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民经济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体育经济功能国民经济促进发展
在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就是经济,体育就是体育,两者几乎是决然分开的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将体育的经济功能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能够现实地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全社会就业率,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思维模式及方法,用科学发展观,生态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构建和谐社会。
一、体育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体育的经济功能是由体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所决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对生产力进行价格评价时,人的素质往往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但在人的诸多素质中,身体素质又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得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体育发展劳动者体力的作用,以减少发病率,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表明,体育的经济功能最初是由体育本身的发展,并间接通过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再转化为劳动生产力的。当今企业里大凡有见识的厂长、经理都把开展职工的体育锻炼,增进职工健康,提高出勤率视为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曾提出的“8-l大于8”这一富有哲理性的公式正说明了这一点。即在一天工作或学习的八个小时中,抽一个小时来进行体育锻炼,效果比原来八个小时还要好。
二、体育社会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我国体育改革的方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体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实践证明,伴随体育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体育人口不断扩大的需要,各种运动器材、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用品的批量生产、建设和供应,乃至体育健身、体育娱乐和体育旅游业都在迅速发展,已有可能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体育产业体系。竞技体育和商品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比如,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并可直接获取门票收入。一些大型运动会,除可带动旅游、商业、交通、电信和新闻出版等行业发展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彩票、邮票、纪念币、收纳广告费、印刷宣传品等途径,从中得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使奥林匹克运动会亦难免卷入其中,使之表现出鲜明的商业化倾向。比如,在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国财团都在利用其影响,进行巨额投资,从事商业性活动。有关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当首推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这届首次由民间主办的奥运会,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罗斯的领导下,一改以往奥运会亏损的局面,不仅节约了原定的5亿美元的耗资,反而从中获得2.5亿美元的盈利。为此,国际奥运会特授予他金质奖章。尽管不少人基于奥林匹克原则,对此举颇有贬词,但正如国际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我们并不想阻止商业化,因为我们认为商业化对体育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要避免的是将商业化的利益置于体育之上。”由于竞技体育的商业化道路早已被开启,通过体育直接盈利的契机仍被人们所利用。
三、体育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作为第三产业正以劳务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体育的经济功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第三产业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体育产业化自然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为体育是一种超越物资功利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只有物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才有可开发的精神价值。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体育的经济功能得以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且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作为产业必然创造价值,在有些国家体育产业几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世界经济具有一体化趋势,中国经济不可能隔绝于世界经济之外,在国外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体育生存的市场环境也在悄然转变。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资料,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是4470亿元,1985年为8857.6亿元,1990年为17686.1亿元,1995年达18094亿元,1999年为150630.1亿元,1980年~1999年间,GDP增长17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9.8%,人均GDP变化由1978年的379元到1999年的6534元,为同期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宏观背景支持下,体育产业发展迅猛,成为第三产业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加值结构看,1997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体育产业的形成既是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产物,又是体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必然。
四、体育电视转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向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体育已成为科学和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电视与体育的关系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特别是电视通过商业包装使体育比赛的娱乐性增强,体育比赛的观众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扩大到那些极少甚至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管理机构不得不把电视转播问题提升到决定体育项目发展的战略性高度。体育机构已经认识到:电视的关注程度决定了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体育机构与体育组织之间的贫富差距。几乎所有的国际体育组织内部都成立了专门的电视委员会,从事电视制作和电视转播权的经营和销售工作。如1984年奥运会,商人出身的美国人尤伯罗斯没有要政府一分钱,靠筹资的7亿美元,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筹办了洛杉矶奥运会,结果净赚2.15亿美元,开创了民间办奥运会的“尤伯罗斯模式”。在这个模式里, 电视转播权的销售、电视广告的拍卖、企业赞助占所有收入的90%还要多。又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两大赛事爱立信乒乓球擂台赛和摩托罗拉羽毛球天王挑战赛就是体育与媒介共同经营的一个范例。
五、体育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62—01
20世纪下半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得到广泛关注,教育经济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影响。教育为国民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经济发展的实质、途径、效果和目的上确立较为全面的经济发展观念。具体来讲,经济发展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济实力的增长,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二是经济效率的进步。其中包括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三是经济体制的完善。其中包括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保证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增加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等。四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的人的后天素质与能力,以及这种素质与能力在经济发展上的意义,有助于引导人们重视人的价值,引导人们去实现自我价值。
从1952年—2010年,我国GDP增长了585倍,人均GDP增长了249倍。为了体现改革开放的作用,我们把这段时间分为两个阶段:1952—1977年,GDP增长了3.74倍,人均GDP增长了1.87倍;1977年—2010年GDP增长了122.5倍,人均GDP增长了86.2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不断提高,197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02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3105万,提高了将近30倍。到2010年,国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得到空前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无法直接面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物的方面,教育面对的是人,通过促进人的发展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首先,教育促进人力资本提升。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虽然人口、资源、环境等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事实证明即使没有充足的自然资源,经济仍然可以得到较快的发展。初等教育培养了人们生活领域的文字和计算等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中等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人的科学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了人的专业技能;高等教育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以及科研能力。教育从低端到高端对社会进行人才输出,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从整体上提升了人力资本。
其次,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典型地表现为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或生产效率。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则意味着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会更快地适应新工作,在相同条件下会更多、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一些复杂的职业通常需要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来完成,例如,航天科技、外科医生。实证也表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相应也越高,而收入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的体现,即劳动力的价格,所以教育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再次,教育推动科技进步。高等教育有双重任务,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并为科学研究输送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科学研究是推动科技进步最主要的力量,任何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都是以大量的科学研究为背景的,而教育一方面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教育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体育经济的发展直接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的组成中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源泉、是立国之本;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中的中坚力量。这两者的发展加快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进程,而体育经济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逐渐对国民经济提供比较直接的影响。尽管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就其发展势头来看大众对于竞技表演、健身活动和体育器材等消费有提高的趋势,这种态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体育产业的环境中来,使得体育产业得以不断扩大,可以说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
