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会说育人为本,其含义就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为根本,人都做不好,其他能力再强也不能造福社会。但是,现阶段的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心只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可见德育教育的开展是必要的,学校和教师需要认真对待。
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在部分学校中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老师盲目地说爱国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规范道德品质,纸上谈兵,过于空大,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必须先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影片和一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子孝、爱国、助人的概念。同时,老师可以讲一些反面事例,让学生重视德育教育,规划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就是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与生活结合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德育的影子,和父母和朋友的交往都需要德育的渗透。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拾金不昧等,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是最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
四、丰富校园文化,增添良好的道德气息
环境对于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这时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学校可以在班级内和校园内粘贴名人的画像,并标注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学校可以树立光荣榜,对道德思想先进的学生进行表扬,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德育;问题;对策;成才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04-01
国民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下面,对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分数制度面前,德育总是被忽视。当前,一些学校的学生的德育素材仅限于机械性地背诵《中小学生守则》等。因此,教师要先找出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条化的思想教育。教师不要机械性、形式化地给学生们强行灌输一些德育的理念,这样是没有意义的。这只是告诉了学生一个行为的框架,重点应该是如何落实以及落实的方式。经常有新闻报道称,某学校有关行政人员会给家长发紧急通知说:某某工作组下校查巡,要求学生们背诵某守则或者校规校纪的条文,并要求全校师生高度重视……这不但不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反倒会给学生们留下心理负担。因此,德育是需要相关的教育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引导与帮助的。
(2)过分重视分数。在一些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分数就是一个孩子身上所有元素的代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学校与家庭只关注他们的课业,并对此有一套完善的赏罚制度。一些小学开家长会,教师们提到的除了成绩还是成绩。而等到学生的品德出了问题时,教师及家长做的一些纠正也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对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太过单一。目前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水准只有成绩一项,教师的收入状况会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这样一来,既然关系到自身利益问题,有些教师选择了利益最大化的做法来教育学生――抛开一切只看成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依靠制度来纠正这些问题。当评价方式多元化时,品德教育就会凸显其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坚决抵制无效的形式主义,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当在心理上减轻学生们对品德教育的负担,不要让学生们以为品德教育就是背《中小学生规范守则》等。教师应适当增添一些生活体验课,将这些规范和谐地融入生活,并耐心地讲解如何去做。例如,周六、周日组织学生去慈善组织或者活动中心做义工,在活动中不断地讲解德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落实,并加以完善。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渗透了德育。
(2)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适当弱化分数的功能,强调素质教育。如果素质教育被忽略,那学生的成绩再好也是枉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素质,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去做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因此,各学校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当全民给予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时,德育强大的功能自然会显现出来。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素质教育后,自然会追求一些美好的事物,学习也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此一来,教育过程中的和谐性被加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调整对教师认可度的评价标准。学校应降低学生成绩占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比重,增加素质教育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多元化会提高教师的水平,而教学活动的丰富度会调动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两方面积极地促进也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首先,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相互的评价更为中肯,既可以避免教师以分数为尊的思想,也可以在方方面面检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况。这样,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相互促进。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对教师来说包括工作细节,如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是否合理、有无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有没有向学生家长索要礼物的不良行为等。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靠分数一决高下,也不仅仅是依靠考试前夕的用功就可以取得通知书上的优的结果那么容易了。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时时注意并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则要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作出评价,如待人是否礼貌、是否做到恪守承诺等。教师与学生都对此用心,其结果必然令人欣喜。再次,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们往往会惧于师威而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及时反映或交流问题。这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难以处理。因此,教师要多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经常表达心声。
三、结束语
总之,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进程中,教师不可心急。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相关人员要切实落实,多与基层互动、及时交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教导学生,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德育渗透生活、体现细节,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⒖嘉南祝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安置效果,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校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二、原因分析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恰当。由于中职教育一味追求学生就业率,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关爱,只注重形式上的管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据调查,品德不良学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他们一般是重感情,讲义气,爱报打不平,但是非观念模糊,缺乏真正的正义感。
三、对策
1.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
2.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3.用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4.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维护、发展好学生个性。适度提出行动要求,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四、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 格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性单一发展的模式,即以伦理为核心,以人为载体,把人抽象成为人的道德 性,从而规范人的道德性发展目标,并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性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我国儒学以后 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种模式是经济性单一发展模式,其要点是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外在的发展过程,所 关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而忽略人的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发展,把人变成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和经济增长的 依附。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德育长期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状态,忽而强调德育的政治性,忽而又强调德育的 经济性,未能真正明确德育在个体成长中的应有作用。
我们认为,德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时代的进步向人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这个全面 的、综合的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发展 。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发展,而只是一味要求个人的性格或品德等诸方 面都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德,强调伦理对个体的制约性。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观念也已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 步的同时,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 重实惠,只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物质待遇的优劣作为衡量 一个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 ,而把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置于脑后。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希望藉我国丰富的道德遗产,把传统的道德价值再以原则的形式加给儿童,也不管适 应不适应当前的形势,把“忠孝”、“本份”、“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干事”等思想灌输给儿童。诚 然,你我们有优良的道德传统,但现在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继承,而应该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涵义,即道德 价值的现代化。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将传统的效忠天皇的精神转化为效忠企业的精神;将武 士道精神转化为向科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合金文化;将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转化为质量第 一,服务第一,以优取胜,利益共享的新价值观,从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在这方面有比 日本更大的优势,应该使之发挥出来,让传统的道德价值为现代化服务。须知,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 设人才,不是夸夸其谈者,也不是默守成规的“儒夫子”,所以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 起来。
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转盘中,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波及。正如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指出的,儿童的道德形成是一 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6岁前,多是他律,慢慢地才形成自律。儿童正是在观察父母及他人处理日常事 务中学会处事的态度和对道德的初步判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幼儿德育任务的确定中存在着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即怎样使幼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 具备适应下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在幼儿道德教育中如何能使他们免受或少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利因素 的影响,而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备的能力?
