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辩论基本常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辩论基本常识

第1篇

一、当庭翻供的定义

当庭翻供是指被告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否认审判前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所作的有罪陈述,提出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从证据学意义上说被告的当庭翻供属于被告人的辩解范畴,是其行使自行辩护权的重要方式。从内容上讲既有的抗辩性也有对抗性,即有的是为逃避罪责的恶意翻供有的是行使辩护权的善意抗辩。笔者认为被告翻供绝非空穴来风,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例如被告的畏罪情绪、侥幸心理、证据体系的不严谨、侦查人员的瑕疵取证方式,这些都是被告翻供的可能原因。作为一名合格公诉人理应具备洞察与应对当庭翻供的相应本领,这也是考量一名公诉人庭审驾驭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翻供的类型

想对翻供问题进行分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翻供的原因、翻供的阶段、翻供的表现等。在此,笔者仅就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发生的翻供进行分类。

一是在侦查阶段的翻供。所谓侦查阶段的翻供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或其他侦查机关对其所涉嫌的犯罪行为进行侦查时,或人民检察院对其涉嫌犯罪行为进行审查批准逮捕时,其在后次的讯问中前次有罪供述的行为。

二是在审查阶段的翻供。所谓审查阶段的翻供就是指案件经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后,人民检察院在对案件进行审查,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自己先前在侦查机关或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所作供述的行为。

三是发生在审判阶段的翻供行为,其是指某案件经检察机关审查完毕,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审查或审理案件时,被告人其以前在侦查阶段和审查阶段所作有罪供述的行为。

三、应对被告当庭翻供的庭审策略

针对不同的翻供理由,在庭审讯问、举证、辩论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主要有:

(一)在庭审讯问上

1.间接讯问法,对被告人心理防线未被突破或未被完全突破、对公诉人心存戒心的情况下,公诉人可以先提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且要故意打乱问题之间的逻辑顺序,以隐蔽讯问目的,迷惑被告人,打消其戒心,向实质问题渗透、逼进,从而达到其翻供内容,让其道出案件真实情况的目的。

2.递进讯问法,对于供述反复无常、变化不定的被告人,公诉人讯问应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含而不露,使被告人摸不清公诉人讯问的真正企图,在被告人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逐步引深,使其处于进退不能的境地。

3.质疑问难法,对在庭上拒不认罪的被告人,抓住其回答的不一致之处,攻其不备,使其不能自圆其说。

4.晓以利害法,对有自首情节的被告人当庭翻供,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公诉人应当宣读被告人原始供述笔录,并对笔录中被告人的供述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讯问,阐述构成自首条件的法律规定,并提出有其他证据证明,足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二)在庭审举证上

1.对比分析法,对被告人时翻时供,供述极不稳定的案件,公诉人可以通过对被告人历次供述内容的对比,找出其中的同异进行分析论证,以揭示当庭翻供的不合理。

2.环环相扣法,对于被告人翻供后,缺乏其他直接证据而不得不以间接证据来定罪的,公诉人可以通过逻辑严密、编排合理的举证顺序,用证据之间的有机连贯性来驳斥辩解的方法。

3.多媒体示证法,对于作案手段复杂和证据较多的案件,宜运用多媒体示证系统全面直观形象地将各种证据在法庭上展示,增加法庭审理和公诉指控的透明度,强化指控,提高庭审效率。

4.当庭对质法,对推诿责任、避重就轻的被告人,公诉人可请求法庭将证人或同案人带入当庭对质讯问,找出其中的矛盾和破绽之处,揭示被告人翻供的不实之处。

(三)在法庭辩论上

针对被告人提出的翻供理由,公诉人主要围绕辩护中的矛盾来证明其虚假翻供,这种矛盾可以是逻辑上的错误,也可以是违背基本常识、客观规律和当时的特定环境。这要求公诉人在法庭辩论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瞬间的洞察力,发现并抓住被告方悖逆案件之某个细节的翻供,如果这个细节违背基本常识与逻辑,予以驳辩,可使辩方立论动摇,甚至全线崩溃。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议论文 教学策略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其为重点,是因为搞好议论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为难点,是因为初中一、二年级教材里议论文篇目较少,到了初三,只有两个单元的议论文,如果照本宣科,就很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议论文的一般知识。近年来关于议论文的考试,重文本理解分析,轻文体常识记忆,部分教师对议论文教学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学起来满头雾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一、认识议论文

从表达观点、驳斥观点的角度看,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类型。立论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先驳斥对方的观点,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术语称谓,在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里都有不同的名字,比较容易混淆,需要加以区别。如“比喻”这种手法,在议论文中叫做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叫做比喻的修辞方法。再如“对比”这种手法,在议论文中叫做对比论证,在说明文中叫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叫做对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术语和称谓的不同叫法,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和本文的文体联系起来,就不容易弄错。

