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

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宿经营的风险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宿经营的风险

第1篇

民宿最早起源于欧洲,国外学者认为“民宿”一般指B&B(Bed and Breakfast),也有表达为Family Hotel,House Stay等,国内学界对“民宿”没有明确的界定,“民宿”一词源自日语“minshuku”,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后传到日本,日本的民宿是东亚地区的源头,受历史的原因,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宿起始发展受到了日本的很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继承,有创新,并发展而日渐成熟。近几年,伴随着旅游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我国的杭州,乌镇,丽江,大理等地,民宿也开始快速发展,并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间资本的高度青睐。

作者以“民宿”为关键词,分时间段进行了检索。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从1994年―2016年,关于民宿的研究论文检索到664条结果,从2006年---2016年,检索到391条结果,从2010年---2016年,检索到377条结果。从以上检索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民宿的研究从2010年后迅速发展起来。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有关民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宿概念、发展现状和问题、经营管理探究和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

一、民宿的概念研究

在我国,民宿定义还没有一个权威而准确地概念。在研究民宿问题时,出现了“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等各种提法。“家庭旅馆”侧重于提供住宿,“农家乐”更侧重于餐饮。中国台湾较早引入民宿概念。台湾《民宿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本办法民宿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这一概念现在也被众多学者认可和引用。并且规定,民宿的选址只能在以下九类地区:风景特定区;观光地区;国家公园;原住民地区;偏远地区;离岛地区;经农业主管机关核发经营许可登记证之休闲农业区;金门特定区计划自然村;非都市土地。《民宿管理办法》规定,合法民宿的房间数最少5间,最多15间。

而从现今民宿的发展情况来看,民宿也实际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家庭经营,通常管理者即所有者;二是和民宿主人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三是营规模较小,四是提供多种服务,彰显本地特色。民宿以副业方式经营,主人与游客必须要有交流,经营规模小,游客得到的服务产品除了住宿以外,还应包括享受当地的田园风光,乡土味觉及民俗,随后满足旅游者的心理,精神要求,民宿要重视住宿范围,尽量彰显人文关怀,给予住宿者有家的感觉。从其上述特点看“民宿”一词已包含“家庭旅馆”“农家乐”的内涵。

二、民宿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民宿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逆城市化”的发展驱动下,民宿对乡村生活理念的传递恰恰与现代人乡村情结的需求相结合,催生了民宿的迸发,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客栈民宿总数达42658家,其中云南以6466家客栈民宿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主要分布在南方,以西南和东南地区最为火热。一半以上的民宿平均房价在100―300元,700元以上也占一定比例。

全民休闲度假时代来临,渴望释放压力,追忆乡村生活,崇尚自然的度假方式的兴起,经济的发展导致住房增多,以及村里外出就业所产生的空心村的出现,共享经济的发展,创客返乡及各路资本的注入等等,所有的上述原因都促进了我国民宿的火热发展,但从发展进度看,我国整体还处于民宿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戴丽霞(2016)通过对海南民宿市场的分析,在法制建设方面指出我国民宿监管的立法缺失,经营主体缺乏合法性,监管主体缺失,违法经营惩罚机制缺失的问题,在经营方面指出,收费标准不规范,民宿食品卫生,住宿安全没有较好地保障,还有一些民宿无法有效处理产生的垃圾及污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扬欣,殷燕(2012)通过两岸民宿比较研究,指出我国民宿组织发展滞后,作用甚小,大陆政府对待各类民宿存在不公平问题,过分重视农家乐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民宿的发展,民宿产品没有创新,民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散,乱,脏,民宿营销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推广,行业组织只能发挥指导,组织等基础作用,民宿产品千村一律,如初一辙。

黄海啸(2016)通过对浙江省民宿经济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指出我国民宿经营合法化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我国民宿存在项目单一,同质化严重,滞后于游客的个性需求。农产品销售规模有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等多项问题。

三、民宿经营管理研究

在竞争优势上,胡敏(2007)通过“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的建立,探讨发现民宿经营成功的核心资源,并期望通过研究说明不同核心资源对民宿经营成功的重要性,指出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和区位是民宿经营中的异质性核心资源,其中经营者和乡村风情是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

在评价体系上,范欧莉(2011)立足扎根理论,以“您对入住的民宿有什么想说的”这一问题为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选取网路评价324条,构建了民宿评价模型,提出在宏观主要集中在经营场所、服务、客房、价格和安全5个范畴,在微观上主要集中在位置,标识,建筑风格,装修风格,功能区域,服务,客房,价格,安全等16个范畴。

在经营形式上,虽然民宿最初的含义是经营者利用自家闲置房间进行出租,但民宿产业不断发展,民宿也衍生出多种经营形式。张延,代慧茹(2016)在总结我国专家学者对经营方式分类的基础上,把我国民宿在经营方式上分个体经营和合作经营两种方式,其中个体经营中分为主业经营和副业经营,主业经营民宿,顾名思义,经营民宿是经营者的主业,这类经营者利用自有资产或租赁房屋,为游客提供富有浓厚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副业经营的民宿,经营者将部分房屋用于出租,经营者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事其他农事等经营活动中。在合作经营上又分4中类型:即公司+农户、农户+农户、政府+农户、政府+公司+社区+农户的4种方式,并指出这四种合作经营方式各自的优势劣势及各自适用条件。

风险感知上,邓念梅等(2014)以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为例阐述了民宿风险分析,指出民宿可能存在的浅层次开发带来的产品雷同风险、标准缺失带来的低品质风险、低质量服务带来的品牌形成风险、过度开发到来的环境退化风险和租金增长带来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对民宿经营者的投资市场进行了总结,指出我国民宿经营者大致包括3种类型,即家乡或祖籍在此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有家乡情结和回馈家乡的意愿,通过对老屋的民宿改造,既可以满足自己的休闲需求,又可用于经营;自己期望田园生活的成功人士和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同时对我国民宿的客源市场也进行了归类即青年背包族,城市居民,海外游客,民宿主人兴趣爱好相同人士。

四、民宿建设策略研究

陈沫等(2014)通过对台湾和大陆民宿在行政与社会组织管理,民宿产品创新,民宿经营服务三方面的比较,对大陆民宿建设提出政策法制化、组织协调化、产品特色化和经营产业化的策略。

我国目前庞大的“农家乐”队伍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品味低端,产品单一,互动缺乏,消费力弱”等弊端已经暴露明显,针对精品民宿的发展,廖寿明(2014)指出发展精品民宿需要解决问题:将“精品民宿”作为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推行政策实施,科学规划“精品民宿”发展的重点区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力引进品牌化;融合民俗风情。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为保护民族文化,为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改善生活条件,要充分发挥民族村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村寨民宿。李忠斌,刘阿丽(2016)以武陵山区利川特色山寨为例,在分析其发展优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特色村寨民宿发展路径,指出特色村寨的民宿发展要加入民族文化元素,要体现特色山寨文化元素,提出特色山寨民宿l展具体路径为“民宿”+自然生态、“民宿”+民风民俗、“民宿”+村寨科考、“民宿”+运动休闲和“民宿”+健康养老等。

大陆民宿种类很多,分类工作是其他方面研究的前提,清晰的分类有助于为不同类型的民宿制定不同的营销发展策略,张延、代慧茹(2016)按照经营发展模式,产品和地域条件,民宿的外观和风格,民宿的功能和体验,对民宿进行了分类研究,为不同类型民宿制定不同营销发展策略,从而促进民宿发展。

五、我国民宿研究展望

我国进入休闲度假阶段,度假人数剧增,市场需求增长,旅游者寻求个性的转变促使民宿迅速发展起来,民宿契合了旅游者对于情怀的追求,民宿以“慢生活,家服务”取胜,民宿主人提供亲情式服务,民宿工作人员无需穿工作制服,民宿主人与客人同吃同住,注重交流,分享人生体验,民宿主人具有一定文学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人生经验或具备某种特长,,民宿可以让游客更深的涉入农家生活,体验农村生活方式,上述的特点决定我国民宿在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之后,我国民宿必将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通过对国内民宿的研究,作者认为民宿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一是城镇民宿的研究。根据民宿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乡村民宿和城镇民宿,乡村民宿以乡村文化为内涵,多依托景区或者地域特色资源而发展,乡土气息浓厚。城市民宿多在于城中村或者城市闹市中,以公寓大楼式小套房形式居多,会有各种风格不同的装潢。从文献研究中发现,我国对于乡村民宿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城镇民宿的研究比较少,随着个性化旅游的发展,有很多历史文化背景的城镇,其城镇民宿必将也会随之受到游客的青睐,城镇民宿的研究也必然要跟上发展得步伐。

二是民宿经营的问题。在民宿高速发展中,部分地区民宿行业也出现过热现象,相当一部分投身民宿行业的规划师,设计师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对旅游消费市场很不熟悉,他们发现情怀和商业又很大的矛盾,从国内民宿的研究看,多从经营者的角度进行供给方的研究,,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市场需求是经营者服务的目标,建议多从市场需求角度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了解民宿消费者现有和潜在的需求,使民宿经营者经营起来更加有的放矢,使民宿经营得以良性发展。

第2篇

经调查研究发现,通过细分杭州民宿的特色化经营方向,更精准地定位不同的目标人群,统一规划和完善民宿区内相关配套设施,策划组织更丰富的参与式民宿旅游文化活动,可以大幅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推动杭州从单纯观光型旅游风景区向休闲度假型旅游风景区转变,带动浙江民宿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杭州民宿 实地调查 特色化经营

一、概述

休闲度假型民宿是近年来为满足享受型消费需求而产生并迅速兴起的住宿形式。它对产业结构转型起着积极作用,推动着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推动着传统民宿向精品民宿转变。

关于杭州休闲度假型民宿入住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目前入住的游客以年轻中高端收入人群为主,他们多来自杭州或离民宿区较近的浙江其他省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部分游客经旅游网站的推荐前来尝试,而其体验民宿的主要目的为观光和休闲度假,以1-2天的短期住宿为主。在具体选择民宿上,高性价比、环境优美、独具特色成为他们的主要考虑因素,价格在300-400元。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观念并没有发生彻底转变。消费者大多将入住民宿当做和亲友相聚的一种方式,以短期的住宿过夜为主。而民宿的宣传力度较小,渠道有限,也限制了民宿的发展速度。种种迹象表明民宿发展仍还处于初期阶段,欣欣向荣,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杭州休闲度假型民宿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统一建设民宿区内相关配套设施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水、排污、消防方面都必不可少,杭城民宿区处于各家各户独立经营的状态,经营者们可以将自己的民宿打理的有条不紊,但是对于游客来说,游客消费的不仅仅是住宿地的服务,住宿周边的环境会对游客的满意度产生影响,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对比杭城附近的裸心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想要通过规模化、集群化降低运营成本,那么首先就要提升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建设。

通过实地访谈发现,虽然各家民宿对内部装修、风格、布局都花了相当大的心思。但是,在一些公共区域,如道路、交通、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存在不足。通过统一建设管理,可以提升整体环境舒适便利程度,节约资源。

利用PPP模式,政府和各家民宿经营者共同出资形成资金池,统一建设管理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公共交通建设、绿化建设,取得区域化集群发展效应。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投资民宿的前期费用(包括房租、装修、宣传等)比较大。由于休闲度假型民宿为了达到亲近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目的,往往选址在靠近自然风景区的地方。这样一来虽然能吸引到更多游客,但也造成租地成本比较高。民宿经营的回本时间比较长,一般在3-5年左右,因此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引入外部资金的支持。当前,间接融资难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为民宿这样的小微企业发展经营提供了更多方便灵活的融资渠道。传统融资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小微企业很难成功贷款,采访了解到的大部分经营者首次投入的资金都是自有的或者是朋友集资。相对于借债筹资,这样的方式虽然没有还债压力,但较长的投资回报期限却增加了资金周转的压力,还限制了民宿在短期内有进一步的发展。利用互联网金融,尝试众筹模式吸引圈子中有资源和人脉的人投资,不仅是筹措资金,更重要是锁定了一批忠实客户。

(三)对比浙江省较早发展及拥有完善管理体系的裸心谷度假村,细分目标市场并制定特色化的战略经营对策

当前国内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虽然比较高,但是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与收入水平并不完全匹配。原本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民宿经营者迫于竞争压力,只能转变思路,压低价格,造成民宿不够精品化。而我们小组认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中低端民宿、旅馆近于饱和,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已经开始向享受型、精致化转变。但是,当前的众多中高端民宿经营者既想与中低端住宿市场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又不甘降低目标市场定位,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

休闲度假型民宿在经营方面可以做出如下改变:提供私人化旅游定制服务、设计参与式的文化体验活动等;提高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素质,民宿旅游理念的更新,特色营销等。

当前自驾游、自由行越来越盛行,年轻人更倾向于说走就走的旅行。自驾游、自由行需要提前在网上搜集旅游攻略,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对于厌倦了旅行社安排的走马观花式的行程安排和不尽人意的购物体验,又没有时间详细安排自己的履行计划的人来说,入住能提供私人化旅游定制服务的休闲度假型民宿是最好不过的选择。这项服务使民宿从单一的住宿功能向“住宿+旅游”一体化发展。

杭州是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仅仅以观光的方式并不能给消费者最佳的体验。设计参与式文化体验活动,让消费者从单纯的住宿体验之外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留下更加深刻的住宿印象。

第3篇

[关键词]乡村民宿;关键性资源;决定性资源;核心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64―06

1 乡村旅游与乡村民宿

1.1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所有游览、休闲、度假服务的总称,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术语。莱恩(Lane)就曾指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多侧面的旅游活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形式并不同。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乡村旅游在我国以“农家乐”的形式快速发展,但在学术领域,乡村旅游的概念和范围界定尚不明确,但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基础。马彦琳认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德谦在考察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和实际发展历程后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与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1.2乡村民宿

与学者将乡村旅游研究重点集中于宏观方面不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引导和规范接待主体角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于乡村旅游形式各地存在差异,因此对乡村旅游接待主体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北京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上海、四川及其他大部分地区称为“农家乐”接待户,或直接以“农家乐”相称。同时,以产业特色为基础,进一步出现了“渔家乐”、“林家乐”、“牧家乐”、“副业工艺农家乐”等。一般认为,“农家乐”是农户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草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出于扶持的目的,政府部门对“农家乐”的定义相当宽松,既包括带住宿的“农家乐”,也包括城市边缘地区乡村以餐饮和娱乐休闲为主的商业设施。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四川全省“农家乐”经营接待户总计达到17037家,吸纳就业人员237920人。

