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

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学的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学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要求;课教“活”;主动权;语文素质;教学手段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简单来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一门工具,更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的过程。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强调以知识传授为主,重知识、轻情感的应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对教师教学和自身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我认为要努力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 讲课时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

1.1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难解的古诗时,利用了解背景故事和展示画图示意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解中带趣,方可让学生很容易的接受教师这时交给他的学习内容,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中,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桂林的水怎样?桂林的山怎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由于抓住了主要的问题来设问,使他们在阅读课文时知道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1.2 教师讲课不仅要有感染力,而且还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一定要跟你一起融入到课文中,就如同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小学生好奇好胜,求知欲望强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从这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使他们乐学、善学。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趣并茂,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用幽默的语言、时用严谨的辩论、时用抑扬的语调、时用饱满的激情,总之让学生的心潮随着教师的感情激荡澎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情绪。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点:一是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缩小师生间的距离,能给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二是倾注爱心,教师只有奉献爱心,教学才能收获成功;三是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来上课,发挥语文教学情感化的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1.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得教学方法。如今新课改中的新语文教学方法形式繁多。比如讲读法、分析法、比较法、直观法等,教师想要把课教“活”,最重要的途径是启发式教学,教师是催化剂,学生是主体,因在新课改中提倡的是“自主探究”的学习,如果启发式教学手段运用得恰当,就能有满意的效果。

2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少语文老师看重的是学生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听、读、写的能力培养,但要需要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就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索取更多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

2.1 预习——学习主动权首要环节。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教师可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怎样给每个小故事拟定一个合适的小标题?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呢?同学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了解到每个小故事都在循循渐进的塑造着一个小英雄的形象,所以文章必须这样安排。五个小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

设计预习不仅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从不同角度掌握了很多学习方法及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2.2 自主探索——学习主动权的关键环节。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段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学生

职业中学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所以,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而语文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也不再是主要课程,它只作为文化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对文语文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再有,就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而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教普通中学生的方式教中专生。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缺乏价值,缺乏内涵,从而彻底轻视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转而也会导致教师自身对语文课程的忽视。

笔者结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践,阐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根据职业高中语文基础性特点注重突出基础训练

职业高中语文课本在编排时,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基础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还有语文基础知识。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在高中阶段应该具备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一定的语文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突出基础训练。如阅读训练,可以用“课内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尝试让学生自己分析阅读课文,并在课堂上试讲,教师再加以点拨,并指出所以然,教给方法。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明显的提高。再如写作训练和说话训练,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写、去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有趣、活泼、生动,而乐意参加说话训练。这样多训练几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也应该加强,应要求学生准确地遣词用字,正确地组合句子,务必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最大限度地消灭错别字和病句,能够写出文句通畅的文章。

二、根据培养目标实用性特点注意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化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指中职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首要需求是“能用”。许多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通过语文课程学到的东西也许不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根据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初级技术人才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应当注意突出这个特点,加强实用文体的教学。特别是应用文和说明文,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教说明文,可让学生练习写“产品的说明文”,某个生产程序的说明,某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说明。教实用文,可加强学生的书信、通知、请示、报告、计划、总结等方面的写作训练,这些文体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掌握好它们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对学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实,语文课所涵盖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语文中的某些内容如A、开设实用文体写作专门课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用文体要比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要常见得多,如总结、报告、会议记录、合同等都在职场中运用广泛。B、开展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职场上,常常要用口头语言和上司、同事、客户等他人交流,有些就是通过说话展开工作的,如保险员、营销员、咨询员、导游、律师等。而我们职中生的说话水平堪忧。虽然学生上课爱讲话,下课后也会“吹牛”,可一旦要他们上台发言,或在正式场合交谈,就会胆怯,不是支支吾吾,就是词不达意。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开展口语训练很有必要。这些内容就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工作,而这样的学生也更受企业的欢迎。

三、根据专业化特点不同专业与学习需要多角度挖掘专业因子

专业化指语文学习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不学纯语文,而要学与专业有关的语文。因此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上,各专业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变化,让学生了解到语文是可以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可以变形的、有生命力的学科。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寻求语文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应根据不同专业与学习需要,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突破口,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为今后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四、根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灵活性特点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情况,哪一些可以多教一些,多训练一些,哪些内容可以少教一些,少训练一些,可以比较灵活地处理,有较大的机动余地。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根据所教专业,增加与本专业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笔者认为职高语文教学应以启迪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个指路人、引导者,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所以要摈除满堂灌、一言堂,要抛弃一两种课型贯穿学期始终的做法,总而言之要有一定的弹性。

