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政治哲学道理范文

政治哲学道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哲学道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政治哲学道理

第1篇

比较公认的是,政治哲学源于对政治生活问题的回答尝试。而这种回答又深受政治哲学研究者方法进路的影响。但是,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的研究方法三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则需要在常识的基础上加以清理。本文拟在探究三者关联性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论变化脉络加以宏观的勾画。为此,本文设定解析这种关系结构的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两种类型,并从下述四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其一、从20世纪50年生的一场如何复兴政治理论的争论出发。一方面分析直到现在余波未平的这场讨论具有的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以及如何重建政治哲学的蕴涵。另一方面引申出政治理论解析政治生活的方法问题。其二、分析在政治思想史延伸的大多数时间当中,为何从苏格拉底一直到19世纪晚期西方的规范政治理论方法长盛不衰,以及这种对于政治活动的价值的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上半叶无可挽回的衰落了的原因。其三、探讨替代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而兴起的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或者说实证主义的政治(科学)理论何以能够颠覆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以及这种政治理论方法在晚近时期从政治学主流方法舞台上的退隐的变迁状况。其四、分析政治理论在规范方法或实证方法的指引下分析政治生活所表现的意义,从而将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三者关联起来进行考察,归纳出简单的结论。

一、一场争论的发散效应

眼光先投向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一个重大的事件,推动西方政治理论界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个重大事件就是纳粹问题。纳粹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秩序。西方的这一现代性体系,本来是一种从启蒙运动以来,更远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支配了西方人的成熟的政治理念、制度安排和生活秩序。但是怎么被纳粹轻而易举地就颠覆了呢?第一、现代政治信念的基本的支撑观念——自由、平等、博爱,被纳粹彻底的毁灭掉了。正是公民的自由权利,正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正是大众民主具有嘲讽意义的把希特勒抬上了德国总理这个宝座。而希特勒恰好利用自由公****用民主制度赋予的权利把他选拔到总理这个宝座、所赋予的庞大的社会机器和极其煊赫的国家权力,来剿灭他不喜欢的德国人——机械化的屠杀犹太人。这正造成了一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反讽。自由、平等、博爱的机制,为什么在选举了希特勒后,反而把西方人自认为的在制度上有完备建制或者健全机制的东西给颠覆掉了?这促使人们深刻反思。第二、希特勒整个对西方文化所采取的态势使西方人要系统反省。什么态势?那就是他是种族主义的。他不仅反自由、平等和博爱。而且对整个欧洲的文化非常敌视,他颠覆一切价值。有的人认为这就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对西方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尼采哲学,对纳粹的深刻影响。一切价值在纳粹看来都不值得尊重。纳粹落入价值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运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达到野蛮的政治目的。这又促使人们进一步反省一个问题:工业革命本来的发生、发展,得到有力推动,并且得到广泛认同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自18世纪以来就坚信启蒙哲学家们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坚信的信念:由于工业革命产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但是,现在工业产品成了杀人的武器,不仅带来不了快乐和幸福,而且让我们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这样一些问题,使得西方人用战争的手段或者以暴易暴的手段战胜纳粹之后,必须要在政治理论上来回答。由启蒙时代所有的大思想家们奠立的现代性政治理论:理论层面上是自由、平等、博爱;制度层面上是民主、法治;工具性层面上是科学、技术。这些东西必须要加以反省。在50年代基于这样一种需要反省纳粹问题的思想推动,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新秩序提出的其他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政治生活是推动政治理论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

50年代,所有西方一流的政治理论家们都动员起来了。这使得20世纪初期,基于实证方法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受到了最严厉的批评。原因是,在政治理论家们看来,实证的政治学家们所有的行为主义的政治学研究,只强调我们在某种价值体系已经得到认同之后,怎么样来研究公民的政治行为差异。通过一个数学的量表、或者一个曲线的设计,我们把公民的行为进行归类。这样,使得政治哲学上的种种基本价值的自我辩护,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因为西方人放心的是,自由已经得到认同,认同之后我们就不用管它。我们只需要论证自由的参与,自由的运作机制,自由本身发展的状态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通过传媒调查、随机抽样,表明谁支持谁,谁反对谁。如此,就把我们的所有的政治选择换算成为一个简单明了的数量关系。这一点恰恰使我们忽略了政治本身的基本价值主张,进而忽略了政治行为的抉择究竟是依靠什么的问题。这到后来走到了相反的一端,使得西方社会的一些政治狂人(如希特勒)特别傲慢。他一直认为当时德国所接受的是西方(因为德国相对于英法是东方,他也认为他在抵抗“西方”)腐朽没落的现代政治思想。希特勒恰恰就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在他之前正好有一个生存了14年的魏玛德国。魏玛德国制订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宪法。但可惜的是这个宪法没有能进入实际的政治运作。而魏玛德国非常****。当时整个德国的****和魏玛宪法的完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希特勒认为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腐朽,他号召德国人起来“革命”,摧毁魏玛德国,夺取国家政权,要把德国从普遍****的罪恶渊薮中拯救出来。这些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就可以看到。从中,我们发现,希特勒和二战以后政治理论家们发现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尽管他们发现的角度和解决的思路截然对立。为什么是一个问题呢?18世纪的启蒙哲学理论,在行为主义的政治学家的“抵制”下,显得非常孱弱。它不能够像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那样,引导我们解决政治生活当中的应当问题、好的问题、值得的问题,即政治的价值规范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二战前期的价值真空和二战后的价值重建,要求政治理论家们来回答:纳粹出现的政治理论原因究竟是什么?

第2篇

一、古代政治哲学: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还是在古希腊哲学中,有关政治问题的哲学思考都属于伦理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哲人看来,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性来自于道德伦理的基本要求。为政者必须是善者,这一点在古代哲人那里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治统治者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的道德品行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政治的兴衰。如果统治者和政府官吏不顾公共利益和大众利益,而将公共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那就必然导致政权的腐败、社会矛盾的激化乃至生活共同体的瓦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从其主要内容上看,就是一种包含政治学说在内的伦理道德学说。

在这种学说中,政治的最高境界同时即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即“仁政”。儒学创始人孔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1]。其意就是说,为政者必须良善正直,才有可能避免臣民的邪恶。道德上的正直和政治上的正义均是“道义”本身的基本内涵。离开了“道义”,不仅无从判断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是是非非,而且会造成政治秩序的混乱,并最终导致天下大乱。孟子更注重人的道德品性与政治的关系。

他强调人性在根本上是“善”的;人性的善就表现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而君王有不忍人之心,就会有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所以,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2]人有“仁心”若能“推恩”,便可使道义原则广布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2](488)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是最为卓越的。尽管他们二人对诸多政治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他们都把“善”或“至善”作为政治活动、国家生活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政治行为和人的政治品质的最终标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也是从“善”的理念中获得最终的依据。如柏拉图所说:“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的和有益的。”[3]

柏拉图在他的著名著作《理想国》中就是把正义作为他的国家学说的核心理念,这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对正义概念进行理论探讨的政治哲学家。在他看来,一个城邦(国家)主要由三个阶层的人构成,即统治者(护国者)、辅助者(保卫者或武士)和农耕商人,每种人在城邦中都做最适合他的天性的事情,互不干扰,这是构成城邦的原则。所谓“正义”就在于符合这个原则,即“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3](155)同时,正义就是智慧与善。城邦的“正义”主要体现为“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种美德。其中,“智慧”是属于城邦统治者的美德,“勇敢”是属于城邦保卫者的美德,而“节制”则是属于城邦中所有人的美德。因此,正义的城邦就应当是“善”的,“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3](144)柏拉图还确信,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具有一种同构性。国家有三个部分,每个人的灵魂也有三种品质,这就是“理性”、“激情”和“欲望”。当人的这三种品质彼此友好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赞成由它领导而不反叛,这样的人就是有节制的人,这种人能够“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3](172)

