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案例研究方法范文

案例研究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案例研究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案例研究方法

第1篇

    近年来,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行政法学研究中迅速兴起。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政法学者开始以“案例”为观察视角,通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等权威媒体登载的典型行政案例的裁判过程,拉近了行政法学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促成了“纸面上的行政法”向“行动中的行政法”的演进;另一方面,主流法学刊物、知名出版机构和最高人民法院都对行政法案例研究秉持了一种积极的回应立场,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系列成果得以公开问世,判例研读沙龙的连续开读则意味着行政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有效沟通,一个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呼之欲出。在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成为时代新宠的当下,客观评价其学术贡献并指陈其局限进而对行政法学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反思无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就我国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贡献而言,大体上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了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受成文法传统的影响,加之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对稀少,我国主流行政法学研究长期忽略对判例素材的运用,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立法论研究偏好。围绕重大行政立法展开研究固然能够推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但无视判例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行法律。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而言,行政法的发展不仅需要立法机关通过创制法律加以推动,而且更需要司法机关通过个案累积加以完善。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成文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使行政审判中的典型案例日益发挥着不成文法源的作用。

    二是推动了行政法制的创新。法律规范易于变动是公认的行政法形式特征。为了缓解法律规范有限性与行政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司法解释、发展行政法律规范便成为重要的路径。近年来,行政法学者通过对诸多典型行政案例的阅读整理,提炼出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行政法规则,推动了中国行政法制的创新。例如,特别权力关系一直被视为行政法治的禁区,但通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履行法定职责纠纷案”等诸多高校被诉案件的审理,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已经被纳入现代行政法治的调整范围,“基础关系”与“管理关系”的区分、司法有限审查与尊重学术自由之间的拿捏都已通过案例的学术梳理得以确立。

    三是提升了行政法学的回应性。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学研究还表现出浓郁的概念法学气息,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充斥于主流行政法教科书即是明证。建立在概念演绎和逻辑推断基础上的行政法学对真实世界缺乏回应性,既无法解释更不能指导丰富的行政法制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当下发生的案例,能够在司法判决与理论研究之间形成紧密而有效的互动,通过规则提炼提升行政法学的回应性。例如,在行政不作为的判断基准上,人民法院并没有受制于现行行政不作为理论学说的束缚,而是基于实质主义立场创造性地演绎了“作为义务源自何处”、“有无现实作为可能”以及“究竟是否已经作为”的三重判断基准。尤其是通过个案特殊情境中危险预见可能性、避免损害发生可能性和公权发动期待可能性的权衡,初步构建了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的分析框架,为行政法上行政不作为理论模型的重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本土司法经验。

    毋庸讳言的是,国内行政法案例研究在取得重大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这些局限性的反思不仅有助于案例研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促使人们思考整个行政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仔细检视近年来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发现个中的局限集中体现在分析素材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就行政法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一是重“判决案例”、轻“非判决案例”。判决案例虽然能够为研究主体提供基本的分析文本,但受制于当事人主张及相关法律争点的拘束,判决范围往往比较狭窄,甚至根本无法触及行政案件背后的政策争议和利益博弈。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仅存在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大量事例则更能充分展现事件背后的利益分布与政策抉择。例如,近年来各地在治理交通拥堵过程中所形成的“私车牌照拍卖”、“单双号限行”、“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曝光酒驾”、“拍违有奖”、“公交特许经营”等举措都曾经引起过广泛的社会争议,显示出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实施者和承受者之间的分歧与交锋。这些鲜活的事例虽然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但同样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围绕各项公共政策正当性的讨论,能够促使行政法学者深入行政活动的过程,探究应当如何形成更富理性的行政政策。遗憾的是,当下的行政法案例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判决案例偏好,围绕非判决案例展开的研究还相当匮乏。

    二是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各类“典型行政案件”、轻基层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新型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剪裁,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同时,在所公布的很多类型行政案件中,原告一方都存在较高的胜诉率,与当下行政审判整体上难以有效保障公民权益的现状明显不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案件的代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案件都是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因而大量新类型行政案件也是最早进入基层人民法院的。受制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富有研究价值的新型行政案件都无法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的视野。一般来说,这些新型行政案件在当时、当地往往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还引起过媒体的强烈关注,因而案件的真实全貌更易掌握,是更为理想的判决案例素材。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烟民被拘案”、“钓鱼执法案”都真切地反映出当下基层行政执法的现实生态,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遗憾的是,这些案例同样没有引发行政法学者的应有关注。

    如果说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遮蔽了研究者的视野的话,那么案例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则直接影响到案例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就目前行政法案例分析的方法而言,主要存在个案研究和群案研究两类方法。其中,前者是针对某一具体个案所展开的“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后者则是以某一具体领域(如工伤认定)、地区(如北京市)或问题(如违反法定程序)为中心,围绕一批案例所展开的“一网打尽式”的分析。个案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法官和学者。综观当下的行政法个案研究成果,法官的研究大多都是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往往站在法官的立场,强调当事人在个案中得以依照何种法律依据主张什么样的权利,或者哪些法律上的权利已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有什么样的救济渠道。一般来说,这类案例分析文章大多遵循“案件是否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事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被告的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法院的裁判是否妥当”的思路。这种源自民法的案例分析方法对于法律思维的训练以及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解释与适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代行政活动过程蕴涵着广泛的裁量空间,每一项诉争行政处理决定作出的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考量,传统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因议题局限和静态论断而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相比之下,学者对个案的研究则超越了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单一分析模式,往往具有更为广泛的议题预设,在对个案法官裁判思路的解析中融入了规范、学说等多类元素,呈现出一种穿行于“个案——规范——学说”之间的研究进路。有的研究者在个案分析中还运用了台湾地区学者叶俊荣教授所倡导的“三层次分析法”,通过“权利与救济”、“制度与程序”、“政策与策略”的三维分析,试图打通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之间的界限,实现行政法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贯通。囿于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缺位和指导性案例信息的片面,学者的个案分析总体上表现出过分解读个案裁判中法官只言片语的倾向。即便是对行政法案例“三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存在或牵强附会或去法化的症状,毕竟并非每个典型行政案例都具有回溯研究的价值,而且一旦回溯至具体的行政管制流程时,行政法学者的知识劣势便暴露出来,研究成果的不断去法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行政法学自身的危机。

    值得关注的是,群案研究近年来日渐获得行政法学者的青睐,其中尤以某一具体领域或某一问题争点为核心的群案研究最为典型,前者如学者对工伤认定、规划许可、信息公开等新类型行政案件的批量式研究,后者如学者围绕违反法定程序如何审查、行政不作为如何判断、行政法规范解释如何审查所展开的批量式研究。公允论之,行政法的群案研究已经成为衡量学者尤其年轻一代学者学术耐心、学术勇气和学术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从本土司法经验的提炼和法学实证研究的强化上看,群案研究在行政法学中都值得进一步倡导。不过,综观已有的行政法群案研究成果,还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群案之间的内在关系殊少关注。案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样本”,如何选择样本、样本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决定着相关研究的质量。就行政法的群案研究而言,不同案件发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并为不同的法官所处理。因此,研究者对群案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必须给予关注,努力寻找不同案件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前案裁判对后案裁判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当下的研究几乎都将群案中的个体视为静态的样本,忽略了不同案件发生的特殊背景和不同法官裁判的行动逻辑。研究者往往穿行于法官裁判的字里行间,从这些并不高明的文字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最终得出多少带有预设性的结论。很显然,这类研究与真正的法学实证分析尚存距离。二是对群案缺乏批判精神。受制于司法体制的束缚和现实利害关系的考量,加之自身法律素养和社会经验的局限,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总体质量尚待提高。即便是最高人民法院经慎重遴选的典型案例,法官的裁判也并非无懈可击。然而,检视当下行政法的群案研究成果,研究者似乎对法官的裁判结论及理由说明都予以高度认同,并经过学理推断之后提炼出中国本土的司法智慧。如此以来,研究者所挑选的样本都成了正确的范本。在缺乏样本批判基础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其可信度和有效性自然就难以排除合理的怀疑。

第2篇

 

“写”——自我反思式案例研究

 

“写”案例,就是把观察到的、典型、有价值的教育故事,用文字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反思,感悟教理念,调整教育策略在以“写”为主的案例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自我反思式的操作方式。

 

反思自我:以个体研究、个体反思为主,写自己教育实践中的故事、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表面来看,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反思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它比较狭隘、封闭,老师容易受思维定势和自身有限经验的影响而无法超越,准以突破。

 

解读他人:通过观摩他人的活动,分析解读他人活动中的些事件、案例,来分析、反思、迁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一种是解读同伴:通过观摩同伴的教学活动,对活动中典®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并反思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想法与行为,借助于他人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另一种是解读名师:观摩“名师课堂”的视频,总结提炼学习后的感悟、体会与收获,以及对己实践的帮助等,解读名师的优秀课对我们会冇很多正面的、积极的影响,直接产生良好的指引效果。

 

