微镜都没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走物质基础发展中医药之路。从唯物论、系统论、物质基础理论来研究,这些理论研究认为:人的任何系统、器官、分子、细胞、基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和单一物质基础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物质单一基础,没有整体,它是极不完善的,就像现代生物医学,对许多多发病、综合症、复合病症、器质性病变不能治疗。整体观不但具备了系统论的动态性、层次性,整体性三性,还具有“系统论”没有的“四诊八纲”;只有增加了这四个字,中医才能顺利的走向现代化。反之,如果整体不知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整体就是完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我们必须知道整体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相互缺一不可。从逻辑学、唯物论,整体全息观、天人合一观,系统论说,整体与物质基础是相辅相成。

第7篇

关键词: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症状特点;中医证候特点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409-05

Study on TCM Symptoms and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of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LI Fengyi1,TIAN Delu2,SUN Jinhui2, ZHANG Daoming3, ZHAO Xianjun4,BATU Deligen5,LI Qunwei6

(1.No. 302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2.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3.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 100029, China;

4.Medical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0, Jilin,China;

5.The Affiliated Hospital Innermongoli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ongliao 028000,Innermongolia,China;

6.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271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was the investigative emphasi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TCM had some advantages in prevention and cure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and the study on "syndrome" was TCM research focus nowadays.Though adopt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overally gathered the data of four methods of examination and correlat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patients,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and TCM pathogenesis from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Key words: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TCM symptoms characteristics; TCM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酒精性肝纤维化是国内外酒精性肝病研究的重点,近10余年来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都获得了许多成果。酒精性肝纤维化“证”的研究也是当今中医研究的热点,但至今尚无一致可重复的相关文献报道,更缺乏数理统计支持的多中心证候特点分布临床资料。本研究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探索。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在明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信息,以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中医证候的特点以及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特点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病例于2004年6月-200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泰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共5家医院,按统一研究方案收集,包括门诊及住院病人。最后共收集合格病例199份。调查表均由消化科医院临床医生填写。

调查表中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资料的内容:包括中医面色、舌脉、全身症状(口味、肌肤、二便)、脾胃症状群、肝胆症状群、肾及血证症状群等共136项(详见《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证候调查表》)。全部症状均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标准进行分级量化:按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与外界刺激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量化,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量化为0、1、2、3;难以分级的分为不出现与出现,记为0、1。

1.2 研究方法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FACTOR ANALYSIS)的方法[1]。主成分分析就是寻找潜在支配因子的分析方法,即将相关性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症状)归于同一类中,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变量(症状)之间的联系。主成分分析的工作原理比较符合中医“辨证”的思路,“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所作出的病理性概括,即“证候”,是潜在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因子);症状是机体内在病理状况的外在表现,是外在的、受“证”支配的因素(变量)。本研究就是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将酒精性肝纤维化四诊信息中的相关部分提取为支配这些信息的因子,进而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证”相关临床判断标准来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证候特点。

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南京的诊断标准和日本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40g/d,女性略低;或2周内有暴饮史;②过度饮酒出现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为酒精性肝纤维化者;③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酒精性肝纤维化组织学改变者;病变的主体:a、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b、肝细胞周围纤维化;c、从肝细胞囊开始的星芒状纤维化。出现其中一项或全部;④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者;⑤血清HBsAg阳性但HBV-DNA阴性者;⑥年龄范围为25~70岁;⑦合并脂肪肝的纤维化(即脂肪肝加肝纤维化)病例亦归入此类。

肝纤维化的定性诊断注意事项:①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很难诊断酒精性肝纤维化。在未做肝活检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测定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可间接了解肝纤维化的有无,门静脉主干内径>13mm,脾静脉内径>8mm时,排除测量时的影响因素,提示有门脉高压的形成,肯定已有肝纤维化的存在。②肝和/或脾大。

2.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5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③血清HBsAg阳性,HBV-DNA阳性者;④血清学检测证实有HC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胆性肝炎或隐源型肝炎者;⑤合并肝癌、肝性脑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⑥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⑦原发性和/或继发性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神经和血液系统疾病者;⑧精神异常不能表达自身感受者。

2.3 中医相关辨证标准

参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相关内容。

3 结 果

3.1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症状分布特点

对199例患者88个症状、舌脉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初步表明(见表1),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医症状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症状。舌脉病态改变也较突出,在以上88个症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3.2.2 主成分法提取因子 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有12个,其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0.241%。

3.2.3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证候分布特点 用主成分法,经最大方差旋转法旋转变换,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见表3,仅列出大于0.3的因子系数)。

从表3得出的12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按因子系数大小排列如下:

F1:腹痛欲泄泄后痛减,手足麻木,胃脘疼痛,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头晕,心悸(心慌),潮热盗汗,怯寒,夜尿频多,骨蒸发热,皮下瘀斑,齿松发脱,腹痛绵绵,口渴喜饮,口渴少饮,头身困重,喜太息,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减退,(肝区、胃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健忘,牙龈肿痛,口淡不渴,气短,五心烦热,耳聋,口燥咽干,懒言,耳鸣,齿衄,情绪抑郁,自汗,浮肿,肠鸣,矢气,,身热不扬,烦躁易怒,呃逆,嗳气,便血,失眠,胃脘灼热,口腻,便溏不爽,大便稀,吞酸,遗精,神疲,胃脘嘈杂。F2:身目发黄,口干而苦,小便短黄,胃脘嘈杂,不欲食,吞酸,胃脘灼热,脘闷,便溏不爽,口腻,肝和/或脾肿大,口燥咽干,食少,面部赤丝,失眠,肠鸣。F3: 嗳气,呃逆,自汗,耳鸣,情绪抑郁,便血,吞酸,胃脘灼热,矢气,烦躁易怒,恶心呕吐,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心悸(心慌),口渴喜饮,失眠,骨蒸发热,健忘,口腻,肠鸣。F4:腹胀,食少,口淡不渴,肠鸣,不欲食,便溏不爽。F5:面部赤丝,减退,齿衄,肝和/或脾肿大,(肝区、胃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尿频多,烦躁易怒。

F6:大便秘结,排便无力,懒言。F7:肌肤甲错,身热不扬,失眠,牙龈肿痛。F8:乏力,神疲。F9:胁肋(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肝和/或脾肿大。F10:脘闷,口腻,不欲食。F11:矢气,肠鸣。F12:牙龈肿痛。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证”相关临床判断标准来分析上述12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可以得出每一个因子所代表的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

