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主成分;秩相关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23-02

1 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与思路,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环境、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社会、经济的波动,所以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尽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近年,我国的许多学者都纷纷尝试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评价我国的发展水平,并在这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利用它们的研究成果,从中选出两个子方面的指标体系,即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分别对全国31省份进行数据化的分析评价,从而测度全国乃至各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

2 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对31省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排名。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根据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客观加权,可以避免综合评价者的主观影响。先从数量众多的指标中压缩、提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分,即主成分,然后依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相应成分的权数,最后通过对加权的主成分线性加总就可得到评价分数。

由于得到的两方面排名是1.2.3这样离散非连续的数据,所以要反映相关关系,只能通过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看看二者间到底是呈正相关即经济发达地区相应资源环境承载力也高,还是呈负相关,即越发达地区承载力实际越低。同时通过查表给出该统计量的显著水平,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3 统计分析过程

3.1 指标选取

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本文建立如下的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度指标,其中包含经济水平(人均GDP、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底数)、科技教育水平(每万元GDP技术市场成交额、教育经费)、生活保障、质量水平(居民消费总额、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寿命预期)三个方面指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指标,其中包含资源承载力水平(人均国土、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环境指标水平(空气质量、工业废水、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伤亡)。

为保证分析的时效性,本文均采用2006年数据。

3.2 统计结果

利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得到两套指标的主成分(见表二、三),括号内百分数为相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通过excel线性加总可以得到排名(见表四)。

计算出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0323,查表可知该统计量在小于1%水平下显著,即两个排名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错判的可能性小于1%。显然全国水平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呈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弱,这一结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

3.3 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排名中差距最大的10个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山东以及贵州、新疆、海南、、青海,前五位是经济发展指标排名显著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省份,后五位则相反;差距较小的省份有山西、陕西、重庆、北京、福建,排名相差均不超过三位。分析原因,应当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战略发展经历了由内陆向沿海转移的过程,导致现在东西部、沿海内陆经济不平衡十分显著。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但资源紧缺,典型的就有广东、江苏、浙江;西部内陆经济落后,但资源储备丰富,如新疆、、青海等省份。

(2)发展模式原因:由于我国近年来专注经济建设,不乏一些省份为追求高GDP而忽略了环境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如盲目进行重工业等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建设,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某些内陆地区,由于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差,吸引资金能力弱,所以相应的工业污染型产业少、侵占耕地现象少,保留了大量森林植被且水资源尚未被污染,所以环境承载力就相应高,在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高。

(3)指标原因:为分析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选取的资源承载力指标均为人均指标。新疆、、青海这些地区地广物博,却人烟稀少,所以资源承载力排名相应上升。而沿海东部人口众多,资源总量却是中等偏紧缺,所以在资源承载力排名上一定是下降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除GDP选取人均外,其余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居民消费总额、教育经费、就业人员均选取总量指标,因为这些总量均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活跃程度以及经济发达水平,但不排除由于某些省份经济发达,但容量较小而导致的偏误,如天津省在社会经济发展排名中下滑到第24位,或者由于地广人多经济总量大,而导致的排名上升,如山东省上升到第5位。

4 结论

我国提倡和谐、持续的经济发展,各省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重视当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可失衡,应当协调发展。显然,两者协调的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可以通过后期努力来尽快实现协调发展;但经济发达资源承载力却不是很高的地区就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应当即时通过调整资源分配或改善环境质量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2篇

1.1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社会保障资源基本都是由国家财政供给,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国家在其中投入的资金也就越多,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少。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政府需要在其中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在社会公众享受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好,社会保障的群体不断扩大的同时,社会保障使用资金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列也越来越大。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同时,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政府财政上的压力,影响财政支出结构,对其他事业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1.2影响就业率的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上失业率和养老的问题。但是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者过低会对就业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初期,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所有人进行保障,如果部分因为个人或者经济大背景的原因而失去工作的人没有及时得到社会的保障,生活没有保障,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也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发展。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保障的种类比较齐全,受保障的待遇与就业的薪资相差不大时,许多失业的人就不会积极地参加工作,他们宁可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这样既给国家带来负担,也会导致经济繁荣时企业没有足够的员工参加工作,影响就业率。这一情况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中较为常见,许多人不会参加培训锻炼自己的能力去企业求职,而是被动地就收国家提供的全方位的保障。

2如何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2.1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给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财力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够解决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国家应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各种经济的全面发展。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殷实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2.2稳定城市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保障水平

现如今,在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中,社会保障体系己经较为完善,人们享受到了有保障的生活。城市人们医疗制度较为全面,人们生病时可以及时得到救治;贫困群体也有最低社会保障来保证基本的生活,在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人们的积极性很高,都积极投身于城市建设中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但是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所以在稳定城市保障体系的同时应该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应该解决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应该逐步使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减轻年轻人的负担,让老人安心度过晚年,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其次,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农村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供先进的医学器材和药品,提高农村就医环境,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最后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最低生活标准,让农村人民和城市人民一样过上有保障的生活。

3结语

第3篇

1.1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社会保障资源基本都是由国家财政供给,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国家在其中投入的资金也就越多,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少。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政府需要在其中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在社会公众享受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好,社会保障的群体不断扩大的同时,社会保障使用资金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列也越来越大。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同时,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政府财政上的压力,影响财政支出结构,对其他事业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1.2影响就业率的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上失业率和养老的问题。但是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者过低会对就业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初期,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所有人进行保障,如果部分因为个人或者经济大背景的原因而失去工作的人没有及时得到社会的保障,生活没有保障,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也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发展。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保障的种类比较齐全,受保障的待遇与就业的薪资相差不大时,许多失业的人就不会积极地参加工作,他们宁可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这样既给国家带来负担,也会导致经济繁荣时企业没有足够的员工参加工作,影响就业率。这一情况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中较为常见,许多人不会参加培训锻炼自己的能力去企业求职,而是被动地就收国家提供的全方位的保障。

2、如何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2.1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给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财力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够解决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国家应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各种经济的全面发展。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殷实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2.2稳定城市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保障水平

现如今,在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中,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人们享受到了有保障的生活。城市人们医疗制度较为全面,人们生病时可以及时得到救治;贫困群体也有最低社会保障来保证基本的生活,在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人们的积极性很高,都积极投身于城市建设中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但是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所以在稳定城市保障体系的同时应该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应该解决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应该逐步使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减轻年轻人的负担,让老人安心度过晚年,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其次,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农村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供先进的医学器材和药品,提高农村就医环境,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最后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最低生活标准,让农村人民和城市人民一样过上有保障的生活。

3结语

第4篇

第一,持续用力深化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鄂尔多斯再铸辉煌的必由路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四个方面实现转型,率先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加快转型项目建设,在抓好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产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抓紧抓好农牧业、服务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转型发展基础。二是大力推进资源清洁高效集约开发利用,推动资源转化增值、延长链条,力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三是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四是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7%。五是扎实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国家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第二,全面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创新是鄂尔多斯实现转型发展的命脉,创新这步棋走活了、走好了,我们就能够取得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发展。一是以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为平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率先建成自治区创新驱动引领区。二是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推动简政放权、教育医疗、文化体制等各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成效。三是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统筹抓好国际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内陆港建设,在认真实施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中率先突破,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让鄂尔多斯更好地融入全国、温暖全世界。