事实表明,在实施幼儿德育的过程中,仍有几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情况不仅会对幼儿良好道德观的 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也增加了幼儿德育的难度:
其一,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 重幼儿主体性,但是,具体到实际当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架于幼儿之上,动辄对孩子发号施令 ,长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胆小怕事,无一点闯的 精神。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竞争呢?
其二,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在家庭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一 切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理由是,孩子年纪小,应避免出危险;上学的孩子功课重,不能再增加孩子的负担。 这样做,似乎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懒惰、不爱动脑子、事事依赖他 人的习气。另外,还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不费力地得到,使幼儿从小到大毫无 竞争意识,如此下去,又如何适应当今和未来的社会?
其三,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 出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如,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等等。一些家长 还把金钱观念直接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让孩子完成作业给多少钱,帮父母干一件家务给多少钱,考第几名给 多少钱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完全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认识,使孩子错误地认为金钱就是一切。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社会现状和经济潮流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现阶 段,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不妨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正面地赋予幼儿德育新的观 念,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从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动手、动脑、合作、公平 竞争等能力入手,使儿童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为此,幼儿德育可否考虑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培养幼儿参与、竞争的能力
要使儿童将来具备竞争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培养他们自强、自立以及吃苦耐 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勇气。如让他们从小锻炼与伙伴的公平竞争,不轻易放弃目标,以培 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精神。不要将孩子闭塞在小家庭或一个小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培 养出呆子、蠢才。
人际关系的指导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结果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 及良好的交往能力,就难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德育内容。再则,在竞 争的社会中,合作的精神愈显可贵,它是关系到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在这点上是很 薄弱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变,家长往往把孩子关在家 中,孩子之间从小缺乏合作的机会,合作的精神也就难以培养,孩子所表现出的要么是争强好胜、任性自私, 要么是郁郁寡欢、自甘落后,至而随波逐流,因而教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儿童性格的指导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存在着竞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出息,于是对孩子过 于严格,搞专制,久而久之使孩子孤僻、压抑、自卑、胆怯、多疑;而一些家长则过分宠孩子,使之妄自尊大 、急躁、好冲动、固执等。这些性格都不利于个体走向成功。在这方面,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已给予了重视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跨世纪中国青少年雏鹰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具有“自学、自护、自理、自 强、自律”的能力,这些措施不但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提了出来,而且结合了传统的“服务、助人、求真 知”等内容。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德育 对策
德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人建立健康人格,形成良好品德和观念[1]。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应将德育置于教学工作首位,并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有效应对当前语文识字教学德育中的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关注的。
一、语文识字教学德育中的问题分析
1.对德育的重视度不够
当前,小学教育中,尤其一些农村小学仍受应试教育影响,对德育不够重视,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情况。学校、家庭片面追求学生学习成绩,以分数作为学生学习衡量的主要标准。因考试分数是计分量化指标,而品德教育是难以量化的软性指标,以致在智力开发和品德教育上失衡,学习和家长往往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在提升学生成绩上,直接影响德育效果的发挥。
2.家庭和学校参与性不强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的影响,一些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对校外德育资源开发缺乏积极性。家庭和学校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德育积极性。尤其家庭方面,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保守、落后,同时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不高,对家庭德育带来较大影响,无法为学生德育创造良好环境。
3.德育教材科学性不足
社会、家庭及学习等实际生活中包含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但是学习在德育资源的开发中,因一些领导重视度不高,管理不到位,同时对语文识字教学中德育规律未能有效掌握,使德育目标难以明确,学校德育资源处于无序、盲目开发中,教材科学性不够,德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存在脱节或不相适应情况,使德育流于形式化。
二、增强语文识字教学德育效果的对策
1.积极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环境有助于语文识字教学中德育的良好开展。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德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好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德育知识、实例宣传,让学生时刻受到德育影响。比如:通过校园黑板报定期贴出德育相关信息;在教室、走廊等张贴具有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在草地设立爱护小草、保护环境的提醒等。此外,学校还应对教师的言行、举止等有明确规定,为德育开展奠定基础。如此,让小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德育就在身边,在无形中发挥德育效用。
2.家庭和学校德育的结合
家庭是德育的重要场所,而父母则是学生最早也是最好的德育老师。因为父母的言行、心态、性格等均对学生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因此,学校可定期开展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学生家长宣传德育的意义和要求,并详细、系统地讲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指导家长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并可召开家长交流会,了解家长对德育的看法和建议,强化家庭和学校间的联系,让两者在学生德育上协调一致,实现“家庭+学校”式德育。
3.将德育寓于有趣活动中
活泼、好动、爱玩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有趣的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有趣活动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寓教于乐是最佳教育法。因此,应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小学生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教育,在游戏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比如:针对不爱卫生、不爱护公物等现象,可举行“这是你吗”专题演讲活动。
