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美术;空间;形象思维;右脑
不少家长认为美术课只是美术欣赏与手工制作,其实美术课程中对学生右脑的空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美术教育目标。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来源于人类右脑的顿悟与灵感,所以许多人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巨额财富,都不是依靠右脑的理性分析判断,而是凭借右脑对事物的直觉感应取得成功的。那么,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又有哪些体现呢?
1 右脑训练对于小学生教育的意义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右半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和形象的思维,具体的体现在直觉、节奏、形象、想象、空间感、整体性等方面的能力。开发儿童右脑的有效途径有珠算式心算、刺激指尖法、借助外语开发右脑、体育活动、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绘画等。其中培养儿童形象思维和绘画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培养儿童形象思维时,儿童应与文字、图像等相联系记忆。美术课程是个很好的开发右脑的途径,同时可以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今后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习绘画有三个最佳时期:3~7岁的儿童,处于智力发展最高峰,是形象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绘画学习的最佳切入点;9~12岁的儿童,大脑具备了立体思维的概念,是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的最佳切入点。此时要进行规范的绘画训练,如透视问题、光感、立体感等方面的训练;12~15岁的儿童开始在绘画学习上“分化”,开始从多方面兴趣向单方面发展。有部分学生逐渐脱离绘画学习。此时学生的立体思维很强,这时根据孩子的兴趣,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在儿童右脑开发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对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上也有很大影响。
2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上的具体体现
2.1 在教材上的体现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通过观察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食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最后一点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开发学生右脑训练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教材中橡皮泥塑、纸玩具、雕塑、拓印等章节。
2.2 在教学实施方面的体现
运用和借助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空间和形象的思维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图像情景,进一步丰富其表象,加快意向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改变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多钟感官接收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电教媒体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配上与美术教学内容相和谐的音乐情景,以加深儿童对先天节奏感的领悟、提高对色彩的敏感性,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想象是在感知宏观事物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积累了丰富表象后,适宜引导他们开展想象,有利于其创造出形象而富有灵气的作品。教师评定好的作品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的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好作业,成功的作业。
3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材上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舌尖上的色彩
教学设计:首先,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录像和图片,使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对比艺术绘画作品中的奇特魅力,从艺术欣赏生活中的艺术,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其次,为了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完成用不同色彩的水果设计拼盘。最后,让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设计制作的寓意,教师组织比赛,希望能够打开同学们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圆满,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很多学生的作品不太完整,但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大批优秀作品涌现。真是不得不说儿童的想象力比成人更加优秀。
案例二:有趣的点、线、面
课程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在空旷的操场上零散分布的站在操场的各个地方,形成“点”,再站成一排,生成“线”,最后站成5乘以5的队形,形成“面”。让学生了解的基本的点、线、面。其次,带领学生欣赏和了解优秀绘画和建筑作品中的点线面,激发学生对基本元素点、线、面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他们所认为的点、线、面,让他们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字,课后并向自己的父母说出作品的意义,再让父母将作品的评价反馈给教师。
结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注重加强学生右脑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美术教育也不像大多数家长以为的只是艺术欣赏和手工制作,也不单是绘画作品和理解艺术。美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能具备更优秀更全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娜.蒙特梭利教育[M].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北京市、黑龙江省、河北省劳动局(组):
关于一九五七年延期毕业的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技工训练班的学员,他们的工作年限如何计算的问题,经与有关部门研究,我们意见,凡是根据国务院一九五七年总周字27号通知的规定延期毕业和分配工作的,应当从他们正式分配工作列入在册职工,并且领取了工人标准工资时,开始计算工作年限。个别地区和单位没有这样办的,应当照顾全局,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及时纠正过来。
其他年度延期毕业的上述学校和训练班的学员,其工作年限也应按上述意见办理。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 网球 异性效应 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异性效应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70年代初,欧美国家的专家将异性效应的理论应用于课堂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指队员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项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
本人结合本校体育训练的实际情况,对本校网球队男、女生按照分开、合练2种训练形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队员心理和生理情况,以及技术考核的成绩的分析。目前从结果看,该训练组织形式在教练与队员两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反映,因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男、女队员配合练习对网球训练质量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华北电力大学网球队中随意抽取的20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抽12名队员(6男6女)为实验组,另8名(4男4女)为对照组进行跟踪研究。试验组采取男、女生配合训练。对照组按照传统的男、女生分开训练,男、女生各4人。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网上查阅有关网球训练和技术资料几十篇。
(2)实验对照法:实验组用新的训练模式训练,对照组用传统的训练模式。
3分析与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异性之间不但可以存在友谊,而且异性之间是可以互补的,他们的不同倾向将相互补偿。既然男女生在智力个性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教练在进行教育时就不能忽视性别差异的因素。
3.1意识的互补
首先,男、女队员的体育意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对体育的态度更为积极进取。其次,队员对体育效果的信念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对运动的身体效果的信念没有明显差异。男生对心理效果和社会效果的信念比女生明显要强。第三,队员的运动实施度总体呈低水平,男生运动实施度为中下水平,女生则处于较低水平。
3.2技术的互补
网球运动是一项间接对抗的体育项目,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可以进行男女生配合训练、合作学习。在实验班的训练活动中,队员不受性别限制,自由组合进行一对一的正、反手基本练习或其它练习。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男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感染、带动着女生迅速进入训练状态;女生学习该项技术的认真程度和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提高了男生对轻、小技术的重视程度。
3.3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效果的比较
以上分析表明,传统的男女分组训练不利于当代网球运动的发展推广,更不能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体育训练目标。男生组只注重高难度技术的学习,轻视某些技巧技术的学习,技术不稳定、欠全面,影响技术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女生组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发球等经常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进行练习,极个别有能力的女生可以独立迅速的掌握这项技术,对提高整体水平的影响力有限,训练比赛沦为发球比赛。实验班的出现恰好解决了由性别分班造成的训练窘境,男女队员融于同一训练集体,相互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在实验班训练中,通过专业教练的精心指导,男女队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性学习,如正、反手击球技术的一对一练习、发球对抗练习、男女搭配的训练比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训练比赛成绩表明实验组的网球训练质量优于对照组,各普通高校在保留新队员分组训练的同时,可酌情在2年级以上的队员中开设男女配合训练。以丰富训练形式,提高训练质量,为小集团训练等其它训练形式探路搭桥,全面深入地进行体育训练改革。
(2)实验组的训练思路符合现代体育训练理论要求。在男女配合的网球训练中,队员的训练主动性增强,“比、学、帮、超”的学风渐浓,对培养队员的体育兴趣与终身体育观,加强体育文化素养有积极影响,吻合于现代体育训练精神。
(3)男女配合的训练形式也适用于其它间接对抗或无对抗性质的体育训练中。如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同样可以利用男女配合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以达到增强兴趣、以强带弱、整体提高的目的。
(4)实验组是对现存体育训练的一种补充形式,配合不能代替分组。体育训练应根据各专业的运动强度及特性选择相应的训练形式,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训练。
4.2建议
(1)加强教练的协调作用,保证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男女配合训练的难度较大,应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练授课。教练在组织课堂时应充分考虑男女队员技术、生理、心态上的差异,加强课堂监控力度,密切注视队员的身体反应及情绪变化,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2)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男女配合的网球训练中,队员技术上的差距较大,男生的大力发球在增强球场激烈程度的同时,也给女生带来一定的恐惧感。因此,在练习中应采取相应的手段,保证女生的安全。e极训练女生的球场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她们的球场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业余训练 存在的问题 措施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21-01
为了摸清我国初中学校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更好的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笔者最近对当前部分农村初中体育业余训练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汇总情况,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初中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1.学校环境以及训练条件的限制
