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均有不同,为了使不同学生都可以接受所学的知识,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在讲解之前,可以布置课前复习作业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有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弥补知识缺陷,消除畏惧感,使学生能够轻松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修改和剔除,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思维能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补充一些具有探索性、思考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删除一些复杂性的内容,补充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以消除此类学生对学习产生的畏惧心理。
二、设疑导思差异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设计差异性问题给学生,为其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正确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逐渐熟悉知识的构建。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会搭建不一样的认知桥梁,确保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例如,问题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可以找一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回答;难度系数低的可以找一些基础稍差点的学生来回答,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特征,自觉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独立学习并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由最开始的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学习的探索,并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的成果,交流学习的经验。教师要针对学生成果的展示加以评价和总结,尤其是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也要鼓励那些做得不好的学生下次努力。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性,帮助每位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共同发展。根据本文作者多年的从业经验,针对化学教学模式提供一点个人的见解,也希望给其他从业人员提供一点思考途径,以便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中数学;因材施教;学习个性;教学策略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各方面不同的差异。教师如果想把每一位学生都教好,就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注意到不同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上的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可以这么说,同样一个学生,他们在学习不同科目的时候其思维方式、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也是不相同的。新课程理念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重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使他们都能在自己的学习之路上登到最高峰。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得不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充分研究和认识到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别。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抓住其特点。学生个体在数学的学习上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我称之为学习风格。本文笔者在研究了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探讨了学生个体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并就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什么是学习风格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教育家赛伦提出,他认为,就像人的人格一样,学习者在学习中展现出具有区别意义的特征,这一特征是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这一说法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认可,许多人投入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一理论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阐释。有人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并努力记住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风格就是学习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所特有的认知习惯、情感方式,是学习者的自身感知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学生对于某一种学习方法的偏爱,是思维的某一种习惯。学习风格一旦形成,往往很难再改变,而成为具有标识意义的学习特点。
二、数学学习风格的分类
数学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具有持续性的带有个性特点的一贯的数学学习方式。受数学学科特点的影响,它特殊的思维要求决定了数学学习风格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还是一个抽象的想象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用数学的而非语文的或者英语的其他学科的方式去思考。
有研究者曾将数学学习的风格分成了四类。第一类是知觉风格,顾名思义,这一类数学学习者更善于通过外在的感知获得数学知识,但是其学习的动力则来自于内在的动机。还有的数学学习者倾向于用命题来表征数学知识,善于用表象的显性的形势描述数学空间。第二类是信息加工风格,数学学习者善于搜集、整理和加工各种所需信息,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特别明显。第三类是记忆风格,这种风格的学习者又分命题型和表象型两种类型。具有前种风格的数学学习者总喜欢把知识用命题网络的形式表现和提取出来,而具有表象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则喜欢用表象的形式去表现和提取知识。第四类的学习者属于思维风格。
思维的形式可以分成三个维度。首先是强抽象型和弱抽象型,强抽象型的学习者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习惯引入新特征,并以此来强化原型,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新的知识,或者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属于演绎。弱抽象型的学习者习惯于从原型中选取具有熟悉特征的模式,通过抽象概况的方式获取新的知识,或者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属于归纳的思维形式。其次是综合分析型。综合分析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习惯从结果到原因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由原因到结果的思维模式。这表现出一个人由现象到本质或者由本质而推测现象的推理能力。这两种思维方式殊途同归,都能学到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各有不一样的擅长解决的问题,所以有时候表现出难度的差异。最后,是思维的发散与收敛。发散思维的学习者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其思维具有多方向性和逆向性的特点。而收敛型数学学习者则习惯聚集和综合分析信息,善于从中发现一般的规律,排除干扰项,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处,其思维模式具有方向性和收敛性。
三、根据学习风格因材施教
前文已经说过,研究并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明白了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首先,确认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风格。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教师要有耐心,不应该盲目追赶进度。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始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教师确认学生学习风格的方法不仅仅限于有针对性的测试,还可以通过观察、座谈等方式。教师还可以逐步探索分组布置作业的方法,通过仔细的作业批改来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制定教学策略。从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讲,学习只有特点的区别没有对错和好坏。我们应该弥补和加强学生的学习风格,但是我们也不能任由其去发展,要引导其做到扬长避短。既要鼓励学生固有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使其得到加强,也要有意识地去开拓一些新的模式。教师要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避免单调枯燥的授课模式出现。
最后,还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不能像传统的“满堂灌”样,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只有在时间上给学生留有余地才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风格学习,这是对他们个性的最大尊重。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展现自己,鼓励他们运用具有个人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喻平.关于数学学习认知风格研究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探索,1998(4)
一、课题实施准备情况
在申报省级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通过外出观摩、学习(昌乐二中、杜郎口经验),根据此课题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改变课堂结构模式,依据课程标准编写高中数学导学案。目的是为开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做前期准备工作,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内容:了解差异,分层次科学建组、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过程分层、课后练习、辅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五部分组成,其特点如下:
1.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题”研究宗旨:实现学生有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策略,引导、协助、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学案“预习案”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探究案”部分为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妥帖、精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点拨,排除预习自学障碍,也为课后的知识延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典型例题”注重典型性,避免随意性,注重解题的技巧、思路与关键,注重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随堂训练”分C组(基础题)和B组(中档题)和A组(提高题)习题,配置精,将重、难点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渗透到练习题中,学生可依据老师的点拨归纳来把握知识要点和方法,并能克服盲点误区;使学生练有目的,练有方向,为学生分层训练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一般学生能便于掌握基本知识,好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上均有相应提高。
2.突出新课程理念,解放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创设良好的思想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注重知识、问题、能力、思想的有机融合,阐述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领会解题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收获。
二、课题研究工作具体操作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研究,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班级分组、学生分层次
每位教师把自己所带班均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将实验班每班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确定为C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确定为B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确定为A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按A、B、C层次均分成6个小组。对照班不分层次,采取统一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习题训练也不分层次。
