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信息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090—03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兴起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积极提升学生自身对于受教育活动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主动性。与此同时,社会自身正在经历着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信息化成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在这两方面大背景的交叉影响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现实发展,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积极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改造。本文以大学体育课程为切入点,就自身工作实践经验,谈谈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据此进行相关实验,以期能够为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略尽绵力。
1 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到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就是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系统。
1.1 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在硬件方面,国内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购置计算机,建设机房来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力公自动化。这固然是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从深层原因上来看,上述情况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另外从信息化的考察内容来看,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不充分。笔者认为,建立高效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应当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广泛地在各个信息化平台上充分交流信息资源。具体做法是:建立场馆与计算机平台的有效互联,对学生个体信息进行硬件识别和管理。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通过门禁系统与校园卡或指纹识别系统的硬件关联,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进行高效快速地管理,并及时反馈到教师的固定或移动数字平台上,这就为体育课程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在软件方面,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数字软件。如上所述,体育教师的固定或移动式数字终端上应当具有相应的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软件,学生也应当拥有对于课程信息进行了解和选择的相关软件,比如采用核心Java平台或者Java2平台的标准版的J2EE语言进行编译的windows系统管理软件或android系统的app应用软件。采用此种语言进行编译的好处是语言编译的便捷性,数据处理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这三个方面。另外在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课件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桎梏,从而充分地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的核心思想,发挥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的平台作用。
1.2 信息咨询
独木不成林,单脚难行路。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须配备高效的信息咨询系统。在上述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体育课程信息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应用平台也应当随之建立起来。目前的普遍多是建立学校体育部的相关网站,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信息的单向披露。此类做法略显简单,而且在实际效率上也略显低下。信息化不应当只是将旧有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仅仅更换输入输出和储存途径,而是应当在理念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交汇进行革新。具体做法是:首先在体育课程的网站的上,应当秉持公开和安全并重的思想。一方面学生通过个人学号和密码都可以访问到网站的全部公开信息,从而对体育课程进行了解和选择;另一方面,非学生的访问者无法进入到具体课程选择的页面当中,只能够了解某些信息。其次基于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信息的披露不应当局限于体育部自身网站上,而是应当针对学生所属年龄段的特点和爱好,在某些公共社交平台如新浪微博、人人网上注册体育部门的账号,通过相互关注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使学生可以在教育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信息进行主动了解和自主学习。
总之,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建设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交流信息资源、开拓多种平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惟其如此,才能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人性化的体育教育。
2 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管理实验
2.1 实验目的
此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体系对于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体育课程信息化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培养运动习惯、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2 实验对象
在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大学生中,我们随即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和石油工程学院两个学院,并从两个学院随机各抽取了三个班级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其中试验的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共87人,石油工程学院共92人。
2.3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和调查问卷法。通过对两组实验学生分别实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个学期之后,对比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测验的达标程度的变化,并详细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分别就课程安排,课程教学,个人能力培养以及对于课程的兴趣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达到93.8%。
2.4 实验过程
实验的第一步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样本有效性的确定。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将经济管理学院的87名学生列为实验组,将石油工程学院的92名学生列为对照组。并据对其开学初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和上学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和存档。具体情况见表1。
经核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无较明显差异,可以认定样本有效,经过一学期的不同模式的教学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期末体质测试结果和本学期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来看,实验组的体育成绩合格率和体质测试达标率都高于对照组大约30个百分点,差异十分明显。这表明,本次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实验,确实是以人为本,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知识教育、单纯技术教育和刻板体制教育而言,有革命性的突破。实验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与人数大大增加。
2.5 实验结果分析
首先,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在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上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集中教授,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的,并且体育课程的安排也是不够科学的,随意性较大,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信息了解,仅仅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模仿教师演示动作而实现的,而对于实际课程与课本的差异不甚了解。经过实验之后,体育课程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传授,是经由体育部门及时更新和体育教师针对实际课程安排而具体公布的,这就使得学生在知行方面达到了统一,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来,并实时地掌握体育课程信息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教育为人的目的。
其次,实验结果还表明了体育课程信息化是适应和符合社会转型发展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本次体育课程信息化实验,本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体育教师对于本专业课程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积极性也有明显进步。通过信息化建设,体育教师可以更便捷快速地掌握课程中的动态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既形成了轻松的教学气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第三,试验结果还证明了在深刻理解构建主义和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是明显的。应该以学生为本,开展人性化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本文作者:王祺董捷袁红苗秀丽金安铭工作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信息化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到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就是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在硬件方面,国内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购置计算机,建设机房来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这固然是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从深层原因上来看,上述情况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另外从信息化的考察内容来看,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不充分。笔者认为,建立高效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应当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广泛地在各个信息化平台上充分交流信息资源。具体做法是:建立场馆与计算机平台的有效互联,对学生个体信息进行硬件识别和管理。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通过门禁系统与校园卡或指纹识别系统的硬件关联,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进行高效快速地管理,并及时反馈到教师的固定或移动数字平台上,这就为体育课程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3]其次,在软件方面,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数字软件。如上所述,体育教师的固定或移动式数字终端上应当具有相应的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软件,学生也应当拥有对于课程信息进行了解和选择的相关软件,比如采用核心Java平台或者Java2平台的标准版的J2EE语言进行编译的windows系统管理软件或android系统的app应用软件。采用此种语言进行编译的好处是语言编译的便捷性,数据处理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这三个方面。另外在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课件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桎梏,从而充分地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的核心思想,发挥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的平台作用。[4-5]信息咨询独木不成林,单脚难行路。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须配备高效的信息咨询系统。在上述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体育课程信息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应用平台也应当随之建立起来。目前的普遍多是建立学校体育部的相关网站,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信息的单向披露。此类做法略显简单,而且在实际效率上也略显低下。信息化不应当只是将旧有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仅仅更换输入输出和储存途径,而是应当在理念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交汇进行革新。具体做法是:首先在体育课程的网站的上,应当秉持公开和安全并重的思想。一方面学生通过个人学号和密码都可以访问到网站的全部公开信息,从而对体育课程进行了解和选择;另一方面,非学生的访问者无法进入到具体课程选择的页面当中,只能够了解某些信息。其次基于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信息的披露不应当局限于体育部自身网站上,而是应当针对学生所属年龄段的特点和爱好,在某些公共社交平台如新浪微博、人人网上注册体育部门的账号,通过相互关注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使学生可以在教育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信息进行主动了解和自主学习。总之,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建设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交流信息资源、开拓多种平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惟其如此,才能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人性化的体育教育。