有些学校对业余体育训练不够重视,训练基本都是由体育老师操作,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学生更是没有目标没有激情。同时,农村的很多初中,由于办学经费,办学规模的影响,体育设施往往配备不齐。如没有合格的运动场地,杠铃无杠铃架;跳高的垫子无固定场地,每天须学生把跳高的垫子抬进抬出;田径场地小,跑道质量不好,很硬,甚至高洼不平,学生一跑脚就痛,很容易出现摔伤事故等,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
2.缺乏正确的认识
部分学校领导、老师不能正确认识体育与智育两者关系,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个学校一味的抓成绩,抓升学率,业余训练对于大多数学校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 。班主任、科任教师不支持。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校在教师个人考核中,以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标准,不考虑其他方面。一些学生因为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使班级学习成绩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许多老师不愿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甚至有些老师千方百计地阻挠学生参加课余训练。
3.社会家庭因素
由于受传统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广大家长认为体育成绩的好坏无所谓,文化成绩好就可以了,参加体育训练会占用很多时间,势必会对学习有所影响。并且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呵护备至,不愿让他们受一点点苦,一点点累,所以都不大支持子女参加训练。正是广大家长体育意识的淡薄,使农村初中业余田径训练受到了很大影响。
4.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体育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不高。况且体育训练要有一定的体力消耗,对于一些平日娇生惯养,意志不坚强的学生来,就会产生害怕情结。还有一些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根本没意识到参加体育训练,比赛是为集体争光,而过于注重自己的所谓得失。同时,文化课的老师普遍抓得比较紧,学生担心学习时间的问题。因为训练以后,做作业的时间少了。
5.训练方面
在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中,有系统训练经历的较少,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学过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致使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不强,缺乏系统的长远的发展战略思想。训练方法单一死板,天天一个腔,课课一个调,转来转去总是老一套。往往以应付比赛和考试任务为目的,训练行为是短期的,出现早期专项化,训练成人化及拔苗助长等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后继培养,造成人力极大的浪费。由于领导和管理机构不健全,对发现的体育苗子培养不足,造成输送人才的渠道不畅。
6.经济原因
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学校无论课时津贴还是奖金发放,体育教师都是最末等的,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师进行课余训练都没有丝毫补贴。我们知道,培养一名体育特长生所花销的费用比普通学生要多出很多,而许多好苗子的家庭不太富裕,他们的家长考虑到经济情况,觉得孩子练体育开销大,不划算,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业余训练。
二、解决问题的的几点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学校领导要加强学习,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提高各级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达成共识,认识到参加课余体育训练除能锻炼身体外,对人的智力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这样会形成全社会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风气。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足够的体育业余训练场地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余训练专业技术水平和执教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工作,转变家长、学生、教师观念,适当引导,使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识同步。
2.做好训练计划
首先要抓好选材,在凭经验选材基础上要进行科学选择,将真正有运动天才的学生逐步推到高级训练阶段。其次;教师要认真制定全年训练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周训练计划,严格控制训练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浪费人才。再次;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原则,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手段,逐步提高训练效果。
3.解决师资培训
农村体育教师,许多都未系统地学习过体育专业知识。为此,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充分利用假期让大多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参加短期培训,要鼓励以老带新、互帮互学,使全体体育教师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方面在有“兼教体育”现象的地区和学校加强管理,对教师做好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会为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4.自制体育器材
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缺乏,是教师在课余训练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作为教师,应正视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优势,制造简易的训练器材,开展好课余体育训练,如可以用编制袋装上稻草制各种垫子,自制跳箱、跳板等;同时充分利用农村的地理环境,如经常爬坡等,以此加强训练。也可以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农村初中课余体育训练的条件。
总之,加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培养体育优秀人才的关键。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加强管理,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自力更生,改变场地器材状况,不断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珺,关于学校体育资源的研究[J].学校体育,2006.10
【关键词】山区学校 体育特长生 培养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阳光体育的大背景下,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特长生是指在某一个或多个体育项目上有特长,并且加入了学校的训练队参加较为专业的体育训练的学生。但是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在体育特长生培养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山区学校的特殊环境下,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更是障碍重重,这些障碍如得不到及时合理地解决,势必造成体育特长生的严重流失。
一、阻碍山区体育特长生发展的因素
(一)客观支持力度不够。山区学生参加体育特长训练,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中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朋友的,也有来自家庭的。在当今依然以追求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山区学校都存在着重智轻体的思想,忽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所带班级的整体成绩,甚至漠视和排斥体育特长生,此外,很多家长认为学体育没出息,以后不好找工作,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走上"体育"这条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区学生参与体育特长训练的热情。
(二)训练时间不充足。由于体育特长训练的特殊性,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时间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达到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根据人体生理学理论,一天当中下午4点至6点是最佳的运动时间,因此体育训练最好安排在此阶段进行。但大多数山区学校下午都安排了三节课,上完最后一节课已是五点,而七点又是晚自习时间,学生除了吃饭、洗澡等,下午训练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不利于体育特长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此外,更有学校大量占用学生的锻炼时间,连学校体育课的时间都很难保证,更不要说系统化的训练。
(三)场地器材的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在改善,很多城镇中学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运动条件,比如标准的跑道、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运动场地、规范齐全的器材。山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学校的体育工作得不到有力支持,经费缺乏导致场地不足、器材陈旧,更谈不上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很多山区学校连一个像样的田径场和篮球场都没有,大部分山区学校都只有室外训练场地,一旦碰上雨雪等恶劣天气,只能取消体育训练,长期这样显然不利于体育成绩的提高。
(四)体育特长生自身的因素。山区学校的体育特长生一部分是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挖掘的有潜力、有天赋的学生,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兴趣爱好或为了考上更好的学校而选择体育特长训练的学生。后者由于兴趣浓厚、目标明确,能较积极主动的对待体育特长训练,但单纯由教师选拔出的学生则容易出现摇摆心理,一方面想通过体育特长训练争取更好的升学,一方面又担心体育特长训练影响文化成绩,矛盾的心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训练的系统性及成绩的提高。
二、提出阻碍山区体育特长生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支持力度,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首先,山区各学校应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动员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气氛。其次,在家长会等活动中,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向家长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体育,从而支持子女参与体育特长训练。此外,班主任应正确对待班里的体育特长生,发挥体育特长生所具备的优势,充分为班级工作服务。
(二)给予体育特长生"特殊待遇"。针对体育特长生训练时间不足、持续性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学校可做出适当调整,如参加体育特长训练的学生,可以不上下午第七节课,第六节课下课后便可参加训练,耽误的课程由科任老师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补上,对于他们训练初期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状态,以及由于训练导致文化成绩的下降,科任老师应给予更多的理解,督促体育特长生处理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用训练的精神促学习,用学到知识搞训练。
(三)加强体育场地建设,增加体育器材设备。根据山区经济条件的特点,采取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少花钱多办事的办法,提供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必备条件。尽量满足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利于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安排一些特殊的越野跑、障碍跑等训练内容,体育教师可根据将已有器材加以改进、改造,最大程度的弥补场地、器材不足给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带来的影响。
(四)改善体育训练方法。山区学校的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掌握适当的放松方式与体力恢复方法,尽量防止体育特长生因体力消耗过大而影响学习;防止因为计划安排不当而引发的训练伤害事故,保证体育特长生的身体健康。据了解,肌肉总是喜欢"喜新厌旧",为了克服肌肉的适应性和惰性,我们就得经常改变训练计划来刺激它,比如变换动作、运动强度、角度和握距等,还要懂得运用想象技术,这样会使体育特长生更容易进步,另外要不断借鉴和探索先进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体育训练的水平与质量。
三、小结:
山区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又能促进山区学校体育的开展,为学校获得荣誉,同时也能为上一级教育机构提供优秀的生源。山区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仅是一个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影响到我国体育人才质量、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大问题,所以,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有关学校能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制定合理科学的方案,切切实实做到让有体育潜能的学生不流失掉!
