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贵州省盘县大山镇中学553507)
“数与式”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主要是注意它的性质、运算法则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准确的运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现以“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课来说,我们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关注本节课的重难点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的拓展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是学生在小学的计算从来没有遇到“正负号”和“绝对值”的问题,学生在有理数加法运算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还是异号两数相加)。
2注重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
在我们身边的实际例子中,如平时走路时有前和后之分;在打篮球时,投球时篮球有上升和下降之分;在乘坐电梯时,电梯也有上升和下降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以这些实际例子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探究,把身边实际例子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多个式子,让学生进行讨论、分类,利用数学归纳法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关注有理数的加法难点的突破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要用途
1.开发多元化的智能模式。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所使用的资源基本上都是以简单的人物角色为主,通过基础的词汇和句子的扩展,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目标。将数字化故事叙述与初中英语教材结合起来,不但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求,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一些词汇、句子以及常用对话句型串联起来编成一个小故事,再借助多媒体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丰富故事,制造出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得到更多的发展,不局限于当一个乖乖的知识接受者。
2.强化多媒体应用力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方法,可以强化多媒体应用力度,让学生在接触到多媒体所发出的信息时,学会疑问、思考,进行选择性接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制作属于个人的数字化小故事,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便能慢慢掌握更多相关的技能,掌握多媒体技术与所学内容最佳结合点,以及如何将真实情感融入其中。
3.有利于英语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可使其学科资源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得到最大化的整合和优化,形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展示平台。在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完成相关的数字化故事的制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需要通过网络去收集相关资料,对信息进行准确筛选和整理,才能将其与所学英语知识制作成数字化故事,再将制作成果分享给他人,此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应用中的设计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师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加强学生“课堂主人”意识,并鼓励学生加强其自身的主体认知,在实际过程中要思量学生主体的地位以及作用。因此,教师需多鼓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从选题到作品完成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更突出。
2.接近实际原则。初中生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在设计数字化故事叙述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选取与实际生活接近的主题进行商讨。如此一来,在熟悉的主题上,学生能产生更多的想法,更好地将自身掌握的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创作出生活化的数字故事作品。比如在学习“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这一单元时,这个主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作为数字化故事制作的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周末生活制作成生活的数字化故事。
3.多感官参与原则。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能力,缺少其中一个,都会对英语的实际运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英语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时,也要遵循多感官参与的原则,教师所设计的内容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共同参与。比如在学习“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时,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电影院制作一个数字故事作品,自己通过网上查资料和实地考察去搜集相关材料、动脑思考与探究、构建故事板、录制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以及展示数字故事的作品,由始至终主动参与。
三、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完整的数字化故事叙述一般有如下五个步骤:
1.选择恰当的学习主题。主题的选择是学生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的第一步,因此故事学习主题的选择是否恰当将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故事情节并非越曲折就越好,故事主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重大活动和当前社会新闻热点,这些主题更贴近学生本身,容易吸引学生对其展开研究和创作。而且这些主题来源于学生熟知的环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创作的源泉,才能形成丰富立体的作品,分享作品时也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因此,在学习主题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内容作为故事主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中来。当前的电影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学生在空闲时间都会和朋友、家人走进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各种热映的电影也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讨论话题,当在教学“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时,就可将此作为学习主题。
2.制定正确的学习方案。团队合作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了英语学习主题“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后,由于当地的电影院数量也不少,可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合作来制定正确的学习方案。比如影院的实地调查的地点和时间安排,调查之后的数据统计,数字故事的制作等等,都要事先有一套正确的方案,将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内容落实好,通过大家的力量将这次英语活动完成好。
3.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开展英语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将数字化故事叙述融入其中,如此才能让学生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英语水平。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盲目操作。因为学生对于数字化故事叙述还是很陌生。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便能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做无用功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付出心血和时间之后能得到较好的成果,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成绩感,以此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得出,在初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中,数字化故事叙述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整个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从主题的选择到作品的整个过程,教师只在必要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的选择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开始,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中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来引导学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的选择。主题确定后,学生们自由结组,教师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再适度调配,使得每个组都有擅长组织、写作、朗诵和电脑操作的学生。
计划的拟定包括时间的安排和活动的安排两个大的方面。在时间安排方面涉及数字故事作品制作过程中每个步骤具体时间的制定,整个数字化故事叙述所需时间的整体规划。活动的安排包括人员的分工方式、脚本的策划等。
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学生们围绕所选择的主题,可以单独进行学习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甚至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参观、讨论、阅读、调查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遇到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搜集到的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编写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脚本,配以一定的音频素材或个人解说,形成各自的数字故事作品。作品的形成实质上是学生知识、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仅仅从识记知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
数字故事作品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交流的形式可以是班级内部的展览、竞赛,也可以通过网络扩展到班级以外的其它地方。通过将数字故事作品展示到小组以外的区域,有利于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反思,便于找出数字故事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以下是本班故事叙述的课程试验实例。同学们先从英语教科书中的主题、社会当前发生的事件、学校重大活动、教师提供的主题、社会新出现的议题等方面,自主、公开决定选择了他们最感兴趣的主题“环保的城市”。按照之前的活动进程表,由A同学主要负责与数字故事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背景音乐的查找工作。由于网络资源的瞬时性和复杂性,为防止同学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出现迷航的现象,在资料搜集之前,笔者示范了查找图片信息并对搜索到的图片信息进行重命名、归类的方法。
在此次数字故事作品的创作过程中,A同学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各种数字化故事叙述资料的搜集。她和同学们查找到的图片素材有:森林、草地、家用电器、电池板、风能装置。背景音乐有:春风、雨林深处、梦开始的地方、永恒的记忆等。展示作品是数字故事作品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展示的过程中,小组内部的几位同学要开展评价,组间的同学可以开展小组互评。学生所做的数字故事的思路是减少碳排放,经过商议,他们决定把数字故事作品的首页制作得简单一些,能有效地说明数字故事的主题是“低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27-02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于是,初中数学教师作为一支较大规模的群体,将顺应潮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将凭借粉笔、书本走天下的时代已告结束,同时进行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对教育信息化与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分析当前存在的重点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教育信息化对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既指运用现代的先进信息技术,也指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的更新与变更。处于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将新型教育体制下要求的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研究透彻,同时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理解其精华内容,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
2.具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在现今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将时代生活与数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达到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的目的,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具有协作研究的能力。顺应现今趋势,“教育即行动者”已经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进行教学与研究成为了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互相交流,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题,分享教育心得,收获他人好的教育手段。