与我国政府管理乡村旅游异曲同工,西方国家基本上将乡村旅舍看作是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它们对乡村旅舍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其中B&B最为普遍。据美国PAll统计,2004年全美境内共有合法B&B/Country Inn 20000座,资产总值34亿美元,平均房间数为7.9间。台湾民宿是另一个与我国“农家乐”相近的接待设施。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该法规对民宿的地理位置选择和经营方式做了约定,并规定经营规模5间以下(特殊地区15间以下)作为主要认定依据。截至2004年8月,全台湾共有合法民宿625座,平均房间数为4.12间,另有未合法民宿841座,房间11939间,全岛民宿平均房间数为9.9间。

本文以与B&B和台湾民宿更为接近、提供住宿和为住客提供餐饮服务的“农家乐”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称之为乡村民宿。

2 市场导向下乡村民宿经营要素分析

2.1研究框架

2.1.1显示性偏好和“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

萨缪尔森(P.Samuelson)根据“消费者选择一偏好关系”逻辑,提出的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认为,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显示出他内在的偏好倾向,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力约束下的购买欲望。市场显示出来的乡村旅游偏好反映着旅游者的选择取向,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们是乡村民宿经营中具备市场价值的要素。

服务营销依据服务产品的特点将消费者购买服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购买阶段、消费阶段和评价阶段。在购买阶段,消费者积累购买欲望、搜寻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动机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在消费阶段,消费者进行实际购买和消费,消费者同服务提供人员及其设施设备打交道,并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服务项目选择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在评价阶段,消费者根据体验质量和预期质量进行比较,对服务品质做出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服务品质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

根据显示性偏好理论和服务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过程的分析,结合乡村旅游消费的特性,本文构建“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定和观点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显示出消费者的偏好,这些偏好指向消费者价值,并从市场层面指明乡村民宿经营的核心资源。

2.1.2测量模型

借鉴格罗亚(Gloria)、台湾民宿消费市场和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问卷设计,结合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设计修正了数据测量模型(如表1)。在动机、消费行为和服务品质3个大类下,设8个亚类30个评价因子,通过重要性赋分(0―10分)判断消费者偏好的民宿经营凭借的主要资源。

2.2实证研究

2.2.1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根据“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除评价因子赋分外,增加了乡村旅游者基本特征部分,对消费者当次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乡村旅游者基本特征包括个人背景资料,同时增加旅游者“游伴性质、信息渠道、出行方式、重游次数、预计过夜天数”5项选择,以补充相关信息。

2006年10月和2007年3月,笔者以个体抽样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下辖临安市白沙村和湖州市下辖长兴县顾渚村的过夜乡村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两地共发放问卷200份,由于进行的是面对面访问式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达到100%。

2.2.2数据分析

(1)旅游者特征分析

由于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民宿经营资源的认知,因此选择有独立决策能力的旅游者。被调查者的男女性别比为51.5%:48.5%,基本持平;不同年龄段旅游者,15―24岁占17.5%,25―44岁和45―64岁分别占39%和36.5%,65岁以上占7%。从旅游者的职业分布看,离退休人员占19%。可以粗略估计,25―54岁的青壮年是乡村旅游的主体,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

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民宿入住者以住1晚为主,占48.5%,2晚、3晚及4晚以上(含4晚)的依次递减,分别为26.6%、16%和9%,但重游率很高,将近80%的被调查者为2次或2次以上人住民宿,并且基本上入住同一家民宿。被调查者获取乡村民宿的信息渠道主要是亲友同事介绍(49.5%),其次是报刊电视等媒体(24%)和旅行社(12%),互联网和其他比如旅游宣传手册、旅游宣传活动等分别为6%和8.5%。调查访问还发现,非亲友同事介绍的被调查者初次选择民宿时随机性很大,对区域或村落有认知,但对入住的民宿本身知之甚少。被调查者出行的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包括单位组织的旅游者共约占总数的56%,乘公共汽车的占29%,乘旅游车的占15%。被调查者多和家人(40.2%)、朋友(26.6%)或同事(15.4%)共同出行,单独和随团出行的分别为9.5%和8.3%。

(2)“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分析

撇开旅游者的个人和当次旅游信息,按照“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量表请被调查者根据自身经验对表内各因子进行重要性赋分,最后得出的分值如表1,重新梳理得表3。

表3结果显示,入住民宿的乡村旅游者对服务品质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乡村提供的休闲活动,然后是动机的满足程度。重复多次旅游并入住同一民宿可以由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关注得到解释,其中的消费价格和民宿所提供的大、小环境至关重要。休闲活动影响旅游者满意度,但对人住天数影响更大。调查访谈发现,即使是时间约束很小的离退休人员,他们在“农家乐”停留的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1周,大多数人声称超过1周就会觉得无聊。休闲动机排在第3位,说明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生活有较客观的预期。访谈中也发现,绝大部分旅游者并不是真正乡村生活爱好者,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反差是重要吸引力,但也是这种反差造成了不便以及与现代生活的疏离。从对接待设施和服务的赋分,我们也发现,他们理解和宽容乡村民宿生产者的供给能力,但这也成为他们不能或不愿久留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的结果显示,入住民宿的旅游者赋分在9分以上的共有12项,8―9分14项,7―8分3项,6―7分1项。表明问卷设计的因子得到旅游者的肯定,可以显示他们选择民宿型乡村旅游的偏好。旅游吸引物中的“乡村生产活动”、旅游动机中的“增长见识”及旅游服务的“土特产品购买”处于旅游者偏好的第三层次,前两者可能与我国城市化程度不高有关,旅游者虽身居城市,但往往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乡村生产生活离他们并不遥远。后者选择的影响因素相对复杂,可能与被调查村落有关,可能与旅游者重游次数较多有关,也可能与土特产品的质量有关。调查中发现,许多“农家乐”经营者会将自家生产的土特产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一些回头客。调查中也发现,民宿经营者大多不提供“导游服务”,熟门熟路的老客和喜爱室内休闲的旅游者也不需要导游服务,这一因子因此被列入了第四层次。

本文将旅游者偏好的第一层次因子称为旅游者选择民宿的“关键性资源”,第二层次因子称为旅游者选择民宿的“决定性资源”。当民宿的“关键性资源”旗鼓相当时,“决定性资源”重要性加强,决定着旅游者的最终选择。

3 乡村民宿经营的核心资源

3.1“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确定的核心资源

3.1.1因子合并和取舍

从赋分情况来看,“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给出的反映消费者偏好的所有因子都具有一定价值,但在现阶段,“增长见识”、“乡村生产活动”、“土特产品购买”、“导游服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市场价值相对较低,与民宿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将民宿核心资源的范围限定在关键性资源和决定性资源里。

“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根据消费者购买服务的过程来设计,消费者不同阶段的偏好有所侧重,因此出现了多个重合或体现旅游者综合性价值诉求的因子。经过合并、删减和调整,共有19个因子进入民宿经营的核心资源库(见表4)。

3.1.2定量分析

关键性资源和决定性资源是市场指向的对旅游者很有价值的民宿经营资源。但对民宿而言,除了找出这些因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各因子的权重,分析它们对民宿长期竞争优势的影响力。根据旅游者的赋分值,通过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得到相关信息。

(1)数据处理

假定消费者对每个关键性和决定性资源的期望值都是8,表明基本达到他们的预期,他们将给予考虑选择。而所有核心资源的离差(实际值与期望值的差)之和将决定消费者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用百分比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得到数据如表5所示。

(2)数据分析

表5显示,关键性资源与决定性资源的权重比为2.8:1,表明关键性资源对旅游者选择民宿的影响力是决定性因素的2.8倍。公共资源、集体资源、个体资源对乡村民宿经营成功的影响力分别占7%、41%和52%。说明受综合因数影响的乡村民宿的经营,个体资源起最终的决定作用,成为旅游者重复入住的关键;集体资源和公共资源则通过影响旅游者对乡村区域的选择来影响民宿的经营,尤其是集体资源(41%),调查中相当多的旅游者对乡村景观情有独钟。分析个体资源的各类资源因子,干净整洁是首选,其次是经济实惠的价格,再次是轻松亲切的民宿氛围;集体资源中,宜人的风景是首选,其次是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再次是乡村服务设施和休闲项目。

3.2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民宿核心资源

3.2.1资源基础理论对核心资源的识别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RBT)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是企业盈利的基础。而企业盈利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使企业有较佳的价值创造能力并获取较好利润。资源优势产生竞争优势。但产生持久竞争优势的资源不可能是企业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内制(make)或外购(buy)创造出来的资源,而只能来自该企业所特有的异质性资源(heterogeneous resource),它们具备价值性(value)、稀缺性(rareness)、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ility)。

3.2.2资源基础理论对民宿核心资源的分析

民宿生产的服务产品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是一种复合产品,受多方因素的多重影响。客人从离开家到入住民宿到返回家的整个过程都进入服务产品体系,民宿经营所拥有的资源往往超出民宿经营单位内部资源。因此,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民宿的长期竞争优势,应该包括民宿产品生产所涉及的所有资源。

(1)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是指与较大区域发展相关的资源,本文中主要指区位交通和公共交通。区位往往决定旅行时间和交通状况,而且不可移动,对民宿经营而言,无疑具有不可模仿性。交通的改善(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由外部供给)会使区位条件发生变化,客源地居民可以进行更多的民宿区位上的替代性选择。但区位带给市场的空间心理优势将始终存在,相应地可以加强民宿的不可替代性。

(2)集体资源

集体资源是指由村庄或周边提供的资源。宜人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周边景点资源、田园风光、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乡村生活和乡村民俗等,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民宿所在地的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价值性和稀缺性的主体。白沙村和顾渚村,都以山水和乡村风光、清新的空气见长,顾渚树还有良好人文资源。5个因子中,景点可以在风景基础上建设,而其他4项都具有原生性。足够的停车空问、户外项目、散步或踏青小径是开展休闲活动的基础,但这类资源与民宿发展规模和村落的富裕程度相关,它们的不可模仿型性相对较弱。村落型发展的民宿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一般较具竞争优势,较富裕的村落也更有能力提供类似的公共产品。以上分析表明,宜人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田园风光、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乡村生活和乡村民俗这4个因子展现的乡村风情是可以保持乡村民宿长期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

(3)个体资源

个体资源是乡村民宿提供的资源,主要是服务、接待设施和价格,都与经营者相关。硬件设施如庭院、客房、餐厅、休闲设施、卫生设施等更多地与民宿经营者的财力相关,有价值性,但其他资源特性在财力约束放松后相对较弱;软环境分两个层次,轻松亲切的氛围、服务态度等依赖于经营者的个人特征,独特性较强,而特色餐饮、干净整洁度虽然也与经营者紧密相关,但可模仿性较强,独特性弱化。价格一般在一个村落中没有多大差别,村落之间或区域之间会略有差别,但总体差别也不大。价格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与其他住宿、休闲方式的差别上,如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中的住宿价格,在这一层面上,乡村民宿的价格具有相当竞争优势。以上分析表明,个体资源中的经营者和价格在民宿经营中具有异质性,相比较而言,经营者的特质更具有决定性。

经过资源基础理论的一般性分析,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区位成为民宿经营长期成功的异质性核心资源(如图2所示)。

在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区域经济和乡村经济对乡村民宿经营起到很重要的支持作用,村落型的发展由于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集体资源也有助于民宿经营。结合“动机一消费行为一服务品质”模型的调查资料,区位、价格、乡村风情、经营者对乡村民宿长期成功的影响分别约为7%、9%、41%和43%。

4 结论与建议

乡村民宿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要想增加收入、创造最大财富,在市场上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必须善用其所拥有的可以保持和提升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其中的异质性资源。本文的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消费群体偏好决定的乡村民宿经营的核心资源包括10项关键性资源和9项决定性资源,其中宜人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便宜的价格和轻松亲切的民宿氛围排在前四位。19项资源按民宿经营者的可控程度可以分为公共资源、集体资源和个体资源,按照资源基础理论对竞争优势来源的异质性资源特点的分析,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和区位成为民宿经营中的异质性核心资源,其中经营者和乡村风情是民宿经营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根据调查统计资料和本文的相关分析,以下几点建议将有助于促进乡村民宿和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1对民宿经营者的建议

(1)保护资产类资源。资产类资源包括民宿建筑物、自然人文资源、区位等,这类无需投入就能获得的资源给民宿经营带来即期的资产性收入,而且从长期发展角度讲,农户尤其需要培养乡村风情类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意识,确保民宿长期能以极低的价格保有这类可以带来竞争优势的资产性资源。

(2)积极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民宿轻松亲切的氛围、整洁干净的环境、特色餐饮、休闲活动设计等,都需要民宿经营者亲力亲为,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开拓、特色品质维护等则更需要培养相应的专长能力。民宿经营者通过专长能力与民宿资产性资源的组合,才可能创造出民宿的竞争优势。

4.2对政府的建议

(1)制定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法规政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相继出台了引导乡村民宿规范发展的星级评定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得到有效引导和保证。但乡村民宿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农户,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行业,将乡村民宿作为乡村经济的一项产业更确切地说是乡村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发展。为此,要配套一系列的包括保护环境、保护当地居民利益、公共卫生管理、税收优惠在内的促进民宿发展的政策法规。

第4篇

关键词:众筹;融资模式;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0002

1把众筹当作融资模式,其实是大众的误读

1.1众筹是什么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香港译作“群众集资”,台湾译作“群众募资”,大陆译作“众筹”,原理都一样,都是由发起人发起,发起人最初目的是筹集到项目所需的资金发展项目。投资人通过众筹平台,线上了解、咨询项目,线下实地考察,然后根据咨询考察得出是否跟投。平台是一个项目信息、组织实地考察并成为投融资的通道。

1.2众筹的三个要素

众筹的三个要素是指发起人、投资者、平台。

这里所说的发起人是指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人;投资者是指对筹资者的故事和回报感兴趣的、有能力支持的人;平台是连接发起人和投资者的互联网终端。

众筹的兴起源于美国网站kickstarter,该网站通过搭建网络平台面对公众筹资,让有创造力的人可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以便使他们的梦想有可能实现。这种模式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该种众筹模式获得从事某项创作或活动的资金,使得融资的来源者不再局限于风投等机构,而可以来源于大众。在欧美逐渐成熟并推广至亚洲、中南美洲、非洲等开发中地区。

1.3众筹的特点1.3.1低门槛

无论什么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只要有想法有创造能力都可以发起项目。1.3.2多样性

