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笔者在自身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引导深入生活,丰富学生直接经验
与其他教材一样,语文教材呈现的是前人已有的经验。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他们所拥有的直接经验很少。而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有的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由此造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语文学习需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缺少这一基础,就不能缩短上述距离,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平时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获取必要的直接生活经验,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槐乡五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以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飘香的槐花和可爱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槐乡和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其中,槐花既是作者的写作重点之一,也是作者描写槐乡孩子的重要铺垫。教学前,笔者发现本班学生虽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槐花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槐花,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课前,笔者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一棵大槐树下,让他们观察槐树的全貌,欣赏雪白的槐花,品味浓郁的花香,以获得直观的感受。有了这样的经历,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显得非常轻松。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读,积极踊跃地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解……整节课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二、指导再现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而且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这些课文,有的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生动具体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名人故事,有的形象逼真地介绍了动物植物的美丽可爱……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文本、产生真情实感,我们可以采取种种手段生动地展示文本内容,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倾听等直观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设备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等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也成果丰硕。与传统的挂图、插图相比,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把静态的、呆板的内容以动态的、鲜活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再现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课文中充满各具特色的场面描写:送行的场面肃穆、庄严而又激动、喜悦,发射的场面紧张、壮观,飞行和通话的场面则温馨而又美妙。这样的特点,学生单纯从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很难获得切身体会。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上述三个场面。生动形象的场面,紧张壮观的氛围,温馨感人的对话,使孩子们时而凝神注视,时而紧张万分,时而欢呼雀跃。通过展示,学生真正把握住了各个场面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饱含深情,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2.课本剧表演
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所以比较容易感受、接受直观的、现实的东西,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所以,在叙事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化教学效果的不错的选择。
《谈礼貌》(出处同上)通过几则小故事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课前,笔者把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教学时,笔者安排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牛皋的粗鲁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老者对他们二人的迥异态度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剧的巧妙安排,使孩子懂得了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展示适用的范围比较广,而课本剧表演一般只适用于叙事类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相机选择,正确运用。
三、放手体验生活,实现知识回归生活
不管是深入生活还是再现生活,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学校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强化知识,实现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关键词】作文承接性梯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05-01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框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中明确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里面提出了突出作文的“需要”选择“表达”,在文体上,也提到了“叙事性文章”、 “说明性文章”、 “议论性文章”、 “应用文”等文体,但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是一下子就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充分说明,中学生的写作应该有一个承接性、梯度性,不应该是一蹴而就。
一、对于课标的解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号称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作文,应该更加注重“独立”、“表达”、“文体”的需要。所谓作文梯度训练 ,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结构水平,采取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
二、训练目标梯度训练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好这门言语交际工具,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为促使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奠定基础,为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中学生作文教学应从初一至初三年级实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层次。以下为具体的梯度训练目标分解:
(一)整体目标
(二)能力目标
。
(三)各年级话题梯度目标
(四)各年级写作技法梯度目标
(五)各年级积累训练梯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67-02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被教师们所忽视,即使有人谈起,也只是说说而已。这种现象就是高中生的字写的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字不如小学生写的字。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恐怕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作业量的递增是导致书写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就小学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习习惯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扑灭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就目前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必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就是要“增一些”,同时也要“减一些”。
一、减少语文课文中对课文的烦琐分析,增加课文内容以外的知识补充
语文课堂教学走到今天,已经有了长效的进步,很少再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了。有些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有了认识,但却不知在行动上该怎么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感觉到减少课堂上的烦琐分析,增加与此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每次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学生的课堂兴奋点立刻高涨起来。当然也不能让课外知识喧宾夺主,对课文的备课就要做到把握重点,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备课的时间,但那却是值得的。因为在备课过程中提高了业务水平。由于在每节课中都会给孩子们带来他们预料不到的东西。
