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转化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国内地的城市化水平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关键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无序扩张,城市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环境保护建设不完善,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1 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
1.1 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生产、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对人和环境有害的物质。这其中包括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最近,人们非常关心的PM2.5就属于气溶胶状态污染物。PM2.5粒径较小,可以进入人体的肺泡中,严重损害人体的心肺功能。伦敦型烟雾和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与气体状态污染物密切相关,这些烟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1.2 城市水体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扩张,工业生产增多,造成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徒增。有些城市生活污水不经过污水管网收集处理而直接排放,部分工厂直接将废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据统计,目前国内4/5左右的城镇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左右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城市的水体污染不仅对水环境造成破坏,更对人们的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1.3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巨大,垃圾“围城”已经在许多城市出现。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式主要为填埋,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无法被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问题日益突出,据《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为32514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5%。其中显示:危险固体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遗留在土壤中,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铬渣是一种危险固体废弃物,全国每年新排放铬渣约60万吨,进过无害化处理的部分不足17%。
1.4 城市噪声污染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的或在某些场合不需要、不和谐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对听力造成损失,长期在强烈噪声的环境中工作,会产生噪声性耳聋。噪声对睡眠产生干扰,影响睡眠质量。噪声还能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全身各个器官。
1.5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热岛效应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出的热量增多,另一方面,城市中路面硬化程度高,而且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和植被更容易吸收和保存热量。热岛效应会造成城市的暴雨、飓风、云雾等异常天气,会增大城市的能源消耗,增大用水量,会形成城市风,加剧城市大气污染。
2 城市化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重视环境规划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重视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在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总量目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破坏,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也是实现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
2.2 重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系统、给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既影响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城市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把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2.3 重视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技术管理。环境管理可以制订城市污染控制计划、制订城市环境质量标准、确定污染防治技术等,从而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环境监测部门应做好城市环境质量检测,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时向公众公布检测结果。环保执法部门应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改造、拆迁,甚至关闭。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科研方面的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产品来应对污染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与城市问题;居民生活垃圾;城市大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需要。城市化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变。
但是伴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的环境问题:水和气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基础设施欠缺、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温度变暖等等。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一些人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一些人前往郊区或乡村。经历过了环境恶化、公害频发、居民生活条件恶劣、道德观念剧变等城市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城市环境问题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城市环境问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因噎废食。
如何建设一个清洁、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 “生态城市”正是上述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众所周知,主要的城市居民的环境问题如下: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大气污染严重、如何清洁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等。以下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这些问题,在城市环境中的危害与防治,通过这几个重要方面的突破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二、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差异
居民的生活垃圾若处理的不当,其间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大概通过以下途径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这些城市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冲刷、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空隙向四周和水源地扩散。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拉夫运河污染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国内的垃圾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集体的处理方法分为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其中的填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处理途径,因为垃圾填埋将会浪费大量土地。在目前尚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情况下只有将垃圾混合填埋,即使今后有条件将垃圾分类处理后,仍然有部分经减量、缩容后的残余物和一些难以回收的垃圾需要填埋。这些方法在固体垃圾处理的方面发挥过重大的功效,但是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环保,迫切需要可以再利用的方法。
随着科学激技术的发展,垃圾已被证明具有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垃圾资源化问题。到目前,西欧各国垃圾资源化率已超过50%。通过高温、低温、压力、电力、过滤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垃圾进行加工,使之重新成为资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才刚起步,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中最难以处理的就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现阶段通过裂解的方式生产液态燃料,塑料废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水泥、化肥编织袋、餐盒以及食品包装袋等。以这些垃圾中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为原料,可用于生产液体燃料,生成烃类物质,然后再经分馏分离出汽油和柴油。
三、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方法
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大气污染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一种情况确信无疑,那就是近些年来,史无前例的灾难性破坏都证明了与气候有关,此外,城市环境中工厂废气导致酸雨、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NO、ClO、BrO破坏大气臭氧层使皮肤病患者增多等等严重的威胁了城市人口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理解是从立法的角度,用法律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第二种理解是指治理,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工艺更换为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在废弃物或者有害物质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
四、总结
环境和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污染方面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近些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视觉污染等。当然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还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城市污水除了排入江河湖外,一部分还直接渗入地下。环境问题日益升温,成为了人类持久而严峻的考验。所以我们要与地球共命运。无论何时都应该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从小事努力,积少成多,齐心协力,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各种生物都能居住的绿树成荫、花草繁茂额城市;我们要在与大自然协调并存之中,和所有的人们,和未来世代共享地球的恩惠。
参考文献
[1]赵军,杨凯,邰俊等.上海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J].环境科学 2005,(2).
[2]李莹,白墨,杨开忠等.居民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5):9-12.
[3] 徐忆红,闪红光.大连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21(5):38-56.
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协调利益关系的主要角色,政府环境审计是对环境行为的有效监督。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必然是由政府对其进行统一建设规划和管理监督,由此政府对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资金,政府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对环境的重要管理监督措施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有责任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污染状况和治理情况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实施政府环境审计,监督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强化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成效,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创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环境审计也就始终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核心目标,占据环境审计的主导地位。
二、兰州市特定的环境经济状况和主要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兰州市曾经被列为“世界六大污染城市之一”,后经政府全面持续治理,终于脱去了“污染重镇”的帽子,但是环境问题始终不容乐观。兰州市委、市政府按照“1355”总体发展思路,突出保增长、保项目、保民生、保节能减排、保稳定的工作重点,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兰州市实现GDP年均增长10.5%以上的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通过完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政策,有效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在城区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4.7%,污染综合指数比上年下降0.23。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完成89公里主管网敷设任务,启动实施西固、盐场、雁儿湾3个污水处理项目。2009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6%。2009年兰州市荣获“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称号。但是,在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兰州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科技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治理亟需进一步加强。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兰州市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兰州市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兰州市2005-2009年环境状况公报》所披露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五方面看来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但是任务依然艰巨
