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课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地理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4
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课程。教师若能抓住教材的本质特征,创新教学过程,这门课完全“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为此,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充分探求教材内在的特点或规律,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地理的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国的地理教学新课标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地理课堂教学在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透过对祖国辽阔的疆域、美丽的山川河流、丰富的资源与物产、浓烈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讲解,充分挖掘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使其树立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等。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联与依赖等方面的剖析,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探寻教材内容的规律性,锻炼学生的思维技能
大家知道,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揭示的正是地理事物及现象间的规律性内容。为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也是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最基本的规律。它贯穿于整个教材。教师在教学中需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并加以总结,这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的精髓内容,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总结能力。
首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特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理教材内容中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知识。它散见于教材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各章节间一些宏观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例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生物、经济生产甚至文化、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其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整体性原理与学生一起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初步评价某方案或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它事实上是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另类表现。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地理景观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2)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地理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3)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地理景观的垂直地域分布。若这些分布“规律”被打破,就产生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分布的“非地带性”特征。这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普遍存在。它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异、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处于同一纬度、北温带的天津和乌鲁木齐,两地的气温和降水根据地带性规律应相似,但因两者的海陆位置不同而打破“地带性”产生差异。乌鲁木齐地处内陆,天津则临海,两地的年降水量显著不同,天津要比乌鲁木齐多。
三、利用地理教材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产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起病急骤急、病情变化迅速,如不早期发现并及时抢救,患者可迅速死亡,严重威胁着产妇的健康与生命[1]。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笔者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抢救的19例产科DIC患者,抢救成功17例,死亡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9例产科DIC患者,年龄在21~35岁,平均年龄(26.8±5.7)岁,其中初产妇11例,经产妇8例。孕期:
1.2 临床表现 19例患者均主要表现为严重的阴道倾倒性大出血,出血不凝、不止,出血量1550~6350 ml,其中合并皮肤黏膜瘀斑及切口、针眼、牙龈等渗血者13例,消化道出血者3例,血尿者2例,有14例产妇出现休克,昏迷5例,有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有2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1.3 抢救措施 迅速终止妊娠,去除子宫内容物,以阻断继续产生促凝物质,防止继续出血,19例患者均早期使用肝素,输注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其中有15例同时输注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治疗。若产后出血不能控制,及时行子宫切除术。本组患者中有3例产妇在经过积极抗休克及给予上述治疗措施后仍无法控制出血,果断行子宫切除术,成功抢救;另有2例患者因病情较重,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2 结果
19例产科DIC患者经积极抢救及配合高质量护理,抢救成功17例,其中14例保留子宫,抢救成功率为89.47%;2例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0.53%。
3 护理体会
3.1 加强产房抢救设备及药品的管理 产科DIC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可能会迅速导致产妇死亡。护士平常需加强对产房的管理,确保抢救设备及急救药品备齐到位。一旦产妇发生DIC,应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对产妇进行抢救。
3.2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DIC一旦发生,出血量大,易发生休克,迅速建立通畅静脉通道,可以保证抗休克措施的及早实施[2]。护士应迅速保证开通2~3条静脉通道,最好置入深静脉置管,以保证快速大量输液、输血以及血管活性药物、肝素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但若产妇因休克较严重,静脉穿刺困难,可以尽早行静脉切开。同时立即抽取血标本并即刻送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根据医嘱输注扩容、肝素、血管活性药物等。本组中19例产妇DIC患者均迅速成功建立静脉通道,其中11例患者建立3条静脉通路,有7例留置深静脉导管(右颈内静脉或者右锁骨下静脉),行静脉切开者2例。
3.3 保持呼吸道畅通 产妇大量失血致使供氧不足,均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急促、紫绀等缺氧表现[3],因此需常规吸氧,必要时行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给予正压高浓度氧,以减轻重要脏器缺氧状态。对羊水栓塞患者纠正低氧血症尤其重要。
3.4 合理使用肝素 早期使用肝素是治疗DIC的重要手段[4],产科护士应熟悉肝素的适应证、常用剂量、不良反应及禁忌证。早期采用微量泵静脉注入肝素,浓度为1 mg/ml,根据凝血功能来调节肝素的入量,密切关注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3.5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状态及生命体征变化,掌握病情动态:(1)密切观察产妇的神志、面容、呼吸、体温、尿量以及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2)观察阴道流血及切口、针眼渗血等情况。(3)观察患者有无栓塞症状的表现,如咳粉红色泡沫痰、胸闷、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报告医生报告,并按医嘱及时处理。
3.6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收集并送检血、尿等标本;注意做好产妇的保暖;重视产妇皮肤、口腔和会的护理。
3.7 心理护理 产妇DIC发生时神志一般清楚,因此常会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护士应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鼓励支持产妇。病情稳定后多与产妇沟通交流,使产妇配合医护的工作,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 考 文 献
[1] 王兆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与止血学,2008,14(1):45-48.
[2] 刘志容,何红燕,莫丽君.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30例.2005,21(5):31-32.
[3] 王远流,罗正盛.产科DIC20例临床分析.中国保健,2007,15(15):56-57.