众筹的方向具有多样性,在国内的众筹网站上的项目类别包括设计、科技、音乐、影视、食品、漫画、出版、游戏、摄影等,也包括一些适合众筹的民宿、咖啡馆、酒店、度假村等等。

1.3.3依靠大众力量

支持者通常是普通的草根民众,而非公司、企业或是风险投资人。1.3.4注重创意

发起人必须先将自己的创意(设计图、成品、策划等)达到可展示的程度,才能通过平台的审核,而不单单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点子,要有可操作性。创意也可以是一些咖啡馆、民宿等一些适合众筹的项目。

众筹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一般而言是透过网络上的平台连结起投资者与发起者。众筹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所以现在大家都把众筹作为投融资工具,作为一种融资模式。其实,在实际操作中,众筹会碰到许多实际困难,看上去很美丽的众筹,其实是大众的误读。

2众筹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的困境

2.1参与者多

许多实际案例都证明众筹参与者众者,项目信息一经平台,查询的人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这是互相网在起作用。

互联网的宽泛性,渗透性,是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查询的人可能是同行、可能出于好奇、可能有真实的投资愿意等等。发起人是不知道成千上万的人出于什么目的,信息对自己是有好处还是带来不便,这是众筹中碰到的问题。

2.2实地考察者也很多

无论是设计、科技、音乐、影视、食品、漫画、出版、游戏、摄影等,还是一些适合众筹的民宿、咖啡馆、酒店、度假村等等,都需要线下活动,进行实地考察,或和发起人沟通,真实地了解项目及发起人实际情况,往往在这一环节,实地考察的人也很多,这给发起人带很多麻烦,比如接待所带来的耗时耗钱问题,还要不断地重复回答各种问题所带来的耗精力的问题。

2.3观望者也很多

耗时耗钱耗精力后,很多人玩好吃好或者窃取了情况后,都潜伏了不作声响,留下的人就很少,这些很少人还处于观望状态,这些人对资金的安全、回报率、发起人的团队是否有诚信等问题,都在他们思考的范围内,这是很现实很棘手的问题,观望者是可以理解的并可以同情的,在众筹之中,投资者是出于对项目的回报同时不需要自己经营这个很丰满的愿景而来,但项目亏了,或回报率很低,或团队不能有诚信,这些都让投资者徒增烦恼。

2.4真正投资者很少

真正投资者很少,而且很少的投资者人中,大多是熟人。众筹的本意是向广泛的群体募资,结果还是在熟人堆里找投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筹资的功能其实很弱化,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众筹并不是投融资的主要工具。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很明显。

2.5债权众筹风险很大

如果是债权众筹,这种债权方式既无担保又无抵押,到期无法偿还的可能非常大,而且每个股份包的金额又很小,追索成本又很大,所以债权众筹风险极大。

2.6股权投资烦事缠身

如果是股权众筹,由于涉及公司股权变更,光是资金到位及监管、营业执照变更等事务,会有很多麻烦,比如,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涉及到股权变更,新、老股东必须在同一时间到现场签字查验身份,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再加上日后经营、财务监管及涉及股东权益的保障,哪一件都不是省心的事儿。

实际操作中,投融资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围绕融资进行的,一方需要资金发展事业,一方有闲钱投资想取得分红,但实效不理想。但在实践中,发现众筹更是一种营销手段,如果把众筹总结成一种营销模式,那是值得探讨并加以实施。

3众筹不是融资模式而是营销模式

3.1营销是什么

营销是把企业及产品的价值通过一定媒介进行传递,从而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过程。营销的三个要素经营者、消费者、媒介,如果从经营者而言谈营销,那么找到他所要的消费者是营销的重中之重。这在营销中称之为目标市场的选择。

3.2众筹的对象不是钱而是消费群体

营销和众筹搭上边是因为二者都具备了三个要素。营销三个要素有经营者、消费者及媒介,众筹的三个要素是发起者、投资人及平台。

经营者其实就是由发起人承担这个角色的,所以经营者就是发起人。

消费者也可和投资人挂起钩来,投资人投钱不是为取得分红,而是作为消费投资,那么消费者与投资人其实是合二为一的。

而媒介本身就是平台,是企业及产品价值传递的平台,如果这个平台选择互联网的话,众筹网站这个平台就是媒介。

从以上的分析得到,众筹可以从融资模式转为营销模式。只要筹是不是钱而是筹“人(消费者)”。

3.3互联网找“人(消费者)”的本领非常了不得

无论是创意(设计图、成品、策划等)达到可展示的程度时,还是一些咖啡馆、民宿等一些适合众筹的项目想传递价值时,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目标消费者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传递企业及产品的信息及价值,争取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实现营销的目的。许多实际案例告诉我们,众筹参与者众多,项目信息一经平台,查询的人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这是互相网的作用,非常了不得。

所以,众筹可以解读为营销,这对企业的意义大于筹资。

4众筹作为营销模式的几种操作手段

4.1众筹是为了消费

众筹的双方的目的不一样,投资人主要是喜欢某个创意或某个业态,比如设计酒店、特色民宿、度假村等,如果他愿意去消费,所以他会投资这个创意或业态,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发起人(经营者)通过众筹平台找到了这样的消费人(投资者)作为目标消费群体,那么针对这个目标市场来设计、来经营这个消费喜欢的产品或服务。

具体办法如下:

项目发起人在平台信息,投资人(消费者)通过平台了解到信息,经考察后,投资一定金额的资金,发起人给予远高于投资金额的消费金额,同时得到不低于一年期的利息回报,在约定的时限归还本金。

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两种。4.1.1投资人(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

喜欢了才会投资,投资了必然有回报,而且这个回报既包括消费金额又包括现金回报。因此应该让投资人(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4.1.2发起人(经营者)锁定了目标消费者

发起人(经营者)通过众筹,找到了一批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不仅为今后带来生意,而且给你提供资金,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下一步就是做好你的产品及服务就行。

4.2众筹适合于无需花大量精力去经营的项目

第5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按照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边查边改、疏堵结合、远近结合、标本兼治。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消除农村房屋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同时,建立常态化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制度。

二、基本原则

(一)属地负责,部门指导。各村是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镇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技术指导、政策支持。

(二)突出重点,先查先治。区分轻重缓急,重点排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按照“一房一策”的要求,逐一明确房屋处置类型、整改措施、时限要求和整改责任人,督促限期整改,逐一销号清零,实现闭环管理。

(三)全面排查,集中整治。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房的要求,对辖区内农村房屋安全情况进行拉网式全面排查,不留盲区、死角,建立“一房一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集中整治,做到有患必治、有患必除,干净彻底地消除隐患。

(四)完善机制,长效管理。针对排查整治中发现的问题、暴露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监管漏洞,补齐工作短板,建立健全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长远上消除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实现标本兼治。

三、工作任务

按照全面摸底、分类排查、重点整治、全面推进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农村房屋,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一)摸底排查。对本村范围内的所有房屋进行摸底排查。摸底排查区分农村自建房和非自建房两种类型,全面摸清房屋基本情况,包括建造年代、结构类型、建造方式等,有关信息录入农村住房档案和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1.重点排查。对用作餐饮饭店、民宿、批发零售、休闲娱乐、学校、养老、医疗、仓储等经营性(含生产性、公益性)的农村自建房开展摸底排查,排点包括使用预制板建设的房屋、经过改建扩建的房屋、人员聚集使用的房屋等,并对各类房屋安全隐患作出初步判断。

2.全面排查。在重点排查的同时,结合实际对农村房屋开展全面摸底排查,排查内容主要包括房屋结构安全、使用安全、地质和周边环境安全等,并对各类房屋安全隐患作出初步判断。力争2021年6月底前完成。

(二)重点整治。要以排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开展整治,力争2021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整治到位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1.制定重点整治方案。根据重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情况制定重点整治方案,明确整治内容、工作措施、技术路线、力量组织、工作经费、时限要求等。

2.组织安全性评估或鉴定。对初步判断存在安全隐患的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由房屋产权人(使用人)聘请专业机构进行房屋安全性评估或房屋安全性鉴定,确有安全隐患的,由村两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治工作。

3.落实产权人(使用人)主体责任。对经排查确定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自建房,尤其是用作经营的,由产权人(使用人)自主聘请专业人员或机构在限期内进行整治方案设计并整治。

4.实行销号管理。镇、村二级要建立重点整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整治一户、验收一户、销户一户。

(三)全面整治。各村在摸底排查和重点整治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未用作经营农村自建房和非自建房制定全面整治计划。全面整治要坚持产权人(使用人)主体责任,落实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镇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村要将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要狠抓落实,确保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取得实效。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村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负责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具体组织实施,做好进度安排、任务落地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整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并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上报排查整治结果,报告需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签字,落实“谁排查谁签字、谁管理谁负责”要求。重点整治台账于2021年6月底前报送镇规划办。镇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监管指导、协调配合,特别将应当纳入行业安全监管范围的农村房屋全部纳入,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规划办负责指导农村住房建设,牵头组织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组织填报农村住房档案和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负责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职责负责农村宅基地管理有关工作。

(三)强化应急保障。制定镇农村房屋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村要加强日常安全巡查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第一时间有效处置各类农村房屋安全突发事件。对排查整治中因工作不实、统计不准、弄虚作假、虚报乱报导致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员,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四)强化督促指导。加强对各村的督促指导,强化工作调度和现场督查,对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推诿扯皮、排查不实的,予以通报;对问题严重的,约谈相关负责同志;对工作中失职失责、不作为、乱作为的村干部严肃问责。从2021年3月起,坚持每月调度各村工作进展情况,必要时组织相关人员按规定开展实地督导。

第6篇

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国企下乡

美丽乡村是国家战略,但完全靠财政投入来建设很不现实,一村一镇更无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投资风险和效益缓释又使纯粹的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江宁的“国企下乡”则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建设思路。

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鹏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江宁国企下乡直接运作“美丽乡村”始于2012年底启动的西部片区建设。以路桥建设为主,投资、Q易、交通、物流、酒店、旅游等产业为辅的江宁交通建设集团,依托企业资源和专业优势,以“路”切入,先后完成了美丽乡村示范区生态循环道路、沿线驿站、节点景观、土地整治及景观绿化项目,总里程约80公里的生态循环道路和长约4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将一个个散落珍珠般的乡间美景串联起来。

在初步构建美丽乡村示范区大景区格局的同时,江宁交通建设集团完成了江宁西部旅游“联一线”“联二线”构想,其依傍茶山、水库直接打造的黄龙岘茶文化村更堪称典范。

黄龙岘村位于江宁区西南角,竹林婆娑、山水成趣,但地处偏僻鲜为人知。道路建设与旅游项目统一规划使其“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农村旅游经济的“江宁王牌”,短短几年间,这里打造了千亩茶园观光道、茶文化风情街道、千年古官道、仙竹林荫道及诗画黄龙潭等“四道一潭四十景”,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休闲需求。“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一步步提升着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和体验性,黄龙岘茶文化村因此获得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60多项荣誉称号,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

交通建设集团的成功实践带动了江宁其他国企的“跟进”。江宁区商务商贸集团关停、整合部分国有商店和粮管所,在相关地块改建中小型商业综合体,逐步在农村集镇形成各具特色的一体化商业网点。2017年3月,江宁区顺势而为,由国资办牵头,旅游、交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建起专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使“下乡国企”的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国企下乡“杜绝与民争利”

国企下乡担当起“拓荒者”和“铺路石”,但江宁区的主政者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才是农村的真正主人,他们是美丽乡村的受益者,更应当是建设者。

由于看不到传统农耕的未来,很多地方的农民对土地的留恋和虔诚逐渐淡漠,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而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普遍的误区是将“美丽乡村”等同于“漂亮民居”,许多地方模仿城市改造村庄甚至以“买断”方式迁出原住民,淳朴乡居的幸福感受完全让位于匆匆过客的乡愁体验。

为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江宁下乡国企始终坚持少拆除多修复、少征收多种植、少限制多引导、少投入多扶持的建设理念,既不搞大拆大建,又确保提档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实践了“农民主体”和“宜居宜业”的建设理念。

钱鹏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江宁区十分注意国企与农民的行为边界,对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和单体投资较大的项目,采取国企主导、街道配合的建设路径;对能够吸引社会资本操作的项目,鼓励街道招商引资;对适合“创业富民”的项目则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建设。

据钱鹏辉介绍,为确保专业管理、高效运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江宁区属国有企业先后以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农村街道共同建立了若干美丽乡村开发经营机构,但国有公司和联合企业都将“杜绝与民争利”作为基本原则,唤起农民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则是企业的重要职责。

下乡伊始,交通建设集团就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向开展餐饮、住宿等经营的农户提供资金补助、技能指导和营销协作,同时,尽量与村民自主项目实行“市场错位”,甚至主动撤出景区自行车租赁等农民既有经营意愿又有操作能力的盈利项目。在交通建设集团的直接帮助和引导下,黄龙岘村52户村民中有40多户搞起了茶楼、餐厅、客栈、茶乡土特产等特色经营项目,经营户人均收入从0.6万元迅速增长至3.5万元,在吸引农民返乡的同时,还间接带动周边村民3000多人参与创业。

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1 关于休闲农业园区

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源发性、经营的资源、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经营理念五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其概念归纳为“具有农业源发性,以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提供农业体验的活动,满足大众休闲、观光、游憩的需求,从而提高地区农业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目前存在其称谓各异、偏重的功能和目的不同的各种农业园区,但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五点点内涵,都可以统称为休闲农业园区。

2 休闲农业园区的现状与问题

休闲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比较晚,在实践先行发展迅速的背后,暴露出了规划理论指导之后的短板。笔者通过对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规划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认为:

2.1规划设计方面:缺乏技术规范与理论指导,规划成果层次不齐

如:①规划编制中各学科交叉、层次混乱。首先体现在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各学科内容交叉、关系混乱、层次不分的情况较严重,导致规划编制与经营衔接困难。②缺乏前期发展规划,以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为经济导向,前期论证不充分,造成后期经营管理困难。表现在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似,缺乏市场区隔度。注重空间规划,忽略了前期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客源分析等,目前缺乏先进的专业性的指导,产品开发较低端。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建设杂乱无章。游客基础设施较差。无法满足收入中上等的客源需求,简陋的设施如果不加以改善,在今后将逐渐失去主流客源。④休闲产品开发人工化,生态效益底下,休闲农业基础知识贫乏。规划者与农业经营者缺乏沟通,导致园区内人工化设施过多,偏向娱乐园与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园区的特色相对模糊。