(二)课前准备
1.在学习每个课题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的手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过程。
2.向学生提前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依据课本、预习案、参考导学案进行自学,疑难问题同学讨论解决,通过上述方式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疑难问题清单,以便在课堂老师的点播下进行解决。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后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让学生自测自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快速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笔记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13分钟时间对导学案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分层练习,让A层次、B层次和C层次学生分别做学案上的“基本概念题、基本规律应用题和能力拓展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2分钟时间进行作业布置,让A层次、B层次和C层次学生分别在课后完成学案“课堂检测”中A、B、C三个层面的题。
三、教学的阶段性成果
1.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张同学,原来对数学没有兴趣,现在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盎然,数学成绩上升迅速。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教师同时也获得较好的荣誉。如:李国华老师在2009年沧州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李国华老师在2010年沧州石油教育分局组织的教师素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饶志坚老师在2010年沧州石油教育分局组织的教师素质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关键词:继续教育;因材施教;特性划分;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68-03
终身教育概念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强大推动力,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表现,但是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使得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全局,对于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教育日渐趋向普教化,失去继续教育的特点。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终身教育的大背景,要想使我国成人教育继续保持活力,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众多学者也论证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李志强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1]。黄友安提出,在我国,成人教育具有办学主体多样性、学习目的多维性、学习主体差异性、教学效果直接性、学习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等特点,成人教育中的学员,每个人的生理素质、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具有差异性,主观努力和学习风格不同,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成人教育中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王本洋与罗富和提出,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3]。针对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必须在教育目标上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文通过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析,运用聚类分析的量化划分方法,将学生依照其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类,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应该采用何种教育方法。
一、构建学生特质评价体系
构建能够反映成人继续教育学生个体特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基于特质区分的首要环节。众多专家和学者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领域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4-6],指出在进行学生素质评价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主客观一致性、接受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多种评价原则。
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较广,学生的来源多样,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走上社会的成人学生,更涌现出大量高考落榜的学生和希望获得更高学历的大专生。目前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主要有高中起点攻读本科的、专科转本科和攻读第二学历的,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更大,一方面继续教育个体年龄的差异大,各方面条件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差较大,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使得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差异特点,我们根据成人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对继续教育的“学生特质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本文对于普通高校成教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主要从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三个维度来进行。
道德修养指标主要体现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对于该指标的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实现。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我导向、自我意识。到底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多少,态度怎样学生自己最清楚。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方面[7]。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态度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学生要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的进行自我评估;专业素养指标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一指标也可称作学校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任课老师最清楚,而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体现。专业素养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创新实践素质指标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指标的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情况、参与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科学研究情况、业余参与兴趣小组活动情况。其中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主要通过社会评价实现。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由成人教育学生较强的社会性决定的。成人继续教育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的机会较多,通过对他们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考察也能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考察。
三、针对学生特性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
成人继续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学有专长、素质全面的适应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在基于学生特质的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生所适合的发展方向。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可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指的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可变差异又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不变差异是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教学和评价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才能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发展差异[8]。
通过设置的学生特质评价体系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划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承认学生之间的不变差异。例如,部分学生学习用功,但不具备独立创新精神和意识,引导他们进行针对实际应用的理论学习会比引导他们进行面向创新研究的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果;反之,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如果一味要求他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基础知识,可能会束缚他们的创新思想;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社会实践上表现突出,则应该在保证他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保证他们的人性得以发挥。
因此,在进行了基于学生特质的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大体上对学生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了了解,从而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针对学生特性的个性化教育策略。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导向,突出个性”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继续教育目标的落实。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制定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无论学生具有怎样的特性,都必须掌握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涉及较宽泛的知识背景。其次,针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群体制定其个性化的培养策略。通过将学生的特质与学校采取的培养手段相结合,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方面地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逐渐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必须及时地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在此教学方案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和调整,保证对学生的培养能够朝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四、结论
成人继续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且日趋社会化、大众化,这导致继续教育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高效的方法管理成人继续教育学生,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着眼于继续教育学生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对学生进行基于特性的划分,实行基于学生特性区分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索一种适合成教学生的教学新模式,这是终身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建立适合成教学生的创新教学模式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的因材施教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4):65-67.
[2]黄友安.成人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成人教育,2014,(4):35-38.
[3]王本洋,罗富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1-4.
[4]张杰,李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3):174-175.
[5]姚宏,叶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17-25.