4.具有设计、组织资源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将自己执教的课程知识钻研透彻,还应该熟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将教学过程设计变得富有乐趣,进行高效能的组织教学。“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现今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进行必要的改变。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以及代言者的身份近年来屡屡遭到质疑,“一桶水”的教师已经被时代洪流所淹没,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知识才能的教师。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才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与教师主体之间的关联产生了错误理解。首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误以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就是新时代的数学教学,致使数学教学的本质受到忽视。再者,也有忽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有利作用,而故意夸大教师的认为作用。因为在传统理念的作用下,一些教师可能会对信息技术化进行思想上的抵制,并且认为信息技术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辅助,可有可无,那么这些教师必然会被时代所摒弃。“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
2.信息技术能力低下。在现今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拥有信息技术技能已是判别初中数学教师的一种基本方法。许多教师都已了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科研的巨大作用,并且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因为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大都能力低下,若是仅仅依赖于这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造成严重的信息设备浪费。
3.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知识。美国学者PunyaMishra和Mattew J.Koehler提出了关于信息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专业知识:它是集学科知识、技术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于一体的动态整合产物,也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具体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高度综合的知识。在现今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对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不言而喻,但是却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忽略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要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替代品,替代传统黑板和书本,仅仅生硬的使用,这是对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巨大误解。
4.教师培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现今通过“培训班式”和“专家讲座式”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班式”主要侧重于对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设备运用方面。培训的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不能很好地影响数学教育教学,致使有人指出这种模式只是造出了一群有技术没有思想的教学“机器”。“专家讲座式”是指通过外请专家来讲授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等经验。但是也存在局限性,若是专家离开,就会缺少一些实际指导,而且仅仅知道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难以运用。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师主体性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由于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抽象的数学理论与逻辑性极强的思维方式,使得作为基础教育存在的初中数学,在教学中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维能力,并利用一些数学活动实现。同时,教师的主导性还应该具有适时、适度的特点,以此来避免学生思维的局限。与此同时,初中生的思维模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逻辑抽象过渡的阶段,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总是难以理解,相对枯燥无趣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展示出来,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
2.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第一,应该营造良好并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师素养提高的教学氛围。通过对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发,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素养提升的前提。建立完备的奖励机制,进行教学评价与激励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师相互激励、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素养。第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信息化培训活动,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叙事反思技术等。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反思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47-03
2011年9月7日至26日,我有幸在保定学院参加了河北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回来以后又参加了三个专题的网上学习研讨。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讲座引领,有教学实地考察,有学员互动交流。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大,提升了教育理念,夯实了专业知识,开阔了教学视野,更新了数学观念,增长了教研技能。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示,更让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由衷地感叹教育的天空如此湛蓝高远,三尺讲台如此绚丽精彩。通过培训,我备感教书育人的责任厚重,在这份厚重的责任面前,我愿为之上下求索,奋斗不息。现将培训学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例如:如何解放学生?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如何进行双基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越来越困惑、烦恼着我的教学。我带着困惑和烦恼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得到教师指点和引领,使我对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新课标研制组组长王尚志教授讲的《整体把握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王教授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沿革、实际需要三个方面讲解了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特别谈了当今认识数学新课程变化的三个基本视角――数学视角;教育视角;学生视角。
(一)从数学视角看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鼓舞和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数学是科学、理论、语言、工具、技术、文化、伙伴。
(二)从教育视角看数学
数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关注那些将会成为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的人,更需要关注确保国家将来的劳动力需求,无论在足够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的熟练上都应该超过现在。建立适合所有人的良好数学教育,是国家利益所需要的。文科、工科、理科等不同专业方向需要不同的数学,不同人对数学需求的不同,在数学发展不同。
(三)从学生视角看数学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不仅学习知识的本身,还要掌握认知的手段;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这些观点与提法,使我加深理解了解放学生的含义。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思想。有关新课程理念要告诉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学习资料的典型性,以及如何用学到的知识和智慧去创造未来美好的人生。从我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如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教师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对于学生来讲理想和思维决定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同时,我觉得我们要围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转变教育升学观念,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
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课程教材研究员章建跃教授作了《有效改进课堂数学》报告。章教授首先介绍了课改的基本共识,就是教育的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强调“启发式”讲授,突出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接着,就有效教学话题谈了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引进概念不自然。2.缺乏问题意识。3.重结果轻过程。4.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5.机械模仿多思维少。
听了章教授的讲座,我真正认识了三维目标,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一味套用三维度,凑三维目标是盲目的,是对三维目标认识的扭曲。通过学习、反思,我总结了自己看法和观点,完成了论文《关于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思考》。我清醒地认识到,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有内在统一性的,是交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教学目标是落实课程目标的目标,其设计应遵从“最近发展区”原则,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确定。要聚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能力、理性精神。不要机械套用三维度,凑目标。
此报告无疑是对当下教育教学弊端的一次警钟,更是对一线教师落实三维目标的一次拨乱纠正。
又如,保定学院黄英副教授讲的《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专题报告。黄老师借用很多实在的教学实例形象地简述了双基教学对数学教育的作用,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既不能把中国教育成功一律归功于双基教学,也不能把中国教育的缺失一律归罪于双基教学。我们应在双基十分坚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不能为搞创新而丧失了坚实的基础,也不能因强化双基而禁锢了思维能力和淡化数学思想的培养。我突出的感觉:我们对双基教学认识不够深入,对课改改什么不很清楚,留什么也不清楚,过去教学过于注重双基忽略创新精神培养,现在又过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双基培养。课堂上讲的不够,练得不牢,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得基础知识理解不深。
几位教授站在新课改的前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现状给学员们一个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梳理,让我们找到了课改与实际教学的结合点,使我们从新的高度客观地、理性地认识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理念。
二、加深了对数学教学的理解
我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真心感谢培训老师的点化引领,特别是河北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保定市高级教研员徐建乐老师的讲解,徐老师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法研究,长期扎根数学课堂,有理论有实践。很多提法值得我学习。他在《进一步理解新课程下的教与学》指出:
1.对数学教育意义的思考,要从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教育性思考。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数学知识学习中,人的智慧、情感都要获得发展。
2.对教学的思考,要关注学习理论的学习;要关注默认知识的理解;要关注思维方式训练;要关注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关注弗莱登塔尔教学原则;要关注教会学生会学;要重视合情推理;要重视直观;要注重内容呈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要注重数学的认知规律。
3.“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要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
4.我们要为了理解而教;教学的过程对非智力因素要给以关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领域的开发不可或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是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重要的因素。
这些观点让我深深的懂得:数学知识赋予了数学思想,便有了数学灵魂,便彰显了数学的生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生命延续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和数学素养积累、开发、提高的过程。数学教学不能失去本色!