二、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喜好增加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减少一些理性较强的内容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哪些读物时,我觉得我一定要进行慎重的考虑。每学期推荐课外读物时,都要先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和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当然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书目,主要是学生阅读,因此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学期开学初,先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每次整理我都会发现学生对叙事性较强的书感兴趣。如《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我要做好孩子》等。而对纯理性说教的书不感兴趣。于是,可以利用班队课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本学期阅读书目时,会向孩子们解释删掉他们选的一些书的原因,然后会补充一本或两本经典书目,并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这样的经典书目。当然我们每次讨论后制定的课外阅读书主要还是以叙事为主的。书目定下来之后,会通过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孩子们经过了一学期的阅读,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而且激发了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提高了阅读课外书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时,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力,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的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减少写的作业,增加背的作业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新课,学生学得浅薄。教师们虽然在找新的途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但总是会被应试教育这个“瓶颈”所束缚。学生们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有的已经成了与大量习题进行苦战的“做题战士”;有的已经成了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上有这样的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教师和学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只有学会增减,即减少学生写的作业,增加学生背的作业。
四、中年级的阅读短文教学,要降低阅读题的难度,增加阅读的篇目
目前,一些只顾盈利的人在编写配套练习册中的阅读题时,不考虑学生年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随便找一些难度较大的短文让学生做。结果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阅读短文题就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它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我想这样的阅读题也是影响学生阅读题得分率较低的主要因素。现在看来,三年级的起步是个关键,降低阅读题的难度,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选择一些练习题答案就在短文中的阅读让孩子们做。在孩子们做之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多读短文就能很容易找到。刚开始,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能得到满分。于是可以表扬他们,给他们一些物质奖励。同时邀请他们说说得满分的“秘方”。其他孩子听了之后,就会觉得做这样的题目很简单。之后,再多找一些简单的阅读题给他们做,不断的让所有人都尝到成功的快乐。一学期之后,再跟学生们商量一下能否做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阅读。当然孩子们都很乐意。这阶段,找一些习题中一小部分答案不直接出现在文中的阅读。在他们做时,告诉他们,只要再多读几遍,然后再用你们的聪明脑袋进行分析,就会做了。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孩子们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正含义,目的之二是在多做题时的过程中,还要让他们懂得“题做百次,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今,学生们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量,而且提高了做阅读题的能力。
五、针对中年段,特别是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少写一些“虚作文”,多写一些“实作文”
口语交际是人类活动最普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这种活动方式与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培养,逐步提高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教学与智力开发
口语交际在改革开放,经济占领市场的大背景下日趋重要,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成功人士,无不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他们都是从小学开始,又从社会大课堂中实践,才成为佼佼者。我们教师是社会奠基工程的工程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就是培养社会栋梁的引路人。我们把孩子引入知识的海洋,用心血把他们推向人生的辉煌,我们必须走出第一步,必须走好第一步!这就是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又与智力开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教育对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在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训练内容,来达到口语交际与智力开发的目的。
例如,一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二年级的“我们的成绩”,三年级的“小小新闻会”,四年级的“推荐一本好书”,五年级的“怎样过‘六一’”,六年级的“我们的理想”……这些口语交际内容,每个年级都有。通过这些训练内容,促进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并进行交流,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怎样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实施。现在介绍几种口语交际教学方法,以引导开发学生智力,展现他们的才华,释放他们的风采。
(1)看图想象式口语交际。例如,二年级教材中的“打电话”,让学生在桌子上画一部电话,这样就可以同老师、同学、父母、朋友打电话了。
(2)模仿式口语交际。例如,三年级的“小小新闻会”。可以模仿电视主持人进行新闻会,还可以模仿国际社团组织新闻发言人,召开国际新闻会,模仿动物世界召开新闻会……
(3)给定环境提要求口语交际。例如,一年级的“春天在哪里?”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去寻找春天,加上平时看到的,集中春天的所有美景尽情找。还可以举行续讲故事比赛等。
(4)开展活动进行口语交际。例如,六年级的“我的理想”,充分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理想,为什么要有这个理想?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理想?还有怎样过“六一”、举行辩论赛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训练点;引路人;语文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走过了华丽花哨的时代,浮华落尽,回归平实。如今,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通过语文教学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核心素养指导下语文课堂回归本位的首要任务。
一、寻找训练点,培养学生能力
如何将扎实的语文知识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如何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觉得,基于学情,寻找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非常重要。每一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抓一两个训练点,让训练点成为本堂课的亮点,也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支点。例如,《钉子的故事》这篇课文,重在叙述,叙事性强,文本通过一个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读懂课文内容非常重要。如何读懂课文?关键是要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安排在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课程标准对中段教学有学会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的要求。因此,学习归纳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是本堂课中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在教学时,我教给学生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这样的方法来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段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由此抛出方法,后面的段落放手交给学生完成,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将这一训练点贯穿课堂始终,最后再将各段段意合并,连成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训练点的练习,在以后的阅读中,凡是遇到像这样叙事性强的文本,都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方法来归纳段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的能力就练成了。又如,在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课《面对夜莺感到羞愧》的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了“默读课文”的要求。默读是读的能力的一种。课程标准对低中高段学生的默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对低段的要求是学会默读。所以,学习默读,就是本课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教学生默读。比如出示课题时,要求学生静静地看,先出示“羞愧”,讲解意思,再出示“感到羞愧”,最后出示“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文字越来越多,学生在心里读,对默读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完成课后题时,课件设计也是这样,依次出示“面对夜莺感到羞愧”、“面对夜莺感到难为情”、“面对夜莺感到不好意思”这三个句子,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而且无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默读能力。
