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园林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园林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园林专业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园林专业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课程体系开发;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74-02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创新是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今职业教育的重要建设发展方向,能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也在积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特点主要为应用型人才:从实践到实践,他们没有理论研究的成分在里面,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全部任务就是从一种实践到另一种新的实践,以实践开始以实践结束的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型应用人才。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急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也给高校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发展方向。

二、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企业对高职学生满意度不高,形成了企业需求量大,而实际能够适应岗位的学生较少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开始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鉴于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体系建设与开发也成为我校该专业改革建设的重点。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围绕培养以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并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形成以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高职园林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1.社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分析。(1)职业面向:园林规划、建筑外部环境等行业(植物配置为主)。岗位能力描述:对植物效果有较强现场施工把控能力,并能为现场提供种植施工指导,熟悉园林花卉植物的栽培以及养护知识。(2)职业面向:园林规划、施工等行业(施工管理为主)。岗位能力描述:能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管理;能负责园林绿化工程的组织施工、安全监督、验收及结算能力。(3)职业面向:园林规划、施工等行业(绘图为主)。岗位能力描述:熟练掌握基本绘制图原理和规范,能将设计草案进行深化和完善,熟练应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进行工程图的绘制与表现。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学习与工作全面结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导入课程体系中,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的专业调研,合理确定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大核心岗位能力,进一步严格确定了适应核心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从而探索构建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技能课”、“综合实践课”四大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1)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数学、应用文写作、体能素质等。(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3)专业核心课:传授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4)综合实践课:开展从事园林工程技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校内外实训课程及顶岗实习。

3.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条件建设。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要求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我校目前在新校区新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区域,包含四个实训区:假山与水景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单体建筑施工实训区、园林小品施工实训区和园路铺装实训区。两个绿化工程展示区域:边坡工程、人工浮床工程。学校还建设有专门的园林专修室、绘图教室及计算机教室。其中园林花卉苗木栽培实训区主要满足植物配置、管理、养护职业岗位及与之配套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作用体现在:(1)满足一年级学生的植物栽培养护认知实习。(2)展示简易温室大棚结构。(3)满足园林花卉苗木的种植、栽培、嫁接、扦插、修剪、移栽、养护等技术实训。(4)作为学院的苗圃生产基地,为校园提供节日盆花,对外种苗出售。假山与水景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单体建筑施工实训区、园林小品施工实训区和园路铺装实训区主要满足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其作用包括:满足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实习,通过半成品展示园林工程的制作过程,工学一体化教学,训练学生的施工专项技能等,园林专修室、绘图教室及计算机教室建设主要满足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等行业绘图人员的培养需求。

第2篇

>> 韩国首尔的Mecenatoplis开发项目建成 韩国style 首尔的现代与传统 去首尔,邂逅 浪漫的韩国 首尔 韩国 靴子落地 首尔的城市营销策略 韩国首尔消费不便宜 韩国最高学府――首尔大学 首尔摄影博物馆(MOPS),首尔,韩国 “首尔徒步旅游”手机应用让你的韩国之旅更精彩等 一个韩国设计师眼中的首尔和设计 韩国首尔冬季风光掠影 Galleria时装店,首尔,韩国 韩国:首尔有座“求婚墙” 韩国印刷周在首尔盛大召开 韩国首尔Anycall Dreamers活动全跟踪 失去记忆的城市 留存城市的记忆 城市的记忆 发掘城市的记忆 寻找城市的记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外,其余均为笔者现场实拍。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任京燕.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J]. 中国园林,2005, 19(3): 11~-18.

[2] 张静. 城市后工业公园剖析[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3] 张燕玲. 生态与艺术的融合――韩国汉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 国外城市规划,2006, 21(03): 115~-117.

[4] 康汉起,(韩)吴海泳. 寻找失落的家园――韩国首尔市兰芝岛世界杯公园生态恢复设计[J]. 中国园林,2007, 23(08): 55~-61.

作者简介:

周 妍/(1987年生 - )/,女/,辽宁抚顺人/

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E-mail:

*通讯作者:(南宁530004)

唐世斌/1963年生/男/重庆梁平人/广西大学林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南宁530004)

谈燕君/1987年生/女/广东德庆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南宁530004)

作者联系方式:

周 妍:

联系电话:15977750720

E-mail:

通讯地址: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林学院 唐世斌转

邮编:530004

唐世斌:

联系电话:13878812972

E-mail:

通讯地址: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林学院

邮编:530004

图1游仙岛公园平面图(说明):

1.游客中心 2.温室 3.水质净化园 4.水上游乐场 5.仙游亭 6.“设计首尔”画廊

第3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产学研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1401908)伴随着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起了广泛重视。如何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目标,而园林专业则可以在二者之间起到良好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建设中。因此,高校园林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首要任务。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将园林知识和实际应用熟练结合[1]。毕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园林相关知识,就职于园林绿化、景观类设计、房产类开发、旅游规划、园林苗圃等领域。针对此培养目标, 众多院校针对园林学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方泛开展生产实习、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于实践中,为城市建设提供更优质、更理性、更环保的服务。

1现阶段高校园林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园林教学培养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培养模式单一在多数院校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常见,培养模式较封闭,多采取教师讲授的模式。形成教师课堂教授知识点为主,而实践为辅的现状,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在本科教育中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未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都与单一的培养模式有关联。并且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现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与园林行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高校园林专业人才的供需难以达到平衡。

12专业课开设时间滞后

在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呈现出一、二年级的专业课安排较少、基础课程量较大,而将大量的专业课放于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开设的时间滞后,这与学生的考研、就业有一定的冲突。目前园林公司招聘毕业生要求需要有实习经历或工作经历,但是较晚、较密集的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实践。

13高校园林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及实践结合的有机物[2],它们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完善。高等院校提出的科学方法及前言的研究成果,都利于校企的生产情况和未来发展;校企的良性发展也会提高教学条件和完善教学方法。可是在产学研的实际合作中大部分并没有较好的达到预期目的,除规模较大或一些历史悠久的院校外,园林产业依附于院校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园林专业涉及到的校企中,多数是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综合实习的场所。部分校企在生产运营以及经营、管理方式上都有些许不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与教学结合的效果。主要表现为2方面:合作形式虽多样,但主要合作内容过于单一,校企对院系缺乏足够的调研和充足的了解,未将各自的优势资源融合到一起,盲目追求成果转化;企业生产存在局限性。高校为教学、科研服务,虽然科研成果较好,但是成果造价过高,批量生产较难。

