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管理研究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疆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式教学;案例库建设;使用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各项公共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大各族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教育、医疗、交通、水利等各个行业领域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新疆农业大学于2002年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迄今已为新疆培养了1000多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形成了较为成熟、具有新疆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公共事业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在公共事业教学中逐步得到推广,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理论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案例教学法都是教学法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案例库建设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但目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缺乏系统的教学案例,教师所采用的案例大多是零散搜集或直接从统编教材中截取的,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合新疆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社会政治形势比较严峻,公共事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的案例需要专门编制,建立一个特色性强、规范性和原创性俱佳的新疆公共事业管理特色案例库,来指导新疆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实践和理论发展。
一、案例库的建设意义
(一)教学工作的需要
目前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已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但适合新疆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所需的案例库并不多。在常选用的公开教材中教学案例比较陈旧,难以反映公共事业管理形势的变化。老师们教学时不得不临时从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案例材料,花费许多时间,资源又不能共享,导致工作有重复。由于缺少质量高、时代性强、区域特色的案例库,已严重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学科建设的需要
新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服务于新疆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特色建设是新疆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核心,也是关键。特色案例库建设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创新,丰富和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案例库的建设原则
(一)特色性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的取材必须基于新疆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实践和政策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都很快,新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援疆政策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多领域的公共事业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土地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民族矛盾、教育差异等,这些现象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需要分析其产生的特殊社会背景,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根源,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目的性
要围绕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案例,因为案例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案例分析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三)典型性
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代表性。案例中的内容、矛盾、特征等要能反映一段时期同类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研习案例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这一类公共事业政策发展规律和政策走向。
(四)难易适中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的选取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难是指案例可能会涉及较为敏感的社会问题,难以给出明确答案,或者涉及晦涩难懂的法律制度,不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易是指案例过于简单,一目了然,没有思考的深度和扩展的余地。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广泛、择优,才能达到释疑解惑、拓展提升的教学目的。
三、案例库的建设构成
(一)整体构成
完整的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库应当覆盖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公共事业管理内涵特征,二是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三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四是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五是公共事业管理一般过程,六是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七是公共事业分类管理。这七大类案例应采取不同的案例模式呈现:以调查解决问题为主的问题式案例;以信息搜集的形式形成的信息式案例;以叙述一个事件情景为主的陈述式案例;体现不同解决方案的决策式案例;将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排列起来的条例式案例。在案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应包括文字、PPT和图片。
(二)个案结构
每个案例都应包括序号、标题、关键词、正文内容、背景资料和思考题。见表1。
(三)使用规范
每个案例应有规范的使用说明,包括适用范围、教学目标、配套教材、课件和分析思路以及课堂计划。见表2。
四、案例库的建设流程
(一)建库准备
首先进行总体规划,包括课题总体思路、基本原则、课题团队人员的组成、预算和经费保障措施、课题实施时间等。其次是制定建库方案,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以及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建库方案,包括案例范围、具体标准、收集渠道、编辑方法、难度篇幅、适用课程等,并形成课题大纲和调研提纲。
(二)案例收集
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文献查询、网络资讯等方式获取基础资料。案例收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体系的一次实践过程,根据调研提纲采取多种方式,了解新疆各类公共事业发展情况和政策实践。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多种调研方式应互为补充和印证,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可以采取多渠道、多角度的调研,然后进行事实甄别,取真去伪,获得客观的案例材料。
(三)撰写修改
首先是编辑案例正文。需要对初步筛选后的案例材料进一步修改,相关人名要隐去,内容详略可以适当增减。其次是设计思考题。这是案例设计的核心,好的思考问题犹如抛砖引玉,能够大大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思考题的设置应与案例选择的目的和教学目标相吻合,以课程推进的理论体系为导向,深入浅出、由点到面,并能够强化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三是专家评述。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校内老师根据案例内容,结合关键知识点,对思考的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拓展学生思路。最后是整理撰写。按照设计好的格式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的教学案例库。
(四)试用反馈
案例库初步建成后,要及时在两个方面进行意见反馈。一是在本科生教学实践中检验其适用性,通过师生课堂展示和分析讨论,提出对案例的严密性、难易度意见。二是将相关案例发送到对应部门,请行业管理人员对案例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两方面的意见反馈后,撰写人员根据意见调整和完善案例库。
五、案例库的使用
(一)课前布置与案例预习
课前布置和案例预习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案例使用效果的关键环节。案例库中案例的设置顺序与课程体系内容紧密相关,所以,授课教师应提前布置理论预习内容,并把案例下发到学生手中,同时各小组成员应分工进行相关参考资料的查阅,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充分准备。
(二)课堂讨论与总结归纳
课堂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尽量展现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各小组学生表达思想,充分开展讨论,所以,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应留有较大余地。教师应注意讨论中显现的问题及思想闪光点,及时调整课堂节奏,把握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讨论结束时,教师应点评、归纳和总结学生观点,并提出完整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这样才能画龙点睛,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三)课后报告与理论提升
摘要:公共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设计、模块设计、技术支撑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16-03
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承载,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有利于让工作人员参与到科学的工作管理中,并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与目标的完整评价体系。实际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涉及很多因素,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以“实用、适用、易用”为设计原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系统性和拓展性。
1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
1.1为人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所谓新公共服务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瓦格纳于19世纪提出。他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概念,主张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侧重宣扬“政府即公仆”的思想[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并非是对人民的管制。其次,公共服务要求政府有效地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的理论要求,为政府对公共文化管理理念开辟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新路径。
1.2文化产品公用:公共产品理论
当今社会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带有唯一性、独有性的特点。二是公共产品,即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三是公共资源,这类产品也不具有竞争性和唯一性。四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基于产品属性的四种分类,学界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属于具有广泛社会功能和效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综合服务管理有利于获取其真正的外部效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3加强政府管理: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中期,布坎南等人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提出公共选择的理论,认为“经济人”经常采取个人主义的观点与政府做交易,探索政府管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经济人”的一举一动皆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之一即公民存在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政府必须处理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的管理,否则其公共利益将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缓解政府、社会、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公私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让公众保有基本的选择权利。
基于上述三种理论基础,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科学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2.1平台建设目标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研究高效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不同系统结构建立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字资源智能发现与统一检索研究,采用自动收割技术实现对各类型数字资源进行自动收割、关联整合、智能定位,通过统一检索技术实现同构数字资源和异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服务。
2.2平台总体设计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从总体上看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应用服务、业务支撑、基础设施、展现层面与数据库系统。其中应用服务是五大部分的核心,也是实现服务的功能逻辑。基础设施层的建设主要是指服务器的配备安装,如交换机、路由器和磁盘列阵等,此外,安全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数据库系统设计是指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备份系统的配备。展现层面是指底层系统的支持模块,如权限管理和缓存管理等部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广大用户推送信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信息推送服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又分为管理系统层、信息枢纽层、客户端层(见图1)。实际上,业务处理流程的三层维度是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服务器的控制,实现对整个平台的管理,最后通过公众文化信息枢纽平台,将信息推送到大众的客户端和移动终端上。
2.3平台模块设计
关于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侧重研究其信息采集工作,这也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最具创新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就必须依靠“网络爬虫”的科学技术。“网络爬虫”的特点在于不需要人为的参与,服务管理人员只需设置好需要的信息参数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这种技术的优点很明显,即采集速度快,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它还存在着采集信息内容不准确等缺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量技术硬性指标带来的僵化结果,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后期对公共文化信息的筛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和判别、整理和分类等工作。“网络爬虫”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会以周期性为规律进行采集任务,当公众用户信息到该平台时,这些信息将会触动采集机制,具体运行是先将公众的意见保留在一个临时生成的表格中,再由“网络爬虫”程序根据所设置参数初步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反馈到后台数据库中,再由工作人员进行精选,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完善和建设[4]。
2.4平台搭建的技术支撑
2.4.1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一套基于虚拟化的自助服务交付公共管理平台,以满足区域内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软硬件平台及技术的不同需求。在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用户可借助中心硬件资源,自主按需创建硬件资源供其使用,从而实现快速调配应用和确保业务策略的合规性,解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基于Hadoop架构,建立一个数据处理框架和一个分布式数据存储文件系统,在集群服务器上使用相关编程模型对大数据集进行分布式处理,提供资源存贮、数据挖掘、查询调试等相关的服务。再次,利用云计算技术,选择区域内实力较强的节点,建立资源分发系统和异地资源容灾备份系统。最后,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为基层和广大民众提供全媒体信息服务,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业态[5]。
2.4.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分类、关联、预测、聚类等方法,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如决策树(Decision Tree)、K-Means、朴素贝叶斯(Native Bayesian Model,NBC)、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等算法处理数据,提取相关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库,并通过可视化技术与读者进行交互,并将与读者交互时产生的用户信息与读者身份进行关联处理,产生新的逻辑知识库,通过对逻辑知识库数据的二次挖掘,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或指导未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个性化智能推送技术进行研究,在云支撑平台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相关数据元素,建立统一标准和模型,并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生成知识数据库内容,形成区域内同构和异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视化模型,实现信息交互功能,最终实现用户利用资源时的智能个性化定制与推送,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
3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
目前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主要侧重于技术上的探讨,然而要想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构建,还需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3.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
上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无论在总体上还是模块上亦或是数据库上,都需要强大的资金进行支撑。我国“十二五规划”曾指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6]。因此,政府成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资金来源和强有力保障,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城而言,其本身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针对此问题,我国提出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用;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此外,还需完善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方式。
3.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因素相对来说是较为灵活的,无论是对一个小团队而言,还是对宏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而言,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效果,要想提高并完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就必须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构,确保人才的不断层、不丢失,依靠统筹分配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各个层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已有的人才模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吸纳,优化年龄结构,将重点培养对象送到高校进行深造,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最后,做好奖赏机制,对业务水平好、工作态度佳的管理人员一定的奖励,通过外部刺激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3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长久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质量、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性质,强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日常的考核,在以往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更侧重于年终的考核,而忽略了即时性的日常考核,只有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年终考核的成绩。笔者建议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下平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反馈,将日常考核计入总体考核体系之内。
4结语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公共文化的宣传还有赖于对信息的推送,如何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节约大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设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都需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盛鑫.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2]王琳.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档案服务的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马捷,吴琼,亓莉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6):40-43,101.