找训练点,要基于学情。课程标准低中高段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不同,教师要抓的训练点也不同。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不同,教师抓的训练点也不同。总之,我们找的训练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合学生练习。
找训练点,要基于文体特色。不同文体的文本,语言特点不同,训练点也不同。诗歌类文本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适合朗读训练;童话、叙事类文本,叙述性较强,适合归纳段落大意、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写景类文本,词汇丰富,语言优美,适合让学生积累词句或仿写片段。
找训练点,要从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抓起。文本中的语言现象,标点符号的用法,句子转换,修改病句,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训练点。这些都是语文学科中最基础最实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谈及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找训练点,还要服务于生活实际。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服务于生活的。在“综合性学习”这个版块中,有很多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看景区游览图,看楼层分布图等等,这些训练点,指向生活,实用价值高。
二、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放手让学生去学
当然,找到训练点,不代表这堂课就成功了,还要下功夫落实训练点。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该收则收,该放则放,做课堂的设计者,做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课堂上突出训练点,简化教学程序。在教学中,依据训练点的需要安排教学程序。不一定课课都依照学字词、初读课文、理解精读、感悟写法的程序进行。学习的内容不同,教学程序也自然有别。找准文本语言训练的“点”。初步分析文本、确立目标后,教师还应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从文本自身的语言规律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在教学“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此类“对子”时,教师就可以引а生自己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创造“对子”。学习《猴王出世》这类语言精练的文言文时,也可以尝试着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大胆写作。从知识体系或文章的体裁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时,欣赏过叶老描写荷花姿态的细腻笔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形态各异的荷花,运用排比句的形式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色。从导学系统(单元导语、泡泡语、语文园地、课后练习题)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教材每个单元前面都有一段“单元导语”,既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述,也是对教学方向的指引。泡泡语、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等都是我们找准语言训练点的引路人。这一环节也充分显示了单元备课及全册备课的重要性,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更多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做到将单元、全册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那么课堂上的语言训练也会事半功倍。
其次,教给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思考,也可以按自己的认识去体会文章、提出问题,完全可以各抒己见。不要害怕学生说错,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错的可以纠正,暂时不能统一的也可求大同存小异。这样,学生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个新见解而感到兴奋不已,老师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一、自主预习的方法要教
我们知道低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很明确:识字、写字;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积累少量的词语。我们只要不偏离重点,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而到了中年段,识字、写字依然是重点,但已不是最主要的了,学习的重心开始向学习阅读转移,因此,我们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上不完课。为了完成任务,便把识字学词的任务一下子抛给学生,主要方式是课前预习,上课时检查。学生一汇报字音、字义、词义就算达到目标,却没有考虑过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如果我们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多数学生在预习时都是翻一些现成的学习资料照搬照抄,自己大多是不动脑筋的。因此也许不必读课文就能完成老师的一系列预习要求,然而却没能形成什么能力。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怪学生,从一二年级手把手地教,到三年级突然全放手,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必然茫然失措,想不摔跟头都难。许多学生会从此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在我教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叫一个学生说一个字的字义,学生说不上来,我就让他查字典,结果他很快找到了这个字,却不知道哪里写的是这个字的意思,包括字典中的“~”就是代替这个字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教过的三年级学生可能那个时候也看不懂字典,而我当时认为这并不难,不用教的,那就可想而知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理解词语是多么难。所以,我们不能高估学生,不能放过一个细节,预习方法要教,我们要将整个预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点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怎样的预习才是真正动脑的读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要怎么做呢?首先,老师要考虑预习的内容,必须是孩子能够做得来、又不能生搬照抄的。比如,要预习生字,就要和读课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文中把生字词圈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读课文才能完成;要让学生查字典、词典了解字义、词义,就让学生把字词在字典中的页数标在书上,把字在文中的义项标出来,字典中例举的词抄两个,把词的意思写一写。这样,孩子想偷懒也不行了。第二,要想让孩子自主预习,查工具书的方法更要教到位。一二年级时,我们所教的查字典,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识字,只要学生找到这个字,知道它的字音就可以。而到三年级,我们再让学生查字典,主要目的就放在了了解字义、运用生字上,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字典中的一个个符号,知道哪里是字的不同解释,哪里是由这个义项引申出来的意思,哪里是字典中举的例子,多音字的其它音在哪里能找到……这些我们成人认为简单、而语文教材又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大家是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必须要教的。它们看似简单,却需要反复的运用才能掌握熟练。就像现在的数学课,把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的认识也作为教学内容来教,而以往这些内容可能都是要由家长来教的。在要求学生查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时候,要选几个字词做例子,指导学生看懂字典词典,选择恰当的义项。在课堂检查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查字典的过程,给学生以鼓励。同时,又要提醒学生,在理解字词时不能过分地依赖字典词典,自己能够理解的,自己理解;自己说不清楚的,查字词典后,要把字词典中的意思变为自己的话,这样才是真正地掌握了。否则,学生在长时间使用字词典以后,也会形成一种固化思想,不动自己的脑筋。这也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字词的方法。
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要教