不管是反思己还是解读他人的教育案例,都是个体通过观察和忆记录具体的案例过程,然后进行自我反思,提升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策略优点为:能够较为灵活方便地录案例,促进和提高研究者的观察反思能力,提升其研究的热情,并能收集和整理卡富的实践研究资料,适合普遍推广和实施。其不足为对一个个案的研究和解释,一般都是不完全的,研究者不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中的所有变都揭承出来,即使是某些主要的参量揭示出来了,研究结果也会受到研究者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

 

“说”——巨动交流式案例研讨

 

“说”案例,是以案例的形式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以引发更多人的主动分享、谈论,及探讨教学有关的问题这种交流可以是日常随机产生的非正式的交流,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老师在聊天时,分莩和幼儿在一起时的有趣故事,这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以是专门组织的、有一定目的性的较为正式的案例交流会,下面主要说说比较正式的案例交流会、我们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的交流会,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群体对话,达到超越白我的目的,从而更深人地探讨研究案例。

 

是研究小组内的案例交流活动研究小组是打破年级组界线、根据教师意愿和特长形成的,各组根据需要开展活动例如我们开展“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案例研讨交流活动,首先,研究小组内的老师互相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互相研究教案,通过具体的案例呈现活动设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读,以案例或案例群的形式现出来其次,研究小组内的老师集中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存在的关键性的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初步商讨解决的策略,并由位老师进行整理形成较为完整的文本资料接来,老师们各在实践中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年级组内的对话活动“-课三研”活动是适合在同一年级组内开展的研讨活动,它已经成为教研活动新的探索方式它重在探讨对于同一新教材内容,在不同班级如何进行不同的选择、加工和创编,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提高教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例如我们开展的大班科学活动“牢固的纸桥”一课三研活动,通过确立研究主题、现场观摩、集体反思、实践、阵研讨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注重观察、分析、解读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究行为,组内老师共同交流,分析寻找问题,探解决策略,通过反复实践反思,最后形成年级组内的集体经验。

 

以“说”为主的互动交流式案例研讨,不仅使更多的人分亨井述者的教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多元的、更健全、更有意义的“实践研究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教师研究者之間、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对话、沟通和交流,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取得发展其不足之处为:作为一线教师,平时还有其他大量琐碎的作,能够聚集交流的机会是有限的。

 

“演”一情境表演式案例研讨

 

“演”案例,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再现,教师在模拟演绎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感受教现场,并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共享,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转化自己的教育行为。

 

第一步是准备阶段:走进教学一线,寻找典型的教育案例,由一位老师负责撰写案例,提出研讨问题;其他老师思考案例的研究价值,搜集相关资料第二步足教研现场:第一次情境表演式研讨,老师们先运用表演的方式再现教学案例现场,然后进行现场研讨.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讨策;第二次情境表演式研究,运用研讨的对策模拟解决实际问题,并由扮演“幼儿”的教师提出“新问题”,交换角色即兴模拟解决问题;最后现场总结第三步是总结反思整理,包括现场过程资料整理、总结分析、全体教师就研究问题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和进一步反思跟进例如“好玩的报纸”探究活动:找案例,提问题一进班观摩提出“报纸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一个孩子说“折飞机”,得到肯定之后,其他孩子跟着说“折钢琴”“折大炮”“折青蛙”面对孩子的从众现象,老师应如何应对呢?演案例,研问题——我们先进行了模拟式案例表演,然后现场进行了分析思考经过讨论,老师们觉得幼儿的从众现象,主要是在于老师对“折飞机”的评价。老师说:“真棒!你想得真好!”所以很多孩子都往折东西上想,希望同样得到老师的肯定。我们建议老师改变这样的评价,可以说:“真棒!你跟别人说的不一样!你的报纸可以用来玩!除了玩,还能做什么呢?”针对这个策略,我们进行了现场表演,下面的“幼儿”故意对老师“发难”,想象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大家再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更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预测想象幼儿的思维。

 

“情境表演式”的案例研究,能引领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体会幼儿的心理需要和感受,从而使教师逐渐形成“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还能帮助教师重新回归到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思考在情境中学习探讨,是一种问题基础上的研究,这一方式很适合较为感性和善于表演的幼儿教师,因此,我们的案例研讨活动更生动,更易被大家接受和喜爱不足之处在于对现场研究人员的即兴分析思考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主持引领人员的总结提升能力要比较高,所以现场的理论提升和总结归纳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需要仵实践研究中来提高这种能力。

 

“摄”——现场回放式案例研讨

 

“摄”案例,即通过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捕捉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回放的方式真实地再现现场实际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和思考,可以是个体独自反思,也可以是群体共同反思。

 

我们在实践中更倾向于运用摄像机来拍摄教育教学现场。这分为两种情况:-是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情况,请其他人员拍摄自己的教学活动,自己观看,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二是拍摄靶子课,针对研讨主题,反复观看捕捉相关的案例.通过网络论坛或集体研讨等方式对案例进行互动式的、群体式的交流分析在我们开展的社会活动“方格子老虎”的活动中,综合以上几种方式开展了一次多元化的案例研寸活动,首先是自我观看与反思,以前总是去看别人的课,去评价别人的教态、教法等,而对自己的教学现场感比较模糊。通过看自己的课,能更好地感受、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分析反思自我,效果更直观、更深入其次是其他老师开展的论坛交流以往只有到现场听课的老师才能参与研讨,而拍摄录像后,其他没有参与听课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随时观看教学录像进行评论。

 

案例的持久保存与记录,方便我们随时观看,研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另外,真实的现场可以不断地冋放,可以帮助我们反复地思考与研究,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分析也不一,都可以更清晰地以现场案例来说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不足之处在于想要拍摄需要的案例时.不一定会如你所愿而发生,需要等待时机;而当典型、精彩案例发生时,也会因没有做好充分的拍摄准备而错过。

第3篇

关键词: 案例研究;分析单位;证据分析

1.前言

案例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到公共行政领域,这种方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考夫曼对五个森林管理区的管理员进行了详尽的访谈,自下而上地检讨组织的运行。另一项比较有名的研究是塞尔兹尼克对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研究,他力图通过单纯的案例描述来展现组织的普遍行为。为了更好的了解与掌握这种方法,本文节选了此前学者已经研究过的案例,根据罗伯特・K.殷所提出的案例研究的六个环节,对案例的每个环节逐一进行分析,在理解作者的具体操作情况的同时发现案例的不足,从而深化自己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

2.案例回顾

根据罗伯特・K.殷的定义,案例研究是“一整套设计研究方案必须遵循的逻辑, 是只有当所要研究的问题与其环境相适应时才会适用的方法, 而不是什么环境下都要生搬硬套的教条”,比较适合“怎么样”和“为什么”两种类型的问题。案例研究应该是一个线性的、反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设计、准备、收集、分析和分享六个主要步骤。本文节选的案例基本上是按照上述六个步骤展开研究的:

2.1 计划

案例研究的计划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问题,明确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依据。20世纪90年代的社区建设运动兴起,这场运动在带来大规模人口流动问题的同时也促使政府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方式发生了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居民的自治意愿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需要和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要求如何在社区中顺利衔接,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基层治理的重要问题。①这一现象吸引了作者的注意力,并思考作为治理社会的政府,在商品房小区中发挥了什么职能。因此,作者把研究问题确定为:在商品房小区这样一种居民自治意愿较强、多元治理机构兴起的新型城市基层单位中,政府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对北京市芳雅家园商品房小区治理实践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对政府治理的策略和特点进行总结。

2.2 设计与准备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界定分析单位、确定要研究的案例以及设计案例研究的形式。首先,作者对分析单位做了明确清晰的界定,商品房小区是指该小区中的住房完全是作为商品通过自由的市场买卖而为业主所完全拥有,排除了具有福利性质和不完全产权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有单位资助背景的团购房和集资房,因为这类住房所构成的小区中,政府和单位的权力具有独特影响,所以不在讨论范围内。

案例研究的准备工作,始于研究者个人技能的提高,还包括接受案例研究的专门训练,拟定案例研究草案,对候选的案例进行筛选,以及亲自开展试验性研究。在确定研究对象时,作者认为完整的商品房小区应当包括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因此,要厘清此类小区的治理实践特点,必须要选取这三个机构都齐全且运作正常的小区。

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发现在北京市3099个小区中,只有511个成立了业委会,而在业委会中,又有许多是徒具其名并没有开展常规性工作的。芳雅家园小区至今已有三届业委会,在小区治理的制度建设和处理与各方的关系及事物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有助于说明在商品房小区的治理特点。因此,作者经过仔细筛选,最终选取了北京市JX街道办事处ZB社区的芳雅家园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该案例采用的是嵌入性单案例研究。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政府在类似芳雅家园小区这样的商品房小区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根据事件性质、紧急程度、涉及当事人范围程度的不同选取了若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总结政府部门在这类小区中的主要职能。主要有养犬管理、业主侵占公摊面积、会所问题、反污染活动等。通过对多个嵌入性的项目进行分析,作者清楚地看到了不同事件中政府角色的不同。

2.3 收集

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多种来源的证据并形成案例研究的数据库。在收集过程中,一个一以贯之的总体目标是,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真实事件和行为方面的数据。案例研究的证据来源主要有六种:文件、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实物证据。综合收集这几种来源的资料会进一步提高资料的质量。