2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树立“产学研”为基础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行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强,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这促使园林专业可与产学研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园林专业可与苗圃、房地产、公园、婚庆礼仪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花卉树木育种、小区绿化、公园养护、插花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用人问题,也为学校提供了生产实习、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场所,为学生就业打下牢固基础。伴随着园林“产学研”的提出、应用与回馈,部分院校对实践应用环节更加重视,对于现阶段企业的需求人才的情况,将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将应用性较强课程的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的分配比例调整。目前众多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纷纷提出要把培养综合型园林人才为主要目标,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此模式促进、推动、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出综合高素质园林人才。

22建立“产学研”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模式

园林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尤为突出,所以园林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侧重于建立“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人才模式,为院校培养、创建新型园林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21建立多元化、多模式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教学结合,而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实训提供了场所[3]。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教学重要组分,建立、发展多元化、多模式的实践、实训基地也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产学研”结合模式,侧重于教学手段、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实践应用中有机结合,成立园林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则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城市的高速建设和发展,与园林专业相关的领域也随之广泛,对于园林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有变化。园林专业较前几年的“冷门”转变为现在的“热门”。培养人才的方向由“知识型、专业型”逐渐向“能力型、素质型”过渡[1]。实践、实训基地为教师、学生、企业提供公共平台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了解。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在实践、实训中升华理论知识,充分锻炼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创新思想,增强团体协作意识,为输出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222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园林相关企业一般顾虑到生产维护、管理的不便,施工安全与实习成本考虑,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去生产、实践环节。这与园林专业相关公司招聘时,往往要求拥有工作经验产生了矛盾。出现这种学生缺少实习实践的地方,而企业则缺少有工作经验、高素质的人才的现象,这对园林应届毕业生及企业造成很大困扰。所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必然趋势,可以提高教学品质,也可以培养、吸收创新型、应用型学生进入企业。所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共同完成。

创新型园林人才需重视2方面,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拓展训练,重点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和锻炼;实践教学中,以教育创新为新导向,提高动手能力、工作能力的同时, 进而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并提升提创新力。应用型园林人才的培养应扩大实践基地的建设, 提高高校与园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合作。

223形成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传统的“产学研”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合作模式过于程式化,与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部分学校园林专业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课堂教学积极采取CAI教学方式[4],更直观、更生动的让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提升综合技能;学校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增强其创新能力,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将创新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园林创新人才;园林专业学生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中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其生产实践出现的问题,遇到的案例作为课题经行研究,使“产学研”有利结合。这些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让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之间的关联呈现与时俱进的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既能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大环境,这是产学研发展的导向,产、学、研3者缺一不可。合作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以产养研[5],再将科研资源重返企业,增加其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人才的引进可激发企业的能动性。高校应培养在校生的协作及管理能力,为企业输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3结语

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产学研”模式越发受到关注和肯定。伴随“产学研”模式推广,园林专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被输送到社会中。有效解决了原有园林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科研成果未能很好转化成生产力,学校、企业毕业生供需关系矛盾等方面,使学校、学生、企业3者呈现良性合作的关系。目前,“产学研”模式是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将带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则是高校培养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园林专业在“产学研”模式为培养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5.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02):165-174.

[3]井明伦,蒋洪华.农林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69-72.

[4]惠青,邹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0,24(03):4-9.

第4篇

关键词:北方高校 人才培养 教改 分析 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6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让风景园林学科逐渐兴起。经过多年的教育发展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教育界对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改的方案,为高校展开该专业的改革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国内和国际教学水平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在国外,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教育之后,能够成长成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存留在基础设计阶段。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当今高校风景园林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目的。如何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是当今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1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特点

风景园林专业中的课程设计是高校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城市园林的规划、工程、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等课程内容。该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各类园林绿地的设计,与城市园林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融合了各项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应用,并设计了美术、制图、设计等课程。因此,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专业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

1.2 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很多北方高校在教学上,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的,设计方面或者时间方面的课程反而成为了辅教学。在课堂内容当中,学生主要热衷于记笔记,对于课程的思考较少,因此对技能掌握的程度有限,动手能力较差,走到社会上,往往会因为实践能力不强而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淘汰。

2 教改建议

2.1 培养明确的目标,改革教学体系

教学一定要以“厚基础,重实践”作为主要的目标,以人文教学和自然通识教育为基础,不断开拓学生的事业,构建多元化的园林风景知识结构。着力在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技术的能力。在知识的构建上,从原来偏重于规划设计或者园林植物设计,转向两者相结合。将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才能,对自身的职业进行分析,明确专业方向,进而确定其具体知识结构,为培养专业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个性化奠定坚实基础。

举个例子,北方某学校教授将风景园林学科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传统园林学、大地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目前,对于风景园林教育基本从基础层次进行办学。该学校按照国际风景园林教育学会提出的教育课程安排要求,并与该学校校庆和办学目标相结合,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下面对该校的教学方案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包括:绘画、设计、测量学、园林艺术、园林史、城市生态学、园林美学、土壤学等方面的课程。老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必修课程,为学生们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专业必修课:城市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案例分析等课程。老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实践。

第三,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程往往决定着学生们日后工作的方向。关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植物造景以及设计、园林植物栽培学、植物遗传育种、病虫防治等课程。②建筑概论、独立项目研究、风景区规划、场地规划与设计等。老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对自身情况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第四,选修课:关于选修课,包括了职业教育、风景摄影、工程预算、建设水景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社会学、写作表达、外语、风景资源调查等课程。老师必须要指导学生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其自身的兴趣爱好技术方向,对课程进行选择。

2.2 改革教育方法,完善教学实践体系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因此,教师应该要注意构建系统的技能培养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了:课程实验、设计、实习等方面。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简单――复杂”、“综合――专业”、“基础――方向”这几个原则进行教育,要注意循序渐进。

举个例子,某北方高校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规划非常重视,大力建设校内基地。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成功相结合,为培养实践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校以教师为载体,在常规教学之余,不断推动学生参与科技型实体项目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素质。

2.3 注重对外交流工作

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高校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积极跟踪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好的教育模式,对于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及时借鉴,并结合本校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力求对其进行超越。国内的学校要积极和国外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进行相结合,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风景园林教育的相关研讨会,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或者可以自己设计相关作品,并在相关研讨会上进行介绍。这样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日后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帮助。

3 结束语

风景园林设计涉及的专业比较复杂,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要通过毕生的努力,才能够领略其风姿。因此,学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日后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学生 “授之以渔”,对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武小钢,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2009,6(2).

