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的实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健康教育的实质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14-03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模式,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短,不可能用大量的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而传统的纯理论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内化为心理素质、不能外化为行为习惯,更不能引发思考、开发潜能。所以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优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了一种适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2+1”教学模式。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理论基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确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人类美德和力量,以挖掘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和内在潜能为导向,激发自身存在的优势,发挥个体的积极力量,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在这两种理论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问题模式”转为“发展模式”,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为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为主,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生命意义、人际交往等。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自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

(三)操作程序

“2+1”教学模式的“2”是指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教会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式学习获得内心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1”是指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深化学习内容、自觉实践学习收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课上团体活动包括纸笔练习、绘画分析、冥想训练等团体心理常用技术,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愉悦的参与教学过程,引导课堂主题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感受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学生在参与活动、情景体验中觉察自我,在讨论分享、互助合作中碰撞思想,在参与式、沉浸式的学习中自觉学习、理解、掌握和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团体活动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只有活动,可能会使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在热闹的活动过后可能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成长,所以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知识讲授做补充。这种知识讲授是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具有内化和迁移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活动的同时“知其然”,理论知识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如果说团体活动是教人以“鱼”,知识讲授,尤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就是授之以“渔”,它可以增强人行为的自觉,给学生以自己指导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二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课上团体活动的很多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诞生后会产生组内偏爱效应、促进团体凝聚力的形成、满足学生归属需要。在课下,小组合作依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内同学互相督促完成日常行为训练、合作交流学习课程延伸资料、通过小组间竞争增强合作意识,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友善的、良性心理支持的亚环境,能够促使学生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使得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真正的得以运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得以发挥。

以自信心训练课程为例,课上团体活动包括微型小品“我不行”、纸笔练习“20个我是谁”、体验活动“优点轰炸”、头脑风暴“培养自信的方法”、集体宣誓“自信金口诀”,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升华。知识讲授包括故事赏析“王子的雕像”、案例分析“他为什么直不起腰”、理论知识“习得性无助、积极自我暗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反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机、提升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课下小组合作包括互相支持完成“照镜子赞美练习”、共同赏析电影“灵感的闪光”、组内分享“成长日记”,通过课下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深化课堂内容,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被试

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不同专业、但性别比例相当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学期内、由同一个老师按照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被试1班(会计1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被试2班(护理1班)采用课上团体活动加知识讲授、课下小组合作的“2+1”教学模式。实验周期共计8周,32学时。

(二)研究工具

根据帕特里克评价培训效果四维度模型,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次。反应是学生对课程的主观感受,学习是学生对原理、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行为是学生的行为变化,结果是通过量化的指标考察效果。本研究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对课堂感受、知识获得、行为变化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并采用《SCL-90量表》来体现结果维度的评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发放,当场收回问卷。《SCL-90量表》作为前后测比对量表,在第一次课前和最后一次课结束后两次发放,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录入电脑,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课程结束后,从两个被试班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十名同学按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进行访谈,作为一种定性资料的补充。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采用“2+1”教学模式的被试2班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1班。在反应层面,从课程总体满意度、教学方式认可度、组织形式认可度、教学内容认可度、师生交流认可度五个层面进行评估,被试2班普遍认为,“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足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课下小组活动,班级凝聚力更强了”,“不仅在课堂上收获了知识,更在课下收获了朋友”。在学习层面,被试2班认为,“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却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比如生涯规划理论、ABC合理情绪疗法、爱情三角形理论等等”。在行为层面,从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课程引发的思想变化、课程为今后的生活提供系统框架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被试2班学生普遍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明确了要树立奋斗的方向”、“学会了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在结果层面,如表1所示,前测时,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当。后侧时,被试2班的强迫、精神病性、焦虑和恐惧因子与被试1班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2+1”教学模式对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会了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的“2+1”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层面教学效果显著,是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景华.参与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洪芳.《职业心理学》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及效果评析[J].高等教育学刊,2009,(1).

第2篇

关键词:学校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壮美人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智力发育、审美素养有着促进作用,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去抓实抓好。

1.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概念、标准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五个方面。有人认为无病或不进医院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1.1十项具体检查指标

①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映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1.2“五快三良好”检查指标:

吃的快:是指胃口好,不挑食,吃得迅速,表明你内脏功能正常。

便的快:是指上厕所时很快排通大小便,表明你肠胃功能良好。

睡的快:是指上床即能熟睡、深睡,醒来时精神饱满,头脑清晰,表明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不受任何病理信息的干扰。

说的快:是指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流利,表明你思维清楚敏捷,反映良好,心肺功能正常。

走的快:是指行动自如,且转动敏捷,因为人的疾病和衰老往往从下肢开始。

良好的个性:是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然,心境达观,不为烦恼痛苦所左右。

良好的处事能力:是指沉浮自如,客观观察问题,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常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待人接物宽和,不过分计较小事,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2.学校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2.1 提高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现在实施的“体育与健康”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能力,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从计划、备课、授课、考核一条龙,配合市县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的重大决策,是汲取历史经验、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有效途径。

2.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师首先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清阳光体育对学生的健康益处,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并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等特点,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达标率、合格率。课外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形成制度,开展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与竞赛,做到组织机构健全,成员分工明确,各年级月月有比赛,学校每学期有运动会,动员学生走进自然、走进阳光、科学锻炼、强健体魄。

2.3 养成健康习惯,维护你的健康。

利用理论课、户外体育实践课,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道德修养、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合理的膳食营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个人的安全防范:A预防犯罪;B预防触电、火灾;C预防交通事故;D预防食物、药物中毒;E预防运动伤害事故;F预防突发意外事故。

2.4 强化健康体能测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众所周知,体能作为人体活动所必须的能力,是任何人生来都具有的,它作为支配人体行动与抗拒外界障碍的基础,又必须通过后天锻炼才能被不断强化。这表明体能实质包含身体基本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两部分内容,二者来看,身体素质是活动能力的基础,而活动能力又反映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水平,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体能的内含。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训

作者简介: 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 [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 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 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 34( 2) : 481- 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 4) :977-978.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37-38.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视频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实现 

 

 医学院之教学离不开病例,军事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战例,法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法学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离不开心理案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心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有效体验和分析,来厘清各种心理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般课堂中呈现的是对信息作了有选择性加工的文本案例,其真实性往往受到怀疑,而且,文本案例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理性陈述,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再加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用视频的形式去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选择及其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 