第三,精准发力推动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必须补齐城乡发展短板,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以康巴什设区、自治区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打造100个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七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铁路、公路、航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全力促进就业增收,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水平。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水平;适应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8日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离不开经济支撑,经济能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切物质所需要素。比如像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健全,覆盖比较全面。在美国,居民遇到危机情况可以拨打911呼叫求救,短时间内公民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是其他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难以达到的高度。在非洲、印度这些欠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够健全,总会有小孩因为饥饿失去生命,而政府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可见,经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使社会始终处于健康、协调发展过程中。中国的GDP总值比较可观,但人均生产总值比较低,根源就在于国人的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市场内需,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此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百姓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能够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整个社会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更能拉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有差别。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乡村的生产总值,城市的人均消费总值也高于乡村的人均消费总值,相应的,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普遍高于乡村,比如城市的环境有统一规划,有清洁人员负责城市环境的绿化与整洁。城市有公园,并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而在农村,农民的垃圾通常是自己随处扔置、无人管理,也没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对比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高低不同。

(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比如,人们存在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一方面虽然公民的平均工资有所增长,但与此同时,物价也不断上涨,特别是房价的飞涨,很多人成了房奴、车奴;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导致现在的80后和90后都要面临两个人赡养4个老人1个小孩的巨大生活压力,国家却没有相对健全的制度来缓解这种社会矛盾。在看病方面,很多公民表示“病不起”,一个轻微的感冒,到医院去做个检查、拿副药就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更别说什么大病了。这说明我国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就业方面,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很早以前一则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屠夫卖猪肉”的新闻,还有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等新闻报道,这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也说明了我国在就业方面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各方面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三、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建立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城乡人民的收入状况、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调整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让社会保障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但物价也高,如果看似不断增加的工资只能勉强与不断上涨的物价持平,这样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就会加大,并不能过上和谐舒适的生活。根据经济的发展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求物价部门根据居民收入情况和消费情况对商品价格作出规划,防止因物价过高导致居民生活艰难的局面。

(二)构建城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生活群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财富再次统筹分配的作用,为农村居民和生活没有保障的居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这样能够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构建社会和谐。比如,现在实施的田地补助保障措施,就是保障农民在自然灾害的意外情况下,尽管没有收入来源,但有政府的补贴来维持生活。又比如农村合作医疗的举措,就是为农村居民看病求医承担一部分费用,为他们的健康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三)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一方面要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农村及边远地区,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这种社会保障福利。比如,山区的孩子上学难,政府应该派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详细了解山区的情况,根据当地的情况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山区建设学校等,让孩子接受教育。此外,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教师志愿者保障制度,鼓励城市的年轻教师去山区支教,提高山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建立全套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居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享受到社会保障,比如从就业到住房、从医疗到养老等等,使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政府在合理的情况下,应该增加社会保障方面财力的支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文明和进步,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平衡和稳定是极为有利的。比如,现在最紧要的住房难和看病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这两方面的资金投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针对住房问题,可以推出经济适用房这些社会保障措施;针对看病难问题,可以发放医疗卡等社会保障措施。

四、结语

社会保障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发展。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相应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公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福利。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3.6.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水平;适应性关系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离不开经济支撑,经济能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切物质所需要素。比如像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健全,覆盖比较全面。在美国,居民遇到危机情况可以拨打911呼叫求救,短时间内公民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是其他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难以达到的高度。在非洲、印度这些欠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够健全,总会有小孩因为饥饿失去生命,而政府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可见,经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使社会始终处于健康、协调发展过程中。中国的GDP总值比较可观,但人均生产总值比较低,根源就在于国人的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市场内需,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此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百姓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能够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整个社会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更能拉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有差别。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乡村的生产总值,城市的人均消费总值也高于乡村的人均消费总值,相应的,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普遍高于乡村,比如城市的环境有统一规划,有清洁人员负责城市环境的绿化与整洁。城市有公园,并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而在农村,农民的垃圾通常是自己随处扔置、无人管理,也没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对比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高低不同。

(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比如,人们存在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一方面虽然公民的平均工资有所增长,但与此同时,物价也不断上涨,特别是房价的飞涨,很多人成了房奴、车奴;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导致现在的80后和90后都要面临两个人赡养4个老人1个小孩的巨大生活压力,国家却没有相对健全的制度来缓解这种社会矛盾。在看病方面,很多公民表示“病不起”,一个轻微的感冒,到医院去做个检查、拿副药就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更别说什么大病了。这说明我国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就业方面,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很早以前一则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屠夫卖猪肉”的新闻,还有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等新闻报道,这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也说明了我国在就业方面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各方面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三、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建立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城乡人民的收入状况、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调整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让社会保障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但物价也高,如果看似不断增加的工资只能勉强与不断上涨的物价持平,这样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就会加大,并不能过上和谐舒适的生活。根据经济的发展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求物价部门根据居民收入情况和消费情况对商品价格作出规划,防止因物价过高导致居民生活艰难的局面。

(二)构建城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生活群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财富再次统筹分配的作用,为农村居民和生活没有保障的居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这样能够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构建社会和谐。比如,现在实施的田地补助保障措施,就是保障农民在自然灾害的意外情况下,尽管没有收入来源,但有政府的补贴来维持生活。又比如农村合作医疗的举措,就是为农村居民看病求医承担一部分费用,为他们的健康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三)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一方面要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农村及边远地区,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这种社会保障福利。比如,山区的孩子上学难,政府应该派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详细了解山区的情况,根据当地的情况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山区建设学校等,让孩子接受教育。此外,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教师志愿者保障制度,鼓励城市的年轻教师去山区支教,提高山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建立全套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居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享受到社会保障,比如从就业到住房、从医疗到养老等等,使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政府在合理的情况下,应该增加社会保障方面财力的支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文明和进步,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平衡和稳定是极为有利的。比如,现在最紧要的住房难和看病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这两方面的资金投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针对住房问题,可以推出经济适用房这些社会保障措施;针对看病难问题,可以发放医疗卡等社会保障措施。

四、结语

社会保障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发展。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相应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公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福利。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3.6.

[2]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1.1.

