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范文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文化德育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千百万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这部分都是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其校园建设。是培养这部分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概念

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人为有意识创造、长期形成和发展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可深层次反映学校特点并长期推动学校发展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相适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它反映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承及物化了的环境、景观,等等。校园文化在结构上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蕴藏于校园各种物质设施所看的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如学校功能齐全的体育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施设备先进的科技馆,以及宏伟而舒适的教学大楼等。它能潜移黙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一个在2020年要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要尽量创造出最为舒适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行为规划、行为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等的总和。它已成文或者不 成文的规定为校园所有员工接受和奉行。对侵染在校园制度文化中的每一个人在受到同化和认同的同时,也传递着、传播着这种影响。也必将对群体中每个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约束、督促和保证作用。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应该建设好健全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专业技术水准等制度化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所独具特色的形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含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校园往往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写照,既勉励着教职工,同时也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校训、校歌。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等,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其办学的风格。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施教机理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有潜移默化和间接性的特点。但并不盲目,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它在德育中传递着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作用,它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以及情感态度、信仰等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主要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方式影响学生品德的知,情、意和行。

暗示上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使人们对接收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评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它能使人不知不接受某种观念,并按其观念行事。在高职院校生活中,师生的言行举止、各种仪式活动、环境景观等,都可以经学生以暗示,使之接收信息,产生心理概念。形成其优良传统。因此,一定要求较好的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使之润物无声,自然而然比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其模仿内容,不仅包括其行为举止,而是还包括其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减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也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模仿而产生教育作用。但“上行下效”,模样的感召力尤为显著。为此加强师德建设,整顿师风、教风,极为重要,同时应在学生中培养模范典型学生也较为重要。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反应,使之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的、不自主的服从。感染的功效是源于移情。它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它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从而建构人们对移情对象在 情感上的共鸣反应。感染的功效之二是在于激情。激起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追求、激起其内心“愤排”状态。其内在的这种矛盾使成为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侵染在特定校园文化中的高职学生,各种场景、氛围景观,仰或是一场演讲,一场球赛,一堂好课,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他们激励着,追求着,发展着,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

三、学生对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接触机制

所谓接受,指的是验收、认可和接纳。学生对校园文化影响的验收、认可,接纳是通过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和内化等心理机制完成的其中反映。既是学生利用感知传统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既是学生利用感知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选择是在反映的基础上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做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和指向性。不同的学生对信息具有其偏爱而选择起自己认同的信息。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的个性。同化是指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入原有的图式以容纳一个新鲜刺激的过程,顺应促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导致认知结构的成长和发展。当校园文化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品德结构的观念体系一致时,二者使含义发生挈含。校园文化的影响被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理想结构之中,引起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这就是同化。当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因有的经验结构指向不同,其强度又是以使学生不能同化时,便迫使学生打破原有的经验界限,改变甚至重组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其适应校园文化影响的要求,这就是顺从。内化是指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多次体验。接受熏陶,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能指向其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极积过程。通过内化,主体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内化,校园文化的德育才能有最后的实际效果,即学生经验结构的扩充,发展,最后导至学生的发展。

校园文化育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不露痕迹的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暗示,模仿,感染对侵染其中的所有个体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德育的主体通过对这种影响的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内化、从而接受。掌握校园文化蕴藏的丰富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其“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教育 教育载体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成果研究的主要茶馆所,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作为学校长期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校园文化,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教育育人具有很大作用。为了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实现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一、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展示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的主要平台,可以引导并鼓舞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一)确定出题,明确文化建设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是不断开展教育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线路,将其贯穿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中,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特色化办学品牌,符合学校区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发展。确定校园文化主题时,必须根据时展和学校教学特色选题,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创造出传统和现代相互渗透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阳光、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学习知识。

(二)营造校园环境

舒适、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文环境发展的基础。校园是学生成长、生活和发展的主要场所,是体现学校价值追求、精神品味追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校园内部缺少教学仪器、设备和文化建筑,就不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向上、整洁的环境,丧失了校园建设的本质,成为缺少灵魂的建筑摆设。所以构建校园文化时,必须提高校园办学条件,及时引进先进教学设备,给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优化校园环境,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四季有花香的绿色校园,给学生提供具有文化气息的成长空间。例如,在课件给学生播放轻松优美的歌曲,让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得到享受;将学生和教师的获奖情况、重大决策、学术论文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发展风貌。

(三)师生配合,协调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育人的必然选择,符合时展旋律,与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关。为了展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实现师生间的配合,将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各项校园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各种校内文化主体活动的开展,引导师生同步参与。例如,主办符合学校教学的校内文化活动,以德育人,以德治校,可以利用课间或早读时间,让学生和教师同步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等名著[2],实现德育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空余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学习并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校德育研究

从当前学校实施的德育现状来看,很多学校都存在德育“异化”形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道德规范。但是由于规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所以校园内部人员将德育教育看作约束人行为、思想的一种手段,德育等同于管理。管理是一种约束和控制手段,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如果将德育工作看作一种管理手段,可以将其理解为解放人的一种手段,具有较强的教育理念,可以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对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作用。所以教育需要自由、需要民主。学校实施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教育手段,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进行约束,是个体化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但是制度和管理的形成,并不是为了管理和约束学生,而是要求学生遵循并听从管理,所以学校德育教育中工作实施后,学生必须遵循并听从管理,不听从管理的学生都会受到相应惩罚。实际上此种教学方式只能约束学生的言行,不能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此种教学方式,导致德育教育出现了“异化”很多学生虽然在校园内比较约束自己的言行,但一旦走出校园外就判若两人,没有取得德育教育应用的成果。

优化德育工作时,必须构建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虽然人类在长期发展和学习中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必须构建与当今社会、经济等协调发展的道德观念,正确的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德育体现的是一种人类社会作业的良性发展过程,是一种非实在的状态,可以引导人们跨越现实的准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注意转型时期,必须从社会和人的实际发展出来制定出与社会主义经济向符合的规范体系,充分满足社会和人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此证规范制度必须具有公民一般行为准则,既可以关心自己,也可以关系其他人,符合民众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必须有先进分子的道德需求,具有较高层次的社会道德要求,符合道德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超越性,应用范围较广。

三、结语

德育工作的发展一直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时,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平衡协调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进展。希望本文的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钱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研究[J].学周刊,2013,(09).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1.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需要遵循的原则

想要更好的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有些具体的原则必须要去遵循。总的来说,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化德育功能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启发式的教学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处于16岁至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些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式。可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渴望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一些问题的,并且特别渴望体会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当前的高中学生,他们更喜欢在学习的过程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单纯的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从而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方式,让他们靠自身的思维方式去领会所学的内容,从而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1]。