实验目的此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体系对于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体育课程信息化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培养运动习惯、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验对象在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大学生中,我们随即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和石油工程学院两个学院,并从两个学院随机各抽取了三个班级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其中试验的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共87人,石油工程学院共92人。实验方法本次实验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和调查问卷法。通过对两组实验学生分别实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一个学期之后,对比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测验的达标程度的变化,并详细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分别就课程安排,课程教学,个人能力培养以及对于课程的兴趣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达到93.8%。实验过程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成绩和体质对照表实验的第一步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样本有效性的确定。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将经济管理学院的87名学生列为实验组,将石油工程学院的92名学生列为对照组。并据对其开学初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和上学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和存档。具组别体育成绩合格率(%)体质测试达标率(%)实验组48.250.5对照组48.945.6体情况见表1。经核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无较明显差异,可以认定样本有效,经过一学期的不同模式的教学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期末体质测试结果和本学期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成绩和体质对照表(%)从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来看,实验组的体育成绩合格率和体质测试达标率都高于对照组大约30个百分点,差异十分明显。这表明,本次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实验,确实是以人为本,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知识教育、单纯技术教育和刻板体制教育而言,有革命性的突破。实验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与人数大大增加。实验结果分析首先,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在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上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集中教授,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的,并且体育课程的安排也是不够科学的,随意性较大,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信息了解,仅仅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模仿教师演示动作而实现的,而对于实际课程与课本的差异不甚了解。经过实验之后,体育课程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传授,是经由体育部门及时更新和体育教师针对实际课程安排而具体公布的,这就使得学生在知行方面达到了统一,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来,并实时地掌握体育课程信息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教育为人的目的。其次,实验结果还表明了体育课程信息化是适应和符合社会转型发展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本次体育课程信息化实验,本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体育教师对于本专业课程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积极性也有明显进步。通过信息化建设,体育教师可以更便捷快速地掌握课程中的动态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既形成了轻松的教学气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第三,试验结果还证明了在深刻理解构建主义和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是明显的。应该以学生为本,开展人性化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有过一句名言:“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不当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教育的方向也应当是围绕受教育的人而制定。体育课程的信息化正是在秉持这一理念的基础下,融合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先进工具和方法,对于体育乃至教育进行的一种革新。无论从理论的必要性还是从实践的必然性来看,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信息化手段,都应当是成为今后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最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于体育信息化建设的论述,简要概括了体育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并在具体的试验中加以验证,结果表明体育信息化建设对于体育教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理论或许略有不足,实验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然而,必须肯定的是,本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重要性
一、引言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在Web2.0技术下新型高校图书馆体育资源模式组织,该模式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开放式地整大化、更新频繁、整合体育资源,作为教学、科研的辅助手段,改革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同时,用户以共同创新者的身份出现在信息服务创造过程中,不在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还是服务的创造者,不仅给教学科研带来及时的信息资源的更新扩展,更对部分参与者本身,特别是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激励成分,导致学习情感上的积极参与。
二、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探索
高校的教学、科研、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更是作为知识资源的宝库向用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信息服务,一直以来是高校校园文化、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种类也从文本、图片向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扩展,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也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随着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的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也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体趋势。随着运动竞赛风靡全球,奥运生活在我国的燃起“,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总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例如:沙滩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体育舞蹈、飞盘、瑜伽、射击等新兴的运动项目也层出不穷,为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因素。诸多因素推动了我国体育类图书文献资料的丰富与发展,也促进了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体育图书市场的空间也在逐渐扩大,也为学校图书馆体育文献资源的扩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的体育图书信息发展快速,体育图书内容多元化不断涌现,但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体育图书信息资源研究及共享比较薄弱,除了一些期刊数据库检索,高校体育图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还大都停留在馆藏基础上,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体育科研、教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对于用户参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专门针对体育学科的具体研究还处于空白。图书馆用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本课题着重于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体育文献资源建设创新模式,力争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通过资源的有效共建共享加强馆员、教师、学生互动,促进参与者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致力于将体育文献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教育理念和建设手段优化教学环境,不断满足高校师生的学习、科研和社会需要。以学校体育作为基础,发挥社会体育重要平台,从传统走向现代,进一步拓展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延续着体育文化生命力,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新型体育文化,丰富着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校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与科研氛围,营造学习型科研型大学。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引领阳光活力、开拓创新的教风、学风;倡导全员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培育学校民主管理、积极科研、公平育人的优良风尚;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凸显体育文献资源的活力和张力,构建“和谐校园”,助力提高学生自主、自立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围绕学校体育专业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所需信息的专业范围和专业特色探讨Web2.0技术下用户参与的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理论框架构建模式。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院校、文科与理工院校,都有必要建立专业学科馆藏体系,组织收集相关学科的书刊及电子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信息。用户激励模式研究:并不是每个用户都会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也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对图书馆服务创新作出贡献。只有用户愿意参与其中,才能实现高校图书馆体育资源的价值,如何建立用户参与服务创新激励机制,持续吸引用户参与,这是基于Web2.0技术下用户参与的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的构建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如何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对Web2.0技术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生产进行系统的研究:用户参与的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模式研究,对于优化馆藏资源构成、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用户不在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还是服务的创造者,给教学科研带来及时的信息资源的更新扩展,使得新型图书馆在具有丰富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还有开放性和前沿性的优点,在帮助高校培养造就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倡导全员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用户参与信息服务的过程是融合了交互、信息、生成内容和信息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行为,对于用户来说也会产生满足和激励,对进一步填充高校图书馆新型信息服务研究领域心理学角度的缺失,并对丰富用户行为研究做出贡献;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胜 余爱 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兴,刘文华,司虎克,吴瑛.体育院校术科专业学生创新成果与创新意识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6):78-80.
[2]苏庆永,司虎克.体育院校教师知识共享的意愿、能力与方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96-100.
[3]徐祖银.体育院校图书馆阅读心理分析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161-162.
[4]张英.高校体育文化与图书资料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5(1):60-61.
[5]单凤军.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教育环境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30(2):47-49.
[6]吴淑华.我国体育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案探讨[J].晋图学刊,2005(6).
