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网络教育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有人将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
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化技能和专业情意三部分。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具有双专业性。普通文化知识是指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主要指以下几种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与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和专业性向三部分。崇高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工作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高尚的专业情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包括理想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也就是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际上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5界会议上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职前培养应该与在职培训密切结合,建立一种视职前学习和在职培训为连续统一的师范教育和培训系统,是世界各地所共同要求的。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培训已经显示出经常化、制度化、学习内容系列化、进修高学位化的趋势。英国规定,所有的任职教师都要定期接受培训。日本的培训教师的途径也有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教师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目的是改善高校教师的培训。而高校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高校教师培训教师工作的挑战
首先,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还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积累和传播速度的明显加快,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所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教师在担任教师职务以前所学的知识仅占一个人一生中所学知识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终生学习与职业培训,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视野,适应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教师职能与角色、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品德、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自觉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还要有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献身学术的兴趣、愿望的艺术。这些对师范教育,特别是职后的教师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目前,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对上海地区高校基础课的教师了解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有90%左右的教师对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一无所知。这是对我们教师培训工作的挑战。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只有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队伍,才能“产生”出创造性的人才。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大力培训教师,激发他们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以满足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最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敬业精神。改革开放虽然使广大的高校教师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竞争意识,强化了效益观念,但有一部分教师在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职业信念动摇了,师德水准也不高,工作责任感不强,甚至有个别教师违背学术道德。这些都需要我们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以确保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面临艰巨任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高校的负担在加重,包括教师队伍的质量等。教师的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师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教师的培训工作。面对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通过培训,接受再教育、再学习,才能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对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1、高校教师培训的理念。高校教师的培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术进步,更要关注教师的人格进步。培训工作者要城心诚意地、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培训的管理与服务。
2、高校教师培训的形式。高校教师培训,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学历与非学历、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从专业型培训向学术研究型培训的转变。
3、高校教师培训手段的现代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能充分改变传统的培训手段,使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能是更多的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经费等的影响,有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4、高校教师培训的管理。教师培训的组织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与进修教师、导师等的联系与沟通,改善办学的环境与办学条件。同时,还要严格考核,确保质量。培训单位要根据教师培训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奖优罚劣,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
关键词:网络培训;双师型;高校教师;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晓庆(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刘晓燕(1962-),女,辽宁绥中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新专业建设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对接研究”(项目编号:GBC121201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0101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90-01
目前在我国“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被广泛提及和应用,但却没有统一的定义。高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其次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因为只有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丰富,才可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1]然而,如果高校教师一直身处校园之内,重复讲授书本上相同的内容就不可能与时俱进,更无法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参加学习培训,时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将学术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网络培训对于教师培养的意义
培训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家向来重视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教师丰富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作为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培训扩大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可以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还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等等。但是这些往往需要一定的相对集中的时间。对于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平时的课程较多,很难抽出集中的时间进行外出培训或科研工作,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零散的时间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平台,在日常生产、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网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并且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革命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行业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冲击,特别是高校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教师拥有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快地把握专业领域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跟上专业知识的更替步伐。
世纪之初的教育正在向“终身化”方向发展。[3]网络作为信息的天然载体,必将通过其在教育领域所特有的功能来回应信息化潮流。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网络培训为参加培训的辅导人员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由于网络培训具有诸多优势,许多时间不充裕或喜欢自由、自主学习的考生较多的选择网络培训学校进行学习,使网校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4]国外,网络培训由于网络硬件条件好,教育资源丰富,已经进入普遍网络教育的时期。随着国内网络硬件条件的逐步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与提高,未来的网络培训、网络教育将成为每个人在学习中都会接触到的学习渠道。
二、网络培训及其模式
网络培训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与快速学习的方法,又称为E-Learning、在线培训、网络学院、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等。E-Learning[5]的“E”代表电子化学习、高效率学习、探索性学习、经验化学习、拓展化学习、延伸化学习、便捷化学习、增强化学习等多重含义。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每个人不断学习,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尤其重要。使用网络远程教学,教师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按照自己学习的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利用网络进行培训时间灵活、方式方法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易于接受。目前网络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6]
1.网络远程教育
网络远程教育是目前最常用的网络培训模式之一。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有效进行资源共享,通常情况下是一方授课,多方学习,对于教学双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性小,对于上课的模式也没有太多要求,形式比较灵活,还可以为跨区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构建一个多人共享的平台。但是这种情况对于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往往有硬件要求,特别是学习方需要有配置较高的多媒体教室,否则课堂效果会受到影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网络培训,则更应注意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2.网络视频工作会议
高校教师培训中由于培训需求,经常会安排工作会议或教学观摩,由于被培训的教师往往来自全国各地,将参与培训者全部集中起来召开会议需要合理确定会期,还要集中安排学习及食宿,花销巨大,劳民伤财。而网络视频工作会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与会者可以直接就地利用网络参会,不必再长途跋涉抵达会议举行地点,可以节省一大部分时间和经费。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小范围的教学讨论和观摩,当培训人数较多时,视频及语音交流相对困难,优势不明显。
3.学术交流
传统的学术交流会议要求与会者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进行参会,同样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另外,学术交流只能在与会期间进行,平时很难进行交流,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极为不利。而建立长期有效的网络平台,培训者可以随时提问或回答各种专业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或答疑解惑,同时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三、网络培训的优点
1.最大化利用资源
“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各种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充分交流、互换经验,在提高、丰富自己的同时,也能提高、促进彼此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
2.自主化学习
将远程教育应用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进行自主化学习,同时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交互化学习
教与学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增加了双方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利用网络平台可以为教学双方提供充分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尤为适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相互讨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个性化教学
网络教育可以建立强大的数据交互平台,数据库中可以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学习系统,跟踪记录个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储存学习资料等多种信息。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成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每位学员的学习计划,提出学习建议,实现个性化学习。
四、总结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网络培训作为众多培训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方便教师自行组织学习安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全方面实现教学平台讨论,方便学习形式的交互和教学形式的个性化设置。通过形式精彩纷呈的网络培训,高校教师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资源,同时通过学习和讨论可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网络培训,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效。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培训必将成为教师培训的必要环节,同时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凤英.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教师培训与开发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2]魏杨.浅议高职学院教师挂职锻炼与双师型教师培养[J].现代阅读,2012,(9).
[3]姜振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4]黄红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浅探[J].武汉商务服务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互动平台;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18-03
随着社会信息与技术的更新速度日趋加快,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地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从而提高业务技能,培养自身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促进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扎实的英语教学基本功,也需要良好的职业技能。然而,目前高职英语专业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大多数人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验,亟需相应岗位培训。针对目前教师培训的需求迫切、需求量大、经费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特点,研究出一套实用的实时(synchronous)与异时(asynchronous)相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师网络互动培训机制将是必然趋势。
一、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建立高职英语教师网络互动培训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师培训工作,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理论与技能,促进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促成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平台的设计前,首先需要明确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需求与目标,并以此为总线索,贯穿于整个平台的设计过程。
1.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
为了解一线教师对培训的具体需求,我们对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135位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参与调查的对象大多在26~35岁之间,占总参与数的77%,36岁以上的占17%,26岁以下的占6%。共发放问卷135份,有效回收131份(97%)。
通过问卷回收与分析了解到,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仅有11%拥有企业工作经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开展在岗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有91%的人表示如果有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培训机会,自己会主动争取参加。这说明教师对参与培训的态度是相当积极的,有较大的需求。在希望通过培训对职业生涯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上,84%的人表示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执教能力,13%的人表示希望在提高执教能力的同时提升个人学历。在希望培训提供哪些学习内容方面,提出想要学习如何提高教学实施能力、指导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占大多数。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的需求与特点不同,有的表示希望学习课程开发,有的想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有的希望学习日、法等小语种知识,他们的答案呈现出多样性。此外,在“培训该侧重哪方面”这一问题上,92%的教师表示希望培训侧重于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至于喜欢的培训形式,约占86%的人选择了集中面授,9%的人选择了个人自学与指导结合的方式。当然,有89%的教师表示,如果有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在线培训,他们愿意参加。对于培训是否需要一定监管机制问题,87%的教师表示,希望有一定监管机制,但不要太严格。
2.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需求分析
依据如上数据可以发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具有比较广泛的培训需求,都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占84%)。同时,教师对需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意识日益强烈(占91%)。确实,目前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例如,能进行外贸跟单、商务洽谈。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是学语言、学理论出身,没有相应的岗位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如果要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亟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以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培训内容方面,除了突出教学技能与职业技能外,还可以辅以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二外等内容。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集中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另外,由于在线培训的形式比较方便灵活,英语教师普遍能够接受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在线培训形式(占89%)。