4.利用好特殊节日开展德育
学校和社会应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教育。如春节时,让学生基于反哺之心孝敬长辈,布置特殊作业强化学生的德育体会,如过年给父母洗一次脚、向长辈行跪拜礼等。通过世界性节日培育人文气质。比如:世界地球日,开展“善待地球”的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植树、捡垃圾等社会实践活动,如此不但能让学生认识地球日的意义,还能强化学生对生态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树立环保、节约等意识。
5.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体会,自觉认同并接纳当前社会道德体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可通过班级、学校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帮助老人,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助人为乐和尊老爱老的情感。再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当地档案馆、博物馆等了解家乡历史,领略名人风采,知道革命传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
6.在创设情境中渗透
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达到新课程提出的“喜欢学习识字,有主动识字愿望”要求的重要手段。识字教学前,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激发识字兴趣。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针对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无法体会父母劳动艰辛的现状,在教学《菜园里》(第一册识字〈2〉第三课)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自家菜园里看一看妈妈种的菜,问一问妈妈是怎样种菜的,把认识的菜带回家,并和爸爸妈妈一起贴上该蔬菜的名字,然后把它带到课堂上。运用这些实物,让孩子们讲一讲从妈妈那儿听来的有关菜的知识,然后做一做卖菜和买菜的游戏。不仅在买卖过程中认识了这些蔬菜的名字,提高了识字兴趣,而且学生介绍时充满自豪(因为这是他们和家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同时,在同学们和老师的赞扬声中激发了对妈妈的爱,对妈妈劳动价值的肯定,潜意识里受到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教育。
7.在引导识字中渗透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识字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形成独立的识字本领,让学生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
平常识字课里,我注意渗透一些识字基本方法,“加一加”,如“几个”的“几”加上“木”就是“机”;“减一减”,如“妈妈”的“妈”减去“女”就是“马”;“换一换”,如“课”去掉“言”字旁,加上“木”字旁就是“棵”。形式上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字形。然后让小组汇报,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怎样记住字形,在一个小组中同一个生字或不同生字,学生有的用“加一加”的方法,有的用“减一减”的方法,有的用“换一换”的方法,然后小组长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再由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等,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有趣的讨论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有机渗透了识字的基本方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营造了创新的新气氛,使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识字教学中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和学生家庭的沟通,开展积极有趣且极具德育意义的活动,实现优质高效的德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自我教育;评价机制
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家研究生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各外语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研究生培养从精英化教育向规模化教育过渡的进程中,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突出,很多矛盾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渠道。研究生德育状况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对外语院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而言,更具有其特殊意义。因而笔者认为,强化研究生德育应是提高外语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切入点。
一、加强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的必要性
研究生德育,笔者认为,主要应指对研究生群体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人文价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高层次人才代表的研究生群体,是一个复杂、相对成熟的社会群体,具有其不同于一般本专科学生的特殊性。[1]由于各外语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大同小异,因而本文主要以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群体为例,对研究生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
其一、研究生群体来源多样,成员复杂且分布不均。从学生来源方面看,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录取方式有统招,保送和委培;培养方式分脱产,在职函授或两者相结合。从年龄结构上来,多数未婚,少数已经成家;政治面貌也多样化,既有党团员,也有民主派人士及一般群众。
其二、研究生群体学习生活分散,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与本专科招生相比,外语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小,专业分散且又以各类外语语种为主,其教学和科研活动形式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研究生群体在年龄、社会阅历、心理素质等方面有存在较大差异,生活方式上也体现出更大的个性差别,加之研究生对住宿可自行选择校内校外,研究生群体间人际交往和交流机会很少,导致人际情感疏远,群体意识淡化。
总体而言,外语院校的研究生群体表现出来源复杂,价值体系多样的特征。由于外语院校自身办学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全球化,外语院校的国际化办学以及对外校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外语院校的研究生群体能率先接触到当今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包括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必将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种种冲击。[2]因而如何加强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培养出既有高深专业知识又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道德水准的接班人,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当前我国外部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如研究生教育收费制,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市场严峻等,使研究生德育问题也更为突出,研究生德育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纵观当前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的现状,总体情况是好的,最近几年大量的调查分析也表明,多数研究生思想积极向上,热爱祖国,胸怀大志,尊敬师长,勤奋好学,自强不息,[3]但也存在德育薄弱、诸育失衡的问题。1.研究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出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如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观念开放等,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外语类研究生的价值判断,导致部分研究生过分注重自我价值,一切以个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只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很少关心国家大事,在政治信仰上表现出明显的弱化和淡化倾向。2.研究生人文修养的欠缺。具体表现为,责任感缺失,为他人服务意识、集体意识比较淡漠;学术道德观念不强,[4]只想享受或尽快获得相关的利益,而又不愿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心理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出现,外语院校男女大学生比例大都失衡,由个人感情、论文压力、就业等问题导致不少研究生出现心理脆弱现象。
