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生教育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话都证实了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文章的深义妙理、作者的奇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感情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获得。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1.充分发挥配乐朗读声情并茂的优势,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爱读。当前,很多学校都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施,可以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语文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可以利用抑扬顿挫、准确流利、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中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笔者利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营造了一种童话般的情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探究问题,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笔者播放了两次配乐朗读后,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的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蕴含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笔者让学生带着"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笔者还让学生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然后笔者用课件显示不断找到春天的情景,最后形成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画面,同时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与学生一起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到回味无穷。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2.1语调。语调是用来表达句意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应不同。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
2.2重音。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语法重音指词语中应重读的字以及句中应重读的成分。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其中的"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上。
事实上,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时间不是高校阶段,而是在中、小学阶段。高校期间被迫提出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因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语感非常差,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多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过分关注考试,教学中注重讲解字词、语法知识,将文章诠释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另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学生手中的“课外书”主要为考试辅导书,他们很难有机会去浏览真正的课外出版物,无法开拓视野、丰富情感、培养情趣。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大学人文教育中再提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出于各种原因,目前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危机四伏,效果甚微。
1、人文教育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地位
大学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但是目前诸多高校已经违背初衷,在人才培养上急功近利。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管理者过分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忽视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以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为例。《大学语文》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作用很大,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良好语感,提升其表达能力。该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分31个单元,精讲课文96篇,泛读课文664篇,每周3个课时,每个学期共计45课时左右,除去节假日实际上课只有三十多个课时,任课教师要在如此之少的时间内完成31个专题的讲解,并梳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根本是天方夜谭。而与附近几所高校比较而言,该校还是相对较为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众多高校或者根本不开设某些人文课程,或者即使开设,也没有足够必要的课时,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人文课程教师上课应付、学生对付的情形。任课教师觉得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化人物,学生对人文课程更不重视。
2、人文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古板,难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感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式教育还是偏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相关知识的传授为中心,某些教学专家评判教学效果好坏时,上课学生是否安静听话成为评优的主要指标,“示范课”评比更是以教师讲授为重,教学互动较少。因此,即使教师授课经验丰富、思路清晰、语音标准,道理深入浅出,但效果仍然不甚如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仅是观念的输送,学生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主动发言,从而丧失了许多提升语感的机会。专业课问题对错可能十分明显,但人文课程的相关问题通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此改变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充分表达其观点,实现思想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感,否则光靠教师传授,学生的语感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3、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难以体会语感的作用
人文教育对学生语感提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学生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尽管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感培养提出了要求,但事实上我国中等教育中成绩考核始终位于首位。为应对学校考试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大多集中精力去获取那些具有实际有形价值的、能即时发挥作用的“硬件”,比如各种证书、专业技能培训等;而对于短时间难以发挥效用的人文课程,基本上就是应付了事,大都抱着凑学分的学习态度。大学人文教育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学生就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适合自身的抉择。所以目前高校校园“老实人吃亏”的观点盛行,同学之间攀比现象层出不穷,享乐主义遍地开花,整个校园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将更加难以静心学习人文课程,语感提升也无从提起。
二、高校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对策建议
语感的培养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它很难用具体的文字予以描述,也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胃口”,培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只有人文教育真正得到重视,学生语感的提升才能实现。
1、高校管理者要摆正人文教育的位置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直接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心态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应改变现在人文教育的弱势地位,通过营造浓郁的大学人文氛围、合理增设人文课程等方面,提升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人文氛围的营造上,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静、动两个方面予以实现。静的方面表现为巧妙构建校园环境。如在学院矗立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或名人塑像或是建立自己的学院历史展览馆,每批新生入校,都带领新生到学院历史展览馆参观,给新生介绍学院的历史,增强新生入校荣誉感;在学院教室、走廊等地方,多张贴一些名人事迹、格言等。动的方面,学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并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支持。学生们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或者活力会产生一种隐性的人文气息,让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某篇新闻报道曾这样描述,高校在迎新时,新生进入高校看见的不仅是班主任,还有一路五花八门的社团为招人而打着的“活广告”,如武术社团的成员穿着少林服装表演、书法社团的成员挥毫泼墨吸引新生等。走进这样充满人文氛围的高校,自然能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针对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人文选修课程。目前人们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选修的人文课程大多是大学为同学们凑学分而胡乱开设的“玩”的课程,只有专业课才是“正经”课程。但若放眼国外,就会发现很多名校选修课才是形成其特色的重头戏。这些名校最受欢迎的课程往往不是专业课,而是部分选修课,其选修课比重基本位于60%以上。与其相比,我国国内大学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据了解,我国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选修课所占比重一般也就是34%左右,一般大学选修课所占比重多为24%左右,这个比例中可能还包括一些限制性选修课(或称准必修课),其实际比例可能更低。例如,某高校基础课部开设的选修课程仅包括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湖湘文化专题、西方文学作品赏析、中西文化比较、大学生艺术修养,音乐欣赏,摄影、书法技巧与欣赏九门课程,选修课开设数量少,科目也较为单一。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同,人文教学是打开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所以适当减少学科专业课程,增加人文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择面,应成为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的发展思路。高校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不尽如人意,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以湖南省部分高校为例,很多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都是找外聘教师上大课。一般来说,外聘教师教学责任感相对较低,教学态度也不太认真,因此即使学生对某些选修课兴趣浓厚,但受任课教师的影响,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选修课到课率越来越低,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不是机器,高校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做事的前提应是学会如何做人,而其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称职的、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辅导。为此,高校在多开设人文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多培养称职的人文课程教师,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领略人类文化的深奥与博大,得到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喜悦。人文课程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领悟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浓厚的语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2、掌握语感培养思路,依据语感获取方式,创新人文课程教学方法