他们能够带来城邦的和谐。亚里士多德同样把“至善”理解为人们组成城邦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开篇就说:“所有城邦都是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很显然,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4]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至善”就是“追求完美的、自足的生活”,[4](90)因而也就是“公正”或“正义”。既然城邦的最高目的是至善,那么“公正”就是为政的准绳。他说:“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落成最恶劣的动物。不公正被武装起来就会造成更大的危险,人一出生便装备有武器,这就是智能和德性,人们为了达到最邪恶的目的有可能使用这些武器。所以,一旦他毫无德性,那么他就会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就会充满欲和贪婪。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事实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4](5)

在古代哲学中,政治哲学之所以从属于伦理学,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建立和维系社会生活秩序而言,习俗、习惯和道德作为生成和维系秩序的文化机制要比法律、政治制度久远得多。习俗、习惯和道德是在人们的共同生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规则以及解释这些行为规则的观念。这些行为规则和观念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已经固化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甚至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理结构下意识层面中,成为社会秩序的深层机制。法律、政治制度通常是阶级、国家产生以后才形成的社会规范,因而法律、政治制度等的产生也就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但是法律和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习俗和道德构成了社会秩序的深层机制,因而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和施行就必须与这些习俗和道德保持基本的一致。事实上,大部分法律和制度都是通过立法程序和政治过程而将那些对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总体秩序至关重要的习俗和道德规范法律化、制度化。因此,法律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习俗和道德。离开了习俗和道德,政治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二,在古代哲人看来,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性也来自于道德伦理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治统治者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的道德品行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政治的兴衰。如果统治者和政府官吏不顾公共利益和大众利益,而将公共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那就必然导致政权的腐败、社会矛盾的激化乃至共同生活的瓦解。柏拉图之所以在《理想国》中呼吁让哲学家出任国家统治者,就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的最高追求就是至真、至善的理念,因而能够将“善”作为自己的执政标准,他们不看重浅近的物质利益,也不在乎手中的权力,因而较之其他人更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社会良好风尚的建树。

其三,政治哲学对政治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归根到底来自于道德原则。也就是说,政治的合法性或合理性的根据并不在于政治活动自身,而在人们最基本的道义原则中。因此,只有伦理学才能为政治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提供形而上学的终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学构成了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是所有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归宗。

二、近代政治哲学:道德与政治的疏离

在欧洲传统政治学说中,确信“善”与“正义”、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始终占据主流地位。特别是在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和罗马教会的强权统治,使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即作为“至善”的神是王权或国家权力的全部根据。然而,到了中世纪末期,教权的腐败、王权的专制、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以及宫廷内部围绕权力展开的争斗等等,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看到,也越来越难以相信政治统治的良善本性,并逐渐对“政治植根于道德”这一传统观念产生怀疑。最先对这一传统政治观念提出挑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马基雅维里。他在《君主论》一书中干脆把政治统治与道德本性剥离开来,提出一种“用目的说明手段正当”为原则的政治无道德论。马基雅维里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从政治理想上说,他崇尚共和政体,认为共和政体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个人才能,培养公民美德。但面对当时意大利人性堕落、国家分裂和社会动乱的状态,他认为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他看来,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颁布刑律,约束邪恶,建立秩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君主应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只要能够达到目的,无需考虑手段的道德性质。残酷与仁慈、吝啬与慷慨,都要从实际出发,即所谓“明智之君宁蒙吝啬之讥而不求慷慨之誉”。所以他在《君主论》中说,君主“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君主“如果有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5]当君主认为“如果没有那些恶性,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也就不必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着办了却能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5](75)这就是说,政治统治的正义是用其最终目的和效果来说明的,一切与此无关的道德都应该被抛弃。基于这种观点,马基雅维里明确地把政治学当作一门实践学科,将政治和伦理区分开,把国家看作纯粹的权力组织。可以说,他是近代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的思想家,因而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当然,在近代政治哲学中,马基雅维里的这种比较极端的政治学观点并不多见。多数政治哲学家并不否认政治合法性本身所蕴含的道义原则。

这特别体现在近代法学和政治学有关自然法的讨论中。所谓自然法不过是一些最基本的道义原则,如“各有其所有,各偿其所负”(格劳修斯),“既受他人恩施之惠,就应努力使他不因施惠而自悔”(霍布斯)等。当然,自然法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但不管怎样,自然法所涉及的就是一些最基本的道义原则,法律和政治行为如果不符合自然法的要求,就是不合理的、不合法的。因为“自然法”本身就被理解为维系社会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尺度,没有这些基本要求或不符合这些基本要求,社会生活就建立不起来,即便建立起来也维持不下去。

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自然法成为共同的生活准则而不致于被个人的任意性所破坏?人性中是否具有足以使自然法得以贯彻的道德根基?对于这样的问题,近代思想家则比较普遍地表现出对人的德性能力的不信任,即便不否认道德良善的重要性,但也不把政治正义的实现寄希望于人的道德品性。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从人性本恶的基本立场出发,干脆否认了人凭其本性执行自然法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尽管自然法是理性法则,但人的趋利避害的自私本性使人倾向于不愿接受自然法的约束,因此,要使自然法行之有效,就必须依靠具有强制力的政治权力。他说:“正义的性质在于遵守有效的信约,而信约的有效性则要在足以强制人们守约的社会权力建立以后才会开始,所有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6]按照霍布斯的这一观点,政治的正义与其说是根源于人性的善,不如说是为了防范人性的恶。稍晚于霍布斯的英国哲学家洛克不同意人性本恶的说法,而是认为人天生就是要过社会生活,这就决定了最初的“自然状态”应当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状态,一个自由、平等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行动,并受理智的约束,在理性的范围内,其行动服从自然的道德律,这就是“自然法”。洛克还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有根据自然法来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的权利和要求犯罪人作出赔偿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权利。由此看来,洛克既肯定了自然法是一种道德律,又肯定了个人执行自然法的正当权利,但他同样认为,政治的正义不可能直接从这种自然法和自然权利中产生。

因为,尽管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行为是受理性的自然法约束的,但人们的行为却常常是非理性的,这就造成了自然状态的种种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第一,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确定的、规定了的、众所周知的法律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和裁决纠纷的共同尺度,从而使有些人由于利害关系而心存偏见,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理解和运用自然法。第二,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的法律来裁判一切争执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每个人以自然法的裁判者和执行者自居,而又偏袒自己,这就使他们的裁决因情感和报复之心而超越正当的范围。第三,在自然状态中,往往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这就是说,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无法解决在理解和执行自然法方面所产生的分歧,这就易于导致战争状态。要避免可能发生的战争状态,就必须走出自然状态,组成公民社会和公民政府,把每个人执行自然法的自然权利交给这样的政府,通过颁布和执行确定的、众所周知的、大家共同接受的法律,来维护自然法和自然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他说:“虽然他在自然状态中享有那种权利,但这种享有是很不稳定的,有不断受别人侵犯的威胁。既然人们都像他一样有王者的气派,人人同他都是平等的,而大部分人又并不严格遵守公道和正义,他在这种状态中对财产的享有就很不安全、很不稳妥。这就使他愿意放弃一种尽管自由却是充满着恐惧和经常危险的状况;因而他并非毫无理由地设法和甘愿同已经或有意联合起来的其他人们一起加入社会,以互相保护他们的生命、特权和地产,即我根据一般的名称称之为财产的东西。”[7]

霍布斯和洛克的上述观点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的诸多学派中是很普遍的。近代欧洲正处在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而市场经济是以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最大限度地追求私人利益为内在驱动力的,这就必然要求个人的私有财产权利得到国家和法律的保护。不管这种私人财产权利被理解为来自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如霍布斯),还是被理解为来自于人的劳动(如洛克),或者被理解为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物(如卢梭),私人财产权利都是不能被取消,不能被侵犯的。这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家竭力予以肯定的自由平等权利的核心内容。