一、备课之初,体现习作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课文中大部分是讲读课文,实际上这些讲读课文就是被编者选入书中的优秀作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习作教学体现在讲读课文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备课。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备课节数,忽略了备习作;造成备课单一,没有突出“读写结合”。为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把每篇课文与习作教学紧密相连。如:用心留意好的词语、精彩的片断、优秀的篇章等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教案里,课准备得充分,指导习作才有内容。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习作时才能熟练地用字组词、词造句、句成段、段连段,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做到“怕写愿写会写乐写”,动笔写作也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二、课堂之中,联系习作
《语文标准》第一学段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读课文过程中必须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了解作者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把文中好的句子、词语,变为自己的语言。在“读”和“思”中自己悟出道理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如:作者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是先总后分,就布置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采用这个方法写一个片断。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日常之时,不忘习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平常必须捕捉积累习作的素材,获取信息。这些素材和信息是写作的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只能要求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段话,并培养他们有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有良好的自学方法;鼓励他们阅读大量课外有意义的书籍及上网欣赏各地风景名胜,搜索写景状物的句子,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写下来。无论是学校组织的野外春游、看电影、运动会、各种比赛,还是学生自己探亲访友、逛商场及超市等,让他们采集有用的素材。总之平常的素材千千万万,让他们在积累有意义的素材、筛选材料的过程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储备了许多语言。为此,教师不仅要定期布置习作,更要及时检查讲评、指导;发现优秀的习作予以表扬和奖励。天长日久才能让他们产生乐于习作的兴趣,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多了,兴趣浓厚了,自然是有话可说可写,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感人。
四、复习之际,指导习作
一、短
短,能萌生精要。叶圣陶在谈到精短是曾不无感慨地说:“倾筐倒容易,画龙点睛难。”可见,语文教学要在精短上下功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对语文教师执教水平的一次检验。
长话短说。长话短说中,长时积累,是准备;短时凝练,是浓缩。没有长,即无所谓短;同样,缺少了精短,长又显得多余。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所以要重新树立起“说”的威望,得到“说”的实惠,引导学生跨越“说”关,就须靠教师树起表率,做出榜样,课堂语言力避啰嗦随意、口若悬河,更忌不留余地,把事事、理理都说透、说尽。教师自己应努力将语言转化成‘压缩饼干’使学生受之轻松,咀嚼有味;少给学生端去“泡汤馒头”,使学生闻道腻味,滋生学语文的逆反心理。教师率先垂范,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再说起话来就有条有理,有依有据,作起文来文从字顺,语句连贯。
长文短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篇幅较长,上课时不少教师感到难以把握。我以为,对此类课文最好采用“删节剪辑式”教学,大胆实施“长文短教”。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可避开开端、发展、、结局的老俗套,围绕一个“笑”字,对课文情节重新剪辑组合,从众人“取笑,成为笑料”到“悲从中来”,教师从世态炎凉和主人公命运两个方面去交叉串联,题旨随欣赏自然显露,目标也随欣赏逐一达成。
逐句分析,逐段总结,一二三四,平分秋色,是长文短教之大忌。正如张志公所云,对文学类长文,“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又说:“文学最足已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可见,文学类常温不宜教得反杂琐碎,更不可置之不教,应“以短取胜”。
长设计短训练。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要从长计议,整体规划,全盘设计。在付诸实施时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一个萝卜一个坑”,使它们各就各位,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系统性、序列化。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与训练,既能突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又能体现整体性的原则,避免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推拆散的“零件”。小学六年我们可以这样规划设计“说”的训练:一年级“说自己”、二年级“说周围”、三年级“说环境”、四年级“说事件”、五年级就“说科技”、六年级“说事理”。这样由说近到说远,从说浅到说深;说到领地渐宽,说得技艺渐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叙事、说明、议理也就不在话下。
二、平
平,体现执教者对教学因素的一种把握,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平,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并发挥作用;平,当是语文教师时刻装在心里的“一杆秤”。
承受与心理平衡。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承受能力。反过来,承受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心里的发育。记得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过,不要把学生当作“零件”,老师作机械加工,而要把学生当作幼苗,扶植他自己成长、发展。这里“幼苗”与“零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有生命力,一个没有。面对充满生机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他的心理就会产生障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最终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要求等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落实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始终保持承受能力与心理状态的平衡。
课内与课外平衡。课内是课外的引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与课外互补,注入语文学习无限生机。可是,受时间、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教师只重课内不重课外,这也会使语文教学“不良于行”。自然,重课外也要首先解决好“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无论在材料准备、难易程度,还是与教材相互配合上,都要有一番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还要写好指导教案,建立考核制度,不能“大撒鹰”;那样,不仅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造成语文学习的畸形发展。
三、快
快节奏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快”,能促使课堂活跃,提高教学效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短
短,能萌生精要。叶圣陶在谈到精短是曾不无感慨地说:“倾筐倒容易,画龙点睛难。”可见,语文教学要在精短上下功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对语文教师执教水平的一次检验。
长话短说。长话短说中,长时积累,是准备;短时凝练,是浓缩。没有长,即无所谓短;同样,缺少了精短,长又显得多余。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所以要重新树立起“说”的威望,得到“说”的实惠,引导学生跨越“说”关,就须靠教师树起表率,做出榜样,课堂语言力避啰嗦随意、口若悬河,更忌不留余地,把事事、理理都说透、说尽。教师自己应努力将语言转化成‘压缩饼干’使学生受之轻松,咀嚼有味;少给学生端去“泡汤馒头”,使学生闻道腻味,滋生学语文的逆反心理。教师率先垂范,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再说起话来就有条有理,有依有据,作起文来文从字顺,语句连贯。
长文短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篇幅较长,上课时不少教师感到难以把握。我以为,对此类课文最好采用“删节剪辑式”教学,大胆实施“长文短教”。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可避开开端、发展、、结局的老俗套,围绕一个“笑”字,对课文情节重新剪辑组合,从众人“取笑,成为笑料”到“悲从中来”,教师从世态炎凉和主人公命运两个方面去交叉串联,题旨随欣赏自然显露,目标也随欣赏逐一达成。
逐句分析,逐段总结,一二三四,平分秋色,是长文短教之大忌。正如张志公所云,对文学类长文,“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又说:“文学最足已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可见,文学类常温不宜教得反杂琐碎,更不可置之不教,应“以短取胜”。