F1的证候特点:属寒热虚实错杂;从所包含的变量分析,脏腑定位不明确,但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胆脾胃系统,兼见其他系统表现,与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错综复杂的症状较符合,故F1的症状群代表“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综合表现。F2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肝胆热盛,病位在肝胆。因较符合“肝胆湿热”的辨证标准,故拟为“类肝胆湿热”。F3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病位在肝。因较符合“肝气郁结”的辨证标准,故拟为“类肝气郁结”。F4的证候特点:属实证,主要表现为脾为湿困的临床表现。病位在脾,故拟为“类湿邪困脾”。F5的证候特点:属虚实夹杂,虚症主要表现为肾阴虚,实证表现为瘀血表现,拟为“类肾虚血瘀”。F6的证候特点:属虚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病位在脾,拟为“类脾气虚”。F7的证候特点:该因子所含变量无内在联系,脏腑定位不明确,无法判定证候归属,予以删除。F8的证候特点:属脾气虚证,与F6的证候特点相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可合并,拟为“类脾气虚”。F9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瘀血阻络,病位在肝脾,拟为“类瘀血阻络”。F10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脾为湿困,与F4的证候特点相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可合并,拟为“类湿邪困脾”。F11的证候特点:该因子所含变量较少,只是脾胃系统的一个症状,无法判定其证候归属,予以删除。F12的证候特点:该因子只有一个症状,缺乏脏腑定位变量。无法辨别证候归属,予以删除。

3.3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证候特点分布(见表4)

4 讨 论

证候的辨证可划分为古典(传统)辨证诊断和现代辨证诊断研究两个历史阶段。前者的方法包括“依据症状诊断”、“结合病因诊断”和“治疗性诊断”3种,都是定性的经验诊断[1]。后者是从80年代开始,目前正在进行探索期间,其特点是:一方面逐步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力求进行半定量化、定量化、客观化和标准化诊断研究的各种探索;另一方面建立西医微观指标与中医“证候”的联系: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随着中医学科建设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规范化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传统的辨证过程,即医家以“四诊”为手段,获取了患病个体的直观信息,进而根据中医学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思辨,并借助一定的标准,将其归属于相应的证候类别。今天,人们称之为宏观辨证,其作为判别依据的标准则称之为“证候宏观标准”。而制定“证候宏观标准”的过程就是证候规范化的过程,是对中医学术系统整理、统一规范、全面提高的过程。它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基础。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中医对证的诊断为中医学所特有,故应立足于建立自己的科学标准,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且利于对外交流。

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遵循中医临床观察的特点,设计症状、体征调查表,在明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该病中医证候的分类、病机的探讨以及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等方面做些探索性研究。

4.1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医症状出现频率大于50%的依次为:舌苔厚腻、神疲乏力、胁肋(肝区)疼痛、蜘蛛痣、肝掌、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肝和/或脾大、腹胀、食少、口干而苦、脘闷、舌胖大荣润有齿痕、身目发黄、舌苔白、气短、大便稀、烦躁易怒。该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舌脉病态改变与临床基本符合,提示在临床诊治该病时应重视舌脉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辨证中的重要地位,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患者早期临床上可无任何不适症状,也既是所谓的“无证可辨”,此时对舌脉的诊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病性以邪实为主 虚实夹杂

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6类中医证候特点中,具有类似“邪实”性质的有4类;在199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这些证候特点的分布也以类似“邪实”的为主(63.30%)。邪实,主要包括(类似)湿/湿热、气滞、血瘀;类似“虚实夹杂”性质的也有相当高的发生率(14.57%),主要表现为类似“肾虚血瘀”的证候特点;虚证主要表现是脾气虚(22.11%)。

4.3 酒精性肝纤维化病位主要在肝脾 与胆胃肾关系密切

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4类类似“邪实”证候特点中,“类肝胆湿热”(16.08%)、“类肝气郁结”(10.05%)和“类湿邪困脾”(23.61%)的病位主要与肝脾(胆胃)有关;在“虚实夹杂”中,“类脾气虚”(22.11%)的病位与脾有关;“类肾虚血瘀(14.57%)”的病位与肾有关;“类瘀血阻络”(13.56%)无定位依据;从所涉及的证候特点分布频数及结构比来看,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胆胃肾关系密切。

4.4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 气滞血瘀兼有正虚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名,但中医对酒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疾病的记载和认识远于西方各国。中医学认为,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湿、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酒邪伤人,多现湿热实证,也可以直接损伤人体正气,导致脏腑亏虚。古代医家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病的病因概括为“热”、“毒”、“湿”、“痰”、“虚”、“瘀”等。对于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不但认识到酒性(外因)在本病形成和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还揭示了体质内因是本病发生和病机演变的基础。如《世医得效方》曰:“大抵五疸以酒疸变症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辄乱者”。说明酒邪伤人,因人禀赋不同而异。

导师田德禄教授在继承古代医家对酒精性肝纤维化认识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归属中医“酒癖”范畴,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血不和,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导师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机演变规律分3期。初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蕴结中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搏结,或阻于脘腹,或停于胁下,为伤酒之证。此时病位在肝脾(胃),证多属实属热,以气滞、血瘀、湿阻为主。中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留滞中焦,聚而为痰,阻碍气机,致气血痰与酒毒湿热相互博结,凝结成块停滞于腹中则为积块,或留置胁下而为痞块。病位在肝、脾,以气滞、血瘀、痰阻为主,为酒癖之证。后期:病由肝脾及肾,邪势未衰,正气已伤,正虚邪恋,此时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而成酒臌之证。导师根据以上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拟出具有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清热祛湿、活血软坚作用的复方“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在临床实践和实验室基础研究都得到了验证 [3-7]。

本实验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纳总结出的类似证候的特点是以为邪实为主,虚实夹杂,邪实表现为湿热、气滞、血瘀;正虚主要是脾、肾虚。脏腑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胆胃肾。从中可以部分归纳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主要病机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这与导师田德禄教授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8],本研究结论验证了导师田德禄教授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把握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90.

[2] 张道明,王远新,赵洪川,等.酒精性肝病-附136例临床与病理[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6,5(3):196-201.

[3] 丁霞,田德禄,焉小丽,等.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58-61.

[4] 赵丽云,丁霞,蒙一纯,等. 调肝理脾方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25-27.

[5] 丁霞,田德禄,蒙一纯,等.调肝理脾方对肝脏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0,7(2):15-18.

[6] 丁霞,蒙一纯,田德禄,等.调肝理脾方对HSCDNA及RNA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2):23-25.