五、根据教材单元整体性特点教师要抓好三个“点”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实现整体性,就要求教师要抓好三个“点”,即出发点、联系点、落脚点。“抓好出发点”,就是在设计单元教学之前,必须有单元的整体观念。单元的组合因素很多,从范文来说每个单元包括六篇课文;从每篇文章来说,包括字、词、句、段、篇和修辞逻辑等。这就要求教师从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加以取舍。“抓好联系点”,就是在设计单元教学之前,要明确单元中各因素的性质,分析它们的作用,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抓好落脚点”,就是教师的单元教学可有多种多样,可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角度,但在具体实施时只能选择最佳方案,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达到最优最多。

总之,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别于普通高中,只有突出职业高中教学特点,采取科学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到更有实用价值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第3篇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的条件

我们在接受任何新鲜事物时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也不例外,但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突出,教育矛盾的升级,新课程的改革又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掌握和立即实施,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和教学压力,因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改革后的新模式,并且要面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质疑。毫无疑问,多数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他们只关注考试成绩,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认识,就别惶论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了。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能抓住高中语文教材中作品的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而一般教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认为只要有对话和提问就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辨证地看待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善,不能因循守旧,一劳永逸地安于现状。

二、高中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接受教育,基本上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尚未提上议事日程,自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顺利前行。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的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资源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探究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上教师要重视指导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及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要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都有差别。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教学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的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互动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的介入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一个人唱戏,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将一种全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念带进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这种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以便在互动中解决教学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第4篇

一、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术观点:“有意味的形式”。一般认为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题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①贝尔的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中国美学范畴“意趣”颇堪玩味。冯煦《蒿庵论词》记录陈子龙言论:“以沉挚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则用意难也。”②吴雷发《说诗管蒯》:“诗须论其工拙,若寓意与否,不必屑屑计较也。大块中景物何限,会心之际,偶尔触目成吟,自有灵机意趣。”③二人对“意趣”概念都有涉及,“意”偏指作者的主观性,具体、凝重、充实;“趣”偏指客观性,玄远、清逸、容纳。“意”“趣”并举,给语文提供了一个展现美学意趣的空间。“意味”与“形式”交合会通产生艺术天地,最后浑然一体地表现为意境。“有意味的形式”,意味融于形式,浑然一体。

语文教学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常想到意味,多体验情境,注重联想想象,把情景相融、意境相偕、动静节律注入形式,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教学。语文教学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触发“感性”“灵性”“悟性”,是对心灵审美情感的唤醒,也是对求知者心灵潜能的激发。

二、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外延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它是内在的、活化的,引领师生体悟,感受形式之美。教师懂得从语文本真设计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素养训练。 “有意味的形式”最朴实的体现是:阅读像阅读,写作像写作,口语交际领。

开展专题阅读、问题阅读、比较阅读等系列阅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类型、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读的质量。阅读教学向切实的文本语言体悟转变,咬文嚼字,认真揣摩,同时要有章法意识。阅读理解和学习表达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拓宽理解视野,充实内容环节,循序渐进品味领悟。对阅读活动进行立体设计,对阅读过程进行动态研究,充分而有效地阅读,体现语文的意味。

摸清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起点、写作需要,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强调课堂上的写作体验、升格训练,写作的过程性指导是关键。简化作文课的教学环节,精简作文的材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写作。写作返璞归真,在简约中体现语文的意味。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依赖语文实践。提供机会,组建社团、排演话剧、开展辩论、朗诵诗歌、新闻播报,鼓励学生缜密思考,大胆表达;老师巧妙退居其后,不越俎代庖,更不去压制“非主流意见”。成都的梁艳老师以她“让学、让热爱、让实践”的做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立的看法。她的学生思维活跃,充满自信,敢于质疑,善于表达。

三、语文教学中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的途径

程少堂老师认为:“语文味”即“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④

语文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即是获得“语文味”的过程。余映潮老师的《六读》一课就是在有“味”的形式中读出“意”来。笔者思考,在语文教学中追求“有意味的形式”途径包括:

1.潜入心灵

从“艺术以感情动人”的作用出发,要想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语文教师必须潜入心灵境界,去体悟审美感情及其多种意味,并把它们融于语文的形式之中,以达到感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不仅融入更多的生活情感,还要融入更多的审美情感。生活情感贴近生活,具有生活气息,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接受。但是要想获得深切炽烈的领悟,还需要为其心灵注入审美情感,让学生更高层面地思考认识生存的世界,在语文中升华人生、人性、人情的魅力。

2.亲身体验

一切审美的起点,都始于对审美感情的亲身体验。感人形式,因其包含着意向、意境和意味以及由审美感情引发的情绪、情调和情趣,故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语文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出富有意味、意趣的形式,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制定和谐的体验内容,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体验去经历,去尝试,去联系生活的本真。这样的“有意味的形式”,就要求教师本身就要有足够丰富的阅历来设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学生预设最贴近生活的形式。

3.简化抽象

有意味的形式是通过简化而得到的。一是去掉语文课一切无意味因素,包括去掉大量视频、图片和音乐的视、听觉信息等因素,返璞归真,以求得纯净;二是追求一种纯粹的、不可名状的意味,追求有节奏的课堂旋律,以突出其抽象美。简化,就像中国的太极图,以S形曲线把图形分成反向的阴阳两仪,寓万象万殊于相反相成,纳万变万动于循环永恒。抽象,赋予语文不可塑性的造型,不可捉摸的理智,臻于化境的审美。“简单”“抽象”才能进入“有意味的形式”。

4.熔炼创新

语文最终粹取的是内涵。有意味的形式,是语文将各种有意味因素通过熔炼,使之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的、富有生命特征的、具有变化和节奏的整体,即内涵的构成。形成内涵构成的先决条件,是要丰富情感;情商高了,灵感和反应就出现了。人的大脑受到情感所占据,就会创造出一个好的构成,从而也就会创造出艺术品般的人生。“熔炼”,是比拟运用高温,把矿石中的钢铁熔炼出来,用来激励语文教师以高度的热情和激情,把有意味的形式熔炼出来;把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富含时代气息,具有创新素养的健全人格创造出来。

掌握美的抽象规律,竭力表达抽象美,最终体现美的本质。这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之根本要求。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改革要进一步向更高处迈进,就要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既要反对能力水平原因导致倾向于形式的教学,也要反对单纯追求形式改革的“形式崇拜”,只有以重视内容、形式的统一和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为目标,多些尝试,如从形式意味的角度教会学生去领略文学作品文本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注释

①方咸围、陈海英、陈志伟:《理科课堂教学应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②[明]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第358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学科,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众所周知,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一点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真不错!”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

一、教师语言要科学而准确

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教学质量很高。原南宁二级教师田济川老师就堪称这方面的典范。田老师向来主张语文教学给予学生乐趣,以艺术享受,让学生与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所以他在教学中努力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难怪他的学生称赞:“听田老师的语文课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我想,这才是对一名语文教师的最高评价。言之有物,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

二、教师语言要文质兼美

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还未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感染。而语言毕竟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能时时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可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对象直观化,变为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出、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例如,修改病句有一条原则,即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学生在修改病句时却往往习惯于运用“肢解”的办法——把有毛病的词句硬是剜出或砍去。这样,句子是通顺了,可其表达的意思却比原句缩减了不少,有时甚至会出现内容迥异的情况。

三、教师语言要有逻辑性

性,不繁而杂。(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教师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语言表达严谨,要有严密而滴水不漏的逻辑性,决不能想到哪就说到哪,信口开河,颠三倒四。如果教师语言做不到这点,课堂教学表面上显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很浓厚。然而由于教师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时间花了半天,说者口干舌噪,听者不明究理,人云亦云。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要说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很难。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就按照“这个人种的葫芦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这条线索来教学的,流畅、明快,脉络分明,推理严密。正如她自己评价的一样:“可以说,本课的讲读,没有繁琐的提问、无效的讨论,教学要求明确,训练重点突出。我觉得,教学也要讲效率,尽量不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是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流畅、明快,具有逻辑性,脉络分明,推理严密,没有闲话、废话。

另外,在知识梳理的关键处,教师还要使用启发性语言,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探究前问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题目结合小说三要素去说说本节选部分小说的内容。”这种启发就像一条绳子一样帮助学生串联起了全文。

第6篇

一、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做好这一点尤为重要。

1.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语文课程。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用大量的实验证实了绝大多学生都能达到少数优等生所能达到的水平。这种“乐观的教学理论”为我们面向全体,相信每个人具有学好语文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和事实的依据。教师不仅自己要有这种意识,也应该让学生相信自己。