长设计短训练。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要从长计议,整体规划,全盘设计。在付诸实施时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一个萝卜一个坑”,使它们各就各位,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系统性、序列化。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与训练,既能突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又能体现整体性的原则,避免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推拆散的“零件”。小学六年我们可以这样规划设计“说”的训练:一年级“说自己”、二年级“说周围”、三年级“说环境”、四年级“说事件”、五年级就“说科技”、六年级“说事理”。这样由说近到说远,从说浅到说深;说到领地渐宽,说得技艺渐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叙事、说明、议理也就不在话下。
二、平
平,体现执教者对教学因素的一种把握,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平,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并发挥作用;平,当是语文教师时刻装在心里的“一杆秤”。
承受与心理平衡。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承受能力。反过来,承受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心里的发育。记得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过,不要把学生当作“零件”,老师作机械加工,而要把学生当作幼苗,扶植他自己成长、发展。这里“幼苗”与“零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有生命力,一个没有。面对充满生机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他的心理就会产生障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最终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要求等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落实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始终保持承受能力与心理状态的平衡。
课内与课外平衡。课内是课外的引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与课外互补,注入语文学习无限生机。可是,受时间、条件等
素的限制,不少教师只重课内不重课外,这也会使语文教学“不良于行”。自然,重课外也要首先解决好“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无论在材料准备、难易程度,还是与教材相互配合上,都要有一番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还要写好指导教案,建立考核制度,不能“大撒鹰”;那样,不仅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造成语文学习的畸形发展。
三、快
快节奏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快”,能促使课堂活跃,提高教学效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接任新班,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四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主线,从日常行为到学习习惯;从学习成绩到身体素质等方面,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学生75名,其中男同学41人,女同学34人。大多数同学学习积极、主动、思想素质良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在今后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看书、多动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
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工作目标:
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教学措施:
1、多读多记,多积累语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3、搞好各项班级竞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优秀生,增加班级优秀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努力在这学期的各项竞赛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由于后进生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比较懒散,行动比较缓慢,理解力上相对而言弱一些等,同时后进生经常在无形中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因此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一定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意识到希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想得到家长的支持,首先应该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在细节方面下功夫,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继而解决问题。取得家长的信任,那么有助于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6、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培养习作兴趣,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贯穿我县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这条主线的关键突破点。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新的学期里继续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成效地完成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伊始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细致地研究了第七册语文教材的特点,领会了《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要求,现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了如下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是我从三年级一手带上来的,现共有20名,男生14名,女生6名。他们大多是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所以都成为住校生。这些孩子基本都能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但因长期缺乏家长管教,目前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完成家庭作业,合作探究意识淡薄,课外阅读不够坚持,习作兴趣不浓,背诵积累走马观花,作业字迹不端正,钢笔书写不按规范等,这就导致全班成绩稳定的尖子生不多,学习基础薄弱,有个别学生特别贪玩,懒记知识、怕背书,如薛云龙、薛瑞环等,总是拖欠作业,成绩有待提高。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它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要求。
三、教材理解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专题编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本册教材将每篇课文的词语列在每组课文后为“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2、教材重难点。
①重点学习18篇精读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重视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②学会写书信。
③积累语文园地和精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落实目标的基本措施
1、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教学目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课时教学目标。
2、识字写字方面: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按照规范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汉字,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而促使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增强练字意识。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另外,要凭借毛笔字和钢笔字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3、阅读教学方面: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总之,要因文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每课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另外,还要适时给孩子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鼓励他们把看到的佳词妙句积累到“采蜜本”上,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
4、口语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尽量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上出特色,有效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5、习作教学上: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能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加强书信等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
6、综合性学习上: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体现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7、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没有新课改的成功。课改成效最终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检验。因此,我将潜心钻研教材,不断学习和尝试各种方法,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的联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设计有效的自学指导,紧扣教材进行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关键词:中段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60-01