(一)六国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简介
英国
英国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地理课程没有统一标准和学大纲,其弊端是全国地理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评估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难以进行。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从19 89年开始,公立中小学实行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共有10门,分为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两大类,地理属于基 础课程。
1991年3月,英政府正式颁布了《国家地理课程》(geoyraph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地 理课时占所有课程的10%。《国家地理课程》规定的英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部分(即五个要 求达到的目标):地理技能、区域知识与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这五大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联 的,所有学生都同时学习这五大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又具体分为10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 学生的基本要求(如图)。根据规定,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即在7岁、11岁、14岁和16岁时,要分 别参加统一考试,以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地理教学质量。
(附图 {图})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结构示意图
中学阶段(12——16岁),大多数学校都将地理单独设课,也有部分学校把地理与其他科目结合(通 常是历史)一起教授,但只有一年级较普遍。中学最后两年,地理通常为选修科,大约有半数学生选修,是相 当热门的选修科目之一。
教学目标的五个部分,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如地理技能可分为地图的使用与野外技能两项;区域知识 与理解要求学生学习关于区域地理主要特征的系列知识和一些重要地区的地理情况,包括学生所在家乡(乡土 地理)的区域知识,其他地区以至国外的区域知识。水平1——3着重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英国一些具有特色 地区的区域知识,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区域知识。水平4——7主要学习当地、欧洲共同体国家、美国、前苏 联和日本,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知识。水平7——10主要学习当地区域知识,欧共体国家专题、发展 中国家,以及国际贸易等区域地理知识。从中可以发现,学习乡土地理自始至终是区域知识与理解的重要内容 。因为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当地的有关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 然、人文和环境地理的原理。对于其他地区与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注意选取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地区,并 鼓励学生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自然地理主要介 绍地球表面性质及其它特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大气圈),河流、流域、海洋(水圈),地形(岩石圈) ,动植物和土壤(生物圈)四个方面。人文地理主要学习土地利用、人类居住、就业模式与经济,包括人口、 聚落、交通运输、经济活动(初级、第二和第三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环境地理通过学习自然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学习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滥用;各种环境的质量与弱点;保护与管理环境的可能性。
德国
德国宪法规定了各联邦的“文化主权”。各州也很注意该州的文化不受侵犯。教学大纲由文化部制定,大 纲对地理课程有约束力,由于德国有16个州,就产生了16个文化主权。德国的中学(第5至10年级)有 3种不同类型,加上小学,每州至少有4个地理教学大纲,全德国就有64个大纲,各州大纲之间有所不同。
1970年前联邦德国各个州的大纲是统一的,大纲规定地理课讲授的重点是景观与国家。普通中学地理 课的教材偏重于专题结构。高级中学地理教材则以各个景观作为划分章节的基础。1970年以后的大纲,各 类不同学校区别不大。由于社会发生变革,地理学与教育学产生根本的变化,社会地理学得到地理科学的承认 。在教育学中,人们在挑选、确定、考虑教材结构时都联系到学习目的,一般知识则退到次要的地位。标准是 培养能够适应当今被科学所主宰生活的学生。有关空间的内容——不管是国家还是景观——都让步于普通地理 结构。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学习目的:农业企业体系知识。选择的例子(可以自由选择):德国——农业家庭企业;(前)苏联集体 农庄;中国——人民公社;以色列移民区的集体农庄;美国西部放牧区。
学习目的:工业布局分析与工业经济结构。可选择的例子:(前)苏联重工业中心;美国海湾沿岸工业; 日本——工业大国;上海——中国的工业中心。
1994年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倾向并包涵许多重点。
一部分州的大纲以普通地理学习内容为主。例如萨尔州大纲中文理中学7年级的讲授内容:地球上的气候 与植物区(太阳对地球的辐射,风与海流,气候区与植物区);地球面貌的改变(地球的产生与构造,内源力 量,外源力量);人们对大自然的侵犯(亚马孙地区开发,阿斯旺堤坝:成绩还是失误?对森林的掠夺性开发 以及其给地中海地区带来的后果,严寒地区的空间开发,贝卡——阿穆尔——玛吉斯特拉尔的环境受到威胁, 可以无限制地污染空气吗?水的利用与整治,每人都产生垃圾但无人要垃圾,土地的利用与整治)。从这里可 看出,普通地理专题的内容是主要的,空间只是或多或少地起了例子的作用,它并没有很大的独立价值。
部分州的大纲则偏重于区域地理内容。例如柏林市大纲中,第9年级的讲授内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远 东文化区;印度次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与它的利用;黄河—中国的忧虑;10亿多人口;单有成就 的农业;农村生活;城市生活;矿藏与工业;与计划经济告别?中国向世界开放);拉丁美洲文化区。很明显 ,在上述每一大文化区域里均包涵有地理课的内容。但几乎没有普通地理学(这里指自然地理学)内容,或者 将普通地理学内容放进每一区域里讲授。
也有的大纲把普通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例如巴伐利亚州普通中学大纲;5年级的讲授 内容为巴伐利亚州(城市与郊区;交通;德国南部疗养区;农业;自然地表形式;熟悉德国南部)。6年级的 讲授内容为德国(海岸;工业、德国:统一的国家)。7年级的讲授内容为欧洲(欧洲的气候区与植物区;欧 洲的政治区域;欧洲的经济区域)。8年级讲授世界概况(世界概况;人与受到威胁的自然界的关系;非洲: 地球上变化着的一洲;亚洲南部与东部的不同发展)。9年级的讲授内容为世界大国美国、俄罗斯;北与南的 差距: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国家;附近地区影响空间的因素以及该因素对人产生的意义。显然,5年级与6 年级大纲中的标题是区域地理的,而实际上讲授普通地理学概况。与此相反,7年级完全以区域地理为主。但 是不象以前那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讲欧洲,而是把内容分成大的(一般的)专题。8年级和9年级则部分以 普通地理、部分以区域地理为主。
全部大纲都有以下的专题重点,但范围程度不同:
那么,我们如何针对地理教学语言的特点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语言呢?