(二)体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自从服务业这个分类出现后,服务业中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不是独立的。体育产业既然属于服务业中,它必然离不开通讯、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支持。所以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不会是孤立发展,它一定和这些产业有着联系,这样就产生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其它服务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种“发展”带动“发展”的模式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从促进中整合优势、拓宽服务行业的发展范围并带来更多的附加值。体育产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使它位于产业链条的顶层,因此它的发展或多或少对制造业等相关行业会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对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产生推动作用。
(三)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国民经济是否真正发展,除了与GDP持续增长率有关之外,就业率的高低也是重要参考因素,反过来判断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量,除了其GDP增长的贡献率之外,也要对其在社会就业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价。[1]虽然体育产业的发展相比其它产业的发展仍处于相对较低级别,但级别低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它还有进步和发展的空间。那么体育产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宽了道路,道路宽了最直接的需求就是要有更多为之服务的人员,即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多了,人均生产总值就提高了,最终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对体育产业的发展给予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四)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中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体育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它的产生、发展直到今天的健身和竞技表演,体育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改善着人们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体育给予人拼搏进取、勇于面对、顽强毅力等品格,这些品格影响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求实进取的精神。体育在精神上给予人这么重要的价值,人对体育的关注也必然会更加紧密,这种关系使得体育产业、体育经济有了不断发展的人群、时间和空间。那么,体育经济的发展势必会给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赛、产品等。人们在体育中汲取的能量越多,体育带给人们的进步和发展就越大。所以,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政府掌管的传统体制制约
体育产业主要由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两部分组成。而在中国这两个方面主要都是由政府掌控,都要服从国家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虽然我国的体育市场化也在逐步推行,但大多数的比赛仍是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主办。这就容易造成赛后许多场馆要么被拆除,要么许多体育设施、设备都在赛后随意堆放或废弃闲置。所以我们更需要管理整合这些资源,或由企业出资赞助比赛,甚至修建场馆、购置体育设备器材,政府在政策上适当倾斜。例如,赛中企业可以进行广告宣传,赛后体育场馆由企业管理,并适当减免营业税收等。这样的方式,既可节省政府投资比赛的相关费用,又能使大众走进更多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对全民健身、大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更能为我国体育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体育产业的盲目扩张
随着体育事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体育明星被大众所熟识和喜爱。中国飞人刘翔、小巨人姚明等体育明星常常以超级明星的形象出现,人们对他们的喜爱往往体现在和他们相关的产品、设备和运动项目上,这是体育明星的商业广告价值的体现。这样的运营模式使得经销商很快就能将产品销售一空,经营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这种情况带来的弊端是运营商不求产品的升级换代,盲目地进行产业扩张,产品质量跟不上产业扩张的速度,久而久之让消费者感觉质量平平、价格过高,逐渐失去关注,致使一些民族的体育品牌破产或并购。这自然会对国家的体育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意识的缺失
[关键词]民营经济;国民经济;重要作用
[DOI]10.13939/ki.zgsc.2016.03.04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为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做好了铺垫。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得中国化得以集中体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半壁江山。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的发展充满活力,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 民营经济概述
对于民营经济,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其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当然,对民营经济内涵并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国家的一些政策性文件通常将民营经济表述为“非公有制经济”。当前,对民营经济内涵有两种界定,第一,从所有权角度来看,民营经济指的是在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各种经济成分的总称,在狭义范围内,港澳台和外资经济并不属于民营经济。第二,从经营权角度出发,民营经济与所有制没有关系,民营经济只是与民营主体方式相关的经济形式,国有民营、民有民营以及混合所有制都是其所包含的内容。
民营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经营权,它是以民为主的经济,国家政权及其机构不是民营经济的内容,因而民营经济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产权归属性,产权作为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式,主要包含财产的支配、使用和处置等权利,对于公有制经济来讲,民营经济独立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产权更加明晰,权责分配明确,进而保证市场交易公平。第二,经营机制灵活。相关法律的允许自我经济、自我约束,结合市场经济规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对生产和经营的环节进行调整,使得企业在创新中激励人才发展,并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2 我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2.1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比如,随着民营经济的增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向第一、二、三产业转移,对解决城镇居民就业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拓宽了就业渠道。通过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在第二、三产业中,全面民营经济的就业占比超过85%,在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达到70%以上。以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为例,2013年,江苏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为100万人,民营经济增加人员为62万人,占比为62%。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有80%以上为省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1]。从河北来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私营企业达到65.94万家,个体工商户222.73万户。民营经济2014年完成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7.6%,上缴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2.1%,从业人员和新增就业岗位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0%和90%以上,因此,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所以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2 民营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我国的GDP平均年增长率为7.2%,在国际上,我国成为经济增长较快国家之一[2]。我国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成绩,与非国有经济有着必然联系,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进而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在整个国民总产值中,民营经济在其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因而我国的中央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从公有制为主体向民营经济体制转变。当前,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据了GDP份额中的70%以上,所以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2.3 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居民实现富裕的重要手段
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民营经济是我国居民实现富裕的重要手段。我国居民要想走向富裕,必须确保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69,已经远远越过国际警戒线,收入最高的20%人口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11倍。但是,发展民营经济却是缩小贫富差距并实现居民富裕的有效手段[3]。在全国范围内,基尼系数最高的地区是贵州,最低的是浙江,导致二者有如此大差距的原因是浙江的百姓创业者比较多,因而民营企业更多,所以中等收入的人群比较大,但贵州民营企业较少,进而经济水平偏低。因此,民营经济的增长是实现居民富裕的主要途径。
3 提升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措施
3.1 调整产业结构
由于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必然联系。因此,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活力,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民营经济不断提升。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其所有制性质有所区别,投资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会由于所有制问题,导致与市场经济不协调。因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通过国家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并充分引进先进科技,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民营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就需要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高等院校保持合作关系。同时,树立国际化经营意识,吸取国际先进的经验,实现科技和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民营经济实现增长。
3.2 加大创新和创业力度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必须加大创新和创业力度,从而确保民营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民营经济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东南沿海和郊区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百姓的创业热情[4]。百姓要想实现收入的增多,需要以非公有制主体为基础,通过自主创业,进而保证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提升发挥巨大作用。此外,民营企业必须进行创新,通过搜集市场信息,并结合企业环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不断创新生产和经营手段,对风险加以防范,从而实现民营经济的增长。
3.3 深化我国民营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是政策机制与民营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不适应。因此,必须深化我国民营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对融资、税费等体制进行改革[5]。由于民营企业税费较高,为了实现民营经济增长,政府必须深化财税改革,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所以国家需要逐步对不合理的行政性费用予以清理和取消,降低税费。此外,为了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改革金融体制,出台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金融政策,完善金融资本体系,加大融资租赁公司和村镇及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立,从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结 论
由于民营经济对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熙.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2]房琦.民营经济发展形势评估[J].商,2015(8):265.
