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现代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农业市场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农业市场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竞争;观光采摘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64-03

引言

提及陕西旅游,更多人想到的是西安兵马俑、大雁塔、芙蓉园,或是延安宝塔山、壶口瀑布和一系列红色纪念馆,亦或是渭南的天险华山,很少有人即刻想到以能源著称的三线城市榆林。一是因为其“中国科威特”的城市形象过于深入,难以让人与旅游目的地结合起来;二是因为当地缺少著名的或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观光区。因此,面对周边众多的“老牌”旅游城市,其吸引力显得相对薄弱。

2010年陕西省农业厅提出了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作为观光农业的典型表现形式,进入门槛低,发展速度快,能够快速实现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观光的有效结合[1~2],市场认可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尤其适合农业和旅游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区,故成为榆林市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依照省农业厅指导意见,榆林市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提出了“一心三区(红绿黄)”的总体发展模式:“一心”即以榆林市区为中心,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休e农庄统筹组合,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教育于一体的都市采摘农业聚集区;“三区”即黄河沿岸红枣产业休闲聚集区、南部黄土高原绿色有机休闲农业产业区、北部风沙草滩休闲农业示范区[3]。截至2015年底,全市观光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98个,其中农家乐106个,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99个,休闲农庄67个,休闲农家26个[4],小规模自发性的农业采摘园更是不计其数。

一、榆林市观光采摘农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构成要素

观光采摘的消费者多为想要亲近自然、享受短途旅行乐趣的城市居民,故榆林市区居民占据比例较大,且多以家庭或团体为单位,个体采摘者比例较低。随着榆林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市外顾客也开始参与到本地的观光采摘活动中,但多是作为旅行线路中的一项,且参与时间较短,比例较低。

当地多数采摘园来自农民自家种植园的改建,这类采摘园规模较小,缺乏地理位置的选择性,采摘品种也多是常见的当季水果产品。通过专业土地规划建成的采摘园数量较少,且地点多位于风景区和旅游观光热线上,或者规划而成的休闲山庄内部。这类采摘园规模较大,地理位置经过特殊选择,采摘品种较多,可以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水果,可以是不常见到的野菜,可以是新研制的特色品种,甚至可以是农作物、花卉等,往往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采摘价格而言,无论是农户改建采摘园还是规划采摘园区,价格一般是由门票价格和产品外带价格组成,门票价格与一般游览园性质相同,由采摘园主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定价,而外带产品价格一般要高于市场零售价格,也是由采摘园主根据自身产品质量和市场供求情况等进行定价。

随着顾客多样化消费特征的显著,单纯采摘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以采摘为核心的活动扩展已然成为发展趋势,即在采摘的基础上,增加垂钓、骑马、烧烤、户外娱乐等多种活动内容,并成为招徕新顾客、留住老顾客的制胜法宝。

(二)主要经营模式

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采摘产业不断发展和延伸[5],在传统观光采摘园的基础上,出现了现代采摘园区,相较于前者采摘形式更加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展。

1.传统采摘园。随着本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短途旅游的不断兴旺,兴起了大量的传统采摘园,此种经营模式隶属于采摘产业发展的自发阶段,以家庭个体经营为主,采摘品种和采摘规模取决于家庭生产种植情况,多以草莓、苹果等水果为主,尤其在夏季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采摘园区遍地开花,经营规模较小,活动功能单一,有的仅是自家种植区的简单开放,采摘环境缺乏整体规划,同时忽略了周边环境整顿及园区内部的规划与建设。目前,榆林市的传统采摘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鉴于交通、采摘环境、服务、采摘内容等的限制,已经脱离了疯狂发展轨道开始逐步退化。

2.现代采摘园区。现代采摘园区由传统采摘园进化而来,规模较大,地点经过慎重选择,其以采摘活动为基础,集娱乐、休闲、观光等活动于一体,加强了园区建设、产品种植、餐饮、住宿等条件,同时服务水平也有所提升[6]。现代采摘园区尤其注重产品种类和产品质量,为了充分实现采摘品的高附加值,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品种”和“特别产品”。例如榆阳区的“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塞上明珠现代农业园”“金沙湾休闲农业示范园”;神木县的“禾丰生态农业示范园”“盘龙湾近郊农业体验园”“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休闲农庄”;府谷县的“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青草地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等,都是现代采摘园区的典型代表。

3.主要营销手段。面对当下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营销已然成为确保采摘园(区)市场蓬勃的关键手段。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小规模的个体采摘园以“路边挂牌”为主要的宣传手段,少量有识者通过本地团购网站进行订单促销,主要还是大众口碑为主,单一且效果不明显。规模化采摘园区则以本地电视广告、宣传彩页、促销活动为主,个别经营者通过聘请明星、举办展示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较个体采摘园有所突破。

首先,受成本制约,广告并不是采摘市场主流营销方式,只有规模较大、资本较雄厚的采摘园区会在本地电视台等相关频道制作广告播放,并兼以报纸,杂志等其他广告宣传;规模较小、资本实力较弱的采摘园区则以报纸、书刊等低价位载体做广告或干脆不利用广告宣传。其次,通过参与各类农产品活动进行宣传是目前很多采摘园的主要营销方式,例如参加榆林市政府举办的采摘节或采摘游,既不需要花费过多成本,还可以通过优良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活动中名声大振,效果也较显著。最后,网络营销成为个别采摘园区营销的首选,或者通过参与团购网站收集订单,或者在本地相关网站价格较为低廉的网页广告,这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很多顾客或者采摘园区信息的首选。

二、榆林市观光采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顾客需求是建立市场的目标,而市场供给则是市场建设的动源,只有当两者之间相互契合时,才能推动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7]。就目前榆林市观光采摘农业的供求情况来看,其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产品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采摘市场的快速膨胀致使采摘园(区)遍地开花,但千人一面、品质雷同,缺乏个性与特色,开发的深度与广度不够,许多具有开发价值或者具有联合价值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致使与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相脱节。尽管有少量采摘园已经开始了特色产品研发与种植之路,例如野菜采摘、玉米迷宫、稻田字画等,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市场效果较差。

(二)园区服务与卫生条件较差

在榆林市已经形成的观光采摘农业项目中,除少数规模较大的采摘园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外,大多数园区的设施配置与市场定位不符(例如麻将机的存在),尤其是存在安全和卫生隐患。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许多采摘园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小规模自主性采摘园,仍以家族式经营为主,服务人员缺乏专项培训,导致一些园(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三)市场宣传方式与力度有限

在榆林市政协组织的“2015榆林市观光农业健康发展”座谈会上,农庄主们普遍提及客源问题。鉴于采摘多属于单次消费行为,因此要想保障其客源的可持续性,必须拓展外地游客。而目前榆林市各园区的市场宣传能力有限,过多地依靠大众口碑,即使采用广告宣传也多是选择本地电视台或报纸,受众面积较小,更没能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娱乐营销”“微营销”等现代化的宣传方式和传播媒介,同时缺乏和旅行社之间的有效合作,致使客源问题亟待解决。

三、对榆林市观光采摘发展的建议

榆林观光采摘农庄数量很多,但顾客选择意愿有限,客源不稳定。面对供与求的矛盾,必须加强客源市场研究,在明确采摘园(区)市场定位和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实现差异化、精细化和多渠道来逐步推进采摘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客源市场研究。不同类型、规模观光采摘农业的目标顾客群不同,其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接收宣传信息的渠道以及对举办活动的参与选择不尽相同。基于这种差别,各采摘园(区)需要准确定位自身资源,通过对现实顾客进行市场调查,明确自身园(区)定位和目标消费者类别,并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数据,旨在根据目标顾客的需求进行特色化改良。