二、基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需求的网络互动培训平台设计
在以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校内外专家和行业专家的走访,我们总结出在开发此网络互动平台时,可以从语言技能、教学技能、职业技能三个方面着手设计和开发,并以职业技能的培训为重点。
1.语言技能方面
设置语言技能版块,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着手,不断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是从事英语教学的基础。一般来说,能成为高校英语教师,都拥有较为过硬的语言基本功,但是也有不断巩固、提升语言水平的需求。为了满足高职英语教师提高自身语言技能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平台很有必要。因此,可在高职英语教师网络互动平台上开设语言技能版块,按照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分类,提供一些中高级语言学习材料。例如,听力方面可提供原版DISCOVERY视听材料,CNN、ABC电台访谈节目。说的方面可提供与日常会话结合紧密的影视对白或影视片段。读的方面可提供READER’S DIGEST,ECONOMICS,NEW YORKTIME’s的电子版本链接,以及古今知名英语散文、小说等。写、译方面可提供经典中英译文以供赏析,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翻译理论、技巧的文章。以上这些材料主要可作为泛听、泛练之用。作为精听、精练材料,则可以选取雅思、GRE、剑桥商务英语高级、全国翻译等级二级考试的学习材料,供教师系统学习使用。
2.教学技能方面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改进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师启生作用的动态纽带,只有这个纽带通顺流畅,才能产出显著的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技能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性执教能力,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非常重要,尤其是课堂教学技能,它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影响着教学的成败。由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种类多样,各个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常常不同,教师间进行教学技能切磋的机会要比中小学英语教师少很多。实际上,同行间的教学切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才能避免闭门造车,才能不断拓展思路,求新、求变、求进步。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在该培训平台开设教学技能栏目,并在该版块下设置四个子栏目――优秀课程示范栏目、互助学习小组栏目、专家讲坛栏目、现代教育技术栏目。校际间可以商议每隔一段时间推出一门主干课程示范课,录制下来,上传到优秀课程示范栏目,给教师参考、学习。同时,同类型学校间组织开展教学录像大赛,将参赛作品放在该网络平台上共议、共评,并将优胜作品放在推荐展示
栏里供教师随时学习。另外,利用在线平台,组织中青年教师成立网络互助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并不定期开展在线同堂异构教学比赛。在专家讲坛栏目,上传姜大源、刘黛琳等专家的讲座视频,并摘选一些优秀教学论文。毕竟,除了课堂教学技能外,教学理论知识也很重要。在现代教育技术子栏目,可以利用SKPE、虚拟视频等软件,向有学习意向的教师开展短期在线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3.职业技能方面
“职业院校应将‘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的重要特征,加强教师实际能力的培训,强调实践教育,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要求专业课教师学习相关学科、新兴学科的知识能开几门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相应的操作技能的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能型学生,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所在。”在高职英语教师互动培训平台上,应将职业技能版块作为重点来建设。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贸采购、外贸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涉外导游、涉外文秘、培训机构教师,等等。而如今的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学语言出身,普遍缺乏此类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具备对应的实际职业技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之一,是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可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性,各校只能派极少部分教师去企业学习。鉴于此,实际上可以借助该网络平台,邀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开展在线辅导,达到经验的转移。利用网络平台为高职英语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方式如下:
(1)以行业为分界线,设立职业资格培训栏目,开展在线职业资格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在高职英语教师培训平台上,可以以行业为分界线,设立职业资格培训栏目,开展在线职业资格培训。虽然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工作岗位各有不同,但实际可分为三大行业:外贸行业、导游行业、文秘行业。外贸行业对应的主要职业资格证有外贸单证员证、外贸报检员证、外贸报关员证等。导游行业有涉外导游证等。在商务部的网站上就有各项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详细培训视频。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高职英语教师培训平台上,可建立与商务部视频课程的链接,并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并在每学期期末对自学情况进行考核。另外,也可根据高职教师实际需要,补充其它职业资格培训视频或资料。与此同时,可制作些针对不同资格考试的试题库,供教师在线测试,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2)利用网络平台与相关软件,设立模拟实训栏目,组织教师开展模拟实训。当前很多软件公司都开发了一些可供开展的模拟实训。例如,针对外贸行业有SIMTRADE国际贸易实训软件。教师可以利用该软件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体验出口商、进口商、工厂甚至银行的在外贸环节中的各项操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要完成该模拟实训,一般需要5人或5人以上,因此可以在高职英语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上设立模拟实训栏目,为教师进行角色与任务分配而实施模拟操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利用网络平台,设立互动课堂栏目,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在线辅导。利用网络平台,设立互动课堂栏目,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在线辅导。由于行业、企业专家平时比较忙,到学校现场讲解的机会比较少,为了解决时间冲突,可以不定期邀请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实时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并利用视频软件同步录像,供教师开展实时或异时学习。同时也可以跟行业专家约定时间,定期在网上开展在线答疑辅导,帮助教师从企业专家身上吸取经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前景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根据自身资源成立的网络学校,高校网络教育可以为学员提供相应的学历证书;另一类则是商业化的网络教育培训公司,这类网络教育没有向学员提供学历证书的资质,但它们具有充足的资金和设备,在教学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教育部在第三次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将高校网络教育列为全国教育的重点工作,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为了加快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网络学员的需求,教育部制订了相关措施:首先,要加强高校网络的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同时国家也对卫星电视进行网络教育方面的改造,建立起高校网络教育的资源中心和教育平台;其次,依托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开发新的教育软件,面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发相应程度的教育视频和学习软件;最后,由教育部划出专项资金,用于网络视频和远程课件的开发和应用。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科目,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在兴趣的推动下,以提高学生对所选科目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灵活。此外通过网络教育所使用的远程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难点、重点反复观看学习,进而掌握这些知识,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在这种可以自主选择科目,而且可以学习掌握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
2.实现一对一辅导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教师资源问题,很难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辅导,即使在课后请老师进行家教,也只适合少部分有条件的学生,无法广泛施行。而网络教育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视频,学生有了学习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自己面临的问题通过发邮件等方式请教老师,而老师因不必在每个班进行讲课,这样就可以留出大量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这种针对性的学习,既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减少了教师的精力损耗,并且实现了一对一辅导教学,对教育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扩大受教育范围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自己增添谋生本领,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受教育对象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而其他社会人士,他们可能需要,但却没有这种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而高校网络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网络教育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料和教育视频,并且可以在相应的论坛网站里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可以不分教师、学生身份,可以不分地区差异,一起进行探讨研究,得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同时大家在探讨的过程中,对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大家可以共同进步。
4.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网络教育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整个教育过程,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案、考查测评和考核记录体系,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做到全程跟踪,针对学员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既方便了学员学习,也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寻求教育改革道路的今天,高校网络教育的出现,以其巨大的教育优势,无疑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总体教育水平偏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受教育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所以高校网络教育具有广阔的施展舞台。高校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难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在偏远地方由于网络线路还未构建,不能接收网络信号,或是学员与教师不能面对面进行及时交流等问题,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学员的多样化需求,只有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高校网络教育作为我国改革教育模式的“先锋”,凭借其互联网、计算机的优势,为人民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不仅方便了学习,还降低了学习成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目前,我国开展的高校网络教育已深入人心,被大多数在校学生和广大的社会人员所接受认同。高校网络教育将逐步成为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如今,网络的的普及与渗透已经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个领域都开始了自身网络信息化的构建,高校也是一样。在高校的信息化构建个过程当中,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应当着重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
一、1 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当前,不少高校都已经开始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不断改进与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建,所以在此仅谈一谈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不足之处:第一,一味的追求数量,忽略了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第二,单单注重教育资源的建设,没有予以同比例的教育资源管理力度,造成了分类和组织方面的混乱;第三,在资源的建设上花了力气,但是却没有真正挖掘出教育资源的价值,使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了面子工程;第四,在共享与知识产权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2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和共享机制完善
(一)2.1 构建相应的管理协调结构
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校内院系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资源的建设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制定有关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建立由学科、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开发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专家组,遵循共建、共享、互联、协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和校内各院系的资源共享、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就高校自身内部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来说,应当明确一个领头的部门,来对相关的院、系进行整合与协调。将眼界放宽,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取各院、系之所长,开发出自主的教育资源,通过统筹的任务分配,由各个专业块进行自身所长的教育资源收集、整理,提高资源的质量,防止教育资源重复或是空白。
(二)2.2 确定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模式
在建设资源过程中,可采用如下的建设开发管理模式:
第一,校际间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由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各高校的学科优势,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有关的高校资源的建设任务,并明确开发者知识产权,下达资源有偿征集的详细内容及办法和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资源质量要求,其他高校可以通过购买或交流的形式来使用相关资源。
第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资源需求类型,确定每年度应开发的资源名称、类型和所需经费数量,形成资源开发立项指南。各高校组织学科教师进行立项,经过资源建设专家组审核、评定后,划拨经费给项目开发者,在项目开发过程和资源开发完成后,资源建设专家组要进行中期检查和资源建设完成后的评审验收,最后对成熟的教育资源分类入库管理,再出版发行。
第三,高校与软件开发公司及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商业化开发和运作模式,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教育资源建设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各间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在管理协调部门的调控、组织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积极引进等多种方法,形成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组织体系。
(三)2.3 建立各级资源中心和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分别建立城域资源中心系统、区县教育资源库系统、高等院校资源库系统,并将三者整合成为一个等级性的体系组织,由下一级上上一级提供教育资源信息或是请求相关服务,上一级负责整理下一级提供的资源信息,并根据实际的需求,开发相应的服务功能。其实这种网络资源建设模式在国外已经有了不少这样的尝试,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情来进行相关的建设,比如美国的Ohi-oLink、国家教育资源门户网以及英国的NGFL教育资源门户网,均可作为我们借鉴的对象。
(四)2.4 完善相关的共享保障机制
第一,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网络性的共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高校的教育成本,提高效益,但这一切的获益,都是以教育资源开发、制作者的付出为基础。在进行相关的开发与制作之前,需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一番培训,而培训所需的软硬条件都是需要投入的,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的高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经济与物质开支的时候,必须要有市场意识,考虑到经济性与分配性,这是由市场经济规律而决定的。在通过网络对教育资源进行共享的时候,要能够使开发者与使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受到均衡的控制,就需要利用者向开发者缴付相应的费用或是交换使用,有偿的进行共享,保护双方的利益。此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者,还应当不断的对教育资源进行完善,提高质量,对相关资源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并通知,让使用者能够了解到其所关注的教育资源的发展与变化动态。
第二,要遵循一个统一的网络教育资源构建规范,用一致的标准来约束各个高校的资源构建,提高资源信息的可移植性以及跨平台利用率,使资源的开发成本得到控制,进一步增强资源建设的共享性、流通性与通用性,这是实现网络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一大保障。当前,我国的教育部对这个问题已经提高了重视力度,并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指导比如《学习对象元数据》以及《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标准的出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起到规范与约束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在自身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当中,遵循这些规则。
第三,提高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这是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一个关键途径。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用户对资源的信息反馈平台,由用户对资源进行评价,这一方面能够增强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联系,使开发者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用户对开发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第四,搞好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质量与有效性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使资源的开发者、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这样能够保证他们开发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与安全感。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通过软性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网络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力度,通过社会道德意识来进行保护;其次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进行保护;最后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进行保护。
三、3 结束语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是高校自身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优、缺并存,所以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加大研究与实践力度,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措施,提高网络教育资源质量。
(本文为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
参考文献:
[1]韩庆兰,,杨洁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要素研[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50-55..