大气污染历来是兰州市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十一五”以来,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呈逐年好转趋势(如表1所示),2001年到2009年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从155降低到90.77。其中200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25%,比2001年增加了152天,是近五年空气质量的最好水平。虽然兰州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可吸入颗粒年均值、二氧化碳年均值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和国家标准相比差距还很大,反复性较强。由于兰州市特殊的城市地貌和气象条件,以及不合理的工业和能源结构,再加之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长抓不懈。
(二)水环境形势严峻
黄河兰州段位于黄河中上游,全长152公里,其中有45公里流经市区。2009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16867.2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17.5%;生活及其它污水排放量占82.5%)。而2009年之前兰州日均污水处理能力仅为38万立方米,仅占城市应处理污水的40%左右。黄河兰州段沿岸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叠加,排放问题始终未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比较严重。原因一是城市污水管网分布不均匀,管径偏小,排水不畅,污水收集率、处理率低,仅为46%;二是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滞后,难以适应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需要;三是黄河兰州段两岸化工企业较多,存在一定的水环境风险。另外,兰州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垃圾场多为简易填埋,对黄河水体构成污染隐患。2009年6月兰州市开工建设的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计划投资16亿多元,旨在全面改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
(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2009年,兰州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83.82万吨,比上年上升111.4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362.88万吨,比上年上升72.13万吨。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是将锅炉渣、粉煤灰用作建材、建筑、填方筑路和保温材料的原材料,而冶炼渣则部分回收利用,部分用作化工原料。虽然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较低,农村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未得到完全有效处理,产生的废气、渗滤液、淋溶水等已逐步成为空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另外,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辐射污染、居室环境污染、电子电器废弃物、转基因产品污染等等。
三、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现状
环境审计作为环保监管的重要工具,作为环境管理与现代审计结合的产物,对于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998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在批准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职能,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为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监督,根据机构改革要求,兰州市审计局也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开展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环境审计内容单一,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
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的审计业务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包括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资金、人与安全资金等,有些审计项目既与农业有关又与资源环境有关,比如退耕还林资金审计、天然林保护资金审计。所以,兰州市的政府环境审计以农业资金审计为主,环境审计为辅。这与西北欠发达地区环境管理水平不高有关,环境审计项目不多,而且仅限于关注环保资金的使用,并没有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或环保资金投入的效果。
(二)环境审计范围狭窄,审计类型以财务审计为主
目前,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涉及到的环境审计项目还是以环境资金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兰州市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2008年主要审计工作项目有兰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兰州市皋兰县朱家井流域化治理项目审计、兰州市南北两山维护管理专项资金审计、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专项资金审计等。总体上看来,还是属于财务审计范畴。由此可见,确定对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计是目前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三)环境审计工作范围职能交叉,影响环境审计开展
环境审计范围广,综合性强,当工作职能有交叉时不易把握尺度,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工作中也有这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环境审计机构与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有交叉。比如,以检查环境法规政策、制度执行为主的合规性审计也是现阶段环境审计的重点,但是现实中政府审计机关在执行这部分职能过程中与环境管理部门(比如兰州市环保局)的环保执法检查工作职能有交叉。另一方面,部分与环境有关的项目审计归口管理在其他审计业务处室。比如,兰州市节能减排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环保资金的重要投入项目归口管理在城建部门,而城建部门的审计业务归在审计局投资审计处。同样,其他与环境审计有关的涉及到财政金融等其他审计处室的情况也比较多。
(四)环境审计人员队伍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审计要求
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多种环境知识,以及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全国环境审计队伍都面临知识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有审计人员7名,其中有一名中级审计师,平均年龄42岁左右(其中30~40岁之间2人,41~50岁之间5人)。从专业背景看,以财会、经济管理为主,没有资源环境专业方面的人员。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近些年没有再引进人员。由此可见,兰州市审计局现有的环境审计力量比较薄弱,有必要合理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充实审计队伍,加强环境审计的力量。
(五)环境审计的方法以传统审计方法为主,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
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环境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导致在审计方法上一般使用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另一方面,审计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兰州市审计局专设了计算机审计处,但是市一级的审计机构一般除了面对地税、银行、财政等开展计算机会计的被审单位开展计算机审计外,其他利用计算机审计的比较少。从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处来说,没有充分的条件开展计算机审计,与其审计工作以农业资金为主有关。
(六)绩效审计处于尝试阶段,开展条件尚不成熟
兰州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环境审计一般仅限于关注环保资金使用的财务审计方面,并没有关注生态环境改善或环保资金投入的效果,缺乏环境绩效审计。一方面,开展绩效审计需要运用环境管理、环境经济评价领域的一些知识。另一方面,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以及绩效审计的工作指南,各地方审计机关做法不一。兰州市政府出台了《兰州市绩效审计办法》,但是限于技术水平,绩效审计没有真正开展。兰州市政府审计机关虽然也努力满足这项需求,但由于体制、经费、人员、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离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兰州市作为一个地处西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审计开展都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在兰州市民间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目前还处于空白,由此政府环境审计的主导地位更加凸显,所以积极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四、兰州市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对政府环境审计的思想认识水平
兰州市由于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环境保护尤为迫切,环境审计机构和人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环境审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我国审计署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提出,准备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机构,以此迫使环境审计人员投入全部精力积极开展环境审计。这意味着资源环境审计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环境审计的宣传教育,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环境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环境审计队伍建设是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参与环境审计,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审计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除了理论培养还要加强实践培养,比如,选派审计人员到环境管理部门锻炼交流掌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或者审计人员参与审计署或特派办环境绩效审计项目等方式。另外,还要从用人机制上创新,重视吸纳资源环境专业人才。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验来看,有的地方审计机关通过招聘资源管理或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解决专业结构问题,还有的则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直接从环境管理部门选调人才,这都是可行的办法。
(三)明确政府环境审计机构职责范围,理顺关系
根据审计署的调查大多数地方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机构的工作重点在农业,不少地方环境审计机构还承担了社会保障审计、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兰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首先应该尽量避免职能交叉,明确职责范围,理顺关系。一方面,审计机构各审计业务处室的职责权限要合理的划分,使环境审计机构明确职责范围,找到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环境审计机构要理顺与环境管理部门的关系。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管理职能部门,环境审计机构要与其加强合作,共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政府环境审计既对环保部门自身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又对环保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四)积极扩展审计领域,全力推进绩效审计
面对环境审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的现状,应将环境审计对象扩大到所有的环保主体,延伸审计至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另外,从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看,环境保护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之一,环境绩效审计可以作为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试点,在环境政策执行、环境项目建设、环保设施运营、环保资金使用、环境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方面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兰州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和治理现状为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制作水平多样化编辑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受众增加了观看新闻的途径,各种新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动态传递,展现出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优势。为应对新媒体的竞争挑战,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发展,电视新闻应汇集丰富多样的编辑方式,拓宽编辑思路,提升电视新闻的编辑制作水平,为受众呈现用多样化的编辑效果,展现电视新闻节目独特的吸引力。