1.2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进行理解,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高中学生进行足够的尊重,尊重高中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另外,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有一些科学合理的切入点,例如从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出发,就可以非常有效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他们日常的教学中,从而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处于16岁至1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非常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方案的设置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开展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接受和理解[2]。

2.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2.1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对于深化高中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用恰当并且合理的方式在高中的校园文化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社会认识不够充分,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思想比较叛逆,如果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校园过度的进行宣扬,可能会使得高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整体的效果。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一点一点的建立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设置一些具体的活动,通过一些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配合,通过一些实例内容来对高中学生进行触动。这种方式会比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要有效的多[3]。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以及日常生活压力很容易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让高中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教会他们对自身的心理卫生进行保护,也是高中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4]。

2.2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目前来看,高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希望了解更多的东西,同时又被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影响的阶段。这也造就了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还处于成长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学习的压力以及生活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在这种时候,老师还在用严格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那么就非常容易使得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会失去对于自身未来的希望。另外,高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本身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高中男学生喜欢去网吧打游戏,用吸烟喝酒来显示自己的独特,高中女学生喜欢穿前卫的衣服,喜欢化妆戴首饰,谈恋爱。这是高中学生普遍的特点,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对他们自身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他们这种展示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已经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根本无法达到自我认同的效果,并且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想法,失去了对未来的追求。针对高中学生的这种情况,高中校园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组织课外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课外集体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正面的,教会他们认知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以及对于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热情,那么就会相应的弱化那些肤浅的兴趣和爱好,把精力重新放在学习上。这才是高中校园深化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5]。

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于学校教育新的要求,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各个高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校园文化德育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也使得高中学生在未来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新燕.关于高中和谐宿舍文化建设及其德育功能实现的思考——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1,(30):21-21,29.

[2]熊媛媛.关于高中德育管理制度的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7):32-32.

[3]缪明浩.浅谈新课改下班主任在高中德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718-718.

[4]叶良英.从道德逻辑预设的冲突中分析高中德育的实施[J].时代教育,2014,(10):151-152.

第4篇

[关键词]孔子;德育;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56 ― 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理论体系的伟大奠基者。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这些物质、精神财富所依托的载体形态,它包括传统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重温孔子的德育思想,把握其德育理念和方法,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创造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极熏陶道德情感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布局、空间构造、人文景观等,是人们能够直接创造和使用的,并且能够反映出某种价值文化形态的客观存在物。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完美的校园布局,合理的建筑规划,精心设计的空间构造和人文景观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乐生思想在这则故事中一览无遗,那么这种乐生由何而来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可以看出,品味高雅的环境有利于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够积极熏陶人的道德情感。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一方面,校园物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的道德实体,校园文化环境需要以物质环境来表现自身。“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未来,整体规划,积极探索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与营造,努力建设一个能够净化学生学习和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感的校园物质环境。

二、完善校园制度环境建设,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校园制度环境是指由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和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制度具有学校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学校通过规章、守则、规定、条例等形式把道德原则确定下来,能对学校成员的各种行为起规范和指引作用。其二,制度对道德原则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有情境的预测性,使学校成员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有可能作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判断。其三,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制度予以确认,就获得了执行的强制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规范实施的效力和刚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讲的就是法治。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的就是德治。在孔子看来,整治以法令,约束以刑罚,老百姓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仁政来引导,用礼乐来约束,那么老百姓就会产生羞耻之心而加强自律。显然,孔子是主张对百姓进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化。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制度建设不要一味的强调校规校纪的不可抗拒性,而要注重人性化,强化德育的引导作用,使之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感染、导向和推动。

在制度执行方面,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来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对待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方面,要立足于德育,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教化。正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宣传、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集中各自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违纪学生,也要怀着爱人之心去教化,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爱,对于其优点加以肯定和赞扬,正如孔子所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抓好“三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及其在校园内形成的能够生动反映出学校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三风”建设事关学校精神环境建设的全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的治理要靠道德感化,同样学校也需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说,国民人口增加多了,要设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国民富裕了之后,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积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努力使其受到良好的校风氛围的影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良好的教风。唯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书更要育人。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师德在学校德育体系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对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良好的教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主动、认真地的学习。同时孔子还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指出了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修己”(自我思想道德建设),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是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学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明确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四、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坚定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在文化建设上对学生产生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把握主题,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相处,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后仍不忘记礼乐,以陶冶心情,修身养性。正如,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乐曲是多么的迷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与音乐的关系很密切,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物。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是好事,但是也不能忘记用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通过这些我们看出孔子推崇礼乐,认为礼乐可以升华自己的修养,同时礼乐还可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修身养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告诉学生们要学习《诗经》,并讲了学诗经的六种好处。这六个方面,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关于个人自身修养的:兴、观、多识,激起个人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观赏诗中优美的文学意境;增长关于鸟兽草木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的知识。第二类是关于待人接物的:可以学会正确地与人群处、事父、事君,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聚群处得好、相互议论切磋道德、学业等,其实就是精于诗者,足以通达于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举办内容健康丰富、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娱活动,如:问题比赛、知识讲座、书画展览、唱歌大赛等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情商,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对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2〕朱松苗.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5.

〔3〕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5,(03):10-16.

〔4〕崔华前.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8.

〔5〕刘超良.制度:德育的环境支持[J].教育科学,2004,(04):15.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78-03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人格品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哈尔滨市按照中央和省有关会议精神,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始终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构筑生活化德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我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培养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先进性、思想性,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从而引领未成年人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同时要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和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疑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育德环境,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挥积极作用。

二、哈尔滨市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些年来,我市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要求从各学校校情、师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整体谋划,整体设计各自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同时要求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内涵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要求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内涵的提升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我市非常注重其内涵的提升。尽管各中小学校做法各异,但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上,都是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力求体现各自的办学思想。如49中学为每一名师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尚志一中“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双城兆麟中学的“麟园精神”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精神,是对学校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理性思维,是学校展示给社会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各中小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确立校训、形成校风、制作校徽,创作校歌时,充分提炼校园文化精髓。如南马路小学的“自主、合作、立异、追新”;第八中学的“你为成材走进来,我为发展走出去”;文化学校的“我能行,因为我知道该做什么”;第五中学“良好的习惯,是你一生取不完的利息”的校训已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主线。学生们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