[6]贾金玲.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生活作文;广采素材;勤于笔耕;阅读整合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引诗入文添文采”是中考作文指导校本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写作要求是要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并且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感知与认知生活现象,文章表达力求有一定创意;注重在生活中悉心采撷文章素材,创造性构思立意;还要养成列出写作提纲快速起草初稿与不断修改加工的写作习惯。如此笔耕不辍,定能提高自己独立写作的能力。本课案例的设计宗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能从多角度来观察社会生活,搜集写作素材,有创意的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学习写作中引用诗词的积累方法,增添写作文采,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写作引用习惯。
二、教学步骤的策划
(一)课前设想,活动导入。请以“我喜欢――”为话题说一段话,要求表意明确,语言优美,至少恰当地运用一种修辞方法。100字左右(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热情。)
(二)教师示范,由点到面。教师以我喜欢――为话题进行口头表达:我喜欢“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初春情韵;我喜欢“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的夏日风采;我喜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秋之高爽;我喜欢“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冬之素雅。我喜欢唐诗中的四季,更喜欢四季中的唐诗。老师说的好吗?大家想学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踩着唐诗宋词的情韵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引诗入文的语言表达风格,激发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三)方法点拨,采撷资源。方法一要直接引用,激发兴趣。屏幕显示示例: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缤纷。但换个思维方式,正如龚自珍所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好好享受这落英缤纷的秋景(《寻找快乐 精彩人生》开头段)。方法二要择引诗句,自主感悟。示例:聆听书声,是南唐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伤怀;是梁启超“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的期盼;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守本心;是木兰替父从军,心昭日月。聆听书声,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惆怅;是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展望(《书声嘹亮》节选)。方法三要媒体优化,引发立意(有多媒体屏幕展示)。方法四要积累诗词,萌趣。示例:长夜无声,唯书自语。掩卷沉吟的片刻,仿佛穿越回千百年前那个诗意栖息的洛城春夜,谁家玉笛暗飞声,低回出一叹离人,一声折柳的离乡愁绪。仿佛行走在一夜鱼龙舞的烟花长街、雪柳短巷,闻凤箫声动,观玉壶光转,回首只影阑珊处《文学恰如此歌行》片段。方法五要轶事诱发,联想体悟。把诗人轶事与诗词创作融为一体,培养联想与想象,益于自主体验社会生活。(设计意图:结合佳作片段,让学生掌握引诗入文的几种具体方法,能够学以致用,自主发展。)
(四)诗海拾贝,以小见大。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将自己积累的诗词佳句及作者的相关轶事分类整理,互动交流,小组推荐典型交流展示。(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积累,盘活个体的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善于积累灵活运用的作文习惯。)
(五)小试牛刀,创生佳作。请学生根据刚才小组交流的内容,运用学习的引诗入文的方法完成仿写练习,并体会身边佳作的写作技法。深入领会引诗入文的技法。1.仿写训练。(1)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风景。潇洒的内涵保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式探究。学生阅读上届学生的三篇佳作,并探究引诗入文的方法及妙处。用多媒体超链接展示三篇文章,学生阅读研讨(例文附后)。(设计意图:用我们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例文,让学习者感觉到写出好文章并不难,目标很容易达成,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体会引诗入文的方法的具体灵活的应用,树立学生写好此类作文的信心。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六)抛砖引玉,立竿见影。总结本课学习的写作训练手段,适时强化训练对策。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题目,运用所学诗文和积累资源,开展学以致用实践评价检测(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反复循环,形成常规)。命题:1.我踏着诗词的韵律______采撷蕴藉的意境_____2. 品读课文诗词_______,我真受益匪浅_______。
(七)板书设想,简约易明。
——兼谈北京版初中英语第五册教材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 外语教研室
一、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这册教材每课书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主课文(每篇课文后设有问答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词语学习,该部分所选的词均为《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常用积极词汇(《大纲》中列出的释意和用法,教材中均提供了例句);第三部分为对话,这些对话包含了《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全部日常交际用语,复现了北京版初中英语教材第1~4册对话中学过的交际用语;第四部分为练习,包括听力练习和笔头练习(听力练习包括听写、听句子或对话并回答问题、听短文并回答问题;笔头练习涉及重点词语、主要句型和交际用语,另外还有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练习)。全书最后两课为综合练习课,归纳了全书的重点学习内容。另外书后附有语法自学指导及语法练习。
二、各课各部分的使用方法
本册书中,每课书第一部分的课文均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词句稍有改动。课文篇幅较前四册有所增加,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语感,并建立初步的篇章意识。这些课文中包含了本册书要求学习的重点词语和语法;和前四册书一样,每篇课文后面仍然设有展示重要语言点的方框;教学中应继续按照“听音、认字、理解、诵读四个过程反复进行”的课文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认真积累语言素材(包括语感、词汇、短语、基础句型等);在课文教学基础上,仍按照“文-句-词-词-句-文”的教学思路,根据课文后面方框中的要求进行重要语言点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组织阶段性的语法学习。
每课书第二部分的词语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复习,为下一步的总复习做好准备。词语学习的方法应按照“词句文”教学的步骤,即教师帮助学生认读例句、理解例句、在诸多例句的基础上理解某一词语的用法、学生仿照例句进行造句练习。在综合练习课第13课中,设有一些练习,帮助学生针对《大纲》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进一步训练,包括翻译句中划线词语、方框填词、造句练习。
每课书第三部分的对话,其中的交际用语多数是第1~4册中学过的;每课第四部分又针对本课对话中出现的重点交际用语设有一些练习;综合训练课中又有进一步的交际用语练习。
每课书第四部分的练习,题量较前四册有所增加。书面练习的题型除词语练习、句型练习和交际用语练习之外,还增加了综合性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听力练了针对本课内容的听写之外,每课都增加了综合听力训练习;值得一提的是每课听力练习中设有两篇短文听力理解,目的是继续加大语言声音输入的量。这两篇声音课文既可以被当作测试题来使用,也可以被当作听力训练课文,由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听、理解、诵读;因此每课书两篇短文听力理解题的录音文稿附在了课本后面。
三、本册教材的几个特点:
1。课本中语言信息量加大,体现在:1)文段信息量加大,2)练习量加大。文段信息量的加大体现在:(1)主课文篇幅加长,(2)每课书设有两篇文段听力训练,其篇幅比前四册书的听力训练有所增加,(3)全书共有十二篇文段,分别以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形式安排在每课书中。
2.课本中的语言学习材料和练习材料,既照顾到了新知识的学习,又照顾到了综合复习。综合复习性材料包括:(1)每课第二部分的词语学习,(2)每课第三部分的对话,(3)每课练习中的综合性习题,(4)全书最后两课的综合练习。
3.教材中材料丰富;各种类型的文段和练习难度不同、要求不同;有利于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教材中选取不同的学习材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四、因材施教是初中三年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拿北京版初中英语第五册教材来讲,对于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应主要引导他们学好主课文、词语学习、对话,并做好第四部分练习中的基础练习、书后的语法练习和最后两课的综合练习。而对于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对文段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进行反复学习和训练。
同是学习主课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主要侧重点应放在理解课文、认字和记单词方面;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则应能够口、笔头复述课文大意。
在词语学习和对话学习方面,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速度也可以有所不同。
因材施教的目的,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关键词】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个体差异开展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均能获得发展。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相比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出现问题,也因缺乏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也降低学习效率。因而也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教学策略,训练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和技能,不仅能提高生物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一、整合生物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毫无疑问,课堂主体是学生,但每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水平都不同,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如果依旧按照生物教材开展教学,极有可能出现学生实际情况脱离教材编写意图。生物教师在备课中以实际教学进度为主,因为不同班级在每堂课完成不同教学内容,所以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例如理论课和实验课先后顺序、重点和难点顺序,但无论如何调整都应坚持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原则。以《细胞中生物大分子》一课,该章节涉及脂质、糖类、蛋白质等相关鉴定实验,以往教学步骤为先理论教学后实验,很多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接触实验依旧不会操作,没有深入掌握知识。