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中式茶文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同阶段的市场竞争结构,运用博弈论对其竞争行为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在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移动通信高速增长。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字,中国移动电话用户2003年底已达2.69亿户,截至2005年底,移动通信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93亿户。而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是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竞争主体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虽然现在固话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推出的“准移动”产品——小灵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移动市场的竞争,但其所分享的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相对小得多,其对移动市场的影响仍可以忽略不计。
了解我国移动通信的市场结构,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但会有助于推进移动通信的3G时代的到来,而且也会为世界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作贡献。本文运用博弈论原理,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结构及市场竞争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培育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确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结构莫定基础。
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之间的竞争分别经历了进入期的阻挠博弈、成长期的价格博弈和成熟期的差异化博弈3个阶段。下面分别就这3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1.1初进入阶段的市场博弈
1994年以后,中国联通进入电信市场打破了原来独家垄断的局面,电信市场上出现了企业竞争,这段时间电信市场上的博弈主要表现为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在位者中国电信总局与弱小的中国联通公司在市场进入与阻挠进入上展开的博弈行为。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进入,默许),(不进入,斗争)。由于联通公司由国务院批准成立,进入势在必行。中国电信总局在市场进入博弈中的纳什均衡行为应是默许,但事实上中国电信总局选择的是斗争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中国联通公司的市场进入、互联互通实行限制,在号码资源的分配上对联通实行歧视等方面。中国电信总局所以选择(进入,斗争)的博弈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只甘于获得纳什均衡下的寡头利润,而是企图以行政措施和不正当竞争手段扼杀联通公司,以期保护垄断利润。这一市场进入未体现纳什均衡的博弈行为一直持续到1998年,联通公司成立3年后,联通的电信业务仍然只限于移动电话和无线电寻呼业务。非正当的市场阻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联通公司的业务发展。
1.2成长期市场博弈
1998年以后,随着信息产业部的成立,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趋于平等,中国联通公司在政府政策允许下,通过低价策略获得后动优势,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使得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中国联通为了尽快地降低平均成本和收回投资,就通过降价策略来吸引争取更多的用户以尽快提高市场收益,而中国移动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和利益,不得不加入降价的行列,由于两个移动通信企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替代性,这就使得它们陷入了不断降价的囚徒困境怪圈。
在该博弈中,移动和联通都有两个可能的策略:降价和不降价。就移动而言,无论联通的选择如何,降价都是它的最优策略。同样联通的最优策略也是降价。因此该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就是(降价,降价),此时移动和联通的收益分别是5和1,行业总收益为6。从上面的博弈矩阵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联通和移动都不降价,那么二者的收益将会是7和3,总收益为1O,显然是帕累托优于纳什均衡。但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如两个没有条件串供的囚徒一样,双方都清楚地明白,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形成协议定价,共同瓜分市场,在双寡头的市场形势下,必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种协议注定是脆弱的,由于担心会被对方“出卖”,这种协议很快就会被打破。如1999年,山东联通和山东移动为了解决旷日持久的降价大战,于同年l1月签署了带有协议性质的公约,但仅在两个月之后,山东联通对资费进行大调整,山东移动也适时应战,仅存在两个月的协议就这样宣告破产,价格战继续进行。由此可见,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之后,移动和联通仍然会一直采取降价策略,不断地陷入“囚徒困境”。菩名的伯川德模型指出:只存在有两个企业的伯川德博弈中,如果两者边际成本为常数且相等,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完全替代性即产品是同质的,并且企业考虑的竞争策略是其产品或服务价格而不是其产量,则存在着唯一的纳什均衡,即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企业的利润等于零。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当中国联通的价格下浮幅度恰好能弥补两运营商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时,竞争的均衡结果将导致价格不断下降,最终等于其边际成本。这较好地解释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1.3成熟期的市场博弈
虽然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对培育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恶性价格战是得不偿失的,它不仅大大降低了行业利润率,造成国家税收锐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影响到整个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严重削弱了电信产业未来发展的推动力。要使移动电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尽可能地逐步摆脱这种轮番降价的囚徒困境,实现企业之间的理性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应该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出特性以及技术、品牌形象、附加特性和特等来强化产品(服务)特点,增加消费者价值,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战略。
伯川德悖论的一个决定性假设是两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相同的,价格成为用户购买和企业出售的唯一决定变量。解开这一悖论的办法之一是引入产品的差异眭,如果两个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完全具有替代性的,此时消费者面对的是互有差别、多样化的市场细分服务,价格就不再是用户唯一感兴趣的变动系数,还有许多非价格因素。这样的服务差异化就有效地防止了恶性价格竞争。因此要使现在的移动通信企业摆脱这种囚徒困境,必须要提供差异化的互有区别的服务给用户。豪泰林模型指出:均衡价格:平均生产成本+产品的差异量。在平均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间提供的产品差异越大。均衡价格就越高,从而利润就越大。原因在于产品间的替代性随着差异性增加而降低,企业垄断能力便增强,这样导致竞争越来越弱,从而均衡价格将更接近于垄断价格,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类似于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弈”,仅仅在相互竞争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零和博弈”是一种完全冲突的博弈类型,博弈各方的总得益是一定值,一方所得必是一方的所失。如果考虑到由此带来的低效率及对未来的不利影响等因素,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甚至很可能是“负和博弈”,博弈各方的总得益在减少。差异化战略则属于“正和博弈”,它通过实行差异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创造出新的价值、新的利益,博弈各方的总得益随着市场蛋糕的扩大明显增加。
这个博弈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就是(不降价,不降价),但二者的收益都增加了r,整个行业的收益也增加了2r,整个市场的蛋糕被同时做大了。现在应该是一个差异化战略的时代,没有差异化,就失去了竞争力。实施差异化战略,是移动通信市场螺旋式上升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二、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差异化策略
2.1技术差异
电信是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行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提升网络质量,提供更新更优的服务以适应差异化、多层次的市场需要,不仅能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不易被对手效仿的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中国移动在未来的3G时代,通过大量的技术投入获得在某一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其实施差异化营销就会事半功倍。
2.2品牌差异
品牌上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焦点,用户对运营商品牌和服务(产品)品牌的忠诚度成为竞争的核心。好的品牌有助于监督和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并能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可以减少用户对价格下降的敏感性。要通过主品牌和细分品牌的宣传实现用户对不同品牌价值认知的差异,另外还要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实现准确的品牌定位,才能最终实现差异化策略。
2.3产品差异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大移动运营商都已经认识到语音业务市场可以开发的资源已经不多了,目前数据业务的需求剧增,成为移动通信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市场发展的方向。移动增值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在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特征将大大拓展移动通信的应用。会促成移动数据业务的大爆发,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舞台。
2.4细分用户目标市场
关键词:新视野大学英语 中美文化差异 阐释
前言: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以下简称《新视野》)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适合高等学校本科非英语专业通用的基础教材。2007年最新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到,大学英语包括跨文化交际内容,以便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与了解文化密不可分。对于中美文化差异的阐释有助于英语的学习。
1.《新视野》的文化取向分析
《新视野》在选材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美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教材一套4册,每册10单元,每单元2篇选文: SectionA,SectionB。在对1-4册的反映美国文化的语篇进行统计,得出:
SectionA&B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合计
语篇数量 14 15 13 12 54
比例 70% 75% 65% 60% 67.5%
可见,和美国文化相关的语篇数量占有相对优势地位。中国和美国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社会实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得各自文化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时空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以教材中代表性语篇为例分析阐释其中蕴含的中美文化差异。
2.《新视野》的文化差异阐释
2.1时间观的差异
《新视野》第二册第一单元《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介绍了美国人的时间观。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大量的使用各种省市机器:传真机、计算机、洗衣机、洗碗机、微波炉等。他们感叹生命的短促,人生有限,表现出对时间价值的高度重视。
文化心理学家在探讨社会文化现象时,认为存在着三种时间心理:过去观、现在观和未来观。中国人倾向过去观,体现为注重旧式生活,喜欢回顾历史,认为“温故而知新”,特别表现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庭的重视。而美国人是未来观的代表。他们常把眼光朝向未来,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坚信“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为了明天而在今天努力节省时间。
2.2伦理观的差异
《新视野》第三册第五单元《优雅的手》讲述了一位医生和一位即将告别人世的老妇人之间的故事。为了避免使家人伤心,她坚持在最后一晚,独自面对死亡。中国学生不禁要问,老妇人的家人为何如此不孝顺?