导致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本文这里主要从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个体三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层面来看,四川外语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外语高等院校,女学生占绝大多数,重庆市外部社会环境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尤其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美女经济”),对研究生德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研究生价值取向的个体利益驱动性日益明显。[5]
从学校管理层面分析,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相关部门,以及研究生部(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也包括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德育的重要性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研究生德育问题是研究生个人的私事,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没有必要,重智育轻德育,因而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缺乏紧迫感,导致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不明显。[6]另外也存在将研究生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外语院校都设有《经典著作选读》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门思想政治课,但再无学校党政领导及相关负责人根据社会现实问题给予研究生进行德育专题授课,同时学校研究生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往往以政治课的考试分数来评定,忽视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意义。研究生部所配备的专职辅导员对研究生德育工作也指导缺乏针对性,仍沿用本专科生的管理模式来对待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很少考虑到当前研究生群体的特征,对研究生德育的功能在不断弱化。研究生会,学生党支部及研究生内部各社团组织,大都各自为政,小团体化,没有发挥其对多数研究生德育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研究生个体而言,自我教育的德育意识严重缺乏,由于研究生群体处于这样一种无人管的“自由”状态,同时部分研究生关于德育对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以及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认识不清,因而研究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也就难免随波逐流,飘浮不定,导致研究生道德失范的现象不时出现。
三、改进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的建议及对策
研究生德育,不论哪类高等院校,都应该是教授研究生做人的道理,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广泛的知识,是立身和服务社会的手段,做人的道理的学习是根本性的,而知识的学习是工具性的。[7]目前外语院校研究生中出现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虽属个别现象,但有些问题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绝对不容忽视,对研究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早研究、早介入、早干预,不应等待问题出现时才给予补救。[8]
第一、注重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研究生群体更好地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重庆市“五个重庆”和“五个校园”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帮助研究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个人价值取向,积极应对当前的研究生群体就业形势,想方设法拓宽研究生群体就业领域和渠道,鼓励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使研究生群体更好地了解重庆,关注和服务于重庆的国际经贸发展。
第二、全校上下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党政机关和研究生部,应设立专门机构来统一协调负责研究生德育工作。首先完善研究生入学教育。不应仅仅让研究生学习《四川外语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等硬性文件,更应加强研究生德育的社会实践,[9]开学之初就可利用周边有利条件,开展研究生集体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及红岩联线景点,邀请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讲座等主题德育活动,在重庆的各类外经贸活动中,担任外宾接待及翻译工作,以加强外语类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纪律和法制观念。其次提高研究生德育队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学校教职工(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应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的任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并将德育融入外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之中。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生各协会和研究生学生党支部应加强研究生内部的日常沟通及管理,寓研究生德育于环境感染之中,鼓励研究生群体积极参与外语专业的学术活动和外语类文体活动,注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这样既可以丰富研究生日常单调的生活,又能培养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后勤管理部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加强与研究生的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再次,建立健全研究生德育奖惩、评估考核机制。[10]当前研究生德育过程缺乏针对性、德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研究生德育评价机制。对研究生群体而言,外语院校很少有机构或部门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现状做过科学的评估和描述,更谈不上进行正确的评价了。笔者认为,对研究生德育进行评估时,不仅应注重对政治思想、个性道德品质等因素进行评价,更应从知、情、意、行等各个层面上进行综合判断,既注重研究生的在校表现,也注意研究生的社会表现,奖罚并重。通过研究生德育的过程性评价,分析其主客观原因,在教育过程中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育过程的改善。
第三、研究生个体加强自我教育。[11]一般而言,外语院校研究生人数较少,学习生活分散独立,这种特点更凸显出研究生德育重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研究生个体应学习一些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如讨论辨析,典型示范,与同学、导师沟通等方式,同时加大自身自我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培养自觉参与德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强化自我责任意识,同时注重自身德性的修养。
结语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尤其是外语院校,意义更为特殊,情况也更为复杂。在新的形势下,外语院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语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到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不断创新研究生德育手段,更新研究生德育内容。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开创外语院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真正让研究生掌握“做人”与“做事”的本领,[12]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研究生群体特征与学校道德教育策略探讨[J].安微农业科学,2007(24).
[2]周国良,吴人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又红又专的外语人才[J].外国语,1991(1).
[3]魏泽.研究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4]董军,田海平.试论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J].伦理学研究,2004(11).