第8篇

1 临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较多,必须认真查找原发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因治疗,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慢性肾炎占居首位,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在继发性肾脏病中,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病较为常见。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脏病中确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继发

性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渐进性发展的,但在某一阶段受到某因素的影响,可出现肾功能的急剧恶化。因而及时祛除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认为是防止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肾脏的疾病复发或加重;②水、电解质紊乱;③各种感染;④高血压、心力衰竭;⑤应

激状态;⑥其它各种不利因素。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医常规措施,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中医认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风热或风寒;②痰热;③水湿;④湿浊;⑤湿热;⑥瘀血;⑦风动;⑧风燥。中医针对这些邪实证,除常用的辨证口服汤剂外,还采用如专方、专药、内服、外洗、灌肠、静脉给药等措施(3),不仅疗效较好,而且还有标本同治之妙。

    1.3 饮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疗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可减少肾小球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肾单位”的滤过率减低,延缓肾小球的硬化过程,从而保护了残存的肾功能。为了防止低蛋白饮食带来的负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张采用(1):①低蛋白饮食+eaa疗法;②低蛋白饮食+α-酮酸疗法。饮食疗法历来

被中医所重视,但由于crf的特殊性,虽有虚证诸象,但其“气化不足”,易生浊毒。因此,其“虚则补之”而不能呆补、腻补、纯补,必须补而有节,特别是应以肾的气化功能和邪的兼挟情况为参考,辨证进补(4),这样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与辨证治疗 治疗原发病和纠正可逆因素是治疗crf的关键。crf非透析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减少尿毒症毒素和代谢废物的蓄积,利用肾外途径增加尿毒症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③治疗crf原发病,控制crf渐进性发展的各种原因;④针对各系统症状和并发症予以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五个证型辨证选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毒内蕴为标的特点,其组方多以虚实并理、补泻合用、攻补兼施为特点(5);而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也主张依据脾肾阳气虚、脾肾气阴虚、湿热中阻并浊邪犯肾、脾阳虚弱并浊邪内蕴、脾肾虚弱并水瘀互结证型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由于crf是一个病情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疗贯彻始终来处理如此复杂多变的疾病。病症结合,标本兼顾,方能灵活地解决正邪、标本、病证之间变动着的矛盾。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更有确切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1.5 胃肠及结肠透析 胃肠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生物膜—胃肠粘膜清除代谢废物的原理,但因传统的方法进液量较多而腹泻剧烈,病人无法坚持。随之研究的化学吸附剂,如阳离子交换树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其局限性。针对传统的胃肠透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首先是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了进液量过多和腹泻频率的问题。如成药尿毒清及含大黄的复方汤剂等透析药,其药性缓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数,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结肠透析疗法又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大改进,它是在胃肠透析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利用中药复方大黄制剂进行结肠透析,又进一步推动了胃肠透析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大大地弥补了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使胃肠透析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肠及结肠透析疗法,不仅融汇了现代医学的理论,更发挥了中医中药全身性调节与治疗作用,对于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研究

寻求与研制防止crf进展与恶化的有效药物,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大黄为治疗crf的有效药物之一,并经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其有延缓、阻止crf病情进展的作用。大黄治疗crf的机理主要为(6):①对血bun(尿素氮)的影响;②对系膜细胞的影响;③对肾代谢的影响;④对血脂的影响;⑤对血液流变的影响;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⑦对过氧化脂质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黄对多种crf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疗效外,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还论证了黄芪、参类、附片、当归、川芎、地黄、冬虫夏草等药物防治crf的机理(7),这些药物均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中筛选出来的,将这些有效的药物组方应用到临床中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医对crf认识上的差异,既谈中西医结合,就应该是有机地结合。如南方医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维护肾功能、延缓crf的自身进展速度以中药为主,以西医的饮食疗法、利尿降压、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为辅的方法即为中西医结合。这种观点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苏州医学院的卢氏则提出:crf的中西医微调优化疗法,即建立在功能肾单位理论、超滤过理论、矫枉失衡理论、小球小管反馈理论以及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和crf病理生理特征基础上,着重优化观点,取中西医药二者之长而避其短,紧密与病人(具体)病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方法研究的目的还在于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途径。如笔者曾撰文探讨尿毒症皮肤透析疗法的思路与方法,这种机理便是现代医学的自身代偿、皮肤排泄和中医汗法理论融为一体的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则发展成为肾衰水浴方,利用中药与水浴的双重作用,加速出汗排毒,利用皮肤半透膜的生物特性,达代偿性治疗的目的,经治后有效率达88.4%,临床疗效显著。这种中西医结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丰富了临床治疗理论。

4 问题与展望

    4.1 如何结合 中医药的长处在于能促进氮质由肠道排泄,从而有效地阻止废物蓄积,而西医药擅长于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处理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及各种并发症方面发挥作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主要有上述特点,并适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疗。正是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展。但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结合尚处于最简单的阶段,因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结合不仅仅是临床的相加,更应有相适应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目前这种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如何有机地中西医结合、病症结合,仍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4.2 诊疗标准 西医将crf按照肾小球滤过功能储备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即代偿期(肾功能储备减退期)、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及衰竭期(尿毒症终末期);而中医则按照血肌酐水平分为ⅰ~ⅴ级,并依据改善的层次判断临床疗效。但目前尚缺乏crf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这种诊疗标准既能体现病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又能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虽然全国及国际性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已召开了几届,但尚未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故希望有关专业委员会能引起重视并推行crf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以推动国内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展。

    4.3 基础研究 探讨crf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寻找有效方药早期预防、延缓或阻止crf病情的进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针对肾小球硬化的研究主要在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紧张素ⅱ及饮食蛋白上下功夫,药物如大黄、冬虫夏草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rf的多种病理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尚未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适合于临床的药物或剂型,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的现象仍是目前的困扰。这种困扰的关键是开发的新方法或药物,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符合西医观点,同时又要有较高疗效,而只有中西医结合理论方能解决上述难点。故此,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如何有机地融汇中西医药双重理论,并达殊途同归之效,仍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

    4.4 宏微观研究 中医认识crf的思路主要在宏观上,即从天人相关的整体观察认识crf的发生发展过程;西医则从微观的细胞、分子等水平认识crf的病情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则是宏微观研究的交汇点。如何把握住中西医二者的协调研究与创新,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5 结语 crf非透析疗法的原则,一是阻止废物的蓄积以缓解尿毒症症状,二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避免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合并症以防其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符合上述原则,充分发挥二者互补的优势,并使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使cr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有了不少的突破。但我们也不难看出,cr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尚有许多空白,仍需广大专家学者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形成crf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阎祝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6):332

2 刘宏伟.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在全国肾衰研讨会通过.中医药信息,1991;8(2):27

3 俞祖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治近况.中医药信息,1997;14(2):5

4 傅文录.慢性肾衰的饮食宜忌及临床重要性.新中医,1997;29(5):5

5 傅文录.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治疗近况.国医论坛,1991;6(5):41

第9篇

行性恶化难治的临床综合证候群。血液净化疗法和肾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但限于条件尚不能普及,因此非透析疗法更具有实际意义。我国学者经过30余年的

不懈努力,采用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在CRF的治疗和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的核心是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程发

展、推迟必须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本文试就

其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并略陈管见。

1 临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较多,必须认真查找原发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

因治疗,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慢性肾炎占居首位,其次

为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在继发性肾脏病中,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病较为

常见。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脏病中确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继发