第二,突出产品差异化。为了赢得目标客源,必须突出差异化的品质,从产品、活动、宣传等多方面改变没特色、千人一面的现状。比如,采摘产品不必局限于“少见”,应该突出“有机”和“新鲜”;活动方式可以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因为“参与”比“观赏”更有吸引力;在宣传方式上建议采用微信等传播速度和效果好的平台,增加感染性。

第三,实现精细化管理。为了满足目标顾客,必须采用精细化的管理。对于休闲采摘农业,顾客主要的诉求是“回归本源”,目的在于亲近自然和放松休闲,蝉鸣蛙叫胜过城市的喧嚣,农家饭有时比山珍海味更有吸引力。因此,必须在“细”上下功夫,有效地利用当地的特产和风土人情,紧抓消费者的心理,满足顾客的诉求,提升服务品质。

第四,多渠道广泛宣传。对于初级阶段的自主性采摘园,建议利用通知型广告传达果园的景色、项目、服务、线路、价格等信息。对于规模型采摘园区,建议制作说服型广告,通过突出差异化优势和综合性活动来削弱竞争对手的广告影响。此外,建议加强与当地旅游局、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及周边旅游景点等的资源联合,弱化单独经营时带来的广泛竞争和经营风险。

小结

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与鼓励下,伴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张,榆林市观光采摘农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农民致富、提升当地旅游竞争力的新手段,同时也为采摘消费者带来了丰富的短途旅游体验。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管理,致使本地采摘园在产品选择、服务内容、宣传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差异化、精细化、多渠道等方法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11.

[2] 秦志t.大兴区观光采摘园发展的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22-25.

[3] 榆林市农业局,刘艳.榆林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R].2016.

[4] 榆林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刘东林.榆林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R].2016.

[5] 赵永红.我国农村特色种植与观光采摘游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13):84-85.

[6] 政力,侯新民,韩风.浅析观光果园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67-70.

[7] 李静.都市观光农业市场分析及营销战略研究――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农业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Ascending of Yulin Tourist Destination Relying on the Sightseeing Picking Agriculture

LI 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Yulin University,Yulin 719000,China)

第2篇

一、现状

如东县地处江苏沿海地区,人口一百余万人,140万亩耕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

1.高效农业建设得以加快

在种植业生产上,一是形成以瓜果蔬菜、栽桑养蚕两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五大特色生产板块。分别为15万亩“四青”作物和出口蔬菜生产区;15万亩西瓜、冬瓜生产区;1万亩水生蔬菜、特色蔬菜生产区;2.5万亩果品生产区和6万亩蚕桑生产区。二是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取得进展。2009年新增高效规模设施种植项目17个,新建标准钢架大棚2370亩,总投入达4460万元,其中新增连片面积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设施种植园区7个,总面积2185亩。三是高效农业总体水平有了提升。2009年新增亩收益2000元高效农田面积5.6万亩,全县高效农田总面积达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

2.质量农业水平得到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以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持续上升,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由2003年85.6%上升到2008年的99.8%;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全县已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3个、县级30个,覆盖种植面积41.5万亩,畜禽近800万头(羽)。品牌农产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3.项目农业建设取得成就

项目农业建设一直是农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争取资金数量取得突破。近五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2000万元。二是争取项目层次得到提升。数量上从2007年的不足20项到2011年超过40项。

4.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加快

一是围绕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加快推进绿化造林工程。2010年,全县林木面积达46.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38%。二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到2008年底,全县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985户、建设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项目26处。同时,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并实施秸秆发电项目,基本消除室外焚烧秸秆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围绕实施“三清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县创建。

二、问题

1.现代农业建设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

由于体制原因,一方面乡镇技术人员编制不足,高效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人员紧张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非专业技术人员挤占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调着它用,专业人员比例下降;其次因费用等因素制约,镇级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长期得不到更新提高,无法担当结构调整的重任,加之新生技术力量难以进编,农技服务后备乏力,村级农技员几乎名存实亡,实用技术到位率、入户率低。

2.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数量减少素质低下

年龄较青、文化较高的能转移的基本都已转移,留下来的基本是年龄大、能力差、素质低,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根本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80%的农户一户3-5人,2个劳动力,基本上都以出去打长工或在家附近打短工为主,真正在农村种田的大多年龄老化,且劳动力素质严重下降,很难适应新技术的推广。

3.土地流转已成现代农业发展制约瓶颈

目前,我县户均承包耕地4亩左右。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仅15%左右,应该说,土地收益对农民影响很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依存度也很低。但是土地流转却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在三个方面,一是保守意识浓。长期以来,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把能否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看得很重,多数在其它产业就业的农民即是完全请人耕种也不愿将田地交给别人去经营。二是嫉富心理重。相当部分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对别人在田地经营上获得成效心理上难以平衡,行动上也很少给予任何支持,即便是流转收益超过自己经营田地的收益也不愿将田地转让给种养大户去经营。三是法律知识少。大部分农民由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了解不透彻,不肯轻易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怕一旦转让出去很难再收回。导致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比颁布实施前流转规模反而减少的局面。因此,土地流转难已成为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4.环境改善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

畜禽规模养殖的无序发展、布局不合理和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给环境保护增添新的压力。近年来,由于生猪价格高,养猪业出现暴利时代,办一个猪场只需一年多时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的范例比比皆是,从而吸引了许多跨行业的“老板”投资于养猪业。随着上海和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其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力度也随之加大,上海近郊、苏南太湖沿岸已清除畜禽养殖场,远郊严禁新建畜禽养殖场。介于上述原因,上海及苏南的养殖企业把南通作为首选发展空间。这给南通发展畜禽规模生产带来机遇,但处理不当,也会给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县生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只占30%,而家禽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处于空白。同时,新上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原有工业企业“三废”没有得到遏制,新增工业企业又未按“三到位”及时上马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环境雪上加霜。在农业内部,由于秋季治虫和养蚕季节重叠,再加上治虫方法由手工喷雾器变成机动弥雾机,蚕儿中毒事件也是防不胜防。高效规模生产难得一方净土。

三、对策

1.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開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努力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强镇、强村,促进农业结构良性循环。二要发展品牌农业。以农产品质量为中心,借鉴工业质量标准理念,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培育若干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三要拓展农业功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丰富生活的功能、涵养生态的功能、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2.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一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土地等资源向大户、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二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扶大扶新,扶优扶强,引导企业从生产经营、产业经营逐步向资本经营转变。重视国内外市场的研究,引导企业从重生产向重市场研究和開发转变,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以市场经济的方式组织生产,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開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四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3.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開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内在动力。二要明确农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大力发展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种植模式,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提升种子种苗业,加快农业机械化,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三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生产过程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4.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农民

一要鼓励农民回乡创业。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有志青年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干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二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開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等进农村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激发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加强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教育资源,加强对专业农户、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重视对农业后备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努力培养新一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创业者,通过培训,推动农业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推进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促进农民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四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积极開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培训。积极引导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開展岗位培训等活动,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第3篇