[3]徐晓聪.对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4]马青锋.中国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同共促研究――基于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视角[D].开封:河南大学,2013.
精神上的需求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体现,人们从物品上传达的信息来获得心理的某种满足。这些物品或者体宣传了一种思想,或者表达了主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又或者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设计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水平都在设计活动中得以充分表现。设计产生的创意和美,在产品的经济效益方面,设计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已经成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20纪中期以来,职业的设计师不但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职业,设计从早期的只为小部分人服务而变成了影响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以厨房设计为例,以前的厨房设计是比较传统的,但是通过设计师的设计,厨房也具有了时代感和风格特色,而且设计师还从厨房的使用程序,基本功能出发把厨房设计发展到高度科学化的水平。设计出的新的厨卫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重大的影响。通过设计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把这作为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这也是通过设计来影响产品而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
在经济学里,需求与市场是两个重要的词汇。当人们的需要处于没有得到满足的状态,当他有能力并且产生了购买某个产品的欲望,这时需要就转化成为了需求。这个时候卖者作为一个群体根据买者的需求而提供一种物品或者劳务的供给,这时市场也就产生了。所谓的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设计是一种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设计也是人们改变自然从而达到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在新时代的今天,人们有物质需要,人类也有精神方面的对于美的需求,满足自己心理的需求等等。这些需求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而设计也是可以影响需求的。当这些人们的需求通过当设计者的精心设计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对于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作用。
以日本为例,我们都知道日本既是一个保留传统保留的非常好的国家,这个国家很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日本的和服、传统食品及食品包装、传统建筑都是非常独特的,民族的。同时日本又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国家,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受到欧美国家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有非常现代非常前卫的设计比如说日本的小汽车及一些工业产品的设计。这种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迎合了人们对于新的时代人们对于新的的技术、新的材质、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日本发展了自己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样的背景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这不仅满足了国民对于自己文化尊重的心理需求,而且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给世界展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从而发展了自己国家的经济,跻身到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中。
现代这个时期商品、服务全球流通,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起来的时候,我们如果想使自己国家经济强大起来,就更加要分析人们的需求是什么,现在的产品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够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我们应该设计出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商品竞争中获得胜利,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增强国民经济。(本文作者:凌士义、张宇光 单位:中原工学院)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制造和交通运输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国民城镇化的发展的快速提高,使得我国各个大中型城市和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这就给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只有一个运作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撑才能使得充足的劳动力、资本和优质资源实现生产范围内的流动,也就无法实现产出,最终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也有非常显著的反作用。国民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基础和服务对象。从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结构来考虑,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构成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交通方式没有实现及时的更新,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没有出现,原有的交通方式也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创新。当进入第二阶段时,各种新型的生产技术运用到了交通发展领域当中,如磁悬浮技术广泛地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使得磁悬浮列车从传统的铁路交通运输中脱颖而出。在没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出现的时候,如果当时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能够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如果交通运输行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仅仅通过原有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出现在市场中并且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发展。因为新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就会催生出一批新型行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一阶段,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比较明显,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中原有行业的不断发展,还带动产生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是两个交替周期共同发展的,因此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交替推动的发展关系。
二、交通运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从上述对于国民经济和交通发展关系的分析得知,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因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第二阶段比较晚而且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了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总量虽然有了明显的增加,发展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但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以下是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性影响的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前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和稳定发展都需要一个高效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保证。一个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能够加强沿线各个地区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还能够促进人财物力的充分流动。国民经济的地区差异较大而且区位条件各不形同,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才能促进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交通运输行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条件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整体结构和区域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低成本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得各地区的产品能够广泛地在市场上流通,在进行商品运输的时候根据商品的实际特点和运输的条件对运输进一步进行了区分,比如大型工业产品和集装类产品需要通过港口或者铁路进行运输,而价值较高而轻便的产品哟通过航空进行运输,这就对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分工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商业往来上,还体现在更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拓宽人们的视野上。高效低价的交通运输系统在改善交通的基础上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更对传统的产业进行了新一轮的洗牌,形成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各类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也为学术交流和促进教育事业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条件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改善了交通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对交通运输沿线的资源开发的影响上,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当地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撑,从而促进了当地与之相关的各个生产部门对于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对资源开发的力度,使得各个区域的经济能够更加协调稳定的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 国民经济;金融改革目标;证券;优化金融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16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22- 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市场对于金融改革的需求逐渐呈现出更多的需求。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和国际的经济环境之中存在一定的不稳定以及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要注重国民经济转型与相关的控制金融风险、稳定经济增长、防止严重的通胀等相互结合。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逐步对当前国家金融的宏观调控体系进行完善,并且全面深化金融的改革,为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出一个更好的信贷和货币的环境,从而将金融服务的水准以及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促进中国的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组织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组织架构格局,不过中国诸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的国有控股银行,虽然进行了相对应的股份制改革,但是仍然是国有资本占据绝对优势,在市场的金融机构竞争当中,依然是中国金融格局里较大的权重。当前中国的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网点、服务的辐射面积,都相对超越了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当前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发展的状况不断深化,而且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头都在发生着格局的变化,所以,金融改革制定的目标当中,建立起具备多元化以及跟多层次的现代化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就成为了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加快对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对中型银行以及小型银行的配置分层,还有布局结构产生更为合理科学的调整。中型、小型的金融机构以及融资机构在中国的准入门槛降低了,从而促进了民间资本的活力,并且规范了民间资本的流动,促进民间资本的合法投资。并且发展得较快的城市和区域,已经渐渐形成了城市的银行,这种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地区的融资能力,降低社会各界的融资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的改革,能够更好地促进政策性银行的运营合法性,从而对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畴予以划定。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能够更好地强化金融的细化,从而明确各类型金融机构对于各项金融业务的协作和分工,从而对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且在金融机构的改革过程当中,针对农业的借贷方式,能够更好地进行运转,从而为农民的金融需求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服务平台。