1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例如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实时更新,适合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在新闻方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在于新闻节目的时间相对固定,新闻播报具有一定的规范模式。相比之下,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传递方式更为灵活。但电视媒体作为主要的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新闻公信力,在新闻事件播报方面极具权威性,且在深度报道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因此,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是电视新闻开拓创新的契机。
2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发展需求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面对的新闻采集源泉并无实质差异,新媒体可以采集的新闻热点,电视媒体也同样可以,其区别在于编辑和传递方式的不同。传递方式是由媒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编辑则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主要源于新闻编辑的美学需求和服务受众的职能需求。
从美学角度来看,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包含声音、图片、视频和主持人的解说,多种信息的融合塑造出新闻节目特有的艺术画面。新闻编辑形式的单一化必然会影响到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甚至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节目编辑带来巨大的帮助,通过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展现新闻节目特有的真实性、感人性、严肃性,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到升华。
从服务受众角度来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或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其多样化发展遵循的主线是受众需求。媒体在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受众需求品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观看单一形式的新闻节目。对于时代前沿的新闻信息,他们希望能够看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例如对火星的探测,观众不仅期望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更渴望看到逼真的画面和科学家的生动讲述;针对社会当下出现的问题,观众也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中收获启发。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使观众将观看新闻节目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更利于竞争环境下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举措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应关注以下举措:
第一,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消息类新闻在新闻节目中占据绝对比重,肩负着为受众提供最新信息的使命,因而突出新闻的严肃性和时效性。这也是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相对模式化的原因,其严肃的新闻内容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解说配合现场画面传递给观众。模式化的新闻编辑容易使观众感到枯燥,所以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新闻首先应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发展,用不同的编辑形式给予新闻内容更生动的诠释。例如,对重大国际国内新闻,栏目组应深入实地采访报道,尽可能争取独家报道资料,把握采访机会,向观众传递新闻现场;对经济要闻,特别是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报道,编辑应注重对新闻来龙去脉的关联性阐述,运用图表对比、历史追溯及专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新闻图景,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编辑,消息类新闻的活力将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第二,依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开展多样化编辑。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其风格亦有所差别,有的新闻强调时事政治,有的新闻偏重经济信息,有的新闻贴近社会生活,电视新闻编辑应针对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创新编辑形式。例如央视《第一时间》播报的新闻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而且与《新闻联播》不同,节目更侧重搜集国际国内民生题材,配合新闻评论体现出特有的风格。节目中很多新闻内容借助漫画的形式加以诠释,不仅风格幽默,吸引观众,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新闻实质。不少观众将《第一时间》作为清晨必看的新闻节目,认为节目亲民,不仅能及时获得新闻信息,更能感受漫画诠释新闻的乐趣。再如新闻热线及其他互动类新闻节目,采用观众拍摄的真实视频作为评论资料,或是根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追踪报道,都有助于聚焦观众目光,增强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
第三,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在积极提升新闻编辑的美学价值、实施多样化编辑的同时,编辑思路也应同步发展。例如,新闻标题是节目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标题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热情。编辑人员可吸取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加工电视新闻标题,赋予电视新闻艺术活力。再如,对于同一类新闻事件,编辑应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思维,带给观众新的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应注意不同编辑形式之间的有机关联和自然转换。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寻求多样化编辑是必然的选择,但多样化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编辑形式能够有机融合,自然过渡和转换,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而造成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不符,影响美学效果及对受众品位需求的满足。
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1.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的不足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进行开放可以说是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措施。目前许多学校在图书管理设置起了具有层次结构的种类书籍,其中还有专业相关的书籍等,这些都是为了能让教学与科研的相关人员能刚好的适应图书馆。然而就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中的馆藏利用来看,只有和师生之间所运用到的书籍才会被利用,然而其他很多书籍就被放在了较高的书阁中,这种现象造成了很大的资源闲置浪费。然而在美国,各大的图书馆中的查询、阅读所获得的收益是非常大的,从中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图书馆对于社会开放中的运用是多么的高。
1.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的不足原因
1.传统观念的束缚
目前许多的高校图书馆中,由于传统的思想导致了其不能对社会形成良好的开放。原因在于传统观念中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其中有许多形形的人,他们可以进入公共图书馆看书,而高效图书馆是为还没有进入社会的纯朴学生开放的,所以传统观念不能将社会中不好的东西带进图书馆,从而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开放造成很大的阻碍效果。
2.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措施
如今高校图书馆中的资源利用率都不理想,这些现象基本上都是由我国对图书馆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所造成的。在对书籍进行资源管理时,由于这种管理方式与体制在进行服务于资源建设时,往往都将思考点集中在了本单位本系统内部的需求上了,而内有进行全面的考虑。
3.团队意识降低、服务传统
一个好的高校图书馆其中离不开的就是服务性质,而服务性质就意味着人员的素质是否达标,其对整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图书馆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图书馆在高校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导致了其需求度达不到标准,这种现象随之会导致一系列的内部员工问题,让图书馆队伍开始没有默契,团队意识降低。
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应对措施
2.1 强化内部管理员工素养
为了能更好的让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进行开放,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观念,将观念进行更新改进,让图书馆变为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馆,抛弃以往的只为本校提供服务的思想,采用新的观念将图书馆渐渐与社会进行结合。为了能更好的管理图书馆中的信息,需要对馆员的相关专业素质进行培训,要拥有具备高水平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专业人才,这样有了好的员工基础,再加大对外的服务力度,学会适应不同的形式与服务,从而让更多的读者得到满足。
2.2 建立对外服务机构
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具备一定的技能与知识,让这些人组成一个对外信息服务中心,需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根本,然后对地方政府不同时期进行研究,同时发现其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以便于政府进行决策。与此同时,在该校中还需要利用好自身图书馆的特点,要对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服务。
2.3 加强图书馆资源共享
如今科技的发展速度迅猛,网络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如今图书馆也将网络进行了很有效地应用,创建了图书馆联盟,其能让图书馆之间达到一种共同的默契,在实行了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达成了一定的收益,图书馆联盟正是能很好的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道路设定明确的方向。在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作的参考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效果不仅会满足师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社会付出一定的贡献。
2.4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
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不仅仅局限在实际的管理方面中,可以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建立一个网络图书馆,利用网络科技将书籍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到网上,以便于满足更多广大的读者进行阅读。目前许多高校都具备相应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对图书馆的网络系统与资料整理都有很好的处理能力,这样能让高校图书馆更加融入对社会的服务中来。
2.5 完善图书馆相关制度法规
图书馆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这种情况让我国的图书馆呈现出一种无法可依的尴尬状态。虽然我国此前针对图书馆进行了一些条列与规定,但是这些制度都只是客观规定的,而没有通过国家的立法机构进行指定,所以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所以需要国家完善图书馆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提供一个好的依据。
论文关键词:稀土矿,原地浸出回收率,措施,环境
广西崇左市六汤稀土矿属于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采用先进的原地浸出工艺进行开采。主要应用矿床中的稀土离子具有可交换、吸附的特性,在浸出液的作用下被交换吸附出来,达到开采利用的母的。原地浸出工艺涉及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采矿、选矿、冶炼、化学、流体力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等多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在开采过程中不破坏地貌、不产生矿石搬运、不产生排土问题,直接从矿床中回收有价金属,属于绿色开采工艺。根据其开采工艺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如何提高回收率及更好保护环境的问题。本文就崇左市六汤稀土矿开采过程中对回收率及环境影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1、崇左市六汤稀土矿的开采工艺
本矿山采用原地浸出工艺,其工艺技术路线为:网井布液、静压渗液、负压封底、综合收液:即将浸矿液通过网格布置的注液井注入天然埋藏条件下的风化矿体;浸矿液在静压渗浸条件下,在渗流场中渗透,矿石由非饱和状态过渡到饱和状态,渗流场由不稳定过渡到稳定状态,进而产生稳定流动。在此过程中环境,浸矿液中的阳离子与矿物中的稀土离子发生交解作用,稀土离子进入溶液,形成稀土母液;浸出的稀土母液或沿天然基岩隔水层面流向集液沟,并汇集到集液池,或向负压收液面集中(即矿层底部收液坑道),并沿负压收液系统,最后汇集到集液池,再输送到水冶车间进行处理:母液净化后加入沉淀剂使稀土沉淀,然后将稀土沉淀物过滤,灼烧而得到混合氧化稀土。原山浸析采矿工艺流程,如下图:
2、开采过程中,影响回收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2.1 根据本矿山应用的原地浸出开采方案,可以知道,对于稀土的回收主要是通过浸出液在流经含稀土矿的矿层时,稀土离子与浸出液中的阳离子(NH4+)产生交换,稀土离子随着浸出液(母液)一起集中回收。具体表现为:浸出液从注液井(孔)中,沿风化矿物的孔隙进入矿体,并附着在吸附了稀土离子的矿体表面;溶液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在孔隙和裂隙中扩散,并挤出孔裂隙水;溶液中活动性更强的阳离子与矿物表面的稀土离子发生交换解析作用,并使稀土离子进入溶液,生成孔裂隙稀土母液,形成原地浸析层;不断加注的新鲜溶液,挤出已发生了交换作用的稀土母液,并与矿物里层尚未发生交解作用的稀土离子,发生交解作用。挤出的地下水及形成的母液到达矿体地下水位后, 逐步提高原地浸出采场内的地下水位,形成原地浸析采场内的母液饱和层,当饱和层所形成的地下水坡度达到一定的角度(>15°)时,可形成采场内较稳定的母液地下径流, 在水封闭的条件下,在整个原地浸析过程(注液与注顶水过程)中,母液流向设置在采场下部的集液沟中。在这过程中,稀土回收率的影响因素有:①浸出液与矿床中稀土的接触和交换问题(即浸出率问题)。②浸出排管、孔深、孔距、注液方式等原因,而导致浸出时存在浸出盲区。③在注液后,浸出液往浸出区外漂移,使得母液回收率低。
