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范文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第1篇

压缩四大化学基础课学时,合理配置先修后继顺序河南大学原有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和化学专业基本相同。四大化学及其实验课时充足,基础非常扎实。但是,由于课时太多及先修顺序问题使得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造成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课业繁重,影响其考研、找工作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完全地偏于理科,达不到理工结合,也缺乏特色。四大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内容,也很有必要进行删减、理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行了相关指导草案,使得在保障四大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压缩学时成为可能。压缩四大化学学时,依照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的合理顺序依次排课,并在前四学期内完成全部教学,给后续以四大化学为基础的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如无机化学及实验的学时压缩为54+36,在第一学期完成全部教学。分析化学及实验压缩为36+36学时,第二学期开课。同时,增设《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共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36学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要求必须加强此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都为108学时,分为(一)和(二)分别提前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课,相应实验和课程同学期开设,并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全部四大化学基础课程。

增设必要工科基础课程,夯实工科基础应用化学专业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需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兼具必要的化工基础理论。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是为非工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及实验》取代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四大化学为前修课程的一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时设定为72+36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设置36学时,第五学期开课。此外,工科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化工方向,离不开相应的电子电工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或化工制图等方向的课程。在保证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增设《电子电工学及实验》和《工程制图》课程及金工实习环节。《电子电工学及实验》设置共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第三学期开课。《工程制图》设置为54学时,第三学期完成课程教学。金工实习2周,第五学期进行。

开设“宽口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用化学还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从全国重点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模块差异较大,但是都体现自己的科研特色。例如北大,具有核药物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高分子、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材料和核环境化学5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开设应用辐射化学、应用放射化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和学科科研特色结合起来,开设相关课程。根据自身学科科研特色以及师资力量,我们设置3类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偏向理学的应用化学方向模块课程、偏向工科的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高分子材料方向模块。此外,根据目前我院教师们的学术专长、特色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应用化学前沿讲座、日用化学品、阻燃技术,农药化学、高分子助剂及应用、染料化工与助剂、催化原理、精细化学品开发与设计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分享老师们研发产品的经验、教训以及研发思路。

以“大论文”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金工实习,工厂见习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2]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以毕业论文环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人才质量、与人才市场对接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不合理,时间短,任务重,监管不严的问题,我们采取“大论文”措施改革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延长时间,注重过程,加强监管,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大论文”之“大”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提高;毕业论文要求的拔高;毕业论文时间的增加;毕业环节和专业课程的关联与衔接更加密切;学生能力培养也更加综合、立体等方面。首先,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即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要求的教育,同时结合学院教师科研特色开展专业研究方向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双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指导老师。然后根据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第五学期设置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师和课题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自选课题进行相关文献信息的检索,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应考核成绩分别记录为文献检索及专业英语的课程成绩。第六到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初步探索。并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继续选择必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实施论文中期检查回报和毕业答辩的监管。严格管理程序,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逐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源动力。并且传统的理学“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大众化教育”的现念相悖,也不符合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使得一些不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培养了众多远大于社会需求的研究型人才,而社会和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得不到满足。进入大学第五学期以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必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专业课程,实现个性化教育[3]。因此,必须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留有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地、健康地发展。表1是河南大学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我们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置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分为三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增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也使得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培养成为可能。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原来的12学分提高到36.5学分,选修课程总比例达30.1%。当然,为避免个别学生的盲目性,选修过程是和前述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在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的选择。此外,我们还采用积极支持低年级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以及高年级大学生的课程设计大赛等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目的。#p#分页标题#e#

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率40%,录取了22万余人,到201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到了50%,专业硕士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涉及经济管理、理工、法律、社会、农医、教育等多个学科,基本形成了全日制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格局,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备受关注,并逐渐被社会认同.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虽然发展较快,形成了庞大规模,但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从导师队伍到培养体系都偏弱,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不高,特别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更低,造成了社会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质疑.因此,探索和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实现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对培养应用型的专业硕士人才十分必要.

1构建完善的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36学分,按“12+10+6+8”分布,学位基础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实践课程8学分,实践课程仅占总学分的22.2%,理论课程相对偏多,实践类课程处于边缘位置,仅是辅助理论课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课程建设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课程由课程实践环节和独立设置的实践课两部分组成,课程实践环节由教育理论类课程和化学教育专业类课程的实践环节组成,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由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训练、学位论文等集中实践课程组成.课程实践环节是培养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程处于分裂状态,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提高理论课的实践性是解决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课程学分偏低的有效途径.教育硕士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既要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现在的生源来看,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科教学理论知识不强,教育理论知识又偏弱,同时,教育硕士的培养周期为2年,理论课和实践学时都非常紧张,科学设置教学和实践内容尤为重要.在教育理论类课程内容设置上,精心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课程论的教学内容.教育学重点讲解现代教育理论、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及教育科研方法,特别是让教育硕士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原则实施训练、教学方法选择优化训练、学科教学评价训练、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训练和班主任技能训练;教育心理学重点讲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发展、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知识的迁移规律、群体和个体差异学习心理等,让教育硕士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个案学习的指导分析、知识迁移的教学设计训练;课程论重点讲解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让教育硕士把课程论的主要原理和方法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育硕士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能力.化学教育专业类课程注重化学教材分析与说课训练、化学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训练等实践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独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设置的实践课是培养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保障,认真设计好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训练、学位论文等集中实践课程,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和时点,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保证独立实践课的质量.开发中学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化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探讨等化学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等特色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性课程比例,培养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合理控制课程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独立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