2 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市场金融改革以及发展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对国民经济提供服务为核心,也就是通过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目标之中,非金融类的金融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要占到社会整体融资规模的15%以上。因此,资本市场和中国的金融业态,要更趋于层次多元以及功能丰富,才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当前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股份转让也进一步信息化,并且对于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更多的“绿色通道”。
2013年中国的证券业监督协会,已经对资产多元化转让提出了新的鼓励思路,并且鼓励企业进行有价证券、公司债券以及金融债券在市场上、交易所以及银行之间进行流转,从而促进企业的资产流转,激活市场资本的活力。而且要更进一步对资本市场进行多层次地构建,这一部分是在金融市场体系改革中的退市制度改革里产生影响的。而且创业板的退出,也可以进一步改革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规则。中国的证券业也开始主导相关的私募产品,这些也都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实质性的影响。
当前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是十分丰富的,对于市场的基础制度仍然要强化建设,而且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主体货币市场和其他的子市场之间的联系要予以关注,这一方面的发展目标将会对货币市场的投资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
3 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银行业在经营业务方面出现的升级转型。银行业内的金融机构要更注重对多层次信用贷款的投向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随着这一部分的改革,当前银行的信贷投资的资源,往往更注重民生大型工程以及城镇化的建设,从整体上对于国内市场内需是起到扩张和拉动等经济作用的。而且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其信用贷款的投资方向逐渐趋向于三农部分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第三产业等,对于国民经济中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能够起到非常大的积极推动作用。银行业在经营业务上的改革目标,更多指向了绿色的经济领域,如生态的经济、循环式经济以及低碳类的产业,并且对高污染以及耗能类的行业,特别是当前国民经济之中,产能出现过剩行业的信用贷款进行严格把关。并且对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信贷结构进行深入的优化,调整当前银行金融客户的结构,并且对于企业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升级转型。而且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问题,要构建出一个更好的中小类型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并且更为积极地推动多种层次的中小类型企业的担保系统,对于能够达到相关融资要求的中小类型的企业,可以透过创业板或者相关的银行债券市场进行直接性质的融资。
(2)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目标,更加降低资本上的消耗,能够推动当前金融资产的快速发展。当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目标,能够更快地促进企业的经营转型以及创新,从而对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够对于产品的创新以及各种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进行扩大化。这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降低了资本的交易成本,从而出现了投资类、信用卡以及托管、离岸等新兴的金融业务。
(3)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改革方面,能够强化银行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的责任心态,从而促进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的水平。这一类的改革目标,会对当前金融风险的量化考量系统和计量的系统进行运用,并且对当前金融风险管理方式进行系统的整合。这一板块需要对于零售类的信用贷款风险的合理控制和管理,对于市场上以及资本流动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对于各种票据以及跨境、跨行业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而且这一个方面对于当前国民经济当中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能提供更合理的规避和解决的方法。
(4)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业改革,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创新。当前国有控股的大型银行以及各个类型的商业银行,很多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对农村的金融业务开拓了不同层次的服务,而且能够更好地拓展农村的金融资本供应链条,对于当前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能够更好地提升。特别是对于农村的林权抵押、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以及相关宅基地的抵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且也提出了农村土地确权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的银行金融改革,是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路向。在这一个目标的指引下,农村的各项融资形式的办理流程应该进行简化,而且对于支援三农的相关融资项目,其担保的机制已经逐渐出现了创新的趋势。
4 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金融业务多元化改革中信托业的发展。信托业的改革和发展,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是被压制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这种信托业的建设,逐渐给市场的金融业态带来更多新的力量。信托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对于大型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房地产投资提供更多的支持,在金融改革目标的指引下,信托业自身也会进行调整,对于其市场的定位进一步明确,而且加大了与银行之间的合作。
(2)相关的证券机构进行改革发展。证券机构的改革发展逐步加快,这种改革能够打破当前市场上证券产品的同质化,避免对于行情的过分依赖,而且提供更为细化的客户服务,避免市场中的客户流失等现象。这些方面都可以更好地促进证券行业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而且证券机构的改革以及发展,能够创新自身的销售模式,提供具备行业差异化的服务,从而促进市场中各个证券商业机构的良性竞争,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多元的证券金融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国权,徐露辉.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J].浙江社会科学,2004(4).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拉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一、公路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
公路建设项目投入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是指公路建设活动本身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投入效益和传递效益拉动。从其含义来看,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主要是由于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二,公路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作用
公路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主要表现为公路建成后运输条件改善带来的产出效益与开发效益等。
(一)产出效益
产出效益是指公路建设项目建成后,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刺激了区域间客货运量的增加,对各个相关部门产业的增长所作出的贡献效益。从技术结构上看,公路运输系统是由公路网、车辆和站场设施三大部分组成的。公路网是运输车辆的载体,是公路运输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运输车辆是实际完成运输任务的运输工具,其性能和运输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运输效率和运输业的经济效益;站场设施是城乡公路运输和多种运输方式联运不可或缺的配套基础设施,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实现行业管理的基地。三者既然是一个系统,则具有一般系统的特性。彼此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为形象的比喻。但是运输系统诸要素的作用不是完全等同的,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薄弱环节。就较长的历史时期而言,基础设施是系统的主导因素。公路运输系统的生产能力,通常受系统诸要素中薄弱环节的制约。当前,在我国公路运输技术系统中,基础设施,尤其公路是重要的薄弱环节。有一种木桶理论说,桶盛水的容积取决于木桶周边那条最短木条的高度。将这种理论应用到公路运输系统中,则公路是木桶中最短的那条边,而“桶盛水的容积”代表公路运输生产力水平。木桶最短边对桶盛水的容积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公路项目的建成通车,将对公路运输业的发展产生拉动作用,提高运输生产力。公路建成后对公路运输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即产出效益,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分析。
1、产生公路运输新增效益
公路项目建成通车后,将缓解区域公路运输紧张状况,改善运输条件,产生新增效益。主要包括:运输成本降低的效益。公路建设项目的修建可以大量地节约旅客、和货物的在途时间而产生的效益。还有由于公路设施改善、运输质量提高而减少货损的效益:由于运输条件改善,可以实行散装运输、成组运输或集装箱运输,或提供其他方便条件,从而避免或减少包装费用的效益等等。
2、促进公路运力增长,运力结构改善和站场设施完善
公路项目的建成通车,促进了沿线区域路网布局的改善,使公路运输技术系统中公路这一主导因素的制约作用得到缓解。然而,公路运输还需要有先进的公路运力和站场设施与之配套,从而对系统中另外两个因素(公路运力和站场设施)的发展产生拉动作用。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先进的运输生产力。这样,公路项目的建设就从客观上对公路运力和站场设施的发展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公路项目的建成通车,将对公路运力增长、运力结构改善和站场设施的完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促进公路运输量增长、运输产值增加和运输服务质量的改善