一、科学性
地理教学语言必须真实、正确、准确、精练,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字音要准确,用词要科学。对于比较生僻的或读音没把握的字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地理概念时,要注意科学性,切忌失真或张冠李戴。有些教师粗心大意,不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科学性问题未能及时予以纠正。如最常见的是当学生结合地图叙述时,经常把地图上的方位说错,把地图上的“北、南、西、东”说成“上、下、左、右”。对此,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做到准确、科学。
2.语言要清楚、明白。教师的口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语言要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要求,问题要讲明白,让学生听清听懂,这也是学生爱学、学好、学会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分析透彻、论证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切忌语言无序,颠三倒四,随心所欲,主次不分。教师语言上的混乱会使学生无法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
二、启发性
地理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耐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果、辨证关系,同时还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1.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从感性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推进。如学习“天气和气候”时,首先从当时或当地出现的特殊天气现象引入(如北方的沙尘暴,宜昌地区的霉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能体验或亲生身经历的现象,因而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善于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应及时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比较、联想、想象、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跃的状态。
(1)从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以及主从、因果等方面考虑,引导学生的思考。如引导学生分析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可启发学生从位置、风向、洋流、地形等多方面考虑。
(2)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对比、想象、联想的方法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把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与一般的楼房对比,把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作对比,把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气候、水文、农业、生活习惯等进行对比。
(3)合理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之精神振奋,克服消极和抑制状态。对此,教师运用语言时要在音量、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多下功夫,音量大小强弱要恰如其分,语速快慢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异,一般叙述性和描述性语言速稍快些(以350字/分钟左右为宜),与学生对话交流及讲解重、难点的语速则宜稍慢些(以250字/分种左右为宜),语言要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轻快时如行云流水,重要处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平板枯涩、一调到底的教学语言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更谈不上有启发性。
三、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是具备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幽默风趣、令人动情的教学语言, 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深入活泼。
1.形象的语言描述。在地理课中,除了运用地理图象、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和说明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也是对其他媒体的最好补充,更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重要手段。描述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优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这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恰当地运用民间谚语、成语及诗词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练,情趣盎然,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运用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语句来描述地理景物时,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使人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在朗读这些有关的作品时,学生多能聚精会神、认真倾听,使课堂气氛为之生色添彩。
如学习我国名山时,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学习到我国新疆气温差较大的特点时,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
Abstract: Local Colleges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ability has the static form of the public 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de ability, job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bility. And it has the dynamic form of the theoretical supporting, actual operation, exchange integration, strai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As a whole, these forms hav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supported firmness, technical progress, operational practicability, operational standardization, flexibility for responsing,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关键词: 职业能力;构成;特点;经管类本科生;地方院校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bility;constitute;feature;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local colleg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210-02
0引言
能力是胜任某项工作或任务的主观条件,技能是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能力中有技能,技能是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培训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1]和相关院系的高度重视,并已付诸行动[2]。但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由哪些组成,这些技能又有哪些基本特征,却较少见诸书报期刊和网站。本文对此略予分析,希冀有助于地方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1公共能力和公共技能
公共能力是各专业本科生的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技能是指各专业本科生都必须掌握运用的公共技术能力[3]。经管类本科生必须具备公共能力集中表现在表达、理解、分析、思维、公关、外语、计算机应用、数学应用等方面。其中也包括运用相应科学技术或经验技术的技能。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文字符号语言等方面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包括观察、审视或透视、理解、领悟、预测、预见事物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发现能力、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职业能力。既包括职业分析能力、职业理解能力,也包括职业表达能力,职业公关、外语、计算机应用中的思维能力,还包括职业创业思维能力和职业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一切职业都必须思考问题,都得思维。思维的角度、广度、深度、程序、方法、新度不同,从业状况就不一样。职业思维范式直接束缚从业状况。思维范式的改变与创新,意味着职业金点子的孕育,预示着职业中的创业与创新。所以,学生职业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就是要把职业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实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公关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构建和谐团队的能力,代表本单位或本企业对外交往、接待能力等等。
外语能力是指英语或其他外国语的读、听、写、译等能力,其中包括运用读听写译相关科技技能的技术技能。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基础原理,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自动化操作与管理的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集中地表现为相关应用技能或者说操作技能。
数学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预测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上述能力之所以称之为公共能力和公共技能,是因为这些能力不只是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也是其他各类专业本科生都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2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称之为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性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调研能力、规划与策划能力、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变革与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等等。
学习能力包括:学习专业科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学习专业新技术的能力,学习操作技术设施设备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的能力,学习中自我培养的能力[4],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应用能力包括:把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把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经济与管理工作的能力,熟悉专业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它应用推广于经济与管理领域的能力,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单一和综合的应用能力等。
调研能力包括:运用各种相关方法调查经济与管理活动的能力,资料研究能力、财务分析与研究能力,风险分析与研究能力,经验总结能力,发现问题及原因剖析能力等。
规划与策划能力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的中长远期战略规划能力、近期计划能力,项目策划能力或某一活动的策划能力,创业计划或创业策划能力,以及规划、策划文本的编撰能力,图片与模型的设计制作能力等。
适应与应变能力是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它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业的适应能力,创业的应变能力,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国内外市场变化的综合应对能力,激烈竞争的应变能力,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应变能力,技术变化乃至更新的应变能力,人化的应变能力,资金匮乏的应变能力,信息不畅的应变能力,客户与各利益相关者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等。
变革与创新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知识,以新的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新的经济与管理活动方案等,藉以取得显著效果的能力,包括角度创新、方法创新、思路创新、模式与方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必须培养和具备的极其重要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行政组织和党团组织的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社区管理能力等方面。
