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案例研究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行政法学研究中迅速兴起。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政法学者开始以“案例”为观察视角,通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等权威媒体登载的典型行政案例的裁判过程,拉近了行政法学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促成了“纸面上的行政法”向“行动中的行政法”的演进;另一方面,主流法学刊物、知名出版机构和最高人民法院都对行政法案例研究秉持了一种积极的回应立场,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系列成果得以公开问世,判例研读沙龙的连续开读则意味着行政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有效沟通,一个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呼之欲出。在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成为时代新宠的当下,客观评价其学术贡献并指陈其局限进而对行政法学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反思无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就我国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贡献而言,大体上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了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受成文法传统的影响,加之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对稀少,我国主流行政法学研究长期忽略对判例素材的运用,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立法论研究偏好。围绕重大行政立法展开研究固然能够推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但无视判例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行法律。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而言,行政法的发展不仅需要立法机关通过创制法律加以推动,而且更需要司法机关通过个案累积加以完善。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成文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使行政审判中的典型案例日益发挥着不成文法源的作用。
二是推动了行政法制的创新。法律规范易于变动是公认的行政法形式特征。为了缓解法律规范有限性与行政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司法解释、发展行政法律规范便成为重要的路径。近年来,行政法学者通过对诸多典型行政案例的阅读整理,提炼出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行政法规则,推动了中国行政法制的创新。例如,特别权力关系一直被视为行政法治的禁区,但通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履行法定职责纠纷案”等诸多高校被诉案件的审理,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已经被纳入现代行政法治的调整范围,“基础关系”与“管理关系”的区分、司法有限审查与尊重学术自由之间的拿捏都已通过案例的学术梳理得以确立。
三是提升了行政法学的回应性。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学研究还表现出浓郁的概念法学气息,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充斥于主流行政法教科书即是明证。建立在概念演绎和逻辑推断基础上的行政法学对真实世界缺乏回应性,既无法解释更不能指导丰富的行政法制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当下发生的案例,能够在司法判决与理论研究之间形成紧密而有效的互动,通过规则提炼提升行政法学的回应性。例如,在行政不作为的判断基准上,人民法院并没有受制于现行行政不作为理论学说的束缚,而是基于实质主义立场创造性地演绎了“作为义务源自何处”、“有无现实作为可能”以及“究竟是否已经作为”的三重判断基准。尤其是通过个案特殊情境中危险预见可能性、避免损害发生可能性和公权发动期待可能性的权衡,初步构建了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的分析框架,为行政法上行政不作为理论模型的重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本土司法经验。
毋庸讳言的是,国内行政法案例研究在取得重大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这些局限性的反思不仅有助于案例研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促使人们思考整个行政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仔细检视近年来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发现个中的局限集中体现在分析素材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就行政法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一是重“判决案例”、轻“非判决案例”。判决案例虽然能够为研究主体提供基本的分析文本,但受制于当事人主张及相关法律争点的拘束,判决范围往往比较狭窄,甚至根本无法触及行政案件背后的政策争议和利益博弈。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仅存在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大量事例则更能充分展现事件背后的利益分布与政策抉择。例如,近年来各地在治理交通拥堵过程中所形成的“私车牌照拍卖”、“单双号限行”、“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曝光酒驾”、“拍违有奖”、“公交特许经营”等举措都曾经引起过广泛的社会争议,显示出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实施者和承受者之间的分歧与交锋。这些鲜活的事例虽然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但同样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围绕各项公共政策正当性的讨论,能够促使行政法学者深入行政活动的过程,探究应当如何形成更富理性的行政政策。遗憾的是,当下的行政法案例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判决案例偏好,围绕非判决案例展开的研究还相当匮乏。
