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知识范文

统计学的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学的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统计学的知识

第1篇

一、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工作,或在学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统计人才。

1.具备扎实的统计理论和知识水平具有应用统计思维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构建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发现教师更多地侧重公式的推导、方法的介绍,却忽略了实践的应用,造成学生只是盲目地掌握了一些基本公式,却不知道怎样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2.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理论和知识水平能够站在更高、更宏观的层次上分析理解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深刻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全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统计专业的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只强调统计知识的学习,缺乏经济理论的指导,就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缺乏较强的说服力。

3.熟练操作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统计工作实践中,使复杂繁琐的统计计算和分析过程变得简单、高效、快捷。由于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欠缺,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较好衔接,使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发挥。

二、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较强统计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人才为目的,突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于课程实验,也不同于课外实践,它是一个多阶分层递进的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

1.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分为三个维度,层层递进许多高校把实践教学就当做实验教学,仅在一些统计专业课程中开设简单的实验,没有体现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在构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然后再推进专业技能的训练及第二课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掌握统计理论的应用。

2.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统计的专业课程主要是讲授统计的整个工作过程,从方案的设计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分析和解释等理论。采取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的能力,而且能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

三、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根据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本文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应由两条主线和四个子系统及实践教学平台构成。两条主线是: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贯穿于四学年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课程实践教学子系统、实践教学子系统、创新性实践教学子系统。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1.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通常,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两大部分。公共课的设置是从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基础知识体系角度考虑,学科基础课主要从专业学习应具备的基础角度设置课程,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环节的实践教学子系统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及基础知识体系的培养,为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实践教学子系统该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践操作。例如,运用SPSS进行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管理、描述统计分析、参数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使用Eviews和SAS软件建立随机时间序列模型;使用Excel、Eviews和SPSS软件进行经济预测与决策等。

3.综合性实践教学子系统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统计人才,除了专业的基础理论介绍外,还要设置一些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锻炼。通过综合模拟、综合设计、综合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去,理解统计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真正了解统计学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处理统计问题、分析统计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性实践教学子系统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还要能够创新。该实践教学子系统通过课外调研、承接项目、创业策划、系统开发等多种途径,提升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5.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能够保证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有效开展,并能够实时地监控和反馈,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材料,包括案例集、习题集、实习手册、实习报告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传递和归档,提高工作的效率。

四、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实施路径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是一个多构面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加强专业实施教学的组织领导设立专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划、组织、协调、监控和评价。

2.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和实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任何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都必须由专业教师和实验员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因此,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实验员研究实践教学问题,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制订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既要制订总体实施方案又要制订各种专题实施方案,并力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编制与实验相关的书籍组织专业教师、实验员编写和设计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集、教学项目集、模拟训练课题集、习题集、课题设计集、实践教学CAI课件和多媒体课件,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

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教材;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C8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4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学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展,现有的统计学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颇深,强调理论知识,忽视统计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即使有实践的部分,实践内容和现实生活差距很大,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统计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教材基本相同,既没有考虑到专业间的不同特点,也没有考虑到各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针对统计学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构建与经济发展现状相匹配、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统计学教学新模式的设想。

一、高职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学教学目的不明确

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目前的教学重点还是集中在介绍统计学有哪些工具,至于这些工具怎么用,提得很少。教学的目的还是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虽然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中会写“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资料收集、整理,统计资料的分析、预测以及统计报告的撰写。”但是哪些统计方法是分析不同专业最新统计资料需要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资料哪些是最新的,并且是相关专业学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能用来预测的统计学方法有哪些是对高职各专业学生有用的,需要预测什么?这些绝大多数高职类院校的统计学老师都不清楚。教学目的只是空话,形同虚设。在课堂上,教师还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概念和公式上。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任课教师的选择上都很迷茫,即使会做些调整,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材不能满足专业需求

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同一院校的各专业大都选用统一的教材。另一方面,不同的院校所选用教材的作者、版本等纵然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内容体系却是大同小异,所强调的重点基本一致。统计学教学的有关负责人意识到这点,也做了一些尝试。如有的负责人每个学期都选用不同的教材,以期在中间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材,但结果令人失望;有的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但各个版本的教材大体一致,专业针对性不强;有的则直接摒弃统计学基础教材,直接选用统计学在各专业中应用的教材,如管理与统计、会计与统计分析、金融统计分析等,这种改革非常具有突破性,专业针对性很强,但是对承担统计学课程的教师要求很高,既要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累积,又要非常熟悉统计学方法在相关专业的运用。同时,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统计学,只有一本介绍统计学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教材,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尝试遇到的困难源于目前没有一本与高职院校各专业对应的统计学教材。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首先,由于教材基本框架一样,教学内容也没有多大区别,即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抽样推断、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相关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像假设检验、统计量都不讲,即使课本中有相关内容,教师考虑到学生普遍薄弱的基础,也会删除这些内容,或草草带过,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很少有人去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学内容是否应该调整?应该作怎样的调整?其次,讲解的案例要么过于陈旧,要么离现实生活很远,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案例脱离实际,一方面表现在所选案例太过宏观,学生平时都没关注。比如GDP、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人口普查、全国客运量等等,学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太抽象、也没有实用性;另一方面表现在所选案例大都是 “某城市、某企业、某班”等案例,没有明确地指出具体的研究对象,这样使得学生对数据的来源产生了怀疑,降低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陈旧

统计学作为基础课程,一直沿袭着“黑板、粉笔、计算器”和“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统计学在现实中的运用大多用到统计软件,“黑板、粉笔、计算器”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教会学生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现实中的问题,黑板上呈现的大量的数据和公式、以及运用计算器进行统计的超负荷的计算量,都使得学生望而却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统计学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作为教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广的统计知识,还必需具有相应专业方面的知识,才能把统计学提供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方法和相应专业特定的数据结合起来,从而教会学生处理和分析相应专业统计数据的方法。而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中,大多还不具备这种知识结构和素质。有些院校为了加强统计学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的统计学教学由该专业的教师教授,而这些教师绝大部分不是统计学专业出身,这种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削弱了统计学知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二、构建统计学教学新模式的建议

第3篇

在当今社会,统计学知识被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大量数据等待分析处理,譬如统计全国人口情况、经济收入情况、农业收成情况等数据,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统计行的研究与调查,这些工作都需要有统计学的知识作为支撑才能够完成。所以统计学知识在当代社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也已然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例如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以达到既定目的的时候,收集数据以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也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于是人们发明了统计图表——报表、直方图、柱状图、扇形图等等。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统计学知识