行业技能是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的细分和深化[5]。经管类专业相当多,覆盖的行业相当多,一个专业往往覆盖几个乃至多个行业,如旅游管理专业就覆盖旅行社行业,饮店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业等多个行业,其中一个大行业中有多个小行业。鉴此,经管类本科生必须培养的行业技能因行业不同而不同,综合各行业的共同点,大体上必须培养以下技能:①行业学习与适应能力;②行业组织管理能力;③经济行业及企业组织、经营、管理能力;④行业科学技术应用推广能力;⑤行业创新能力;⑥行业拓展创新能力和破解行业瓶颈能力。
岗位技能是行业技能构成的基本单元之一,是专业技能的微观表现。岗位不同,技能不同。经管类本科生必须具备本专业涉及的行业及其岗位的技能。①要熟悉专业相关行业中系列岗位工作业务和操作规范,具备上岗操作的实际能力,熟悉行业各岗位技术设施设备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②要具备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③要使学生熟悉各岗位间的关系,具备岗位设计和岗位策划的能力,具备岗位管理的能力。④要使学生熟悉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客观规律,籍以形成行业性岗位拓展和岗位创新的能力等等。
专业技能、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专业技能是一般,行业技能是特殊,岗位技能是个别。专业技能从宏观层面为行业技能提供依据和支撑,行业技能从中观层面将专业技能具体化,为专业技能提供技能支撑。岗位技能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就业。
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既要兼顾三者又要有所侧重。①奠实专业技能;②突出重点行业技能;③突出关系较紧密、地位较重要、就业竞争较缓和的岗位群;④依据行业间、岗位间的联系与相通性,培养学生行业技能、岗位技能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3职业道德能力
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经济活动与管理活动,都必须面对客户和服务对象,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修养,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这是极其重要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主要表现在职业责任、职业自尊、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诚信、职业自律、职业创造、职业奉献、职业情怀、职业境界等方面。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具备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才可能热爱职业,忠于职守,形成履行责任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把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同群体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它同自己的生存发展、团队的做大做强、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决心为之奋斗终身。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自尊。①要有职业自爱;②要有职业自尊;③要有职业自重;④要有职业自觉;⑤要有职业自信;⑥要有职业自豪和自荣意识。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必须具备炽热的职业情感。①要热爱自己选定的职业;②要对职业执着;③要在从业工作中情绪饱满、热烈稳定,防止和避免情绪低落;④要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情商。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要具备认真的职业态度。①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工作热情。②要培养学生落落大方、谦虚友善的工作态度和待人态度。③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态度。④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要具备自觉的职业诚信。①要培养学生 个人的自觉诚信意识乃至个人职业生涯诚信意识。②要培养学生团队的自觉诚信意识,乃至企业(或社区、或行政单位等)的诚信理念。③要培养学生社会和民族的自觉诚信意识等等。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要具备严格的职业自律。①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职业法纪,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自觉地用职业的法令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反省自己。②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维护职业法律、职业道德的习惯。③要培养学生学会拟定、修订和完善相应的职业规范,以有效约束自己和团队成员。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操修养。①要具备遇事冷静,百忙不急不烦不躁的职业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偶发紧急事件、危急关头和重大困难等情况下,沉着应对,有条不紊。②要具备在艰难困苦、坎坷曲折的职业生涯中百折不挠、坚定乐观的职业情操。③要具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容宽厚的职业修养。④要具备职业审美意识、审美素质、初步奠定职业美的风范。藉此,使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怀。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要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人生观。①要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形成执着的职业生涯追求,设计和逐渐拓展自己的职业道路。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职业工作和创业过程中努力创造,积极奉献。③要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攀登职业造诣的新高峰,形成职业追求的无限境界。
职业使命感是从业的方向,职业自尊是从业的前提,职业责任是从业的立足点,职业情感是从业的动力,职业态度是从业的基础,职业自律是从业的保证,职业情操修养是从业的颜面,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的灵魂。这八个方面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构成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职业品质和职业道德能力的框架体系。
4职业能力的特点
经管类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公共部分、专业部分和道德品质部分是个统一整体。公共部分是基础;专业部分是主体;职业品质是灵魂,是保障。三部分构成的职业能力整体,具有自己鲜明的突出特征。
理论支撑的厚实性和广泛性。经管类本科生有系列专业公共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等模块课程。以此为基础培养的职业能力,较之于高职高专学生理论支撑是厚实的。
能力与技能构成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经管类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理论知识,思想品质、情操修养、职业道德,专业一般技能、行业技能、岗位技能等。形式多样,有经济运行的职业技能,有行业管理的职业技能等等。结构复杂,层次较多。既有公共要素,又有专业要素;既有宏观层次,又有微观层次。功能众多。既有职业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情怀,又有职业创造与职业奉献,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功能都丰富多样的职业能力体系。
技能操作的实战性和熟练性。经管类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具体项目,从设计到培养,从理论教学到实操训练,要从实际需要出发,①要突出实用性实战性;②要注意技能的与时俱进、及时更新;③要强调提高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
操作应用的应变性与创新性。经济与管理领域情况复杂多变,要求经管类本科生的职业能力因情而变、因势而变,使之具有应变性与创新性。因此,能力构成体系要不断修订,不断完善,适时创新。
驱动机制的激励性和长效性。经管类本科生职业能力体系有其构成的内在机制。①课程机制,②实训机制,③顶岗实习机制,④从业资格证培训考试机制,⑤竞争机制等。这些机制是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激励性和长效性机制。职业品质的各要素是经管类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取向机制、前提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等,也属于激励性、长效性机制。
培养提升的过程性与规范性。从动态看,经管类本科生职业能力及其构成,是一个实际培养过程。该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其层次性与递进性,有其阶段性与连续性,是个四年一贯制的逐步展开与提升的过程。该过程完全按照上岗的职业要求规范操作培训。全程都有操作规范,具有显著的规范性,是过程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是一个规范性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高校职业技能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宽善顶岗实习制度.云南教育:视界,2009,(2).
[2]宁波市人事局.江北区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工程培养复合型人才[Z].江北政府网, 2009.04.10.09:55.
[3]石谦等.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指导手册[M].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11).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发展仍处于运营阶段,对性质的学习依赖于具体经验,由于年龄小,自身的知识积累也相当有限,这就造成了接受知识的局限性,学习上比较依赖于家长和教师。
1.年龄小,依赖性比较强
对老师有特殊的依赖和尊敬,对于老师的指导几乎全盘信任不质疑,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2.小学生约束力、自制力差
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易分散,一般注意力在20~30分钟。
3.表现欲,模仿力比较强
上课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说完,就急于回答,欠缺思考。
4.爱说、爱动,比较自我,管理起来难度大
二、结合心理特征,携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冰心曾经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心中有爱,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爱的沟通桥梁,通过交流,言行感化,真正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与学生做到相互启发、相互理解,进而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1.明确学生需求,用爱感染学生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与学生相处时,多接触、多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不仅需要我们的鼓励和信任,关心和爱护,而且还要教师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甚至,更深层次地从外在表现,去发现他们的内在需求,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家庭背景,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低年级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敞开心扉用爱去鼓励温暖他们。比如,在课间自由活动期间,不小心滑倒,或是遇到困难的事情,难过而伤心的时候,我们要用爱的行动表达出来,走到他们中间去,去搀扶、去鼓励,多与学生沟通,拉进师生关系,准确洞察学生的心理世界,因势利导,在授课中有的放矢地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懂得欣赏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般在20~30分钟,注意力较易分散,这也造就了他们的纯真宽容和富有爱心。可以回想我们的学生,当上课时偶尔走神换来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害怕的立马认真听课,课下见面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仍然对我们主动问好;课下打闹争得面红耳赤,课上还是互帮互助,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宽容和纯真,教师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关注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这些优良品行闪光点,为我们的教学增添色彩。
3.注重言行,引导学生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爱说爱动而且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表现在学生的眼里记在他们的心里。记得有次上课前,我来到教室,发现讲台处有垃圾,顺便就捡起放垃圾桶里,没留意的一个小动作,竟然让后排的一名学生看到,没想到,他也看看周边的卫生,把桌子底下的纸碎片捡起,放到自己的课桌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必须首先做到。