针对上述三点,通过试验,采用如下应对措施:采用增加布液点、减小孔深、孔距和孔径、减少加液量等方法,即采用低液固比、高浓度浸出剂、多布液点、少加液量的方法,浸出液按照“先上后下”、“先浓后淡”、“先液后水”的三先原则注液,可以减小浸出盲区, 提高浸出率论文格式。采用从生产井抽取的液量要略大于注入的液量(这样就给矿体中的液体施加了一个向生产井流动的动力);在矿体周边注入聚合物, 做一道注浆帏幕(防止浸出剂向矿体外漂移);围绕矿体周边钻一些保护井, 向这些井注入水,把浸出剂驱回矿体;利用监测井监测可能发生的浸出剂的漂移,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浸出液产生向浸出区外漂移。有效地保证了母液的收集。
2.2沉淀过程中对回收率的影响及对应措施
对于整体矿山而言,除了开采过程中的浸出率、母液收集率对稀土回收率的影响外,在沉淀过程中也有损失。在浸出的母液当中含有很多的非稀土杂质,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在沉淀前必须先除杂。在除杂的过程中环境,会有部分稀土随着杂质沉淀而产生裹胁损失。对此类损失,采用的措施为:①在原地浸出时控制浸出剂的浓度及酸度,尽量减少母液中的杂质;②在除杂过程中严格控制沉淀剂的质量和数量,并严格控制PH值,尽量减少裹带损失。母液经除杂完成后成为合格的稀土母液,合格母液加入碳铵沉淀形成碳酸盐沉淀,最后将碳酸盐沉淀经板框压滤机过滤即得到碳酸稀土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损失主要为:在沉淀工序时因沉淀不完全而造成稀土损失;在压滤工序时有少量的稀土碳酸盐细粒透滤,形成压滤脱水损失。针对此类损失,采用的措施有:①在碳铵沉淀时,控制母液的稀土浓度、PH值、碳铵的添加状态、加入量及加入方式,使其结晶良好;②在压滤时选用合适的滤布,并将滤液放到沉淀池,使微小颗粒进行再沉淀。
3、开采过程中,影响环境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原地浸出技术属于绿色开采技术,但在开采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也会产生环境事故。主要产生的环境事故为:山体滑坡和母液渗漏。
产生环境事故的主要原因有:①在离子交换过程中,部分细粒粘土随着浸出液一起流走,改变了矿层的力学性质,使岩体变得疏松;②由于注液时液面控制不当,使浸出液与表土发生明显的激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并使表土不断遭到侵蚀、剥落,堵塞微细孔,使浸出液在表土汇集,下滑力大于矿层的结构力;③出现穿井现象,注入的溶液不再是渗流,而是穿流,加大了对矿层破坏能力;④最后灌顶水时流量及位置不当,使本因交换而结构力降低的矿层的压力过大。⑤集液沟渗液面不够或没有挖穿全风化矿层,使矿层饱和水位不断升高环境,增大了岩体的负荷。
根据上述对环境影响的原因,采用如下的应对措施:①注液井中注液面要严格控制在表土层以下,禁止浸出液注入表土层与全风化层的过滤带中,以免发生气泡堵塞与固体堵塞现象;②增加集液沟渗液面积,并在开挖时一定要将全风化矿层挖透,并使其在全风化矿层有一定高度的渗液面;③开挖集液副沟并对集液沟进行支护,保证其牢固,防止出现事故而导致母液渗漏;④做好防洪设施,把排洪系统按当地最大雨量设计施工;⑤保证浸出液通畅同时,严格控制注液井液面高度;⑥在矿体周围,灌混凝土桩,保护好矿体。
4、结语
原地浸出技术属于绿色开采技术,适合于崇左六汤稀土矿的开采,在开采的过程中,只要密切关注到上述对回收率及环境影响的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就能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使企业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汤询忠,李茂楠.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析采场的监测.矿冶工程,2001,21(4):10~12
[2]汤询忠,李茂楠,杨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原地浸析采矿方法.矿业研究与开发,1997,17(2):1~4
[3]汤洵忠,李茂楠,杨殿.原地浸析采矿方法在龙南稀土矿区的推广与应用.见: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矿业,1999:96~98
[4]汤洵忠,李茂楠,杨殿.离子型稀土矿分类之浅见.湖南有色金属,1998(6):1~4
[5]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手册编辑委员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冶金矿山技术管理手册[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摘 要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的常遇问题以及应对措施。方法: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人工流产术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规范化管理,分析规范化管理工作中的常遇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有效规避规范化管理工作风险。结果: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的常遇问题主要包括环境问题、隐私问题、沟通问题及技术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此类问题的管理,即完善管理制度、改善操作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及提高操作技术。结论:在人工流产术管理工作中应该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将应对措施付诸实践,以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 人工流产术 规范化管理 常遇问题 应对措施
Analysis of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abortion
Li Ziqiong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center in Xiaobaihu Town Luliang County,Yunnan Province,655600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abortion.Methods: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bortion admitted from May 2011 to May 2012.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to analyze encounter problems in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and put forward counter measures,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ircumvent the risk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Results:The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abortion mainly includes environmental problems,privacy problems,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technical problems,therefore the management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such as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improv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enhancing service awareness and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technology.Conclusion:It should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cause of problems in artificial abortion management work,and take measures to put into practice,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and ensure the life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Artificial abortion;Standardized management;Often encounter problems;Counter measures
人工流产手术属破坏性较强的手术,旨在为避孕失败者提供补救措施,而对于手术者而言,对其自身可造成巨大损伤,特别是高危人工流产术,一旦管理工作不到位,极易产生危险因素,对患者造成更大危害[1]。因此,对于人工流产术的管理工作应改善其规范化程度,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或避免手术隐患,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本研究就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的常遇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人工流产术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实施人工流产术,年龄21~39岁,平均(32.4±5.1)岁;未婚8例(20%),已婚32例(80%);40例患者中,高危人工流产术13例(32.5%)。对所有患者均实施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
管理方法:严格遵守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规定,严密控制手术室环境,保证手术质量。①术前:做好咨询准备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流程及性质,明确手术风险及隐患,对术后并发症做好充分预期及准备,同时做好手术室准备,做好全面消毒工作,预防感染。②术中:加强对手术过程的监护,准确定位孕囊,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控制术中出血量,避免重大医疗事故的产生,保障手术安全性。③术后:做好护理工作,详细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并解释其重要性,同时提示其避孕节育事项,避免再次出现意外怀孕现象[2]。
结 果
常遇问题:①环境问题:因人工流产手术操作较为单一,因此手术室设计相对简单,设施相对较少,手术器材配置仅满足手术本身需要,未配备患者的特殊抢救仪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同时,部分手术室内空气未实施特殊消毒处理,患者易受到空气内微生物感染[3]。②隐私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患者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均不断增强,而部分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实施人工流产手术时,对患者的隐私问题不够重视,稍有不慎,则使患者的隐私被暴露,特别是不想被家属知道的人流手术史等,最终引发患者的不满,甚至产生医疗纠纷。③沟通问题:由于手术室人员配备不够齐全,手术操作时往往只有1名医护人员,而实施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通常较多,使得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此时容易造成护患沟通不到位,语言简单、语气生硬、态度冷漠等,尤其遇到问题较多、沟通困难的患者,容易引发医护人员的厌烦情绪,最终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4]。④技术问题:由于人工流产手术不可直视,需利用专用器械于患者宫腔内部操作,仅可凭手感,因此难免使患者发生并发症。另外,近几年剖宫产率不断提高,多次人流及瘢痕子宫患者逐渐增多,为人工流产手术带来较大难度与风险,而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值又在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工流产术提出更高要求。
应对措施:①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医护工作流程中,对各个环节及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处理;规范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医护人员相关责任,力求责任落实到个人。另外,对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保证各项操作的常规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保证安全制度的有效落实。②改善操作环境:手术室作为人工流产术的重要操作场所,在抢救及治疗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对手术与麻醉仪器设备的配备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为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提供安全、适宜的环境。同时,对手术室操作设备的质量需严格把关,手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室,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环境。另外,日常使用的操作器械需定期组织人员检查,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5]。③增强法律意识: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流程操作,接待患者时,对其相关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准确记录,主动讲解患者病情、注意事项、手术情况及手术风险等。手术操作中,时刻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病情不可随便议论,防止出现不慎暴露其隐私的行为。④提高操作技术: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与业务水平,鼓励其积极参加本院及科室组织的知识讲座,并利用空闲时间参加住院部查房,阅读妇产科及护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组织业务学习,提高其理论水平。另外,医护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同时积极学习上级医院的先进工作理念与操作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减少或避免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讨 论
人工流产术为避孕失败后终止妊娠的有效补救措施,虽然该方法安全有效,不会受到法律限制,且我国对流产服务提供了较为严格的管理,但是人工流产术仍会为患者带来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沉重打击。对于人工流产患者而言,手术环境及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均可对其手术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据大量研究显示,人工流产术可导致月经失调、继发不孕、子宫穿孔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6]。而高危人工流产为手术带来更大难度,导致术后并发症更多,因此对于逐渐上升的人工流产率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人工流产术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人工流产患者来说,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安全无菌的操作环境及手术人员娴熟的操作技术均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爱娥,金秀云.人工流产规范化管理与高危人工流产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18(4):456-458.