公路项目的建成通车和运力状况的改善,必然促进运输生产的发展。公路项目一经建成,必然促进沿线地区路网布局的改善、公路整体通达性的提高,从而加快沿线地区公路运输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路基础设施面貌日新月益,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为快速运输和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只要运用得当,必将带来运输结构的改善,运输领域的拓展,极大地提高公路运输的服务质量。
4、改善运输组织结构,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使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我国交通运输体系长期以来处于铁路为主体,公路为补充的状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运输需求的变化,这种运输结构己显出很大的不适应性,铁路运输日趋紧张,运输能力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随着公路项目的修建,使汽车运输灵活、机动、“门到门”优势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占各种运输方式的比重明显上升,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而且通过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提高了综合运输效率,改善了运输服务质量,使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二)开发效益
公路项目建成产生的开发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路沿线地价增值产生的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一部分是资源开发产生的开发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公路项目的建设,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影响区域内资源开发的影响更直观和容易计量。
地区具有某种自然资源就意味着它有发展相关经济活动的潜能,就一般规律而言,潜能一旦开发就会产生开发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自然资源具有的这种经济潜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国家的宏观政策因素,也有交通、技术等微观条件因素。如果其他要素具备,但是没有相应的交通运输条件,自然资源没办法流通,难以转化为经济资源,此时自然资源开发效益完全依赖于交通运输。公路建设项目为自然资源开发提供了运输服务的支持,为经济潜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动力。而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生产部门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成本,生产部在获利的同时有可能会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使自然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因此公路建设项目不仅为自然资源开发提供了动力而且提高了自然资源开发的力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我国国民经济;关键性作用
当前,房地产行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联系较为密切,可以拉动我国的内需,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有效的发展。但是,现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房地产行业发展还需要进行合理控制,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民众需求。本文探讨了房地产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的作用,提出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的相关措施。
1.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用
1.1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总体的变化情况,通过房地产行业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来。因为,房地产行业敏感度较高并且与其他行业关联度较高。在此之外,房地产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有效地拉动就业,扩大内需,促进其他行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内需的扩大。第二,房地产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吸纳其他相关行业的资金,由此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我国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第三,房地产行业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消费水平,决定着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因此,从上述表现来看,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发挥着其他行业无法代替的作用。
1.2房地产行业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
房地产经济与我国的市场经济联系非常密切,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状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成熟,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也在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冶金行业、电器行业、钢铁行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指明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房地产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巨大的风险。因为房地产经济一旦出现大的变动就会造成国民经济的波动,并且房地产经济一旦出现不合理的增长的现象,就会造成泡沫经济,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控制,利用相关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防止房地产行业带来的风险,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保障房地产行业与市场经济相会之间有序,平稳的发展。
1.3房地产经济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就业
房地产经济的作用十分广泛。首先,房地产经济可以增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推动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我国公民的经济收入。目前,我国现在就业状况较差,严重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房地产经济可以有效增加我国现在就业人口,促进我国现在民众充分就业,同时房地产经济也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房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现在我国就业难的状况。此外,由于我国现在房地产行业独特的作用,还带动许多学科的学习热情,比如建筑工程和金融。因此,房地产行业可以进一步促进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中国社会居民的充分就业。
2.今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措施
2.1合理控制房价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经济导致现在房地产经济出现崩盘。但是,现在政府要通过利用现在政府的合理宏观的政策,将房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不会出现泡沫型增长,造成国民经济的负面增长。尤其中央政府政策调控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合理的化解风险。此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不断加强管理。同时要建立合理评估制度,更好地规范房地产行业的行为,促进房地产行业更好地发展。
2.2建立房地产动态监测系统
房地产行业的动态监测系统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结合房地产行业自身发展特点,做好预算。其次,还要考虑与房地产相关联的产业,制定相关的动态监测系统。最后,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测的系统,要重点研究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土地交易的关键性的环节,防止出现钱权交易的行为。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房产交易的活动,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2.3其他相关政策
首先,我们必须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现更好地发展。其次,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现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行为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方式,保证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最后,我国要调整房产结构,建设保障性住房以及廉租房,同时要提高经济适用房的比例,促进我国房地产产业的发展。结语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发展重要的作用,促进我们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改善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因此,我们也要认识到房地产行业发生较大的波动的时候会使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较大波动。我国要针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对房价进行控制,对我国现在的房价市场进行动态监测,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规范现在房地产行业。更好地促进我国现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实现更好地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
作者:白红力 单位:承德兴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国民经济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national economy infra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flood control, safety,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 nat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水利工程概述
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有所不同,同时实现水利工程保障作用的自然、经济和工程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需要改变传统模式,调整发展思想,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对建设现代化国家对水利工程事业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量化分析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回答水利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度”的问题。
2 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分析研究
水利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具有“兴利”和“除害”的功能,水利工程则是水利经济的载体,按其功能性质划分,水利投资结构包括防洪工程投资、灌溉工程投资、水库工程投资、供水工程投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及其它工程投资等。
2.1水利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国内一些研究充分证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而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显然也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然而国内对于水利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对水利产业及水利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涉及较少。