二、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议论文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简洁。分析时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从逻辑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在注释什么是“敬”的时候说:“凡做一件事,将全部精神集中在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句话准确说明了“敬”的外延。做事全部精神投入,就是敬;做事心无旁骛,就是敬。从修辞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辩论说理为基本内容,晓之以理的文章体裁。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它占了初中课文的一定数量。议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名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衡量学生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通过议论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和人生,训练辩驳思维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写作,因此无论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对议论文的学习,除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外,还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写一些读后感,或针对某些事件、现象写一些一事一议的篇幅短小的议论性作文,将分析和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学习议论文的能力。

三、深入浅出,系统讲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全面了解议论文

轻文体常识记忆并不是不要讲文体常识。一种知识的学习,一项技术的掌握,都离不开对其基本常识的熟练掌握,熟练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如同学习汉语拼音要熟悉声母韵母,学习汉字书法要熟悉基本笔画、笔顺。这种熟悉不是记忆式的熟悉,而是眼见心应的直接反映。议论文教学也是一样,其基本知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般论证的方法(例证法、理证法、对比证法、比喻证法)等。再如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标题的一般形式等,也应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熟悉这些基本常识,不是靠讲解这些术语,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议论文的讲解中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就不是单靠课本中的几篇议论文的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找一些课外的议论文让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记忆,在阅读中掌握。

四、找准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所在。只有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中的论点一般是一个陈述句或判断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何辨析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呢?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真正所指,其次要掌握其表现形式。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是相对分论点而言的。在没有分论点的论文中,论点与中心论点是一致的,在有分论点的议论文中,论点与分论点不同。中心论点起统率分论点的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议论文中中心论点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指示型,即在文中明确标出中心论点,我们较容易看出来。另一种则是蕴含型的,即无明确所指,表述又不集中,而是作者把自己的观点蕴含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当中。对于前者只要明确文中论点的指示位置即可顺利找到中心论点,论点常出现的位置:有的文题(标题)就是论点;有的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的则在文尾,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收篇得出结论;文中,作者在展开议论后才提出中心论点。对于蕴含型的论点,则要经过仔细阅读,归纳段意、层意之后才能概括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五、初中生怕写议论文的探究

在文章的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塑造人物形象,巧妙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恰当地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

第3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 争鸣课堂 教学建构 指导策略

“争鸣课堂”是以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讨论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生为研究、讨论的主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创设质疑、讨论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释放学生学习本能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模式。“争鸣”比喻在学术上进行辩论,在这里意指学生之间的讨论活动。“课堂”是什么?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也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学习潜能、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争鸣课堂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设民主的氛围、拓展讨论的空间、培养合作的意识,从而激励学生去自学,去尝试解决问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建构:争鸣课堂操作方式

下面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热闹非凡的市场》为例,谈谈争鸣课堂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步骤一:有心插柳柳成荫――前置学习 明确任务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去超市等场所购买商品。我们尽早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2.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调查表。了解同一种商品在三个不同购买点的价格。

⑵询问店主或请教家长,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⑶请搜集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如果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完全陌生或缺乏知识与经验基础,那么新内容学习起来如同看“天书”,很容易让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如果所学习内容让我们感觉到有所熟悉、有所知晓,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便会充满信心和动力。所以在课堂学习之前,我们先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感受和预学,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学习内容,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活动的发现。

步骤二:多维调查巧积淀――呈现资料 感悟质疑

1.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做了一回小小调查员,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调查结果。

2.老师巡回了解情况。接着,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调查表。

同一小组三个人在不同购买点调查的不同结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旁观者!就教师而言,要把握好学习的内容、难度和目标,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让每位学生都产生知识、思想、方法。像这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能激发学生探究商品价格的奥秘兴趣。

步骤三:呈现问题拨云雾――组内争鸣 定向研究

1.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研究活动,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⑴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⑵除了了解商品的价格,我们还要学会哪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2.小组讨论,讨论要求:

⑴小组分工要合理,选好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⑵根据小组成员所占有的材料,恰当选择一个课题。

⑶组内成员要服从组长的指挥,讨论要紧扣主题。

“争鸣课堂”第一层次的交流是小组之内的交流。每位学生在组内将自己的课前研究过程中的想法与困惑、发现与疑问和盘托出。之后,小组成员商讨,如果我们这个组等会儿在全班交流,该如何整合小组内的想法向全班介绍。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与方法是要训练的,常用的是小组合作进行,又分成几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也拓展了思维。

步骤四:言为心生导之行――班级争鸣 深化感知

1.课题一: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组1:我们小组认为小店与超市的进货渠道不同。

组2:我们小组认为小店往往是老板个人在工作,进货、零售,成本低;而超市、商场,员工多,管理成本高。

组3:我们还有补充,这跟商店的地段、房价有关。商场、超市大都在比较繁华的地段,房价高,投入的资金就多,商品的价格就高。

……

2.课题二:除了了解商品的价格,我们还要学会哪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组1:买东西,要注意产品是否合格,不能买“三无”产品和过期商品。(教师随机询问:什么是三无产品?)