统计学,这既是一个很具有趣味的学科,也是一门十分贴近人们生活的学科,从平常的百姓到研究技术人员,没有人不在使用着这门学科。它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统计学是一门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一门学科,它一般出现在教材的后几个章节,重视程度往往没有其它章节深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与深入,统计学知识正在慢慢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统计图表以及平均数的简单介绍以及应用,让学生不断接触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数据信息。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开始更加深入的对统计学的知识进行介绍以及应用,增加了一些统计图表种类的应用,增加了众数、方差、极差等统计学名字的介绍,对于学生来讲,更多的是对于统计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订,正在不断增加所占章节的比重,知识内容也更加的深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学知识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而且统计学也正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1.整体化。在过去的中小学数学课堂上,尽管有统计学知识的出现,但多数以零散形式出现,知识点不能穿成一条线,这不仅对于教师讲课有难度,学生进行理解消化记忆,也成了困难。对学生在统计学方面的长久研究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困难。近些年来,教育理念进步,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也越来越多样化,教材的改革将统计学知识进行统一,虽然统一的不够完善,但相对以往,已经进步了很多。这对于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的传播学习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推进了统计学更加深刻化的进程。

2.实际化。近些年来,教育者越来越崇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里,解决社会生活的问题。统计学知识成为了首选。首先,基础的统计学知识简明易懂,适合所有类型的学生学习。基础的统计学知识可以被应用到各行各业,这促进了基础统计学的推广。稍微复杂的统计学知识在高中进行学习,这些知识可应用到更深刻的领域。

3.数量化。在过去,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知识不能被吸收采纳,被剔出。如:回归分析中方程形式过于复杂,而被一些省剔出高考范围,这是统计学的学习缺失。但近年来,教育水平进步,教学工具全面,学生学习工具更多,如可使用计算器,对回归分析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有效手段。

4.娱乐化。以往学习统计学时候,全部是课堂上进行,学习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在教育理念的进步下,提倡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这为统计学的学习提供了充分条件。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理解学习,寻找与统计学知识有关的生活问题。这既达到了将知识融合进生活的目的,也促进了统计学知识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像以往一般枯燥,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寻找快乐,使学习的过程更加娱乐化。结束语在现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学知识的学习依旧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对于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将会走出课堂,不断地进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践调查,这也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沟通的技巧都有一定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可以在舒适的氛围中,轻松愉悦的学习统计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春国.小学数学统计知识教学初探.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2]马玉林,邹军文.初中数学统计知识及教学探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4).

[3]杨亦荐,张柔棉.谈中小学里的统计学知识新课程研究,2009年7月,总第155期.

[4]张敬书.对中小学概率统计教学的再认识中学数学月刊,2002年9月,17-19.

[5]史宁中,孔凡哲,秦德生,杨述春.中小学统计及期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6月,第25卷第6期.

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知识;生活;应用

统计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将数学知识和数理统计作为重要的基础,通过将多种学科和专业的知识相互融合,使得富有较强推断性的分析方法得以诞生。目前,在科学技术稳步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让自然社会各个领域的现象都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可以将统计学知识合理的运用起来,现已成为了应用相对广泛的便捷手段【1】。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属于调研人员通过合理的措施,针对于获取到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关资源等加以整合,由此推断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对未来相关事件实现合理预判的综合性学科。在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较多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统计学凭借着自身的性质,在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彰显出独到的应用价值,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让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

2.统计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1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借助于统计学对生活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加以分析并整理,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通过将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与分析,使得基础的知识和方法发挥出应用的成效。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属于经济学科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课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应用的过程,反映出具体的应用成果。比如涉及到经济学计量统计工作的时候,需要依照统计学知识在金融领域占据的重要地位加以分析,通过将金融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相互结合起来,使得金融计量以及时间序列等实现科学有效的结合,针对于获取到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获取最终的金融计量及时间序列存在的关系。统计学在金融经济学中彰显出自身的工具性价值,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上,统计学可以对数据分析的具体结果展开合理化的分析,获取的最终的判断结果,由此让研究的结果更加的真实可靠【2】。统计学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时候,应该重视相对严谨的态度,这对于获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研究人员在对金融量进行判断的时候,为确保结果的真实与可靠,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其次是科学试验研究上,通过合理的运用统计学知识,让经济学试验对象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简单,降低相应的研究成本,促使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

2.2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明显,因生物医学中反映出较多的不确定性,同时还有变异性的问题,因此可以将统计学知识合理的运用起来。比如在外在条件相同的两个病人身上,想要实施具体的治疗方案时,应该分析效果的差异性。通过临床的统计,可以对同一种病因的客观性规律实现合理的调查和分析,对健康人的共同作用展开适当的分析与判断。在医学中合理的运用统计学知识,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不同疗效病人的实际诊断情况,将具体的治疗效果和医学理论假设进行合理的验证与分析,借助于概率论和数学方式对结果进行判断,通过电子计算机等具体的软件对研究对象的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绘制出相应的表格,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合理运用的时候,明确研究的具体情况。在统计学知识与医学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使得统计方法及多变量分析法的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可以对未知的病因展开细致的分析,避免一些诊断方面的失误,促使医疗诊治手段得以创新并持续发展。

2.3比赛竞技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比赛竞技中的应用价值明显,可以通过数据的直观反映,将比赛中的胜率加以分析,同时还能对队员在赛季比赛的分数以及常规赛场的分数等做好统计对比,经过对一系列数学计算的分析与对比,制定出得分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之间的正态分布图,借助于反映的稳定性了解队员的水平【3】。以NBA篮球比赛来说,因明星球員较多,在运用统计学分析相关的数据时,应该抓住本质上的规律进行分析,并不是主观臆测,以此能够保证判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运用统计学分析球员的情况,可以准确的判断球员的技术稳定性。

第5篇

一、讨论教学法与范例教学法交叉使用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范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范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范例中学习、理解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第一章概述中,要求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对于高一新生来讲,面对这些专业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教师采用“讨论教学法”效果要好,第一步,教师设疑,什么是统计?统计与统计学有什么关系?第二步,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回答上述问题;第三步,教师总结发言,概括各种意见和分歧,帮助其得出结论,切入主题。

在讲解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时,采用范例教学法,学生更易接受。以研究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范例,指出总体是全班的所有学生,总体单位是本班的每一位同学,每位学生的成绩是数量标志,全班语文总分是统计指标,并且语文总分、数学总分、英语总分、政治总分、专业综合总分又构成了一个总成绩的指标体系,同时对于各位学生而言各科成绩又不尽相同,那这个可以有不同取值的成绩就是变量,各种分数就是变量值。通过这个范例,夯实学生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再投入到其他经济现象的讨论中。

二、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反映的事实,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案例中应用的方法措施,引导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从案例中分析其反映的本质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是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案例,引入到授课中,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统计学的魅力,从而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调和平均数”时,就可以应用学生比较常见的场景为案例。例如,红富士苹果的价格,甲乙丙三个超市,分别是3元、3.25元、3.5元,若在3个超市各买10元的该苹果,请计算其平均价格。通过预设学生日常相关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简单的运算公式,得出蔬菜的平均价格。这样,将生活情境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与统计学联系在一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三、对比教学法与归纳总结教学法的交叉应用

对比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理解抽象的公式。

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是将一些具有相同特性的内容,总结在一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统计基础知识》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比较难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例如在第二章中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利用对比教学法,可以是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利用归纳总结法,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的学习构架。

四、启发性教学与强化训练结合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讲授教学。因为,讲授法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案例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同时,提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将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做一些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将一些类似的案例,或者题目,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主要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而从数量上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它在众多的专业课中,内容比较抽象,属于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会使得教学任务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鲍爱芳.学以致用中职学生必备的能力.科技信息,2011,(11).