2.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人的自尊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不论学生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教师都不应该依这些差异厚此薄彼。他们之所以来受教育,是为了消灭不利的差异。

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尤其应该厚爱后进生,以弥补因社会、家庭等方面原因造成的负面影响。多年来我所教的学生除极个别外,都非常喜欢我教的语文课。有的虽然成绩不很好,但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和要学好的愿望。而便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会感到自己是受教师青睐的学生,仍努力着,对自己充满希望。

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1.协调师生情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纯粹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协调的过程。我总是面带微笑地和学生交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但又不紧张;学习中允许学生出错,尽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做,既能消除学生的焦虑、恐惧、心灰意冷等情绪,又能较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2.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功,能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诱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常人们总认为兴趣带来成功,其实,成功能带来更大的兴趣。

为了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和机会,我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活动起来,如运用各种形式的表演、对话、发言,只要学生能做的,我决不代劳。我一直认可学生的努力。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

回归生活,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贯彻这一理念多年来,已经使学生的课堂、生活、考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股改革之风也吹到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教材的革新、课堂结构的转变均以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为向导产生了变化,但更多的改革还是停留在教材和公开课上。深究原因,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语文考试不行,并不证明他们在生活上也是低能;“职业教育的重心是技能和专业知识,语文教学改不改影响不大。”我们培养的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技能人才。对于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来说,生源质量是我们不能决定的。一系列的外归因正说明新课程的理念还没有内化为教师的理念。在这里,对于职教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无需赘述,想就这一理念对教师的要求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专业扎实。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无处不在,广阔的生活更是语文教学的鲜活教材。与以往填鸭式教学比,生活化教学对语文老师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老师,更是学生们生活的老师,人生的老师,语文知识从书本中来怎样回到生活中去应该不再靠学生个人悟性。这就要求我们职校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爱生活、爱思考的人,学会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文人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自语文老师的身上领略文学的魅力。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很难把自古文人的价值观强加给每位语文老师,但生活化语文教学要求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功底。知识面广。对于现代的语文老师来说,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地指导,例如魏书生的“六部课堂教学法,知识树”,于漪的情感教育法等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模式。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都为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心理学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容易流向通俗,目标散乱。教学技能过硬。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发展,借助多媒体的力量,语文课堂可以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展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教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数字化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多维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语文老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运用,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所用,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本与生活对接。

二、对学生全新的认识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把语文教学带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学生的生活带到课堂上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笔者感到每一届的学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普遍存在早熟、自我意识强、知识面宽而毅力薄弱等特点。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半是被中考抛弃的学生,成功的学生有很多的相似处而失败的学生却各有各的失败。职业教育面临的学生种类繁多,行为模式差异较大,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先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有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兴趣点,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等。没有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学可以更易做到贴近生活,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生命的发展,实现人的社会化。

给任课班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梯度标尺。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本地的普通高中学生中考分数都在六百到七百这个区间,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分数则是从二百到六百的区间。为了制定贴合学生的教学,首先得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梯度标尺,制定多维度的考察方式,更好地实行分层教学,分组自主学习。新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付出比以往多数倍的精力,全方位的备课,看似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际极大地增加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

三、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

掌握、驾驭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目前职业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拷贝自普通高中,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却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下,作为语文课堂主导的语文老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方式、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以笔者所教的人社版第二版高技《语文》为例,第六单元以说话艺术为主题,由《沟通,认清目标和底线》、《我有三个梦想》、《选手董冰赛场答辩实录》等课文组成。对于这一单元,我们可以灵活改变课堂的组织模式,把语言交际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进行课堂点评,小组总结等。

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职业学校的学生构成差异很大:机械、建筑类专业的班级男生占绝大多数;旅游、广告等服务类专业的班级女生占绝大多数。因此在不同的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构成,语文课堂要想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尝试把专业特色、性别特色带到课堂中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特色,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计划,不能漠视学生的实际,拿一套教案应付所有的专业和班级。这实际是一个把语文教学更加细化、专业化的过程,对目前语文老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贴合学生实际的评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一套崭新的教学评估模式。在没有高考压力的职业学校,语文老师试行多样化的考评模式比普高却要便利很多。我们可以尝试把学生加入到课堂评价中来,以专业学习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评价模式。离真正实行职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中间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知识面,各项技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希望在推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语文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性质 要求

