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机械类实习小结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机械类实习小结

第1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32-02 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荐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帮助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学院均将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顶岗实习实施与控制是指在实习全过程中建立校、企、学生三方有效沟通机制,以达到监控并保证实习质量这一目的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有其自身特点。机械类专业适用面广,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能源和节能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才需求遍布机电、数控、钢铁和汽车等制造行业,而这些制造业在京津冀地区都快速发展。通过对本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够一次性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不多,且工作内容会随其经营或生产的需要而变化,所以这些企业不适于集中、大量地接受机械类学生顶岗实习。但这些少量、工作形式灵活的岗位反而对从业者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所以这样的岗位往往只邀请优等生去参加顶岗实习,并多数带有培养与挑选后备人才的目的性。被调研的企业中,也有许多资质良好的大、中型国企与合资企业,可以一次性提供数量较多的、岗位类型和技能要求相对稳定的实习岗位。这些企业资源配备完善、技术先进,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现场组织教学活动,便于实现实习教学目标。所以,这类企业可以充分体现集中实习的优势,多数具备与学校建立可持续顶岗实习合作的可能。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是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建立由学校、企业、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校企双方有专人负责联络,处理具体事宜,使顶岗实习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应该是各系部、各专业的常设机构。学校参与人员建议系部领导牵头,涵盖专业辅导员、专业骨干教师等;参与企业应是与学院建立长期、稳定顶岗实习合作关系的、能够包含机械类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多家代表性企业。企业参与人员建议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负责高校招聘的人员牵头,包含企业指导实习人员;家长和学生代表应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在实习人数较多的企业中选取,并要求其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2.制订顶岗实习管理文件。为加强顶岗实习的内涵与管理,学院应组织以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修订完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职责》、《顶岗实习考核细则》、《学生顶岗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守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流程与成绩评定的管理方法,规范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并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文件,进行具体规范与要求。

3.构建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系部提供顶岗实习学生名册,分各专业召开顶岗实习学生专题会议,具体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业余时间和宿舍管理、实习现场管理、学生健康心理咨询和辅导等。

二、规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程序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一般应该包含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任务同时开展,专业要求毕业论文内容和顶岗实习内容相关,对于较难实现的,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在实习中注意观察,找到论文写作的方向,搜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完成论文,这样可以使论文避免抄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论文质量。

(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开始前应完成以下工作

1.接受学院系统、全面、仔细的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培训,弄清顶岗实习开展的步骤、方法、要求等,每名学生都应明确实习的全局性安排、时间进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

2.完成并上交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协议格式由学院或系部统一制定。学生自行打印后,填写自己信息,与所在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如多人在同一企业实习,可集中填写后与企业签订1份协议,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3.领取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由学院统一印制,每名学生离校前领取一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顶岗实习基本信息、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结、实习考核与评价等。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应上交以下材料

1.完成顶岗实习手册。填写顶岗实习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联系方式和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主要任务等;按实际实习时间完成顶岗实习周记;撰写顶岗实结报告;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填写实习考核与评价等内容。

2.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院或者系部制定的要求。

三、依托就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顶岗实习需求

对机械类专业而言,就业企业是最大最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就业企业指导教师同学院指导教师实习期间共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践,共制订培养方案,并对学生进行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液压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

参考文献:

[1]吴贵才.高职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2]何冰.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顶岗就业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3]邱丽芳,等.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4]靳建峰,等.浅谈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教学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机械类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18-03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新定位,即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八个字鲜明地写在职业教育高高飘扬的旗帜上[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2011年至今,我院机械类专业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依托地方装备制造知名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集聚校企优质资源,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坚强基础和有力保障。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1校企合作体制框架建设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教育部提出的重要建设任务。《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目标是:"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应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推进并深化校企合作工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

结合南通职业大学是地方办学的性质,校企合作体制建设采用理事会模式,代表地方政府的学校领导为理事长,相关企业为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代表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组成理事会。通过理事会章程决定其组织结构、工作机制和议事程序,确保校企合作共建目标的实现。校企合作体制框架包含理事会、院部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团体三层机构。理事会是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决策和领导机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策划与日常管理,实现校企合作常态化管理职能,保障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目标与任务的全面完成。院部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是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实施机构。重点是依托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建设),组织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等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科技服务、继续教育服务等。校企合作团体建设是校企合作办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措施。校企合作办学中要汇集校企各方优质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化整合,为使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提供资源支撑。