组2:买东西时要注意防假,即预防假币和预防假货,如果你买到假货或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请拨打电话号码:96315。

组3:我们知道买同一样东西,超市最贵,小商店较合理,批发市场最便宜……在购物过程中要文明礼貌,尊重他人。

第4篇

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确实可以鼓动起我们的信心。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自信。

在2007年对200多位开放型成功人士的调查研究当中,我发现成功者与普通人自信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自信建立在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做最好的自己”的基础之上。他们不是盲目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也不是忽略自己的不足。相反,他们总是善于坚持该坚持的,哪怕已经遭遇失败;能果断放弃应该放弃的,哪怕过去自己那么坚信,现在也“看上去很美”。

百度创业之初,一直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支持。虽然拿到了新浪、搜狐、网易等的技术委托大单,却根本挣不了钱,对长期发展也不利,因为居于后台的他们在业界没有品牌。李彦宏由此果断地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决策,决心带领公司重新转型,独立做搜索门户,并引入搜索竞价排名。但这一举动会得罪原来的大客户――几大门户网,也会影响搜索技术的销售,这成为了典型的“喜新”就必须“放弃过去”的选择。

李彦宏这一主张遭到百度董事会成员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太过冒险。大家谁也无法说服谁,但李彦宏坚信自己现在的决定,在一次激烈的辩论中甚至说:“大家都别做了,把公司关闭了拉倒!”最后,大家不得不同意了李彦宏的建议。他们没有料到,这次改变却成为了百度辉煌的开始。

李彦宏对过去的放弃以及新的坚持,正体现了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准确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信念。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准确的认识,很自然,那种信心只是脆弱盲目的心理感觉,甚至有走向“自大”、“自狂”、“自恋”、“自闭”的倾向。

我和史晓燕曾为央视的《商务时间》的同台嘉宾,对她的人生有所了解。史晓燕毕业于护校,被分配到协和医院骨科病房。每天的工作是打针送药,端屎端尿,周而复始,未来毫无发展希望。于是,1984年,史晓燕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从协和医院停薪留职,应聘到一家外企公司。令人不解的是:在外企做协工作,她居然不会打字和使用电脑,更离谱的是她还得到上司的欣赏。史晓燕坦言:到今天我也不会用电脑,但关键的是我自信自己什么行,就去做什么,舍弃我不行的,干我行的。

史晓燕最终定位是进入国内方兴未艾的家具业,这跟她个人兴趣和天赋有关。当然,光有兴趣和天赋还不够,还需要拔尖的才华。于是,她支付了每年7万美金的学费到芝加哥、惠灵顿学习室内设计。再后来,史晓燕自己创业,从卖家具开始,最后在光华路花400万租下一座破旧的工厂,改造成1万平方米的卖场,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伊利诺依王国,成为一位亿万富翁。

北京大学国际MBA美方院长杨壮就这样认识自信:“自信来自于能力,它是以掌握的技能为基础,有能力承担艰巨的任务,贡献个人的力量;自信也来源于主动寻求各种可以考验能力、提供学习机会的挑战,没有任何挑战能让你投降,这就是自信的精髓。”

我认为这应该成为一种关于真正自信的基本常识:

――自信就算只是一种感觉,如同训练而成的本能一样,其实已经有了理性的升华。

――自信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依赖的不是一个臆造的自己,而是真实的自己。

第5篇

一、情境演绎,调动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极强,他们喜欢玩、喜欢热闹。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然而,情境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教学内容,营造形象而生动的场景,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表演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如,学习“我能为你做什么”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在公共场合需要掌握的公共道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情境演绎的活动,让学生再分角色扮演:小孩,抱孩子的阿姨,老奶奶,年轻的乘客,司机,学生甲、学生乙等,教师分别提示该轮到谁出场。情境一:当抱孩子的阿姨上车之后,学生甲没有一点反应,学生乙则主动站起来让座。情境二:老奶奶上车,观看两个同学的反应。随着学生表演的结束,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演绎中,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所以,在让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都进行了积极的发言,有些同学还讲述了自己在坐公交车时遇到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结合生活,知行合一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地对他们进行理论教学,他们会因为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的限制,更容易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而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就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行为,让学生知行合一。

例如,在教学“聪明的消费者”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买东西的基本常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买东西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做文明顾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不乱花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所以,在授课时,我让学生讲述了自己和家长逛商场时的一些情景,并对学生在商场里的一些行为进行肯定,并指出其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并指导学生改正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都能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三、激励辩论,纠正思想

对于这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多少都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不管对与错,都会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些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言论和看法进行肯定和纠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例如,在学习“我们在一起”时,我让学生对“面对欺负和威胁时我们该怎么办”进行辩论,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同时,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要敢于倾诉和举报,要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能逃避,同时告诉学生应友好相处,在社会生活中要学法、知法,提高认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安全,纠正学生以恶报恶的行为,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第6篇

