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教学诊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诊断标准
高中语文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的语言文学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对课堂教学诊断提出新标准并进行新标准的具体实施,带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原有形式的高中语文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职责范围还是学生的立场角度都有一些积极的转变。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在不断完善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增强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整合力度及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目的
教学诊断指的是以教师为诊断对象,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及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诊断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改善和发展。在新教学诊断标准的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面对很多挑战,然而不论怎样进行改革,提高每节语文课的上课效率是根本保障,是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进一步构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帮助教师发现当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教学的弊端,进一步科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规划,丰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达到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目的,从而构建高效率、高水准的高中语文课堂。使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标准化不仅能使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完成度增大,还能让课堂知识传达得更广泛,提高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质量[1]。更替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对学生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大成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根本原则
在课堂教学诊断中,为了让教学诊断更深入、更分析透彻,对其诊断标准进行统一化的设置,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化,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有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塑造作用和推动作用。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之后,新课标作为改革后的教学教材,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收获什么、发现什么、教导什么[2]。
在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课堂实行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改进和完善,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对探索高中语文教育、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堂及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从培养高中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和文学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说,从教学角度入手,实现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全方面提升高中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诊断标准化前提。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着力提高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综合教学素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并且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轻松友好关系,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课堂讲解的高效率。首先,教师要让高中生体会到语文课程是难度适中、涉及面广泛、应用度强的一门学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且抓住他们产生好奇心的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吸收知识。
(二)教师应完善语文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素养。
在实行全面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必要的诊断条件。在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有不同于陈旧教学模式的新手段,现代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性很强,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要范围广、有深度,至少要保持和学生思路的同步甚至更超前,才能保证教学的先行性,在进行教学诊断时会更符合标准化要求[3]。其次,教师要注重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慢慢引导,直接灌输概念化的知识很烦闷枯燥,也会降低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树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求解的观点,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填上教学诊断漏洞,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硬性传输的不足。
(三)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创新策略,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指的是为了自我实现的人,达到一种阶段时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而与所处状态具备同一性体验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对当前课堂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利用不同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关于语文的一片知识海洋中。在这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的状态下,使学生获得极丰富的高峰体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我需求,同时达到自身水平的提升。从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角度出发,建立创新形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学习氛围和状态,让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谈论的话题,提高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为文学与思想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更要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进行改良与升级,本文就是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方式基础上,从增加语文教师的自身知识积累、实现教学诊断标准的科学制定与提升,并利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的教学策略,旨在不断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质量,使高中语文教学体系成为标准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的诊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明芳.以有效的教带动高效的学――新课标高中语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12:97-98.
关键词: 农村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解决对策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忽略的一个重要地方。为了研究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市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氛围,先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教学。
1.教师的教学观念。
调研结果:笔者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近一半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课本式”,而不是“学生本位”,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测试结果。通过讲座发现,几乎所有教师在课堂上有2/3的时间是在讲解知识点,过分强调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教师忽视实际使用,学生在课堂上用语言沟通的时间很少。
问题与原因: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然而,许多教师只输入,而忽视输出作用,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导致输入和输出英语教学严重失衡,造成费时、低效问题。此外,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注重短期目标,即审批效率,对考试结果很关注。
2.课堂氛围的营造。
调研结果:一些教师通过提高英语课堂使用频率营造英语课堂气氛。多数老师认为学生不能与教师教学活动匹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障碍。一些教师教学时或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语音语调不标准,主要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录音机都很少使用,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学生或阅读,或做,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英语学习,导致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
问题与原因:目前农村初中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不齐,自身英语口语水平有限;不少老师误解了日常教学中语言学习氛围的概念。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倾向于使用旧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课堂气氛的作用。单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满堂灌”,很少与教师互动,很难活跃课堂气氛。
3.先进教学模式的实施。