性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渐进性发展的,但在某一阶段受到某因素的影

响,可出现肾功能的急剧恶化。因而及时祛除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认为是防止

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肾脏

的疾病复发或加重;②水、电解质紊乱;③各种感染;④高血压、心力衰竭;⑤应

激状态;⑥其它各种不利因素。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医常规措施,常能取得满意

的疗效。中医认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风热或风寒;②痰热;③水湿

;④湿浊;⑤湿热;⑥瘀血;⑦风动;⑧风燥。中医针对这些邪实证,除常用的辨

证口服汤剂外,还采用如专方、专药、内服、外洗、灌肠、静脉给药等措施(3),

不仅疗效较好,而且还有标本同治之妙。

1.3 饮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疗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可减少肾小球

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肾单位”的滤过率减低,延缓肾小球的硬化过程,从而保

护了残存的肾功能。为了防止低蛋白饮食带来的负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张

采用(1):①低蛋白饮食+EAA疗法;②低蛋白饮食+α-酮酸疗法。饮食疗法历来

被中医所重视,但由于CRF的特殊性,虽有虚证诸象,但其“气化不足”,易生浊

毒。因此,其“虚则补之”而不能呆补、腻补、纯补,必须补而有节,特别是应以

肾的气化功能和邪的兼挟情况为参考,辨证进补(4),这样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与辨证治疗 治疗原发病和纠正可逆因素是治疗CRF的关键。CRF非

透析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减少尿毒症毒素和代谢废物的蓄积,利用肾外途

径增加尿毒症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③治疗CRF原发

病,控制CRF渐进性发展的各种原因;④针对各系统症状和并发症予以治疗。中医

辨证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五个

证型辨证选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毒内蕴为标的特点,其组

方多以虚实并理、补泻合用、攻补兼施为特点(5);而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

也主张依据脾肾阳气虚、脾肾气阴虚、湿热中阻并浊邪犯肾、脾阳虚弱并浊邪内蕴

、脾肾虚弱并水瘀互结证型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由于CRF是一个病情不断

变化的过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疗贯彻始终来处理如此复杂多变的疾病。病

症结合,标本兼顾,方能灵活地解决正邪、标本、病证之间变动着的矛盾。病证结

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更有确切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1.5 胃肠及结肠透析 胃肠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生物膜—胃肠粘膜清除代谢

废物的原理,但因传统的方法进液量较多而腹泻剧烈,病人无法坚持。随之研究的

化学吸附剂,如阳离子交换树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其

局限性。针对传统的胃肠透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首先是中西医结合方法

解决了进液量过多和腹泻频率的问题。如成药尿毒清及含大黄的复方汤剂等透析药

,其药性缓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数,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结肠透析疗

法又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大改进,它是在胃肠透析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利用中药

复方大黄制剂进行结肠透析,又进一步推动了胃肠透析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大

大地弥补了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使胃肠透析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

肠及结肠透析疗法,不仅融汇了现代医学的理论,更发挥了中医中药全身性调节与

治疗作用,对于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研究

寻求与研制防止CRF进展与恶化的有效药物,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

临床研究表明大黄为治疗CRF的有效药物之一,并经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其有延缓、

阻止CRF病情进展的作用。大黄治疗CRF的机理主要为(6):①对血BUN(尿素氮)的影

响;②对系膜细胞的影响;③对肾代谢的影响;④对血脂的影响;⑤对血液流变的

影响;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⑦对过氧化脂质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黄对多种C

RF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疗效外,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还论证了黄芪、参类、附片、当归

、川芎、地黄、冬虫夏草等药物防治CRF的机理(7),这些药物均是在中医辨证施治

的方中筛选出来的,将这些有效的药物组方应用到临床中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

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医对CRF认识上的差异,既谈中西医结合,就应该是有机地结合。如

南方医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维护肾功能、延缓CRF的自身进展速度以中药为主,

以西医的饮食疗法、利尿降压、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为辅的方

法即为中西医结合。这种观点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苏州医学院的卢氏则提出

:CRF的中西医微调优化疗法,即建立在功能肾单位理论、超滤过理论、矫枉失衡

理论、小球小管反馈理论以及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和CRF

病理生理特征基础上,着重优化观点,取中西医药二者之长而避其短,紧密与病人

(具体)病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方法研究的目的还在于

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途径。如笔者曾撰文探讨尿毒症皮肤透析疗法的思路与方法

,这种机理便是现代医学的自身代偿、皮肤排泄和中医汗法理论融为一体的方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则发展成为肾衰水浴方,利用中药与水浴的双重作用,加速出汗排

毒,利用皮肤半透膜的生物特性,达代偿性治疗的目的,经治后有效率达88.4%,

临床疗效显著。这种中西医结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丰富了临床治疗理论。

4 问题与展望

4.1 如何结合 中医药的长处在于能促进氮质由肠道排泄,从而有效地阻止

废物蓄积,而西医药擅长于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处理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

及各种并发症方面发挥作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主要有上述特点,并适

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疗。正是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

展。但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结合尚处于最简单的阶段,因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

学体系,其结合不仅仅是临床的相加,更应有相适应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来指导临床

实践,目前这种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如何有机地中西医结合、病症结合,仍

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4.2 诊疗标准 西医将CRF按照肾小球滤过功能储备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即

代偿期(肾功能储备减退期)、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及衰竭期(尿毒症终末期);而

中医则按照血肌酐水平分为Ⅰ~Ⅴ级,并依据改善的层次判断临床疗效。但目前尚

缺乏CRF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这种诊疗标准既能体现病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

同的治疗,又能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虽然全国及国际性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

学术会议已召开了几届,但尚未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故希望有关专业委员会

能引起重视并推行CRF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以推动国内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

进展。

4.3 基础研究 探讨CRF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寻找有效方药早期预防、延缓或

阻止CRF病情的进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针对肾小球硬化的

研究主要在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紧张素Ⅱ及饮食蛋白上下功夫,药物如大黄、

冬虫夏草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RF的多种病理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但尚未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适合于临床的药物或剂型,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的现

象仍是目前的困扰。这种困扰的关键是开发的新方法或药物,既要符合中医理论,

又要符合西医观点,同时又要有较高疗效,而只有中西医结合理论方能解决上述难

点。故此,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如何有机地融汇中西医药双重理论,并达殊途同

归之效,仍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

4.4 宏微观研究 中医认识CRF的思路主要在宏观上,即从天人相关的整体观

察认识CRF的发生发展过程;西医则从微观的细胞、分子等水平认识CRF的病情与发

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则是宏微观研究的交汇点。如何把握住中西医二者的协调研究

与创新,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5 结语 CRF非透析疗法的原则,一是阻止废物的蓄积以缓解尿毒症症状,

二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避免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合并症以防其发展。中

西医结合治疗不仅符合上述原则,充分发挥二者互补的优势,并使诊疗水平不断提

高,使CR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有了不少的突破。但我们也不难看出,CRF的中西医结

合研究尚有许多空白,仍需广大专家学者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形成CRF的中西医结

合防治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阎祝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6):332