语感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学时机和方法的把握。培养语感,使学生具备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应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传统“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提升语感效果甚微,人文课程是欣赏的课程,其教学本身也应该是“人文”的。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中发展语感。感受同生活的直接经验息息相关,若离开了生活经验,那么语言与现实就失去了联系,也就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提出了图式理论,对于探讨语感培养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鲁墨哈特认为,“图式理论基本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运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9]根据图式理论,图式在人们语感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味着:一是人们头脑中本来具有的图式数量越多,其再生成新图式的能力就越强,并且形成更有用、更高级的图式难度就越小;二是人们头脑中图式数量越多、图式的质量越高,那么其直觉思维就越敏锐,运用图式的能力就越强,即能够在相应的言语环境中快速的把相关有用的图式调动出来,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人们头脑中数量多、质量高的图式运用的次数越多,人们形成无意识支配自己思路和气势的能力就越快,即良好语感自然形成的时间也就越短。在了解语感培养思路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语感自然习得和学习获得这两种方式对语感培养方法进行创新。自然习得的主要方式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概念由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即内隐学习时认知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10]。内隐学习是不需要付出意识努力、不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学习获得的主要方式是外显学习,即主体需要付出一定的意识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才可以完成的学习。内隐学习是语感培养的主要方式。人文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内隐学习的氛围,同时配合外显学习,培养语感。创造内隐学习氛围,就是让语感教学少一些束缚和尴尬,多一些自由和舒畅。
关键词:校长培训;教学资源;生成性;培育;利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71-03
校长培训中,教学资源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要素之一。教学资源包含内容很多,除了有课程及教材、师资、设施、环境、信息等资源,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对实现培训目标亦有支持作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是相对于训前预设教学资源而言的一类特殊的培训教学资源,是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成的、可作用于培训项目,有益于培训目标实现,有利于校长专业成长的教学资源。
一、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分类
在中小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研究中,有研究者根据中小学课堂的特点,从若干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如“个体资源”与“集体资源”、“内显资源”与“外诱资源”、“已用资源”与“遗存资源”、“主动性资源”与“被动性资源”等。
因为校长培训是一种成人教育,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所以校长培训教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相比,在生成性教学资源方面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特点。首先,校长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比中小学生丰富得多,并且他们乐意将之与同伴分享。这一特点使得培训中诱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事件”相对较多。其次,校长培训的教学过程不仅限于课堂,还有大量实践考察等课堂以外的活动形式。这一特点导致了校长培训在课堂以外增加了许多生成教学资源的机会。再次,校长培训中授课教师是不断变化的,在一个培训项目里一位教师往往只被安排一次教学,这与中小学课堂内学科教师是固定的也不同,学员不断地认识“新”教师,与不同知识类型、学术风格、人格特征的教师接触的机会多,“触点”多,产生“火花”多。这一特点也导致课堂以外生成性教学资源出现的机会增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校长培训课堂上师生互动形式与中小学课堂有差异,授课教师讲得多,师生互动的频率和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特点导致了课堂生成教学资源的机会较中小学课堂为少。所以说,校长培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与中小学课堂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背景和条件存在一定差别,它不仅是生成于培训课堂,更多的是生成于培训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并且,生成的教学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其自身特点。
校长培训教学的主要要素是学员、教师、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有鉴于此,本文将校长培训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做如下分类:
1.生源性资源,指由学员“携带”的教学资源。每一个校长学员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精神、专业认识和态度,有一定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学员身上“携带”的这些东西加上他们在培训中的情感体验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生成为教学资源。正如北京教育学院从资源特征的角度将学员分为四类,每一类学员都存在其特有的资源价值。
2.师源性资源,指由授课教师“携带”的非预设教学资源。授课教师除了事先准备提供给学员的教学资源,他们身上还“携带”有许多自己的思想、知识、技能、情感等资源财富。在培训教学过程中,他们头脑里的教学智慧、“随身携带”的教学资源会被临时“征用”,这些都可能生成教学资源。在课外,他们主持的研究课题、他们的实践经验或研究成果、他们与学员建立起的专业方面的交往等,都可以是生成性教学资源。
3.共生性资源,指由于生生、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教学资源。培训是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社会活动中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授课教师或其他相关人员之间会有多种形式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生生、师生共同的活动、相互的作用,往往生长出新的如情境、事件、认识等可为培训服务的“材料”。例如,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有时出现不同观点的冲突,这种冲突给学员提供了认识、判断及评价事物的“靶子”,如经培训者恰当利用,则学员对此形成科学认识的过程有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这是由学员及教师等若干个体共同作用而生成的教育资源,所以是“共生”的。
4.衍生性资源,指因培训的内容或方法、模式的实施而生成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培训的内容、方法与模式等都属于预设的教学资源。在这些预设资源发挥作用过程中,有时会生长出新的可用于培训目标实现的“材料”,它可以是“关系”、“机会”、“条件”、“动机”等。这种新“材料”便是衍生性的资源。例如,南京晓庄学院和北京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两京校长班”,两地的校长于异地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后来历时一年的在职研修过程中,有的学员还带领本校的骨干教师团队到对方学校互访交流,共同开展管理和教学研究,既促进了学员本人提升,也帮助了学校工作的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校长培训中的作用
1.有助于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增强培训效果。培训管理者和授课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即使是围绕培训需求安排的,有时也可能因资源条件所限、培训者视角所囿等原因造成课程的编排、教学的实施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以让学员在享用预设资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可用资源,为学员增加学习机会和渠道,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丰富学习形式。生成性资源来自于培训过程,与学员的生命活动有紧密联系,因而容易增强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情感对学员的穿透力、感染力,提高培训效果。
2.有利于培训资源建设。生成性资源是预设教学资源在培训中的延伸与拓展,常常是应情而生、应时而生、应需而生。它们有的生成于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的特定环节,有的则“寄生”在预设教学资源上;有的仅存在于培训活动持续期间,有的在培训结束后仍能存续,长期发挥作用。无论哪种情况,它们都可以使可用培训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有的还能在校长专业发展中起到预设资源起不到的积极作用,有的甚至可以积存下来成为培训者手中今后的培训资源。
3.有利于培养学员积极的学习情感。许多生成性资源生成于学员在自然状态下的学习活动中,它顺应学员的情绪、态度和认知倾向,在使用得当时,有利于调动学员积极性,促进学员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员愉悦的情感体验,乘势而上地促进学习,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自觉。
有的培训者会抱怨培训教学的资源不足。其实,如果把培训中的生成性资源培育好、使用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弱缺。
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培育与利用
不能因为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培训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就放弃对它的主动把握,任其自生自灭。相反的,我们应当积极地了解其生成规律,把握调控权,着意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并把它纳入到培训资源的建设中去。生成性教学资源相对于预设资源来说是新生资源。新生资源的产生路径无非是自然生长或人工培育。培训者应当充分认识生成性资源于校长培训的补益,重视发现自然生长的资源、主动地开展资源的人工培育并发挥好它们的效用。
1.调查摸底,搜集“矿藏”信息。生成性资源之所以谓之“生成性”,是因为它不是预设而是在培训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其中有的是因学员或教师的原有认识、态度、情感等在现场情境的发酵、烘焙、激发中嬗变生成,有的是本来就蕴藏于学员与教师个体身上的“成品”资源,在培训过程中被“暴露”出来。培训管理者要了解学员和授课教师携有多少与本培训项目相关的资源“矿藏”,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探矿”。例如,让学员在开班报到时交上一份与培训主题相关的本单位调查报告,或工作计划、工作案例、研究论文等,一方面可以借此了解学员在本专题方面的认知水平、理论功底、经验程度、成果价值,另一方面可将培训有价值者列为备用资源。又如对所聘的外单位教师,了解其除了所讲专题,还有哪些关注专题及研究成果。
2.组织互动,“摩擦生电”,开发共生性资源。在化学上,催化剂可能使两种物质生成新的化合物。校长培训中生成性资源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催化剂”,而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者所发挥的组织、引导作用就可以是这种“催化剂”。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组织开展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生命体与生命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影响之下,原有的资源因素易被激发,生出新的教育资源。这就像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都带上了电荷,两块木头快速相擦能生热。互动的方式可以有围绕专题分组讨论、召开专题沙龙、进行角色模拟、开展项目竞赛等。例如,让学员分别扮演校长和“教学质量上不去”的教师,模拟校长找教师谈话,一同查找原因谋求改善。谈话过程生成的教学资源既可帮助学员提高认识水平和沟通技巧,也可帮助校长增加对教师心理的了解。又如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上,我们组织全班到学员所在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在过程中学员们发现该校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特色,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我们抓住这个机会,邀请该校校长专门做了一场报告,介绍他们的体卫工作经验。之后有的学员还带了本校中层干部前去访问学习。