[4]刘亮,高福安.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56-58,52.
[5]普映娟,段寿建,杨朝凤.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4(10):22-23,58.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需求 职业关键能力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2011年课改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31-02
引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开办至今,在取得数量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传统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桎梏使得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还呈现出脱节现象,更谈不上满足社会的需求了。课程体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是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建立基于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管理人才。
1.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其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促使社会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有效地运作公共事业机构,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仅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置正是在此背景下应时、应运而生。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在管理学科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次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首开先河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那以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四百多所院校开设有此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1]。
1.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课程体系指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导下,依据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按一定比例和逻辑关系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2]。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办好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基础。尽管在专业开设之初,教育部高教司初步确定了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但这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之后在2000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再次在东北大学召开会议,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但这次会议仍未就课程体系达成共识。除了教育部在努力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外,其他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娄成武教授提出的三平台说,鲁汉玲、玲提出的五大模块群说,刘卫提出的四大类群说等[3]。最终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综合性和各院校开设专业的背景不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
2.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建设的思路
2.1 建立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依据
建立一个专业的目的毫无疑问是向社会输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但是就我们目前调查显示,学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尚存在不对称。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可以依据社会对专业人才职业关键能力的要求,按照社会需求来开设课程建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实现方式,为了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一目标,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必须依托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来建设。基于职业关键能力建设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上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就业。
2.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的划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指为适应社会需求,公共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我们认为,培养抵近社会需求的职业关键能力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通过2012年对400名对象的网络调查,我们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关键能力进行了分析和划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体系包括通能和专能两个部分。具体来说,通能部分可以分为两块:一是通识能力,二是具体技能;而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则构成专能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具体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又可以归结为专业一般能力,专业一般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共同构成专业核心关键能力。专业核心关键能力是能力体系的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体系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3.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的构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课程体系模式。我们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构建了一套抵近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模式。除了对课程本身进行模块划分,更注重和培养模式相结合,以培养抵近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核心,建立起统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如图2所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课程体系和职业关键能力体系之间相互对应,职业关键能力作为中间环节是联系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桥梁,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关键能力形成一个统一体。基于抵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更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有利于规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此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板块、三个课群、一个环节”,“两个板块”指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板块,“三个课群”指通识课群、学科基础课群和专业核心课群,“一个环节”指教学实践环节。其课程体系及与之对应的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从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上看,课程体系每一模块对应的课程基于两个理由设置。第一是职业关键能力。每一门课程设置都是基于抵近社会需求开设的,把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放在课程体系设置的首位。第二来自于国内各院校及国外学校本专业课程开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借鉴和吸收了十多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经验,综合了各院校课程开设的宝贵经验,从中提取已经达成共识的部分作为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联系紧密,关系清楚。必修与选修板块相互补充,同时三大课群又交叉在必修与选修两大板块中,最后以教学实践环节作为理论落实实践的保证。由此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部分共同作用于抵近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
结束语
总之,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相对应,能清楚的反映课程设置的依据,充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它也能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统一课程要求,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燕凌,唐玉凤.100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14(6):7
[2]马岱,史巧硕,吴敬松.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量化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9):9l-93
[3]吴永生,魏巧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成绩的定量分析[J].浙江杭州: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9:92-94
[4]安鹏飞,丁超,黄中中,黄琦,菅妮,姜仁良.基于能力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计[J].天津:商业经济,2010,13:123-124
[5]李承辉,付用现,陈荣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J].江苏:中国农业教育,2009,6:32-33
[6]娄成武,郑文范,隋永强,黄一坤.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61-63
纪念馆建设分两部分,基础建设还有陈列布展,纪念馆的基础建设都先于陈列布展进行,此种建设情况下,很多人会有这样理解:“纪念馆的陈列布展需要在基础设施之上所展开”。其实对于基础建设来讲,基础建设要为陈列布展来服务,只有陈列布展做的更好,纪念馆功能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基础建设对陈列布展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2]:(1)纪念馆需要对陈列需求进行进行研究之后展开,陈列布展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纪念馆在基础建设上就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要求。(2)纪念馆基础建设支出同陈列布展预算直接相关,在纪念馆建设过程中需要将陈列布展经费放于首要位置,建设过程中基础建设预算需要以满足陈列布展需求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合计基础建设预算。纪念馆建设过程中只有确保陈列工程的主导地位,才能避免基建工程占用陈列费用这一问题。
2纪念馆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管理
2.1强化陈列布展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纪念馆在建设过程中基本建设为先期工程,但是从纪念馆性质来讲,所有基本建设都应当以陈列布展的需求为前提,因此建设过程中需要确定并强化陈列布展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实际建设过程中,如果基建部门过于强势,陈列工程会无法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因此纪念馆在建筑设计阶段,基建部门需要仔细征求陈列部门意见,基建工程按照陈列布展效果图进行建设,使建筑建设完成后可以满足陈列布展施工需要,不影响陈列效果[3]。纪念馆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建设经费进行总体把握,不能重建轻展,要对建设经费合理分配,否则建筑完成之后,没有足够陈列费用,陈列效果就无法保证。因此纪念馆施工制度安排上需要让陈列人员参与到建设项目部门,让陈列人员发表建设性意见,确保基本建设能服从陈列布展需要,确保陈列布展在纪念馆建设工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2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发挥主要力量。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因为种种原因会将部分任务分包出去,但是任何单位都无法替代自己的建设单位。因此纪念馆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力量,确保所有施工过程都处于一个受控状态。施工过程中,需要不定时召开监理会、施工碰头会等各种会议,且要配备监管人员,确保施工各个阶段在受控状态。且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考虑队伍制衡的问题,特别是在装饰布展工程上,对施工队伍一定严格选择,并要对施工中所有意外情况进行提前防范。2.3严格控制施工投资。对纪念馆建设来讲,纪念馆布展工程是否成功,投资控制及陈列效果是最核心评价标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每个合同谈判,控制分包或转包投资。且施工中可将陈列工程项目具体细化,如场景类工程、装饰类工程、多媒体工程等,施工由总设计师及总体施工队伍进行保障,将专业性强、独立性强的业务同生产厂家直接协商,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因中间环节所造成的费用投资[4]。2.4提供强有力的施工保障机制。纪念馆施工建设中为确保施工工程可以顺利开展,需要从内部机制及外部机制两个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内部机制主要指的是确保项目可以“整体推进”的各个项目机制。当前我国纪念馆多为行政机构所编制的,这样设置下的部门尽管能够满足布展需求,但是不能为整个工程提供最有效保障。因此纪念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工程施工需要要求下打破原有项目设置,纪念馆馆长担任项目经理,并结合方案设计、文案编写、资料征集、合同拟定、施工现场、合同拟定、多媒体建设、消防建设等施工建设需要成立临时的项目小组。纪念馆建设完成之后,解散临时项目小组,让所有人员回归到原有工作中。这种临时性项目小组式的机构设置,能够从内部机制上保障纪念馆陈列布展工程建设需要。外部机制主要指的是确保特殊项目能够“特事特办、程序合法”的机制保障。纪念馆的布展陈列工程多是非标工程,工程缺少收费标准,各地收费不一,收费标准难以借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制度执行困难,只有施行“特事特办”,才能够达到要求标准。但是对于原有规范所做出的所有突破只有合乎程序规定才能免除不必要的后患,否则一定后患无穷,因此,建设单位需要在上级认可下,对外部环境进行有效协调,从外部机制上确保上级管理部分各种资源都能够方便我方利用[5]。
3结束语
总之,纪念馆的建设是为了对历史事件中的历史文化进行延续,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纪念馆建设意义有充分了解,建设过程中,强化陈列布展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顺应场所精神设计施工,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发挥主要力量,严格控制施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施工保障机制,基础建设服从陈列布展需求,综合利用各种手法,将历史同建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确保布展达到预想效果。
作者:赵宏强 单位:郑州市创意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旭艳,郑宜文,龚丹.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作用发挥——以上海地区的博物馆、纪念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6(4):40-48.