调研结果:目前我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较多,但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影响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学生活动与体验;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问题原因: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然而,大多数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任务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调节课堂气氛,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浪费时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知识。
4.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调研结果:老师基本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学中实施“满堂灌”教学模式。45分钟内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好比老师操作的机器,机械地跟着。只有少数教师会稍微渗透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问题与原因:关于学习策略,很多教师都不以为意,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方法。有些老师不知道如何在英语课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
5.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调研结果:大多数教师采取翻译教学方法和程序化训练,教学目标是传授语言知识,语法结构分析,培养阅读能力。
问题与原因:教师应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然而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把跨文化教育抛在一边。此外,不少农村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修养。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以培养交际能力为重点,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也就是说,教师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营造学习氛围,取得较好效果。
(1)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时间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
(2)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
(3)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
(4)还给学生尊严,还给学生人格尊严、思想尊严。
2.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环境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尽量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3.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从教学活动设计角度出发,重点落在“学习”上。只有了解学生如何学习,才有可能研究如何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根据总体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创意设计,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机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6)活动不应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任务设计旨在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任务型语言教学具有三个特征: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转移到学习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和任务驱动,以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中心。这三个方面是核心。
4.授学生以“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促进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感悟语言功能。
以词汇教学为例,传统词汇教学是老师先教词汇,从A到Z:然后让学生读每一个字从A到Z三遍,课后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单词,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词语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到。
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1)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学会猜测单词词义;
(2)运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单词,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实物链接。
5.多渠道加强跨文化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帮助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文化素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方式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使学生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促进对外语的理解;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教学是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模拟或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
①在词汇、语法、句型和语言点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渗透解释教学。
②结合教科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3)丰富课外活动,多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课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跨文化教育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语言具体实践。如关注身边的英语,让学生收集英文广告或商品描述,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蔡蓓.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英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诊断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临床实习是基础医学教学向临床医学的延伸,是医学生将前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1]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效果评价一直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只记住了本学期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将大学期间学到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缺乏临床实践工作能力。沈阳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为了培养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将诊断学实习课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论部分将理论知识复习,授课老师将临床病例带到学校为学生讲解。在实践教学部分学生来到附属医院到病房亲自与患者接触复习诊断学内容。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由于理论部分老师空洞的讲解既不能吸引学生,在实践部分学生因为不会与患者迅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上有时患者的不配合,学习效果很差。这种课间实习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内科教研室参照基于问题的学习( p roblem2based learning,PBL)模式,对诊断学课间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教学对象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7~12 班180名学生。
2. 方法
将诊断学中的症状学、体格检查及临床病例内容结合在一起,以PBL 教学模式为基础,对原有诊断学课间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带教老师培训 内科教研室所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老师共同学习PBL教学模式,探讨课堂授课艺术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传统理论授课教师为同1 人;实验组自学讨论指导教师共6 人。
(2)备课 问题是PBL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所在[ 2 ] 。带教老师将临床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相关知识设计在问题之中,研究实施细节,针对细节认真备课。选择可以将诊断学知识点贯穿起来的10 个病例。病例1 为大叶性肺炎;病例2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3为冠心病教育学论文,病例4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例5为高血压,病例6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病例7为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病例8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9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例10为糖尿病。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使所提问题的重点应围绕诊断学症状及体格检查阳性体征的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内容。
(3)分组及任务布置
①实验组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7~9 班90 名学生;
②对照组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10~12 班90名学生。
实验组和对照组课间实习时间均为36 学时(于2010 年9月8 日到12 月25 日完成)。对照组全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进行PBL 教学模式授课,其中10个临床病例讨论,分别为4 学时,自学讨论总结1学时,学生问卷调查0.5 学时,考试2.5学时。
实验组在课间实习前1周对学生动员培训,以了解实习方式,克服畏难情绪。为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将6~7个学生组成1组,小组成员要保持稳定,并设立组长1名。教师和组长共同抽签,确定每组选题。教师根据每组选题,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角色,使其独立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组内每个成员分别负责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独立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组长监督组员的资料收集,并将资料汇总。最后,小组合作将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答辩。