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实践能力;许昌学院

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它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发展有赖于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风景园林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门工程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国家大力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求,培养更多的工程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摆在风景园林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

许昌学院位于有着“中国花木之都”之称的许昌市,学院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2年,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共33人。针对学院地方性院校的特征,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则是指要具备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是基础,主要解决基本适应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主要解决职业适应问题;综合实践能力是关键,决定能否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结构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普遍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更是被各大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专业素质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是多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

专业特点决定了风景园林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风景园林的整个建造过程——从方案构思到竣工的全过程,具备良好的设计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各高校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已开始重视,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仍局限于依赖以课程为核心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学校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单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主,课程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学生参观实践为主,学生缺乏亲自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在设计课程中以模拟性实践为主,与设计院生产实践的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内容不够全面,社会认可度不高。

三、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一)树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风景园林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当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深化改革培养方案

深化改革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加大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许昌学院规定,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采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的实践环节着重在学生人文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提高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环节,着重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前三个环节实践学分也均占到相当大的比例。集中实践环节,学生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主要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集中实践环节中增设置社会实践学分(2分)、创新学分(2分)等项内容。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包括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有理论政策宣讲、社会调查与调研、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授予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包括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创新性实验、文体活动、专利发明等。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创新学生考核方式,完善相关管理。例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上,而每个设计作业也应该是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完善的,这类课程应采用考察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每次讲评设计方案的时候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提高学生完成平时设计作业的积极性。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两部分考试各占一定分值,注重学生的过程培养。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背笔记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要把重点放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四)建设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若要教师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自身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服务进修,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保持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富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的风景园林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保障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接轨,从而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深入进行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公司进行实习实践,既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职业精神、合作意识等,锻炼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就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教育,该校的学生一半以上被实习单位直接聘用,其他学生也很快找到了工作。

目前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与河南尚都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许昌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技术强、业内口碑好的企业开展合作,并成立了许昌学院环境与规划研究所。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中,从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明白努力方向,向有经验的设计师学习,在实际项目中不断摸索前进。学校及企业给予在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相关表彰及奖励,以激励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项目中去。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帮助企业拓宽了设计思路,增加了工作人员,受到了普遍好评。

(六)启动“导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

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所在的城市与环境(土木工程)学院在2011年10月启动了“导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每个科研团队一般导师1人,学生成员5-10人,每年完成1项以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含科技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践项目等)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团队的申报、审批、管理及经费资助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流程和机制。“导师+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能挖掘师生潜力,整合师生力量,改变了学生极少参与科学研究的现状,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科研团队的带动,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七)开展专业特色校园活动

积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首先,许昌学院紧紧围绕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及作品展示,如校园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太行山写生作品展等活动,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大科技创新竞赛。其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交流会,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讨论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目前已举办“我眼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文化漫谈”等主题讲座及交流会。再次,积极探索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突出实践锻炼对社会化技能的提升。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中,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组织成立了许昌西湖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研究实践队和许昌市许都公园等城区绿地规划设计调查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科技型、学术型专业社团。目前许昌学院拟建“园冶社”,浓厚风景园林学生专业学习氛围,活跃校园文化,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仍有完善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只有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满足社会所需,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05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3.常志娟、吴学红、张培旗,《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2.02

4.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5.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11

6.李俊英、王刚、金煜、王楠,《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03

7.《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高教司函259号》

8.钟小斐,《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12

9.傅维利、陈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M],《教育科学》,2005.01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编号:02012078

作者简介:毕翼飞(1988.03— ),女,河南漯河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

赵学琴(1980.05— ),女,河南漯河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学校;风景园林;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治理污染,尊重自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风景园林这一行业的重大意义,便是通过对空间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来创造优良的生存空间。如今,风景园林行业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这与当下的社会现状有很大关系。然而,在每个设计师和社会实际之间有极其重要的纽带,那就是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它完成了普通学生和专业设计员2个角色之间的过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整个生涯的研究方向的选择,也对未来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着奠基性的贡献。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众多设计理念一样,值得人们成系统地探讨。

1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概况

1.1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中,有一些是有传统学科基础和较强师资力量的专业院校;还有一些硬件软件都未完全配备的院校。因此,不论是在技术设施方面还是课程体系方面,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都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1.1 学科教育水平低于学科实际发展的高度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广泛推动“园林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区域建设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这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导向。然而,相对快速的风景园林发展而言,学科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在社会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的同时,风景园林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顶尖级人才的缺失和高级专业人员数量的不足,众多分支性学科各自为政,内部难以协调等因素,对专业教育的引导性大幅减弱。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远落后于学科现实的发展水平。

1.1.2 教学课程体系仍有待完善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种多类知识复合运用的专业,对技术和理论的要求都很高。实践工程技术是为了将纸上的设计很好地付诸实际,落成实体。而理论创新是为了抽象研究空间等要素,从而得到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体验效果。高校的风景园林教育并未能很好的兼顾2者,多有顾此失彼。不同性质的学校,也缺少一定的整合。艺术类院校多重绘画表现,对于实际可行性和理论逻辑方面涉及较少;而建筑类院校过分看重规划管理和建筑,较少涉及植物造景,而农林院校正好相反。

1.2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有:人口急剧膨胀,户外休闲空间非常缺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环境绿化方面的后期维护;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民族特色在环境建设中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有了新的态势。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以及文化交流,为园林建设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风景园林专业将为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提供了专业人才,也确定了未来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

2 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2.1 针对城市现状,开创专业新的领域

结合目前中国城市设计的分工情况,风景园林专业弥补了建筑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空缺,能良好地协调2者的关系。对于实际问题,不能对西方案例照搬照抄,而既定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也并不能准确地评价中国环境的实际状况。针对我国环境现状的特殊性,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专心新领域进行研究,对症下药,能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成为这一方向研究的带头人。

2.2 挖掘民族特色,保留传统文化

面对洋文化入侵和千城一面的现状,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不仅因为民族特色是我们独有的标志,也因为传统文化有着足够的智慧来支持我们现代的建设。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来研究民族特色文化,让莘莘学子在最初接触景观行业时就有这样的意识,代代传承,便能逐渐找回当初缺失的文化特色,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份象征。这一点,除了在专业本身得到长足的运用和发展,还能对完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规划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从细节处解决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的运用需要很多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除了要培养规划设计类的人才,还要鼓励以专业技术来解决风景园林设计实际问题的人才。比如,生物科学技术能扩大植物季相搭配的选择范围,材料与工程技术能解决水池渗漏等问题,激光技术能丰富夜晚景观。不同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参与,能极大地丰富景观内容,能从一些细节提升观赏价值。在学校中,不同专业的沟通交流,某一个技术方向的景观研究,都对景观本身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已在过去多年的摸索中颇有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该专业自我完善的良好时机。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看待中国园林专业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1998(1).