[关键词]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极大地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档案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使得档案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各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
信息化技术为各类工作的高效开展都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因此,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再加上档案管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学校管理人员未从根本上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导致教育资金分配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造成不利影响。
1.2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高要求。但从当前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对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有限。受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的影响,工作人员在学习信息化技术时就存在较大难度,学习效率低下,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上来看,还是从管理体制的完善度上来看,其都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档案管理在教育工作中的关注度较低,且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学校的信息管理相对比较独立,信息共享不畅,这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降低。
1.4教育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系数不高
教育档案信息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网络与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进行频繁的联系或者说是信息输送,传输的信息可能包含较多机密信息,这些机密信息应得到充分保护。但很多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若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盗取,将会给国家或教育部门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教育机构也是如此。在信息化时代,各教育机构都存在大量信息,如果利用传统方式进行信息管理很不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档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使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保证教育信息处理的效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符合时代潮流且满足教育需求的,因此,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尤为必要。
3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对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树立对工作开展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保证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的统一化管理,使各个学校管理人员提高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科学分配教育资金,及时购进相关设备,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准备条件;最后,完善教育档案管理体制,实现对各个学校的统筹管理。
3.2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对档案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求,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就必须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信息化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其次,建立考核机制,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加快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帮扶制”“激励制”等方案的制定,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档案管理团队。
3.3建立健全教育档案管理体制
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能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是企业招聘人才时的一项重要依据,实现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十分有益。首先,为教育档案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教育档案的数量较多、种类不一,如果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会造成档案查阅、编辑难度增大,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防止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懈怠心理,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系数。最后,在对教育档案进行管理时,还应该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各类信息的交互提供可能。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但同时也使信息安全面临更大地挑战。因此,必须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化管理。
3.4提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安全系数
首先,在进行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进行信息传输时不断加强信息的安全程度和保密性。其次,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保证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最后,教育机构在传输保密信息时要慎重,保证教育机构内部的局域网与外部网络相对隔离,杜绝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
4结语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学生档案信息,而且能有效降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我国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失范”与相关对策分析[J].卷宗,2014(5).
[2]姬鹏华.论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8).
【关键词】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N83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现代几乎各种技术的发展都涉及到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以说它已经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尤其是在体育场馆控制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操作过程中简单、精准、针对性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在体育场馆中的运用,对我国体育场馆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
1、智能化的概述
何谓智能建筑?在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定义如下:“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智能建筑的“智能”,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能“知冷知热”,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
2、智能化系统模型
为满足人们在体育场馆内进行竞技比赛和训练以及其他多功能用途时对管理和服务的需要,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的产品和成果构建的大型复杂系统称为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系统。
(1)基础平台
由于体育场馆首先是建筑物,这时可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基本配置。如综合布线、通信系统、楼宇自控系统、联动系统、安全报警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管路系统等的配置可以与设计咨询等单位专家沟通,确定需求。
(2)业务应用平台
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体育运动和比赛服务,其业务应用平台包括相应的比赛综合管理系统、运动员登录系统、赛事成绩系统、赛道终端摄像系统、电子记分系统等,围绕比赛运动而必须配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设备。该部分的配置一定要结合不同的体育场馆功能并与体育比赛管理专业人士专家沟通确定需求。
(3)业务支撑平台
围绕比赛或支撑体育场馆运作而必须配置的智能化系统,如内部调度系统、体育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视频直播系统等等。同样该部分要与将来管理经营该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沟通进行配置。
(4)调度应急决策综合集成管理平台
主要是针对比赛运动会进行紧急应对管理,包括育场馆联网使用时的管理,并与就近的智能交通系能够信息共享,统一调度。
(5)机房
主要包括:设备监控机房、消防监控机房、安防监控机房、赛事指挥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语音通信系统机房、信息网络系统机房、有线电视系统机房、会议控制室、屏幕显示系统机房、场地灯光控制机房、比赛中央监控系统机房、计时记分及现场成绩处理系统机房等。
三、智能化体育场馆应该满足的要求
1、满足运动员高水平发挥竞技能力的要求
对空调设备的智能控制; 对送排风设备智能控制; 对照明的智能控制;对池水过滤及消毒系统的控制;对室外场地喷洒和排水系统的控制;空气监测系统。
2、满足比赛组织的要求
安全控制及防范; 火灾自动报警; 场地扩声和背景音乐; 计时记分、现场成绩处理; 售检票和通道控制; 比赛指挥调度。
3、满足媒体报道的要求
考虑电视转播的需要; 考虑媒体记者的需要; 数字会议系统 网络发稿手段;互联网站。
4、满足现场观众的要求
如舒适的场馆环境,良好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及时得到各种信息,方便地购票和入场,方便停车等。
5、场馆运营维护的需求包括节约能源,场馆的管理,赛后运营等。
四、体育场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1、先进性和成熟性
采用国际、国内的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进行系统设计充分满足运动会比赛要求。
2、实用性和安全可靠性
以实现体育馆智能化基本功能为出发点,讲求实效而不盲目追新,突出重点、分清主次达到每个子系统功能到位安全可靠是系统实用性之本系统必须工艺精良.不留隐患,为运动会的圆满举行提供一个可靠实用的现代化的比赛环境。
3、标准化和开放性
遵照各项标准.采用当前主流的软硬件产品,使整个系统构架合理,易于操作和管理便于用户二次开发.实现系统间的无缝联接和今后的升级。
4、系统性和可扩展性
任一子系统尽量保证其自身的系统性.组成同一系统的设备要保证其搭配的合理性;系统设计要遵照标准,留有合理的余量以使系统具有适度的扩展能力,以适应科技,特别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高速度。
5、建立和谐的文明施工环境
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集成商必须责任到位.对进度和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协调与其他分包商及有关工程单位的关系.形成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系统、人员注册制证、成绩查询、新闻等系统所需的各种预留预埋管线。
五、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
1、体育场馆管理软件的构建
体育场馆软件是未来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应用的专业管理软件系统,它分为场地管理系统和球馆管理系统,集前台收银收费管理、一卡通功能、场地自动计费管理、场地预定、会员管理、教学管理、培训和陪练管理等强大功能为一身,并能够充分体现高校体育场馆行业的管理实情,是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量身定做的专业管理软件,同时也是未来高校场馆管理信息化、理想化的管理系统。
2、RFID技术的应用
目前随着高效体育场馆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信息系统和高科技设备逐渐开始使用,场馆管理和运营支持也逐渐纳入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范畴,其中对RFID技术的使用也开始广泛起来,这一技术的使用为现代化场馆的智能化管理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RFID是针对人或重要物品的情况,对体育场馆进行分区域监控和管理的一套软硬件结合的应用系统,其信号可以覆盖需要监控的区域,并对需要定位跟踪的目标发放有源电子标签、腕带和胸卡等。有源标签与区域内的基站进行不断的信号沟通和交换,随着目标标签在各个基站之间的移动显示其位置的变化,为加快对肠管紧急情况和其它需要援助的突发事件的响应,场馆工作人员还会配备手持的 RFID 设备,用来发送报警信息,指示紧急事件的类型和发生的位置。