小学三四年级属于中段,中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我执教三年级语文,到济南听两节历下区中年级月展示课:法蓓蓓老师执教的《18 开天地》和孔明珠老师执教的《18 颐和园》,对中段阅读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
一、字词教学精而有效,体现音形义三位一体
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方法主要包括:1.加一加,如“口”加“十”就是“叶”。2.减一减,如“熊”去“四点底”就是“能”。3.分析结构,如“蛙蛙:左右结构虫字旁蛙”。4.组词,如再(再见)。5.猜谜语,如“两人坐在广场的土堆上”,谜底是“座”。6.象形字,如明,就是“太阳”和“月亮”合起来。7.形近字比较法,如“已”与“己”。8.生活中识字,如“银座商城”中的“座”。
通过一二年级的识字学习,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形成了自主识字能力。三年级的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所以字词教学必须精而有效,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如:《18 开天地》强调让学生自读词语,自己观察说发现:形声字“肌肤、肢”、多音字“血xuè液”、近义词“逐渐、缓缓、慢慢、渐渐”、反义词“轻―重、浊―清、上升―下降”。《18 颐和园》注重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横槛”,降低识字难度。 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我们在预习中布置学生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意思。
二、重视整体感知,学会概括全文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18 开天地》法老师抓住中心句,理出各部分意思,学生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8 颐和园》孔老师让学生划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游览的景点,又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游览顺序,还知道了文章的结构――总分总,一举三得,值得借鉴学习。
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整体感知,学会概括全文。方式有两种:一是复述课文,让学生用简练的话把课文讲了什么说出来,重在组织语言;二是概述课文,三年级可以出示词语,给学生以提示,借助词语概述课文。
三、突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18 开天地》法老师让学生通过“抡”与“拿”的对比,体会“抡”的力气之大。通过“逐渐、缓缓、慢慢、渐渐”四个近义词体会时间的漫长与艰辛,同时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不重复。《18 颐和园》孔老师让学生通过“直立”与“耸立”的对比,体会佛香阁是高高地直立;通过比喻句“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让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绿和静。
三年级的课文篇幅比二年级长,难度增加,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让学生去体会,可以有三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一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如《7奇怪的大石头》学生预习完课文,提出疑问“大石头为什么奇怪?奇怪在哪里?”二是能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5灰雀》,第一自然段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从“每次…都要…还经常…”三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11 秋天的雨》学生读了第二自然段,联系上文知道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知道第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
四、注重领会表达,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年级要求学生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8 开天地》法老师通过句式的练习,“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18 颐和园》孔老师通过长廊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通过“滑”字让学生体会昆明湖的静,以动衬静,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学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和拟人,结构方式有总分总、总分、分总,句式有排比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遇到的,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并体会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五、重视课外阅读,积累好词好句。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课外阅读的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实践
一、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
近几年,受《字词句段篇》、《教材全解》等资料的影响,我们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很不扎实,尤其是词义的教学不到位。下面看一个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时,文中第二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而编者用小泡泡提示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必须处理。教师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五彩缤纷”这一环显得不够扎实,不到位。学生在说出秋雨的不同颜色后,教师相机指导说这就是“五彩缤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彩缤纷,教师又指出与五彩缤纷意思一样的词语还有五颜六色、五光十色。教学到此为止。那么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就是五彩缤纷吗?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来代替“五彩缤纷”行吗?显然不行,在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辨析。从字面理解:“五彩”是概数,表示很多颜色;“缤纷”是绞丝旁,原指丝线的散乱,纷又特指旗子上的飘带飘动的样子,所以五彩缤纷除表示多种色彩交错的意思外,还常常伴有一种动态。五彩缤纷这个词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常常伴有动感而显得纷繁。结合文本红红的枫叶飘、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只有这些动态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缤纷,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则都是表示静态的多种颜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领悟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才会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字词、理解词义,更要传承汉字的渊源。有位教师在教学“器”字时,为了帮助学生识记,编了一个顺口溜:“四角四个口,中间大字多一点。”我想如果教师多一些对古汉字字理的认识,不至于犯如此错误吧。“器”字四角的四个口字古时候代表的是盛粮食的大囤,粮食多了防止别人偷,中间让犬(狗)看着。“器”后来引申为放东西的器皿。同样是识记汉字,有个老师编字谜记“染”字:“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搅合九次后,白布变蓝布。”这个字谜融入了“染”字的意思及染的工艺。汉字不光有识字功能,它还是一个表义符号,传承着五千年的文化史,每一个汉字背后都透露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多下一点备课功,多学一点汉字知识,让我们的识字教学更加科学、更具文化味。
二、扎扎实实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内容一定要讲精讲透,最忌讳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校本教研中我们听课经常发生类似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更是会犯类似错误,一堂课啥也干,啥也没干好,多处打井,处处不见水,啥也培养,啥也没培养到位。结果是教师忙忙碌碌一节课,学生收获甚小。这种行为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质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小学从四年级就开始让学生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三年的训练,可是到了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我们的语文卷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训练得不到位,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听课中经常出现一种状况,精读课的课时目标不明确,第一二课时分不清,第一课时干第二课时的活,第二课时干第一课时的活,该干的没干好,不该干的干了一大堆。就拿这个主要内容来说,这是中高年级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一个主要活动,而我们的课堂上很难看到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几乎是一两个学生把近乎标准答案的主要内容一念,此环节轻松而过。这样不扎实不到位重点不突出的课堂教学导致了师生年年训练、节节训练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学生仍然不会概括。所以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主要内容归纳的过程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归纳主要内容从不规范不标准到规范标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能力。