2.2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产出的贡献分析。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水利投入产生的效益方面。在考虑水利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就必须把水利产生的效益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分解出来、剥离出来,以此分析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度。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产出的贡献指标,是将水利投资与决定国民经济状态的其它重要变量联系起来,使判断和结论建立在充分的依据之上,反映水利投入的单位变化对国民经济产出指标的影响。
2.3水利工程建设的分项成本与效果分析。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研究国内外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关系,重点从水利工程投资角度研究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对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体系。对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定位进行研究,对水利问题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与各项水利工程活动的边际成本应进行系统总结,为界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开源与节流、利用与保护的合理比例提供依据。
2.4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体系动态关系研究。研究改进水利统计指标体系,使其融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为建立水利投入占用产出分析模型奠定基础,同时利用水利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深入研究重大水利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5水资源管理的总控制指标与水利管理研究。采用多目标分析技术进行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研究,通过用水定额的调查分析制定用水标准定额,通过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补偿机制与恢复机制的实际调查,进行与水有关的责任与利益关系的量化分析,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2.6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关系协调准则研究。在价值观上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关系协调准则,发展预测包括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区域依存度、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地区分布、农业灌溉面积发展预测、国民经济发展对防洪安全的需求、生态环境建设对水利的影响和需求。
2.7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国民经济与水资源环境整体核算模型为基本工具,研究不同阶段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适应程度,提出水利发展适宜投资规模值,与之相适应发展模式和总体布局,研究生产关系方面进行相应调整的对策与措施。
3 水利工程应用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应用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具体体现为以下七个方面的重大实践应用成果
3.1我国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和国外水利发展模式与投入水平的经验表明,未来水利仍将是国民经济投资建设的重点。
3.2水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水利在减少和控制水灾害损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地位基本确立。
3.3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投资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突出。
3.4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自身协调指数明显滞后与水利协调发展指数,要特别重视水利行业内部协调发展关系。
3.5根据两种不同方法对水利投资规模的预测分析,提出了水利工程投资适宜规模,发展方向和分项投资的适宜比例。
3.6在适宜的水利工程投入下水问题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7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发生的虚拟水在国际间和区域间的转移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
4 近期水利工程发展任务
为了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到21世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水利发展任务有下列各项:
4.1加强江河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保障社会安定。
4.2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灌排事业,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
4.3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搞好水资源保护,防止水资源继续污染。
4.4大力发展水电事业。
5 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
【2】胡维松《水利经济研究》
物价统计,是指采用相关统计方法,研究和分析商品的价格,以及与商品价格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过程。物价统计是物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对社会和物价方面的认识作出反映,并把相关的认识和信息,传导到国家的政策机关, 通过国家决策机关,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 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
物价统计;国民经济;作用
物价统计工作的目的,是对市场中各种价格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 借此对价格的变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对其掌握的物价相关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具体的统计过程,不仅涉及商品的价格,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包括商品所花的成本、市场的供求情况等等。物价统计,对于社会经济统计来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做好物价工作的基础,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检查
在执行相关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为了对政策的严肃性进行维护,促使经济建设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不间断的监督,而物价统计,便是实现经济监督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对于经济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违背价格政策的情况。以某地区的的违价情况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此地区在2007年,有3000个单位违背价格政策,违价率为28%,违价的金额为26万元,在2008年,有5400个单位违背价格政策,违价率高达61%,违价的金额高达301万元,2009年及2010年,违价的情况更是严重,直到2011年,违价率才稍有下降,违价的单位减少到了4213,违价率为21%,但违价的金额却大大增多,高达257万元,这说明违价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而且,采取手段更加恶劣,违价的现象更严重。并不是只有这个地区,许多别的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些不遵守价格政策的现象,对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利益。再以2003年的农业材料为例,高聚乙烯作为农膜的原料,因为比较稀缺,所以价格比较高,甚至比农膜成品的价格还要高,化肥的缺口也逐渐加大,种子等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在呈现上涨的趋势。2004年,春天的农业生产资料检查数据显示,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违背价格政策的比率为31%,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供应的数量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这样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个检查结果,有关部门对违价的单位,进行了及时的惩处,把农民所花的高于价格政策的钱,都尽量退给了他们,这个案例,显示了物价统计,对于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物价统计工作,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推进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利益。
2 有利于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
只有对社会现象中的各种数量关系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只有对物价进行统计,才能了解这些数量关系。比如说时期,党便是以社会各阶层经济情况的统计资料,作为依据对阶级成分进行了不同的划分,然后,在阶级成份的基础上,制定了依靠贫农打击地主的政策,才在最终取得了的胜利。再比如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名著《资本论》, 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整理了很多的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售价、成本、利润和利润的用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才完成的。
物价统计工作,对研究和了解社会经济的各种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经济的许多方方面面,都会在物价上得到体现。比如说统计部门,统计了一个家庭的收支情况,就可以对居民普遍的消费水平有所了解,从而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对经济方针政策作出调整。以某家庭具体的收支情况为例,该家庭在2001年,收入为2000元,其中:用于生活支出的有800元,当地的猪肉价格为一斤15元,鸡蛋为0.5元一个,2008年的时候,该家庭的收入为4000元,2000元用于生活支出,猪肉价格增长为25元一斤,鸡蛋为1元一个,从数据可以看出,该家庭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支出的增长幅度,这就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猪肉、鸡蛋等,生活必须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过快,违背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政府以此统计情况为根据,对工资水平做出了合理的调整,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补贴,适当的降低了物价,使居民的收支变得同步,改变了居民收支不平衡的情况。由此可见,做好物价统计工作,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的依据。
3 有利于有效的管理物价
物价管理涉及到很多的方面,相关物价政策的制定、物价的合理的调整、调整物价的方法等,都属于物价管理的范畴,而物价统计是物价政策制定、物价合理调整等物价管理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物价统计工作,政策的制定、价格的调整等,与物价相关的其他工作就没有了依据。比如说,在2006年,很多地区都向有关物资部门反映,五金交电类的企业进货费地方差异很大,经营费标准难以执行,企业经营得不到收益。根据这一情况,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的调查以后发现,能源费、交通费、员工的工资确实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的经营费标准不再适用企业。因此当地的有关部门对各县的木材材料、金属材料、五金交电的经营费和地方差异,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只有做好物价统计工作,才能以此为依据,对市场物价及相关因素,做出相应的调整,实现对物价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4 结语
物价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帮助有关部门做好对物价的管理、对市场进行监督检查以维持其稳定的秩序,乃至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物价统计工作,它已经成为了物价工作的中心。所以,要想推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做好物价统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文武汉.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基本正常——工业高速增长 物价居高不下[J].中国统计,2009(21).