第7篇

十报告当中提到,构建同经济水平相符的社保体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社会制度,同时也是经济制度[1]。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消除贫困,推动社会的公平;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再生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关系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社保程度,经济财力已经成为了社保资金的重要来源。总而言之,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随着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保支出金额必然会大幅增加,社保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会更加的明显。

一、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首先,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完善能够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让社会长期处在协调与健康的发展阶段。我国当前GDP总值相对较为客观,可是人均所占的生产总值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相对较大。提升农村消费水平,能够拓展市场内需,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升农村整体消费水平,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此以外,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能够妥善地解决群众看病难、住房难的实际问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发展,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无法离开社会支持。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当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可以拨打求助电话,短时间就能够获得妥善的解决,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因为社会保障的缺失,总会出现小孩因为饥饿而失去生命的情况发生。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将会直接决定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经济基础可以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支持。对于我国而言,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能够加大社会保障支持力度,从而拉动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再分配的制度,国家借此干预市场要素的分配,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地拉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东南沿海经济驱动力日益减弱,中西部逐渐兴起;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存在国富民弱的情况[2]。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其对于社会保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近五年?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低保、新农合以及新农保农村三大保障制度的建设,使得社会保障的重点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断扩展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十召开前,国家就已经制定了“适度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念,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覆盖全民的保障体系。在“十三五”规划中,该理念转变为“共享”来进行表达,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进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3]。

公共财政以及经济发展情况能够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物质基础。比如新农合与新农保,财政补贴成为了确保农民参与其中的主要原因。国家财政的大量投入也为这些保障项目运作提供了现实驱动力与物质基础。可是经济发展放缓使人们对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质疑,甚至可能会动摇当前国家关注民生发展的政策导向。并且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扩大,质疑会不断增多。

三、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

第一,社会经济需要与社会保障水平不相适应。社会保障不仅要符合各个国家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同时还要与国家的经济相吻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当前面临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必须要构建质量更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约束了经济转型。我国过去所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较低,覆盖范围相对较窄,针对的通常是一些生活贫困的人群,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救助。对于发展性保障我国所投入的资金很低,特别是在卫生与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较低,导致的结果是看病贵、上学难。这些问题对于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模式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无益于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差距,无法调节收入,从而增加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对象基本都为城镇居民,对于农村所颁布的社保政策存在滞后性,内容也较为简单。因此,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我国当前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在经济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世界老年人总数的20%,属于未富先老。因此,我国在医疗与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存在非常大的市场需求。此外,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已经无法承担改善老年人医疗待遇与生活水平的重任,因此,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

四、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对策

第一,调整社保支出,实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当前社保各个方面的支出增长水平都高于我国国民经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社保支出已经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解决。其一,严格控制社保各个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特别要掌控医疗保险增长过快,实现和经济增长率相匹配,在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同时,提升社保各方面的支出,防止出现因为环保支出过多加重经济负担的情况,这对于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其二,优化社保支出结构,在社保所有分项中,医疗保险的增长幅度要远远的高于养老与失业保险的支出增长幅度,妥善处理社保各分支的支出比例,防止出现社保支出过快增长。

第二,增加社保支出,提升社保水平。在适应经济增长水平的前提下,增加社保支出,从而提升社保水平。其一,在符合当前经济增长趋势的前提下,增加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的支出数额,维持增长比例,与经济增长匹配。其二,提升财政支出在社保层面的支付力度,提高农村社保水平,加大财政对于个人账户支付力度,防止出?F“空账”的问题。其三,提升社保覆盖面,增加社保基金抗风险能力以及调剂功能,使得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能够具有普惠性。其四,妥善处理社保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利益,合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收入不公、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挑战。

第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格局。城乡社保制度存在区域性分割的特征,是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这种状况,国家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人口涌向城市所带来的社保转移与延续的问题,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确保流动劳动力社保权利。同时,解决务工人员与流动人口综合社保制度,保障这部分群体的社会权益。将社保制度作为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利器,突破地区之间的社保封闭格局,拓展社保覆盖面,维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这部分新社保对象的合理权益。

第四,完善社保制度,应对老龄化危机。首先,延长退休年龄。当前男性的退休年龄是60周岁,女性是50周岁,这一规定还是按照20世纪50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来确定的。在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退休员工的数量与在职员工数量之间的比值在不断拉大,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那么无疑会加大在职员工的生产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需要延长人们的退休年龄,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从而降低企业所面临的收支失衡的压力。其次,筹集养老资金。为了有效筹集养老资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是转让、减持以及变现国有资本,降低在职员工的工资,并将其用于发放养老资金,使用这个方面需要注意对于资本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要考虑方式方法。二是国家可以通过发放基金与彩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这个过程需要根据相应部门所指定的规范与条例开展工作。三是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在证券市场的投入力度,提升基金保值增值,完善投资政策,规避风险。

第8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影响力

一、经济发展的内容与含义

经济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利用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来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不断提高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过程。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以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为基础,将人民从贫困中解脱出来。所以,经济发展所涵盖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经济增长,涉及的范围已经延伸到社会与经济的各个领域。

当代经济发展与诸多因素有关,不但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提高经济产能,同时还要看国家经济增长的活力。由此可见,当代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总量的增长,指的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销售情况与劳务情况反映出总体经济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2)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结构方面的调整,已达到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目标。经济结构包含有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层次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结构等。(3)经济活力与经济质量的提升,能够表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状况、经济效益的水平、公共卫生事业的改善、自然与生态的平衡以及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的现代化进程。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不能简单的视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作用力

经济发展能够明显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两者呈正比趋势,即社会保障水平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地区财政更加富足,将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到社会保障性支出当中,进而积极带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时,社会保障这种再分配制度,是国家对市场分配的合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使社会的公平性得以体现。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要依托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立足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与策略

(一)保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协调

虽然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支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社会保障性支出方面要进行合理的控制,这一方面能够使保持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也有保护作用。目前社会保障性支出主要是社会公共保险方面,其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在这些社会保障支出中,医疗保险的支出过高,要对这些社会保障支出进行合理优化,避免由于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到经济增长,因而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对社会保障支出合理优化要对诸如医疗保障支出等项目支出进行限制,协调社会保障各项支出中的比例,控制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进而在结构上实现社会保障内部的合理优化。

(二)提高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水平要循序渐进

在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当中,政府需要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加财政支出,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养老及医疗保险的支出,实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同时要注意避免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对发放和到账资金及时核对。同时,政府中政策分割与利益分割的现象严重,财政部门、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等政府机构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容易产生矛盾,使得收入与支出的分配不合理,只有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才能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更好的落实到位。总之,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通力协作,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效率与所占比重,进而更好的为社会保障服务。

(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证养老保障资金落实到位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使社会保障支出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拓展募集资金的渠道,尽量降低社会保障支出,尤其是养老保险支出的风险性。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仍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其主要从现金流量缺口与制度转换成本两个方面有所体现。社会保障资金可以通过政府、基金、雇主、雇员等渠道获得,因而在社会保障资金方面需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的募集资金用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可以包括:(1)在盘活国有资产的大趋势下,可以对相对落伍的资产进行减持与转让,用以弥补养老资金的缺口。(2)国家可以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通过发放社会保障基金福利彩票的方式进行募资。(3)适当放宽养老基金在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养老基金能够保值与增值。

在募资后需要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管,以此保障基金的具体落实,严禁挪用养老保障资金。对此,可以委托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养老保障资金的运作,在经济市场中保值并增值,形成劳保保障资金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政府拥有更多的财力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化与系统化。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使两者形成良性的发展,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两者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 李静.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J].经济与科技,2007 (12):4950.