[2]马明桓,,曹靖,,程超..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探讨[J]..网络安全,,2008,,(01)::43-44.
[关键词]中加高校网络教育教育信息化
[作者简介]刘艺(1971-),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95-03
网络化和信息化对全世界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各院校都针对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需要,依托校园网教学平台,应用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转播点播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实现异地异时、同时同地、实时、互动地进行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其建设、资源开发及应用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对加拿大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寻找异同,吸取有益经验,以促进我国高校网络教学的最优化。
一、资源硬件建设的对比
加拿大的学校网络工程(School Net)始于1993年,原计划连通300所学校,但由于进展顺利,决定在近年内使加拿大17000所学校全部联网。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并实践教育信息化,最初是利用计算机开网络会议,开发使用基于网络的硬件配置,使网络辅助教学成为正规课程的一部 分,为校内外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加拿大大学的教育条件和设备等硬件建设齐全,校园里设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体育活动中心等,教学楼有学生休息室、就餐桌、残疾人通道和卫生间,走廊里有座椅、微波炉、电插座、无线网络等。以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为例,校园里有24小时免费开放的计算机机房,机房提供自助打印、复印等服务。同时,校园里有无线网络,学生随处可以拿手提电脑进行无线上网学习。
我国自1994年启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以来,高校校园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园网。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多高校仍因为经费问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一些大中城市,虽然成立了校园网,但计算机的普及率还较低,网络传播速度也很慢。同时,一些高校在进行基于网络的软硬件建设时,缺乏一定的数据支持,以至于购买了不必要的设备,或者是重复购买资源。这些都不利于网络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02年3月至8月,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我国高校首次进行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高校的校园网建设还不是很完善,高校提供的网上资源与服务有限,网络数据传输能力不高。虽然各高校都不断投入资金扩充语言实验室,但由于高校每年扩招,学生数目和提供的语言实验室配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服务器老化、网络中心故障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我国高校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二、资源软件开发利用的对比
加拿大高校注重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的构建。在加拿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普及率高、费用低廉,互联网应用率相当高。远程教育发展初期,一部分对网络感兴趣的教师,主动想办法在教学中利用网络优化教学过程,开辟学习空间,制作学习主页,课件及相关学习资源,让选修课程的学生访问。网络辅助教学的方式渐渐被广泛认同,规模扩大后,新技术的引入使教师力不从心,使用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成立专门部门来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一些开发教育软件的公司也积极推出产品,方便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各个省的教育部门开始立项,并与开发公司合作研发网络教育软件,丰富学习环境。目前WEB-CT和E-class是使用较多的两个教学平台,提供网络辅助学习环境、混合学习环境与虚拟学习环境。此外,许多学校还根据需求和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需要,与一些公司合作开发多媒体教育资源。当然在机构设置、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享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
1999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组织开发了三百多个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和资源库及相关平台,参与项目建设的高校近百所,从事开发的教师、技术人员约万人,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发了各类网络课件九千余个。近年来,高校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信息资源及应用软件的重要性。国内高校启动大学资源规划URP工程,启动了以高校资源规划为前提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在远程教育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学校网站和多媒体网络系统建设方面投资较高。从媒体制作技术上,我们的网络教育从先进性和软件的多样性上都要优于加拿大,但网络资源却与加拿大相差甚远。虽然我国各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较多,界面精美,但缺乏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的支撑。此外,相当一部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够规范,缺乏科学的设计,没有明确的使用目标,造成浪费。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对比
加拿大高校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除了做好软件开发工作外,还注重改革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研讨尝试运用系统化的、多样化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方法,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丰富教学内容,开拓教学形式,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范围的改革过程。加拿大的高校网络信息化教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协同化教学模式,网络教育是基于学生需求、依靠技术研发出来的,极少是出于政策的驱动。随着网络教学改革的深入,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在线协同化教学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信息教育化的重点从最早的技术层面的开发转向以技术支持网络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网络的社会交流、合作学习等学习平台和虚拟教室,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培养创新人才。加拿大很多学者对网络协同化进行了研究,Kirschner总结了网络协同化教学的含义: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是促进者,教与学是分享经验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学生反思自己的假设和思维过程,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网络合作和协同学习得到培养。此外,由于加拿大的师生比例合理,网络协同化教学模式比较容易操作。以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为例,师生比不超过1∶20,在网络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提问,师生讨论,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师生、生生之间看不见,但由于是实名登录,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参与率。加上教师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教学投入,备课认真,对学生态度热情、要求严格,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倾听学生的反馈、及时纠错,因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协同化教学效果良好。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各校纷纷建立多媒体教室,但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内容和网络技术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化组合。同时,负责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电脑公司虽然精通网络技术,但对教育学等学科了解甚少,了解教育学知识的教师又不精通技术,因此设计的软件不能适应现实的教学要求。此外,我国高校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含义与特征、信息素养、校园网建设等方面。近年来,随着高校网络教学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学习,同时学生必须具有动机和自律来完成学习。网络教学的研究重点应转向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网络教学的新教学模式,使讲解转化为基于“主动探索”“协作学习”“情景创设”“会话商讨”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在实际操作中与加拿大还具有一定差距。
四、依托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比
加拿大重视教师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并在加强相关教育理论、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互联网的使用对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新的创新,网络远程教育学院、函授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师的教育培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阿尔伯塔省为例,卡尔加里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等投入大量教学资源开设的高质量的教育学证书课程,受到许多新任职教师的青睐,能够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通过开放大学的信息网络,免费利用数据库参加英联邦国家范围内的远程教育研修,获取所需的期刊、书籍和会议论文等资料。
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但只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体系,在管理体制上也不够完善。此外,想在我国的一些高校教育资源网站上打开优秀的或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大多需要注册交费或花费一定的点数。可见,我国高校在依托网络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五、启示与借鉴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高校把信息化教育看成质量工程的首要建设任务,但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
1.加大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加强网络教师技术教育培训,优化软件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硬件设备还不能满足不断扩招的学生的需求,校园网络的不稳定以及上网的困难极大阻碍了我国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加大硬件的投入和服务器的后期维修工作。在软件资源的开发上,高校要注意统筹规划,调动多方面的力量,组织专业教师、技术专家、软件企业的开发人员共同研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软件资源的利用上,相关部门应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和保证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促使教师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保证利用软件资源进行教学的质量,提高软件的使用率。
2.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化教学建设发展到今天,建设重点应从理论研究转移到实际运用上来。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是艰巨和漫长的过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只有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体系,在实践使用中不断反思和改革,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首先,高校应创造条件,加强与外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规划、设计和共享,交流与探讨网络教学实践经验,从而向学生提供更好的网络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次,针对当前的现状,从网络教学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学科教研室不定期地进行网络教学科研探讨活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组织专业教师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归类和集成,把与某一门课程有关的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背景材料、学习要求、课外作业、学术观点的探讨与交流等进行归类和集成,以课堂教学为支点、把课前和课后的任务布置和平台上现有的资源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合理选择有效的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以创新教学体系;加大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协同互动教学的设计和实践,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从学科、课程体系,特别是整个课程知识掌握的角度,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与学的延伸。
3.构建完善的、系统的网络教学科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网络教师研修平台的构建方面还存在差距。高校应加大研发构建完善的、系统的网络教学科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构建平台时,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更新快和容量大等特点,与专家、专业教师和研发公司合作构建教研平台,使之成为教师获取教育培训资源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实现专家点评、教学课件和经验的分享、讨论及反思等,使教师成长由线性封闭型向多元开放型发展,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和教学需要,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平台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技术形势下高校网络计算机技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学生、网络课程的同步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成效体现于应用,资源建设、工具平台的选择和开发、教师培训、交流推广等各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因此,要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真正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必须在加强网络教学软硬件建设、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建构网络教学科研平台与教师队伍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努力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体系,促进高校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言荪.加拿大远程教育浅析[EB/OL].,2006-11-07.
[2]隋红建,王颖,杨东日,等.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3).
[3]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4).
[4]蒋东兴,史宗恺,陈怀楚,等.大学资源计划的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5]汤颖.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体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6]姚莉.对加拿大教师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10).
[7]parative Study on Current Trends in Distance Education in Canada and India[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2(3).