(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市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各学校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传统美德、英雄事迹、国内外重大科学发明和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等,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中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的各种场合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通过环境建设、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编辑校报校刊,制作教风宣传牌,建立校史陈列室和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让师生耳濡目染,增强师生对校园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尚志小学根据自己的特点规划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成功打造了以“尚志”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雷锋、红岩、兆麟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以时代精神和学生精神需求为切入点加以设计,在内容上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校园里各种寓意深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联系校园文化“软硬”件的桥梁和纽带;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减轻学生各种压力的一种方式。我市各中小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组织和开展了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如有的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实践活动;有的学校以“看家乡、爱家乡、颂家乡”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有的学校组织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夏令营、磨炼营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以及各中小学校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品香粽、赛龙舟、话端午、中秋赏菊诗会等实践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将传播民族节日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民俗、民风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塑造学生高尚品德,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哈尔滨市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别指出,要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虽然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市一些学校,由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对校园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把握还不够系统、科学,导致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奢侈等,这些都影响着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体现,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号召力和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我市一些中小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凸显学校的特色,从而不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活力

我市一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看起来布局合理,格调也幽雅,但缺少特点,形式单一。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等一成不变,学生对其熟视无睹,布置成了一种摆设。教室布置整齐划一,墙面整洁干净,感觉不到生命的流动,缺少鲜活的育人平台。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少学校的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但缺乏创新性。况且一些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应付上级为目的,组织不够科学严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说教型的偏多,没有体现校园文化多层次、多内容的特点。

四、加强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配合。因此,我市有关部门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优质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实现哈尔滨市新发展战略和目标,为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我市各中小学校要不断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措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尽快制定本校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同时,各中小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建设结合起来,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投入必要的资金给予物质保障,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二)丰富载体,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我市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课程为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中小学教育阵地;以网络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德育建设、生活自我管理相结合,与学生学习目标相结合,打造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各种载体,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让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形成具有本校办学的鲜明特色。

(三)开展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力

我市中小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结合各自特点和文化传承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且具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既要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又要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多措并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

由于各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生特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有其独特的风格。挖掘我市各中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是历史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积淀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凸显其特色。二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各学校学生特点和人文精神,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三是特色创新。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在规划时,要着力以特色确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五)努力创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的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健康的和积极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三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使师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借助社会力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Strengthening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Harbin City

DING Ji-cheng,DING Gui-fang

(Sociology institute,Harbin Social Science alademe,Harbin 150010;

Meris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Qiqihar city,Qiqihar 161021,China)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 基本要素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健身、健心,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提高审美情趣,完善心理特质等等,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血肉。这样,整个校园文化运作起来才会既生动活泼又健康向上。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现代健身体育和娱乐体育为内容的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营造了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校园体育有利于创建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的封闭性,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

1体育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从高校体育文化特点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入手: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体育文化系统内部的求新求全机制,如体育的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参与意识和人们求实、创新等科学精神总是紧密相关的,特别是体育的竞争意识最为突出。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宗旨。体育不是单纯的运动场上的竞技,体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科学体系,当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思维科学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是同系的,如体育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就涉及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发挥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广大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程度的提高,这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表现。要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真正的目标,就要求改变把师生只当作接受对象,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要把师生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通过师生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完成。要使教师和学生在各自的活动中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共同指向,光靠一般的号召和个人一时的道德自觉是不够的,最核心的是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通过规则引导师生的行为。运用体育的规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趋于理性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和特征所在,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2.1建设有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由于各个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2.2加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3提高学校运动队的整体水平

高水平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2.4组织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是不无裨益的。同时,在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的基础上进行体育知识竞赛,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5运用现代媒体宣传

通过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现代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参考文献

[1]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 许奋奋.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第7篇

关键词:孝文化 校园文化 内涵 实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孝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孝文化有其普遍性:从孝的意识的产生来看,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最朴素的亲亲之情,是一种“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普世情感和普遍人性。在朴素自发的孝意识的基础上,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并作出系列基本规定,在孝亲之外,注入社会、政治和教育价值,使“孝”上升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强化,孝道便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深入人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来强调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这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孝为百善之首”、“罪莫大于不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为本也。”“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一个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必然也会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孝道由私德引向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建立于个人私德和人伦自然情感之上,是孝道能够成为传统道德建设的基石的根本原因。

孝文化有其发展性:当今社会呼唤孝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发展孝的表现形式,办好社会公益事业,把个体的孝,发展到集体的孝;物质的孝,发展到精神的孝;低级的孝,发展到高级的孝。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化的发展,因为脱离孝文化发展的社会,将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一次次的“破四旧”、“批孔”,大革文化之命,“孝”这样的传统道德,大承鞭笞,历尽劫数。从此,人们对“孝”噤若寒蝉,谈“孝”色变。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孝”道,仍然简单地把它当成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因此,孝文化应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共同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今天我们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根本的改造,要结合时代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孝道创新。我们要建设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成员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人道、科学、民主的新型伦理道德。这种新孝道,应该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文化具有现实性:虽然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孝都是过去的故事,但是二十四孝故事在过去教育人,而且在现在、将来都能教育人。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孝是“德”中最主要内容。现在推行的公民道德纲要,孝成为主要内容。现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德治国,执政为民,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性的体现。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何以服务社会,何以做到执政为民,何以主持正义,何以遵纪守法。人生百行孝为先,无孝即无政绩可言。加强对孝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定会促进学风,文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当孝的要求作为普遍原则深入人心后,人们为了对父母尽孝,必须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创造能够使家庭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在既有的孝的思想情感和道德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和劝导,使人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可以期望的;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道德要求,也可以从孝道扩展和迁移而落实。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人们尽职尽责,对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个人,不断修身养性,以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社会秩序就将日趋和谐有序,社会道德就将日益进步,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也将在其中得到较好的落实。

3.孝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文化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当努力实现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在高校培植与实践孝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起点。大力弘扬孝文化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加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才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的有效途径。防止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让高科技犯罪严重地扰乱着社会秩序。

4.孝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第8篇

校园文化是指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现象,是由大学校园里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1]作为特定范围内的独特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必然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将语文教育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互动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崭新尝试。

一、语文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综合素质课,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实现由“载道”到“审美”的腾飞,教育目的也应该实现由“学而优则仕”到“完美之人格”塑造,这样的转变充分展示出语文教育的切入视角与最终目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使这一优势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近一步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第一,充分运用语文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质量。

自古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就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有属于本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甚至还有世代沿袭的经世哲学。高等院校里的学子,正处于精神的层次的极速增长期,语文教育就应该把握这一契机,将语文的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做一个会思考的人,形成争做有品味的人的环境氛围,从而实现校园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化环境质量的提升。