2.2经营管理方面:忽视合作性规划、经营管理落后、不重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

如:①合作性规划是西方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象导致规划单位不能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合作性规划来协调政府、开发商、民众各方的利益。②项目单一、雷同重复地建设。运作的前期缺乏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较单一,现有农业旅游季节性强,导致竞争力、吸引力、长期客源下降。③前期投入资金不足,无法规划建设旅游精品。④人工化倾向严重,不注重生态效益。在生态承载力方面,旺季时候的客源对环境破坏较大,影响了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⑤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个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使得资源和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各家为单位,缺乏组织协调。

2.3政策法规方面: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建设需要加强

①由于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滞后,相较于类似的风景名声区规范等,休闲农业园区的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规范与申报审批程序。目前,只有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园区星级创建》申报文件。但此条例只适合申报的经营单位,对不参与申报的园区与地区没有任何约束作用,法规条例上凸显出薄弱与缺乏的特点。②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虽然我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较差,十分需要政府宏观的控制与指导,缺少休闲农业区域的总体规划。使得现在的休闲农业出现了重复雷同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并未起到带动整个地区性的发展。

3 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对策措施

3.1生态优先策略

目前,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不尊重景区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风俗与居民原有的生活环境,随之发展的旅游商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营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忽略当地景区的土地和游客承载力,一哄而上的大手笔开发,势必使得景区的品质下降,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生态保护的策略可以从游客、经营、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来实施,建议:(1)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虽然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游客的休闲游憩活动还是对于农业环境造成冲击,根源在于游客的文化素养低、对农村文化的不尊重等。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应包括对园区内游客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环境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园区的解说系统,落实环境保护的真谛,宣传生态旅游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生态、选择深度的生态旅游。(2)依据生态敏感度进行分区管理,设置园区的承载量。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借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外的国家公园模式,结合基底环境的生态系统及游客的需求,将园区设置不同程度的分区,进行相对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得经营管理者方便管理。(3)规划设计的初始理应采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手法,集合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首先,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资源,并且将园区内的资源与游憩活动相结合,达到复合式的放大效果;其次,结合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进行规划设计。

3.2结合农村文化体验特色、加速市场区隔的策略

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休闲旅游的区别,根本上在于运用特有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的体验氛围。休闲农业园区提供的正是一种健康、高品质的休闲游憩活动,所以经营上注重农业的经营、体验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了农村的文化健康发展,以农村文化来充实活动和体验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也可以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在休闲旅游市场上凸显独特的特色,增强市场区隔度。建议:(1)调查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不像环境自然资源的显现性,需要规划人员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从有形的物质类似的有古老的庙宇、古代生产农具、古井、手工艺品,到无形的神话传说、婚庆习俗、名人历史、民俗歌谣、乡土烹饪等都可以作为休闲农业园区的休闲旅游资源。(2)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休闲农业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也是休闲农业休闲游憩中复合型多的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将休闲农业旅游中各项体验进行适当的规划与安排,结合当地的农村文化,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3)举办农村的文化节日活动。休闲农业园区可以联合当地乡村配合举办庆典祭祀、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也可以举办展示、比赛等参与体验的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可以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配合农业生产,推广农产品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出了提供休闲产品,此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相应的给与重视。像农产品销售配合观光采摘、制造业的纪念品配合游客体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形成创意产业与农业成产相结合。(5)推广农家住宿,提升服务品质。推广民宿、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必然推动当地餐饮、旅游产品的消费。于此同时,游客与当地农民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农村的生活氛围,更加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休闲农业园区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源。

3.3多元合作的策略

休闲农业园区从规划编制到经营管理,无不显现这“合作”、“社区化”的概念。由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特性,规划编制涉及到了农业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势必需要多个规划团队的合作。其二,由于国内农民个人的生产面积较小、资源有限,而休闲农业园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人力资源、专业的管理知识等,使得农民需要走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园区内的各农户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需要经营的土地面积和设施,园区外与地区其他产业建立合作结盟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建议:(1)园区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园区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做妥善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最佳配置。并通过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管理经验交流,带动整体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根据台湾大学江荣吉调查,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内的经营组织有以下几种: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家庭农场)、公司经营、公营经营、农会经营、委员会经营(分营合营)、共同经营。(2)园区对外整合相关联产业关系。正确分析休闲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连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分担风险、创造综合效果并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陈昭郎,2010)综合调查发现,台湾休闲农业的外部合作发展类型为:结盟性、水平整合型、垂直整合型、合资型。

参考文献

[1]阮如舫,打开城市百宝盒[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2]郭焕成,郑建雄,任国柱,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湾全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5]叶美秀,自主营造在宜兰-看见农民的创意[M],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1997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旅游市场困境;宏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导言

古村落遗产资源是近年来旅游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以皖南的知名历史文化旅游遗产地徽州为例,先后有黟县的西递、宏村,歙县的棠樾、渔梁等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古村落遗产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保护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让旅游开发为当地发展带来最大化的效益,是学界与业界的共识。本文以皖南知名古村落宏村为例,结合目前旅游市场中出现的管理体制落后、商业化倾向严重、社区利益受损等问题,从开发重点、经营模式这两个方面探讨宏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模式。

二、宏村旅游资源的构成分析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是徽州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原真性的明清古村落代表,在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对于宏村遗产旅游吸引物的构成和内涵,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牛形”的村落空间布局。古时的宏村人经过对居住环境不断地调整与改造,匠心独运地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国村落建筑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从高处看,全村的建筑、街道、水系构成了一头巨牛形状——正所谓“山为牛头树为脚,桥为四蹄屋为身”,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从西北引水流贯整个聚落,并在宏村的中心汇聚成半圆形的月沼,这种水系的设计满足防火需要和方便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宏村在建筑与环境营造方面,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既能在物质上满足生活需要,又能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情致,满足审美的功能。这种独特的村落布局由“人、建筑、大自然”三位一体互相协调的观念转化而来的,宏村在牛形框架下被设计位于山水环抱的中央腹地,形成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格局。除了给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生态环境外,独一无二的仿生学村落景观也为宏村带来了“人无我有”的遗产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2、典型的皖南古村落风光。宏村背靠雷岗山,南附南湖,整个村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雷岗山的榛树林繁茂多姿,南湖边的杨柳、银杏等古树与古建筑相辉相印,“无论是从村外的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还是从村内温馨的人居到村外明丽的山水间,都开合有度,张弛得法,过度十分自然”。宏村在山环水绕、粉墙黛瓦之间,处处流露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幽雅的清新气质,碧波荡漾的南湖与粉墙黛瓦遥相呼应,历史悠久的民居祠堂和街道牌坊栋宇鳞次,呈现出了一派典型的皖南乡土古村落风光,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赢得了众多游客的驻足与欣赏。3、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称,从府县到村落往往都广设祠堂,遍立书院以发扬崇儒习尚。随着宏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例如汪氏宗祠乐叙堂、南湖书院等。祠堂曾作为宗族最基本的活动载体,凝结着精神财富与审美精华,是留存下来反映徽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从外观看,汪氏宗祠乐叙堂的主梁门窗修饰以徽州“三雕”融合“古、雅、美、大”于一体,对游客来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从文化保存功能来看,乐叙堂亦给宏村保留了宗族家谱、家规等徽州文书等精神财富供后人敬仰,这对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也是独特的旅游吸引物。除此之外,曾为宏村培育出一代代的人才的南湖书院也是宏村旅游市场的吸引物之一,森森书院的堂匾楹联,门楣的笔走龙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如今前来观光的游客们带来了书院文化的审美意趣。

三、宏村旅游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宏村旅游市场始终是围绕着古村落遗产模式进行着开发和管理,在由传统经营向多样化经营转变的进程中,存在一定的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商品化趋势过度。宏村在发展旅游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商品化过度的趋势,古村落遗产资源遭到破坏,给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1)对宏村徽州文化的曲解、伪造,为了推销旅游商品而牵强附会地出现制造出“伪文化”、“伪文物”,违背了徽州文化的在当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2)出于商业目的对宏村原有文物进行“建设性”破坏,即在旅游的名义下,对村落的古建筑遗产随意改建、拆旧建新,破墙开店。例如在未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将古民居大肆改建为餐馆、民宿等旅游设施以增加收入。过于浓重的商业氛围,不仅破坏了宏村原有的宁静、质朴的古村落风光,而且对古村落遗产保护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历史风貌的丧失,使游客失去了在宏村旅游体验的真实性。2、村民经济利益受损。在宏村旅游市场的经营管理中,村民的经济利益没有获得很好的保障,因旅游季节性特点产生的经济风险、村民之间贫富差距加大也未能合理地调节。主要表现在:(1)门票收入分配不公允。由于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转让,黄山京黟旅游开发总公司作为投资者掌握了宏村30年的经营开发权,其主要旅游收入来自于门票,景区大门票的价格为55元/人,其中门票收入的67%由京黟公司作为经营性收入,20%作为文物保护基金,交给宏村村委会的只有13%,而在这13%中,有5%归镇政府,只有剩下的8%归村里支配,主要分配给指定的景点居民。利益协调不均造成了宏村居民的生存压力增大,旅游发展产生的利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2)经济风险增加。宏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导致了当地村民的就业结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村民的就业范围由最初的以务农为主,转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包括成为旅游公司的导游或景区清洁人员,或者是个体生意经营。由于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因而很多村民的工作收入或经营收入也呈现明显的淡旺季,收入通常很不稳定。(3)贫富差距加大。社区居民的贫富差距也易被旅游业中经济收益的不同所拉大,比较富裕的村民可以开设具有徽州文化风情的民宿,或利用私家住宅改造后进行观光接待,获取较多的经济收益。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或是缺少资源赋存的村民,只能从宏村旅游中获得较少收益或者根本没有收益,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也会给给宏村旅游发展添加新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商品化趋势过度、社区利益受损等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对宏村旅游造成的困扰日益严重,文化的原真性以及村民经济保障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徽州其他古村落如西递、呈坎等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结合宏村资源开发所处困境,对走出困境方法进行探索,能为古村落型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对宏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对宏村旅游市场来说,平衡好资源开发和遗产保护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就文化多元化的开发模式、重视社区利益的经营模式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文化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宏村古村落旅游来说,徽州文化能准确传达宏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遗产价值,合理的旅游开发又能够将宏村古村落的遗产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对徽州文化的多元化开发能够有效控制宏村的商业密度,调整商业结构,具体来说,可从文化设施、文化活动这两方面进行落实。1.文化设施。文化设施以博物馆和展览馆为主要承载形式,将宏村的独特的风水格局和徽州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展示给游客和参观者,如:(1)开设建筑风水学博物馆,以宏村的“牛形”村落空间布局为主题,从风水学、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宏村独具特色的布局进行介绍和科普,并运用三维技术加深游客的直观体验。(2)结合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州教育、徽州文献、徽州版画、徽州三雕、徽剧等徽州地域的特色历史文化,建立综合型博物馆,让游客在宏村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徽州古村落中一览徽州历史文化的缩影,这种缩影在旅游市场中的投射真是综合型博物馆的存在,这是徽州文化价值在当代的体现和输出。(3)根据徽州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开设同时具备展示与销售功能的展览馆,不失为一种积极扶持民间艺人向旅游者集中展示徽州的传统民间工艺的有效方式,同时辅以到位的讲解,不但能够加深旅游者对徽州民间工艺的感知,而且也有助于旅游纪念品销售量的增长。2.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主要是将徽州传统民俗文化适度改良后,投入到宏村的旅游市场中去,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增加游客对徽州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以此能够协调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的矛盾,并扩大宏村作为知名古村落的品牌效应。当然,宏村旅游市场中文化活动的举办,须基于对徽州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虑到适度合理的原则,将包括如舞火龙,舞钟馗,抛绣球,招女婿,入学堂,宗祠堂会等妙趣横生的徽州风土民俗融入到宏村的旅游活动当中去,这种对徽州传统历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模式,不但丰富了游客对古村落旅游的体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宏村旅游市场中“伪文化”现象的发生,维护了徽州文化的原真性。

(二)重视社区利益的经营模式

古村落社区本身集村民的“生活空间”与游客的“游览空间”于一体,村民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他们往往对宏村遗产地资源特征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旅游地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旅游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如上文提到的旅游收益分配不均、收入风险增加等困扰。在此背景下,采取重视社区利益的经营模式,保护好村民的“生活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活动造成的矛盾,对宏村古村落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关系也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具体可实现的参考路径为:1.提高宏村村民的景区门票利润分成。宏村目前对游客采取的是统一收取大门票的收费方式,按照合同规定,京黟公司只把门票收入的8%分配给宏村,2013年,宏村人均年分红仅有2800元,可以理解在旅游发展的一定阶段,利益的妥协是处于弱势的村民所须做出的让渡,但过于低比例的门票分红,大大削弱村民从门票经营中所得的收入,导致了村民对宏村旅游发展态度比较消极。根据调查显示,(宏村)居民家庭收入在全村的位置越高,对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认可,因此,逐步提高村民的门票分红比例,提高单位家庭收入,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村民对古村落旅游的参与和保护的积极性,为宏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扶持多样化的农村产业建设项目。宏村的旅游发展应当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这其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就目前整体形势看,宏村不但应大力发展农渔副业和生态化种植、养殖模式,如扩大油菜、桂花特色产业基地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规避旅游淡旺季带来的收入落差;而且要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如小额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补贴、培训、扶持民间旅游协会建设等保证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旅游发展的利益最大化程度留在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扶持项目能够提高村民在旅游市场发展中的参与化程度,扩大村民整体经济收益,缩小贫富差距,在政策层面上保障了村民的权益。

五、结语

在古村落遗产资源日益受到关注和遗产地旅游不断升温的当下,商业化痕迹过重,以及旅游发展与社区利益的共生矛盾愈发显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资源开发和景区管理经营的困境。本文选择以宏村为例,分析了宏村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构成,具体阐述了村落布局和景色的独特性、徽州文化精神内涵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外在表现等,并就宏村在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所处的困境探讨完善和进一步规划适合旅游市场发展的相应模式。对落实于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文化多元化开发模式,能够维护好宏村徽州文化的原真性,并从一定程度上遏制商业化过度的趋势;而采取重视社区利益的经营模式能更好地保障宏村村民旅游收益,规避因旅游淡旺季产生的经济风险。以上两种模式均立足于宏村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发展,对其他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参考文献:

1.王炎松.《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54)

2.邹统钎等,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59-60

3.陈艳,古镇遗产分类及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2(1):35-40

4.左冰,保继刚,旅游吸引物权再考察[J],旅游学刊,2016(7):13-23

5.宋瑞,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古村镇旅游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3.