二是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各类“典型行政案件”、轻基层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新型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剪裁,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同时,在所公布的很多类型行政案件中,原告一方都存在较高的胜诉率,与当下行政审判整体上难以有效保障公民权益的现状明显不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案件的代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案件都是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因而大量新类型行政案件也是最早进入基层人民法院的。受制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富有研究价值的新型行政案件都无法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的视野。一般来说,这些新型行政案件在当时、当地往往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还引起过媒体的强烈关注,因而案件的真实全貌更易掌握,是更为理想的判决案例素材。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烟民被拘案”、“钓鱼执法案”都真切地反映出当下基层行政执法的现实生态,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遗憾的是,这些案例同样没有引发行政法学者的应有关注。
如果说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遮蔽了研究者的视野的话,那么案例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则直接影响到案例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就目前行政法案例分析的方法而言,主要存在个案研究和群案研究两类方法。其中,前者是针对某一具体个案所展开的“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后者则是以某一具体领域(如工伤认定)、地区(如北京市)或问题(如违反法定程序)为中心,围绕一批案例所展开的“一网打尽式”的分析。个案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法官和学者。综观当下的行政法个案研究成果,法官的研究大多都是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往往站在法官的立场,强调当事人在个案中得以依照何种法律依据主张什么样的权利,或者哪些法律上的权利已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有什么样的救济渠道。一般来说,这类案例分析文章大多遵循“案件是否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事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被告的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法院的裁判是否妥当”的思路。这种源自民法的案例分析方法对于法律思维的训练以及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解释与适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代行政活动过程蕴涵着广泛的裁量空间,每一项诉争行政处理决定作出的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考量,传统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因议题局限和静态论断而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相比之下,学者对个案的研究则超越了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单一分析模式,往往具有更为广泛的议题预设,在对个案法官裁判思路的解析中融入了规范、学说等多类元素,呈现出一种穿行于“个案——规范——学说”之间的研究进路。有的研究者在个案分析中还运用了台湾地区学者叶俊荣教授所倡导的“三层次分析法”,通过“权利与救济”、“制度与程序”、“政策与策略”的三维分析,试图打通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之间的界限,实现行政法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贯通。囿于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缺位和指导性案例信息的片面,学者的个案分析总体上表现出过分解读个案裁判中法官只言片语的倾向。即便是对行政法案例“三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存在或牵强附会或去法化的症状,毕竟并非每个典型行政案例都具有回溯研究的价值,而且一旦回溯至具体的行政管制流程时,行政法学者的知识劣势便暴露出来,研究成果的不断去法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行政法学自身的危机。
值得关注的是,群案研究近年来日渐获得行政法学者的青睐,其中尤以某一具体领域或某一问题争点为核心的群案研究最为典型,前者如学者对工伤认定、规划许可、信息公开等新类型行政案件的批量式研究,后者如学者围绕违反法定程序如何审查、行政不作为如何判断、行政法规范解释如何审查所展开的批量式研究。公允论之,行政法的群案研究已经成为衡量学者尤其年轻一代学者学术耐心、学术勇气和学术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从本土司法经验的提炼和法学实证研究的强化上看,群案研究在行政法学中都值得进一步倡导。不过,综观已有的行政法群案研究成果,还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群案之间的内在关系殊少关注。案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样本”,如何选择样本、样本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决定着相关研究的质量。就行政法的群案研究而言,不同案件发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并为不同的法官所处理。因此,研究者对群案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必须给予关注,努力寻找不同案件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前案裁判对后案裁判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当下的研究几乎都将群案中的个体视为静态的样本,忽略了不同案件发生的特殊背景和不同法官裁判的行动逻辑。研究者往往穿行于法官裁判的字里行间,从这些并不高明的文字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最终得出多少带有预设性的结论。很显然,这类研究与真正的法学实证分析尚存距离。二是对群案缺乏批判精神。受制于司法体制的束缚和现实利害关系的考量,加之自身法律素养和社会经验的局限,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总体质量尚待提高。即便是最高人民法院经慎重遴选的典型案例,法官的裁判也并非无懈可击。然而,检视当下行政法的群案研究成果,研究者似乎对法官的裁判结论及理由说明都予以高度认同,并经过学理推断之后提炼出中国本土的司法智慧。如此以来,研究者所挑选的样本都成了正确的范本。在缺乏样本批判基础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其可信度和有效性自然就难以排除合理的怀疑。