1.2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机制就是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与方法。建立专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赢、资源多元投入和合作工作常态化等四个机制制度体系,是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主线[2]。

通过建设校企人才共育机制,将校企合作深入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构建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现所有学生接受半年以上的企业生产顶岗实习。二是将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教学质量等纳入学院教学规程,指导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源多元投入机制,建成资源多元投入的实训基地及其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企业和学院资源优势,共同建设 "校中厂"和 "厂中校"实训基地,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通过建设校企合作的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共同开发合作项目,成果共享。企业参与学院建设,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参与企业科技项目开发,既锻炼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同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进步。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共建并共享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资源更好地用于学生实习和员工培训;校企密切联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和职工在校培训的过程全面可控在控[2]。通过建设合作工作常态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常态化管理,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组织的常态工作机制,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在这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下,我校实施了"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授进企业,学校与数百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策划、管理、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完成。机械学院在校企合作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院与南通地区知名企业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南通科技机械学院",并顺利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建立了组织机构,校企双方对合作发展南通科技机械学院的重点达成了共识:(1)巩固扩大南通职业大学实习基地建设;(2)与南通科技数控机床研究院共同开发科研课题;(3)校企共建集教学、培训和生产于一体的"校中厂"和"厂中校"式的实训基地;(4)进行"订单班""冠名班"双导师制的深层次办学模式的合作;(5)聘请南通科技的精英技术骨干担任客座教授,参与教学与专业建设;(6)校企共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每年由学校进行企业职工的培训,外派师资到企业锻炼。

2.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2.1 实施"顶岗实习",校企共育人才

在我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在毕业前需进行半年以上的生产性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的适当岗位上边学习、边进行生产实践工作,学生在企业中有较为固定的岗位,不仅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还要接受企业委派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老师傅"指导,同时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适应企业的运转方式。这样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为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强基础。在这期间,学校老师与学生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时,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恰当评价,学校老师结合企业的评价评定学生的成绩。学校根据企业实际要求及学生的实习效果改进教育教学工作[3]。

2.2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实训体系

高职机械类专业实验实训体系依据核心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建立培养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的实验实训体系。首先根据机械制造类的共性能力要求,通过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为辅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配备常规设备,对硬件要求基本一致,可以对实训基地的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实训基地利用率的最大化。其次,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训练需要技术先进的设备,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要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因此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校内实训基地为辅进行专门技能训练的设计。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先进设备、制造技术、兼职教师和企业文化等资源进行校外实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机械专业通过省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央财支持重点专业建设、省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加大经费投入,同时积极引入企业及社会资源,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建立"校中厂"式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着重训练学生的技术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满足基本技能和部分专门技能训练的目的。联合地区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专家,系统设计基于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环节,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校中厂"式的生产性车间,在校内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工作岗位、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将课堂建在生产一线,结合生产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同时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编制实训标准和实训指导手册,实现技能实训与岗位要求的对接。力求基地的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设备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形成一个具有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加工、检测、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具有职业氛围的"校中厂"式的校内实训基地。

(2)建设"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主要训练学生专门技能、培养拓展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主要场所。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以及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产品来完成相关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实现"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在其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选取企业中真实的设备、产品等同时又适合训练学生技能的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力求满足一专多能的要求,即在满足一个项目实训要求的基础上,应能同时进行其他实验实训项目的要求,从而各项目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4]。

2.3 以企业管理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管理建设

首先加强实验实训机构建设,通过成立实验实训管理委员会,对各实验实训基地配备各层次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实验实训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金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加工三个车间(基地)由专(兼)职人员担任车间主任,按照企业车间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员工管理、物流管理、安全管理等对车间进行综合管理,形成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提高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并且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加强实训基地"5S"现场管理;培养团队及合作精神,提高师生的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实践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管和考评。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兼)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充分利用机械制造综合实训基地教学和生产的条件,结合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制订了校内专职教师定期到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和开发为切入点,利用寒暑假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级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骨干教师必须获得钳工、数控操作、技能考评员等方面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从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担任兼职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对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受聘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考核,重点检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的程度,实行等级评价、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5]。