2 苏秀芬.探讨人工流产的规范化管理与高危人工流产的相关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2,9(25):262-263.
3 李琳,高秀梅,胡秀英.285例育龄女性人工流产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21(22):72.
4 吕丽华,张亦心,田慧艳,等.高危人工流产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13,19(14):2267-2268.
在本届论坛中专家学者具体讨论的领域有:抗震救灾背景下水环境的系统思考、污水处理设备与工艺技术的结合、自来水公司综合应用技术与管理手段、应对供水水质标准提高、污水深度处理及处理厂升级改造、工业废水处理热点技术、供水领域关键技术与自来水厂升级改造、污泥混烧及其它热点问题、饮用水水质与健康的关系等。
6月19日上午的技术综述和主题发言单元中,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紧扣当下国家的重点问题,对抗震救灾背景下水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陈吉宁说,当前我国环境技术储备不足,尤其缺乏应急技术条件下的技术和装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应对措施。他建议成立针对应急条件下的技术研究小组,研究应对突发自然环境灾害和突发污染事件的相关技术,并针对各种情况开发相应的产品,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环境监测涉及到千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也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灾区,由于现场环境监测不到位、人员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对环保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陈吉宁说,应重视对地方环保监测的能力建设,逐步实现环保监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应急能力。他建议,对灾后应急措施的选择应经过科学系统全面的分析。在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救灾工作涉及卫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同领域的专家都给出了相关的救援措施,陈吉宁表示,地震灾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核心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护区,四川盆地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关系到整个四川的供水安全。地震灾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监控、评估与修复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水业专家认为,由于水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资本不再是水业升级的唯一驱动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大部分的污水处理厂及供水企业引入市场机制,在潜意识中改变了原来的市场规则,从而带来了更多的行业技术突破。陈吉宁就此问题提出,要加强对日常污染源的管理,准确了解污染源的位置、特征,工作中应加强对污染源和化学品源的日常管理,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并做好污染源普查数据备份和数据入库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更新,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所有污染源的情况,及时准确地采取应对措施。
针对应急情况下的饮用水标准和污水处理标准,陈吉宁认为应该有特别的要求。他说,对于化学品污染、地震等突发事件来说,水源地会出现非常规污染问题,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很可能因为新污染物质的出现而不能实现水质的全面达标,在不同的灾情中,集中资源解决重点问题,才是应对灾情的合理举措。制定应急情况下的特殊水质标准,对基础指标以及特殊关键指标进行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在应急情况下,应当在保障基本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考虑适当降低某些指标标准值。
摘要 基于总结群体性事件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典型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存在PX项目地区爆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利益相关方访谈及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的方式,对政府公共政策、应对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从而为政府预防、研判和应对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 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公众参与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大转型时期,也进入了社会矛盾频发、社会问题集中出现的高风险阶段。在各类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由环境风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数量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重特大环境事件高发频发。根据环境保护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直接受理处置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特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PX项目所导致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最受社会关注,造成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具典型性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以PX项目为代表的多项投资巨大的化工或资源开发类项目均因遭到“邻避运动”的反对而被迫下马。2007年6月厦门、2011年8月大连、2012年10月宁波镇海、2013年5月昆明、2014年3月广东茂名等相继爆发PX项目导致的群体性事件。福建漳州古雷半岛的PX厂区在2013年7月发生爆炸后,2015年4月6日发生了第二次爆炸,将公众抗拒PX项目的声音推向了顶峰。目前,国内学者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法律角度对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法制体系不完善、环环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环境问题自身复杂性、广泛性、潜在性和累积性等因素是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从模型分析的角度构建了环境群体性事件预警模型,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国外针对突发性环境事件治理的研究较多,针对环境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的管理与预警研究很少,大多将环境群体性事件归为社会危机事件进行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原因复杂,除了从环境因素、政府行政管理、公民环境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外,有必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事件产生过程进行细致化和定量化研究。
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体系
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环境问题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最终演变发酵形成的群体性事件,主要诱因是环境问题,表现形式是民众通过无法律依据的聚集等形式来表达利益诉求或者进行情绪宣泄,最终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具有一定地域性、规模性、可预见性、反复性、仿效性和危害性。因此,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一般从环境因素与社会系统因素开始,既要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及事件本身的动态变化,又要注意其对整个区域范围的影响。基于已有的群体性事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对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例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项目特征、社会背景因素、政府公共政策及应对措施为一级指标,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安全风险、信息公开状况等为二级指标。
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PX项目特征方面的成因分析
PX,中文学名“对二甲苯”,是用于生产涤纶纤维、医药、涂料、染料和塑料等多种材料的重要化工原料,我们的衬衣、矿泉水瓶等日常消费品的生产都离不开PX。从经济影响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PX年生产能力仅为1237万吨,而实际需求量已超过2000万吨,当前PX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需求。过去的10多年内,国际市场PX的价格已经上涨1倍。建设PX项目不仅能直接或间接地拉动地区GDP增长,同时对推动地区城镇化、促进就业安置和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大连PX项目总投资600余亿元,年产值约260亿元,年纳税额20亿元。PX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聚酯工业发展的瓶颈。
从环境影响和安全健康的角度来看,PX的外观与普通汽油相差不多,其性质稳定,属于国家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的第Ⅳ级(轻度危害指标),与汽油等级相同(实际上,普通汽油中含有lO%左右的PX)。虽然PX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苯、硫化氢具有高毒性和高致癌性,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但国内企业大多数均引进了世界上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工艺,PX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苯可实现循环化利用,产生的硫化氢等废气可经过脱硫、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实际测试结果证明PX项目在正常生产运行情况下,对所在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其实上非常小,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PX生产装置未发生过重大环境影响的安全事故。毒理学研究表明PX属于低毒性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PX认定为“属于无有效证据证明其对人体产生致癌效应的物质”。
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需求的角度,还是从国家产业布局和工业发展战略需要的考虑,我们国家都迫切需要建设PX项目;同时从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影响的角度分析,PX的影响较小,所以单从项目特征指标本身而言,PX项目将造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率较小。
社会背景因素导致事件的潜在可能性分析
从全国存在PX项目的城市中分别选取顺利建设PX项目的乌鲁木齐、南京、上海,以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群体性事件的厦门、宁波、大连,共6座城市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各地区社会背景信息指标详见表2。
采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从研究对象社会背景水平角度定量分析各地区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可能性。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公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基于选取的9个社会背景信息变量对各地区PX项目事件潜在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南京综合得分较高只能说明基于目前选取的变量数据分析,得到南京发生PX项目群体性事件的潜在风险较高(但不是一定发生);另外,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因此在搜集数据时要尽可能搜集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紧密相关的变量,由于社会背景信息内容涉及广泛、数据的可得性较差,本研究所选的社会背景信息各变量之间的差别较大,还需进一步搜集能够表征居民生活质量、表征居民环境意识、表征居民公共参与积极性的变量等。
公共政策方面的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网络舆情分析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政府公共政策和应对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其中,访谈对象包括事件所在地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的代表及PX项目建设单位的代表;网络舆情分析主要通过搜索含“PX项目”等
关键词 的微博展开;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民众对政府公共政策及政府管理的具体看法,收回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10份,有效率87.9%。通过以上3种方式得出PX项目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及方式,民众对公众参与的定位、公共参与程度不足的原因,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等应对措施。