三、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1.诱发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授课讲授法
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还不完善。授课方式宜采用直观授课讲授法。鲜明的多媒体画面、新颖的图片、卡片等教信息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教具,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对教师讲解中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应对。针对认真听课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相反,对于没有认真听课或急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做出正确及时的纠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鲜明的动画,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抓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授课,同时注意恰当的提问,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从“说”“动”中轻松获取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讲授“角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小火车拉货动画结合图形声音,每一节车厢装载一个图形,有三角形、梯形、正方形、菱形等不同的图形,火车通过后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参与课堂,数一数共多少个车厢,每个车厢都有什么图形,老师汇总然后将这些图形遮盖藏起,只暴露出一小部分,猜猜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引出角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播放,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声音与动画的结合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身心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授课学生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特别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由于注意力时间短暂,一会儿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老师再拉回来,课堂气氛比较热闹,往往复复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太牢固,教师边授课讲解、边引导学生忙得不可开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培养。老师可针对这一学生的特点,备课时多准备一些感兴趣的教案。比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讲解时间、语音语调节奏、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等的控制。还要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爱动、注意力等心理特点设计安排小组学习竞赛。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看一看班上哪一组的学生最快、最好、最准确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间的合作关系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儿童游戏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2.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贯穿课堂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是比较强烈的,有时候问题往往还没有表达完,小手已经举得高高的,针对这样高昂积极的学生,也是特别“高兴”的,因为这样的学生会起表率带头作用。针对这种负面的“积极配合”,我作为教师是引导,提问问题前,首先,要求学生把手“藏起来”,也就是全部手背后;其次,控制问题的语言提出速度,提醒学生仔细听问题;最后,问题讲述完毕,知道的学生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爱打岔的学生,可强调“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手在哪里?”等词语进行提醒。让学生充分都参与到课堂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注意正确答案的引导,纠正错误,学生小小的进步也要发自内心的鼓励表扬,幼小的心灵对于老师给予的肯定、表扬和支持就会特别喜悦,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进而达到高效优质的课堂效果。
3.规范课堂常规,形成课堂气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气氛是由老师主导,学生做主体,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要起立向教师问好,教师要还礼;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不抢答;别的孩子回答问题时要学会倾听,倾听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倾听,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倾听;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准擅自离开座位;计数器、卡片等一些数学教具要管理得当,每次使用完的教具都应该要求学生放到指定位置,否则,它们就成了造成课堂不安定因素的“罪魁祸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体态语言的优势,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些课堂中的常规,就可以将孩子们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境教学奠定基础。
四、运用课堂练习,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对本次的教学活动或内容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加深课程学习的印象,对于重难点要再次重申和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1.设计个性化的课堂练习
每一节课程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的教学情感目标,突出重难点,结合实际情况,集中性练习。对简单的问题,简而言之带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可针对课堂的拓展训练进行详细讲解,把教材的重难点再度强调,进行专项练习。
2.及时反馈结果,当场诊断
课堂练习结束后,很多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时可带领学生进一步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当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正确的方法第一时间留在大脑中,当然当场巩固消化吸收,印象深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服务于生活,也能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作为小学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打造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并且善于因势利导,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从小培养他们获取知识、思考知识的能力,更为进入高年级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靖.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4).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4―0095―02
最近拜读了发表在《旅游学刊》2005年第3期《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一文,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文章不但从理论上对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方法给予了较全面的分析和介绍,也用原始数据做出了实证分析。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笔者对作者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及其统计结果的解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本着严肃的科研态度,想在此提出,以便大家讨论。
一、回归模型的使用
回归分析是描述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个常用的数学工具。它包括一元与多元、线性与非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也可以用来进行短期和中长期预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自变量为“黄狮寨索道的满意度”、“天子山索道的满意度”、“白龙电梯的满意度”及“观光电车的满意度”,因变量是“武陵源之旅的总满意度”。作者在问卷中为了测量“武陵源之旅的总满意度”,共涉及了24个有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4个与行有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24个问题应当作为回归分析的自变量,它们是来解释“武陵源之旅的总满意度”这个因变量的。为了更明确旅游六要素中哪个方面对游客满意度影响更显著,可以把24个问题转化为6个大方面,即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新的自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则更能反映影响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但作者在使用回归分析时,只把有关行的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与“武陵源之旅的总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是不太恰当的。所以笔者认为应当把本文要研究的与索道相关的4个问题作为一个方面(行)来讨论比较合理。否则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
二、SPSS统计结果的解释问题
这篇文章的数据统计使用了SPSS10.0统计软件。这个软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在这里,作者利用此软件进行了回归分析。从结果构成上,有回归拟合优度检验(只’检验)、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9检验)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检验内容是全面的。但在结果的展示和解释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结果中没有置信水平,是95%?还是90%?或其他多少?因为置信水平是反映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没有它,结果的可信度就无从谈起,且显著与否就没有标准。而SPSS统计结果中应该有显示的。在这篇文章的结果中却没有,可能默认值是95%,但在此作者应解释清楚。(2)文中有这样一段解释:“表2中,R2Α值非常小,几乎接近于0,表3中9值较大,表4中Betastandardized明显偏小,可以判定‘黄狮寨索道的满意度’、‘天子山索道的满意度’、‘百龙电梯的满意度’以及‘观光电车的满意度’与‘武陵源之旅的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个解释不准确。首先,明显偏小这种表达不能作为显著与否的解释,在统计结果中有临界值或相伴概率(sig.值)及9或‘统计量,它们都是判断显著与否的指标。另外,偏大的9值会导致的可能是显著结果,而不是不显著。从统计结果的数据看,常量,“天子山索道”和“观光电车的满意度”的相伴概率值(0.000接近0)均小于0.05,根据统计理论,它们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显著水平是显著的。“黄狮寨索道”和“百龙电梯”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显著的,因为它们的相伴概率值(0.353和0.507)均大于0.05。这个结果与文章作者的解释是矛盾的。这里的关键是显著性水平是多少?如何正确地解释统计结果是否显著?显然结果与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正确选择有关。在此之所以正较小,是因为这些变量值是解释总满意度的一部分自变量。
三、回归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问题
这篇文章后面对游客满意度用百分比又进行了总体测量,并指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索道、电梯等客运交通工具的满意度与游客的总体满意度却并无显著线性关系,游客对索道、电梯等客运交通工具的满意度并不能直接增进他们对武陵源风景区的总体满意感”。而通过对数据的结果分析,至少“天子山索道”和“观光电车”在0.05的显著性水平是有显著关系的。如果把这4种交通工具作为一个变量来分析它们与总体满意度的关系,可能结果并非像文章作者所解释的那样,这一检验可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一文的学习分析。笔者以为,数据分析对于理论研究非常重要,正确地使用数学方法可以给理论以有力的佐证,但不恰当的解释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这对指导实践是不利的。比如说索道对游客总体满意度作用问题,按照文章作者的解释,我们可以把这些索道电梯拆除,从而保护景区的自然景观,也不至于影响游客的总体满意度。这是否会事与愿违呢?