1.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1.1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

首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它不仅教会孩子最基本的认字、书写,为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教会孩子如何去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语文最重要的三个作用就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以及传递文化。小学语文就是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第一是正确的进行自我表达,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学会表达是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步骤,只有这样才可以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是进行日常交际,这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如此,语言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口头和书面的双方面的与人交流才会使得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长经验。三是语言的解释作用,当小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这门艺术,才会拥有解释主观行为和客观事物的能力,有助于更好的交流。其次从语言的认知功能上来说,语言是各门各类知识的载体,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正确理解才可以推及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2 小学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同样小学数学也是基础学科,两者的相同点是工具性上的一致。但是论及这两者的作用上时,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数学注重逻辑思维,而语文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语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载体,自人类社会以来,语言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它承载了无数先辈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理论内容。语文的表情达意主要体现在语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情思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格,除了人文教育,思想教育外,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

1.3 小学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要使语文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最早是由叶圣陶侠先生提出的。他要求老师在教授语文时,要给学生设定特定的情境,帮助孩子扩散思维,发觉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表情达意的要求,才可以是枯燥的笔尖写出的东西生动活泼起来,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要求。在语文的学习中,既要发展语言的功底,又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启发学生的情思。如果没有开阔的思维以及充足的思想感情,就不会写出富有真挚情感的文章,没有自己真挚情感的文章只能是对自己脑子里存的死记硬背的文章的模仿,根本不是自己的情感表达。

1.4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区别于小学数学的根本原因,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先辈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个孩子学会如何表达、如何交流的开端,是帮助学生完成今后语言交际的工具,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就不用说了。主要是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怎么理解的?首先,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交际的能力。但以前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见物不见人的授课方法,说简单一些就是死记硬背式教育,四书五经的背诵绝大多数是在不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理解是怎样的,或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在教会学生读书写字的基础上,情感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深层目的,情感的开发,情思的运用,才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其次就是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由于时期对人文教育的冲击太大,导致现在,学生们传统国学的学习不是很充分,这就是人文性丧失的表现。不过就近几年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大大好转,人文性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渗透课堂。所以,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来说,切忌死记硬背,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发觉学生的情感。

2. 小学语文的教学常规要求

2.1 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严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计划,并且老师们应该做到熟悉教科书以及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考虑安排计划应注意的事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更具教学要求制定周计划、月计划,这样才能保证一学期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2.2 备课

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备课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以单元为最小单位,制定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每单元的全部内容,并且可以设置好单元框架,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所学内容。并且,老师们要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备课,课程的难度一定要适当,虽然每个省的教材是一样的,但是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授课难度是不定的。

2.3 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步骤和难易程度。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到突出语文的人文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4 语文活动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作业是做常见的教学活动。语文的课后作业应该在紧扣教材的内容,作业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单单只是抄写,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行。另外在举办其他形式的活动时应该做到突出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有实际的内容在里面、要有创新的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

2.5 教师的进修

学校要安排老师们进行不断地进修,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现在的小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孩子,现在的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领会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样,教材内容的深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就要求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不仅学校要给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而且,老师们也应该积极争取机会,并且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3.小结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最基本的特点,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以及与人交流方面,人文性使得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小学生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扩展情思,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这个时期的授课方式将决定以后学生的思维方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规要求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一次为导向展开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一直比较滞后,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严重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要将教学方法与内容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求创新突破。

1.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1.1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灌鸭式”地传授学生知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基于这一点,我国的高中生在与国外学生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创新方面,我国中学生明显落后于国外中学生。因此,在新课改下,就必须彻底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2]

1.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高中语文教师应是细心的心理专家,善于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感情。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将更多的情感投入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知心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难处,帮助他们找出学习问题,并提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热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习比较研究法,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教学方法的优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尤其相比于美国、日本的高中语文教学法,这样更有可选性,找到比较适用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3]应用比较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左右式的横剖比较,了解同一课文的差异,也可以做纵贯式的上下比较,了解同一时空不同时间的差异。

1.3应用多媒体教学

21世纪,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对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借用新科技的力量,提高教学成效。高中语文教师可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升教学操作技能,将其娴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可制作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教学课件,选取重难点将其打印出来,为学生详细讲解。同时结合高考的热点话题,将语文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加在课件上,注意实时性和正面性,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