3、体育场馆监控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体育比赛安保任务的重视逐渐加强,现代体育场馆开始逐步脱离传统的监控设备,引用了先进的楼宇自动化( BAS) 。它融合电气设备监控、消防监控和安防监控为一体,利用总控系统完成照明、消防、安保、电气等功能,
既科学又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场馆内部设备的管理水平。首先电气化监控系统中的变配电系统是采用集散控制方法,利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台数据控制器,独立完成现场监控,同时采用 DDC 控制系统调节电流、电压、断路器的状态,保护用电设备的漏电,较大电流、不足电压以及短路和回路故障。其次是照明监控系统。先进的只能化电控系统可以通过一台微型计算机对整个场馆的照明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无论是整个场馆灯光、背景的变化,还是每个灯具的状态、故障,都能够得到及时的监控,为整个场馆照明工作的管理得到有效地保障。同时还能减少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对照明系统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控制。另外,火灾报警系统在整个场馆信息化建设中是比较重要的,它的任务是监控区域的消防报警和消防故障等情况,如果发生火情,火灾报警系统能够保证最快捷、最有效的反映。
4、LED显示系统的应用
随着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中大量高校体育场馆的应用,许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得到突破性地发展,许多高科技、高智能的先进设备也出现在高校之中。同时也为未来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ED 显示系统随着高水平运动会的举办,逐渐进入到了高校体育场馆中。LED 显示系统的核心是 LED 芯片和驱动芯片。它们是保证显示屏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关键技术,是显示屏关键的保证和高技术含量的设计。
5、无线局域网络的应用
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功能、多用途、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大型体育场馆可以进行篮球、足球、羽毛球、手球、乒乓球等多项运动,并兼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集体活动的功能。因此,就软件方面来讲,其发展趋势应该包括有线网络、监控、卫星接收、有线电视、安全消防、集成管理、扩音、成绩记录和处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安装和利用投入资金较大,技术复杂。单单从网络方面讲,如果将有线网络系统变为无线局域网,将节省大量开支,同时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大力提高场馆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公效率。
六、结束语
通过对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需求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智能化在体育场馆工程应用中的方向。因此,在体育场馆工程领域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能,促进体育场馆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海,王剑平 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年
摘 要 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宝贵资源,对于体育事业的建设尤其如此。自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而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也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体育信息 整合 数字化 建设
体育信息资源涉及到体育政策法规、体育人才、体育知识等多方面知识,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搭建数字化平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情况
(一)体育院校信息资源的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所体育院校馆藏有700万册图书左右,而在电子文献资源方面,大部分院校都购买了重庆维普、中国知网的使用权,但在购买形式上有所不同,有些是采用团体购买的形式,有些图书馆仅仅购买了几个专题[1]。在体育信息数字资源的建设上,各院校的图书馆也不同,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都建立起了具有特色的专题库。但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例如许多院校图书馆的系统软件缺乏统一的规范,书目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一致,并且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因此常常出现很多重复现象。
(二)体育系统体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为了筹备北京奥运会,从国家体育总局到下属各机构都积极开展信息服务与体育科研工作。建立了体育咨询网、大众体育信息网等,同时,在这类网站上海设置有体育政策法规、竞技体育、体育发展、全民健身等各项栏目,此外,体育报业总社还开通了体育新闻网、体育在线等,这些为全民健身、大众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
二、数字化平台建设与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活跃的体育市场能够丰富馆藏体育信息资源
自1999年以来,我国图书阅读率不断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2005-2008年间体育类书籍销售码洋占有率却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12%左右[2],这直接说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与举办,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与热情,增强人们对体育信息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带动了图书的销售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体育类图书市场的发展,另外,还能够丰富馆藏体育文献资源。
(二)数字奥运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基础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主要以科技奥运为主要思想,充分说明了体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局面。北京奥运会的体育信息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具有高速宽带、先进技术水平、结构合理的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同时,各省市在体育信息化建设上也获得很大的成就,为我国加快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数字化平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得到高速有效的发展,其他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不断建立起来,如:我国农林系统的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系统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这些都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3]。
三、建立数字化平台的准备工作
(一)调查分析论证,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
在开展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前,首先要全面调查各成员单位图书馆的体育信息情况,并制定共享平台的方案。在进行调查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成员单位体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2.相关体育事业单位重点项目和重点学科所要求的信息资源是否具有良好的保障;3.从外部引进的国外数据库或是国内其他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及资源利用情况。4.国内各地区、各系统的数字化建设与体育信息资源网络化、自动化的现状。
(二)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要进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首先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指导机构,以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为主、各省、市的相关体育事业单位共同组织,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应的数字化规划方案,确定参与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从而形成专业的体育信息支撑体系;筹集数字化平台建设资金;制定该体系内的体育信息数字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负责与其他相关的信息系统、信息机构的业务联系,并促进体育信息系统资源进入国家的共享体系;负责管理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相关的事务,负责硬件系统配置、规划以及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全面协调网络体系内部的分工。
(三)创造良好氛围,促进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完善政府部门对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领导工作,制定合理科学的建设计划,并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构,加强各成员单位的联合开发,突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的局限,防止效率低下的重复建设,避免体育信息资源整合时的盲目性[4]。此外,还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家咨询机制和科学的审批、建设、监理程序,一切从实际情况着手,加快体育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开发相关信息资源,推进资源共享进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共享平台
(一)建立完善的体育信息网站
将我国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作为门户站点,并广泛辐射到以下的省、市等站点,通过建立网络互联关系,充分结合所有成员单位的体育信息资源,使信息中心呈现为垂直纵向流动的态势。信息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多数为重要的省会城市,因此要在这些地方设立枢纽节点,之后在建立辖区内的市、县等转接站点[5]。由于转接层的信息汇集量相对小,通常可使用星状结构,这样能够让每个节点互相联接,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信息平台。网络接入方可按照实际情况建设内部网,例如校园网等。
(二)网站内容
1.实时动态信息。其中包括国家体育法律法规及宏观政策的宣传、体育信息的实时。
2.链接其它站点。可链接到体育科研部门、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事业单位等;或是链接至电视、报刊、媒体栏目、著名的体育企业、商家等。
3.查询站点。这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体育联赛及俱乐部、各种赛事的组委会、赛事信息、运动竞赛及相应的成绩。这些体育信息资源站点要做到准确、全面,能够及时更新;同时可进行站点导航,能够链接到其它的热点网站,还可以进行网上订票、网络竞猜等,能够实现体育赛事的直播等;此外,还需重视交互性,可以支持更多的域名、地址等。
4.参考查询。通过电话或者使用QQ进行咨询,并采取E-mail等多种形式实现体育文献资源的传递。
5.实现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其中包括引进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书刊联合目录等。体育系统内部的各成员单位参与书刊联合目录的完善工作,以确保符合联机检索的要求;在引进数据库方面,可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6];在建设专题数据库时,各成员单位可按照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科学研究、学科设置等这些方面充分展现出地方的特点,许多科研人员以及教师都非常希望能够为科研、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特色体育文献信息。
6.相互交流学习。可通过运用网络进行相互交流,或者通过参加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内部员工的学习,此外,也可采取发放资料或视频的方法加强教育。
五、结束语
体育信息资源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事业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快体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光.体育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关键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0.12(03):59.