(4)课堂报告及答辩 课间实习课程开始,由各组组长依次上台对选题进行20min的报告。之后开始答辩,全组成员上台接受提问。带教老师和其它组成员根据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答辩小组的每名成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
(5)随堂评价并打分 每组答辩结束后,由老师和其它组成员对答辩组准备情况、查阅文献资料、幻灯片制作、演讲情况及答辩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小组得分为组员的课间实习个人分数,记入每名学生口腔预防医学期末考试总分(满分100分,其中理论考核80分、课间实习20分) 。
结果
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小组间的竞争及荣誉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没有了依赖和观望情绪,相互合作,对老师准备的临床病例进行全面的查阅文献的准备,做出的幻灯片形象、生动、有个性。比如我们在肺炎的临床病例中,从患者的高热症状,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鉴别分析。由于答辩中会涉及到一些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还主动学习了尚未开始学习的与诊断学有关的内科学、重症医学、以及以往学过的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今后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讨论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 roblem based learning) ,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2]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可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习者主动思维,通过问题的自学、讨论到总结,以利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增加感性知识[ 3]。PBL教学的实施包括3个阶段: ①提出问题或假设; ②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 ③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4] 。PBL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能力教育学论文,PBL授课提倡的是一种能够促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5],给予学生的应该是终生学习的本领,其潜在价值和对其最终的评价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并在学生一生的学习中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关键。临床思维就是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具体病例进行有逻辑的、清晰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能力。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临床资料,根据病例的特点,分析疾病的现象和本质,从而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本研究中,学生们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工合作,或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鉴别分析,或查阅异常体征的资料,通过查阅诊断学或内科学,集思广益,通过探讨理清思路,调动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课本上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的培养是PBL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前提因素,尤其在引入PBL的准备阶段及初期,教师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6 ] 。在对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参与PBL教学的学生对问题的定义和表征方面要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PBL教学的学生对问题具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知道自己面对哪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搜集什么样的相关知识来帮助问题解决。
带教老师不仅要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的相关知识问题,编写教案,而且对学生的指导需要更深刻宽广的知识体系和更为充分的课前准备。这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训不容忽视。按照医学院校常规,课间见习带教老师多为年轻教师,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较快,但也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缺点。因此,我们教研室要求在我们进行PBL教学改革的初期,PBL的授课教师均为高年资的主治医师。授课前进行集体备课,探讨课堂授课艺术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这对增强带教老师的自信心,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我们的学生们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传统讲授式的教学,缺乏主动的自我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整合提炼能力。因此在课间实习前我们对学生讲解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而且我们将临床病例提前1周给学生,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分工合作。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依赖情绪,也调动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PBL教学模式中,随堂评价在每一组讨论结束后都要进行,以口头的形式,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指导教师的评价[7] 。以往,我校的诊断学考试成绩中其中有20分是检体的考试成绩。在PBL实验组现在改为每组答辩结束后留出10 min,由老师和其它组的组员对答辩组准备情况、科普文章的写作、幻灯片制作、演讲情况及答辩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将成绩记入到诊断学考试总分中,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PBL对教学的要求,也体现了课程改革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首先,由于PBL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应有多学科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的备课外,还应掌握答辩时气氛的调动、引导等技巧。在这次探索中,带教老师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发挥到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对需解决的问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今后, 教研室应多组织教师开展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和观摩,提高对带教老师的要求,鼓励授课教师多听课、多学习、放开思想,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学。
其次在对PBL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PBL学生反映对知识点的掌
零散,没有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十分不利于知识的存储和提取。所以在PBL教
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完整的教给学生教育学论文,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存储和问题解决。
最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初次接受PBL教学的学生会反映自己对教学案例描述的每一句话都存在疑惑,例如对病例症状的描述如发烧,腹痛等,都会查资料了解相关情况,这就造成学生盲目提问,盲目学习甚至有时未能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PBL教学磨合,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了每门学科的重点教学目的,会有的放矢的提出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作为学习的第二要点。所以在PBL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教学案例的编写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发挥PBL教师对初学者的指导作用教育学论文,使PBL教学案例涉及的范围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低级同化现象和盲目提问,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确定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并且PBL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PBL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这一改革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8。PBL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单一大课系统讲授的不足,但PBL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难度,要全面推进这一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早期PBL教学,提供足够的经费;另一方面要建立PBL科学评价体系。我们相信教育学论文,只要勇于克服困难和阻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
[1]余荣杰,吴雄飞,刘 刚,等. 实习医师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6) : 754 - 5.
[2]慕景强. 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 J ].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3, (6) : 37 - 41.
[3] 李 昊,张洪福.《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J ]. 安徽
医药, 2007, 11 (9) : 861 - 2.
[4] 沈建新. 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1,22 (2) : 36238.
[5]陈幼华,黄淑华.PBL教学法在护理程序教学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
志,2000,15(8):501一502.
[6] Hitchcock MA, Mylona ZH.Teaching faculty to conduct p roblem2
basedlearning. Teach LearnMed, 2000, 12 (1) : 52257.
[7] 台保军,王革,黄翠,等. PBL 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口腔医学研
究, 2007, 23 (1) : 1122113.