三、增强了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学然后知不足,过去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水平,很优秀。听了保定三中分校高级教师章巍《把握数学本质,打造有效课堂》的精彩讲解,我突然感到心痛!在日记里我是这样写的――有一种痛叫黯然无声却痛击半生,半生的痛曾是无谓的伤害,这伤害曾令我恍惚自豪。这痛便是教学的心痛,这痛是今天才感觉到,这痛令我半生的教学成绩忽略为零,面对你,我的小老师,我觉得我像是没有进入教学的学生。章巍老师年仅二十七、八岁,在全国做过无数次示范课,多次参加世界数学年会。面对他优异的成绩我自惭形秽,聆听他对数学教学高深的见解令我由衷敬佩。如他由实践总结出的:
1.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寻找数学知识恰当的教育形态,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型态和教育形态。把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是所有数学教师的责任,把火热的思考变成冰冷的美丽是理想的数学教育。
2.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很重要,教师过早介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就在教师的所谓引导下逐渐下降。教师对学生思维支持与帮助应是隐性的,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近似于在发明创造;教贵在度,学贵在悟。
3.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常常是教师自身低效或者无效劳动造成的。
小小年纪有如此丰富的经验,真的很佩服!从他身上我看到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的化身。我感到学习的急迫!不学习不提高就是落伍,专业知识不更新就是低效教学,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是课改赋予的使命。作为骨干教师要处于领先地位,就要学习在前。学习改变观念,观念决定成败。
四、增长了教科研技能
参加培训是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次重要经历,更是一次教学技能的提升。
从保定学院韩素兰教授讲解的《求解中学教师科研难题》中,我学到了选取适宜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抓住有价值性、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的小课题,运用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总结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进行研究。学会小题大做,需要“胡说”“八道”。
从保定学院周和月教授讲解的《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我学会几何画板的操作方法,几何画板使几何图形通透灵性,体会到了几何画板带给教学的直观和效率。
从保定学院沈建平副教授讲解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研讨》中,我学到基于数学文化的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技能、学会了基于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明白了探求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背景知识的过程。
从保定学院庞晓丽副教授讲解的《创新教育下的课堂――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发现》中,我学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方法,了解了数学课题学习的内容,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探究学习、数学主题阅读,学会了数学课题教学模式。等等……
另外,通过网上近90个小时的听课观摩,反复学习了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学校吴文丽老师主讲的《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诊断与教学调控》;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王玉起老师主讲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北京十二中初中二部杨竞老师主讲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我掌握了诊断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提问的技巧,强化了习题课的思维程序教学。
五、网上论坛,取长补短
关键词:刘兰芝;个性化语言;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12-01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初中数学教师总是习惯采用题海战术,想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数学习题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予以重视,致使学生在大量数学习题练习过程中因未彻底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基础薄弱而无法从数学基本概念入手,对解题思路加以分析,对解决方法加以探索。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解题的效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做好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下面笔者从几方面谈一谈如何搞好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一、有效引入概念,为搞好好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调动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实现数学概念的有效引入。在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也就是要鼓励学生在掌握已有的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经历发现概念的最初阶段,让学生联系概念的现实原形,引导学生分析属性,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
2、借助学生熟悉的图形,引导学生抽象出概念,实现数学概念的有效引入。在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看得见的实际物体或模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抽象出一些概念。例如:在讲“角”时,先让学生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以及圆规的两条腿等,通过实例再抽象出概念。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恰当地引入数学概念,使学生可以对数学概念加以深刻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二、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促使概念的形成,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1、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促使有关概念的形成。自主探索,形成有关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或原型的本质与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这将比老师讲解更有影响力。
2、想方设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情景,促进概念的形成。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还应当创设好情景。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节时,学生对“围城”一词有困难,我特别让学生准备了长10厘米、6厘米、8厘米、1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的三根摆成三角形,在摆平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用10厘米、1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0厘米、16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这样借助图形,学生就从直观上感知了“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因此,学生对三角形的这个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故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三、准确表述数学概念,体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基本属性。对于一个重要的概念,要求学生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掌握基本属性,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概念的基本属性,同时能够找出具体的例子,证明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杜绝死记硬背。比如:讲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概念时,数学课本是通过“三线八角”引入的,当我们从中分析出三种有特殊位置的角后,就不再拘泥于三条线的原始图形,而要突出其位置特征。
2、表述数学概念时强调重点词语。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表述数学概念时,往往使用一些自然语言。比如:概括“直线公理”时,会讲“过两点可以做一条直线”。对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上述说法加以及时的纠正,指导学生准确复述这一概念,告诉学生应该这样表述: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有”和“只有”的含义加以正确的辨别,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灵活牢固记忆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1、指导学生对临近概念加以区分,使学生获得更加精准的数学概念。在感知几何图形时,学生往往会受到图形的一些非本质属性的影响,误把画在黑板或书上的标准图形看做本质属性,如:将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画在左方,底边画在右方时,有的学生认为它的两腰不在视线两旁,从而错误的认为,它不是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辨认有利于克服感知图形时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省中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2、指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加以对比分析,增加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例如,对于乘方与幂、解方程与方程的解、平方和与和的平方等数学概念,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而导致错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如:“乘方”和“幂”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求若干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后者是运算的结果。an表示乘方运算的式子时,读作“a的n次方”,表示乘方运算的结果时,读作“a的n次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加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五、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运用数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概念的运用过程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后者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问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运用数学概念。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给予数学概念教学高度的重视,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概念,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使学生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一、为什么数学教师要做研究?
1 个人发展的需要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师只要读懂了课本,会演算习题,就万事大吉,一旦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中或课外辅导时提出了“怪问题”,教师只要回答“这超出了范围”,就能抵挡过去,在讨论中,一些教师说,教师很少时候会想“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解法是如何想到的”之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题,教师如果是这样应付教学,也许能够过日子,但对学生、对个人的发展是没有半点好处的。
教师们说,如今可不同了,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提倡创新思维,提倡学生敢问、敢争、敢辩,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问倒老师的场面,例如,有位教师教完质数与合数后,顺便介绍了陈景润是如何克服许多困难,最终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上取得丰硕成果的事例,试图培养学生的自豪感、爱国情怀等,谁知刚说完,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啊?”该老师哑然了,作为中国的一个数学教师,连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恐怕有点说不过去吧。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作为老师,偶尔被学生的一些问题难倒,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某些时候,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或许比老师更广阔,但是,在数学学科知识这一块上,我们总不能老被学生问得汗流浃背,不然,你这个数学老师就太不称职了,一方面是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另一方面教师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在学生的心目中跑得无影无踪了,更为难堪的是你将面临下岗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