1.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 

教师呈现文本案例时形式单一,要么通过自己的讲述(声音),要么通过文字(案例文本)这两种形式进行。而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却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空间的、动态的、情景化的、可视化的特点,给人以生动、真实、立体的感觉。此外,视频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学生真实的心理问题通常是模糊、复杂、情绪化的,这些非言语信息很难用文字表现,视频案例则可以捕获真实情境下的大量细节,可以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情绪性,同时也弥补了文本案例可被节选和选择性加工的不足,增加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的知识 

视频案例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知识。所谓内隐知识是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情境特殊性,这种知识往往隐含于实际生活中,无法剥离出来,也很难通过文字、程序或图形进行传授,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境下的实际案例获得。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案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表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反思和分析同一个案例,挖掘其中的内隐知识,建构自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视频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有些还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经过编辑,但都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对这些案例自然希望得到较为权威的解释与信任的心理分析,好奇心与内驱力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视频案例本身是集声音、形象、动画、颜色和文字等于一身的结合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交叉运用,这比起传统借助听觉和感悟的文本案例获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分析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实施视频案例教学,除教师要认真选取案例材料外,学生作为案例讨论的主体,必须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以便在获取案例信息之后能较为准确地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中断,让引导性的讨论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而且视频案例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条件。 

5.为学生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并不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可以随时向专家请教,特别是高层次的专家。并且专家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会的、动态的,如果离开自己的实践背景而去模仿专家的行为,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视频案例中专家介入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作为心理专家给予当事人直接的诊断与帮助,为观看案例的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参照;作为观察者对案例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在案例中作为讨论者与学生进行实时或异时交流,拉近专家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向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是学生习得专业性很强的心理知识与经验的有效手段。 

二、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为了有效实现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教师必须对之慎重选择。 

1.视频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选取的视频案例既要满足播放的软硬件支持、清晰度等要求,又要达到心理案例的常规标准: 

(1)典型性 

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反映心理事件与所适用的心理原理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视频案例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将在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个案例学会在类似情境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真实性 

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的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完整如实地介绍,不能凭空想象。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涉及到个体的隐私,因此在选择和制作视频案例时,教师应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稍作改造,用面具遮挡或给当事人脸部打上马赛克,并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等内容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3)问题性 

案例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视频案例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关,以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培养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性也可称为时代性,指选择的视频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选择视频案例时,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交友心理、情感心理等。 

2.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 

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幸福魔方》,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等节目素材,其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 

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境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情景剧式的案例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能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加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三、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现 

1.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视频案例的组织实施 

视频案例的运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延伸。 

(1)课前准备 

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上述原则选好视频案例。每个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一,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全面而重点的预习;第二,针对预习内容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心理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本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些现实问题,应如何运用这些心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2)课堂操作 

视频案例可以用于导入或讲授新课,甚至是课后拓展延伸,无论是哪种教学设计的运用,教师都要就本视频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对案例有何看法;第二,视频中的主持人或嘉宾或当事人是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三,从视频播放中能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互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从实践来看,笔者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第一,“沙龙型”,围绕视频案例的主题展开讨论,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应如何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案例难题的规律性知识;第二,“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当“记者”向教师发问,再由教师解答,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了解视频案例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法庭辩论”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由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当“专家”,通过双方辩论,把双方所持的观点暴露无遗,教师作好记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评判,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第四,“演讲”型,由学生登台演讲,阐述自己所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他同学加以评判,通过比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用几分钟时间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合理,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 

(3)课后延伸 

有些学生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既可以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其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面向全班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写小论文等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2.应用视频案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播放视频占用了一定时间,播放结束后还要进行讨论,如果还是按传统的方式授课,课时就会显得紧,因此,只有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保持教学与视频的互动 

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通过视频适当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过度使用,将课堂变成视频播放的展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另外,运用视频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视频而使用视频,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应该从中设计师生课堂交流的环节,使案例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强梁。 

(3)视频案例的应用是分析不是模仿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视频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实现

医学院之教学离不开病例,军事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战例,法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法学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离不开心理案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心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有效体验和分析,来厘清各种心理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般课堂中呈现的是对信息作了有选择性加工的文本案例,其真实性往往受到怀疑,而且,文本案例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理性陈述,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再加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用视频的形式去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选择及其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

1.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

教师呈现文本案例时形式单一,要么通过自己的讲述(声音),要么通过文字(案例文本)这两种形式进行。而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却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空间的、动态的、情景化的、可视化的特点,给人以生动、真实、立体的感觉。此外,视频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学生真实的心理问题通常是模糊、复杂、情绪化的,这些非言语信息很难用文字表现,视频案例则可以捕获真实情境下的大量细节,可以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情绪性,同时也弥补了文本案例可被节选和选择性加工的不足,增加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的知识

视频案例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知识。所谓内隐知识是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情境特殊性,这种知识往往隐含于实际生活中,无法剥离出来,也很难通过文字、程序或图形进行传授,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境下的实际案例获得。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案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表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反思和分析同一个案例,挖掘其中的内隐知识,建构自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视频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有些还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经过编辑,但都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对这些案例自然希望得到较为权威的解释与信任的心理分析,好奇心与内驱力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视频案例本身是集声音、形象、动画、颜色和文字等于一身的结合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交叉运用,这比起传统借助听觉和感悟的文本案例获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分析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实施视频案例教学,除教师要认真选取案例材料外,学生作为案例讨论的主体,必须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以便在获取案例信息之后能较为准确地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中断,让引导性的讨论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而且视频案例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条件。

5.为学生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并不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可以随时向专家请教,特别是高层次的专家。并且专家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会的、动态的,如果离开自己的实践背景而去模仿专家的行为,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视频案例中专家介入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作为心理专家给予当事人直接的诊断与帮助,为观看案例的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参照;作为观察者对案例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在案例中作为讨论者与学生进行实时或异时交流,拉近专家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向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是学生习得专业性很强的心理知识与经验的有效手段。

二、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为了有效实现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教师必须对之慎重选择。

1.视频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选取的视频案例既要满足播放的软硬件支持、清晰度等要求,又要达到心理案例的常规标准:

(1)典型性

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反映心理事件与所适用的心理原理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视频案例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将在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个案例学会在类似情境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真实性

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的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完整如实地介绍,不能凭空想象。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涉及到个体的隐私,因此在选择和制作视频案例时,教师应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稍作改造,用面具遮挡或给当事人脸部打上马赛克,并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等内容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3)问题性

案例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视频案例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关,以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培养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性也可称为时代性,指选择的视频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选择视频案例时,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交友心理、情感心理等。

2.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

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幸福魔方》,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等节目素材,其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

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境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情景剧式的案例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能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加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三、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现