[8]陈晓林.问题定向教学法在中等卫校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
育,1989,(6):32.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法
什么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我看来就应该说是表达能力了,不会表达,就无法展现心中所想,心中所需。通过分析也不难看出,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主要就是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的,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谈谈怎样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组织语言表达
表达就离不开语言,表达就离不开语言的组织与编排,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语言类知识教学,它具有丰富的素材资源适宜学生学习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对学生的语言组织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进行对初中语文内容的深度设计研究。与此同时,针对语文学科的语言组织特点分析,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初中生的语感,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添加更多的交流类内容,让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到语言组织的规律,促进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教学模式形成表达意识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就是教师,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意识的形成与能力的提升。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符合表达能力形成的教学环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为根本目标,建立一种以学生教学中心的新型语文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我的表达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例如,在进行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的表现欲,并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背景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维见解,充分的发散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口才,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选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任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学方式的选取,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言运用方法的学习,形成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在语文表达方式学习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论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来说,就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初中教师自己设计一些具有诊断性的表达话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已经形成了的语文思维模式之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所在,在语文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的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表达欲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改 课堂 深思
初中语文新课改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想要成功,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唯有教师真正的认识到新课改的宗旨,才可以开展有效的课程革新活动。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1.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众所周知,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可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科人文性的同时,不可以淡化其工具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有效地培养以及增强初中生的语文学科知识。
2.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很多语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比较迅速的接受了“自主学习”这一理念,并且飞速的进行实践,然而造成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授过少,学生乱说等的结果。新课改大环境下,有些语文教师还把初中生了无边际地胡乱言语,看作是富有创造思维。有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就闭上眼睛乱夸一通等等。这样看来,要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必须把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进行整合。
3.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初中语文新课改中,可以尝试探究性的学习。就语文这一学科来说,探究性的学习一般表现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应该努力启发初中生对内容实施深层次地开放性地研究活动。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掌握下面的原则:探究性的学习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师与初中生跟文本实施深层地交流和沟通,要促进发挥初中生学习的主动、积极、健康、积极向上以及提升初中生体验语言美以及增强初中生使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行改革的有效渠道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初中生建立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的统帅以及灵魂,它决定了初中生语文学习行为的方向,语文教师的课堂活动应该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向初中生交代清楚学习的目标,帮助初中生完整和细致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生对所学语文知识进行掌握。
2.着力遵循教育规律。初中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应该遵循和利用这一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循序渐进学习原则,努力推进初中语文新课堂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必须把预习和授课以及训练密切围绕语文教学目标来实施。其二,必须把语文的朗读活动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其三,必须围绕语文教学的目标精心的设计出语文课堂的问题。
3.不断开展适度评价。初中语文教师在推进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可在对初中生进行指导之基础上,多给初中生一点鼓励与表扬,也就是要给予和适度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激励学生,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诊断学生学习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评价之时,要多从正面给予引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及帮助每一位学生均全面发展。假如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此时,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委婉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以及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4.发展语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教学可以将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化教学和篇章分析融为一体,使得分散的、抽象的语音规则(如强读、弱读、连读、重音、语调等;)、词汇规则(如词的搭配规则等;)和语法规则(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变化形式等)在具体的语篇中得到有机的结合,使学生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来体会词汇的文化内涵,理解词义,掌握词的搭配、词形变化规律等。同时,可以结合语篇内容,传授与所学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社会行为的模式和准则、社会文化规范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具体语篇,分析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使学生们了解所学语言语篇结构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他们掌握语文语篇在表意、信息传递上的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话语结构意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有效提问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概念的界定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自己的学生积极的回答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以此来参与学习、培养思维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教学,通过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开发自己的大脑,通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课堂提问式教学,可以说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门艺术。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赋予了一线教师新的挑战和任务,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实施有效的提问,可以直接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运用好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还可以提高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才能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提问,试想一下,如果一堂没有经过提问的语文课,是多么的枯燥和乏味。只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来思考,让这些提问引领着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和研究,才能够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一场有思想、有活力、有灵性的语文课。
三、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如何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进行有效的提问,一直是困扰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课堂提问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引领作用,这对学生的自身能力、思维和兴趣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基于此,想要在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有如下几个策略。
1.提问要有深刻性
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进行的提问并不是杂乱五章、孤立存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换言之,想要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就要对提问的设计方式有所侧重,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能光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而是应该针对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仅仅是凭借简单的问题,只会限制部分学生的发挥,不能够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地,只有难以结合,才能够扩宽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文框架知识体系,这样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符合新课程标准赋予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任务,所以我们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的提问方式,离不开深刻性的存在。
2提问要有针对性
笔者这里面所说的针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提问的对象来说,因为每个班级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如果语文老师一味的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这并不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应该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相对应的问题,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不要拿有色的眼镜看待学生。其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所讲章节的内容,在问题的选择方面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提问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场枯燥的语文课无论如何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趣味性,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才愿意回答,久而久之,这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待一些问题,学生会主动发散自己的思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4.提问后进行及时的评价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语文学习