该案例研究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收集资料环节。首先,作者于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在该小区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如2005年7月12日访居委会许可,得到的资料和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证据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同时见解会比较深刻。其次,作者在小区论坛上找到了大量关于小区治理的一手文件和材料。比如,《芳雅家园管委会致海诚物业公司的函》、《芳雅家园业委会致北京市房地局及朝阳小区办的函》、《朝阳小区办的意见》等等。此外,作者在就某一事件进行分析时还用到了当时北京市如何成立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法律文本和物业公司管理文件。根据收集的资料,作者将该小区治理中发生的相关事件整理如下表:

2.4 分析与分享

证据分析包括检查、归类、列表、检验,或合并证据,以根据实证依据得出结论。根据罗伯特・K.殷的观点,证据分析有四大策略是以理论假设为基础、进行案例描述、结合量化资料和质性资料以及检验对立的竞争性解释。该案例研究在分析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者对每一个嵌入型分析项目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小案例的回顾,我们能清楚的看到政府在不同的治理方面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然而,作者在分析阶段没有充分利用量化资料并结合具体的分析技术展开分析。量化资料的缺失实际上是资料收集环节的不足,作者注意到了要如实的还原事件本身,但却忽略了用数据说话。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有该案例研究的性质有关。在确定进行案例研究时,作者把案例定位成描述性案例研究,旨在通过描述具体事件以体现政府在小区治理中的不同作用。

分享则是指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把研究的结论和新观点呈现出来。作者的案例研究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问题的提出、

(下接第76页)

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以及结论。整个报告逻辑清晰,但与书中所提到的六种研究报告的结构都不是特别吻合。然而,在第二部分对案例进行描述时,作者采用的主要是时间顺序结构,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陈述了案例研究的例证。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采用时间顺序存在一个缺陷:即通常对早期事件关注过多,而对后来的事件关注则不足。这也是该案例研究报告中的一个不足之处。本案例研究的时间跨度大,作者以不同方式收集了近八年时间发生在小区中的一系列时间,在撰写报告时要想把所有案例完整呈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第二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头重脚轻的特点。

2.5 小结

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作者基本上解答了所提出的问题。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她发现,在居民自治动机和能力都较强的商品房小区中,政府的新角色是宏观方向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组织关系的协调者和问题解决者,主要在授予合法性资源、协调机构关系和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作用。虽然该案例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该小区的实践毕竟让我们看到了进退有度的掌舵者的政府新角色的出现,对于社区管理这一研究领域有很大贡献。

3.结论

总的来说,案例分析有助于对现实中某一复杂和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通过案例研究,人们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案例研究还使人们能建立新的理论,或是对现存的理论进行检验、发展或修改,同时还是找到对现存问题解决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个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研究工具,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学术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社会,2005(11)

[2]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3]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的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4] 李平.曹仰锋.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5] 陈向明.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一卷).重庆大学出版社

[6] 陈向明.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二卷).重庆大学出版社

[7] 黄江明.李亮.王伟.案例研究:从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论.管理世界.2011年第2期

第4篇

关键词:培训教学;教学案例;开发过程;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38-02

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决策、采取行动。管理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卓有成效的手段。案例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开发优质案例,案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国内实践来看,由于条件、资金、环境等因素限制,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引入了很多哈佛案例、毅伟案例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环境、话语系统以及思维方式等迥异,并不适合我国的案例教学。尤其对于干部培训教学,国内编辑出版的案例教材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案例教材从事件的发生到案例素材的采集与编写,再到案例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都有明显的时间差(一般要2―3年),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时候在时效性与鲜活性方面略显不足。

从当前研究来看,国内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案例教学特点和优势的阐释,对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介绍,在教学案例开发方法研究方面,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开发方法做指导,案例教学的优势无法得以持续发挥,教学案例开发很可能陷入瘫痪,耗资耗力耗时,但却收效甚微。基于此,借鉴国内外教学案例开发经验,设计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部培训教学案例开发方法体系,对提升在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一般过程

在干部培训中,优质教学案例是关于某个组织/事件的生动故事,告诉学员人物/组织所面临的困难和复杂局面,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能够帮助学员很好地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分析与设计,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把他人的经验内化为学员自己的心得,成为未来处理类似问题的潜在能力。

优质教学案例都是建立在系统开发基础上的,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教学案例的选题与开发筹备、调研与访谈、教学案例的编写与审核,具体如图1所示。

二、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方法

(一)案例选题与开发

1.教学案例的来源

获得教学案例的来源是第一步。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通过观察,从积累的素材中挑选感兴趣的组织/事件,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所熟识的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是其现实工作中急需的又不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还可以从组织获得。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循典型性和普适性的原则。

2.确定项目资金来源

案例开发涉及差旅费、材料费、劳务费等,在干部培训教学中,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资金来源。因此,在开发之初,就需要确认该项目的资金配备情况。例如,组织是否提供资金支持,所在学院会提供哪些支持等。

3.团队的组建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当确认获得案例项目后,需要确定开发团队,案例开发小组一般包括指导教师、研究助手。指导教师全面掌控案例开发的质量。研究助手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和评价,并与指导教师商讨案例的主题、用途及定位,初步拟订开发方案。

4.初次接洽

确定目标组织后,需要与目标组织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组织接受调研后,需要确定对方的联络人,提出案例写作需要的帮助以及组织可以提供哪些层次、哪些级别、哪些深度的帮助。

(二)调研访谈

1.识别受访对象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要通过案例的主题来确定受访对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请组织提供接受访谈的人员名单;二是根据组织联络人的介绍来识别正式访谈的对象。从而剔除对案例主题不知情、不相关的领导。之后根据素材搜集和案例的主题撰写访谈提纲。

2.访谈与观察

访谈是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对案例开发的核心工作。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提问,对一些可能涉及隐私的问题可以委婉地问。受访对象可能会出现回答不明确的情况,这时可以采取追问和反问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受访对象回答的信息进行交叉印证来获得准确信息。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目标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组织真实的客观资料,而且实地调查亦有可能补充访谈提纲中未涉及的问题。同时,为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后期案例撰写的方便,在获得目标组织允许的情况下,访谈时应尽量做到录音录像。

(三)案例编写与审核阶段

1.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包括两部分,即案例文本和教学使用说明。

在编写阶段,教师需要将访谈获取的信息、组织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搜集的素材等零散的信息归类到一起,并进行初步的甄选和整合,形成写作意向。之后,针对获得的资料与素材,由教师与指导专家共同商讨如何撰写该篇教学案例,并形成初步的案例写作大纲和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编写者极易淹没在大量的资料、数据和访谈记录当中。因此,需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整理归纳,甄选可能会用到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加工。

2.提交审核

案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应做适当的掩饰处理。案例正文完成后,需提交给被开发组织审核,并询问对方案例中是否存在情节表述不当或数据不实的地方,同时与对方签订“教学案例授权书”,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授权及争议等问题。

3.反馈与修改

教学案例开发最终要应用于课堂,进行实践检验的。教学案例要紧跟形势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案例中蕴含的原理可能会永远使用,但案例的内容会过时。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课堂反馈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对案例做更新、维护及修改,以不断满足教学的需要及需求。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方法;战略营销学;一般性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98 — 02

战略营销学(strategic marketing)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国外对战略营销学学科的设置相对较早,已经较为成熟,在高等学校中也较为普遍;战略营销学在国内还处于启蒙阶段,仅有少数重点大学的经管学院(商学院)设置了战略营销学专业。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精神要求,河南大学于2011年新增了战略营销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已具备了从2013年开展研究生招收和培养工作的条件。以笔者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在探讨该学科的建设规划时,强调提出了案例方法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战略营销学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方法。战略营销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其在教学与研究中使用案例方法,案例方法在该学科的使用受案例方法一般性分析的规制。

一、战略营销学发展、内涵及其学科特点

关于战略营销管理研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利盎和纽曼讨论了营销活动所具有的战略性质,从此营销活动被作为具有“战略”性质的行动提出来了”。1983年萨伯汉西发表了论文《战略营销进化》,解释和归纳了战略营销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显著区别。1989年肯甘在其著作《全球营销管理》提出战略营销是市场营销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进入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战略营销在模式及实现路径上对照于传统营销管理展开较为广泛的研究。1992年《战略营销期刊》(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创刊,以发表战略营销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战略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有了零散的研究,在本世纪初战略营销真正地导入, 而后相关的教材和文献陆续出版,其中,李怀斌教授主编的《战略营销学》较具代表性。目前,在我国对于战略营销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战略营销概念的解读和理论框架的构建上,高层次研究成果还相当的匮乏。