“写”——自我反思式案例研究
“写”案例,就是把观察到的、典型、有价值的教育故事,用文字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反思,感悟教理念,调整教育策略在以“写”为主的案例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自我反思式的操作方式。
反思自我:以个体研究、个体反思为主,写自己教育实践中的故事、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表面来看,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反思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它比较狭隘、封闭,老师容易受思维定势和自身有限经验的影响而无法超越,准以突破。
解读他人:通过观摩他人的活动,分析解读他人活动中的些事件、案例,来分析、反思、迁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一种是解读同伴:通过观摩同伴的教学活动,对活动中典®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并反思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想法与行为,借助于他人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另一种是解读名师:观摩“名师课堂”的视频,总结提炼学习后的感悟、体会与收获,以及对己实践的帮助等,解读名师的优秀课对我们会冇很多正面的、积极的影响,直接产生良好的指引效果。
不管是反思己还是解读他人的教育案例,都是个体通过观察和忆记录具体的案例过程,然后进行自我反思,提升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策略优点为:能够较为灵活方便地录案例,促进和提高研究者的观察反思能力,提升其研究的热情,并能收集和整理卡富的实践研究资料,适合普遍推广和实施。其不足为对一个个案的研究和解释,一般都是不完全的,研究者不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中的所有变都揭承出来,即使是某些主要的参量揭示出来了,研究结果也会受到研究者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
“说”——巨动交流式案例研讨
“说”案例,是以案例的形式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以引发更多人的主动分享、谈论,及探讨教学有关的问题这种交流可以是日常随机产生的非正式的交流,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老师在聊天时,分莩和幼儿在一起时的有趣故事,这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以是专门组织的、有一定目的性的较为正式的案例交流会,下面主要说说比较正式的案例交流会、我们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的交流会,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群体对话,达到超越白我的目的,从而更深人地探讨研究案例。
是研究小组内的案例交流活动研究小组是打破年级组界线、根据教师意愿和特长形成的,各组根据需要开展活动例如我们开展“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案例研讨交流活动,首先,研究小组内的老师互相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互相研究教案,通过具体的案例呈现活动设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读,以案例或案例群的形式现出来其次,研究小组内的老师集中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存在的关键性的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初步商讨解决的策略,并由位老师进行整理形成较为完整的文本资料接来,老师们各在实践中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年级组内的对话活动“-课三研”活动是适合在同一年级组内开展的研讨活动,它已经成为教研活动新的探索方式它重在探讨对于同一新教材内容,在不同班级如何进行不同的选择、加工和创编,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提高教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例如我们开展的大班科学活动“牢固的纸桥”一课三研活动,通过确立研究主题、现场观摩、集体反思、实践、阵研讨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注重观察、分析、解读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究行为,组内老师共同交流,分析寻找问题,探解决策略,通过反复实践反思,最后形成年级组内的集体经验。
以“说”为主的互动交流式案例研讨,不仅使更多的人分亨井述者的教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多元的、更健全、更有意义的“实践研究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教师研究者之間、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对话、沟通和交流,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取得发展其不足之处为:作为一线教师,平时还有其他大量琐碎的作,能够聚集交流的机会是有限的。
“演”一情境表演式案例研讨
“演”案例,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再现,教师在模拟演绎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感受教现场,并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共享,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转化自己的教育行为。
第一步是准备阶段:走进教学一线,寻找典型的教育案例,由一位老师负责撰写案例,提出研讨问题;其他老师思考案例的研究价值,搜集相关资料第二步足教研现场:第一次情境表演式研讨,老师们先运用表演的方式再现教学案例现场,然后进行现场研讨.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讨策;第二次情境表演式研究,运用研讨的对策模拟解决实际问题,并由扮演“幼儿”的教师提出“新问题”,交换角色即兴模拟解决问题;最后现场总结第三步是总结反思整理,包括现场过程资料整理、总结分析、全体教师就研究问题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和进一步反思跟进例如“好玩的报纸”探究活动:找案例,提问题一进班观摩提出“报纸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一个孩子说“折飞机”,得到肯定之后,其他孩子跟着说“折钢琴”“折大炮”“折青蛙”面对孩子的从众现象,老师应如何应对呢?演案例,研问题——我们先进行了模拟式案例表演,然后现场进行了分析思考经过讨论,老师们觉得幼儿的从众现象,主要是在于老师对“折飞机”的评价。老师说:“真棒!你想得真好!”所以很多孩子都往折东西上想,希望同样得到老师的肯定。我们建议老师改变这样的评价,可以说:“真棒!你跟别人说的不一样!你的报纸可以用来玩!除了玩,还能做什么呢?”针对这个策略,我们进行了现场表演,下面的“幼儿”故意对老师“发难”,想象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大家再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更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预测想象幼儿的思维。