因此,在近代政治思想家们看来,要保护私有财产权利,防止相互侵犯,靠人们的善良意志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将私有财产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起来,并使之得到有强制力的国家的保护。因而在近代大多数政治哲学家看来,道德的良善和政治的正义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后者总是在前者不起作用的地方才能发生。这样,政治思想家们在人们角逐私利的行为中难以相信道德意识本身可以产生积极的政治后果,同时又在自由平等的理想之下寻求实现正义的政治途径。道德与政治之间的这种疏离使政治思想家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政治生活或国家政府之类的问题当作独立的研究领域,探讨政治过程、政治生活、政治制度、政治策略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特别是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各门社会科学的普遍兴起,政治问题的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诞生了作为实证科学的政治学。

三、现代政治哲学:为政治正义确立道德依据

当政治学成为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以后,政治哲学一度衰落,政治问题的探讨逐渐被纳入实证科学的轨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将道德问题从政治视野中排除出去。并且受“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政治学界一度对政治哲学采取漠视的态度,认为政治哲学所关注的价值判断,没有严格的确定性,只能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因而不值得重视。这种情况延续了几乎一个世纪。应当说,把政治生活作为独立的对象,从“事实”的意义上加以研究的确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政治生活的总体上说,排除道德问题的或忽视“价值”维度的思考,又是十分片面的。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事实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从客观事实上说,人类的政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它在任何一个历史起点上的未来演化趋势都具有多种可能性,而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变成现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体的价值选择。在这种价值选择中,人们对于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平等与自由等道德原则的理解显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人们的历史活动所具有的基本目的和所要采取的基本步骤。正是由于这一点,罗尔斯在试图通过对政治正义的思考来解决政治过程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时,也指明了政治哲学对于伦理学的从属性。他说:“政治哲学有它自己的明确特征和问题。作为公平的正义是针对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个具体问题而言的一种政治正义观念。就此而言,它的范围要比统合性的哲学和道德学说狭窄得多,诸如功利主义、至善主义、直觉主义以及其他的学说。它关注的是(以基本结构形式存在的)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不过是道德问题的一部分。”[8]

第3篇

为了消除受术者悲观失望的情绪,应使受术者明确,整容手术方法及达到的效果,整形美容外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的医学,许多整形美容手术实际上就是一种改造和优化人体线条的技术手段,是在人体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手术,通过这种手术改善原来的不足,使之尽可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而不是绘画。所以,不能像其他消费一样,相互盲目攀比,把期望值定的太高,只要术后看上去比过去强(有些手术尚待1a以后),那么手术就是相对成功的,对于严重缺陷或畸形者,也只能通过整容手术改善其外观与功能,指导受术者具备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学意识,这也是进行心理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2做好整容手术者的心理状态评估

做整容手术的人大致分为5种类型,即强迫意识型、缺陷障碍型、单纯美容型、缺陷恐惧型、精神障碍型。他(她)们有的有明显畸形,有的基本正常,而有的本身面容就很美,由于各种原因而要求施行整容手术,其中一些人向家庭隐瞒,并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来,以追求通过整容手术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所以,接受整容术者的心理是特殊而复杂的,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要对整容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做好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除受术者的思想顾虑,这对于提高手术的满意率是非常重要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美容爱好者在决定做美容整形手术前,往往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但由于美的吸引及对美的追求,使他(她)们能够冲破各方面的压力,而决定做美容整形手术。根据笔者的观察,约有70%以上的受术者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都能与医护人员很好地配合并诚恳认真地听取医生的安排,从而使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受术者心理负担过重,往往在精神上受到较大的创伤,因而对于接受整容手术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通常他(她)们常把容貌上的缺陷视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常将事业、恋爱、婚姻、家庭上的失败归咎于容貌上的缺陷,这些人往往对自己现有的容貌会倍加爱惜,并把改变现有的容貌与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结合起来,这些人往往寄希望于整形美容手术,极想通过手术马上就能变得俊俏美丽,受人喜欢,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她)们决不容许手术有任何差错,对手术过程和术后反应极其敏感,并常常在捕捉医生的眼神、讲话的语调以及旁人对其的看法和对手术的评价,还常常会误认为手术后正常的反应是手术感染或是手术失败,常常极端地去推测手术的后果,而增加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由此看来做好术前术后的心理指导非常重要。

3手术前的心理指导

受术者住院之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往往会不习惯,并感到寂寞,术前常处于恐惧、幻想、多疑、自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根据受术者术前这种心理表现,做好心理指导,对于整容手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1热情接待受术者医护人员必须要有热情和蔼的态度和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受术者讲清手术方式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同时我们找做过手术的受术者,谈谈亲身体会,使受术者了解到医护人员对其手术治疗方案很负责,准备工作认真细致,因而感到亲切、温暖、放心。

3•2帮助受术者解决心理问题要耐心听取受术者对苦恼和要求的尽情倾诉,同时要注意关心体贴受术者,保护受术者的自尊心,理解受术者的心理,明确受术者的要求,尽可能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如同受术者多交谈,鼓励消除自卑心理等,帮助病人自己从心理困扰中恢复过来。

3•3鼓励受术者增强信心应根据不同的心理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术前心理指导,通过开导鼓励增强其信任感,使受术者感到护士对他(她)们的关心是真诚的,以解除其精神负担,使其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充满希望和信心。

4术后心理指导

由于手术的创伤,术后会给受术者带来一些不适。如:视力受限、行动不便、饮食困难等。受术者可能会出现急躁、易怒等现象,以致影响术后的康复。为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术后的心理指导。

4•1给予精神安慰要多关心受术者,安慰其安心养伤,保持乐观的情绪,要从生活上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关怀和体贴,使其感到医护人员都在关心他。因而从心理上得到安慰,解除或减轻其精神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难,保证充足的饮食和睡眠,精力充沛,使伤口早日愈合。

4•2做好受术者思想工作在护理和治疗中,应耐心地向受术者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并发症,让受术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思想准备,以免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反应。其同时也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和术后自我护理保健方法等,使受术者有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必要时还须注意做好家庭的工作。如:与受术者交谈,应积极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以求得治疗及护理上的支持与配合,这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更重要的是对受术者的心理上会起到极大的安抚作用,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

第4篇

关键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失眠症

失眠(英文:SLEEPLESSNESS)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在现今社会中,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休息不好,且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病率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睡眠不佳甚至严重失眠的情况相当普遍。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分析了盐酸氟桂利嗪对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导致的失眠症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导致失眠症的患者8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47~75岁,平均49岁;其中失眠、头晕、头痛40例(男15例,女25例),失眠、头重40例(男18例、女22例)。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45~74岁,平均47岁,其中失眠、头痛、头晕38例(男17例,女21例),失眠、头重40例,(男20例、女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基本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慢性脑供血不足8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45~75岁;②有失眠、头痛、头晕、头重伴记忆力障碍等自觉症状;③神经系统检查未见脑的局灶神经体征;④辅助检查:有动脉硬化表现,如眼底动脉硬化改变或可闻及颈部血管杂音,颈部血管彩超等确定有动脉硬化或官腔狭窄,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异常或有腔隙性梗死灶。

1.2方法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次口服,2次/d。对照组给予地西泮2mg,每晚1次、口服。两组均2w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失眠头痛、头晕、头重症状消失;②好转,失眠头痛程度改善,头晕、头重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③无效:失眠头痛,头晕、头重症状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对用药前后血流变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t检验数据均以(x±s)表示,数据的差异性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17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4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起失眠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3.1心理生理性失眠是单纯因持续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且在诱因去除后失眠仍持续存在。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和表现主要有:①生活中出现了负性生活事件,或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②睡前强烈希望有一次良好的睡眠,由此而过分焦虑不安,反而造成入睡困难;③过分担心失眠对健康的危害。

3.2环境影响失眠有两种情况 ①养成了某种与入睡相伴随的行为习惯,如长期看电视入睡,形成了对电视的依赖,一旦没有电视可看就发生失眠,这种失眠又称入睡条件性失眠;②环境不良因素对睡眠造成了直接影响,即真正的环境性失眠。常见因素有严寒、酷暑、噪声、强光等,或处在需要保持警惕的环境下。