[2]严间开.提升纪念馆文物在陈列和保管中的保护意识[J].文物世界,2015(4):66-68.
[3]穆念.浅谈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陈列展览工作[J].中国科技博览,2015(16):321-321.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51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现阶段随着我国对基础工程的重视且在投资上加大比重的趋势导致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快。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性建设,在受重视的前提下,因施工过程繁琐复杂,而且我国在过程项目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对工程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严格,工程运作不合规范诸多因素,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处于困扰中,建设水平得不到提升,与众多的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相差甚远,而且施工中因技术欠缺和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了工程质量不过关,且安全事故重重上演。
二、水利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尚处在发展时期,工程施工中的各方面的技术应用,以及工艺处理,材料和装备的选用都在极尽取得成就,以备良好的发展。水利工程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因项目投资的性质和来源渠道不同,项目法人也会因所要担任项目的重要性而不相同,多数情况下,项目法人是从项目建设地的水利部门调出人员来担任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任务。项目法人主要是经由现场管理机构派出,且相关的职责是做好施工现场的水电以及通讯问题,以及施工现场的道路平整,现场居民的拆迁赔偿,相关的征地以及移民安置。项目法人要做好各方签订合同的工作,同时要依照合同进行管理,确保工程的合同管理有效性。水利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不受限于投资和质量等的相关管理控制的。而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实施管理工作过程,诸多环节的紧密相连,而且管理中不得出现闪失,否则后果损失严重。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要涉及到工程的施工方法,机械运作,材料以及人力和资金等方面的要素,这些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管理有效才能使施工过程顺利且保障生产安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人员杂,机器材料堆积,场地环境因施工中的需求常常变动频繁,工种多立体作业,安全事故会因为管理不周而时常发生,从事施工操作的人,会因为工程中的客观因素而身陷危险,同时也会由于施工人员的自身失误而导致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极其必要,重点是安全管理。
三、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质量方面的问题
就工程的本质性问题而言,工程质量的好坏是关键,而引起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有:材料的选用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选,建材产品质量的不合格直接导致水利工程质量上的问题,质量上不过关则影响水利工程竣工后的安全和效用。其次是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最重要的是工程质量监督力度不够,政府在水利工程质量上的监督不到位,竣工验收政府没有严格把关。有些工程并没有办理相关的法定建设手续,而开始开工建设,相应的建设程序也不符合法定要求,导致了工程建设中问题不断却不予以处理。把关工程质量的最后一关是工程的验收,而相关的一些质量监督部门执法不力,监督不严,使竣工验收蒙混过关,从而导致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
(二)安全管理的问题
水利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问题主要有:安全管理中的项目法人配备不合理,安全机构设置存有的问题,在相关安全技术的投资不足以及安全技术标准不合理,相关的安全监测设备以及仪器出现各种问题。
(三)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管理人员对相关的其他部门依赖心强,受制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对自身担负的管理职责认识不足,多数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具有管理者该具备的工程类知识和相关的管理才能。有些项目管理者有工程上的技术素养,却对工程管理中涉及的质量、成本、以及施工进度方面的控制缺乏了解,而有些管理人员具备优秀的管理才能,却没有相关施工技术方面的经验,也相应地缺乏工程造价类的知识,并不能够对此很好地进行控制,因此说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对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四)目标管理不明确
水利工程中存在目标管理不明确的状况,集中体现在:成本管理方面不谨慎对待,成本控制松懈不到位,造价的控制也不能酌情处置,工程质量方面的管理不注重具体环节的质量是否过关,而只对结果做含糊判断概括。质量监督的工作不到位,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是否真正过关。现场的施工安全管理,管理人员凭自身的经验来管理,而不注重科学管理。施工的进度也不按照原本合同中规定的来进行,而是只照施工现行进度,施工的随意性较大,施工工艺缺乏严谨的科学技术,施工进度也不按照原计划进行,而且整体的控制没有系统性可言。施工管理的目标制定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使得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困难颇多,从而致使整体的施工管理不合理也缺乏规范性。
四、施工技术管理策略
(一)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管理人员的全方面素质要提高,包括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水平以及工程中的业务素质,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要具备且到位,而且理论性知识也需要有一定深度,施工现场的施工实践经验也要丰富,只有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够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及时应对和解决遇到的诸多困难。
(二)工程服务意识的加强
水利工程施工时属于服务行业,项目经理要认识到施工中的一切行为都要按照合同规定实行在施工过程中,要处理好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各方的权益要合法维护。
(三)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合同中的规定明确了各项约定的准确执行方法,所以施工程序要按合同中的规范来实行,甲乙双方的权力义务以及责任都要获悉,且具体明确,以友好协商的态度来处理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
(四)科学控制成本
水利施工单位要合理地进行编制成本定额,结合施工中实际的运行所需成本,依据国家预算定额来进行编制,从而作为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性文件。
(五)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需要监督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施工单位进行监督,只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有效建立才能使具体的施工安全有章可依,建立相关的施工公布制度以及不良行为的档案库,对各方建设单位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给予处分,并建档记载进行公布。
结语
在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过程中施工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建设企业在施工管理中加强管理执行力度,结合企业和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加大管理,制定工程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的同时要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工程建设单位的服务技术水平,只有在不断的进取,才能于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永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史钱钧.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6):133.
[2]聂相田,郜军艳.水利工程建设现场监理人员配置标准及验证[J].水电能源科学,2012(08):112-115.
[3]王云奇,肖福辉.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安全管理的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142.
[4]曹大同,白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浅议[J].治黄科技信息,2007(04):12-13.