[5]吴迪冲.关于研究生德育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6]陈志权,温静,等.研究生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
[7]钱逊.对青年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8]黄英.试论德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地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9]张玮.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研究生德育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10]戴艳军,李志强.谈研究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
[11]秦训学.自我教育-研究生德育的重要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
1.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许多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1.2 道德方式过于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老师总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使德育的任务和目标都不能有效落实。
1.3 德育评价体系陈旧化。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仍然沿用应试教育“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的模式,考试成绩成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1.4 与周边环境的人为隔离。
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误区,就是试图将学校变成道德上的“世外桃源”,不允许学生接触社会大环境。殊不知德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交互影响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学生在学校要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要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2. 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要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我呢体,我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结合现实定位德育目标。
在优化德育目标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实性。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以在心理上接受。因此德育必须要有其现实目标,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又有发展的余地。其二是发展性。德育目标的制定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逐步发展。德育目标只有具有了发展性,才可能从其滞后性中解脱出来,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其三是可操作性。德育目标应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总目标下有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目标、子目标。应该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德育目标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
2.2 增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摒弃旧的灌输模式。
中学德育的主体是人,是鲜活的学生个体生命。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优化德育状况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期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使主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2.3 建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绝不可忽视。
2.4 优化德育环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71-01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工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力量。所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对专业的技能有所掌握,还要对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培养。而现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听不懂课程,在学习上又没有足够的毅力,在学习情绪上产生了一种“混日子过”的消极学习生活态度。再加上这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产生烦躁与冲动的情绪,没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时会做出鲁莽、无知的行为,有时还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信心不足,充满了无数的疑问及困惑。针对这些情况,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强管理是完全有必要的。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德育教育。当前,我国技术型人才稀缺,对电子产品、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的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呈逐步增长的趋势,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工作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然而,中等职业学校过分追求毕业生的就业安置率,所以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上表现得特别重视,并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对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第二,学校在德育机构与制度的建立方面还不够完善与健全,开展德育工作的人员配置、队伍建设以及经费等都较为有限,很多学校甚至对于德育制度的建设还没有整体的规划,使得德育工作在开展时没有清晰的思路与完善的制度,也就难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第三,一些教师没有足够的法制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表现得较为单一,使得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受影响。
二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客观原因。在客观原因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不恰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有些家长自身便有不良的行为与道德习惯,而孩子的模仿力较强,有样学样,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社会别是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或产品侵蚀着孩子的思想,使他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第二,主观原因。从主观上来说,学生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力也较为薄弱,使得他们会因为偶然的诱因而使得个人的欲望膨胀,产生冲动,从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三 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明确德育的目标,对考核机制进行细化,从而让德育工作队伍在管理方面可以实现规范化与制度化。
第二,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科的渗透力更强,树立德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水平。
第三,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教学方式要灵活实用,使得德育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所提高。
第四,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提高。比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开设心理咨询室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办出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足够的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具有创新意识等的新世纪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繁相.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2009(18):57~58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借以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活动的思想犹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德育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作为知识来讲述,并要求学生对其知识理论进行记忆和掌握,以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考察、衡量学生的标准,使得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和学习只处于理论层面,呈现出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的现象发生,其德育教育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长期以来,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一味搬用书本的硬性理论来让学生记忆,忽略了实践活动,即使举办了活动,也将中心放在了活动的意义以及读后感的内容上,使得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
德育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范围,缺乏实际性的、稳定性的知识价值的德育内容。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并将其付之于社会、学习的社会生活中去。然而目前德育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欠缺,没有真正的实践性可言,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心理呈现分离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的讲述过去的集体主义、舍己利人、牺牲精神等,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等内容, 使得学生对道德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即:遇到事情,不想着自己,让着别人,这就是道德。同时当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事情时,感觉德育教育的失效性,从而对德育失去学习的信心。
3、在活动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内化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开展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觉得小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够实施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操作,出现一种代替学生实施活动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只处于表面层次,不能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和认知德育。 再者还出现对于结论,由教师总结得出的现象,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的环节。忽视了德育教学的内化过程,这样以来就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德育有效实施的对策分析
1、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
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优化校园、教师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实现育人环境建设,以真实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认知的培养,真正的凸显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调解学生学习、生活态度,引导学生自主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在德育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优越性。如:在校园的橱窗开展固定的德育栏目,定期更新内容;在教室内的墙壁和教室外的走廊上粘贴相关的道德内容;食堂内张贴珍惜粮食、文明就餐等标语,草坪上树立友善的提醒标志等等,实现校园环境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进而促使学生品行的提高。
2、德育内容的社会性