说得现实一点,搞研究,是为了我们教师自身的需要,为了不使自己老是处于被动,也为了使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威信,老师们应该时常搞搞教学研究,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2 教研的推动作用
教学研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百利而无一害,用数学的话说,我们可以把教师应做研究看成公理,它对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座的老师们主要聊了两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教师经常性做研究可以使自己成为名师,甚至是专家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是许多人一踏进教师这个行业就拥有的梦想,成为大伙都敬佩的教师,至少有一个好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老师,如果学识高深,博大精深,讲课的时候,常常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如行云流水般,学生学得如痴如醉,在知识的海洋流连忘返,不消说,你的学生一定会非常崇拜你,自然地,他们会将对你的喜爱迁移到你教的学科上,这比平时老师们想尽法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好得多。
老师们举了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在专家智慧型教师沈元教授(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的启发诱导下成为数学家的当年沈元教授因故留在福州,接受母校的邀请,当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当他一站在陈景润所在班级的讲台上,即刻引起所有中学生们的一片倾慕,沈老师讲课风趣、形象、生动,居然演义出数学界几乎惊天动地的一幕活剧,在一次讲课时,沈老师无意中扯来了一片奇光闪烁的落霞,谈起了数论中著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沈老师从小学生们都能理解的奇数、偶数开始,循循善诱,将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数字,阐释为蕴藏着极为玄妙的智慧,将本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解释成闪烁着生命的异彩,沈老师这样讲授,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这凝聚着人类文明、智慧和创造的学科,竟是一个何等鲜活、何等瑰丽的自由天地,当然,虽然许多学生以后成不了数学家,但他们受益于数学科学教育却是无限的。
其次,教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及应用能力,这里的知识包括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教学方法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研究和学习这些东西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任务,体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及如何以多种方式展现数学信息,以便学生的数学理解获得成功,可以说,教研可以使教师的数学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相统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外来学科知识已经和数学知识融合,而融合后的知识,开始慢慢渗透到我们的数学课本中,但是,老师们对这些新东西并不在意,没有去研究和学习,有人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数学老师对信息安全、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风险与决策等近现代数学问题不熟悉,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这些进入数学课本的与现代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有关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已有的数学知识中。
二、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课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研究的课题,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研究,这有理论研究(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思想、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二是数学学科(包括初等数学)的研究。
数学教学方面的选题,一般来说,可以是老师们教学中感到困惑、问题难以处理的地方,如差生转化,作业处理方法的改革,某某方法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等等,而教学的实验研究,建议教师最好是报名参加课程培训,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实验研究前,教师有必要先了解教育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方案的制定、实验对象的选取、实验假设的设置、实验过程的安排、实验资料的收集,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
座谈中,老师们都强调,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参与并完成大型课题研究,因此,老师们应多搞微型课题研究,即选取一个很小的,不需要花费太多人力物力的课题展开研究,比如要教一元一次方程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方程,他们的学习心理是什么呢?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困难?要怎么设计环节,突破难点呢?等等,教师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定能获得很好的成果,张奠宙老先生说过:“一个好例子,胜过一打好名言,”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我们研究了一个又一个很小的课题,积累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许多有成就的数学教师,就是从微型研究中成长起来的。
老师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第一个方面即数学教学研究得比较多,主要包括对数学教材的研究,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研究,对课堂的研究,以及对教师自身的角色和职能的研究,等等,关于对教材的研究,永州市永华中学的刘正华老师谈了他们的做法,很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永华中学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是湘教版的新教材,作为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刘老师经常与同组的数学教
师一起研究教材教法,比如教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新教材中安排的例题比较乱,七个例题分别是电价问题、手机话费问题、储蓄利率问题、水费问题、商品打折问题和两个有新意的行程问题,不像传统教材是按类型进行编排,老师们觉得教材这样编排不系统,于是就有人提出还是按传统教材教,把应用题分为行程问题、百分率问题、工程问题、劳力调配问题、数字问题、面积问题及其他问题等类型进行教学,并且有的老师平时就是按这样的类型进行教学的,由于采用人教版教材教了十多年,教学效果也不错,而新的湘教版虽然没有进行归类,不便于学生模仿,但比较贴近生活,于是刘老师就在所教的两个班做了一个对比实验,一个班按传统人教版的把例题归类教学,另一个班则按湘教版的例题编排顺序教学,布置不同的作业,结果在单元考试中,对两个班的学生在试卷中应用题的成绩进行了分析。
试卷的应用题中,第一题是行程问题,第二题是百分率问题,这两道题是传统题型,对比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略好,第三题是新题型,湘教版班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应用题的总平均得分相差不大,并且按新教材教学的班级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事后,刘老师对这个实验进行了质疑:为什么湘教版对这一节要这样编排,而不采用传统教材这样按类型编排?这样编排有什么好处?
他通过思考,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新教材的例题,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新教材选用的例题都是一些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能引起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图文并茂,给学生以丰富的表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学生迫切想搞明白的问题,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2 新教材这一节的例题没有按类型编排,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题意,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材的按类型编排例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例题后,模仿例题去解题,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新课标“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
后来,他为了了解学生解应用题时的思考方法,调查访问了一些学生,发现按传统教法教学的班级的学生大多数人在解应用题时,首先把这道题进行归类,看它是哪个类型,然后才去思考怎样解答;而按新教材教学的班级,大多数学生首先是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然后进行解答,凸显了新教材编排上的优点。
冷水滩区一小的冯小华老师对数学教师职能定位做了一些研究,他认为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什么时候老师是“导演”呢?什么情况下又充当起“演员”了呢?冯老师认为,第一,因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而定,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引、重在导,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师以朋友和学习中的一员参与学生合作探讨、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时钟、折扇等一系列学生生活中遇到过的有关角的实物,让学生看角、指角,再引导学生折角、摸角;接着指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将图钉演变成点,两根硬纸条演变成线,介绍角的画法,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整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当到四年级学习角的知识时,教师可根据内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画角,标出角各部分名称;(2)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3)如何量角?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然后学生小组内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则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学习和交流中,完全成了“演员”中的一员。
第二,因学生经验而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育对象虽然已是高年级同学,但教学中,教师仍要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再推导面积的计算,当到“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的经验,因此教学中,学生完全可在小组内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第三,因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经过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发现概念、公式类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引导、解释;计算、应用类教学,则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尝试、交流、探究、解决问题。
冯老师还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职能定位还要受学生个别差异、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教师职能定位的研究,他认为教师作研究要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从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又运用到实践中去。
对教学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老师们的重视了,许多老师也或多或少地参加过一些研究,但是,大家往往忽视了对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研究,就目前的情况看,研究数学学科知识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我们曾作过调查,在小学数学教师中,系统地接受过数学训练的老师人数极其的少,这样势必会造成一个现象:老师对所教的数学知识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常常没有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而将内容讲错,有的老师竟然还不如自己的学生,因为有部分学生自己报名在外面参加了奥赛培训班,习得了更高一级的数学知识,拿到课堂来问老师,常常使老师很难堪,这个现象在小学尤其突出,比如,到现在为止,仍然有许多老师在围绕x=0是不是方程,2/0算不算分数,0.9是等于1还是小于1,1+1-1+1-1+…等于多少等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这都是老师们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所导致的。