关键词: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管理策略
前言
倡导“绿色、环保、节能”,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强调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践行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是响应国家节能、环保号召,建立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建设取得了诸多的成效,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实现节能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强调进一步深化节能管理措施的优化与调整,以提高节能管理效率,适应新时期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设需求。
1 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节能减排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是响应国家“绿色、节能”号召,创设“舒适、环保”的办公环境。机关办公楼建筑结构、功能比较复杂,且照明灯具、恿ι璞浮⒖盏鞣绞降龋都具有较大的不同,进一步强调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的重要性。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的意义显而易见。
首先,降低能耗,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节能减排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技能管理,就是以降低能耗为目标,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为机关办公创设舒适、环保的环境;其次,节能管理涉及面广,且对设施设备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节能管理建设为契机,优化设施设备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节能管理的智能化建设;再次,树立节能减排的榜样,进而更好地带动社会参与到建筑物设施设备节能管理中来,为节能减排良好良好的内外环境。
2 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的能耗来源
机关办公楼的特殊性,决定了楼宇能耗来源多样化。机关办公楼的主要设施设备包括照明系统、空天系统和动力设备运行能耗等几个大方面。如表1所示,是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能源消耗的具体构成。从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的耗能情况来看,照明设备、空调、电梯、办公设备(如电脑)是耗能大户,占到设施设备总能耗的80%,但值得注意的是,照明系统、空调系统虽然耗能大,但也是最具节能潜能的设施设备,是机关办公楼节能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的能耗中,空调系统的能耗管理,最为复杂,但也最为有效。如图1所示,是机关办公楼各设备的耗电比例。从图可以知道,在空调系统中,水泵、冷机是占到空调系统耗能的80%;空调机组的耗能最少,仅为3%;冷却塔、风机盘管的耗电占比12%。因此,在对空调系统的节能管理中,应针对空调系统的电耗构成,有针对性的优化各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而实现节能效果。
3 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特点及重点
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的节能管理,应突出管理的高效性,并在控制方法的构建中,应体现“绿色建筑”的特性,实现人性化服务。因此,节能管理应认识管理的特点,并着力于工作重点的开展。
3.1 节能管理特点
(1) 设备运行的高效管理。设施设备的高效运行是节能管理的重要方面,强调设备效能最大化的同时,也确保良好办公环境的创设。因此,机关办公楼在设施设备的节能管理中,应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实现高效管理。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和办公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设施设备,而设备系统的高效运行,应体现两点:一是设施设备应确保办公楼的基本运行,为机关办公提供照明等办公环境;二是设备运行应在能耗最小化的状态,提供最优的照明、给排水等服务。
(2) 控制方法体现绿色建筑属性。节能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节能控制方法的运用,应遵循“绿色建筑”的原则,提高控制方法的科学性、环保性,以更好地满足机关办公楼节能管理的需求。绿色建筑环保、低能耗的特点,要求节能控制应基于环保理念,依托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管理平台,提高对设施设备的运行监控,并运用节能技术,优化设施设备的运行效率与环境,提高设施设备的节能效果。
(3)人性化服务。节能减排是机关办公楼节能管理的目的,但在实现节能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服务的构建。无论是动力系统(电梯),还是照明系统,都是确保办公有序进行的重要设施设备。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提供设施设备节能减排,采取节能技术、现代监控手段,确保设施设备的节能减排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如,在设施设备的节能管理中,要基于不同的季节,调整照明系统的开启时效、空调系统的运行保障,这都是人性化节能管理的体现。
3.2 节能管理的重点
(1)构建设备管理系统网络架构。建立信息化节能管理模式,是提高节能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机关办公楼在设施设备的节能管理中,应构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完善的网络架构,进而实现对各系统、各设备运行情况的监控及管理,进而实现有效节能管理。
(2)运用系统管理软件。系统管理软件的运用,可以优化传统节能管理模式,提高节能管理效率的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确保办公楼基本需求的同时,实现设施设备运行节能的有效控制。
(3)建立集成管理平台。集成化管理平台是基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机关办公楼在管理系统的搭建中,应建立集成化管理平台,进而实现对设施设备系统的集成化管理,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
4 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措施
节能管理的系统性,强调机关办公楼的节能管理,应立足节能管理特点,针对设施设备的耗能情况,构建科学有效的节能管理措施。在笔者看来,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节能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电气系统节能控制
现代建筑结构体系中,电气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电气系统复杂,子系统多,强调节能控制的完备性,以确保节能效果。在电气子系统中,电梯子系统、照明子系统等,都是节能管理的重要内容。
(1)降低电路损耗。由于机关办公楼电路多且长,而阻值也随之增大,进而增加了电路的损耗。为此,在线路安装的过程中,一是要考虑到线路的长度,科学优化线路配置安装,进而降低因线路过长而导致电流损耗增加;二是在导线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电阻率较低的导向,并提高导线的横截面,这样可以降低阻值,降低电损。
(2)照明系统节能控制。在机关办公楼设施设备的能耗占比中,照明系统的能耗占到近40%。因此,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尤为重要,应在确保办公基本照明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地降低电能的浪费。当前,在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中,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构建,能够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如图2所示,是照明智能控制系统。从图1可以知道,智能照明系统实现了“远程控制”和“本地控制”两大功能板块,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对照明系统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基于远程控制,能够在无人或忘记关灯等的情况之下,实现远程调控;另一方面,能够在“本地控制”中,实现控制方式的多样化。如,调光开光、定时开关等,能够基于不同的时间、季节,科学调光,进而实现节能控制。此外,在照明系统节能控制中,应强化对照明灯具的合理选择、照明方式的科学制定。并且,要对照明用电强化管理,杜绝浪费。
(3)动力设备(电梯)节能。机关办公楼的设施设备中,电梯、货梯是最主要的动力设备。在强化电梯的节能控制中,可以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实现电梯子系统节能。如,通过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在确保电梯运行速度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行中的损耗。与此同时,在下班期间,应关闭电梯,针对办公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开停电梯。
4.2 空调系统节能管理
在空调系统中,各设备节能的科学管理,应注重空调设计方法的科学性、空调冷负荷的合理性、空调系统形式的合理选择。
(1)科学的空调设计方法。在暖通空调的设计中,应注重系统运行中的能耗情况,并基于办公环境、季节等因素,综合考量,确保空调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空调设计中,应采用过程设计方法,进而能够基于电力负荷的高峰期、低谷期,均衡空调系统运行的耗能。如,由于不同时间、季节,暖通空调的负荷不均衡,这时就需要运用冰蓄冷东空调技术,以更好的利用并确保空调的稳定运行。
(2)冷负荷的合理性。在空调系统的节能构建中,应确保冷负荷的合理性。其中,空调系统冷负荷主要包括空调房的冷负荷、室外新风的冷负荷和系统冷负荷三部分。基于不同的时间,空调冷负荷是变化的,且存在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设定空调运行的标准。如表2所示,是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设定参数。
4.3水系统节能
在水系y的节能控制中,需要节约用水的宣传,同时也要运用节能手段,提高水系统的节能效果。当前,所运用的节能措施主要有“节流降压”、“变频控制”两种,并具有十分有效的节能效果。
(1)节流降压。在办公楼给排水的过程中,通过节流降压的过程中,能够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并且满足了办公楼的用水需求。在实际当中,若配水电静水压大于0.15Mpa时,水龙头的出水量会出现激增的情况。为此,需要通过节流降压的方式,降低水龙头的出水量。
(2)变频控制。在水系统中,高峰期与低谷期的用水量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水需求,并减少浪费,可以采用变频控制的方式。变频控制,能够依据电能需求的大小,科学调整水的供应。一般情况之下,水泵的压力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这样一来,水流对阀门和管路、仪表等产生的冲击能够有效减少甚至避免,降低启动损耗。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关办公楼节能管理的构建,应充分认识节能管理的重要性,并基于设施设备节能管理的特点及重点,有针对性的展开节能管理工作。通过对电气系统、空调系统和水系统的节能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节能管理效率,深化设施设备节能管理建设。
参考文献
[1]鲍锡军.节能管理在办公楼物业设施设备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4).
[2]陈韧超.节能技术在大厦物业机电设备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07).
[3]辛亮,简东平.某办公楼建筑设备节能监测管理系统实施[J].房地产导刊,2013(05).
[4]罗兴.大型办公建筑的智能化先期策略研究[D].华侨大学,2015.
[5]张博,尚少文.大型机关办公楼建筑能耗与节能分析研究[J].节能,2016(12).