德育内容以现实社会背景为前提,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习惯,追求实事求是。就目前而言,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道德影响,教给学生如何去分析、辨别、 克服负面因素。在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社会中的负面想象,并承认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反道德,反对虚假教育、理想教育,以此同时,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明确指出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毕竟那只是少数,激励学生在现实面前要拥有正义感、责任感,运用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如: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对地球污染、破坏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善待地球”的教育活动,以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为背景设置手抄报、宣传画等,以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恐惧性,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社会责任感。
3、优化德育宣传手段,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凸显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动向为着眼点,构建适合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教学活动,教师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内化,实现活动目标。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档案馆,让学生自主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亲身感受文化的历史悠久,韵味深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结语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是任重而远道,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究、摸索,与时俱进,实施创新教育,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当前乡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不够重视。首先是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据了解有些中学根本没有德育工作机构,有些学校虽有但只是摆设而已,甚至连起码的德育工作计划都没有,更谈不上开展有关“德育”的工作了。其次是领导只讲不抓或走走过场罢了,有些学校领导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
2、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第一,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或不关心政治。正因为部分教师不关心政治、少问及政治,因此他们只埋头传授知识,什么德育、政治,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作为教师,“授业、解惑”才是天职。第二,片面追求学习分数、注重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总分高、教学质量好,什么也就好了,一俊遮百丑嘛!正因为只注重教学质量,搞题海战术,哪有什么时间顾及德育工作?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还是依据教学质量的好差,如果哪个教师差了就要“戴着笠帽等雨淋了”,因此教师只有注重教书、狠抓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
二、对策
1、要端正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德育的认识能够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德育工作才能做好。
(1)要深刻认识把德育摆在首位的必要性、时代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首位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负面的、丑陋的、腐朽的东西入侵,青少年一代深受其害。另外西方国家经常无端指责中国人权,利用台湾、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如最近美国会通过“售台”武器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等。因此非常必要、及时地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利益高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确保德育首位,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2)要明确德育首位的基本标准。衡量德育首位的基本标准可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方面,德育在学校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坚定,学校一切工作都自觉地贯穿渗透德育;第二方面,德育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首先是德育在教学中发挥了影响作用和保证作用;第三方面,各学校分层次达到了德育大纲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就算实现了德育目标。
(3)要深刻认识德育的特点、难度。在当前搞好德育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充分认识。德育有难点,一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二是它具有克己性。德育的社会性比智育、体育大得多,学生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来自方方面面,思想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可控程度较低,这就加大了德育的难度。德育既要抓“外用”又要抓“内化”。“外用”就是学了就用、讲了就做,这不容易;“内化”就是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那更不容易,没有时间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难以测量。克己性是德育的特点,德育不是教人利己而是克己,克己奉公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德育更讲求克己,因此要知难而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保证德育为首。
2、坚持德育为首
(1)建立完善的德育机构,提高德育的科学性。第一,强化德育管理。强化德育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机构,把德育的四条线(德育处——班主任;教导处——教研组——科任教师;团委——各班团支部;政治思想品德课——时事课——班会课)统一起来,拧成一股绳,把德育的阵地(讲台、图书阅览室、广播室、墙报等)管起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把德育管好。第二,优化德育方法。可以抓两层,第一层是普遍掌握各种德育方法,如灌输教育法、养成教育法,提高操作水平;第二层是在掌握各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各种方法的技能技巧,使德育方法多样化、艺术化。第三,加强德育研究,掌握各种德育规律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加以运用。
(2)落实四育人方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
(3)学校领导必须重视。要做好德育工作,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做到:第一,校长要坐镇德育工作,亲自订计划、抓制度、抓落实,组织队伍,培养骨干,及时考评,落实目标责任制。第二,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学校领导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定期召开学校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座谈会,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制定学校德育目标和措施寻找依据、奠定基础。第三,领导要严于律己,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把实干精神作为座右铭,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来增强德育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 德育工作 问题与对策
古人早在春秋时代就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二者出现了倒置的现象:重物质而不重精神,重钱权而不重德行,这种思想难免会浸染学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误导。因此,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的制定缺乏差异性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特征,藐视权威,想要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但是在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却表现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因此,这个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和开展,但是学校往往从利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了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如果长期以往,学校将不在是乐园,而是军营;学生也不在是青少年,而是军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二)德育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5
(三)德育队伍建设的落后性
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着手建设了一支德育队伍,形成了“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看似合理,但是力量不强,往往造成班主任夹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成了“替罪羊”和“敢死队”。
无论学生造成的问题大与小,轻与重,在校内或校外,第一个面对的就是班主任,家长找班主任,学校也找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处在一个矛盾的焦点。很多能够化解的小事都有可能被放大,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其他科任教师似乎是“无官一身轻”,下课和学生缺乏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更有甚者,在自己课堂出现的小问题,也要找班主任解决,似乎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
(四)德育途径认识不清
大多数学校认为德育范围仅限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重点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其实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在班会上来完成德育工作要切实开展,不能仅将其作为课时计划,不能仅仅通过德育课讲授、德育考试或者简单的德育评价来实现,这些都背离了德育的本质,而且与现实相去甚远。
二、初中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涉及很多层面和很多环节,注意很多细节问题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针对上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些许对策,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正,以期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
(一)继续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到学生做人的准则。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个过程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方法,能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通过QQ或微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提倡教育现代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实现交流的现代化,倡导老师加学生的QQ或者微信,与学生畅所欲言,真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动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比较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使以后的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建设高效的德育团队
针对教育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首要让教师明白“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教书”的道理。让学校里的每一位科任老师、后勤人员都能成为德育工作者,学校每位教职工只要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就应该去解决,形成全员管理的模式。另外学生的不良现象或者优良现象,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反馈,需要教师及时惩戒或者表扬。
综上所述,初中开展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探讨,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或者班主任。德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走好人生的旅途。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要结合初中生特点,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韩光文.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1(1).