一、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讲的,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方面内容;狭义上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和智力活动关系联系比较紧密,并且对智力活动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受制,在不同的方面发挥作用。学生通过智力因素来搜集、处理各种外界信息,属于认识活动内容;非智力因素通常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属于促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智力活动都包含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体现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互为补充,同步发展,螺旋上升。
二、深入理解非智力因素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初中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形成全面的认知能力、读书能力、作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和审美理念,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样的特点使非智力因素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在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
1.动机与语文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强烈兴趣,进一步激发语文学习动机。教师要要使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学习语文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更加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对老师、父母有个交代。学生只有形成了正确的语文学习心态,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这种成功的体验又会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积极投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
2.兴趣与语文学习。兴趣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一般是指事物所产生的积极态度和爱好倾向。良好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取,高效率完成学习目标,如果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驻足不前。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于学习成效高低具有关键的作用。语文学习兴趣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投入语文学习的一种积极趋向和目标选择,学生如果具备了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就能增强语文学习过程和秤成功体验的乐趣,学生心里就不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种负担,而是一项快乐的活动,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兴趣一旦与意志力相结合将会陈胜巨大的作用。
3.情感与语文学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具体态度,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何与该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只有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人才会表现肯定的判断,内心产生满足、高兴、赞许、爱戴的内心体验,否则会表现出否定的态度,产生厌恶、愤慨、担心、害怕、害羞等内心体验。情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缺少情感的调节作用。
4.意志与语文学习。人的意志具有调节内外活动的功能,意志的强弱区分标准主要是克服困难的大小,顽强的意志有助于学生藐视困难,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意志在学生初中语文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生正处于13岁~17岁年龄,尚未行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上语文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劳动,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可以克服懒惰等不良影响,努力排除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训练,这就更需要坚强的意志。
5.性格与语文学习。学生的性格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性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要么可以促进学习,要么阻碍学习活动。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它影响着性格的形成。语文学习作为复杂的主观性活动,其效率的高低也要受到学生性格因素的制约,良好的性格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促进学生积极进步,而不好的性格则会影响学习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非智力因素
所有学习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调节情绪、锻炼意志、培养良好性格和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积极促进语文学习,而有效的语文学习又会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积极改进评价方式。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考查、诊断、激趣等作用,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被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学生们用切菜式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特点,侧重机械记忆,忽略素质训练。教师以分数来定性学生,校长以分数来考核教师,分数的作用被扭曲变形,造成大家只看重分数,而忽视学习过程。正确的评价方式要适应语文学科的发展特点,要促进教学中学生全面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淡化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向要引起教师教学方式、方向的转变,促进师生真正认清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习语文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作文教学容易陷入“应试作文”、“奉命作文”的教学怪圈,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国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强调巩固学生写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交际技能,并围绕着初中生的现实生活进行作文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
一、创新作文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日益成熟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的作文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形成,自然会使其形成动笔写作的强烈愿望,进而将他们在生活中的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文字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时,作文写作对初中生来说,将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例如,在安排《收获快乐》这一作文教学题目时,教师应该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可以让学生不再拘泥于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而是从他们的兴趣点着手,结合作文教学的目标,让学生首先理清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情,然后让其写出在参加这些活动时所收获到的快乐,这样学生所写出来的内容都是真情实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也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丰富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
为了培养初中生“会写”、“能写”的作文写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生活素材,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提笔忘字”等问题的出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作文教学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多积累书本素材,在语文课堂上多读、多写、多背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让作文教学真正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体验、多思考、多尝试,从不同角度积累现实生活的写作素材,才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地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实现写作素材的不断积累和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强化作文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这对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技巧而言,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让学生在持续、反复、有序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通过仿写、扩写和续写等多种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例如,在讲授李白的《送友人》这篇唐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李白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进行扩写,让学生借助对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情境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对作者送别友人时的真实情感进行描述,这对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将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增强初中语文作文课堂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调动学生在作文教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增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开放性、主体性,多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所有学生可以实现共同的进步。例如,在《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作文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活理解不同,思想觉悟也是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让学生通过自我的交流与诊断,在共赏互评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优势,不断开阔自己的写作思路,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进而实现写作能力和思想觉悟的不断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作文写作成果的自评和互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时刻保持写作的热情和自信心。
五、结语
总之,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需要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积极探索更多的作文教学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乐于写作”,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有效性,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李花.写真实的作文,表真实的情感[J].新课程(小学版),2009(04).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近年来,有效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各个学段不同学科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地“教”,也包括学生有效地“学”。有效地“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顺利完成各项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学”是指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根据自身的程度有效地学习并且有所收获。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时候,既要兼顾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呢?下面我将在潜心研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教学的环境