战略营销学的内涵具有多元性。其中,西方学者黑曼认为是将企业的战略进行营销;彼得森认为是从战略的高度、以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计划为基础,对企业在产业和市场领域的竞争做出全局性的长远规划,以求获得长久竞争优势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克斯特认为是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核心来进行营销管理的过程。国内学者杨望成认为,以消费者导向的营销观念存在忽视竞争的缺陷,战略营销强调消费者与竞争者之间的平衡;另外也有学者强调指出战略营销因其“战略”特征已经成为营销管理的主流范式。笔者认为,战略营销学的学科内涵为:企业运用战略学的理念、原理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的营销努力获取竞争优势并最终实现与顾客交易,以提升企业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认为,战略营销学的学科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略营销管理基于竞争导向和顾客导向,并实现了超越;第二,战略营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战略营销活动;第三,战略营销是战略管理与营销管理发展的前沿动态;第四,战略营销强调顾客驱动与竞争优势; 第五,战略营销强调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动态性。

二、案例方法的一般性分析

1 案例问题选取

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选题不科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问题的无法验收性、问题的一般主题性、问题的构念性、问题的模糊和宽泛性以及方法的选择不当等几个方面。案例方法运用中问题不规范性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问题的提出上还存在一系列的误区。在案例方法运用中如何提出问题?通常来讲,确定科学问题的方法在于观察,而观察是可以来自案例方法使用者的研究兴趣、文献阅读、课题以及与专家和其他学者的交流,当然,对案例企业的实际调研也是案例问题选取的重要渠道。

2. 案例计划开发

案例计划要求案例要有明确的案例焦点选择。案例计划能够有效地推进案例的开展。案例计划开发是一个过程,可分为多个步骤。比如:总体描述案例目标、采访目标组织、数据需求表、时间安排以及案例报告等。关联多个案例计划步骤,系统地考虑是案例计划成功开发的重要保障。

3.案例信息与数据收集

案例信息与数据收集是案例一般性分析的重要环节。案例的信息与数据来源具有多元性,不同来源的信息与数据的丰富程度、质量获取成本等都是有所区别的。在案例中通常的信息与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文件、档案、访谈、直接观察等。值得指出的是,案例研究需要围绕研究主题开展相关信息与数据的收集。

4.案例信息与数据分析

案例信息与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研阶段,案例研究至今还缺乏规范化的信息与数据分析方法。有学者研究认为,案例信息与数据分析的总体思路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以研究假设为主线进行分析;其二,以案例描述为主线进行分析。另外,在案例信息与数据分析中,案例分析技术也是很值得注意的方面。

5.案例报告的编写

案例报告是案例研究的最后阶段,案例报告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案例研究成败的重要标准。关于高质量案例报告的标准还并不统一,具有多元性。其中Yin的最具有代表性,Yin认为高质量的案例报告具有以下五个标准:其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二,保证研究的完整性;其三,能够对竞争性假设做出解释;其四,展示充分的证据;最后为结论具有代表性。遵循以上原则,对高质量案例报告的编写具有重要意义。

三、案例方法在战略营销学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案例方法是多层次学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法。案例方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商学院就把其应用到商务管理的课程之中,如今案例教学法不只是少数精选商学院课程的专用手段,它已经在很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战略营销学作为一门商科课程,选用企业案例,运用真实管理人员的决策故事,通过参与和协作方式进行学习,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比相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激动人心的教学手段。是否真正有效地采用案例方法,进行战略营销学的教学,以下几点值得强调:一是参与案例的调研与写作;二是配备有利于有效的班级和小组讨论的设施;三是足够的个人准备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安排;四是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与开发的学术贡献。案例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案例采用,教学型案例开发是案例方法在战略营销学应用的难点。案例方法对提高战略营销学的教学效果,增进学生对该学科理论的理解与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营销学的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研究性案例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它既区别于教学型案例,又与其具有一定的关联。在科学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战略营销学领域的相关学术命题进行研究,对于高端研究型案例学术成果的取得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战略营销学的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学界和业界应加大案例研究方法在战略营销学中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02):100-105.

〔2〕 刘庆贤,肖洪钧.案例研究方法严谨性测度研究〔J〕.管理评论,2010,(05):112-120.

〔3〕 毛基业,张霞.案例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及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8,(04):115-121.

〔4〕 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82-85.

〔5〕 冯海龙.浅析营销案例研究〔J〕.企业活力,2004,(10):38-39.

第6篇

案例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的联系中介。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解读一段教育理论、诠释一个教育理念,示范一个指导策略;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中过于偏重抽象的理论、原则的空泛。

(一)理论意义

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基点,探索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它以形象、具体的方法为表征,实质由是高度的理论抽象和逻辑综合。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历年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栏目策划、设计、前期准备、运作到节目的播放等一系列幕后的机制的介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与栏目评选的实践进行一次“对话”,用教育理论解析栏目教育的实例。(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的素材来自于社会生活、人民大众的实践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和真实情景的感染性;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2)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实际问题,采用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着重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案例分析法不仅可以从栩栩如生的案例实景中,体悟、领会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而且还可以真实观察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之道,凸现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

(二)实践意义

1.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案例教学就是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例作为课堂分析对象,通过亲临体验、深度解读和理性思考,用教育的方法理论解析案例及情节展开过程中采用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手段、方法,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际应用问题。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度解读,体验案例实践的理论意义,从而实现对教育理论的选择、思考与实践,并对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力保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科学化和创新性。

2. 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案例教学最大的裨益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感动中国》栏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型综艺性栏目,也是一个将政治性、教育性、感染性和艺术性融于一身的栏目,栏目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此为案例,介绍节目幕后鲜为人知的策划过程、运作过程、评选过程,通过组织过程展示,让学生领会和体悟隐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总结方法的理论、原则和规律,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再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掌握理论、分析问题、方法创新的能力。

(三)学术意义

《感动中国》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政治影响广泛、教育意义深刻、综合性强的经典栏目。选择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一是因为该栏目运作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同节点,都昭示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随着栏目幕后运作场面的还原、展开,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法进行逐个展开分析;二是因为该栏目是一个综合型节目,案例描述过程本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案例解读过程中也可以将多种相关联的方法有机组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解剖和组合方法,综合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方法之网”,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艺术之美。因此,以此为案例,除了案例内容所透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案例本身的开放性也是我们案例研究中的一个学术创新,它既可以将一个大案例分解成多个相关的具体案例,分门别类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教学意义,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地、综合性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组合起来解读、领会。

二、研究内容

(一)案例简介

研究思路:通过对连续八年的《感动中国》栏目的总体介绍,栏目产生的意图、评选的过程、栏目的运作方式、典型参选人物事迹等的介绍,完整地介绍《感动中国》栏目。从栏目介绍的过程中,总结和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教育艺术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益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寻求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感动中国》栏目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的介绍,实现全体同学的充分参与和教学的双向互动。在学生的讨论、阐释与模拟在场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解读、体悟抽象的理论观点,把握系统的理论架构,理解生涩的教学内容,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内容

《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希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新闻人的职业敏感以及符合国家新闻规范的价值理念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年度新闻人物”,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通过“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以评选出当年度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内容,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

(三)《感动中国》栏目简介

1. 年度人物的评标准。《感动中国》对“年度人物”的定义: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评选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2. 《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流程。《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有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

(1)前期人物资料是随着前期策划工作一同展开的,先由中央电视论部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列出一个大名单。

(2)《感动中国》正式对外评选启动通稿,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候选人物,不断补充进大名单。

(3)选出打动人心的二十几名候选人,并以更详细的篇幅对其事迹进行介绍,列出小名单,约22到25个之间。

(4)同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官方网站展示大名单上所有的候选人。12月中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上投放,网民推选他们心中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2月底,节目组将经过反复筛选的小名单寄发给由四十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推选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推委会成员在收到的候选人物名单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人物,并填写推委会成员的推选意见之后,再通过邮寄、电子邮件或者式反馈回节目组,形成推委会意见。

(5)第二年l月初,《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录制工作开始筹备,推选出10名最终的获奖人物以及一个特别奖,上部主管部门,经批准,最终确定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

3. 《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以及节目制作流程。

(1)《感动中国》启动、筹备阶段。工作人员开始收集可供入选的人物资料。

(2)进一步完善人物资料的收集、核实工作。

(3)正式启动,对外活动启动通稿,同时开通栏目官方网站专题

(4)《东方时空》开始摄制呼声较高的候选人物的纪录片。

(5)确定获奖人物,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节目录制、播出。

4.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思考。本案例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具体方法理论模块教学的应用,也可在具体方法逐章讲解后,通过本案例进行方法综合应用。

(1)通过对《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设计目标、运作章程和评选流程的简单介绍,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方式、“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人物遴选的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等方面的分析,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方法论和网络方法论。

(3)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的介绍、获奖感言(视频展示)的宣读等方式,提高榜样示范方法论、感染教育方法论的理解。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内容体系、方法论发展趋势及方法模式建构等。

(二)比较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各种具体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种具体方法运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实践效果。

第7篇

关键词 法律课 教学 案例

高校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比较抽象,其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加之法律课程所占的课时总量较少,通常只在一个学期开展,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呢,如何通过短短的法律课程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所有法律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讲解法律理论或法律规定,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选择并运用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节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掌握有关法律规定或理解相关法律理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选择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例,也可以选择社会热点、焦点案例,但所选案例要求真实、准确,不能胡编乱造,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这样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选择来源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师治学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把学生的间接经验转变为直接经验,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