1.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视频案例的组织实施

视频案例的运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延伸。

(1)课前准备

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上述原则选好视频案例。每个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一,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全面而重点的预习;第二,针对预习内容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心理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本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些现实问题,应如何运用这些心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2)课堂操作

视频案例可以用于导入或讲授新课,甚至是课后拓展延伸,无论是哪种教学设计的运用,教师都要就本视频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对案例有何看法;第二,视频中的主持人或嘉宾或当事人是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三,从视频播放中能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互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从实践来看,笔者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第一,“沙龙型”,围绕视频案例的主题展开讨论,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应如何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案例难题的规律性知识;第二,“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当“记者”向教师发问,再由教师解答,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了解视频案例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法庭辩论”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由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当“专家”,通过双方辩论,把双方所持的观点暴露无遗,教师作好记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评判,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第四,“演讲”型,由学生登台演讲,阐述自己所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他同学加以评判,通过比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用几分钟时间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合理,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

(3)课后延伸

有些学生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既可以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其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面向全班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写小论文等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2.应用视频案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播放视频占用了一定时间,播放结束后还要进行讨论,如果还是按传统的方式授课,课时就会显得紧,因此,只有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保持教学与视频的互动

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通过视频适当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过度使用,将课堂变成视频播放的展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另外,运用视频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视频而使用视频,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应该从中设计师生课堂交流的环节,使案例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强梁。

(3)视频案例的应用是分析不是模仿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管理在我院新建科室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新建普外科1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2~7月的150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及知晓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认同感和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术后第3天、出院前1 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可有效改善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对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满意度。

关键词 品管圈;新建科室;护理健康教育;质量改进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54

品质管理又称为品管圈,指的是在同一个部门人员自动自发进行品质管理活动进而组成了小组,小组间的成员通过自我启发和互相启发并配合使用各种的统计方法,达到了全员参与并对工作的质量管理品项进行了分析,最终解决存在问题并不断对工作的现场进行维持与改善的一种工作活动[1]。品管圈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地发挥每个人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更适合运用在医院新成立的科室中[2],我院采取品管圈管理模式应用在我院新建普外科健康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新建普外科15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3例,女67例;年龄19~68岁,平均(47.2±10.6)岁。将2013年2~7月住本科室的1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18~69岁,平均(46.7±11.0)岁。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岁。(2)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者。(2)合并有肝肾功能障碍者。(3)昏迷、不具备语言沟通能力者。(4)有精神障碍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根据患者临床病情实施健康教育。观察组将品管圈护理模式应用在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具体的方式为:(1)在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全科护士均纳入小组中,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护理部成员担任专家辅导人员,并由专家对小组的成员开展培训,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开展考核。(2)召开住院患者和家属的座谈会,探讨我科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即外科护理工作主要是以临床治疗为主,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以及我科年轻护士较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健康教育经验不丰富导致了健康教育的质量一般。(3)品管圈小组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磋商共同参与制定了健康教育路径表,让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具体规范化,提高了健康教育质量的可控性。(4)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表格,护士在患者入院后严格按照健康路径表格的时间、路线、教育内容对患者开展术前指导、术后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康复方法、出院指导等一系列的健康教育知识。(5)由于品管圈小组组长对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严格检查,将健康教育路径表的检查情况纳入到护士的绩效考核中,同时针对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患者反映的问题组织品管圈小组进行讨论,提出改进的方法,持续改进普外科患者的健康教育质量[3-4]。

1.3评价指标(1)于患者入院时、手术前1 d、手术后第3天、出院前1 d 4个时点对患者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同感评分、知晓率评分进行评定,满分均为100分。(2)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质量的满意度,评分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3)记录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比较(表2)

2.3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表3)

2.4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4)

3讨论

普外科是医院建设中的重要科室之一,是通过开展手术治疗达到为患者治疗疾病目的的科室。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由于心理应激反应均具有独特的心理变化,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以让患者掌握健康知识,可以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提高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减少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由于我科属于医院新建的科室,影响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由于医院处于改扩建过程中,而且伴随着目前我国医疗体制的变动,护理人员相对紧缺,护理岗位人员出现不足,而随着现代医学对护理工作的新要求,护士的职责被不断扩充,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泛,这使得护士在工作上背负的压力太重[5]。(2)护士由于新形势下被赋予更多的任务,每天在非护理性的工作中应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健康教育,使得健康教育流于形式。(3)健康教育护理的理念相对落后,我国引入护理健康教育时间相对较晚,国内的护理院校开设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相对较晚,而且大部分护士受到了传统护理学模式的影响,观念仍然停留在针对疾病的层面,无法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6]。(4)国内的护理人员在接受健康教育的途径相对少,理论的体系不完备,没有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体系,能够参考的相关书籍与文献很少;在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方面力量较弱,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缺少对专业健康教育的学习,部分只是通过短期的培训甚至是自学掌握,这使得我院的护理健康教育处在起步阶段和积累经验的阶段。

品管圈管理属于一项科学的管理学工具,核心是进行PDCA循环管理,该方法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医院将管理工具同日常医疗活动相结合要求,通过对护理管理途径的的摸索让临床护理由经验性管理过度到科学化的管理,改变了护理管理由上自下的传统模式,实现了由点到面、由下到上、从局部到整体的质量管理活动[7-8]。我院通过对患者和家属积极地进行沟通和座谈了解普外科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通过建立了品管圈质量管理小组制定了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让护士按照路径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品管圈管理提高了年轻护士的积极性,增强护理团队凝聚力量,在实施护理管理的过程中重视人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动以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为主,通过全员进行参与,将科学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让护士能够自觉地参与团队活动,通过讨论让护士对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让护士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护理实践,同时加强了科室人员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年轻护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与自信心。通过实施、改进、再实施过程让健康教育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护士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运用到护理实践中,确保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品管圈管理还进一步增强了医患关系和谐,护士通过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所需,解决了患者心中的疑虑,增进了护患关系,同时护士在对疾病的学习过程中也加强了和医师的交流,向医师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增进了新建科室的凝聚力[9-10]。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认同感和知晓率方面随着健康教育的开展评分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发生1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品管圈管理工具的开展可有效改善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夏家爱,单春剑,李培培.“品管圈”活动在提升产科健康教育满意度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086.

[2]倪栋梅.“品管圈”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7-98.

[3]时乐,谢菊仙,朱浩琴,等.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3,12(6):573-575.

[4]于水,顾岩,赵晓甦,等.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医学,2013,33(18):4589-4591.

[5]李媛媛,龙电玲,李兆梅.品管圈管理在神经内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7):115.

[6]陈燕,任广丽,任星峰.品管圈活动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成效[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8):73-75.