3.主动培育,发展衍生性资源。野生菌菇好吃有营养,但数量有限。人工培植的菌菇可补野生之缺,同样为人们带来美味。在对生成性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应关注资源的人工培育。人工培育的方法和渠道很多,借助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组织管理方法及培训模式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培育出多种衍生性资源,使培训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效果更长久、学员受益面更宽阔。例如,在培训管理中注意班级建设,发挥好班集体功能,为培训衍生新资源。在2011年举办的一期任职资格校长班,我们在开学初就选好班委会,配好班干部,加强优良班风的创建。在班委的组织带领下,这个班的凝聚力很强,学员关系融洽、热情高涨,各项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班委还自发组织了多起校际交流互动,推进了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携手发展。又如着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衍生新资源。我们在培训班开展文体活动以及学员聚餐时,邀请授课教师参加,其间学员与教师亲切互动,加深了感情,为学员在今后长期获得专家的指导打好基础。
4.任务驱动,促进资源生成。在学习任务驱动之下,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更易被激发。而在被激发的情形下,学员及教师个体身上和群体内部“携带”的各类资源因素相应活跃起来,容易被调动来形成资源,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例如,我们在骨干校长研修班的实践研修阶段,安排学员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完成科研任务。有的学员被导师吸收到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组里,在课题组内得到导师悉心指导并完成科研任务。这种情况下的导师的课题及课题组对学员来说就是生成的衍生性教学资源。又如,在农村校长提高培训中,我们安排学员分组用两天时间考察学校,并为被考察学校写出该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诊断报告。有的学员把考察小组接到自己的学校,让小组为自己学校做现场诊断。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员在理论指导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校工作起到了实际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这当中,接待学员去做诊断的学校是生源性的教学资源。因是在自己“同学”的学校做诊断,小组学员受到了周到的接待安排,可以看到校内实际工作的真实面貌,完整获得各种资源信息,学员据此做出客观分析、科学判断,活动成效很好。
在骨干校长培训中,我们让每位学员填写“教师培训授课专题登记表”,要求学员写出自己研究比较成熟的可以为教师培训开设讲座的专题名称。我们将之纳入教师(校长)培训专家资源库。在这个任务“逼迫”下,每个学员即使是被动的也得去将某些教育专题研究透彻,钻研清楚,整理成篇,为我们在本班或其他班级的培训扩充了资源。
四、提高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效益的要则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即时生成”特征,使得它往往原本不在培训者视野里,其产生时机、存在形态难以事先把握,并且在自然生成的情况下常是稍纵即逝、一闪而过的。如果说培训课堂内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于授课教师的话,那么,培训课堂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就主要在于培训管理者了。培训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注意,以提高其生成率和利用率。
1.勤于学习,扩展专业境界,提升专业情操,拓宽培训资源建设的视野。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确立对校长培训事业的积极情感,多学习校长培训理论,了解学校管理理论和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经验,提高专业能力,积极关注校长培训的资源建设,努力探索并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规律。
2.密切联系学员,深入培训课堂,提高发现、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培训管理者要和学员多接触、多交流,和他们一道活动,增进对他们的了解,把握学情、教情。要尽可能坚持和学员一道听课,并在课后对讲课内容做出点评。要能够从培训过程发生的事件中发现其教学资源价值,并适时、恰当地加以利用。例如,授课教师某次讲课中的观点引起学员不同意见,课后培训者及时引导学员对有争议的内容开展讨论,通过辨析,使学员的认识锤炼得更加科学,在辨析的过程中得到教益。
3.在设计培训时着意搭建生成教学资源的温床。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与模式、培训管理等多个环节都有可能生成教学资源。所以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者可以在准备培训内容时、在设计培训方法与模式时、在确定管理办法时巧妙创设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情境”,经过有意设计的“温床”可以生长出更多有利于实现培训目标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培训成功的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内江师范学院副院长为组长,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培训工作。根据本次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各个部门以培训工作为中心,相互之间密切合作,齐心协力。
具体承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辖教学工作小组、宣传小组、学员管理小组、后勤小组、秘书小组等,全面负责实施培训工作。在培训实施过程,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省教育厅督导组成员通过听课、与学员座谈、听取学校汇报、意见反馈等形式进行检查指导。
二、外聘内请,优化师资,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选什么样的授课教师,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水准和素养,对于培养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一方面我们特聘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梁教授、原成都教育学院院长周小山教授、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中学数学组组长成都大学陈明华教授、邀请资阳市中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吴中林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教研员数学特级教师王富英等作为培训师资;另一方面内江师范学院迄今为止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传统与土壤积淀颇深,从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实行新课程培训,具备了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考虑针对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为此校内选派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科研成果,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比较熟悉。
三、目标明确,方案合理,形式多样,手段现代化,是培训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培训目标明确化
按照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申报方案开展工作,拟通过连续三年的培训,帮助受培的初中数学农村骨干教师实现“两个飞跃”: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从骨干教师到学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引导、帮助培训对象在现有起点上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培训对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科研等方面素质,为培训对象成为“发挥示范作用、产生辐射影响”的初中学科教师专家型人才创造条件。
(二)方案设计合理化
在制订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经过多方论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力求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落实,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为此专门到西华师范大学、南充五中、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调研,以保证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农村中学教学实际。
(三)课程内容系统化
有专家引领的报告,有注重专业知识更新的专题讲座,也有注重教学实践的示范观摩课,还有注重教师师德方面的专题指导等。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上,采用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实地考察与现场诊断等多种方式,有专题讲座、观摩示范、教学录像、考察调研、跟踪管理等,并专门设置了“互动研讨”形式,以此促使学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确立了“主体性参与者”的角色,使培训本身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五)教学模式多元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使得培训课堂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为此我们采用问题驱动,经验交流,专家引领,自主研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操作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侧重点。
(六)培训手段现代化
在教学设施和手段上,我们准备了多媒体教室。虽然时间紧,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还是尽可能为学员提供计算机供他们实习上机,提高运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管理严格,热情服务,是培训成功的基本保证
不管校外聘请,还是校内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带来了大量富有学理性和前瞻性的知识,得到了学员极高的评价。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内江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制定了班主任制度、跟踪指导制度、导师联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在考勤严格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了解学员所想所需。班主任经常走进学员们中间了解其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耐心细致的解决学员遇到的困难。
五、效果显著,意义深远,是培训的必然结果
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后,我们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学员们普遍表示经过培训收获很大,在教育理念、师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为基础教育改革作贡献的信心和责任,同时也表达了对培训院校、授课教师的感激之情。请看几位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学写的培训感想:
“此次培训开阔了思路,作为一个基层学校的教务主任受益匪浅,通过培训使我对基层改革的新动向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本地开展师资培训的思路,我会把此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带给每一个教师,希望今后多组织此类精彩的培训”“对基层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听了专家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多,感悟多,也深刻地要求自己多学别人,理性借鉴他人的闪光点,创造性地工作”“本次培训组织周密,目的明确,教师敬业,学员努力,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准备回去开展实践”“收获很大,教师讲课认真,准备充分,内容有理论有实例,是一次充电,洗脑的过程,有一定的收获”“受益颇多,开阔视野,胜读十年书”。
六、问题反思,后期规划
(一)问题反思