实践能力是教育硕士培养的关键和核心.国务院学位办明确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专业领域某一方向具有独立设计、研究、开发、实施、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1].由此可见,培养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显著特点,也是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根本区别.教育硕士的培养周期仅为2年,学生的实践环节明显少于学术型硕士,如何结合学科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十分必要.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教学的设计能力、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化学课堂教学能力、化学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上述能力需在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独立设置的实践课中完成.教育理论类课程和化学教育专业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学时数应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训练、学位论文等集中实践课程学分达到《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实践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从学时、学分两方面满足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需要.

3创新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西方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早,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如美国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提出了“合作教育”培养模式[2],把课程教学和工作经验培养结合,在校学习半年课程后,以2个月为一个周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毕业前半年撰写学位论文,这种模式在世界影响面较大,已经被许多国家采用.又如德国提出了“双元制”培养模式[3],学习分为2个阶段,学生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学习,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实践,学生的实践时间充分,实践能力培养有保障.再如英国提出了“三明治”培养模式[3],即“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的融合模式,教、学、做有机结合,在“学习—实践—学习”的交互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在实践中获得实际经验,在欧洲获得高度认可.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没有成型成熟的可借鉴经验,专业硕士的培养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实际,在多年专业硕士培养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不断创新,建立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交叉融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化学教育硕士为例,因部分学生本科是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论知识学习,也未接受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论的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十分必要.学生第一学期入学后先教育见习,熟悉中学化学教材和化学教学方法及化学教育改革,了解中学化学教育实际,再集中学习教育硕士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论培训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在学生对化学教学具备一定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研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学生教学能力系统训练打好基础;第二学期校内综合实践,进行微格训练、中学化学综合活动课设计训练、化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探讨、化学微课制作训练等,培养学生化学教学基本功,形成稳定的从教能力,基本具备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能胜任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第三学期教育实习,培养学生化学备课能力、教材研究和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问题的研究能力、评课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第四学期硕士论文集中创作,让学生提早阅读教育理论和化学教育研究专著及期刊文献,给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和阅读量,利用假期时间认真阅读,撰写阅读笔记,尽早制定论文选题、研究计划,严格审查论文开题报告,实施论文进展报告制度,严把论文评阅答辩关,培养学生化学教育研究能力.

4建立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导师队伍

加强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选拔专业硕士导师时,既要看重学术能力,又要看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硕士导师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虽不乏指导的热情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乏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难以高屋建瓴,切中要害[4].因此,高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内导师参加学术会议、国家培训、国内外高校研修学习,进而提高导师的理论水平,把握学科教育前沿,并定期要求导师深入基础教育一线顶岗锻炼,提升导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紧密型的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聘请基础教育化学教研员和一线优秀化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双导师”合作指导的创新模式,强化化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专业精神、专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EB/OL].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5.

第3篇

论文一般包括封面、扉页、目录、论文摘要(中、外文)、缩略语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等部分组成。化学小论文格式规范要求有哪些?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2.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

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30(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页眉:

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页脚:

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页脚: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

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申请学位者);目次页(必要时)主体部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3.21论文题目

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3.2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3.23目次页:

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

3.24注:

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3.25结论:

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3.2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临床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临床医学留学生医用化学全英文授课探索与实践

【摘要】医用化学课程是医学专业留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通过近两年对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精心备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建立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留学生的反馈意见,随时征求意见,促进教学工作不断进步。

【关键词】医用化学;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实践

【Abstract】Medicalchemistryisanelementarycourseforforeignstudentsmajoringin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Throughtwoyearsteachingexperienceofmedicalchemistryforforeignstudents,theideasofteachingreformareproposed:makethetrainingobjectiveclear,andformulatereasonableteachingplan;preparethelessonscarefully,andapplydiverseteachingmethods;linktheorywithpractice,andstrengthentheexperimentalteaching;formmultiplestylesofevaluationmodels,andassessthestudents'qualitycomprehensively;payattentiontothestudents’feedback,andimprovetheteachingabilityconstantly.

【Keywords】MedicalChemistry;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Foreignstudents;Teachingpractice

石河子大学留学生教育自2002年首期招收了18名来自巴基斯坦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开始,至今已经累计招生620名。生源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尼泊尔等中亚及南亚次大陆国家[1]。

医用化学作为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是留学生进入大学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分析留学生的特点,做好医用化学的教学工作,使其在进入大学的初期阶段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通过近两年对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所做的规定。考虑到我校招收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专业背景差异显著,毕业后服务社会的环境不同,我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医学生要求标准的,适应国际医疗工作需要的,具备较扎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临床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

要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充分考虑留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医用基础化学的课程大纲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绪论,重点介绍医用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二是无机化学知识,重点介绍基本的溶液和配合物理论;三是有机化学知识,重点介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一些有机物在人体中的作用。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并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精心备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医用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讲解,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非常重要。例如,在讲解渗透压时,可提出问题:病人打针输液时所用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分别为308mmol/L和278mmol/L,浓度可否高一些或低一些?为什么?这类问题既跟医用化学课程内容有关,又与医学密切关联,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由教师引导得出什么是等渗、高渗、低渗溶液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2]。