和谐的环境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环境主要是指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开展所有教学活动的时候都必须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才是有效教学的和谐环境。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繁星》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会产生怎样的遐想呢?”学生稍作思考之后举手作答,教师对于在回答问题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点头微笑予以肯定,对于在回答问题时表现糟糕的学生不仅要及时指正还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有效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由此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境。
二、丰富的教学形式――有效教学的途径
畅通的途径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在课堂教学中畅通的途径主要是指丰富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是由作用不同的教学环节以及形式迥异的教学活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无论是作用不同的教学环节还是形式迥异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要采用一些必要的形式,这些形式就被称之为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学生学情,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教学形式才能为有效教学畅通渠道。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课前在网络上搜集并剪辑了一段介绍文章作者鲁迅的视频。教师通过形象逼真的频让学生了解到: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教师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设计了意图明确、衔接自然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开展了效果明显、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活动。由此可见,丰富的教学形式是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
三、多元的评价方式――有效教学的推手
有力的推手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在课堂教学中有力的推手主要是指多元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赞赏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及小组评价,等等。评价是对学生课堂优秀表现的肯定,评价是对学生课堂糟糕表现的鞭策,评价是学生获得成功喜悦感的最直接方式,评价也是让学生一如既往地投入学习中的最直接动力。只有给予学生多元有效的评价才能为有效教学提供动力。还以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上课伊始出示完学习目标之后,首先,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有效学习。然后,教师让各个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在各小组代表汇报完学习情况之后,教师并不急于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请其他组的同学对该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根据该小组的情况再结合其他组的评价或给予他们赞赏性评价,或给予他们诊断性评价……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了满满的自信,为以后进一步有效学习提供了动力;学生在教师的诊断性评价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为以后进一步有效学习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多元的评价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有力推手。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境;教师要时常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经常采用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让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有力推手。总而言之,教师要让有效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朱兴红.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谈[J].未来英才,2015(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微课模式;实践措施
一、微课相关概述
微课主要是在教学中通过微型教学视频,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在网络运营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主学习,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微课特点:第一,学习重点有效突出。将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微课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重点。第二,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学生们可以搜索到自己想了解任何的知识。第三,内容简练明确,学生观看一个微课视频只需要花费5-7分钟,让学生便于抓住关键要素。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微课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微课模式,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合理规划,让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具体步骤如下:(一)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将文章中重难点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明确本文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背影》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掌握根据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亲人之间的亲情。将教学重点内容做成微课的教学内容视频,在制作视频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把握好视频时间,内容最大限度精简化。然后将做好的视频和课堂练习题等资源上传到本班的微信公众号中,让学生们在微信群中自主探究预习。教师利用微信群和微信留言,了解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改进教案,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二)课堂教学实施。在开始讲课前,根据学生之前在微课中的预习,提问学生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判断学生在课前微课中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在分组中要将组内学习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学生合理分配。所有小组的学生发表完本组的看法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通过微课视频将答案公布。文中主要描写了四次“背影”,包括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教师点评完让小组成员反思本组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三)课后及时追踪。教师将有关知识点的专项练习上传到微课平台让学生复习。要根据文中的某一个细节或者某种描写方法出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要对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追踪,学生可以在微信中和教师及时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对其强化,将知识反复巩固直致充分掌握且灵活运用。
三、实施微课模式后语文考试成绩诊断前后对比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和实施微课模式后的一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对比,发现实施微课后学生语文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成绩,如表1。要作用。但是实施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
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采取针对化的教学方案,将微课模式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爱上语文,在文字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荡涤心灵。
作者:惠 婧 申红梅 单位:1.成都电子科大实验中学 2.四川眉山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写作技巧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阶段的教学中,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语文技能之一。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自我、感悟人生,培养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让写作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放开手脚、乐于表达和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才能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精心设计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写作中,写作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尤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有灵感,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才会动脑去想、动手去写,久而久之写作便会一挥而就。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对写作消除恐惧、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实际状况和写作水平等情况,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写作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在写作训练中选择合适的作文材料,并精心设计作文题目。现在的日常作文写作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命题选择和作文布置上题目陈旧、缺乏创新,作文训练过程中往往也缺乏通盘考虑,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全无兴趣、降低学生的创作热情。以上情况表明,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题目、激发写作热情。
二、模仿求新,提升自信心
模仿是学生写作和掌握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在不断的模仿中学生可以逐步提高作文能力。模仿有针对性强、有法可循的特点,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一些写作能力差或不爱写作的学生,可以采取模仿范文和借鉴范文的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范文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仿”不是机械的模仿,更不是按照范文生搬硬套。只有自主写作,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去写。因此,模仿只是写作和创新的一步,学生在模仿时不要单纯的模仿,要勤于思考,不断加以创新,要在变通中求创新,要不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才能激励学生排除困难,提升和树立写好作文的
信心。
三、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讲,空话套话连篇、缺乏个性、生编硬套、应付了事等情况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经常存在。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生活是写作的根源,感悟生活才能让写作走出困境。社会现象和自然生态蕴含着哲理和思想。只有走进生活,感悟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手去描绘生活。这样,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内心情感才会越来越丰富,才会创作出富含真情实感的作品,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四、开放式评改方式改善教学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的主观性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评改中应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评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在评价别人、评价自己、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提升,学生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双重角色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在阅读自己的、欣赏别人及在自我诊断、共赏互评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广泛阅读,积累材料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获取写作素材和获取间接经验的重要方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要想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多读文章,积累写作素材。阅读能够让学生积累词汇、学会表达、善于思考,能够把读到的信息转化为创作能力,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是通向写作的成功之路。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所读之书能够融会贯通,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中有感而发、文思泉涌、挥笔成章。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要注重技巧而并非单纯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将内心所感、所思、所想通过笔端真实地展现出来,要在写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这样,别致新颖、独具匠心的文章才会跃然纸上,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写作的学习