[2]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道路养护;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随着社会大众对高速公路管理需求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的正规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水平,是高速公路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建设为目标,以防堵保畅、征收管理、文明服务、安全生产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等工作为重点开展工作,确保为社会大众和经济发展提供“道路品质保持一流、应急保障高效联动、征收管理秩序井然、文明服务不断提升、安全形势保持平稳、人力资源推动进步、团队文化引领发展”的高速公路公共服务。

1 坚持科学养护,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始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管理、全面养护、确保质量、注意安全、保障畅通”的养护基本方针,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切实提高养护管理工作水平,为过往驾乘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行车环境。

1.1规范化推进养护管理

建立健全计划控制、道路巡查、工作例会、检查考核、整改落实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对原有日常养护巡查、日常养护管理等规范和要求进行梳理,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养护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针对性地制定养护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月度和季度养护工作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书面反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通报养护单位,收到了良好成效。

1.2日常养护与预防性养护并举

在全面实施养护维修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有融合日常性养护、预防性养护和病害快速抢修。一是加大对日常养护的检查和督促,坚持日巡查制度,养护单位每天安排人员上路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填写和反馈“督查记录表”,确保道路病害得到快速修复,始终保持良好的路容路貌。二是重点加强路面修补、桥梁伸缩缝处治、防排水设施维修等工作,积极探索和应用养护新技术、新材料。出现沥青路面龟裂和网裂病害,及时采取铣刨加铺的措施,保证了良好的使用性能。对路面出现的纵向裂缝,及时采用水性环氧沥青混合料灌缝处理,要做到有缝必灌,有效防止了地表水渗入。对一级公路部分车辙严重的路段,采用微表处工艺进行处理,有效解决车辙路面的积水问题。积极采用LTC沥青再生氧化剂维修技术进行处理,既节约成本,又把影响交通的时间降到最低。针对钢结构桥面存在推移、松散的病害,采用环氧粘结碎石加沥青混凝土罩面处理技术,进行了铣刨重铺。进行水性环氧沥青水泥处理桥头跳车,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及时消除道路安全行车隐患,对桥面T型粱绞缝形成的反射裂缝病害进行了加固处理。对红绿灯路口破损严重的沥青路面进行了水泥路面改造。坚持做到受损护栏及时修复。及时绑扎人为打开的护网,有效地改善了道路条件,消除了安全隐患。四是严格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桥梁安全责任追究等规定,一桥一档,对路段内所有桥梁进行定期观测和维护保养,对存在栏杆松动、扶手缺损、锥坡坍塌等隐患进行快速修复,确保行车安全。

1.3应急保畅和联动机制实现长效化

始终把保障道路安全畅通作为运营管理的首要工作和政治任务,一是针对各种恶劣天气频繁发生和复杂多变的道路特情,着力在预防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了恶劣天气及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交通事故应急处置、交通管制应急处置、社会治安应急处置、以及雨雾冰雪恶劣天气应急处置等工作预案和操作手册,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确保各类应急防范工作有章可循、随时启动。二是建立和完善了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应急保障联动大队和预备大队,在各收费站成立了应急保障突击小分队,定期组织召开由沿线交巡警、路政、养排障等相关协作单位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不断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时分析和解决道路安全保畅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三是以指挥调度中心为信息指挥调度平台,与各协作成员单位之间始终保持动态联系和协调,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时间处置各类道路特情和突发事件,及时开展交巡警、路政、养排障、施救、消防、急救等单位,联合参加的突发时间应急处置预案演练,为进一步提升应对交通事故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积累宝贵经验。四是根据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在做到勤于巡查、检查、维护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沥青冷补材料、砂石料、编织袋等夏季防汛物资的储备,以及冬季除雪防滑物资、设备、人员的落实,坚持做到早准备、早安排,确保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各类特情处置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2强化征收管理,确保征收秩序井然

强化征收现场管理入手,不断强化劳动纪律,组织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切实加大道口保畅力度,保障良好的征管秩序。

2.1道口和广场保畅力度加大

牢固树立“路畅我荣,路堵我耻”的理念,扎实开展防拥堵保畅通工作。

2.1.1 建立和完善防拥堵预案。一是根据各收费站的具体情况,逐站点,逐路段进行推敲和研究,最终确定道口和广场防拥堵预案。结合雨雾冰雪等恶劣天气、重特大交通事故、重要警卫任务、重大节日、恶意堵道等情况,对防拥堵保畅通的应急处置流程和联动协作单位的各方职责进行明确,形成工作方案。二是明确防拥堵保畅通工作的责任人,重点开展特情处置流程和收费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收费效率和快速处置各类特情的能力。三是加强预案演练,提高特情处置效率和效果。

2.1.2 道口防拥堵措施要实实在在。一是在收费站配备喇叭、移动隔离栅、警示标志等应急设施和工具,确保应急车道随时开启。二是不断加强与交巡警等单位的协作,保障收费广场、收费道口的滞留车辆和人员得到及时清理和劝离,确保良好的收费站通行秩序。三是在出现司机恶意堵塞道口的情况下,以保障道口畅通为首要任务,积极采取先行引导和清排障等应急措施,首先保证道口畅通,再对特情进行妥善处理。四是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春节、清明、五一、国庆等节日期间的道口保畅工作,根据不同的节日特点,研究和制订详细的防拥堵方案,提前做好票卡调配和备用金兑换等工作,及时检查和维修系统设备。同时,根据车流量情况,合理调配人员、开足道口,确保车辆快速通过。

2.2征收现场管理健康有序

近年来,我处对收费工作抓细节管理。一是采用日常检查、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年度检查以及不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收费政策落实、收费道口保畅、优质文明服务、强化劳动纪律、安全工作防范、环境卫生保洁、录像资料审核、票卡管理使用以及各类收费台账记录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二是定期组织召开征收管理员、收费班长、调度员等业务骨干会议,及时交流现场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探讨收费现场各类特情的解决途径,有效促进和提高了现场管理能力。三是强化对收费现场的监控管理,坚持文明用语监听,及时提醒和纠正发现的问题,重点突出夜间和节假日等薄弱时间段的稽查,保障现场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3征管工作水平稳步提高

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开展以“技能达标”为主题的征收业务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学习考核、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有效带动了员工学业务、练技能、讲规范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举办点钞、点卡、识别假钞、上机模拟操作等技能训练。再者,要扎实开展“工人先锋号”、“红旗班组”、“五优员工”、“星级收费员”的争创和评比,促进和提升征管工作水平。

2.4有效防范系统和网络安全

三大系统是收费工作的技术保障和重要支撑,为确保系统和网络的安全运行。一是未经允许禁止私自将外来设备接入网内计算机,严格执行出、入机房登记制度,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对征收管理计算机进行封闭式上锁管理,钥匙由专人负责保管。二是严格遵守操作权限和范围的要求,确保“专机专用”,定期更换系统计算机登陆密码。三是加强系统维护,从故障报修流程、安全网络防范等各方面对维护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了外场、收费站三大系统设备巡查制度和维护人员节假日驻点保障值班制度,定期对全程监控设备,尤其是智能摄像头进行清理维护,确保及时巡查、发现问题、快速处理。