关键词 网络教育 资源建设 theol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网络教学课程的实施概况
以扬州大学教育信息化为个案,截至2000年,扬州大学的八个校区都拥有千兆主干网,每个用户可独享百兆桌面带宽,信息点遍布所有建筑的每个房间。目前,在图书馆、教学楼、大型活动场所还可以享受无线网络,师生皆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在线视频直播和开展网上互动。而软件平台的设计开放必须建立在对学校作整体的、科学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必须符合用户的全面需求,以人为本、方便适用。2005年前,学校主要为广大教师开展网络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器空间,学生主要通过在线浏览教学网页或者下载教学课件学习,借助电子邮件和网上留言互动。2008年,根据网络课堂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和多方调研,扬大从浙江大学天空教室、毕波平台、清华教育在线(theol)、网梯、安博中选择了清华教育在线为网络教学系统软件平台。该系统整合了网络教学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学习资源系统和平台控制系统等。
网络教学系统(网络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开展网络互动学习的课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现代教学设计的利器,既减轻了老师在软件上投入的负担,又进一步深化了师生互动和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其主要涉及教师备课、教学、辅导以及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现交互式授课、个性化学习、作业批阅、辅导答疑、讨论交流和教学评价等功能。
硬件建设就像信息化的高速公“路”,而软件平台好比是高速路上行驶的“车”,那么资源就被称为“货”,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实现三者的合力最大化,即要保证路是高速的、车的性能是稳定的,货物美、丰富且价廉。扬州大学现有7个校区,且学科门类全,优势学科集中在文、理、农和生命学科,因此在网络课程建设上没有统一要求一个标准,本着“学科多元自主开发为主,共建共享发展为辅”,“大平台、分学科、保特色”,有计划地建设资源库。目前,网络课程占全部课程的80%,其中自主开发国家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近百门、有1800多门课程在线运行。每个课程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均包括电子教材、教学讲稿、网络课件、作业习题等,这些网络课程基本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课程资源可以放置自主空间也可以统一在学校本科教学网,但必须无缝整合。资源建设中为避免出现课本“搬家”,对网络课程资源要求有一定比例的视觉化资源,如:实验视频、授课视频、虚拟现实以及案例视频学习资源,这些视觉化资源也作为评价优秀网络课程的一个要件。
应用程度是检验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指标,实施网络教学课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育质量。而教师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热情,对网络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教育改革的挑战。从学校和教师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自2002年开始,扬州大学对全校教师进行了6轮培训(按学科、年龄、计算机应用水平),采用专家授课、现场观摩、网络学习、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对所有教师开展了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制作技术、平台软件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个模块内容的培训,还引导教师学会建立QQ群、飞信、E-mail、博客(微博)等工具交流和探讨。通过培训,教师们在教学中逐渐转变了教学观念,尝到了甜头,加上学校的政策引导,那么全面推动学校的网络教学课程自然水到渠成。
2 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与不足
(1)规划缺乏系统化,上下在思想认识上不够统一,导致网络课程教育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水平也参差不齐。在一个拥有7个校区、27个学院、涵盖11大学科门类、110多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全面系统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各学院多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和广大师生员工的配合与实施。由于学科特点明显,对网络课程教育开展的标准是什么、网络课程建设在整个教学中承担的角色、如何建设以及怎样建设都缺乏完善统一的科学设计。在学校网络教育课程开展状况调查问卷中反映:90%左右的课程基本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课程建设,75%左右的课程基本发挥了建设目标,学生的满意率在85%左右。
(2)重硬轻软,应用层次不高 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重硬轻软,应用层次有待提高”,扬州大学和很多高校都同样经历。学校软件建设上滞后了硬件近5年,在2007年全部引进清华教育在线平台后,才真正实现“软硬兼施”。近几年,学校每年在硬件投入上还在不断加大,但在配套软件建设、技术应用和教师培训等投入仍重视不足。同时,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考评机制。
(3)资源建设是弱项,学科与课程整合度有待提高,精品课程比例少。网络教育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伸。网络教育课程资源不能“课本搬家”,而是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库。资源的建设也是渐进的,不断丰富与更新的。但大部分的专业教育资源建设任务落在教师身上,对于45岁以上的教师仅提供一般的培训难以从根本上改观,或者有些是直接交给技术人员,又往往是一次性的,不仅更新少而且还存在教与学的脱节。目前,扬州大学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大都建立在教学科研团队的基础上,其中都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人员的参与。据调查,网上运行的60%的课程存在学习资源内容上缺乏深度、精品特色资源匮乏、学科特色不明显。
(4)教师的网络教学技术应用不能与时俱进,热情难以维持。网络教学课程的蓬勃发展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师生实时延时深度互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学人员仍简易使用PPT的现象相对普遍,加上由于缺乏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不少教师又不愿投入一定的精力去学习,从而跟不上信息化条件下的对人才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3 网络教学课程的优化策略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重视系统建设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育决策者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决策者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扬州大学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实行以点带面,重点学科率先实施,35岁以下青年教师率先推进 “两个率先” 的做法,建立教育信息化分步建设分层实施的方案,避免一哄而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加强每一门课程的监控与管理。
首先学校出台了鼓励实施网络教育课程的政策,对每一门建设课程予以资助,并将其纳入学校各级的教改课题,从而激励了一部门教师率先进行网络教育课程的信心。其次,学校利用讲座和网络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培训,使得各级领导和教职人员全面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丰富内涵。第三,在课程建设中利用QQ群,有教育技术学院老师和教务处教育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指导,共同进行课程信息化建设,防止出现建设的“误区”,避免了建设中的“盲区”。
3.2 实施政策引导,通过评估促开展
学校将网络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评奖的必要条件。每两年开展一次评估,对于运行效果处在学校前15%的课程进行奖励,对评估优秀的网络教育课程给予资助,并从中择优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3.3 为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扬大开展了以学科群共建网络教育课程,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和技术应用联合
一个教师的网络教育经验是有限的。在学科群内建立交流、协作的平台,取长补短,有利于制作出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学科群内知识的共通性,按照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建设。特别是,按照使用过程中反馈意见进行二次开发,可以持续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度,促进课程精品化。目前,扬州大学在外国语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生命科学实验教育、医学生技能教育等学科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教育课程,形成了针对性强的专业培养模式。
3.4 推进教师信息化工程,开展精品课程示范引导
第一,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跳出来,哪些是需要课堂中重点讲解的,哪些是更适合网络学习的,教师应能从信息的观点对知识的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第二,重点是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要掌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能力,学会多种素材的数字化处理;学会迅速在大量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筛选所需信息,并能进行有效的吸收、开发与重组。当然还需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根据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开发强交互性的学习资源等。第三,重视精品课程示范引导,保证教育信息化的质量与效益。在研究性教学示范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教授观摩课中,将每年学生网络课程评教前15%的教师,按学科门类进行示范推广,让教师观摩精品课程是如何进行教学的。
4 结语
总之,教育信息化既是一个循序渐进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很多仍在探索与尝试之中。只有不断总结,多方借鉴其他院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注重信息资源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不断优化网络教育课程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光慧.超越新设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05(4).
第一章网络教育定义及其相关要素
1.1网络教育定义及其特征
1.1.1网络教育定义
1.1.2网络教育的定位
1.1.3网络教育的特点
1.1.4网络教育的组织
1.1.5网络教育行业结构
1.2网络教育的模式
1.2.1网络教育的主要模式
1.2.2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
1.2.3远程教育的运营模式
1.2.4网络教育市场的几种主要业务模式
1.3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师生角色及其交互关系
1.3.1网络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主体——教师
1.3.2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学生
1.3.3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交互主体性关系
1.3.4网络教育重构师生关系
1.3.5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互策略
1.4网络教育经济性和教育性
1.4.1网络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1.4.2网络教育的经济意义
1.4.3网络教育的教育性
第二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发展状况
2.12008-2009年世界网络教育运行分析
2.1.1世界网络教育体系特点分析
2.1.2欧洲跨国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及发展
2.1.3美国网上教学发展喜忧并存
2.1.4美国网络教育方式与途径
2.1.5日本网络教育开始走红
2.22008-2009年中国远程教育网络化发展分析
2.2.1网络远程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2.2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况
2.2.3中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网络
2.2.4中国远程教育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2.2.5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析
2.2.6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2.3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产业发展环境
2.3.1中国网络教育体系的特点
2.3.2网络教育标准化状况
2.3.3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准入状况
2.3.4中国政府对网络教育的态度
2.3.5中国对网络教育中数字化版权的保护
2.4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2.4.1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4.2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概述
2.4.3中国网络教育发展迅速
2.4.4中国网络教育服务产业步入发展拐点
2.52008-2009年中国网络课程类教育资源开发分析
2.5.1中国网络课程及相关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现状
2.5.2网游与教育的结合是网络教育资源最有生命力的开发方向
2.5.3网络课程类教育资源开发中的认识问题
2.5.4网络课程类教育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2.62008-2009年网络教育与教育业分析
2.6.1网络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
2.6.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比较
2.6.3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互动及共存
2.6.4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整合性探析
2.6.5现代教育的网络化远程化趋势分析
第三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运行深度剖析
3.1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综述
3.1.1中国网民参加网络教育的情况
3.1.2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状况
3.1.3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开始快速增长
3.1.4中国网络教育迈进服务时代
3.22008-2009年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市场现状分析
3.2.1网络大学文凭越来越受到青睐
3.2.2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市场年产值过亿
3.2.3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特点及优缺点分析
3.3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消费者分析
3.3.1中国网络市场及消费者使用状况
3.3.2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持续增长
3.3.3网络教育更受男性用户青睐
3.3.4网络教育参加者对市场不满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产业细分市场运行分析—高等网络4.1高等网络教育发展概述
4.1.1网络高等教育的优势
4.1.2发展高等网络教育的现实意义
4.1.3网络高等教育致力于资源公平化
4.22008-2009年国外高等网络教育发展及启示分析
4.2.1世界远程高等教育概况
4.2.2美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
4.2.3美国国家技术大学发展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借鉴意义分析
4.2.4国外高校网上教学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解析
4.32008-2009年中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状况
4.3.1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学校发展状况
4.3.2中国高等网络教育学生年龄段分布
4.3.3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4.3.4高等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3.5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尚为成为主流
4.3.6面向网络高等教育的信息素质教育
4.42008-2009年中国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分析
4.4.1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现状
4.4.2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管理措施的加强
4.4.3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4.52008-2009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网络教育分析
4.5.1网络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4.5.2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4.5.3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教育的环境模式分析
4.5.4高等职业院校网络化教育环境建设基本原则
4.5.5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
第五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细分市场运行分析—中小学网络教育
5.12008-2009年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现状和运用
5.1.1中小学网络资源现状
5.1.2中小学教育获取网络资源途径
5.1.3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存储和使用
5.22008-2009年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发展状况
5.2.1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定位
5.2.2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状况
5.2.3中小学网络教育占网络教育融资比重最大
5.2.4中小学网络教育亟欲解决的问题
5.2.5中小学网络教育开展的建议
5.2.6对中小学生教育网建设的思考
5.32008-2009年中国农村中小学网络教育发展分析
5.3.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综述
5.3.2中央和地方巨资投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5.3.3当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5.3.4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