(二)典型性原则

所谓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原理规范的联系性,要求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教学大纲,选择能够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使用这种案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研究和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并领会法律原理、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选择要做到两点,一是要针对教材内容选择,以体现它为教材服务的目的;二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中的热点问题进行。

(三)适应性原则

选择教学案例时还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如对初学法律的学生,一般要选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生,选用案例的难度要相应地增加,可以给他们提供综合难度大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选择案例也要注意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点,使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思考,深化自己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法律意识。

三、案例教学方法的讨论

(一)分析案例

根据上述案例选择的原则挑选典型案例以视频、文档的形式准备好,对视频案例可以用摘要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发给同学们阅读,所选择案例的针对性要强。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同时设置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的准备主要包括阅读案例,了解案例的内容,根据老师提供的延伸阅读文献进行扩展阅读以便为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前期分析,并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内在矛盾进行剖析,同时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观点,并提前进行理论的准备,以便在讨论中对学生加以引导。

(二)提出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时机的把握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分析案例类型及所反映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目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选择性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即可。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课堂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法律依据。

(三)案例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通常采用分组讨论模式,即把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个讨论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各自观点和立场,并陈述理由,同时要求各小组能够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比较。在进行全班讨论是,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同时要求该组其他成员记录本小组的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然后在全班发言交流,其他同学亦可做补充性发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推理,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并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氛围。

四、案例教学方法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的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要求教师收集同学们的讨论稿,及时对案例教学的效果做出总结,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以利于今后案例教学的改进。引导学生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运用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提高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提高学生对案例的书面分析能力,同时也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再回顾和总复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

作者简介:申子夏(1982-),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纪检监察助教,研究方向:高职高专法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盛高璐.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46-47.

第8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 案例 专业 教学

一、成本管理教学案例的概念及意义

(一)案例教学概念

案例教学通常是经过教师引导,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从模拟现场实际出发,将企业实务模拟成课堂实景,生成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教学案例的实践替代性来反映实际的一般情况,并试图归纳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再用理论指导具有同类问题的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获得经过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后的认识。

目前的成本管理案例来自国外成熟的教学案例比较多,但是如果是通识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库的提取方式,则更简单、方便。但成本管理的实践可谓千差万别,找到共性比较难,尤其是在不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的要求下,差异更加显著。由于目前《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门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受众群体主要还是学历型研究生,根据目前的学生来源分析,多数还是由本科学习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因此工作经历几乎还是空白,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本的流转及概念的扩大并无实务上的感性的认识。

(二)成本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成本管理的案例教学其实就是围绕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展开的,在我国企业中挖掘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新经验并引导提升到理论层面,通过案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是普及管理会计知识并强化成本管理作用的非常好的途径。

1.提升实践水平。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模拟实践,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实务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案例内容的分析,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的实践技能。

2.强化师生的互动性。案例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等备受诟病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关内容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由于教师负有引导义务,自身的功底必须过硬,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提前准备及全方位掌控的内容,也促使教师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深化。

二、成本管理案例教学内容选取要求

(一)专业化要求

近年来,成本管理的体系化逐渐清晰,其基本思路是: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管控的绩效评估,除此之外,还包含许多新型的所谓特殊成本的分析。2014年财政部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是关于成本会计最新的要求,所有案例中涉及到成本核算方法的都需要重新梳理。同时,财政部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可见,从今年开始,关于成本管理会计方面的制度性建设逐渐启动,因此成本管理的专业化要求明显强化。

(二)时效性要求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属管理大类,众所周知,随着行为科学、数学理论等科学的大量应用与管理实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并不断替代旧有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兼具会计学中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会计学中的适用准则、原则、定义不断获得新的解释和补充,这样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案例就要求更新,并不断引入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

(三)成本范畴要求

通常在成本会计中所研究的都是泛指产品成本,而在管理会计中成本的概念范围更大,比如用于决策的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用于新的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成本应用方面的物流成本、资本成本、项目成本、质量成本等,因此成本分析所涉及的面会扩大许多,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三、案例教学中的困扰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的丰富程度、教师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实务理解程度、教学课时的充分与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一)原版成本管理案例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脱节

目前引进的部分原版教材中不乏有鲜明特色的案例供参考,原版翻译教材普遍希望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使用作业成本的概念,并使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进行决策。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并未使用或仍然无法使用作业成本法,使得理论上非常先进的核算与管理思想无法实施。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大量的实务案例,却没能充分组织与利用,很少有鲜明特色的案例被教材引用。

(二)学生层次的不匹配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跨专业、无实际经验及缺少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目前会计专业的研究生中,跨专业学习的占有三分之一强,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凤毛麟角。由于应付巨大的考研压力,多数学生仅了解应试的几门课程,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不得不在读研期间进行强化。对于研究生而言,通常学校都有实践环节的要求,但当无法或未能深入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时,想了解成本的形成、内涵及其对定价、盈利的影响,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课时分配

目前,教师中有工作经验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案例引导上的自信不足,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并期盼案例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对案例的多角度、多立场、多样化的分析不足。同时在学校的考核中对于相应的案例分析往往又希望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以指导学生,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

四、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建议及思考

(一)案例内容的覆盖面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要有所覆盖,要有针对性,即制定目标。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评价等章节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案例首先要体现这个中心目标,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专题性案例和综合型案例应该反映和诠释不同角度、不同范畴的成本理论,以各章节的知识点为主线设计相应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深化理论教学。如,遇到成本企划这个内容时就必须要对企业成本的构成、产品的成本内含及产品生产及销售流转过程中的成本消耗等进行细分,这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成本称谓,在定义上就要求明确把握。

(二)案例设计要有时效性

目前,写入成本管理教材并在课堂上讨论较多的绝大多数属于早期的经典案例,某些案例不仅对当初的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实时跟踪把握政策、制度方面的变化。比如,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于存货成本的确定要求我们了解准则修订后的处理方法,否则存货成本的定价就会出现错误。再比如国外经典教材中多数会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案例分析,但是当所选用分配方法、分配基准需要确认是否符合对外报表披露的要求时,纯计算的内容可以解释并接受,但只能用于企业内部的决策之用,而无法列举在对外报表分析之中,这是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必须要注意的。

(三)案例设计要有教师参与

教师要关注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密切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例素材。通常不会有现成的案例资料,需要教师从相关的新闻媒体中广泛寻找,精心整理,编制成适合教学的案例,有时还可动员学生参与编制案例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敏锐的洞察力、文字分析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产学研的机会,发现和酝酿案例内容,这样案例的新鲜感时时存在,同时教师在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流畅。

(四)现场的模拟化要求

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模仿实务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供学生们讨论和分析,由于学生缺乏实践过程,这样的模仿就会显得比较幼稚或不真实,这就需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引导,告知实务中的状况与实际环境。

现场化模拟的方式有多种,如果教师对案例的场景非常熟悉,可采用PBL模式。PBL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协作且能够主动地解决真实性问题。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思路强调“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不同学生通过提出各自不同的问题,展示出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比较好地将现场不熟悉、不懂的情景作为问题设计提出。因此教学程序可从问题开始,学生根据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得案例学习小组成员不但可以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还可以从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获取知识信息。这个过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根据PBL的思想,可采用的模式是通过“问题激励―知识构建―综合运用―总结反思”四步进行展开的。

在案例的编制、形成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成败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案例学习的整个流程,并积极准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知识储备,做好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必要的前期工作。X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批判;价值;运用

案例研究方法作为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行为和企业结果进行剖析来总结企业管理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决策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当前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性非常大,尤其是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更是与政治、经济、市场等多种变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企业在每个阶段时期所应该采取的管理方法都各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开始提出,以研究案例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科学,这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误区,使其在未来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照本宣科,给学生带来误导。那么案例研究方法能否被运用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呢?以下本文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1.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一直都未曾中断。并且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越来越激励,人们对其的批判言论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讲,反对将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主要是说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多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在批评案例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还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外部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也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点。它不宜于通过实证来对其进行研究,只能利用构筑理论以及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对其工商管理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

2.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在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其还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的。笔者认为,能否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和教学领域将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发挥出来,主要在于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为了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认识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以从其发展历程和其工商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2.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案例研究方法最早的代表就是教学案例学派和经济主义学派。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将案例教育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商业的教育过程当中,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在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管理教学文集,这也为案例教学研究方法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以后的30年中,案例教学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直到20世纪中期,在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案例研究方法才等到了一定的推广。而在我国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高校中教学过程中的广泛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方法在我国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开办了许多案例培训机构,来促进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

2.2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

从工商管理发展史来看,当前存在的许多管理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出来的,其中存在的极大部分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而来的,因此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当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如相关学者所说的,在工商管理领域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其中有绝大部分人是学界的权威人物。由于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人们对工商管理领域有着新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这种方法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就必须建立一个该框架系统,通过明确的表述,对组织之间的比较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为了企业的工商管理提供大量的信息依据和实践经验。

3.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建议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研究方法并非是一无是处的,那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是非主流研究方法的人只是从片面角度来看待案例研究方法,并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剖析案例研究方法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定位案例研究方法,才能采取正确的案例研究方法来研究工商管理的相关课题。

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在某种程度上讲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研究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够合理全面。并且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经典案例非常少,即使有对企业管理进行调研的活动,也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走马观花的粗略调研,缺乏真实的求证和调研。这就使得现有的工商管理研究案例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并不高,这也是导致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工商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在以后的案例研究方法应用中,应当大力提倡用国际化的视野、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深入企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强调案例研究步骤的规范性,并严格地区分研究案例和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的异同,不同于教学案例而撰写出的研究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的重要步骤;撰写研究案例时,忌讳用主观判断的、含糊的语言,强调通过调研访谈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注意案例细节,从细微之处往往可以观察到新事物,新事实。第一手资料如实验室观察的数据一样重要,它必须是真实、客观、可信赖,是研究性论文的立论依据。只有在优秀的研究案例基础上发现研究事实、提出研究结论,其研究成果本身才会有较高的可信度。

4.结语

总之,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只要多采用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案例,并积极结合实际企业情况和经营环境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从案例研究方法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和研究结果。为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客观端正的科研态度,正确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任胜钢.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J].经济师,2005(03).