政治课教学 课堂结构 实效性 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思品课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的一门特殊课程,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尤其初一初二的内容,学生从小就从家长、小学老师或其他途径中有所了解,只是不够全面系统,缺少深刻体验。初中思品应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系统了解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及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的深入剖析等方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处事。但是多数老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过度重视知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说教进行或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以明理、修心、导行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思品课演变成一门纯知识传授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有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结合政治课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成了只是的接收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看来,教学的组织、反馈、小结、作业的布置等,都是按老师的既定方案进行,长期下去,学生感到政治课乏味,对学习失去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政治课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政治课的魅力所在,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政治问题,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首先,让学生扮演老师。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展示自己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可以先分析自己的错因,然后再说出自己找到思维错误的过程,给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时,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第二次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兔子在第二次比赛过程中没有再睡觉,可是乌龟转变了思路,选择其他更加快捷的途径提前到达了终点,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体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在表演中、在观看中知道了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其次,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应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创设分为的良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搞的好、融洽,学生就必定会喜欢老师讲的课,课堂上响应积极,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并且充分运用教学技巧,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尽量把课上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课堂上要注意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可把所讲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讲法律知识部分时,可把教室当成审判庭,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审判,模拟法庭等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捕捉最新内容,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我们使用的教材,从时间上看,他也是过去的,有些材料是一年或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成未变的;从地域上讲,有些材料适用于东南沿海地区,有些材料适用于西部内陆地区,有些适用于城市;有些适用于农村;从内容上看,有些观点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奔腾发展的社会相比,它是滞后的。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我们必须用鲜活生动的、贴近生活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多媒体的使用,就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如在学习《科教兴国》的内容时,把我国科学家参与测序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这一重大新闻带入课堂,即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基因工程,又瞻仰了人类的美好未来,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此外,我们将纳米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引入课堂,播放中央电视台“何祚庥院士谈纳米”的节目。何院士通俗易懂的讲解,纳米神奇的作用,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被神奇的科技深深地吸引,心灵上引起强烈震撼,大大增强了学生探索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决心。

三、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是构成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激起学生学习的“期待”心理。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了一种急于了解的心情,就会激起他们学习新的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就会使学生愉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引起学生的紧张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讲清“是什么”的基础上,恰当地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回答,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困惑、不安、紧张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急于找到答案。

3.给予成功的满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得到成功的满足,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如此反复多次,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第7篇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是初中中等基础教育完成者。但当前的中等职校学生文化知识状况不容乐观,我看到过这样一则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职校学生‘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态度差”,第二位的是“行为习惯差”,第三位的是“学习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职校生文化基础普遍太低而且综合学习能力不强。我校的学生90%以上都是子弟,有很严重的攀比习惯和啃老习惯,大部分没有生活目标和明确的奋斗方向。很多孩子是离异家庭出身,自尊心很脆弱,敏感而多疑,他们无所事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问题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引导与管束,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遑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已经失去了动脑筋的欲望,只是麻木地回答“不会”,以此希望逃避老师的责难。这些问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堪忧。

第一,语文学科基础薄弱。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白热化,生源由原来“优先首批”录取的“尖子生”,改变为“最后末批”录取的“差等生”。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学生分不清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的学生写不出超过二百字的作文,作业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比比皆是……

第二,相关知识积累欠缺。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学习《荷塘月色》要了解“大革命”时期的,能明白作者需要借“荷塘”这一理想世界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可是,基本常识的缺失使他们在课堂上思想无法集中,无法深入学习。长此以往,他们对语文学习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在人们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今天,语文课的课时一再缩减,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语文课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中职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现状。

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职学生来讲,培养兴趣尤为重要。因为职中的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底子薄,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学习明显表现出厌倦的情绪,上课听的人少,看课外书、睡觉的多,作业特别是作文写的人更少。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表演、朗诵、辩论等等。

(二)切合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改革语文教学。

1.注重实用教学,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中职生和高中生不同之处在于中职学生将走向社会,所以中职学校更应该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非常受欢迎。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实践,把他们了解的事情用语言外化出来。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比如第一堂课是学生自我介绍,让同学在认识彼此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使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2)课堂活动化。如学习了《项链》《一碗清汤荞麦面》《孔雀东南飞》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不同学生的特质都可以得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管理水平、表演才能、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8篇

一、注意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好这节课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能否开好头。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导人新课。如教《做诚实的孩子》一课时,我了解到一部分学生经常说谎:老师布置作业。回家对父母说在学校做了,而到了学校却说忘了带,放在家里了。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个叫东东的小朋友,每天比较懒,又好玩,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叫他做作业,他骗说是在学校做完了,而到了学校,老师要检查作业了,他却说放在家里了,东东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呢?”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讨论,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辩论,学生兴趣盎然,在愉悦的心境中主动探索求知,明白了道理。

二、拓展课堂教学思路,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在让孩子们学习、明白一个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进行看书、同桌讨论、小组表演等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教学中,教师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敢于自由争辩。如学生可以在校园捉蝴蝶,放风筝,感受春天的气息;可以到菜地里亲自采摘西红柿,触摸绿色蔬菜,了解春天蔬菜的基本常识:可以到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处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身边的同学并进行“怎样制止学生说脏话”的课题的探讨,可以在交警叔叔的帮助下,搜集到汽车尾气对人体、环境的污染的第一手材料……由此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形式层出不穷:垃圾是如何分类与处理的?室内装修材料有可秘密?学生都有探究的自由,这样,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

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就必须讲究“导”的方法,只有引导得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

1.贴近生活导行。《品德与社会》最经常、最广泛地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以教师在进行行为指导时,所举的事例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择其典型事例进行辨析讨论。如《保护水,节约水》一课,要告诉学生水的多种用途及重要性,要求学生从小养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平时谁最节约用水?谁最不节约用水?今后应怎样做?