3营造温馨环境,确保文明服务上水平

高速公路作为基础性、服务型行业,要始终把营造温馨服务环境作为运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我处在总结多年来文明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优质文明服务方式,落实优质文明服务措施。一是结合工作实际,对全处征收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了规范,制定微笑服务、温馨服务工作流程,明确和细化收费工作中的微笑标准和动作标准,对文明用语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设定特殊环境下的服务用语,使得收费人员的语言更加甜美、笑容更加灿烂、手势更加温和。二是持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微笑服务技能、收费手势动作、仪容仪表规范等作为日常业务技能培训的重点,下发文明礼仪规范手册,定期组织开展考核验收,确保人人过关。三是扎实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竞赛活动,重点加强收费员工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通过对服务明星、微笑之星、温馨使者等优质文明服务能手的评选,不断激发员工服务驾乘人员的热情。同时在高速段所有收费亭内安装了智能广播系统,起到了适时调节工作气氛,缓解工作压力的作用。通过对站容站貌和环境卫生的整治和规范,有效营造了优美温馨的缴费环境。四是进一步规范投诉受理流程,处理征缴矛盾时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妥善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类矛盾,积极提升社会满意度。

4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

始终牢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一是健全安全责任网络,及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确保人人都是责任人。二是结合安全生产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岗位,制定下发了驾驶员、水电工、无人机房等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建立季度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长效机制和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广泛开展安全培训,重点是收费现场安全教育、消防知识讲座、电工进网证审核。每月组织一次驾驶员安全集中学习,积极开展消防演练、安全知识考试等等,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四是定期组织收费站管理人员和全处水电工,侧重于发电机组、配电柜、高杆灯、污水处理设备、消防泵等五大类机电设备维护保养的经验进行交流,挑选业务能手进行示范操作,有效提高了水电工安全操作技能。五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结合安全生产1000天、安全生产月等安全主题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做到:每月经常查、季度定期查、重大节日提前查。根据季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效防范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5发展企业文化,确保以文化引领高速公路持续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中,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塑造高速公路特色管理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造就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加快高速公路持续有效和谐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高速公路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培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管理应该更加注重管理创新,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尽快建立控股系统统一的企业文化体系,加大整体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对高速公路持续、快速、率先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速公路基层服务单位的文化将设提出了更高、更管用、更贴合实际的要求,及时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绩效硬实力,我处在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的“稳、实、新、正、严、和”的“六字”团队文化,为我处的发展催生战斗力、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地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法、新机制,

第10篇

为了解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行政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参照省有关乡镇社会经济测评办法,通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经济规模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益、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18项指标,对全市1087个行政村(排除部分水产村)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作了测评排序,确定排名在后的百个村,为我市的社会经济欠发达村。并对这百个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差距及制约欠发达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欠发达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受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较大。为全面了解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比较行政村之间的发展差异,监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更好地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在取得调查资料后,参照省有关乡镇社会经济测评办法,通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经济规模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益、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18项指标,对全市1087个行政村(排除部分水产村)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作了测评排序,并对测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和重点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为此我们重点对全市欠发达村(确定为后100位的行政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欠发达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建议。

一、欠发达村基本情况

1、 地域分布。我市百个欠发达行政村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各县区的西部地区,且分布较为不均衡,安吉县、长兴县欠发达村要占总村数的81%。具体分布为安吉县49个,长兴县32个,德清县4个、吴兴区13个、南浔区2个。

欠发达村在县区乡镇的分布

县名及个数

乡镇名称

个数

安吉县

49个

递铺镇

7

孝丰镇

2

梅溪镇

14

缫舍乡

4

鄣吴镇

1

高禹镇

7

昆铜乡

3

永和乡

5

报福镇

1

杭垓镇

3

上墅乡

1

良朋镇

1

长兴县

32个

泗安镇

15

虹星桥镇

6

二界岭乡

3

吴山乡

4

水口乡

1

林城镇

3

德清县

4个

武康镇

2

南路乡

2

吴兴区

13个

埭溪镇

1

妙西乡

10

杨介埠镇

2

南浔区2个

和孚镇

1

菱湖镇

1

2、人口与劳动力现状。百个欠发达村占全市总村数的8.9%,现有农村户数4.72万户,农村人口为16.5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5%。统计资料反映,目前我市欠发达村的人口规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劳动力负担同全市比较相对较轻。去年百个欠发达村实有劳动力达1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8.8%,劳动力的负担系数为1.66,低于全市平均0.07个百分点,村均人口规模为1655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3、地理条件。从行政村所处地理位置来看,全市欠发达村大多地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区。百个欠发达村中地处山区有39个、地处丘陵的有33个、28个村地处平原。大部分村与县城的通车距离较远,超过40公里的村有11个, 20-40公里的村有71个,10公里以内的村仅有6 个,偏远的地理位置,难于从县域经济的集聚和辐射中得到实惠。

附欠发达村与县城通车距离

二、欠发达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1、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2年,百个欠发达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79亿元,占全市的1.6%,平均每个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78.6万元,仅为全市村平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3%,与百个发达村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前百强村创造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5.67亿元,占全市的29.8%,是欠发达村的18.7倍。

2、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活较为贫困。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百个欠发达村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92元,为全市平均水平5052元的65.2%,只为前百强村6232元的52.8%。在百个欠发达村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的有19 个,低于3500元的有81个。另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226元,因此,欠发达村当前的农民收入主要用于一般水平的生活消费,制约了发展再生产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附全市村级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类图

转贴于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村强民富”,富裕的村集体为农民在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200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79个,占全部村的16.5%,百个欠发达村中有61个。 2002年,集体经济总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最多的是安吉县有75个,占41.9%;其次是长兴县有70个,占39.1%;吴兴区23个,占12.8%;德清县7个,占3.9%;南浔区4个,占2.3%,集体经济薄弱村依然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百个欠发达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4、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据测算,全市全部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值为39.57%,指数在全市平均值以上的村270个,占全市村个数的24.8%;从行政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指数看,我市行政村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表现在:行政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列第1位的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指数已达61.84%,最后1位行政村指数仅为21.96%。从前100位和后100位看, 前100个发达村综合发展指数平均为46.20%,后100个欠发达村综合发展指数平均仅为27.73%,相差18.47个百分点。

全市行政村综合指数得分分布表 指数分组

行政村个数

占行政村总数(%)

50分以上

15

1.4

45-50分

34

3.1

40-45分

192

17.7

35-40分

435

40.0

30-35分

296

27.2

25-30分

104

9.6

20-25分

11

1.0

合 计

第11篇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

1、《劳动法》第七十一: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

2、《社会保险法》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1.1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耦合是复杂系统通过各子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促进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并且决定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2]。耦合度反映区域各子系统或要素协调程度,它刻画了某一时点区域系统之间、系统各要素之间交互胁迫、交互依存关系的演进趋势[9]。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也更加积极和迫切;而由于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的有限,反过来制约社会经济超速发展。生态经济协调论指出,一定区域发展的实质就是区域生态支持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胁迫、相互作用、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演进的过程。耦合协调模型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而熵值法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其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更具可信度,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0]。因此,选用熵值法确定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模型的各指标权重。

1.2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根据丝绸之路东段生态经济区域特色,参考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2-11],确定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表1)。评判标准是衡量区域自然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尺度参考。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消耗自然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但这并不代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破坏自然生态支持能力为代价。高水平社会经济可以通过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等,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更可以对自然生态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复。因此在两大系统耦合发展评判标准的划分中,既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两大系统的耦合关系和发展水平,以生态支持能力综合指数(F)、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G)和耦合发展度(D)为基础,提出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评判标准(表2)