关键词:建筑业;国民经济;作用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9日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作用日益突出。无论从经济组成、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还是国民经济的繁荣角度看,建筑业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浅谈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业所完成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比重,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建筑业总产值及其发展。1981~1990年的十年中,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8,910亿元,平均占同期社会总产值的9.3%。1983年建筑业总产值1,053亿元,1998年10,062亿元,整整15年,增长10倍,年增长速度17%,约为GDP速度的2倍。
2001年建筑业总产值15,362亿元,同比增长22.9%;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18,527亿元,同比增长20.6%;2003年建筑业总产值23,084亿元,同比增长24.6%;2004年建筑业总产值29,022亿元,同比增长25.7%;2005年建筑业总产值34,552亿元,同比增长19.1%;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41,557亿元,同比增长20.3%;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51,000亿元,同比增长22.7%;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75,864亿元,同比增长22.3%;2011年建筑业总产值118,000亿元,同比增长22.6%;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236,439.72亿元,同比增长22.10%。
(二)建筑业在国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1981~1990年建筑业累计创造国民收入4,903亿元,平均占同期整个国民收入的6%。(1949年占1.1%,1952年占3.6%,1957年占5.0%,1975年占4.5%,1983年占5.5%)1991年占6.09%,1992年占7.43%,1993年占8.25%,进入90年代,增速一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现已达10%以上。
2006年江苏全省建筑业人均劳动报酬20,606元,最高的县市达到38,980元(68个县级市中30,000元以上的县市有6个)。
仅仅从上面不安全统计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建筑业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建筑业的发展就能侧面反映国民经济的状况,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建筑业在经济中的物质基础作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提供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劳动就业状况,直接关乎着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质量。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要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和道路、码头、堤坝等构筑物都是建筑业的产品;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也必须经过建筑企业进行安装才能形成最终的生产能力。因此,没有建筑业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积累,扩大社会财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建筑业对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巨大带动力。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建筑业能够吸收国民经济各部门大量的物质产品,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建筑业的生产带动相关产业的影响较大,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2005年)显示,建筑业直接间接带动最明显的行业依次为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采掘业、化学工业、运输邮电业。通过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2005年),可得建筑业产出乘数为3.0173,即建筑业每增加1亿元产值,所带动的国民经济其他各行业增加2.0173亿元产值;计算出建筑业影响力系数为1.2681,影响力系数大于1也说明了该行业带动国民经济规模的能力较大,对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带动力,建筑业成为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建筑业通过吸收大量的物质产品带动相关部门的生产和发展
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建筑业的生产带动相关产业的影响较大,其波及效果系数为1.1~1.3.从而促进了建材、冶金、有色、化工、轻工、电子、森工,运输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业物资消耗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分别占钢材的2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运输量的28%,其容纳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的5%左右,建筑业能够吸收国民经济各部门大量的物质产品,建筑生产可以带动许多相关部门的生产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整理,没有一个部门不需要建筑产品,而几乎所有的部门也都向建筑业提供不同的材料、设备、生活资料、知识或各种服务。据统计,仅房屋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有76大类、2,500多个规格、1,800多个品种,包括建筑材料、冶金。化工、森工、机械、仪表、纺织、轻工、粮等几十个物质生产部门。
由于建筑业产成品中物质消耗60%~70%左右,加上其前后关联度大,能与50个以上的工业部门发生关系,因此能带动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据1987年我国投入产业的分析,每增加1亿元的建筑产值就可带动其他产业增值约1.68亿元。
四、建筑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是重要的劳动就业部门
从整体看,我国建筑业目前仍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能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成为主要的就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的构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据1994年的统计,已占到全国就业人数的5%左右,人数超过了3,000万人,尤其是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简单的就业途,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我国自1978年以来,建筑施工队伍的规模迅速扩大,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村建筑队的异军突起。据统计,到1995年底为止,我国农村建筑队的人数已超过1,500万。
需要说明的是,不但在我国建筑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建筑业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就是在工业发达国家,虽然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也仍然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这是因为,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建筑业也是技术相对落后的生产部门,机械化程度较低(仍有一定的手工操作),自动化程度更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建筑业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要应用许多先进技术,甚至尖端技术,工作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力学、光学、声学、电学、生化等多方面的技术知识,加之建筑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的组织管理人员的比例较高,这就使建筑业产生了多层次的劳动结构,为不同素质的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建筑业从业人数占进城劳动人数的1/3,占社会劳动从业人数的5%。
五、建筑业可吸收大量消费资金,使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闲余资金有一个很好的去处,就是把它吸引到住宅消费上来,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方面为社会消费资金提供了良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生产资金,从而达到引导消费、调整结构、促进生产的效果。而且人们在居住面积达到满足之后,还会出现对居住环境即装修不断提高的需要。可见,住宅建筑市场容纳社会消费资金的能力是相当大的。
六、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建筑业能够灵敏地反映国民经济的繁荣和萧条。更为重要的是,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调节作用。
当国民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不要减少基建投资,相反要扩大对公共事业的投资,如市政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使建筑业不要衰落下去,这样也就刺激了与建筑业密切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引起对其他行业需求的螺旋式增长,使国民经济不出现萧条的“低谷”,或缓解萧条的程度。
当国民经济过热时,国家又可通过压缩基建,取消对住宅消费的优惠政策,抑制建筑业盲目过热的发展,也就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图1表示其影响作用。(图1)
表1体现建筑业影响力系数在各行业中是最大的。(表1)
七、建筑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带动国内资金、技术、管理等与国际接轨
1992~1996年,我国建筑业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402亿美元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同,完成营业额268亿美元;2004年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7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新签合同额238.4亿美元,同比增长35%;2005年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新签合同额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4%;2006年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3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7.9%,新签合同额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2007年1~10月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同比增长26.3%,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2.9%。
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报道,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十一五”任务:2010年完成营业额398亿美元,2006~2010年累计完成营业额1,300亿美元,年均增长13%。国际最大225家承包商排行榜: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分别有49家、49家、46家公司入选,占据1/5。世界500强:2007年以工程建筑为主营业务的共11家,中国有3家。
八、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数据来显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展现其趋势。基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成分非常高,作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之一,其具有吸纳其他各行业的物质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作用,并且扩大就业量吸收大量消费资金,从而调整国民经济,走上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关柯,王宝仁主编.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产业;国民经济;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实证分析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它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我国现行的信息产业行业范围划分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国统字[2003]83号)中信息相关产业分类,将信息产业的行业范围划定为以下五大组成部分:一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二是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三是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四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是其他信息相关服务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信息产业也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模式,而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深入研究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对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试图准确的揭示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二、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它本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而且表现在它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先导作用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诞生,但无论是生物工程、卫星通信、光纤技术、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还是新型服务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其他高技术及产业的原理、机理的认识和控制以及功能、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无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突破和综合应用;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都必然以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其部件或功能子系统。因此,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作用。
(二)催化和助推作用