[2]郭哲男.初中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德育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德育工作从来就是学校教书育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陶冶情操,进而能树立正确人生方向。广东省教育厅也对中职学校做好德育工作下发了专门的配套文件,对德育课程、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在上下形成共识,共同重视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审视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许多问题,比如:生源质量问题、社会环境、家庭影响问题、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等。只有对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剖析,才能更好地找出解决的对策,达到育德的目的。
1.1生源质量低下。
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获取知识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大都不尽人意,读中职的往往是报考普通高中无望的学生。此外,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时,常常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排在最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属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事故高发群”。这是中职教育中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上的新困难和挑战。
1.2家庭教育影响。
“一位好母亲,顶得上一百位教师 ”。这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神圣使命。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庭教育危机令人忧心忡忡。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或二胎子女,家庭一直以他们为中心,家长的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造成不少中职生有任性、不爱关心他人的习惯,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处世态度、生活观念、教育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得不到来自家庭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的指引,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自我,而集体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纪律意识及艰苦创业意识差。部分家庭对孩子上职校期望不高,只要求能管住、别出事,甚至个别家长只求学生能在学校跟他坐完三年就行了,这又造成了他们对自身要求太低,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特别是现在离婚率大大提高,问题家庭大量存在,对于青少年心理成长多有不利因素,潜伏着部分中职生心理不够健全的最初动因。部分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地推向了学校, 把教育孩子的希望过分地寄托在教师身上,使学校的教育一直充当着教育体系的核心和支点,形成了“力挽狂澜” 的被动局面,瘸脚教育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1.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⑴社会偏见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上对中职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学习不好、品行不端的差生,对中职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将一些可以通过关心、引导从而教育成优秀人才的学生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职学生与考上高中的同学相比,绝大部分都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但同在义务教育的学校接受教育,不见得上中职的学生在品德上有问题,如果如此定性地评价中职学生,认为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低下,必然误用德育的施教方法,无的放矢,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触。
⑵大众传媒的误导,像电影、电视、书报、广告、录像等大众 传媒,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吸引大众,提高竞争力,于是就容易出现误导现象;对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的网络:虚拟的空间,匿名上网,语言、行为等完全不受控制,缺乏舆论监督和道德谴责,可以随意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而又可不负责任;网络游戏更让青少年着迷,可以更快的一展抱负,可以摆脱不堪的现实、可以当一回梦中的英雄;对多元化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够多角度解释多类问题,满足自己的好奇感。同时,网络中存在的很多少年不宜而又让他们好奇的资料,在缺乏管制的情况,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也有很大的诱惑力。由于各种信息的鱼龙混杂,很多优秀文化被扭曲后再呈现,这严重干扰了青少年的鉴别判断能了,影响了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对于青少年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形成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1.4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因素。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因素,主要表现在: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每周两节德育课、一节班会外,再无其他德育教育时间,更没时间组织其他的德育活动;学校的德育活动基地太少,许多德育活动无法组织,特别是社会舆论过度抨击学生集体活动的安全问题,使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的压力加大,学校和班主任都不敢随便组织学生的集体活动;还有部分德育教师思想不够重视,德育课应付了事,使学生将德育课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多数不是教育专业出身,班主任的年轻化、经验少,教职工的师德规范、行为表现较淡化,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部分班主任教育方法不当,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存在 “头 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具体问题,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单纯的外塑过程,片面夸大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把受教育者当做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迫学生接受既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 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必然不被学生接受,造成德育低效。
2解决中职德育困境的对策
2.1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教育的对象有很强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是17岁左右年龄的青少年,他们正是长身体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开始形成的阶段,且多是第一次离家求学,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开始独立处理问题,各类从未面对过的社会、生活现实问题,各种矛盾,令他们处于无助和彷徨,同时,在社会种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和波动的情绪,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做到人性关怀,提高中职生的适应能力,从心灵关怀到生活、学习上的种种关怀,给学生熟悉的亲人感觉。方式可是谈心、讲座、报告、团体活动、看纪录片、看宣传片、案例探讨等;也可以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开展卡拉0K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运动会、球类比赛等活动,使中职生通过自我能力的展现来提高其在同伴中的认可度;可以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激励中职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忧患意识与拼搏精神;还可以通过开设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热情,使他们能够释放压力,尽快转变角色,找到知心朋友,明白自己的目标与任务,从心理上尽快融人中职环境。此外,在假期,学校还可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深入社会,使学生能提前接触社会,提高学生不久之后的进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2根据教学阶段分层育德。
学校应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学前教育、在校教育和实习跟踪教育三个阶段。如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和学生上一堂摆正心态、克服自卑、憧憬未来的学前教育;学生入校后我们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尊师重教、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心里健康、医风医德等德育教育;学生第三学年到医院实习,离校前侧重于学生爱岗敬业、尊重生命、尊重病人、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就业等德育教育,教师做到有始有终的管理,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2.3 优化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水平。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更要正视到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别,他们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不甘落后的一面,班主任应以博爱之心,以耐心和爱心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细心观察和了解,能具体、准确地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就,把学生的努力看在心里,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赏识的目光中得到勇气和鼓励,并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只有他们从内心感到你的认可,他们才能更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即使他非常顽皮,甚至会给你带来很多麻烦。但作为班主任,我们都不应该一味的“批评”“处罚”“告家长”,更应该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不然只会使他们的错误一犯再犯。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育要心理学化,”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小孩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自尊的个体,生命是平等的,他们都有受到同样尊重的权利,因此,我们没有理由看轻、看扁任何一个学生,最少也应促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的人。
2.4 全员参与育德。
关键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德育
一般而言,道德社会化可以理解为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则是高职生在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通过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高职生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道德社会化问题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的道德知识,道德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他们关于道德的知识很零散,有些高职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为时尚。这最终造成了当今高职生高学历和低道德水平的反差,出现了一些有才无德的歪才。这也是近年来高职生道德失范、违法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高职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学生赞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们看来,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显然,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反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困惑,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3、道德自我约束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际上你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也表现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高职院校德育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学校,二是家庭,三是社会。在以往的工作中,虽然家庭和社会也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都明显不足,合力作用尚未真正形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应该做到:首先,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应制定规章制度,统一要求,落实任务,定期交流经验,要求各方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对培养教育高职生尽职尽责。社区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要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协调好学校与该机构的关系,利用社区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其次,协调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要有健全的组织和常设机构,要有活动章程、工作计划和任务,要有例会制度。只有这样,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一、 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的道德知识 ,道德认知水平相对低下