3.3情绪不良性失眠是因情绪激动,如兴奋、喜悦、焦虑、悲伤、恐惧等,使机体一时不能调整适应所致。患者多伴有焦虑和抑郁反应。并且,情绪不良性失眠可因再遇情绪激动而复发,也可因诱因持续存在或紧张焦虑过度而使病程迁延,最终发展为心理生理性失眠。

3.4习惯不良性失眠是指由于睡眠习惯不良所致的失眠,如睡前大量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或者剧烈运动,过于兴奋,说话时间过长等,这些都会增加入睡难度,且使睡眠质量下降。还有些人白天睡得过多,呈现失眠状态。

第5篇

【关键词】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肺部感染;气道管理;价值评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00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及致残率高的特点, 就该类患者来说, 由于长期昏迷会提高肺部感染发生率,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除了得到有效的治疗之外, 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也是尤为重要的[1]。为此, 本次研究活动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7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气道管理,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7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被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2, 3]。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1例, 最大年龄82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64.7±7.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5例, 最大年龄85岁, 最小47岁, 平均年龄(62.5±7.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给予实验组患者气道管理, 具体内容包括:①首先由本院的相关人员进行气道管理方案的拟定, 其人员包括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等。待患者入院后1 d, 由该小组成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与此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以及脉搏等。其后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 并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待上述操作完成后, 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案, 如吸氧以及禁食等。此外, 护理人员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病情特点以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获得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进而使治疗得以顺利实

施[4]。②患者入院1周后,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协助患者进行定期翻身, 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其使用的药物为沐舒坦, 剂量为15 mg, 2次/d。与此同时, 对患者的口腔以及呼吸道进行护理, 选择适宜的漱口液, 2次/d。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呼吸、意识以及体温等, 必要时给予患者气道吸痰;若患者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或肺部音较为严重, 切开气管, 选取痰标本, 并进行培养。若患者的气管切口后, 给予患者气道湿化和雾化液, 2次/d。与此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对气囊压力进行定时监测, 避免发生内容物反流。③患者入院2周后,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主要内容包括:让患者练习咀嚼动作, 训练时间25 min/次, 2次/d。与此同时, 将冰冻的水放进患者口腔, 刺激舌根以及软腭, 让其练习吞咽动作, 训练时间为10 min/次, 3次/d。④患者入院3周后,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如肢体功能锻炼以及语言功能锻炼等, 就气管切开的患者做好拔管护理[5]。⑤待患者出院后,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并告知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同时告知患者如何预防并发症的相关措施, 嘱咐患者坚持进行神经功能锻炼。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与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2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5.6%;

1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2.8%;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19.4%, 3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8.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与此同时,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 加之吞咽功能和自身免疫力下降, 使肺部感染发生率得到明显提高。因此,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仅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也是极其重要。结合本次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气道管理, 治疗效果显著, 不仅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同时死亡率也得到明显降低,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施清.气道管理在预防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12):1912-1913.

[2] 马红芳, 安霞娟.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21):294-295.

[3] 陈红梅.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医学信息, 2014(39):137.

[4] 杨春祥, 王爱萍.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8):1920.

第6篇

【关键词】药物性脑病;头孢吡肟;血液透析;血液灌流

河南省巩义市中医院泌尿肾病科于2009年3月--2011年2月共收治3例因用头孢吡肟引起药物性神经精神障碍的尿毒症患者,应用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

3例均为女性,年龄47―51岁,均因慢性肾衰致尿毒症,在本院行规律血液透析。透析龄3―4年。3人均系上呼吸道感染并发肺部感染入住本院。1例入呼吸内科,2例入住本科。其中1例因肺部感染入院前在院外用头孢哌酮舒吧坦针3.0静滴,1次/日,连用7天不见效。3例入院后均用头孢吡肟针2.0静滴,1次/日,1例用3天后出现精神症状,2例用4天后出现症状。3例均有语无伦次、胡言乱语、意识模糊、高度烦躁、定向力丧失、不思饮食、均无呕吐。其中1例四肢抖动明显,查体均不合作。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RT均有贫血,Hb63―70g/L,查肾功能肌酐在500―660umoi/L之间,脑CT正常,电解质基本正常,肝功能无异常,考虑与用吡肟有关。

停止用头孢吡肟,均给予镇静支持疗法,同时行HD+HP治疗,采用日本尼普洛/10型血液透析机。百特CA.HP.150型可复用透析器,淄博康贝YTS160型一次性炭肾进行,HD4.5小时,HP2小时,每日一次连用2次后病人基本清醒,以后再进行HD2次,病人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

2讨论

3例病人均为女性,均因肺部感染而用吡肟,并出现类似精神神经症状,查血肌酐不甚高,脑CT正常,电解质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并经HD+HP均很快恢复。分析:吡肟属四代头孢类抗菌素,分子量大约570道尔顿。不易被透析所清除,药代动力提示几乎全经肾排泄,肾功能下降时药物在体内积蓄,药含量及活性代谢产物明显增高,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梅长林所著《实用透析手册》指出,非透析患者吡肟半衰期2小时,透析患者为12小时。透析患者所用剂量为非透析患者的25%,蓄积药物导致神经毒性作用,使脑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及脑神经脱髓鞘病变,药物导致脑干兴奋性升高,使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增强,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并有细胞肿胀。过量的药物诱发机体超敏反应,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及大量的过氧化物产生,加重了脑组织的渗出水肿及缺血、缺氧、钠泵失活,最终出现混合性脑水肿。所以控制惊厥、消除脑水肿,恢复大脑神经细胞功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及时采取HD+HP是一很好很得体的治疗手段。它吸取了HD对小分子物质的高扩散性清除和HP对大、中分子的吸附,及时清除体内过量药物,使患者早日消除药物中毒症状。

参考文献

[1]朱明久,赵大奎.终末期尿毒症并发神经精神症状原因分析[J].安徽医学,2006,27(5):382-383

[2]丁涵露,何娅妮,王惠明,等.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尿毒症脑病30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21):24492450,2452

第7篇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高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16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to reduc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100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the continuous micro pump injection of insulin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dynamic blood glucose level of the patients, and to provide targeted nursing services. Results the use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the study of 100 patients, 95 cases of glycemic control is in satisfactory condition, remained in the range of 4.6 ~ 8.3mmol/l, poor glycemic control in 5 patients, 3 patients with hypoglycemia, after the treatment have been improving. Conclus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sugar state to accept micro pump 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sulin combined with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make the patient's blood sugar level control, clinical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use of.

[Key words]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Hyperglycemia; Insulin; Intensive treatment; Nursing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超过空腹血糖浓度在6.1 mmol/L和餐后血糖8.1~11.1 mmol/L诊断为糖尿病性高血糖。无糖尿病病史者入院后随机测定2次以上,其空腹血糖≥6.9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二者可通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 )鉴别。临床中危重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受到感染和创伤时都会出现高血糖状态[1];高血糖会导致其他合并症的出现,常见的有感染、心肌梗死、多发性神经病变等等[2];所以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危重症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具有非常大的治疗效果[3]。此次该院就10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来进行了分析,对其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和相关护理,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现进行以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5月该院选取了100例危重症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共有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30例,最小患者18岁,最大患者86岁。

2 危重患者血糖异常原因及危害

危重症疾病血糖升高的可能因素包括:糖异生、糖原分解增多;应激激素如儿茶酚胺类、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促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增加;转录因子增加;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和使用外源性葡萄糖静脉注射,肠内及胃肠外营养等,这些因素会导致高血糖的发生。高血糖不予以有效控制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伤口不易愈合;促凝状态升高;氧活性增高;红细胞功能降低;细胞损伤增加;外周神经功能降低;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缺血加重等不良临床结果。而低血糖的发生会损害神经系统。可见,血糖异常对危重患者危害不容低估,高血糖对患者带来的危害尤其严重。