关键词:中学地理 课外实践 组织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97-01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外实践课的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课外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实践课就要有目标、有计划,因此,应重视实践课的设计,并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方式。借此,笔者围绕实践课的组织与设计加以简要分析。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在教师指导、组织下,学生在课外主动的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学科实践内容最丰富,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3.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是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目的的设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实践的方向,就达不到实践活动的意义。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指明了方向,是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1.知识目标的设计
与地理课堂教学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注意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知识目标教师不一定要给学生加以明确,但是教师在指导实践活动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知识层次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着重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2目标应具有可达性
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要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的设计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思想教育目标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能力,树立开放、竞争、创新的观念。
三、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确定后还要注重计划拟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设计。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一般应包括实践内容拟定、日期拟定、路线拟定、地点拟定等。
1.实践课的内容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对其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的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2)具有趣味性。(3)具有可操作性。
2.实践课的时间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
3.实践课的地点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也相当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应因事制地。
4.实践课的线路拟定
对实践活动线路的选择也应有周密的计划,在实践活动路线选择上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缩短路程。2.尽量避免走回头路?。3.途中可以多观察地理事物。
总之,对路线的考虑应因事制线。?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计划都策划好之后,最后就要考虑实践课具体操作的组织设计。
四、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
一般来讲,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核心是具体实践时的组织与操作,在组织前我们还应考虑实践课的组织方式和过程。
1.组织方式的分析
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选择的组织方式应该符合实践内容的特点,只有方式较适宜,才能使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组织过程的分析
组织过程是对实践课的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多。主要有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时间分配问题、人员分配问题及内容的开展等。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很大,所以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对地理课外实践课要因实践内容定计划,因学校的情况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有步骤的进行,最终形成地理课外实践课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数字化、交互性强等优势,将这些优势运用到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微课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新的乐趣。微课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运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也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微课教学模式的使用是对当下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提出的新变革,将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新的方式。
一、地理微课的特点
地理微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的视频展示。地理微课容量小、内容精、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也由于其容量较小、内容较为精辟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地理微课的这些优势使其在地理课程中的普及和发展变得更有优势。
微课的另一特点就是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变得越来越普遍,微课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一部分,微课的信息化特点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应用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接触到除了课堂以外的知识。这些优点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新方式。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
1.生活化
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地理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其生活化的特点也表明地理学科对于高中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这一特性,使学生能够领悟地理课程学科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同时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加地理课程教学的生动性。
2.趣味化
地理n程由于其源于生活,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使得地理课程成为一门趣味化的学科。地理微课的使用,充分展示了地理课程的趣味性。由于地理微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特性,使得许多只能用文字描述的地理知识能够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充分展示,相比于传统课堂的地理教学模式而言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探索和创新。
3.综合化
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也是其较为显著的特性,并且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也是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使得教师必须设置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地理课程内容中的每一类知识都能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进行扎实地掌握。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综合性进行备课,对课外知识进行准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展示地理课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将地理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趣味性转变。
三、地理微课的应用
1.微课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实现了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每一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同,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分层教学和分层设定。微课在分层教学中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优势,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微课时间短、内容精的特性,也可以帮助部分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重难点学习,帮助其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提高其学习效率。而微课视频的播放,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对部分知识和内容不必进行重复教学。同时,微课视频的独特教学方式也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微课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方式
微课也为地理教学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利用视频和图片的播放呈现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微课的使用也能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重复学习,使学生对于不清楚和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加强学习,同时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四、小结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僵化,为改变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共同发展,顺应了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微课教学严重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列举典型案例进行强调,有利于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微课;初中;地理
1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1借助微课解释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讲解抽象的重难点知识时,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增加学生理解生涩知识点的难度,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老师合理的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的色、形、光和声等功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能够让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地理课堂中学习,让学生深入感受抽象知识的连续性,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例如: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这节内容时,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性,所以便可以利用微课录制Flash,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详细的告知学生[2]。这样通过微课视频的动态演示,又有老师的详细讲解,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生动、更形象的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2选择合适的微课程素材,提高课堂效率:
在应用微课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微课程教学素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灵活应用微课程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其中,作为初中地理老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选择微课程教学素材时应注意下列两个原则:
1.2.1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所应用的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原则,而地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点也需要讲究科学性,这则要求初中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广泛搜集科学合理的微课程教学素材,并将其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植入到微课程视频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保障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避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误导现象[3]。例如:在《工业、城市与交通》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神州”发射的视频资料,以此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回顾西部地区的矿产分布情况,了解西部的工业主要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西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4]。
1.2.2坚持典型性原则。
微课程在应用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地理知识,就应该选择典型性的教学素材。例如: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内容为微课案例,其微课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全面了解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并能够通过读图准确确定范围和概括所谓位置的特点,老师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借鉴《是真的吗》电视节目,提出“看三分流水,纤流细细,珠穆郎玛,唯我独尊”和“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地理案例,充分利用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进行分析,了解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而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
1.3通过微课复习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采取微课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自觉进行校正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首都———北京”一章内容的《祖国的心脏》内容时,由于课堂只有40分钟的时间,而要想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北京的简称、全称、轮廓和位置等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因此,当这节地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辅助采用Flash进行教学,以拼图的形式组合北京的具体地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不断进行复习,从而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目的。再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复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制作《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微课。然而,由于学生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这节内容的基础知识,所以老师便可以组织观看关于黄土高原当前的实际情况,并在学生观看微视频结束之后,帮助学生整理学案,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纠正策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基础知识的目的。