2.利用习题导行。这门课的课后思考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充分利用它指导学生的行为。如《我爱我的身体》这一课,课后通过出示一些情境题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判断,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以引导学生,由“他动”变为“自动”行为。在学生各自讲出自己处理的办法后,教师应及时予以点评,好中选优,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3.课外延伸导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如《粮食来得真不容易》一课,组织学生到农田里亲自去体验农民种田的辛苦,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第9篇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西方文化;文化意识

1多模态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模态话语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现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研究体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教学、影视戏剧等领域。在多模态话语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方面,GuntherKress&TheovanLeeuwen[1]、Royce,T.&Bowercher,W.[2]等探讨了多模态教学与现代媒体技术的关系。国内则经历了理论研究和在教学应用研究两个阶段。李战子[3]、胡壮鳞[4]等学者对多模态理论做了相关研究。

1.2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已涉及外语教学、教材研究及网络语篇等,学者们探讨了多模态理论对英语其他课程如翻译、英美文学等课程教学上的运用。综其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语篇世界日趋多模态化,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但在西方文化相关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探索上,谈到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单纯强调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而多模态理论在《西方文化》课程的运用可更系统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2《西方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内容丰富,课时较少,难以全面覆盖西方文化的全部内容;二、传统的西方文化教学方法以填鸭式为主,照搬书本,配以简单的PPT展示,让学生恹恹欲睡;三、教材名目繁多,包罗万象,跨度长、难度大,学生难以抉择且不易把握其中的精髓,以致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模态理论在西方文化课程中的运用

3.1教学资料

西方文化类的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和它课程本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英语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基本都能意识到学习西方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但很多院校只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课程,这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而多模态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资料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促进西方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因多模态是涵盖文字、声音、图像等的一种技术手段,可让教师不只拘泥于某一种教材的使用,改变传统生硬的以文字为主的讲解方式,借助网络资料,可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或其他影像资料代替单一的书本,例如,关于古罗马文化,授课者可准备BBC相关的纪录片;或用图片和音频材料展现启蒙运动的建筑和艺术等成果。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解中解救出来,还能让老师节省大量的时间研读和梳理相对复杂而无头绪的章节,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将要传达的授课信息输入给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2教学设计

在西方文化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改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时将各种多模态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做每个章节或小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笔者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采用不用的模块教学,例如,在“犹太文化”这一部分,课堂讲解只占小部分,犹太历史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犹太教的教义让学生讨论并和其他宗教的教义进行对比,圣经小故事由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形式的讲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到犹太文化的厚度和深度。而在“文艺复兴”莎士比亚这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上课前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并对他的作品做限时展示,于是,在课堂上就有PPT展示、诗歌音频、剧本配音还有小说片断的表演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整个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而不再是学生只带着耳朵来听的沉闷情景。

3.3学习方式

目前,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为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提供了有利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只靠课堂讲解无法实现的效果。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章节的背景资料,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庞大的网络数据库里寻找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堂上,学生可结合网络资源,将课前充分预习或准备的进行展示和表演,可以给其他学生视听功能的冲击,为理解课堂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3.4考核方式

西方文化课程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程,不仅包括对一些常识的基本介绍,还包含西方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其丰富内容大大加大了考核的难度,并且单一的考核方式行不通,因为单纯地考查学生对某一基本概念的记忆毫无意义,学生会考完即忘。试卷这种考核方式已不适用于在多模态框架内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概念记忆或者判断对错等这些题型只局限于检测基本常识记牢与否,并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结合多模态的教学,笔者在考核学生时一般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四成,期末成绩占六成。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得出的,不是简单的几次书面作业成绩总和的平均分,期末成绩也不仅仅是书面考试,包括学生参与讨论、配音、辩论、表演等方面,而是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来考察学生对西方文化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掌握程度,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精髓的理解。因此,从多模态的视角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西方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可拓宽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可充分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培养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Kress,G.&VanLeeuw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2]Royce,T.&Bowercher,W.(eds).NewDirectionsintheAnalysisofMultimodalDiscourse[C].Lond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7.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7.