5.42008-2009年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5.4.1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5.4.2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
5.4.3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学生正确引导
5.4.4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提高思想素质
第六章2008-2009年中国其他细分领域网络教育运行分析
6.12008-2009年中国企业E-LEARNING网络教育分析
6.1.1E-learning的发展和应用
6.1.2企业E-learning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
6.1.3中国企业E-learning实施策略分析
6.1.4企业E-learning发展趋势分析
6.22008-2009年中国职业与认证培训网络教育分析
6.2.1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模式分析
6.2.2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特征
6.2.3职业及认证培训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趋势
6.32008-2009年中国幼儿及学前网络教育分析
6.3.1基本服务模式
6.3.2信息时代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
6.3.3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6.3.4幼儿和学前网络教育发展趋势特征
6.3.5产业发展障碍因素
第七章2008-2009年中国主要开展网络学校的高校分析运行分析
7.1东北财大网络教育学院
7.1.1环境管理标准
7.1.2设备管理标准
7.1.3物料管理标准
7.1.4人员管理标准
7.1.5服务及培训标准
7.1.6业务操作标准
7.1.7质量管理标准
7.2北大在线网络教育
7.2.1教学管理平台的特点及其体系结构
7.2.2北大在线网络教育管理平台使用者角色及其功能
7.2.3网络课件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开发原则
7.2.4网络课件的制作流程
7.2.5北大在线网络教育的发展
7.2.6北大在线立足服务谋发展
7.3其他学校的网络教育
7.3.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7.3.2西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3.3华东师大网院
7.3.4武汉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3.5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3.6中国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3.7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7.3.8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八章2008-2009年中国区域网络教育运行分析
8.12008-2009年中国上海市的网络教育分析
8.1.1上海教育培训市场高度应用网络
8.1.2上海网络教育向社区进军
8.1.3上海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培训“新农民”
8.1.4上海高考网络补习市场机遇涌现
8.1.5上海网络教育发展的前景
8.22008-2009年中国中国西部的网络教育分析
8.2.1网络教育在西部落根
8.2.2中国西部高等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8.2.3中国西部数字化网络教学的发展问题分析
8.2.4中国发展西部现在远程教育的前景和难点
8.32008-2009年中国其他省市的网络教育分析
8.3.1北京市农村远程教育简介
8.3.2广东省农村网络教育的概况
8.3.3沈阳强化中小学网络德育教育
8.3.4江苏省用网络教育培训上万名教师
第九章2008-2009年中国教育产业运行形势分析
9.12008-2009年中国中国教育发展现状
9.1.1中国教育业的跨越式发展
9.1.2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又好又快
9.1.3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状况
9.1.4中国教育业教育经费比例问题解析
9.1.5中国教育市场将趋向细分
9.22008-2009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分析
9.2.1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9.2.2中国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9.2.3努力构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9.32008-200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分析
9.3.1教育信息化全面解析
9.3.2十七大精神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方向
9.3.3教育信息化应重视教育设备的完善
9.3.4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解析
9.42008-2009年中国民办教育运行分析
9.4.1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解析
9.4.2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目标
9.4.3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特征
9.4.4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对策解析
9.4.5民办教育的前景分析
第十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0.1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0.1.1中国网络教育体系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10.1.2中国网络教育市场政策和资源分配存在挑战
10.1.3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
10.2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对策
10.2.1发展中国网络教育主要对策
10.2.2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建议
10.2.3发展完善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对策
10.2.4网络教育实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10.3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从“信息传递”走向“知识建构”探讨
10.3.1对“信息传递”式网络教育的反思
10.3.2实施“知识建构”的网络教育策略
10.3.3构建积极互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10.4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4.1当前网络教育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0.4.2网络教育学院办学定位的意义
10.4.3网络教育学院办学定位应着重提高教育质量
10.4.4网络教育学院办学定位的终极取向
10.5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的创新教育功能及其对策
10.5.1创新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10.5.2网络教育具有独特有效的创新教育功能
10.5.3强化网络教育的创新教育功能的若干对策
10.6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
10.6.1网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0.6.2网络带来不良影响的原因
10.6.3必须主动迎接网络教育的新挑战
10.6.4加大青少年的上网引导与教育
第十一章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投资潜力及风险防范分析
11.1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投资机会分析
11.1.1中国网络教育将迎来第二次浪潮
11.1.2金融危机给远程网络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11.1.3网络教育投资的渠道价值浅析
11.2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投资预测分析
11.2.1教育行业迎来IPO和并购高峰
11.2.2中国教育业两年引资逾七成
11.2.3网络教学投资成行业热点
11.2.4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融资情况
11.32009-2013年中国远程教育的投资特性分析
11.3.1远程教育的产业价值链分析
11.3.2远程教育产业运营成本和收益
11.3.3产业投资领域的热门
11.4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投资建议
11.4.1注重市场调研
11.4.2市场细分及差异化战略
11.4.3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有机融合
11.4.4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第十二章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的前景和趋势
12.1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前景
12.1.1中国网络教育前景看好
12.1.2网络教育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12.1.3我国网络教育的市场潜力巨大
12.1.4网络教育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12.1.5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12.2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趋势
12.2.1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12.2.2中国网络教育呈现的三个发展趋势
12.2.3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2.2.4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12.2.5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12.2.6远程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图表:2008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表:2008年中国恩格尔系数
图表:2008年中国城镇人员从业状况
图表:2008年中国就业与人才分析
图表:2008年中国年龄结构分析
图表:2008年中国学历结构分析
图表:网络教育市场结构
图表:网络教育多元化主体分析
图表:网络教育服务市场划分及定义
图表: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系统分类
图表:远程教育的运营模式
图表: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别
图表:2007年中国网民网络教育参加情况
图表:中国网民规模和年增长率
图表:不同上网方式网民规模
图表:各种网络功能的使用率
图表:各类学生的网民普及率
图表:中国网站数量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和韩国家庭计算机拥有情况对比
图表:2004-2012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用户规模及增长率
图表:不同性别的用户对网络教育的喜好程度
图表:中国网络教育参加者对市场不满的主要原因
图表:中国高等网络教育参加者的年龄段分布
图表:教学资源素材内容的分类
图表:中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图表:美国儿童上网的主要目的
图表:企业希望使用E-learning进行训练的项目
图表:北大在线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
图表:北大在线基本型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网络构架
图表:北大在线分布式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网络构架
图表:北大在线课件的制作流程
图表:2002-2008年普九人口覆盖率变化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小学、初中入学率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小学、初中巩固率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仪器设备值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实验仪器达标比例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图书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初中教师学历、职称情况
图表:2000-2010年年均所需建设性投放缺口
图表:现阶段中国民办教育在不同地区可达的最高比例
图表: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示意图
图表:中国上网的青少年对共青团系统网站的关注
图表:远程教育的成本构成及比例
图表: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成本比较
【关键词】后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机遇;挑战
后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机遇,同样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可想象的挑战。自我国新教改出台之后,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大学教育,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很多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机会,将学生之间的差距凸显的那样淋漓尽致。目前,很多高校的指导教师基本都将工作的中心放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过于的忽略,同样的也忽略了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前沿性。很多教师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点,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问题却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如在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敏锐度不够强烈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不能对学生关注的热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可能有的是因为教师对网络的接触程度并不深才出现不能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疏导、无法随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面对后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应该牢牢抓住新的机遇和挑战,好好开展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指导教师抓住时机并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国家应加大网络教育资源的投入,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教育改革以来,高校都在不断的扩大招生源。为了更好的跟上新课改的脚步,国家也应加大网络资源的投入量,尽可能的保证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设备等各个方面都能及时得到补充。对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国家学校可以给与必要适宜的扶持,国家投入的资源也应尽量向薄弱地区的学校倾斜,增加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学生们之间的差距。只有学校具备了充分的物质保障才能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壁垒。
二、造就一支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好的将网络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思政教学工作者的网络教学素养,造就一支可以更好适应网络环境变化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又有坚定的教学信念的师资队伍。不仅如此,这样的队伍还必须得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才能更好的肩负起高校思政教育的重担,将高校思政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
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并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首先高校就要变更思政教育模式,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将学校、社会、家庭等融合到思政教育中,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对德育内容进行精心的补充,且不断变换德育教育手段,这样才能真正的开展时效性的高校思政教育。其次,还要经常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安全的法制教育培训,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安全自律意识等等,帮助学生不仅在行动上还要在思想上为学生编织一张牢固的网抵制不良因素的干扰,真正将网络道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的心中。最后,要将教育和学校管理很好的联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健全学校思政教育网络工作的同时进行实名制教育,通过法律的手段教会学生必要的法律技术和手段,防止犯罪人员迫害学校网络信息,危害学生。
四、加强网络管理,帮助学生合理的使用网络,才能真正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处于高校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但是这些学生在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自身的约束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犯罪团伙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危害学生,而学生没有对这些信息产生鉴别的能力,从而丧失了最初的纯真。甚至还有的大学生经常沉迷于网络,将学业置之度外。针对这些学生学校应从认识上对这些学生进行干涉管理。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鉴别能力,对于处于边缘的学生教师应给与适当的提醒和帮助,让学生悬崖勒马,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向学校汇报,这样才能采取更好的补救措施。
综上所述,后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不仅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帮助,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时代下的思政教育领导者是非常必要的,思政教育领导者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信念和管理能力,还要能很好的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将教育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高校思政教育是和社会形态直接接轨的,教育者要紧紧抓住时代的变化,充分合理的运用网络技术不断的去创新,从而更好的去帮助学生。
参考文献:
[1]胡丽,胡显芝,张渝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关键词:网络环境 远程教育 CRM系统
随着中国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对教育要求的提高,教育支出在居民生活开支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与世界各国的经验相似,这是两个刺激教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外因素。其中,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教育培训行业发展更是迅速,其细分市场及培训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教育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应用。远程教育管理理念可以借鉴CRM理论,即从改善学生关系的思路出发对远程教育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与学生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关系,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