第二,充分运用语文教育资源优势引导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

语文,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泛、复杂、精深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科学的基础和工具。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除了基本的工具性特征外,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脱离了文化的语文将是干枯的朽木,我们用语文教育的资源优势,积极灌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即人文精神,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知道,大学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如何构建它的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即人文精神。因此,交给他们怎样的精神食粮、塑造怎样的灵魂,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和精神追求。

第三,充分运用语文教育资源优势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针对目前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实践,高职语文教学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结合其理论性、指导性极强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还应该与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和特长,实现语文综合活动优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首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艺术感觉。如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除了走近文学文本,强化阅读,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民歌、剪纸、说书、石刻等民间艺术精品,培养他们对身边的民间艺术品的兴趣,此外,邀请当地的文化名人,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他们对文化艺术价值的了解、认识。其次充分运用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挥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学生积极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

二、优质的校园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提升、拉动的重要作用,反之优质的校园文化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展开具有促进作用。校园作为学生每天活动的场所,这里的一切,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个人活动还集体活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参与其中的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其中,校园文化对于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校园文化将是语文教育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们的校园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除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可以从学校的花园中感受到春天的来临,用笔记录下来这种感受;可以从这个校园里人、物、事件带来的感受中,学会如何适应和改善环境;一座雕塑、一块板报、一场报告、一部电影、一次演讲。。。。。。都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育资源在课堂之中也在课堂之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落于笔端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资源优势。

2、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是语文教育重要的环境依托。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可以升腾人的情操品德,可以丰富人的气质修养。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影响着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定位。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理想场所,必然会成为语文教育实现其目标的环境依托。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因此促进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育效益,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校园文化也是语文教育目标实现的推动力。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44-03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不同之处,除了有历年来师生对学校的总体认知、追求和探索,有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个性外,还有企业文化的渗透,突出行业特点,营造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文化、环境,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特色。对于进入高等教育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要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长期探索和积累。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发展目标、团队意识、价值观、行为观,会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启迪思想、陶冶心灵的教化作用。一是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灵感,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在各种形态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崇尚理性、展现精神、追求成功的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感同身受,生发出对理想、高尚、美好的追求,更好地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强调专业性、技能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偏“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和道德水平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质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加强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职业文化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拓展高职生视野,陶冶其性情,促进人格完善,形成职业道德,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技术型、创造型合格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职工发展意识的需要

人由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动,有目标的行动是激励性的行动,因此,校园文化的价值目标能激发校园人产生工作行为动力。同时,校园文化能满足校园人诸多方面的合理需要,比如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又如提供广阔的文化活动背景和施展才华的必要条件等。这种合理需要的满足使校园人的精神有所追求,兴趣获得发展,特长得以展示,从而激励校园人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维持强烈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透视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积淀不够

高职高专教育是近十年的产物。为符合教育评估基本建设要求,各高职院校通常都建有新校区,新校区首先具备的是新教室、新食堂、新宿舍,而且各院校之间建设极其相似。然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开发缺乏厚重的文化风格,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校园物质文化,缺乏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使人难以感受校园文化个性,造成文化传承上的断层。同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或在原来中专校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或是套用本科院校模式实行“拿来主义”,真正具备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还未真正建立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些规章制度也还未建立完善。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教特色缺失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高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文化特征。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定位不准,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变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脱离了高职培养目标,没有与职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到培育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品位、树立学校品牌、提升核心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导致出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职教特色缺失。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在高职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对其理论的研究和规律性的认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文体活动为主的层次上,高质量的活动不多,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往往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而并不去思考如何通过活动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这样就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活动主体往往局限在学院宣传部门及学生干部中,对广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大,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教育缺失

首先,在办学理念上,往往机械地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开来,简单地把科技教育等同于理工类专业教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科类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着重强调技术技能培养,人文教育被边缘化。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和社会经验,就业压力较大,为迎合市场需要,表现比较急功近利,不同程度地存在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五)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缺失

文化建设是一所高校各项建设的灵魂,是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许多高职院校忙于大量的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没有系统规划,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校园文化的功能、内容、特性还缺乏理性而全面的认识。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和手段,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统一而全面的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对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难以起到推动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难以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有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效果。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真正给予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科学的计划系列,既有为期数年的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远景蓝图,也要有学年时段的中期性的行动纲领;既要有校园文化建设总计划,也要按各部门、各组织制定专项计划,更要有校园文化建设常规计划。通过完整严密的校园文化建设计划,才能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计划在建设活动中的作用,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各院系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的绿化、名人塑像等环境文化,也包括教学办公设施、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条件等基础设施文化,还有校徽、校标、校歌、画册、学报、信纸、校园网络都应该具有无声的文化。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好的物质文化能给人精神文化熏陶,能进一步强化师生员工的协同感和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它属于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体现的是用机制管人管事。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师生进行导向、调控、训导,有利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有效性和方向性。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学风教风、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及精神面貌,体现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是文化的最深层次。

这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物质文化是基础,是校园文化的最外在的表现和标志。制度文化是校园人的活动准则,是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

(三)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展示自己独有的“个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具备充分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职业技能,不仅要学会职业技术技能,更应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并要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自己,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缩短了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走出校门即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定位和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进行探索,寻求一条校企结合之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企业。

(四)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阵地

1.重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对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往往依托当地经济,生源密集,学生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认知,更热爱当地的文化,以当地的优秀文化和文化名人而自豪。这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对本地文化的热爱成为其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地域特点,不同程度地把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利用网络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要用正确、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增强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3.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校园精神文化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它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其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图书馆要适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需求建设馆藏,逐步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展开。

4.建设高层次、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娱乐性校园文化,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拓宽加深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校园文化还要重视多层次建设,让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价值,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潜能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 赵正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255-258.

[2] 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6-77.

[3] 温景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5,(6):66-67.

[4] 钱涛,张亚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须彰显职业特色[J].职教论坛,2010,(5):14-15.

[5] 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95-198.