[2]宁.在统计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的探索.内蒙古统计,2007,(2).

第6篇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操作能力;自学能力

统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常用和实用的工具,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来说,统计学基础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过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而统计的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工作中使用统计工具,是统计教学的焦点问题。

一、强化统计的作用,通过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统计学作为一种工具,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一些学生曾作为被调查对象,填写过各种市场调查问卷,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到洗发水、手机等类产品的调查表,使他们认识到统计学在各行业的适用性,增强对统计学习的感性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逐渐改变按部就班地讲解调查结果的方法,着重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来设计调查项目:如人口抽样调查表、动漫类型调查表等。全班同学参与调查表的填写,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描述的过程,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讲解自己的调查结果,这种实践操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其掌握操作的方法。但对于中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模拟中教导学生明白统计过程不是为统计而统计,而是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统计。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多、内容讲授系统且可控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学习被动,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也是锻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好机会。

在讲课之前,有目的地布置预习题,阅读有关章节后回答,以《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节为例:

1.什么是总体?什么是总体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指标?什么是标志?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何?

3.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变量值?三者之间关系如何?

这三题抓住了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也是这一节中的难点和关键。让学生既要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又要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教学时教师对要求自学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指导。提问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针对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最后对全课要进行总结,安排相关的技能训练,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取得大量分散的原始资料,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此时计算机成为极好的工具。在统计调查数据时,EXCEL表格中的计算功能快捷而准确,通过一个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学生可熟练运用SUM、AVERAGE、MAX等功能,通过设置使用方差和标准差函数,使学生学会误差函数的设置,输入数据即可得到统计结果。学生将计算出的统计结果利用计算机设计成为统计表或统计图,非常形象直观,从而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创造意境,启发想象

思维是离不开具体感性材料的,形象的直观材料在思维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结合画图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启发想象。在讲概率分布之一——正态分布时,通过频数直方图作出正态分布曲线,引导同学直观地得出正态曲线象钟的形状,所以也叫钟型曲线,然后根据图形启发同学们归纳出正态曲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中既要有教师积极引导和严密的组织教学,又要有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教与学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对于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既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争取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前言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由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主要注重于理论教学,而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则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企业对社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类学生来说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多年来从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本文试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本文由收集整理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Www.133229.cOM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职高专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目标来决定。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很多院校开始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统计学教材,目前关于高职高专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原有的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内容陈旧,理论多,案例少,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重新编写是目前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笔者采用的课本编排的内容为:概述、数据的描述、简单线性回归与相关、统计方法、概率论基础、离散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假设检验等十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已在中学学习过了,比如在统计方法这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标准方差等,还有概率论基础这些内容都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删除。另外,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检验等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不是很实用,所以建议删除。适当增加实用的内容,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静态指数的分析,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增加动态指数的分析,包括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动态数列速度指数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实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也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或称为单向灌输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知、理解到巩固,都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教授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2.1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它是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它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注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到抽样方法的内容时,如何理解系统抽样。大家知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但如何进行系统抽样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本班学生的每月消费情况。每班选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统计学的思想。

转贴于

2.2 社会实践教学

统计实践是统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延续,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可以以教师或学生为调查对象,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大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调查等。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让学生到企业或某一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如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规定的工厂实习等。学生可以实地调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应该选择与实际活紧密相连的,或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全球热点问题,案例的选取还要结合专业的特色,比如对经济类专业来说,就可以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结构相对数。这样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让学生对那些众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感到统计数字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统计科学的浓厚兴趣。目前可以采用的统计学案例很多,教师也可以自编案例。

3 考核方法

第8篇

关键词:高职统计学 教学案例 引导式项目 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88-02

F阶段从大多数学生的角度看来,统计代表着报纸上的CPI上涨数值、城市人均平均用水量等较为无用的数据分析,令人感到厌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管是企业的生产运营,还是药品的最新研制以及电视台的收视率等都离不开统计学的理论指导以及方法指引。在这样的条件下,强化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中,案例引导式逐渐被广泛性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该文着重于以学习理论的构建为基础,对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并且及时探讨了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有效设计以及应用。

1 对于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的分析

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着重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重点强调以学生为课堂认知的主体以及知识层面的主动构建者。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学生知识迁移的具体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设计要重点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以及协作用。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够被忽视,教师是课堂的构建者以及学生学习的监督促进者,要对整个教学的设计方案以及组织进行负责,并且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谈论中来。

其次,以统计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中,要着重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素材选取重点项目,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项目的难度要能够适应于学生,既包括基础性的教学知识点,又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再次,善于以引导案例作为项目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采用将项目分解的方式将教学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将项目任务作为目标进行典型案例的设计,并且由案例创设出各种学习的情境,进而实现统计学知识的构建以及项目的学习。针对于具体案例的设计要综合性的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案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每一个项目任务所能够涉及的知识点都与案例一一对应;第二,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选用的案例要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拓展性思考;第三,选用的案例之间要相互联系,要按照项目的完成情况而设计,避免出现案例独立存在的现象;第四,案例具备一定的实践性,要采用实际存在的案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第五,案例的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规律,以便于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项目,进而逐渐能够掌握项目的核心思想以及构建的过程。

最后,按照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完成以后,由学生自己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检测并且做出一定的评价,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进而评判学生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学生对项目改进的具体措施。

2 优化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中的有效应用

按照实际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中的具体要求,以某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采用了该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统计学的教学项目主要包括:“某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总项目;四个分项目:统计调研的设计方案、统计调查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报告;八个引导案例,形成1+4+8的项目案例体系,并且保证在35课时的教学中逐渐完成项目实践,效仿“某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的项目实现各个项目小组的研究项目。并且将项目进行分解之后,将统计教学的过程逐渐趋于流程化,为完成项目任务设计典型案例,逐渐引导学生的学习,分阶段的进行学习,由浅及深,逐渐递进。