对此可提倡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开展实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生物教师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都转移到实验室讲解,便于学生直观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载体之一为教材,更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生物教师在讲解教材时应适当添加新内容功供学生掌握,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为例,教材篇幅很少描述细胞膜和细胞壁,因而教师就可为学生深入讲解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内容,促使学生了解生物模型的同时也能形象理解细胞膜结构形态,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也可称为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分为不同层次小组,以获得全体学生共同发展。首先学习目标分层,以《减数分裂》一课为例,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为生物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概括本章节基础知识,如观察染色体数目在减数分裂时的变化,或理解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概念。B层则为中等水平,要求学生能概括各个时期细胞结构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以及细胞内染色体变化等。C层学生则为优等生,可以掌握较高难度的知识内容,例如让学生归纳总结该章节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在教学中均可得到提高,也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其次学习活动分层;素质教育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个体性,感悟学习快乐。以《有丝分裂》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之后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制作模型,其中小组成员一人负责对染色体摆放和绘图工作,其余学生则负责捏制染色体模型,最后选派一名学生上台阐述小组制作染色体特征,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存在不足,不仅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注重多样评价,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高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即课程评价,不仅能有效推动学生发展,最重要能考察教师教学水平,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在实际评价中也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更要坚持可行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同时生物教师还可将小组自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因为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只有个体了解自身才知如何高效学习。而小组之间评价则在于考察学生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和关系,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评价则能改进学生存在问题,并给予有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每个学科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展开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对于生物这项抽象性较强的科学,因材施教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沉闷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巧玲.关于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旬,2014(8).
[2]胡海岩.因材施教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8):159.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探究实践 集体合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选取和实施的客观“依据”,更是教学效能提升的根本“基石”。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高尚学习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培养良好学习能力,已成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运用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活动效能,已成为新课标下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近年来,我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根据新课标要求,就运用因材施教、探究实践,以及集体合作等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践尝试,现将探究策略和心得进行简要论述。
一、围绕“整体进步”目标要求,实施“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因材施教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全体学生的整体进步,是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更是有效教学的整体性目标要求。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实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实际,选择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锻炼和实践的学习平台。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过程中,我在新知巩固练习环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设置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数学问题案例:“等腰梯形的两底分别为34cm、16cm,底角为60°,那么腰长为多少?”“梯形ABCD中,AD//BC,BD为对角线,中位线EF交BD于O点,若FO-EO=3,则BC-AD等于多少?”“如图所示,请在下列四个关系中,选出两个恰当的关系作为条件,推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并予以证明.(写出一种即可)关系:①AD∥BC,②AB=CD,③∠A=∠C,④∠B+∠C=180°.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摇 ?摇,?摇 ?摇;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样,每个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定位”,搭建了实践“平台”,获得了锻炼“时机”,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施“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的探究性教学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其首要条件就是学生掌握探知新知、解答问题的方法经验,形成和树立基本的学习能力素养。而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和配合。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和要求,开展体现学生主体特性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性教学策略活动中领悟和掌握进行新知探求、问题解答的方法经验,从而实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的高效、实用学习活动。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问题课教学中,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方法”时,采用了“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先向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C=60°,AD∥BC,且AD=DC,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且DE=CF,AF、BE交于点P。1)求证:AF=BE;2)请你猜测∠BPF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进行自主探知和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选择思路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求证的关键点在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此时,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条件,找寻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根据这一要求,再次进行探析活动,从而证得问题结论。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运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更好解答此类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导,有效实现了“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目标。
三、围绕“集体观念”目标要求,实施“人人形成良好数学观念”的合作性教学策略。
学生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是一项群体性的学习活动,离开其他学生个体的“真空”学习活动,不利于学生良好社会观念和学习观念的形成。同时,实践主义理论学者认为,学生在群体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互助合作、取长补短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学习能力和学习观念的有效提升和形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多提供一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时机和学习平台,使学生在互补学习、探究辨析和评价反思等合作性教学策略中,获得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学习观念的有效树立。
【关键词】高中数学 素质教育 合作学习 劳逸结合 因材施教 身心规律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22
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针对于应试教育的概念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倡导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快乐地学习。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有意识地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各种不可避免的主客观原因,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践行素质教育的思想时,只注重形式,并没有把握住其教育内涵。本篇文章主要针对这一数学教学上的不足,结合素质教育思想中的合作学习、劳逸结合、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完善素质教育思想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践行的具体有效途径。
一、坚持合作学习的素质教育思想
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是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落实的必经之路。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传统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单方面掌控课堂的局面,使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们在学习上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不应当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实现并不是要剥夺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而是与之互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实现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小组学习模式。高中数学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了解,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不同的组别。每组民主选出小组长一名、组员若干名。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习时遇到的重点难点分派给各个小组,让小组的成员之间齐心协力一起思考和提出解答的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增强专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是一种能够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数学学习模式。总之,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途径,学生在这一模式的学习中既增长了知识、又体验到合作共赢的乐趣。因此,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把握时机、勤于使用。