1、远程教育系统CRM的概念与特点
远程教育业CRM系统是专家基于对中国远程教育行业管理的深刻理解,并结合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而推出的远程教育行业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远程教育行业CRM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远程教育业CRM以学员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围绕招生管理、教务管理等管理流程,对培训机构的业务进行全方位管理;
(2)远程教育业CRM可以帮助教育单位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帮助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远程教育业CRM既支持初创型单校模式,也能充分满足多地区集团化业务管理,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一个可根据未来发展随需应变的管理平台。
2、远程教育系统引入CRM的意义
在远程教育业中,学员是网校生存的基础,如何扩大学员规模、提高学员的满意度是网校学员管理的核心。因此,远程教育单位可以应用CRM理念来调整和规范学员管理,从而提高我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学员管理水平。
学员参加网校学习,都要交纳一定的费用。而网校是靠这些收入来获得利润,维持发展的。从商业角度看,网校是一个商业机构,而每一个学员就是其客户。学员的流失就意味着客户的流失,就意味着商业利益的减少。因此,重视学员在网校中的地位,从学员角度着想为学员提供服务,将能更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提高学员的满意度,从而预防和减少学员的流失。
在实行网络远程教育的高校中,有些高校是自己成立远程网络教育学院直接进行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的高校是由其继续教育部门把具体的教学等工作委托给专业的远程教育网络公司进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从CRM角度看,都可以把“教、“学”双方关系视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每个接受网络远程教育的学员都可以视做公司的一个客户。运用CRM的管理理念来对网络远程教育学员进行管理,提高学员继续留在网校学习的“忠诚度”,可以有效减少学员的流失,同时,又能赢得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潜在学员,提高网校的竞争力,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CRM系统在远程教育业中的作用
3.1学员管理
通过CRM系统,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现场活动、咨询报名、课程咨询、活动预约、预约来访、咨询回访、试课等流程,管理从潜在学员到签订合同的整个流程;同时可以通过系统合同功能支持单类型及多类型合同,并可以按课时、班级单独或组合销售;再次CRM系统具有业务自动分配功能,可根据地域、课程类型等条件自动将潜在学员分配给相应人员或部门。CRM系统的活动历史记录模块,能够查看、记录有关学员、顾问/报名专员的咨询报名整体过程,包括电话、拜访、传真、短信和邮件等方式,可以方便地查看跟踪记录信息,提高了学员回访和跟踪的效率;CRM系统还具有角色功能,可标识每个人的组长和主管,指定学员所有者,所有员工及其上级领导均可看到并编辑各自的学员,其他人则无法看到或无权编辑。
3.2课程管理
引入CRM系统后,纷繁复杂的排课系统就变得简单易用,可以设定教师、教室、课程等班级基本要素,支持大小班、VIP等多种开班及教学模式,快速创建或复制课程表,更提供课程表汇总和冲突检测功能;引入CRM系统后,当学员人数达标或开课日期临近时,系统会自动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教室做好开课准备,配置相应资源,实施班级运营。课时结束时,则会自动通知相关部门重新配置资源,做好下一步工作准备。同时,学员可以转班、插班、休学、退学、续开新班等等,还可以变更相应课时及课时费;CRM系统平台支持还灵活、完备的权限设置,将所有人员按组织角色区分,每个人对应唯一的账户、权限简档,能够彻底实现任何形式的权限配置要求。
3.3服务管理
CRM系统将课程与学员、老师、顾问、报名员、投诉等相关情况进行关联,及时发现并处理运营中的问题;并逐步建立起学员关系管理分析机制,不断过滤优质学员,让学员成为培训机构的宣传者,有效维护学员关系;系统自动将学员信息进行匹对,并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客服人员可以在首页工作台中看到未解决的学员问题单据。当学员进行咨询或即将完成特定流程时,系统可根据自定制规则进行温馨提示;CRM系统可将学校积累的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存储到系统知识库中,用户在查看标准问题时,还可看到相关列表中的所有相关知识。知识库拥有多级分类,可以进行模糊搜索,随时查询;CRM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后台随时调整更新设置与模块。
然而,我国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北京地区为例,学历继续教育的收费仍然执行1998年的标准,而这14年来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幅度却很大,经费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2011年12月24日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迎来了继续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与机制。
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与机制,应该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目标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分类管理,强化对继续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动员各方参与,研究制订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政策,即:
第一,政府对继续教育进行财政补贴。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中肩负着重要任务,因此政府应该在财政方面参照普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的办法,拿出部分教育经费,按照招生规模对继续教育进行补贴,以弥补继续教育办学经费的不足。
关键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由于受一定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与内地教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比较有限,民族地区的许多青年没有机会走进大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进入的飞速发展期,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学历水平要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学习的号召,大力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圆了许多青年的求学梦想,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建构完备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概述
(一)继续教育
学术界对继续教育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综合学术界不同学者的观点,继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指出:“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的领域内更新和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相对狭义的概念指出“继续教育在成人教育中作为一个术语,具有特定的涵义,专指大学本科后的在职教育而言,包括理、工、农、医、文、法、管理等。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被列为‘初始教育’,即它是基础,是起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
(二)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在信息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把教育归类于制造业,而是将现代教育看成服务业。认为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它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服务意识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意识,它紧密围绕每一个人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帮助”功能、“服务”功能;教育提供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教育的评价标准出现了以学习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现代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空、教育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支持服务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保障。
由此可见所谓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就是学校、教师等尽可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措施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积极、顺利、有效地进行,并为最终使学生达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目的,推动学生开展终身学习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措施及基本物质保障的总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包含的成分很多:学校的整体部署、老师的课程选择、以及教学设备的配置、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内容。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庞大,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囿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鉴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程度与内地形成差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何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我国民族地区所开展的基于提升少数民族整体文化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完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保障措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提升整个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一)民族地区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民族地区以电大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为主力军的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远程非学历教育培训迅速兴起,逐步成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形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远程继续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对于提升民族地区的全民文化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多元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办学模式的多元是指目前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因此各种办学模式也随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包括面向全国的、面向地方的,政府主办的、社会力量主办的,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多网融合的,有业余的,也有函授的,还有成人高考等多元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基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也使得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凸显民族特色,如入学的门槛降低,开展大众教育等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初步形成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主要依靠高校资源,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新疆区内各大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继续教育学院,如新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等。鉴于新疆的特殊性,新疆兵团继续教育也独具特色。鉴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关注的人群也在逐步增多,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很多继续教育学院都开始有自己的专职教师,有自己的教师编制,改变了以往全部需要聘请外部教师,一旦外聘教师不能正常上课,整个教学秩序都会被打乱的缺陷。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按照我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积极拓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空间;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调整办学结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自学考试特别是全日制自考助学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目前在尝试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更高层次。成人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放开,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
(五)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同时提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近年来,由于中央开展对口支援力度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援力度逐步加大,教学设备得到更新。以新疆为例,目前19个内地援疆省市规划5年内援助新疆教育资金82亿多元,重点用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截至2010年底,新疆已开工建设教育对口支援基建项目30个,建设面积约17.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78亿元。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发展,教学设备得到更新,教学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范围不够宽泛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基本上以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服务为主,难以适应国家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要求。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类型主要有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班和各类培训、辅导等非学历教育,校农结合及校企结合的模式还没有展开。在民族地区还是以自愿学习为主,以获得文凭,从而晋升工资为目的,这也就导致民族地区的办学受到很大限制。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学员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认可度降低,这不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二)政府主管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同时并存,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混乱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集中领导协调难、分级管理放权难的特点,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所辖院校管理基本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政府职能机构不仅对各个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籍管理、文凭发放等直接进行干预调控,而且连毕业生电子照像、计算机课程考试等具体事务都要直接经手。越位管理一方面使教育主管部门政务加大、编制扩充,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和学校带来许多束缚与麻烦,办学难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三)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缺乏协调发展,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大学除中央电大外,还有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60多所高校。网上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各办学主体之间缺少广泛的资源合作。
教育部已经批准通过网络开展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大学有60多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基本上采取学校各自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通过现有的省、地市远程教学和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等邮电公网设施传输信息。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规模化、大众化发展。现在许多学校和企业都以自己的名声自立“品牌”,竞争生源,追逐利益,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无法实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政府要对民族地区实施倾斜扶持政策,从目前民族地区网络总体水平来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多数服务对象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人群,而这些地区的网络设施、经济及文化背景还不具备要求,人们难以得到便利的上网条件,要进行远程教育非常困难。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难以满足学习多样化的要求。民族地区多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仍旧是沿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函授辅导方法,教学手段明显落后于网络信息时代,对成人学习特点的适应性欠佳,办学成本偏高。因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是目前的首要任务,重点就是要利用网络对传统面授教学进行根本性改造,以现代远程教育拉动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