第10篇

首先,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真情实感去感化教育学生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他学科所要解决的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是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所以,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进行课堂讲述,是情感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这样,教学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也带着真挚的思想感情去学习思想政治课,从而实现情与理的结合和懂、信、用的统一。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毫无疑问,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所强调的是教师中心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实行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要求,其目的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启发他们自觉地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各种能力与思想觉悟。要想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大胆采用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思辨性材料,寻找课堂讨论与辩论的最佳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的环境,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既处于教育者地位,又处于受教育者地位,师生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自由地讨论争辨,而教师则卸下了“满堂灌”的重负,从容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当然,讨论是否成功,首先在于讨论题要出得好,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第11篇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然而近年来酒店专业学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从分析酒店专业学生的礼仪缺失现象入手,从抓小事、营造良好氛围、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三个方面探讨酒店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礼仪缺失;养成教育

酒店业是礼貌服务行业,对广大从业人员和即将走上服务岗位的新员工进行文明礼貌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培养文明员工的需要,更是职业的基本要求。掌握礼仪的基本常识,结合岗位的要求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需要,努力在实践中运用,才能使学生更加充实,在熟练掌握本职工作业务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真正胜任本职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成为酒店业的合格人才,是礼仪教育的基本任务。

1 学生礼仪缺失表现

当今一些职业院校,有不少学生对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停滞不前。一些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满口粗话脏话;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目前的职业学校,有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多的学生在行为表现、言谈举止等方面存在礼仪缺失现象,他们我行我素,目中无人,与学校要求格格不入,具体表现在:

1.1 师生间礼仪缺失

过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尊严不论,单就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来说,现在的校园里,听声招呼或者问好几乎都觉得是种奢侈。师生间最基本的礼节已经在逐渐消失,学生在校园内遇见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绕道回避;课堂上,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也已逐渐“淡”出,课堂上随便打电话、聊QQ、听耳机,无视老师的存在。

1.2 同学之间礼仪缺失

一些学生之间见面常常用脏话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用别人的东西,有些还直接偷窃。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了,小点唇枪舌剑,大则拳脚相见,处理时却很少有主动承认错误的。

1.3 母(父)子之间礼仪缺失

现在的中职生懂得感恩的为数实在不多。很多学生拿着手机却很少和父母通话,有些学生只要联络就是要钱,更有甚者用买资料、考技能等级证等借口骗父母给钱,然后就和同学一起进饭馆山吃海喝,或去一些娱乐场所消费。

2 礼仪养成及教育方法

英国哲学家约汉洛克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加强对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谚语有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

2.1 从小事抓,重视礼仪环节的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俗语也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必须从细微处着手,防微杜渐。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坏习惯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也要循序渐进,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老师必须先重视对学生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及食品包装袋、出口伤人、顶撞老师等细微不良行为的发现,然后对这种行为及时施以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提倡或杜绝等教育,再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重视礼仪环节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要让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对学生的细微不良行为千万不能熟视无睹,以免给学生传递错误信息,导致不良习惯愈演愈烈。

2.2 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说环境对一个人的习惯养成、个性成长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但也是很重要的外界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会为学生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个人素养基础。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除了礼仪课堂教育外,还要通过墙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途径传播文明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不礼貌现象。还可以开展学生文明礼仪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到礼仪学习中来,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除了上班会外,还可组织召开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模拟招聘会、模拟不同专业工作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多样化、多角度地广泛涉猎文明礼仪常识,感受文明礼仪的魅力,引导他们自觉加强礼仪修养。

2.3 强化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谈举止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声教育。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具有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会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也正是学生从我们身上愿意看到并学习的东西。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得先做到。比如,不许学生在校园里奇装异服,教师的穿着打扮就不能各凭所好;让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教师自己也就要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教育学生随手捡垃圾,教师自己就要舍得弯下腰来;要让学生遵守交规,我们自己肯定得先认识斑马线。教师得让自己的形象仪表、举手投足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正面教育素材。

总之,千万别把学生当大人,他们没离开学校之前永远是天真的、单纯的、可爱的。学生不管年龄多大,只要没走出教室永远是学生,对他们要求不能太高,否则你永远不原谅他,永远就会让你有过不去的槛。学生也有独立的人格,教师有时自尊得让你无法想像,天真得让你难堪,有时又可爱得让你下不了台阶。当教师不能和他们很好地沟通时,其实他们有时也是对的。只有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愉悦、去引导和感化他们,才能事半而功倍,一步步帮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菁.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和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35

[2]杨昊.高职学生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4.9

[3]胡叶茂.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礼仪教育实践的思考[J].职业,2012.3

[4]李艳.礼仪培训对旅游专业学生与课堂教学的价值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讨论学习模式;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是一种常见而又高效的教学方式。精心选择讨论话题,有效管理课堂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多向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一、课堂讨论学习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凸显出生物课程标准的精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积极性的课堂讨论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实现了一种以过程教学为重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二、如何创建生物课讨论学习模式

1.注意发现问题,巧设疑问

任何一节新课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都应首先从辅导学生读书开始。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设问质疑,组织材料。教师明确恰当地说明讨论的范围、内容和要求,准备好讨论提纲。