4.结语

高职教育由于其"职业"的鲜明特征,必须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办学,"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政府倡导下,校企双方都应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途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本原则,研究合作模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理念,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 职业技术教育,2011(28):5-10

[2]许戈平,胡亚春.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2012(01):81-83

[3]魏文杲.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科技资讯,2012(32):182-183

[4]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7(01):113-115

[5]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8(17):19-21

基金项目:(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改革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11JSJG375), 主持人:王磊,李业农

第3篇

关键词:机械 实训 教学 生产

一、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机械类专业第一年开始开展钳工实训,主要训练学生掌握钳工常用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机械加工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特性,包括力学性能和机械加工性能;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选用原则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用途选用不同的金属材料;能够对简单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学生通过实训树立安全意识、团队意识和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的优秀品质等。

第二学期开设的实习项目是普通车床加工,主要要求学员掌握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运行特点,能够进行简单工件的加工和设计图样的识读,掌握车刀的选择方法和磨刀等必备技能;能够对车床进行简单的保养和维护,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对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故障的排除和设备的维护。

接下来是开展焊工实训,要求学生掌握1~2种常用焊接方法,能熟练使用两种以上的焊机,能在操作的过程中对人身进行防护等,并能够进行焊接效果的检验和测试。

在校期间,学生还要定期下厂实习、顶岗锻炼,参加与企业生产一致的实习训练,为就业打下基础。

二、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校的校内实训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和管理方案,但是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首先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会失去新鲜感,产生厌烦情绪。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容易产生损坏实训设备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的现象。在车工实训时,就可能发生因学员操作不当造成车床损坏或割伤手指的事故。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安全问题和巡回指导,但是当学员自身的注意力不集中时,这类情况就会出现。

其次是学生实习的产品合格率太低。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除了因为学生操作技能不熟练或设备本身的问题外,就是学生实习态度的问题。当一个工件成为废品时,学生就失去了成就感,接下来就会失去信心,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废品率大大提高,最后甚至失去实习兴趣。

另外是耗材问题。每到开学初期学校都要采购大量实训材料并进行设备更新,而一个学期结束后,实训车间会产生大量的实习作品,这些作品的归宿就是废品收购站,因此如何将学生的作品变成企业需要的产品,将更新后的设备重新利用,就成为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训管理工作需要探讨的课题。

三、将消耗性实训转变成生产性实训

为了使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和企业岗位的技能特点,机械类专业的实习要将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习要贴合企业实际,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来开展,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开展必要的理论学习时,要避免抽象和枯燥的说教,做到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潜质发挥出来,树立起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讲解示范,学生只是被动听讲,学习效果不能满足现代机械类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大胆改革和创新课堂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存在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把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传授出去,让学生乐学和爱学,润物无声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和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避免学生出现厌学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例如,在进行轴类零件加工时,工艺卡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作用只是点评和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刀具和量具,自己决定切削量。学生的工艺卡由小组审核,教师只做必要的点评和指导。

在作业过程中,由学生来验证工艺的合理和科学性,不断完善工艺步骤的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教师要整合课程内容,将教材中多余和非必备内容进行整合和删减,注重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项目,让学生钻研和探讨,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要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差异化考核,遵循教学的规律,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实习要考虑成本控制,例如在车工实习时,可以承接本地企业工厂的加工订单,让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进行工业产品的初加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建立对加工产品合格率的概念,同时还可以为学校开源节流,降低实习成本,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当然这种实习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参与和合作,在开始起步阶段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这种实习模式一旦确立下来,就会多方受益,这样学校就可以将单纯消耗性实训变成生产性实训。

四、实现学生在学校实习的技能与企业生产技能衔接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入职以后,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生产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将在校学习的技能转化为工厂生产岗位的技能。专业不对口是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但学校的实习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差别、管理制度的差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顶岗实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角色转变为工人,通过企业锻炼,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适应企业环境。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引导,学生的心理可以向产业工人转变,做好毕业即是就业的心理准备。同时,企业的师傅与学校教师开展交流,能够带动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为学校培养一批技能扎实的专业课教师,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