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能积极参与讨论,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个特点充分应用到课堂中,变灌注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方式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在每个主题内容结束之后,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请同学来复述刚才学习的内容,对巩固当堂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特别奏效。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3]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良好的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和探索激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反复研究和验证,除了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外,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经历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化学研究的氛围,也能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能力等。

4建立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医用化学课程的内容繁杂,逻辑性差,涉及面广。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单一的闭卷考试为主,不能真实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针对留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如少数学生积极性不高,存在经常迟到、旷课,上课讲话等现象,采取“平时考勤(10%),课堂参与(10%)、平时测验(20%)、与闭卷考试(60%)”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将平时考勤、课堂表现等情况与结课考试相结合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也能减轻期末考试压力,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多元化考核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目的,督促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有利于避免为了应付考试而集中记忆性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4]。

5重视留学生的反馈意见,随时征求意见,促进教学工作不断进步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随时征求意见,师生中期座谈,学期结束时,让学生自愿交1份对本课程的意见,做到边授课边反馈边总结边改进,以便改善今后的教学。有些学生提的意见非常中肯,如:希望教师严格考勤制度,以利于考评成绩的公平性;建议每节课都留出时间答疑,避免问题堆集太多,影响知识的接收,等等。从学生的建议中汲取可行的方案不断改进教学,对提升工作水平有很大帮助[5]。

综上所述,在对留学生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努力探索和总结留学生教学的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总结经验,发扬优势,提高英语授课能力,推进教学水平,为培养国际化的医学人才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石河子大学留学生教育概况[J].3版.石河子大学报,2013-11-30,(264).

[2]程煜凤,姚军,李改茹.浅谈医学专业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3):55-56.

[3]邹燕,胡宏岗,赵庆杰.临床医学留学生《医用化学Ⅱ》教学心得体会[J].新课程学习(中),2014,4:158/160.

第4篇

关键词 化学 本科教育 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Chemistry

LANG Leiming

(Bi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leg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Abstra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educ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 person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of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can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skill practice including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s and construction of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circumstance,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Key words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本科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阶段的熏陶和训练。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是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国外众多知名大学都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但在我们国家很多高校仍存在如只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等弊端。这些都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本科教育中应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增设研究型课程和讲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学科视野、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科研思维训练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1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努力培养科研意识

1.1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科学研究是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之中寻找新的客观规律,而科研兴趣的培养不仅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而且也与我们教师平时教学内容,理念,方法,手段密不可分,如何保证在正常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上,在讲授基础课程时,结合书本知识有针对性的穿插当前国家社会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前沿问题如绿色合成、食品添加剂、新型催化剂等,在较短的时间里,加大重点资料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开设相关的研究型课程和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型实验,以无机化学实验为例,传统实验教材只是让学生照书做实验,只是简单的重复,少有真正的探索与创新,如此学生做完实验课后,收效甚少,从而不能独立设计实验开展科研工作,不具备真正的创新力,也很难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验课的讲授中,将以往的重复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如: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通过实验改进,使学生不但了解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方法和性质,而且还可理解制备过程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同时掌握水溶液制备无机物的一般方法并要求学生对产物不但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还要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该实验是集无机合成、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于一体的一个综合实验,实用性较强。此外,也可以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课题讲解制备无机材料的一些新的方法和表征手段,虽然此时大部分同学可能一时还无法认知和接受这些新的东西,但只要有意识的灌输科研的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且朝着该方向去努力,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教学方法上,应视学生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上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些研究型课程中要更注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通过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或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经过质疑、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获得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开设系列科研讲座,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本科生平时除了忙于各种课程的学习外,接触科研工作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在二本高校中开设科研方面的讲座就更为不多,这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邀请本专业的教授,重大课题负责人等老师介绍当前化学领域所从事的各类科学研究工作如何为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服务,如何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展本科生视野,展望本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并且还邀请年轻有为的教师和科研成果丰厚的硕博士学生代表讲述自身的求学和科研之路,让学生在羡慕之余也有了很好的学习榜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还可开设常规的科研知识讲座,就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及科研风格,本专业的科研方法、研究手段等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

1.3 对学生进行科研岗前培训

化学类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虽然进行过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但接触研究型的实验较少,对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如何从事科研活动还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对从事科研活动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研岗前培训,讲解如何查阅文献,如何选题和进行课题调研,如何分析现在的热点问题,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了解和熟悉科研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以及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对科研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个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2 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2.1 开放实验室,提供实践平台