“忠孝节义信”向来被认为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中孝占有重要位置。“万恶为首,百善孝为先”也是流传甚广的古训。儿女们对父母要养老送终是人们的普遍观念。然而,在美国,人们以个人为中心,家庭观念相对淡薄。他们认为在家庭生活中,儿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纯属感情关系,并非道德义务关系。
2.3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至高无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个体融入集体,依靠集体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美国是以个体主义为特征的国家,高度重视社会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不受外来约束、干预和限制。
《新视野》第一册第七单元《与枪面对面》讲述了一位男性美国人侥幸逃脱一次持枪抢劫的经历。美国宪法允许公民拥有私人枪支,是近年来美国国内持枪伤人犯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那么,为什么这项法律规定至今仍然存在?因为他们信奉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安全感,人人自危,只能以枪支武装自己,获得所谓的“安全”。中国人的安全感来自集体,如家庭的安定、国家的稳定。枪支只用于武装国家,抵御外侵。
2.4性格特点的差异
《新视野》第二册第三单元《里奇拜见未来的丈母娘》选自美籍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 这一节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特别提到母亲谦虚地说自己的拿手菜没味道,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加了不少酱油提味,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
在中国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达成“和谐”,中国人形成了自制、内省、谦虚的性格特点。当受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再三表示谦虚,说“不、不”或“哪里,哪里”等谦虚之词。而美国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强调主客两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主动和张扬的个性。
2.5的差异
《新视野》第二册第九单元《生活面前永不服输》讲述了于一位母亲对她孩子的积极影响。一些学生对开头母子对话中“Christ”的感叹有点疑惑,不明所指。Christ 是指 Jesus Christ,在此表达惊讶,译为“天啊”。 基督教是美国的主要,基督教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印迹,由此产生了许多与基督教有关或直接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难怪美国人在感到震惊时,会发出“My God”或“Christ”之语。而在中国,道佛两教先后盛行,大量相关词汇由此而生,如“三生有幸”,“临时抱佛脚”等。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今世界的大局仍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已然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我国逐渐成了全球的领跑者,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加上“文化自信”的理念提出,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再一次成为国内外的关注重点。中华传统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子女有责任与义务去不断挖掘茶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融合起来,在全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弘扬传统优秀茶文化。
一、中国传统茶文化概述
(一)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传承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传播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茶”最早见于我国第一本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部作品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一直传承至今,成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典籍之一。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古时之茶字,这成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早关于茶字的文字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茶文化最早形成于巴蜀地区,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家版图的统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茶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传播。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逐渐传入华南地区。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期。明朝末年,荷兰商人将茶叶运至欧洲。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叶、丝绸、瓷器向来是中国特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茶文化的本质内涵
中华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密不可分,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我国茶文化形态与内涵多样,茶叶品种繁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的不同内涵共同促进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成熟采摘时,人们通过茶歌抒发对茶叶、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茶歌丰富采茶人的精神世界。茶知识与茶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丰富,地域特色得到了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是通过种茶、赏茶、采茶、沏茶、闻茶、品茶等习惯与民族内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慢慢成为大家的认可与信仰,在各个环节中形成一种审美需求、心理追求以及情绪意境。在文化价值与理念的认同发展下,茶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新时代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年轻一代受众,完善发展与传承体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完整的传承体系,需要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系是庞大的,包括传播者与受众、传承方式与内容、保障体系三个重要方面。传播者的类型较多,如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学校系统与个人等。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的受众更多地放在青少年群体中,这是文化发展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需要靠年轻的一代,只有将传统文化植根于青少年的内心,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发展趋势。新时代背景下,将茶文化根治于年轻一代受众,有以下一些方式展开:1.充分利用软硬件设备,建造茶艺实训场所。特别是在校园中建设茶艺实训场所可以形成沁润式的体验,让青年人在茶艺的体验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2.通过各类茶文化活动,将茶文化活动与年轻一带的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与茶文化相关活动,如诗歌朗诵等。3.可以通过开设茶文化体验课程,在丰富内容的过程中传播系统的茶文化。4.将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先集聚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形成辐射的茶文化。5.将茶文化结合相关课题科研项目研究,进一步丰富茶文化内涵,成为传统茶文化与校园教育的融合探索路径。
(二)深入探索茶历史文化,挖掘茶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多元文化审美理念下,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压力是较大的。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茶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深入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梳理与分析,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从而丰富文化内涵,这实际是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所在。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去寻找、去发现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价值,才能挖掘出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与现代社会元素结合的关键要素。中华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邃的内涵,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千百年的社会、经济、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深入地做好相关发掘与整理工作,从不同层面与角度来深化茶文化的内涵。对茶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充分认知。
(三)借助新媒体有效传播,拓展茶文化传承途径
中国的新时代是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新媒体”“短视频”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茶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都是较为片面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运用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有效促使茶文化自身优化和传播。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实现与人民群众的互动,真正形成轻松的文化传播氛围,借助网络能够更有效地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真正实现零距离的文化交流。新媒体对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能够促使更多人加入茶文化发展中。现代社会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社交软件,借助一台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有效地进行茶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及时获取信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合理有效地将茶文化与生活进行有机关联。比如可以借助茶文化的“慢”理念来改变与培养人们的心境,引导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安静下来,可录制纯手工茶的制作方式、冲泡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又比如可以将茶歌、茶舞表演通过直播或者点播的形式出现,让人们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媒介,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茶文化,进而喜欢它、热爱它,从而为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四)加强茶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结合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除了茶文化,还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不同文化艺术领域,通过将茶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领域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无疆,不同的文化领域之间在发展进程中是互相促进与发展的,茶文化是包容的、开放的,这为茶文化与不同文化领域的碰撞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不同领域的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打破文化领域的壁垒,实现双方更好的发展。如茶文化与音乐文化同属于中国美学组成,二者不论是审美、还是发展都有着可以融合的范围。茶文化与音乐自古以来便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背景,文人雅客在饮茶期间常常伴有乐器演奏,典雅的音乐与茶香的融合既能够增加品茶的趣味,提升品茶的愉悦。在茶与音乐的文化交流中,能够形成文化之间的融合,通过两种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形式实现人心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性格品质。
三、小结
中国茶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在弘扬与发展传统茶文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突出民族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将茶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发展的趋势。新时代背景下同样应当重视对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培养更多专业的茶业人员,将茶文化的发展与校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茶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解并关注茶文化。
参考文献:
[1]孟晶.传统茶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J].食品工业,2021,42(04):517.
[2]杨志纯.对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传承与发展的探讨[J].福建茶叶,2021,43(01):269-271.
[3]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1):184-185.