2.讨论要大胆质疑,创设共享情境是讨论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学生可将自己预先想好的观点抛出,进行广泛的、平等的讨

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也可进行辩论。

3.采用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合理的评价与总结

轻结果、重形式是课堂讨论的一个常见误区。教师如果只让少数学生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会让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受挫,并影响教学的开放度。

三、生物讨论学习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创设情境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即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不应有学科本位思想,学术性太强,这样学生讨论就会无从下手,导致讨论失败。

2.选择适宜讨论的时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讨论学习是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重要环节,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宜选择相宜的教学方法。对于自然生物中规律、原理的问题中联系实际的问题,讨论学习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明确讨论的主题关系着讨论的质量

讨论话题难度要适当,如果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一般就没必要讨论,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的内容,因为讨论题的答案不是简单现成的,不同观点的碰撞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讨论的主题不能过于抽象,离开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太远,讨论就会失去方向,摸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过于具体,太具体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通过阅读有关材料,观察有关图解,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就有了中心,有了方向。生物新教材中就有许多已经明确要求讨论的内容。

总之,学生在讨论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要积极、主动、牢固、深刻。由于课堂思维活动量大,参与活动的机会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一个基本常识。课堂讨论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虽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合理地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第13篇

1.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规划、旅游地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地理学、民俗旅游、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学等,大多数课程表现出较强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2.旅游管理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学校在校期间要参加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景区讲解、全陪带团、旅游服务礼仪、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制作、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设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多项技能。

3.旅游管理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

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旅游管理是一个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较高旅游行业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公关礼仪素质,宽广的人文修养和职业创新精神。

二、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思路按照重视基础、突出实用、注重拓展的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需要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的目标。

1.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城乡规划、市场营销、艺术、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学、外语、法律、建筑等多门学科。因为学时和课程设置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教材中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有限,课程的知识的扩展性严重不足,图书资料建设应注意满足学生知识素养拓展的需要。我校早已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外语、美术、心理学等专业,这些学科的图书资料相对充足,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要重点补充民俗文化、宗教、园林、建筑、饮食文化、茶文化、西餐与酒水知识、中餐文化、流行文化、休闲文化、野外生存、世界遗产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陕西省和渭南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文、山水物产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毕业生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及管理所需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掌握涉外旅游礼仪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和素质;具有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个人形象塑造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离不开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引导,但资料建设也尤为重要。在重视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演讲与辩论、个人创业等图书资料书籍资料的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光盘、视频教程等数字图书的建设。

2.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行社、主题公园、度假村、旅游营销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主要从事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导游服务;日常旅游事务管理与实务处理;旅游产品开发与推销实务处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管理;旅游组织行为规范制订与管理;旅游产品与服务销售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旅游法规、制度与行政监督管理等。学生需要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熟悉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了解区域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重点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熟悉我国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酒店业的发展动态。有健康的审美观,对艺术有一定的欣赏鉴别能力。图书资料建设过程中注重旅游业各产业要素相关的书籍资料,如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点)的导游词、旅游交通图、宣传光盘;主要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国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代表性景区(点)解说词、景区平面图;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旅游政策与法规;国内外饭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世界知名饭店(酒店)介绍;国内外旅游服务业的质量服务体系与标准;陕西省(渭南市)内各级各类景区(点)的旅游地图、导游词、旅游接待情况,省内各层次宾馆饭店的方位、设施、服务配置,省内国际国内旅行社的规模、接待能力等方面的资料。

3.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职业能力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掌握山地景观、水体景观和人文景观导游讲解能力;旅游文学知识讲解能力;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及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景区规划,宣传,基层管理工作能力;旅游市场的调查、预测、决策能力;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能力、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的能力;旅游饭店的管理能力;旅游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掌握野外旅游基本知识,了解野外旅游的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图书资料建设方面,要重视对各种类型景观(景区、景点)的导游词,旅行社、旅游饭店经营管理,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旅游开发规划文本,户外运动、探险、野外生存相关知识等常规书籍资料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景区宣传片、景区宣传画册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教程、课件等数字资料的建设。

4.满足学生科技创新的需要

第14篇

1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

传统教育“填鸭式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灌输”,强调学生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1],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造造就了“高分低能”的人才。因此国家教育部倡导各级教育部门要深人课程体系改革,推崇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破除陈旧的教育观,转变传统的“授受”模式,激发学生主体性,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方法[2]。高等教育是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传授与获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舞台。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包括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由此可见,现代新型的教育应该是在《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合理高效地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持,将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有机地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 依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相关专业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是对所授对象的正确定位。

