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繁殖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繁殖管理论文

第1篇

奶牛繁殖产犊是产奶的先决条件,奶牛经、配种、妊娠、分娩、再、配种、妊娠、分娩过程,来实现产奶、干奶、再产奶循环。理想的繁殖周期是一年产一胎,即产间距(两次产犊的间隔天数)365天,正常泌乳期为305天,干奶期60天,但在生产实际中很难达到。影响奶牛繁殖的因素很多,奶牛因繁殖问题失去了饲养价值,而不得不被淘汰的比例一般占成母牛淘汰的30%以上。加强奶牛的繁殖管理,提高奶牛繁殖率始终是奶牛生产面临的课题,也是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基础。

1.1观察

和排卵是母牛繁殖活动的主要生理现象,也是母牛能否配种受胎的首要条件。奶牛每隔一定时间要一次,两次的间隔天数称周期,一般奶牛的周期平均为21天左右。周期的出现,主要是由卵巢上黄体和卵泡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奶牛规模养殖要重视观察,配种人员着重傍晚和清晨观察牛群,白天以每4、5小时的间隔进行观察,保证监测到畜群中90%的征兆。同时进行鉴定、育成母牛初情检查、成母牛产后第一次检查、异常检查,并对异常母牛、初情期推迟的育成奶牛与生产之后第一次推后的成年奶牛要查明原因酌情治疗。

1.2适时配种

奶牛规模养殖适时配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育成奶牛初次配种应选择奶牛体成熟的初期阶段,也就是16~20月龄,且体重需达到成年奶牛体重的60~65%,相当于360~390公斤。过早配种会影响母牛的生长发育以及第一胎的产奶量,过晚配种会影响奶牛的受胎率,并且增加饲养成本,经产母牛在产后两个月左右配种效益最佳。要严格执行奶牛育种方案,按照选种选配计划,充分利用优良品种公牛,通过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后代质量。同时要做好配种记录,包括母牛号、配种日期、所用冻精公牛号及需要补充说明的事项。以便查看配种记录随时掌握牛群配种情况、防止近亲繁殖、调整怀孕牛不同生理阶段的饲料结构、推算预产期。

1.3妊娠检查

母牛配种后最好进行三次妊娠检查,第一次在配种后60—90天采用直肠检查法;第二次在配种后4—5个月采用直肠检查法;第三次停奶前采用腹壁触诊法。主要目的一是确定妊娠牛、推算预产期、确定干奶时间。二是检出未妊娠母牛,查明奶牛不孕的原因并做出处理。三是调查奶牛流产的发生率、流产原因、流产类型并采取预防措施。

1.4分娩监护

母牛分娩前都有预兆,如从分娩前10天开始增大,分娩前2天极度膨胀,皮肤发红,饱满;分娩前1周肿胀柔软;分娩前1—2天子宫颈粘液软化变稀呈线状流出;骨盆韧带从分娩前1周开始软化,临产前母牛精神不安,不断徘徊,食欲减退,不时作排尿状。应注意观察母牛分娩预兆,以便作好接产准备。分娩时要注意接产,尽可能让其自然分娩,对头胎牛、胎儿较大及倒生时可在产出期过后适当给予人工助产。发生难产时要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助产。分娩后要注意产后监护,观察母牛产道有无损伤出血,注意是否有子宫脱出症兆,观察胎衣排出情况及子宫分泌物是否正常,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产科疾病的发生。产后30天左右通过直肠检查母牛子宫复原情况,产后40-60天注意观察母牛产后第一次是否正常,发现子宫恢复不全、母牛不正常要及时治疗。

2提升奶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

2.1强化奶牛的科学饲养

科学饲养奶牛,合理控制奶牛各个阶段的体况,即可降低饲养成本,又可有效防治和降低奶牛繁殖疾病。营养不足与过量均可引起繁殖疾病。产前、产后蛋白质与能量不足均可导致子宫复旧延迟,继发子宫炎症,可造成卵巢机能不全。维生素A、E不足,微量元素缺乏,母牛可长期不或无规律、不排卵、受精卵着床困难,胚胎早期死亡等。粗纤维不足除可导致代谢病以外,还可造成胎衣不下与产科疾病。因此要根据奶牛饲养标准,在奶牛不同时期,给奶牛提供优质适口的饲料,给予丰富的营养补充,从而恢复奶牛的生殖机能,保证奶牛正常的排卵,提升奶牛繁殖率。

2.2做好奶牛围产期的保健护理

做好奶牛围产期的保健护理,可有效控制和减少子宫内膜炎和子宫炎症引发的其他疾病发生。围产期的奶牛喜卧懒动,阴门松弛,产道口处于开张状态,常流出各种性状的黏液,极易受细菌感染,造成子宫炎症。注重围产期奶牛舍良好的卫生环境,分娩时严格消毒产房和牛体后躯,产后给奶牛饲喂红糖麸皮水,保持奶牛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和继续生产的能力。