(一)要根据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来考虑模式与机制的选择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是一个服务比较复杂的教育领域,各类产品(服务)的教育对象和属性有很大差别,因此应当根据各类继续教育(服务)的特点选择模式与机制。例如,为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权益开展的教育培训,应当由政府负责,采取政府公共服务的模式与公平、免费或补贴机制;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得到能力的、经济的、精神的回报为主要目的的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作为私人产品,由学习者自己“购买”,交给市场去做,即采取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考虑到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可适当开展本民族语言授课,这既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同时也让少数民族更容易接受和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的继续教育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主要采取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各行业、系统的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由政府规划组织,政府或行业、系统投入经费,由其所管辖的学校、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具体实施,这种模式在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往往容易形成教育培训的规划者、经费投入者、监管者、实施者实际上集于一体,出现对培训的不合理垄断和行政主导的奉命办学,造成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端,有些地方的教育培训“走形式”、“走过场”。因此,应当根据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改革和完善政府模式。在坚持和强化政府规划、投入、监管责任的同时,改革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公共资源提供方式,从单一的政府办学转向以政府采购教育培训、政府补助和资助、提供教育卷或培训卷等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
2007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很多服务可以实行市场经营,继续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商业化模式和政府模式应该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需求将更加旺盛,市场将更加活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使更多的资源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市场主体身份进入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增加教育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政府规范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下,通过公平的市场良性竞争,提高资源和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形成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四)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及其公共支持服务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机遇。例如近年来,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奥鹏教育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的“虚拟实验示范工程”、“支持IPV6的移动学习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国产基础软件在数字教育领域的适配研究及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推广,将促进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公共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中的先行先试,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
(五)加大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的体制
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的投入、公共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资源应优先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失业者、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地区劳动者倾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券”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调动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社区和广大社会成员支持、扶植、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考虑到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大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更有助于增加入学人员规模,这也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中重要一环。
(六)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不同,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是Internet发展中的又一次浪潮。E-Learning使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师生交流都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E-learning的概念正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基于E-learning模式的各种教学方法也正从辅助教学手段变为主要的教学模式。Internet的发展与普及,使教育事业将成为互联网上继电子商务之后的最大产业。近年来各高校正处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期,其教学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推行基于数字化校园的E-Learning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这就使它成为网络教育时代最先进、最恰当的表现形式。
E-learning的内涵
1998年,美国的E-learning领域大师Jay﹒Cross首次提出了E-learning这个概念,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和美国教育部对E-learning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总结归纳了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关于E-learning的论述,并结合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对E-learning内容的具体描述,给出了E-learning的较为准确的定义: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随着E-learning在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中的推广应用,E-learning也被赋予新的内涵。E-learning被认为是一种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崭新的教学模式[1]。
E-learning在高校教学中现状分析
在美国,E-learning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成为一种时尚。目前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与学校相比,有60%的企业也通过网络通讯和计算机等数字化手段对员工进行培训。而在中国,E-learning模式目前大多应用于高校教育,并且其应用仍然处于试验阶段,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有限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不足等,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国内高校有效地应用E-learning开展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瓶颈[2]。
虽然E-Learning备受欢迎,开展得风风火火,但也有不少问题已浮出水面。这其中既有E-Learning本身的不足,更多的是人们在实施过程中对E-Learning的误解。首先是网络问题。网络就是E-learning的生命线,如果网络发生故障,服务器无法响应,如果学生电脑出现故障,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是归属感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习惯了学习过程中有课堂、同学等传统概念,形成了学习归属感。对于初入E-Learning的学生,这种感觉的缺失尤为明显,从而使他们无法体会E-Learning学习灵活的优点。再次是评估问题[3]。评估无论在传统学习还是E-Learning学习中,都是组织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学生在E-Learning学习中,常常会由于E-Learning无法监督,以及数字信息获取非常容易,而不好好珍惜资源,因此,如果评估做不好,学习就无从谈起。最后是实践问题。现阶段E-Learning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非常欠缺,只能依靠美英等国的一些成功案例,没有针对我国的国情而是生搬硬套,使得该模式举步艰难。
E-learning教学平台的设计和管理
E-learning教学平台的设计。从下图可以看出,在存储层和数据库层,都是采用了目前非常经济实用的网络存储设备(NAS),他们是通过磁盘阵列的方式进行存储的。一方面保证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应用层则主要连接高校内网与外网,通过网络访问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这样既能保证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又能通过管理人员的操作使得数据资料得以安全的存储和传输。
E-learning教学平台的管理。高校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要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人力、信息和网络环境资源的整合优势,教学平台在管理上要纳入校园信息化网络运维管理服务体系中。我们确立了以师生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服务宗旨,树立“从被动到主动”的工作理念,团队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建立了E-learning教学平台系统管理员制度、院系管理员制度等;在保障机制方面,建立了故障响应级别和处理机制,制订了E-learning教学平台日常巡查制度和故障处理流程。为师生贴心提供了全天候的E-learning学习环境。
作为E-learning教学平台管理员,除了做好自身管理工作,规范化完成岗位职责,还要制定E-learning教学平台的管理制度、研究应用策略、做好整体部署和规划、定义使用流程、编写管理员和教师用户使用操作手册、协调工作并要讲究团队合作,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思想,积极、主动和快速地响应师生的需求,有效解决问题且要保持不断的学习和技术进步。
E-learning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众多的E-Learning发展模式中,应更多采用商业运作模式。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供应商,学习者成为用户,供应商在制作这种服务和产品时,也是从商业运作规则出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结合自己实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学习服务。同时,在E-Learning发展中也要把握教育原则,设计产品和服务,开发新的学习技术和资源,从而带动了相关教育产业的发展。
在E-Learning市场中,质量是一个突出的核心问题,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实施质量保证措施。政府需要协调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规范和认证制度,这样既可以保证其权威性和统一性,又能够及时、准确地切合教育和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同时提高标准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各办学机构,首先要有这种质量保证意识,树立“质量塑造品牌”观念,在E-Learning实践中,应该按照统一的质量规范和认证制度,将质量保证意识贯穿在整个产品建设和服务中,维持和保证E-Learning市场的质量信誉度,将质量管理引入在内容建设、教学支持、学生支持服务等各个环节。
面向学生和教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常规性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和支持队伍,集中力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育技术服务队伍。展开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在线自主学习和面对面培训等,建立将传统的面授课堂教学、课前的网上备课、通知预习到课堂面授和课后的网上讨论、师生网上交流相结合的循环模式,充分体现出E-Learning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
当前,开放教育资源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校资源共享的共同发展趋势,美国MIT目前已将近2000门课程向全球开放,中国也建成数千门精品课程,充分利用开放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正在成为E-Learning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E-Learning的发展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逐步的成熟,但E-Learning肯定将成为主流的教育体制之一,目前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稳步提升。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从政策和资金上对教学信息化提供了大力的支持,现阶段E-Learning发展的重点从早期的媒体及在线教学法研究转向跨校及跨省的合作,体现了资源共享及跨越时空限制的基本思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E-Learning会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好朋友”。
【作者简介】窦仁庆(1986—)男,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硕士
[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先进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4.1%。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隐患,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关键在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和举措,“教材”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快速扩张期,应用创新和普及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媒体化”、“可移动”、“便携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对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 年第34 期标题为《热词/榜单/数字》的文章显示,思科调查了14 个国家的大学生和30 岁左右的专家、年轻人,结果显示,33% 的人认为“互联网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从网民属性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96.1%。我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已趋于饱和状态,如何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高尚的网络情趣、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事关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响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学生深受网络其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网络交友不甚,致使人财两空;因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因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材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素养既包括技术能力素养,又包括道德规范素养,涉及面较广,内涵十分丰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而负责的教育工程。2010 年全国两会上15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网络素养教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客观来说,网络素养教材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要编写好教材,就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厘清大学生应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其次,编写专业的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现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大多数是结合班会、组织生活,讲解行为规则、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案例研讨,随机性、临时性、被动性的内容较多,没有成熟的体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相关教材建设现状的调查
“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它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只是近三四年的事。教材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教材的建设情况更是直接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初步了解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情况,笔者选取上海部分高校为样本作了调查和分析。调研选取上海8所高校,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既有985 高校、211 高校,又有一般性高校,既有理工科高校,又有文科高校。课题组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共20 道题,主要分“关于网络素养的基本认知”、“提升网络素养的主要举措”、“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情况”、“网络素养教育的经典案例”四部分。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 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情况调研
(1)教材开设情况。在教材科目问题上,8 所高校全部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5 家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3 家高校了“计算机文化”课程,只有1 家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教材贡献力上,绝大多数高校(7 家)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贡献力最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文化》教材的贡献力认同度都较低(分别只有1 家选择)。
(2)教材内容情况。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在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上,各高校也尚未达成共识。在教材内容篇幅上,3 家高校只在相关教材的“某一章中的一个小节”中作了设计,但也有3 家高校的内容超过了教材的“一章以上的内容”。关于“学时数”,6 家高校为2~10 学时,2 学时以下和20 学时以上的高校分别有1 家。