此次参培学员来自四川省不同地区,对培训目标的理解和对培训本身的期待不尽相同,故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众口难调。再有培训中的文化娱乐工作较为薄弱,在今后培训中需要认真考虑,合理地做一些规划设计,力求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强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力求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以“素质教育、新课标”为主旋律的专题讲座将得到继续贯彻,以“专业素养提高”为副旋律的知识讲授将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导、学、群、访、研”将继续作为培训工作的方针。此外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成立由专家、教授、中学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教师团队,全程参与培训,还要强化参训学员的“主体”意识,扩大学员参与度,充分利用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增加更多的观摩研讨课,以自我分析、同行评析、专家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研讨,并通过网络和书面通知等形式预设下期互动研讨话题2-3个,让学员提前做好准备,对他们进行“参与式”培训。应多发学习资料和参考书,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导师跟踪指导制度,加强培训后指导。严格检查和指导学员任务完成情况,对学员进行更加深入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料库,电子版的,文字版的,方便学员在日后工作中的使用和借鉴。
(二)后期规划
从培训体系安排上看:第一年,培训基础阶段,重基础,重理念,重认识;第二年,培训提高阶段,重引领,重设计,重参与,重方法;第三年,培训飞跃阶段,重反思,重创新,重展示。三阶段目标相辅相成,脉络可循。有侧重,不偏废;有理论,有实践;有统一,有个性;有请来,有走出;有引领,有自培;有系统,有开放。
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初中数学)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按需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受培教师实现主动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为目的。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宋卫中,侯召波,刘进社.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8)46-47.
[2]姜德照,孙贻峰.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向高师函授教育迁移的尝试[J].中国成人教育,2004(2)92-93.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12年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的通知》(陕教师〔2012〕22号),经各单位申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现就下达2012年我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任务和培训名额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任务和名额分配
(一)中小学教师骨干体系建设计划。
此项计划中的六项任务另文安排并通知。
(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1.“阳光师训”项目。
(1)“阳光师训”市、县级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全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
培训计划:共39000人(分市任务分配见附件1)。
培训期限:每期3天(不少于20学时)。
实施时间:2012年7月至11月。
承办单位:各市(区)教育局。
(2)“阳光师训”省级送培到县项目
培训对象:项目实施所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
培训计划:共3500人(任务分配见附件1)。
培训期限:每期3天(不少于20学时)。
实施时间:2012年7月至9月。
承办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项目实施的具体安排由省教育厅研究确定后另行通知。
2.骨干教师省级研修项目。
(1)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省级研修
有关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按照省教育厅《关于举办2012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省级研修的通知》(陕教师办〔2012〕8号)执行。
(2)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
培训对象:全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
培训计划:共1000人(分校项目任务及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2)。
培训期限:每期7天。
实施时间: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
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3)高中骨干教师省级研修
培训对象:全省普通高中在职骨干教师。
培训计划:共3100人(分校项目任务及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3-1、3-2、3-3)。
培训期限:每期10天。
实施时间: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
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咸阳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延安大学。
3.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项目。
(1)“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高级研修。
研修对象:经“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总协调机构认证、各市拟承担2012年核心课程项目培训教学任务的主讲教师。
研修计划:50人(分市名额分配详见附件4)。
培训期限:每期7天。
实施时间:2012年7月。
承办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2)“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
培训对象:全省中小学各学科教师。
培训计划:2000人。(其中V7.2课程1500人,V10课程500人,分市名额分配详见附件4)
培训期限:每期7天。
实施时间:2011年6月至11月。
承办单位:各市教育局。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远程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全省中小学各学科教师。
实施时间:2012年7月至12月。
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陕西省电教馆。
有关该项目实施的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4.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全省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
培训计划:100人(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5)。
培训期限:每期10天。
实施时间:2012年6月至12月。
承办单位:西安特教师资培训中心。
5.民族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全省民族中小学骨干教师。
培训计划:50人(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5)。
培训期限:每期10天。
实施时间: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
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三)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推进计划。
1.省级校本研修实验区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省级校本研修实验区16个。
承办单位:在2011年“校地共建”基础上,继续委托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延安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榆林学院、宝鸡教育学院做好13个校本研修实验区建设,委托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建设3个直属实验区。
2.市级校本研修实验区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市级校本研修实验区20个。
承办单位:各市(区)教育局。其中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榆林市、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各2个,杨凌示范区和铜川市各1个。
3.小学校本研修引领者研修项目。
培训对象:承担小学校本研修引领和指导工作的各市、县级教研机构、培训机构和小学教师。
培训计划:500人(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6)。
培训期限:每期7天。
实施时间:2012年4月至11月。
承办单位: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4.高中阶段校本研修引领者研修项目。
培训对象:承担普通高中校本研修引领和指导工作的各学科教研组长或优秀教师。
培训计划:450人(分校项目任务及分市名额分配见附件7)。
培训期限:每期10天。
实施时间: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
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二、有关事项
(一)请各市(区)教育局结合本地实际,根据附件1—附件7所列名额,严格掌握条件,认真做好培训对象的遴选推荐工作。要按照各承办单位的培训通知,分项目、分学科、分期次落实培训对象,名额到校、通知到人。务必在培训开班前10天将填好的《推荐对象信息一览表》(详见附件8)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发送到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有关培训院校,并督促教师按时足额参加培训。省项目执行办公室将对各市(区)参训学员报到情况适时进行通报。
(二)各项目承办单位在接到项目任务后,根据培训任务和要求,应尽快研究确定项目实施时间,拟定开班通知和学员报到通知书,及时发送至各市(区)教育局,同时报送省项目执行办公室备案。要根据省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方案,从课程安排、专家队伍、培训资源、教学设施、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积极筹备,并在开班前10前将最终确定的培训实施方案上报省项目执行办公室。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高质量完成项目培训任务。
(三)各市(区)教育局和项目承办单位要高度重视省级培训项目的实施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落实项目责任,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确保培训质量。省教育厅将适时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全面提高培训能力和培训水平。
关键词:国培计划;问卷;骨干教师;中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43-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43
1.引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2月颁发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中,对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王晓萍,2010:22-23)。其中,“国培计划”就是为教师深入学习和使专业不断发展的在职培训项目之一。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这一培训计划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可以给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与从事教育事业者之间经验交流等教学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2007年以来,教育部对西部地区实行了教师国培计划,给各学科教师搭建了学习和提高的平台。2009年江西省承担了“国培计划”旨在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师资力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教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次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了什么?这些一线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对培训提出了什么要求?因此,笔者对2011年在江西师范大学接受培训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做调查,以期回答上述问题。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2011年国培计划——江西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80位参训教师,分别来自江西抚州、上饶、萍乡、鹰潭、吉安、景德镇等10个地区的县、镇、乡中学,男女比例分别为24.7%和75.3%。工作五年以下约为43.2%,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约为21.6%,20年以上的约为5.4%。获得本科学历占77%,大专学历占23%。这些参训教师的年龄都集中在21~30岁以及31~40岁和41~50岁,分别占总人数的56.8%,32.4%和10.8%。14.9%的英语教师都是普通教师,85.1%的教师都在学校担任主任、副主任、年级组长以及其他职务。
2.2 研究方法