语文教学内容应当正面化、针对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语文内容一直比较滞后,不涉及热点话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授课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一段时期内国内反日情绪比较激烈,日本不反思自己的罪恶历史,这是必须谴责的,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打砸日本电器,以此表明自己的反日立场,则显然是不对的,容易引发学生的极端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的优势,例如教授川端康成的文章时,可以与学生详细探讨日本的心理文化,向学生推荐《源氏物语》,分析日本的等级文化,并延伸探讨日本的古代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另一面。在古代,很多日本人觉得女性是有原罪的,她们的这种原罪会陪伴她们一生,而受到世人的误解。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母性崇拜”,许多男性都有“恋母癖”,例如《源氏物语》的男主人公源氏公子,因没有亲眼见过自己的生母桐壶妃子,听说自己的继母藤壶妃子相貌酷似生母,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对继母的违背人伦的深深爱慕与眷恋。[4]同时女性又被当做魔鬼被人惧怕,一旦女性母亲一面的面具被撕去,就会有一个可怕的幽灵出现。在《日本女性史·近世》中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普通的农村女孩卖给妓院只能换到十三两钱。即便如此,被卖掉的女孩也毫无怨言。因为她们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家的利益,为了孝敬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应该的,所以日本的女孩为了家庭而被卖掉,不仅没有人鄙视,反而会受到人们的称赞。[5]这样一方面不仅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日本文化,而且使他们不做出过激的行为等。另一方面,在详细介绍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够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一个成功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当向学生灌输做人的正确理念。

为落实创新性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课程的障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改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国勇.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2]盛新凤.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8(04).

[3]郭丽.走进课改深处——探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第10篇

关键词:规范化 明晰化 启发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接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时候,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这就说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应用中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科学的方法,更要注重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非常重要。那么,何谓教学语言?笔者认为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所规定的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这语言又必须是教师通过课前的准备及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的语言艺术。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主阵地。因此,学生如果能在课堂中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学习新知识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而这一目的的实现,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的功力。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谈到的“说话要通俗化,要明白化,要有趣味性,要以体态助说话”。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的内在意向和拥有的知识必须通过语言呈现给学生,教师清晰、简练、准确的语言,会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思维。这与同志的上述论著产生了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在于它的规范性,明晰性以及教育性和启发性。

(一)语言的规范化

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必须是标准的普通话。因为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已推广了很多年,范围广,说普通话的人口众多,便于交流。普通话是以我国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以,现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参加普通话测试,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否则,就没有资格入职教师队伍。这就充分说明普通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语言。另外,普通话在语法逻辑上,我们认为也是无懈可击的。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学会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十种风格韵调时,你就会变成一个真正有说话技巧的人”。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足以证明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还必须要文明礼貌,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语言中用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性词语来创设学生的思维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学生的评价性词语不妨多说“真不错”“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进步很大”“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尽管这些话的意思说法很相似,但我们认为这样以不同的方式说话能给学生新鲜感,激励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上,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回答问题说错了的同学,作为教师也最好不要批评,反之,还要对这些学生给予鼓励,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讨论也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师的语言别具匠心。

(二)课堂语言的明晰性

课堂语言的明晰性就是要求老师说话要“字正腔圆”,即发音要相当准确。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都要合乎普通话的标准。腔园,就是指声音要饱满,具有一定的力度。在教学讲述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准确、鲜明。切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过多地使用学生平时少用和少讲的陌生词。不能让学生听得不知所云,如坠雾中,感到莫名其妙,或者对词产生歧义。据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所听到的语言是要进行筛选的,他们只听那些他们能听得懂的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听明白自己所讲的话。对于那些估计学生很难听懂或者不能听明白的话,尽量少说。否则,就必须对所讲内容加以解释。

