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发展背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1.1农业自然资源紧缺,利用率低
据统计,山东省目前有9个地市,47个县市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耕地减少趋势令人担忧,随着农业用地受到城市建设、工业扩张、交通发展等用地的挑战,我们预计,到2040年全省耕地将减少7800万亩,而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人均耕地将降为0.6亩左右,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亩的最低警戒线。而且,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省份,山东省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为680.9毫米,水资源平均总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308亿立方米,仅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更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平均值。无论是耕地资源还是水资源,都存在着无效利用及浪费现象,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1.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
1.2.1耕地污染严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业种植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用品的使用量巨大,所带来的耕地污染严重,带来的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等问题显著。
1.2.2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资料表明,在农村,乡镇工业企业生产带来的“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工业用水污染,全省省控的三十多条河流几乎全被污染,近100亿立方米的水受到污染,虽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污染问题进行整治,但所起作用不大,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改变。
1.2.3森林植被减少,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山东省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2.5%,低于世界平均30%的水平;由于森林植被减少,每年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2013年5月,山东省制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对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与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提高科技技术含量、改善基本农业生产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农业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非农化使用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人口的日益增长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山东是一个拥有958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业人口占到81%,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农业资源的负荷超重,据最新资料反映,目前山东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回顾
2.1试验研究阶段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生态农业建设的提出大约在1985-1988年,在这段时间里,省农业、环保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会同部分科研单位在小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农业方面的试点研究,这种试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级生态试验点,主要集中在胶东沿海、泰沂山区,这个阶段主要进行的是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的探索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2.2试点研究推广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摸索和积累,生态农业建设的理念、理论和思想逐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所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在1989-1994年这段时间里,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建设开始进入试点研究推广阶段,在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当一批生态农业试点村出现,生态农业技术日趋完善,生态农业模式不断丰富,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1993年的时候,山东生态农业建设示范村的数量达到了200多个,其中五莲县的芙蓉庄村、临淄区的西单村、昌邑市的李家埠村成为这些试点中的典型。
2.3试点县建设阶段
自1994年五莲、临淄、临朐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以来,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省生态农业工作重点由村、镇开始转移到县级规模上来,到1995年的时候就有曲阜、肥城、菏泽、东阿、昌邑、广饶、沂源、冠县、牟平等15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得以确立,他们当中有的市区还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生态建设试点县,至此,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基本覆盖到了全省各个地区,农业生态建设覆盖全省总面积的15%,他们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地域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3.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1优势分析
3.1.1自然资源优势山东省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山东地处我国东部,属于沿海省份之一,其气候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山东省地形复杂,山地丘陵较多,平原盆地交错,海洋资源丰富,这些都有利于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山东省国土资源丰富,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山地、林地、水面、滩涂等,如果这些资源得到科学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都会成为生态农业发展路上的后备力量。
3.1.2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的产业化,作为起步最早的省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展的过程中,山东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推进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积极地贡献,它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为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3农业标准化建设优势近年来,山东省先后制定健全了多项农业质量标准,如先后制定了27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0种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范,制定了烟台苹果的国家标准、烟台大樱桃的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等,制定推广了“三品一标”技术规程和出口农产品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等186项。规划建设了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农业示范区,16个省级、54个市级、80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海阳、莱阳的蔬菜和茶叶,招远、栖霞、牟平、蓬莱、海阳、莱州的苹果,莱山、福山、芝罘的大樱桃等一批绿色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29个、认证面积180万亩。
3.1.4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优势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优势明显,农业科技开发潜力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的贡献率日益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60%左右,这对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劣势分析
在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3.2.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农村,很多农民群众,包括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乱倒生活污水、垃圾,使用敞口厕所等不文明现象在农村随处可见,燃烧木材燃料等污染环境的行为普遍存在。在农村,部分农民饮食不卫生,缺乏良好的健康饮食观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仍是一些农民生活当中的口头禅,更谈不上合理的饮食搭配。这些现象反映出农民的饮食观念落后、营养意识淡薄、环保意识薄弱、不仅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2.2经费投入不足生态农业是属于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农业,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有限,依靠农民自身投资实现生态农业的建设是不可能的,目前从省财政到地方财政,许多地方都没有设立专项财政经费,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融投资环境方面重视不够,这对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大幅度推进形成了制约。3.2.3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山东的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地方农田灌溉水质超标,相关资料显示,山东省许多县市区农民饮用水标准不达标,农田受到重金属污染现象严重,化肥、农业投放过量,因为利用率低,化肥、农药大量流失,造成水体、土壤、大气和农作物污染,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膜残留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土壤活性,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3.3技术研究尚待提高
1.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建设背景