[7]陈峰,于爽.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1):459-460.

[8]龙秀芝,王菊文.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2013,43(9):163-165.

[9]吕美荣,尹纪娟.品管圈活动在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2):119-120.

[10]王雪梅,吕小林,石敏,等.品管圈活动提高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营养知识知晓度[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28(7):20-21.

第7篇

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同样如此,它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幼儿园晨检,将健康教育内容适时渗透在每天的晨检活动中则会起到良好的时效性。晨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每一所幼儿园必须执行的一项保健措施,主要是检查幼儿入园时的健康状况、安全、卫生情况、行为习惯等。有效的晨检工作既可预防疾病的传播,又能排除可能的安全隐患,是确保幼儿在园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贯彻幼儿园“双重”任务,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的具体体现。

在多年晨检的实践中发现:幼儿园的晨检,不仅只是常规性地给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五防工作”,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作为幼儿园的保健老师,如果在了解全园幼儿的健康、饮食、卫生习惯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每天坚持认真细致地晨检,并能针对了解到的幼儿的基本情况,有目的有系统地在晨检这一环节,实施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它是幼儿园健康教育最全面的最具时效性的教育活动。以下就笔者在晨检工作中有效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写成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晨检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特点、方法

(一)针对性和及时性

在晨间时根据季节性的变化和特点,三言两语有针对性地开展季节性的疾病预防、健康护理、科学饮食与卫生保健、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等知识宣讲和提醒。尤其是在季节更替、周一入园或幼儿病愈再入园、晨检过程发现的幼儿身体变化、情绪波动、行为反复等,抓住这些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的宣传和简洁明了的告知,或者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予疏导、纠正等,真正有效做到了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幼儿不良习惯等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隔离、早纠正,对幼儿情绪情感的积极引导。

(二)随机性和灵活性

晨检中有效实施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集体教学中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预设和把控,它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确定的,也是相对不固定的。保健老师每天面对的是全体在园幼儿,而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养育方式等不完全一样,在不同的年龄段,他们的身体状况、行为习惯、兴趣和性格特点等也在变化。因此,孩子们每天的表现状态各异,所以,在晨检中,保健老师就要密切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灵活把握哪些是突出性和关键性问题,从而进行随机的、灵活有效的因人而异地指导。

(三)延续性和反复性

晨检的时间非常紧而且有限,保健老师或班级老师不可能针对某一个幼儿或某一个问题长篇大论地加以述说,大多通过简语的交代、提醒,使家长和幼儿立即明了,目的是能做到就某一个问题或现象快速地与家长达成共识。如果需要作进一步沟通,可以和家长约定确切的时间,以便再作进一步的交流。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同类的现象或问题会在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时期出现,当我们在和个别家长针对他的孩子某种情况进行沟通时,就会引起部分或很多家长的普遍关注:如孩子咬指甲、幼儿挑食偏食、手足口病预防、疱疹性咽颊炎的家庭护理、秋燥引起的幼儿口角干裂、季节性的幼儿饮食调理等等,这样,我们就会通过搜索专题性文章出宣传栏、公布在幼儿园网站上供家长参阅,这些内容往往不会因为教育对象的改变而有根本的不同,可以持续、反复宣讲。这就使得我们的健康教育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加大。

二、晨检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其作用

(一)对孩子情感的关注,有利于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晨检时老师热情相迎和具有鼓励性的接待会带给幼儿一天的好心情,这直接影响其在园一天的生活,持久的积极情绪,对幼儿良好的情感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

尤其是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使幼儿情绪波动大、哭闹严重,甚至有些不哭的幼儿在等待晨检时,也会受哭闹孩子的影响而出现情绪变化。此情此景,如果幼儿入园见到的第一位老师――保健老师(或班级接待的老师)俨然一副严肃的面孔则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新环境的不安全感。相反,晨检时老师以灿烂的笑容、亲切的问候或热情的鼓励来迎接幼儿,对孩子每天的点滴进步、个人卫生的改进、干净舒服的服饰等进行鼓励或由衷的欣赏,对幼儿情绪好转进行及时强化;在孩子不开心、受委屈时,给孩子一个轻柔的拥抱或安慰、抚摸,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很快稳定,有助于幼儿尽快克服入园焦虑,适应新环境。

晨检时,老师展现给幼儿的是慈祥的笑容,亲切的问候和积极的情绪,这无疑带给幼儿好的榜样和一种慈母般的感觉。当幼儿怀着愉悦的心情入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不仅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使他们感受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怀着愉悦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与老师、同伴度过在园的每一天,正是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使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培养幼儿活泼开朗性格具体而有效的落实。

当问候、鼓励、表扬成为晨检环节必不可少的教育因素时,你会发现:晨检老师的每一声问候都会得到幼儿更有礼貌的回应和灿烂的微笑,内向的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夸奖后自豪地仰着头,喜悦地看看家长:“瞧,老师都夸我了,我很棒吧!”一些撅着小嘴挂着泪花的孩子会因我的赞扬鼓励而破涕为笑。

(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督促和正面示范,有利于孩子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利用晨检,采用正面示范、督促提醒,教会幼儿相互问候,对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年秋季开学,适逢大批新生入园,当我每天面带笑容向接受晨检的幼儿送去热情的问候时,仅有部分幼儿能在家长的鼓励下作出回应,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幼儿不习惯,不是对我的问候毫无反应,就是一溜而过。对此,我利用全园新生家长会,把幼儿园晨检的必要性、重要性,晨检内容和相关要求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同家长们进行交流,同时督促班级老师强化晨检的要求。经过家长和老师们一段时间的支持和配合后,晨检时师幼相互问候的现象大为改观。有时,幼儿晨检因注意力分散或心情不好而没有回应我的提醒、问候时,家长会及时应答和提醒孩子。如今,几乎所有幼儿会主动先向我问好,并能按要求规范地接受晨检;有的幼儿还会跑过来与我拥抱或依偎在我身边以表示对我的喜欢。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做好一件小事很容易,但坚持长期做好同一件小事却不容易。晨检看似一件容易的小事,可坚持把晨检中师幼之间的相互问候当做是对幼儿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来做好,却是健康教育的大事。晨检问候、提醒、督促,不仅能促进孩子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更能带动家长和老师们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重视。这些都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及时准确地发现幼儿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的问题,便于进行家园一致教育