参考文献
[1]《"体教结合"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管理研究[J]》赵军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关键词:高中;体育特长生;现状;对策
1.前言
高中体育特长生指的是在某一体育项目上有特长的高中学生,其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更是高校体育院系和高水平运动队生源的主要来源。
体育特长生是高考大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选择的体考之路提前决定了其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一方面必须加强体育项目的训练,另一方面又不能放松文化课的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综合、全面地了解郸城县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各方面情况,对现状做出客观、科学以及真实的评价,揭示其本质和特征,归纳总结原因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今后我国中小城市的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南省郸城县一高、二高、三高的体育特长生50人(男生46人,女生4人)、主教练10人(男6人,女4人)以及学校体育主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和因特网,查阅大量有关体育特长生的书籍、资料等,并仔细阅读了其中的40余篇文章,较完整的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为完成本论文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2.2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了各校体育主管和10名带队教练,并以聊天方式随即访问一些体育特长生。
2.2.3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结合课题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及科研方法方面的书籍。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根据导师的意见,设计了体育特长生调查问卷一份和体育主管及教练访谈提纲一份。
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回收形式,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100%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满足社会调查与研究的要求。
2.2.4数据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文学资料进行整理并运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河南省郸城县高中体育特长生已经略有规模,每所高中都成立了专门的训练队,并派有教练员进行监督和指导,高中体育特长生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体育特长生的来源单一,训练年限普遍较短,运动水平普遍不高,运动成绩提高不明显。体育特长生参加训练的目的比较狭隘,就是为了通过高考这一平台进入大学。
3.1.2学校对运动队支持力度不够,训练器材和场地设施欠佳,教练员的能力有限和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只有少数队员训练不认真。
3.1.3学训矛盾始终影响着体育特长生将来的发展。队员训练后的疲劳没有得到很好恢复造成精力不充沛,以及很多队员文化课基础差,跟不上学习进程,这些都是影响队员文化课学习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落下的课程,大部分同学不能够完全补上,甚至有一些同学根本就没有去补课,这些因素都将影响高中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能否顺利过关。
3.1.4体育特长生平时比赛机会太少,训练成绩不能被充分展示也压制了他们的潜力。
3.2建议
3.2.1加强招生渠道的多样性。注意普及训练,在教学及训练中发现苗子。
入学招生过程中,充分利用中考录取这一环节,发现并录取体育特长生。此外,各高中还可以联系一些少体校领导,通过推荐、测试,再选拔出一些优秀运动员进行录取,通过三年高中文化课和运动课的培养,高考中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还有一种生源渠道是入学后发掘体育特长生。研究发现,教师是特长生挖掘和培养的积极推动者,只有转变教师的观念,才能更好的开展特长生的挖掘和培养工作
3.2.2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各校体育教练员虽然都有带队经验,但他们专业性知识不强,对于不同专项的队员不能够做到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因此带队教练员要自觉学习,扩充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另外,教练员的敬业精神也很重要。思想觉悟提高了,训练时的积极性也就会提高,从而带动整个训练队的积极性。
3.2.3学校领导加强对训练队的重视,提高教练员待遇,增加训练经费。
首先校领导要加强对体育训练队的重视,增加训练队经费开支,适当提高带队教练员的奖金,提高教练员带队训练的积极性。另外,对训练队的队员采取激励、鼓励措施。
3.2.4改善训练器材和场地设施。
训练器材与场地设施是运动队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训练器材与场地设施是否完备将影响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和训练进行的顺利性。如果学校资金确实紧缺,可以有目的的选择性增加一些训练设备,提高队员和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
3.2.5注意协调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
体育特长生考生时不仅要求体育训练成绩,还很看重文化课成绩。所以体育和文化课两个成绩需要同步提高,二者缺一不可。体育特长生往往文化底子薄,学训矛盾问题严重,学校要注重体育特长生文化课的学习。教练员督促体育生文化课的学习,平时训练时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不占用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和正常休息的时间。教练员也应经常与班主任交流。
3.2.6创造机会,增多校内外体育比赛,加强校际交流。
比赛也是检验体育特长生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多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在各种比赛和高考时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和激发特长生和教练员的竞争意识和训练潜力。另外,如果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校内外的体育比赛,在比赛中,体育生获得好成绩为学校、为班级争光了,他们就会在同学面前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这也使他们更容易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
参考文献:
[1]赵昊,王佳佳.我国高校体育特长生优惠录取政策评析[J].教育考试2007年第2期.
[2]吴定祥.浅谈如何抓好体育特长生的管理[J].各界(科技与教育), 2008年 05期.
[3]崔海富.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及管理[J].安徽教育, 2006年 08期.