对于案例引导式的项目教学中主要包括项目教学学习以及项目教学实践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示范性的项目学习,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骤:将示范性的案例项目引入并且将项目进行分解。教师要设计出:“某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统计教学的设计项目,按照统计设计的流程将这一项目逐渐分解为“该市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调研方案设计”、“该市高职学生实际消费行为调研”、“该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数据分析”、“该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分析调研报告”四个重要的子项目。

第二步骤:确定各个项目的实施任务。教师在仔细研究知识点的情况下要提出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能够确定自己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内容,了解自己欠缺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且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自主学习性,并且按照统计学的内容进行划分,总共设计了八个项目研究任务。

第三步骤:教师要选择相对典型的案例,将项目引导学习。对于每一个项目的研究任务,教师要对选择最为恰当的案例进行实际教学,并且创设出各种情景,实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构建;学生通过教学实际案例的效仿以及课下实际案例的实践过程进而展开项目的学习。

第四步骤:对示范项目的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展示出“该市高职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的研究课题项目,并且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做出一定的点评,针对于研究项目开发中统计调查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案进行相应的总结,逐渐将学生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完善,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动力。

第二个环节:进行实际项目实践,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骤:将实施项目小组进行划分。在进行统计学开课阶段,教师要依据科学分组、异质分组以及平衡分组等原则进行小组划分,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知识整体构造、学习掌握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具体方面进行权衡考虑,然后搭配性划分,将学生合理化地进行划分,分成十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保持在6~8人,教师要指导小M之间进行谈论以及学习。

第二步骤:对于统计研究项目的选定。教师进行研究项目的选定,要围绕着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话题,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项目。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的情况下,确定研究项目。在进行项目的确定时,要具体综合考虑到项目的实用价值、项目的数据来源、项目的工作量以及项目的实用意义等。

第三步骤:具体项目的实施。由小组内的项目负责人组织成员,就小组内研究项目的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并且将成员明确分工。成员之间既要做到分工明确,又要互相协调合作,共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点、疑点。教师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合作以及交流,并且及时记录项目发展的近况。

第四步骤:教师和学生联合评定小组的项目成绩。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的实际要求,进而提出小组项目研究的评价规定,确定好各个小组的评价内容以及评分标准等。教师按照小组研究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公平的测评。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教育中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受到社会的重点关注,案例教学正是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针对于统计学这门学科而言,大量的数据使得统计学学科变得枯燥且没有趣味,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通过案例进行引导教学正好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无趣的不足之处。统计案例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及针对性,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死记硬背的弊病,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身的统计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呈琛,高鹏.高职高专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5):205.

[2] 徐文静.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203-204.

[3] 黄振,朱B,夏利平,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3(21):148-150,151.

[4] 罗玲.案例教学在高职统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知识经济,2011(13):172-173.

第9篇

前言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由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主要注重于理论教学,而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则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企业对社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类学生来说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多年来从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本文试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本文由收集整理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职高专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目标来决定。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很多院校开始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统计学教材,目前关于高职高专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原有的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内容陈旧,理论多,案例少,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重新编写是目前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笔者采用的课本编排的内容为:概述、数据的描述、简单线性回归与相关、统计方法、概率论基础、离散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假设检验等十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已在中学学习过了,比如在统计方法这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标准方差等,还有概率论基础这些内容都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删除。另外,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检验等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不是很实用,所以建议删除。适当增加实用的内容,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静态指数的分析,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增加动态指数的分析,包括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动态数列速度指数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实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也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或称为单向灌输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知、理解到巩固,都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教授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2.1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它是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它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注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到抽样方法的内容时,如何理解系统抽样。大家知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但如何进行系统抽样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本班学生的每月消费情况。每班选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统计学的思想。

转贴于

2.2 社会实践教学

统计实践是统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延续,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可以以教师或学生为调查对象,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大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调查等。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让学生到企业或某一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如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规定的工厂实习等。学生可以实地调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应该选择与实际活紧密相连的,或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全球热点问题,案例的选取还要结合专业的特色,比如对经济类专业来说,就可以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结构相对数。这样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让学生对那些众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感到统计数字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统计科学的浓厚兴趣。目前可以采用的统计学案例很多,教师也可以自编案例。

3 考核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名师;特征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15-03

一、高校教学名师的内涵界定及评选标准

1.基本内涵

“名师”,是指有名望的、在学校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王毓殉给名师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名师,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和突出成就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高校教学名师强调两个关键要素:高校、教学名师。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教学名师不仅是名师,而且以教学为限定条件,即教学名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高深、道德高尚及受人敬仰,而且要立足于教育和教学,尤其强调教书育人的品质和成就。教学名师既是著名的学者,也是著名的教师,只有在三尺讲台上才能真正展现名师的教学风采。结合王毓殉先生的名师观和已评选出的名师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名师即立足于教育和教学的、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深、教学成就突出且有一定知名度、广泛的认可度(包括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和行政部门的认可)、美誉度和影响度的高校教师。

2.名师标准

从评选国家教学名师始,相关部门就制定了完备的教学名师评选条件和考察指标。本科部分和高职高专部分采用了两套独立的体系,本科部分从教师风范、教学能力与水平、教学梯队建设与贡献、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以及外语水平等五个一级指标展开遴选;高职高专部分从教师风范与教学经历、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教学能力与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建设等五个一级指标展开评价。不管这些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本科部分还是在高职高专部分,都非常强调教学能力与水平,这一块的分值最高、要求最详细。最新一届的评选条件明确规定:“‘教学名师奖’评选优先考虑长期承担教学任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优秀教师,特别是为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的优秀教师”,这说明了教学名师的评选立足于教学、侧重于教学。

二、教学名师的统计学特征

根据第四届、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评选结果,除了第五届有3位来自总参的获选者没有具体信息外,本文对此两届其余获选的总共194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基本背景资料做了整理和统计,其基本特征情况概括如下:

1.域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来自东部的教学名师为111位,所占比例达到57.2%,占全部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来自中部和西部的比例则要小得多,分别为28.9%和13.9%。从这一统计比例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名师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来自东部的教学名师要远远多于中部和西部,西部的比例最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的地域分配不均衡。

2.分布情况

年龄信息是以这些教学名师获奖的当年为节点计算出来的,统计的是第四届、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奖时的年龄,情况如下:

统计发现,第四届获奖教师最高年龄为71岁、最低年龄为40岁;第五届获奖教师最高年龄为92岁、最低年龄为39岁,两届获奖教师的平均年龄都为53岁。由表2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年龄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0岁以下和71岁以上的比例较小,主要的集中在41到60岁之间,总和比例达到了79.9%。这说明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成功是经过长期积累、沉淀和奋斗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3.教龄分布情况

在2011年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评选条件中,明确限定本科院校候选人原则上须具有20年以上(含20年)高等教育教学经历,高职高专院校候选人原则上须具有10年(含10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这表明教龄对教师成为教学名师有直接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教龄在20~30年的名师比例占到了63.9%,其次30年以上的为20.1%,lO年以下的仅占3.1%,说明成为教学名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长期坚持和钻研,教龄的时间积淀是必不可少的。

4.性别分布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在194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有158位为男性,占到总数比例的81.4%,这一绝对的比例说明性别因素对于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男教师成为名师的概率要比女性的大很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第五届女性教学名师的比例相对第四届而言呈明显上升趋势,也许这存在一定偶然性,男女机会均等应该成为一种追求。

5.学历分布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者占绝大部分,部分大学本科学历的主要都是教龄长、教学与科研贡献突出的年长的教师,稍年轻一些的教师学历基本都在硕士以上。教师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会影响到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发展,现代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挑战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6.任职的学校情况

由表6可以看出,任职于本科院校的教学名师为152名,占到总数的78.4%,这说明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还是以本科院校的教师为主要发展对象。但与第一、二届高职高专院校名师名额极少、评选指标体系沿用本科院校的情况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不仅有了独立的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名师评选的指标体系,而且名额分配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视和对其学校教师的认可。

7.担任行政职务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在194位教学名师中,担任校长、院长、主任等各种行政职务的有178位,占到了91.8%,有的教师还身兼数职;而从表7也可以看出历届教学名师当中,担任副系主任及其以上行政职务者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教学名师与行政职务高度关联,为官与为师能否兼顾?这二者是兼容还是彼此剥离?这值得大众思考。

三、教学名师的“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环节,教学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其立足于教学,创造性地实施了教学基本环节,并卓有成效。

1.积极促进教学内容更新

纵观近几届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他们在教学内容这一块往往有所更新和创造,他们大多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善于研究和追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并把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带入课

堂,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会重组课程内容,摒弃某些陈旧重复的课本知识,提炼课程的基础性内容。有的为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会积极地组织参与编写或修改相关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灵活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可以看出,多数教学名师不仅仅向学生传输固有的课本知识,而且能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重新编排和创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得所教授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往往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一套科学而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研究第四、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参选资料时,笔者发现,这些名师都比较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现他们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互动式、发现式、探究性学习、结构化、开放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大多含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

3.积极地开发与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也不只仅限于实体教室的平面教学,从实体课堂走向网络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和现代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这些教学名师也往往走在前沿。他们除了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外,还积极地建设和开发包括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软件等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各种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又各显优势。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层次类型学习者的需求。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扩充了课堂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助于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共享和推广。

4.一流的科研为教学提供支撑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托的。虽然现实中由于教师的个人精力及其他主客观条件有限,教学和科研难以均衡发展,但科研对教学名师的成长和成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名师评选考核的指标也包含了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历届教学名师都积极地主持或承担多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撰写相关的专著或论文,及时地向学生传播最优秀、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地参与教学改革项目,让自己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

5.教学获得学生高度认可

第11篇

关键词:同伴辅导;教学方法;中职护生;实训教学

同伴辅导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指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接受教师一定培训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相同或相似年级水平的同伴进行学习[1]。本研究拟探讨在中职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校2012级中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26人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随机分配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62人,观察组64人,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内容与方法

1.2.1教学内容 选择生命体征测量作为实训教学内容。两组学生在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实训学时安排、实训条件等方面均相同。

1.2.2教学方法

1.2.2.1实验组教学方法 采用同伴辅导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为:①挑选同伴辅导者。把观察组学生分成8个练习小组,然后每个小组自荐、同学推荐与老师选拔相结合挑选出2名同伴辅导者。同伴辅导者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②同伴辅导者培训。要求同伴辅导者在掌握生命体征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先参考教学录像进行操作内容的自学,然后由教师对16名同伴辅导者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该项操作技能及技巧、讲解及沟通的方法,在该项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操作的难点等。安排实验室进行练习,老师逐一进行指导;③同伴辅导者考核。在正式进行同伴辅导课之前,对每一位同伴辅导者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合格后,要求同伴辅导者在上课时及课后对该组成员进行操作技能的指导;④同伴辅导者辅导过程。在生命体征测量的实验课上先由老师进行示教,然后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由小组成员当中的2名同伴辅导者负责对该组的其他同学的练习负责指导。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对同学练习的巡视,随时对练习情况给予监督以及指导。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安排同伴辅导者负责带领其他同学共同练习。

1.2.2.2对照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上课时统一示教后,学生分组练习,授课教师与实训教师巡回指导。下课前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学生自行练习。

1.3评价方法

1.3.1操作技能考试 两组学生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完全相同。实训课结束后由教师组织统一考试,学生的操作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教师严格遵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1.3.2问卷调查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同伴辅导教学效果问卷"。考核结束后,用该问卷对观察组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要求匿名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2.2观察组同伴辅导者与非同伴辅导者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见表2。

2.3观察组对同伴辅导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3。

3 讨论

3.1同伴辅导教学的优点 同伴辅导教学作为合作性学习方法的一种,对学生成绩无论是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同伴辅导教学当中,这些辅导者在年龄和学习经历上都与非辅导者相仿,辅导者使用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语言来进行学习的交流,对共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大胆、直接地表达出来,当辅导者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被辅导者也敢毫不犹豫地进行辩解,而不会有太多的顾忌。布鲁纳认为:"教是一种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2]。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伴辅导制在西方国家学校中的地位得到急剧地提升,同伴辅导对辅导者的积极作用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3]。这一时期的大量研究表明,同伴辅导不仅有助于被辅导者的学业提高与社会化发展,其对于辅导者自身在学业、人格与品德方面的提升同样存在巨大的帮助[4]。

3.2同伴辅导教学的要求 ①同伴辅导教学是一种经过培训的合作学习,需要受教群体和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同伴辅导者需要能够取得被辅导者的积极信任,辅导者需要善于语言沟通交流、操作示范准确,相关操作理论扎实。②同时在实施同伴辅导教学法的过程中,并非是由专业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分组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练习指导的主体,但是专业老师不能放弃练习指导的主导地位,专业教师要及时掌握同伴辅导教学的状况并加以评估、检查。对同伴辅导者在指导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和改进以保证同伴辅导教学的质量。③同伴辅导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专业教师的工作量,也要求专业教师对于同伴辅导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这对于专业教师的要求是一种提高。