第9篇

《广东省旅游条例(修订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昨日起至9月10日,在广东省法制办官网公布并征求公众意见。

《条例》明确,如果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安排购物、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旅行社可以与旅游者订立补充合同,但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不得影响其他旅游者的行程安排;不得通过安排购物、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不得向旅游者指定或者推荐不向社会其他公众开放经营的购物场所、旅游项目;事先向旅游者明示约定的购物场所、另行付费的旅游项目的基本信息,并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旅行社、导游领队不得对旅游者进行威胁、恐吓、限制人身自由等,不得强迫旅游者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者在与旅行社书面合同约定的购物场所内购买商品,出现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情形的,旅游者可以要求旅行社赔偿;旅行社赔偿后,有权向商品销售者追偿。

“零团费”坑人将重罚

不少民众都看到过“超低价”甚至“零团费”旅游团的广告。线路堪称完美,价格经济实惠,甚至比路费还低。然而,这种看起来很美的低价游也饱受诟病,强迫购物、强制消费屡禁不止。

对此,《条例》在七十五条中拟规定零负团费的法律责任。以不合理的低价或零负团费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3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没收违法所得,处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

民宿有望获合法身份

早前,曾经获得中国旅游研究院颁发的“20xx年最佳客栈”称号,位于广州市东山口一栋小洋楼的广州江岭北1号怀旧特色青年旅舍被指无证经营旅业,因此被责令停业。在广州和国内许多旅游热门城市,由居民利用自有住宅经营的民宿正游走在法律边缘。一边是民宿、以Airbnb为代表的短租行业高速发展,一边却是行政上由于无法可依,无法纳入监管,让大量民宿真实存在着,却又随时面临处罚。

《条例》为民宿的合法化指明了方向。据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公安、工商、税务、环境保护、旅游等部门应当支持、鼓励城乡居民依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利用自有住宅或经过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条件依法从事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加强项目策划和市场细分,并提供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咨询引导服务。

《广东省旅游条例(修订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旅游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建设、公共服务、产业促进、经营服务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发展原则】本省旅游业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原则,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发展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组织制定和实施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第五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统筹协调、行业指导、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保障和促进旅游业发展。

第六条【行业组织】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动旅游业诚信建设,发挥服务、引导、协调作用,依法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秩序。

第七条【文明旅游】旅游行业组织、旅游经营者、旅游服务提供者应当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环保出游。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 旅游资源与规划

第八条【资源普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旅游及有关部门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普查、评估,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协调旅游资源保护工作。

第九条【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及建设对旅游资源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旅游资源恢复治理方案。

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应当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得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以及历史人物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应当保持其民族特色、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拆除。涉及文物保护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资源节约】鼓励利用荒地、荒滩、荒坡、垃圾场、废弃矿山、废旧厂房和边远海岛等,因地制宜开发建设旅游项目;鼓励旅游经营者使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旅游企业。

第十一条【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及时。

第十二条【专项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保护以及旅游项目、设施、服务功能配套等提出专门要求。

第十三条【跨区域规划】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规划应当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

编制旅游规划,应突出地方特色,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旅游交流,推进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

第十四条【相关规划】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民族宗教、交通运输、经济和信息化、中医药、口岸等部门在编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规划时,应当征求同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五条【规划衔接】编制旅游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区、饮用水源地、森林公园、湿地等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并公开征求社会公众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六条【规划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旅游产业促进

第十七条【产业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促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科技、体育、中医药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滨海旅游、温泉旅游、美食旅游、商务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养生旅游等旅游业态创新,健全旅游产业体系,推行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建设完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

第十八条【发展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形象推广等。

第十九条【旅游投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改善旅游投资和经营环境,鼓励投资者参与本地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设立旅游发展投资基金,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符合旅游业特点的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经营者发行股票、债券,支持旅游消费信贷。

第二十条【旅游推广】省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统筹组织全省整体旅游形象的推广工作,组织、协调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开展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交流合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创新旅游营销模式,组织推广旅游形象。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协助旅游主管部门做好本地区旅游形象的组织推广工作。

第二十一条【旅游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旅游业发展用地,依法保障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土地,依法实行旅游用地分类管理。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

第二十二条【水电气】宾馆饭店的用水、用气、用电收费标准,按照国家规定与工业企业同价。

第二十三条【人才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推进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旅游经营者合作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创业基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第二十四条【旅游扶贫】省人民政府对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等,制定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完善旅游基础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二十五条【带薪休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支持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根据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工作与休假,错峰出行旅游。

第二十六条【旅游村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引导,把乡村旅游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相关规划,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具有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历史记忆的特色村落,形成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鼓励挖掘岭南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创新要素集聚、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旅游特色小镇。

第二十七条【民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公安、工商、税务、环境保护、旅游等部门应当支持、鼓励城乡居民依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利用自有住宅或经过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条件依法从事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加强项目策划和市场细分,并提供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咨询引导服务。

第二十八条【旅游商品】省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制定发展本省旅游商品的政策措施,研发、设计、加工具有岭南文化内涵和特色的食品、纪念品、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培育发展房车、游艇、水上飞机、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制造业。

第二十九条【邮轮游艇】推进发展邮轮、游船、游艇等水上旅游,促进江河、湖泊、近海等水上旅游航线和产品的开发,加强水上旅游的宣传和推广。

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旅游、口岸等部门应当协同推进邮轮、游船、游艇的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的旅游服务功能和配套措施。

第三十条【自驾旅游】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保障体系,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道路指引、信息咨询、医疗救助、安全救援等方面的服务。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与安全

第三十一条【公共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咨询、安全保障、便捷交通、便民惠民等服务。

第三十二条【旅游交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合理布局旅游交通路线,规划建设旅游客运专线、游客中转站、游客集散中心、景区连接线道路、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并与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衔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交通等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在景区和通往景区的道路设置旅游指示标识,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

第三十三条【信息咨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向旅游者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客流量预警、餐饮、住宿、购物、医疗急救等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在公共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旅游者集中场所设置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或者自助式旅游信息多媒体设施。

第三十四条【智慧旅游】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机场、车站、高铁站、码头等重点涉旅场所的无线上网环境建设,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项目进入旅游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智慧旅游产业园区。

省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及大数据平台,并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及时向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开放,推进智慧旅游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逐步建立在线行政审批、产业统计分析、旅游安全监管等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和游客信息服务体系。

第三十五条【旅游电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推进数字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培育旅游相关服务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旅游经营者开发网上信息查询、预订和支付、游客投诉、意见反馈等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第三十六条【景区优惠】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明示优惠政策,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现役军人、教师、全日制在校学生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旅游者实行门票减免。

第三十七条【志愿者】鼓励社会公众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从事文明引导、游览讲解、旅游咨询、服务监督、应急救援等公益服务。

第三十八条【安全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旅游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工作责任制,旅游、安全监管、质监、公安、交通运输、工商、卫生、体育、海事、食品药品监督、住房城乡建设、气象等有关部门依法履行旅游安全监管职责。

第三十九条【特定项目】经营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漂流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依法取得经营许可,由负责许可的部门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经营滑草、拓展等有一定风险性的旅游项目,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十条【客流控制】景区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情况,核定最大游客承载量。

封闭型景区开放经营前,景区经营者应当向景区主管部门申请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

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确定的部门负责核定开放式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并对旅游者数量进行监测和公告,采取必要的控制客流措施。

第四十一条【安全预警】旅游目的地发生自然灾害、流行疾病或者其他有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情形的,旅游客源地所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有关部门的通告,及时向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旅游安全警示信息。

第四十二条【应急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将旅游安全作为突发事件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建立旅游安全联动机制,开展应急演练。

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地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置旅游突发事件,采取措施开展救援,并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

第四十三条【旅游保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引导建立涵盖旅行社责任险的旅游安全组合保险体系。

旅游车辆、住宿、旅游景区和高风险旅游项目经营者应当依法投保相关责任保险,并且提示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投保人身意外险。

第五章 旅游经营与服务

第四十四条【经营资质】旅游经营者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经营资质后,方可营业。

旅游经营者需第三方提供游览、旅行、住宿、交通、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的,应当从具有法定资质的经营者中选择。

第四十五条【经营者权利】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拒绝违法的检查、收费、集资、摊派等;

(二)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使用或者披露旅游经营者尚未公开的旅游路线、营销计划、销售渠道、客户信息以及其他商业秘密;

(三)拒绝旅游者提出的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要求;

(四)根据旅游者身体健康情况及相关条件决定是否接受旅游者报名;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六条【经营者义务】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依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联盟标准提供规范化的旅游服务;

(二)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三)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四)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执业规范、业务技能和安全防范等培训;

(五)建立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保障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六)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十七条【导游领队】导游、领队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可依法由旅行社委派;导游提供服务的,还可以由旅游者在网络预约导游服务平台自行选定。

旅行社对其委派的导游、领队的服务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导游、领队上岗时应当佩戴导游证、领队证,携带旅行社提供的旅游行程单。

第四十八条【导游聘用】旅行社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其聘用的导游订立劳动合同,支付与其职业等级、服务质量相一致的劳动报酬,并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用。

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领队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与导游、领队订立临时聘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及时支付包价旅游服务合同中载明的服务费用。

建立健全导游自由执业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搭建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推动企业建立安全有序、优质便利的网络预约导游服务平台。

第四十九条【导游行业组织】 地级以上市旅游主管部门要推动成立导游行业组织,建立健全导游行业自律管理约束制度,建立游客对导游服务的评价制度和优质服务奖励制度,健全导游的诚信体系,维护导游公平执业环境。

导游行业组织应当在依法设立后十五日内报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备案,不得从事组织、接待旅游者等业务。

第五十条【旅游合同】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签订书面旅游合同,明确约定行程安排、服务标准、价格、自由活动时间、旅游费用、违约责任等事项,并向旅游者作出详细说明。

旅行社应当推广使用旅游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制定的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如变更或者补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内容,或者自行制定旅游合同,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第五十一条【旅游车船】旅行社租用客运车辆、船舶的,应当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承运人和已投保法定强制保险的车辆、船舶,并签订旅游运输合同。

承担旅游运输的客运车辆、船舶,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驾驶员、船员和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座位安全带、消防、救生等安全设施设备;承担旅游运输的客运车辆应设有导游专座。

第五十二条【网络经营】通过网络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应当依法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并在其网站首页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许可证、支付方式、风险提示等信息,确保交易安全可靠;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代订服务的,应当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经营者作为服务供应商。

网络旅游经营者应当与旅游者订立纸质或者电子合同,收取旅游费用的,应当提供纸质或者电子发票。

第五十三条【景区开放】景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联盟标准设置供水、供电、供气、停车场、厕所、通讯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旅游配套服务和辅助设施,设置规范的中外文导向、安全警示标识牌,并公示咨询、投诉和救助的联系方式。

景区开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并听取旅游主管部门意见。

第五十四条【景区讲解员】推行景区专职讲解员服务制度,景区管理机构或者经营者不得阻碍随团导游的讲解服务。

随团导游在旅游景区讲解时,应当遵守旅游景区相关的讲解管理制度。

第五十五条【景区门票】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应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另行收费项目收回投资成本的,应当相应降低价格或取消收费。

公共博物馆(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除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城市休闲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实行免费或以优惠价格向社会开放。

第五十六条【景区购物点】在景区内从事商品销售等服务活动的,应当服从景区统一管理。商品售卖者、服务经营者应当依法诚信经营、公平交易,不得给予或者变相给予回扣等商业贿赂。

鼓励符合条件的景区依法设立免税商店。

第五十七条【诚信经营】旅行社、景区以及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诚信经营,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服务项目;

(二)虚假旅游服务信息,误导旅游者;

(三)参与不正当竞争,低价倾销、操纵价格或收受回扣等;

(四)拒不履行旅游合同约定的义务,强行扣留游客或者甩客;

(五)诱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六)索要小费或者额外服务费用;

(七)非法使用、披露旅游者个人信息。

第五十八条【自费项目】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旅行社为旅游者提供包价旅游服务时,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安排购物、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可以与旅游者订立补充合同,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影响其他旅游者的行程安排;

(二)不得通过安排购物、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三)不得向旅游者指定或者推荐不向社会其他公众开放经营的购物场所、旅游项目;

(四)事先向旅游者明示约定的购物场所、另行付费的旅游项目的基本信息,并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

(五)旅行社、导游领队不得对旅游者进行威胁、恐吓、限制人身自由等,不得强迫旅游者消费。

旅游者在与旅行社书面合同约定的购物场所内购买商品,出现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情形的,旅游者可以要求旅行社赔偿;旅行社赔偿后,有权向商品销售者追偿。

第六章 旅游监督与管理

第五十九条【监管职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工商、质监、交通、公安、商务、城管、税务、食品药品监督、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经营活动和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旅游质监执法机构或其他执法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市场监督检查、旅游行政执法、旅游纠纷投诉处理,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公布旅游质量监督信息。

第六十条【联合执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依法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服务行为实施监督检查,有权对涉嫌违法的合同、票据、账簿、证照以及其他资料进行查阅、复制。

第六十一条【投诉处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接到旅游者投诉后,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在六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属于其他部门处理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者。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商、质监、交通、公安、商务、城管、税务、食品药品监督、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可以在旅游旺季旅游者密集的景区、景点现场受理和解决旅游投诉。

第六十二条【公告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旅游信息公告制度,定期公告旅行社和其他旅游经营者的开业、停业、名称、经营范围、服务质量等级变更以及取得、注销、吊销经营许可证和有关行政处罚等事项。

第六十三条【诚信档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采集和记录信用信息,组织对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开展信誉评价,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六十四条【旅游标准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推动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联盟标准的贯彻实施。

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市场主体实行质量等级、星级评定制度。等级、星级评定范围、标准、程序以及标志使用等,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联盟标准执行。

第六十五条【旅游统计】省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会同统计主管部门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及时、准确、完整地开展属地旅游统计报送工作,定期开展旅游产业监测,向社会旅游统计信息。

第六十六条【管理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加强旅游质量监管,建设完善旅游团队服务系统,完善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综合信息服务等功能。