1.及时指出幼儿不符合文明、卫生行为规范的现象,纠正幼儿不良的习惯。

晨检时,经常会发现部分幼儿或家长存在一些不符合《幼儿在园行为规范》《家长行为规范》的现象(以下简称两个《规范》,该规范内容是幼儿园对照相关要求制定的):如指甲又长又黑,排队时加塞推搡,乱丢乱吐,衣着不整等等。对此,及时给予指正、引导并告知家长对照两个《规范》,配合老师做好幼儿良好文明卫生习惯的培养,力求家园教育的一致。在一如既往的坚持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家长明白了幼儿养成文明卫生的行为习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自觉执行并帮助孩子践行文明行为规范,有悖文明、卫生的现象越来越少。

2.及时纠正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

晨检中发现幼儿嘴里包着早餐、含着糖果,或带着哭腔同家长提要求:今天的某某菜不喜欢吃,要跟老师说盛少点……针对类似情况,及时指出孩子不良的进餐习惯对牙齿和健康的影响,提出餐前餐后卫生要求,真实了解家长的饮食观念,力求取得家长对幼儿园健康科学的膳食管理的支持。长此久往,我真诚、理性的引导,让家长产生信任和对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极大配合、支持。

(四)全面渗透健康教育可以了解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

幼儿园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全面、广泛:有保证幼儿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营养健康、身体锻炼、安全保护、疾病预防、特殊儿护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等,有保持幼儿健康心理的积极情绪情感引导、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等,有培养幼儿适应环境和交往能力的教育等等。诚然,这一切均贯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需要班级老师的大力协助配合。

第8篇

【关键词】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3-02

一、社会支持的理论内涵

社会支持,一般指社会组织或他人为个体提供的各种帮助,这些帮助可以分为客观物质支持和主观精神支持。前者指由家庭、朋友、同事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提供给个体的金钱、实物等有形物质支持和帮助。后者指由家庭、朋友、同事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提供给个体的人际互动、情感支持、思想反馈、行为指导等无形的精神支持。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和客观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是学校、家庭、恋人、同学、朋友、老师、社团组织等。专家认为,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具有重要缓解作用,对于个体健康能起到积极的增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塑造其健全人格,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大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社会名气、各项软硬件建设等条件,使其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又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身定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等原因,产生失落、焦虑、浮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压力感与轻松感的矛盾

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目标由具体逐渐变得抽象,由短期逐渐变得长远,目标导向性明显降低,学习目标变得模糊,导致学习动机缺失,表现出学习散漫。目标的缺失使学生容易出现迷茫、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

(3)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挫折,从而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面对全新的大学环境,不少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部分学生不能妥善处理青春期交友、恋爱等关系;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甚至交不起学费,因此自卑,难以排解。这些学生在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过程中,过多地否定自己,导致出现孤独、嫉妒、忧郁、乖僻等心理问题。

(4)渴望交往和自我闭锁的矛盾

人际交往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完成学业、接触社会、发展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渴求理解和友谊,以寻找到显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和拓宽视野的路径,同时也盼望能有人一起分担痛苦,化解忧愁。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在交往中存在较强的戒备心理,与他人总是有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呈现出明显的自我闭锁的心理倾向。

三、从社会支持视角看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模糊重心偏移

高职院校大都实行重专业技能轻心理素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的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社会支持都是针对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总是在做事后的补救工作,使社会支持陷入了被动和片面。社会支持目标的模糊与重心偏移,也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偏差,如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意识不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存在,有些遭遇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放弃或拒绝社会支持。基于心理健康认知的偏差,社会支持的实效性和发展性都受到限制。

(2)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资质混杂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是社会支持的关键环节。但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为1:3000-1:5000,这难以应付大学生中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处工作人员。这只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并未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训练,很多是心理健康培训的短期速成者,缺少理论和科研依托。而且辅导员中年轻教师居多,年轻人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行为过激等现象,加之专业素质不高,工作量大,容易出现忙于事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不深、标准把握不准等弊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支持力度及成效。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贫乏形式单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却剥离了学生本体,而取代以问题为中心。课程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学习的模式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举例说明如何克服问题,提出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四、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改进建议

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我国高校社会支持的现实性和发展性难以得到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有限。因此,本文从社会支持视角切入,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提出如下意见: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

针对高职院校缺乏大批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状况,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大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对这一领域的人员进行学历水平、专业背景、职业道德的全面考核,并运用16PF等测量手段对其人格特征进行相应测试,以减少专业人员因人格障碍或缺陷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职业化,使社会支持中的教师在直接面对问题学生时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防线力量,将关心、帮助学生的实际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层面和心灵深处,有效地改善因问题学生拖延心理救助时机而导致心理危机频发的现实困境。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针对教师学生提出的心理教育课程内容贫乏,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等问题,我们应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防止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搞成一种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将人格发展教育、学习心理辅导、生活心理、择业心理辅导、创造潜能的开发等纳入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把参与、体验、分享等作为授课方式最核心的因素,运用游戏活动、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中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往往局限于学校环境,而将家庭、社区等因素割裂开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让学生走向社会,如募集资金、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活动,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内在激情,提高自我接纳能力,增加幸福感。还可以采取“朋辈心理互助”的方式进行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如朋辈心理咨询、朋辈伴读等。朋辈心理咨询是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倾听、支持或其他帮助。朋辈伴读是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低年级、学习能力弱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助,让学生关注到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从而激发起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获得主观幸福感、满意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范围的普及化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途径方法较为单一,往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谈心、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注重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干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诊所、社区服务的作用,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如游戏室、阅览室、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别与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培训等服务;通过开办各类学术活动、校园活动及社区服务活动来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团体研讨、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文从心理健康研究的社会支持视角切入,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特点及现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改进意见,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素云 《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化解的“互构式”社会支持》[J] 教育评论 2011(6)

[2]高凤香 《职业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及其疏导》[J] 2011(5)

第9篇

教师队伍素质心理健康专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共识,也是衡量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以学习增素质,以质量树形象,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发掘优势,在研究中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质

在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为重点,确立了“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工作思路,指导心理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深入实际调研,制定有效策略

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整体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策略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在全地区进行了多项调查研究。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地区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了18.6%。二是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的调查。发现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9%,教师职业平均压力值为18,达到中等程度以上。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对策,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督导评估检查的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内容,确保了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发展。

(二)强化师资培训,丰厚专业知识

针对我市心理教师队伍的现状,确立了“抓培训、强骨干、树典型、成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分层培训,逐级提升,研培结合,突出实效”的原则,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网络,构建了系统、科学、专业化的培训体系。

1.新任教师岗位培训

2002年、2003、2005年分别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通过三级培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三级培训结束,2005年组织了第一批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考核,通过笔试、口试、说课,共有290人参加,最后120人考核优秀,取得了上岗资格。