[2] 李树伟.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5(08):47.
[3] 吴淑华.我国体育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案探讨[J].晋图学刊.2012.9(06):33.
[4] 王洪恩.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及其网络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J].电子测试.2013.8(14):28.
本文作者:闵涛 原创投稿
浅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
闵涛
信息时代的来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引起全球性增长模式和发展观念的变化。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包括档案工作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档案工作观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需要。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的档案工作如何实现信息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1、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作为原生信息源,越来越社会重视和利用,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档案的内在信息,也就是档案的内容,这是档案信息的基本部分;二是档案的形式信息,也就是档案的外在形式和特征,它依附于档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三是综述、汇编等等二次加工信息。事实上,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就是为档案开发利用作准备,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体系。
2、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主线。信息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马人类联贯在一起,构成一个全球化的人和机器的共同体,形成所谓的“网络空间”或称作“邪气社会”的信息化环境。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的档案工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当然是贯穿全局的发展主线。
3、档案工作改革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消费将成为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源动力。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信息部门担负着掌握、存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职责,有权利和义务对社会信息消费的需求作出反应,提供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是时代赋予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社会信息部门的使命,是经济发展途径变革的要求,是生产力进步方式转变的要求。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信息将成为失去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档案部门作为重要的文献信息源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使得经济发展途径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各部门工作的发展方式和运作模式。
4、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改革的动力。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信息生产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需求量激增,信息效益不均。社会信息消费需求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生产需求,另一方面是生活需求。随着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社会庞大的信息消费需求以及将来信息化程度加大时的潜在信息消费需求,者是档案工作改革的直接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档案本身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而不断扩大,不仅停留在查找和借阅上,而且可以和文化教育、社会休闲等方面结合,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此外,档案业务售货员、档案学科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与档案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们。当他们在工作中感觉到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急剧增加时,工作热情就会不断增加,责任感日益增强。而当他们作为信息的消费者,感觉到信息消费的不可替代性时,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从而促使档案工作改革加速前进。
二、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路
1、加大投入,实现档案现代化。要保证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现,和缓政府要值得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信息化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改善档案工作软硬件环境,增加库房面积,购置档案装具,扩大室藏种类。
2、改革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信息时代,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部门迫切需要运用当今高新技术和知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是计算机管理服务。这种服务在一些档案部门已基本实现了,如档案馆管理系统、小型档案馆室管理系统等都已应用和推广。目前市场上各种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很多,国家档案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避免重复开发,并规范市场管理;二是缩微技术服务。目前不少地方档案馆通过缩微设备,对一些珍贵的档案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科技档案图纸的管理过程中缩微技术运用颇多,节约人力和馆库空间;三是光盘存贮服务。由于光盘具有存贮容量大、处理速度快的特点,可广泛用国防于档案信息全文检索、编目和参考查询服务;四是现代通讯网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通讯卫星、邮电信息网络寺,将档案信息出去,使利用者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利用档案;五是公共信息网络服务。档案信息部门充分利用地区公用信息网、国家公用信息网和国际公用信息网进行服务;六是视听传播服务。运用电视网、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等制作档案信息,并向公众。
3、培养人才,提高档案队伍素质。信息化时代,一切竞争,最终都反映在人才的竞争 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工作需要大量“专”与“博”相结合的“通才”。这种专是跨学科的“多专”,而不是过去的“专一”;这种博是随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动态广博”,而不是过去传统不变的“知识广博”。这样的人才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稳定性,才能适应解决复杂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档案工作问题的需要。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提高档案人员工作素质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档案部门在进行培训前,应做好需求调研,按需设计内容,将培训课程内容与工作相结合,也就是说,培训应该是因需产生的。二是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注重提高教学者层次,注重教学、自学、研讨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增加档案工作者之间、相关专业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其拓宽知识面,借鉴优秀经验,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方法,更新知识储备。四是应加大培训内容中计算机知识的比例,强化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联系,重视网络知识的运用,注重信息能力、技术应用的培养,适当增加档案现代化管理课程的课时。
[关键词] 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信息化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涌起,国家之间、行业之间、公司之间竞争的前沿已从资本、规模等逐步转移到科技实力竞争,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管理体制问题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应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回顾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二十几个年头,探索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社会力量的发挥,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职能的定位,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二,科技创新的宏观决策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管理体制官僚化,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第三,各创新主体适应制度变革的基础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科研活动多样化的特点。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的问题和制度变迁引出的问题。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走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科技管理之路, 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重建科技体系、促进科技自身的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以商业运作模式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其核心内容来讲,主要是设定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理清政府、市场和科技创新主体的定位与功能,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构建具有灵活的、可调整的科技宏观管理的作用机制。
在确立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确立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界限,通过立法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及社会资源配置,确立国家在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确立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规范科研机构体系,建立起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和研究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制度。同时,动员社会资源发展科技,包括科学共同体或各级科协的作用,利用企业家和富有的个人的捐助资金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补充,鼓励非营利研究机构和民营科技单位从事科研。
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让人实现“人尽其才”的和谐状态,也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使命。适应体制完善、经济转型和新科技革命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 在设定行为主体关系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 有助于加强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 促进创新活力。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的,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必然会由于手段的创新而有创新的科技管理方法,这将导致科技管理改革,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一个信息化的科技管理体制,既能实现对科研管理信息的高效、全面管理,满足决策者对科研信息的把握决策。同时又能了解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动态,提高科技竞争的能力。因此,科技管理信息化除了解决目前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外,必将起到引领未来的作用。
信息化战略思维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科研机构高绩效的直接动力,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增加了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科技管理创新应遵从市场经济法则,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等。依靠市场导向,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为科技与经济结合创造条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信息化构建了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也为科技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建伟 马文建: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6
[2]张克军 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推进教育信息化,需要集中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一、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能使教育者有利学习、广泛受益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并持续地运行维护和更新。这些硬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计算机与相关的外部设备,局域的校园网络和广域的教育网络。另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有关建筑物和相关辅助资源的准备。
信息资源建设资源包括各种备课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课件,另外还应包括教务管理系统、教师指导系统、学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管理人员系统,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软件保障方面的建设不要过分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开发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需要的数字化资源,软件环境要符合人性化要求,要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英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英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
二、积极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生动的具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图文并茂、媒体信息丰富多样,能够创建逼真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从学习情境中去主动发现、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多媒体同时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一是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二是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解决问题的技能。