山东是中国人口众多且密集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山东省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自然和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旱、涝、冰、雹、盐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及淡水资源不足等农业自然环境问题常有发生,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很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用地的过度开垦和掠夺式经营上,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大量农业污染物的产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农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农业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1.1农业自然资源紧缺,利用率低
据统计,山东省目前有9个地市,47个县市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耕地减少趋势令人担忧,随着农业用地受到城市建设、工业扩张、交通发展等用地的挑战,我们预计,到2040年全省耕地将减少7800万亩,而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人均耕地将降为0.6亩左右,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亩的最低警戒线。而且,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省份,山东省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为680.9毫米,水资源平均总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308亿立方米,仅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更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平均值。无论是耕地资源还是水资源,都存在着无效利用及浪费现象,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1.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
1.2.1耕地污染严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业种植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用品的使用量巨大,所带来的耕地污染严重,带来的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等问题显著。
1.2.2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
环境监测资料表明,在农村,乡镇工业企业生产带来的“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工业用水污染,全省省控的三十多条河流几乎全被污染,近100亿立方米的水受到污染,虽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污染问题进行整治,但所起作用不大,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改变。
1.2.3森林植被减少,自然灾害频繁
据统计,山东省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2.5%,低于世界平均30%的水平;由于森林植被减少,每年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2013年5月,山东省制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对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与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提高科技技术含量、改善基本农业生产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农业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非农化使用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人口的日益增长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山东是一个拥有958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业人口占到81%,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农业资源的负荷超重,据最新资料反映,目前山东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回顾
2.1试验研究阶段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生态农业建设的提出大约在1985-1988年,在这段时间里,省农业、环保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会同部分科研单位在小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农业方面的试点研究,这种试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级生态试验点,主要集中在胶东沿海、泰沂山区,这个阶段主要进行的是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的探索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2.2试点研究推广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摸索和积累,生态农业建设的理念、理论和思想逐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所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在1989-1994年这段时间里,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建设开始进入试点研究推广阶段,在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当一批生态农业试点村出现,生态农业技术日趋完善,生态农业模式不断丰富,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1993年的时候,山东生态农业建设示范村的数量达到了200多个,其中五莲县的芙蓉庄村、临淄区的西单村、昌邑市的李家埠村成为这些试点中的典型。
2.3试点县建设阶段
自1994年五莲、临淄、临朐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以来,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省生态农业工作重点由村、镇开始转移到县级规模上来,到1995年的时候就有曲阜、肥城、菏泽、东阿、昌邑、广饶、沂源、冠县、牟平等15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得以确立,他们当中有的市区还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生态建设试点县,至此,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基本覆盖到了全省各个地区,农业生态建设覆盖全省总面积的15%,他们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地域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3.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1优势分析
3.1.1自然资源优势
山东省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山东地处我国东部,属于沿海省份之一,其气候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山东省地形复杂,山地丘陵较多,平原盆地交错,海洋资源丰富,这些都有利于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山东省国土资源丰富,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山地、林地、水面、滩涂等,如果这些资源得到科学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都会成为生态农业发展路上的后备力量。
3.1.2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的产业化,作为起步最早的省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展的过程中,山东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推进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积极地贡献,它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为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3农业标准化建设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先后制定健全了多项农业质量标准,如先后制定了27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0种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范,制定了烟台苹果的国家标准、烟台大樱桃的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等,制定推广了“三品一标”技术规程和出口农产品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等186项。规划建设了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农业示范区,16个省级、54个市级、80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海阳、莱阳的蔬菜和茶叶,招远、栖霞、牟平、蓬莱、海阳、莱州的苹果,莱山、福山、芝罘的大樱桃等一批绿色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29个、认证面积180万亩。
3.1.4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优势明显,农业科技开发潜力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的贡献率日益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60%左右,这对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劣势分析
在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3.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很多农民群众,包括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乱倒生活污水、垃圾,使用敞口厕所等不文明现象在农村随处可见,燃烧木材燃料等污染环境的行为普遍存在。在农村,部分农民饮食不卫生,缺乏良好的健康饮食观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仍是一些农民生活当中的口头禅,更谈不上合理的饮食搭配。这些现象反映出农民的饮食观念落后、营养意识淡薄、环保意识薄弱、不仅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2.2经费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是属于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农业,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有限,依靠农民自身投资实现生态农业的建设是不可能的,目前从省财政到地方财政,许多地方都没有设立专项财政经费,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融投资环境方面重视不够,这对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大幅度推进形成了制约。
3.2.3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山东的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地方农田灌溉水质超标,相关资料显示,山东省许多县市区农民饮用水标准不达标,农田受到重金属污染现象严重,化肥、农业投放过量,因为利用率低,化肥、农药大量流失,造成水体、土壤、大气和农作物污染,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膜残留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土壤活性,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3.3技术研究尚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