三、扎扎实实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理性思维 语言 文体 前后承接 时间顺序 逻辑联结
如果盘点2016年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核心素养”无疑榜上有名。“核心素养”当然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是面对未来社会挑战,最具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欣喜地看到,六大“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其第一要点便是“理性思维”。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
一、理性思维的价值体现
当下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只能说一个词、一句话,而不能把话说得有序连贯、丰富完整。这是因为学生回答时依靠的是直觉思维,而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如果缺乏理性思维,就容易让口头表达能力成为短板。不仅说,其实听、读、写都是如此,它们都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要把一个意思、一件事情表达清楚,必须遵循思维规律。
而传统语文教学总是以知识的学习、记忆、积累为重心,对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关注,对学生洞察力、批判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强调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这当然没有错。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倾向性,他们往往以“心灵直觉”感知外部世界,在拥有丰富表象的真实体验中满足探究的好奇心和获得愉悦感。此外,语文的文学性也总是指向形象思维。但这不等于儿童就不需要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是不对的。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理性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有哪些价值呢?
――对儿童思辨意识的启蒙和培养。思维科学区别于认知科学,侧重于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着眼于培养创新思维。这对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就是学生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并逐步培养反思、批判的意识。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强化。马克思提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维果茨基也说:“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离不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思维的展开又必须以学生的内部语言为物质条件,而语言的学习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深刻性。
二、理性思维的培养形式
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生质变的关键期,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的特征,在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科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当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不是通过讲形式逻辑知识,更不是引进抽象的概念和术语,而应该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对思维的形式及规律拥有初步认知,并能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实际,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
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体,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教材中所选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也是思维的典范。说明文客观求真的科学态度,记叙文言之有序的写作思路,议论文逻辑严谨的归纳演绎,还有文本本身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都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利因素。
(一)具象的前后承接
记叙文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线性推进故事情节,展示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句序,感受句与句之间前后承接的内部关系,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以“木匣”为叙事线索,文中第二自然段用连续动作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写得条理清楚、富有逻辑。但是这样的语段,学生往往体会到的是人物形象,即科利亚的细心、聪慧,对形象背后的理性思维却视若无睹。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体会、品味这富有逻辑的语言,圈圈动词,排排顺序,想想缘由。
再如《西门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中惩治巫婆和官绅一段:“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子投进了漳河。”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内部关系却是前后承接:西门豹先把巫婆投进漳河,破除百姓心中的迷信,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如果变换顺序,就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像这样一句紧接着一句,前后顺序紧紧相连,不能随意调换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背后的思维秘密,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二)显性的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顺序之一,使用恰当就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梳理文章显性的时间顺序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最大的“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一段话写出了最大的“书”的成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这段文字虽然浅显,却蕴含了地壳运动的过程,这是一种抽象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教学时可通过朗读感受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如果学生感受得不够深刻,可引导他们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沧海桑田”的漫长变化,同时把握文章脉络和语言条理。
再如《曹冲称象》(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自然段:“曹冲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他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陈述称象的步骤就是训练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这一段,圈画承接词“先……再……然后”,标注曹冲称象的步骤,再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为什么要
在船舷上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质疑问答,曹冲称象的内部逻辑关系就变得清晰了。
(三) 隐性的逻辑联结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其实语文教材中,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内容比较多,因为逻辑存在于一切因果联系中,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选择这类语言素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编排的课文,其语文要素就是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同步发展。如《一分钟》一文后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此项练习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提炼文中的表层信息,并能根据信息作出简单的逻辑推理。用“要是……就……”的句式说话,训练逻辑思维,把握文字的内在联系。《动物王国开大会》则是着眼于童话故事反复的情节上,引导学生根据相似的情节对后面的内容作出推断,最后建立完整的信息链,继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小猴子下山》一文的教学要求有进一步提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表达,并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作出综合推断。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表、线段、箭头等进行梳理,展示文本内在的逻辑联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下图)。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叶老先生对语文与思维关系的精辟阐述,为语文教师揭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过程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教师要根据知识的掌握规律,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维渗透和训练,不可因“儿童是形象思维的”简单结论,忽视了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分裂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内存联系,淡化了相关的教学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朝洪.小学语文课中的逻辑思维训练[J].四川教育,1982(4):10-12.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现实生活的记实叙事,还是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生活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却是做文章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里。只有极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知觉过程不健全