2 刘宏伟.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在全国肾衰研讨会通过.中医药

信息,1991;8(2):27

3 俞祖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治近况.中医药信息,1997;14(2):5

4 傅文录.慢性肾衰的饮食宜忌及临床重要性.新中医,1997;29(5):5

5 傅文录.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治疗近况.国医论坛,1991;6(5):41

6 傅文录.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浙江中医杂志,1991;29

(9):418

第10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预科;中医词汇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国别也逐步出多样化。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留学生所学专业也从最初的汉语、中国文化、中国医药扩大到各专业领域,几乎覆盖了我国全部学科。我国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性、目的性加强。许多留学生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综合型语言学习,而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汉语预科学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外汉语预科教学的研究也开始逐渐细化,以学习者为中心,向分科分类研究转化。其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本文就以中医预科词汇教学为例,讨论一下中医因素如何融入到对外汉语预科教学中。

一、中医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总体特点

(一)是中医专业词汇与汉语一般词汇教学的有机结合。中医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内容包括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的汉语一般词汇及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的中医药专业词汇。二者相互区别又不能完全背离。词汇教学不能成为“两张皮”,而是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环境下自觉接受中医专业词汇的知识。用中医文化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加大专业词汇的比重。如“阴”这个词,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与它相对应的是“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如下解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所指的阴阳,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以此论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防治疾病的经验。但结合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来看,“阴”是在新HSK二级词汇大纲中出现的,面向的是初级水平的学生,想把其哲学与医学含义都讲明白是很难的。而选取《现代汉语词典》中第四个义项:“不见光的地方”入手,再进行适度的引申,则很容易理解。

(二)语境影响不突出。在一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实用语境解词及进行操练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如,在讲解“尴尬”一词时,直接用演绎法很难说清楚这个词包含的心里状态,且容易出现以生词解生词的情况,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困惑。这时,语境推导法可以让学生自己“悟”出词语的语义和语用特点。因为“尴尬”一词使用的特定情况和其表现的特定心里状态是有普适性的。而根据中医常用词汇表来看,绝大部分中医词汇不具备这样的特性。这就增加了词汇教学的难度。

(三)知识性大于技能性。对外汉语教学的一般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习得”大于“学得”,是技能性的语言教学。词汇教学也应以操练为主,以正确使用为目的。而中医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知识性内容的掌握,在“习得”的基础上还要“学得”。

(四)对汉语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求。中医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还要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为中医药专业词汇中很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从字面上不能读出其意义所在。

二、中医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各阶段难点及对策

(一)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掌握的词汇量相对较少。而中医中的一些词汇往往包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含义古奥难懂,按照中医专业学习的顺序直接引入中医基础理论词汇教学是很困难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中医的畏惧感,从而降低对中医学习的憧憬和兴趣。我们应该在学生水平较容易接受的范围之内,选取易于直观展示的,容易理解的中医词汇作为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内容。包括:人体组织器官名称、穴位名称、单味药材名称。以名词类为主。教学时采取图片、模型、实物展示的方法。

(二)中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学生的普通汉语词汇量已达到了1200词左右,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学名词,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大幅提高。可以引入一些带有中医思辨色彩的词语。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气血运行”、“养阴清热”等。并逐渐引入现代汉语句子和语篇的阅读。后期可采用“句中学词,篇中学句”的方法。提高主动理解、独立分析词义的能力。

(三)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应已经基本具备了进入专业学习的能力,其需要突破的障碍是中医古籍阅读方面的。中国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许多今天的科学论点和治疗方法是在千百年前就已形成的。因此,阅读古籍对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在高级阶段的中医药汉语词汇预科教学中,我们把中心由现代汉语逐渐转向了古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学习中医古籍,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

三、不同地域留学生中医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特点及对策

中医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在分不同学习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国别和区域的学生特点进行研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通常把学习对象分为两个大的区域,一是日韩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二是欧美拉等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由于对汉字认知程度的不同,二者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如欧美拉等非汉字文化圈国家可以适当使用翻译法教学。

四、教学原则

中医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应遵循“重文轻专”的原则,即重语言的掌握,轻专业的深入。因其从本质上来讲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不能取代中医专业学习。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对外汉语预科教学中应适当适量地融入中医因素,为这部分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111-01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我国目前70%的人处于程度不同的亚健康,有着亚健康的体验。而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中发生率可高达85%以上[1]。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平衡观等基础理论在指导调治亚健康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 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和表现形式

亚健康可见于中医学的虚劳、郁证、失眠等病证中。中医认为,亚健康主要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2]。其具体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饮中生;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脾肾阳虚、下焦虚寒等。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体力疲劳和心理疲劳)、时差综合征、信息过剩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肥胖、骨质疏松等多种心身障碍[3]。广义上“七高三低”,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高血糖、高血酶、高体重、高负荷及免疫力低、活动量低、生活情绪低等,实际上都是人体基础能量过度消耗、器官活动异常的一种状态,是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变的一种中间形式,是可以逆转的一种机能混乱和低迷状态。

2 亚健康的中医预防与调治

2.1 中医学倡导未雨绸缪,“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涵盖治疗非显性疾病,即注重疾病的临床前期、先兆症状的干预[4]。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起已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于亚健康,中医强调应仔细检查,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措施,先按未受邪之地,防止传变。古代医家张仲景倡导“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2 调节体质类型改善亚健康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体质类型的人,体内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及发病的阈值也各不相同[5]。《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可见注重体质状况、及时调整体质偏颇、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一级预防(针对致病因素预防)的核心。

2.3 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论治

《内经》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和平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进行全方位的辨证施治,克服了许多有症状而无疾病的困惑,使中医对许多病与未病的症状认识更深入、更具体,组方用药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亚健康的调治效果。主要方法有,针对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理气解郁,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湿内生型,治则健脾祛湿,代表方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治则补养心脾,代表方归脾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治则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型,治则温肾健脾,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6]。通过辨证论治,使气血通畅,邪去正复,脏腑阴阳复归健康平衡。

2.4 中医养生预防亚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本神》亦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现代张庆祥教授[7]强调内养正气,增强体质;外避邪气,防止邪侵;应用药物,防病发生。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具体应做到顺应自然,注意锻炼,劳逸结合;合理膳食,营养平衡,饮食规律,勿暴饮暴食;节欲保精,防止过劳,调畅精神,淡泊名利,保持心情愉快。此外,中医独具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拔罐、刮痧、推拿、食疗、洗浴、导引、吐纳等的使用,“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是中医干预亚健康的理论宝库。

3 结语

目前,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亚健康理论,如何系统化中医诊治亚健康的规范,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①完善中医关于亚健康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②中医药要跨上基因平台;③坚持中西医结合探讨亚健康,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挖掘中医学的潜能,促进整个医学的调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

[2]佟欣.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原则和方法[J].中医药学报,2005,33(5):13.