公安、工商、通信管理、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网络旅游管理,规范网络旅游秩序。

第六十七条【协会自律】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行政职能转变,将旅游行业评估、服务质量等级认定等职能转移或者委托给行业协会承担;支持旅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建设,对会员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约束、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破坏旅游资源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未采取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环境或者人文资源破坏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第六十九条【旅游者扰乱秩序的法律责任】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妨害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不执行旅游规划的法律责任】未按照规定执行旅游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景区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一条【未实行门票减免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旅游者未实行门票减免的,由旅游主管部门会同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导游领队无证上岗的法律责任】导游、领队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无证上岗或携带资料不齐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三条【租用非法车辆船舶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选择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承运人或者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客运车辆、船舶承担旅游运输的,由旅游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四条【网络经营不规范的法律责任】旅行社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网络经营未公开营业执照、许可证、支付方式、风险提示等信息的,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五条【零负团费的法律责任】旅行社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以不合理的低价或零负团费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没收违法所得,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

第七十六条【拒绝执法检查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拒绝接受旅游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或者被监督检查时作虚假陈述、提供虚假经营信息材料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违反质量等级标准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旅游经营者提供的设施或服务低于其实际获得的质量等级、星级的,或者未获得质量等级、星级而用其标识和称谓进行宣传和经营,误导旅游者的,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八条【旅游工作人员违法的法律责任】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九条【有关定义】本条例所称旅游业,是指从事组织、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信息等服务的行业。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思考

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的解决方案。这些贷款及其他债务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以减少债务,在公司的现金和资产可以用来偿还债务,保证债权人的债务追索权的完整,即使项目失败也必须由公司偿还款偿债务的风险的程度,可以保证相对较低。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国的中小企业依靠间接融资和内部融资进行生产,内部融资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企业经营的收入构成的。间接融资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接受,相比之下直接融资更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拥有主动权,进而改进融资的境况。本文主要从企业范围界定入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针对这些原因,使用一些成功经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在其他国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和金融支持的突破,推动其发展进步。共分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不同种类,尤其是确保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收入,进行资产评估等。在我国,企业的规模在各行各业的规定不同,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员工人数在千人以下或40万美元的收入以下的称为微型、小型和中型的企业。随着新规定的出台,企业可以保证国家的法律基础。这些微型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成为了社会焦点。

二、融资困境分析

(一)企业自身素质不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自己也要加强分析,首先,中小企业没有完全认识融资,较为片面,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那么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时存在困难。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完全了解自身能够承担风险的能力,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不断扩大规模,导致企业发展体系不够稳定。经营者以浮躁的心态以不良的方式扩张发展,难以意识到发展风险,盲目乐观的发展,同时一些管理企业没有专业的管理,特别是会出现债务融资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所以要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超越自我的价值。一些中小企业在履行债务时,不能混淆,避免拖延,完成逃避债务的意识。使信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断降低,存在越来越多的风险,所以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在贷款中很困难。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具备发展不稳定且歇业频率高的情况,甚至会倒闭,难以应对市场波动,都是金融机构贷款难导致的。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收集放贷信息与分析贷款企业资料时资金投入较大。最后,中下企业自身的财务制度不完善,难以披露对称准确的信息。银行为了避免风险,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进行银行贷款,抵押贷款,在信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为了避免这些不利的条件,要根据贷款人拥有的平均信息制定相关标准,但这种方式不利于优秀借款者。周而复始,导致借款者的素质不断降低,尤其是那些具有信贷风险企业的借款频率不断提高。

(二)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分析了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包括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分析。

1.成本较高

目前中小企业的成本远高于大企业的贷款,因为这些贷款的程序是相对于大型企业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平均贷款数目小,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很高,金融机构贷款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和一些倡议得到了抵制。

2.困难增大

与大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贷款,中小企业的困难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将以不同的方式,减少发生的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型企业一般都是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问题,而信贷指标是不符合要求的,导致中小企业的信用标准遭到歧视。因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较低,但存在风险和利率上升的风险,是非对称的问题。

3.竞争能力小

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贷款困难,缺乏竞争力,所以要提高市场的主导地位,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中小企业可以自己确定相应的金融机构的问题,但如果在不完全竞争的金融机构的促进下,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危机加剧,即使没有金融机构的利息,但增加贷款,使企业贷款困难。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目前,在金融机构的金融机构体系,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且缺乏规范性,人们的资金都是存在银行中增值,但我国还未出现更具专业性的民间融资机构。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金融系统

现在,我国为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做出支持的银行主要有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银行。这些银行在我国算是中小型的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进行服务时更具有优势,这些小银行的贷款业务相对来说更具专业化。他们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来发展专项业务,这样竞争优势更加明显。除了这个,它能够有效地防止信息不对称情况。而且中小型银行的管理和组织相对来说更加的严谨。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

渠道要想彻底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就需要不断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理论上来说,企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会有不一样的资本需求,对不同的融资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企业的起步阶段会比较需要权益性融资,这时,直接融资如果没有到位,就会使间接融资承担极大的风险,这样很多的金融机构就不愿意涉足其中。对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来说,债务性融资更合适。如果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银行投入,当银行因各种原因要收缩银根时,企业就会变得很被动。

(三)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就现在情况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比较难主要是没有一个有力的担保支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建立一些法律法规,对相关的法律等进行完善,为相关担保的公司或者基金的成立建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采取多方出资的方式进行这些贷款担保公司或基金组建。贷款保险公司给需要担保的企业提供保险服务,降低风险扩大数量。

(四)有效的融资

加强有效的融资,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大中型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促进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是因为目前以银行贷款为主,而且是中小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将继续为这类企业发展银行融资的必要性的意义;其次,对中小金融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高地位的不利;不断规范和完善债券组织,加强财务监督,借款必须发展法制化轨道运行;最后建立一个多级财政和直接融资的企业。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自身也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风险意识,加强管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改善管理和金融系统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投资价值。其次,现代化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产业升级是必要的资本积累。产业升级作为国家规划,各企业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正确的积极的进行投资,加强技术开发,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着的融资问题和一些资金支持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度分析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直接融资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扩大销售渠道,与政府和机构建立一个完善的融资体系,进而帮助中小企业摆脱目前的融资困境。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实力是有限的、而且生产规模太小,难以达到一些直接融资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相关的金融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财参考文献:

[1]熊维.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研究,2012(6).

[2]胡娟,程树武.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2(10).

[3]张朝元,梁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8).

[4]陈卫华.破解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融资瓶颈的思考田[J].价格月刊,2013(12).

[5]李长春,秦琴,张尚民等.微型企业融资瓶颈分析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4(06).

[6]陈燕.中小企业融资难及解决机制分析田[J].商场现代化,2015(10).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思考

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的解决方案。这些贷款及其他债务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以减少债务,在公司的现金和资产可以用来偿还债务,保证债权人的债务追索权的完整,即使项目失败也必须由公司偿还款偿债务的风险的程度,可以保证相对较低。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国的中小企业依靠间接融资和内部融资进行生产,内部融资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企业经营的收入构成的。间接融资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接受,相比之下直接融资更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拥有主动权,进而改进融资的境况。本文主要从企业范围界定入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针对这些原因,使用一些成功经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在其他国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和金融支持的突破,推动其发展进步。共分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不同种类,尤其是确保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收入,进行资产评估等。在我国,企业的规模在各行各业的规定不同,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员工人数在千人以下或40万美元的收入以下的称为微型、小型和中型的企业。随着新规定的出台,企业可以保证国家的法律基础。这些微型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成为了社会焦点。

二、融资困境分析

(一)企业自身素质不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自己也要加强分析,首先,中小企业没有完全认识融资,较为片面,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那么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时存在困难。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完全了解自身能够承担风险的能力,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不断扩大规模,导致企业发展体系不够稳定。经营者以浮躁的心态以不良的方式扩张发展,难以意识到发展风险,盲目乐观的发展,同时一些管理企业没有专业的管理,特别是会出现债务融资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所以要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超越自我的价值。一些中小企业在履行债务时,不能混淆,避免拖延,完成逃避债务的意识。使信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断降低,存在越来越多的风险,所以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在贷款中很困难。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具备发展不稳定且歇业频率高的情况,甚至会倒闭,难以应对市场波动,都是金融机构贷款难导致的。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收集放贷信息与分析贷款企业资料时资金投入较大。最后,中下企业自身的财务制度不完善,难以披露对称准确的信息。银行为了避免风险,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进行银行贷款,抵押贷款,在信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为了避免这些不利的条件,要根据贷款人拥有的平均信息制定相关标准,但这种方式不利于优秀借款者。周而复始,导致借款者的素质不断降低,尤其是那些具有信贷风险企业的借款频率不断提高。

(二)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分析了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包括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分析。

1.成本较高

目前中小企业的成本远高于大企业的贷款,因为这些贷款的程序是相对于大型企业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平均贷款数目小,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很高,金融机构贷款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和一些倡议得到了抵制。

2.困难增大

与大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贷款,中小企业的困难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将以不同的方式,减少发生的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型企业一般都是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问题,而信贷指标是不符合要求的,导致中小企业的信用标准遭到歧视。因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较低,但存在风险和利率上升的风险,是非对称的问题。

3.竞争能力小

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贷款困难,缺乏竞争力,所以要提高市场的主导地位,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中小企业可以自己确定相应的金融机构的问题,但如果在不完全竞争的金融机构的促进下,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危机加剧,即使没有金融机构的利息,但增加贷款,使企业贷款困难。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目前,在金融机构的金融机构体系,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且缺乏规范性,人们的资金都是存在银行中增值,但我国还未出现更具专业性的民间融资机构。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金融系统

现在,我国为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做出支持的银行主要有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银行。这些银行在我国算是中小型的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进行服务时更具有优势,这些小银行的贷款业务相对来说更具专业化。他们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来发展专项业务,这样竞争优势更加明显。除了这个,它能够有效地防止信息不对称情况。而且中小型银行的管理和组织相对来说更加的严谨。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想彻底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就需要不断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理论上来说,企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会有不一样的资本需求,对不同的融资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企业的起步阶段会比较需要权益性融资,这时,直接融资如果没有到位,就会使间接融资承担极大的风险,这样很多的金融机构就不愿意涉足其中。对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来说,债务性融资更合适。如果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银行投入,当银行因各种原因要收缩银根时,企业就会变得很被动。

(三)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就现在情况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比较难主要是没有一个有力的担保支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建立一些法律法规,对相关的法律等进行完善,为相关担保的公司或者基金的成立建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采取多方出资的方式进行这些贷款担保公司或基金组建。贷款保险公司给需要担保的企业提供保险服务,降低风险扩大数量。

(四)有效的融资

加强有效的融资,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大中型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促进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是因为目前以银行贷款为主,而且是中小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将继续为这类企业发展银行融资的必要性的意义;其次,对中小金融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高地位的不利;不断规范和完善债券组织,加强财务监督,借款必须发展法制化轨道运行;最后建立一个多级财政和直接融资的企业。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自身也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风险意识,加强管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改善管理和金融系统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投资价值。其次,现代化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产业升级是必要的资本积累。产业升级作为国家规划,各企业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正确的积极的进行投资,加强技术开发,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着的融资问题和一些资金支持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度分析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直接融资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扩大销售渠道,与政府和机构建立一个完善的融资体系,进而帮助中小企业摆脱目前的融资困境。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实力是有限的、而且生产规模太小,难以达到一些直接融资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相关的金融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财参考文献:

[1]熊维.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研究,2012(6).

[2]胡娟,程树武.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2(10).

[3]张朝元,梁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8).

[4]陈卫华.破解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融资瓶颈的思考田[J].价格月刊,2013(12).

[5]李长春,秦琴,张尚民等.微型企业融资瓶颈分析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4(06).

[6]陈燕.中小企业融资难及解决机制分析田[J].商场现代化,2015(10).

第12篇

关键词 休闲农场;运营管理;问题;经营理念;规划模式;经营原则;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65-03

随着近年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的农业也在发生新的转变。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休闲农业、休闲农庄、观光休闲旅游、农家乐、民宿的新型农业产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传统意义的农业赋予了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经营管理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的需求状况,拟定研究对象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策略及其实施途径,并通过人才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控制成本以及其他措施,不断提高研究对象的经济效益,进而充分满足国家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农场是特殊的经营管理对象。农场是休闲农业的经营载体,是休闲农业具体的经营单位,其经营者大多数是农户、农村集体组织、城市来的投资者或某些投资机构。休闲农场的类型也分很多种,按经营内容可分为采摘观光型、教育体验型、生态环境型、度假休闲型。

1 休闲农场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不顺

休闲农场的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基本是一个人,或者是家族制管理方式;有实力、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休闲农场会请职业化更强的中层管理人员来协助农场运营。由于绝大部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处理不好,出现“外行管理内行”“分管人员各管一摊难以统筹协调”等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具备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但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那种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体的传统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现代化休闲农场经营的需要。

1.2 现代化技术手段匮乏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农场运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使是休闲农场也要有足够完善的技术体系支撑农业生产和休闲活动组织。许多农场管理人员认为“技术”就是产品技术,休闲农场所有者和运营者中有如此观点的也不在少数。通常认为,产品创新通过创造新的市场使企业获得独占性,因此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事实上,这一观点过于狭隘[1]。

传统农场中生产要素的集合方式和现代农场中生产要素的集合方式可用如下关系式概括:传统农场生产要素=场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现代农场生产要素=(场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在现代化、企业化管理的农场中,场地、劳动力和资本都要受到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为现代技术的采用,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可用资源,并可寻找代替资源来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者,以及使用较多高新技术的机器设备,可以使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的提高。

由于目前投资休闲农场的大部分业主不是农业专业、休闲专业出身,对休闲农场运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现代技术比较匮乏。与传统农场相比,农场管理的现代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技术,还可以是工艺技术、营销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客户管理技术等[2]。

休闲农场的现代化管理需要通过引入新的生产管理方法或改进现有生产管理方法,使得农场生产原有产品、组织休闲活动的成本明显下降,或者引入市场的效率明显提高,才能使农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3 亟须实施现代化的管理

现代企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需要更加细致的劳动分工、更加严密的劳动协作、更加严格的计划控制,形成严密的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必须实施现代化管理,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 休闲农场的经营理念与规划模式

2.1 经营理念

在国外休闲农业的经营以农业生产、农耕景观与自然保护、观光游憩三者并重为其发展理念与原则,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水平不一,但是总体目标仍需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提供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因此,休闲农业仍需维持真正的农业活动作为休闲农场经营的基本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各级政府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地方经济、保护农业环境的初衷[3]。休闲农场的开发利用行为、休闲活动组织必须与环境达动态平衡,也就是作为企业经营性盈利为目的的休闲农场开发行为不应与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冲突。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经营理念。

2.1.1 认同休闲农业“生活、生产、生态”之发展理念。休闲农场属休闲农业的其中一种类型,因此经营休闲农场仍应本着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即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提供游客体验农业、休闲等生活、生产、生态之体验活动,决不能一味追求娱乐化、旅游化、建筑化等非农业类项目。只有以此理念为指导,休闲农场才不会偏离其应重视的经营主题,才能避免出现土地违规、经营受限的风险。因此,休闲农场主对于休闲农业发展理念的认同是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