第10篇

关键词:CI;教学方法;品牌形象;案例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一)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案例教学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为主动的学习,有效地防止了学习中的惰。被动式学习方式是传统的教师教学方法的缺点之一,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因为学生们在上课前没有预习,学习没有主动性,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打瞌睡,玩手机、聊天,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懒惰的灌输式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思维僵化,惯性思维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教师所教的理论知识陈旧老化,不能喝时代接轨,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显得枯燥和沉闷,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哈佛大学法学院,进行大量的“案件”教学研究,很多课程如“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临床病例”,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案例”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大“公共决策案例”等课程均进行了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迫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进而主动学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绩是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场表现进行打分,通过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辩论技巧、演讲和综合案例分析过程的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得分情况。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实战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哈佛大学管理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案例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工业和商业企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实施教学工作,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出发,经过探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教学方法的本质不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的内容,而是但迫使他们去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也是创新与发现的过程。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未必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也不是确定的,常常是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信息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中做出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案例教学法的训练是决策的艺术方法,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能力。实例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变定向思维、惯性思维为创新思维,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CI课程的教学重点

品牌形象塑造是CI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企业产品质量、企业文化、品牌定位、品牌性格、品牌核心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产品质量是品牌形成的基础,文化是品牌形成的灵魂。没有较高的产品质量,就不可能形成强势品牌,而没有文化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品牌,更不可能成为国际著名品牌。世界著名品牌往往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吸引消费者。所谓的品牌文化是指品牌文化特征的沉积,指的是所有品牌活动的文化现象。品牌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品牌属于文化价值的范畴,也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消费者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相融合的产物。同时,品牌包含文化,品牌文化可以吸引消费者,提升品牌价值。品牌文化和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包装文化、设计、服务、等形成品牌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品牌形象的主要物质载体。托尔斯泰说:“从一个人的脸能理解男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从一个企业的形象,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基本情况。品牌形象是指企业或其品牌在市场上、在社会公众心中的人格特征,它反映了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品牌形象是品牌的特征,反映了品牌的实力和品牌的本质。品牌形象源于客户的评价,使其成为赢得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手段。此外,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聚力,成为影响企业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可以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品牌是消费者心理的产物”。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对企业品牌忠诚度,形成一大批品牌的忠实消费者,没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因此,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过程,需要企业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保证产品的质量,树立具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同时还要善于进行品牌管理和推广。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是关键在CI设计课程教学中,因此,本课程围绕如何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来组织教学。

三、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CI设计中塑造品牌形象

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准确的市场定位,如“金利来”领带将“男人的世界”最为自己的品牌定位,由于定位清晰、明确、很容易创建企业的品牌形象。“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知名广告,它在电视、报刊、杂志上不断出现,很好地宣传了金利来的品牌形象。

金利来领带保持高品质、时尚、品种、手工精细,美丽的特性,是非常受欢迎的各行各业的人。许多大百货公司销售其产品在香港媒体在九龙,新界。从创建著名品牌金利来品牌推广、业务扩张,寻求,创建优势发展优势,从建立产品形象建立企业形象,实施三大战略,方向的三个构成金利来的发展模式。

创建知名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生产优质产品,创建品牌文化,产生广泛的社会认知和品牌维护四个方面的内容。优质的产品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基石,没有优质的产品,就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品牌形象的塑造也无从谈起,品牌文化是品牌形象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的品牌就会缺乏内涵,缺乏底蕴,缺乏使企业员工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更侧重于产品的精神内涵,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更加追求消费品带给自己的社会优越感和尊贵感,所以,深厚的企业文化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精神享受,为客户所青睐;社会认知指的是品牌的传播,现如今企业仅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强势媒体的宣传和传播,就很难塑造知名的品牌,企业应当利用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宣传,比如:明星代言、各种体育盛会的赞助、巧妙进行音乐宣传,利用网络平台的力量进行传播,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认知,对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管理对于品牌的塑造也十分重要,品牌管理可以让品牌形象更为突出,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

将案例教学法纳入CI课程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变惯性思维、定式思维为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CI课程是一门对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在CI课程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设;CI设计;[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6.

第1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理论构建;价值

案例研究方法属于典型的经验型研究法,原理在于通过对事物、案例、经验的分析,来研究和描述它的现象,同时得出诸如它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原因等结论。案例研究法借助丰富经验去对事件规律进行探寻,旨在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殊性,求得自己想要的结论来论证命题。目前,案例研究法已经被引入并应用到了工商管理中,为工商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对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中的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作详细论述。

一、案例研究法的概述

案例研究法是三大研究方法之一,引入工商管理领域后为工商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案例研究法由于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所以被学术界看做不入主流的研究方法,甚至还有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持批评态度,认为案例研究法不应被用到工商管理领域,破坏工商管理的秩序。但无论如何,案例研究法本身具有的价值不会改变,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并为其做出的贡献不会改变,本文现以事实来证明案例研究法的存在价值,打破框架限制,强调案例研究法完全可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得到大量的推广。

案例研究法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一,情景因素。案例研究法的应用要借助具体实例,或者说案例,尤其是在应用管理学中,管理人员应用案例研究法对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时都会有一个特定环境,加之所研究的事件会产生社会情绪影响,所以研究内容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事件本身,二是事件背后的环境因素,这是其他研究方法都不具备的优势;二,更加突出过程。案例研究法分析事件时更加注重对事件发生原因、发生过程的分析,这一举措能获得更多的新理论和新观点;三,重视关系研究。案例研究法比其他研究法更具哎重视关系,实际研究时要求先收集数据,且这些收集的数据都会与研究事件有所关联,数据收集齐全后,研究者会在分析过程中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在结论中对其关系做出诠释;四,案例分析重视事件的来龙去脉。案例研究法在分析时更加注重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求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或资料对事件进行还原,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举措是其他研究方法不会实施的。

二、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条件

尽管仍有少数专家学者对案例研究法持不认同意见,但当前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尤其是在国外。相对来说,我国工商管理对案例研究法的应用频率比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商管理领域中,案例研究法的应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案例研究必须要对“为什么”、“怎么样”等事件原因问题进行回答,且案例研究过程要具备极强的逻辑性,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和描述;二,案例研究要构建适宜的框架和模型,利用框架模型来验证和求取结论;三,应用理论来验证结论与事件时,如果验证过程中突发了意外事故,或者理论验证行不通,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时,案例研究法便是最好的答案。

三、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的理论构建过程

1、前期准备

工商管理领域利用案例研究法对事件进行管理与研究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构建一套相应的研究理论。而前期准备作为案例研究法理论构建工作第一步,它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后期工作行为,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案例研究法理论构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作一份内容详尽的说明书,为后期理论构建工作提供指导;做好相关文件资料的搜集,为理论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2、案例的选择

正如在假设试验研究中,人的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把人定义成为一系列的统一体,研究样本是既定的。同样地,适当人口的选择控制着与之无关的变体形式,并且帮助限定了一般性结论的限制。

3、重要因素和草案的制定

理论建立的研究者门通常会结合多个数据收集的方法。然而,采访,观察和档案数据都特别相似,归纳研究者们不会受这些选择的限制。一些调查者仅仅用这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或者他们可能增加其他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基本原理与在假设测验方法中运用的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多重数据收集方法而形成的三角测量给概念的制定和假设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4、案例数据分析

一个主要的步骤是案例内部分析,案例内部分析的要点是它被一个现实的案例研究所驱动,一本摇晃的数据册子。案例内部研究典型的包括为每个案例场所写的细节案例研究。这些细节描写通常是纯粹的描写,但是他们以一代的洞察力为中心,因为他们帮助研究者用大量的数据册处理分析进程。然而,这样的分析没有标准模式。

5、建立假设

建立假设的一个步骤就是概念的精简。这包括两个方面,概念界定的改进以及测量每个案例中的概念的证据的建立。这个步骤与从假设检验研究中多种指标里建立一个概念相似。那就是研究者们用多种资源的证据来建立概念的测量方法,此方法可以改进现有概念并使它与其他的概念相区别。实际上,研究者正尝试建立概念的有效性。不同的是,这种概念的定义和测量方法都来自他自己的分析过程,而不是某个问题上的详细研究。另外一个不同是没有如因子分析这样有用的技术来把多种指标融合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测量方法。