信息公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首先,就信息公开的内容而言,70.83%公众主要关注PX项目对环境健康影响,22.50%公众主要关注项目安全隐患,很少有公众关注经济补偿及就业带动等经济效益;其次,就信息公开方式而言,公众较认可的信息公开途径包括电视、政府网站公示、公开说明会、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公众参与度统计调查结果表明:46. 67%公众认为公众参与度低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29.17%公众认为原因在于公民参与的意识弱,13.33%公众认为原因在于政府不重视,10.83%公众认为原因在于相关法律不完善;60.84%公众认为政府组织网络互动、听证会是最有效的公众参与方式,22.50%公众认为社会民间组织举办的说明会也是较为有效的参与方式;64.17%公众认为公众参与的最主要意义在于监督政府,同时公众对建设项目拥有否决权。
政府应对措施方面的成因分析
根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程度,可把政府的应对措施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指事件出现苗头时,此时只有少部分人存在异议或不满;事中指已出现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事后指群体性事件平息之后。调查显示:大多数公众认为政府事前应针对公众存在的疑惑采取措施,坦诚回应项目建设将造成的相关问题;绝大多数公众认为政府事中应该叫停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查,与民众协调之后再恢复建设,也有极少公众认为政府应直接叫停项目并承诺不再建设;绝大多数公众认为政府事后有必要就未完成项目进行后续说明,这可以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应对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因子分析法可用于定量评价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可能性
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存在PX项目典型城市的社会背景水平角度对当地引发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宁波、大连等城市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强,因子分析法可作为评价地区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潜在可能性大小的定量方法,进而为建设项目的选址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拟建设PX项目城市的社会背景因素进行定量评估可为政府新建PX项目的选址提供理论参考,从而避免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完善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预防、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手段
利用问卷调查、微博分析及访谈的方式对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和政府关于信息公开最为关注的内容各不相同,民众最为关注建设项目的环境健康影响和安全隐患,而政府则认为拆迁补助未得到合理解决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公众较认可利用电视、政府网站公示、公开说明会、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开展信息公开工作,政府则较少采用微博等新媒体方式进行信息公开;公众环境意识弱,参与有效性差,同时缺乏有效参与途径,造成政府与公众无法进行及时沟通,民众的疑惑或不满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公众认为政府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项目建设前开展有效的沟通,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乃至避免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在对以往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反思中总结出,信息公开程度低、公众表达想法的渠道不畅是导致民众对PX项目误解升级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虽然群体性事件是多利益诉求导致的事件,其中包括拆迁补偿等经济利益,但实际上最终导致事件规模迅速扩大、快速得到公众响应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众对PX项目环境健康方面的影响存在疑问和担忧,即使拆迁等经济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倘若公众缺乏对项目环境健康及安全隐患的科学了解,仍有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当前政府亟需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和方式,采用电视、政府网站、公开说明会、听证会、报刊等多元化的信息公开方式,特别要加强微博等新媒体方式的利用,对项目的环境健康影响及安全隐患要进行充分说明和解读,增加并落实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渠道。
良好的政府应对措施能有效降低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率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政府良好的应对措施能有效降低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前期,政府与民众的及时沟通协商可促使民众的疑惑或不满得到解决,从而避免事件的发生,否则倘若政府对已出现的争端不予回应,未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引导,会导致参与群体的增多和局势的恶化,同时环境群体性事件有可能在本地区引起新一轮的环境污染恐慌,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环境投诉和冲突;事件发生过程中,直接承诺永久停止建设项目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措施,这种解决方式是典型的“不依法行政”,既不符合民众的预期,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确保与公众进行良好沟通协调的条件下,可以恢复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事件过后,政府对未完成的建设项目规避不谈、不进行后续说明也是导致民众对PX项目产生非理性认识以及政府公信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对类似项目今后的建设也会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因此应加强事后总结以及与公众的后续沟通。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土木工程的管理与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也关系着工程项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加强思想重视,不断创新管理和控制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土木工程施工涉及范围广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动用大量设备。施工管理的科学与否,决定施工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进行。因此,土木施工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着施工质量和效率。
1.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力资源和物料资源全面有效控制的限制、全面检查施工质量的困难和安全责任意识的不明确上。另外由于工作量大,及时纠正施工偏差的难度加大,造成大面积返工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目前的制度和安全责任制都有,但是逐级减弱,到施工现场时工作制度和责任都变得相当模糊,从而造成管理混乱的状态。建筑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施工现场的良好秩序。如果在贯彻执行责任制时,施工现场的责任意识和制度规章都变得模糊,就会使管理于形式,导致质量不达标、甚至安全事故的发生。
1.2质量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责任者挂钩不紧密,是造成施工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现状容易造成施工单位的态度失端、粗心大意的不良心态,在不经意间降低工程建设质量。另外,设计者与施工者联系缺乏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比如,由于地方要求增加项目,或许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地质钻探不准确等引起的设计变更,而设计者又不能及时更改,并与各单位整体协调,就容易造成施工单位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干脆偷工减料,这样工程质量就失去了保障。
1.3体制问题
当前我国的项目法人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伴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施工建设的运行,法人制运作混乱,有的是集建设管理、筹资、运营和还贷一体化,有的则是筹资建设和运营还贷分属于不同单位管理。我国企业管理者又不能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这种短期化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各方面都有影响。同时,我国的土木工程监理机制还不健全,外加监理市场混乱的现状,对实施有效监督非常不利,抑制了其健康发展。
1.4环境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当今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如何将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进行合理规划。施工过程中会带来诸如粉尘、噪音、有害气体、杂乱的施工现场、废弃物堆积和高空坠物等,这些给居民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和生理伤害。企业单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施工管理中也缺少专门的环境公害问题管理规则。
2.施工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相应的突破点进行。在施工现场管理问题中,要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在质量管理问题中,进行综合质量管理;在整体体制问题中,优化体制系统;在环境问题中,则全面解决环境问题。
2.1 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工作,因为他们是直接参与施工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以人为本,避免人为失误产生的工程事故。另外,根据工程的特点,从政治素养、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人员的分配,量力任人,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降低管理难度。最后,严格把好材料关,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施工组织,从而保证施工现场井然有序,使工程项目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只有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才能获得满足适用要求的项目工程,才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2.2综合质量管理
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工程技术、外界环境、工程管理等,其中施工顺序的合理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施工管理工程中,要分析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施工程序。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能够影响质量的因素加以规范,保证工作场地整齐有序、保持通道畅通、提倡文明施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保证手册,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从而建立更全面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系统化,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一种途径,施工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具备项目施工所必需的技术,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以促进施工人员的自我提升。另外,还可以采用奖励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措施同时都能提高工程的质量。
2.3优化体制系统
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避免专业素养缺乏的人鱼目混珠,比如针对监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企业要及时听取监理部门的汇报报告,对不合理的项目加以纠正,同时要及时更新和维修施工设备。
要尽快落实项目法人制度,一个项目要有一个管理人员负责到底,而不应短期管理,影响项目的长期规划,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要进行综合整合,优化整体机制,加强相互的合作和明确各自的分工。
2.4全面减少环境公害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解决环境公害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要进行落实。一方面,要采取宣传等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环节监管,将环境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采用预制装配施工可以降低粉尘、噪声等对环境的危害,选择质量较好的工程材料可以防止有害气体的出现。
结语: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学问,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并会在探讨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施工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人为的或者外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并加快工程进度,铸造精品工程是施工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不断进步中实现卓越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尧.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
[2]朱思武.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科技信息,2010.