[2] 欧百钢,郑国生,贾黎明.对我国风景园林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6(2).

[3] 刘滨谊.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初探[J].中国园林,2011(6).

第7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园林专业 专业教育

园林是一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是社会、自然环境和人文艺术的结合体。主要涉及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等几个方面。是建筑学、城市规划、树木学、花卉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测量学、工程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园林专业课程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空间综合布局、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的活动[1]。园林规划设计包括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和公园规划设计等。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则是园林规划设计的成果体现,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与施工艺术将图纸上的内容付诸与实践。目前,各大院校开设的园林专业都把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园林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对高校的园林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体现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方面。

一.园林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园林专业课程培养需要从具象的感知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具象的实施。查看很多设置有园林专业的高校,他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大多为:具备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等管理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从培养目标上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和管理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应用性人才,这也是学校在制定该专业培养目标时,为学生制定的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2]。

二.目前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3]。因此大部分设置园林专业的高校,主干课程为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配置、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等。当前,以空间规划设计作为主导是国际上园林盛行的教学方式,而我国大部分开设园林专业的院校也都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而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等也被列入主干课程,这些专业的主干课程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大都是为理论加实践,有的课程例如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是以实践为主。

三.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大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师是教育中的首要角色,教师的类型及教育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目前,园林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大致有三种途径,一种是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一种是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而绝大多数都进入企业,这些企业里面包括规划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园林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等。从目前职业收入状况来看,从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咨询(工程预算)等行业收入水平最高,甚至有些毕业生考上公务员之后又辞职从事本专业工作。由于就业状况良好,近些年来园林专业招生生源充足甚至竞争非常激烈,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和美誉,园林景观专业已变成设置该专业的高校的热门专业。

虽然园林专业现在招生和就业状况良好,但是也应该看到,很多毕业生刚开始就业时的困难和艰辛。目前查看各大网站的招聘情况,无论是景观设计师还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大都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对于园林景观相关公司而言,则是保护企业的一种方式。因为作为招聘企业来说,他们深知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用不上,无论是CAD、Photoshop亦或是3DMax、Sketchup等作图软件基本上没有一样精通,把他们招聘进公司,公司做了大学老师们应该做的事,教他们把这些常用的软件从会用到熟练。而这个专业跳槽的频率也很高,他们一旦学成,就会跳槽到待遇等各方面更优厚的单位去了。真正一毕业就能派上用场的学生很少,要么是在校期间自学的结果要么是花钱上培训班接受了外界的专业培训。所以很多园林专业的毕业生都感慨,上大学所学的知识能很快变成生产力的很少。

四.双师型教师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引进人才一般都是博士,园林专业也不能例外。进入高校的园林专业老师大都是从本科读到博士,研究生阶段都以科学研究为主,虽也能接触一些横向课题,但大都以规划设计类为主,很少能参与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具体的事项,由高校毕业之后再进高校,进而由学生身份转变成教师身份。这种培养模式在传统研究性学科非常适宜,但是在园林专业这样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就显得有些被动和不合时宜。很多园林专业的老师,上课多以讲授理论教学为主,当涉及到实践部分的时候,仅仅照本宣科,因为很多实践知识他们也没有经历过。这样不仅耽误了学生,更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不负责任的结果。亦或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老师上课仅讲授基本命令的操作,而能把几门专业课程综合起来,在风景园林美学、设计指导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性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平面图、效果图、施工图等的操作几乎没有。情况更糟糕的是,十年前上课的内容,到现在还在用,基本上没有更新,这无论是对学校的长远教育还是学生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学生就业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能使毕业生良好就业,就应该在师资结构方面进行适当调整[4]。“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的一种专业发展要求,以能力和技能为职业教育理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5]。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专业教育中,师资配备是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很强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参加两个职称系列的评审,即高等学校教师系列和其所学专业对应的专业职称。园林专业的教师除了可以评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也可以参加工程技术系列职称的评审,即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工程师。园林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从现场调查、设计构思到最后的建设施工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所以笔者认为,高等院校(不仅仅是职业院校)设置园林专业的老师也都应该是“双师型”的,对教师有一个基本要求之后,才能鼓励更多的老师去参加工程系列的评审。目前园林专业的教师大都只参加教师系列评审,而很少有老师去参加工程系列的评审,因为工程系列的评审尤其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评审非常难,除了有发表的文章之外,更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撑。目前,由于高校园林专业的部分老师参加了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所以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课程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所参与的实际案列来讲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学生,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和生动的学习,但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等这些与施工工地实践经验紧密相关的课程就很少有老师能够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授,学生上课也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跟时间脱节,学习效果也不佳。

五.园林专业“双师型”教师解决途径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注册制度,而美国有47个州都实行了风景园林设计师考试注册制度,相关人员只有通过了由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注册管理委员会举行的注册考试才能执业[6]。所以要想推行“双师型”的园林专业教师,首先应在在职业制度上完善。其次就是要求园林专业老师有条件的都实行“双证”上岗,既要有教师系列支撑,更要求工程系列支撑。同时针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是企业里面进行专业的实践、挂职锻炼和现场考察,要多渠道的从社会上聘请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进行兼职任教,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使园林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推进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宋建军.邓健剑.甘德欣.园林学科研究方向及人才培养工作调适――基于园林升格为一级学科后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刘滨谊.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初探[J].中国园林.2011.06.