“情境表演式”的案例研究,能引领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体会幼儿的心理需要和感受,从而使教师逐渐形成“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还能帮助教师重新回归到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思考在情境中学习探讨,是一种问题基础上的研究,这一方式很适合较为感性和善于表演的幼儿教师,因此,我们的案例研讨活动更生动,更易被大家接受和喜爱不足之处在于对现场研究人员的即兴分析思考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主持引领人员的总结提升能力要比较高,所以现场的理论提升和总结归纳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需要仵实践研究中来提高这种能力。
“摄”——现场回放式案例研讨
“摄”案例,即通过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捕捉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回放的方式真实地再现现场实际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和思考,可以是个体独自反思,也可以是群体共同反思。
我们在实践中更倾向于运用摄像机来拍摄教育教学现场。这分为两种情况:-是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情况,请其他人员拍摄自己的教学活动,自己观看,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二是拍摄靶子课,针对研讨主题,反复观看捕捉相关的案例.通过网络论坛或集体研讨等方式对案例进行互动式的、群体式的交流分析在我们开展的社会活动“方格子老虎”的活动中,综合以上几种方式开展了一次多元化的案例研寸活动,首先是自我观看与反思,以前总是去看别人的课,去评价别人的教态、教法等,而对自己的教学现场感比较模糊。通过看自己的课,能更好地感受、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分析反思自我,效果更直观、更深入其次是其他老师开展的论坛交流以往只有到现场听课的老师才能参与研讨,而拍摄录像后,其他没有参与听课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随时观看教学录像进行评论。
案例的持久保存与记录,方便我们随时观看,研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另外,真实的现场可以不断地冋放,可以帮助我们反复地思考与研究,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分析也不一,都可以更清晰地以现场案例来说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不足之处在于想要拍摄需要的案例时.不一定会如你所愿而发生,需要等待时机;而当典型、精彩案例发生时,也会因没有做好充分的拍摄准备而错过。
关键词: 案例研究;分析单位;证据分析
1.前言
案例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到公共行政领域,这种方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考夫曼对五个森林管理区的管理员进行了详尽的访谈,自下而上地检讨组织的运行。另一项比较有名的研究是塞尔兹尼克对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研究,他力图通过单纯的案例描述来展现组织的普遍行为。为了更好的了解与掌握这种方法,本文节选了此前学者已经研究过的案例,根据罗伯特・K.殷所提出的案例研究的六个环节,对案例的每个环节逐一进行分析,在理解作者的具体操作情况的同时发现案例的不足,从而深化自己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
2.案例回顾
根据罗伯特・K.殷的定义,案例研究是“一整套设计研究方案必须遵循的逻辑, 是只有当所要研究的问题与其环境相适应时才会适用的方法, 而不是什么环境下都要生搬硬套的教条”,比较适合“怎么样”和“为什么”两种类型的问题。案例研究应该是一个线性的、反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设计、准备、收集、分析和分享六个主要步骤。本文节选的案例基本上是按照上述六个步骤展开研究的:
2.1 计划
案例研究的计划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问题,明确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依据。20世纪90年代的社区建设运动兴起,这场运动在带来大规模人口流动问题的同时也促使政府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方式发生了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居民的自治意愿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需要和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要求如何在社区中顺利衔接,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基层治理的重要问题。①这一现象吸引了作者的注意力,并思考作为治理社会的政府,在商品房小区中发挥了什么职能。因此,作者把研究问题确定为:在商品房小区这样一种居民自治意愿较强、多元治理机构兴起的新型城市基层单位中,政府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对北京市芳雅家园商品房小区治理实践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对政府治理的策略和特点进行总结。
2.2 设计与准备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界定分析单位、确定要研究的案例以及设计案例研究的形式。首先,作者对分析单位做了明确清晰的界定,商品房小区是指该小区中的住房完全是作为商品通过自由的市场买卖而为业主所完全拥有,排除了具有福利性质和不完全产权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有单位资助背景的团购房和集资房,因为这类住房所构成的小区中,政府和单位的权力具有独特影响,所以不在讨论范围内。
案例研究的准备工作,始于研究者个人技能的提高,还包括接受案例研究的专门训练,拟定案例研究草案,对候选的案例进行筛选,以及亲自开展试验性研究。在确定研究对象时,作者认为完整的商品房小区应当包括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因此,要厘清此类小区的治理实践特点,必须要选取这三个机构都齐全且运作正常的小区。