2.在任教师的专题培训

2010年5月,组织了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辅导能力专题培训。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全市中小学校主管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400多人参加。培训安排了一天半的内容,有专家报告、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主题研讨、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让教师们大开眼界,400多名教师现场进行团体训练,场面非常壮观,培训不仅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体验到了作一名心理教师的职业幸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骨干教师提高培训

2010年对骨干教师进行提高了培训。培训历时两年,主要采取“集中辅导――体验参与――互动交流――典型示范――总结提升”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有效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重视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以科研为先导,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坚持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四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开展了四项省级课题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实效研究》《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编辑出版了四本著作:《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集体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视野中班主任角色》《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二、构筑特色,在活动中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几年来,围绕着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效果显著、求真务实的教研活动,凸显了心理教育的教研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速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举办教育论坛,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论坛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院倾力打造的一个教育品牌。

2004年6月举办了吉林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健康心理与快乐人生”。2005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主题为“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举办了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主题为“花季雨季――青春期心理”,整个论坛围绕主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层研讨和交流。首先,是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和心理教师三个层面进行经验介绍;其次,观摩《爱情的天堂在远方》和《花季雨季――解读青春期困惑》两节心理健康课,展示了学生辩论赛“高中生谈恋爱的利与弊”。下午进行3个心理剧展示,教研员、授课教师和与会领导、老师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互动研讨,现场提问,现场解答,通过交流与碰撞,澄清了很多困惑和问题。最后,省学院薛主任作了专题讲座,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研究和探讨了青春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经验共享、价值澄清、策略指导和疑难解析的目的。

2.开展“学苑杯”竞赛,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技能

“学苑杯”竞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3月,开展了“学苑杯”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竞赛。2010年,在首届“学苑杯”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学苑杯”教学技能竞赛,共有120人参加,经过理论测试、说课、案例分析三项内容,最后评出教学技能“十佳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本次竞赛在中小学校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学技能、赛水平的热潮,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评优竞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培树名师,榜样激励,引领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打造精品课堂,培养名优教师

为了培养典型,树立榜样,打造一支名师队伍,2006年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评选,经过说课、做课、答辩三个环节,评出“教学能手”8人,优质课特等奖6人。

2008年组织开展了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深入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进行了听课、评课,最后,评选出市教学新秀8人,市优质课一等奖20人。此次活动,在全地区引起了极大反响,使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组织名师交流,发挥引领作用

2007年,举办了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论坛,为名师搭建平台,展名师智慧风采,名师说课、名师做课、名师交流、名师论坛。

2007年,我市又组织了名师送教活动,为农村教师搭建了与名师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学习名师先进经验,了解名师教育思想,感悟名师教育风格,达到与名师共识、共享、共进。

2008年,我市组织召开了名师师徒结对及反思交流会。名师与导师、徒弟进行了现场签约师徒协议书,名师代表做了反思交流,通过结对,师徒一起备课、互相听课,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几年来,我市一直注重骨干名优教师的培养工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评比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我市现有“教坛名师”2人、教学能手8人、教学新秀9人、小学中学十佳20人、市级骨干60人。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愿反思总结,虚心向其他地区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军兰,于近仁.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0-72.

[2]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48.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26-02

“健康”对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强调指出“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便丧失了一切”。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个体能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健康知识传递,将学生不健康的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使他们能够自觉改变和控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预防疾病,抵御疾病的侵袭。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要与时俱进,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目前学校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校健康教育边缘化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编制说明》明文规定,普通高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并指出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目前,许多学校领导都能够认识到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可无论健康多么重要,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学校不得不强调学科本位,学校的重心只能是学科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应对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健康教育只能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并且,在短时期内,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状态难以改变。因此,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积极探索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来提高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2.健康教育仍为传统的讲授灌输模式

目前,学校健康健康教育的模式,是通过具有科学全面健康知识的教师,运用灌输式的方法将教师的健康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提出问题(如不积极锻炼,生活方式不健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并给出答案(大学生必须注意健康保健,参加体育锻炼)。教师的任务是:课前认真备课,授课时尽量多地将健康保健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认真听讲、理解、重复(并非是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被动的认可和吸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对某个单元或某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负责,学生只需把老师在课堂上的内容及答案记住,完成考试。其结果是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健康知识,但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才能将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3.部分学生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动机不纯

健康教育课多为选修课或讲座。一部分学生选修健康教育课程是抱着凑学分的态度来的,认为健康教育课的学分容易拿。选修该课程后,上课不认真、不注意听讲,考试也只是应付,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结束后,依旧我行我素,熬夜、不锻炼、吸烟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丝毫改变。因此,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国职业教育给学校健康教育的启示

1.以行动为导向开展健康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强调行动导向,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构成学习的基本起点,行动必须由自己计划、实施、检查、修正和评价。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自主的“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愿和能力。一个人健康状况如何,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重大遗传性疾病除外)以外,更多的取决于后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日常保健等因素。以行动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消除或改变影响自身健康的行为和因素。人的一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因而,健康保健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过程,要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愿和能力。

2.改变教师角色

行动导向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的过程是主体,但在学的过程,学生才是主体, 学习过程从它的自然规律来讲,就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但是它可以从外部得到支持。学习是首要过程,教学只是次要过程。教师从执教者变为学习的陪同者,以及学习的辅助者。教师要认清学习需求,并使学生认清此需求,帮助他们构思学习途径,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3.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行动导向的教学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是培养学生自我掌握世界事实到开发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开拓他们的行动能力,并且学会对所实施的行动进行反思的过程。

健康教育可以借鉴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健康教育教师给出信息,即提出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学生得到这个信息(问题)后进行思考、分析,然后用所掌握的知识(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出发点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工作任务),学生对问题或任务进行分析,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的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例如:针对“锻炼与健康”主题。首先提出问题:老年人为什么进行锻炼?然后分析:老年人进行锻炼的好处,不锻炼的结果,通过老年人锻炼的利弊原因分析,提出进一步的思考:我们是否需要锻炼?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们必须锻炼,并找出因人而宜的锻炼模式和方法。行动:我们按照符合自身情况的锻炼方法去锻炼。上述过程有问题、分析、结果、实施几个环节,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课后查找资料寻求答案,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增强,还能让教学活动得到延伸,弥补健康教育课时不足的缺憾。

第11篇

关键词:室内体育课;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硬件与软件

一、体育室内课的现状与分析

1.现状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成为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而农村体育室内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体育室内课更多的是成为自习课、文化课、游戏课。究其原因:学校领导思想上不重视、体育教师行为上无所作为、体育考试制度与评价标准的欠缺,再加上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差的客观事实,促使体育室内课与健康知识教学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越滑越远。