2结果分析

2.1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整体呈波动减弱趋势(图1),生态支持能力指数平均每年降低0.02,其中R2=0.78,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近13a,研究区生态支持能力指数平均值为0.494,2000年生态指数最大,为0.655,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仅为0.290,极差0.365,进一步表明处于干旱区的丝绸之路东段生态环境脆弱,稳定性低。分析2000—2012年研究区生态支持能力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2000—2004年生态支持能力缓慢减弱,主要原因为研究区降水量下降和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增加;第2阶段:2005—2009年生态支持能力快速减弱,生态支持指数平均每年减小0.07,远高于近13a的平均减少速率,且R2=0.92,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009年生态支持能力指数出现极低值的原因主要是该年研究区的废气排放量剧增,由2008年的1.17×1011m3激增到2009年的1.61×1011m3,尤其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加速了局地小气候的变暖趋势,影响区域降水,增加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进一步扩大该段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第3阶段:2009—2012年先增强后缓慢减弱。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图1),由2000年的0.049上升到2012年的0.362,平均每年增加0.02(R2=0.85,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2000—2012年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社会经济相对低速发展,研究区该时间段人均GDP、全社会固定投资资产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由3240元、66亿元和72亿元上升到9077元、304亿元和193亿元;第二阶段:2008—2012年社会经济相对快速发展,年增长速率(0.05)较上阶段的0.01增加了4倍。该时段人均GDP则突破了万元大关,增长至31199元,全社会固定投资资产也达到了1105万亿元。

2.2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

2.2.1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演变由图2可以看出,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整体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0.15上升到2012年的0.61,平均每年增加0.04(R2=0.97,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尽管该区域的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不断增加,但最大值(2012年)0.61仅达到低水平协调发展标准。按表2的评判标准,研究区2000—2012年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2000—2007年严重失调发展阶段,且其g(y)/f(x)均小于0.8,因此属于经济损益型,即经济发展滞后,勉强保持在生态承载力阈值内;第2阶段:2008—2009年轻度失调发展阶段,g(y)/f(x)小于0.8,属于经济滞后型;第3阶段:2010—2012年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仅2012年的g(y)/f(x)大于0.8,属于经济发展与生态同步低水平协调发展型,其他年份仍属于经济滞后型。

2.2.2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空间分布对f(x),g(y)和D,g(y)/f(x)值进行分析,可将丝绸之路东段生态经济耦合发展类型划分为4类:轻度失调发展生态损益型、轻度失调发展磨合型、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图3)。其中,甘肃省兰州、武威和定西地区属于轻度失调发展生态损益型,耦合度D分别为0.56,0.56和0.58。这些地区人口较多,经济发展超过了自然生态的最大支持能力,有限的生态支持能力无法满足相对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不调和,系统落后,如果长此发展,该地区经济和生态必将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甘肃省酒泉和平凉地区属于轻度失调发展磨合型,虽然整体发展缓慢,但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处于相互适应磨合的调整阶段,短时间内可以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甘肃省张掖和陕西省的咸阳、西安地区属于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这些地市g(y)/f(x)值在1附近,生态压力不大,社会经济发展尚在生态支持能力范围内,二者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而天水市和宝鸡市则属于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其F值大于G值,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低。经济发展滞后,基本保持在生态支持能力范围内,生态环境压力小,社会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总体来看,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不断下降,且耦合协调类型多数为生态损益或滞后型,表明该段生态支持能力无法满足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快速工业发展模式,给该段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讨论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区,尤其是承担复兴西部经济发展,解决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从丝绸之路东段现实情况出发,当前最紧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转变;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立发展方向、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本研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丝绸之路东段的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表征。但是,本研究以值域标准来进行刚性划分耦合基本模式评判标准的方法,势必会带来一定误差[12]。另一方面,由于个别数据为插值以及数据标准化的原因,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对性[13],因而在反映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协调耦合方面尚有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深入分析。

4结论

第13篇

【关键词】陕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低碳新型产业,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据估算,每年大约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北美、西欧、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是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陕西省地处西北,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和西咸一体化以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等战略目标的推进,可以说,陕西省实现体育产业跨越发展正当时。

1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陕西省落实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精神,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其优势表现在:

1.1综合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11年底,陕西省城市人口达到138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普查结果,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23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4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结构优化的基础。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广大居民愈来愈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用于自身发展和享受生活的支出比重增加较快。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陕西省的体育需求增加,体育消费形成一定的规模。

1.2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较好。据调查,2011年陕西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0~45亿元人民币,年创利税近3亿元,体育产业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陕西省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较快。特别是陕西国力足球队进军甲A之后,使陕西足球市场异常火爆,自1994年甲A联赛开办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每场的观众为2.115万人次,1996年高达2.43万人次,陕西国力主场观众人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中国的“金牌”球市,陕西省体育场也曾被誉为“超白金市场”。商业性比赛的不断增多,给人们提供了观赏高水平运动竞赛的机会,也刺激了大众在体育观赏方面的消费。

此外,更具现实和长远意义的是以民间足球联赛、民间围棋联赛、民间篮球联赛等为代表的民间业余联赛的蓬勃开展成为陕西竞赛表演市场的又一大亮点和潜在优势。社会各界参与举办体育竞赛表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安康汉江龙舟节、环中国自行车赛等一系列经常赛事的成功举办,使陕西省形成了曾经十分活跃的足球、篮球顶级联赛,这为今后开展顶级赛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它各种类型的竞赛表演市场,必将极大的丰富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和体育消费需求,将有力的推动陕西省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

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产业中的另一个热点市场,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陕西已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体育服务产品并存的市场格局,省、市经营性的各类球馆、游泳、武术、健美中心等经营活动场所也越办越多,这些经营性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同时大大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增长。

1.3陕西体育产业集团的成立,加速我省体育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5月24日,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省政府为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公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抓住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国际大都市”为历史机遇,全力推动陕西体育产业的大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我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促进陕西体育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我省体育产业的旗舰性企业。公司立足体育,面向市场,盘活资源、突破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我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实力,不断提升陕西体育的影响力,为实现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

2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

陕西省体育产业总体还处于低水平和启动阶段,虽然发展水平居于西部地区前列,但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体育产业法律政策的完善取决于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决定了该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其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完善。

由于地区生产总值是从总量上反映一省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那么首先我们从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其经济发展情况。一方面,近十年来(2001-2010)陕西省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达到10123.48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2倍,这样的水平说明陕西省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显著增强,其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人均和区域发展水平来看,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在第17位,人均GDP2011年前三季度排在第17位,经济虽迈到了全国中游水平。但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社会财富的积累还很薄弱,但利用国家的重视和相关支持政策,陕西省的发展劲头和前景应该十分喜人。可以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且达到一定的规模,陕西省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创造出了推动这一产业快速启动所需要的基本供给和需求水平。