3 高血糖易发生人群

3.1 合并糖尿病的危重患者

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为高血糖,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马沛等[3]研究显示,与非2型糖尿病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或死亡率较高。

3.2 应激性高血糖患者

常见于危重患者早期,创伤后高血糖已成为疾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也是外科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4-5]。在危重患者中,如急性中风或颅脑损伤、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胸手术的患者均应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

3.3 实施胃肠外营养的患者

实施胃肠外营养时,配方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较高,或者单位时间内输注的营养液速度过快、浓度过高以及胰岛素抵抗等都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4 血糖管理

4.1 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按照血糖变化比例来对患者的微量泵进行调整,对营养液和胰岛素泵输注速度进行控制,如果皮质激素使用加多,要适当增加胰岛素剂量。动态监测全肠外营养者血糖,每隔 2~3 h 测定 1 次,稳定后每隔 4~6 h 测定 1 次。进食者监测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 h、午夜零点各监测血糖 1 次。一般情况,动脉血糖浓度比末梢血糖浓度约高 0.28 mmol/L;比静脉血约高 0.55 mmol/L[4];实验室常规检测主要是对血浆血糖水平进行测量,以指尖血糖测量为主,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需要使用快速血糖监测仪。我们使用的是强生快速血糖仪。

4.2 科学合理的进行血糖监测

末梢血快速血糖测定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比较小,所以临床中在强化胰岛素治疗的血糖监测中常常被使用[5]。用75%的乙醇进行皮肤消毒,等手指末端皮肤干燥后进行血液采集,避免血液稀释以及受到氧化酶的影响,造成检测误差。采血时,以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薄弱处为猪,深度控制在2~3 mm,血液能够自然流出即可,不要过度用力挤压,会让组织液稀释血液,降低了血糖值。患者的血糖超过了33 mmol/L就应该使用静脉血来进行检测,快速检测的结果并不具有依据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进行血糖检测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我们应该要引起重视[6]。

4.3 合理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要药物。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都是使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皮下注射比较难实现。我们把50 u正规胰岛素和5%葡萄糖50 mL进行混合,通过微量泵进行持续注射,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来及时的进行调整胰岛素剂量,合理控制血糖调整幅度,对用药后的情况进行监测,如果患者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要通知医生来进行处理。

4.4 胰岛素的使用和管理

胰岛素配置液频繁更换会增加治疗费用和成本,患者感染的几率也更大,配置液使用时间长会降低胰岛素的效果,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该科每24 h 更换 1 次胰岛素配置液,既能确保临床疗效,也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配药时只用 75% 乙醇消毒瓶盖,禁用碘伏或碘酊消毒,以免影响胰岛素的活性。胰岛素抽吸前要先摇匀,不要剧烈的振荡,剂量要准确,针筒上标注配置浓度和时间,让护理人员能够一目了然,避免误差。

5 结果

使用了胰岛素强化治疗,研究中的100例患者,有95例的血糖控制情况满意,基本保持在4.6~8.3 mmol/L范围内,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有3例患者有低血糖症状,针对性处理后均得到了改善。见表1。

6 讨论

血糖升高是机体受到损伤后的一种应激反应,即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激素分泌增加拮抗了胰岛素的作用,抑制了葡萄糖的利用,加速了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的过程,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危重症高血糖患者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比较好,能够控制患者的血糖,糖尿病治疗要对个体化情况给予关注,胰岛素治疗时,要对微量注射泵的使用和动态血糖水平进行监测,根据血糖变化来及时调整,控制好血糖的调整幅度,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纠正低血糖症状。该次研究中的100例患者,有95例的血糖控制情况满意,基本保持在4.6~8.3 mmol/L范围内,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有3例患者有低血糖症状,针对性处理后均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危重症患者高血糖状态接受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结合相关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控制,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7 结语

总而言之,可以为危重症高血糖患者提供胰岛素强化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白洁菲,胡耀敏.危重症患者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11(30):377-319.

[2] 万重香.ICU中高血糖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护理研究,2011,5(18):117-118.

[3] 马沛,张志宇,陈慧芳.微量泵在急危重症高血糖60例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11):5203.

[4] 任淑芹.危重患者并发高糖血症的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3):55-56.

[5] Rockwood K,Wentzel C,Hachinski V,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vestigators of the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J]. Neurology,2000,54(2):447-451.

第8篇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高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护理

危重症患者在手术、创伤、感染等应激情况下,常出现血糖升高[1];高血糖常常诱发并加重多种并发症,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多发性神经病变和多脏器功能衰竭[2];因此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3]。我们对10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并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动态监测患者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速度,有效地控制其血糖。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入住我科既往无糖尿病的危重症患者100例,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18~86岁,其中肺部感染49例,多发伤1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6例,各种大手术29例,心腹复苏术后3例。

2 血糖管理

2.1 严密监测血糖变化 根据血糖变化成比例调整微量泵,控制营养液与胰岛素泵的输注速度, 应用较大量的皮质激素时,需酌情增加胰岛素用量。动态监测全肠外营养者血糖,每隔 2~3h 测定 1 次,稳定后每隔 4~6 h 测定 1 次。 进食者监测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 h、午夜0点各监测血糖 1 次。一般情况,动脉血糖浓度比末梢血糖浓度约高 0.28 mmol/L; 比静脉血约高 0.55 mmol/L[4]; 实验室常规检测的为血浆血糖水平,大部分指尖血糖测定为全血糖含量。为保证监测数值准确性,均采用快速血糖监测仪进行监测。我科主要采用强生快速血糖仪。

2.2 掌握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 末梢血快速血糖测定因对患者的损伤小而被广泛应用于强化胰岛素治疗的血糖监测中[5]。采用75%乙醇消毒皮肤,待手指末端皮肤干燥后再采血,以防止血液被稀释或对试纸上的氧化酶产生影响,导致测值不准确。采血时多选择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在没有液体输入的肢体一侧采血,进针深度 2 ~3 mm,血液自然流出为宜,避免用力挤压以防止组织液稀释血液,导致血糖值偏低。当血糖值达到 33 mmol/L 以上时应改用静脉血生化分析仪测定,此时快速法测定血糖并不可靠。总之,正确使用血糖测定方法是准确测定血糖的关键环节,进而为增强治疗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6]。

2.3 胰岛素的应用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胰岛素强化治疗很难通过皮下注射完成,常用静脉注射。我可将50u正规胰岛素加入5%葡萄糖50ml,用微量泵注射,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有效地控制血糖调整的幅度,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低血糖反应要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4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胰岛素配置液频繁更换既造成药物浪费,也会增加感染机会,而配置液使用时间长又会因胰岛素效能下降而影响疗效。我科每24 h 更换 1 次胰岛素配置液,既能确保临床疗效,也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配药时只用 75% 乙醇消毒瓶盖,禁用碘伏或碘酊消毒,以免影响胰岛素的活性。抽吸胰岛素前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抽取时要确保剂量准确无误,避免造成使用误差,在针筒上用标签注明配置液浓度、时间,使每名护士一目了然,避免剂量调节上的失误。

3 结果

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本研究入选100例患者中95例血糖满意下降,血糖控制在4.6~8.3mmol/L,5例血糖控制不良。3例曾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处理后好转。

4 讨论

综上所述,对危重症高血糖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但糖尿病的治疗必须注意个体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我们强调输液泵及微量注射泵的应用及血糖的动态监测,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有效地控制血糖调整的幅度,同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如有低血糖反应要及时处理纠正。总之,胰岛素强化治疗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值得在ICU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洁菲,胡耀敏.危重症患者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J]2010,11,(30):377-319.

[2]万重香.ICU中高血糖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护理研究,2011,5(18):117-118.

[3]马沛,张志宇,陈慧芳.微量泵在急危重症高血糖60例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11):5203.

[4]任淑芹.危重患者并发高糖血症的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3):55-56.

