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美术;空间;形象思维;右脑

不少家长认为美术课只是美术欣赏与手工制作,其实美术课程中对学生右脑的空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美术教育目标。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来源于人类右脑的顿悟与灵感,所以许多人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巨额财富,都不是依靠右脑的理性分析判断,而是凭借右脑对事物的直觉感应取得成功的。那么,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又有哪些体现呢?

1 右脑训练对于小学生教育的意义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右半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和形象的思维,具体的体现在直觉、节奏、形象、想象、空间感、整体性等方面的能力。开发儿童右脑的有效途径有珠算式心算、刺激指尖法、借助外语开发右脑、体育活动、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绘画等。其中培养儿童形象思维和绘画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培养儿童形象思维时,儿童应与文字、图像等相联系记忆。美术课程是个很好的开发右脑的途径,同时可以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今后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习绘画有三个最佳时期:3~7岁的儿童,处于智力发展最高峰,是形象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绘画学习的最佳切入点;9~12岁的儿童,大脑具备了立体思维的概念,是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的最佳切入点。此时要进行规范的绘画训练,如透视问题、光感、立体感等方面的训练;12~15岁的儿童开始在绘画学习上“分化”,开始从多方面兴趣向单方面发展。有部分学生逐渐脱离绘画学习。此时学生的立体思维很强,这时根据孩子的兴趣,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在儿童右脑开发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对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上也有很大影响。

2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上的具体体现

2.1 在教材上的体现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通过观察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食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最后一点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开发学生右脑训练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教材中橡皮泥塑、纸玩具、雕塑、拓印等章节。

2.2 在教学实施方面的体现

运用和借助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空间和形象的思维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图像情景,进一步丰富其表象,加快意向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改变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多钟感官接收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电教媒体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配上与美术教学内容相和谐的音乐情景,以加深儿童对先天节奏感的领悟、提高对色彩的敏感性,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想象是在感知宏观事物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积累了丰富表象后,适宜引导他们开展想象,有利于其创造出形象而富有灵气的作品。教师评定好的作品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的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好作业,成功的作业。

3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材上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舌尖上的色彩

教学设计:首先,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录像和图片,使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对比艺术绘画作品中的奇特魅力,从艺术欣赏生活中的艺术,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其次,为了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完成用不同色彩的水果设计拼盘。最后,让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设计制作的寓意,教师组织比赛,希望能够打开同学们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圆满,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很多学生的作品不太完整,但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大批优秀作品涌现。真是不得不说儿童的想象力比成人更加优秀。

案例二:有趣的点、线、面

课程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在空旷的操场上零散分布的站在操场的各个地方,形成“点”,再站成一排,生成“线”,最后站成5乘以5的队形,形成“面”。让学生了解的基本的点、线、面。其次,带领学生欣赏和了解优秀绘画和建筑作品中的点线面,激发学生对基本元素点、线、面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他们所认为的点、线、面,让他们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字,课后并向自己的父母说出作品的意义,再让父母将作品的评价反馈给教师。

结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注重加强学生右脑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美术教育也不像大多数家长以为的只是艺术欣赏和手工制作,也不单是绘画作品和理解艺术。美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能具备更优秀更全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娜.蒙特梭利教育[M].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第2篇

北京市、黑龙江省、河北省劳动局(组):

关于一九五七年延期毕业的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技工训练班的学员,他们的工作年限如何计算的问题,经与有关部门研究,我们意见,凡是根据国务院一九五七年总周字27号通知的规定延期毕业和分配工作的,应当从他们正式分配工作列入在册职工,并且领取了工人标准工资时,开始计算工作年限。个别地区和单位没有这样办的,应当照顾全局,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及时纠正过来。

其他年度延期毕业的上述学校和训练班的学员,其工作年限也应按上述意见办理。

第3篇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