2.2.2 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促进实现产业融合、绿色旅游的目标。休闲农场应以产业融合、绿色旅游为长远发展目标,农场除应融合当地人文和自然、充分利用农业自然景观外,也应以合理的方式经营自然资源,且充分利用农场关键性资源,因为关键资源可能就是农场有别于其他同业的地方,也是农场特色所在[4]。因此,农场主应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发挥农场特色,通过初级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观光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农场内特有资源与现有农业经营活动来充实体验活动的内涵,进而促进农场面对竞争性高的休闲市场的抵抗力。

2.2 规划模式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依不同经营活动项目有不同的管理工作,而且只有当农场拥有良好管理时,才能更有效地经营农场各项业务。因此,应通过各项管理工作的相互协调,来发挥农场整体经营效益。休闲农场经营除需了解外在市场环境、确立市场定位与农场竞争优势外,农场更需利用其内部优势资源来发展农场特色与活动设计主线,同时以企业化经营方式来经营休闲农场,如此才能使休闲农场管理者通过提供服务来赚取利润、获得经营报酬,达成永续经营目标。

因此,休闲农场经营规划是以休闲农场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资源基础、企业化经营为基础,重点进行环境资源分析、核心策略、策略性资产、顾客关系与价值网络等内容的规划。

2.2.1 核心策略。核心策略是构成经营模式的第一要素,也是休闲农场选择如何在市场上生存、竞争之根本基础,而核心资源又分功能定位、产品及市场范围、差异化基础等次要素。核心策略是休闲农场经营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部分,因为核心策略可用来确定农场的经营理念、目标或愿景,而后才根据农场主经营理念将农场的产品与市场范围作出明确定位,最后再根据农场定位来规划农场所提供之产品、体验活动、服务与策略特色。因此,只有明确地定位农场才有机会发展出与众不同的差异化基础,使农场具竞争优势。

2.2.2 策略资源。各休闲农场的独特竞争优势均有其特定资源为其后盾,而策略性资源包含核心能力、策略性资产等次要素。核心能力主要指农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独特能力等,而策略性资产是指农场所拥有的特有资产(如合法证书、商品品牌、基础建设、顾客资料、顾客意见系统等)。因此,休闲农场管理者应多方参与研习教育训练、观摩交流来吸收学习新知识或建立新的核心能力,并将其应用至实际农场经营中,以补足农场管理者核心能力不足的地方。同时农场管理者还要对顾客资料库、品牌资源、农产品加工工艺等有价值的策略性资产进行充分挖掘利用,进而来增加农场的竞争优势。

2.2.3 顾客关系。由于休闲农场强调农场、管理者与顾客之间互动关系,因此农场须重视顾客关系动态。因为关系动态认为情感因素会影响顾客与生产者之互动,且情感因素又可为差异化基础;而休闲农场的关系动态主要在透过与游客间解说或体验活动而产生互动,因此互动方式多为双方互动且以游客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让游客可深刻地感受到农村的生态与特有文化,进而让游客透过对其互动对农场产生忠诚度、提高游客重游意愿[5]。

2.2.4 价值网络。农场经营成败的资源经常不是农场单方面可以直接控制的,因此农场合伙与结盟经营也是休闲农场经营模式的重点。因为合伙人通常可供应农场最终产品不足的互补品或解决方案,加上农场经营通常需要与其他想法类似的同业或跨界管理者结盟才能成功经营,尤其是在投资金额庞大、竞争性高的休闲市场中,农场更应着重同异业之结盟关系与策略,来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分享成功报酬。

因此,休e农场应联合合伙人发挥“相乘”的效果、带动农场发展,并与同业不同类型的农场或异业(如民宿、酒店等)结盟合作,彼此共同追求其经营目标,如此才能增加休闲农场营销、提升农场营运。

此外,休闲农场经营模式随着环境资源变化,呈现不断循环回馈的状态。因为休闲农场之经营模式为动态历程,其以农场核心能力、资源条件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让农场可获利生存。在任何经营环境下,确定农场经营模式并随时加以检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农场经营才能利用最适当资源、最低成本、寻找最大消费,进而获得最大利润。

3 休闲农场的经营原则与管理模式

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有认同休闲农业生活、生产、生态之发展理念,并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达绿色旅游目标。因此,休闲农场在遵循上述经营理念外,应提升管理者经营能力,形塑农场特色与定位优势,以经营农业及生态体验活动为主、转向农企业经营方式等经营原则,对其经营原则管理模式方面提出建议分述如下。

3.1 提升管理者经营能力

目前,休闲农场经营型态偏向休闲旅游,已非纯粹农业生产,故休闲农场经营重点为农场营销与服务。因此,农场管理者应建立企业经营理念并学习相关知识,多方学习以提升管理者的内部经营能力。

3.1.1 秉持积极的经营态度。农场经营成败应由管理者自行负责,政府只是从旁辅导角色。因此,管理者应秉持着积极、主动的经营态度与经营理念,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补助与辅导,管理人员需主动积极地学习、改变经营方式,如此经营休闲农场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3.1.2 参与教育训练及农场观摩交流。多数休闲农场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型经营,由于农民在农场经营理念上较缺乏企业经营理念与知识,故农场管理者应多学习企业经营理念与相关经营知识,加强管理者的农场经营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农场间的观摩交流来相互学习、彼此交换经营心得。

3.2 转向农业企业经营方式

休闲农场应属于农业企业经营中的农业服务部门,区别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贸易型企业,属三级服务与营销型涉农企业,因此农场经营管理者应强化其运作组织化与团队经营概念,使农场朝向目标利润化、工作效率化、产品商品化及运作组织化迈进,也让农场主从管理者变为农业企业家。休闲农场企业化经营的要点具体如下。

3.2.1 重视企业营销并以结盟经营为方向。休闲农场也应积极为农场建立多重营销渠道,无论自行举办活动、参与地方举办活动、传播媒体宣传、建立网站微博微信、组建策略联盟等,都能打响休闲农场的知名度;此外,由于规模较小的休闲农场一般仅能以举办小型活动或半日游、一日游的方式经营,因此需与其他同业、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结盟,以此来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提升游客量,获取收益。

3.2.2 重视农场环境与服务质量。休闲农场的获利来源除农产品贩卖外,目前主要还是以餐饮收入为多。农场需设法吸引游客前来农场,并让游客消费、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进而让游客能有意愿再回到农场重游,增加农场的收入。对于休闲农场这种“乡土性”的餐旅服务,游客已经脱离了简单品尝乡土口味的阶段,需要能够给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因而也就更加地注重餐饮菜品解说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质量、顾客满意度。对于农场管理而言,应加强人才培育与训练,以高质量的服务为农场创造更多的熟客与衍生客。

3.2.3 根据游客需求提供其所需服务与活动。在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周边联盟吸引力的前提下,游客需求是多种多样而且是刚性的。经营休闲农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吸引游客进入农场,然后让游客消费、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在其经营中又应注重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因此,无论农场提供的活动还是服务都应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为游客提供符合其需求、最适合的活动与服务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休闲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3.3 利用农场现有资源塑造特色与定位优势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者若能清楚地定位出农场的市场范围,对于农场后续的经营特色与体验活动设计会较容易,且农场主题在同业竞争中相对也会比较明显。同时,以此作为农场的差异化基础,农场也才有与众不同的竞争策略与竞争优势存在。

3.3.1 寻找农场关键性资源。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不知道如何妥善运用自身现有的农业资源、农村资源,并将其农场特色加以包装与营销,使得多数农场无法明显地展现出农场自身优势、地方特色文化。因此,找到农场关键性资源并将其发展为农场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3.3.2 确定农场产品与市场范围。而当休闲农场寻出农场关键性资源并提炼出农场特色后,农场应选择目标市场,吸引此目标市场的游客前来,并为其目标市场设计合适的游程与活动,如此农场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农场才能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

3.4 以经营农业及生态体验活动为主

体验活动是休闲农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休闲农场应以体验活动来吸引游客,让游客透过活动参与而产生难忘、值得回忆的场景、体验。此外,农场亦应有独特的农业体验活动,尽量避免同农场相互模仿。

3.4.1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收入。休闲农场游客量较不稳定,常有平假日、淡旺季之游客量落差的情形。因此,农场若能保有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营收,除了可增加农业体验活动、维持农场基本营收外,农场整体运营也会较完全依赖游客收入的休闲农场更稳定。

3.4.2 开发独特体验活动。目前,休闲农场所提供的体验活动无法融入农场所在地农村文化中,造成各地体验活动雷同,故农场应加强体验活动设计,并减少农场间的相互模仿抄袭。由于休闲农场经营普遍有游客量不稳定的问题,且游客量多集中于假日,故农场平日较少有游客。比如,农场平日若能以中小学或幼儿团体户外教学为经营重点,甚至结合现今九年义务教育的专栏,办理乡土或生态教学,不但可实现休闲农业科普环境教育的功能,管理者同时也能拥有较固定游客量来维持农场营运。

4 结语

总体而言,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认同休闲农业“三生”的发展理念,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达到绿色旅游的目标,并了解休闲农场经营之外在环境、市场定位与农场竞争优势,农场更需善加利用其内部优势资源来发展农场特色与活动,通过提供服务来赚取利润、获得经营报酬,实现永续经营。

5 参考文献

[1] 刘泳伦,霍国庆,鹿盟.台湾休闲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9):34-48.

[2] 林国华,曾玉荣,刘荣章,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3] 陈茜.两岸产业合作之下的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第13篇

2006年起,重庆动漫衍生产品领域倍感“僧多粥少”,市场厮杀硝烟弥漫,诸如“漫天堂”、“一又二分之一”等知名动漫衍生品小店相继歇业,整个市场可谓江河日下。据守望者彭震宇回忆:“前辈们叱咤风云的辉煌时代转瞬即逝,似乎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跻身狂漫时代

收藏动漫模型是彭震宇的挚爱,经营一家动漫模型玩具店,理所当然成了他脱离打工族的不二选择。2004年4月,彭震宇在香港油麻地、旺角一带走了三天,和一个香港老板聊得火热。彭震宇当即拍板要货,决定回渝开家动漫衍生品店。

彼时,重庆大学旁,不足500平方米的金鹰女人广场一楼,聚集了5家动漫衍生品店。广场对面,还有两家颇具规模的动漫衍生品店隔岸呼应,景象繁荣。彭震宇却无所顾忌,坚持杀入其中,“竞争虽然大,但人气旺,有奔头。”

随后,他顶下一间6平方米的店铺,店面转让费加上员工工资、装修、铺货,前期投入6万元。也就是说,预计20个月还本,彭震宇的“海星动漫”月销售额最少得有4000元!

然而,开业第一个月彭震宇就傻眼了。竞争者的售价竟比自己的进价还低,“我进价300元的模型,隔壁卖270元……”彭震宇拉下卷帘门,直奔香港。香港供货商语出惊人,厂家对商开价动辄上百万元,“我已经是三批商下面的分销商。”可想而知,像彭震宇这样处于利益链尾端的商贩,利润空间何其狭窄。彭随即找人按对手的拿货量、样式一打听,“他们大都从朝天门或成都的二批商处进货,成本比海星低15%……”

彭震宇只能四处请客拜友,另觅货源。他想,若亦趋亦步跟随同行的货源,在没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只能持续恶性竞争。于是再次前往香港。这次,彭震宇一鼓作气,横扫各大楼中店,“餐风露宿”半个月后,海星终于和一个二批商达成合作,进价不及原来的80%。带着几百箱产品,彭震宇迅速返渝。

血价出市

原以为与周边产品价格平衡后,便会风调雨顺。“一个十几元的毛绒公仔,我按50%毛利卖35元,其他几家店最少卖70元,最高达到88元。”采取低价策略的海星动漫一夜之间沦为同行“公敌”,杀价之风悄然而至。成本8元的高达动漫钱包,海星卖15元,其他几家统一卖12元。腹背受敌的彭震宇顽强对抗着,直到该钱包市场价跌破5元……

面对这场看似血本无归的杀价风波,彭震宇心机深藏。

某天,周边小店突然感觉“产品卖不动了”。彭震宇拼死降价的动机在于吸引客源,“别人拿不到的货,我能拿到。”一个钱包亏了3元,却赚了人气。同时,其他动漫店的商品大都没有标价,只根据顾客的喜好程度嘴上喊价。彭震宇反其道而行,标注日元价格,并当着顾客的面换算成人民币价格。同行说他坏了规矩,彭震宇淡然回击,“产品不一样,有何规矩可言?”