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界联系的增强,且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社会信用问题。90年代末,信用中介机构出现,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步入了发展阶段。本世纪初,信息披露系统和信用联合征集体系出现,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纵观我国信用体系发展全局,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带领下,不少省市都在信用理论研究和管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相对而言,我国信用体系起步晚、发展速度滞后,导致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跟不上经济建设步伐。甚至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群众监管,导致信用秩序混乱。加之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与管理条例加强对信用市场的管理,导致信用缺失现象泛滥。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也会导致危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1]。因此,现阶段,在“一带一路”政策方针引导下,我国应加快与国际信用市场的接轨,并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发展情况健全和完善信用机构,促使我国信用体系健康发展。
二、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优劣势分析
(一)我国传统信用文化的优势
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三方面。
第一,个人层面。传统信用文化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在传统信用文化中,追求日常五伦。无所谓五伦是指五大基本素养,其一,仁。其二,义。其三,智。其四,信。其五,礼。而传统信用文化追求的是诚信,也是个人的基本素质。在具体实践中,它要求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做到诚实守信,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且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这个责任意识能够引导社会公民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可以通过诚信修养做到责任的明确,进而最终实现“平天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社会信用市场还是日常生活中,诚信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道德修养的关键因素,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奠基石[2]。
第二,社会层面。传统信用文化是促使人与人之间沟通与联系的纽带。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诚信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一个人没有诚信,会丧失他人的信任,会在社会交际中遇到各种矛盾与问题。诚信思想最早提出者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具体体现在《论语》中。由此可见,诚信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际与合作的基础,也是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准则。
第三,国家层面。站在国家角度,传统信用文化是帮助国家实现“平天下”和“长治久安”的关键点。社会公民需要诚信,国家同样需要诚信。在国家和政府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取信于民”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假设各项活动执行与管理过程中,没有诚信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就无法谈论富强民国。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中,诚信思想尤为显著,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诚信也是构建诚信体系的基础。
(二)我国传统信用文化的劣势
传统信用文化劣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对自律性过于依赖。在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和水平较低。社会关系主要以土地和血缘为主,从而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信用体系。由于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因此更加稳固了这种社会信用关系的约束性和自律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步走向转型时期。无论是信用文化依赖的社会关系还是经济基础,都逐步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过渡时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社会分工,都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就导致社会成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关系依赖的自律性缺失。如此一来,无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会大大增加运行成本。
其二,存在狭隘性和等级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儒家文化宣扬“五德”,虽然提倡社会的道德礼仪,但是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封建思想、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因此,传统信用文化中主张的“诚信”思想带有浓厚的等级性色彩。在儒家思想中,“信”是确立君臣父子上下等级关系。因此,信用关系也带有等级性。在此思想背景下,如果再去追求平等与公平,就显得毫无意义。与此同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要以家庭和个人为主,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血缘及熟人关系,因此对于亲近的人给予更多的信用。加之信用文化具有局限性,追求的诚信思想范围主要局限于社会伦理秩序,因此较为单一化,不够全面。因此信用文化具有狭隘性。在此种思想环境下,整个社会成员更加亲近自己熟悉的亲人或者朋友,且信任他们、依赖他们。这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规模较小和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意见
(一)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可知,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长期时间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既是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一种民族意识形态,更是一种价值取向[3]。因此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并站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和探索民族文化历史特点、文化特点、民族习惯、社会信用文化价值观。进而借助信用文化的优势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合理继承。对于不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思想,应选择摒弃,弘扬和普及适合我国经济转型社会的文化思想,比如商德。传统商德包含的思想内涵较为丰富,其主体思想是诚信。具体体现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另外,和气生财也是传统商德的思想内涵。这些流传下来的话,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宣扬的诚信文化,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对信用文化的需求。
在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推崇传统信用文化,不能照搬传统信用文化和西方契约信用文化,否则会适得其反。我们应站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角度展开探讨与思考,进而建设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加强文化创新发展
在继承与发展传统信用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信用文化的创新研究,并加强传统与现代信用文化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国家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并引入现代信用文化理念,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现状,促使信用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4]。首先,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我们应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理念,并树立创新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推陈出新。其次,要站在世界角度,树立发展眼光,面向未来。在创新与发展中总结和借鉴国外国家相关信用文化精华,并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制定最为合适的发展目标,进而赋予信用文化体系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三)个人信用的构建
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开展个人信用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社会诚信奖惩信息平台:建立信用约束监督机制和过错追究制度、责任补偿制度、违规警示制度。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我国正在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试点项目,为全社会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引导人们保持诚信形象。要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素质的宣传教育。我们应该从孩子做起,从孩子的智慧出发,以简单的方式开展诚信教育和宣传教育。
在信息化时代的条件下,国内的大型企业集团都开始了以实施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受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影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
一、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的必要性
ERP实施和内控体系建设都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内控体系建设是从风险管理出发,通过对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分析,确认风险、制定解决方案,以规避风险,减低可能造成的损失。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控体系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平台,ERP是要建立覆盖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企业资源的可利用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是内控与ERP的共同目标,内控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识别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风险,并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把识别的重要风险标注在合适的业务流程节点上,并采取适当可行的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在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环境下,可以提高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实现控制的标准化,改进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提高企业重要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控制效率和效果的改善,可以提高内控对风险点的监测控制覆盖面,更加有效地对风险实施管理。
(二)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ERP系统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ERP是一项跨部门、跨业务的系统工程,在ERP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内控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把跨部门、跨业务单元的业务,以风险管理为纽带放在一千企业整体平台上,把握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从企业整体协调的角度优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ERP系统与企业实际业务需求的结合度,并能够促使及时识别、评估、掌握和控制ERP系统自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业务流程是ERP实施和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ERP实施所涵盖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业务也是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描述阶段,以及流程优化工作中做到二者的充分结合,可以使梳理完成的业务流程既能够满足内控需求,又能够满足ERP的需求,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量,节省业务流程梳理和描述工作中的资源投入,提高信息化建设阶段的王作效率。
二、合理确定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面
做好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合理确定结合面。要充分认识到内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ERP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有效工具和手段,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ERP要充分融入和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覆盖全部业务范围的全过程管理方式,这要求在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上分析确定出重要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在ERP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业务流程梳理,更多的体现为对业务操作程序和步骤的理顺,但缺乏针对重要风险的明确控制措施和标准,在这方面不能满足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和体现到ERP实施的业务流程优化工作中,在确保重要风险得到适当防范和控制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同时,ERP作为一个企业的综合化业务处理系统,也要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规避或减低自身的运行风险。
(二)统一梳理业务流程
在业务梳理流程的过程中,要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梳理出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既体现ERP的要求,又体现内控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在这套完整的业务流程上,要明确标识出在ERP系统实现的内容和内控管理的要求,并将该部分严格落实到ERP的实施中。
(三)ERP系统要充分体现内控授权管理的要求
内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规范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岗位授权,减少模糊灰色地带,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对于这些按照岗位职责对相应岗位的授权,应该充分体现到ERP系统中,ERP系统对这些授权的管理应考虑岗位变动后的及时更新,以及岗位人员休假和出差等情况下的其他人员临时授权等实际情况,合理、及时保证授权和行权的合适性。