[3]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4]郑秀英.周志刚.“双师型”教师: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5]张宝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2010.10.

[6]金云峰.简圣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园林系课程体系[J].中国园林.2011. 02.

第8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52-0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以此为契机,本文就笔者的体会及实践,谈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工学结合与典型工作任务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企业、学校。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或课堂和实践场所),两种既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是:首先从市场中调研实际工作任务,然后从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最后从典型工作任务中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完成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获取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是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桥梁,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最近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园林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显得较“软”。并不是需求总量少,人才需求总量很多,但单个企业需求的数量比较有限。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园林就业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显得比较苛刻。不仅要求在专业上有明显的一技之长,更关注求职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它要求园林人才的人品和人格的完整性,即以“诚信、敬业”为目标。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更为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能素质的要求,例如: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懂植物的生长特性、懂美学、懂平面及立体构图、色彩构成、工程技术等,同时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和气质,要有很强的交流及沟通能力。从事园林施工的人员,首先要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其次必须要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必须具备的。

那么现在市场上园林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岗位到底有哪些特点?

三、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调研分析

对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要求的调研主要是通过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网络来完成。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者办公室负责人及企业负责人),网络的调研主要是通过登录一些招聘网站来搜集园林公司对园林人才的需求及岗位的要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园林单位多为私企,规模普遍较小,这是园林技术专业高职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园林自身的特点是:“比建筑多了自然,比林业多了艺术”,它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懂艺术还要懂植物,了解一定的建筑施工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作为私企,他们看重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就是应届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园林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比较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园林行业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短缺,这些岗位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工作比较辛苦,又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运用园林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其它从事园林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CAD制图技术、电脑效果图制作技术、机动车驾驶技术、体能、吃苦耐劳等,还要具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比较适合高职毕业生。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到底怎样来适合当今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时,我们要紧扣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的特点,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发和合理分配。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现阶段园林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必须一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及职业要求为基础,以市场调研得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参考,以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最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作情境进行教学和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的基础,对岗位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必须具有支撑效用,要根据学习和掌握工作岗位技术技能的实际需要进行取舍精选。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注意与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紧密衔接,平稳过渡,注意兼顾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智能技能开发和继续学习提高,社会进步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思想,具备课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知识运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庆华,袁雪峰,王学东.试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29).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J].职教论坛,2008,(4).

[3]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4]李高锋.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及课程设置[J].中国林业教育,2007,(1).

第9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理论基础 学科特色 研究领域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7]曲娟,米淑红,付晓云,等.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50-352

第10篇

关键词: 俄罗斯,景观,宗教,历史,园林艺术

0.前言

本文主叙述俄罗斯园林的发展、特征与风格,并分析了影响俄罗斯园林的因素,最终领略、欣赏俄罗斯园林的造园特征与精髓。

1.俄罗斯园林的历史背景

1.1.留里科王朝时期(公元882――1698)

俄罗斯千年历史上,共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就是留里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留里科王朝时期由彼得大帝执政时期(约1682-1725年),引进了欧洲多国的先进技术、天文数理、建筑园林风格、城市构筑、政治制度、军事管理、稀有物资等等。在这期间,经过大帝的强制推广与改革,塑造了俄国公民积极学习新事物、探究新发明、发扬新理念的风气,实现了知识、教育的迅速普及,提高了整体公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1.2.罗曼诺夫王朝时期(1613――1917)

17世纪中旬,伊凡雷帝崩世后近10年,俄罗斯一直处于朝代更替政治混沌的时期。直到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1613年1月,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596―1645)被推举为沙皇,才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处于封建农奴制国家,并在这一时期不断对外扩张,掠夺物资,从而满足俄罗斯的霸权主义和皇室或贵族、官宦的奢靡、享受的生活,并为他们造就许多珍贵的建筑、园林景观与历史文物。例如:叶卡捷琳娜二世宫殿与花园就在这一时期建造的。

2. 俄罗斯园林景观风格的演变

2.1.9世纪――17世纪的古俄罗斯园林萌芽时期

俄罗斯园林景观萌芽于中古世纪公元9世纪到17世纪。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俄罗斯在9世纪中叶的基辅罗斯开始,就有了祭祀天神的木质建筑。作为俄罗斯最大的宗教东正教对园林景观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人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红白事、信仰与依赖都影响着着东正教的发展,并对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例:11世纪希腊建筑师设计的基辅圣母升天大教堂、12世纪后半叶斯摩棱斯克的天使长米迦勒塔式教堂等。

谢尔盖夫镇的圣三一大教堂( 图1)是代表性的一座宗教园林,由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1337年)创建。教堂周围中常有些泉井、亭( 图2)、井、花坛、十字架、墓志铭(图3)、铁艺、木栅栏等等的园林设施、纪念性小品( 图4)的陈列。

图1 圣三一教堂 图2圣三一教堂前的亭子 图3墓志铭 图4 纪念墓

2.2.17世纪――19世纪的亚欧洲园林风格

公元17世纪――18世纪末,热衷于西欧的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彼得大帝,对政治、经济、城市建设上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受政治、宗教文化等影响,在建筑与景观风格上,经历了探究、借鉴、模仿、超越等发展。其中俄罗斯园林深受法国勒诺特尔规则式园林、英国自然式园林、中国古典式自然园林的影响较深。

例如:彼得大帝时期修建的――皇家园林“夏宫”,即借鉴了法国勒诺特规则式园林和英国自然式园林造诣手法将园林分为上下两个花园,上花园借鉴了英国自然式园林造诣手法;下花园借鉴了法国凡尔赛宫园林的几何图形,以发散式直线道路形式为主的构造,由两条横竖十字交错的景观轴线为主要中心,向四周发射。竖向景观轴线由水连接着阶梯型雕塑群,跌落与中心的十字架链形水景河道中(图5),再汇入远处的波罗的河,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竖向轴线和景观视角,同时为彼得大帝也巡航时,可从海域流入河道直达宫殿;横向的景观轴线上参照了法国地毯式园林(图6),在笔直的道路两旁使用连续性与规则性的花案纹样的彩色草坪。在部分的道路两边还选用法国梧桐(图7),将枝干修剪为规则矩形,将竖向的围合空间突出了笔直的道路和前方的景色,并在规则式树木周围保留了大片的原始树木的同时,采用密林与疏林的结合,使得空间疏密对比鲜明。在树木的选择上采用了分支点较高的梧桐、白桦、松树、云杉科等高杆且耐寒类树种,提高了基础两边绿化高度,塑造了威武和森严的违和感,突出了主要景点。