鉴于目前老师们的知识结构状况,我们认为,从事数学学科知识的研究,选题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解题方面的研究,另外一个是读书,即研究数学专业方面的书籍,包括初等数论、数学史话等方面的书本。
讨论中,大家特别强调了解题研究,并列举了许多中学教师通过解题研究而成为名师、大学教授的例子,比如现为上海大学数学系教授的冷岗松、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的沈文选等,他们原来都是中学教师,通过研究初等数学问题,解答无数习题后,获得了许多成果,凭借这些,最终应聘到大学任教,顺利评上正教授。
再如,在我省慈利县某初中有一个数学教师,他买了几大本初中数学竞赛的书,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些书上的每一个题目都做了一遍,以后不论他的学生拿哪一个题目来问,他都能讲出做法,结果,他带的学生经常在大大小小的竞赛中获奖,他也就一举成名,成为了一个很优秀的数学教师。
关于读书与解题的研究,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已经作过讨论,讨论结果刊登在《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年9月号,这里不再多谈。
三、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选择好要研究的课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展了,研究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还是围绕两个大的方面来
论述对于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老师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谈话法,即构建与学生的数学对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为设计基于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奠定基础,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数学,促进课堂教学向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转变,其具体步骤是:
首先,数学教师为对话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必要的准备,包括了解交流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所在班级、数学成绩、性格特点、数学学习习惯、语言交流能力等;明确与学生交流的数学内容及其对学生的难易程度;设计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的交流问题,尤其应关注交流问题的有效性,不论是关于知识、技能的问题,还是情感态度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要有实际意义,要能激发学生说出他们的心声。
其次,教师与学生进行系统的对话,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完成一些教学任务,例如,分析和纠正学生的数学问题,检查并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找出学生学习某些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三,展示并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录像带,根据自己学生时代学习数学的经验和已有的教育教学知识,解释学生在系统交流中的数学表现,理解教育形态的数学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数学观点,讨论在后继的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构建课程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认真做好了这三个步骤,教师再稍加总结和反思,就会获得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带来不少帮助。
例如,有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他便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份情况表,将他们原来的数学成绩、数学学习习惯等清楚的写在上面,然后分别找他们谈话,保证每一天有一个学生要走进该老师的办公室,这一轮谈完了,再重新开始,从不间断,这样一来,他对班上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结果,课堂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在埋头解答课外习题,如竞赛题等,另一部分学生在仔细听老师讲课,并认真做笔记,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翻阅以前学过的数学课本,查漏补缺,这位老师教的学生,有的在竞赛中获奖,有的顺利考入理想的高中,有的虽然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但是获得了他们需要的数学知识。
叙事研究法,近年来,叙事研究法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并被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广泛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指教师通过自己对数学教育实践中有意义的典型事件的描述与分析,以一种类似记叙文的方式展开,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数学教学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揭示数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基本特点是倡导教师的教学研究应从发生在自己数学教育生活中的事例出发,通过对数学教育实践案例的叙述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具体步骤可以是:
首先,描述教育事件,数学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能启发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事件写成“教育记叙文”,文章重点是描述遇到什么样的教学问题,用怎么样的办法解决的,解决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另外的教育事件,结果怎么样,这些事件大多具有比较强的情景性、偶发性,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及时记叙。
第二步,给出教学注释,教师叙事研究不在单纯叙述,而是激发教师探索、梳理个人的教学主张、看法,因此,教师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以教学注释的形式表达出个人的教学解释、理论依据、成功或失败的教学行为、理解了的或感到困惑的教育问题,教学注释可以穿插在事件描述中,也可以写在叙事之后。
第三步,教师叙事讨论,叙述教育故事的教师应将叙事文章提前展示给参与讨论的教师,让他们对事件有一些了解,为接下来的问题讨论做准备,讨论中,叙事文章的作者最好充当讨论的主体,而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使主体教师回味、体验经历的教育故事,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批判性意见,使得个体知识得以验证、发展。
第四步,理论研究者给予指导,教师在叙事研究中作为研究者,探究的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思想,发展个体知识,不是探索大而全的教育规律和规则,但这种研究一样需要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思想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解决疑惑的问题,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需要通过面对面或网络交流,及时与专家和教育研究人员沟通,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的同仁就专门建立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潇湘数学教育网,欢迎大家登陆交流。
关于叙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曹一鸣教授曾专门撰文叙述,文章刊登在《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6年6月号上,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查阅。
当然,还有许多教学研究的方法,讨论中,老师们都积极谈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如冷水滩一小的冯冬春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在一小做过《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音像设备发展学生想像力》、《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协同教学、同步教学、数学实验教学等很多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我的工作经验在研究中积累,教育教学能力在研究中提升,我进行协同教学研究时,主要探讨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起初,我很难做到在数学课中自然地体现其他学科的知识,设计的课有时只有一清二白的数学知识,有时就像一个百科知识的万花筒,我没有放弃,反而花更多的时间学习相关的资料,向周围的同行们请教,与同班的科任教师交流,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每次上完课我都会记下师生的发现、体会,及时进行总结,每学期结束时,我就挑出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写出一些典型课例的分析,总结出几篇教育教学体会,经常会有一两项在省、市、区级获奖。”
永华中学的宋伟老师在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值得我们学习:“从事数学教育以来,我有一个发现:每次要求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熟悉课本内容时,有些学生就坐不住了,东张西望;还有些学生就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等你提问的时候,什么也答不上来,另外,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数学与文化和课题学习时,学生们也是牢骚满腹,认为浪费时间,有的干脆做其他资料,置若罔闻,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亦是如此,很多学生喜欢先做计算题或者一些简单的证明题、解答题,然后试探性地看阅读量相对大一点的应用题或实验探究题,如果很难就不做了,都不愿意仔细分析题目,这样下来,每次考试除了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能考好,其他的学生的试卷后面几乎都有空白。”
为此,宋老师特别作了一个调查,调查学生对计算题、化简题、证明题、应用题的偏重情况,还有阅读课本时的关注程度,结果显示:有78%的学生喜欢做计算和化简题;有83%的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心烦,因为对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难以辨清关系;76%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有82%的学
生喜欢阅读定义、公式;只有21%的学生喜欢阅读证明过程和应用题的分析过程,15%的学生会去阅读前面的章节介绍、编者的话,为了找到造成这个调查结果的原因,他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归纳出几点原因:
1 学生在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小的学习方法,如简便计算、套用公式等,认为解题就是要快,如果读题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后面的答题,做不完,而事实上,数学这门功课有很多教学内容,像一些函数建模、性质的推导过程,方程解应用题等都离不开阅读。
2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认为数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解题,考试考高分,上课时把完成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注重知识点是否讲清楚了,学生是否会做题,而对于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知识点则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也促使了学生养成了光做不看的坏习惯。
3 社会上的一些舆论鼓吹数学就是要学会解题,解题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越快越好,导致很多学生喜欢寻求捷径,忽视问题的实际意义、生活本质,变成了解题机器,对其今后的持续教育形成障碍,实际上,生活离不开数学,而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作为大自然最基本的语言,阅读是联系它和大自然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认为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数学思维、归纳概括能力的有力手段,学生学会阅读,才能弄清问题的本质,学到有用的数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正确运用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定时举办数学文化演讲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扬,这样就可以迫使学生查阅相关数学资料,熟悉课本以外的数学文化,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阅读的兴趣,(2)每两周或一个月举办一次数学阅读解题比赛,教师可以从相关资料和网上准备一些阅读量较大的且趣味性较强的探究题、应用题,不一定只选本期的内容,只要对学生有启发、能培养思维能力的题目都可以,(3)课堂教学时,要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数学教材,鼓励学生从课本中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答错的要找到其回答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4)平时的练习、考试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审题,讲解的时候,对于一些难理解、容易产生歧义的题型,可以多举几个例子,要精讲细练,引导学生弄清问题的本意,(5)讲解应用题时,要以学生阅读为基础,对于关系比较复杂的应用题,一定要引导学生先读再去想,直到弄清问题的实质为止,不能图快,要循循善诱。