1.1研究对象
以某某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特长班体训队员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每班抽取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调查对象为作为研究对象的30名学生和14名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在因特网上通过Google、百度搜索,大量查阅CNKI、中国硕士、博士的论文数据库以及国内外相关的大量的研究资料,并对查阅结果进行深入地总结和综述。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向某某学校14名体育教师和30名体育队员随机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达到100%。
1.2.3数理统计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MicrosoftOfficeExcel软件来对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相关的统计。
2结果
2.1某学校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2.1.1运动员来源情况
传统体育训练是中学体育训练的基础,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也是目前我省专业运动员的主要来源。然而,开设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教学水平、训练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未来发展和前途。
2.1.2运动员训练现状
传统体育项目需要以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水平为基础,当然,学生在入校之前的训练基础以及入校之后体育训练是否科学化影响了训练水平。通过样本调查的结果发现运动全的训练水平较差,其中达到国家二级体育运动员标准的样本比例仅为10%。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加强对运动员的训练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落实到具体运动的每个阶段,使具有较长周期性的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化。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较少,运动员训练年限达到3年以上或者2年以上的仅为13%、33%;其二,运动员之所以选择运动生涯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的无奈选择,大部分运动员并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这项调查不仅揭示了运动员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而且理清了运动年限与运动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1.3运动员文化学习现状
运动员不仅要坚持训练,还要兼顾学习,表1中可以看出运动员的文化课水平一般位于较差水平的人数较多,站到总体人数的一般左右,其次是居于中等文化成绩的人,学习成绩较好的人在30人中占到少数。
2.2某学校教练员概况
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的有效性与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调查主要从教练员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几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这几个指标中只有职称这项基本合理,其他都存在不同情况的不科学性。从性别方面来讲,样本学校的性别结构非常不合理,在14名教练员中只有两名女性,这也反映了女教练员在数量上的稀少以及女性对于辛苦的体育训练缺乏与男性相当的承受力。该研究者认为,很多女运动员刚到青春期,她们需要同性别的教练员进行指导和帮助,这就要求学校调整男女运动员教练的比例,使之与男女运动员的数量呈相关。最后,学历结构也不尽合理,虽然所有教练员都达到了专科以上的学历,但按照国家教育部的关于高中师资应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规定,本学校教练员队伍中专科学历的比例偏高,高学历人员缺少。学历结构虽不能完全反映教练学识水平和能力,但其体现着教师群体结构受教育的程度,也可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学校课余训练质量和社会声誉。
2.3某学校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由表2表明,某学校在全县范围内,体育项目领先于其他学校。这可以从田径项目经常获奖方面表现出来。不过,该校也存在运动场地太小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一些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制约了运动员的运动效果。因此,目前某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情况还不够完善。
2.4某学校训练经费概况
70%的参与调查的人员认为学校在体育训练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必然会影响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难以保障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经费供给不足导致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运动员、教员的积极性以及运动效果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经费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以保证运动员的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在竞技比赛中表现。
学校要合理分配体育训练的时间,在保证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兼顾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因此,要注意保证训练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所调查的学校在这个方面都存在不足,一般都是安排运动员在早上和晚上进行训练,每次训练时间超过一小时并且保证一周训练十次以上。训练的同时,运动员还要保证文化学习成绩,而训练的疲劳如果没能及时的消除,运动员在上文化课的时候注意力不能集中。
2.6某学校训练内容情况
运动训练包括很多内容。例如: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的训练等。表5调查的某学校结果显示:身体素质、技术和心理所占比例较多。在现代的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但是某学校忽视了心理训练的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成绩。
2.7某学校运动员成绩比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某学校的运动员基本上都参加了校级、县级和市级的比赛,也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市级的比赛中,取得了前3名的成绩只有10%的运动员,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某学校课余训练工作成绩并不十分突出,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不高,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某学校的运动员的来源有限,文化学习和训练不能很好的结合,大部分运动员水平不高。(2)某学校的教练员的职称基本合理,但女教师比例偏少,学历层次偏低。体育教师的数量基本上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教练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3)某学校运动项目设置偏窄,项目分布不合理,优势项目在学校中开展的不够。(4)某学校训练时间和文化学习时间冲突,比赛成绩不理想。(5)某学校训练内容在训练时间上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合理。但训练强度周期安排科学。
3.2建议
特奥运动 智障人士 弱势群体
特奥运动是专为年龄在8岁以上,智商(IQ)在70以下,不分男女老幼的智障人士开展体育训练与比赛而设立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1968年由美国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创立。第一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68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1988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和接纳了特奥运动。
一、我国特奥运动的发展状况
我国特奥会成立于1985年,目前拥有近百万名运动员。在全国,特奥运动会拥有8~10个全国培训中心,30个省级培训地及100多个培训点,已建立5000多个社区特奥运动中心。并分别在2000年和2005年举办了“中国特奥世纪行”和“‘快来参加特奥’火炬接力活动”大型活动,有力地宣传了特奥运动,扩大了特奥运动的影响力。2002年,上海成功申请了举办2007年第十二届夏季特奥会的举办权,它将为中国特奥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1.我国参加世界特奥运动会的概况
我国相继参加了1987年美国印地安那州、1991年明尼苏达州、1995年康涅狄克州、1999年北卡罗莱那州和2003年爱尔兰都柏林举办的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和1993年奥地利萨尔斯堡、1997年加拿大多伦多、2001年美国阿拉斯加和2005年日本长野举办的第五、六、七、八届世界冬季特奥运动会,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7年10月在我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会。
2.我国举办特奥运动会的情况
(1)比赛项目、代表团和参赛人数可以看出历届特奥会的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而得出我国特奥运动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
(2)第三届全国特奥会的代表团数达到了34个,说明特奥运动已在全国广泛的展开,是我国特奥运动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3)比赛人数和比赛项目的逐渐增加,说明智障人士参与体育训练人数增多,训练的内容从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虽然我国特奥运动的比赛项目与国际特奥运动的比赛项目(国际特奥运动26个)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其发展速度来看,这一差距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将会逐步缩小。
二、我国发展特奥运动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智障人士的歧视和偏见
长期以来,社会对智障人士有着由来已久的歧视和偏见,我们常会听到有些人称智障人士为“傻瓜”“笨蛋”,而且常常因为他们的举止行为而取笑他们,看不起他们,导致原本脆弱的他们更加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流,不敢接触社会,这是我国发展特奥运动的最大障碍之一。
2.社会对智障人士和特奥运动的关注度不够
由于大部分智障人士长期滞留在家,极少与外界交流,从而使人们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人们获取智障人士及特奥运动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和报刊,而且体育新闻绝大部分都是关于竞技体育的报道,所以很多人连什么是特奥运动都不知道,导致社会上的公司、财团等赞助也很少。
3.城乡开展特奥运动的差距很大
现阶段,我国特奥运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现有的各类体育场馆也主要集中在城镇,占人口39%的城镇占体育场馆的79.8%,占有人口61%的农村却只占体育场馆的20.2%,而农村的智障人士比城市多出很多。所以,加快农村特奥运动的开展迫在眉睫。
4.社区开展特奥运动过少
我国社区体育虽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已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基本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状态。由于智障人士自身生理的原因,社区特奥运动的开展较少,仅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社区开展的相对多一些,如上海和北京等城市。
5.特奥组织建设还不完善
特奥会是组织智障人士参与体育训练与比赛的主要组织机构,我国特奥组织机构还只是国家和省级两级模式,未能全面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模式,基层甚至还没有特奥组织,所以难免出现组织不严密,管理不到位的地方。
6.志愿者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当今社会,一般公众尚无志愿者服务意识,加之特奥运动还没有完全普及,公众对其认知程度不够。因此志愿者服务还是中国特奥运动发展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三、2000年起特奥运动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1.特奥运动本身的特点。由于特奥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项慈善事业,它是为提高智障人士的能力,增强其自尊自信,改善其身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特奥运动强调的不是竞技和竞争,而是参与,它提倡的是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胜利者。
2.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奥会是为智障人士专门举办的运动会,我国有1300多万智障人士,只有更多的智障人士参与其中,特奥运动才能迅速发展,使智障人士最终融入社会。
3.家庭的大力支持.家庭是特奥运动与特奥运动员交流、沟通的桥梁,如果说没有广大家庭的支持,我国特奥运动是无法开展的。
4.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志愿者是特奥运动发展的助推器,志愿者规模的大小和素质的高低是特奥运动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5.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宣传。2000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05年底,全国特奥运动员要从5万发展到50万,目前这一目标已经实现。2010年,我国第五届特奥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便是很好的诠释。
6.国际特奥的热情帮助。1985年,前国际特奥主席Mr.sargent.shrive造访中国,中国的特奥事业从此拉开序幕,在以后的每一届的全国特奥会开幕式上都有他们的身影出现,他们的全力支持也我国特奥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建议
(1)政府在福利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方面应有效地向智障人士和其他残疾人倾斜和照顾。
(2)加大对特奥运动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智障人士的认识和理解。
(3)在城市发展特奥运动的同时,要加快农村特奥运动的发展。
(4)社区应多开展特奥运动会,鼓励带动更多的残障人士参与进来。
(5)加快特奥运动组织建设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及慈善团体工作人员参与志愿活动。
(6)加快特奥运动的理论研究,制定适合于智障人士体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7)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特奥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在小学,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和关爱智障人士。
参考文献:
[1]中国特奥运动发展状况[DL].
[2]李文辉.国际特奥运动的朔源及新世纪得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2,(2).