笔者对参加江西农村中学英语培训的80位教师每人发放了一份问卷,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素养,如培训经历、培训态度、参训原因等;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参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如对培训模式类型的看法、对培训时长及形式的要求、对授课者类型的要求;第三部分是了解参训教师对培训的考核及效果的看法;第四部分是了解教师们对“国培计划”的满意度及建议。共收回了74份问卷,经过甄别74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2.5%,并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参训的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80%以上的教师希望能让更多的教师得到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训英语教师中,60.8%的人认为能顺利完成专业知识教学任务,39.2%的人认为有一定难度。有33.8%的人只教英语一门课程,而66.2%的人都教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有至少两门以上的课业压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些教师对教英语或其他学科的备课、上课、课后解答等方面的问题。再者,教师要深入思考与研究如何有效地把各种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好。
此外38.4%的教师是第一次参加省农村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57.5%的教师平时很少参加或偶尔参加此类培训,只有4.1%的教师经常参加此类培训。可见,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参加此类培训。因此,教育部门或学校应该多举办类似的培训,重心应放在农村,以提高这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和教育管理等各方面能力。
至于参加培训的态度,81.1%的英语教师期待此次国培,16.2%的英语教师抱着平常心参加,而2.7%的英语教师则不期待。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是大部分英语教师所期待的。91.9%的英语教师是抱着提高技能和水平来参加培训,2.7%的教师是为了获取证书、评职称,6.8%的教师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来。大部分教师的学习态度都比较积极主观。
35.1%的英语教师是自己争取来参加此次培训,23%的教师是因教学成绩突出选拔来参加培训,41.9%的教师是校长、教务主任被要求来参加培训,1.4%的教师是应付任务来参加培训。因此,积极主动争取培训机会的参训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5.1%,显然主动参加培训人数还是不多。
3.2 参加培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
3.2.1 对培训模式类型的看法
4.1%的英语教师希望得到系统理论讲授的培训,60.8%的教师喜欢经验交流的培训模式,12.2%的教师喜欢专题理论学习,9.5%的教师喜欢远程培训,31.1%的教师喜欢考察实践模型,即实地跟班学习培训。可见,大部分教师不喜欢理论型培训,而是融合于实践教学中的理论升华。英语教师应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及技能,更好地实践英语教学。同时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考察实践、远程培训等模式也是教师成长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
3.2.2 对培训时长及形式的要求
对于培训时长,8.3%的英语教师认为培训10天为宜,34.7%的教师认为培训10天~1个月为宜,26.4%的教师认为培训1~2个月为宜,30.6%的教师认为2~6个月为宜。对于培训形式,24.3%的英语教师选择短期业余培训,67.6%的教师选择平时集中脱产培训,10.8%的教师选择寒暑假假期集中培训。
3.2.3 对授课者类型的要求
14.7%的英语教师希望教育专家给他们授课,73%的教师希望优秀中学教师授课,6.8%的教师希望大学师范类教授授课,5.4%的教师希望非教育界知名人士授课。这说明参训教师中大部分都希望优秀中学教师给他们授课,认为实践更重要。
3.3 教师们对培训的考核及效果的看法
首先,从回顾与思考培训内容方面来看,35.1%的英语教师每天都会,43.2%的教师经常会,17.6%的教师偶尔会,4.1%的教师不会。可见,每天培训结束后,大部分教师都会回顾与反思培训的内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的教师不回顾、不反思。众所周知,教学相长,教师的回顾与反思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
其次,从写研修日志以及教学反思方面来看,83.5%的英语教师认为应该写,13.7%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写,2.7%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写。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应该写研修日志,因为写研修日志既可以概括培训的知识便于日后使用知识的提取,又可以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56.8%的英语教师愿意每天写教学反思,43.2%的教师不愿意每天写。50%多的教师愿意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名人名言中得知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因此,应提倡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
再次,从培训结束后是否应该有相关结业考核方面来看,25.7%的英语教师认为应该有,62.2%的教师对此持中立态度,12.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考核是培训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参训教师培训效果的一种评价手段。整个培训是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结业考核,来检测每位老师学习的效果。至于结业考核方式,4.1%的英语教师希望采用上课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6.8%的教师希望采用说课的形式,31.1%的教师希望通过上交培训反思的方式,59.5%的教师希望通过结束后谈论培训感受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从这些参训教师对考核形式的答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希望通过上交培训反思的方式和谈论培训感受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培训效果。目前,我省“国培计划”项目考核采用了综合评价考核的办法,其中考核指标有学习时间、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论坛研讨。
最后,从“国培计划”培训效果方面来看,2.7%的英语教师认为完全达到目标,29.7%的教师认为达到目标,36.5%的教师认为几乎达到目标,31.1%的教师认为未能达到培训的目标。由此可见,此次江西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国培计划”的效果良好,但是还是有待于提高。至于培训的效果,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56.8%的英语教师认为理论和实践上都提高了,2.7%的教师认为只在实践上提高了,33.8%的教师认为只在理论上提高了,6.8%的教师认为没有提高。因此,参训教师,尤其那些认为没有任何提高的人,应探究其原因。
3.4 对“国培计划”的满意度及建议
3.4.1 教师对“国培计划”方案实施的意见
63%的参训教师对“国培计划”方案实施持支持态度,然而有15.1%的教师持反对态度。因此,培训的组织者和授课者应在培训后期通过网络或电话访问参训教师,探寻其持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再分析总结,以便“国培计划”更好地实施。
3.4.2 对此次培训内容的满意度
65.8%的英语教师满意,34.2%的教师不满意。85.1%的教师认为理论联系实践太少, 9.1%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过长,8.1%的教师认为授课教师水平有限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这次培训内容,理论型培训过多,以后类似的培训应多让授课者把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并且应把部分主动权交给参训教师。让他们经过理论学习和演示学习后,参训教师自己反思后再讲述自己理解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接着可以让授课者和其他参训教师进行点评,再让演示者反思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根据演示者提出的想法,让全体参训教师与授课者进行讨论和探究,让授课者和参训教师都更真实地领略到实际情况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之,为使以后此类培训更好地开展,组织者和授课者应考虑到参训教师的需求,应在培训前对这些参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然后进行分析,系统科学地设置培训内容,再与授课者探讨选择何种课程以及如何有效实施此类培训。
此次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我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上的各方面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通过这次调查问卷来分析该培训的效果。但是部分参训教师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不高,未能完全达到培训目的。其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参训教师并非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被校长、主任或因教学成绩突出或为完成任务被派送来培训,所以这些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这固然会成为满意度不高的因素之一。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培训内容,理论型培训过多,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以后不仅要做好参训教师的派选工作,也要优化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4.展望与建议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渴望得到类似提升与进步的机会。所以,“国培计划”这一方案得到大部分教师的支持,希望以后每位教师都能得到类似进修培训的机会。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资深教师都可以接受培训,教师应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依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吸纳新的或更新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断让学生看到教师所呈现的新面貌,引导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此外,这些参训教师期望未来会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培训,如出国培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学生德育方面、短期业务、班级管理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英语口语能力、系统优质课讲解的培训、开展与顶岗生一样到其他学校跟着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的培训、让参训人员上课—说课—优秀教师点评的培训等。
然而,教师培训可以为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其中有少部分接受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理论知识嗤之以鼻,认为理论知识对他们的英语教学起不了多大作用。笔者不赞同这种想法,理论既为实践服务,又为实践所用,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两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希望英语教师们能尽可能地发挥两者的优点,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除此之外,如何使以后的“国培计划”取得更好的成效呢?希望以后类似培训的策划者、培训的授课者或教育主体部门应考虑一线教师的真实所需,在培训前对接受培训的教师做些调查。例如,对这些一线教师所需要培训的内容、培训类型、培训时间的分配、培训的管理、培训的考核、培训所需达到的目标等等做一个系统的调查或访谈,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使“国培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效果。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国培计划”的受益者分享他们所学的知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完善教育事业的行列当中,也希望会有更多更好的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受益。
参考文献
Chao, An Che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 in Hotel Industry[D]. Stout: University of Winconsin, 2000.
Fishman, B., et al. Linking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ystemic Reform[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 19(6): 643-658.
Garet, M., et al. What mak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ffective? Results form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1, 38(4): 915-945.