开展研究以来,他所教的学生不仅开始喜欢数学阅读,而且还运用到其他学科里,以前感到头疼的物理、化学课程,现在也兴趣盎然,虽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太好,看懂题目有一定的困难,但也开始试着去看、去做,并乐于请教,现在他们的成绩提高很快,家长们都感到很满意。
对于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研究,大家主要讨论了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这一常见方法,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选择一个数学探索性问题,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数学问题的范围最好停留在初等数学领域内,比如初等数论等,可以是数学竞赛题目,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等等,问题涉及的内容最好是教师不怎么熟悉的,或是自己独自解答起来有困难的,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构造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定实验,通过解决问题,严格数学概念,深化数学知识理解,教师还要写出解题依据,哪部分操作失败,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深化了哪些数学知识等。
第二,所有有过同种探索经历的老师组成讨论小组,讨论各自采取的策略和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关于学生学习这些题目可能有的思维特点、学习困难程度,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时应该如何调控,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手段等。
第三,每个教师将问题解决过程和讨论交流中的所想、所感、所得进行整理、串联、升华为个性化的数学理念和数学思想,作为今后教学的指导和提示。
四、教研遇到的阻碍
老师们认为,尽管有许多人知道教研的巨大作用,也熟悉一定的研究方法,但真正融入研究氛围的老师并不多,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重复着自己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有教师认为,“日出而耕,日落而归”,何必去劳神费力给自己加压力,自讨没趣呢?这大概是时下绝大部分老师的心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文化传统的牵制,从长期的教育实践看,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一直保持着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传统,而且科研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而在中小学校没有老师必须承担双重任务的传统习惯,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大学里的教师称谓是“教授”(即便是讲师),中小学教师即便是特级还是“教师”,于是乎,在我们的骨子里总有一种观念,要中小学教师去搞科研,有越位之嫌,即使他们认真研究了,人们总不放心他们的研究成果,因为他们是比不上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的,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并且持续时间非常久。
教育制度的影响,从事科研是一项比课堂教学活动要复杂、艰苦得多的劳动,但是其物质上的收益却远比不上多上课、补课,这对积极从事研究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事实上,我们认为,科研和教学都应该纳入教育成本的。
习惯问题有些老师已经习惯或者说沉醉于我们前面所说的简单重复的劳动中,愿意以工具性主体行为来掩饰其真正主体性成长的单薄,这个制约因素是大面积的。
知识结构的影响,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完善,不具备从事研究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制约教学研究的因素,前面说过,我们曾对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做过调查,发现有数学系专科(含专科)以上文凭的老师,只占总数的1%,甚至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别的科目调过来的,对数学学科基本不了解,要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恐怕是难上加难。
1 国内关于PCK的研究
1.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
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2005)经采用问卷测查法,考察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对数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深层的概念理解与结构化的知识组织;专家型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与解释的活动;而非专家型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即认为做数学题目就是按照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1]更进一步在2006年,研究了小学数学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果表明:除了教学设计思想这一维度外,两类教师在理解学生思维、诊断学生错误想法与所采用教学策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专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所采用的策略倾向于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通过图形、实物等有意义的表征方法,以及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对概念深层理解的过程;非专家教师仅从学生错误的结果出发,未联系到学生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因而会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2]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青浦区两名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运用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法,通过新手与专家教师在①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任务)、对象、策略四要素;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要素;③课后反思内容、特征;④对PCK的认知比较;⑤对PCK生成和发展的体认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l)小学数学教师PCK的特征: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开放性;(2)新手与专家教师PCK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向学生有效获得的二次转化中,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基础、风格、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3)教师PCK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经历历练,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3]
钱旭升,童莉(2009)以Shulman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理论为基础,选取某市农村中学一名新手教师和一名专家教师通过概念图和课堂教学录像编码的方法,研究其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水平Shulman将学科知识向PCK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论文中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得出结论:(l)专家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更加深刻;(2) ①表征的目的:新手教师倾向于验证,专家教师倾向于防误;②教学任务运用,专家教师注重探究和解释,新手教师平均着力于探究、解释和记忆;③表征方式:专家教师有更多的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有图形、语言、符号、具体操作表征);④对教科书任务调整分保持、提高、降低三个维度,新手教师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易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专家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的任务教,但更有效[4]
杨秀钢(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所在学校的两名高一数学教师,通过理论文献研究、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观的调查、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得出结论:(1)新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年对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的发现一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有教学例题与习题的选择上,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突出新课程理念,但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样的,学生理解的知识缺乏,教学的例题与习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不敢稍加变动;(2)教学反思方面,新教师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作出反思,对整堂课缺乏总体的反思,而经验教师善于对教学的过程的整体进行反思,比较深刻;(3)新教师认为对自己来说提高PCK的最主要方式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和同事交流,因为这样做对他的日常教学帮助是最大的而经验教师认为主要途径是靠自己去钻研,去经历,去主动反思,态度是最重要的,最喜欢听优质课,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5]
1.2 PCK的发展
范良火(2003)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在对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三所优秀高中的所有77名数学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教师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6]这对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清华(2004)在其博士论文《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发展他们的PCK,并根据其重要性,分为:最重要的来源(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的日常交流)、重要的来源(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阅读专业书刊)和一般的来源(职前知识)[7]
PCK的获得途径为:第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这11个方面都是教师PCK的来源,只是贡献程度不同;第二,对教师PCK的获得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自己阅读专业书刊这六个方面;第三,教师获得PCK的主要方式包括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等[8]
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直接针对教师PCK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小论文中,如刘清华提出影响教师知识建构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和个体发展状况、教师实践、学习或教学过程各阶段学习者的特征[9]
孙芳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内在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等几个方面[10]
衷克定、张溉(2000)在《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类别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1]
熊宜勤、莫文(2006)在《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教师的教龄、学历、学校类型对其教学策略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2]
吴捷(2004)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部分,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件、职后培训;内在因素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案例的研究[13]
王俭等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从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策略:更新观念策略、外部刺激策略、内部激励策略与“载体”策略其中内部激励策略包括:坚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载体”策略包括:说“故事”与说课、行动研究、开发个案(案例写作)等方式[14]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5]