在彼得大帝时期1703年5月开始修建的军事要塞彼得保罗宫(图8),该堡坐落在市中心的涅瓦河岸的兔子岛上。在北方战争期间,建此要塞是为了防备瑞典袭击新首都,但该堡垒却从来没有实现其军事目的。彼得保罗宫是以军事为目的设立的城堡,在要塞的环境里,设有仿制当时的要塞军用物资的装饰艺术小品,像编钟(图9)、琥珀铁艺椅(图10)、剩余军用物资(图11)等景观小品。

图8 彼得保罗要塞 图9 编钟 图10 座椅 图11 铁艺小品

2.3.20世纪的现代园林景观风格

在20世纪时期,陆续发生了很多战争,比如日俄战争,法西斯战争,二月革命战争、十月革命,争夺战,十二月革命党人保卫战等,这些战争无论是正义是否都将摧残着国家的发展。许多建筑堡垒、军事堡垒、皇家庄园、花园都被破坏,但许多城市的重工业产业和军事堡垒、纪念性景观与雕塑都被较好的保留下来,并将战后的剩余物资产品(图12、图13)和建设产房保留下来,有的通过运用现代技术的重新修整,已经作为教育基地、博物馆、政府、军事办公等其他功能的建筑,有的已经倒闭或继续生产重工业。而在俄罗斯街头和道路两旁常见剩余物资,无名烈士碑、纪念性主题广场等通过现代元素的装饰,已经散发出新的魅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俄罗斯红场内的列宁与无名烈士纪念碑,20世纪俄罗斯现代园林景观的精髓。

以下是俄罗斯园林景观的演变时间、风格、特性与代表作品总结表格(表1):

时间 风格 代表性园林 类型、其他

9世纪~17世纪 古俄罗斯园林 宗教园林:基辅索菲亚教堂花园、克里姆林宫花园、鲍里斯修道院花园。宫廷园林:哈墨维尼宫。其他:布托夫花园等。 宗教园林、宫廷园林、实用园林等

17世纪~18世纪后期 法国规则式园林、古巴比伦园林等等 宫廷园林:夏宫、夏花园、圣彼得堡、科洛门斯花园、伊斯麦伊洛甫花园、部分普希金花园等。庄园:奥斯坦基诺庄园、阿尔汉格斯克庄园、库斯科沃庄园等。 宫廷园林、庄园、装饰性园林等

18世纪后期~19世纪 英国自然式园林、中国古典自然式园林等 宫廷园林:叶卡琳娜宫、圣彼得堡沙皇村、普希金中国城、斯托海德园、加特帜伞巴甫洛夫园林等。公园:索菲耶夫卡、斯特海德公园等。 宫廷园林、庄园、休闲、纪念公园等

在20世纪时期 名族性景观、苏维埃园林、

现代主义园林 广场:克林姆林宫红场、十二月革命纪念广场、战神广场、圣彼得堡胜利广场等。

纪念园:特列波夫纪念园、列宁流放营地公园、彼斯卡列夫斯基纪念园(墓园)、圣彼得堡海滨胜利公园、斯大林格勒纪念园。 公园:舍夫琴科中央公园、高尔基中央公园、顿涅茨克公园等。 雕塑、版画等纪念性园林小品或广场。休闲、娱乐、文化、纪念性公园、墓园等。

表1 俄罗斯园林景观的历史时间、风格、代表性园林等特性列表

3.俄罗斯园林特点

一,园林形式根据时代和影响因素的不同而不一。受各国文化影响,园林展现出来的风格不一。常有自然式、几何式和混合式三种;二,常有宽阔的视野和广阔的景观空间。园林中常保留了原始森木并在林木中设有空旷小绿地,展现出宽广的景观空间,同时在城市、郊区中常有广阔的水域与广场空间;三,园林植物塑造内容简朴。其植物的维护手法较为粗矿和简洁,常用乡土植物,例如高杆、耐寒的松柏类;四,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园林设施、小品通常围绕着建筑主体、园林主题、人物事迹等内容设计,材料多为铁艺、木质、石材,且风格较为统一。

4.总结

本篇文章通过简述俄罗斯园林园林的历史背景,阐述了俄罗斯园林景观的特点和风格。从而,为进一步的了解俄罗斯园林的兴衰与发展做好知识与理论的积淀,为融合俄罗斯园林景观和我国的园林景观提出了一点参考。

参考书目

[1].邵佳岭,论俄罗斯建筑艺术设计与宗教的联系[J];美术教育研究; 2013(04). ?

[2].吴泽英,在外来与本土文化并融入中发展的俄罗斯园林[J];现代园林论坛;2011(01). [3].(俄)叶・维・阿尼西莫夫,俄罗斯历史故事集[M];东方出版社;2009.07.

[4].赵迪,俄罗斯园林的历史演变、造园手法及其影响[M];北京林业大学;2015.01.

作者一:孟刘依(1991.06.01)女,山东安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2013级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

第11篇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学习几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校本实际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必须抓住设计主线,充分利用农林特色,兼顾城市宏观规划,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力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基础课

第1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园林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9-02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在剖析园林行业岗位工作任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与实践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不断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的雏形。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后勤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四个一”并用能力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具体如下:“一颗心”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之心,具备从事园林行业的基本素质;“一张图”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能将一块地变成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能力;“一个景”是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管理能力,能将施工图纸所指定的地域进行施工管理,最终形成景观的能力;“一把种子”是指具有植物栽培管理能力,能进行植物的栽培、养护、修剪等操作技能。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与措施

从2009年学校开办以来,学院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一直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双证化模式的设置。该阶段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结合“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的实施,加强相关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年不断线;“理论够用,专业实用”为能力培养主线,强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专业课程达标指标,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2.模块化模式的设置。(1)实施两个无缝对接工程。两个无缝对接即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其中第一个无缝对接措施是一年级增设“专业认知”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简单的观摩实习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第二个无缝对接措施是实施学年学分制改革,进行第二课堂选修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拓宽学生就业面。(2)设置模块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划分,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小型景观的规划、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二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模块:培养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修剪、维护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园林土方工程、假山工程、水景工程等主要施工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3)培养多种技能。按照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后,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钢筋工、园林施工员这四个证书才能毕业。除此以外,学生在校期间仍可参加CAD制图员、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十三种技能培训。(4)提升实践能力。根据实训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学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修建园林情景教室一间,园林工程实训中心一个,园林花卉种植基地400平方米,园林制图室一间,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室一间。