关键词:“水榭戏台”;传统元素;茶文化;新中式茶楼设计
一 古戏台的演变
中国古戏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是中国古典的戏曲文化的真实写照,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戏台随之演变,宋金以前的时期,戏曲表演和观赏的场所是需要时临时搭建起来的,属于临时建筑。唐以前的戏台基本是一种露台式的平台,没有前后台之分,形制上还比较简单。宋金时期虽然露台仍大量存在,但已出现亭式戏台(楼),反映出乐舞和戏曲开始走向独立与成熟。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到了金元时期,三面敞开,另一面作后台的典型的戏台形式出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广为流传,城乡庙会、演剧活动十分盛行,各种祠、庙普遍建有戏台,其建造工艺精良,飞檐翘角,美轮美奂。现仍沿用此传统,后台与前台用布帘或木板隔开,有上下场门,有的将台搭建于陆地上,有的搭建于水上,戏台临水建筑称水榭,戏台是水榭的主题建筑,水榭戏台由此演变而来。
二 “水榭戏台”的由来及其在传统文化建筑艺术中的价值
“水榭戏台”始建于16世纪末明万历年间,成为福州城内的一景观,也是惟一的一座建在水上的戏台。水榭戏台的价值在于,将戏台建在自家宅院,戏台建于水池中,不仅表现豪华,更体现科学构思,池上清幽凉爽,而且有利于增强音响效果。水榭戏台今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衣锦坊,这在福州本土目前仅此一处,它是见证福州本土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福州市民生活的承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水榭戏台古建筑更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别具意韵的建筑风格,在福州民居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 新中式茶楼设计中常用的一些传统元素
茶楼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艺术设计,茶楼设计在我们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占据重要地位,茶楼设计中有各种各样的中国元素,在茶楼里的运用也非常典型,特征也鲜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在茶楼设计中的传统元素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茶楼虽只是饮茶之所,但它传承着茶中沉淀着的千年文化精髓。所以设计师在对新中式风格茶楼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建立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比较符合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楼,设计中常见传统文化元素,如书画艺术、园林艺术、戏曲艺术、传统民俗等方面。像紫砂壶,屏风,帷幔等这些元素都是新中式茶楼在设计时装饰不可或缺的灵魂,从彩陶到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等等,在新中式茶楼设计中都得以充分体现。瓷器艺术中的精品青花瓷,国画笔墨中的《清明上河图》,中国传统中的花卉装饰图案等,这一切无不为“中国风”,将中国特有的传统茶楼文化装饰元素运用于新中式风格的茶楼环境中,为新中式风格茶楼的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茶馆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做好茶楼设计要 建立在对中国建筑环境现壮及中国茶文化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引用传统茶文化装饰元素的方法,同时对由传统文化及相关传统装饰元素提炼而成的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认识。这样既能满足功能的需求,令人心情愉快放松,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神韵。
四 从意境、氛围中将“水榭戏台”与新中式茶楼的传统文化魅力巧妙结合
茶楼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内容,茶文化自古便有,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楼的数量在我国许多城市迅速增长,茶楼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设计茶楼时氛围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茶馆如何将它品茗、雅聚、洽商、赏茶艺、观表演进行巧妙设计,更是茶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茶楼设计应在环境设计、文化设计、茶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巧妙结合,每一个元素、环节尽量都要周到考虑进去,茶楼虽只是饮茶之所,但它传承着茶中沉淀着的千年文化精髓。中国传统元素被广泛运用在各个角落,而中式的设计思想是茶楼装饰不可或缺的灵魂,虽古老但也焕发着生机,其中的一些是室内设计理念再次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追捧,新中式风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茶馆的设计,中式元素运用的非常普遍,我们不能笼统的把它归为中式风格,因为中式风格的概念很广泛,这样的设计我们把它叫做新中式风格。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戏台,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主要用于演戏。福州三坊七巷有一座与众不同的戏台,它就是衣锦坊的“水榭戏台”。临水建筑称水榭,戏台是水榭的主题建筑。将“水榭戏台”这一特色传统文化与新中式茶楼设计巧妙的结合,将传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加上琴棋书画的雅趣,古琴独奏,梅花背景的国画加以点缀,侧列着精美绝伦的青花瓷,每一元素都饱含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安置在这样清幽的空间里,搭配的统一和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一种幽静典雅,恬静舒适的感受,一个很浓的具有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戏台鹤立在茶楼之中,成了茶楼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样一个水榭戏台在新中式茶楼中更能烘托出情韵。含蓄的意境美是茶楼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但见琴女纤指弄弦,清丽铮然之音回荡茶楼,沁入心田,犹感盛世唐宋遗风、明清繁华喧闹。水榭戏台在新中式茶馆的应用,作为一种空间的文化氛围给人的具体感知,将这种所要表达的文化氛围把握到位,体现了设计者立足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致力于挖掘水榭戏台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元素,设计出更贴近传统中国人心理需求的作品,同时也能使作品更富有民族特色更具传统气息;呼吁设计师们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设计的过程中应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与发扬,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美感。
五 水榭戏台在新中式茶楼中的用途
水榭戏台在整个茶楼的布局中有三个主要用途。首先,可作为茶艺表演区曲艺节目的演出,是茶馆烘托氛围最直接的方式,茶客们在品茗的同时增添茶楼内的中国茶文化特征和内涵,出色的表演也可以吸引顾客的光顾,更增添了室内传统文化氛围。其次,运用水榭戏台这一传统文化元素来围合、整合空间,其空间布局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其在营造意境,设置虚拟的文化场景的同时,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亦可表达出浓郁的中国茶文化气息和韵味,再次,增添了茶楼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了茶楼文化的底蕴,即使在没有表演的时候,古琴、琴桌、茶具的陈设也会烘托出茶楼的艺术品位。
参考文献
[1] 高宁《华中建筑》2007年第11期.
[2] 法苏恬《最新茶馆设计》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3] 商子庄《中式茶楼设计元素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1日.
[4] 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5] 潘古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3月.
[6] 刘振亚《现代戏场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9月.
[7] 徐专宏,骆芃芃《中国茶文化系列:中国茶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5月.
[8] 徐明明《茶馆设计中的情感元素》2011年08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217-02
内地新疆高中班(内高班)是国家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策略,加快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在内地发达城市举办的新疆高中班。维族学生远离家乡,身处急剧的文化环境变化过程中,面临心理、生理、(亚)文化的适应。本研究对内高班维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校的适应情况,探索心理适应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中学生跨文化心理健康咨询、心理治疗和学校适应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5月整群取上海某中学内高班预科(2005年9月来沪)、高一(2006年9月来沪)维族学生共138名。平均年龄16.7岁;来沪前都学过汉语,仅有1人未见过汉族人。取同校高一当地汉族学生 160名,平均年龄16.5岁。共发放问卷298份,当场回收所有问卷,有效问卷270份(内高班124名,汉族146名),有效率90.43%。人口学资料见表1。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
用来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已建立国内中学生常模[1]。包括90个条目, 9项因子分量表。采用五级评分(1~5分) 。
1.2.2一般适应情况调查表 在预试验基础上自编, 有学习适应、心理期待、文化、来沪心情、学校生活、人际关系等6方面。各条目答案均作为计数资料,统计百分比。
1.2.3 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
2结 果
2.1一般适应情况
2.1.1 学习适应 92.7%的维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与汉族学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 =0.095,P=0.991),维族学生感到学习很愉快者多于汉族学生 (39.5%/7.5%,χ2 =44.137,P <0.001),维族学生对学习成绩满意者多于汉族学生(26.0%/6.2%,χ2 =24.893,P<0.001)。
2.1.2 人际关系 维族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者多于汉族学生(62.9%/17.8%,χ2 =62.777,P<0.001), 1.6%的维族学生感到交友很困难,与汉族学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 =7.195,P=0.066);有接近半数的维、汉族学生有较明显的孤独感,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2.7%/41.1% ,χ2 =3.943,P=0.268 )。
2.1.3 学校生活及心情 维族学生对新学习生活条件很满意者多于汉族学生(99.2%/20.5%,χ2=168.895,P<0.001)。79.8%的维族学生得到来沪通知书感到非常开心,5.6%心情矛盾,既想来又害怕来。
2.2 维、汉学生SCL-90评定结果比较 维、汉学生心理不适严重程度前2 位因子类型相同,即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维族学生SCL-90总分低于汉族学生(147.7±45.2/166.5 ±62.2,t=4.00,P <0.001)。维族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低于汉族学生(1.45±0.46/1.64±0.71,1.98±0.65/2.15±0.77,1.62±0.59/1.87±0.81,1.66±0.64/1.94±0.95,0.49±0.58/1.55±0.71,t=2.67-2.90,P< 0.01);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低于汉族学生(1.57±0.53/1.79±0.68,t=2.04,P =0.042)。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因子得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63-1.87,P=0.061-0.530)。
2.3 维族学生一般适应情况与SCL-90评分的相关性 偏相关分析显示学习困难、交友困难和来沪心情几乎与SCL-90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187-0.369,均 P<0.05),担心家人与恐怖、精神病性、抑郁、焦虑、强迫症状也呈相关正相关(r=0.186-0.263,均P<0.050)。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内高班维族学生来沪前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普遍抱积极心态,来沪后新环境能满足其心理预期。Kuo等[2]报道,旅居者的期望与实际体验匹配,能促进其良好适应。维族学生大多数没有文化适应困难,一方面,维族学生来沪前对汉族文化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其来沪后,交流对象主要是汉族老师和本族同学,少有单独接触校外环境,大大减轻了异文化冲击。维族学生较汉族学生在应对学习压力时,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这可能与其非常珍惜求学机会,学习积极性高有关。
本调查显示的维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汉族学生,除上述原因外,也与维、汉民族气质、性格有明显不同有关。维族人多具有外倾型特质,性格豪爽、直率、情感外露;汉族则内倾型较多,遇到问题时不善于宣泄,易形成心理压力。
学习胜任是良好心理适应的重要预测因素[3],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其产生集体归属感,也可为应对适应压力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本调查显示维族学生的学习困难、交友困难和来沪心情与SCL-90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这三方面的适应是维族学生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 - 90 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8-10.