[3]陈以国,成泽东.甘温除热法在发热症和亚健康治疗中的意义[J].新中医,2006,38(2):6.

[4]钱会南.从亚健康状态的特征探析中医药防治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590.

[5]高京宏,盖海山,李英帅.浅论调节体质改善亚健康[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25-227.

[6]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方治[J].河南中医,2001,21(3):11-13.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7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医学水平也逐渐完善。在中医内科的研究领域当中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作为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存在的,而在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和辩证整体关系来说也是基础理论和观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一定的临床经验,加之古今中医和西医对肾病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肾”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地阐释。最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与理论实践,对中医内科肾病学蕴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析。希望对中医内科肾病学的研究发展有些成效。

1、传统医学中对“肾”的认识

在传统中医学当中,将肾当做是人的先天之本,主要是用来生长发育和给水新陈代谢的身体机能。作为维系人的身体内脏和生理的肾,传统医学中将肾作为水火之脏,主要是用来调节身体环境的平衡。但是在传统医学中与西方医学对肾脏的认识问题方面存在偏差,比如在西方医学中将代谢、内分泌等脱离于肾的范围。因此对于肾研究的领域和理论体系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的古代,由于技术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导致了部分医学解剖观念上对医学观念的定义分化存在偏差。肾在中国医学中将其作为五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大肾脏的基础之上,将其开窍于耳,纳气和藏精。肾与人的生殖和发育息息相关,诸如早产、不孕不育等病症以及神经官能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研究中医内科肾病学的时候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认识到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肾脏认识的异同。

2、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

对于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而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进行探究。因此对于现代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应该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即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内科中的肾脏病学理论。只有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中医肾脏病学”。在中医内科肾病学中对内涵的把握要是以西医中的解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中医当中的经络理论和脏腑等理论学说为基础。从而在运用的过程当中采取中医的医治辩证的原则来进行干预治疗,最终达到缓解病患疾病的目标。在传统的中医肾脏病学当中是以肾脏疾病为研究对象的,对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已经诊断的方法、护理等进行诊治和判断。笔者认为,对于当下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容要基于中医内涵的需要,并在现代化的医学研究中,广泛地借鉴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肾脏病学研究的内涵也是逐渐深入和发展,在中医肾病学的基础上会衍生出诸如对传统中医肾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伦理、护理学等次级学科,这将极大地丰富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因此对于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包括肾和肾病的内容,涵括了代谢、生殖、泌尿和内分泌等多个方面,如传统中医当中的五迟五软、耳鸣耳聋等,西医当中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药物性肾损害、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

3、中医内科肾病学外延

在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来说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临床医学的实验表明,在现代医学当中的肾,除了可以调节和维持人体内水的平衡知网,还可以刺激人的造血和血压调节的功能。在系统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论等的支持下,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也随之拓展和更新。肾的功能也与人的生长、消化、呼吸甚至大脑不能的功能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临床医学的逐渐发展,中医内科肾病学将会在不同病症的机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分化出多个分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第一,在遗传性疾病方面,我国中医当中对于肾脏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因此在肾精当中可能存在某种遗传因子和遗传物质。这与现代医学当中的分子和基因病有着一些类似之处。现代医学当中的基因和分子并使由于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在遗传性因素的基础上,出了诸如癫痫、哮喘、糖尿病等与DNA或者遗传基因相关的疾病。这些都是可能在家族性遗传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此方面,肾病学研究的外延可以为疾病基因研究的组成作出了深入地研究,加深了人们的认识。因此对于中医中的先天之木观点,也可以在中医内科防治疾病当中借助疾病因子学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其机理,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第二,在老年疾病和中后期疾病方面,由于老年人已经处于肾精自衰的阶段,肾易亏而难以积累。这也因此造成了老年人肾病和中后期疾病增多的趋势,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等病症,要想解决这些疾病,它的根本就在于采取补肾护精法,这也是中医内科肾病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此外在某些中后期疾病上面,中西辩证认识的方法,对高血压和癌症末期等引起的肾脏疾病都是属于中医当中的后期疾病阶段,这些都可以采取补肾护精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患的痛苦。

4、结论

对于我国现代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是涵括了很大的医学领域。因此在以后的发展和研究中医肾病当中,要注意采取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医医理和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中医肾病的意志水平。在肾病作用机理不断研究和深化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医学方法,加快肾病学的研究水平,从而提高诊治患者的水平,造福与人类,并为以后的研究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金志甲. 中医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 中医教育,1995 ,14 (3) :15.

[2]陈晶, 罗仁.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J]. 江办中医药.2008,40(10):97.

第13篇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中医络病学

Abstract:Lacunar infarction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Motherland medicine thinks to belong to "apoplexy in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categor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llateral disease, collateral Qi stasis is the initial step of the onset of stroke, can cause cerebral blood stasis or brain collaterals jerky colla, formation of 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brain i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with Tongluo as the key link, replenishing qi and blood, activating blood and collaterals. The application of Tongxinluo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and received good curative effect. To bett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lacunar infarction, prevent recurrence and aggravation.

Key words:Lacunar infarction;Collateral dise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腔隙性脑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深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由于病变很小,常位于脑相对静区,许多病例临床上不能确认。近年来,随着CT、MRI等神经影像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使腔隙性梗死成为临床诊断。现代医学认为,腔隙性梗死的发生与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后微栓子脱落、血流动力学异常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有关[1]。

临床实践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高,腔隙性梗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由于临床表现大多症状轻微,或表现为一过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预后大多良好,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这也是腔隙性梗死复发率较高的原因之一[2]。中医络病学的发展与完善,补充深化了中医学对"中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结合临床实践,浅谈中医学对腔隙性梗死的认识如下。

中医络病学认为,脑络分为气络和脉络,气络汇聚真元之气,主司精神、意识、思维、运动等;脑之络脉乃布散于脑髓中由血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网络分支,输布运行血液对脑之气络发挥荣养作用。脑腔隙性梗死的发生,是由于脑之脉络痹阻,使气不运血布津,血不养气而致[3]。其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年老体衰等。依据其病变环节可表现为络气郁滞、脉络瘀阻、络气不荣等多种病理表现。按照"络以通为用"的原则,在不同的病理阶段予以辨证治疗,可予益气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

对于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由于患者往往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于一身,体质状况较差,临床辨证气虚血瘀、络脉痹阻型者多见,笔者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的疗效。通心络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中成药,是第一个依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其药物组成有:人参、水蛭、土鳖虫、全蝎、赤芍、冰片等,人参为君药,补益心气,使气旺血运;水蛭、全蝎为臣药,水蛭活血通络,全蝎解痉通络;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为佐药,土鳖虫逐瘀通络,蜈蚣搜风解痉,蝉蜕熄风止痉,赤芍散血行瘀;冰片为使药,芳香通窍,引诸药入络。通心络胶囊以五虫并用加上人参、赤芍等药物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4]。基础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具有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和心脑组织保护三重作用,能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对中风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实验研究证实通心络能够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的完整性、促进缺血区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脑梗死局部血流。而且临床应用中发现,除了能够较好地防治老年性腔隙性梗死,预防复发和加重,服用3~6个月后,能够部分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与通心络对微血管的保护、对血管性痴呆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有关。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脑血管病研究进展,以及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验研究进展,中医药在防治老年性脑血管疾病地优势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5]。防治脑血管病的疗效也已被中老年患者接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医药必将能更好地发挥防病治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王新德.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51.