二、坚持劳逸结合的素质教育思想
劳逸结合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另外一个教学法宝之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们早已认识到了教学中贯彻劳逸结合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一项国内权威的教育调查显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学习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于前三十分钟。这之后的十五分钟,都是学习效率相对比较低下的。高中数学在这时就要适时地贯彻劳逸结合的教学理念。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其实,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学记》就总结了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学记》是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藏息相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劳逸结合,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正课学习和游戏相结合的原则。这不仅有历史上的教育理论的佐证,而且心理学理论同样强调,学生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休息是必要的,如果学生不能够得到适当的休息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学习效率将会是低下的,从心理学实验权威机构分析的数据来看并没有节省教学时间,反而是浪费宝贵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那些片面追究教学成绩的高中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规律,占用学生的课下休息的时间的做法往往弄巧成拙,是非常不可取的。总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将劳逸结合的精神真正贯彻到教学中来,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的状态之中。
三、坚持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思想
早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对他的七十二门徒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在今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依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学生之间的特点和差别,有差异性的进行授课和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的好处就在于能够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此,根据一项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在实践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老师的这种教学策略。但是,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也不是适合于所有的教学条件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下,教师要有选择性的进行使用。想要在授课时做到因材施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这个“材”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把学生们塑造为相应的人才。因此,首先需要高中数学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充分确切的了解,根据学生们的情况制定出客观准确的教学计划和使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世上是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总之,因材施教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只要我们每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潜心钻研、认真总结、勤于实践,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
关键词:差异教学;因材施教;公共英语;案例
学生在自身发展中认知结构的差异客观存在,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上的差异;适应班级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学生被分为“学习优等生”、“一般学生”、“学习困难生”三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的分布通常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创造条件,使其有所提高,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不能歧视,要使他们树立信心,逐步提高能力。
一、研究背景
1、从生源角度看,生源情况复杂多样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包括来自农村的各个角落。他们的家庭教育、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和学生自身的素质、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千差万别,我们难以对他们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
2、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必然使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性,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3、从教学结果看,学生成绩的分化有低龄化的趋势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在应试教育还占主导作用的今天,我们还是以笔试成绩来考核和评价学生为主。因此,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不断低龄化,成绩的分化也随之产生。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更为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采取的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水平、非智力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分层办法。
4、从教师队伍的结构看,青年教师比例很大
锻炼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施分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逐步做到大面积提高我校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目标分层
教师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分成 A、B、C三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三、教学分层
1、分层备课:注重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考虑三类学生不同接受能力,配置相应的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目的就是使全体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中、上等学生能有所提高,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分层授课:坚持“进度一致,程序不同,分层施教”的原则。做到不同授课内容区别对待,搞好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和分类指导。
3、分层作业:为使各类学生在课后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课外作业和练习也进行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给三组学生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同。
4、分层评价:在确保考核内容中包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将评价起点放低,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可适当提高评价起点,让优生“跳一跳摘到桃”,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此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研究依据
1、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2、符合学生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需要。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必然使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性,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3、符合课堂的教学原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等,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4、符合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只有使教师的“导”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能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应,这就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开展分层教学意义
1、通过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推广,学生的差异越来越大,高校迫切要求研究学生的差异教学与个性发展的评价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分层教学研究对如何扎实推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通过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监测模式——“跟班监督”,“阶段性调查”,建立“学生档案”运用各种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推进专业学生的进程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3、通过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大英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授化”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此项研究将为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六、结语
1“因材施教”与“因材施学”的区别
1.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关注,并在教师针对性的指导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解决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能够促进优秀学生的优化,落后学生的提升;但是该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对教师的要求过高,需要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如果教师肩负的教学任务过重,教授的学生过多,就很难全面实行“因材施教”。而就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来看,绝大多数高校都将英语作为公共课程,由一个英语教师负责多个年级和专业的教学。因此,严重缺乏“因材施教”应用的环境,无法发挥出“因材施教”应有的作用。