景敏通过对辽宁某中学数学教师采取“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在职教师PCK的发展行动研究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上,历时一年半,发现有关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l)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2)数学任务的设计; (3)对学生前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认识;(4)对现代技术信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16]
黄毅英、许世红从教学法角度较明确给出了数学教学PCK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一般的数学教学知识内容MPCK结构图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图中CK(content knowledge)表示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包括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图1表明,MPCK是3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一般而言,职前教师、职初教师、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3个基本集合与集合的交集的大小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图2显示出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比职前教师的MPCK集合大得多这两个结构图较好的解释了数学教师PCK的变化发展及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显示,即使他们的MK、PK、CK不一定很完备,但是形成的交集往往比较大,通常体现出以下的特征:(1)数学教学法知识(简称MPK)灵活;(2)数学内容知识(简称MCK)丰富;(3)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多样研究者还指出了教学知识结构解读、引入数学史、学与教过程中的常见疑点是3个常见的PCK培训切入点,并研发了三个案例,分别从MK、PK、CK三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对职前、职初教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MPCK,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范例[17]
童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中,选取重庆市2所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市区普通中学和2所农村普通中学作为学校样本,对样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得到了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转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在基础系统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中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贯通度影响的程度尤其明显;在动力系统中,教师所持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自我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其中,问题解决取向的数学观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在效率系统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教学经验包括数学知识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教学案例的经验等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数学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匹配和融合;(2)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提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4)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以行动学习为主要的教研方式;(2)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3)注重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4)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8]
董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的PCK》中揭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CK的六种成分:作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目的的知识、对于特定课题的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这六种成分对教学的影响的机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统称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这种统领性观念决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价值,回答了为什么教的问题学生理解的知识关注的是教给谁,他们将怎么学的问题内容组织的知识划分了学科内容的层次,确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定位,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怎么学的及相关课题是如何关联的来确定的效果反馈的知识回答了教得怎样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消除学生的误解[19]
2PCK研究对师资培训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PCK,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最大的,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职前培训应重视加强教师体认其学科领域内的实质知识与章法知识,学科内的重要概念与对学科所拥有的信念,使教师们能对学科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构建有意义的与完整的学科领域知识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发展其PCK的主要方式是师资培训职前与初任教师本身的教学库贫乏,再加上由于许多职前教师只经验过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亦属于教导式(Stofflett,1994)如果教师能在培训中体验利用概念改变(或建构式)之教学法教学,相信教师日后会运用相似的方式于其课室教学中因此协助职前或初任教师统整与发展其PCK之方式,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配合反省的演练,由各学科与教学领域中任课之教授提供机会(例如:发问、讨论、作业、实际演练等),并由任课教授自身示范,教学实例之讨论,课室教学之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参予与分享等,使职前教师能不断思考学科与教学领域之统整并直接的建构PCK于其教学库中另外,教师学习教学之方式宜以实例的方式呈现,以便于教师能全方位的建构与储存PCK于其教学库中,过去仅利用讲述的方式传达命题知识(Shulman,1986)如原理、定则,较不易被教师作有意义的储存并熟练的运用在教学情境中造成师范生常认为与教育相关的科目的理论非常多但与实务不能相连诚如前面所述,如授课教授能以具体实例来讲述相关学理,并让教师能由实务的演示与讨论中自行建构与体会一般之教学知识,相信对于教师转移教学知识到特定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 2005, (6): 57―64.
[2]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 教育学报, 2006, (8): 58―64.
[3]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47―50.
[4]钱旭升, 童莉. 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4(3): 155―157.
[5]杨秀钢. 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6―55.
[6]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8―214.
[7]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6―70.
[8]廖冬发, 周鸿, 陈素苹. 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 2009,(12): 90―92.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3―87.
[10]孙芳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26.
[11]衷克定, 张溉. 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4): 488―490.
[12]熊宜勤, 莫文. 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导刊,2006, (5): 15―17.
[13]吴捷.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探索, 2004,(10): 117―119.
[14]王俭, 余秋月, 洪俊彬. 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1―45.
[15]余文森.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 黑龙江教育,2003,(10): 18―19.
[16]景敏. 在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黄毅英, 许世红.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特征与研发举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8(1): 5―9.
[18]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15―175.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1
我有幸于20xx年7月24日至31日参加了XX市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既有理论提升又有实践听课;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本次培训中针对15天的专家或名师讲座,并进行了及时的讨论,收获多多。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触是及时。及时于自己思想觉悟的感悟,及时于自己教学理念的充足和提升。在培训中我充分理解了教师的敬业精神的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关怀学生,而且更重要的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和不断完善上。要求我们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超越自我,要有勇于创新与创造,锲而不舍的追求的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善自我,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郑毓信教授的《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从追求卓越的职业生涯到面对课改的知识职能两方面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深入浅出的讲解、风趣幽默的事例、耐人寻味的提问,让人轻松获取知识。他充分肯定了当前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我国现阶段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强调了当前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高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艺术,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主动的发展,同时告戒我们要成为名师,必须关注自我、关注文献、关注收获,更要更新理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市教研室李晓明老师的讲座《从江苏省有效性课题研究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从更新观念、师生平等、改变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他说道,学生不是一次就教会的;教师要建立每一堂课的成就感;教师是服务者,不是权威,你是帮助学生成长的那个人;我们不期望课堂教学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我们期望每一节课都能修正一些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有效教学不是完成教学内容,而是教师和学生都有所得……这些观点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和追求,我反思了自己平时课堂教学,觉得自己在责任心方面有些偏差,以为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教学就是负责任,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去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XX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关于《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的讲座。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们,一听说教科研,都或多或少地感到有点茫然,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教书,改作业,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教科研呢?听了王洁博士的讲座,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开展教科研活动。王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她的讲座使我明白:可以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这样的流程展开研究。她以某老师上“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让我们深入理会了这种研究的开展。回顾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也经常听、评公开课,但从来都是不同水平,不同教龄的老师做着同样的事情,评课时也是大家泛泛而谈,这种局面难以让不同类的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受益。要想使教研活动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深入地开展下去,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缺乏对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意识,缺乏对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意识,那么他就很难实现专业的提升。