2 Kuo BCH, Roysircar G.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adolescent Taiwanese unaccompanied sojourners in Canada. Int J Intercult Relat,2006,30:159-183.
【关键词】移动通信;文化;经济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107―1.5
一、从文化的差异及决定因素角度分析
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熏陶,使中国人的主要人格特征表现为:人格内向和从众性,这些内在特征是长期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长期以来,由于文化的影响,现有中国消费者“超我(以至善为行为准则)”的发展相对强大,而“本我(以快乐自我为行为准则)”的适当释放程度不够。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一直强调社会的共性,不太鼓励个性的过分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普遍看重社会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很多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限制了人们的部分行为,再加上中国消费者本身性格内向、从众性高的特点,形成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独有的外显行为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价格敏感度差异大、表达方式含蓄、掩饰性高、内外表现不一致。而且加上法律等人们可以直接感受的约束,中国消费者的娱乐方式相对较少,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
但是从社会的发展看,随着整体文化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发展独立性、个性等方面的意识普遍加强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娱乐休闲方式也将增多。因此,随着外部环境可变性较大,尤其是显性条件部分的可变性更大,社会文化的变化速度虽然稍差,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社会目前对个性发展的接纳度已经有了显著改善。
在中国移动通信业务现阶段市场上,娱乐类的内容成为主体,尽管从长远看,这些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但在现阶段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因此,在设计开发业务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外部环境的可变性,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差异大,虽然收入水平的变化很快,但消费者的人格特征却比较稳定。
二、从经济中的国家差异角度分析
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电信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电信网络规模与用户规模均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在国家的整体部署与推进下,中国的电信业通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重组整合等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3家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 000美元),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也持续增长。尽管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将为中国电信市场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信息产业部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中国的电话普及率还很低,远低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普及率。
因此,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了业务市场需求,即在一段时间内传统的语音电信业务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虽然近几年来一系列的电信改革对中国的电信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这三家电信运营商在市场格局中没有形成平等竞争与有效竞争的局面。目前,业内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我国的电信业正在呈现一种独特的态势,即竞争力集中。具体而言,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影响正日渐严重。中国的电信产业竞争力正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而且这种集中的态势越来越显著。显然,这种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并伴随着我国通信行业前进的步伐而逐渐显现的。
虽然我国的通信业仍然在不断前进,但“一家独大”的格局对良性竞争或是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将逐渐制约我国通信业的发展。因此,找出形成这种集中格局的历史原因是解决问题之本。具体来说,造成竞争力向优势产业集中有其行业固有原因及外部原因,首先是移动业务对固话业务的替代作用不容忽视,这一作用造成了我固定业务运营商发展增长速度的放缓,竞争力下降。其次,外部原因则又体现为不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的差异及行业监管的法律制度的缺失。
从全球范围的行业运营模式来看,当市场处于寡头垄断或“一家独大”的完全垄断及双寡头垄断时,往往会在利润极大化的目标下形成一种“共谋价格”合作瓜分市场,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中国移动是在1999年从中国电信(原)分离出来的,在其成立之初,其所获得的就是优势资产[原中国电信在其成长过程中依靠当时政企不分所积累的强大的物质资源如办公场地与机房,普遍覆盖、频率资源丰富的网络,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技术),良好的财务资源及原有的庞大的用户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移动是从原来政企合一的中国电信剥离出来,其同电信监管部门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发展政策上、影响其业务发展的(频率)资源上就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中国移动的企业竞争力之所以能迅速增强与扩张,除去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管理、营销方面成功的因素,上述因素成为最重要条件。
反观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它是一家等于从“零”开始却又肩负打破电信垄断历史使命的企业。翻看其在成立之初的数据,仅靠13.4亿元资本艰难起步,到1995年时网络覆盖仅局限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开通GSM数字移动电话,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技术力量薄弱,发展业务的基础GSM获得网络频率资源仅占移动的1/6等。尽管其在成立之初获得一定的相对经营政策倾斜,但当这种政策管制伴随着价格的放开,其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中国联通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发展的时期,受发展战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经营效率下降,收入增长率一直低于中国移动。而中国移动则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革新,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建立领先的企业文化,反映在市场与企业价值上,就是经营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此消彼长,两个竞争主体的经营效率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也就导致两个企业竞争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在利润绝对数值方面,两者相差几十倍。中国移动基本上一家独占了高额的移动产业利润,所以就形成了“一家独大”局面。
由于中国移动在市场上的“一家独大”,同时电信运营商又各自为战,这就形成企业大打恶性价格战局面。拥有绝对市场主导地位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以其强大的市场支配力可有力打击其竞争对手,中国联通为了生存就不得不以低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争,因此,整个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了“零和博弈”现象。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R.库珀,(美)帕梅拉•S.辛德勒著,郭毅,詹志俊等译.商业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永明,何兴,李骏,王琳,张终茹 .未来3G行业竞争环境的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J].移动通信,2007,31(4).