1.1行政意识不足。对于我国而言,由于长期受到行政心理的各种影响,有很多行政人员的意识还停留在“重人治、轻法制”上,与此同时,在老百姓们眼中也将政府的权利看得至高无上,政府的一切活动和言论都是权威,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严重忽略了我国法律制度的存在。我国虽然在行政体制上早已不断完善,可是,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意识的淡薄,导致组织成员的个人意识取代了制度和规范,让这些由国家制定的制度以及规范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权利,让公共管理失范。所以,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行政意识的落后和不足。
1.2管理职能定位模糊。现如今,我国行政机构中管理职能定位非常模糊,并未制定出一个明确的管理制度,从而让行政管理的职权和职责出现了重合现象。与此同时,不同部门之间的界限也非常模糊,很容易出现以及职权错位等情况。一旦当公共事务出现利益纠纷时,不同的部门便会在利益的驱使下相互竞争;反之,如果在公共事务中并未涉及到利益时,各个部门之间便会相互推脱、“踢皮球”,从而使公共管理失范。
1.3权利执行力度不够规范。在执行公共权力时,上层给予的权利基本上很难真正落实到老百姓身上,这就使权利在执行的过程中,限制了上下两级的制约和监督。站在选民以及立法者的角度讲,在对社会上的公共机构进行全面监督时,并没有充足的参考信息,从而导致我国公共管理严重失范。从这方面也可以直观看出,权利监督不够规范同样也是造成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一项重要原因。
二、防止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决策
2.1对公共管理意识不断进行强化。为了预防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应当加强公共管理意识培养。现如今,从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出发,公共管理意识应当将公平、公正以及责任等方面包括在内,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创新以及效率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直接提升公共管理人员的目标以及信仰,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信任度。
2.2确保信用体系的构造合理。站在社会的角度讲,这种信用体系不单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信任。所以,为了全面预防社会信任出现危机,应当构建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从政府出发,提升民众对政府的整体信用度,进而达到构建信用体系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服务方式,从老百姓切身利益出发,进一步提升社会信任度。
2.3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和法规。对于我国的社会管理而言,有一项相当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政策以及法规的建立,这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发展与稳定。所以,为了能够防止社会出现信任危机,应当让国家制定一套完善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法规。在构造这一套法规过程中,应当将社会事务的公平、稳定等因素考虑在内。与此同时,还应当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是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够有效结合,对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进行完善和加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构建和完善政策法规是提升社会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2.4对依法行政的机制进行全面加强。在公共管理得到加强的基础上,还应当对行政体制的建设进行加强,这同样也是提升社会信任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要想从根本上避免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则应当逐渐对行政体制进行完善。在现如今的行政工作中,要想使行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必须从“三个环节”“一个根本”中出发,彻底将行政机制得到落实。
2.5对社会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政府通过制定的法规以及社会政策,保证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社会秩序以及社会公正稳定。为了可以对社会进行调整和约束,社会管理机制主要是由法律为保障,以行政强制为基础。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市场出现失灵,同时也可以协调各种冲突和矛盾。要想从根本上完善社会的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入手:
第一,对社会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要尊重每一位群众的要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特别是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促进公平和正义,提倡宽容和理解,共建一个和谐社会。
第二,对社会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使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社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做到由政府调控、社会来组织,使全社会人民共同参与的机制。同时发挥出社会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的综合能力。
第三,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等相关保障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使民众加强对政府的公信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节能环保;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管理
1实施节能配置与管理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导致了能源紧缺现状的日益突显。在国务院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工程建设能耗,一直在我国社会总能耗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路工程建设业的高速发展,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如果不能做好这些工程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与科学管理工作,不但会导致大量能源的无谓损耗,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为更好地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应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选型与优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工程效益的实现,也能有效降低工程建设中的能耗,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节能环保视域下的设备合理配置
在公路工程项目中,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不仅有助于提高设备的生产率,延长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而且对于降低工程建设能耗,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1机械设备配置的基本原则
2.1.1节能环保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应具备先进、节能、环保的特点。一方面,应尽量配置先进的机械设备,以保证设备的高效低耗、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保证设备的停机时间少、出勤率高;另一方面,要求所配置的机械设备应对环境的污染低,如具有废气净化装置、噪声小等特点,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2.1.2适应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应能够适应公路工程的施工条件和施工作业内容,真正做到合理施工与绿色施工。例如,能够适应当地软土地质、场地大小、运输距离、工程规模等,以力求机械设备运行的高效与耐用。
2.1.3经济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能尽量满足购置费用低、周期费用低、作业消耗成本低的要求,从而有效降低单位工程造价,实现工程效益的提升。
2.1.4配套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都应达到整机性能优良,各工序之间能相互配套等施工要求。例如,公路工程运输作业中翻斗车的运输能力,应与挖掘机的挖掘能力相匹配,从而使得在流水化作业中,各机械设备彼此间的工作能力能相互保持平衡,以此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生产水平与生产效率。
2.2机械设备配置的具体方法
为确保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时的高效、节能与环保,就必须合理确定各种设备的配置量。首先,应确定施工中主导设备的配置量,主导设备是指在公路工程某施工环节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机械设备,它也直接决定了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以及整套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其次是确定好配套设备的数量,要求做到能够合理搭配和准备配套机械,使配套设备与主导设备之间的工作饱和度,以及工作效率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
3节能环保视域下的设备优化管理
公路工程项目中所采用的机械设备,主要分为土石方机械、运输机械、路面机械、养护机械、辅助机械等12大类,并包括了搅拌机、装载机、运输车、布料机、挖掘机、压路机、拉毛养生机、洒水机、切缝机等在内的上千种各种类型的设备。为确保这些工程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高效、节能与环保,除应当做好的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外,还应当做好设备的统筹调度与优化管理等工作,从而确保各类设备都能发挥出最佳的使用功能来,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的同时,又能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节能性与环保性。
3.1贯彻机械设备节能管理制度
3.1.1实施燃料能耗的定额管理制度
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中的详细规定,并充分结合实际的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施工方式、设备类型等因素,按照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原则,实施燃料能耗的定额管理制度,并建立和健全设备燃料能耗的原始记录和能耗台账,建立节能技术措施档案、燃料能耗指标档案等技术性文件,以此来实现对公路工程中各类机械设备能耗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持续跟踪调查,进而实现对机械设备燃料能耗情况的有效控制。
3.1.2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节能环保工作的有效性与持续改进,还应当建立起以设备节能管理为中心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并配置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例如,在机械设备中加装台式能耗计时器;在燃料发放时实行“内部油票制”,以严格控制油耗的计量与统计工作;在运输设备的调度管理中,实行“运输车辆调度通知单”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与降耗。
3.2加强对设备的节能管理与节能改造
3.2.1加强对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管理
重点耗能设备,是指公路工程中所有机械设备的装机容量>120kW的施工机械,如大型装载机、运输车、挖掘机、压路机等,这类机械设备的耗能量巨大,应重点作为进行节能控制与管理的对象。对于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管理,一方面应做好使用前的评估工作,包括对该设备的能耗水平、经济性及先进性进行的综合性评估,如果是超过国家规定能耗限制指标的设备,应限制其购进、租赁和使用;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加强对重点耗能设备的合理组织与调度等工作,以尽量减少该类设备的非生产性运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实现能耗的降低。
3.2.2加强对设备的节能环保改造
除重点耗能设备以外,其他普通机械设备也应做好相应的节能环保管理与改造工作。例如,应经常性的开展维护、保养、检查等工作,以确保这些机械设备都具有的良好技术指标和运行状态;通过合理地组织与调度施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对旧有设备中节能指标、环保指标不合格的零部件,应积极进行改造或更换,对于不能改造的设备应予以及时地淘汰;在维护、检查过程中,当发现设备存在漏油、漏水等对周围环境存在危害的问题时,应迅速查找原因并予以排除,以防止环境污染问题的扩大化。
4总结
基于节能环保的视域下,就如何做好公路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管理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面对我国能源问题日益紧缺的现状,更应当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选型与优化管理,不仅为实现公路工程建设能耗的降低,实现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减少,也有助于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助于工程项目效益、质量的提高,以及进度目标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彩虹.高速公路施工机械化合理配置及方法[J].山西建筑,2012,(10).