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县域 语文 教研 探索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县域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县域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初中语文课程实践能力。因此,基本点必须放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初中语文教师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此,在开展县域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过程中必须加强有效性研究,发挥其在研究中运用的实效性。笔者在多年县域初中语文教研实践工作中,对有效教研活动形成一点粗浅的认识,在此与大方之家交流。
一、选准主题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起点
有效教研活动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非常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课堂过度关注阅读的“质”——师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条分缕晰琐碎解读课文,严重忽视阅读量尤其是课内阅读“量”的积累——师生阅读书目少数量微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很少读1本课外读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加大学生课内阅读量,落实课外练笔的文字量”做为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口进行调研,广大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问题,在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把研讨的主题确定为“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开展系列学习和培训。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习和培训满足了他们专业成长需要、有助于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所以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教研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共性问题,在认真研究、敏锐发现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为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确立了起点。
二、教师参与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教师才是主体,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教师的积极参与才是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师参与主题的确定。读写量的不足是教师多年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适问题,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瓶颈就难以冲破。为此召开讨论会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各种可行性方案,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最后的主题“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到教研主题共同确定,教师的积极参与,他们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教师选择活动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同做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三、方式灵活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1.读书报告
结合教师的实际,向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推介《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钱梦龙《导学的艺术》、李希贵“语文实验室计划”课题资料等大量语文大师的著作,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现实,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自己以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重点查找不足,每人写一份读书报告,以校为单位召开读书报告会。每校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县读书报告经验交流会。通过这种教研活动,引领语文教师学习理论,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能在对比中及时找到教学中的缺欠,自觉把理论融入实践之中,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多读多写”的教研主题, 为进行下一步课改做好了前期铺垫。
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录制了普通一线教师和市、县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同一堂课,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比对,探索“多读多写”的途径和方法,摸索可行的教学模式。
3.课例研讨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推出了实施 “多读多写”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七步循环教学模式。在教研活动中以校为单位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个性化研课、教学示范等环节,诊断教学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可行性策略。
这项活动突出了教师的“体验”,在体验中教师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由此可见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四、环节紧凑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关键词:语文作业;有效性;反思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98-01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学科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体系,不再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简单识记,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初中学生在做语文作业的时候思维上有很强的"惰性",一旦遇到分析题、探究题就想抄答案,最好让老师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形成了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其有效性很低。根据调查,初中学生对待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三个过分依赖:过分依赖课本,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形式和作业设计的题材,作业的过程,作业的评价方法都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要注重语文作业形式的目标化
所谓作业内容目标化,就是语文教师布置所有的作业,都要按既定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作业,同样起着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统一。要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遵循初中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初中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才有的放矢。我们语文作业的布置方法很值得研究。既要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及时有效地批改作业,并善于利用批改作业捕捉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诊断,改善教学行为。
2.要注重语文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作业形式多样化即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让初中学生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完成,可以布置书面作业,也可以布置非书面作业,语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避免语文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形式多样符合了初中学生接受事物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在教学课文《桃花源记》后,我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有:(1)想当作家的,抄写课后词语,摘抄你认为优美的写景语句,积累语汇;(2)想当导游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当导游写一段导游词;(3)想当美术师的,把桃花源的美景描绘出来;(4)想当设计师的,通过上网及书籍阅读了解各地风景名胜,领略江山的多娇,感受艺术师的高超技艺。这种自选性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分层性、实践性、适时适量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能力自由选择而做,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3.要注重语文作业题材的生活化
布置作业要尽量联系初中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寻找春天的过程中,他们所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春之美景。于是,在春游活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分层性作业:
普通题:(1)背颂赞美春天的两首古诗。(2)试着把古诗中描写春天的景象,用你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
提高题:(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颂它,请你去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来一次赛诗会。(2)利用休息的时间再去郊外找春天,看看你从哪里发现了春天,把你看到的景象结合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写下来。
作业题材的生活化能培养初中学生关心初中语文,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激发兴趣,勇于探究,学思结合,自然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4.要注重语文作业过程的自主化
曾经,作业被误认为是课堂内容升华为知识实践的单一过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让学生背课文,要么,就是把学生捆在练习上不肯放,结果呢?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械、被动地操作,难有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交流,背离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失去了作业应的意义。为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笔者布置的作业大部分要求初中学生在课内完成。为什么呢?可以避免初中学生互相抄袭而独立完成作业,让初中学生在获得答案过程中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语文作业过程自主化还体现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体现探究性学习为导向,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初中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动手"和"动脑",避免初中学生在思维上的形成依赖性。
5.要注重语文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实践证明,对初中学生语文作业的评价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评价的形式上,例如我在批改学生日记时,一旦发现优秀的就会给予肯定、表扬、让他在班里念念,以期给其他同学以启发。我也并不仅仅是全部打上一个分数或等级,而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哪一方面好。比如在写字练习上,我会告诉学生说你的字写得很工整、干净或者很有笔锋,也可能说你的字写得很匀称,有进步等。
在对学生语文作业的评价上,我采取了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在课堂上评讲作业时,有时让学生自己讲,因为学生讲解自己的作业,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其他同学理解他并从中得到某种启发。对"学生互相评价",我也都要求大家认真对待,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角度来评价同龄人的作业,学习他人的长处,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种多元评价初中学生作业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做语文作业的兴趣,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法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并且早改变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人往往都很功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否则就弃之如敝履,逐渐被"淘汰出局"。
对于教学来说 我们同样也是很功利的。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愿去做劳而无功的事。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所以就由"淡化"到"淡而化之"了。那么语法真的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此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无人堪摘了吗?