[3](美)查尔斯•W.L.希尔著,周健临译.国际商务:全球市场竞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黄芬.引进、吸收、改造和创新――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四部曲[J].通信世界,2007(25).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要想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翻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对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汉翻译中,要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并准确地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翻译者应具有良好的中英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尤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汉文化伯息传递与英汉语言差异
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种研究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判断哪些是对应信息和非对应信息,并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式;从宏观上说.可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英汉语言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则是绝对的,以免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误差。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可以想象,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准确的翻译则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无法进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下面就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特点和区别来说说英汉翻译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词汇方面,英汉翻译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并没有对应词。如: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三伏”等,在英语中就没有这些概念;而英语中的‘`coffee" ,"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国也没有这些对应的词汇。怎样在翻译中处理这些词呢?我们可以采取音译和意译的办法。如把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等分别音译成“jiaozi" } "kungfu" , "chigong",把“coffee" ,"radar”音译成汉语“咖啡”、“雷达”;而汉语中的“三伏”则可意译为“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英语中的"bingo”可意译为汉语“一种类似玩彩票的游戏’,。
(二)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语中rest 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汉语中“农民”尹farmer ,“爱人”并lover等。在翻译中,我们不能随意“对号人座”,而要根据其词汇的实际意思进行翻译。如:英语中的rest 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洗漱设备等,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厕所”或“洗浴间”等;busboy在英语中指是餐馆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杂工,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店小二”、“餐馆服务员”等;汉语中的“农民”最好译成“peas-ant",因为英语中的‘`farmer”指的是“农场主”,与汉语中的“农民”大有区别;汉语中的“爱人”最好译成“wife”或"husband",因为“lover”在英语中是“情人”的意思,与汉语中“爱人”的意思大相径庭。
在语法方面.英汉翻译中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汉语里很少用被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如汉语中的“家庭作业已经完成”,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译成:"Thehomework has finished
(二)汉语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动词,而英语中动词则一般不省略(口语除外),如汉语中的“这公园很漂亮”没有谓语动词,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谓语动词“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汉语中只有时间状语的区别,没有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时间状语不同,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也必定不同。如汉语中的“学生昨天植树”和“学生明天植树”,虽然时间状语“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谓语都是“植树”。但翻译成英语谓语就不同了,“学生昨天植树”译成“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yesterday.",“学生明天植树,,则译为“The students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谓语分别是“planted”和“will plant" 。
(四)汉语的句式结构是“叠加式”,句子结构像“糖葫芦串”,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叠加。而英语的句式结构是“树权式”,主、谓、宾和主句是主干,定、状、补和分句等是树权,并有一定的顺序。如汉语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两个单句,翻译成英语则译为“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一人得道”变成了从句,而“鸡犬升天”则是主句。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区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符合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译汉则要把英语译成地道的汉语,而不是“英式汉语”;汉译英则要把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Chingliah) 。
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与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实际上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因而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是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的关键。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交际、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惯等。但在英汉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汉语言交际上的差异,因此本篇只围绕英汉语言交际方面进行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日常谈话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打招呼、告别、称呼、祝贺和赞扬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译者,就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都喜欢用“你吃了吗?”和“你到哪儿去?”这类的问句。如果把这两句说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are you 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误解。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问句,而且是询问他们隐私的问句,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话,也会与中国人所期待的大相径庭。也许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那就会使谈话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这点文化差异的话,你最好按英语文化打招呼的习惯说成"Hello”或“Glad to see you!”就行了。再如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气一点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 Smith , Misssmith等。但中国人都喜欢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职务、辈份等以示尊敬,如“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等。我们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把“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通通按英语习惯翻译成‘`Mr/MissHuang" , "Mr/Miss lin" , "Mr 1i"。再如:中国人和说英语国家的人在对祝贺和赞扬方面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前者则一般用“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的话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 you”之类表示感谢的话表示接受赞扬、祝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这类句子不能直译,而应根据双方的文化习惯稍加调整。
(二)成语、谚语和格言方面的差异
成语、谚语和格言的英汉互译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难的原因在于它们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英汉文化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不同。因而我们在翻译这类内容时,不能直译,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与对方语言相似意思的成语、谚语和格言。如英语中的”Live and learn"要译成”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直译成”生活和学”。但如果找不到对方语言中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时,我们最好先按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然后再加画龙点睛的解释语,如把汉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译成”Hang up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s meat-try to palm off sth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前部分直译保持了原文风格,后部分解释语用了地道的英语说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和联想,同样,英语和汉语中的比喻和联想也很丰富。虽有少数比喻和联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等的表达,如’’as sly as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You ass”(你这头笨驴!)。但大部分比喻和联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语中的”aswise as an owl"(非常聪明),不能直译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猫头鹰并不是”聪明”的象征,而是”厄运”的象征。同样”You,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也不能直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的狗”,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把”狗”与”幸运”联系到一起,倒是常常会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东西”等。这种在英汉文化中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比喻和联想的情况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要注意英汉文化在比喻和联想方面的差异,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义。
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托福成绩成为这些学生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众所周知,托福考试对于听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将托福听力神话为“得听力者,得托福”。然而在托福“神话”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应付”语言测试的答题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托福听力中引入了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托福听力考试中从未涉及到的。鉴于托福听力特殊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听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问题的),相对于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考生的美国文化知识来说,听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无疑加大了考试的难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托福听力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关于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听力中,美国教育史是ETS出题中心“钟爱”的一个领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托福考试所考查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很多都会涉及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2006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试听力为例,其中就曾在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John Dewey的教育理论,该段听力材料讲到John Dewey的理论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其还亲自建立学校来实现自己的理论。由于过去美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Dewey则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又例如在2010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试中,连续两次在听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国教育史知识。2010年5月的听力题目是通过听力材料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Thomas Jefferson生平的讲解考查考生的;同样2010年4月的托福听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内战时期的美国教育史”。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托福考试实际就是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准备的。而对于准留学生们来说,其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等,ETS显然已经为考生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试题中,尤其是2005年后的新托福试题中,加大了对美国教育史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在听力部分中更是提高了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比例,通过托福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让考生逐渐认识到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习惯等,从而帮助其尽快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
关于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美国文化史也是托福听力考试中考察频率较高的一个领域,06年、07年、08年以及09年托福听力中都涉及到该考点,尤其是06年的托福听力,更是5次涉及到“内战到美西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化史”背景知识。比如06年4月与06年10月的托福听力部分就都相应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艺术活动的支持,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起先并未支持艺术活动,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却转变了态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人民接触艺术的机会,并且美国各个州也都纷纷成立了支持艺术的机构;再比如06年2月以及3月的托福听力也都相应涉及到了对该段时期内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在听力材料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发展历程,并且通过美国著名的总统山与自由女生像为例指出美国雕塑的文化含义往往超越了原本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在托福考试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的考查力度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对美国各方面知识的认识,因为美国在城市史研究的专题方面涉及面颇为广泛,不仅包括对城市化的研究,还包含移民问题、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和宗教、城市政治与决策者、老工业城市的兴衰、各大城市的比较研究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比如2010年的4月的托福考试在听力材料中考查了美国首都城市的变化以及发展问题,并且该听力材料是通过真实模拟大学教授讲课的场景,为考生介绍了美国费城与华盛顿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托福试题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力度有助于全方位地检验考生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情况。
2. 托福听力中的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首先,托福听力中的lecture形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不同于中国的“满堂灌”形式,美国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老师有时甚至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桌子上与学生以闲聊的方式教授课程,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授的讲课,提出质疑或补充说明,而教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并作出回应。
其次,美国学校里的课外答疑(office hours)其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教师一般很少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或是辅导,而在美国校园,学生可以在规定的答疑时间与自己的教授预约时间,而这样轻松随意的气氛更有益于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
除此之外,美国校园里的社会等级也不像中国校园里一样“森严”,这一点渗透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浸润。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上随意打断教授的讲课,学生与教授之间直呼其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毫无等级差异感等等。而这样的文化环境也正体现了美国所谓“人人生来平(Everyone is born equal)的建国精神,其文化现象的背后也正是我们需要体会的文化理念。
3. 结束语
>> 以“新文化+”为例谈移动客户端:《新文化报》转型升级新尝试 《新文化报》创新发展之路 以新文化收购郁金香为例探讨估值方法的改进 以素养为旨归的《》教学设计 新文化报对老年人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评促研”的新文化 新文化中的“旧旗帜” 以科学与理性的名义:中的海克尔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以企业文化引领促创新文化建设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中国公司如何建立源创新文化 浅谈如何创新文化企业党建工作 区块链思想如何影响新文化经济 新文化战略中的出版定位 “五四”中的鲁迅 新文化格局中的《小说月报》 论以创新文化引领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以生为本,创新职教课堂教学新文化 以创新文化建设引领海洋科研事业发展路径探究 都市报转型的矛盾:以模式化报道克服同质化倾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张垒:《都市报:“老了吗?”“变了吗?”——2012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侧记》,《中国记者》2012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陈芳.一城四报的“去同质化”之路[J].中国记者,2011(8).