2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微课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首先老师展示以往美丽新疆的微视频,这时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为什么图片中的新疆这么美呢?而当前大部分关于新疆地区的图片都是戈壁、沙漠和荒凉的景象,从而导出“生态保护”这节内容;其次,以多媒体设备将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融入微课中,让学生思考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部分学生提出应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多个自然保护区;再次,老师可播放《可可西里》中的片段,让学生思考他们是因为什么杀害藏羚羊呢[5]?原本他们仅仅只是普通牧民,但因为草原退化,土地变成了沙子,迫于生计,他们成了偷猎者的帮凶。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护区中的保护资源,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3结论
总而言之,微课程是初中地理老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维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将微课合理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创新地理课程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满足中学地理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率,便需要学校老师深入探究微课的应用策略,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让微课程教学技术越来越成熟。
作者:王艳梅 单位: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实践;组织;设计;地理学科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开设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课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不同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组织方式。
一、中W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开设意义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地理学习热情。
2.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如观察月相变化,课堂上无法完成,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进行。
3.促进综合能力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虽然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实践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等。
二、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设计
教师指导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1)符合学生知识层次。地理课外实践课目标设计,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着重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密切联系,充实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2)具有可达性。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性很重要,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设计
地理课外实践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进行地理实践活动。除实践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外,最主要是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践过程的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从而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和增长才干。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作用。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应在实践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注重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点拨。但要注意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挫伤其自信心或包办代替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品德,树立开放、竞争和创新的观念。
三、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1.实践内容的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但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科学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必须正确,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特点,知识性即在实践活动中能从知识、技能角度,使学生有所收获。
(2)富有趣味性。趣味性即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趣味和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自愿主动参与,没有趣味性效果不佳,其积极性也难以持久。
(3)应有操作性。内容选择具有可操作性非常关键,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实践过程,则实践活动难以进行。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大气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观察出结果,不宜作为实践课内容。又如,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当地条件不具备,时间、费用等也不允许,也不能作为实践课内容。
2.实践时间的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时间拟定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例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观察星座应该在月暗的日期;观察瀑布应在丰水期;观察大潮应选择农历的初一或十五等。总之时间选择要注意与实践内容相符,因事制时。
3.实践地点的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地点也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需因事制地,如对山脉走向等野外观察实践,应选择一处可以统揽全山的位置。对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不能在低纬度。对交通、商业网点等考察则要多拟几处地点,才能进行比较、分析。
4.实践活动线路的拟定
(1)尽量缩短路程。先考虑怎样去线路最短,路线短可以减少途中时间和路途疲劳,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实践地点活动。
(2)避免走回头路。在实践课中以及结束返程时,尽量不走回头路,实践课上走回头路线会使学生兴趣全无。
(3)多观察地理事物。路线拟定除线路短、避免路途重复外,还应注意路线能够观察更多地理景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致,减少路途疲劳及乏味,利于增长地理知识。
四、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形式
1.组织方式的分析
(1)集体活动。可以吸纳较多学生参加,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提高奠定基础。如观察地理景观,访问和调查乡土民情,旅行考察等适合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是地理课外实践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环节的机会,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发挥集体的才干。由于小组活动最能满足学生的课外实践,其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实践活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天文、气象、地质、环保等小组,可以定期开展不同活动,成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式的主力军。
2.M织过程的分析
(1)注重安全。课外实践课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安全分析。
第一是交通安全。实践课开展中,会有或多或少的行程,特别是集体野外实践,指导教师要做好实践服务工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二是实践场所安全。在实践场所学生独立或分组实践活动,形成分散状态,指导教师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也会存在潜在安全问题。要求实践活动前指导教师除布置好实践内容外,一定让学生高度注意安全,防范于未然;实践活动结束时及时进行人数清查,才能返回或进行下一环节实践活动。
(2)把握时间。一是缩短不必要时间。由于实践课以实践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如果途中浪费大量时间毫无意义,还有可能延误实践正常进行。二是实践活动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是时间不能放任自由,实践课和课堂教学都应有时间限制,让学生有时间观念,在有效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实践内容。
(3)分配人员。课外活动时,常常会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小组完成,每个人又分担不同环节的任务。就要求所有成员合作,每个成员都要负起责任。具体每一个成员分配什么任务,则根据人员个性差异分配,即因题择人,因人而宜。
(4)开展内容。实践内容的开展是实践活动准备的目的。内容开展可使学生获取地理课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辩证地看待周围的地理环境。要求教师跟踪辅导,对自然地理的实践,如天文、气象等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测量,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记录观测到的天文、气象数据并分析总结、装订成册。对于人文地理、乡土地理的实践,比较适合大班、集体参观和访问等。但最后都要撰写小论文作为实践成果。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固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校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大,形式多样。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有认识、有设计、有计划、有操作、有步骤地进行,充分发挥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2] 余本祜,刘贤昨,张爱群.普通教育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板书设计 基本原则 常用类型
精彩的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我认为追求高效地理课教学必须研究其板书设计,让科学的板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得益彰,是促进地理教学高效的重要策略。以下,我重点对地理课的板书设计谈一些心得。
一、地理课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堂高水平的课离不开优美的板书设计。从板书字体的书写、整体布局可以窥探到教者的教学基本功和思维能力。好的地理课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结合自己在地理课教学中板书设计实践,我认为地理课板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地理课板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结构的合理性两方面。板书内容的文字、图表及表达的地理知识必须准确,而且板书中的各种文字、符号、图表还要按一定的形式结构科学组合起来。
2.简约性原则:地理课的板书设计在形式上要简约,但简约并非简单,而要反映教学内容之核心,体现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提炼,用最简洁的文字或符号概括教材最本质的内容。如在板书中善于利用地图、符号、表格等表达说明教学内容,既要能反映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又要能帮助学生理顺逻辑关系,掌握知识结构。
3.针对性原则:地理教材中纵横交错的“知识网”不乏抽象的概念等,往往让人有琐碎之感。如何才能使地理课板书内容纲举目张、条理分明,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板书内容的针对性,既反映地理学科的要素,又针对学生实际,将知识传导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4.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板书设计作为最常见、最实效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重在让学生“看”懂,发挥视觉功能,过目不忘,这样既能使板书形象直观地“刺激”大脑,又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
5.艺术性原则:好的板书设计无论从内容与形式确定,到教师书写的整齐规范等方面都应该富于艺术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相反,那种条理不清、版面设计紊乱、内容繁杂、残缺不全的板书,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地理板书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地理课板书设计的常用类型
地理课的板书设计形式多样,选用何种形式,应从教材实际出发,要以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培养学生能力需要为目的。现列举几种常用板书设计类型如下:
1.纲要式:纲要式板书设计是一种最基本的板书形式,以文字表达为主,把教材内容以提纲式体现出,这种形式的板书提纲挈领、层次清楚、言简意明、重点突出。教学流程中,学生可根据板书的提纲学习,思路明确,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地球的形状》一课的提纲式板书:
在运用纲要式板书时,往往先书写知识点,然后书写二、三个层次的小纲目(即知识要素),并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综合,得出结论。但这种板书的缺点是不易明显地表达知识之间的交叉关系,缺乏生动性。
2.表格式:表格式板书是一种通过表格并附以文字表述的板书形式,这也是广大教师常用的一种板书形式,最适合两种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在分布、特征、规律、成因及作用等方面分类对比,列表对比则一目了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栏目中的内容时文字表述要简要,对比性强。运用表格式板书既有利于学生逐一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不同特点,又在完成填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看书、读图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是一种学习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如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中的纬线和经线”的板书:
3.结构式:结构式板书是一种体现地理事物组成和内在联系的板书形式,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反映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把知识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构成整体。能把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直观性。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的板书如图1。
4.图文式:图文式板书即图文并茂的板书形式。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配上文字、图例等,因其更为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形象地表现事物,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如讲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我设计了图2这样的图文式板书:
5.歌诀式:对于地理课中一些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可凝练编写为概括性强、朗朗上口的歌诀,并板书出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记忆,而且记忆效果很好。当然,要根据实际歌诀编写,通俗易懂,切忌生拉硬扯、故弄玄虚。
关键词:地理课堂 导入 总结 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的教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是枯燥的。尤其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心理状态,在课堂展现形式方面确实有待提高,高中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挺复杂,内容也较枯燥,如何把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好,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感兴趣且易接受理解的气氛,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文将从“导入”和“总结”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和思考,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并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输入”知识。
一、“导入”和“总结”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主要是针对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地理的现象。我国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地理教师都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经常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状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始之前的几分钟,地理教师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不仅会使课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使地理课堂在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高中教师也逐渐重视“导入”的作用,在教学中也经常采用多样的导入方法来提升课堂质量,但是课堂“总结”却仍被众多教师忽略。课堂总结是对45分地理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中心内容进行概括,对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巧妙的“导入”如果能起到激发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完美的总结则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对提升整堂课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课堂的升华,可以说直接关系着地理课堂45分钟的整体质量。
二、导入和总结的方法
课堂的“导入”和“总结”都关系着课堂45分的质量如何,因此选择恰当的导入和总结方法是提升整体地理课的重要内容。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便日益重视教学的质量,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的把握也日益精细,于是在教学中采用较新的教学手段对地理课堂进行别具一格的导入和鞭辟入里的总结来提升课堂的质量,完美的导入和总结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考虑教学的效果,以下笔者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效果较好的导入和总结方法,希望能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
1.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巧妙导入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较于地理课本上死板的文字,学生更容易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对课前导入进行设计时可将学生中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课堂,以更直观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
2.利用故事进行导入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共同心理,从教学中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课堂有关的小故事时学生就会集中精力仔细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地理课堂上课的前几分钟利用一些与课堂所教内容有关的小故事进行导入,既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铺垫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神贯注听故事的同时趁热打铁巧妙地引入课本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则会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这样就能使得45分钟的教学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在讲述洋流时,可以告诉学生有关“百慕大三角”的故事:1968的某一天,一架客机正在飞行,突然坠落入海,机上所有人全部丧生。1973年某天,一艘摩托船在海面上行驶,瞬间沉入海底,船上无人生环。这里因舰船、飞机屡出问题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在哪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飞机和舰船频频出事呢?让学生阅读地图,然后找出百慕大三角的地理位置,并利用网络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死三角”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海区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及较封闭的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这些岛屿面向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
3.利用图片进行导入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图片记忆的能力明显高于对文字的记忆能力,图片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明显长于文字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基于这一研究,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在选用导入方法时可以借助图片在人脑中印象更深刻这一优势利用图片引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视觉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被吸引到课堂,课堂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也能通过图片长时间的存储在学生的头脑中。
4.悬念导入法
立“疑”激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地理课堂的前几分钟巧设悬念,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当然在悬念设置时既要考虑悬念与课堂内容的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的特点。悬念导入法一般用于需要学生自己挖掘和理解的知识讲解时,采用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触类旁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地理课堂总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课堂进行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课堂所传授的知识较多时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当课堂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难以完全吸收时,教师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找出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学生吸纳课堂知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绘图列表法
绘图列表法常用于章节知识讲解结束之后或者课堂所教内容较为复杂时,通过绘图列表直观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疏通脉络的重要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堂地理教学知识点:地理公转方向,从地轴倾斜方向判定冬至日及夏至日、秋分日及春分日,掌握远日点及近日点轨道位置及日期等,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绘图列表法,如图所示:
3.承上启下法
地理知识的逻辑性是非常强的,前与后的知识都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所以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要在概括本节内容的时候设计好悬念并引出下节课的问题,在课后引导学生对即将要学生的内容产生兴趣。比如在上大气环流这一节课的内容时,了解了这节课是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大气运动的特点,在总结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是假设地球的表面性质均匀,那实际情况是不是也一样?以此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生活中的想像,并告知学生地球的表面是不均匀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气的运动又会如何进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告诉学生在下节课的时候会讲述海陆分布对于大气环流的影响情况。
课堂导入以及总结的方式很多,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及应用。
三、结语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高中阶段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窗口,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因此提升地理课堂的质量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时应考虑的首要问题,鉴于“导入”和“总结”的重要意义,高中地理教师应选择恰当的导入和总结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给与学生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把地理知识以创新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落窠臼,推陈出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和老师互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利于教学的方式。“导入”和“总结”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现在的学生很聪明,接触的信息以及他们头脑的灵活都比他们的父辈要强很多,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不同,造成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度不够,如果教师讲课方式太死板,无新意,照本宣科,那对学生来说,就是“灾难”。
参考文献:
[1] 葛海云.学生是建构优质高效地理课堂的主人――对一次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J].新课程(教研版, 2011,(8): 257-258
[2] 郭洪场.高中地理课堂小结的技巧[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 (1):22-22
[3] 张海青,杨学勤.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以《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一课为例[J].新课程导学, 2011, (4): 13-14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结构
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通,使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活跃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在地理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十分注重实际应用。但是,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材、黑板、教师三点一线,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还可以让信息技术形象地展示,将知识形象化,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日本》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四大岛屿、国旗,呈现樱花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年樱花由南往北开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形象的展示中理解有关日本的知识。之后,我还向学生展示了日本的建筑,让学生分析传统建筑与抗震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难看出,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将日本的全貌展现给了学生,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师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进行设置的。学生完全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学习,盲目性太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重点、难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例如,在学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时,由于北京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所以,在授课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的发展变迁、名胜古迹。教学重点: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城市的发展变迁。教学难点:分析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及布局原因;分析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学,从学习目标出发,结合教材知识,共同讨论,从而,实现有效学习。通过小组自学,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加强了。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以评教为主的传统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教师的好坏,最终是根据学生发生了变化来判断的。达成这个目标的中间标准也必须同这个最终标准相关联”[2]。因此,高中地理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更要评价学生的学,并且要重点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基于此,构建一套以“生本化”为指导思想,并融合地理学科特点的全新的评价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3]。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5]。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6]。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7]。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8]。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9]。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10]。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11]。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详见表1)。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
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详见表1)。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
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