1.2”因材施学”
“因材施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全新观念,与“因材施教”不同的是主要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视角对高校教育教学进行认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这种教育思想能够弥补“因材施教”的不足,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并在不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良好的探究思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进行有效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够永续的发展下去,成为工作中的栋梁。由于“因材施学”理念与现代推崇的生本思想、素质教育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因材施学”较“因材施教”更具发展潜力,在现代教育中其可以与“因材施教”结合在一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促进,让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上获得更大的进步[1]。
2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存在的困难
2.1教师工作过重,个性关注不足
要想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行“因材施教”就必须要打破之前统一的教学模式,强化高校英语教师与个体学生的交流,并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中找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扬长避短”的学习。要想实现这点的前提是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辅导。就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师而言,由于工作量过大,授课任务较多,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互动存在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解。很多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都采取大班授课,高校英语教师有时要面对多个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实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2.2脱离现代教育,限制学生发挥
现代教育已经对教师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要逐渐对自身主导地位进行调整,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就高校英语教学来说,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现代教育进行充分的认识,高校英语教师为了促进“因材施教”的实现,一直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着全面地掌控,而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地配合教师制订的针对性方案进行学习。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初衷,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潜力被抑制,难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2]。
2.3教学灵活度差,忽视成果评价
现代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过于强硬,事先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独立制订,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以及学生在执行该方案后是否能真正获得进步都没有得到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高校英语教师制订的部分针对性策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仍存在较大的出入,如果高校英语教师不能灵活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硬性的对教学方案进行执行就很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结果”的现象,忽视了对“因材施教”教学成果的评价,导致高校英语“因材施教”教学难以得到大跨度的提升。
2.4违背公平、公正,忽视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即教师只有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按照学生学习的情况、接受能力等进行划分,才能保证“因材施教”的顺利进行;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更加明显,部分表现较差的学生会在心理上出现一定的落差,并且因为教师的差别性对待而产生自卑心理,不仅难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进行提升,反而还会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阻碍。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实行公平、公正的教学,而“因材施教”的进行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公平、公正的教学理念,忽视了一视同仁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会造成高校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3“因材施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3.1搞好应用协调,明确应用目的
“因材施教”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推动效果不容忽视,应加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为了对“因材施教”产生的问题进行弥补,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将“因材施学”理念引入教育教学中,使“因材施教”与“因材施学”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搞好两种教学方式的协调,通过“因材施学”对“因材施教”产生影响,针对在“因材施教”中存在的弊端和较为陈旧的思想理念等进行改革和剔除,进而将两种教学模式组合到一起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应明确“因材施学”应用的意义,改变之前固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进行创新精神的应用,才能为“因材施学”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2做好学生引导,加强学生了解
无论是“因材施教”还是“因材施学”实质都是对学生进行有益的促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高校学习,并且二者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给予配合,只是前者要求学生进行被动的配合,而后者则要求学生进行主动的配合。在实际教育中,要想搞好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强化学生对“因材施学”的理解是关键。高校英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改革之中[3],并向学生介绍“因材施教”与“因材施学”的区别,让学生加深对“因材施学”的了解,进而掌握“因材施学”应用的各项要求,可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积极配合。高校英语教师还应该做好教学氛围的改造。与“因材施教”不同,“因材施学”要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自由,要让学生置身于该种环境之中,逐渐摆脱课堂学习的拘谨感,可以进行更加灵活、发散的思考。
3.3培养学生爱好,鼓励探究学习
由于“因材施学”的主体为广大学生,所以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对自身进行不断的提升。这样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精力不足、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行“因材施学”的主要难题。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首先高校英语教师需要找到学生对英语学习排斥的原因,并在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掌握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并从这两点出发,分别进行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以及英语教学内容的调整。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度会有所改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爱好。其次搞好探究教学是实行“因材施学”的主要手段之一,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对探究学习充满信心,并愿意主动进行英语知识方面的探究。当然为了减少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对探究学习进行一定的变形。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实践探究等,通过探究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减少对探究学习的抵触感,增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4]。
3.4搞好师生沟通,搜集学生意见
“因材施教”之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出现问题,主要就是因为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方案制订的过程中过于主观,而忽视了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实行“因材施学”的过程中应该吸取之前的教训,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分析,并与“因材施学”融合到一起。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起友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学生心底的声音,得到学生最真实的回答。如果仅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信息征集,则很难得到学生最真实的回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对问卷敷衍了事。由此可见,搞好师生沟通,应该是促进“因材施学”应用的有效前提。其次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搜集。除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外,高校英语教师还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利用现代的网络社交软件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这样更利于高校英语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而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满足。
4小结
“因材施教”与“因材施学”都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前者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一些缺点和弊端。因此,应该促进前者向着后者转化,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进而使高校英语教学能够通过哲学的审视,对“因材施教”和“因材施学”进行有效地应用,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宝泉,文梅其其格.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材施教[J].前沿,2008(2):64-65.
[2]陈小菊,叶卫东.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教学公平的两难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3):16-17.
[3]何培芬.开放教育学生学习风格与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66-68,90.