[3]王占明,谢胜利.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研究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1.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土木工程的管理与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也关系着工程项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加强思想重视,不断创新管理和控制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土木工程施工涉及范围广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动用大量设备。施工管理的科学与否,决定施工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进行。因此,土木施工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着施工质量和效率。
1.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力资源和物料资源全面有效控制的限制、全面检查施工质量的困难和安全责任意识的不明确上。另外由于工作量大,及时纠正施工偏差的难度加大,造成大面积返工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目前的制度和安全责任制都有,但是逐级减弱,到施工现场时工作制度和责任都变得相当模糊,从而造成管理混乱的状态。建筑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施工现场的良好秩序。如果在贯彻执行责任制时,施工现场的责任意识和制度规章都变得模糊,就会使管理于形式,导致质量不达标、甚至安全事故的发生。
1.2质量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责任者挂钩不紧密,是造成施工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现状容易造成施工单位的态度失端、粗心大意的不良心态,在不经意间降低工程建设质量。另外,设计者与施工者联系缺乏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比如,由于地方要求增加项目,或许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地质钻探不准确等引起的设计变更,而设计者又不能及时更改,并与各单位整体协调,就容易造成施工单位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干脆偷工减料,这样工程质量就失去了保障。
1.3体制问题
当前我国的项目法人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伴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施工建设的运行,法人制运作混乱,有的是集建设管理、筹资、运营和还贷一体化,有的则是筹资建设和运营还贷分属于不同单位管理。我国企业管理者又不能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这种短期化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各方面都有影响。同时,我国的土木工程监理机制还不健全,外加监理市场混乱的现状,对实施有效监督非常不利,抑制了其健康发展。
1.4环境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当今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如何将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进行合理规划。施工过程中会带来诸如粉尘、噪音、有害气体、杂乱的施工现场、废弃物堆积和高空坠物等,这些给居民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和生理伤害。企业单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施工管理中也缺少专门的环境公害问题管理规则。
2.施工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相应的突破点进行。在施工现场管理问题中,要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在质量管理问题中,进行综合质量管理;在整体体制问题中,优化体制系统;在环境问题中,则全面解决环境问题。
2.1 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工作,因为他们是直接参与施工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以人为本,避免人为失误产生的工程事故。另外,根据工程的特点,从政治素养、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人员的分配,量力任人,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降低管理难度。最后,严格把好材料关,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施工组织,从而保证施工现场井然有序,使工程项目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只有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才能获得满足适用要求的项目工程,才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2.2综合质量管理
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工程技术、外界环境、工程管理等,其中施工顺序的合理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施工管理工程中,要分析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施工程序。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能够影响质量的因素加以规范,保证工作场地整齐有序、保持通道畅通、提倡文明施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保证手册,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从而建立更全面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系统化,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一种途径,施工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具备项目施工所必需的技术,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以促进施工人员的自我提升。另外,还可以采用奖励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措施同时都能提高工程的质量。
2.3优化体制系统
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避免专业素养缺乏的人鱼目混珠,比如针对监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企业要及时听取监理部门的汇报报告,对不合理的项目加以纠正,同时要及时更新和维修施工设备。
要尽快落实项目法人制度,一个项目要有一个管理人员负责到底,而不应短期管理,影响项目的长期规划,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要进行综合整合,优化整体机制,加强相互的合作和明确各自的分工。
2.4全面减少环境公害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解决环境公害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要进行落实。一方面,要采取宣传等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环节监管,将环境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采用预制装配施工可以降低粉尘、噪声等对环境的危害,选择质量较好的工程材料可以防止有害气体的出现。
结语: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学问,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并会在探讨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施工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人为的或者外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并加快工程进度,铸造精品工程是施工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不断进步中实现卓越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尧.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
[2]朱思武.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科技信息,2010.
[3]王占明,谢胜利.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研究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1.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关键问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discipline, the civil engineering has become a rich connotation, category complete, relatively complicated structure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se issues, the last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土木工程的管理与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也关系着工程项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加强思想重视,不断创新管理和控制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土木工程施工涉及范围广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动用大量设备。施工管理的科学与否,决定施工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进行。因此,土木施工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着施工质量和效率。
1.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整个工程保质、保量、高效地顺利进行。下面主要详述其中的施工现场管理问题、质量管理问题、整体体制问题和环境问题。
1.1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力资源和物料资源全面有效控制的限制、全面检查施工质量的困难和安全责任意识的不明确上。另外由于工作量大,及时纠正施工偏差的难度加大,造成大面积返工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目前的制度和安全责任制都有,但是逐级减弱,到施工现场时工作制度和责任都变得相当模糊,从而造成管理混乱的状态。建筑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施工现场的良好秩序。如果在贯彻执行责任制时,施工现场的责任意识和制度规章都变得模糊,就会使管理于形式,导致质量不达标、甚至安全事故的发生。
1.2质量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责任者挂钩不紧密,是造成施工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现状容易造成施工单位的态度失端、粗心大意的不良心态,在不经意间降低工程建设质量。另外,设计者与施工者联系缺乏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比如,由于地方要求增加项目,或许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地质钻探不准确等引起的设计变更,而设计者又不能及时更改,并与各单位整体协调,就容易造成施工单位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干脆偷工减料,这样工程质量就失去了保障。
1.3体制问题
当前我国的项目法人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伴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施工建设的运行,法人制运作混乱,有的是集建设管理、筹资、运营和还贷一体化,有的则是筹资建设和运营还贷分属于不同单位管理。我国企业管理者又不能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这种短期化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各方面都有影响。同时,我国的土木工程监理机制还不健全,外加监理市场混乱的现状,对实施有效监督非常不利,抑制了其健康发展。
1.4环境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当今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如何将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进行合理规划。施工过程中会带来诸如粉尘、噪音、有害气体、杂乱的施工现场、废弃物堆积和高空坠物等,这些给居民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和生理伤害。企业单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施工管理中也缺少专门的环境公害问题管理规则。
2.施工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相应的突破点进行。在施工现场管理问题中,要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在质量管理问题中,进行综合质量管理;在整体体制问题中,优化体制系统;在环境问题中,则全面解决环境问题。
2.1 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工作,因为他们是直接参与施工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以人为本,避免人为失误产生的工程事故。另外,根据工程的特点,从政治素养、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人员的分配,量力任人,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降低管理难度。最后,严格把好材料关,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施工组织,从而保证施工现场井然有序,使工程项目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只有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才能获得满足适用要求的项目工程,才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2.2综合质量管理
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工程技术、外界环境、工程管理等,其中施工顺序的合理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施工管理工程中,要分析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施工程序。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能够影响质量的因素加以规范,保证工作场地整齐有序、保持通道畅通、提倡文明施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保证手册,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从而建立更全面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系统化,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一种途径,施工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具备项目施工所必需的技术,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以促进施工人员的自我提升。另外,还可以采用奖励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措施同时都能提高工程的质量。
2.3优化体制系统
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避免专业素养缺乏的人鱼目混珠,比如针对监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企业要及时听取监理部门的汇报报告,对不合理的项目加以纠正,同时要及时更新和维修施工设备。
要尽快落实项目法人制度,一个项目要有一个管理人员负责到底,而不应短期管理,影响项目的长期规划,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要进行综合整合,优化整体机制,加强相互的合作和明确各自的分工。
2.4全面减少环境公害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解决环境公害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要进行落实。一方面,要采取宣传等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环节监管,将环境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采用预制装配施工可以降低粉尘、噪声等对环境的危害,选择质量较好的工程材料可以防止有害气体的出现。
结语: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学问,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并会在探讨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施工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人为的或者外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并加快工程进度,铸造精品工程是施工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不断进步中实现卓越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尧.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
[2]朱思武.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科技信息,2010.
[3]王占明,谢胜利.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研究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1.
[4]韦喜梅.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工程管理,2011.
2008年底,中海油提出将在2009~2020年间,主要针对上游的油气勘探及开发领域投资2000亿元,特别是要加强深水和超深水海域的勘探开发及作业能力建设。据说,中海油在南海已探明的地产储备达31亿吨油气当量,大部分位于深水和超深水海域。那么,中海油的发展规划对潜在风险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应对措施,有没有严格的考量?