(四)要合理优选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
实施ERP后,将有助于实施更多的自动控制,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实现业务的标准化操作。但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不能完全替代。要本着“有效控制”的原则,合理优选控制措施和手段,积极寻找控制效率和控制有效性的平衡点,实现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的相互制衡。
(五)ERP的实施要考虑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手段的不断完善,内控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风险管理指标警示和预警系统,促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规避或减低风险的发生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这需要ERP系统的实施要考虑内控体系对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的需求,以利于逐步形成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数据库和内控措施数据库等内控管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三、做好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工作
按照以上确定的工作结合面,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协调与沟通,积极主动配合,努力做好有关结合工作,在具体工作上,要从业务流程这一共同基础出发,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共同组织共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
内控体系建设的业务范围总体上要大干ERP建设的业务范围。要从ERP建设所涵盖的业务内容出发,确定ERP实施与内控建设的共同业务,对于这部分共同的业务,要由ERP建设人员和内控建设人员共同组织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工作,并对梳理完成的流程共同审核确认,确保业务流程梳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共同确定流程梳理标准
内控体系建设更多地要注重对管理制度、控制措施、控制频率等风险控制相关的要求。ERP则便多地关注数据的输入、处理过程及输出等信息处理的要求,为保证流程梳理工作能够及时到位,既满足ERP的需要,又符合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双方应共同确定业务流程梳理的标准,以便于业务单位梳理工作的开展,总体上看,由于内控建设的业务范围要大于ERP实施业务的范围,确定的流程标准要更能够体现维护内控业务流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体现内控建设中按照战略发展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流程三个层次确定的流程目录的要求,体现利用AR6软件对流程管理和流程优化的需求。
(三)共同清查岗位职责和授权
ERP系统对控制的完成主要体现在授权管理,这也是内控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要共同清理岗位职责,共同明晰岗位授权,共同强化对授权的管理。要把这些授权,以及授权的变更、岗位人员的变更等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固化到ERP系统中。
(四)共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是内控业务流程梳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流程优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共同分析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并根据ERP实施的技术情况共同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优选确定采取自动控制还是手工控制,并明确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之间的检查、复核制衡关系。
(五)共同确定ERP的系统风险
关键词:课程体系;电气信息类;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22.3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按照“电气与信息融合、强弱电并重、软硬件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2010年起,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了电气信息大类招生。
一、电气信息类“平台+模块”的“2+2”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大类招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至关重要,坚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构建“平台+模块”的电气信息类大类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的前2年为大类公共平台课,通过前2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把从原来4年前选专业推迟为2年前选专业。第3年起按各自专业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选学课程[1],即“2+2”模式。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更能合理的选择专业,可将分专业的矛盾后移;对学生培养而言,可提供更大的学科平台,使学生对专业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更理性的选择。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等)、电气信息大类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构成。
二、电气信息类大类平台课的建设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必须优化专业基础课及大类平台课,为更好的开设专业课做保证
该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合论与图论等课程纳入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公共学科基础课程,保证学生具有更为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表中除了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外,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网站开发技术等,是为了满足两年后选择计算机及通信专业而开设的基础课程。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另外,我校是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院校,在建筑工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随着高科技在建筑行业的渗透,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3C(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2],将建筑智能化的新技术引入专业教学,扩展专业方向,建筑智能化成为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四、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建设分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图1为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情况(不包括全校公共基础课)。
由图可知,整个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分为五类模块,每类模块由相应的课程系列组成,体现了“三电三控”的特点,“三电”即电工电子类中的电路、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拖动三门课程为电气和自动化专业的三大电,是电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三控”即以自动控制原理为专业基础,包括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楼宇控制三类控制领域。
数理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在大类平台中开设,即主要设置在前两年,体现了宽基础,兼顾了4个不同专业的基础需求。以自动化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建筑电气应用技术为辅线,控制的专业特点及建筑特色相结合,控制类及建筑电气类主要集中设置在专业分流后,充分体现了自动化专业以控制为主的专业特点和建筑特色。
五、结论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不是针对着特定行业、特定工程对象、特定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着将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3]。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应用型本科培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任重道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玉泉 马继伟 卢卫娜 林红举 张丽红.“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大类平台课建设” [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30期。
关键词: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
1.研究背景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七座核电站能够实现正常运行,即秦山一期/二期/三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广东)、田湾核电站(江苏),但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电比重
2.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构建与信息化实现
2.1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流程与目标控制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设计管理阶段、设备采购阶段、施工管理阶段、调试管理阶段。核电站建设过程,设计管理对风险、质量、进度的控制起着全局性的影响,因此对设计流程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此乃设计管理的重心。设备采购贯穿着从设备安装设计到设备调试启动的全过程,而设备采购阶段主要包括制定采购计划、选择设备供应商、监督设备供应等环节。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安装工程管理、土建工程管理,而安装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安装、机械安装、电气设备与检测仪表安装,因此施工管理包括安装专业、电气专业、土建专业。调试作为核电站建设的最后环节,即从核蒸汽供应系统冷态试验开始,直至机组交付运行,此乃消除项目建设缺陷、控制项目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核电建设项目管理过程,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各阶段的管理要求,由此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核电建设项目目标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三方面。核电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成本高、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定,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借鉴过去成功的经验,以实现对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进度控制要求遵循计划编制的预见性、计划执行的稳定性、计划调整的动态控制以及科学处理进度与成本、质量间的关系等原则。质量控制包括采购质量以及施工与调试质量控制,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核电建设的质量要求,如此实现对核电建设质量的有效控制。
2.2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实现
本文所构建的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是立足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运行周期、管理内容、管理流程,同时以实现对核电建设项目的全方位管理和控制为目标。但考虑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复杂性,本文认为提高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共享程度非常必要,即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系统的信息化。
2.2.1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或者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指向管理者提供所需信息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人两部分。此系统能够实现资产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同时也对管理基层运作、管理中层控制、决策层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以及OBS分解、WBS工作分解、核电建设项目流程与目标控制等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实现手段的信息化管理方案,由此体现出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针对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主要解决四大问题:一是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便捷性;二是实现核电建设项目决策层决策能力的最大化;三是实现与核电建设项目总承包商、分包商、业主等各部分人员的高效合作;四是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详见图1。
图1 所示,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包括核电建设项目目标控制理论、流程化管理理论以及全过程周期理论,同时组织结构分解和WBS工作分解的应用贯穿着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始终。总体而言,图1所示的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OBS分解、WBS分解以及流程体系信息化成为现实,从而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高效率,并最终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2.2.2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体现出系统集成的设计理念,即以计算机技术为实现手段,把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企业已有的应用系统(比如OA、HR、CRM、MIS、ERP等)进行集成处理,由此实现实时传输和信息共享。实践证实,核电建设项目管理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挖掘技术、网络布线技术的相互关联和数据共享,进而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集中化、便捷性、高效性。
3.总结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以及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核电建设事业高速发展以及时展的产物,对实现核电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立足我国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问题,简要阐述了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信息化的实现,即把现代化的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理念、流程化管理理念与核电建设项目的实际管理工作联系起来,以期实现我国核电建设项目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庆旭.核电施工项目管理体系构建及信息化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2]杨阳.SAP在核电大重型承压设备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12:512-517.