3.3关于同伴辅导教学的进一步探讨 ①同伴辅导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的成员分组最好能是以寝室为单元的,寝室成员既是班级成员同时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成员之间更为熟悉这有利于沟通交流;②同伴辅导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升辅导者的自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教比学的学习效果更好,但必须清楚并非所有的小组成员都适合成为同伴辅导者,这需要指导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培训;③同伴辅导教学这种方式不仅适合于课内同时也适合于课外实验室的开放练习中,但是课外的练习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如何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管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肖F蝉.同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23):72-74.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学习监控;信息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92―04

一 引言

学习监控是指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系列过程[1],包括学生的自我学习监控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它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促进学习为目的,而教学管理层次的教学监控(如教师考评、教学效果评估)等不在此范围。教育研究表明,监控学生的学习是高质量教育的必要措施,是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学习监控的缺失是造成网络教学质量低、辍学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2]。监控机制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诸多网络学习障碍,如,学生在课程知识空间中容易迷航;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而使学习动机难以长期保持;缺乏恰当的教师指导等等。因此,远程教育者需要寻求必要的措施来实施学习监控,一个有效的网络教学系统则需要提供一个支持教师和学生了解学生状态的途径,并可以采取恰当的针对性的教学干预,从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高质量的远程学习得以发生。

课堂教学中,学习监控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学业结果和访谈等渠道来获取学生学习信息、感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适应性调整教学策略,学生获得反馈信息自主学习。而在网络教学中,这些非正式的监控渠道因为师生分隔而变得不太可能,因此,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计新的渠道来实施类似的学习监控,这些渠道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挖掘、信息呈现等若干信息处理过程。因此,本文拟将信息处理领域内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引入到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从信息处理的视角,在多维学生行为数据和网络教学用户(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搭起一个信息理解和交互的桥梁,使教师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监控成为可能,并且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监控,为提升网络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思路和实践路线。

二 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信息处理

网络教学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中往往汇集了大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学习的补充资源、电子邮件、聊天室、学习者信息、学习结果信息等。网络教学系统与传统面授教学系统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教与学的活动都通过数字化信息流动,这些数字化信息即构成了网络教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分析、处理和呈现,使其对教与学双方产生作用,可能是网络教学系统研究的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但是现有的网络教学对LMS中大量数据的利用和洞察是有限的,虽然一些LMS系统(如Blackboard、WebCT等)提供了学习行为的跟踪和诸多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但其目的仅仅停留在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层次,如统计学生登录学习平台的频次;对用户访问课程的总体情况可视化呈现;通过可视化图表如柱状图、曲线图等显示学生学习成绩等。这给网络教学管理会带来更多支持,但尚没有深入到学习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层次,比如,学生对某个概念的掌握程度、知识点的难度、学生的学习障碍等,因此对教与学决策的支持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就已经提供的部分数据分析统计功能,也未能被教育者和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来监控学习,网络教学系统更多成为一个静态课程库,呈现的是主要功能,交互、管理、反馈等功能往往作为摆设而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人力成本投入的局限,例如,LMS中反映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跟踪性数据通常以日志文件、表格文件呈现形式,庞杂而混乱,对于教师而言太过麻烦,需要专业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知识,教师很难直接利用。

因此,如何增进人们(尤其是教师)对网络教学中各类信息的理解?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使其能够支持教学决策?情报学近年来的热点和前沿之一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则提供了洞察信息、支持决策的工具。

三 信息可视化为学习监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

信息可视化是在计算机的协助下,对数据的可见的、交互的表示;其目的是洞察数据、发现知识、作出决策或解释数据,如图1所示。

信息可视化的关键是,将数据用有意义的图形表示出来,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在这个信息日益丰富的社会,可视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表示和理解大型复杂数据的方式,引导我们获得新的洞察和有效的决策。信息可视化可用于知识发现、决策支持、信息理解、信息检索、信息系统界面设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文献信息表示等。目前在如下几个方面涌现了较多的应用成果:(1)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即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数据,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分析和挖掘大量数据背后的知识,如油气勘探、气象预报、股票分析、电子商务等。(2)知识域可视化(KDVis),以可视化技术为手段,描绘某个知识领域(相互关联的一组知识)的发展轨迹,动态形象全面展示领域知识的总体结构,揭示知识单元之间的本质关系[3]。工具有概念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等,如英语视觉化词典Visual Thesaurus。(3)动态知识呈现,提供信息及其相关信息间关系的全貌,允许用户与之交互,增进信息理解。如集成于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检索中的ConceptLink系统,集词汇共频、动态概念映射关联于一体的可视化系统,揭示数据库文献的内在特征,揭示某个领域的信息之间的关联[4]。(4)数字图书馆,围绕大型文档集合的可视化应用展开,如用可视化揭示信息的分布;用可视化显示检索的结果;用可视化为大量的信息分类;用可视化帮助用户浏览等。如美国Berkeley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人员开发的文献检索结果可视化系统TitleBars,可视化查寻条件与检索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英国皇后图书馆(Queen Library)的图书检索系统提供与查寻条件相关词汇的概念关系图,引导进一步搜索[5]。

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到网络教学领域来加强学习监控,被认为是一种新颖的方法。网络教学中的学习监控首先依赖于对LMS中大量数据的洞察,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自我监控都必须建立在学习状态信息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数据理解和洞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信息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可以支持和促进教师/学生对大量的多维的课程教学信息和学习行为信息的理解和洞察。国际上,信息可视化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新的课题。研究者一般的结论有:信息可视化技术可用来图形化处理复杂、多维的学生行为数据;可视化技术易于表现网络教学中的社会特征,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联系、在线论坛中的交互关系;教师能够灵活操纵可视化图形,多侧面地了解学生学习、课程方面的特征,从而了解他们的学习者以及监控在线课堂。国际上相关研究代表性的是CourseVis/ GISMO系列项目[6]。

CourseVis是瑞士Lugano大学的信息技术学院研究并开发出的支持远程教学的可视化工具[7]。其中信息可视化应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进行可视化呈现;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过程和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对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可视化揭示。GISMO是CourseVis的研究继续,基本延续了前者的功能[8]。与前者相比最大的改进在于平台技术上。CourseVis是一个WebCT的外挂工具,而GISMO无缝集成于Moodle远程教学平台,为在线教学的教师和课程指导者提供操纵界面。因为Moodle的开源和免费特性,将可视化工具整合进网络教学平台变为可能,而且GISMO还宣称留有API接口,可以整合到其他LMS中。