近年来,衡山的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逐步建立了优质稻、超级稻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席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衡山黄鸡生产基地,成为传统种养型农业强县。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6.08亿元增至24.09亿元,增长49.8%;农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51元增长到7322元,增长68.3%。这组数据显示了衡山县农业经济的不凡实力,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前,记者在衡山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正蓄势待发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县迈进,计划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务平台

针对特色产业,衡山县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至2011年,衡山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技站分类别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如超级稻种植信息服务、蔬菜基地信息服务、农牧养殖信息服务等。组织农技员及时调查掌握当地农民、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等农业相关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有价值的农业相关信息;建立区域农业信息网络,综合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对接;对农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走访反馈。

衡山湘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春华介绍,每年县科技局农机推广员给农户进行养殖技术、解决病害及冰鲜加工方面的指导,这种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上的科技水准,促进了民间传统养殖和现代加工技术的结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技术指导上,上传下达,农技员亲自指导,保证了产品在源头上的高品质。2011年,公司的“衡山黄鸡冷鲜加工技术”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与农技员的指导密不可分。

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衡山县全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强化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近十年来,共开办农产品加工员、畜禽繁殖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维修员等18个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24000多人,建成各类专业村126个,受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县科技局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一方面,力促高校专家指导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引进农业院校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诗林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加强了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系,在席草项目研发上与农大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将席草作为特色产业在开拓市场上先行试点,建立席草协会,加强工艺创新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的席草产品分为多种档次,比如有特殊材质及编花工艺的席草在国内和日韩销售,而有一种材质一般的席草草垫作为沙滩凉席出口到美国。”康诗林说,“针对不同的市场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全县拥有席草加工机械5000多台(套),年加工床席、坐垫、地垫,枕头、枕巾等系列产品1600余万件,年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上亿元。相关席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为华中地区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门席草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2.8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年出口100余万件,创产值80多万美元。县科技局工会主席彭红雷告诉记者,衡山席草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开了国外市场,是全县农产品的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衡山县的现代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要真正实现科技现代农业强县的目标,还需进一步完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保障体系。衡山县科技局副局长旷亚春告诉记者,为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科技局制定了工作重点,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

第4篇

——农村经济好中求快。发展质量提高,发展速度不减。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8%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粮油生产保持稳定。确保农村粮油自给总体平衡,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3亿斤左右。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特色产业建设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新建以“四百万”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基地30万亩,改造经作中低产园10万亩。深入开展标准经作园创建活动。

——高效生态农业突破发展。建设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生态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到2020年达80%左右。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比2014年增长25%以上,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1。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着力实施“九大工程”:

(一)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高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旗帜,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一是现有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化发展方向,全力推进生产绿色有机化、加工清洁无害化、园区生态循环化,实现生态优良、高效、富民目标。二是根据山地自然状况和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推广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三是推广地膜覆盖等保护性栽培、名优新特品种及经作无性系繁育、测土配方减量施肥、绿色植保病虫统防统治技术、节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设施农业栽培、绿色有机果茶生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名优特色水产品种人工繁育和大水面增养殖等十大技术。

(二)实施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坚持稳定做大规模,主攻质量增效。一是稳定壮大规模。2015年全市新增“四百万”工程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以上。二是在改造低产园地上下功夫。推进设施配套,着力改土、改水、改良种。三是在建设精品园、高效园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高效茶园、精品果园建设。四是把基地当景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初步建成丹江口环库区和竹房城镇带两个百公里生态休闲农业长廊。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从2015年起,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建设,到2020年,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00亿元和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的目标。着力推进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即:丹江口市生态水产业加工园、(郧阳)长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郧阳)农特循环经济产业园、郧西七夕农业产业园、房县综合农产品加工园、竹山县特色粮油加工园、竹溪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张湾)生物产业园、(茅箭)新能源科技产业园、武当山生态旅游观光园。丹江口水产业及水产品加工园区和(郧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张湾)生物产业园等3个产值过百亿元,其它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产值突破50亿元。盘大做强龙头企业,狠抓企业挖潜进规,新培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以上。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工作力度,有序开展对口协作,不断增强工作实效。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四)实施农业精品名牌工程。坚定不移的打好生态牌、有机牌。围绕打响“国字号”品牌。即着力打响“武当道茶”等全国区域性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坚持政府奖励制度,认证10个以上“三品一标”品牌。

(五)实施科技兴业支撑工程。全面推进“三个中心”建设。加大与华中农业大学科技、人才、项目合作共建力度,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优势,加强生态农业科技协作攻关,围绕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柑桔、蔬菜、食用菌、红薯、魔芋、桑蚕、水产等特色产业,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质量标准、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完善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重点培育科技型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

(六)实施市场体系建设工程。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研究,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系统调查体系,开展供求、营销、价格等监测预警,研究重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业,加快堰中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三是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培育农村现代物流,市建物流园(中心),县(市)建配送中心,乡村建连锁经营店和合作社。四是把开发要素市场与开拓产品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实施农业信息促进工程。建立大数据农业信息平台,整合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信息数据库。加强信息公益,疏通最后一公里瓶颈。2017年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三品一标”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全面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与应用为突破口,建立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打造地方电商平台。建设一批乡村信息服务站和乡镇信息广场,积极推广“U农通”系列农业科技信息产品,进一步办好、《惠农手机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第5篇

搜狐财经日前刊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文章分析,在国际市场油价连续创出新高之后为什么粮食价格也随后创出新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背景来理解:

第一,要从替代关系上理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国家一直为石油资源的替代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尤以在开发生物燃料方面的力量更大。迄今为止,巴西、美国等国家在以生物燃料替代石油资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各国对于发展生物替代能源的推动进一步强化,导致国际市场粮食的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应当看到,油价暴涨使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看好。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飙升,各国在发展生物能源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特别是一些能源消费大国更感到发展生物能源的迫切性。然而,一些国家在发展生物能源过程中大量使用粮食作为原料,进一步扩大了粮食的用途范围。虽然国际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幷未因此而扩大很多,但国际市场上对粮食需求增长的预期被大幅度提升,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中所包含的风险溢价因素也因此而增多。

第二,生物能源的发展又加大了国际市场能源供应压力。从维护粮食供应安全的角度出发,许多国家正在强烈意识到优化生物能源结构的必要性,更多非粮食作物来开发生物能源。然而,现在的问题是,随着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种植的种植受到日益严重的“争地”威胁,加剧了国际市场粮食供应的紧张程度。

第三,要从产业关联上理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地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作为上游产业,石油工业对于农业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石油价格上升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更应当受到重视。事实上,除了柴油和汽油价格上涨直接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压力外,石油价格的上涨还通过化肥、农膜、电力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而间接加大农业生产的成本压力,而一旦有机会,这种成本压力必然会转移到粮食价格上。

第6篇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重点是面向“三农”。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农村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有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应用,经营管理和加工制作的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与创业型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根据这个目标,农业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要以适应农业长远化发展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除了巩固和加强种植类和养殖类专业外,应增加加工类和服务类的专业,使专业的设置能与农业产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把握人才的培养做到适销对路,以便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服务。

二、改变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考虑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针对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服务类专业设置的需要,适当改变原有传统的课程结构,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删除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与农业产业化密切联系的新课程,并注重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使用性和灵活性,增加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如农业循环经济,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等内容,并注重模块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不但能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还能具有跨学科综合职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等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服务的本领。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能力