从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对象方面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从各专业教学大纲的安排来看,新的教学大纲中各专业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理论授课学时设为34学时。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以前那样多而杂的教学内容,必须重新进行删减、增设和整合,去粗取精,因此我们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各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时的安排,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讲授的绝大多数内容,重点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个较好的了解,一方面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气象学与气候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基础科学问题的理解和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对遥感、地理信息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了解大气的变化,大气的物理过程以及其演变规律是什么?气象学中的基本概念,常用到的基本常识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由于大学学习任务与高初中的学习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大学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超强和科学有初步创新的大学生。所以教学内容要根据要求和学生未来的可能职业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知识占大量的比例,同时也要涉及到一些当前热点研究课题,以举例说明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几大热门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层损耗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前沿,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参与初步探索如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与降水pH值观测、降水量与地表水水质关系调查、人类活动改变大气组分对气候的影响分析等研究课题,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对气象、气候、环境三者之间相关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3 课堂教学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过程的科学,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广泛,动态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提问、课堂讨论和专题辩论等方式,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科学问题提供机会和有利的教学氛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对大气圈中气体成分CO2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效应”的讲解,先以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花房效应为例,给出一个花房示意图,来解释花房效应产生的原理,这样能形象、具体和生动展示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认识,然后介绍CO2产生花房效应的过程和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出几个与CO2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寻找答案,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籍和文献,或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查阅资料,收集和整理资料,从计算机网络中获取有关知识、更进一步认识CO2气体浓度变化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者,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逐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4]。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因此该课程不仅要讲授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或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如地转偏向力是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作用力,此力不好理解。首先让学生亲手做一个小试验,在一张白纸上选取画一条直线段,在任选取直线段的一个端点为起点,一个同学从起点按原方向画直线段,同时另一个同学匀速转动白纸,类似方法,在向相反方向旋转,比较画出的“直线段”的异同,为什么?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很容易理解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各项物理含义。

参考文献

[1] 唐之享.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湖南教育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2003,27(1):3~6.

[2] 韦成龙.适时调整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9(9):17~19.

第15篇

在办理公证取证过程中,有时会因当事人或者公证人员的疏忽或经验不足而犯下一些错误,这往往直接影响公证文书的证明效力。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被告没有足够的相反证据证伪的情况下,法院原则上会采信公证书的效力。但有些公证书又存在程序上或者实体上的瑕疵,如果完全采信其效力又不完全符合公证法律规范的要求,故有必要对公证书的效力进行探讨。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实践中的若干案例,对该问题进行探析。

一、超越地域管辖之公证文书的效力

在公证过程中,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超越公证的地域管辖。按照2002年8月1日起生效的《公证程序规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公证事项由当事人住所地、法律行为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处管辖。但在实务操作时,往往出现由受委托的诉讼人所在地的公证处进行的情况。如飞乐影视制品有限公司诉音像制品经营店系列案即为一例。在该系列案中,原告为了证实被告有销售其享有专有发行权的侵权复制品的侵权行为,对其向被告的购买行为进行了公证。但公证人员既不隶属于原告住所地的公证处,也不隶属于被告住所地的公证处,而是受委托人某律师事务所住所地的公证处工作人员。在法庭辩论阶段,部分被告由此对整个公证书的法律效力提出异议,认为既然原告没有按照《公证程序规则》规定的程序操作,超出地域管辖的相关规定,应认定该公证书无效,不能以此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原告欲证明被告有侵权行为,需要另行举证。但合议庭并没有采信被告的抗辩理由,相反,合议庭结合其他证据综合认定,采信了这些公证书的证明效力。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基本是正确的。第一,尽管《公证程序规则》第十二条第一款对公证的地域管辖有明确规定,但该条款及其后的条款均无违反该条时应如何处理的责任条款。按照法理学的基本常识,具体法律条文主要由假定、处理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可以体现在同一法条之中,也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之中,甚至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法律之中,在适用时可以将记载在不同法律或者不同法条中的三部分结合起来使用。但现实是很多法律条文缺乏法律后果这一部分。《公证程序规则》关于超越地域管辖的法律后果阙如就是一例。在法律后果阙如的情形下,具体如何适用法条则属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不能机械认为超越管辖就无效从而简单地对公证书的法律效力作出否定的认定。《公证程序规则》第五十七条之规定也体现了这种法律精神。第二,被告对公证书的法律效力有异议,完全可以依据《公证程序规则》第五十五条之规定行使法律赋予的救济权利,但被告方仅于法庭辩论阶段提出口头形式抗辩,并未依法定程序向公证处提出申诉和复议,据此,可以形成对原告方有利的心证。第三,原告还提交了被告的销售发票(或者销售单据),这些单据上有被告的公章,被告方对此没有提出实质性抗辩。因此,可以认为公证书上载明的事实基本属实。综上,根据优势证据规则,尽管原告方提交的公证书存在程序上的瑕疵,但其证据足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其权利受到被告侵害之事实,因此被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在公证处之外办理网页保全之公证文书的效力

公证书应在何处制作,《公证程序规则》并无明文规定。但在办理网页公证保全时,公证书应在公证处制作,这是办理该类公证切记之要点。因为在公证处进行公证,所使用的是公证处的计算机,计算机在进行公证之前不为公证申请人所控制,因此无法预先在计算机中进行技术处理,而如果在申请人的处所进行公证,则就存在这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