关键词:因材施教;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前言
因材施教作为孔子的著名教育思想在我国已流传几千年,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即按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来进行施教,我国现代的中小学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如何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其所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这些就都要求能够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现在对因材施教这一策略有的学者是其提倡者,认为因材施教这一策略完全可以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有的则是认为在因材施教的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教师的注意。
一、 因材施教策略的应用
1、因材施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所能理解的也各不相同。有学者指出语文是一门定义模糊的学科,它的内涵和外延从来没有被清晰的界定的。词汇,作文,文学常识等等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策略显得更加重要了。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同学比较擅长写作,有的同学则对阅读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可能对基础的的语文知识掌握不够。中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现在提倡的因材施教方法主要有,分层教学,比如给学生有梯度的布置作业;铺设台阶,循序渐进教学;分层次辅导。宏观调控,点面结合,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价来对学生进行宏观的调控,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优点和弱点,把学生归入相应的层次,针对性调控教学。还有一点是,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可以鼓励他们多阅读并且推荐课外读本给学生,有的学生喜欢写作可以多创造机会给他们让他们多写作多多指导他们的习作并加以表扬鼓励。
关于在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策略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别的,其次要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或指导,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进行施教,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使其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 因材施教施行中存在的问题
1、对因材施教的曲解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一直都存在着重点班,这种重点班制度有一个主观原因看起来是根据因材施教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学生作均衡分班。但其实这种制度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误读,因材施教中的“因”实际则是指学生个体间的所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全面的即是学生之间有什么差异都应该接受和尊重,而不是因为某一方面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一个均衡的整体。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这种分班制度是极为不合理的,它只是片面的剥夺了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虽然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了重点班,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还是各有差异的,教师的授课如果没有改变教学效果仍是失败的。
2、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对立
班级授课制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由特殊的历史性决定,并一直存在,是现在广泛存在的教学制度。班级授课主要是集中授课,统一要求,整个班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完全一致,很多老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在课后因材施教基本没有实施。教师在进行班级授课时完全忽略因材施教,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囫囵吞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感,这也是很多学生偏科的原因之一。还有一部分功利主义者认为,班级授课完再进行因材施教需要花费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计工作量,不计报酬,这也是现在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思想意识。
3、把因材施教定位到少数学生身上
很多教师在班级授课完后,关注的基本都是少数的尖子生,对尖子生寄予厚望,经常有意无意的对他们进行鼓励,课后可以针对尖子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辅导,这种情感与教学的倾斜,只是局限的因材施教,并且对班级的其他学生造成了一种情感的失落,有可能会让他们更不喜欢这一门学科。教师不能民主公平的运用因材施教,很多老师认为,只有少数的学生需要课后的针对性辅导,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在统一上课后再进行因材施教就是对班级授课的一种全盘否定。
三、 对因材施教策略应用的的思考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艺术,从几千年前起就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实施。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策略也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为其注入了许多的新鲜血液,当然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的。
1、 现行因材施教策略的实行
因材施教始于孔子的教学中的各因其材思想,后来在朱熹的总结下发展为因材施教的说法,就是根据个人差异进行教育教学,所谓“材”即是指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这一策略现在的普遍应用就是班级内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来学习,这样的学习小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和自己有着相同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特点的同学来一起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一方法对语文学习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按照自己对语文的兴趣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比如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的同学可以组在一起来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喜欢阅读现代小说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互相推荐喜欢的书目并且可以讨论,这样更加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来提高的,这样的学习小组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慢慢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因材施教策略的实施中很多学校和老师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兴趣班,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要上的兴趣班,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解,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进行课堂设计,使课堂带有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选择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与家长进行及时的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给家长一些教育指导,学校与家庭的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对因材施教策略的建议
优化教育资源,小班教学是因材施教策略实行的保障。现在的大班额教学,要实行因材施教是比较困难的,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学生人数多且各有特点,教师没有办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在一个班级里,注定会有学生成为牺牲品。所以把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进行小班教学,这样也能保障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够各有所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或者特点来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比如,教师在准备一节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己对这一课感兴趣的预习,或者查找有关资料让大家在课堂分享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谈论,这样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习便会变得生动而有趣,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痛苦。
小结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不只在我国受欢迎在国外也是被普遍接受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最终目标,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最终因“材”而使每一个学生达到自己最大潜能的发展。在现在还不能实行小班教学的条件下,因材施教该如何进行,并且涉及到各门学科中需要怎样实施对学生因材而施教,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做出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当然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关于因材施教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优,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我们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霄. 试论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2] 卢宝祥. 谈谈当前因材施教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
[3] 吴全华. 义务教育学校重点班制度应该废止―兼析因材施教的误用及后果[J].教育科学研究,2010(10).
[4] 邱永新,杨松初. 因材施教 发展个性―贵港市县西小学培养特长生纪实[J].基础教育研究,1998.
[5] 简悦.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浅谈分级滚动教学[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
[6] 郑造桓,吴晨.因材施教 自主学习 注重个性 全面发展―研究型大学培养道路之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01).