农业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真正掌握实用技术,才能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对人才竞争的要求。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最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校企联动来完成。让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让师生共同到有关企业、公司挂职或实习,实行产教结合。一方面,老师既能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又能作为师傅传授技能给学生,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学到技能,学到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增加理性认识,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到有关公司、企业就业打下基础。

四、密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教育”

农业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什么,而且还要关心学生今后做什么(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是: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观念,以学生能否就业,就什么业来思考我们的各项工作,并推动学校把工作做好。二是密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行联合办学或者“订单教育”。拉近学生就业的空间距离,缩短学生找职业的时间,达到“三赢”的目的,即可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调整,按用人单位需要设置新的培养计划,确保今后学生"适销对路",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指明了方向。“订单教育”使学生对今后就业有了明确目标,吃了一颗“定心丸”,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能更加安心学习。三使企业找到合格员工。“订单教育”有利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化人才,这不但可以减少企业培训员工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而且能更快找到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第7篇

从战略高度形成共识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三农”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和提升的客观需要。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高效农业规模化不仅是生产基地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从而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是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迈向市场。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实现由国内市场向国内外市场并重、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追求数量向数质并重、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由“提篮小卖”向现代营销的五个转变。可以说,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实现以上五个转变的必要前提,否则,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转变。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促进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一些先进地区的实践证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正是向农业本身要效益的有效途径。目前,一些地方已初步形成了高效农业,也具有特色,但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和出口的品种少、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如海安县,全县1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年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只有2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也只有5家,直接出口少,间接出口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农业效益的整体提高。应该说海安的农业资源优势比较独特,区位优势也很突出,生态优势明显,高效农业已有一定基础。只要充分挖掘资源潜力,走规模发展道路,优化区域结构和生产布局,将现有高效农业由“盆景式”做成“花园式”,形成规模优势,就能促进全县农业效益的整体提高。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从许多县市农民收入的构成情况看,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占25%左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效农业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就必须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专业生产基地集中、向专业大户集中、向种养能手集中,形成规模优势,产生更强的示范、带动、辐射效应,促进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得到较快增长。

抓住重点推动全局

建立优势农产品规模基地,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基地是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基础。必须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创造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因地制宜、规模经营、注重特色、优质高效”原则,建设一批“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基地,带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既是追求效益农业的需要,也是从容应对WTO的必然选择。要注重出口农产品的培植,围绕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做大做强茧丝绸、紫菜、鳗鱼、无毒河豚等传统出口产品。加强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在多方争取项目、培植新基地的同时,加强现有外向型基地的质量建设,保证出口产品的品质,提高基地的经济效益。加大农产品出口促销力度,做好不同类型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研究,积极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基地参加农产品境外促销活动,与境外客商建立较为稳固的协作关系,畅通农产品出口渠道。与此同时,着力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加强现有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并积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500万农民转移工程,是现阶段江苏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中最大的一项富民工程。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围绕和结合推进这项工程,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大户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水平。

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终端产品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因此要牢固确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采取激励措施,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把规模做大,把产品做精,把品牌叫响。海安农产品品牌不少,但名牌不多。海安对外素有“中国禽蛋之乡”、“中国湖桑之乡”、“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的美誉,但农产品在国际国内知名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充分利用农业知名品牌的优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品牌整合,全面把握市场趋势,在稳定本地市场的基础上拓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着力构建保障机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水源工程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农田基本建设水平。积极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推进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动力机械的配套利用水平,推动农机装备发展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向农林牧副渔各领域扩展。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技术平台,推进科技创新。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是高效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复合体。必须立足高新科技,大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人才,以“三新”来构筑高效农业的基础。引进新品种是前提。海安要从全国各地筛选出口创汇新品种,从国外引进适销对路名优品种,进而不断提高全县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引进新技术新设施是关键。包括引进新的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加工技术、储藏技术和包装技术,引进大棚、耕作、管理、加工机械等新设施,使农艺与工程技术相配套,提高现代化水平,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引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高新技术需要高新人才,其中包括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通过这批人才的带动和“催化”,提高全县农业科技人员、经营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8篇

一、前言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一直都很关注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依旧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势必会遭遇如同30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境遇。所以农业经济学者现当下要做的就是通过对农业研究方向从政策型,向市场型的转变,来推动农业经济学的转型,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对农业经济学在未来中国的发展的一些危机,做出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

二、农业经济学所面临的危机 

1.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下所面临的危机,从短期来看并没有什么危机,但若长久下去,很可能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必要从会慢慢地下降到消失。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农业政策研究的作用降低。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土地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这些研究在当前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农业大国的条件,需要一些对农业政策研究的学者。但是这些农业经济学者,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政府机构也有专门的用于研究农业政策的机构和人才库,而这时的农业经济学者只能够充当一个对农业政策解读的角色。这就让农业经济学科在于其它专业竞争生源是,处于一个下风的位置,极其的被动。同时一些优秀的人才也难以扩充到农业经济学科当中。 

(2)农业经济学所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占据.而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数据计算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这些基础性的学科。而近几十年来,这些基础的学科听过不断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开始研究农业经济学科所研究的领域中来。这一现状,让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更为艰难。而且,通过一些数据表明这些基础学科对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要大于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影响力。不管是还是申请课题资助,基础性学科要比农业经济学科更加的有利。 

(3)难以吸引优质的学生生源。一个学科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不管注入,及优秀人才的不断补充。但是就当下农业经济学科的现状来看,很难吸引优秀的学生来选择这门学科。特别是在以上两种现状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与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学生相比,在就业市场上更加取不到优势,所以就业竞争力小也是优秀学生不断选择这门学科的原因。若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会出现一种前进乏力的状况。 

2.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学科有可能会面临着边缘化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断缩小。当前,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家随农业的重视程度也非常的高,但这只是一个短时期的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如果我国的城市化全部完成,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则会反之下降。此时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会随之下降。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也会在未来某天成为现实。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在长期内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国家则会更加重视城市的建设,而随之财政预算的下降,政府则会通过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的教育科研投入来增加城市建设的经费。 

三、相关对策 

通过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的成功转型的经验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也想要成功转型,必须将研究重点从“政策研究”转移到“市场研究”。

1.研究重心的转移 

食物经济与管理。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关注农业生产而现代的农业经济学科必须扩大研究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食品的要求也更加高端,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都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农业经济学科可以借助这个趋势发展为更加广义“食物经济与管理”,即研究领域发展到食品本身,从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到参与进去。 

生物经济管理。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还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生物资源。例如对于棉花这种经济作物,棉花种植是农业经济学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但棉花加工就不属于了,所以想要扩展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就可以将棉花再加工也视为农业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所以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食物经济与管理的基础上,将农业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与农业资源有关的所有行业,中去,即生物经济专业。 

2.教育重点的转移 

大学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向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面对当下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农业经济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转移重点,从以前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市场以及相关的农业服务的技能。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以给学生一些实践性的经验。 

四、总结 

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转型之路。在转型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切忌照搬照抄,要按照中国的特色和实践来进行,在转型之路上要充满创新精神。让农业经济学学科走出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国众、张臼怡,就业难?改写自己的“就业率,——剖析就业率后二十名专业[J]高校招生,2013. 