Herlina, W.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onesia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s in improving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2011, 4(1): 79-104.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教师是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关键。因此,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通过与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和相关领导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前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评价存在问题。因此,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展开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良性发展。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以及与培训主讲教师访谈后编制而成。问卷的被试是参加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问卷第一部分是对问卷被试的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调查题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为3个小模块,3个模块根据评价类型分为诊断性评价调查、形成性评价调查、总结性评价调查。每一个模块由5~6道测试题组成,采用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混合的形式。在问卷的提问与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选择式和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问卷面向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邢台等地区的参训教师进行发放,共发放350份,收回310份,问卷回收率为88.6%;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96.8%;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参加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3%和47%;教师的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达到总人数的83%。教师年龄处于31~40岁和教龄处于儿~20年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7%和53%,表明当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教龄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师为主,而30岁以下、教龄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被培训的主要人群。
从参加培训教师所任教学科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达到总人数的45%,数学教师达N2o%,语文教师达到13%,而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人数均占总人数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学科甚至没有教师参加培训。
2.2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
本次调查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前期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参加培训的意愿、参加培训的动机、告知培训的学习目标、告知培训的评价标准、测试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诊断性评价阶段比较重视告知学习者培训的学习目标和培训的评价标准以及学习者参加培训意愿的评价,但是忽略了对参训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的评价。
2.3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也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过程中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学习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过程的意见、对培训的满意度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70%以上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形成性评价是比较满意的。
2.4培训的总结性评价现状
调查发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N67%的总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学习作品的评价形式。50%以上参加培训教师认为培训最后的评价内容与培训内容比较匹配,培训最后的评价标准是比较合理的。
3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其次是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而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参训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没有。可见主科教师的参训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理科教师的参训人数多于文科,各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重视让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训缺乏对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能力的评价
培训的诊断性评价忽略了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都是培训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成为培训评价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见表1)。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教师是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关键。因此,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通过与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和相关领导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前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评价存在问题。因此,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展开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良性发展。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以及与培训主讲教师访谈后编制而成。问卷的被试是参加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问卷第一部分是对问卷被试的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调查题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为3个小模块,3个模块根据评价类型分为诊断性评价调查、形成性评价调查、总结性评价调查。每一个模块由5~6道测试题组成,采用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混合的形式。在问卷的提问与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选择式和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问卷面向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邢台等地区的参训教师进行发放,共发放350份,收回310份,问卷回收率为88.6%;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96.8%;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参加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3%和47%;教师的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达到总人数的83%。教师年龄处于31~40岁和教龄处于儿~20年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7%和53%,表明当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教龄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师为主,而30岁以下、教龄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被培训的主要人群。
从参加培训教师所任教学科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达到总人数的45%,数学教师达n2o%,语文教师达到13%,而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人数均占总人数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学科甚至没有教师参加培训。
2.2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
本次调查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前期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参加培训的意愿、参加培训的动机、告知培训的学习目标、告知培训的评价标准、测试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诊断性评价阶段比较重视告知学习者培训的学习目标和培训的评价标准以及学习者参加培训意愿的评价,但是忽略了对参训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的评价。
2.3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也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过程中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学习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过程的意见、对培训的满意度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70%以上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形成性评价是比较满意的。
2.4培训的总结性评价现状
调查发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n67%的总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学习作品的评价形式。50%以上参加培训教师认为培训最后的评价内容与培训内容比较匹配,培训最后的评价标准是比较合理的。
3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其次是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而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参训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没有。可见主科教师的参训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理科教师的参训人数多于文科,各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重视让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训缺乏对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能力的评价
培训的诊断性评价忽略了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都是培训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成为培训评价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见表1)。
关键词 国培计划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 培训需求
The Analysis of Gansu Province Rural Schools Sports
Teachers' Training Needs in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YIN Xuejuan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article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Gansu province sports "countries culture plan" 80 backbone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statistic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Gansu provi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for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for research.