[2]吴以岭,脉络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7-458.

[3]Baron JC Stroke:imaging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Neural Transm Suppl,2002,(63):19-36.

第14篇

【关键词】 临床中药师;临床思维;培养;实践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linical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ists.MethodsPharmacists should gradually release themselves from the thinking mode of dispensing,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learn Chinese Medicine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atience's condition,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CD,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setting of curriculum,standardized calendar,clinical practice,research of modern pharmacology,and healthy management and clinical thinking.ResultsClinical thinking has powerful advanta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broad patients,which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Conclusion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thinking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modern Chinese pharmacology and micro view of modern detection according to TCM differentiation has become a brand new method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result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he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ill be a brand new method of prescription.

【Key words】Clinical Pharmacists of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Training;Practice

1临床思维的概念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另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评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1]。

2中药治疗中的临床思维基础

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中药。

2.1掌握病情①中医的理、法、方、药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症状,辨别症候,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方剂加减化裁药物,这一过程虽然是中医师的工作,但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医药不分家。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医学理论以解释所取得的用药治病疗效,在古代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古人以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把复杂的人体、变化万千的疾病与复杂莫测的中药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辨证的“四诊八纲”和用药的“四气五味”。②临床中药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医药学“以人为中心”的用药思想,要求中药师在整体用药过程中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要积极、主动、科学、深层次地探讨临床中药学的应用问题,药物的使用是由医师、药师和护士共同合作、参与完成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临床药师起着重要作用。③处方权:无处方权,致使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得不到纠正,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临床药师15 301人,在医院工作的临床药师占药师总数的25%,他们大多拥有处方权,直接参与或成为医师选择用药的参谋[2]。

2.2掌握中药加强药材品种鉴定,保证用药质量。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使用“地道药材”,如淮四味(地黄、牛膝、山药、)产于河南;浙八味(杭白芍、杭、杭白术、浙贝母、温郁金、润元参、大麦冬、延胡索)产于浙江;黄连首推浙江为佳;枸杞子则以宁夏、甘肃为优。这说明临床中药学首先就该讲究药材的质量优劣,由于全国各地方方言差异,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种种不同,以致产生药材品种混杂、真伪不分的情况。加上使用一些“代用品”,因而异物同名、异名同物等混乱状况就更为严重,如以厚朴之名入药者就有4个科属20多种植物,这些药物除少数临床作用相似之外,大多由于科属不同成分各异,因而作用差异较大,药物品质如此不规范,纵使名医技高一筹,良方超群,亦难以保证其药疗效。中药鉴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包括基因组织特征、基因差异表达、化学组成和含义、植物形态、临床疗效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中药鉴定新技术的运用将逐步引导中药鉴定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发展。

2.3中药合理用药的研究

2.3.1合理配伍中药处方中的合理配伍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手段,临床中药师既要熟悉传统配伍知识,还要根据现代药理毒理知识,深入研究中药配伍的理化变化,给临床中医师提出科学的配伍意见。禁忌在用药配伍时显得十分重要,它起到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作用。用药禁忌除七情中“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用药禁忌外,一般在服药期间,生冷黏滞、腥臭、油炸等不易消化之物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都应慎服。

2.3.2合理炮制临床中药师应及时为临床医生提供药物质量、炮制规格、制剂形式、新药特性等方面的信息,有计划地进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研究,把炮制临床研究纳入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全面实施炮制品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实现炮制品生产的企业化管理,对此制品进行安全有效的小包装,实行商标注册,统一标准,并如西药一样给予标明批准文号、厂名、生产日期、质量指标、功效特点、使用保管方法、注意事项、毒副作用等,在研究方法上要传统与现代并重,力求在饮片这一入药形式有所突破。

2.3.3合理调剂中药的合理调剂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必要保证,通常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6个程序。中药调剂中对疗效的影响因素:①审方。要领会医生的用药意图,结合疗情实际情况处理处方应付,如开“赤参”,应付丹参,而不是红参。②剂量。中医对方剂中药物的用量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每一味中药的用量多少不仅与疗效有关,甚至还与用药安全有关,如大黄用9~12 g有泻下作用,用1~3 g有健胃止泻作用。③特殊药物处理。注意中医处方中的“脚注”,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④配方用药。临床中药师还需要从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角度深入研究中药的使用方法,以便正确解答医师、病人的咨询,提供正确的服用方法、用药禁忌、饮食禁忌等指导意见。

另外,中药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谨慎细心,具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以及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

3构建中药师临床思维模式的方法

3.1临床思维模式教学课程设置如何吸取国内外临床药师的培养经验,使我国的中药学由单一的化学-药学型模式向综合的化学-医学-药学结合型模式转换,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是关键。临床中药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其培养的临床中药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掌握临床知识以及与医师和患者沟通的技巧[3]。可以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医疗语言学”这门课,为中药师打下扎实的语言方面的基础。

3.2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和经典医著的教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观点去诠释古典医籍内容,从而达到新的认识,创建新的理论为现代临床服务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学医籍、悟思维、构理论”[4]也就是要花大力气,多学科(中医、西医、病理、生理、流行病学、生物、计算机、历史、文学……)、全方位、立体地来研究《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古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科研的发展,逐步形成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中药复方药效学物质基础研究方向。通过方剂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交叉,在中药方剂配伍原理指导下,以现代药学浓剂、树脂等提取、分离、纯化及检测等手段,建立中药复方多靶性研究实验模型。②中药化学研究方向。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研究,以作为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③中药品种及资源开发。对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④中药质量标准及安全性评价。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中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药材指纹图谱,中成药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为攻克中药出口的绿色堡垒,控制中成药质量,提供技术保障[5]。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尤其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6]。中药药性理论,尤其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是几千年用药经验的总结,并形成一套用药的理论体系。狭义的药性理论仅是中药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广义的药性理论还包括中药的配伍、补泻、厚薄、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

3.3构建中药规范化药历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查房中,应遵循“循证药学”原则,书写更具实用性、规范化的药历。中医电子病历的基础研究已经启动[5],并初步提出了XML的结构描述,给构建中药规范化药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模式。中药规范化药历研究应立足于格式规范和内容规范两方面,开展药历的中医用药规范词典、药历的模块设计及药历的软件实现三项工作。