其实彭震宇早就暗自关注周边小店的产品更新周期。“据了解,之前占据市场40%份额的‘漫行天下’已半年没到过新货。”那些曾与彭震宇价格较劲的店主纷至沓来,找一周上架五款新产品的海星供货。

2006年,彭震宇的批发业务蒸蒸日上,但冲击也接踵而至。顾客会为心爱的动漫玩具跑遍各个实体店以确保性价比,再拿实体店价格与低价淘宝网类比;同时,各大商场纷纷开辟了动漫玩具专柜,使得价格低不过淘宝,信誉度高不过百货公司的专卖小店逐渐举步维艰。

虽然彭震宇已陆续办理了1000多张会员卡,“但商场里标注450元/个的黄金白羊卖得如火如荼,而我同款280元却没人买。”于是彭震宇也注册了网店,在保证利润的基础上标注最低价,“若淘友按价格从低到高浏览,必定看到海星网店。”果不其然,当上海把《圣斗士圣影神话》模型炒得沸沸扬扬,最贵卖到500元/个时,彭震宇借势挂出230元/个走批发,网店门槛瞬间被踏破。“每个赚取10%利润,几千元一天到手。”发货前彭还将海星的名片塞进包装盒,很多买到这批货的玩家,之后也成了海星的网店顾客。

风一般的步伐

2007年,商场对彭震宇下“逐客令”,让动漫产品店统一搬迁至负一楼。一心扩大经营的彭索性关门,在当地电子电玩产品最发达的佰腾商场顶下一间20平方米大小的店面,简单装修后就开业了。

海星的搬迁,非但没有流失客源,还被口碑相传“产品好、价格优、更新快”,持续网络了大批新客户。实际上,动漫产品的消费主流局限于学生和年轻白领,而动漫产品本身也被视为年轻一族的奢侈品。譬如《变形金刚》真人版电影推出后,询问者蜂拥而至,“但就当时厂家的发价而言,我至少要卖500元/个。”并且顾客购物通常一时兴起,“如果店里没有现货,订做消耗的时间足以打消玩家对某款玩具的热爱。”

2009年7月,《变形金刚2》如热浪般席卷而来,海星店另一收入支柱――变形金刚系列玩具也卷土重来,“过去一个擎天柱卖98元,现在要1500元以上,价格翻了十几倍。”

因此,彭震宇一方面紧跟日韩美动画片的步伐,像赌博一样,事先淘回一批预估能热卖的产品,“这就要看眼光和胆量了,有时候能赚几倍,有时候300元/个的东西50元就卖了。”另一方面,他想,若自己开间厂,生产加工玩具,除了产品更新周期更快、成本更低之外,货源也是一手的。念头一上来,他便火速联络深圳同行,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小型动漫玩具代工厂。深圳方和彭震宇分别负责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开发。在一位资深玩家的引荐下,工厂建成不到10天,就接了韩国某公司8000个玩具白模外单。

随后,彭震宇注册了3个地方经销商群,一是收集当地玩家喜好或关注的产品,接单生产、供货;二是建立海星在全国各地的渠道商。此时的彭震宇认为,在渠道的各个环节上挖沟播种,形成气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再超越

代工生产风风火火几个月后,彭震宇意识到,“别人的品牌我不能生产,能生产的又太小众。”主心骨由此回归店铺销售。彭震宇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动漫衍生市场到底有多大?直到某天店里来了一位学生,把海星珍藏的全球限量发行600个的异型玩具买走,还选了另外几款价格不菲的玩具。“头一次遇见单次消费几千元的学生,比有些零售商拿货还多。”彭震宇陪对方去ATM提款,卡上存款七位数。“这是家里给我的零用钱……”学生的消费能力让彭震宇惊诧,这对他开炮主流学生市场产生了有力的催化作用。

既便如此,彭震宇仍做出了冷静而理智的判断。来海星消费的学生,固定顾客只有100人左右,说明学生中高消费群体并不庞大。必须搭配一种价格合理、推广简单的产品体系,以兼顾“平民”消费。彭震宇看准了目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扭蛋模型。一个扭蛋的价格在8~30元,产品多以当下流行的动漫主人公为原型。一般的动漫店,大都不进购扭蛋机,只单独陈列售卖扭蛋,觉得成本小风险低。彭震宇不,他找到中国扭蛋第一品牌美奇,说要做重庆总,并接受了对方“一次购入50台扭蛋机,3000元/台”的供货门槛。

第14篇

我们于今年7―8月对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六省16个县(市)的种草养畜(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题概括来说有四方面;一是种草养畜禽的经济效益,二是畜禽品种及其经济利用价值,三是牧草品种及其播种和利用方式,四是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体调查的项目有:在江西省,主要是吉水县的种玉米养牛模式,安福县的种草养牛、羊、兔模式,于都县的种草养奶牛、肉牛模式,兴国县的种草养鹅模式;在安徽省,主要是蒙城县的秸秆养牛,界首市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河南省,主要是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牟县的波尔山羊繁殖中心,滑县四联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汰阳市的农业高科技园,清丰县的小尾寒羊和豫丰黄兔繁殖基地;在山东省,主要是省畜禽良种推广中心,曹县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浙江省,主要是江山和宁波市的种草养鹅。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此次调查点的选择并不是随机抽样产生的,而是有目的,而是有目的性的,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我们此次调查的方式主要是与当地政府主管领导、公司经理、技术人员、农民进行座谈,同时,我们还实地考察了所介绍的公司、牧场、草场和农户家中,目的是考证座谈的内容真实性。下面就是我们此次对种草养畜禽调查的几点总结和分析。

1、当前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禽时机成熟。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主要是以生产粮食为主,力保全国人民的温饱,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得不到拓展。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比率近几年停留在35%―45%之间徘徊,而世界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已经达到60%―70%。按照世界畜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畜牧业的发展表现出先是落后于种植业,再是同步发展,最后是超前于种植业发展。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速度基本上是同步于种植业。因此,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下一步战略就是要实现超前发展,使我国畜牧业的总产值上一新台阶。现阶段我国已经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这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种草养畜禽产业将优先得到发展。

发展种草养畜禽,既能改变传统的二元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又符合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提高食草畜禽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促进畜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这是种草养畜禽得以发展的所具备的产业结构性条件;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肉安全性尤其关注,对绿色食品无比倾情,食草畜禽正能满足人民的这种渴望,因此,食草畜禽的市场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在肉类消费中比例将日益上升,这是种草养畜禽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条件;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畜禽产品将与我国畜禽产品在国际自由贸易中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的畜产品的质量要不断改善,食肉安全性必须提高,食草畜禽的发展正符合这个历史潮流,这是种草养畜禽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此,当前大力发展种养畜禽时机成熟。

2、发展种草养畜禽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表现出下降趋势(2001年预计农民收入会有所增长,但也只是恢复性增长),针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农业部作出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决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种草畜禽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种草养畜禽的农民对比纯粮户收入要高出20%―50%,以农民利用冬闲田种草养鹅为例,浙江的江山、宁波和江西兴国的农民就已经尝到了甜头。在江山和宁波,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亩可创产值2000―3000元,获利800―1200元。兴国县的农民在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养鹅中总结出了“五个一模式”经验,即一个农民,种一亩草,养一组种鹅,养100只商品鹅,年获纯收益1000元。再以养牛为例,江西的吉水县、于都县的家民和河南滑县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在吉水县,推广了“三三制组合模式”,即玉米――稻――冬季作物,将早稻改种玉米,并利用冬闲田种马铃薯,大力发展养牛产业,仅玉米代替早稻的种植效益亩产可增收近100元(见表1):

在于都县,以屏山天然牧场为龙头,以“公司+农户”形式,引导农民养奶牛,屏山天然牧场以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农民的鲜奶,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入该组织的农民年人均纯收益达8000―12000元。在河南滑县,以四联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同样以“公司+农户”形式,引导农民养肉牛,已带动全县35个养牛专业村,2008个养牛专业户,四联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按标准收购集中出口,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肉牛的积极性,确保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3、发展种草养畜禽必须狠抓良种良法。众所周知,当前畜牧业的发展在于社会化,发展经济利用价值高的畜禽品种就是畜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各地都非常重视畜禽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安徽省蒙城县柳村镇柳村黄牛养殖场,利用皮埃蒙特和西门达尔改良本地牛,改良后的杂一代的生长速度日增重2公斤以上,明显快于本地牛,全县以柳村黄牛养殖场为龙头大面积改良本地牛,全县目前能繁母牛有20多万头,年出栏30多万头,年存栏50多万头。可以说,蒙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养牛大县。又如,山东省畜禽良种推广中心,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畜禽繁育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先后承担了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重点工程项目“肉牛良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和“肉羊良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近2600万元),并出巨资先后从加拿大引进肉用良种并出公牛100头,其中利木赞76头、西门达尔20头、德国黄牛和安格斯各2头,从南非引进波尔山羊纯种75只,从新西兰购买26只德克塞尔(Texel)肉用绵羊,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肉牛、肉羊良种推广效果好,使全县每年可增产肉类8万吨,农民增收5亿元。可见,山东省在发展食草畜禽方面花了大力气。再如,河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加拿大引进兰白花肉用牛纯种,建立兰白花肉牛实验中心,负责全省本地黄牛改良,据介绍,本地黄牛屠宰率低,仅40―45%,而兰白花肉牛屠宰率高达68―70%,净肉率50%,因此,用兰白花肉牛改良本地黄牛,杂一代屠宰率高于60%,净肉率近50%,大大地提高了本地黄牛的经济利用价值。可见,各地都在狠抓良种良法,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优良畜禽品种,并对本地畜禽进行改良,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进一步提高。

4、发展种草养畜禽牧草是关键。优势质草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提高畜禽的经济利用价值,没有优质牧草,畜禽的生产性能不可能得以充分发挥,生产性能难于达到最佳值,对此,各地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在牛羊方面,优质牧草选择的主要是紫花苜宿、串叶松香草、柳眉克斯和墨西哥玉米,在禽方面,选择比较多的是黑麦草。

第15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管;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026 — 02

近年来,我国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种类多、影响大、连发性强、损失重、处置难度大等特点〔1〕,对公共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寻求适合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路径迫在眉睫。

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实意义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国家信誉和形象。

(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质量安全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质量安全涉及大众、关系民生,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紧密相连。多年来,我国的质量水平日益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同时涉及质量问题的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现象屡屡出现,产品质量不高、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社会反响影响强烈。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大力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只有关注质量、狠抓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放心、住得安心,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

质量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维护质量安全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社会和谐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促进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政府在整个宏观质量管理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不仅决定着市场规则的制定,并进而影响市场主体的质量行为,而且制约着社会质量监管组织功能的发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工日益深化,产品内在的质量状况愈以复杂,客观上要求强化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而人民群众由于收入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所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提升国家信誉和形象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迈进,成为世界加工场。然而,中国制造不仅仅给我们带来的是美誉,一些企业逃避监管,质量水平低下,导致某些国家或地区把“中国制造”的标签视作假冒伪劣产品的警示,进口商、零售商不愿意经营中国商品,消费者拒绝购买中国产品。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利益,更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有利于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树立一个产品质量卓越的工业大国和强国形象,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形象。

二、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企业零库存生产

零库存的含义是仓库储存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数量很低的一个概念,甚至可以为“零”,即不保持库存。但不少违规企业利用法律监管的空子,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贴合格证,由于没贴合格证的产品不能作为成品,造成了“假零库存”现象,监管部门不能进行抽查,当产品即将在市场进行销售才贴上相关合格证,导致大量假冒伪劣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流通于市场上。这种现象的一种扩展形式就是“厂外设厂”,在正常生产经营地另设窝点,生产不合格产品。上海某食品公司就是采取在厂区外暗设窝点的方式非法生产“回炉”月饼。〔2〕这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政府监管部门力量有限,使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无法在生产源头进行查处,无法真正遏制违法行为。

(二)无证生产网上销售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选择网络销售、实体店和网络销售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的兴起,部分由委托贴牌并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单位或个人随着销售网络的扩大,为谋取更大的不法利益,在未办理任何合法证照的情况下,在隐蔽的生产加工场所非法生产各类产品,然后通过快递渠道直接将其非法生产的产品销售给网络购物消费者。〔3〕由于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给网络购物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销售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不仅仅局限于地域销售,而是分布于全国甚至全球。在监管方面,网上销售存在着网络信息不对称、各部门监管权力的交错等问题,给执法部门追究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带来较高的难度。

(三)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由于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频繁,质量违法犯罪行为花样翻新,假冒伪劣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增加了质量监管的难度,加重了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特别是近段时间我国食品消费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各种舆论矛头直对质监部门,已经成为质量监管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由于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完善,技术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4〕,对区域产业覆盖面不足,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分析测试能力较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存在着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监测网点数量、监测范围、监测技术机构数量和能力等与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产量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性的提高。

三、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建议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就要提高企业违规生产的成本,严格网上销售监管,建设高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营造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一)提高企业违规生产成本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其行为是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的,因此,必须加大其违法违规生产的成本。一是严格产品召回制度。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设置,把立法、监管、责任保险、预警查处等一系列体系共同构筑起制度,要确立强制召回制度的实施主体,做好产品管理的部门分工,主管部门及监督部门对缺陷产品召回情况实行监督,督促生产商做好召回工作,设置处罚性赔偿条款,使企业由于不实施召回制度承担法律责任而付出的成本大于实施召回措施,使消费者在受到或未受到存在危险的缺陷产品的伤害时,得到更好的保护,改变“中外有别”的不平等待遇;也使生产者为了避免大范围的损失,也会在设计、生产等过程中注重产品的质量,从源头上减少侵犯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于此同时,为了保证公平与科学,有必要采取公开审判的方式做出是否采用召回措施的决定,给予生产者为自己辩护的机会。二是提高违规企业再次进入门槛。进一步完善违规企业的市场准入审查制度,以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作为重要执法依据,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监管过程中,对有违法记录的生产者、经营者,如果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要列入质量失信企业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对诚信企业给予优惠和扶持,对经查实违规企业予以严厉查处,问题严重的必须重罚,除进行必要处罚外,列入质量诚信黑名单,直至吊销生产许可证和规定年限禁止再进入相关行业。

(二)严格网上销售监管

针对无证生产的产品在网上销售行为,要进一步加大对网上销售的监管力度。一是完善网上销售许可制度。严格准入,推行网售产品经营者实名制管理机制。应明确市场准入的门槛,明确网络产品销售平台为第一责任人,通过法律对网络产品销售模式进行明确界定,加强工商、卫生、食药监、税务、质监、电子信息管理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网上交易的商品信息、销售信息进行审查和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网上销售许可制度,要求网络产品经营者均应先办理执照,再上网经营,从准入源头环节引导经营者自律,对于网络平台疏于监管而引发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并由网络平台提供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二是严格网上销售备案制度。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网上注册平台,针对网络经营的开放性、特殊性,在登记信息中增加网站网址、网站服务器地址等重要监管信息。引导经营者做好网上备案工作,并要求经营者在网络店铺主页公布经营主体信息、许可证证明、服务规则流程等信息,在每个产品链节页面详细标注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所含成分等信息,使购买者能透明化消费,备案的资料要报监管部门。

(三)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针对不同的产品分类,根据国情,制定、完善产品标准体系,而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创新建设管理机制,采用网络化治理模式,由负责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某一部门牵头,优化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公共服务平台的分布,统筹建设设备优良、技术领先的高水平检验检测平台。同时,加强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实用性、既懂技术标准又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政府监管产品质量,进而为提高产品质量监管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强化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我国中小微企业数目众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仅仅依靠政府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是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人民群众对质量提高的要求的,必须营造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激励企业和社会公众一同为提高产品质量而采取积极行动。一是落实举报奖励制度激励社会公众。充分发挥现有举报投诉机制的作用,要高度重视举报受理工作,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建立网络、邮箱、微博等新型举报渠道,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积极扩大线索案源,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落实对举报人保密和奖励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对质量卓越企业进行奖励。推动政府组织开展政府质量奖评奖活动,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加强技术改造和政策扶持,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作为质量最高奖的导向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激励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质量提升活动。

〔参 考 文 献〕

〔1〕周玲,沈华,宿洁,方菁.风险监管:全面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路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14-120.

〔2〕薛慧卿.“盼盼”食品厂被吊销生产许可证〔N〕.新民晚报,2012-08-15: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