为了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训练,实验室的开放为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作为基础实验课的有力补充,开放实验室为广大有兴趣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相比较基础实验课,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如实验课上只是照着书本原有实验机械操作,缺乏自主创新和思考,而且由于人数较多无法保证一对一的指导和讨论,另外由于实验课程的局限性不能保证部分失败的实验再次重做,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对操作较差的同学进行补差,通过重复实验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并且允许基础好的同学自己任选实验,进入实验室完成整个过程,验证自己的设想。另一方面,实行导师制,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尽早进入实验室,跟随高年级同学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熟悉从文献查阅、课题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优化实验条件、选用实验仪器设备、评价实验结果及撰写论文等全过程,培养了认真仔细,刻苦专研的科研精神,学会如何用所学知识解释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并树立牢固的团队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撰写课题申请书,参与学校或省级项目的申请,掌握课题申报的整个流程。通过这些创新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探求真理的兴趣,对科学研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也深化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2 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增强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是化学类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工作也是对学生四年来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创新能力地综合评价。因此,毕业论文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毕业论文工作是本科生在校期间从事的最长的一项科研创新活动,它在前期实验课和开放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强化的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目前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过场,最终老师还是会让其通过;大四学生的考研压力会严重影响其毕业论文的工作时间,学生的创新活动得不到时间上的保障;另外由于本科学生人数的众多,师资力量的不足也会影响毕业论文最后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确保毕业论文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1)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题,指导教师必须尽心尽责的指导并对其严格要求,让其知道毕业论文的重要性。(2)针对考研的学生可以提前让其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这就避免了考研阶段时间上的冲突。(3)增加经费投入,保障毕业论文所需药品和仪器的及时到位,打通各专业仪器的限制,使其能为全院师生服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全体师生感受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应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比如,与社会环保组织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周边湖泊、河流采集水样,熟悉整个采样过程,并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处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形成水质报告供环保部门参考。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而且从中也能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地总结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可通过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到质监部门和化工企业等单位实践并将所学技术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改进,优化实验条件,提出更好的技术方案,这就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对本科生来说并不是那么简单,但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赵洪,余立新.在本科生中开设“研究训练基础”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1(28):113-115.

[2] 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战略与管理特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18- 21.

[3] 裘立群,殷焕顺,艾仕云,汪建民.建立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3(8):119-120.

第5篇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增加招收人数,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核心。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招收4届。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化学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结合学院实际学科研究方向,确定了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7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校级基础课2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技术课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少于2学分);综合环节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化学工艺学、高等化学反应工程、新型分离技术、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化工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现代电化学、化学工程前沿讲座、经典学术专著选读、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合成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近代有机合成技术与方法、化学电源、精细化学品化学、液相色谱手性分离、应用腐蚀电化学、绿色化学与化工、化工网络资源与化工软件、现代实用电镀技术、高性能树脂合成方法的应用等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验、科研实践、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知识产权基础与实务、工程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利用等内容。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保障,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保证学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学院把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如学校层面上建立的大型实践基地,学院层面建立的中型实践基地,以及指导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小型实践基地,都可以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在学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指导教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实行“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又一区别。“双导师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具有优越性。目前,企业导师的选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制约因素。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愿意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不多。目前,学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推荐;二是在科研项目合作过程中积极争取。进一步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学校导师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负责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把握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将学生的研究与企业的工程、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更有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从选题开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就需要密切合作,加强对选题的评估与论证,明确选题技术背景和研究目标,使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论文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论文研究进入到中期阶段,学院将联合企业一起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一方面督促学生保证论文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提出警告,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并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加强对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定期交流的管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后期阶段,学院主要结合学位论文对学生加强管理,在双方导师修改同意后,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学院将在校内外选择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进行评阅,对学位论文给出评价,并做出是否同意提交答辩的结论,学院根据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学生参加论文答辩。这使得学位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1.实习基地的建立。企业与学校密切结合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目前,能够主动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不多,学校更多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来寻求企业的帮助。企业从技术保密、安全生产等方面考虑,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企业积极性,是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难题、提供优秀毕业生等方式,要求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企业服务于教学,如在税收、政策上对服务教学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企业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课题组组会 高层次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来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逐渐体现在各个层面,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但是要实现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不仅要加强对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研究生思想和综合素质提高上多做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通过沟通和引导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

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任由他们自己处理这些问题,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对于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我们不能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解决,应该防患于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有所了解,而了解的一个最直接办法就是导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

二、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导师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忽略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在研究型大学尤为突出。研究生所修的课程是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基础,通过课程教学,可以不断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的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以我们所承担的“表面物理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根据历年对选课学生统计,选修本课的研究生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很少。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参加讨论课和项目研究课的机会很少,其中80%来自化学化工专业,但是毕业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高校所开设的前置课程物理化学选用教材不同、课时不同,基本要求也有差别;还有20%的毕业生来自其他学科,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些只学过普通化学或基础化学,物理化学基础更差。另外,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一些差别,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这样一种生源情况下,如何上好这样一门研究生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在教学中还要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1.针对研究生的来源、基础不同,开课教师为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当地将课程向课堂外延伸。对物理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补课、讲座、引导学生兼修和自学等方法对课程教学加以补充。

2.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讨论课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作为开课教师,在重点讲授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科研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开课教师对于学生也要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学生配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互动。