[3]张繁.对特奥运动发展壮大原因的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6.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教学内容教学互动环节拓展活动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改革是初中体育教学成效提升的强劲动力,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深刻领悟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理念、要求,并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改进和优化措施。笔者长期从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尝试,下面做简要分析。
一、教学内容安排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调整教学顺序。许多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授课,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没有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从整册教材角度进行全盘分析,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结合训练强度、难度等方面系数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个教学活动有松有紧,有快有慢,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从而发挥最大的训练效应。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圆满地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又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
2.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安排教学补充内容。初中体育教师不应当局限于教材,而要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这一大局,采取通行教材加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笔者结合初中生中男生喜爱武术运动,女生喜爱健美操舞蹈等实际情况,将其精华作为教学补充内容,增加乐趣体育学习乐趣,增强体育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立足学生健康成长需求增加教学内容。体育学科应当在初中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结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还不够安定的状况,向学生传授了擒拿术防身术等方面的动作训练,尤其是对初中女生传授了应对不法侵害的各种应急招数,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在全校和整个片区得到了有效推广。另一方面,笔者在体育教学中还渗透了对学生的健康宣教活动,向学生传授健康饮食、均衡营养、科学锻炼、体育健身、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都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互动环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教师给予学生自主空间。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都是自己进行动作的示范模拟,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模仿训练,这样的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需求,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笔者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如在进行了一组动作的训练示范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一个小组都以一名动作训练较为规范标准的学生作为牵头人,分小组进行训练活动。学生在小组里进行相互点评、对照、帮助、点拨,整个训练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要模式的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有助于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领悟动作要领,提高训练成效。
2.教学设计集聚学生智慧。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组织的前提与基础,这其中不仅要凝集教师的智慧,还应当将学生的智慧积聚起来,吸纳进教学设计之中。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采取个别交谈、征求意见等方式,搜集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并将其中合理的意见建议融入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意见得到尊重,同时提高了教学的科学化程度。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许多方面的精心设计都与学生的建议有关,尤其是在一些训练项目的游戏化改造中,学生所提供的建议使这一改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成效的提高具有较大帮助。
3.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给予学生更大空间的目的,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让每一个层级的学生在训练中开展竞赛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初中生上进心强,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之后,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体育学习活动在学生眼里不再是枯燥吃力的单调活动,而是一项充满激情的激烈运动,内在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
三、教学拓展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结合学生体育爱好组织拓展活动。许多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但是苦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搜集学生的这些需求,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兴趣活动,将学生中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足球队、篮球队、体操队等不同的兴趣组织,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满足,教师定期进行技巧指导,提高学生活动的层次,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2.结合教学实际条件组织拓展活动。每一个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各不相同,在教学拓展活动的组织中,要立足现有的条件,如,本校体育教学设施较为充足,笔者相应地组织学生开展了多个项目的活动,还结合学校整体规划安排,向学校校级运动队输送了多名人才。
3.结合学生个性特长组织拓展活动。许多学生在体育方面具有较好的潜质,初中体育教师应当细心观察并发掘这些优秀苗子,如果学生有这些体育方面的发展愿望,则要进行针对性培养。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将这些优秀苗子发掘出来,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如学生有志于体育方面的发展,则进行培养计划的量身打造,专门制订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并协调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在体育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进入更高一级专门学校进修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动力得到充分释放,从而促进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湖南省;体育活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87—02
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目的就是提高这些地区体育教育水平促进薄弱地区人才培养。目前湖南省的农村体育发展发展缓慢,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湖南农村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研究对象
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北部岳阳同地区、湖南南部郴州地区、省会长沙地区、偏远贫困地带湘西地区的140所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内容是在了解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活动基本情况基础上设计的。
(二)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
(三)访问法:主要是通过电话访谈和信件访谈的形式进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场地
农村小学体育场地状况体育场地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教师完成体育教学的物质保证,是保障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湖南省140所农村小学学校体育场地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有400m田径场的学校占21%;有200m—300m田径场的学校占32%;43%的学校有体育锻炼场地,但场地不是很规则;仍然有13%的学校没有体育场地,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天然条件限制,部分山区小学只有教室,根本没有活动场地;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并且没有多余的经费进行场地的修缮。
(二)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现状
学校体育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必须具备的设备。但通过调查,湖南省小学体育器材设施情况并不理想。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篮球、排球、足球各20个以上的学校占35%;有1—2套单、双杠的学校占34%;有跳箱和跳马的学校占23%,有20个以上铅球和体操垫子的学校只占11%。由此可见:湖南省农村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器材匮乏,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健身的需要。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其中一部分被挪用于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或发展,结果造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有的学校的体育器材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有的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将体育经费挪用,说明他们体育意识薄弱,思想观念保守,“唯读书至上”、“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彻底根除。
(三)师资情况
良好的师资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但湖南省的农村小学师资情况不理想,98%体育教师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并且许多地方的体育老师都是兼职的,有的是班主任老师上体育课,有的是课时比较少的老师为了弥补课时而临时充当体育老师的角色。造成这样现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1、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等师范教育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农村小学无法补充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2、20世纪90年代大批体育运动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造成中专学历的教师为目前学校体育教师的主体;3、部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他们的学历起点较低;4、因为当地基础教育质量相对不高,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比较少,毕业后返回本地工作的大学生更少,教师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开课率
体育课作为青少年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被长期沿用下来,而且在世界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广泛重视与拓展,这是多年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中,能按教学大纲要求对在校生全部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7%,只对部分年级正常开设的占45%,全部不开设的占5%。在对个别不开设体育课的年级和全校不开设体育课原因的调查中,发现个别暂时被取消体育课的,均是离毕业期限较远年级的学生,而临近毕业班学生,由于体育考试的要求,多数是临时针对考试内容组织短期训练,靠突击来应付考试的。全校不开设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有:无经费位居第一位,占46%,场地、器材位缺乏居第二位,占33%,无教师位居第三位,占10%。
(五)两操一活动落实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小学落实良好,不能坚持的占38%,还有16%的学校从未组织开展过此项活动。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两操一活动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但仍有一部分,对此项活动的重视不够,表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消极、应付现象,也说明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在针对此方面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及实施措施中还存在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六)校内体育训练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男生各项身体机能指标增长高峰,除速度素质50m跑在7—8岁出现外,其他素质均在12—16岁期间出现;女生大部分素质高峰期出现在7—9岁。可见,在小学阶段针对学生情况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性训练,将对青少年终身体能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然而,针对小学开展系统训练情况,我们调查的结果是,只有21%的小学能坚持经常组织训练,其余79%的小学只是偶尔或曾经组织过训练,还有从未组织过训练的,在训练目的方面的调查是: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体育训练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状态。在针对当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头脑发达,四肢乏力的“体脑倒挂”现象进行调整及对青少年进行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敢于竞争,不懈进取等意志品质进行培养方面,系统性体育训练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七)校内运动会举办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村小学,每年举办一次或一次以上各种运动会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的36%,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占8%,从不举办运动会的占56%。这一结果反映出,体育比赛在湖南省农村小学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校内运动会规模可大可小,内容和形式也可灵活多样,但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学校从未举办过,这无论从生理方面或是从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都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湖南省农村小学体育普遍想象是:缺少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开课率不高、两操一活动执行情况不理想与校内体育训练较差以及学校运动举办运动会次数不多或者根本不举办等。这些都是导致湖南省农村小学体育整体发展缓慢的原因。针对这些现象,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现状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差距比较大,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把农村小学这一大块遗忘了,应该作为推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真正纳入学校教育评估的条件之中,同时,要确保落实农村小学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关于“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小学的体育工作,为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二)积极号召、动员全社会、家庭配合学校搞好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及不同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多种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系统性、科学性体育技能训练。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方向地在全省范围内首先扶植一部分农村小学先行动起来,以此为样板,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开展师资继续教育工程。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与其他省份水平有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应对体育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完善其知识结构进行开发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继续教育。省教育厅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开展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对体育教师队伍进行广泛的培训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玉辉,袁筱平.甘肃省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设施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能力