其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也就是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也会越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过去10年,陕西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势头。2011年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502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24元。应该说,尽管目前陕西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较低,对推动体育市场发展的作用还有一定过程。但是其城镇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已经使他们开始具备实际的体育消费能力。因此,可以这么说,随着陕西省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体育市场发展将获得越来越大的推动力。

再次,体育产业发展与一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直接相关。而消费水平对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的影响又分为总量的影响和结构的影响。总量的影响是指居民人均全年的消费性支出总额给他们提供体育消费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量越大,体育消费的可能性越大。2011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13781元,居全国第18位。以渭南市为例, 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908元,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72元。因此,从消费水平总量上看,目前陕西省城市居民已经从总体上开始具备体育消费能力,而农村居民从整体上讲还不具备体育消费的实际能力。

结构影响是指居民实际各类消费子项占支出总量的比重与体育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互动关系。以城镇为例,2011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为1858元,占当年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13.5%,因此,陕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对体育市场发展的影响,既有总量约束外,又有结构性约束。换言之,培养和发展陕西省的体育市场既有赖于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的增长,也取决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其中做好政策性引导和激励居民体育消费尤为重要。

总之,目前,陕西省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人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过渡,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发展体育产业。同时,由于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西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陕北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基础比较薄弱,而陕南则相对落后,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发达及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壮大在陕西省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就目前的情况看,制约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在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受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消费习惯、产业体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2.2经济水平低,缺乏发展资金。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势头较猛,GDP的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陕西省经济的底子比较薄,2011年GDP仅为12391.3亿元,占全国GDP(471564亿元)的2.62%,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就总体而言,陕西省经济仍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发展中的陕西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开始阶段,以大交通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战略,以高科技和农业为主体的产业政策,都需要政策投入大量资金。这就给政府投资体育带来一定困难。虽然陕西省以及各地市政府及部分单位都在积极想办法向体育事业投资,但对处于启动阶段的体育产业来说,政府前期投入仍显不足。

2.3产业布局不均衡,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陕西省体育产业布局与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体育产业的布局也随之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以西安市为核心的关中发展最好,陕北前景广阔,陕南发展偏弱;城市好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较不合理。据调查,在东部广受欢迎的体育旅游、野营、训练、攀岩、摩托、汽车等极限运动在陕西省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经营单位寥寥无几,活动开展的也非常有限,一些自驾车越野活动也多为传统旅行社作为一项副业开展,体育部门少有涉足。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的体育中介服务,在全省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2.4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作为生产者而言,陕西省的生产厂家极少,企业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和经营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方式陈旧。据调查,陕西省销售的体育用品大多来自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及东南亚地区、韩国、美国、日本等。体育用品生产厂家极少,仅有的少数厂家规模较小,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品牌效应,竞争力较低,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另外,陕西的体育器材生产厂家也缺乏远见,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状态,对新产品研制投入不力。

而经营者在投资之初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市场调研,同时又缺乏必要的专业开发知识和能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效益极差。例如,陕西省保龄球行业在90年代十分兴盛,仅西安市就出现了60-70家保龄球馆。由于盲目的重复投资,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残酷现实,不切实际的投资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的球馆倒闭,目前有不足十家球馆还在苦苦支撑,有的表示近期内尽快转产。

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观念还未完全转变,消费能力和水平还较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从体育消费能力上看,我省城市人口的74%以上有体育消费,但人均体育消费额仅为56.8元/年。而全省农村却有68%以上的人从未有过体育消费,农村地区消费者体育消费额不足10元/年。省内消费市场的现状使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例如,2011年全省体育彩票销售额为16亿元,而同期,山东体育彩票销售额为95亿元以上。省内的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撑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2.5体育市场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体育法规不健全,法规建设滞后,由于全省没有统一的法规,各地无从参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经营者无视市场法规,以不正当手段进入市场。各级管理部门对体育产业监管力度极弱,无力查处,导致部分体育市场失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和空头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地区保护严重,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一些单位用行政手段和垄断项目市场,壁垒过高,进入成本过大,致使一些商家望而却步。

第14篇

关键词:交通;物流运输;经济发展;重要性;关系

一、交通物流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物流运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举例来说,我国东部之所以发展比较均衡,而且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和其依托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分不开的。提高区域的物流运输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吸引投资,更可以使得区域经济有效加快。而对于我国西部来说,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交通物流覆盖的网络不全,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不良的投资环境,当然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区域经济发展也变的相对比较缓慢。因此,这种不同地区之间交通物流运输能力的大小差异,间接性地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鉴于此,各地都应该以此为依据,对不同地区的交通物流运输能力的差异进行调整,借助交通物流运输这一手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协调调整,以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提升。

二、交通物流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1.交通物流运输发展可以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促进因素中,交通运输业甚至占到了百分之八左右,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数值也能达到百分之四。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由于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而有效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

2.交通物流运输发展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交通物流运输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积极作用是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交通运输为是经济发展服务的,交通项目的设计与规划优先考虑社会资源的利用,考虑生产力的布局。国民经济生产过程强调经济利益的获得,交通运输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运输费用,提高企业的最终利益。交通运输最终影响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通过交通运输项目的实施,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加高效益的发挥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同时又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各地来说,可以积极凭借交通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进一步优化,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3.交通物流运输发展可以实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各地的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发展交通物流运输无疑于是解决这种差异性最好的方式,通过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可以有效促使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资源之间的整合,将包含生产资料、生产力以及生产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配置。尤其面对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物流运输的巨大优势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借助交通物流运输发展的顺风车,货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目的地,从而达到对生产各种要素之间的高效运用,从而实现区域内的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三、社会经济发展是交通物流运输的重要保障

1.社会经济发展为交通物流运输提供物质保障

在我国,如果要保障交通物流运输的快速发展,必要的物质保障是基础,而物质保障的前提是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交通物流运输的方式、效率和质量都会带来良性的发展。在现代的交通物流运输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以及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建设源泉,是经济发展需要保障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可以为交通物流运输的革新提供巨大的帮助。如果区域经济发展不好,那么交通物流运输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诸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就不能得到建设,就会极大地限制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所以,对于我国任何地方来说,都不能离开经济实力而空谈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2.社会经济发展为交通物流运输提供不竭的动力

虽然交通物流运输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也不能一味强调交通物流运输的贡献,还需要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物流运输提供一定的反哺,才能促使二者协调、长期以及稳定的发展。在交通物流运输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经济水平。而交通物流运输也在社会经济发展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发展。当地方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驱使交通运输进一步的升级和发展。因此,从这方面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交通物流运输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物流运输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促进与反哺关系,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又能保障交通物流运输的长期、稳定发展。若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实力比较强,则其一定存在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物流运输水平,相反,如果交通物流运输水平较差,经济水平自然也不会很高。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要仔细分析和衡量交通物流运输与社会经济之间的重要的关系,只有合理把握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欣,温筱婷,王坤.公路在物流运输中的经济服务半径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03:68-69.

[2]王东辉.浙江省物流运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02:1202-1204.