[2]王吉园.从长春都市报纸看长春都市报纸的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3]谢金余.同质化对于报业竞争的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完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
一、抽样调查方法介绍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以样本推断总体。根据抽取样本的方式不同,抽样调查可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概率抽样从抽样组织形式上看,可分为完全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五种。此次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调查方式就为完全随机抽样。
二、问卷调查及其数据分析
主题一:被调查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基本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仅占6%,“初、高中”学历分别占39%和11%。而比例最大的是“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占44%。
2、您的家庭2011年人均纯收入(限选一项)
3、您的家庭2011年平均文化生活支出(限选一项)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农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居民的62.1%,其文化支出在300元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64.6%。说明了收入情况在一般情况下会是影响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因素,同时也说明,文化支出情况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主题二:被调查者对新农村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4、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限选一项)
(1)比较了解;(2)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3)没听说过,不了解
5、你的家庭获得信息的方式为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活动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看电视,村干部同志,口耳传播。其中口耳传播的比例也高达到了21.2%,这将有可能直接导致消息的误传,信息的失真。良性的活动信息传播方式应该是广泛发展乡村黑板报或广播卫星电视通知,这样才能达到所该有的宣传效果。因此,宣传设施的建设是很具有必要性的。当然,诸如电视节目这种大众化的宣传方式也应该加以扩大利用。
主题三:新农村文化当前现状
6、平时,您的家庭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可多项选择)
由上题所得数据分析可知,现在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多为看电视、打扑克和打麻将,其比例高达77%以上。
7、您的家庭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限选一项)
由上题可知,超过60%的农村家庭认为农村文化生活没有达到期望的幸福值。究其根本是娱乐方式的单一化,简单化,农村家庭最大的娱乐方式仅看电视,而麻将也成为各地大小聚会娱乐的主要消遣方式,赌博现象更是成为了各地最主要的娱乐手段了。
主题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及利用情况
10、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
茶文化的新趨勢
上海日紳品牌行銷(以下簡稱TB2)曾爲X企業規劃一新市場開發案,客戶是南方一家大型茶葉産銷企業,不論是從規模、市場份額還是運轉情况上,都毫無疑問稱得上是運營成功的企業。然而隨著年輕管理者逐步介入核心,X公司期望引入新的商業模式,將企業從傳統提升至另一新的發展平台。
在規劃如何爲X公司達成目標的同時,我們深入思考:任何開發新市場、創造新型消費需求、調整企業管理,乃至整個企業的年輕化,把握市場新趨勢,建立市場影響力。
通過全面的調查透析我們發現,傳統茶飲在大陸年輕消費群中,無法得到響應,開放的文化環境和自由教育讓他們更加傾向西式口味,同時,又對傳統茶飲尚存一份無法割捨的情懷。對峙之下,針對年輕族群全新品味的「新式中國茶飲將逐漸成形,這也是一個爲傳統茶飲注入新生的機會,在提倡新生活方式的同時,亦傳承了中國傳統茶文化。
主打「功能性和「創新
X企業在傳統茶葉産銷領域已經營多年,擁有一整套完善的原料供應、加工、直營分銷的産銷模式。然而這種既有的模式,對市場和經銷渠道依賴過重,相比新的行銷方式,顯得吞吐緩慢,競爭力弱,難以應對日趨加快的市場飽和速度。
隨著消費主體的變遷,年輕客群逐漸成爲主流,未來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將趨向年輕化、時尚化。由於消費需求、結構和屬性的變更,如果傳統茶葉企業守成不變,極可能導致失去既有市場。
TB2的企劃團隊將新商業模式變革的目標,置於引領傳統中國茶文化新風潮之上,針對易於接受新事物的年輕客群,創建時尚茶餐飲店「Tea Hut,開啓新觀念的行銷管道,如茶星巴克,提供創新、時尚、卓越的茶飲文化體驗。與現有的主流中式茶餐飲品牌不同,Tea Hut在針對性、年輕化和時尚化之路上更進一步,不再模糊概念,而是融合西式文化和風格,做迎合年輕客群時尚品味的專業茶飲。
爲此,TB2爲Tea Hut做出與之對應的産品規劃和CI/VI、空間設計等。産品上,Tea Hut主推以紅茶爲基礎的「鶏尾酒式調味茶飲來主打「功能性茶飲和「創新口味的産品,特別針對24~39歲女性客群,開發具有健康、美容、養生等功效的花香茶、水果茶等品類。
而在VI和空間設計上,我們針對客群從選址、空間設置、配套裝飾、視覺設計等各個角度,對店面進行規劃,緊跟時尚和潮流趨勢,提供如同家居般的休閑方式。其中,我們特別强調爲消費者提供完善的消費體驗,如設計專門的茶具,與特定茶飲品配合,以展現X企業和Tea Hut 一以貫之的專業茶人的優雅格調。
「新生代創造「新時代
新舊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年輕族群作爲未來消費主體,正在引領新品味變革的潮流,傳統企業就應在此時把握商機、與時俱進、開拓新市場,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
這一轉變的影響,會率先出現在企業導向和管理領域,加快領導層年輕化,呈現出新理念與舊傳統的衝突和融合:舊的經營觀念總是難以一步跨越,而守成不變會導致企業老化;相對而言,創新營銷理念往往受制於資本條件,年輕一代又受經驗、閱歷等局限,欠於週延思考,易於陷入盲目衝動和過於理想化。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文化差异;渗透教学
英语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英语学科本身的教学开设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的基础上,从西方引进的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包含有浓重的西方语言文化色彩与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对于所学知识内容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开展英语的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的英语阅读教学资源以及信息越来越多,并且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学生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很多学生多是借助网络资源以及教学便利用于娱乐,而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与知识拓宽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导致英语阅读教学中,虽然拥有便利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与阅读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另外,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文化教学学科,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教学开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但是当前教学环境下,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学生受到的文化环境以及氛围熏陶越来越少,再加上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认识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教学知识与内容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对所学知识的背景以及相关文化制度等进行全面认识。最后,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与其他国家的英语阅读教学相比,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局限性,英语教学中对于语法知识以及解题技巧的教学过于重视,而对英语学科文化知识背景的讲解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忽略和不重视,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理解训练中多是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习,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二、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分析
1.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西方文化语言教学学科,含有浓重的西方文化和语言色彩,其中也有对于中国文化的引进与融合,因此文化背景和氛围比较浓厚,但其中也存在较为突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与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文化习惯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对于两个人之间的见面招呼方式的教学,就应结合中西方见面招呼方式的不同,进行教学知识的引进与教学开展。习惯上,西方人见面多以“Hello”为打招呼方式,但“Hello”在汉语中仅表示“你好”的意思,这与中国人之间的招呼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在招呼上除了会用到“Hello”外,还会说一些表示客气或者是问候的语句,像“吃了没”“去哪”“干啥”等,但如果将这些招呼语言用到西方国家的招呼中,就显得很没有礼貌,因为这属于对于别人隐私的探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
首先,针对上述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渗透以及融合应用中,老师应注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针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举例解读,以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有个初步认识,进行知识学习中的文化氛围营造,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注意结合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英语阅读学习质量与效率。其次,还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英语阅读学习,使学生通过更多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体现。最后,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金玉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交际能力[J].吉林教育,2009(1).