[7] 王红利,郭连锋.寓“因材施教”于现代教学的新思考[J].岱宗学刊,2002(12).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德育管理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3-02
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工作,论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系统地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深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本次统计学生的问卷总数为400份,经筛选,选出来有效问卷376份,其中男生203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5.4%,女生173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4.6%。
(一)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关于对数学的感情中,对数学比较喜欢的比例为34%,不讨厌的比例为48%,明确表示不喜欢数学的比例为18%。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多多少少有一些喜欢,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内心情感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因此,要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喜欢数学的学生作为实施生本教育的基础。让喜欢、不讨厌数学的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同时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要弄清楚他们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对症下药,让他们改变印象,进而喜欢上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成绩。
(二)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查显示出来,如今的课堂,仍然78%的是以老师讲课为主,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和师生互动的课堂仍只占22%。而84%的学生很想自己参与到课堂之中来,喜欢与老师互动,与同学合作的这种教学模式。
综上分析,由于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认为老师讲太多了,自己不能参与其中。因此,做为老师可以对此加以改善,及时改变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接近,这样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二、打造生本课堂, 把握“五个教学策略”
教师在打造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本课堂,要重点用好以下五项教学策略:
第一是面向全体策略。
所有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习活动,整个过程都必须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运用面向全体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个非常安全的学习氛围,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进一步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创造性潜能。
第二是互动探究策略。
这一教学策略是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传统的“授人以鱼”,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互动探究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责,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设置不同的发展目标,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与学生互动探究,使教学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和成长。
第三是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指老师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区别地、有针对性地指导,鼓励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在班级课堂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智力因素等条件的差别,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困难,只有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当然,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也还要注意有效克服接受式教学的不足。
第四是概括总结策略。
概括总结策略,是指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时地进行沟通以及信息传递的教学策略。概括总结,能够全面巩固和加强我们所学的和所获得的技能知识。这个概括总结策略,能掌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最新动态,当堂调整教学行为,更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
第五是多元评价策略。
多元评价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激励、肯定、鼓励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取尊严、自信和胜利的经验;积极的鼓励,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具有指导作用,以及教育和激励功能。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多元评价,跟踪系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成就,而且要发现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新一代的素质人才。
三、结语
总之,在打造学生数学生本课堂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运用五项教学策略,是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旨,同时也是关键策略之一。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适地运用各项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华而不实,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双丰收”。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层教师招聘工作的人员,我觉得即便“教师招聘权归教育部门”,对一些地区来说,仍然难以解决教师短缺难题。
以笔者所在的县为例,现在全县有中小学生38 900名,教职工3 699名,按照人社部门的编制标准,我县不但教师不缺编,反而超编200多名,但实际情况是,我县教师缺编尤其是结构性缺编问题很严重。在全国范围看,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教师编制的总额还是人社部门说了算”的情况下,教育部门虽然有“招聘权”,但在总量控制的束缚下,很难招聘到实际需要的教师数量,甚至会因为编制已满无法继续进行招聘。
退一步讲,教师编制总额在人社部门手里,而教育部门就算完全掌握教师岗位协调的自,也只能是解决学校之间师资数量不均衡和结构性缺编的权宜之计。还是以笔者所在县为例,长期以来,城区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学校之间、乡镇学校之间的教师岗位协调、合理流动的权利完全由当地人社部门掌握,教育部门进行正常的教师岗位协调或教师流动犹如“戴着镣铐跳舞”,严重制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原本就短缺的师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给予教育部门教师招聘编制数量和岗位协调的自,按实际需要招教师,按学校需求进行岗位协调,唯有如此,才抓住了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的“牛鼻子”。
把“分层教学”当成 “因材施教”,是个美好的误会
近期,看到有不少文章把“分层教学”当成“因材施教”,认为分层走班制是在更大范围内的分层,也是更大范围的因材施教。但是分层教学真的是因材施教吗?
分层教学以智力测验和成绩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但是在分层之后的班级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学生更加同质化。教师可能会更不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更不知道自己班级内学生的差异性,故而在分层之后的教学班内,因材施教会比过去做得更差。
之所以有人把分层教学当成是因材施教,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误以为把学生分成几类进行教学就是因材施教了。事实上,人与人的差别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仅按照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四类,然后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这不仅不是因材施教,反而是更加静态地看待个人发展能动性。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要对学生本身非常了解,知道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个人学习和教学目标相接近。而无论是走班制分层,还是班级内分层,都是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来设计目标,缺乏对学生的深刻了解。
【关键词】层次教学策略;基础护理;理论技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78-01
基础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护理人员的必考项目,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目前的主要任务[1]。传统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示范操作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该种方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层次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的个性、接受能力而设计的多层次要求,该种方式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研究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校2012级62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女28例,男3例,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 (19.2±1.2)岁,观察组31例,女29例,男2例,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9.4±1.3)岁,两组学生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理解能力等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教学策略
两组学生均在同一教学环境下学习基础护理内容,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策略,包括即讲授、示教、实训,主要以教师讲授和示范教学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观察组采取层次教学策略,具体措施包括整体、分层和递进教学,整体教学主要是全班同步教学,解决基础护理中的共性问题,实现共同学习目标;分层教学采用的分层施教、分层测评( 护理技能分组、分层训练) 实现层次教学目标;递进教学主要是逐步提高认识水平、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促进自身发展水平,增强其创新意识。该教学方法以学生中心,促进其主观能动性来学习知识技能。
1.3 观察指标
基础护理教学完成后,以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作为考察依据,理论考核采取自主统一命题考核,操作技能考核由专业考核人员考评,共18项操作技能,分别积分,共100分。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能力、技能操作能力、临床思维和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护理评估能力、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2],每项记5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t检验比较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比较分析,p
2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得分和技能考试得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基础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医生的必修课程,直接关系这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能力,关系其临床综合素质,因此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尤为重要。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度不高,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降低,对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较死板[3],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传统教学策略的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多数为良好,层次教学策略较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策略的缺点,该策略以因材施教为原则选择性教学,结合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综合要求施教,观察组经过教学后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均得到显著改善,考试得分多数达到优秀,说明该种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学效果。层次教学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因材施教、掌握学习、现代护理素质教育观和弹性原则,基本结构:明确要求,制定单元目标;全班教学,同步讲授;分组教学,分层训练;评估反馈,矫正提高。本教学模式打破了基础护理教育“三统”局面,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4]。创新教育是时代呼唤、社会需求,主要以培养创新意识、精神能力为基本价值的教育实践,它主张相信学生的自助创新能力,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更好的掌握基础护理知识[5]。层次教学策略使得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助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利于学生快速扎实的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观察组学生综合能力各项指标评分均好于对照组,进步证实了该策略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层次教学策略利于基础护理的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值得进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舫.基础护理教学中生成性教学的应用和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35):243.
[2] 黄云清.“教、学、做、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11):74-75.
[3] 陈依华.层次教学策略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