(三)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性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为课堂教学既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所学知识,更为主要的是如何开发学生智力、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家知道,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设疑,善于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不断思考的积极思维中。如讲授朱自清的《绿》,教师可用对“绿”字的点拨,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而联想的过程就是开发学生智力、能力的积极思维过程。这也正是阅读理解此课所必须的。由此可见,语言的启发性教学对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无疑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笔者认为,如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语言要求要简洁、生动、严谨、还应该富有情感等。1.语言简洁。即用词要精确,言简意赅。这就要求教学语言描述要条理清楚,论证语言应具有逻辑性。评价语言要温和一点,把握好分寸,必须坚持原则。论据要充分,层层深入,思路明晰。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个”“那个”之类的口头禅。力求使教学语言精练,表达准确。描述时要做到绘声绘色。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这样,会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无声的汉字通过生活的语言描述,变得有声有色。从而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对老师的分析与点评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始终保持课堂语言的简洁性,那么,他的教学质量肯定能在同行中出类拔萃。2.语言富有感情。情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把钥匙。在教学上有了感情,才能更容易感染学生,振奋学生。有了感情,教学语言才会更富有生命力。富有生命力的语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论述的:“只有痴呆和道德上的堕落才能堵塞语言通向心灵的道路。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话语怎样。有的话语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像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能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3.语言生动活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使学生愿意听,很想听。否则,学生就会无精打采。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打瞌睡。出现这种状况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如教“旦”字时,老师说:“这‘旦’字,就像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学生听了印象就特别深刻。可能会形成永久的记忆。还要注意轻重缓急,要使自己的语调和谐、优美。要注意调节、控制音量。还要注意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讲到重要之处教师应提高语调,讲到关键之处教师还可以重复几句。着重处理好变调、停顿、节奏等语言环节。倘若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调单一平板,则很容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呆滞状态,感觉疲劳。反之,铿锵有力、自然悦耳的语调,定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课学习。如果这样,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第11篇

在文学的诸多门类中,诗歌可以说是最独特的一种文体,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与散文、小说、戏剧相比,由于表达的生动精练及鲜明的形象感,它的审美价值似乎更集中,更多体现了文学的纯粹性,成为美育的载体。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将素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从而重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美诗词,其中古典诗词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载体。

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那么,应语文审美教学实施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审美素养呢?

一、具备和谐的形象美

和谐的形象美指具有高尚人格内涵的美的形象,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态上。美的仪表、美的体态和美的行为风度是美的教态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讲台上的站姿、表情及手势等构成的体态语言,是学生首先在感官上接触到的形象美,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格宾在论及人际沟通时提出如下公式:7%言语+38%声调+55%表情=100%信息效果。这一公式清楚地表明,信息的传递绝大部分依赖于人的声调和表情这一体态功能。因此一个教师除了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符合职业特点和时代气息外,更要注意言谈举止的文雅和谐,尤其要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具备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感受力

古典诗词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之美内敛而又丰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古典诗词审美教学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具有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感受力,能够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以一颗爱美的心灵,确切地挖掘古典诗词中美的因素,走进文学作品,进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因此,课堂上,教师才能将古典诗词的文学艺术之美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具备审美表达的能力

1.具备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技巧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讲授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课上,教师应该做到语言流畅、语调适宜、吐字清晰、富有亲切感和节奏感,使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精准性、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和韵律性,给予学生听觉上的美的享受,通过“悦耳”,达到“悦心”,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同时,美的教学语言还应讲究幽默艺术。因为偏重于理性认识的课堂教学,如果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如一句妙语,或一段幽默故事,就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回味的过程中,调动起积极思考的情绪,营造热烈、轻松、有秩序的课堂气氛,创造舒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具备对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审美处理的能力

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过程是一个以美激情、以美授知、以美传艺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对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审美处理的能力。审美教学的课堂是教师广阔的创造空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对课堂教学进行审美处理。

(1)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审美处理的能力

审美教学是将美学原则与教学原则有机结合的教学。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板书等都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创造,悉心设计,以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学识广博,专业知识精深,教学手段独特,使最优化的教学结构、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美的形式。可见,一堂好课是教师高层次的审美创造。

(2)对课堂教学组织进行审美处理的能力

对课堂教学组织进行审美处理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审美关系的确立,有利于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洋溢和谐之美。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其身心发展水平、道德情感和思想认识是千差万别的,这又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对此要果断地进行审美处理,选择最佳方案,妥善解决问题,趋利避害,化消极为积极,化尴尬为融洽,化变异为和谐,拉近师生情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

(3)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审美处理的能力

第12篇

一、突出情感性要求

这由阅读内容的情感性所决定。语言是一种工具,在本质上有表情达意的功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课文),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等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

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入情”、“因情而觅理”。不论是教学写人的文章还是教学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学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语言所传达的作者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设置情境性要求

这是由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凭借,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

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下干巴巴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感体验,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动力。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好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那样逐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开展实践性要求

这是由语文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原”,“需要的基本特征就是带有动力性。”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语文学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听说读写实践)的密切联系。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应该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作文难于选材的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讲究艺术性要求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主要是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所描写的形象和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第13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心理等。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主要是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情感表达,受到情感、意志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能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更能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把握的几点要求