The reflective and reshape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high level vocation school

DOU Hayan

(Jiangsu finance and economy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Huai'an 223003,China)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党建工作;校园文化

一、党建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

在高校推行党建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我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诚信待人以及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这些品德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品德,也是我国延绵几千年的传统品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网络普及之后,国外一些不太健康的思潮逐步随着网络侵入到当代青少年思想中,像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金钱崇拜等观念,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进入高校之后,随着学生上网次数的频繁以及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外来的思潮也容易不加分辨就盲目接受,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样更容易使高校学生容易被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迷惑,影响着高校学生人生观的培养。高校党建工作就是针对这些现象而开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并且让学生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拒绝外来思想的入侵。党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直接将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手段,来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因此高校中的党建工作必须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才能体现。

二、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外在的联系,又有内涵上的联系。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都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目标,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隐性接受。在内涵上,党建和校园文化目标一致,都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都是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校园文化是将办学精神、教育制度、教育行为和办学物资融为一体的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根本,通过精神文化的逐步渗透,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而党建工作也是通过精神渗透的方式,来达到塑造人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除了人生观培养,校园文化的另一个任务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是“利他束己”、“诚信待人”、“爱国爱民族”、建立和谐社会。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这种优良的传统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高校教育中,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还要传承和发扬古老的民族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爱国家,爱民族的人才。这些要求和我国儒家思想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此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树立荣辱观方面也是一致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是“明礼仪知廉耻”,这里的礼仪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只有那些在个人与集体中,能够舍弃个人利益,成就大局的人,才能受到他人尊重。在知廉耻方面,也是从“诚信”“孝悌”观出发,将尊重他人、严于律己者作为道德楷模。这些观点也是校园文化所提倡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外延上也有交汇。由于党建工作是树立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党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都离不开文化这个载体,利用文化的精髓、力量来教育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载体,正好成为党建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平台。党建工作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而这个人生观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围绕党建工作来展开。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另一个外延交汇是服务对象不仅有高校学生,还包括高校教师和所有高校工作人员。

三、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和教育师生。可以用不同的节日、纪念日来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通过缅怀先烈的革命事迹,来教育师生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为他人奉献,为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党建工作还可以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前景,让师生们心中能够勾勒出美丽的建设宏图,围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党建工作更要向师生普及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像实现“中国梦”,建立和谐社会,这样能够帮助师生从自身做起。

2、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之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来传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目前,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随大流现象,甚至还有过分崇洋的现象。例如,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却喜欢追逐韩国、日本、美国等外来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像韩国文化过分渲染颜值,美国和日本文化过分渲染暴力,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针对这种现象,党建工作要利用自身的权利,来引领和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自己的本土文化向学生传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文化,从中发现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分辨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作者:文英 贾蓉 单位: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景观;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51-05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校园文化景观是教育空间的组成部分,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理念和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期望[1]。21世纪的校园文化景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窗口,表征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与价值理想,具有比抽象的书本更有助于师生凝聚新经验、激发新情感、催化新认知、滋育新观念、诱发创新力的强大功能[2]。我校是一所名闻遐迩的百年老校,她秉承“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发扬“读书、明理、求进”的校风,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了一代代精英学子。我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注重与校本文化传统相结合,注重与教育主体和过程的互动,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了较为独特的表达特点,也使文化景观更好地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一、文化互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新理念

1.校园文化与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各种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师生的发展,根本途径是课程改革。文化育人,人蕴文化。人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校园文化必定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表达形式的校园景观也必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时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与师生进行着信息交流,引领着师生去体会学校文化的意蕴,赋予校园文化新的时代精神[3]。

2.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理论借鉴

著名艺术心理学家弗赖曼指出,应该把环境与空间文化看成一种塑造力[4]。校园文化景观是特殊的感性“文化场”,同样具有能量,即它会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熏陶和重塑师生的思想品行与生活方式。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人体验景观的重要特征在于,一是视觉经历,二是心灵感受,“人们是根据空间事件的构造而选择体认与行动模式的。”[5]这提示我们,景观设计需要深刻把握人的景观体验规律,以便借此拓展全新的价值时空,创建与呈现富有情感张力、审美诗意、认知启示的感性对象,从而引发人在审美发现中体会深邃的快乐,提升认知的层次与维度。

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往往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个体、集体甚至民族和人类的精神智慧,能促使师生在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师生的品格、情感和价值观。

3.我校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理解:文化互动

校园文化景观不能以展示性作为唯一功能,而应体现人文性、互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精神特征,其中互动性是从理解景观文化走向发展景观文化的核心环节。

有研究指出,不从人的主体角度而把文化传统当成外在于主体的自律要求,是一种非科学的方法。人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人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人与人群作为文化的主体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制约。这种制约不仅表现为特定人受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表现为特定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人的思维与行动的基础[6]。另一方面,人与人群对文化也具有选择与决定作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有一句名言:“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7]所以,文化必定是在与人和人群的互动中才得以传承与发展的。

因此,我们认为好的校园文化景观还应能够催生师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反思、扬弃、修正和创新,使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特征与风貌。另外,基于现代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互动的特点,将校园文化景观建成有利于教育互动的场所也是我们学校景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校文化景观建设的理念是:把校园文化景观建成学校文化的窗口、教育教学的载体、文化发展的平台。我们试图让校园文化能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能与教育的主体和过程内容相融合,能与师生的生活、理想与未来发生相互的影响。这就是我校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理解:文化互动。

二、“求进”:文化互动理念的校本理解

1.“求进”文化的历史彰显了学校文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互动

无锡市第一中学具有一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学校文化的特征显而易见。“求进”,是无锡市第一中学的校本文化核心。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修身励志”、“自主协作”、“爱国爱校”、“全面发展”、“开放创新”等五个方面,而我校的文化景观也成为这种文化内涵最好的教科书。

回溯百年,在文化互动中谋求创新一直是我校发展的主旋律,学校文化的发展印迹无不显露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互动的节拍。我校早在晚清时期就率先创办职业学校,以创新的教育来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先进机械的引进以及工商型人才的培养在当时开创了地方先进工业的先河。二十年代规范化教育,我校从建立现代化教育管理入手,全面提升了我校的现代教育管理水平。三十年代无锡沦陷时期,我校多位校长拒绝与侵略者合作,既保持了一个中国教育人的尊严,又坚持独立办学,培养了一批既有爱国品质,又有出色才华的师生。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后,我校全面实施优质教学,并成为无锡地区最好的公办学校。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我校成为省重点中学,在无锡地区首先实施教育改革试点,为无锡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探索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后,我校不断推出教育改革新举措,一系列的创新使我校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全校办学成果等方面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教育的一个闪亮的标杆。九十年代我国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校以“科研兴校”为新的突破口,大胆改革、探索,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进入新世纪,我校的改革创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学校大门口的校训碑上镌刻着“独立、协作、创造”和“读书、明理、求进”12个大字,这是我校百年校本文化传统的最好总结,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标志和追求目标。巍然屹立的学校大门上书写着我们的校名——“无锡市第一中学”,这就注定了我们应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勇当“第一”。

因此,学校的“求进”文化成为了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2.“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与当代学校教育主体和新课程体系的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8]。教师和学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当代“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当代师生与学校传统文化的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育人的蓝图,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文化的重建。课程文化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形态。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正确地认识学校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加强以“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辩证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课程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当代“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传统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文化的互动。