2.3严格执行奶牛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加强奶牛繁殖管理队伍的培训,严格执行奶牛繁殖技术操作规程。观察、配种操作、繁殖疾病治疗、产后护理等,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如配种操作流程规定奶牛最佳的输精时间为奶牛之后或者是排卵之前的12h左右,通常情况为早上傍晚输精,中午夜间输精,傍晚次日上午输精。输精方法和部位:对奶牛进行人工受精时,通常采用直肠把握输精法,输精部位主要是以子宫体或者是子宫角的基部为最佳。这样不仅能提升受胎率,还能避免对子宫的损伤。的活力应该是在3.5以上,有效的数不能低于1000万个。等等在操作规程中详细明确,严格执行奶牛繁殖技术操作规程,是提高奶牛规模养殖奶牛繁殖率的重要手段。

2.4建立奶牛繁殖的动态管理

在对奶牛、配种、妊娠、分娩及分娩后卵巢和子宫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检查及采取措施的同时,要认真做好各种繁殖记录,如对于产后母牛应做好如下记录:(1)、胎衣排出时间、完整记录;(2)、恶露排出颜色、数量的记录;(3)、是否难产的记录;(4)、产后首次时间记录等,并将这些记录输入电脑繁殖管理系统,使整个牛群繁殖情况处于动态管理之中,每头牛处在什么阶段,该进行什么处理一目了然。奶牛繁殖的动态管理,可有效提高奶牛繁殖率。

2.5加强奶牛繁殖疾病的防治

第2篇

[关键词]公共选择乡村关系治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等逐步深入基层社会。在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型期,建设一个和谐的乡村社会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乡村关系治理的现实实践中,乡村关系到却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其中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和村委会的过渡行政化是当前乡村关系改革和发展的难题,严重制约了乡镇行政效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一、公共选择理论阐释乡村关系失范

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狭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作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即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市场制度中人的行为与政治制度中政府的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即经济人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即理性的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家基于这个出发点,分析了公共管理组织的行为,他们认为,公共管理组织及其组织者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充满公益心,相反他们的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们首先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和组织机构的利益,然后才会照顾公众的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假定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既适用于政府部门组织也适用于非政府部门的自治组织。

乡村关系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具体说主要集中在对村委会人事权、财政权以及农民生产经营自的非法干预上,体现在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各个环节之中;二是村委会的过渡行政化和“过渡自治化”,前者指村委会成为乡镇政府的一个下属办事机构或一级“准政权组织”,后者指村委会单纯从本社区利益出发,不愿接受乡政府指导,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从乡村关系失范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两个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公共管理组织都力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自身权益影响或扩展到对方。当然,在追求自身组织利益而努力去影响或限制它组织利益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组织中的人,是受到他们自身利益的驱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从而造成乡村关系失范。

二、乡村关系失范的影响因素

公共选择是相对于市场选择而言,一般来说,在市场选择中当市场机制不健全或市场还未成熟时,经济人就会在市场缺陷中寻求利益最大化,抑或投机,而不是靠公平竞争获利。同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也给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可乘之机。

(一)压力体制下乡镇政府强权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处于我国权力运作体制中的最末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权力运作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压力型体制,其主要特征在于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赶超指标,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绩效评价体系。这决定了国家在农村的各项发展目标、计划、任务最终要靠乡镇政府加以贯彻落实,也迫使乡镇领导和乡镇干部想方设法去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如计划生育、征兵、粮食种植,税款征收等。为此,乡镇利用对村干部的去留决定权和工资报酬权将指标再度分解分配给村民自治组织特别是村委会,并利用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督促其执行,这就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自治权限大大缩小,从而使乡政府与其的角色关系扭曲。

(二)乡村治理法制建设存在缺陷

实行村民自治之后,理论上说村民自治委员会与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二者只是工作上指导与合作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关系的规定是非常粗略和原则化的,既没有对“指导、支持和帮助”的范围给以合理确定,也没有对村民自治的领域给以明确表述,这在客观上导致规范乡村关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给不足和空隙过大。乡镇政府拥有比村民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再加乡镇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衡。这种制度的空隙客观上成了基层干部利益群体谋求自身利益的活动空间,他们能较便利的利用制度空间去对村民实现制度侵权。