(3)教材科学性情况。学时数和内容篇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则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关于“各自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深入度”,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强,深入度适中”,但也有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不强,也不够深入”。在教材的侧重点问题上,8 家高校全都选择了“应更侧重于网络道德”。
2. 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调研
(1)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总体判定。调查中,8所高校有一半选择了“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在对素养现状进行判定时,都选择了“一般,需要适度加强”。而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加强自律”,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2 家高校选择应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
(2)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手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除依托教材建设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教育。调查显示,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4 所高校都表示“有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也有相应条款”;关于“开展网上引导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
三、不断加强教材的科学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由于认知不统一、载体不丰富、职能归属不科学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总体看来,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教材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材相关的章节内容整体偏少,且较为分散;教材内容的深入性和科学性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主要有:
1. 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都普遍认为应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网络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最主要的内容”,所有高校都选择了“网络道德”,只有1 家高校同时选择了“网络技能”。事实上,网络素养应是“网络技能”与“网络道德”并重的。
2.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
调查显示,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8 所高校都认为“关键是开展网络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手段和载体上,各高校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受欢迎度最高(7 家高校),其次是“网络技术培训”、“制定网络制度规范”(5 家高校),但没有一家高校为此而专门编写教材,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太明确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高校(7 所)都认为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工部门”,3 家高校选择了“宣传部门”,意见较为集中。这主要是基于各高校将网络素养界定在“网络道德”上,而没有完整把握网络素养的内涵。实际上,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相关专业学科院系的三者合作。
(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1. 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需及时转变观念:
(1)群策群力,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合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涵盖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教务部门、相关专业院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尽可能挖掘各相关部门的特色优势,始终保持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不同侧面共同做好教材的建设工作。
(2)站在人才培养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建设。
2. 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1)创新教材科目形式。各高校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教材的基础上,要适当考虑增加“网络自动化办公软件教程”、“网络技术前沿动态”、“大学文化教育读本”、“道德与自律”、“网络安全与网络诚信”、“素养与成才”、“网络礼仪与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等相关教材,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2)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3)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需要加大编写力度。为此,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材的教育性。
3. 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1)要加大规律研究,增加教材章节内容。调查显示,高校教材中涉及到网络素养的内容整体偏少。各高校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加大对网络素养教育规律的研究,根据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特点,增加典型案例、网络新知识等,适当补充相关章节,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2)要加大调查研究,提升教材战略导向。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教材的编写总是有一个周期,教材完成后,很多内容都已成为过去时,教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为此,各高校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加大对教材设计的前瞻研究力度,同时借助“主题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深度研究报告”、“专项发展趋势报告”等形式,始终保持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一、开放大学的建设给地市级电大带来的机遇
1.开放大学的建设,使得地市级电大办学定位更加明确自从《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大学”以来,全国电大系统兴起一股开放大学建设热潮。国家开放大学主要是面向全国开展现代远程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由国家教育部直接管理。它的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充分利用全国电大系统和高校网络教育的资源,吸纳多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自主运营、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开放大学办学理念的探索和确定,使地市级电大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进一步得到肯定,自主办学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2.开放大学的建设,促进地市级电大系统建设更加规范和完善办好开放大学作为国家战略行为,是一个国家继续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是一个包括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龙头,以地方开放大学为支柱的开放大学体系的建设。依托这一战略行为,一方面地市级电大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支持地方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本科、专科教育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培养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地市级电大以此为契机,加强县市级电大系统建设,对期望加入开放大学建设进程的县级电大教学点提出要求,规范办学,严格考核。帮助县级电大争取当地政府在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县级电大学习中心。
3.开放大学的建设,促进地市级电大办学声誉的提高开放大学建设,是一项从上至下声势浩大的远程教育改革的国家工程,必将引起学历及非学历教育需求者的广泛关注,必将获得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对地市级电大的招生、教学、质量控制将产生深远影响。
4.开放大学的建设,促进地市级电大面向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开启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思潮体现了人类对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终身学习理念是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灵魂,开放大学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对于包括社会文化教育、休闲教育在内的学历或非学历的学习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随着开放大学建设进程的加快,地市级电大作为当地终身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起来,将进一步增强地市级电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开放大学建设中地市级电大面临的挑战
1.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地市级电大系统自身建设问题日益显著制度局限。目前,绝大部分地市级电大实行由政府办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省级电大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地市级电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理论上由所在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投入和管理,但在电大系统办学上并没有形成刚性的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各级电大所处位置不同,各地教育需求存在差异,容易出现各部门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基层电大系统存在着管理松散和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局限。县级电大认为自己的权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是在为上级电大打工,生存环境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加上与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党校、中职学校等进行松散型联合办学,普遍存在利益最大化倾向。由此导致县级电大办学规模不稳定,挂着牌子不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地市级电大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管理制度难以贯彻到县级电大。县级电大“三无”现状。许多县级电大由于办学经费缺乏、没有固定编制,仍然是“三无”状态: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办学经费、没有办学场所。很多电大现代化教学设施极其简陋,网络不通,“三网合一”对这些县级电大是可望不可及,至于教师队伍建设更是空谈。资源整合的影响。近几年来各地都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大部分地市级电大机构不同程度地被兼并、被弱化,名存实亡,尤其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情况特别突出。
2.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地市级电大师资队伍弱化趋势明显一是开放教育试点以来,诸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多地依靠上级电大或联合办学普通高校主讲教授的音像、视频课堂,没有培养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成为阻碍开放大学在基层健康发展的瓶颈;二是教师自身难以跟上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现象严重;三是教师的进修培训力度不够,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难以提高;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专业科研上进展缓慢,理论和实证研究均不足,科研水平普遍不高,这与开放大学对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
3.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地市级电大办学自难以扩大从质量控制角度,无论是国家开放大学还是省级开放大学,在短期内,都无法改变传统电大“五统一”的基本格局,无法逾越“教考分离”的现状,所以地市级电大将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扩大办学自,无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开展因地置宜的针对性教学服务。
4.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观念滞后成为制约地市级电大开放大学建设的障碍地市级电大自身观念。目前地市级电大普遍存在对开放大学发展格局认识不清、对开放大学理论学习不够、对开放大学建设进程关心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等政策支持、要优惠条件、靠资金扶持的思想,在国家开放大学地市级学院建设上不是主动探索,积极创造条件,而是一味地等靠自上而下的发展定式。当地政府观念。建设开放大学是一项国家工程,应作为建设新型一流大学的一个重大项目来立项、投入和建设。但是,地方政府往往对开放大学的理解和重视不够。一是地市政府普遍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较少注重成人高校的投入;二是在地市一级教育资源整合中,许多地方电大往往作为整合对象,进入地方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或者公办中等学校整合后升格;三是地方政府往往未将地市电大正式纳入地方高校管理,导致地市级电大无论在经费预算、硬件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区域服务对象观念。对区域内学历教育需求者而言,普遍认为电大教育学习环节复杂,教考分离难以适应,对电大从严的质量控制体系思想上认可但行动上“敬而远之”,导致很大一部分学历教育需求者流向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或网络教育。对区域内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而言,许多单位、系统主管部门多年来在内部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培训机制,广大非学历教育需求者对电大教育培训有一个接受过程。
5.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地市级电大面临的学历教育竞争并无减弱趋势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其他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在地市区域竞争力较强,目前,电大与其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自成体系,没有相对统一的质量保障框架,也缺乏相互间的沟通、合作与资源共享。在构建开放大学的过程中,在不同教育形式之间,很难形成既有公平竞争,同时又能相互沟通、共享与合作的局面。比如,从教考分离的原则出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否将其助学服务交由开放大学承担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乎地市开放大学的生存与发展。
6.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在地市级推进社区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难度凸现出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职能之一,是《纲要》赋予开放大学的重要社会服务职能。在地市级电大,一是由于地方政府对终身教育及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够,难以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二是由于地方财力欠缺,无暇顾及当地终身教育及社区教育的开展,特别是社区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是需要当地政府投入方能不断发展的事业;三是电大自身相关师资及软件硬件的欠缺,无法开展相应社区教育项目;四是终身教育及社区教育理念为广大市民接受并实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围绕开放大学建设地市级电大应对的措施
1.统一思想,积极创造条件,为开放大学的建设作准备开放大学的建设和改革创新,是国家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开放大学不在于实行了“宽进严出”、“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等形式上的变化,重要的是以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开放大学的标准,建设一个实施高水平、高质量远程开放教育的实体学校,真正做到“名至实归”。当前地市级电大应紧紧抓住机遇,以信息技术和教育大众化融合为重点,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以及对开放大学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地市级电大的开放大学建设准备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主动成为地方政府文化强市的主力军如怀化电大要紧紧围绕市政府倡导“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强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重点和中心,进行专业调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培训,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为文化强市培养经济适用的专门人才,促进人力资源强盛,持久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
3.为开放大学建设储备过硬的师资队伍多年来,电大系统的教师资源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整合与优化,分散在各地电大的优秀人才还没有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形成合力和优势。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目前开放教育的发展,也不符合未来开放大学的建设要求。建立开放大学教师任职资格制度非常必要,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普通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熟悉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掌握远程教育的基本教学技能,这是开放大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地市级电大并非每个专业课程都配备有专职教师,即使有专职教师,经常也是势单力薄,甚至是孤军作战,因此,跨机构组建课程或专业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尤其是要积极开展扎根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因人施教,因地制宜,不断提高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