[2]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业经济,2015.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管理;建设举措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28-1

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各个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对于农村的稳定与改革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在当今新形势新挑战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更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笔者试从几个方面探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首先要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并且能够使之制度化和稳定化。这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阶段的必然需要,对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并繁荣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各农业部门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工作当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切实加强对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与领导,并积极争取支持,为当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水平

各农业部门应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围绕贯彻落实《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章规制度,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上下工夫。首先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执法责任制度的建立。通过建立执法岗位和责任制度,从而使各农业部门人员明确自己所在岗位的执法责任,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其次是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即制定关于落实农村的土地承包、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及农村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与措施。从而以有效的操作规定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确保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落实;最后是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即各农业部门应创建经常性的联系和观察点,以便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预测甚至发现,从而能够尽早提出对问题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使问题及时妥善的被解决。

3 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目的。因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即是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拓宽增收渠道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挖掘增收潜力,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的步伐,促各农产品的深加工所带来的增值;此外为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带动家乡长期增收,还要特别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劳动,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农业部门要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扶贫工作的开发、完善补贴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大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实行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方针,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增加支农资金,把农民的持续增收作为重要工作,以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收入,使农民真正获益。

4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的组织建设

发展加工企业和围绕优势产业带布局是省、市加快发展农业加工业有关指示的重要内容,因此各农业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例如可以以农业中蔬菜、种子等龙头型经济作为重点,积极策划发展项目,大力扶持。此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加快龙头型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组织形式,因为其具有着联接农户、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纽带作用,能够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提高,因此要重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做好专业合作的经济组织试验点工作。

5 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深化机制改革进程

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就要求要加快建设改革征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制度的步伐,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并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此外还要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强化科技保障,争取能够在良种培育、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以及重大病虫害的防护等各个重要环节实现突破。各级农业部门还要积极探索农业技术的新机制和新办法,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并积极做好推广工作,从而形成覆盖广而且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是要重视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并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等,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的清洁生产以及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要以水利为重点,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综合治理防洪防涝、干旱缺水以及水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从而能够增强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7 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

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还应针对现阶段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转变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尤其是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更要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为党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威芋3号 培育 技术要点

淤泥彝族乡位于盘县北部,是盘县境内彝族最集中地区。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全乡平均海拔约1780米,最高点山2558米,最低点嘎哒河1360米,境内区域性地分布着石灰岩、砂岩、砂页岩,岩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土壤以黄壤、黄棕壤和沙土为主,全年气候温凉,干湿季节明显,境内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豆类、薯类、荞等农作物。

一、选育经过

1988 年进行品系鉴定试验,将表现特别突出的8个优良品系于1989~ 1990 年在威宁县农科所和威宁癌肿病疫区进行抗癌肿病鉴定、筛选,分别以米拉和当地品种河坝作对照。抗病试验结果表明:除对照感病外,参试的8 个品系均表现抗癌肿病,其中以wy3 号表现更为突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平均产量分别为2533. 7 kg/ 667m2和1 862. 5kg/ 667m2,分别比对照米拉和河坝增产24. 1% 和68. 8%。1991~ 1992 年参加品比试验,1993~ 1994 年参加全国西南片区区域试验,1995 年进入生产试验。2002 年11 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威芋3 号。

二、品种介绍

威芋3 号系由贵州省威宁县农科所经克疫实生籽系统选育而成。2002 年11 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薯[ 2002] 001 号。该品种生育期95~ 105 d,比对照米拉晚3~ 5 d,属中晚熟种,株型半直立,株高50~ 70 cm,茎粗立9~ 113 cm,分枝4~ 8 个 茎叶绿色, 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弱。结薯长筒, 黄皮白肉, 芽眼中等深, 表皮网纹。大中薯率80% 以上,淀粉含量16124%, 食味品质中上等, 耐晚疫病、抗癌肿病,轻感花叶病毒, 耐贮藏。1993~ 1994 年云南省区试鲜薯产量251917kg/ 667m2; 1993~ 1994 年西南( 片) 区试鲜薯产量1680 kg/ 667m2:1994~ 1995 年生产示范鲜薯产量201512 kg/ 667m2; 1992~ 1995 年实施威芋3 号大面积示范推广项目, 实施完成20447 hm2, 经测产验收, 新增产量21014 kg/667m2, 新增总产5396176 万kg ,其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该品种品质分析测定,淀粉含量17176% ,还原糖0133% 。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宜云南、贵州1200 m 以上马铃薯种植区推广种植, 成为脱毒马铃薯的种子源。为了加快该品种推广力度, 充分体现新品种增产优势, 我乡(淤泥乡)得到了县局领导和县委政府的支持, 在19个村长年推广1.5 万亩,依托县农科所脱毒快繁技术, 组织调剂调运良种, 使该品种在我乡及周边地区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其应用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极为显著。

三、主要特征

威芋3号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95 d。株型半直立,平均株高65 cm;茎粗1.18 cm,分枝数6. 5 个; 叶色淡绿,花白色,天然结实率低; 薯块集中,薯形长筒, 黄皮白黄肉, 表皮网纹较粗糙, 芽眼较浅。淀粉含量17. 76%,还原糖0. 33%,大、中薯率占85% 以上,食味较好。抗癌肿病,轻感花叶病毒,耐贮藏。抗癌肿病,耐晚疫病,轻感花叶病。

四、栽培要点

(1)由于该品种产量高,需肥量大,宜选择中等肥力、疏松土质种植,忌低凹渍水地。

(2)选择当地最佳播种时期播种,播种前精选具有本品种特征的健康薯块,提倡整薯播种,如薯块偏大需切块时切刀要消毒。

(3)施足底肥,每667 m2 用1200~ 1500 kg农家肥和20~ 30 kg 磷肥( 坝区用普钙、高山区可用钙镁磷肥) 作基肥,增施硫酸钾肥及适量微肥,苗期视苗情长势追施10~ 15 kg 尿素,肥沃地块不追肥, 以免徒长。花蕾期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起垄,并注意防虫防病。

(4)播种密度、单种密度3000 ~ 4000 株/667m2,如与玉米套种2000~ 2500 株/ 667m2 为宜。

(5)适时收获,精选健康块茎入库,薄摊散光贮藏。

(6)使用脱毒种薯,以保持品种的丰产性。其适合淤泥乡农业特点的马铃薯增产栽培模式为:优良品种+ 分带种植+ 合理密植+ 绿肥施用+ 配方施肥+ 高厢培土+ 预防病虫危害的组装配套,力求覆盖面积扩大,便于发挥整体技术效果。

五、产业化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上,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认真分析淤泥乡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工作思路、实际任务、方法措施,并形成相关领导小组,负责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工作规划、指导和督促检查、市场研究、提供信息以及政策指导、技术培训和产品营销等方面指导和服务。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着力发展优势农业

市场是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研究市场、掌握市场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地选择所要发展的产业。威芋3号作为本乡的一个优势品种,口感好、淀粉含量高,作为种薯、鲜食、加工都有较好利用价值,因此要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马铃薯规模种植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

(3)龙头企业带动原则,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

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冶的思想”,把马铃薯产业和做强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大引进龙头企业的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环境,把政府对农民的直接扶持转变到政府扶持企业,让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发展野订单农业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生产。

(4)坚持科技进步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注重科技知识的推广应用,大力培养土专家和农民技术员。抓好农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的工作,办好示范样板,从而带动农民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抓好科技措施落实到位,加大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并提高应用效果。从而使马铃薯的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转变农民思维意识。因为,产业化涉及农村千家万户,面临着千变万化的市场,要承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对产业化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戴兴临,马铃薯选育与培育 [J],江西农业学报,2009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国际化;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09-03