(三)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

村委会作为法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经过村民授权来控制与管理社区资源,体现和维护村民利益并通过为村民服务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实际中村委会又承担了乡政府分配给某些行政职能。这样,村委会便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要贯彻上级方针政策,代表乡镇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属于自治范围内的工作,分别体现乡镇意志与村民意志。虽然在人民的国家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因为中国所要实现的后发外向型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现代化,它要求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即适应并接受原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因此必然有大量不受村民欢迎的国家任务和要求要通过村委会去强制执行,同时,乡镇政府自身利益的也会搭上制度化转型的便车进行扩张。双重角色必然产生双重对策,一方面村委会顺从乡镇政权,成为乡镇政府的办事机构执行命令或进一步搭便车“自我扩张”,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进行游说、消磨甚至抵制,村级反控制力量的成长使乡村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三、对乡村关系失范的治理

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在公共部门中恢复竞争,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垄断,从而将政府的一些职能释放给市场和社会。从总体上看,乡村关系失范主要在于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合法权益的侵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治理的关键在于乡村双方的良性互动: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

要实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良性互动,首先要确立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是无直接隶属关系的平等法人关系。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乡镇与村集体的利益边界和权限范围往往是模糊的、变动的,现行的法律只是设计较为宽限的法律框架,并没有程序性规定。要明确乡镇与村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理清二者的职责权限,一是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的乡政村治原则精神,各级人大制定关于乡政村治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体性法规,明确划分乡镇和村的利益边界及管理权限,哪些事项需要乡镇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哪能些事项需要村委会“协助工作”。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乡镇政府得以顺利贯彻,村民利益通过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实现。这样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得到村民的认可拥护,违法施政被村民合理拒绝,同时村委会的双重角色大体平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上有机衔接起来。

(二)重塑政府形象,建立服务型乡镇政权组织

改变政府形象,规范政府作为,首先要在体制上解放乡镇政府,根本的是要改革压力型政治体系,使乡镇从繁重的数字化指标任务中解脱出来。再造政府基层组织体系方面不是继续精简,因为现有框架下精简已经走到末路,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绩效而不是裁减人员,乡镇改革的目标是让乡镇只有最基本的社会事务管理功能,如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救灾、优抚等。乡镇政府不应该对经济增长目标负责,也不应该对自身财政负责,更不应有自我扩张和资源掠夺行为,乡镇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民间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在提高公共服务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领域,提高服务能力。

(三)培育自治组织,增强村委会自治能力

民间自治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公民重要桥梁。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常常需要一个中介组织的协调,一方面各种民间组织及时把其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向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传达给其成员。同时民间组织对政府行为构成强有力的制约,适应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民间自治组织大量成长,政府就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可以抵制、克服政府组织不合理的甚至侵犯群从利益行为。因此国家应从体制上消除对民间组织不合理限制,使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农村民间自治组织有宽松的成长发育环境,如村委会、各种农民协会、养殖协会等。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规范管理的新体制,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关系。村委会作为村民法定的自治组织,在村务管理方面更应担负起责任,只要不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对村庄重大事项具体负责实施并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加强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村庄“自主性”,这样才能理顺村庄和乡镇政府关系。

(四)提高乡村人员素质,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

在处理乡村关系过程中,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乡村关系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同乡村干部素质低下,农民觉悟不高有关。表现在乡村干部中主要是不相信群众、、人治观念、,表现在村民群众中则是文化水平低,觉悟不高,缺乏契约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主义倾向。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乡村社会树立现代民主观念、法制意识和契约精神,乡镇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提高认识,改进方法,依法履行“乡政”职责,充分认识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对乡村管理应更多的采取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应尊重村民自治权和村委会的相对独立性,增强服务意识、公仆情结;村干部要依法履行“村治”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治能力,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引导农民用好民利,做好村民的“当家人”。从根本上说,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由理性的“经济人”向为民服务的“社会人”转变,实现乡镇民主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同建设和谐的乡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3]徐学通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J]行政与法2003(10)

[4]宋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

第3篇

【关键词】胆倒胆汁反流自拟正胆汤

前言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记有《续名医类案》里的一医案:“许宣治一儿十岁,从戏台倒跌而下,呕吐苦水,绿如菜汁。许曰:此‘胆倒’也,胆汁倾尽则死矣。方用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正其胆腑。可名正胆汤,一服吐止。”张锡纯为此案下了按语:“此证甚奇异,附载于此,以备参考。”由此案可知,正胆汤方剂组成为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另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同一章节又载有:“治呕吐,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用镇逆汤。”其方剂组成为:生赭石18g,青黛6g,法半夏9g,生杭芍12g,龙胆草9g,吴茱萸3g,生姜6g,野台参6g。