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发现在北京市3099个小区中,只有511个成立了业委会,而在业委会中,又有许多是徒具其名并没有开展常规性工作的。芳雅家园小区至今已有三届业委会,在小区治理的制度建设和处理与各方的关系及事物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有助于说明在商品房小区的治理特点。因此,作者经过仔细筛选,最终选取了北京市JX街道办事处ZB社区的芳雅家园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该案例采用的是嵌入性单案例研究。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政府在类似芳雅家园小区这样的商品房小区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根据事件性质、紧急程度、涉及当事人范围程度的不同选取了若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总结政府部门在这类小区中的主要职能。主要有养犬管理、业主侵占公摊面积、会所问题、反污染活动等。通过对多个嵌入性的项目进行分析,作者清楚地看到了不同事件中政府角色的不同。
2.3 收集
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多种来源的证据并形成案例研究的数据库。在收集过程中,一个一以贯之的总体目标是,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真实事件和行为方面的数据。案例研究的证据来源主要有六种:文件、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实物证据。综合收集这几种来源的资料会进一步提高资料的质量。
该案例研究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收集资料环节。首先,作者于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在该小区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如2005年7月12日访居委会许可,得到的资料和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证据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同时见解会比较深刻。其次,作者在小区论坛上找到了大量关于小区治理的一手文件和材料。比如,《芳雅家园管委会致海诚物业公司的函》、《芳雅家园业委会致北京市房地局及朝阳小区办的函》、《朝阳小区办的意见》等等。此外,作者在就某一事件进行分析时还用到了当时北京市如何成立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法律文本和物业公司管理文件。根据收集的资料,作者将该小区治理中发生的相关事件整理如下表:
2.4 分析与分享
证据分析包括检查、归类、列表、检验,或合并证据,以根据实证依据得出结论。根据罗伯特・K.殷的观点,证据分析有四大策略是以理论假设为基础、进行案例描述、结合量化资料和质性资料以及检验对立的竞争性解释。该案例研究在分析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者对每一个嵌入型分析项目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小案例的回顾,我们能清楚的看到政府在不同的治理方面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然而,作者在分析阶段没有充分利用量化资料并结合具体的分析技术展开分析。量化资料的缺失实际上是资料收集环节的不足,作者注意到了要如实的还原事件本身,但却忽略了用数据说话。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有该案例研究的性质有关。在确定进行案例研究时,作者把案例定位成描述性案例研究,旨在通过描述具体事件以体现政府在小区治理中的不同作用。
分享则是指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把研究的结论和新观点呈现出来。作者的案例研究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问题的提出、
(下接第76页)
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以及结论。整个报告逻辑清晰,但与书中所提到的六种研究报告的结构都不是特别吻合。然而,在第二部分对案例进行描述时,作者采用的主要是时间顺序结构,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陈述了案例研究的例证。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采用时间顺序存在一个缺陷:即通常对早期事件关注过多,而对后来的事件关注则不足。这也是该案例研究报告中的一个不足之处。本案例研究的时间跨度大,作者以不同方式收集了近八年时间发生在小区中的一系列时间,在撰写报告时要想把所有案例完整呈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第二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头重脚轻的特点。
2.5 小结
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作者基本上解答了所提出的问题。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她发现,在居民自治动机和能力都较强的商品房小区中,政府的新角色是宏观方向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组织关系的协调者和问题解决者,主要在授予合法性资源、协调机构关系和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作用。虽然该案例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该小区的实践毕竟让我们看到了进退有度的掌舵者的政府新角色的出现,对于社区管理这一研究领域有很大贡献。
3.结论
总的来说,案例分析有助于对现实中某一复杂和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通过案例研究,人们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案例研究还使人们能建立新的理论,或是对现存的理论进行检验、发展或修改,同时还是找到对现存问题解决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个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研究工具,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学术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社会,2005(11)
[2]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3]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的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4] 李平.曹仰锋.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5] 陈向明.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一卷).重庆大学出版社
[6] 陈向明.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二卷).重庆大学出版社
[7] 黄江明.李亮.王伟.案例研究:从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论.管理世界.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