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的实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健康教育的实质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14-03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模式,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短,不可能用大量的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而传统的纯理论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内化为心理素质、不能外化为行为习惯,更不能引发思考、开发潜能。所以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优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了一种适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2+1”教学模式。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理论基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确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人类美德和力量,以挖掘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和内在潜能为导向,激发自身存在的优势,发挥个体的积极力量,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在这两种理论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问题模式”转为“发展模式”,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为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为主,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生命意义、人际交往等。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自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

(三)操作程序

“2+1”教学模式的“2”是指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教会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式学习获得内心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1”是指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深化学习内容、自觉实践学习收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课上团体活动包括纸笔练习、绘画分析、冥想训练等团体心理常用技术,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愉悦的参与教学过程,引导课堂主题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感受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学生在参与活动、情景体验中觉察自我,在讨论分享、互助合作中碰撞思想,在参与式、沉浸式的学习中自觉学习、理解、掌握和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团体活动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只有活动,可能会使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在热闹的活动过后可能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成长,所以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知识讲授做补充。这种知识讲授是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具有内化和迁移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活动的同时“知其然”,理论知识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如果说团体活动是教人以“鱼”,知识讲授,尤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就是授之以“渔”,它可以增强人行为的自觉,给学生以自己指导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二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课上团体活动的很多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诞生后会产生组内偏爱效应、促进团体凝聚力的形成、满足学生归属需要。在课下,小组合作依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内同学互相督促完成日常行为训练、合作交流学习课程延伸资料、通过小组间竞争增强合作意识,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友善的、良性心理支持的亚环境,能够促使学生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使得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真正的得以运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得以发挥。

以自信心训练课程为例,课上团体活动包括微型小品“我不行”、纸笔练习“20个我是谁”、体验活动“优点轰炸”、头脑风暴“培养自信的方法”、集体宣誓“自信金口诀”,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升华。知识讲授包括故事赏析“王子的雕像”、案例分析“他为什么直不起腰”、理论知识“习得性无助、积极自我暗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反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机、提升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课下小组合作包括互相支持完成“照镜子赞美练习”、共同赏析电影“灵感的闪光”、组内分享“成长日记”,通过课下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深化课堂内容,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被试

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不同专业、但性别比例相当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学期内、由同一个老师按照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被试1班(会计1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被试2班(护理1班)采用课上团体活动加知识讲授、课下小组合作的“2+1”教学模式。实验周期共计8周,32学时。

(二)研究工具

根据帕特里克评价培训效果四维度模型,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次。反应是学生对课程的主观感受,学习是学生对原理、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行为是学生的行为变化,结果是通过量化的指标考察效果。本研究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对课堂感受、知识获得、行为变化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并采用《SCL-90量表》来体现结果维度的评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发放,当场收回问卷。《SCL-90量表》作为前后测比对量表,在第一次课前和最后一次课结束后两次发放,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录入电脑,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课程结束后,从两个被试班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十名同学按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进行访谈,作为一种定性资料的补充。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采用“2+1”教学模式的被试2班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1班。在反应层面,从课程总体满意度、教学方式认可度、组织形式认可度、教学内容认可度、师生交流认可度五个层面进行评估,被试2班普遍认为,“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足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课下小组活动,班级凝聚力更强了”,“不仅在课堂上收获了知识,更在课下收获了朋友”。在学习层面,被试2班认为,“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却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比如生涯规划理论、ABC合理情绪疗法、爱情三角形理论等等”。在行为层面,从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课程引发的思想变化、课程为今后的生活提供系统框架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被试2班学生普遍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明确了要树立奋斗的方向”、“学会了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在结果层面,如表1所示,前测时,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当。后侧时,被试2班的强迫、精神病性、焦虑和恐惧因子与被试1班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2+1”教学模式对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会了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的“2+1”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层面教学效果显著,是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景华.参与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洪芳.《职业心理学》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及效果评析[J].高等教育学刊,2009,(1).

第2篇

关键词:学校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壮美人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智力发育、审美素养有着促进作用,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去抓实抓好。

1.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概念、标准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五个方面。有人认为无病或不进医院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1.1十项具体检查指标

①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映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1.2“五快三良好”检查指标:

吃的快:是指胃口好,不挑食,吃得迅速,表明你内脏功能正常。

便的快:是指上厕所时很快排通大小便,表明你肠胃功能良好。

睡的快:是指上床即能熟睡、深睡,醒来时精神饱满,头脑清晰,表明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不受任何病理信息的干扰。

说的快:是指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流利,表明你思维清楚敏捷,反映良好,心肺功能正常。

走的快:是指行动自如,且转动敏捷,因为人的疾病和衰老往往从下肢开始。

良好的个性:是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然,心境达观,不为烦恼痛苦所左右。

良好的处事能力:是指沉浮自如,客观观察问题,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常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待人接物宽和,不过分计较小事,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2.学校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2.1 提高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现在实施的“体育与健康”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能力,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从计划、备课、授课、考核一条龙,配合市县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的重大决策,是汲取历史经验、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有效途径。

2.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师首先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清阳光体育对学生的健康益处,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并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等特点,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达标率、合格率。课外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形成制度,开展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与竞赛,做到组织机构健全,成员分工明确,各年级月月有比赛,学校每学期有运动会,动员学生走进自然、走进阳光、科学锻炼、强健体魄。

2.3 养成健康习惯,维护你的健康。

利用理论课、户外体育实践课,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道德修养、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合理的膳食营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个人的安全防范:A预防犯罪;B预防触电、火灾;C预防交通事故;D预防食物、药物中毒;E预防运动伤害事故;F预防突发意外事故。

2.4 强化健康体能测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众所周知,体能作为人体活动所必须的能力,是任何人生来都具有的,它作为支配人体行动与抗拒外界障碍的基础,又必须通过后天锻炼才能被不断强化。这表明体能实质包含身体基本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两部分内容,二者来看,身体素质是活动能力的基础,而活动能力又反映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水平,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体能的内含。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训

作者简介: 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 [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 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 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 34( 2) : 481- 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 4) :977-978.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