Key words the cultivation pla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needs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兰州城市学院承担的2012国培计划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班的80名学员,其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40名,中学体育骨干教师40名。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
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学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从本次调查的80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情况看,在教师教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体现了甘肃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某些特征:一是性别比例方面,以男性居多,调查问卷中被调查的女教师有19名,占总数的76.25%。男性教师61名,占总数的23.75%。二是年龄职称方面,年龄结构年轻且中级职称教师占主体,参加调查的80名教师中,67.5%为40岁以下的年轻的教师,30岁以下的占15%。由于年轻教师居多,本次培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中以中级职称为主,占62.5%。三是学历方面,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已经成为甘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学历构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最后学历依次为中专占6.25%,大专占18.75%,本科占75%,硕士学位获得者尚未发现。
2.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调查发现,23.75%的教师参加的是区级培训,33.75%教师参加过市组织的培训,30%教师参加过省组织的培训,而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仅占12.5%。培训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有的学校接到上级培训任务后,由校长选派教师参加,如果某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较多,校长就会让别的教师替补,至于培训机会落到谁的头上存在随意性。
2.3 教学实施中最大的困惑和问题
(1)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由于收费限制,财政投入不到位,导致学校经费紧张许多学校的篮球场已成草地,篮球架有架无板,体育器材少之又少,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2)领导重视不够。基层学校的一些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只看重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成绩,学生的体育素质、身体健康状况没有纳入评比的范畴,对教师体育上好上坏,上没上没有很好的管理,检查督促不力导致教师对此应付了事。
2.4 学员参加“国培”的目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57.5%学员最希望学习新理念。21.25%的学员希望通过学习巩固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的需求扩展自己的知识面。13.75%的学员为了知识拓展与更新。5%的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并非学习,而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更有2.5%的学员是因为职称评定才来参加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课的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需不断更新,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提高体育知识传授的效率,促进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2.5 学员认为目前适合于教师培训的教学形式分布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培训教学形式方面的意向:其中教学观摩占61.25%、参观占17.5%,经验交流占15%,具有高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学形式。调查发现,由于培训中讲座内容容易和教学实践相脱节,因此传统的专题讲座只占了12.5%,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更希望将专题讲座与观摩课、示范课充分结合起来。
2.6 学员认为应侧重的培训内容分布情况
培训的目标和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才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兴趣。5%的学员认为以知识培训为主,12.5%的学员以技能培训为主,而82.5%的学员更注重于知识与技能并重。通过访谈了解到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围绕平时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展开,表明广大教师迫切想要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更注重操作层面的知识,对方法的需求比较高。
2.7 学员对国培项目的期待
经统计学员对培训的期待大概有如下几条:(1)有效合理的安排学习计划。(2)让基层教师能够充分提高教学能力。(3)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4)期待通过培训,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丰富,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安排一些课堂教学观摩和不同地区的实地考察活动。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系统的科学素质行动,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列入教育局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位副局长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局办公室为牵头处室,基础教育处和职业与成人教育处为责任处室,负责布置和开展具体工作。基教处要有一名干部为兼职联络员,负责与各部门、学校联系协调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增强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技辅导员的骨干教师队伍,表彰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组织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上岗培训,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作开展*市科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不断创新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4.加强中小学生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重视新课程改革实验、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教法改革,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科技、环保、安全等宣传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科技传播活动,让科普知识进家庭、进社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和科普基地的科普宣传作用。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举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小学生航模锦标赛、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文评选活动,不断开拓,不断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6.形成科技方面办学特色。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各县(区)争创1至2所科技方面的特色学校。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教师是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关键。因此,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通过与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和相关领导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前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评价存在问题。因此,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展开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良性发展。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以及与培训主讲教师访谈后编制而成。问卷的被试是参加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问卷第一部分是对问卷被试的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调查题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为3个小模块,3个模块根据评价类型分为诊断性评价调查、形成性评价调查、总结性评价调查。每一个模块由5~6道测试题组成,采用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混合的形式。在问卷的提问与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选择式和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问卷面向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邢台等地区的参训教师进行发放,共发放350份,收回310份,问卷回收率为88.6%;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96.8%;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参加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3%和47%;教师的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达到总人数的83%。教师年龄处于31~40岁和教龄处于儿~20年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7%和53%,表明当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教龄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师为主,而30岁以下、教龄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被培训的主要人群。
从参加培训教师所任教学科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达到总人数的45%,数学教师达n2o%,语文教师达到13%,而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人数均占总人数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学科甚至没有教师参加培训。
2.2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
本次调查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前期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参加培训的意愿、参加培训的动机、告知培训的学习目标、告知培训的评价标准、测试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诊断性评价阶段比较重视告知学习者培训的学习目标和培训的评价标准以及学习者参加培训意愿的评价,但是忽略了对参训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的评价。
2.3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也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过程中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学习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过程的意见、对培训的满意度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70%以上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形成性评价是比较满意的。
2.4培训的总结性评价现状
调查发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n67%的总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学习作品的评价形式。50%以上参加培训教师认为培训最后的评价内容与培训内容比较匹配,培训最后的评价标准是比较合理的。
3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其次是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而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参训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没有。可见主科教师的参训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理科教师的参训人数多于文科,各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重视让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训缺乏对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能力的评价
培训的诊断性评价忽略了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都是培训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成为培训评价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见表1)。
关键词:新媒体;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媒介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实践科技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媒介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的要求也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熟练使用媒介,可以有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传播和教师教学改革[2]。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是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通过各种媒介辅助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应用各种媒介,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学习利用媒介工具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包括中小学生在内,新媒介已经广泛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中小学生处在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辨别劣质信息的能力不足,容易被媒介中传递出的错误价值观误导。正如詹姆斯波特所说:“当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时,不知道如何抵御媒介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才能自主应用媒介。”[3]因此,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的提高,是完善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力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和提高媒介素养水平,保护学生避免受到媒介劣质信息的影响。正确对待学生使用新媒介,加强对学生使用过程的科学引导,控制学生使用媒介的时间,使学生掌握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及正确使用媒介的技巧。最后,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满足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和相关研究开始较晚,建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较关注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如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中小学开始,并达到与大学阶段的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对于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连贯性起关键作用。青少年是新媒体消费群的主体,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学习、娱乐、获取信息,中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抵抗不了娱乐的诱惑影响正常的学习,是需要给与科学的指导的重要时期[4]。所以,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小”开始,教育系统应将媒介素养的中心工作向中小学倾斜,形成连续教育体系。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中小学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理应具备高层次的媒介素养,以发挥各种媒介在教育实践上的积极作用,帮助容易受到新媒体负面影响的中小学生培养媒介素养能力。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且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欠缺
这主要是由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导致的。相比中国,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开展较早,也做到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因此,他们不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媒介素养培训和教育水平较高,针对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模式和教育体系[5]。我国的媒介素养课程并没有普及且开设时间也比较短,因此大多数教师极少接受过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化的课程,年轻教师虽然缺乏专业课程的学习,但高校普遍注重媒介应用并且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应用媒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毕业10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6]。教师媒介素养能力的欠缺在农村地区更加严重,部分原因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提供不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值得关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及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投入。