一、传统文化符号在居室空间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空间的关注度不断增高,同时对于居住空间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代居住空间设计既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又要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表现,可以说面面俱到,不但可以从空间的各个界面、细节、家具等看到这些符号,同时还能看到现代元素的加入。例如,传统文化符号在室内的运用,从顶棚上的彩绘处理,藻井的装饰,屋檐梁架上的雕刻;到建筑的柱头柱基,门窗上的雕刻纹样,隔断上的不同纹样;再到地面彩砖、浮雕,等装饰形式处处皆是,再从建筑的雕梁画栋,到家具的精雕细琢,几乎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传统符号的所在,体现当中的文化底蕴。其中中式传统风格空间的划分则是采用了非常讲究的隔断,这种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则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将空间设置反映成为过度、引导、提示的作用,这样的空间往往“隔而不断”。所以,当今在居室空间设计中流行的实空间、虚空间,在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运用得游刃有余了。在家具的布局方面,则运用屏风、隔断、景墙的方式表现空间曲折、掩映的效果。而如今我们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新的设计理念及新的设计原则相互融合,形成新中式设计风格,例如,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提出的“中而新”的设计理念,就体现了现代中式室内设计的核心。这样的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特征及符号运用到当前的居住空间设计中,从结构、材料、技术上来组成室内空间,将中国传统元素加入到设计范畴内。使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从审美的角度通过简化、抽象、提取的方法形成新中式符号,再将这种新中式符号用现代的设计方法体现在居住设计当中。所以,我们继承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它背后深刻的精神内涵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移植到居住空间中,真正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意境,以及民族的文化气氛和空间气质。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
商业空间的设计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若想完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秀设计作品,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需要具备符合商品文化,反映商品文化的内涵。其次,商品文化和传统文化有着“根”的优势,面对商品文化的挑战,传统文化应选择容纳壮大自己。优秀的商业空间设计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拥有民族传统特性,没有特点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应该立足于实际,重视民族传统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将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互联系起来,并且把传统文化与设计美学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去,这样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商业空间设计。如中餐厅设计,如果未将中国元素精心设计和应用,往往会显得粗糙、杂乱无章。例如,地处西安大雁塔的相王府中餐厅,就以唐风设计而闻名,它的设计在空间上层次分明,曲折通幽,内部空间传统的宫灯吊挂在木椽之上,界面处理线条简单,材质运用得当,将现代元素融入了传统符号当中,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再如,我们从茶文化衍变出来的商业空间———茶室,其空间设计更是将传统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茶室设计至今仍旧在使用传统装饰元素,将建筑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柱、古色古香的方式直接照搬到现有的空间中来,虽然具有浓重的传统特征,但是这样未经过提炼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式,则表现得相当沉闷、陈旧。所以当代设计则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及手法去体现传统意蕴,这是进步的表现。例如,位于西安大雁塔周边的茶室———瓦库,虽然建筑本身不是老房子,却经过精心构筑,通过材质的使用变化,非常具有传统特点。在它整个空间设计中,运用了移步一景、穿透借景、虚实遮挡的传统园林建筑手法,显得更为静谧和怀旧。在家具的选择上则是多样化的,既有传统明清家具的经典样式,还有自己设计的现代沙发,这些不同的家具样式搭配浑然一体,传统韵味弥漫其中。再加上通过房瓦这一具有内涵底蕴的主要材质,与粗石、竹子、藤条以及现代材料等相互搭配,进一步增强了传统风格的韵味,强调了传统气氛和中国文化气息相互融合的和谐效果。
三、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式家具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居住空间中可以通过与家具、墙面、隔断以及陈设品等相结合,进行对符号和内涵的解读与重构,使设计既满足功能性需求,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例如,当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室内设计手法,叫做混搭。这样的手法是在统一的设计风格基础上,混搭小部分传统风格的家具或者装饰品,这样的搭配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事实上,经过时间的考验和风格的承传,目前保留的中式传统家具,已经是一层层筛选出来的经典样式,所以具备了极高的融合性。因此,中式家具的衍变及变化其中就能看到现代家具设计原则的一些雏形,例如,明式的圈椅,其造型简洁大方,注重实用功能,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这就是现代设计中所强调的功能优先,而圈椅的曲型靠背的样式和座椅各个部分的尺度,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通过对中式家具在设计中的选择,更能体现一种国人的智慧,而选择这些家具通常出现在我们当前的设计方案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传统风格和符号的家具不再和古老、死板划上等号,取而代之的是贴近自然,朴实亲切。在注重细节上突出效果,重视传统文化符号的装饰风格,在空间表达上,能够隐约看到中式园林中移步一景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空间具有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及视觉效果。而这些效果的营造则运用到了屏风,隔断等家具的样式;再如,家具表面的雕刻,无不展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美感与现代设计原则的完美契合。
四、如何使中国文化符号与室内设计完美结合
入镜一:海青古镇
“梅子黄时雨的古韵江南”、“落花燕双飞的古朴徽州”似在海青皆能寻见踪迹,而这是来源于海青的特色小镇建设。立足“新中式”建筑风格,将茶文化融入到特色建设中,突出“茶乡、竹乡、水乡”特色内涵,融入“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三大元素。借鉴江南小镇建设理念,立足徽派建筑风格,将海青打造成为北域江南的“样板间”是海青特色建设的宗旨。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海青镇,品牌声誉不断为世人知晓,俨然已经是“江南小镇”的样子了。
入镜二:海青茶园
最先知道海青的人,大抵是因为海青茶。一幕薄雨淅淅沥沥地洗刷着绿油油的北部茶园,远山薄雾,仿若置身世外桃源。炉上煎着的茶,冒着热气,一圈圈寻远山而去。来此自驾摄影的人循山路前行,如入密境。
海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北高南低的簸箕形地形,让来自黄海的水汽在此停留;北部茶山海拔高低适中,弱酸性土壤构成了海青茶生存的最佳环境,也孕育出海青茶独有的“豌豆香”。
站在海青北部茶山远望,茶树葱茏,错落有致,碧绿养眼,怡人心境。这里被山东省北茶科研中心命名为青岛地区唯一的“北茶科研基地”。近年来,尤其特色小镇建设以来,海青茶在海青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声誉也早已响遍全国。
入镜三:海青竹林
海青后河西村的竹林里藏着一处静谧之景,在满眼的翠竹中漫步,清新湿润的空气仿佛迎着澄澈的绿进入腹腔,让人神清气爽。竹,本就是入镜的景,如若再在这曲径通幽处抚琴听风,品茶论道,在竹林里抬起镜头,将溪流、小路做点缀,如此这般,更现竹林清幽。
在海青翠龙山山脚下的后河西村,生长着一片主体为40余亩的南方毛竹林,其次是10余亩的北方细竹林,这里是青岛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竹园。海青竹和海青茶一样,得益于1966年的“南竹北移”,毛竹、刚竹、斑竹等都是从四川、云南等地引进的,到现在已有 50年的历史。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数字资源整合;信息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相对分散的数字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使其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近年来,我国的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也相继启动了若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而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也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信息组织方式的研究实质上是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寻求更有效的资源优化重组方法,这也是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为进一步提升信息组织质量提出优化建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对象。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标志性工程。由于“共享工程”主站与地方分站在资源平台设计中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只将“国家数字文化网”(“共享工程”主站)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成果列为本次调查对象。此外,大陆和港台一些文化记忆工程,如“广州记忆”“香港记忆”“台湾记忆”等也体现了资源整合思想,本调查对这些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见表1)。调查数据主要从项目的官方网站和相关文献中获取。
2.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资源组织方式
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收集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能展现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通过信息的多维导航、关键词检索、可视化信息查找、专题信息门户等4种方式进行资源的融合重组,从而实现异构资源的“一站式”查找。