0.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培养模式及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并且逐渐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力得到综合发现。为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应该全面提高中学体育教育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本研究在通过走访的石家庄市区11所中学和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结合《学校体育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确定了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分析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并且通过对照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对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发现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议,旨在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也为高校培养师资力量和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石家庄市区部分中学为研究对象,例如石家庄二十七中、石家庄四十二中、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二中、石家庄精英中学、石家庄十七中等学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人已查阅了大量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相关指导性文件、有关教师职责、教师专业能力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等文献资料50多篇;认真研读了《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教师能力概论》、《现代教育理论选讲》、《体育教学论》、《21世纪体育教师》等相关书籍。
1.2.2实地考察法
2013年9月到2014年1月先后到石家庄二十七中、石家庄四十二中、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二中、石家庄精英中学、石家庄十七中等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2.结果与分析
2.1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分析
根据《学校体育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结合走访的石家庄市区11所中学和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所得到的信息,总结出中学体育的工作职责。具体如下:(一)努力提高政治业务水平;(二)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三)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四)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课余体育训练;(五)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六)协助学校和教研组做好各项工作。
2.2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六条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与相关权威专家交流,最终确定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余体育训练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
2.2.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贯穿整个课堂。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在上课前要仔细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案的撰写,并且在撰写教案的时候要体现学生是“动”的,还要准备好场地和器材。(二)在课中,也就是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状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要掌握好课堂,控制好自身和学生情绪,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在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三)课后要进行教学评价即对自身、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
2.2.2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所谓教育能力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是教师通过言谈举止对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改变的能力。体育教师不仅面向教学工作还要面向社会,指导社会体育运动及健身运动,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对学生的身体、社会适应等进行教育,这是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2.2.3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所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来说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由于体育课不在教室,而是在操场上,同时体育教师还肩负着课间操及各种体育比赛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外组织管理能力。因此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对课堂的管理能力和对活动的组织的能力。
2.2.4课余体育训练能力
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指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特长或爱好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提高竞技能力,逐步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定向地发展和提高。课余体育训练能力主要体现在了体育教师的执教、制订训练计划、运动员选材、裁判工作等几个方面。
2.2.5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从事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能力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教师自身创造出的课堂模式、训练方法等,另一类是在教学或训练过程中引用或吸收他人理论成果,贯穿于体育活动过程中,提高体育活动质量。
2.3提高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2.3.1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下能力现状
通过走访30多个学校,与40多名教师交流发现,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总体水平较强,但还有不足之处。在教学能力方面,语言感染力不强,不够幽默、示范方式单一、不讲究美感、教学反思意识不强等;在教育能力方面,社会适应教育能力还需要提高;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在课余体育训练能力方面,制定训练计划还不够科学;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普遍偏差。由此可以看出,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2.3.2策略与途径
(1)学校要重视体育课,多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专家讲座、教师培训等,并且还要鼓励教师在职研修,增强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
(2)完善评价制度。体育教师的职称普遍偏低,这不是说明体育教师能力差,主要还是因为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目前的评价制度相对较笼统,为此建议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具体到每个学科。
(3)体育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配置应该增开科研创新课程,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缪宁陵.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使命,同时它又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石,是国民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注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积极的着用。武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相对落后。武隆县公有中心小学40多所。其中农村中小学所占的比例为80%以上。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进行调查与分析。武隆县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重视不足、经费不足、师资不足、体育器材装备不足等。武隆县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重视和发展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一定要将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2.武隆县农村小学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体育场地
农村小学体育场地状况体育场地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教师完成体育教学的物质保证,是保障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武隆县140所农村小学学校体育场地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有400m田径场的学校占21%;有200m―300m田径场的学校占32%;43%的学校有体育锻炼场地,但场地不是很规则;仍然有13%的学校没有体育场地,这些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对体育活动不够重视,并且很多学校不愿意拿出经费对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和修缮;另一方面原因是学校受到天然条件限制,部分山区的小学只有教室,根本没有活动场地。
2.2体育器材
嘘声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体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但通过相关的调查,武隆县一些小学体育器材设施情况不是很理想。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跳马和跳箱的学校占23%,有排球、篮球、足球这些体育设施的学校仅占35%;有20个以上体操垫子和铅球的学校只占11%有1到2套单、双杠的学校占仅34%。从中可以看出:武隆县农村小学的体育场严重不足,体育器材设施不匮乏,场地和体育设施都不能满足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学生的体育活动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学校不愿意拿出经费来建设这些体育场地和设施。学校的体育经费很大一部分都被挪用于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就会造成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严重匮乏,有的学校的体育器材破烂不堪,根本不能使用,这都影响了学校的体育教育,有些学校的领导只重视文理成绩,对体育教育不重视,这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们的身体将会变弱。这种领导的体育意识薄弱,思想保持传统观念。“唯读书至上”、“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彻底根除。
2.3师资情况
良好的师资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但武隆县的农村小学师资情况不理想,98%体育教师以大专学历和中专学历为主。并且许多小学体育老师都不是体育专业,都是兼职体育老师,很多体育课老师都是班主任。还有的体育老师是课比较少的老师,他们为了弥补课时临时充当体育教育工作。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1)20世纪90年代有很多中等师范院校和体育运动学校毕业后进入学校当老师,造成中专学历的教师为目前学校体育教师的主体; (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师范院校的教育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求,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根本无法找到专科学历以上的体育教师; (3) 因为当地的教学质量部理想,在每年高考时能顺利考上大学、去都大学的学生比较少,毕业后返回家乡任教的学生更少,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来源有很大的局限性; (4) 部分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他们有较低的学历。
2.4体育课的开课率
体育课时每一位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必修的科目,这个科目被长期沿用下来,而且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人们的广泛重视与拓展,这是社会发展所总结出的经验。目前,武隆县的农村小学在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7%都不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在校生全部正常开设体育课。部分年级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占45%,全部不开设体育课的占5%。在对全校不开设体育课和个别不开设体育课的年级原因的调查中,发现个别学校不上体育课的都是离毕业期限较远年级的学生,而临毕业班的学生,由于体育现在要要求考试,多数学校都会为了应付考试正对学生进行短期的体育训练,靠突击来应付考试的。全校不开设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有:无教师位居第三位,无场地、器材缺乏居第二位,占33%,占10%无经费位居第一位,占46%。