一、文献综述

农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企业,依据本国农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农业企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使得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向流动,通过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等国际合作方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农业经济体系。

Vernon(1966)提出,创新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过程是完全被动的,它取决于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主流地位,待到时机成熟,才会考虑出口以及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持相反意见的Forsgren & Johanson(1975)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须经长时间缓慢渐进而持续深入的过程,该理论假设企业国际化的谨慎迈进与“心理距离”有关,经营状况的改善与提升是促使企业加速其全球化经营战略步伐的根本原因,然而,该理论由于缺乏经验证据而未能被学界广泛认可。直到Lawrence S.Welch & Reijo K.Luostatinen(1993)指出,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可划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阶段,前者的效果决定了后者的结果。基于此,中国学者鲁橦和李朝阳(2002)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企业的外向国际化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其内向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国际化行为问题。农业企业的国际化不仅是企业国际化问题的拓展和延伸;它还会提升农业及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进行及时的战略性调整,有效规避或降低农产品交易风险。因此,无论从理论角度或是实践角度来说,对农业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都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中部地区农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在区域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就其发展阶段和模式而言,依然主要处于粗放型、原料生产型和家庭型的生产模式,农产品深加工的比例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比例。这种生产模式既没有规模效益,又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经验,抵御风险能力差。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以及国际化发展就必需依靠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中部地区的农业企业相对于农业发达地区的成熟农业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农业的产业化和企业化水平低,多为自产自销的家庭式农业经营。此外,为数不多的农业企业资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但因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市场的可预测性低,独立性差,依靠政府补贴程度高。

由于中部地区的农业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落后、管理经验缺乏,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不高。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各省份农业企业的产品出口地区相当有限,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的少数国家,而且贸易量和贸易额均不高;结构单一,产品集中度比较高,出口产品主要为瓜果蔬菜类产品这样的初级产品。此外,出于食品安全和国家利益等的考虑,许多农产品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食品安全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垒阶段。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要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但由于内外环境的限制,后续的发展道路可谓艰巨而长远。

三、农业企业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实力方面与其他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行政审批的干预,部分制约了企业的积极性;金融服务的滞后,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与之抗衡。就农业企业国际化来说,现存的大量非商业性农业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使主体格局与现代农业相差甚远。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特征一直表现为供不应求。随着科技的投入,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供求关系发生着转变,我国的农业国际化才推上日程。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国家的农业政策影响着整个农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农业企业国际化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政策扶持。最近,面对农业发展环境的变换和外来市场的冲击,农业走向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带动农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体系、资本的运营能力等都是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化的必备竞争力。面对强劲的外国企业竞争,国内农业企业唯有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通过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企业走向国际化,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农产品价格上,还能顺应市场规律,真正实现市场价格体系;有效促进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准入原则,我国的农产品不仅在产量,更能在品质上实现跨越式提升;利用国际资源改变我国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农业,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在吸引外资方面,能有效弥补农业投入不足,通过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引领中国农业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四、促进中部地区农业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措施

(一)企业自身层面的发展

1. 企业自身结构、内部认识及知识资源的改变

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首要应从企业战略层面着眼。企业战略的改变和实施主要受企业自身的结构、企业对内部的认识和企业的知识资源所影响。企业的自身结构和企业对内部的认识共同对战略的形成产生作用,而战略的形成又影响着战略的实施。战略的形成通过基于知识资源的战略对战略实施进行了修正。这种关系如下图所示。

区别企业结构复杂还是简单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选择权和结构限制的程度。在简单结构的企业环境下,企业只有很少的限制,同时它在形成和实施战略时可用的要素也少。在复杂结构的企业环境下,企业可能拥有很多阻碍它实施战略进程的限制条件,但是同时,在它形成和实施战略的环境中会有更多的要素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企业的内部认识来说,内部认识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企业选择权的多少。如果企业对内部的认识清晰,那么企业会不断优化配置自身的资源,如果企业对内部的认识模糊,那么企业会按照原来的方式使用自身的资源。所以,具体到农业企业国际化,就务必从企业的自身结构着手进行优化改造,提升知识、科技水平和加强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要优化出口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努力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内部认识层面,要树立与农产品贸易密切关联的环境竞争意识,以提高产品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促使农业对外贸易的出口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和协调。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利于环境建设的技术、设备的引进。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发展适用加工需要的专用农产品。

2.加快实施农业企业战略和环境的改变

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不管企业实施何种战略,环境总是要改变的。当环境改变的时候,随之改变的是企业所面对的资源。面对新的资源,企业将制定新的战略,其中包括知识资源结构的改变。同时环境资源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认识和企业自身的结构。如此良性循环、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种阶梯型的上升形态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当前,面临国内外市场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农业企业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照鼓励出口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适度进口结构性短缺产品的原则,完善农产品出口战略规划和调控机制,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和信息服务。第二,加强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加快资本积累,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第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便利和优惠。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出口基地。加强农产品贸易磋商和谈判,妥善解决贸易争端,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支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维护自身权益。

(二)辅助政策支持

虽说内因是促进事物前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农业企业若想冲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保驾护航”。

1.政府层面的支持。我国目前的管理存在着生产与贸易相互脱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行农产品生产贸易一体化管理,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竞争的整体实力。除此之外,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境外促销、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出口新办企业的奖励及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补助等。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保险机制和出口保护与救助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技术壁垒、贸易磨擦等突发事件。

2.金融机构层面的支持。金融机构应扩大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的贷款投放,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同时,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支持农产品的出口工作机制,适时增大财政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加大宣传,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收汇风险, 提升自身信用等级,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3.组建农业产业行业协会和组织。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普遍存在着部门分割、垄断经营,市场运行无序,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农业企业进入国际化阶段后,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竞争能力上,都不能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通过建立农业行业协会和组织,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及外贸一体化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樊增强.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 焦必方、刘丹.中国农业国际化问题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3] 刘祺.试论农业企业与企业战略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05).

[4] 王宏杰.我国农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01).

[5] 高飞.浅析农业国际化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理论研究,2007,(03).

[6] 卢业学.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9,(12).

[7] 毛凤霞、冯宗宪.新贸易格局下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06).

[8] 屈小博、霍学喜.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3).

[9]詹晶.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跟踪分析与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5,(05).