3.工学交替化模式的设置。(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在总结模块化模式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从而使得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要求教师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授课。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课程实训,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和施工等。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课程,要求学生进驻企业进行6个月的实训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训报告。(2)精选教材、整合资源、压缩课时。选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教材,将施工员、花卉园艺工、CAD制图员和园林景观设计员的培训内容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压缩基础理论课时,增大实践课时,使实践课时由原来的33.22%增至50.90%。(3)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考核。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分开,两项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如植物基础与分类课程考核,分为植物基础卷面考核与实训考核两种方式。卷面考核占50%,实训考核50%。其中,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当场进行40种校园植物鲜标本科属种分类、性状描述、栽培要点阐述。(4)工学交替,增强就业竞争力。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入驻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长达4个月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分析企业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上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工作过程化模式的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重置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后,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实践课程则“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应用性项目”。在工学交替化模式的基础上,对实训课程进行工作化过程具体设计,采用项目向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另外,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新校区校园植物的养护管理,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形成了3个园林实训基地,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砭时事,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教学,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遵循高职教学一般规律,以就业岗位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摸索。该专业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具备一般性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工员或CAD制图员等多项技能证书;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进行角色转化实用性强专业技能扎实。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与探索,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充实,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毛燕.园高职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9-30.

基金项目: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专业建设项目

第13篇

关键词:园林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176-02

我国的园林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由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通过对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常德、郴州等10个地市50个园林园艺企业、30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发现: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对各种层次的人才均有需求,但总的趋势是高级园林人才需求较少,中低层次人才需求较大,特别是中专、大专层次需求量最大,呈金字塔分布状,各层次需求比例是硕士、博士4.14%、本科26.52%、高职专科32.87%、中专中职36.47%。

一、目前园林中职教育发展的特点

园林中职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园林职业能力,在园林生产、技术服务、和经营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园林中职教育正逐渐成为中职重要的特色专业。

因普高扩招、中专文凭含金量少、毕业生素质低就业难等问题而出现了招生难,生存难和不断下滑的局面;不少中职学校的园林专业因此而纷纷面临停办。就湖南省来看,开设园林中职专业的学校,主要是原农业中专学校和各县的职业中专学校及部分城市职业中专学校。目前,开设园林专业的学校在减少,招生的规模在下降,教学质量在下滑,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二、目前园林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园林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学生素质:当前,中职学校没门槛,随意入学。

2.学校管理:主要存在四大问题:(1)专业教育定位不清,园林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具进;没有结合当地实际,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缺乏吸引力。教学上没有上级检查督促,随意性大。(2)硬件设施数量少质量低。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实习场地缺乏;很难满意教学需要。(3)教学上偷工减料,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不完成规定学制。三年学制的中职学校,许多学生却只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顶岗实习”、“勤工俭学”去了,民办学校更是这样。学生没有完成学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往往工作一年左右就离开原岗位,不少学生从此就回家了;家长和社会很不满意,产生了信任危机。

3.教材质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版本多样,由于中职园林专业教材发行量小,出版周期长,目前普遍存在中职教材、高职教材、大专教材、甚至本科教材混用,五花八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2)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有些专业教材仍是10~20年前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近几年园林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与品种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变化很少。(3)缺乏实践指导书,教材的操作性不强,仍强调理论体系;以前普通中专教材还有相应的实习实验指导书,而现在的中职教材缺乏与教材相对应配套的实习实验指导书,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方便。

4.师资队伍:从目前主要开设园林专业的中职学校来看,园林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上均难以适应园林市场需求。(1)从学历上来看:地市级中专学校的园林教师基本上是本科以上、研究生占5%左右,县级中职学校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以大专层次为主。从整体来看中职学校教师学历没有达标。(2)从所学专业来看,地市级中专学校的园林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农大与师大的农学、园艺、果树、茶叶、蔬菜、植保、土肥、生物、等农业类专业的老本科生,真正学园林专业的很少,近十年来进入的很少;而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要是从普通初中分流而来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学园林类专业的所占比例更少。(3)从年龄上看:园林中职专业课教师普通年龄偏大,青年教师少,专业发展缺乏后劲;地市级中专学校的园林教师基本上是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基本上没有,县级中学校园林专业教师由少数老教师承担,中青年教师又多是非园林专业的在顶替工作。

5.教学实践:教学与管理上主要有以下表现:(1)园林中职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不健全。其一,对目前中职教育出现的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实施不到位;其二,日常教学文件不规范,如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学期授课计划、实训实习计划、生产实习计划、学分制管理、学生成绩考核等相关文件资料不完善,对教学管理起的作用不大。(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学模式惯性大。因为园林中职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教学主要采用“教本式”模式、“灌输式教学”、“保母式教学”,习惯于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错位了职业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方法才可能产生与实施。(3)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成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现在园林职业教育评价方法大多仍是沿用中学阶段的手法,虽然在高年级班进行园林施工员、园林设计员、花卉工等职业资格证考试,还是偏重理论考试,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的含金量普通不高,在社会上认同度不高。

三、园林中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园林中职教育要建立基于任务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将课堂的重点搬到生产现场,以提高园林中职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园林中职要有科学的培养目标

从当前园林人才市场需求来看,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目标是“素质好、技能强、适应广、思维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劳动者,强调能力为轴心,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靶子,以“勤奋实干、职业资格、创业精神”作为毕业生的质量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为“园林类部门能就业,因地适宜可创业,职业角色转换快,勤奋努力可成才”的现代中职人才。

(二)突出园林中职专业的行业特色

园林行业是农业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业部门,园林中职教学的重心要落在植物类、农艺、维护等方面,并兼顾园林工程知识。

1.专业设置服从园林市场需求。市场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及时了解园林市场发展状态;专业设置首先应立足当地市场、本省市场,其次才是外地与外省市场,重点瞄准生产一线企业,如园艺场、林场、花卉苗木公司、花店、园林产品商店、城市绿化维护公司、公园、风景与旅游区、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园林施工企业、景观设计公司等。