[2]张海鹰.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公共交通管理俨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也促进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从原有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交通堵塞、人流量大的限制因素,到现有的完善智能化、多元化交通运输系统。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实现新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本篇文章主要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做出的评价进行阐述,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做出探究。
关键词:
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究
前言:
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作为先进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便捷、安全、可靠的运输环境,通过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很大限度的实现了道路信息的多元化传递,提高了道路的畅通和高科技的发展,探究和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完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多元化性能,增加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1、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阐述
由于受交通运输因素的制约,改善当今的公共交通运输,缓解由各种天气、堵塞等产生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交通智能化系统和管理体系很有必要,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测公路、信息导向和语音功能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监测公路:监测公路系统主要通过视频图像和监控摄像等设施来达到监视路面的实时状况及突发状况等,能准确快速的传递现场的路况分析图,方便公共交通管理中心及时掌握信息。信息导向:信息导向系统主要是针对路况上的收费站和路段上的突发状况进行交通上的采集数字报表和资料的传递,实现了完整的探测系统设备。语音功能:语音功能主要是采用信息探测的功能,无线电话系统和遇到突发状况等。通过信息感应和图像处理及时和应急中心取得联系,大大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智能性。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宏观调控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来讲,经济效益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有长久的影响,整个发展目标对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有着很大个影响。随着市场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很多经济企业避免被淘汰下架都在不断学习与完善新型技术,通过新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发展,运输智能的新颖性也在不断提高,加上企业间的竞争力只增不减,促使一些企业间形成了无形的效益竞争,更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智能系统的多元化发展,为此通过整合总体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最终需要多种措施来评价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影响。
2、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根据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终极目标来发展,全面建设综合化系统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确定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法,在各种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路面交通、地域影响,明确研究评价的目标是完善社会经济效益体系。通过国际权威的技术检测来评价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选择性都对评价方法做出了实际研究,多方面的技术应用发展也是建立的一个良好评价方法,系统经营者创造的一系列综合效益成果的技术检测,旨在揭示全社会以追求盈利的前提下,放眼于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所带来的评价以及最终的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成本和收入的最终效益来实现,例如,整个交通运输的维护费和通行费都属于企业的成本。大众出行便利,车况信息完善,促进交通的畅通,都可以作为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影响评价的有利特点,把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又递进了一步,从经济的长远考虑,提出合理的研究评价成果,能带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3、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内容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公众驾驶车辆的行程,来往的驾车时间,天气以及路面突发状况的等对交通影响。一方面,对交通过程中产生的车辆损伤、人员伤亡及车载货损等安全方面问题,做出了分析;另一方面,对车辆行驶中产生的尾气、燃油消耗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出行的大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不仅方便大众出行,而且还有利于系统的不断完善,提高运输的运作率,降低了成本效益的投资,维护了系统的耐用性。针对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确保大众的切身利益,一部分可以直接得到效益,如运输中途的时间缩短,燃油量消耗少;另一部分不能直接得到效益,而是由无形中带来的效益;如改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化的提高、增加用户满意度,推行车辆自动性能安全性检测。分析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及适应的各种环境。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应该满足于社会经济的需求,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公共交通管理的系统化、多元化不仅能准确的识别自身的突出特点,还能明确评价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方面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利用对所选择的各类系统性能、方法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多面分析,结合整理数据,实施评价的检测和成果,从抽选的数据中来看,一些评价方案往往不能到达评价的预期目的,从中就要判断符合综合评价的分析,无非就是对已经实施生产的效益做出对比,从而得出衡量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牵动着经济的需求,对于公共交通管理系统追求的利润和成本,一般都会在最后的成果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来要求和不断完善系统化发展的长远性,全面统筹分析客观现象,着眼于当下的社会经济水平,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应该全面适当的改变格局,从实际出发,全面总结由实践所带来的检测,有利于评价的最终研究成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通过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综合阐述,主要分析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因素、原则内容和方法,遵循着市场的经济变化模式,构建完善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发展和有秩序的进行,是建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作者:殷兴旺 单位:江苏盐城市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李忠伟.中国高速公路用地社会经济影响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B486文献标识码:A
施工机械设备已成为公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代表了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企业施工的现代化程度,是企业施工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机械设备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机械设备在施工中所起的作用也更为突出。因此,如何管好、用好施工机械设备是公路施工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机械管理机构落后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公路建设企业对机械管理机构都没有做到充分的重视,规章制度的更新速度很大程度上跟不上机械设备技术的更新速度,管理机构落后,管理人员的力量十分薄弱,其工作能力低下,造成了管理层与操作层严重脱节,有些管理部门甚至认为管理机械是施工现场的工作,与自己的管理部门没有半点关系。
2、 机械保养制度严重缺乏
在公路施工中,大多数机械操作者只是一味地重视机械的施工性能,而没有选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机械设备进行适宜的保养工作,体现了公路建设企业严重缺乏对于机械保养的相关制度,没有充分意识到机械保养制度的重要性,重用轻管,甚至是在机械设备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有关工作人员相互推卸责任,这样既影响了公路施工的整体质量以及施工进度,也导致机械设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安全隐患,带病工作,缩减机械的使用寿命,增加机械的维修费用。
3、 机械使用人员及维修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公路建设企业对机械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的缘故,导致很多企业在选择机械使用人员以及维修人员的时候随意性过大,没有组建有关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的流动性过大,培训时间短暂,经过正规培训的工作人员极少,这些都必将导致有关工作人员对机械管理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人员自身技术含量参差不齐,进而不能有效地使用、维修、管理机械设备。
二、提高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1、 根据运输距离和道路情况选择施工机械
在沥青路面施工中,为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工序所需温度(≥110℃)和压实工序所需温度(≥90℃),自卸车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距离不宜超过30km。在路基工程施工中,选择施工机械时应考虑运输机械的经济运距和道路条件。所谓经济运距,是指机械施工时较为经济的范围。道路条件是指道路的类别、路况、坡度和路面阻力等。根据土质选择施工机械,根据气象条件选择施工机械,管理专业化,集中对机械设备进行整体管理。
现在我国公路工程涵盖的各种情况交织在一起,复杂多变,随着工程施工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不同,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工艺也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了参与施工的工程机械设备的种类、数量、功能也是各不相同的。面对这一系列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应当有机地结合招投标制度与项目部制度,成立专门的工程机械负责单位,对所有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购置与调度,在统一中把握特殊,在特殊中体现统一,使得所有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机械设备都能及时地到位。然后再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各个机械设备的使用,统筹全局,使得所有机械设备资源能够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所有工程机械设备必须登记造册,机械设备的“身份证”应该记录详尽,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家、使用年限、额定功率等情况。机械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养说明书、维修说明书,应当妥善保管,以备不时之需。操作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机械,随时注意机械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能够及时地排除可以现场排除的各种隐患,避免机械设备的超负荷运转或者在其它不正常情况下工作。尤其对那些使用频繁、故障率高的机械设备,必须做好跟踪监测与诊断,减少事后修理,使其尽量转变为预防性修理。
2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检修管理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检修管理可以分为事后(被动)维修、预防(主动)维修、状态维修、改善维修及改造维修五种方式。事后(被动)维修,事后维修也称为被动维修,是一种较传统的维修方式,主要是指在发现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出现问题之后再对其进行修理的一种维修活动。这种维修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事前谋划,简单易行,能充分利用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的物理寿命,维修费用较低。对于在生产中非重要作用或可代用的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可采用(被动)维修方式。预防维修,也称为主动维修,此维修方式是为了防止公路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劣化或降低公路施工机械设备故障概率, 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所进行的维修活动。如年、季、月安排的计划性检修。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是预防维修的派生分支,是由公路施工机械设备运行工或点检人员,每天或每周对公路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的日常检查、清扫、调整、加油、换件等日常维修活动。主动维修的好处在于通常根据公路施工机械设备运行时间确定维修时间、周期。由于事前作了大量人、财、物的准备工作,一般能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维修内容。适用于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或故障风险大于维修风险的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状态维修,状态维修是根据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结果来进行的维修活动,其实质是预防(主动)维修的升级,是一种有的放矢且定量的维修活动。状态维修的好处在于克服了以公路施工机械设备运行时间确定的预防维修的不定量因素,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和减少准备工作。状态维修的适用范围是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应配备较为完善的检测装置。状态维修是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所提倡和发展的方向。改善维修是指用新工艺、新方法对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维修作业工艺的改进的维修方式,改善维修的好处是可以提高维修水平,对提高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维修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改造维修,对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结构进行改造的维修活动,称之为改造维修。改造维修的好处是提高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或增强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的可靠性。但是,对于此种施工应持慎重态度。应事前有论证、有批准,事后有评估。
3、提高业务水平
机械化施工是一项综合性科学,它是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与现代化建设的组织,改善功能、改善结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施工机械。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管理,操作人员培训业务以提高机械化施工管理水平。结合学员的实际问题和知识基础,增加培训力度,有计划和有系统地组织人员在各级培训课程中引进竞争机制和管理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另外,要学习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具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技术,专业施工机械装备,管道修复队伍,以满足公路机械化施工快速发展的需要。
总之,施工企业要想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就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机械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主要是完善规章制度,善于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增加设备的可用性和利用率。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和需求,优化设备的组合,强化设备的维护保养,以提高设备的性能,保障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鲁怀亮,王雁翔.浅析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作用[J]. 科技风. 2010(17)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3-092-02
[Abstract]Organization Structrue for Design Management is Analyzed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OrganiztionManagement Theory.and Key Points in Diffrent Phase of Design Management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Design Management;Civil Engineering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系统;架构设计;设计原则