第12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金融服务平台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14-02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相互促进与制约。新时期城乡互助互利、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好用实用的信贷产品与便捷的服务方式来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而城乡“二元”分割、各自为阵的金融服务平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贫富二级分化,弱化了农村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基础和人才基础,严重障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一)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现状以及原因

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加大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收益低、成本大、风险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化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与农业的“薄利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人才配置“少”、服务于“三农”的资金“少”。目前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其投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或县域的大型企业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主要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棉油收购、农业产业化企业;特殊性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其农村存款占比高而贷款服务较少,存在资金从农村倒流城市的现象;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金融机构,但“一社难支‘三农’”。

出现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等的原因既有正规金融渠道的有效供给不足,也有因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政策风险过大导致的非正规金融等民间资本被压抑,同时还有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财政资金没落实到位等方面。

(二)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

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缺少的是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尤其缺少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根植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在充分发挥并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力度的同时,应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将民间金融升级转化为官方承认、法律保护的新型金融机构,包括特殊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特殊的小额信货组织、贷款公司、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等,以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形成传统金融机构与微型金融组织相互竞争、相互监督,共同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服务的局面。

(三)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长远来看,平台的搭建只是开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体系的改善任重道远,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立法步伐改善执法,保障农村金融债权安全;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净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稳定性,从而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一)正规金融主导、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金融机构服务公共平台

农村金融体系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大类,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涵盖: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额信贷和私人借贷等。前者是农村金融的主体,后者构成前者的补充形式。一方面要增加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在农村地区建立营业网点,引导和监督非正规金融的良性发展,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浮出水面,以竞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金融政策服务公共平台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我们的融资对象,它们大多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这就与资本“逐利”的本性背道而驰,成为农村地区缺失资金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给予合理适度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特性和各地的特色,不能仅仅从使用资本的效率出发,还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更多地注重公平的发展。

(三)传统与差异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服务公共平台

除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农村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太少,服务单一:农业保险覆盖面偏低,险种单一;农村证券、基金、理财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遍情况,可以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当农户不能按期还款时,由担保基金代为清偿。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面向农户或农企发放小额贷款。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例如在农业现代化集中的农村可以大力发展农业联保或者引入基金。总之,在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差异。

(四)全方位与个性化相融合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不能简单模仿城市金融模式。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在于“社会人际关系效应”,且民间金融经营灵活,快捷高效,能达到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所以对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更高要求。建立农村信息传输平台,畅通资金、技术、金融服务对称信息;畅通农村结算渠道,积极推进农村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等。

参考文献:

[1] 吴少新.湖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

[2] 陈敏政.韶关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广东经济,2012(9)

[3] 吴代红,王小华.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述评[J].新疆农垦经济,2012(4)

[4] 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6(4)

[5]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6] 张自力,范纯,夏溢,祝翠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研究――基于广东城乡地区配置结构差异性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8] 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6)

[9] 任保平.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10]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1] 农业部产业政策发展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12] 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3] 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

[14] 吴爱华,李明贤.新型农村金融创新方法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

[15] 石长明,李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基于成都市的分析.经济与管理,2007(10)

[16]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05(7)

第13篇

一、德青源的循环模式

处于秀丽的松山脚下的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绿色环保的理念体现于蛋鸡饲养及蛋品加工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生态种植的循环。

(一)生态养殖环节

德青源的鸡苗来自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其全资子公司――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此公司是亚洲最大、国内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种禽生产基地,这样从源头保证了高质量鸡苗的引进。鸡苗在雏鸡场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多次的接种免疫,18周后转入蛋鸡房,13排全自动的鸡舍里温度适宜,有自动的饲料和水喂养、粪便收集及鸡蛋收集系统。对鸡场实施电子监控,实现远程信息化管理。鸡舍一天三次消毒处理,拒绝外人参观,尽可能的减少鸡群得病的几率。同时,在鸡饲料方面,设有专门的鸡粮厂,有一套先进的饲料加工过程,保证高品质的饲料供应。

(二)食品加工环节

食品加工主要包括壳蛋厂和液蛋厂。壳蛋厂是专门的鸡蛋分级包装厂,从鸡舍传送过来的鸡蛋,首先运用引进的鸡蛋全自动分级包装设备,剔除裂纹、血斑、肉斑等不合格蛋后,再对鸡蛋质量、重量、颜色进行分级,同时用专用喷码设备和可食用墨水在鸡蛋表面喷涂防伪编码,可由此查出鸡蛋的生产时间、批次、车间等信息。然后再由人工进行第二次分级包装,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德青源鸡蛋的品质和信誉。鸡蛋从产下到运到各大超市的环节非常短,保证了及时为顾客提供新鲜的鸡蛋。液蛋厂是对形状怪异或是破壳等不符合标准的鸡蛋进行蛋白液、蛋黄液和全蛋液的生产和包装车间,包装后的蛋液销往各大快餐食品店。

(三)清洁能源环节环节

园区建有沼气发电厂,将每天产生的鸡粪、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提供热能或是发电,不仅满足自己所需,还为附近农户提供了用于照明、做饭及部分供暖的生活用清洁能源,实现园区污水的零排放,保护了环境。

(四)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与订单农业的循环

沼液、沼渣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一方面用于本公司种植园里的大棚蔬菜和水果,供应纯天然无污染的新鲜有机蔬果,另一方面将其免费提供给附近的居民,用于种植公司所需玉米,公司喂养所需的玉米、大豆主原料,来自于延庆县种植户,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并对农户进行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指导,这样保证了园区优质有机饲料的来源,同时提高了周围农户的收入。

在经过经过10年的发展,德青源已经形成了一条由订单农业,到生态养殖,再到食品加工、清洁能源以及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食品。

二、德青源的效益评价

我们从德青源的生态循环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效益评价。

(一)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看

1.企业成本低

相对于德青源提供的高品质的鸡蛋,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沼液、沼渣种的玉米病虫害更少,产量更高,是绿色食品。利用生态模式使项目相互循环,资源反复利用,减少了生产投入,增加了收入,控制了废弃物的产生。成本显著降低,所获利润远远高于普通鸡蛋。

2.技术效率高

德青源始终同步全球领先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欧盟和美国标准。为了保证饲料来源的安全,德青源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植的有机肥施用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实行现场培训,使农民掌握绿色食品的种植技术,从源头保证了原料品质。循环产业技术的运用及循环技术在周围农户的培训推广,带动农业生态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养殖、种植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3.品牌效益好

德青源结束了中国鸡蛋几千年“三无”产品―无标准、无生产日期,无品牌的历史,推动并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鸡蛋标准,开创了中国鸡蛋品牌之先河。德青源在2008年夺得世界蛋品行业最高奖―全球水晶鸡蛋奖,成为蛋品世界冠军。国家科技部基于对德青源在中国蛋品行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成果的认可,在?郧嘣囱蟹⒅行幕?础上组建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青源作为蛋品行业的“国家队”承担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责任,成为中国蛋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引领中国蛋品产业方向,推动中国蛋品技术创新。

(二)从社会效益来看

1.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食品安全,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为消费者提品及服务的企业来说,产品的品质,是体现这一主题的核心。

德青源人始终把食品安全,消费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鸡蛋。德青源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全员参与、全程把控、全面落实,成就了其品质为先的标杆企业形象。

根据AC尼尔森2007年市场研究结果,德青源生态鸡蛋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占有率高达71%,是消费者最信赖的鸡蛋品牌。

2.环境效益好

第14篇

一、财政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对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的企业、“福建省著名商标”的商标权主体,各奖励8万元;对获得“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当年晋级为市、省、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分别奖励1--5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龙头企业奖励20万元;对被评为县、市、省级示范性合作社的,奖励0.5―2万元。支持开展茶叶鉴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全县茶叶鉴评活动,安排活动经费10万元。支持茶叶参加国家、省、市厅级政府组织开展的综合性农博会评选或单项农产品评比,对评比获奖的企业,给予补助0.5-2万元。

二、尤溪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完善协调制度

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做到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指定分管农业的领导负责抓,确定农业技术干部具体抓。对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通过召开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予以研究确定。

2.科学规划,制定可行方案

根据项目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投入,结合尤溪县茶业发展布局与规划以及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当年度茶产业实施方案。

3.强化服务,提高技术水平

首先是成立项目区茶叶技术服务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区茶叶产业各项技术措施的研究、制定和落实。其次是聘请行业专家为技术顾问,帮助企业制订和落实茶叶产业化开发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对影响茶叶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科教兴茶。