笔者20年前学习了张锡纯此案后,受“胆倒”、“胆火上冲”运用正胆汤和镇逆汤治呕吐的启发,在临床运用“自拟正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烧灼痛,嘈杂、呕吐、反食、嗳气、泛酸等症;或表现为咽痛、咳嗽而属于胆汁反流原因引起者,都获得了较好疗效。自拟正胆汤方药组成:生代赭石30g(轧细先煎),生白芍20g,枳实、竹茹、制半夏、茯苓各10g,陈皮6g,甘草3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饭前服。肝胃不和型加苏叶、柴胡、香附、川楝子各10g,以疏肝和胃、理气通降;肝胆郁热型加黄连3g,吴茱萸2g,黄芩10g,蒲公英20g,以疏肝利胆、泄热和胃;脾胃虚弱型去枳实、竹茹,加旋复花(包煎)10g,党参20g,以益气和胃、温中降逆。

自拟正胆汤以温胆汤为基础,加重代赭石、白芍用量作为主药。方中代赭石质重性降,重镇降逆、平胆止呕为君药,主治病势上逆诸症;白芍配甘草为臣药,泻肝益脾、收敛胃气、缓急止痛;佐以枳实、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降逆和胃、调和肝胆;以生姜为使协调诸药,共奏清胆和胃、理气化痰、通降止呕之功,使胆汁不能反流而诸症皆去。

笔者在临证中还注重观察学习了现代很多名医的临床经验,如笔者的老师,名中医、南京市中医院谢昌仁主任医师,还有南通市中医院的邵荣世主任医师等,在临床治疗反流性胃炎都经常运用温胆汤加代赭石或黄连等治疗,每每奏效。

而今重新研究此案,“胆倒”是否就是“胆汁反流”呢?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倒”、“呕吐”、“反胃”、“嘈杂”等症范畴毋庸质疑,现以方推证,是否可以说古人所曰“胆倒”就是指“胆汁反流入胃而后呕吐现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相关的中医古籍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作以下探讨。

胆胃功能相关

《灵枢·四时气》即有“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之论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1]精汁即胆汁,味苦色黄,由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注于小肠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2],以助消化饮食物,这与现代医学对胆的认识基本相同。胆是很特殊的一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参与精神意识活动,和五脏相似。胆为六腑之一,参与运化水谷,胆腑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又叫“精汁”,可以帮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故称胆腑为“中精之府”。

胆的生理功能包括贮藏胆汁和排泄胆汁两个方面。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贮藏于胆,之后随着消化的需要,经胆气的疏泄作用,将胆汁排泄于肠中,以帮助对某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样胆就具备了五脏的部分特点,也具备了六腑的部分特点,又具备了奇恒之腑的某些特点,所以胆不仅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之一,实际上也归于五脏的行列,因此又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提法。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主要作用是受纳腐熟水谷,故称胃为“水谷之海”。“胃气上逆固病,既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3]说明胃肠应由上而下蠕动,胃的贲门、幽门作用应具有“单向阀”的功能,使食物下行而不上逆,一旦这个功能失调,必然就会产生胃气通降机能的紊乱。胃失通降则“胆随胃降”的机能丧失,遂出现胆汁反流之症。因此,胆胃不论在生理关系上,还是在病理关系上都是紧密相关的。临床上胆胃相关病变多表现为肝(胆)胃不和之证。

肝胆互为表里

胆与肝经脉络属而互为表里,在生理上、病理上的关系非常密切。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影响及肝。胆附于肝,其性刚直,正因为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安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东方木德,少阳温阳之气。故在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热症、火旺之症。因为火热可煎熬津液为痰,故胆病又多兼痰。痰火郁结,气机郁滞,痰热内扰,上犯而易发本病,临床上肝胆相关病变多表现为肝胆郁热之症。

肝胆脾胃相互影响

肝胆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生理上“肝为厥阴,中见少阳,其性刚果,其气条达”,“脾胃之健运实资其辅助,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4]说明了肝胆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反之,脾胃升降纳化正常,肝胆才能疏泄宣发。所谓“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5],正说明了肝胆与脾胃的关系是“肝木赖脾土之升,胆木赖胃土之降也”[6],胆胃谐和则疏达通降。在病理上一旦“调摄失宜,怫其条达之性,恒至激发其刚果之性而近于横恣,于斯脾胃先当其冲”[4],从而产生肝胆之病引及脾胃之疾。临床上相关病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或脾胃虚弱证。

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多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胆气上泛,病位在肝、胆、脾、胃,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凡能引起肝胃不和、胆气上泛的病因都可导致本病。结合现代研究,有专家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排空和胃窦平滑肌电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空腹和餐后均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7]有些专家观察到幽门功能不全,胃排气功能低下等也是致病因素之一。这些基本上和中医的理论相吻合。而正胆汤和镇逆汤二方化裁运用,恰恰可使逆乱之气机升降有序。脾胃气机恢复正常,胆汁不至反流,而诸症皆去。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99.

2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9.

3清·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9.

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657.

5清·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册)·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