三、多维互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校本实践

基于文化互动的理念,我们在学校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关注文化景观的意蕴能否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当代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课程文化和办学特色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当代师生的生活与情感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学校文化的成长趋势相互动等。在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前期,我们在深入分析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基本策略,那就是我们的校园文化景观应该是一个物化的文化互动的平台。

在学校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我们又从四个角度率先尝试了文化互动平台的建设:(1)育人核心的德育平台;(2)教育无声的艺术平台;(3)丰富多元的课程平台;(4)人文互动的创新平台。

(一)育人核心,德育为先,让核心景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互动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从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支撑。它能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校训中体现出来。把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到学校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就是尝试将抽象的文化教诲转化为直观的文化象征,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以景观的形式更形象、更持久地影响人、感化人,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9]。我校在核心景观建设中努力呈现学校核心精神文化的内涵,使固化的景观与学校的精神追求相呼应。

无锡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11(清宣统三年)的百年名校。1954年,人民政府为我校重新购地兴建校园校舍。八角红楼是当时在苏联教育模式指导下兴建的典型的大型仿苏式教学楼。大楼整体红墙红瓦,楼体前方中央有一个突出的八角形尖顶塔楼。远观八角红楼,它像一本打开的书,中间的塔楼像一支八角形的铅笔插在打开的书脊中。红色代表了当时学校怀有科学救国的理念和传统。整幢大楼端庄沉厚,恢弘大气,激励了一代代一中人发奋读书、明理求进。“八角红楼”是现在一中校园里最早的建筑,在近60年的风雨中,她成了无锡一中历史的象征,是数代一中人校园情结的所在。

2009年开始的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学校百年历史,在提取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将八角红楼定位为核心景观建筑,并进行了重新修缮。突出了其楼形特征,象征“读书、明理、求进”的学风要求,突出其楼体的红色,喻意“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警示。

红色还为校园二期改扩建工程奠定了校园的基本色调,书笔相谐的造型是学校最朴实的功能写照。红楼内部被设计布置为校史展览室,丰富生动的教育历史故事使红楼进一步折射出学校百年的历史光韵,传递出一中人读书、明理、求进的精神追求。

筹备百年校庆之际,与八角红楼这一核心景观相呼应,我们建设了又一校园核心景观——校训墙。这是一幅大型浮雕作品,名为“百年辉煌”。作品画面以荀子《劝学》为背景,以我校创办人陶守恒先生和早年著名校友钱伟长、程及为师生代表形象;用无锡地方标志锡山、龙光塔、波澜起伏的大运河水写意学校的地理位置;用学校百年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如“进贤亭”、“红楼”、“西校门”等象征学校的发展历史。鉴于学校最初在王羲之无锡的故宅办学的经历,浮雕题词:“从王羲之的故宅到无锡学宫,再到锡山东麓,百年的办学实践孕育了一中追求卓越的‘求进’精神,百年的薪火相传创造了一中追风赶月的百年辉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浮雕在醒目位置镌刻着两组校训:一是我校县中时代的校训——“服从、牺牲、创造、协作”;二是当代校训——“独立、协作、创造”。这幅浮雕表达了一中在百年教育历史中的坚守与创新。

(二)教育艺术,大爱无声,让故事景观与教育的艺术追求发生互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在心,教师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艺术,才会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故事往往以有情节、有细节、以情动人而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因而,我们尝试将学校历史中的教育故事演绎成故事景观,试图用一中人的故事感染教育一中人,使学校环境无声的教育也能像故事一样动人,也能为向“心与心的教育”靠近做好铺垫。

故事景观一:学校创始人陶达三先生像

这个景观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0年前,当陶守恒先生手捧万国博览会金奖载誉归国,他所见到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

初等工业学堂开学那天,偌大的校园里只有两名学生……,立校之初的16年中,这里走出了9届共计500位学子。在那个家国残破、混战不休的年代,陶先生所面对的艰难和困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陶先生送出的学子中,却留下了钱临照、程及、钱伟长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故事景观二:知音

这是一组由绿地与雕塑共同组成的景观。雕塑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讲述了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发现、发掘、记录无锡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一段佳话,很能激起师生对民间音乐瑰宝《二泉映月》来历的好奇。杨荫浏先生是我校著名的音乐教师,他与阿炳因热爱民族音乐而相知深厚,他们曾一起在一中校园里举办过民乐演奏会。“知音”意在纪念这位著名校友和教师,激励我校教师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崇尚高雅,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这样的故事景观在校园还有很多,已成系列。如为百年校庆而重新修建的“进贤亭”、校友回校总爱去坐坐的怀旧教室等,这使学校著名教育故事中的人和得栩栩如生。

(三)课程文化,丰富多元,让课程景观与学校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追求发生互动

素质教育是我校显著的办学特色。我校的育人目标是: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构建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文理综融”、“个性舒张”的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我校办学的追求。

我校的课程景观大多分布在室内,有行政楼图书馆“文科片区”、钱伟长楼的“理科片区”、艺术楼和体育馆的“艺体片区”等。这些景观片区的设计采用了室内与走廊相结合的方式。室内景观注重景观与教学功能的整合,使景观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我们将钱伟长楼设计布置为理科文化为重的景观区,在这个区域中有与各学科相关的主题教室。主题教室的设计将学科中最精髓的思想、最经典的学科成果、最耐人寻味的科学案例设计其中,使学生一走进主题教室就好像走进了由课程景观构成的学科情景中。如学生在地理教室内可以看到“斗转星移”、“风生水起”……在生物教室可以体会“虎啸猿啼”、“生命进化”……

走廊里的课程景观采用了开放式展馆的形式,表达了学校多元的课程理念。如我们把图书馆文科片区的走道和楼厅布置设计为或中西合璧的、或国粹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各种展示区,有国学文化馆、民族文化馆、西学文化馆、(无锡本土的)非遗文化馆等,还有反映学校百年历史各阶段的开放式灯箱展板……这样的布置旨在启发师生要打开多元的课程学习的视野,懂得当代学生需要了解传统与本土文化,也需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包容的胸怀、民主平等的精神等等。

室外也有多个课程景观,如古树名木上的生物学知识介绍,“雕刻时间——新型地平式日晷”,体育馆内的“学校体育明星”墙等等,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无处不在。

艺术大楼门厅内的陶艺壁画——“英雄交响曲”。这是一幅由一个年级全体学生和他们的美术老师耗时一学期在陶艺课上共同创作、亲手制作完成的作品。作品由类似活体印刷字的柱状小雕塑有机组合而成。小雕塑的高低起伏表现了《英雄交响曲》旋律的激情与豪迈。这幅作品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和“第十二届中国壁画展”,受到了国内外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关注。这幅作品作为课程景观展出,体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以来,大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和教学,也证明了学生是当代教育中真正的英雄。