6、结束案例收集

这个步骤中有两点很重要:停止增加案例的时间以及停止理论与数据反复对比研究的时间。在第一种情况中,理想条件下,研究者们可以在理论饱和状态下停止增加案例。在第二种结束收集案例观点中,何时停止理论与数据的反复对比,理论饱和性同样又是重要的观点。即对理论的改进效果很小时,反复对比的过程既可停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研究法不同于其他研究法,它探究的是事件的整个过程,应用时必须弄懂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根据对事件发生原因和发生过程的分析做出管理决策。当前,案例研究法在已经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仍然存在不支持的声音,但案例研究法本身价值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刘庆贤,肖洪钧. 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10)

第12篇

案例研究其实是一种经验型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以往的经验和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描述了它发生的现象,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或发生的原因,通过典型的数据去找出事件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最后得到结论或者是新的研究命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通过对案例研究和其方法分析进行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案例分析法的意义和研究价值都是比较重大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情景因素,案例研究作为一种以实践、案例、经验为导向的分析方法,特别对于管理学,一般的研究和分析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研究事件,这些事件都会产生社会情境影响,和其他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案例研究不仅仅对实物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最主要的是它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后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回答了管理中为什么这个问题,并且在研究中对于那些有特色意义的或者特点突出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新的管理性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案例分析突出了过程性,案例研究最为突出贡献在于其过程性,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突破性的理论关系或者新的观点,所以在案例研究时总会追根究底研究这一件事,从中去发现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其根本性原因,这也要求了分析人员对于该类事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体出发,达到案例研究的整体逻辑性;再者案例研究对关系的研究尤其重视,在工商管理中,必须要对关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时,特别对档案的访问、观察、调查及分析特别注重,因为在信息的收集时采用收集方法多样化,研究人员会更加容易的发现事件关系的变化,由事件发生的现象去找与之关联的事件,从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的进行认识,才能更加准确去解释关系;最后是案例研究分析的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无论是用案例研究去发现新的理论还是案例事件本身的属性,都会把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原因完整的分析出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性的故事。

二、案例研究在管理中适用的条件

由于案例分析法在目前工商管理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但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管理研究方法,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方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它具有很代表性的优势,但该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一种经验型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它的属性始终受到了定量研究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数字统计远比经验研究更为科学,所以基于这方面的原因,以下我们就主要分析案例研究的使用条件。根据管理本身的特点和案例分析的特点,首先案例研究使用于回答“为什么”或者“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这是由于案例研究不仅仅是分析事件发生范围和频率,还分析了整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具有解释性,由于案例研究是一种经验型的研究,研究的问题在理论还无法用已知的文献来进行回答,需要从实践中去整理、归纳以及构建框架模型,这时在研究中采用构建过程而非理论验证过程,所以案例研究法采用的策略最适合归纳和总结方法;再者由于案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中某一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现象,要求研究人员对对象不给于控制,这时案例研究时比较适合的一种方法,此外,当理论在检验过程中发生了意外的情况,或者该问题必须要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研究时,是利用案例研究法最好的时机。

三、案例研究对问题的分析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很多问题都具有变化性大、复杂度高等特点,为了对问题进行全面性了解需要整体对整个问题进行了进行调查分析,在对数据的需求上,案例分析中对数据的依赖也是极为重要的,分析过程不仅是对数据的收集过程,也是一个互动和学习的过程。案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它获得数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文件、文档、物证、档案、照片、信函、日记等收集的信息都是可行的,目前我国很多小企业在管理中无法提供原始的文件或资料,所以案例研究人员在实际研究中很难得到可用性高的信息,这使得我国的案例研究将遇到比较大的困难,虽然如此,在研究中仍然要重视对数据的收集,尤其是第一手的资料。对于案例研究法来说,不管是开发出企业实践活动好的案例还是使好的案例更贴近企业的实践活动,都要及时而准确的进行更新,案例研究时一项耗时耗力的研究工程,尤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由于新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结果,那么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案的调整,只有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才能把问题研究转化成学术突破,也只有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才能更经济、更有效、更高效的完成案例研究。

四、结束语

案例研究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还被斥责为一种最不具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研究方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案例研究在管理领域已成为了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在企业研究和组织管理方面,其地位相当重要,主要通过案例调查和研究能够对企业目前的管理现象进行阐述,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对新的管理理论的创建提供了的基础,有助于我们在管理中去改进措施,以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玉霞.参与式研究方法及其实践与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2):108-110

[2]李文.试论统计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17):148

[3]刘庆贤,肖洪钧.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6):30-34

第13篇

关键词:数据库;案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数据库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应用和发展,它广泛的应用于众多的行业,如通信、银行、电力、农业、林业、交通、工矿企业等。数据库的理论和技术受到了大家的广泛重视。相应的,数据库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培养具有专业的数据库知识和技能的高技术人才是许多高校计算机学院教学任务的一个重点。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的特点是既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点(如关系代数、规范化理论等),又含有较多的专业技术(如数据库设计、SQL语言运用、数据库实现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依据各知识点利用板书或幻灯片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布置少量习题供学生课后完成。单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函数依赖、范式和模式分解等往往是仅进行了机械的记忆,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记了知识点但不知其所用,遗忘较快,而对技术实践性强的知识如SQL语言、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等,学生若仅听老师的讲解,最终将会导致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无法胜任具体的数据库工程任务。为了增强数据库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实际数据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本文研究了任务驱动和案例相融合的数据库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1.1 数据库中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或多个有针对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中所用到知识技能进行学习、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活动。成功的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在相关案例的学习和交流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针对数据库的理论和应用技术较强这一特点。单纯的传统课堂讲解方法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将案例教学法引人数据库教学中可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由于数据库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点较多,很难用一个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教学,故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经典案例。本节以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的教学为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课堂教学的应用。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与技术是数据库教学中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诸如函数依赖、规范化、范式、模式分解等。单靠教师在课堂逐一讲解知识点,学生机械的学习,不知所学具体用在何处,学生往往会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教学中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超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逻辑设计部分所包含关系模式设计的内容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课堂分析与讲解。该案例主要涉及超市系统的数据实体和属性分析、具体关系模式的设计、基于不同范式的数据库操作效果、数据库的改进等内容。利用案例,在教学中可综合课堂讲解、问题分析、课堂交流、效果演示等多种方法。例如,针对该案例,在组织同学们学习范式知识时,教师可预先给出满足2范式的关系模式,可由学生亲自动手对基于2范式的关系模式的数据库表进行操作,继而引导学生对操作时遇到的某些插入异常问题进行分析和集体讨论,进而鼓励学生给出解决办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学习和讨论,许多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1.2 数据库中的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动机的驱动下,对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学习和灵活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完成既定任务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数据库的众多知识技能均和工程实践紧密相联,学生的任务题目和完成任务的环境较容易实现,通过自主探索和积极学习,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具体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主体转变为自主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主体。本节以数据库SQL语言的教学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SQL语言的特点是语法知识较多、高度的操作性,学生若在课堂上仅听教师的讲解或看演示例子,实际工作时往往会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为此,在该知识模块的教学中可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进教学。将SQL语言的练习分成多个子任务,如关系表的查询任务,视图、存储过程和函数的实现与调用任务,完整性约束实现任务等。学生围绕着各个任务进行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居于中心地位,充分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起了引导的作用。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较大提高。

2、融合案例和任务驱动的数据库教学

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也有一定的不足。案例教学法依旧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听,动手机会较少。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例如对关系表中的信息如何查询,如何删除等,学生往往是课堂听的挺明白,过后遗忘的也快,对数据库的许多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理解不深,尤其是数据库的技能操作方面,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同时,在讲解案例时,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无法较好的因材施教。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数据库的知识点较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难易差别较大,任务的划分和分配难度较大。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但很多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一些困难往往就止步不前了,尤其是对自学能力稍低的同学,突破各种难题的难度较大,容易打击信心,经常半途而废,分配的任务最终流于形式。

为了弥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本文提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融合起来进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针对数据库课程的特点,依据案例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案例主要分为引导案例、任务案例和扩展案例三类。引导案例主要是教师在课程开始概要讲解的一个案例,引导案例的特点是规模不大、简单易懂、涵盖基本知识点和技能。引导案例的讲解要求精要概括,使学生从整体和基本结构上了解案例,对该案例各个部分所需的基本知识心里有数,为完成后续的任务打下基础。例如,可将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引导案例,包括数据库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该案例由详细的文档和成型的软件组成,教师依据文档和软件进行概要讲解和功能演示。引导案例讲解完毕后,教师进一步将任务案例划分成多个子任务分给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为便于指导和比较,教师可预先完成任务案例的文档和软件,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提供给学生。任务案例的特点是难度适中、涵盖知识点较多、功能较多。任务案例可设为1个或多个。例如,可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任务案例,将任务划分为数据库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数据库的实现与测试等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交替轮换子任务,最终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的知识技能。在学生完成了任务案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教师利用扩展案例再做一次概要的课堂讲解。扩展案例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程量,和实际工程紧密联系,高于教学用例。例如银行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大型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等。扩展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深的体会数据库知识在具体行业领域内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3类案例中的每个案例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点尽可能多,统一称之为整体案例,利用整体案例组织教学能节省时间,使学生能系统自主掌握数据库的知识技能。但利用整体案例进行教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程度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往往跟不上节奏。为了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且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锻炼,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和教学需求,引导案例和扩展案例还可划分为众多子案例,如图1所示。任务案例相应的划分为一些子任务供学生阶段性完成。