3.4临床实践为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的理论、好的思维方式都要终归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因此临床实践是培养模式的关键,中药师应大胆、细心地去看待每一个病人,多思考,多总结回顾,把临床思维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再从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5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中药[7]现代中医发展,在充分查阅古代医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正确运用临床思维,以每一味中药反复学习,再运用于临床并进行观察研究,这必然是现代中医的发展方向。这样既能拓展中药使用范围,又能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用药,使疗效提高。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好多虽是动物实验,作用在人体不一定合适,但结合古代医籍记载,并运用于临床观察,以强劲的优势服务于广大患者,这将必然形成现代中医特点。

4临床思维在健康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

1)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有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2)在防治重大疾病上有巨大优势。

3)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健康不只是没有器质和功能性病变,同时也应包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情舒畅、饮食睡眠正常、社会适应能力强等。中医学还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状态以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况等异常变化,引起平衡的相对失调,都会出现人体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中医学在保健治疗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重视六七情等致病因素的系统理论,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方向。

4)世界医学发展的需要:西医以辨病手段来治疗疾病,中医以辨证手段认识疾病;彼此的出发点,认识的观点不同,但治疗的目标是相同的,对世界医学而言,其发展与完善,应该是中西医两者的结合[8]。

5结束语

中医学的思维体系融合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维特点,并自形成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揭示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和内涵,寻找其与现代思维科学的切入点,成为中药学吸收现代科学思维精华,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逐步现代化的基础,遣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伯章.现代用经方基本临床思维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8):24-27.

[2]童九翠,郑青山.在新的医疗形势下再论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性[J].安徽医药,2006,10(10):783-784.

[3]翟华强,张冰.基于“循证药学”的中药规范化药历构建设计[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2):137-138.

[4]郭勇,阮善明.对中医药发展之路的思考――学古籍、悟思维、构理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7(1):20-21.

[5]胡娟,庞文生.加强中药专业学科建设,促进创新教育的实践[J].中医教育,2008,27(1):82-84.

[6]董占军,王瑞昌,曹辉.临床中药师产生的必然性和主要任务[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5):396-398.

[7]刘雄.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天麻[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1):64.

第15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消渴;中医食疗;药食同源;辨证施膳;玉竹;南瓜;玉米须;麦冬;山药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1]是人体内新陈代谢异常的反映症状,主要是慢性高血糖,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环境原因;患者往往会吃很多、喝很多,但是身体却十分瘦弱、无力,排尿方面会有尿浊和甜的临床症状,简称“三多一少”[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从古代的膏粱贵人之疾转为全民性疾病,95%以上为2型糖尿病[3],患病率逐年上升。截至2008年我国超过20岁人中有超过9.7%的患有糖尿病,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4]。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以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都对糖尿病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不是一种完美的治疗手段[5]。越来越多的中医学家认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食疗调理是糖尿病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1中医食疗

1.1基本理论

糖尿病最重要的起因就是没有合理的饮食,如果改善饮食习惯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让胰岛细胞减压,有利于整个疾病的康复[6]。在糖尿病治疗方法的“五驾马车”中,饮食疗法是这套马车的驾辕之马,也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的治疗方法[7]。中医通过饮食来治疗糖尿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名医孙思邈,指出少饮酒、少、少咸,还特别说明如能从这三点来注意,即使不吃药身体也会有好转;但如果没有节制,即使有神丹妙药也无济于事[8]。直到现在,这几点都能够为糖尿病患者饮食提供一些参考。追溯“食疗”一词的起源,当为《千金要方•食治篇》云:“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9]。狭义食疗等同于食治,是指单用食物以治疗疾病。广义上的食疗,则同时包含了食养、食治、药膳的涵义[10]。中医认为常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致使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引发消渴。中医讲究“药食同源”[11],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之说,食物自身的烹调方式也会影响食物的属性;了解食物的属性是食疗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患者的体质属性、病情变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中医食疗在辨证分型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食和辨体质施食,遵循比例科学、食量有度、性味平衡[12]的原则,限制总热量,考虑低糖、低脂肪、食物的多样化,是集营养与治疗于一体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

1.2食疗经验方

调查表明,通过中医饮食质量能够一定程度改善身体内部的环境,将各个器官功能予以平衡,进而使得患者可以拥有更强的身体素质,有效控制血糖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13-14],提高生存质量[15]。张彦妹[16]对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48例进行中医膳食干预,12周后结果显示中医膳食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与蔡华娟等[17]结论一致。中医饮食疗法精髓为“药食同源”,依据陈亚民、张海波、洪晶安、唐黎标等[18-21]食疗经验方,应在中医辨证分型理论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多种药膳建议,供患者选择[22]。如阴虚热盛可适当采用梨汁、菠菜银耳等糖水;气阴两虚则需要多食各种药粥和参汤;阴阳两虚可尝试核桃、枸杞、兔肉和鹿头汤;瘀血阻滞可食用玉米须虾皮豆腐汤、山楂膏(山楂、桃仁等)、杞果饮(枸杞子、葛根、、山楂等)。杨雪莲等[23]进行相关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在一方面服用胰岛素,一方面采用中医的饮食治疗的情况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那些不良症状。周建平[24]通过调查发现,经常服用黄芪玉米须鸭煲以及苦瓜淮山鲜炒这两种食物,能有效干预糖尿病。糖尿病治疗的食物包括玉竹、南瓜、玉米须、麦冬和山药等。南瓜:性甘,温。归脾、胃经[25]。南瓜中的果胶、环丙基氨基酸CTY,多糖及微量元素Zn、Cr,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26]。南瓜适量,蒸熟服食;或取鲜南瓜500g,清水炖熟(不加油盐),早晚空腹服食,1剂/d,连续服用数月[27]。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28]28-29。研究表明[29]山药多糖和山药皂苷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受损胰岛细胞,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传统食疗的形式多以粥、汤为主,药膳馒头成为糖尿病食疗的一种新形式[30]。福州中医院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各种滋阴清热的药物和面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做成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馒头,结果表明十分有效[31]。麦冬:其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经[28]155-156。研究表明,麦冬具有滋润肺部、肠部和清透的功效。一些试验研究也表明[32],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在食用麦冬之后,治疗效果是逐渐变好的。麦冬多糖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改善胰岛素抵抗[33]。毛讯等[34]通过对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也发现,麦冬多糖具有降低血糖、保护免疫器官、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玉竹:其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28]84。玉竹[35]在相关记录中可算是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的关键一味药。《神农本草经》就将玉竹作为上品药材[36],《本草备要》[37]和《本草正义》[38]都详细介绍玉竹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功效。玉竹中的有效成分玉竹多糖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应激的作用[39]。玉米须: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40]。《浙江民间草药》中记载:“玉蜀黍须一两,煎服”[41]。玉米须有利尿的功效,有助于降血压、血糖[42]。猪胰玉米须汤用于渴饮、消谷善饥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玉米须虾皮豆腐汤适于作糖尿患者预防动脉硬化的膳食[43]。

2问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