第9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 消化道恶性肿瘤 化疗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1-02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极高,化学治疗是其重要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化疗后毒副反应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脏器及组织损伤,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观念在国内护理界逐渐兴起并不断运用于临床中,推动了我国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1]。我院从2010年1月开始开展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循证护理的研究,在化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现将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1.2±3.8)岁,其中子食管癌15例,胃癌20例,大肠癌5例,胰腺癌10例。50例患者均在我院接受首次化学治疗。

2 循证方法

2.1 提出循证问题。根据化疗药物出现的毒副反应以及相关护理实践、经验提出循证问题:如何积极预防及处理化疗期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循证支持。确定检索的关键词语:循证护理、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毒副作用。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共收集到最新发表的文章资料34篇,并对寻找到实证进行审慎评审,最终找出有科学依据的、可信度高的、符合临床实践的实证[2],根据这些实证制定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的护理方法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2.3 循证实践。

2.3.1 心理护理。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承着巨大的病痛及心理压力,患者在化疗期间常常出现消极、脆弱、恐惧、不服从治疗等不良心理及行为。这些不良心理及行为若不及时缓解或消除,会直接影响到化疗的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3]。在患者化疗前,我们详细地向患者讲解化疗的意义、目的以及效果,同给予患者的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建立信心,以积极、乐观、坚强的精神面貌接受化疗。

2.3.2 化疗毒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3.2.1 呕吐、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措施:①在化疗前、化疗中以及化疗后适当应用镇吐剂;②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减少口腔异味,保持病房的通风、整洁,尽量减少异味对患者的刺激;③鼓励病人在化疗期多喝水,以减少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同时加快毒素的排出[4];④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呕吐、腹泻情况,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对症治疗;⑤在科学基础上结合患者的需求制定饮食计划,避免不当饮食对胃肠道的影响,同时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全面的营养支持[4]。

2.3.2.2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若药液外漏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静脉炎[5],预防措施:①护理人员选择四肢上较粗的直静脉,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②药物输入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回血等情况发生,一旦出现外漏要及停药、处理,根据不同药物选择冷敷或热敷。

2.3.2.3 肾毒性的预防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如观察尿液量、尿色、气味等,化疗期间嘱咐病人要多摄入水份,确保每天的排尿量在3000ml以上,特别是对于用异环磷酰胺药物的患者要严格保证每天至少3000ml水份的摄入,以防止膀胱黏膜损伤[6]。

2.3.2.4 心脏毒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化疗药物阿霉素会引发心肌病变[6],因此,要严格掌控阿霉素的用量,患者用药期及用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心电图变化情况,必要时给予低流量吸氧以缓解症状。

3 结果

通过实施以上预防护理措施,本组5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患者均成功完成首次化学治疗,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呕吐,没有患者出现肾脏、心脏以及静脉等组织损伤。

4 讨论

循证护理是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法。我们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运用循证护理,不仅确保了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而且有效的预防或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推动了整个医院临床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淑芸.我国循证护理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2):377-379

[2]石敏.循证护理的发展与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4,14(1):62-64

[3]李春梅,诸蕊玉.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化疗前焦虑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6C):1615-1616

[4]郑桂花,刘先利,韩玉静.恶性肿瘤化疗的全方位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8):3543

第10篇

一、以诗为舟,渡教学难点

以诗歌为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借助诗歌的意象理解哲学道理。哲学概念较为抽象,只做理论分析,学生会觉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上能背诵,但很容易遗忘。在习题训练时,遇到与抽象概念的相关知识不会运用。为此,我在讲解抽象难懂概念时,引用诗歌解释,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哲学之美。在讲解什么是物质时,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永恒的”,我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一首诗,“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来解释物质不灭的观点,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同时我列举出我国南北朝时期范缜的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物质是客观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诗歌文学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一”与“多”的对比,从本质上来讲,正因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讲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原理时,我引用了古代诗人王籍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以诗为镜,透人生哲理

德国诗人荷尔德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所谓诗意栖居,就是说人要懂得欣赏美。哲学,犹如通往诗意人生的道路,使我们的人生之花得到绽放。它又能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人生有滋有味。在学习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时,我引用明代诗人钱宰《拟古》这首诗:“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通过这首诗,我想要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同学们明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再给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励学生们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挑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复习辩证法创新观时,我引用了《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要求社会不断变革图强,更新思想观念。

三、以诗为剑,破高考难点

第11篇

一、政治教师上课应有激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只有精神才能感染精神,教学的艺术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教师上课必须具有热情、勇于进取的精神以及坚定的意志。有的教师一肚子知识,但上课面无笑容,语无情致,很少有学生喜欢他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二、多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多联系社会实际。每堂政治课先用几分钟时间介绍国内外新闻,同时在讲课中渗透时政,使学生既有学习兴趣又易于把握书本知识。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学校里产生的师生矛盾、早恋现象、偷窃现象、考试舞弊等情况,分别给学生布置政治调查问答作业。然后,统计分析,并与学生作专题讨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作一分为二的评述。这样,学生就十分热爱政治课了。

三、政治课说理要多维,要辨证

首先,教师上课阐述理论时不要光“引百川来归一河”,而更应“用一河去灌万田”,不要以书上的准则条例为唯一不变的真理,应该以此纲而论及其他同样正确的理论,变“收缩式”思维为“发散式”思维,变“萎缩型”思维为“扩张型”思维。否则,政治书本理论成了教条,学生怎么会不厌烦呢?其次,政治教师要辩证地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变过去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把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结合起来。当然,汲取别人的精华是为了自己的建设,批判自己的糟粕也是为了建设自己,说理中应把握这一“建设性”原则。

四、引用古诗词,教活哲学课

哲学课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感到一些问题不好理解,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诗词佳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哲学道理,并得到教育。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的原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可以引用王国维总结的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欲寄彩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后再仔细向学生讲解词的原义和象征意义,学生对量变和质变的概念及关系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由此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旦确定目标,必须全力以赴,孜孜以求,达到忘我的境界,最终取得成功。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不仅理解了哲学道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富含智慧的思想凝结在诗词中。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能找到恰当的诗句说明哲学道理。如用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物质的运动及其主要形式;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古诗词的引用,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富有活力。在诗的意境中,学生积极思考,浮想联翩,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认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采用多种方法,寓教于乐

政治理论抽象难懂,它要求政治教师上课的方法多样化,内容形象化。方法上可采用哲学演示法、道德榜样法、政治类比法、经济统计分析法等;内容上可采用比喻形象化、演示形象化、拟人形化、漫画形象化等手法。比如,用演示法讲哲学,在讲到“物质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时,教师可带一块磁铁和一根铁丝隔着书本演示磁场的存在也是物质。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这一理论。

六、语言应生动幽默且富有启发性,板书应简洁明了逻辑分明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哲学 维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82-01

上好一堂政治课很难,上好一堂哲学课更是难上加难。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璀璨明珠,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闪耀着熠熠光辉。哲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性。一直以来哲学课就非常考验执教者的能力与智慧。上好一堂哲学课不仅需要执教者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文化背景,更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和教学智慧。哲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拓展思维,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航程,辨真伪、明是非,最终到达理想的人生彼岸。

但是哲学课教学的具体现实却是学生对于哲学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课程设置的多少,教材内容的难易,思维能力的缺失,应对考试的压力等。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方面。这些原因导致哲学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机,失去了灵动和意蕴。那种单纯的教条式的枯燥讲授难免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兴趣低下。更有甚者,将本已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学道理加以无限的延伸拓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导致晦涩难懂。这些现象的确值得深思。因此,哲学课的讲学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哲学的思想魅力,体验思想领域遨游的畅快,更应让学生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从而达到人生真善美的至高境界。上好一堂哲学课,从教师角度而言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维度。

一 长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哲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哲学思想流派繁多,各种哲学思想良莠不齐,而哲学课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学生坚定哲学的正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哲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的同时廓清种种错误的思想和认识,让学生真正树立起伴随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紧紧把握哲学的科学立场,让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感悟哲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并付诸实践。让哲学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质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使之终身受益。