例如,将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引导案例,则数据库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可划分为引导子案例。相应的,作为学生任务的1个或多个任务案例的实现部分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划分为任务子案例。扩展子案例类似划分。例如,教师首先可讲解数据库概念设计的引导子案例,接着将任务子案例的任务题目分给学生完成,学生完成后,再选相应的扩展子案例进行总结提高。接着进入下个子案例的循环。当各个子案例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再做整体案例的总结与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是运用整体案例还是运用子案例,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是取决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如重点大学学生),则选用整体案例;如果基础较低则用子案例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的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融合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除了教师正常讲解案例知识点和正常的任务指导之外,还采用了以下新的具体教学方法:①案例的整体演示和软件体验法。无论是利用整体案例还是划分的子案例进行教学,课程开始我们会将精心选择的引导案例进行课堂演示,同时分发给学生进行功能体验。使学生较为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以较好的感官操作体验带动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有个整体的认识。②网上即时交流研讨法。任务分配后,学生完成任务的主要时间是课堂之外,为了发挥集体研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了学习群。任何一位同学均可将所遇到的问题即时在群里或单独和群成员进行交流,学生和教师可就该问题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法。通过群,教师可即时和学生沟通、传递资料,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点拨。便捷的网络工具的应用使教师对任务进行指导和督促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补充。③优秀学生讲座法。学生们将案例的全部任务完成后,将会形成一个较详细的文档和一个小型数据库软件产品。教师挑出最为优秀的作品,教师概要评价后组织完成作品的优秀作者做一次完整的讲座。讲座包括完成任务的准备、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同学问的合作情况、知识点的体会、作品的自我评价和进一步的完善等内容。任务结束后选拔优秀学生做讲座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榜样的力量又能进一步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第14篇

关键词:案例导向 计算机导论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66-01

《计算机导论》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新生的首门必修专业课,也是学生学习其它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先导课。该课程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1]。通过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所学内容有了全局的、概貌性的认识,为以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同时,该课程也是对新生的一次具体而详尽的专业思想教育[3]。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非常必要。

1 教学目标与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理解学习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前景与职业要求,力求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导论》是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其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虽然其课程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描绘体系框架,奠定知识基础,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具体来说,该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表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大部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内容,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抽象,过程枯燥,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以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缺乏创新。当前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教学中没有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同时也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不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也会对今后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没有结合学生的不同起点进行教学。《计算机导论》课程教授的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由于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当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采用,通过对图文声像的综合展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模版制作,内容设计流于形式,交互性不佳,无法实现师生双向的沟通,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实验与理论教学脱节。某些地方将《计算机导论》实验课与《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实验归为一类,只练习基本的Windows和Office软件操作,这和《计算机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存在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操作实践。

3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先提出概念,然后再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无法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计算机知识的介绍成为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内容。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选择采用案例导向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操作实践,指导学生综合各方面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计算机导论》的课程中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培养学生采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例如通过组装学生个人电脑的案例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的讨论分析不是要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恰恰相反,这里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培养学生对所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体认识度。通过将计算机领域的多种知识融合入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进入相关专业课学习之前对整个教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作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并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3)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项师生共同参与交互的有趣活动。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的学习与探究。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强烈兴趣能够使学生比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上更加积极和认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当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的问题,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兆豪,黄文艳.“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讨和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5):11-13.

第15篇

关键词:管理案例研究;归纳逻辑;比较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83-02

一、管理案例研究严谨性标准、归纳中的假因果谬误与因果关系显著程度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追问某一现象背后的机理,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机理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换言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客观事物的因果性联系,即通常所称的科学规律。只有搞清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才能明确地指出:之所以A现象出现,是因为B因素的作用;下一次当B因素出现时,在同样的条件下,A现象必然发生。正是因果关系的存在,人们才能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促使某些希望的结果出现,没有因果关系,所谓科学研究对于人类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遗憾的是,这一显而易见的前提被相当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忽视。

从这一原点出发,我们立即发现,无论是Yin所提出的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步骤,还是三角测量,或者是“将故事升华”以及各种数据编码处理工具,如果无助于因果关系的揭示,就都会流于形式。换言之,数据编码是否漂亮并不是评价标准,而“因果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因果关系的显著性才是案例研究严谨性的最终标准,三角测量等工具应服务于这一最终目的。

案例研究为了从特殊的现象中提炼出因果关系,必须使用归纳逻辑。在逻辑学中有关“归纳”领域专门存在一整套逻辑体系,它不同于实证逻辑。因为归纳逻辑研究人们如何从具体的个案上升到一般、概括性的结论,因此它是一种放大性或扩大性推理,与实证研究大样本量的验证不同,归纳逻辑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或者不确定推理。

在归纳逻辑中常见的一个谬误是假因果谬误,它的形式如下:X和Y在某几种情况下同时出现,因此,X导致Y。假因果谬误的一个典型例子如:“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每一次啦啦队队长戴着蓝色发带为球队助威时,篮球队都吃了败仗;所以,为了避免篮球队以后再吃败仗,啦啦队队长应当扔掉那倒霉的蓝色发带。”当然,在实际的案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逻辑问题不可能如此浅显,但问题的实质很可能是高度类似的,这一谬误不是采用漂亮的编码技术和所谓的三角测量能够解决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谬误在实证研究中不会存在,实证研究的大样本立即能证明结论的真伪。亨普尔指出,对于科学假说的形成和提出,不能给一般的规则来概括;而对于验证科学假说,判断其为真还是为假以及假说受到证据支持的程度,倒是能够提出一般性的准则,甚至做出精确的、定量的规定。实证研究正是通过严格的检验回避了归纳中的谬误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案例研究中是不能回避的,因为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论的建构[1]。

因为归纳逻辑研究人们如何从具体的个案上升到一般、概括性的结论,它是一种放大性或扩大性推理,与实证研究大样本量的验证不同,归纳逻辑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或者不确定推理。因此,不同于大样本的实证检验,任何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这样,以归纳逻辑为基础的管理案例其严谨性就取决于归纳过程的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

二、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与归纳的强度和广度

归纳逻辑中一类较特殊的是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的形式是:依次考察了S类的每一个对象,发现它们都是P,所以,所有S都是P。显然,完全归纳法的适用范围很小,它只适用那些对象数目很少的类别。包括科学规律在内的大多数的归纳逻辑都涉及到不完全归纳,即从个别的前提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因此,如前所述,不同于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一定不会是绝对正确的,归纳推理的质量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来衡量。例如哥德巴赫通过对所有大于2的偶数的研究发现,已有的试验都证明了它们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截至目前,我们只能认为该结论极有可能是真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有发现反例。推而广之,凡归纳获得的任何自然科学规律都有可能被或修正,它们一定不是绝对正确的。

归纳逻辑中首先存在一个被考察对象的多寡与代表性的问题,例如一个可能的归纳论证如下:燕子会飞;大雁会飞,苍鹰会飞;麻雀会飞;燕子、大雁、苍鹰、麻雀都是鸟,所以,鸟都会飞。在上述归纳中就存在被考察对象的数量与代表性不够的问题,这样导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或结论不成立,本文认为其来源于归纳的广度不够。

归纳逻辑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归纳过程的强度不够。自然科学中的归纳几乎都不是前述“鸟会飞”的简单情况,科学定律一般包括一个或一组初始条件,它的形式是:在A情况下,B现象一定会出现。然而,A与B可能只是在在众多的条件与现象中偶然相遇,导致B现象出现的可能是C、D、E等其他因素,如果未作深入分析,就得出A必然导致B,本文认为其来源于归纳的强度不够。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管理案例研究的因果显著性或严谨性,就可以通过提高归纳过程的强度与广度来达到。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研究既不像实证研究那样通过统计的方法对研究现象的总体进行抽样,其结论就绝对不是无懈可击的,因此,管理案例研究的严谨性是相对的。换言之,我们只能说甲案例研究的严谨性比乙案例研究的严谨性强,但我们不能断言,甲案例研究就是绝对严谨的,而乙案例研究就绝对不严谨。

此外,就加大归纳过程的广度而言,有时候可能困难较大,这实际上是说,单案例研究还有存在的必要。尽管从归纳的逻辑的角度看,单案例研究的严谨性肯定比多案例研究要小,但某一特定的情况在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概率极小,以至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案例,这种情况下,对于这种特殊案例研究的价值仍然存在,在单案例研究中我们只能尽量加深归纳的强度,而加大归纳的广度则较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