GISMO项目是直接面向网络教学中的教学问题而设计的整体可视化解决方案。而信息可视化在网络教学的某些具体方面也有一些应用,如InterMap视觉呈现课程参与者的交互情况[9];France等研究的学习阶段的交互性活动图表[10]等。

事实上,可视化技术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很多经验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例如,有很多研究着眼于应用IV技术来分析在线论坛;采用IV分析电子商务中的用户行为;可视化技术管理电子邮件等等;可视化知识管理;可视化信息导航;可视化知识分类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为网络教学中的可视化应用提供思路。

四 面向学习监控的可视化机制

我们认为,信息可视化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可以面向学习监控,致力于建造学生、教师和课程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理解的诸多通道。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从教师的教学监控和学生的自我监控两个方面来分析具体的需求和相应的可视化学习监控机制,如表1所示。

1 学习者特征可视化。学习者特征可分解为认知特征、社会交往特征和行为特征等三个子特征。认知特征,通过整体的学习者学业水平、知识点粒度的掌握水平、知识单元(主题)粒度的掌握水平、学生认知难点、学习者的相互比较等来多角度来反映;社会交往特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互行为、师生交互,学生和系统之间等若干交互来映射,如在讨论区中的参与情况,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等;行为特征,则反映学习者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客观活动情况,如课程参与度、学习习惯、媒体习惯、学习进度等。借助于各种可视化技术,可将各个子特征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可以勾勒出学习者的整体特征。其结果将为学生模型的构建提供直接依据和方式方法。如图2可视化呈现了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水平[7]。

2 群体特征可视化。群体特征也可分解为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和社会交往特征等三个方面。认知特征侧重从群体(或小组)认知水平的展现,如呈现学生总体学业水平、各知识点学生的总体掌握水平,如图3所示[7],揭示的规律可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策略选择;也可观测到一些学习小组认知风格,用于指导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行为特征则揭示群体行为规律,如学生群体对课程知识和课程资源的访问情况、学生对课程网站的登录情况等,揭示的规律对媒体选择和平台技术优化等都有直接指导意义。社会交往是群体特征中最有活力的特征,在社会科学领域群体交互可视化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例如,对在线论坛的可视化,用生长树的形式展示论坛中某个话题的讨论情况[11];以活跃球的方式呈现讨论区中某个话题的活跃程度以及个人参与情况等[8]。图4呈现了CourseVis平台讨论区的可视化的界面[7]。呈现交互信息,在提高交互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便于教师发现交互障碍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3 课程特征可视化。基于课程知识和资源的视角,对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得到关于课程特征的全局性认识。可分解为诸多子特征:课程知识点难度特征、资源访问特征、媒体使用特征等。例如,对课程某知识单元的学生访问情况,可以反映该知识点的难度;结合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可了解该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情况,教师据此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干预。另外,从课程资源角度,可以了解那些课程资源更受欢迎,哪些媒体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4 教师特征可视化。远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跟踪教师的行为,通过教师的登录行为、交互行为等数据的分析,了解教师的教学参与度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内容,教师对自身特征的了解,可促进其控制教学行为,开展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5 课程知识域可视化。借鉴知识域可视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可视化技术为手段,描绘某个知识领域(相互关联的一组知识)的总体结构,揭示课程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相关的方法有:概念图、语义网络、认知地图等。例如,以树状图的方式布局知识点,可缩放、折叠。点的大小表明重要程度,颜色标识某学习者对此掌握的程度。点击某个点,可直接进入该内容单元。可能的应用方式有:由教师或课程开发者预设的知识域的概念图或语义网络;动态生成的学习者动态认知地图。每个学生的认知地图都是不同的,可反映学生的认知路径和认知水平。

6 可视化学习导航。能将学习者已访问的课程页面动态生成一个图形化的浏览历史地图,当学习者从一个课程页面进入到另一个页面时,系统会自动地将页面添加到图中,可以在最小的屏幕空间中显示整个浏览历史地图。通过可视化学习导航,可以得到学习引导,避免信息迷航。具体应用方式:生成学习者自己的学习路径;实时查看教师推荐的学习导航路径;查看某个学习同伴(高手)的学习路径。可参考的相关研究经验有:Maryland大学计算机学院的Bederson研究的PadPrints技术[12];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院开发的Hy+技术[13]等。

需要区别的是,课程知识域可视化,往往是教师或课程开发者预设的静态的知识语义网络,对学生自主学习更具有监控意义;而课程特征可视化是在学习经验基础上聚集起来的课程使用特征,从课程角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其特征对于教师教学和课程开发更具有监控意义。

五 结语

总之,面向学习监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其最终目的在于利用可视化技术,反映远程课堂中发生了什么,将学生学习过程呈现出的交往特征、认知特征、行为特征等凸显出来,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特征、教学策略特征凸显出来,增进教师和学生自身对学习状态的洞察,达到学习监控和决策支持的目的。

信息可视化在网络学习系统中应用的相关工作很多,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而可视化并不是一个最终解决方案,而仅仅是应用领域需求的一种体现,本文如能传达出来自网络学习监控的可视化需求亦达到目的了。

参考文献

[1] 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1):8-14.

[2] 曹梅.网络学习监控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 2002,(7):47-49.

[3] 张芳芳,周宁等. 知识域可视化初探[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7,(2):16-24.

[4] 林夏.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Z]. 2008年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讲义.2008.

[5] 英国皇后图书馆主页[OL].

[6] 项目介绍[OL]., GISMO软件下载.

[7] Mazza R, Dimitrova V. CourseVis: A graphical student monitoring tool for supporting instructors in web-based distance courses[J]. Int.J.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7,(65):125-139.

[8] Mazza R, Milani C. Exploring Usage Analysis in Learning Systems: Gaining Insights From Visualisations[C].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IED).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005, 65-72.

[9] Romani L A S. InterMap: Tool for Visualizing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on Web[D]. Master’s thesis, Institute of Computing, State University of Campinas,Brazil, 2000

[10] France L, et al. Help through Visualization to Compare Learners’ Activities to Recommended Learning Scenarios[C].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2005, pp. 476-480.

[11] Chen H. Social Visualization for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DB/OL].