2.分析

(1)体育新课程中,对室内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未提出具体评价标准和要求,难以保证教学效益。

(2)缺乏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的图书和教学挂图等资料几乎是空白。

(3)部分教师的室内课教学水平难以胜任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要求。不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就是脱离实际、不成系统。教师怕教,学生厌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解决方法

1.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做好主观和客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的心理准备

上好体育室内课是新课程所规定,教材所必需,是完成体育实践课(室内课)教学的良好辅助,同样也是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实现的一个战场,更是培育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教育主阵地。

(1)在学校体育中进行知识教学,不仅可丰富学生的体育与保健知识,还可以加深对体育和健康目的意义的理解。

(2)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目的意义的认识,调动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3)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养成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局限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这是客观事实,然而我们不能无所作为,不能等、靠、要、观望,而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创造条件,改变现状,从自身做起。

2.在自身上要切实提高“硬件水平”和“软件开发”

“硬件”是指教师在认真备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板书、设计上多下功夫,多向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请教。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主要是靠身体练习来完成。我们体育教师一般是注重动作的示范,强调的是精讲多练,而室内课体育理论教学则要通过教师的精心、合理的组织,科学、创新的准备,才能使学生在体育文化、体育知识和体育素养上有较新的认识。

“软件”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合理充分地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投影仪、录音机,甚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条件。

3.教研组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学习与帮助,加强体育室内课教案工程的建设

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体育室内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运动专长有所不同,在个人备课能力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以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出集体的智慧和才能。

4.大课式教学手段的运用,做到资源共享

根据体育课的教学规律和组织形式,一般是两三个班级同时上课。如果室内采用大课式的组织教学方法,集中到阶梯教室或多媒体报告厅统一观看体育教学课件,或欣赏学校体育竞赛录像集等,那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注意当堂课的复习巩固和布置适量的作业

每堂室内课的教学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应适当留有余地,做好复习巩固工作,并要求学生完成体育课堂笔记的整理,做好体育理论考试的复习准备。适当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如,健康的理解、卫生小常识、准备活动的作用、大型运动会的奖牌分布等。

6.落实相应的考核措施,争取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

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理论考试的安排工作,统一明确考试时间,由体育教研组参照体育室内课理论教案统一命题,检查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切实提高体育知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益。

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评价方式,如果仅做到教而不评价,则是走过场。同样,体育成绩也不能以理论考试为主,还要通过多种实际课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对身体练习的知识和方法、操作与运用的掌握情况。要充分运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来核定学生的体育成绩,通过理论化考试、实践性考核与成长性目标的实现来综合评价学生,以符合体育新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甲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的甲亢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结果  经过两年的健康教育,观察组87.5%的患者能遵医嘱正确用药,而对照组仅有61.5%的患者能正确用药。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76.8%的患者睡眠质量良好,而对照组只有40.4%的患者睡眠良好。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康教育能提高甲亢患者遵医依从性,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  甲亢患者  生活质量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素(th)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常见的一种身心疾病,精神刺激也可诱发,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记忆力减退、怕热、多汗、多食消瘦、胸闷心悸、肌无力等高代谢症侯群,多发于女性。近几年来,甲亢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1]。为了提高甲亢患者的生活质量,两年来,我们对甲亢患者实施了有效的健康教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本院检验科检测及内分泌专科门诊确诊为甲亢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其中男12例,女44例,平均年龄35.5岁;对照组52例,其中男10例,女42例,平均年龄35.7岁。2组患者均按甲亢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作普通的卫生宣教,资料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方法用χ2检验。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途径  由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了解疾病信息,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不同文化层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让家属参与,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症状,积极配合。体谅患者,鼓励患者,使患者有一个关心体贴的家庭护理环境。

        1.2.2 心理护理  甲亢患者的心理问题分为四型:焦虑恐惧型、急躁多疑型、盲然漠然型、消极厌世型[2]。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总体要做到:善于倾听患者的倾诉,做出适当的认同姿态,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接受,做到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尽量消除一切引起患者激动的因素,不使矛盾激化,患者的欲望、压力、情绪未能发泄时,要以同情、关怀、接纳的态度鼓励患者,让其尽量倾吐并表达出来[3]。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1.2.3 饮食护理  甲亢患者机体的新陈代谢比正常人要高,营养需求量大,要求每天供给的热量要多,高热量饮食每日需要3000~5000kacl,为了避免一次食物的用量过多,可按少量多餐的原则,在三餐之外另外加三次小餐[4]。食物中蛋白质应高于正常标准,多吃鸡蛋、牛奶、瘦肉等,但不宜食用过多的动物蛋白质,因动物蛋白有刺激代谢的作用,食物中的维生素、钙、钾也应丰富,但不能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4],如海带、紫菜、带鱼等,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要禁饮。

        1.2.4 服药指导  甲亢患者要坚持服药,因疗程长,往往需要1~2年,甚至达数年之久,向患者说明用药的重要性,培养患者用药的主动性,不能有症状时服药,症状好转后即停药,这种断续的不规则治疗可使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同时,要进行药物知识的指导,包括所用药物的名称,该药的治疗作用,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诊,以便根据t3、t4水平调整药物剂量,合理提供诊疗信息,应将患者的化验结果、治疗效果及时提供给患者,使患者充满信心和希望,强化患者用药的主动性,提高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1.2.5 生活起居护理  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但休息并不是单纯的卧床,而是动中求静,追求心理上的安静。指导患者自我调节,参加有兴趣的集体活动,听听音乐、打太极拳、适当的散步,这样会给大脑以良好的节律性刺激,具有安神、舒气的功效。睡前洗温水澡,可改善睡眠。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如挂色彩柔和的窗帘,避免强光刺激。对于过度紧张及失眠多梦的患者,可遵医嘱应用安眠药物,充分的休息和高质量的睡眠能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使甲亢患者乏力、疲劳感减轻,神经兴奋性降低,从而降低甲亢的高代谢消耗,以利于甲亢症状的控制,有利于康复。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正确用药情况比较(见表1)  通过健康教育,观察组87.5%的患者能遵医嘱正确用药,提问患者能说出药物名称、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如巯腺类药物分三个阶段用药,患者能说出初始阶段用量及时间,减轻阶段的用量及时间,维持阶段的用量及时间,但还有12.5%的患者不能正确用药;而对照组只有61.5%的患者能正确用药,38.5%的患者不能正确用药,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注:x2=9.692,p<0.01。