1. 理清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

首先,两者能够互相促进。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德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能够将德育有机渗透与语文教学中,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是为青少年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的最佳时机,在这一阶段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德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热情。

其次,在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时,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感动自己,加深体会、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教育,进而影响自己的道德情操。德育的渗透不能以牺牲语文教学效果为代价。不能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为了德育而德育。

2. 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初中生多是12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正是身心逐渐成熟、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第二性征出现,身体快速成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与逐渐成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开始成形却还不成熟定型。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德育教育对他们进行引导,否则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因此,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性格普遍叛逆、好模仿、缺乏成熟的分析能力与辨析能力,但充满好奇心、更加活跃、更有交际需求等。

3. 教师提高要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更要将自己打造学生心目的的道德楷模。首先要注重自身外部形象,衣着得体,言行举止要为人师表,其次要强化自身的内在修养,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的道德榜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喜爱,让学生能够自觉为自己寻找成长的标尺,在模范指引下健康成长。

4.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道德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感情,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化为行动,用道德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的是非判断是很简单的,但要将其真正落在实践生活中则很困难。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快速阶段,他们心理叛逆又活跃,对于新的知识具有很快的接受能力,但同时因叛逆的心理有很容易与教师形成对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容易接受,通过实例来说服引导学生,使其行为与道德相统一。

三、具体实施建议

1. 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教材文本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图片、影音等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高度代表性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其中,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会给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同时更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2. 充分挖掘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选材是在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集采百家之长,集中古今中外名篇而成就的。既有诗意盎然的古今诗词,也有情景交融、深情流淌的散文佳作,还有引人入胜的小说选段。这些文章中多蕴含着浓郁的情感道德因素,极具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地、深入地将教材中这些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汇一体后将其“传道”给学生,让学生融会贯通,感受艺术的生命感染力,获得个人道德素质的升华。

第14篇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旧的备课观念基本上按照“你教我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每一个教育环节、活动的内容、学习的时间、老师讲什么、学生要说什么,都是由老师课前设计好的。所以,我们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从浅层次地编写教案进入深层次地教学设计,以“学”定“教”,体现学生学习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既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又要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使教材内容化难为易。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据估计:教师在一堂课上平均每分钟就要做一个决定。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做出那么多敏捷的反应并力求准确,这些不是固定“教案”能解决得了的,它要靠教师的“即席创作”。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少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多了;教师对学生挑毛病、找错误的少了,课堂上的鼓励、赞扬多了;教师理性化的解析少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多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少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多了……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教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师生平等的课堂互动中,将学生突出地推向学习主体地位。

二、面向全体,注重个性,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保证

素质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要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识字和交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教师要努力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在“质疑”中,教师不能因怕浪费时间,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权利,而是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教师要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给困难学生有补缺的安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注重个性。

三、作业形式与内容的转变

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机械的重复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使他们毫无生气。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要不断地改革。

1.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型的作业。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其中,布置实践性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查找资料,完成调查,动口、动脑、动手,或相互合作。因此,学生完成此类作业的过程就成了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过程。

第15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整体框架 思维器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3-01

教师要想做好“引导者”,重视提问的设计原则非常重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有关问题谈点体会。

1 要明确目的

在设计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是个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题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提问设计语文教学服务。

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入手。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需要记忆的教学内容信息,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出发,设计一些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来回答,让学生记住先前所学过的内容。

从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入手。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应让学生根据对读物的总体印象作出积极的反应。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层次怎样划分,结构有什么特点等。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了解{感知}性提问,陪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对象的整体框架,李庆文章的来龙去脉,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迅速深化和完善。

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能力入手。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对全文作出理性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那样有什么作用和好处等。因此,在提问设计上要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从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入手。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是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的只是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以心理学中迁移的理论为依据,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培养学生欣赏、辨别能力入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学要求设计有关课堂提问。

2 要考虑价值

提问时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戳是的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提问必须有思考的价值。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两个特征:启发性。设计的提问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 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选择性。语文课堂提问的天地是广阔的,从字的读音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词的构成、含义,句子的构造及其表达的效果,句段间接照应,作者思路、意图、感情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不能不加选择,面面俱到。必须有所选择,做到目标集中,角度恰当。

3 要讲究艺术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提问设计中应努力讲究提问的艺术化:(1)要准确严密。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必须严谨科学。(2)要新颖有趣。

(3)要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