二 宽度——生活感悟的提炼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所以哲学并不是理论阁楼,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哲学实际上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脱离生活基础的哲学理论大厦最终一定会倒塌,同样,脱离现实生活的哲学课教学最终也只能淘汰于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不断贴合学生实际,关注现实生活,哲学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哲学思想才能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哲学课的讲授中要让学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让学生把关注的视角同时投向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把握蕴含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哲学与生活的交汇中,提炼生活智慧,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技能。通过哲学思维的提高让学生体悟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 厚度——人文意识的培养

哲学在自身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一直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哲学在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抗争中茁壮成长,所以哲学思想处处散发着人类理性的光芒。哲学课通过对人和世界关系的不断思考和审视,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观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提升自我的人文内涵。因此哲学课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所以教师在哲学课的教学中应该把一些涉及的哲学家及相关哲学观点的产生背景和人文内涵加以介绍,了解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清晰线索。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与塑造,让学生在思想的国度里自由驰骋,穿越历史和现实的重重迷雾,探寻人生的真谛,实现人生的完美升华。

第13篇

高中政治选择题审题技巧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审题不准不全就会答错答偏。审清题意就是要细心读题,推敲题意,掌握已知条件,看准未知条件;判断该题属于哪部分知识范围,明确解答该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联想它与过去做过的习题有什么异同。经过这样的审题后,对一般问题就能思索出解答的方法。

审题时一定要做到: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看准题,四要看全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要细而又细,反复推敲。尤其是看来较容易的题目,更要字字认准,句句看清,严防错觉;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严防疏忽大意,造成错漏。

审综合题要注意一般步骤:

第一,注意类型:文字材料、图表(数字统计表、曲线统计表、直方统计和条形统计图、圆比例统计图)、混合型。

第二,审材料:首先要审清材料的意思、层次和关键词(特别是注释);其次要注意审背景,要审一下这个题目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以及隐含背景。

第三,审设问:

(1)数量(分别、以及、各、和、并);

(2)范围(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

(3)方向(是什么——原因、道理、依据、问题、现象,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如何——认识、说明、理解、分析、评价,解决、处理、进行、启示、设想、措施、对策等)。

第四,迁移、筛选知识(寻找理论依据、注意相关考点之间的联系)。

第五,及时渗透时政语言和题目信息。

高中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

方法1.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并很快地总结出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再看题干的设问,对照题枝,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方法2.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例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什么、制度是什么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把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方法3.排查误项。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题枝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查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方法4.不得已,猜。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选择题解题技巧:

技巧1.审设问。先弄清选择题考查的内容:说明了,体现了,反映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技巧2.审材料。往往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在材料的最后一句话。

技巧3.审选项。一排谬,排除错误说法的选项。除非逆向选择题。二排异,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和材料没有关系。三比优,往往最后两个答案是最难选择的,就看哪个选项更接近材料,更好。

2017高中政治选择题审题和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1.2017高三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2.2017年高考政治的审题及解题技巧

3.2017年高考政治审题答题技巧

4.2017年高考文综选择题和大题答题技巧

5.2017高中时事政治试题的解题方法

第14篇

关键词: 《生活与哲学》课堂 教学语言 立足生活 引诗法 学习环境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理论性及哲理性很强的课程,特别对涉世未深的高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要把这门课程教好,如果采取从观点到观点、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就绝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使哲学课上得生动而富有实效、活泼而又不古板呢?如何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呢?

一、潜心锤炼教学语言,用美的语言激励人、感染人

哲学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生活画卷,揭示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但由于认识上、思维上的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若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则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建立。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通过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言简意赅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引导学生进入瑰丽的知识殿堂。如在分析唯心主义世界观时,可举以下例子:贝克莱是英国的大主教,著名的哲学家,是一个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一个公式:“存在即被感知。”他曾说:“我说我书写用的桌子存在,就是说我看见它,摸到它。”于是有人问:“贝克莱先生,按你这么说,当你站在悬崖边时,面对着是峡谷,难道你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了吗?”贝克莱说:“哦,不错。”“那好,你就往前走吧。”在寓教于笑声中,寓讽刺于笑声中,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其中的道理,贝克莱唯心主义理论是愚蠢可笑的。

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语言的艺术修养,创造课堂教学的语言美,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感染,增强《生活与哲学》课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二、课堂要立足实践、立足生活

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哲学源于生活,又用于指导生活。所以我在讲课过程中就尽可能避免就理论讲理论,避免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尝试利用学生的身边小事,让学生明白有关的哲学道理。多提一些应用型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曾有人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学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学课,需要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生活与哲学》课的观点、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实境中感悟。要让学生参与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理论元素,在不断反复诠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理论价值,体味哲学的思辨之美。激励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讲授《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时,创设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我这样导入:“5.12”汶川大地震中,有头猪被埋了36天。被挖出之后,见到主人时,听说他还流下眼泪。被称叫猪坚强。在这36天中,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头猪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要活下去。有的学生说:要吃东西。得到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之后,我接着问:刚才这几位同学的猜想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说:这些都是动物本能的反映。这个时候,我紧扣教学内容,提出动物脑与人脑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在通常被认为是非常枯燥的《生活与哲学》课堂上牢牢地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思考: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有没有意识?意识是不是人特有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可见,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使用引诗法

引诗法就是教师运用一些传诵千古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诗句来说明和揭示深刻的哲理。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抽象思维,是高度概括的思想,而诗词则往往用形象的思维、优美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时,可引用“物兴歇者自然”来说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如在讲“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时,可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来说明;再如在讲“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时可用“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来说明。总之,通过这些诗句的描绘和渲染,不仅可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而且可使晦涩的观点变得浅显易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成功变抽象为形象,而且可以增强思想感情表达的效果。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师生之间应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能生硬地强求甚至强迫学生去做这个、背那个。教师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应居于主导地位,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喜欢这个任课教师,从而带动学生学习哲学课程,形成积极、主动、自愿的学习态度。其次,学校图书馆应该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借阅图书。一些除哲学教材之外的和哲学相关的书,应该齐全,特别是国内外哲学名著,让学生做到泛读和精度相结合,不仅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而且锻炼思维,对哲学的理解深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要把枯燥无味的哲学课堂上好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教学课堂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上下工夫外,还有很多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多思考,多探索,虽然探索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但我们始终应朝着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让《生活与哲学》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4、7、8、10期,2006,(9).

[3]朱家发.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和实践.长沙:当代教育论坛,2009.

[4]李运忠.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上海: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

第15篇

    论文摘要: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是一位科学的实在论者,他不仅精通马克思、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学说,也熟悉亨普尔、波普尔、拉卡托斯基等人的工作,他与著名哲学家r.s.科恩合编的、收集了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重要论著的数十卷《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文集,在国际哲学界有重大影响。瓦托夫斯基把科学哲学描绘成是一种理解科学理解的事业。重点通过对概念和概念框架的阐释和发挥,对科学道德作理论上的研究。这是将科学道德作为科学哲学的内容进行研究的尝试。

    跨人21世纪,科学道德的议题愈来愈受人们关注。科学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其现实情况和意义,人们已有浓厚的感受和切身体会。本文首先从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思想谈起,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作一番探讨。

    一、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思想

    m. w.瓦托夫斯基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在科学哲学领域造诣极深。他对18世纪的法国哲学、19世纪的德国哲学和当代的科学哲学,都有很深人的研究。他的关于知觉、美学和创造性艺术的哲学、医学方法与伦理的哲学、政治与道德哲学等研究成果,闻名于世。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是一位科学的实在论者,他不仅精通马克思、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学说,也熟悉亨普尔、波普尔、拉卡托斯基等人的工作,他与著名哲学家r.s.科恩合编的、收集了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重要论著的数十卷《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文集,在国际哲学界有重大影响。他的《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伦敦),是科学哲学的重要名著。这部著作和他的论文集《模型—表象与科学的理解》(波士顿)充分阐述了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和观点。围绕这篇文章所讨论的议题,这里首先引录他的一段论述: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结尾处,康德总结道:“人类理性的法则……具有两个对象,即自然和自由,因此人类理性的法则不仅包括自然法则,而且包括道德法则。这两种法则最初表现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但最终却归结为一个哲学体系。自然哲学探讨的全是是什么的问题,而道德哲学则探讨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关于科学知识与道德知识之间的关系的这种经典表述立即就显示出对事实和价值标准的区分,而使这两者统一起来的计划方案便构成了科学思想史的基础。