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 。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 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 ,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 习,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 ,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在他们看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 “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 手段 ”。显然 ,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 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 ,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
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反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些不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 ,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 ,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困惑,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 。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
3、道德自我约束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
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 ,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
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 ;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 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 ,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 ,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 “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 际上你会……”这一 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 “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 “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 “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 “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 ,也表现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教育机制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
高职院校德育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学校 ,二是家庭,三是社会。在以往的工作 中,虽然家庭和社会也发挥 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都明显不足 ,合力作用尚未真正形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应该做到:首先,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应制定规章制度,统一要求,落实任务,定期交流经验,要求各方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对培养教育高职生尽职尽责。社区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要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协调好学校与该机构的关系,利用社区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其次,协调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有效途径。
2、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施教主体合力机制
我们历来倡导的高职院校德育机制都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然而,在实际工作 中,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的并不理想。高职院校德育主管部门之外的机关、单位和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投入高职生德育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甚至有的是有名无实无所作为。因此,应大力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使其形成合力。一要明确“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二要党政齐抓共管;三要特别强调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四要特别强调高职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德育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在信息时代,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和引进,对生产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和中职生的思想特点,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重要问题。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学生德育教学工作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的说,从上到下相关教育部门都普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但实效性很差。
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笔者对部分学生抽查,近80%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能混便可畅行天下,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1]
德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德育教学手段和模式相对落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缺乏艺术性,平时的教学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落后,与社会信息化背景想脱离。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德育教学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
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是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信息传递速度之快容量直大,中职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在教学方法、内容上比较偏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密切。德育教学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特色不够明显。[2]
2.部分中职学校忽视德育的重要性
部分中职学校教师的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不能正确把握德育的内涵。不同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转移到升学率和就业率方面的竞争,因此,很多学校过度强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部分教师认为德育主要是思想教育,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导和心理状态的调适。
3.网络不良风气的影响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没能考上高中,才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 。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意识较弱,厌学心理严重。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上感到吃力,因而容易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这些学生容易在网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能在网络上实现。情愿在网络中寻找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从而厌学情绪更为严重,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平时在网络接触一些现代社会的攀比、炫富等信息,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勇气。
三、 信息时代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策略
信息时代网络的形象性、交互性、广阔性和预见性,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同时也却对学生的成长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如何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新的、不可忽视的课题。[3]
1.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目标和模式。
面对网络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不让学生上网,不让学生接触的堵的办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要利用互联网快捷、生动、开放、交互等特点辅助德育教学,创新德育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可以利用目前的班班通和教育城域网,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不断创新德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占领网络新阵地,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时间与空间的全覆盖。突出传统道德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工作的良好习惯。[4]
2.转变德育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在信息化背景下,职业学校相关人员要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领会课改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旧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在借助网络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由教师单向传授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也可以利用当前的班班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抵制不良风气的侵扰,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在信息时代"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由于受外部环境经济浪潮中不良风气的冲击"加上一些影视作品,大众媒体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还要根据信息时展的需要,学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德,“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坚决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资源的侵扰,建立健全为人类服务的价值体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进一步推动信息社会朝健康有序、和谐向上、高尚文明的方向发展。[5]
参考文献:
[1] 唐丽. 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J]. 新课程(下),2011.11.
[2] 张继军.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策略[J].中国教师,2012.1下半月版。
[3] 路冰松.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