3.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分解考核内容,使学生从繁忙的应付考试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的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作业,复习和巩固)和闭卷考试(强化和提高)。同时把讨论和自学的内容都纳入到考核方式之中,考核扩展到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课题实验工作中着重培养研究生实践和总结分析能力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大都通过实验完成,但是大多研究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能力则较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样使得毕业论文的水平不高,很多毕业论文看起来就同一般的实验报告一样。这一问题除了与研究生本身有关之外,还与导师不进实验室参与课题实际工作有关。现在许多导师只是在开题和答辩时才去关心一下学生,平时总是因为教学和行政事务繁忙而对研究生无暇他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除了研究生自身刻苦努力之外,就是导师要回归到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中。我们课题组老师都是经常检查研究生实验状况,从而及时了解研究生在实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并且对研究生的具体实验细节也能够全面掌控。而对于各种实验中的问题,一般要求研究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再通过分析和讨论来进行实施,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分析不深入的实验结果一般要求学生要查阅文献重新分析讨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成果要求进行多次讨论,直至形成学术论文。通过对学生分析总结和撰写学术论文锻炼,可以使研究生的分析总结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所带的许多硕士研究生在硕士期间都有,并且很多都是SCI和EI检索的科研论文。

四、通过课题组会制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协作精神和拓展知识视野

对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课题组组会制度。通过老师之间的合作或利用研究课题方向相近的特点,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研究课题小组,将导师和研究生形成一个科研团体,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会制度从成立起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课题组会上要求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都要定期介绍自己的实验工作和进展情况,老师和其他研究生对其所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讨论。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综合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拓展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灵感。在组会上通过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大家取长补短,在实验中发挥协作精神,使得各自的论文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五、加强导师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能力,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 无机化学A-2 考试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8-02

近年来,各地高校药学专业蓬勃发展,随着全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药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趋于饱和,竞争方式将逐渐转变成质量型人才竞争,这就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高校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种手段。在高校,考试具有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大学课程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仍然是一次性期末闭卷笔试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因此,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调控下,进行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 无机化学A-2课程的特点

无机化学A-2课程是河北联合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课程,是无机化学教材中后半部分的内容,理论学时数为32学时,主要包括配位化合物和元素化学部分。配合物是过渡金属元素在人体中主要存在的形式,配合物药物是合成无机药物的重要发展方向。许多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都涉及配位化学。本课程主要介绍配合物这类特殊物质的组成、结构、配位平衡等,并说明配合物在药学中的应用。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中心内容之一,主要讲授元素周期表中s、p、d、f各区中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性质、制备和应用基本知识,是从事化学、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A-2课程是药学院本科生(药学、中药和制剂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二 无机化学考核方式应达到的目的

A-2课程考试以前采取期末闭卷笔试+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在往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平时不认真预习和复习,为了应付考试,只在考试前一周突击性地学习,考试过程中有作弊现象。不能通过考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记忆不牢,考完就忘。

此次考试考核改革,要培养学生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要学会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眼、手、脑并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 无机化学A-2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对无机化学A-2课程的考试考核进行了改革,初步制定为:总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论文成绩+期末成绩的考试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20%,论文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40%。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探索改革,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周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元素及其某一方面的特性,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元素与医学”或“元素与人体”等相关的学习论文在第8教学周上交。教师对论文的题目、内容、格式、选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阅,给出相应的分数。该活动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资料查阅、论文写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针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等章节学习难度较大,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学生小讲课活动,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学生经过在宿舍或学习小组的讨论,对该问题学懂弄通后,在课堂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和形式讲出来,形式活泼,吸引力强,效果较好。并把学生写的相关论文成绩纳入最后的总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期(即第5教学周)进行一次期中考试,由教师出题,主要是对本学期前半部分所讲内容进行测试,巩固所学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考试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题量为期末考试的一半并把本次考试成绩纳入最后的总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务处要求,最少每8学时留一次作业,教师对每次作业进行批阅,给出成绩,并针对出现问题较多的知识点在理论课中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时地点名,对缺勤学生给予扣分的惩罚,督促学生按时上课。这两部分作为平时成绩也纳入最后的总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期末考试是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师按要求命题而进行的闭卷考试。本次考试遵循传统的考试形式,是对本门课程整体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前三种形式都是对课程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考查。因此,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比重较大,占总成绩的40%。

四 评分标准

第一,根据论文的题目、内容、格式、选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阅,给出相应的分数。相关论文成绩纳入最后的总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第二,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题量为期末考试的一半。根据标准答案进行判阅。并把本次考试成绩纳入最后的总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第三,平时成绩根据每次作业的成绩和教学过程中不定时的点名给出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第四,期末考试是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师按要求命题而进行的闭卷考试。根据标准答案进行判阅。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比重较大,占总成绩的40%。

五 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一,可能带来的问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量,学生论文可能出现雷同或者照搬文献。

第二,解决措施:对积极参与的学生,与学院沟通,在评三好学生或者其他奖励时给予一定的优先考虑。任课教师加大文献的阅读量,争取避免辨别不出来大篇幅的照搬。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实验教学条件欠缺。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2007、2008、2009级学生)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2)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增设自学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第9篇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③wmin.ac.uk/mad/page-400

④wmin.ac.uk/mad/page-269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验技能;实验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提高,而且对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面向生产和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因此,作为一所传统的本科院校,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同时,为了与其他本科院校错位竞争并办出自己的特色,提出大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实验技能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杜志强等以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把综合化学实验开设成实验时间开放式、实验内容自由选择式、设计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模式。高冬梅等通过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对已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弥补单科实验在实验技能教学上的孤立性,加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杨正银等对综合化学实验近十年来在改革进展、思路及实践进行了总结。对大学化学实验中心新的实验课设置, 特别是综合实验课的课程体系、开设方案及教学目的进行了研究。陈睿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并利用化学实验课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改革实践。