省教研室李善良博士的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研究》明确指出教师要在自我反思中成长。每堂课下来,都要反思。如:教学环节是否出现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是否富有成效?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这堂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下次课打算如何解决?在听同学科教师课时,就同一个教学环节,自己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怎样设计更好?听不同学科教师的课,找找学科间的异同点在哪里,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借鉴?学生在课堂上常会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这都要逐一记录,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现成资料的收集。如:各地中考题、优秀教案、课件、自编测试题、有价值的教辅资料,这些都是编写各阶段试题、上课的最好参考。有了这些素材,不仅方便了自己知识积累和教学,也树立起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勇于反思,多关注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善于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才能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观目前我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它就是我们教师的生命。于是整天围着学生转,课内效益不高,就利用课外补,花了大量时间,出现了学生累我更累的局面。短短几天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更使我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体制,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个人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在这个夏天的五月,我有幸跟众多优秀老师一起踏上了在北京为期20天左右的教育探索。工作在神农架,能够来北京培训很不容易,不仅机会难得,而我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来培训数学更不容易,所以非常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机会。
我知道,成长的智慧不在于分门别类,而教育的高度更不在于形式与姿态。所以要成为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不应该局限于眼前教授何种学科,而要注重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培养。我虽然是一名没有任何数学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但这并不影响我将来课堂能力的发挥,我仍然能够把学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带回我们的家乡,将学到的东西加以整合,与现实融会贯通,运用到任何未来可能会教授的学科中去。
教育总是会受到当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谈北京教育现象之前,我想先说说在这为期二十天的培训体验中,我所理解的北京印象。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世界国际化都市,经济文化享誉全球。正因为它有着这样特殊的地位,在这里成长的学子自然视野要开阔一些,综合素质要高一些。而这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却造成了北京人反而低调的特点。我们一众学员,走在广阔大马路上,几乎听不见尖锐刺耳的鸣笛声;在任何公众场合里,也听不见扯着大嗓门叫嚣的说话声。人们的言谈举止都很照顾周围人们的感受,北京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静”。北京的天气很干燥,没有武汉夏天的那般燥热,阳光暖而不烈,时常有北风吹来,让人在感受炎热的同时又倍感凉爽。我喜欢晚饭后在北京的街道散散步,感受这不冷不热的气候。北京处处体现着历史人文古迹,这里的名胜、奇观多不胜数,也众所周知,建筑、园林设计体现出爱自然、爱历史、爱本色的人文素养。
在二十天左右时间的北方学习生涯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一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建设处渗透,教育理念暗熏陶。
我们观摩了北大附小和育新这两所北京重点小学,了解到这里的校园环境,吸取到他们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学校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并非是盲目地改造翻新,都是在保留历史和固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粉饰、升华。北大附小历史悠久,中国味浓厚;育新小学中西合璧,体现多元文化。
而我们所处地区的学校因为受当地政治、文化的影响,基本很难竖立起比较立体的、自我风格浓烈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从小所受的熏陶洗礼很自然比别人慢了节拍,北京学子从小就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的孩子还要通过书本知识来获得。所以教育要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但这样学到的本领又只能回到当地来做贡献,而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这必然与人性相悖,会引起广大奋进的优秀学子的不满,自然不太现实。如果全国各地贫富、阶级地位都均等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种理想的境地则有可能成为现实,大家可以轻松地学习只与当地经济、文化相匹配的事物,随之教育也可能体现出真正的教育公平,然后学子们毕业后甘心为当地做贡献,获得幸福感。各个地区的教育就再也不存在落差,而只存在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多元形态了。
二、教育究竟是教什么?
我们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总共听了6个课题的讲座,分别是《生命教育》、《微课》、《关注学生的原始困惑》、《理解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些讲课的老师们各个身怀绝技,是行业里的专家,有着较高的学术修养和造诣。他们用自己生动的教学模式和完美的言行将教育思想和理念传递给我们,使我们从中受益,从而再去为世界造福更多的优秀学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身兼多职的副院长、教授、博导,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慧老师的《生命教育》讲座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她真诚地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生命教育历程,告诉我们她曾研究生的那段时间的彷徨、挣扎、焦虑的辛酸过往,最后又是怎样碰到一个好老师带出她幸运地走出困境,激励我们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逆境,并引出教育的实质,教育者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几乎所有走在世界尖端的教育者们,都不会告诉你们:教育是交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育是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教育是教会学生成为最优秀的他人等等。
而教育究竟是教什么?除了吸取专家们发现的真理,我们也要学会自己深度探究,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了解和关注自己的生命教育,用生命叙事的方法,继而影响他人的思维及行为。这些走在前线的老师们所理解及共同支持的教育实质,我统筹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我们不能抹杀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天真和固有特性,反其道而行,这将是对生命创造力的残酷扼杀。
二是教育的内容不是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死的,知识是已经被创造的,学习它们只是对知识进行再复制,授之以渔比授之于鱼更重要,我们应该关注教授知识的方法,并教会学生如何开创思维,自己创造方法。另外,教育应该是教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解决面对人生的困境,学会怎么样健康快乐的活下去。
三是教育不是教他人,而是教自己。只有自己成为一个好老师,才有可能收获一个好学生。而我们的老师很多自己都没有端正自己的言行,却期望去教导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后来孩子真的成材,也可能是在人生的际遇里遇到了其它的好老师或自己开了悟,与你其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三、听名师讲座的实质意义
来培训之前,很多老师都抱怨说类似这样的讲座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我不置可否,也特别理解大家所需求或追寻的意义。大家希望学会的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在工作或生活里能够显而易见展现的本领,所以老师们都喜欢操作和实践,特别不喜欢听讲座,觉得是虚耗时间。
我承认这些讲座对我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几乎没有一点儿实际帮助,因为现实生活有太多规则和限制将我们打败。
但是讲座一定是要带来实质意义吗?它可能鼓舞了我们的心智,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提升了我们想事情的思维境界。而我们的老师太缺乏情怀,完全活在了实际的社会生活里,所以感受不到这些美好的熏陶。
讲课的老师们也明白,这些空谈也许我们立刻就会忘得九霄云外。但仔细想想,社会和教育者们却一直继续在做着这件明明知道可能没有任何效益的事,却还在一日日坚持着。讲座的意义就是做可能性投资,哪怕偌大的讲座厅内只有一两人听了之后从中获益,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身心灵境界,从而感染到自己教育的孩子们,就提升了整个社会环境品质,我们社会就离变得更美好更进一步。
所以我认为,讲座的实际意义本来就不是让我们学到什么具体可行的技艺,而是驱壳背后抽象的灵魂升华。
这次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也引起我一些反省和深思。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年后的工作中,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现实课堂中去,争取让它发挥极大作用,并把这些教育理念分享给他人,一起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今年8月5号——8月7号,我县举行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这次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使用怎样通过网络来进行集体备课,并会上传自己的教案以及撰写个案等内容。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这几天的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虽然网络集体备课提了有一段时间了,但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怎样备?网络集体备课又有什么优点?它有什么意义?在这几天首先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网络备课的操作。在机房中我们学习了怎样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加入小学数学协作组、怎样进行编写共案、如何查看共案、编写个案和进入聊天室的操作。然后集中听了里庄、双堠、界湖、大庄兄弟学校集体备课经验的介绍和张主任的《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的报告。网络集体备课有别于以往的集体备课,他和我们以前的集体备课交流的形式变了,网络集体备课借助网络,只见备课不见人,可以畅所欲言。我们的交流范围广了,在学校团队优化的基础上,再提升、再优化、再运用,范围是一个县。可以说是更加的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协作与交流经验,可以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少走很多弯路,能充分的展现与提高个人素质。
网络大集体备课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由于各位教师都任同一学科,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大家在备课时都当作自己的事,当自己拿到从网上传来的其它教师的教案时,可以和自己的设计来对比一下,取长补短,看看哪些地方设计的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设计自己个性化的个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并及时记录教学的心得体会,并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生成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