(四)人文互动,文化创新,让主题景观与师生的文化展望发生互动

学校是成长的,学校文化也是成长的。校园文化景观的含义不仅要能承载过去,更要能隐喻未来,从而体现校园景观文化的导向。

我校最为典型的主题景观是位于学校正门内广场绿地正中的“回凤石”——又称“玉凤回眸”的景观。这是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送给学校百年校庆的礼物。景观建成后,师生对其寓意的解读却有着较为浓厚的文化展望意味。学生普遍认为,这表达了学校对学生要为母校的发展出力的期待。有教师把她解读为教育是构建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学校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教育应该反哺社会;也有观点认为,这块回凤石隐喻了教学相长,提示教师可以从学生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了一中教师教育的胸襟;更有观点认为,这块回凤石的外形与无锡市的城市标志——吴文化的象征“玉飞凤”有相通之处,隐喻一中在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样看来,主题景观激发起的师生多角度的解读已不止是文化展望,更是一中师生新的目标追求。除此之外,学校的主题景观还有“巨人之肩”、“百龄杏坛”等多处,对主题景观多样的解读激发了师生与景观互动的巨大热情,也孕育着一中新文化的发生与成长。

综上所述,我校在景观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通过加强景观与学校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的互动,使景观成为了能被师生充分认同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生动标识。我们相信,只要能在深入研究文化与校园景观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景观建设,校园景观将会成为投射学校教育智慧之光的镜子,就会与师生发生自然的对话,就会启迪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再创新,校园文化景观也会为化育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发挥出更加巨大的教育潜力。

参考文献:

[1]麦显悦,张俊竹.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建设与实例[J].高校后勤研究,2008(5).

[2]深圳市平岗中学课题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00(10).

[3]薛岚,郝东升.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

[4]邹广文,夏莹.文化主体、环境与态度——从中西文化交流看文化交流的主体间性及其原则[J].求是学刊,2003(7).

[5]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83.

[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0.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5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9]吕根槐.校园文化建设:景观建设的意义[J].文艺生活.2011.12.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School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HUA Guang-yan & XUE Xiao-hong & CHEN Chuan-wen

(Wuxi No. 1 Middle School, Wuxi 214031, China)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载体建设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12-02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的使命,而文化载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因此,在新形势下理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探索载体建设的创新与实践,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构建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举。

“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环境中,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新并共享的,经过较长时期形成的,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内在精神和活动形式等内容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体现学校的一种校园精神,并由此陶冶大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和价值观。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与特征、分类及建设新思路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 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与特征

校园文化载体,现在学术界一致的观点是指:“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校园文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它是以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大学文化的媒介体和传播工具,它是大学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多元性和主导性

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各种外国文化的入侵,大众文化的冲击,潮流文化的涌入,使得校园文化载体也表现为多种形态。同时,我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运用多种文化载体,构筑新型的校园文化体系。

2.稳定性和规范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校园精神、传统作风及办学理念,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校园文化的各种载体,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都有其相对规范性,如校园环境规划、建筑物的设计,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等。

3.时代性和创新性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它受到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现状。当然,时代在不断进步,改革和创新也是人们的长期追求,只有不断创新和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 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分类

根据校园文化内容的不同,校园文化载体可划分为五大类:

1.物质文化载体

包括校园规划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软硬件设施,如体育场、图书馆、广播台、宿舍、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网上图书馆、校园局域网等软件设施。而校牌、校徽、校旗、校服等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显,更具有自身特色。

2.制度文化载体

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等,它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与沉淀下来的道德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发展的内在支撑和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

3.精神文化载体

包括校史、校训、校风、校歌及校庆活动等,它是一所高校校园精神的体现,是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4.大众传媒载体

包括学校的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网等,它是学校宣传的窗口,也是展现学生思想、交流心得、展露才华的阵地,通过这些媒介可以更便捷地实现师生互动,更好地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5.各类文体活动载体

包括学术文化活动和文艺体育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报告会、各类征文、演讲、辩论等比赛及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还有大型主题晚会、慰问演出、校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诠释着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它是学生最能接受、参与度最高、最有表现力的校园文化载体。

三 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创新思路

1.建设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营造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

“校园景观建设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环境的建设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因而结合本校的历史渊源、文化名人,增设一些人文景观、名人画像、雕塑等,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如武汉大学刻有“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式校门,校园内李达、闻一多、李四光的雕像均体现了武汉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建造人工湖、假山、绿化角、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可以起到美化校园、增添校园文化气息的作用。

2.完善学校制度体系,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高校的制度体系保障着一切活动的有序进行,因而要完善各项制度,建立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其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大学生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等对实现学校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均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在这里,本文重点提出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并试行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它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与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系列开放性的活动。完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要素括实施方案、拓展内容、创新形式、细化学分的计算方法,以平衡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将学分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效结合起来。第二课堂不仅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更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3.凝炼、培育大学精神,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加强校风、校史、校歌、校徽等载体建设,培育大学精神。校风包括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大学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体现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传统、理想信念和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精神氛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优良的校风使师生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示。校史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遗产,校史的编纂和展示,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母校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激起学生的爱校热情,也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校歌是一所学校精神的凝炼和师生情感的凝聚,以音乐的形式展现更能让学生喜爱和铭记,尤其是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共同唱响那首熟悉的旋律时,更能触及师生的心灵深处,一种爱校情绪油然而生。校徽是一所大学的名片,其图案和造型体现着学校的历史文化或办学理念,师生佩戴在胸前,既是一种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第二,践行校训精神,构筑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而校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精神的文化象征和符号,是学校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它应该成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并以此熔铸师生的文化人格。

要深入宣传和阐释校训,使全体师生知晓和理解校训内涵。校训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突破口,要深入开展校训的宣传和解读,说明校训的涵义、由来及产生过程,可以编制成册印发给学生,或置于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公寓处,供师生随手翻阅,也可以将校训制成条幅、宣传板置于教室、食堂等学生经常聚集的场所,让校训真正成为人人皆知、深入人心的校园精神。以校训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类文化活动应体现本校的校训精神。