中海油在深水油气勘探及开发领域的发展战略是否应该继续推行?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无论是从我国还是从全球来看,未来的油气勘探与开采都将以深海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我国的石油需求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快速增长,而且,现阶段能源需求是刚性的,这是由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在我国找到陆上大型油田的几率不断降低,而现有的大型油田又面临资源枯竭和开采成本增高的难题。相比较之下,如果技术进步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石油替代,那么开发程度很低的海洋必将成为未来油气资源开采的发展方向。同时,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也逐步缓解了深水油气开发中最大的瓶颈,即高成本问题。综上,中海油推出深水油气开发的战略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既然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制定科学合理、注重安全的发展战略,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首先,发展战略必须以硬件能力的构筑为基础,努力提高配套的软件能力。硬件能力包括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采的技术水平提升,以及相关设备的配套与完善。在这方面,与国际一流石油公司进行合作是捷径,也是中海油以往所采取的方案。当然,缺乏设备可以花钱买,没有技术可以通过合作引入专业公司进行作业,但改善管理能力与提升作业水平,应该是中海油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由浅海到深海的跨越,需要谨慎,可能需要通过参与更多的实际操作来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
其次,对中海油来说,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自身的技术与管理能力,是实现较快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引进国外能源企业合作时,必须对合作方进行全面能力的甄别。于事前保证合作方有合格的作业能力,并对其勘探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监管,严格保证安全作业,才是中外合作的机制健康良好运行的保障。
最后,深海油气开发伴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对环境成本的全面与深入考量,应该是中海油海上石油战略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中海油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必须在大幅提升产量同时,对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中的环境风险有一个全面评估体系,对可能出现的事故的预防、应对及事后处理措施有充足的准备。基于海洋生态体系的复杂性与脆弱性,一旦产生漏油等严重事故,所造成的污染及损害具有不可逆性。
【关键词】:现状;原则;流程;需求
当前,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破坏程度不断加深,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环境的恶化不仅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也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为减少和阻止生态环境的污染肆虐扩大,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施行,必须加快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一、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现状
1、外国环境保护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环境污染事件,都积极的制定相关政策,国际上对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就是提出建立地区紧急事故的意识和准备。1993年,美国提出了关于预防化学污染的计划,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建立海洋方面的预防措施。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还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比如,法国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当发生水污染的时候能够进行应急决策,能够很好的处理好水污染下的各种情况。
2、我国环境保护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系统也是在全球重视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环保部门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套应急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的预测、指挥,进行现场监测,应急处理等。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已经建立了污染事故监测应急系统,对一些复杂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能够及时的进行控制,防止进一步的恶化,能够在没有人为决策的情况下,根据以往污染事件处理的方法自主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污染事故做出应急决策。
二、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相关流程及原则
1、在不断鼓励相关人员创新思路进行环保监测系统应急系统的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1应急预防相结合。
将突发式的环境事故方案的创建作为重点项目,保障在出现环境污染状况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反应、处理,要充分保障人员调动的及时性,最大限度的降低危害。创建的应急系统应包括:(1)加强对重工业生产的预防;(2)将水源地的防护工作作为重点;(3)对企业的资料档案、危险品储存等详细记录;(4)为当地的重点污染资料建立资料库等。还要增强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演练,培养其应急能力,提高预防技能,将污染事故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
1.2、迅速处理紧急情况。
作为应急组织中的常设办公机构,应急办公室包含了环保部门的办公人员以及监测站的主要人员,对环保事业的日常工作有着很大帮助。其职责主要为:(1)应急预案的规划、制定;(2)技术储备的创建;(3)快速警报突发性污染事故,迅速处理一般性污染事故,及时上报严重性污染事故。在环保工作中,要将防患工作作为基础,事故发生后的及时处理作为保障。事故发生后,要尽快将讨论后的方案实行,使事故得到解决。
1.3与政府部门协作处理。
对于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单靠企业或单一部门的力量通常难以使问题得到最佳解决,为使事故得到稳妥、及时的处理,应及时上报,在政府的领导下综合各个部门,互相合作,各司其职,尽快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危害。
2、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相关流程
2.1日常突发污染事件监控预警。对突然性污染事故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并实时监控。在环境污染频发区或者可能存在环境污染事故的地区,进行日常监控,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以降低危害。
2.2突发污染事件的现场处理。在对突发污染事件的现场处理时,应注意利用检测仪器设备等对污染物的来源准确检测与判断,确定污染物,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并估测其污染程度。
2.3应急系统的指挥工作。对于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处理,相关人员必须保证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例如应急接警、调派设备车辆派遣人员等,使应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4灾后评估系统。在有效控制好环境污染事故后,需对其进行灾害评估,既可以把握灾害的损失程度,又可以总结得失,为恢复提供有效计划和充分依据,以减少或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三、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应用需求
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使得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建立一套高效严密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虑到与监测、综合应急、政府等系统合作,完成网络互连,在系统需要方面以先进的系统框架和灵活的接口标准为主,保证良好的数据共享。此外,运用此系统,可以更加方便的收集环境参数、污染源的音频视频等数据,经整合分析,到网上,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最大保障。
2、系统应具有迅速分析、制定应急预案的功能。由于环境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突发性,在事故发生时,系统运用此功能可以及时做出反应,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整合,将自动制定的应急预案投入到应急处理中。
3、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挖掘能力十分重要,可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当地环保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和理论指导。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严重束缚着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加大对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应用,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工作实践经验,不断鼓励相关专业人员开拓思路,创新理念,推动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总之,我国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比较简单的层次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此进行革新,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又会使资源和环境容量禀赋状况难以支撵自身持续发展的国家,选择通过开放程度的提高,避免和化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从而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活动规模及实力的不断扩展和提高。因此,作为全球问题之一的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而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污染具有扩散性因而具有跨国性,所引致的全球环境关系问题日渐突出。因为环境恶化会损坏国家存在的基础,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从长远来讲是没有国界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出其可持续极限的现实。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就是污染转移。即直接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些跨国往来形式,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明在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要素使用的不可持续性,即一国可能在以其他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经济交往中体现出的环境烙印深嵌于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而使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得到加强。从目前来看,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到由于环境问题的流动性,使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危机具有跨国性,导致不太可能单纯或主要依靠一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同时,不断出现的污染转移、垃圾及各种废料的跨境倾倒现象,使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需要国家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形成在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上,把所有国家纳入其内的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环境保护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环境问题国际公约的产生以及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国际化趋势加强。《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国际环境合作的开始,到以后更加专门化的《关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合作协议》、《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的《巴塞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等,1992年的《里约宣言》仍然将不损害国外环境作为国际性责任准则。姑且不论全球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果,但从这些努力的行动中,至少应当肯定的是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行动纲领为标志,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达到空前的程度。能够充分证实这一判断的依据是1992年《里约环境宣言》和《21世纪议程》颁布的前后,全世界所签署的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达180多项。这一方面说明保护环境需要规则的制定和行动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说明进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而艰难。特别是在各国环境保护程度和环境保护能力具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难免存在环境保护的履约程度、时间和范围等方面的不同,致使国际协调活动凸显必要。
由于任何协约的履行过程都是各自国家利益让渡或协调的过程,而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纷争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形成妥协或一致的过程有时漫长和艰难,从而使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它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等问题,但由于立场上的重大差异,美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激烈交锋,欧盟赞成这一目标而美、日等国都反对。其结果是大会提出妥协方案,建议不再提具体减排目标。因此最终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妥协的产物。但终究以所有发达国家《公约》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而将美国纳入其中就是一大问题的解决。同时“路线图”更强调了国际合作,即依照《公约》原则,特别是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考虑各方社会、经济等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坚持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国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的履行及实现。可见,每一公约与协定的通过都体现着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全球意识和国家领域的政治承诺。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环境运动中的作用程度各异。尤其是在环境运动中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环境行动,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政府依靠强大的力量和政策法规,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更趋于理性与制度化,以替代初期的频繁发生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及国家间政府组织虽然以其权威颁布着各项法令、法规和相关文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政府保护组织从中仍然发挥着推动、敦促、协调、沟通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
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五、环境质量上的国际差距,成为中国关注国际环境问题的理由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2003年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SO2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了评估世界各国或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被评估的国家或地区中,芬兰居第一,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第12位。而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的环境质量差距还表现在目前中国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一)从能源消耗强度看,直接反映能源消耗的能源消耗强度指标的比较情况是,2003年按汇率计算的中国单位GDP一次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2倍,是世界能源消耗强度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的5-10倍。其能源利用效率在6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53位,靠后的位次说明资源消耗强度大,资源利用粗放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二)从水资源消耗强度看2003年在13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于第100位和第89位。靠后的排名同样表明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比较粗放,与发达国家形成9―99倍的差距,是瑞士的99倍。是美国的9倍。(三)从钢材消耗强度看,中国单位GDP钢材消耗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78和2.11倍,在96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居第94和第93名。此外,从水泥消耗强度与有色金属消耗强度的国际比较更体现其状况的严峻性。因为中国的单位水泥消耗强度和有色金属消耗强度的指标值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参排的国家和地区中分列倒数第三和第一,说明中国消耗强度较高。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标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