(二)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
需要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正变得越来越突出,但是科学的媒介素养观念并未普及。根据相关调查数据,高达76%的中小学教师仍然对“媒介素养”概念很陌生,虽然课堂活动会使用媒介丰富上课形式,只有24%的中小学教师对“媒介素养”有相关积累,其中还存在忽视和弱化了对媒介的学习与咨询功能的利用的问题。虽然是否了解有关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媒介功能的知识并不能完全代表是否具有媒介素养,媒介在不知不觉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却又不易被人们察觉,这种对媒介影响力的错误认知会影响教师对面对学生媒介环境有错误的判断,轻视了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力,忽略了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此外还面临着这种矛盾,中小学教师普遍同意需要制定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却没有主接受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的意识。教师的错误认知还包括媒介的娱乐性高于教育性,对于学生接触媒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利用媒体协助教学和辅导学生的意识显然是不够的。
(三)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足
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同媒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媒介和课程内容,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针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引导方面做得明显不足,缺乏对学生如利用媒介的指导和辨别劣质信息能力的培养。面对新媒体的数量众多,质量不齐的信息,当很多学生好奇和无知,许多教师无法发现学生的“无奈”,这将导致学生受负面信息的不利影响。当发现学生浏览不恰当信息时,只是单纯的制止、阻拦和批评,一味的“屏障”式教育,并不能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反而使学生更加“好奇”,继续为之。教师应用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于课程教学,也应与学生分享识别信息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有效的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和放松娱乐,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时间关系,让媒介成为辅助自已学习的工具,抵制不良影响。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对策
鉴于有关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上述问题,以下策略可以采用,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
(一)完善中小学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我国媒介素养问题已经受到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持续进行。一方面,我们应重视后续师资力量即各师范院校的在校生群体,在高校课程中能够受到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训练。这也需要高校联合专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并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论研究和持续丰富课程内容,为在校生创造更加全面系统的教师专业能力课程学习资源。同时总结经验,突出课程重点,注重课程与实践问题的对接,支持全面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工作[7]。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对在职教师的继续培养,在职教师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使用媒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是有意义的。媒介随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媒介素养教育随之持续变革,需要鼓励中小学教师自发性、主动性学习相关技能知识,自觉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
(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针对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引起重视,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给予相关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媒介素养认识程度低给课程开展和学生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参考专家意见和教师的实践经验,制定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课程。发挥学校相关领导的带头作用带动教师,将持续学习、积极进取贯彻实施,激励教师的自发性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力。另外,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过程监督效果评价。课程的开发、设置和教育工作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成本,目标是能够普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及能力,对于课程教育的结果的评价体系也应健全,有利于促进学习进度与效果,使课程发挥作用,提升全体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关键词 网络资源 道德教育 建议 思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分辨能力和道德教育,研究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提高中小学校德育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以其独到的媒介优势,把多种大众传媒内容和方式嵌入其中,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交往平台和信息平台。它既开放又隐匿,充满着虚拟性和无约束性,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小学生。作为一种综合的媒介,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德育的关键一环。网络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认为在虚拟空间中就不需要遵守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这主要表现为言行肆无忌惮、价值观念模糊、人格矛盾冲突、沉迷网络中。
造成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为中小学生寻求个体的自我表现提供了空间。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了价值观和道德观评价的多样性,与现实社会脱节。学校的网络德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个人的道德判断力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使得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网络上的内容所吸引,而不是分析自己的内在道德标准,从而被深深地卷入其中,现实中的内在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对个体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显得无能为力,而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起对孩子们的监督和指导责任。中小学生道德标准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的认识过于简单,导致网络道德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念,使孩子们表现出了与自我现实身份不符的失范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科学、安全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娱乐,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健康成长。
1.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学习和娱乐,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与平台。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交友游戏以及虚拟世界中恪守公民道德,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遵守网络法规,文明上网。
2.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整合校园网络等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其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时解决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学校办好校园网络,实施“绿色上网”工程,开辟绿色网上空间,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形成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3.克服困难,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网络给中小学生提供的虚拟世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让他们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既丰富多彩,又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满足兴趣爱好,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把网络道德与安全上网教育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研究
中小学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信息,来源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由此,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引导中小学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是值得政府、媒介、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为突出的是设计活泼、色彩鲜艳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处在生理、心理的“束缚”和“摆脱束缚”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德育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建设,一定要遵循“内主外辅”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拓宽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1.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列入学校德育和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将网络德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
(1)策划主题活动。每年中小学生拥有近3个月的寒暑假,为避免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汇演、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课堂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大力度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课堂学习不再是“锻炼”,而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包含其中。
(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作为教师不能完全阻隔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应尽量最大可能地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力量来建设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进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更新、改正和维护。有了软件的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2.学校德育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网络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比例较大,教育干预的比例较小,因此培养及发展中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等教育。中小学生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通过校园里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积极、健康的立体文化环境。还可以开展网络德育课,注重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举办网络讲座。
二、积极培养适应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求的“网络型”教育人才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步骤。
1.在德育教育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掌握,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德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我们认为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look,Internet Express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MX等制作网页的技术。教师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德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着重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和维护德育教育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重点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德育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必要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育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阶段网络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彭隆辉,孙继儒.中学德育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志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吴铎.中学德育课教学法: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就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各地要将上述要求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全过程。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二、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要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
三、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四、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五、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丰富研修主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鼓励各地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推动培训模式综合改革。
六、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高等学校兼职培训者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培训需求。专职培训者要切实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个月。国家建立培训专家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培训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成效评估。培训者团队主要从培训专家库中遴选,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各地要为专兼职培训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加大专兼职培训者培训力度,专职培训者每年研修不少于100学时。
七、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八、规范培训管理。为教师获得高质量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建设全国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国家级培训和各地培训的动态监测。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记教师参训学时学分,加强学员选派管理,建立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对培训经费使用等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教师培训食宿安排要厉行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培训机构要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制度,及时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