第15篇

关键词:耦合作用;时空结构;ERE复合系统;武汉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5-0145-08

经济-资源-环境(EconomyResourceEnvironment System, 简称ERE)发展是当今世界人地关系的焦点问题,其耦合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应耦合协调机理研究受到学术界(地理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和决策界的广泛关注[1]。

国外学者对于ERE系统耦合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从英国学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2],到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成果不断涌现,形成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①研究方法上,大量计量模型涌现,如基于生态经济学角度的通用平衡模型、环境经济决策与多目标规划模型、区域计划多方案模拟模型[3-5],基于资源经济学角度的环境-资源-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EA)[6-7]。②研究内容上,从全球-区域的宏观领域到城市内部的微观领域,集中于不同区域类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环境效应辨识,以城市-区域尺度研究为主。从经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角度,美国环境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提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8]。从经济-资源相互作用角度,美国生态学家 Brown M.T.和意大利生态学家 Ulgiati S.提出了能值可持续指标(ESI)[9]。从经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角度,Slesser M.系统研究了区域资源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10]。

国内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ERE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区域PRED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协调发展的理论阐述和定量实证两方面。理论研究上,方创琳等揭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耦合关系,运用耗散结构与生态需要理论,建立二者耦合协调的基本定律[11]。马世俊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论,揭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12]。实证研究上,主要包括国家或省区等大尺度[13],集中于资源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14]和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东部沿海地区[15],以及单个城市等小尺度[16],主要关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升级与续接,对于城镇群体中尺度空间的研究力度相对薄弱[17-18]。

当前,国内外研究空间尺度多集中于“广域”(国家或省区)和“城域”(城市内部)范围,对于都市圈(群)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研究对象多探讨社会经济与资源、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耦合作用关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系统耦合作用研究不多见。基于此,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建立ER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协调相互作用模型,定量分析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相互耦合作用的时空结构,以期为中国“两型”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1 研究方法

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1.1 耦合度发展曲线表现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态势

整个耦合度时序曲线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总体划分为缓慢上升(1978-1989年)、缓慢下降(1990-1999年)、快速上升(2000-2012年)三个阶段(图1)。耦合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拮抗型逐渐发展到磨合型阶段,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日益重视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环保投入等,资源环境系统不断优化,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不断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系统在渐变中不断跃迁至良性发展态。

2.1.2 缓慢上升阶段(1978-1989年)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化呈缓慢上升状态,其变化幅度由0.35持续上升至0.54,耦合特征从拮抗型发展到磨合型。期间,经济体制不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开放搞活,进而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整个圈域ERE系统耦合发展表现出社会经济引导性特征,即系统的耦合优化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1.3 缓慢下降阶段(1990-1999年)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53,逐渐下降到1999年的0.37,整个圈域ERE系统从磨合型下滑到拮抗型。十年里,社会经济整体上呈高速发展,甚至呈现“泡沫状”,不断突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资源浪费、生态衰退和环境污染日益突出,促使这一时期的ERE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

2.2 ERE系统协调度的时序变化

2.2.1 协调度整体呈剧烈波动变化态势

1978-2012年30多年里,ERE系统协调状态不断优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社会经济-资源-环境逐渐呈良性发展趋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快速上升阶段(1978-1983年)、停滞不前阶段(1984-1995年)、剧烈振荡阶段(1996-2003年)、波动上升阶段(2003-2012年)(图1)。

2.2.2 快速上升阶段(1978-1983年)

六年内整个ERE系统协调状态除1982年外,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协调度由最初0.54迅猛增长到期末的0.89,由勉强协调迅速上升到良好协调态,表明了改革开放对ERE系统协调态的优化驱动作用。这一时期整个城市圈ERE系统仍处于和谐上升态势,但存在像1982年剧烈冲突引致的协调态“突变”现象。

2.2.3 停滞不前阶段(1984-1995年)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协调度的时序变化大体呈缓慢下降态势,协调度由1982年的0.89缓慢下降到1995年的0.78。但这种缓慢渐变下降累积的结果便是整个圈域协调态发生质变,由起初的良好协调态跌至中级协调态。一定程度反映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资源约束和环境掣肘日益突现,整个圈域ERE系统不断呈退化态势。

2.2.4 剧烈震荡阶段(1996-2003年)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协调度时序变化出现剧烈振荡,系统协调态在优质-良好-中级-初级-勉强-濒临协调态间等级跳跃,整个圈域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作用强烈,协调关系变化剧烈,系统极不稳定和平衡,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作用在波动中急剧下降,1999年跌入波谷(0.42),尽管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使得若干年份圈域ERE系统协调至优质协调态(1998年的0.91),但仍然无法有效阻止整个圈域ERE系统不断退化。

2.2.5 快速上升阶段(2003-2012年)

2002年末,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城市圈域城际分工和合作日益紧密,社会经济发展日益科学和可持续;2007年末,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自主创新和体制改革日益深入,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生态文明意识日渐增强,整个圈域ERE系统协调发展度逐渐走向良好、优质协调状态。

3 ERE系统耦合作用的空间分异规律

3.1 ERE系统耦合度的空间分异

3.1.1 空间差异不明显,整体耦合水平不高

2012年,县域(其中地级市鄂州市和县直管市仙桃、天门和潜江视作县域看待)ERE耦合度空间差异较小,圈域ERE系统耦合作用强度保持低水平态势。县域绝大部分耦合度数值集中在0.37-0.50之间,极差不足0.2,空间分异系数仅0.122,耦合度区域分布呈类正态分布(耦合度较大和较小的空间单元比例很小),整体耦合作用水平不高,耦合等级集中在磨合型和拮抗型发展阶段,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强度不大。

3.1.2 等级规模呈“串形”,形成相对连片的空间板块

耦合度等级较集中,全部为磨合型(10个)和拮抗型(32个)两种,其他耦合等级缺失,呈现“串形”结构,表明武汉城市圈总体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以外延型增长为主,产业结构和布局多雷同重复,在资源耗用、环境影响、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两大类型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以拮抗型为主。其中,拮抗型县域广泛分布连片,形成拮抗型基底空间,而磨合型县域分布较零散,呈跳跃式展布于孝感、黄冈、黄石和武汉四市局部地区(图2)。

(3)拮抗型优质协调型:咸安区、江夏区、蔡甸区、武穴市、东西湖区、赤壁市等6个县域。六个县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水平普遍偏低,三者协调程度处于优质

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环境赋存丰富,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不够强烈,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但这种协调共振状态建立在较低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基础上(表2);

(4)拮抗型良好协调型:浠水县、大悟县、嘉鱼县、黄梅县、新洲区、通城县、汉南区、红安县、蕲春县、安陆县、罗田县、江岸区、崇阳县等13个县域。以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环境赋存丰富,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不够强烈,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但这种协调共振状态建立在较低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基础上(表2);

(5)拮抗型中级协调型:通山县、口区、江汉区、武昌区。四个县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系统耦合度较低,协调度位于中等水平,表现为拮抗型中级协调(表2);

(6)拮抗型初级协调型:阳新县、汉阳区、黄陂县、洪山区和麻城市。五个县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系统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圈域其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处于弱关联作用和初级协调态(表2);

(7)拮抗型勉强协调型:汉川区、鄂州市、潜江市、天门市和仙桃市,这五个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发展水平较低,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发展处于较低发展状态,环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整个ERE复合系统整体不够协调(表2)。

4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