4.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载体传播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种精神传承和认同,而文化的认同需要一种宣传媒介来联络和沟通。校园内的主流文化传媒有广播台、校报、校刊、宣传栏和校园网等,其中校园网是一种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它的普及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高校应有效利用这一新型载体,建设维护好校园网站,让大学生关注网站信息,参与网上的互动和交流,使其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5.加强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的社团组织是学生按照兴趣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体性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它以特有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特点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各大高校的社团组织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数量和参与人数都较大。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自身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学校要支持学生社团的组建,丰富社团类别,进一步为学生社团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持,加强对社团的规范化管理,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包括学术文化活动和文艺体育活动。学术文化水平和氛围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直接体现。高校要经常邀请名师大家、文化学者来校讲座,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同时,通过学校的学术讲坛,举办丰富多样的座谈会、报告会、学术讲座及专业技能竞赛,使大学校园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成为和谐的文化环境。文艺体育活动是学生参与度最高、最活跃、最直接的校园文化活动,它能极大地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挖掘和展现学生的才华,体现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仉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的创新与实践[J].科协论坛,2009(9)

[2]张萍、戴雁琴.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载体的拓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3]王红峰.基于育人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4]柳林.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现代商贸工业,2007(2)

第1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品德 教育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健康的文化占领学生思想的主阵地

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平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的本质本来就不应该单纯为一种知识的简单传授,还应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科学氛围、人文环境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注重个性发展,通过人与环境达到互动,无疑会产生一种更完善有效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题,不仅包括课堂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娱乐活动、美学培养等。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健康快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使他们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更能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文明学生与三好学生的评比、优秀少先队员与共青团员的评比、校园标语与校歌歌词的征集、主题队会与班会、校园广播、卫生环保活动、爱心募捐、公益劳动、校刊校报、学习园地、趣味游艺、节日活动、书画与作文比赛、小发明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手工制作、兴趣小组、体育训练、学生军训、文艺节、运动会、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在环境氛围的激发下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各方面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群体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

1.环境教育。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的校园能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新颖别致的教学楼能使人充满自豪;各种体育、文娱设施能让人身心活跃,积极向上。这样的环境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学生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大好时光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这是形象的魅力,是美的引力。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因此,美的校园形象给队员以感性的“美的愉悦”,而最终达到理性的“美的行为”的实现。

2.同化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学生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3.创造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课外教育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空变化,符合学生兴趣浓厚的特点,这样才能创造性发挥其个性品质,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才干。如:开展合唱、舞蹈、腰鼓、绘画、摄影、手工制作、航模、演讲以及体育活动等。这样把“烂漫的童年”还给学生,把“永恒的童真”还给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不但不会荒废学业,而且大大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使学生与不健康的环境隔绝―这种“隔绝”不是源与命令,而是学生的自觉抉择,有利于促成其个性品质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从古往今来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教育是他们完善自我,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展现“特色”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特色,主要是从两个个方面著手:一方面,从优化环境著手,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达到资源的最大共生。另一方面,从细节处着手,力求使学校走廊、墙壁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独特的品牌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精心设计“校风”、“班风”及“各处各室”教育格言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全体教师的智慧,引导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参与设计,再一次次反复推敲、提炼中,让“真”“善”“美”内涵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

1.自我教育。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学生以巨大的约束力,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2.诱导教育。在“校园舆论”建设中,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宣传栏、队报、队刊、红领巾广播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形象”和悦耳动人的“声音形象”等富有教育内容的感召下,学生无形中接受到正面教育。尤其在自身的参与、实践中,通过编辑、排版、抄写、播音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的头脑自觉地作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行为修养的认知和判断,所以“校园舆论”构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

三、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1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校园文化;情操;和谐德育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学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在新的教育大纲中已经不仅仅是辅助课程,他的作用力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构建和谐德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举措。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围绕着和谐德育,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推进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的,系统的工程,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具备了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如果说,艺术教育是高校的“水”,那么必须肯定地说: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水”中的“鱼”,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地发展的。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它原有的特征以外,历史性的社会环境和德育教育的内因赋予了它更高的一个杠杆作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似乎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和课堂上生硬的书本知识来完成了,如果一味地把建设校园文化套上一个什么样的架子,那么势必违背建设校园文化的和谐初衷,激化引发一个潜在的矛盾。然而艺术教育的外延就是有效地通过先进的精神文明,通过有机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核的。下面就高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1发掘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

艺术的潜在生命力就是无限地创造,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融合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利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质同样是为了保证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展开,为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传统的意义上加以合理的吸收和整合,针对艺术教育的功用性,作用力,创造性地把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从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

继承和拓展艺术教育的创造性,辅助校园文化建设,加之以合理的科学的观念,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最终是校园文化不仅要具备实用性,更要具有创新性。

2弘扬艺术教育的和谐性,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有着它独特的和谐性,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上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显然这种和谐性和我们当前正在建设的和谐德育是相互吻合的。艺术教育的和谐性是当前高校和谐德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拓展和创新。这里所指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他们之间的各个因素具备了相互的和谐性,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渐地健康起来,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谐德育都具备相当的张力。

3汲取艺术教育的多面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多面性的,他不仅代表人们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而且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来说,高校艺术教育通过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艺术教育通过音美内力的合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艺术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交流,从而成为四有新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b.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c.可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d.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为他们提供智力保障;e.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些主要的元素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构架,对于高校的和谐德育建设是一个丰富和拓展,对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提炼艺术教育的先进性,打造校园先进文化的平台

通过艺术修养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来,对于高尚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和确立有重要、积极的意义。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使人从艺术作品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使自己能够从容面对外界的各种困难。艺术教育又具有他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发祥地,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头军,高校的校园文化必须是既先进,又和谐,不失活力,同样具备文化的统领性和全面性,只有在此基础上,高校文化和艺术教育本身的魅力才能得以有效的融合和利用。

5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相互协调的关系

第15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 作用 地位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形态非常重要和活跃的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则是现代文化形态形成培育的重要基地和特殊场所,深入探讨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不仅是体育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高校体育文化的性质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2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依托、以校园活动为基本方式、以课外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精神文化现象。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既是自发形成的也是自觉创造的,既是受社会生活影响的也是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既是校园中无处不在的也是在高雅与庸俗斗争中不断扩充的,既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具有一定历史传统的,既是引导和影响大学生活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既是大学生心灵的自然坦露也是校园生活中自觉的创造,既是受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牵引社会文化潮流不断更新的。

3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两种不同文化,它们可以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文化体系,共同的价值观,相同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参与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健身价值、育人内涵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辅助方式,使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包容性的特点,把握着校园体育文化朝着符合社会主流的方向发展。

4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高校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文精神。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我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净化心灵,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对社会大文化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大学生完成校园教育以后,就会把校园先进的体育文化带进社会促进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类型,而大学校园文化则是体育文化依附的基本活动场所和重要基地之一。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智能、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丰富多彩的。在全民倡导和重视终身体育健康的社会大形式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龙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2] 杜生一,曹红,张继革.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2).

[3] 赵正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