以前,初三毕业班师生还在为弄懂句子成分、单句和复句、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等而奋战。现在中考不考了。这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再也不用为主语、谓语,单句、复句等那些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劳什子烦心劳神了。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就是从此一片朗朗晴空。离开了语法知识,不少问题我们都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心有千千结"。
一是学生的错别字。比如,"燥、躁、澡"三个字学生混淆乱用的话,我们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有火是干燥;着急会跺脚;洗澡要用水。学生就会记得清楚、深刻。
二是修改病句。这是中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组成句子的词语,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
三是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的含义。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学生们往往并非不知道该说什么、写什么,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性错误!这些错误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了令别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也要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
四是学习古诗、对联等,讲到对偶时要用到词性知识。由于淡化语法,教学这些内容时,提到有关语法知识,学生都是如坠云里雾中。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形声字、词性、句子成分、句子主干等。没办法,为了不带着学生陷入语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我只好教学生跟着感觉走。如修改病句:先把句子反复地读几遍,然后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别扭、不顺畅,往往那里就有问题,再锁定目标细心诊断,确定病因,最后根据语言习惯加以改正。老师讲的模模糊糊,学生听的懵懵懂懂。句子短还好说,句子一长,就会让缺乏语法功底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特别重要的是,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语感固然要靠经验,但更缺少不了语法层面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情感体验;口语表达;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80-01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将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助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当前课改的方向。
1.根据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实际情感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的情感融于教学,教学的内容又植根于生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实际生活,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便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化。尤其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源于生活,同时也紧扣文章背景。这样,学生在教学情境之下,切身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并且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学生发生"想学、去学、乐学"的改变,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再现情境的方式,将语文拉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初中文言文教学,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恐惧感,学生无法根据当时的背景理解文言语言知识,总感觉像在云里雾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大纲,再现语文知识的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情境的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学之间的距离,生活化的文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教师就可以再现当时的背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去接触鲁迅的文学,了解鲁迅的文学造诣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根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对于小伙伴们看社戏的诸多情景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根据学习更加积极,而且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盛",拓展了教学内容。
2.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的呈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重要环节是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如果安排设计得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语文导入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以此为基点。同时还要注意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设计的《雨说》的导入:(录音机里飘出淅淅沥沥的雨声,配以春雨如丝的投影画面,营造出宁静、喜悦的气氛,让心灵接受"春雨"的洗礼。)同学们,听着温柔甜美的雨的声音,你可感受到了雨的情怀?你可愿意倾听"雨的诉说"?让我们来有感情的朗读《雨说》这首诗,让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走进雨的世界。配合着音乐,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到了诗中。
第二重要的环节是问题的设计。提问是课堂教学展开阶段的主要环节。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面向社会,开阔学生的思维,实现提问生活化。因为生活化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如在学习《致女儿的信》一文时,设计的问题: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然后同文中的"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同时也会初步体会父母亲的心态。
我还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题: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这个题目可以使学生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全面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明确自己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再比如,在《敬业与乐业》中设计的拓展延伸题: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这个问题也可以使学生重视观察社会,并重新认识社会各个层面的分工,认识到各个岗位的平凡中蕴含着伟大。
3.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语文课堂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正确、错误的简单层面上。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语文也是人文性学科,要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不被动接受评价,要主动参与评价,以评价来促进学习,促进交流,促进师生的发展。传统的课堂评价以甄别、选拔为特征,评价标准与形式单一,评价主体是教师。使学生中的大多数感受到的是学习失败和由此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因此,如果课堂评价不改变,学生的课堂生活就依然会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改革课堂评价,就要不以纸笔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可采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方式,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等功能。学生成长档案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样、评价对象的主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弥补了传统的评价方式的不足。这样的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意识。对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