因此,对实验技能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实验项目以及适当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一、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引入综合实验体系中,将基础理论讲述与综合实验等过程融为一体来解决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坚持素质教育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基础,强化工程概念,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教学与综合实验相结合,不但丰富材料力学的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引导,课外学习提倡研究,为优秀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通过本改革,得到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出分别适合于各专业的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大纲,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体系划分及分析

(一)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化学、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修改实验课的大纲,重视三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衔接、重要知识点的互补。专业三个模块的主要课程见表1。

在模块内部建设中,强化专业基础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动手拆装常见的设备,增加学生对常见管件、阀门和容器及仪器设备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观念。

(二)建立基础化学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组,加强课程建设。同时,本课题组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适时地修改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利于提高“专业基础”和“专业”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三)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重视前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结,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修正策略并反馈到后期毕业设计质量保证和管理工作中。

(四)对于本改革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面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在毕业期间的实验操作状况,到工作单位对工作的适应性等等,并与以往的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比较。

三、结语

该研究促进了教风及学风的建设。端正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教学,严谨治学。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注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教与学的双方形成共识,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理论与综合实验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杜志强,李宁,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

[2] 高冬梅, 李莉. 以科研促教学开展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的探索[J]. 实验室科学,2007.

[3] 杨正银, 王春明, 唐宁, 梁永民. 面向新世纪的综合化学实验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

[4] 陈睿.改革实验教学,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大学化学, 2001.

第11篇

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都与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总体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

降低,且发展不均衡,给教学带来较大难度。此外,中等卫生学校的化学课教学中还存在许

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化学课篇幅较大,内容覆盖面较广,但学时相对较少。2、

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与社会生产生活、尤其是与医学专业联系较少,不能充分的体

现专业特色,体现化学课与医学学习的密切关系,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不重视。3、在教学

方法上,仍然以灌输为主,脱离了具体情境,很少运用探究教学模式,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全

面提高,使化学课的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这种情况,工作在医学院校教学第

一线的化学教师们针对医用化学课程在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如有

的院校提出了“三优、一减、二指导”的教学

[6]

,“学导式”与“讲授式”结合的教学

[7][8]

“讲授式”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

[9]

、“阶梯式课堂教学”

[10]

,此外还有“自我导向学习”

(selfdirectlearning)

[11]

。但从整体上看,对于如何在中等医学教育的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科特

点,从教学思想与观念、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系统地探讨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综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1.2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通过调查,了解中等卫生学校化学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各种角度

分析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教育教学的有关规

律探讨中等卫生学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设计与选择适合中等医学教育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化学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

动机作为出发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争取用较少的课时、有限的教学

资源,使文化基础较弱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

发展必要的能力,为后续的医学专业的学习、为即将从事的工作、为终身学习打好必要的基

础。中等医学教育化学教学现状。调查对象为锦州市卫生学校的在校学生、部分文化课、基

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

中等医学教育化学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化学课程在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化学教学

现状优化化学教学内容和结构。

中等。探讨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改革思路,进行理

论论证,并通过教学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检验。

1.3.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与比较分析法。对中等医学教育化学课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基础水平、学生

眼中的化学课、专业课教师对化学课教学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讨论。

文献法。对中等医学教育化学课教学改革具体方向进行理论论证。

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化学;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44-03

Abstract:Practical teaching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or personnel training of chemistry specialty with innovative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s, this paper explores new modes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ncluding constructing new experiment course and evaluation method with clear object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join research groups to foster their thinking ways, and moving up the time for graduation design.

Key words:Applied chemistry;Practical teaching in school;Mode

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培养和输送农林业科技人才的重任,农林业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关键技术岗位,服务“三农”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依然处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阶段,导致本科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通常眼高手低,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严重影响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认可度,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思考。近年来,实践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1-2]。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成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

随着化学在其他自然学科以及技术领域的渗透,高校教育中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化学类专业人才必须接受到各种应用方法和开发性研究的基本训练,并能初步将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本文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对其应用化学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 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化学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是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2种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传统的化学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实验内容大多是对化学理论课程结论或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处于从属地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讲解,学生机械照搬给定的实验步骤,不需要动脑思考,更不需要自己设计,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应变能力。考核成绩一般按书面的实验报告成绩来计算,忽视了对学生实验课堂的表现和动手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只片面的追求实验结果。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但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一种主要的实践内容是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发挥。然而大部分学生以及教师都没有重视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学生依赖指导教师直接给出方案,再按照安排的内容进行短时间的实验,这样导致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都还不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也不懂得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答辩时,答辩教师也尽量不让学生为难,顺利让其通过,毕业论文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而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科研任务重,繁杂性事务过多,对本科生的选题、指导、评审不上心,对学生撰写的论文不加仔细修改,敷衍了事。更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为避免指导过程中的麻烦,甚至直接将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关键部分代劳完成。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要充分结合学校内部资源,及早开展新的切合实际的校内实践模式探索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人才。