[3]陈泉志.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构建与信息化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4]许佳.商务智能在核电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3.11(6):70-73.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134-01
1肥西县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实践
1.1肥西县中医院简介
肥西县中医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退休干部定点就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就诊医院,是一所集中西医医疗、急救、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院。
1.2 HIS建设情况
HIS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我院自1999年底开始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并将医院信息化建设列为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重点。该系统在促进医院业务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HIS包含收费系统、医嘱系统、药品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等40余个子模块,极大地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了病人就诊的速度,缓解了“三长一短”(挂号、收费、取药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弊病,有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使医院收费和药品管理中的许多漏洞得以有效控制,提高了医疗服务工作的效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给医院全面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为医院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综合效益。医院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之外,还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才能摸索出符合医院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制度,这将是一条非常艰难而漫长的道路。现将肥西县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体会如下:
2.1 医院领导挂帅,成立领导组、工作组是保障
县卫生局大力支持、医院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全力支持是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为切实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医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组,信息化建设目标实施工作组。领导组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信息中心主任及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目的是高度重视,举全院之力信息化建设。
2.2 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是根本
信息化建设领导组从医院的办院思想和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结合信息建设基本规范和有关行业规章要求,观摩和借鉴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医院的经验,调研市场上软件公司较为成熟和使用多年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
2.3 配备行业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高素质项目经理很关键
为确保信息建设顺利开展,软件中标单位项目经理是整个工程的现场总指挥,在技术层面,全面详细了解医院需求,结合软件的特点,确定一套最适合医院的业务流程,并和项目组成员一起付诸实施;在管理层面,能充分地调动软件公司资源为项目服务,也要能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特别是获得院领导和各科室主任的支持与配合。
2.4 制定奖惩措施,医护全员培训是系统顺利运行的保证
医生和护士是信息系统使用的主体,他们涉及的都是病人医疗和费用等关键信息,医护人员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70%以上,由于医生、护士业务工作繁忙,在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参加培训,需要医院领导和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2.5 选择好系统开发商,完善售后服务很重要
采购招标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前医院充分了解软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体系,并要求公司提供一份完整、具体的售后维护服务的协议,再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人员素质、计算机应用水平、系统的要求等),做出切合实际的项目售后服务计划书,对其售后服务协议各项条款都满意了再签订购买合同。
软件实施过程中结合前面对医院的人员结构、计算机应用水平、系统对人员素质要求等情况的分析,让软件供应商拟订详细的系统实施计划,严密的项目实施方案、及时的应急服务,保证了软件实施过程的顺利。
2.6 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永恒动力
信息化管理专业性强,且业务流程复杂,因此,对信息管理人才要求较高。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既了解医院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而同时他们也要具备项目管理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066-01
在当前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方法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档案信息化不仅是发展趋势,也是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因此,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改变观念,提高对档案信息化得认识水平,逐步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系统、更便捷,也更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
一、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档案信息化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相比传统的档案保存方式,档案的信息化的优势一目了然,它可以避免档案原件被过多使用、年代久远或者人为原因而造成损坏,避免重要资料丢失的风险。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不同时期中都有一些有特定意义或者珍贵的历史资料,如果将这些资料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将它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就能更加有效的对原件进行保护。
(二)档案信息化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档案信息化得优势还表现在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上,企业档案资源的一个目的在于整合档案资源,扩大其应用程度和应用范围,如果将档案经过信息化处理后,利用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就能轻松的实现这一目的。而且,电子文件比档案原件更易于导航,更有利于企业各部门浏览,并保持随机存取,提高了档案原件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三)档案信息化使档案的检索和使用更加快捷方便。传统的手工查询资料,要耗费档案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还找不到所需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包含快捷的查询系统,采用了电子目录和电子文档,在查找时只需输入关键词,相关资料信息就可完全的展现在你的面前。企业的各部门只要有需要,就可以不费事、不费力的获取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信息。
二、经过一定的实践和宣传,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则是进一步整合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而在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乏统服务意识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档案管理人员在更新知识、加强计算机操作等方面也都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而以前原有传统的业务知识、操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更新原有的档案管理知识,了解档案信息化的内容,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便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和规范。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企业的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输入,但不管是通过档案数字化还是人工输入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根绝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的归档和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等现象发生。
(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档案管理人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把提高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录入已签发文件,并按照档案类别进行归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以便企业各部门的查询。同时,还要利用工作经验进行创新,研究新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档案的信息工作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四)更新观念,多渠道开辟档案信息资源。要重视收集对企业发展关系比较大的档案信息,要收集与企业档案有联系的各种资料,对枚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资料也要注意收集,要拓展收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要重视国家对企业的政策信息的收集,并及时更新,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各种适销对路的档案信息。如果档案人员能在这些方面为企业及时提供真实、详细的档案资料,就会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就是高级的信息服务。
(五)加强横向联合,为档案信息共享做好铺垫。要在企业内部统一档案的管理方式,对档案要根据类别进行统一的编号,规范主题词的运用,这样有利于分类查询。对于以前不同类别的文件没有实行统一编号的档案要进行更新,做好升级转换工作。要收集和保管好相关的应用程序和历史数据,以便将来能为企业各有关部门查阅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