2.5体育训练情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男生各项身体机能指标快速增长的高峰,除速度机能50m跑在7到8岁出现以外,其他机能均在12到16岁期间出现;女生大部分机能高峰期出现在7到9岁。可见,在小学阶段针对学生情况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性训练,这将会对青少年终身体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然而,针对小学开展体育系统训练情况,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仅仅只有21%的小学能够坚持经常组织体育训练,其余79%的小学只是偶尔或曾经组织过训练,还有的学校从未组织过训练的,训练目的方面的调查是: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武隆县农村小学体育训练基本上不够完善,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当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头脑发达,四肢乏力的“体脑倒挂”现象,对这个现象进行调整及对青少年进行勇于拼搏,敢于竞争,吃苦耐劳,不懈进取等意志品质进行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性体育训练,它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2.6运动会举办
据有关调查显示,武隆县的农村小学,每年举办一次或一次以上各种运动会的学校只占被调查学校的36%,两年举办一次运动会的占8%,从不举办运动会的占56%。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有关体育的运动会在武隆县农村小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校内运动会规的大小不限定,在形式和内容也时非常灵活的,但仍然有一半被调查的学校从来没有举办过运动会,这从心里或者生理方面对小学整体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7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现状
现如今农村学校所追求的就是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学校的唯一追求,学校教师的教育质量和工作成绩才是学校重视的。农村学生从小就受到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在家庭方面也一致认为只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加外、校内校外,形成统一观念。尤其在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意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学生的体、音、美得不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此外,清水小学、关庙小学等这些完全小学校实行体育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些思想活跃并且对体育十分爱好的学生,他的体育包班教室有一定的体育基础,还可以给这些学生安排体育课,教他们进行体育训练,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成为奢侈品,这对于无数爱好体育、渴望运动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8课间操、早操、课余体育活动情况
大部分学校把课间操都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之后,课间操是一种积极性休息方式。课间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消除神经系统的疲劳。在课间操里,学校主要是教学生的广播体操,如第八套广播体操,当然也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一些其他轻松愉快的活动
早操是学生在清晨起床后上课前进行的体育活动。早操只是一天的开始,在早操之后学生会进行繁忙紧张的学习活动,所以体育老师应该对早操的运动负荷进行合理安排。另外,早操的内容安排要让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得到适当的活动,以保证全面的锻炼身体。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课外体育活动的良好开展,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通过走访武隆县的几所学校了解到,在初中有62.8%的学校可以天天早操,小学比初中要低。据了解这些学校为了节省师资大部分都是采取是集中办校的方法,也就是几个村合在一起办一个学校,因为有些家庭的孩子离学校比较远,再加上道路崎岖等原因,所以大部分学校都不上早操,他们上午的第一节课基本都是再九点钟之后开始的,中午不休息,下午四点就放学。但据访问了解到,鞋靴的课间操情况要比中学好。总体上有88.5%的学校能够坚持天天做课间操。在课外活动的内容方面,通过调查得知,小学和初中有60%左右都是按照自己的学校条件自行规定的,在组织方面基本上都是全校统一进行。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除了需要相应的硬件措施,如:场地、器材的保障,还需要有“软件”的积极支持,即学校领导的重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和场地、器材设施是制约各地体育活动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武隆县农村体育活动发展和完善的对策与方法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武隆县农村小学体育普遍想象是:缺少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开课率不高、两操一活动执行情况不理想与校内体育训练较差以及学校运动举办运动会次数不多或者根本不举办等。这些都是导致武隆县农村小学体育整体发展缓慢的原因。针对这些现象,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现状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差距比较大,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把农村小学这一大块遗忘了,应该作为推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器材设施的配备、场地真正纳入学校教育评估的条件之中,同时,要确保落实农村小学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关于“器材、场地、设备和经费”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小学的体育工作,为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二)动员全社会、积极号召、家庭配合学校搞好针对青少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爱好、不同兴趣及不同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各具形式化的系统性、科学性体育技能训练。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应有方向、有计划地在全省范围内首先扶植一部分农村小学先行动起来,以此为样板,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开展师资继续教育工程。武隆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与其他省份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来看很难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应对体育教师进行技能和知识的更新、补充、拓展、完善其知识结构,进行创造力和开发创造思维的继续教育。省教育厅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开展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对体育教师队伍进行广泛的培训与提高。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武隆县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很好的了解到许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学校应该紧抓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2) 各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评价机制,为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当前黔江区开展的以争创特色项目学校为契机,在农村小学学校选择一到二个体育特色项目,以学生的运动基础和学校的基本情况自编校本教材,认真加以实施,迅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这对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方法武隆县可以借鉴。
总之,要想彻底改变现有农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落后现状,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只要学校校长重视、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昊,曲宗湖.我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7.3
[2]商林威.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2005.6
[3]周君华,原丽英,解毅飞.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钟全宏.面向21世纪西北地区农村学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
摘 要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以金平县金平高中参加2015年体育高考的35名体育考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于影响报考目标学校因素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学生的自身学生成绩、环境因素、备选报考学校近年报录比例、选报考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因素对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高考生在目标报考学校选择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1)建议学生个人做好自身报考目标的计划,使个人在学习成绩、体育成绩和报考目标学校的关系中匹配度更高;(2)建议学校在学生报考目标学校的过程中适当设立高考报考学校的咨询机构,能够指定专门的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报考目标学校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3)建议家长要更多的从服务学生报考的角度来给学生提建议,而不是更多的将家长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和报考过程中承载更多的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负担。
关键词 体育考生 报考目标 因素分析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考生报考目标学校的情况
由表1可知,金平体育考生在报考目标学校地域的选择中有88.6%的男考生选择报考省内高校,有5.7%考生选择报考省外高校,2名女考生都选择报考省内高校,数据表明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考生以报考省内高校为主,高达94.3%的考生都选择省内高校。 由表2可知,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考生在选择报考目标学校层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二本院校为主。通过对2.9%选择报考211高校的男考生访谈了解到报考的主要是因为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都较好,通过努力学习和加强训练有可能达到211高校的招录条件,14.3%报考专科的考生主要是因为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都达不到体育的本科录取线,所以只有报考专科学校。
(二)影响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考生报考目标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学生学习成绩
由表4可知,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高考生的文化成绩在所处班级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所以考生要努力和加强学习文化成绩。
表5的数据是在12月份通过对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考生的教练访谈了解到的,教练通过体育高考的记分表对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考生进行测试,测试得出2014级体育考生体育成绩。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了解到体育成绩排名排在65分以下的男考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没有认真的进行训练,不听从教练的安排训练,训练中不积极很多时候都不来参加训练导致体育成绩偏后。考生既然选择了体育高考,就应该努力、认真的听从教练指导和训练,只要坚持训练每个考生都够取得自身最好的成绩。
考生的高考最终进入大学要同时达到两条线:一条线是体育成绩的分数线,一条线是文化成绩的分数线。这俩条线必须要同时达到,并且现在在体育招生过程中文化分数线只是基础线,文化成绩过线后报考学校对体育考生考察的主要依据其体育高考成绩。通过对表4和表5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按照往年文化高考分数线,文化课能够过本科线的学生占到48.6%,但在这些文化成绩有望过线的学生中有20%在体育成绩上还达不到本科线,这部分考生就需要在体育技术上训练。相对应,达到体育成绩过线文化成绩偏后还达不到的这部分考生就需要加强文化课学习。通过综合比较得出结论,以目前的分数和往年的分数线做纵向的比较,以去年2014年的分数线为依据,以往年体育考生的成绩为参考,以此为推测,现在应该只有28.6%的考生能够在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正常发挥的条件下都能同时过线,28%的比例整体偏低于2013、2014级往届的金平高中体育考生,所以要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的个人特征上的成绩差异要做出针对性的考起学习和训练安排来保持和提高学习和体育上的成绩。截止到目前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同时上线,其他人通过特殊的训练安排还是机会和希望考上。
2.环境因素:家庭因素
由表6可以看出,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考生在目标报考的选择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同意考生报考的目标学校。同时,有少部分对考生的报考有不同意和无所谓的态度。通过进一步对考生的访谈了解,62.9%同意的家长主要是想让考生通过体育考试的方式考取二本的院校。14.2%不同意的家长主要是不想让考生报考体育类的学院,觉得学体育太辛苦,不想毕业后从事体育类的工作,22.9%无所谓的家长则认为能考起则考起不能考起也觉得没有关系。但从大多数家长的态度上说明现在有更多的家庭越来越理解体育支持体育,所以考生更应该努力训练,争取在体育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让父母放心。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对影响金平高中2014级体育考生报考目标学校的因素分析过程中发现多部分都是通过对考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情况,考生的想法太过于单一不能仅凭考生的思维和毫无经验的去报考,最终影响考生在报考目标学校中的选择。
2.报考目标学校决定着学生能不能顺利进入大学或能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目标大学,所以在报考目标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更应该全面的服务学生,减少学生在报考目标学校时的影响因素,让学生顺利的进入目标报考的大学。
3.金平高中没有设置高考报考咨询机构,没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在报考学校过程中进行指导。学校没有开设这些机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14级体育考生在报考目标学校过程中的选择,报考学校的选择决定着考生今后能不能顺利的进入到所报考的目标学校。所以开设报考学校咨询机构和专门的指导教师对考生是很重要的。
(二)建议
1.首先自己要做好目标报考学校的备选方案,形成可以供参考的方案。加强对报考学校和整体趋势的分析,使考生更多的了解自己目标报考学校和其它学校的情况。设置资源机构或安排相关工作人员,使在目标报考选择中有疑问的考生有资源信息的渠道。
2.学校适当设立高考报考的咨询机构和专门指导教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对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挖和选拔,加强对年轻体育教师的培养。普通高中师资方面,年青教师学历较高,但带队经验不足,有待提高。体育考生的报考需要学校师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是教员们应根据学员自身的条件,对他们进行好好的引导和栽培。
3.家长能够更多的从服务学生报考的角度来给学生提出建议,给学生在报考学校的过程中没有更多的来自家庭的负担和压力,帮助学生选择他所理想的学校。
参考文献:
[1] 肖蕾.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及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25(11):50-53.