信息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造财富, 而且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并促进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提高和升级,通过扩大财富的增值空间、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以及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等手段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财富创造能力,使原来不能创造财富的部门或企业创造财富,使原来只能创造较少财富的部门或企业创造较多的财富,这就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和助推作用。
(三)优化作用
信息作为现代生产的要素之一,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生产要素具有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信息要素作用于资本要素,增加资本要素的信息含量,就可以提高资本的整体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信息要素作用于劳动力要素,可以增强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并提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可知性和透明度,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效率。
(四)倍增作用
发展信息产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倍增长,通过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其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一是信息产品和服务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二是信息产业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产生二次经济效益。信息产业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的总和构成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扩散效应,这些扩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使国民经济倍增发展,这就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倍增作用。
(五)软化作用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的软化作用。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中出现了软件业、数据库行业、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等软性产业;二是信息产业及软件行业的产生也使得硬性产业进一步软化,通过信息产业所提供的先进的信息设备和良好的信息环境,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软功能的比重,实现了外延式软化和内涵式软化的统一。信息产业对就业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管理、研究、软件开发、信息咨询、信息传播、信息服务的就业人数占国家总劳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对消费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知识化、信息化的产业结构为市场消费提供知识化、信息化的供给,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动也会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信息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信息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贡献;二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贡献,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一)直接贡献
信息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增长和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及所占国民经济份额的增加,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国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2980亿元,至2006年达到1100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8.6%,远远高于同期我国10%左右的GDP增长幅度。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25%,比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全行业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90%;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达到72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85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10%以上。
(二)间接贡献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上,即所谓的“外溢作用”。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前向关联性和后向关联性,即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扩张;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信息产业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的大小,将在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进行进一步论证。
四、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确立
为了测度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运用经过修正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Y=AKαLβ。
式中,Y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K为社会资本量,L为社会劳动量,A、α、β为系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由于信息资源的加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了生产力发展的性能和特征发生了变化。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同时,信息产业还对传统产业不断地进行着渗透和改造,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因此,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推动产业、经济乃至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该模型必须考虑到信息因素的重要性,模型可以进一步修正为:Y=AKαLβIγ。
式中,Y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K为社会资本量,L为社会劳动量,I为社会信息量,A、α、β、γ为系数。
出于数据采集的方便,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入代替社会资本量,采用就业人口代替社会劳动量,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完整、准确的信息产业数据,本文采用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代替社会信息量,具体数据见表1:
为了便于计算,将模型中各要素改写成对基年的指数形式,并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修正后的估计模型为:
Ln(Yt/Y0)=LnA0+αLn(Kt/K0)+βLn(Lt/L0)+γLn(It/I0)
(二)模型的求解和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求解,可以得到:
LnA0=0.012α=0.551β=0.199γ=0.255
所以代入原模型得到:Y=1.012K0.551
L0.199I0.255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F值为1146.099>F0.01(3,6)=9.78
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极为显著,检验通过,可以进行经济分析。
该模型求解表明:
1、1996~2005年期间,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社会信息量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贡献率已经达到了0.255,即该时期内中国信息化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能够引发GDP指数增长0.255个单位,已经高于劳动量对经济增长0.199的贡献水平,其作用已经极为显著。
2、1996~2005年期间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仍然是资本量,其贡献率达到了0.551,远远高于信息量的贡献。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的投入,信息产业发展还不是非常充分,信息要素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有待进一步渗透和体现。而这个分析结果与我国现实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也是基本相符的。
五、结论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劳动要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信息作为首要生产要素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前景还十分广阔。因此,应该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大力扶持发展信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及农业部门的力度,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4(8).
4、张安.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信息技术,2006(7).
1、商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高,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商业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2、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
3、商业对GDP的贡献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属于实证经济范畴,具有对象的系统性和分析的实证性特点。它是建立在完整反映经济现象客观数据基础上的分析,这是统计分析有别于其它经济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体系,它提供了一个经济体的全面观察数据,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SNA提供了一个包罗广泛的核算框架。在此框架内,经济数据可以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的程式编制和表述”[1,P1];“1993年SNA提供了一种分类体系和一种可在不同详尽程度上加以运用的核算框架”[1,P2];“它增强了各类使用者可得到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力量”,“它反映经济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其经济活动的结果。它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联结工作,因而提供了一幅某经济体支配其资源的全景。它统一了经济中某些重要部分的信息———例如,人口与劳动力、价格与物量的计算以及购买力平价———以前这些都是互不相连的”[1,P3]。
事实上, 198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就是为了奖励他对发展该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经验经济分析基础的基本贡献。在授予他奖金的时候,主持人说“……体系取得了独特的国际影响,……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确实,没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无米之炊。可以想象,没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形势的描述可能就只能用“好”、“比较好”、“越来越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等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词语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相互联系的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只是支离破碎的,无助于国民经济政策和决策的制定。1990年,我国出现市场疲软、生产不畅、财政困难等问题,有关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改变调整力度,增加400亿元投资,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建议,被国务院所采纳,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以后,又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样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提出了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中逆风飞扬,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此写进了党的章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要达到357 768.88(89 442.2×22)亿元左右。一定的经济总量要有经济速度作保证,从2001年起,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该不低于7.2%,年均增长额至少为134 16亿元。到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为3 500美元左右,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统计表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容易,而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年均7.2%的增幅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目标,但这又是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根据就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决定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领域。“国民经济核算的突出应用是与公共政策相连的。主要依靠货币和财政手段的国家发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十分有用,因为,经济核算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政府政策所需要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1,P9]。比如SNA提供了价格和物量核算,“使之有可能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1,P415]。
人们在评价SNA的目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经济统计的组织系统。所以SNA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分类和定义的一致性,以及它对经济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的显示。这种观点导致对基础统计改进的偏重,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核算体系。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为促进经济的分析和决策服务。综观SNA的结构和定义,它不但决定了能够被开展的分析类型,而且也影响考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