2 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2.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首先,对原有的课程实验(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削减简单重复操作以及过时陈旧的实验,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增加一些学科交叉和实用性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以及兴趣,适当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以此来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基础理论。其次,围绕教学内容适当增设一些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如设计性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等,鼓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再次,要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建设化学与农业专业结合的实验平台,便于开展相应的交叉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认识到化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意义,并能举一反三的应用于本专业的实践活动中。最后,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要重视并完善实验考核制度,注重对动手能力的考核。在平时的考核中,要细化到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设备的清洗与维护等各个部分。在最终的考核评定中以考核学生的动手、应变能力,抽调一部分实验出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完成随机抽到的实验考核内容,而指导教师只对一些注意事项进行提示,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操作准确性以及结果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

2.2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培养化学思考方式 仅仅靠实验课程教学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分析、创新能力,农业院校还要结合自身有特色的科研优势,鼓励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参与科研。学校和学院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实验室条件,通过一些制度以及奖励性措施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这种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把自身科研的优势转化成为实践性教学优势。进行1a的基础化学课程实验训练后,学生可以被告知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及目前各位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学有余力以及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和教研室各课题组的教师联系,相互确定后,学生加入课题组。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其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和研究生的课题中,提高自身整体科研能力,也为后期的校外毕业实习和进一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加入也是对其科研力量的一种补充,但更多的是尽职尽责的付出。教师要帮助学生进入研究角色,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情况组建不同的学生研究小组,并选取自己科研课题中部分实验周期短的课题为项目。学生根据课题内容查阅文献,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或创造性设计工作,根据自身的课余时间制定科研工作计划以及具体实验,培养自行处理和归纳数据的能力。

2.3 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 以往毕业设计往往安排在本科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为3个月。这时的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寻找或联系工作单位中,甚至部分学生已经离校参加工作前的实习培训。即使学生按要求进入了实验,但当工作刚出数据的时候,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也只能敷衍了事,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科研训练不够完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这是目前高校普通存在的问题。考虑到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环节,为避免学生因时间仓促等原因而完全依赖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提前1a,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查阅文献,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调研,对题目有较深刻的认识进而能独立提出研究方案。同时,为保证论文的有效工作量,对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时间进行严格规定(至少3个月)。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督促管理学生,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层次,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提出的课题,独立实验设计工作。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让学生汇报工作进展,一方面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完成课题实验内容,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这种互相交流的方式中学到新的知识,端正态度。另外,对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方式也要有所改变,首先,根据论文完成的各个环节包括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进行综合评定。要杜绝部分教师因个人的情感而偏颇于自己指导的学生,导致其他评阅人无法客观地评阅成绩等情况。少部分教师也不能仅因毕业生在论文答辩环节讲的好而给予高评分,而应结合论文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回答情况来综合评定。其次,学院应该制定有关毕业论文的严格评分制度,对教师也要采取奖罚分明的政策。表扬和奖励毕业论文作得优秀的同学,而对于由于自身原因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采取延期答辩和降级的严厉措施。

3 结语

总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育中的作用是重大而深远的。而如何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优秀化学人才,适应21世纪人才激烈竞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是化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多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

参考文献

[1]邓国英,朱晓文.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改进述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64-68.

[2]周秦武,张博,张大龙,等.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3-185.

[3]王学业,黎华明.建立三环节化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3:146-148.

第13篇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二、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三、结语

第14篇

1. 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等(仅限教师节期间表彰):国家级赋20分、省级赋15分、市级赋10分,县级7分。

2. 非教师节期间表彰的其他教育教学类荣誉如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国家级赋15分、省级赋9分、市级赋6分、县级赋4分。

二、教学成果( 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成果,限报6件)

1. 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必备项,限1件):省级16分、市级10分、县级8分;教学新秀按相应类别减2分赋分。

2. 教学质量奖:市级6分,县级4分。

3. 优质课(现场讲课比赛,非录播课):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10、8、6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6、5、4分;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4、3、2分。

4. 优课(一师一优课活动):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4、3、2分,省级赋7分,国家级赋10分。

5. 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或典型经验介绍:按优质课相应类别的一等奖赋分。

6. 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微课评比:县级一等奖赋2分,二等奖赋1分;市级一等奖赋3分,二等奖赋2分;省级一等奖赋4分,二等奖赋3分,三等奖赋2分。

7. 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指市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机器人竞赛、发明创造评比、科技论文评比、中华经典吟诵等。不含学会、社会团体或其他部门组织的竞赛(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和全国英语能力竞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英语能力竞赛、生物竞赛等除外。)优秀(奖)视为三等奖,以辅导教师证书为准。市级一等奖赋 3 分,二等奖赋 2 分;省级一等奖赋 4 分,二等奖赋 3分,三等奖赋 2 分;国家级一等奖赋 5 分,二等奖计赋4 分,三等奖赋 3 分。

(2-7项为近五年取得,其他未涉及到教育教学成果,由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相关证件酌情赋分,限报5件,其中相同奖项限报2件,取最高1件为基础分,另1件按2分赋分,其他奖项累计赋分)

三、论文、著作和课题研究(限2件,取最高1件为基础分,另外1件赋2分)

1. :仅限在教育行政或业务主管部门主管(主办)正式出版的的刊物上发表的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500字以上),非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省、市级每篇分别计5、4、2分,第二作者减半赋分,其他位次不计分;中文核心期刊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加2分;在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减半计分,不含报刊增刊、论文集、习题集。