[2] 高福成.对高考生填报志愿问题的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15(3):80-83.
[3] 方彬彬.体育高考生专业抉择心理特征的研究现状[J].体育科技.2010.22(11):68-70.
关键词:排球;课余训练;青少年
牡丹江市青少年排球课余训练具有一定的基础,并取得过比较优秀成绩,向上输送过大批量的人才,但近几年来,排球课余训练出现下滑趋势,排球队伍萎缩,运动成绩下降。因此,本文分析牡丹江市排球课余训练现状,探求现阶段中学生排球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黑龙江省排球课余训练的开展及中学排球教练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
以牡丹江市排球课余训练现状为研究内容,以牡丹江市参加排球课余训练的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五中学、朝鲜民族中学、第四中学、第十一中学、第十三中学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以“课余训练”、“排球”、 “青少年”等为关键词,查阅1979年以来关于排球课余训练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文献,为调查分析提供基础。通过访谈牡丹江市排球教练员与参训队员,了解排球课余训练情况;通过访谈家长了解家人对于子女参加排球课余训练的观点。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牡丹江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概况
随着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的发展,现代课余体育训练已经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开展排球课余运动训练,以青少年参与排球课余训练为契机,提高运动参与的乐趣,研究影响排球课余训练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将促进青少年参与到排球体育运动中来。通过调查得知,牡丹江市青少年排球课余训练开展较好仅有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朝鲜民族中学五所中学。从人数上分析,黑龙江省参加排球课余训练的中学生人数在1995年有300多人,到2013年仅有100余人,人数在逐年减少中。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参加排球课余训练运动员中,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69.5%,明显多于男运动员。首先,从项目本身来讲,由于排球运动是隔网对抗性项目,没有太激烈的身体对抗,与女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吻合,因此这项运动比较受女同学的喜爱。其次,国家女排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影响力远远大于男排,女子排球运动的开展好于男排。
3.2 牡丹江各个学校领导对中学生排球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
3.2.1学校管理层对排球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
中学时期是选好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积极输送后备人才的摇篮。但是部分中学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对学校开展课余训练不够重视,“重智轻体”思想严重,不愿开展课余训练,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为促进排球运动在中学的发展,牡丹江在2008年提出中考加分政策,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部分高中不把所得加分列入录取总成绩,这就打消了运动员与教练员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3.2.2 牡丹江市排球课余训练的场地保障及经费来源
运动训练场馆、器材、设备等硬件设施,是学校课余训练的基本物质保障, 良好的训练场馆直接影响着运动训练的效果。排球运动的一些技术动作需要有较好的场地才能进行练习。由于东北地区季节特点,冬季长达五个月,户外训练存在难度,而通过调查发现,牡丹江市中学拥有自己排球场馆的学校有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与朝鲜民族中学,场地的缺少使得冬季排球课余训练存在一定的困难。课余训练经费是开展课余训练的经济保障.调查得知牡丹江市排球课余训练费用主要存在场地费用、器材费用、比赛差旅费、服装费用等。
3.3运动员训练与教练员执教对排球课余训练的影响
3.3.1牡丹江市中学生排球课余训练时间与时数
训练时间是构成运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训练水平的持续提高,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时间作为保证,这是运动训练学的规律。由于青少年处在中学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学业比较繁重,加上我国学校的学制和课时安排,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中学生运动员均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再加上受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影响,中学排球课余训练多以周训练为小周期,所调查的六所学校每周在场馆训练两次以上,在寒暑假时间每周在场馆训练增加到四次以上。学校课余训练决定了训练单元时间短,训练时间受教学的影响比较大,加上学校场地的限制,中学生排球课余训练存在一定难度。
3.3.2牡丹江市排球教练员队伍现状
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调查发现,牡丹江市排球教练员多以本校教师为主,并且大部分都接受过本科教育,自身有过专业运动经历,系统学习了运动训练知识的教练员优势更大一些,取得的成绩也较好。作为教练员应了解队员特点,坚持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指导训练,指出队员存在的不足,引导队员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科学的训练目标。同时教练员应加强与队员家长的交流,处理好学生与教练、教练与家长、家长与学生这三者的关系。
3.4家长对运动员训练的态度和影响
由于中学生学业较繁重,学习压力大,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参加课余排球训练导致学业紧张,影响学习成绩。这是家长反对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多元化造成家长对于课余训练的不同态度,经调查在参训学生当中有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参加排球训练存在矛盾心理,既渴望学生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又担心过多的运动训练耽误孩子学业。有些家长把子女送到课余训练班,因为子女有这方面的兴趣,增强孩子体质;有些家长是希望孩子在这项运动上有所成就,能进入市、省一级的运动队;许多家长把子女送进排球队只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获得加分机会,顺利进入重点中学,进而考入大学。
4. 结论与建议
牡丹江市青少年排球课余训练曾取得一定成绩,但最近几年呈下滑趋势。目前排球课余训练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育局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经费不足、场地器材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男女运动员性别比例不协调,女队员数量远远多于男队员;三是课余训练训练目标与学习之间存在矛盾;四是家长对于运动员课余训练的影响较大。
一是有效处理学与训存在的矛盾,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运动员输送机制,为优秀的运动员提供更好的升学机会。二是提高家长对于课余训练的认识,加强家长与教练、学校之间的交流,及时处理存在问题。三是学校领导提高对排球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增加经费的投入,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四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过程要充分发挥教练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运动训练提供更好的训练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罗映清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8):163.
[2]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83.
[3] 杨铁黎,刘海元,陈钧. 对我国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
[4] 余涛.试论中学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艺术,2009(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