    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科学道德”本身就是一个概念—一个并不需要加以“解构”就可爽快地理解和接受的概念。但在这些哲学大师的笔下,却有很明显的“科学知识”和“道德知识”的不同提法;并且各有法则、体系;有两者的统一和最终归结。这并不是没有道理,而是有道理且十分重要。瓦托夫斯基将此看成是“经典表述”,他说,康德把它们当做两样是“实在”的或客观的世界而对立起来,并用他严格的理性主义的全部力量去分析这两种知识的状况以及可以把这两种知识结合起来的观念。为什么康德要把这两种知识“对立起来”又“结合起来”呢?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实际上,这也是康德所要做的事,并且是用他严格的理性主义的全部力量去做的事。康德的这种哲学分析方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拿瓦托夫斯基本人来说,就上述之题他的展开论述也是先作区分后作统一,不过他把那两个概念转换为“事实”和“价值标准”了。他说:事实与价值标准这两个“世界”的分离提出了诸如科学在道德方面的中立性、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对价值标准的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这样一些问题;事实和价值这两者的综合则提出有关“是”和“应该”的关系以及我们所说的价值的确切含义等更尖锐的问题。

    把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作为科学哲学导论进行阐述,可以清晰地表明瓦托夫斯基的哲学倾向。瓦托夫斯基把哲学看做是“表述和分析各种概念,对存在的原理及存在物的起源和结构进行批判性、系统性探究的事业”,是“对科学的概念和概念框架进行系统研究的事业”。瓦托夫斯基的哲学思想特别注重概念和概念框架,他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基本上都是从最根本的概念谈起的,深人浅出,逐级展开,论证严密,其论述风格在哲学名著中是独树一格的。同样地,这位哲学家在阐述他的科学、科学哲学思想时,也是从概念和概念框架人手的。瓦托夫斯基说:“需要理解科学,这种需要就存在于我们希望有一种人道主义的文化,有一个自由和文明的社会的心愿之中。这对于科学家和非科学家都是一种同样重大的需要。”并且,他还指出,理解科学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对科学本身的研究所达到的理解;另一种则是从科学与常识的联系中理解科学。瓦托夫斯基把这后一种理解当做科学哲学的对象,把科学哲学事业的任务规定为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概念框架的系统研究。主张将概念和概念框架作为科学理解的工具,是科学家用以对他所探索的世界做出理解的方法,所以可以把科学哲学描绘成是一种“理解科学理解的事业”。这种从科学与常识的联系中理解科学的方式,导致了发现科学与人文学的共同根源,并且体验到科学哲学是科学和人文学之间的桥梁。这样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确别出心裁,独具慧眼。

二、科学道德与价值标准及规范

    引述瓦托夫斯基科学哲学的基本思想,为的是要将本文开头时所提出的关于科学道德的议题深人展开。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在人们的知识活动中,总想把我们在此处获得的知识与彼处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可是没有理论思维,人们就是两件自然界的事实也不能联系起来,或者对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不能了解。”存在一种“系统感和”对于我们思维的明晰性和统一性的要求,科学训练和实践加强了“系统感和”这一要求。于是,当科学家正视出现在科学概念框架中的哲学问题时,他便产生出为了概念的明晰性和体系的一致性而进行哲学分析的强烈愿望。那么,科学、道德,是两个概念,而作为一个概念的“科学道德”,人们怎样看待它呢?

    前面提到过,康德关于科学知识与道德知识之间的那种经典性表述,显示出对事实和价值标准的区分,而关于事实和价值的各种不同主张是属于伦理学和美学这些哲学分析学科的研究内容。瓦托夫斯基认为,只有这种分析才能使关于一门价值科学的谈论变得有意义或无意义。这些都与科学哲学密切相关。事物就是事物,而事物在受到评价时,是要讲究标准的。那么,科学中表现出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呢?

    默顿写道,“科学的精神气质就是那种据认为,对科学家具有的约束力的价值标准和规范的不自然地调整的结合。规范是以规定、禁止、偏好和非可的形式来表达的。它们被制度的价值标准所合法化。这些强制性规定靠格言和榜样来传达且被法令所加强,并不同程度地被科学家内在化了,因而构成了科学家的科学良心,或如果人们偏爱后来的术语,那就是科学家的超我。虽然科学的精神气质至今尚未被编纂成典,但都是可以从科学家的表现在应用和习惯中、在无数的论述科学精神的著述中和在直接针对违反这种精神气质所表现出的道德义愤中的道德一致推导出来的。”

    可以发觉,瓦托夫斯基引用默顿的这段话,是十分巧妙地想用规范和价值标准来对科学道德作理论阐述的。显然,这样做是贴切而又合情合理的。规范即标准、法式。瓦托夫斯基指出,诸如真理、一致性和证实这些科学规范本身也许就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练的反映。这是一个十分有见地的思想。这种思想借助规范这个杠杆,将问题的研究往“深刻”、“高度”上推进。提供的论据是这类规范具有普遍性这种特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本身所体现出的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的理性。就具有科学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在于它的真理性,而规范与真理性是密切相关的。真理与真理的表述本身就需要规范,因而规范在科学内是起作用的。那么,这样会不会出现悖论呢?一方面,科学是无止境的前沿,科学没有终极的真理,它是认识真理和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为传统观念和已有的知识所束缚;另一方面,它又需要规范,并且会产生出新的规范。我们知道,任何规范一旦产生,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约束力,对自由度就有所限制(而这种约束力、限制又是必要的),这与科学活动的解放思想、自由探索会不会产生矛盾?

    毋庸置疑,科学成果的获得,有由规范所致的,也有由非规范所致的。规范之所以成为规范,在于它有效力。对于科学来说,科学活动本身向来就存在着有序与无序、正常与反常、偶然与必然、遵循逻辑规则与另辟新径等等不同的进行方式,但只要科学活动向更深人的程度进行,它就会有运转的轨迹,这道理如同有存在就会有存在的方式一样,于是本身就有适应自身存在和运转的规范的要求。这种规范的出现和遵循有关的规范是件好事,它的效力是保障和促使科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打破模式创立模式,增强整合、调节、转换的功能,规范所具有的活力得到激发,更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因此,科学需要规范;规范也是科学活动深人进行的产物。科学伦理学和科学美学就是要考虑科学活动是怎样产生出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的。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与科学实践的本质相联系的,而它又成为科学实践能得到健康发展的保证,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理性活动的指导,科学与伦理学具有共同的渊源和共同的利益。科学本身的发展和伦理学的迫求,殊途同归地引出了科学道德。科学作为一项人类活动倡导科学道德,实际上就是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对科学道德的这种理解,就是达到对科学的人文理解,也是对科学的哲学理解。

    综上所述,瓦托夫斯基用科学、事实、价值、价值标准、系统感和、规范、理解等一系列概念和概念框架,系统深刻地将科学知识和道德知识统一起来,科学道德成了科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并且也是科学哲学的一种概念基础。规范概念一旦介人科学领域,必然导致科学道德概念的出现,科学道德是科学规范的应有之义。再从社会效益来看,倡导科学道德,不仅“在提高全世界科学家的社会良心方面”,而且在运用科学为人类创造财富、谋利益方面,都十分重要。科学在社会中存在,科学在社会中发展,科学又要应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关系密切。倡导科学道德可净化科学环境,使科学得到健康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道德亦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必须。此外,如果把科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的话,我们知道,文化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在文化中,科学(包括科学道德)的含量愈高,文化的先进性就愈显著,所以,在中国,沿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迈进也应大力倡导科学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