      2.2 两组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见表2) 观察组76.8%的患者睡眠良好,23.2%的患者睡眠不好;而对照组只有40.4%的患者睡眠良好,59.6%的患者睡眠不好,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3  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心身医学的发展,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甲亢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而对于甲亢的治疗,在临床上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是治疗效果和成败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在甲亢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它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甲亢保健知识,促进人们自觉的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改变卫生习惯,以改善、维持和促进患者的健康。

        通过对甲亢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满足患者的知识需求,让患者了解有关本病知识及本病引起的烦躁、易怒等情绪反应,能采取肌肉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节,知道如何保健,如何应付一些不良事件,增强了自控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并能做到正确服药,使症状及时的得到控制,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从而预防本病反复,促进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

        近两年来,我院内分泌科积极开展并一直坚持实施甲亢健康教育,使患者主动有效的配合,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遵医依从性,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早日痊愈,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庄绪霞,高海鹰.健康教育提高甲亢患者从医行为的临床调查分析.华夏医学,2006,19(5):869-870.

[2]姚美芬.甲亢患者的心理分型及护理.临床医学,2005,25(8):94.

第13篇

关键词: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整合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其视角都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而较少投射职业学校。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相比,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抑郁、厌学、早恋等心理问题,必须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形式,但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应该是任课教师,而不是少数的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广大学校教师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直接接触者,他们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进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本文拟就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整合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整合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任课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意积极挖掘和整合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职校生在校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各门课程都蕴含着各具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如文化基础课中的语文、英语和德育等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调控自我、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内容;专业理论课中的建筑、机电、数控、电气自动化等课程,包含着很多训练学生观察、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对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集中在本课程的教材、辅导书、学生作业、试卷等一切与学生有关联的资料。其中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任课教师整合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辅导书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学生作业与试卷,除了反映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还能透射出学生的性格、喜好,为教师提供了其心理成长的相对“真实”的信息。

二、设定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国内学者郑和钧提出的学生素质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被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力证明。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能舍本逐末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副目标”。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特点

目标设定时既要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区别各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是直接进行渗透,还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渲染,或者借助活动来获得心理体验,要依据各学科及其教材的特点来定。再者,设定目标不能牵强附会,为了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而应自然贴切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3.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尽相同,他们面临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不尽相同,任课教师只有针对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设计目标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对新生与毕业班学生的差别设计,对纪律散漫和秩序良好的班级学生的差别设计,对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的差别设计,等等,都是任课教师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需注意的方面。

三、整合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是任课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营造,师生互动的方式,对偶发问题的处理,对学生课堂反应的评价,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任课教师会根据不同的班级特点选择不同的课堂管理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行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与理解,受到激励与感化,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维护心理健康。

四、注重评价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加大了对学生评价改革的力度,评价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自我评价,评价开始注意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评价也越发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这些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独到而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关注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第14篇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并分析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9个社区的166名护士进行健康教育认知状况的调查。所有接受调查的护士分为中专组与大专本科组,分别有88人与78人。结果中专组和大专本科组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认知状况;健康教育现状

6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1-02

在社区之中开展健康教育对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被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所重视。而通常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执行者为社区内的护士,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会对开展健康教育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我市的166名社区护士进行调查,以护士文化程度为核心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9个社区中的166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中专组护士88人,年龄21岁到33岁,平均年龄(24.7±4.5)岁,平均工作时间(4.8±2.2)年;大专本科组护士78人,年龄22岁到32岁,平均年龄(25.1±4.8)岁,平均工作时间(4.7±1.6)年。两组护士的平均年龄、平均工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与评价指标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对接受调查的护士进行问卷填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现状、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三个部分,三项的分数分别为40分、30分、30分,问卷的满分为一百分。通过比较社区护士的问卷得分,来反映其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χ±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专组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为(30.4±4.2)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为(19.2±4.9)分,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为(20.6±5.7)分;大专本科组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为(37.7±3.3)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为(26.9±4.0)分,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为(28.4±2.9)分。两组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当今社会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提高市民的生理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但目前在社区内进行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在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说本文所重点讨论的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就是阻碍健康教育在社区内得到普及的主要因素。通常如果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储备不足,或者对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就很难让社区内的健康教育达到很高的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护士文化程度的影响,和大专以及本科文化程度的社区护士相比,中专文化程度的护士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显然并没有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在当今的许多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护士文化程度有很大一部分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上,因为这类护士往往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如果社区护士的文化程度过低,那么当居民对健康教育知识存在疑问的时候,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甚至会对社区健康教育产生反感情绪,影响后续健康教育的开展。而要解决社区健康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现状,可以从加强对中专护士的培训以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细化两方面入手。特别是在许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社区护士的学历基本没有超过中专,提升这类护士的健康教育认知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社区护士在对待健康教育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相比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受到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护士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为主。而要改善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提高中专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等.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9,9(7):20-21.

第15篇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职责

护理在医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是全面实施医疗卫生的有效途径,社区护理的健康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那社区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就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同健康教育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南丁格尔曾倡导:“教育是护理的一部分,所有护士都应使自己成为一名健康教育者。”为适应护理学科的迅猛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应加强社区护理工作同健康教育的结合,真正体现到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职责,社区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一支最重要,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

1社区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而社区是健康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

1.1社区护士日常的工作重点是家庭社区以及有关团体为主,有较多的机会与病人及社会人群广泛接触,比较了解居民的生活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生活环境,个人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有利于对不同的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1.2社区护士的服务范围比较固定,比较容易与所辖社区人群建立长久和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1.3社区护士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与护理内容相关的健康教育讲座,入户宣教,健康促进疾病预防,防止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护理技术指导,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

1.4社区护士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群体性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活动,个体化和随机性健康教育活动针对性强,也是点滴的,无时无处不存在,与护理工作密切结合。

2社区健康教育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由于健康的新定义,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加强社区的健康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使广大居民改变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这个单一的健康模式使医生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同时也忽视了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不同的职业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社区护士要把健康教育贯彻到每一个社区居民。

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蓬勃发展,健康教育既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为使社区护士更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士应做到:

2.1社区护士应系统地,动态地收集有关教育对象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由个体到群体,由病人到健康人,由医院内到医院外,护理内容由生理、心理两方面,护理模式也由单纯的护理操作转化为实施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六位一体”功能。

2.2从社区实际出发,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社区护士通过健康教育掌握更多的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2.3社区护士是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担负着对社区和个人提供健康及保健知识的重任,将健康教育融入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的各项社区服务中,推动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与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满足对社区健康教育的需求,社区护士要做好本职工作,搞好医患关系,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