4.严格监督,实行分级验收

为了确保把现代茶业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县制定出台了《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验收办法》,规定项目竣工后,由乡镇农业部门组织对现代茶业项目进行预验收,并报送尤溪县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再由尤溪县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验收组到各项目区进行全面验收。

5.整合资金,及时下达拨付

在县财政局设立财政支农整合资金专户,对现代茶业整合的所有资金,全部划入整合专户。拨付资金时,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用款计划,项目主管单位签出意见,由县财政局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施工单位,确保现代茶业整合资金支出统一规范。

三、尤溪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茶产业迅猛发展

自2008年尤溪县列入现代茶业发展项目县后,以每年新植茶园4000亩、低产改造茶园5000亩左右的速度递增,茶园面积从原来的7.62万亩上升到10.9万亩,茶叶总产值从原来的1.12亿元上升到4.28亿元。

2.生产方式快速转型

目前尤溪县拥有茶叶加工企业18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5家。茶叶生产从一家一户粗放型加工升级为工厂化集约化加工转型,向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转型。通过对39家初制加工企业进行清洁化改造,推进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生产,有力改善茶叶生产环境,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和效益。

3.品牌创建效果显著

分别荣获 “中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全国重点茶产县”和“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荣获9项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茶认证。在省级以上名优茶鉴评活动中有56个产品获得名优茶奖。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

通过现代茶业项目的建设,项目区茶农的科技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收入普遍增加,项目区内人均增收与其他地区相比,增收1860元。同时,茶叶是劳动密集产业,据估算,茶叶生产的劳动成本占70%以上,生态茶园系统综合开发,可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矛盾,可大力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通过实施高效安全生态茶园建设,行道树、护坡草及绿肥种植,茶园绿化率明显提高,丰富了茶园生物种类,能有效地控制茶园的水土流失;水利设施的完善,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茶园土壤水分涵养,提高茶园水土保持能力,综合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系统得到优化。

四、尤溪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力投入有限。由于尤溪县是山区农业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而且近年来,需要建设的项目又多,县财政在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还要确保“五大战役、六大重点”等项目建设,对茶产业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销售模式创新不足。在产-供-销一条龙建设方面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在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物联网平台建设,改变销售模式,突破销售瓶颈创新不足。

三是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对农村经济带动力不强。且大部份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意识不够强,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更少;受多方因素制约,一些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无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

四是茶叶初制加工条件差。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厂208家,大多数是以小作坊方式生产,厂房陈旧,设备简陋,缺乏茶叶精制配套设备,以销售毛茶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通过QS认证的极少,茶厂改造任务十分艰巨,管理粗放,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少茶叶深加工环节,导致产业市场竞争力不足。

五是专业人才匮乏。茶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人才问题是茶产业的最主要困难之一,尤溪县人才专业单一,大部分缺乏现代茶业发展理念,难以适现代茶业发展需要,且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年轻的后备技术人才。

六是品牌建有待加强。在现有品牌创建中,还没有著名、驰名商标商品,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意识不强。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做大事。整合资金是做大做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必然选择。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项目实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资金整合工作机制,把与茶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支农项目捆绑起来,资金整合使用。同时,鼓励乡镇村级组织增加投入,倡导社会各界捐助,有效利用部门帮扶资金开展茶产业发展,加快形成茶产业发展多元稳定投入的新机制。

二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引导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他们申请注册商标和进行地理标志认证,帮助他们申报驰名商标和国家、省、市著名商标,着力打造一批事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质品牌产品,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三要加强各种网络建设。要加强市场服务网络建设、营销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产品信息共享,进一步蔬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秉着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典型示范、引导发展的原则,引导社会性资金加大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投入,在园区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探索农产品网上交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农产品供求信息,促进产销衔接,助力农产品资源的整合和流通。

第15篇

关键词 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优势;发展建议;陕西西安;长安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93-02

由于经营周期长,抚育成本高,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加之国有林场交通闭塞,教育落后,林场对市场应变力极差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造成林业发展停滞甚至减退的局面[1]。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以短养长,以林护农,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培养国有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林业经济局面。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利用林下小环境、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种养殖业的复合经营模式,不仅可以调节森林小气候、改良土壤,更重要的是可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长安区境内山地面广,约占总面积40%,河流纵横,川原各俱,资源丰富。而林业属弱质产业,林业生产前期投入多、生产周期长。发展林下经济顺应了长安区的林情,有利于长安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了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可为造林绿化、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证,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全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永葆长安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环境优势。它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方式之一。

2 长安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长安区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长安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780 mm,多集中在7―9月。年平均气温13.3 ℃,境内有沣峪河、高冠河、太平河、大峪河、河等多条河流,秦岭北麓以天然水源涵养林为主,林分条件较好,水资源较好,植物种类多样丰富,林区气温低、雨量多、湿度大,林区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为发展林业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

2.2 生态优势

林下经济的生态系统与普通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和环境构成,环境与生物体、生物与生物之间均存在复杂的互作。林下经济在符合生态系统特定的生态和环境要求下,多层次、多用途的结构选择配置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发挥生物间的有利作用,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小气候。如豆科作物,可以固氮改善土壤肥力;林冠可以截留降水,枯枝落叶层及活的地被层可使降水渗入土层,减少表面径流和土壤冲刷,增加土壤湿度。

2.3 应用优势

由于传统林业的经营周期长,抚育成本高,有的甚至需要连续投资几十年才能体现出经济效益。因此,林业的发展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市场应变力极差,容易造成林业发展停滞甚至减退的局势。然而,国有林场林业生产历史悠久,林业生产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解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生态和经济的矛盾,达到以短养长、以林护农的目的。从而取长补短、增产增值,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使得林下经济与农业、林业和牧业形成产业互补。多层次、多方位地利用林、农、牧的主副产品增加林场收入,既可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又可极大地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3.1 加快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首先要理顺各种林权关系,明确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妥善解决国有资源和经营者、林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各种矛盾。只有理顺了林权关系,才能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生态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3]。

3.2 强化技术服务

由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林下经济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林下经济新信息、新技术、外地成功经验的引进、实验和推广,深入实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了形成合力推动发展,一方面财政应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另一方面金融部门也要加大信贷支持,可以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此外,要积极搞好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研究,掌握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3.3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多方投入

加大林业发展投入包括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既要重点做好林区道路、水电等硬件建设,又要重视先进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更应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只有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3.4 种养结合

要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从已有成功的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来看,以下几种模式较为适合长安林下经济的发展: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鸡、鸭等禽类,尤其是养鸡,该模式见效快,可以作为优先考虑模式;二是林菌模式,即在林地种植草菇、双孢菇和木耳等食用菌,该模式可利用的原料充足,技术相对简单,市场需求稳定,收益能够得到较好保障;三是林药模式,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种植黄岑、桔梗、苦参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稳定;四是林―苗模式,繁育核桃苗木或白皮松苗木。以大绿二期良种核桃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为依托,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增加林农的收益[4]。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具备明显的优势,可以成为国有林场改革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长安区林下经济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做到科学规划、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林地综合效益,以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林场现代化发展创造产业条件,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5]。

5 参考文献

[1] 贾忠奎.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 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问题的思考[J].林业工作研究,2012(2):10-17.

[3] 杜德鱼.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5):26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