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入大脑的门户而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来说,这一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
第一步:“摄取”。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比如,有位观察玩具小熊的男同学,他首先获得的是“浑身棕色的毛,胖墩墩,大脑袋,招风耳,滴溜溜直转的眼睛,粗壮的四肢”等等小熊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叠印”。比如,刚才提到的玩具小熊,浑身棕毛,大脑袋,招风耳,粗壮的四肢。正面的、背面的、侧面的等种种信息,通过视觉感官进入那位男同学的大脑后,就被大脑整理、结合、叠印成一个玩具小动物的完整映像。这时,他头脑中的那只玩具小熊的表象,已不完全如同客观事物那样,只是以一个永不变化的姿势、神态坐在那儿,而是变化不定的,是时而下面、时而背面、时而拔树、时而推车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生动活泼的想象中的形象了。
第三步:“筛选”。围绕着要表达的中心,有思考、有比较、有选择。
二、目标过高,学生情绪受挫
作文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有些学校要求三年级就要写命题作文,高年级就要“面面俱到”,是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的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久而久之小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逐步对作文失去了兴趣。
三、封闭式教学,作文脱离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
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沿用原有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因此,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开放作文的形式。
四、老师不做及时鼓励,学生丧失信心
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的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找到写好作文的金钥匙。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作文多加鼓励让他们产生成就感。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挖苦讥讽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永远也不愿写作文了。
五、批改缺少反馈交流,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大部分老师对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凌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这些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作文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
(二)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以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
(三)广辟渠道,引来源头活水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有目的、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四)双边批改,增强反馈交流
作文教学可以说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了。那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只要能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字数逐渐增多,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初中时字数在600左右,高中时提升到800字左右。实际上,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思。第一阶段,就身边的事说实话,并有主次之分;第二阶段,多观察,写事实,并能分辨是非,有一定的思想观点;第三阶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含蓄隽永,在语法及修辞运用等方面左右逢源并有创新,力求结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且能尝试各种体裁的写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下面就初中学生的作文教学,结合我个人这些年来的些许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写作,第一要务是"观察"。不管写人、记事还是状物,都得观察。写人,通过察言观色,从表面而深入其内心,进而才能把握其思想性格,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成理;记事离不开人,因为事情总是和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叙事中也同样离不开观察、思考;状物作文,更是要观察仔细,把握其外在特征,进而畅想其内在气质与精神。通过观察描绘,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的话,所写之文章就基本成功了。
2.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鲁迅先生谈写人,小说中的人物"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写文章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大家、名家作品,古今中外,范围极广,就如"蜜蜂采很多花酿蜜"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学以致用,学为己用。在名著中,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学习其或朴质或优美或深邃的语言,去继承和发扬。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层次去要求学生写作。驾驭语言能力低(即思维层次低)的学生,就用朴实的语言写作;能力高的,就要求他们用优美、深邃的语言写作。
3.培养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课堂内集中写作,实际上是课堂外情感积累的宣泄和爆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前人的写作经验总结。写作教学的指导,不可能在课堂内就能达到目的。它必须通过课堂外的写作基础积累。课堂内作文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而课堂外学生作文素材和情感积累是十分丰富的。那么,要使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功夫在课堂之外。除了上述的条件之外,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除开经常读书之外,还要经常练笔:读书笔记、仿写、随感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习作的宣读、张贴、奖励必不可少,起到鼓励之作用。有条件时,还可以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这样既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而欣喜感动之外,还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养成写作的好习惯。通过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习作水平得以整体提高。在阅读中,精要之处,要求学生细细咀嚼,品出味道来,去思考,去模仿,引发创作冲动,付诸笔端,从而就奠定了写出像样文章的基础。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能仿写,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4.以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和部分教师语文素质的低下,在小学仍然存在让大量的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生搬硬套例文来应付考试的现象,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在这里,我也谈谈作文教学作为打开语文教学突破口的重要性的问题,作为以上缺漏处的补充。
4.1 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胜任感
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高度重视其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哪怕是一个好标题,一个好的句子,一个好的词语,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符号,也要尽可能的找出来,并给予充分肯定。从指导作文,批改作文,到讲评作文,环环相扣,绝不马虎。这些指导,这些细节,语文教师肯定要付出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完成,才有效果,空谈是毫无益处的。
4.2 抓住时机,利用作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需要的形成
片段训练:周记和随笔等。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4.3 抓漏眼、促进、转化,实现对语文整体教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