1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对施工要求施工工艺的不断提高,不断推行项目管理经理制,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逐渐受到项目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积累许多项目施工管理经验,这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四个阶段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都将会会划分成几个系列,以便能够更有效地对建筑工程实施全过程的施工管理。通常一个项目都会被划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投标策划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交付阶段。
2.1 投标策划阶段
投标策划阶段主要指的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确定投标对象为开始标志,直到项目中标的过程。投标策划阶段要慎重审核施工方案,了解施工工期,施工方案,充分理解设计图纸表达的思想和意图,然后委托监理方开展招标供桌,选择最优的设计图纸和方案,选择施工资历深、项目经验丰富、质量有保障的施工单位承包具体的项目施工。
2.2 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是从项目中标后,开发商发出开工指令,项目开始实施前的一个阶段。在施工准备阶段主要的工作有做好对施工队伍的组织工作、施工设备和材料的购置、施工工艺的选择等工作。加强对设计图纸的会审工作,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整理好施工环境,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
2.3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指项目开发商发出动工指令,项目正式开始实施到建筑施工主体建成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阶段,直接决定着施工项目完成实体的施工完成工期,施工质量。施工过程的工期管理、项目的完成进度】以及分部项目的施工质量审核都是在施工阶段完成的,因此,加强对施工阶段的管理确保工期、确保质量、确保工程项目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
2.4 竣工交付阶段
施工竣工阶段主要指的是建筑工程试题完成到项目试行,项目验收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核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通过试行一段时间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各方面技术规范达标后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在项目竣工的过程中,做好设计方案资料、变更资料、材料质量保证资料、技术资料的转交工作。
3 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原则
3.1 保障质量原则
建筑工程的质量之间直接关系这人民的认识财产安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原则,是包括开发商、监理方、施工单位等各个工程参与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设计中,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是首要原则。
3.2 事故预防原则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设计环节中,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将传统的消极事故防守转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每一个好的建筑实体都是通过好的施工设计、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产生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排除不良的影响因素,提前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树立事故预防原则,使各方面因素得到预先保证。
3.3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涉及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时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原则是管理系统的重要原则,关系这整个管理体系能否有效实施。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中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奖惩有度,做好责、权、利的分配工作,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4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架构设计思路
4.1 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是施工管理控制的重中之重,要切实把控施工过程的各个因素,保障工程质量。根据项目工程的特点、以及薄弱环节制定科学施工管理目标。从制定目标、开展实施、实现目标三个环节逐步实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从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设计这几个方面全面落实质量控制责任,各个环节,各个工序都要以质量为重点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环节、各个侧面保障施工工程质量。
4.1.1 施工工艺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范围广,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种多,施工工艺的管理工作在建设健全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对施工工艺的管理要求施工管理人员熟悉施工全程的每个环节,做到材料供应、工程造价、施工队伍、施工设备的全面优化。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个施工工序都尽在掌握之中,保证项目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4.1.2 施工材料管理
施工材料是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施工设计中,施工材料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做好材料管理工作要从材料采购、材料供应商、材料进场、材料的发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材料管理。对材料的存放要根据材料的属性特点进行保存,保障材料的质量。
4.2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控制施工进度,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竣工工期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环节。施工管理人员要根据当前施工项目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工艺要求去顶工期,严格执行进度监控计划,定期了解项目的完成情况。在常规情况下按照项目计划进行施工。当施工情况有变的时候,要迅速反应,灵活改变施工计划。定期总结工程的进度,掌握每个工程分布的完成情况,监控其实施及完成情况与计划是够有偏差,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发生,以免导致施工质量下降,工程造价成本增加。
4.3 施工安全管理
4.3.1 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在施工过程中的责任、权利,确定各个部门的生产责任,全方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生产安全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部门中的安全负责人定期对项目生产环节进行生产安全审核,落实安全生产要求。通过生产安全责任人与各个部门、各个层次逐级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时候要按照要求追求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4.3.2 加大违规操作处理力度
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出发力度,通过严格制定施工管理制度,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保障建筑工程能够安全有序进行。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要加大处理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大对施工的监察力度,提高负责人的安全责任心,对野蛮生产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3.4 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管理核心工作,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主要s通过预防、控制、降低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和经济损失。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常备不懈,居安思危,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在事故发生后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管理过程复杂,涉及范围广,在工作范围、施工进度、质量要求、施工工艺上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综合各个方面的有利因素,总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借助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从本质上说制定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调动施工项目的利益各方的积极性,排除不利因素,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国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架构设计[J],《民营科技》,2012, (5).
关键词:工程项目 施工 机械设备 管理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ransportation,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and electricity,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ndustries proje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areer rapid growth, 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he demand of higher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equipment gradually to the integration, intelligence, an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equipment is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onstruction schedul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actice, the artic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equipment management of meaning, and then to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equipment management in disadvantages of analysi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equipment manag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quipment, management, the proposal
1项目施工中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意义
持续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施工工艺和方法是项目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二者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先进的机械设备施工,机械设备是项目施工最重要的施工工具,在施工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施工经营过程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企业的外部形象。因此,抓好项目施工中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保障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项目施工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项目施工企业只有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大力发挥机械设备效能,科学使用、及时保养、适时维修、合理配置机械设备,才能降低设备故障发生, 保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提高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为施工企业提高工程质量 、保证工期、创造更好的效益、提高的市场竞争力夯实基础。
2 当前我国项目施工企业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众多工程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理念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不能将机械设备管理与企业增效、机械设备的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等充分结合起来,同时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脱节等问题严重。
2.1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不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对项目施工中工程机械设备进行专业的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项目施工企业机械管理机构不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缺乏完整与执行力度,一些机械设备的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甚至片面的认为机械设备管理属于施工现场的范畴,不是其应该管理的内容,而施工现场的相关管理部门与工作人员却把机械设备管理推向管理部门,这样的推诿扯皮导致机械管理工作、管理无序、无章可循,甚至一些施工企业购买了新设备后,不及时或根本不入账,工程机械管理的管理者、操作者职责、权力和义务不清晰,不明确,让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产生被动。
2.2 投资管理不平衡
一方面一些施工企业为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对施工现场实际条件不做深入调查与研究,没有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就盲目花巨资等引进一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机械设备,结果机械设备却不能正常的投入到施工工程中,甚至影响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一些施工企业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舍不得花钱,大量的机械设备管理与机械设备维修人员不能很好的接受到专业教育,对机械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不明朗,对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的技能水平较低,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要求。
2.3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保养不衔接
一方面虽然很多施工企业基本实行定人定机制度,但是对机械设备的定人保养制度不能很好的执行,,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导致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在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保养上经常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给机械设备正常安全稳定运行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企业的一些项目负责人目光不长远,只注重企业的短期利益,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导致机械设备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这种 “重用轻管”的行为很容易使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缩短其使用寿命。
2.4 工程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不及时
很多施工企业没有制定机械设备定期点检制度与维修维护保措施,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不能做到早发觉、早预防、早修理,大多数的设备等出了事故后才维修,给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极大的浪费。
3 加强项目施工中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施工企业应该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机械设备的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设备管理方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当前施工阶段之中的项目管理是整个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整个项目最终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整个产品形成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阶段。总的来讲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各个阶段之中,施工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以及投资的控制,是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应当从以上几个环节着手,真正意义上制定出完善的政策和妥善的措施,保证管理的协调性和妥善性,加强对细节部位的把控,并且加强对其中影响因素的重点分析,以更好的实现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水准和效益的持续改进,为更好的增强管理的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1.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对于项目效益的实现和项目核心标准的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还应当对此环节的工作引起较高程度的重视,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当前施工阶段之中的项目管理是整个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整个项目最终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施工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管理重点和各个环节的核心原则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施工的核心环节等进行了集中性的探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发展,真正意义上为实现新时期的建设事业新标准而奠定坚实基础条件。