2.专业知识与技能面适度放宽。专业课程要向农艺和工程两冀发展,农艺方向拓展林业、茶叶、蔬菜、果树等选修课;工程方向拓展土木工程、室内外装饰、平面制图等选修课程;当然,这种放宽以学生自选择为主。

3.专业重心应突出“农字”特色。即突出园林植物种类品种识别、苗木繁殖技术、植物组织培育技术、绿化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植物栽培技术、植物整形造景技术、花卉与苗木销售技术、绿化景点维护管理技术、盆景制作技术、室内植物装饰技术、艺术插花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机械操作与维修技术,等等。

4.专业建设遵循园林行业职业标准。紧密围绕花卉园艺师、园林绿化养护师、园林施工员、园林设计员、园林预算员、园林产品营销员等职业资格来建设、改进、发展专业,开展教学工作。

四、围绕园林行改革园林中职教育

园林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要求园林中等教育思路必须以园林市场需要为中心。

(一)建设校企股份公司办学模式

与基础教育相比,园林中职教育投入高,仅靠职业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问题的,而且学生就业总有需求对接矛盾。校企股份公司可以缓解上述问题。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几家较大园林企事业单位作为学校的董事单位,成立股份公司,建立董事会工作制度,企业负责人参与学校管理。

(二)建设生产应用型教材体系

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校本教材为补充、生产单位操作技术资料为着点,建设统编教材、校本教材、技术资料三结合的生产应用型教材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动态变化的,及时紧跟生产实际。

(三)建设生产操作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突出生产适用性、直观性、操作性、创造性。力争做到主要知识点、主要专业技能按生产实际岗位需求来进行操作式教学。根据园林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具体知识与技能特点可采用先生产实践、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或采用项目式教学为主。

(四)建设生产现场型实训设施

实训设施分校内校外两部分,两部分同等重要。校内的园林生产实验室、园林植物标本室、园林模型室、园林制图与设计室、植物组织培养室等均按生产要求进行建设,所用仪器、工具、药品等都是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校内园林植物园(含苗圃)也应按生产现场要求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五)建设综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含教师和教辅人员,在数量方面,达到师生比为1∶10;学历层次方面,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比为1∶7∶2∶1;技术职称方面,高级、中级、初级比为3∶5∶2;聘用形式方面,校内教师、生产现场专家、生产技术员之比为6∶2∶2;职业资格方面,要求“双师型”教师达70%;生产现场经验方面,要求专业课教师平均在园林生产实践年限不少于二年,而且每年到生产现场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1998.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三大矛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38-0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国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园林专业也不例外。但盲目的教学改革未必能够培养出所期待的人才。其中,存在着各种变化甚至变异的可能性。园林专业要想真正在改革中实现教育质量的目标,应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矛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矛盾、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的矛盾。

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矛盾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人文素质主要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其中,人文知识是关于人文科学学科体系的知识,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如美学、法学、文化学、伦理学等等。

高职院校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重要参数。为此,在高职专业教学改革中,“以职业技能为本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实训工厂”、“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等等成为核心办学理念和追求目标。相关实践往往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忽视个人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工作,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往往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史知识匮乏,对哲学、美学、法学等知识涉猎甚少,对伦理学、心理学茫然无知,令人担忧。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人文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在“重专业、轻人文”的观点大行其道的今天,有的学校甚至演变成培训机构的价值追求,严重地影响到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

以园林专业为例,我国的园林事业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园林设计更多的是为群体、为市民大众规划设计所需要的景观园林,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综合运用人类社会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建筑学、旅游学、艺术学、心理学、行为学、地理学、林学、农学等知识,兼顾水、土、农、林、环境、生态、地理、社会、旅游、心理学等学科,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的各项工程,对于各类环境空间及行为进行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要满足人类生产或生活的需要,不仅要具备特定的功能,还要求有安全可靠性,这是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责任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主体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等内在素质,而缺少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就很难有适用与创新的设计。缺乏审美情趣,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园林工作者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矛盾

高职教育一般只有2~3年的时间,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把理论知识讲授完毕,还要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动手实践技能,以笔者目前讲授园林专业课程的经验看来,实现的难度很大。园林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要求很高的专业,而且必须要掌握大量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由于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各个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往往把职业性作为根本,强调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理论教学。学生仅能够像一台机器那样地“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作”。有的院校过分偏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结果变成“压缩型”的本科,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上学制又短,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上、动手能力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学生就业难。

高职教育改革强调“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知识的取舍上打破学科体系,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所以,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具有从实践中寻找、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典型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从而避免忽视高职教育理论体系价值的形式主义及以实践为本的极端主义。

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园林专业为例,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毕业前夕才集中1~2个月安排实践实习,这种实习只能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校采取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将学生全部集中起来进行模拟实习的方法,这种实习也不易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已无法安心进行模拟实习。笔者以为,应该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实习,即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实践技能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

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的矛盾

知识经济社会注重终身学习,高职教育改革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此外,任何专业都不能保证学生对口就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的矛盾必须得到合理解决。

高职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成为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三方面能力:(1)社会技能,即从事职业活动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等;(2)学习技能,包括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模式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3)岗位能力,即专业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因此,高职教学改革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结构。

专项能力的培养可以在一所学校内完成,根据学生来源的不同,课程设置也可以不同,因为不同来源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也不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及不同地区的需要。还可以利用各个院校的办学优势,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可以加大选修课学分的比例,建设开放式选修课体系,使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结构均做到灵活开放。如笔者所在学院的园林专业就分为四个选修方向:园林规划设计方向、植物种植设计方向、园林养护方向、园林工程施工方向。学生在掌握园林综合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个性、理想、家庭背景等不同条件加强某个方向的学习,形成自己日后就业的主打技能。

高职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当代社会园林行业的迅猛发展,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园林专业学生,是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改善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晓玲.试析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三对矛盾[J].职教通讯,2005(11):16-19.

[2]杨晶.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J].文教资料,2011(5):237-239.

[3]任长印.浅议高职课程改革的五大矛盾[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38-41.

[4]张盈.中外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5]易军,祝志勇.浅析高职园林类专业项目课程改革中几对矛盾的处理[J].教育与职业,2010(14):137-139.

第1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河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4]闫慧,毕翼飞,赵普天等.地方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