第13篇

医学统计方法是目前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同时也存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弊端[1,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与时俱进,对该课程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课程教学目标不够准确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的视角对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改革作一探讨。

1. 课程的重新定位

自1972年美国杂志《advertising age》首先提出“定位”一词起,这一概念在经济、社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如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某一项目一经“定位”,一整套精心选择的活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从而优化资源、提高效率[3]。可以说“定位”是一切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指导。

课程定位实质上是明确某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与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因课程从属于专业,必须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要给某一高职课程准确定位,就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从专业层面上进行整体思考。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需要进行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任职资格相关要求以及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的分析[4],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汇总,然后根据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该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高职医学统计方法课程的原来定位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并没有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而是大致根据该课程的作用对其进行定性,因而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笔者在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面向的工作岗位

和典型工作任务、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执业医师/主管

护士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归纳汇总并进一步综合分析,根据医学统计方法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本课程重新定位为高职医护类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职业工具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本文由收集整理

课程定位其实也是对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个“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因为只有“自我认识”得十分清楚,才能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做到不夸大和不缩小,才能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否则,课程教学目标就会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轨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其“应用性”,要突出能力目标。专业处于课程的上位,课程教学应紧紧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战略目标”而展开。根据高职医学统计方法课程的重新定位,在对医护类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近几年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部分毕业生成长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spss统计软件应用已普及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医护类毕业生所需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五会”课程教学目标,即会选择正确的统计指标进行描述、会选择正确的统计推断方法进行分析、会进行相应的spss软件操作、会解读spss软件分析结果和会准确表达出分析结果。

高职医学统计方法“五会”教学目标是在对课程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是紧紧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最终目标,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 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与序化

教学内容必须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具有决定作用。“五会”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后,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不应拘泥于现有的教材。要选择组织好教学内容,应重点思考二个问题:一是学生应该学什么?二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我们带着上述二个问题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基本做法如下:一是以常用的医学统计方法为基础,紧扣专业选择教学案例,尤其是多种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研究案例;二是对所选教学案例进行仔细研究,对照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的要求,列出除常用统计推断方法之外还需要增加的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三是将常用统计分析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作为本课程教学内容;四是对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设计、组织“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这一内容时,首先选择具体的专业案例,其次插入均数和标准差的相关内容,第三是引入方差分析的相关内容,最后是q检验的相关内容,将前后内容按逻辑顺序连贯起来,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是如何计算的,如何进行方差分析,怎样进行spss软件操作,如何解释spss软件分析结果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如何准确表达出分析结果等,这一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统计分析的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由易到难、简单实用,并且对其他统计推断方法的学习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

4. 课程考核改革

一般来说,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来确定。高职医学统计方法“五会”教学目标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应以能力为主,以基础理论知识为辅;在考核方式上应以spss软件分析操作为主,以卷面考试为辅,而且卷面考试重点应考查学生正确选择统计推断方法的综合判断能力、软件分析结果解读能力和准确表达统计分析结果的能力等。这样的考核内容与方式,才能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利于检验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14篇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基础;美学;关系

前言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向来主张从实践哲学中探求美,寻找美的本质。而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则克服了以前传统美学的种种遗漏,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新发展。

的伟大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包括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对文学艺术的论断是整个学说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文艺现象。文艺理论的出现是文艺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是哲学的核心所在。离开人的实践没法谈哲学,也没法谈真、善、美。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人的本质就无法寻找美的本质。因此,自觉地把美学奠基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主体实践对客体现实的能动关系中寻找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哲学的重大发现和核心观点。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突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认识论美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哲学基础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放映。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社会意识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治,法律,伦理,哲学,宗教思想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存在,并通过各自的特点影响社会。社会意识还包括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社会心理学。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包括一致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应提倡自由讨论,百家争鸣,调动科学文化工作中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迅速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

2.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

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也不可能有理性的凝聚和意志结构的构建。要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看,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审美认识始终不脱离感性形象,始终包含中情感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情感体验性的特殊认识。

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著名的主题特具实力,使人们的“命运敲门”的协会,建立强烈的反映、心灵的震撼,与巨大的社会变化对每个人造成心跳的感觉,在心理运动幅度有同构的经验,使命运主题与社会动荡的联系。我们谈论美学和艺术,往往会隔靴搔痒,我们谈谈艺术不谈社会,将失去一切。因此,审美和社会关系,更换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众所周知,每个人对美的感知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认为美,但有些人认为是不美的,甚至在同一个人,他的审美观的过程中,生活会改变,以前认为是美的,后来会觉得原先认为美是错的,甚至后来所说的美。美是人的主观反映,是一个概念,任何想法是以社会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思想。

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丝毫不逊色于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对这种“精神力量”的根据说话不同,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精神力量”来自一定的物质根源,而主观唯心主义者则不承认这个“根源”。文学与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促进劳动的思想和语言的发展,使完美的艺术的可能实现。这也是解释了花能引起美感的根源不在花的身上,花的文化意味完全是由欣赏花的人的审美欲求来提供的。

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可能带来任何直接物质利益,但审美活动也绝不是人性中华而不实的虚荣心表现的,原始人的协同工作与劳动节奏,形成原始的音乐和诗歌。审美正是对优质人性的向往和感悟,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以至于人类通过某种对象直接和间接地来欣赏自身、感受自己优秀的质,就不言而喻地成为引领人类及其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意义重大的行为。

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3.哲学基础对美学的作用

在美学研究史上做出了贡献。艺术的生产和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在原始社会的大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艺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逐渐成为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而社会活动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各种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美学基础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相辅相成而逐渐形成的!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有两位重要的奠基人:唯心主义的代表伯拉图,唯物主义的代表亚里斯多德,虽然说他们是哲学家,但是美学的最开始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黑格尔,康得,叔本华、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沿着他们的思想延续的,西方的美学基础应该是整个的西方哲学思想,而西方哲学的基础就是那两位大哲学思想启蒙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美学的发展和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而非在它背后还有一个产生和决定现实世界的世界,物质存在的优先性是作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最终根据和来源,对整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哲学基础对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研究视野,艺术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每一时代都有一些好的艺术作品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消逝,这些作品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成为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的。这些对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亮,陈刚;试析葛兰西的全球治理思想[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董学文;陈诚;“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实质与思想渊源——对一种反批评意见的初步回答[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第15篇

创新型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信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创新型社会时代的全新概念,尤其是经济振兴复苏的中华民族,在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引领下,创新型经济的全面推进与发展必将深入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要以全新的时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创新型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挑战。统计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创新型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联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创新型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创新型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而作为市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新概念。为此,创新型经济就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市场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发展与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发展与改革又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二是统计制度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谐社会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本文由收集整理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深化,统计理论的深化是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为科学。为此,中职统计专业教学务必要着力使学生重点从多方面去掌握统计信息。

统计专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新形势,培养适应和谐社会时代创新型科技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探究的课题,这是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创新型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要学会掌握统计信息技术的创新。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例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又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再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创新型和谐社会时展经济的条件下,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其次是统计信息人才的创新培养。创新型经济社会时代是一个重视发挥科技信息人才作用的时代,尤其是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体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点,对统计工作人员相应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优化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在群体中大多数人只是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较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育。要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成为经常化和制度化。

注重统计信息服务的创新。现代科技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就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