2 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常见管理问题
2.1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民用建筑施工人员缺乏相应的安全施工意识,不能够按照既定的施工流程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并且随着施工任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民用建筑施工队伍中,一些施工队伍为了追赶工期,并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和安全培训,导致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只能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工作,导致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2施工材料管理混乱
施工材料时民用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民用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材料逐渐的呈多样化方向发展,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如果缺乏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势必会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进程。但是,在民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材料通常都是随意摆放,暂时用不上的材料被随意乱丢乱放,这样不仅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还会增加工程施工和管理成本。
2.3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民用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质量管理,但是许多民用建筑施工企业并不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质量问题频有发生,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
2.4安全管理意识缺失
许多施工单位都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例如,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摆放相应的警示标志,导致施工人员在没有安全提示下发生安全事故;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没有佩带必要的安全设备,再加上施工现场缺乏管理,导致安全事故频有发生,不仅会降低工程施工质量,还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安全措施经费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是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是企业效益的保证。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等,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以此保障生产安全!但是,在实际施工现场管理中,安全意识不强,往往是重生产,轻安全,只要进度,不要安全; 在人员配备方面,只有施工技术人员,不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监管缺失,安全措施费用变成了企业的预期利润,安全保障经费没有保。
3 应对民用建筑施工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民用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民用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以及施工成本等。因此,应该采取科学的实施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并实现建筑施工的现代化,对于保证民用建筑施工安全、有序进行,以及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1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民用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民用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因此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想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帮助施工人员掌握相关的施工技术,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其二,管理人员从多个方面展开,做好施工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管理人员当中创建明确的管理考核制度,以此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其三,在各个施工阶段施工之前,做好所有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并且只有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施工人员才能从事相关的施工工作,制定持证上岗的制度,以此保证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
3.2加强施工材料与设备管理
民用建筑施工材料与设备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采购施工材料和设备之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信誉、产品质量、供货能力等进行调查,选择信誉好、产品质量高、供货能力强的供应商;其次,当材料和设备进场之前,供应商需要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证、合格证以及其他相关证明,必要时进行抽样检查,将样品提交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允许材料和设备进场;其三,做好材料和设备的储存管理,在进行材料和设备储存时,应该根据民用建筑施工进程,对材料和器材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跟上施工进度,同时做好防潮、防水、防鼠、防盗等工作;其四,制定施工材料和设备发放、回收工作,做好施工材料发放工作,能够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费,做好建筑废料的回收工作,能够避免材料的浪费与丢失,能够有效的节约工程成本;其五,记录并核对建筑材料使用状况,为以后的材料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由于民用建筑施工环节众多,导致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也相对较多,并且一些施工单位在进行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追赶工期肆意加快施工进程,都导致民用建筑施工管理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工程质量事故上报制度、工程质量统计制度、施工现场质量检验制度、施工控制制度、施工现场会议制度、施工技术复核制度以及质量责任制度等。此外,建筑工程监理单位承担着监督和管理工程施工的责任,应该派遣专职监理控制人员到达施工现场,认真的做好施工现场的组织工作和监理工作,当一项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该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分项工程,应该限令施工单位进行调整,直至满足相关的质量要求。同时,应该创建集体监督责任制度,以此保证整个施工过程执法监督的强制性、全面性、准确性以及时效性,提高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3.4强化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建筑施工单位领导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并形成安全管理意识,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对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治理,并指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以此保证施工单位制定的所有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能够贯彻落实到实处;其次,应该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所有的施工人员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施工,通过规范其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此保证施工安全;再者,创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监督,如果发现安全问题,必须责令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如果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应该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这样能够提高相关负责人的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施工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民用建筑整体施工质量和安全。因此,建筑施工领导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针对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此保证民用建筑施工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进而建造出质量合格的民用建筑工程,并促进我国民用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经伟 . 民用建筑施工的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 [J]. 现代装饰(理论),2011,(7):112-113.
[2] 牛涛 . 民用建筑施工的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探讨 [J]. 科技创新导报,2012,(6):43.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设计流程
中国地铁正走在高速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前十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已基本完成地铁网络化建设,并向后网络建设时代走去。在这期间,地铁公共空间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规模工业化的建设方式逐步完善。但就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现状来看仍面临一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展开进一步探讨,促进地铁设计更加完善。
一、地铁公共空间设计
地铁网络是一个潜于地面之下的城市空间,乘客对于地铁网络宏观意象的建立,主要通过熟悉的车站作为参照物构建起来,同时与地面中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相对接,以此作为认知地下城市空间的基础。借用设计学语言,我们可以将地铁网络意象描述成“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在地铁网络中,地铁车站好比一个个点,地铁线路好比一条条线。地铁车辆在同一条线的点与点之间穿梭,形成了线路运输的基本功能。
点与点之间特定的方位和逻辑关系,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单位。线与线交叉所形成的点,即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1]。通过两线交叉点、三线交叉点或是更多线的交叉点,实现了线路之间的沟通,使得交通运输的单线概念扩展到网络概念。有时我们通过不同线路的几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实现了城市地铁的网络功能。地铁网络中“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形成了地下城市的基本空间构架,也为我们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时提供了宏观依据。
从宏观认知上来看,乘客对于地铁网络空间意象的建立包括三个层次,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意象、地铁线路走向的意象、地铁网络的总体意象。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战略依据,是根据乘客建立地铁网络意象的三个层次出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车站层面、线路层面和网络层面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
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流程管理
(一)地铁设计专业的流程衔接
根据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时间轴,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车站建筑设计阶段、车站装修设计阶段、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是车站建筑设计,主要对车站空间规模和形制、内部功能及人流引导方案进行设计,其间装修设计跟进并作出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是车站装修设计,主要完成车站建筑与人之间的界面设计,同时组织地铁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与协调工作。此时,设施设计、导向设计、广告和商业设计、永久性公共艺术设计在装修设计的总体协调下分头展开工作,并达成相互协调的空间关系。由于地铁各专业系统数量庞大,协调工作量大,因此装修设计阶段对于设计管理要求较高[2]。
第三阶段是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除了在第二阶段完成的永久性公共艺术之外,还有临时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创意产业,如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展览、公共艺术形象产品等,需要在长期运营中不断推进。
(二)地铁建筑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建筑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总体设计院担任工程可行性报告和总体设计的工作,并指导初步设计;各标段建筑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地铁站点位置、车站结构基本形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并探讨验证其工程方面的可行性,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阶段,同样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线路上每个站点的具体落点位置、车站具体形态、车站空间最终布局、各设备管线设计等,进行基本确定。
第三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牵头指导,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进行车站建筑空间设计的详细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四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建筑设计总体院的指导下,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车站建筑空间的详细设计,包括尺寸、细部空间的深化设计,并落实到直接能指导施工的图纸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三)地铁装修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装修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概念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设计后期服务阶段。其中,装修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各装修分项设计单位承担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后期服务的工作。
第一阶段是概念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确立全线装修设计总体原则及概念方案,包括车站内部及地面出入口建筑外部的装修设计;制定线路标准站与重点站的装修概念方案;对车站公共空间内其他视觉元素(设施、导向、广告、商业、公共艺术)提出设计要求,并提供概念设计文本[3]。
第二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也叫做方案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提供各车站装修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概算,以及装修通用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提供地下站内部装修,包括材料选择、材料的选型和尺寸、材料色彩的确定、照明灯具形式、布置和配电要求。(2)提供车站用地范围内地面以上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井等所有附属建筑的外装修,车站周边环境景观及地面铺装(3)提供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电建筑物的装修方案(4)提供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概算(5)提供运营服务设施的深化方案设计,包括售票机外形、服务中心、座椅和垃圾箱等,以及广告、商业系统的深化方案设计。(6)提供各个专业与装修设计的接口[4]。(7)提供装修通用图设计,为全线车站装修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负责。在装修咨询单位的总体指导下,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进行车站装修的施工图设计,包括装修各界面的详细尺寸、材料、色彩、空间细节等,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会签制度进行控制[5]。
第四阶段是设计后期服务阶段,是指设计完成后从施工至试运营过程中,需要设计单位配合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的各项服务工作。施工过程的配合工作包括,当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发生问题时,应与施工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适当调整图纸,并将调整内容上报给装修总体单位及业主,其次积极配合施工及安装,配合设备调试。
结束语:
当前中国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关系到社会巨额投资及地铁百年运营,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本论文展开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地铁设计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湘生.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06)
[3]刘方林.郑州地铁公共空间导向指示系统的设计探索研究[D].郑州:东华大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