2. 发表教学资源:在正规报刊杂志发表教学案例、设计、实录、教案、学案等按同级别论文减半计分。

第15篇

关键词:结构化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结构化学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以及物质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科学[1-5]。由于结构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同时涉及大量高等数学以及物理学的知识,是师生普遍公认难学的一门课程。但是尽管抽象难学,结构化学课程在化学专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科学家徐光宪院士曾经说过:“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化学从宏观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到微观本质的探讨,即物质结构的观点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化学各分支学科领域,从而使物质结构的教学在化学系的整个教学计划中的重要性增加了。”[6]。因此如何讲好结构化学课程是许多授课老师思考的问题之一。作者认为对于普通地方学院老师,授课中应该正视不同层次高校间学生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间的差异,在执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次教育,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以上目的,本文作者对绍兴文理学院结构化学优秀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展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通过改革结构化学教学方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一、课程建设开展的主要工作

1.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制订课程教学规范。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在原有结构化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多年来的对比教学效果,结合地方普通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潘道皑教授等编写的较为浅显易懂的《物质结构》课本作为主讲教材,并为学生建议了其他几本教材作为参考教材[7-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授课教师基本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执行,但可以根据课堂学生接受情况稍做调整。授课老师每次课前要求精心准备;上课要将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学生花名册带全,课堂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完整、准确,教学态度端正,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每次课后布置适量作业,教师科研室作为固定答疑地点。对于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①期末考试成绩占70%,采取闭卷形式。②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核课堂听课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将课后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课本上巩固教学内容的作业,以课本习题为主;另一类是拓展性作业,以小论文形式为主。对于习题作业及时批改并进行讲评,对于小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共同合作,以小组的形式提交论文作业,并在课堂上由老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作为主讲进行陈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不断完善教学手段。①已经建立全面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根据结构化学学科的新发展,不断补充新知识。与传统的板书相比,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等有机的结合于一体,较为生动的展示微观粒子的空间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适当结合最大发挥各自优点,并做到相互补充。②在试题库建设中采取购买试题库与自己制作相结合。目前本课程组已经购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服务平台的结构化学试题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对试题库进行了补充。③建立了结构化学教学网站,网站包括教学讲义、教学大纲、习题集、师生互动环节等内容,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④购买和自制了部分教学道具。随着多媒体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在许多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道具逐渐退出了教学舞台。但是对于结构化学课程,传统的实物教具对于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立体结构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展示实物道具并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增进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面,在原来教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三种方法融会贯通,具体如下:①讲授式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传统也是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方法中,我们既重视教材使用,又注重自我学术观点的表达;既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又向学生介绍自己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研究,达到本于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的教学目的,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②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也是结构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习题范例和关键知识点的应用实例,或者是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融,在彼此观点的争议中各自受到启发,以求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深奥的量子化学理论的理解。③研究式教学方法。为了训练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采用了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重点是课程小论文。这种教学方法既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效果很好。

4.积极参与教学改革。①近两年来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学院教学改革工作。课程组成员主持市级教改课题一项、校级教改课题一项。另外课程组成员还参与省级教改课题三项、市级教改项目一项以及校教改课题五项。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双语教学,对于首次出现的专业术语,都给出中英文对照。③近两年除发表3篇关于结构化学课程建设的教改论文外,还发表其他教改论文4篇。

5.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结构化学课程组现有教师四人,都具有博士学历,其中教授两人,副教授一人,讲师一人,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结构较为合理。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与科研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以科研进一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现在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很大,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没有科研成果基本不可能晋升职称,所以需要正确对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教学上给予指导外,也非常重视师德培养,努力做到两者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而不是厚此薄彼。

三、课程建设效果

本课程组先后有两名教师分别获得浙江省第三届和第四届“教坛新秀”,一位教师被评为绍兴文理学院2009年度示范课教师,一位教师获得2008年度院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撰写教改论文7篇,主持相关教改课题2项,课程组主要成员近三年来教学业绩测评都为A。该课程于2008年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后,2010年结题后又被进一步批准为优秀课程。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坚持不懈的教学过程中,结构化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结构化学作为一门非常抽象的理论课,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部分学生中存在课程难学,学了也没什么用的不正确心态,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这是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一直存在的也最难解决的问题。②教学网站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线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已经开通了教学网站,但是学生业余时间利用教学网站学习和交流还是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③面对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如何将理论课更好的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还值得进一步探索。④在本科教学改革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分的严格限制,结构化学课程学时数有所减少,在较少的学时内,如何将最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教研组全体老师进一步认真总结和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工作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英杰,吕庆章.多媒体课件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1,(4):146.

[2]孙巧珍.关于结构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体会[J].考试周刊,2011,(18):27-28.

[3]彭鹏,柴春霞.高等师范院校结构化学课程的难点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75-77.

[4]陈光巨,李宗和.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关于结构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大学化学,1998,13(5):15-17.

[5]施建成.结构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初探[J].广东化工,2010,(7):172-173.

[6]王卫东.结构化学课程的建设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2):105-112.

[7]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编著的物质结构(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李炳瑞.结构化学(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徐光宪,王祥云.物质结构(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基金项目:绍兴文理学院结构化学优秀课程建设资助项目(025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