2.1多维信息导航
2.1.1多维信息导航的应用情况
多维信息导航系统是引导用户浏览、选择和搜寻数字文化资源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资源组织成一个多层次的信息集合体,从而满足用户多角度地进行文化资源的查找。从国内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方式应用现状的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普遍采用了多维导航的信息组织方式,在导航方式的选择中主要采用了分类导航、热门资源导航、缩略图导航三种方式,主题导航、标题字顺导航、时间导航、机构和资源类型导航则运用的较少。
(1)分类导航。分类导航在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除了“中国记忆”项目是以缩略图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组织外,其它项目都根据自身资源组织的需要设计了各自网站的分类体系。
“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分类导航系统是参考《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而设立的。《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设置了三级类目,一级类目由知识讲座、舞台艺术、农业专题片、电影、文化专题片、电视剧、动漫、其它8个大类组成。该分类体系适应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地方特色资源、红色历史资源、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进村入户”专项资源为主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需求。
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推动的“香港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香港的博物馆、档案处、新闻传媒公司的历史和文化资料。“香港记忆”项目所收藏的资源以公共数字文化领域中的香港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为主,它将这些资源按照历史与社会、地理与环境、艺术与文化、传播与媒体4个大类进行划分。4个大类下的特藏资源和图片展览资源都以专题名称加以标识。
“广州记忆”由广州市档案局主持建设。它系统收集了能反映和代表岭南历史文化记忆的文本、地图、照片、影像等资料。“广州记忆”项目设计了适应本站资源组织的二级类目体系。一级类目包含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等7个大类。在一级类目下又设置了二级类目,如名胜古迹大类下又进一步划分为学府书院、宗教建筑、历史文物、古代遗迹、著名景点等5个子类。清晰明了的类目结构和类名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广州历史文化资源。
“台湾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关于台湾历史文化的80余万条图书文献、史料、图像、新闻影音及历史人物数据。“台湾记忆”网站通过分类体系对台湾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地梳理和呈现。如“台湾记忆”项目在“日治时期台湾图像写真”和“台北市老照片”两个栏目的资源组织中,为了能够将大量的图片资源进行有效组织,设立了两级分类体系。一级类目由通论、台湾历史、地理山川、人文地理和文化风土、经济产业、名胜古迹与旅游指南、人物文献、其它等8个大类组成。在每个类目下又根据资源划分需要设置了若干个二级类目。如地理山川大类下细分了河川湖泊、山与丘陵、平原和盆地、舆图、动植物、聚落等6个类目。
从以上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导航方式的调查发现,由于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资源建设规模较小,在资源分类目录体系的设计时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进行类目划分,并没有参考已有的文献分类法将资源按照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归类。这些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体系虽然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标准化和分类的整体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缩略图导航。缩略图导航是选取能够代表数字对象内容的标志性图片,通过引导用户浏览图片来实现信息查找的资源导航方式。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平台中,缩略图导航通常以滚动条或静态图片列表的形式出现。
“中国记忆”项目试验网站记录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主要以动态缩略图变换和缩略图列表的形式向用户展示已建成的专题资源门户。用户从缩略图中可直观地了解每个专题的主题内容,从而根据个人信息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利用。“香港记忆”项目首页主要以缩略图滚动条和缩略图表格的形式展示了关于香港历史的特藏资源和精选资源。“广州记忆”网站首页的“名胜古迹”、“影像记忆”和“广府文化”栏目也采用滚动条和缩略图列表的形式展示岭南文化历史资源。“台湾记忆”资源平台首页的“特展馆”栏目同样以缩略图变换滚动播出的形式展现其建成的14个专题知识门户,用户点击图片便可进入相应的资源门户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对项目调查可以发现,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普遍应用了缩略图导航方式。缩略图导航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分类导航、主题导航等方式而言具有更加动态和直观的特征。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目标时,往往会被缩略图中的内容所吸引,进而以图片为线索查找到相应的数字资源。因此,资源整合项目应对缩略图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使缩略图导航方式在资源查找和发现中发挥更大作用。
(3)热门资源导航。热门资源导航是对一定时期内用户点击率较高或最新的资源进行汇总并推荐给其它用户使用的参考系统。国家数字文化网为了传播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以及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广电、教育、科技等部门最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专门设置了本周推荐、每月一荐、点击榜、新上资源榜、热门标签、精品资源库等热门资源导航栏,为用户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查找中提供参考。“广州记忆”项目的热门资源导航并没有在网站首页出现,而是安排在了检索结果页面。当用户完成了相关数字资源的阅读后,需要重新查找其它的数字对象目标,热门资源导航便可向用户推荐目前最受欢迎的数字资源。“广州记忆”项目设置了热点文章、热门视频、热门图片的资源导航,用户可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偏好来选择合适的导航方式。
热门资源导航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浏览方式中一种补充性的资源导航方式。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偏好时,用户就可以根据热门资源导航来查看当前热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适应了普通社会公众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文化需求。
2.1.2多维信息导航应用中的不足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中,多维信息导航不仅能够多维度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成果,同时也能满足用户在没有明确的信息查找目标时进行信息的浏览和漫游,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资源整合项目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目前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导航系统以分类导航、缩略图和热门资源导航三种导航方式为主,导航维度比较有限,难以满足用户根据资源的主题、时间、地点、语种、资源类型特征进行资源的多途径查找。在分类体系的设计中,“国家数字文化网”“香港记忆”“广州记忆”“台湾记忆”项目都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和用户使用习惯来设计分类体系,较少参考目前已有的标准化的分类工具。分类系统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类目体系的完整性、类名的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将来得到进一步完善。
2.2关键词检索
2.2.1关键词检索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检索是与多维导航方式优势互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也是人们进行海量信息筛选的有效方法。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了满足用户对来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精确查找开发了信息检索系统。
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信息检索系统的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功能的调查结果(见表3)看出,除了正处于试用阶段的“中国记忆”网站尚未开通关键词检索功能外,其它资源整合平台均提供了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国家数字文化网”开发了关键词的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其中高级检索功能提供了搜索字段和搜索资源的时间范围两种方式的限定检索。“香港记忆”项目为了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效率,将网站藏资源和口述历史两个栏目的类目体系与关键词检索系统相结合,实现了类目指引下的资源快速搜索。“广州记忆”项目的高级检索功能与“香港记忆”相类似,提供了题名、关键字、时间三个字段的限定检索,同时也借助“广州记忆”网站本身的资源分类体系设计了特定资源类别下的关键词检索功能。
与大陆的资源整合项目比较,“台湾记忆”的检索功能设计得更为细致,它提供了简单检索、进阶检索和延伸检索三种检索方式。为了提高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台湾记忆”项目设计了同义词、同音词、近义词等相关检索功能。同义词检索是在同义词库的帮助下实现检索词和其对应的同义词的扩展检索。如输入“AIDS”进行检索,系统除了返回含有“AIDS”字符串的数据外,其它含有如“艾滋病”“爱死病”“后天免疫不全症后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等同义词的数字对象会一并被查询出来。同音查询功能实现了检索词的同音及多音字的合并检索,如在检索含有“蔡”的数字资源时可同时查出含“药”字的数字资源。模糊查询则是将检索词以近似词的方式进行扩展检索。系统将通过相邻与加权的计算,检索出所有可能相关的数据,如当用户检索“电子图书馆”时,相关字段中含有“电子化图书馆”或“计算机化图书馆”等近义词的资源会同时出现在检索结果列表中。“台湾记忆”项目的进阶检索功能则是在简单检索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布尔逻辑组配检索、资源类目限定检索、资源年代限定检索的功能。延伸检索是在实现对“台湾记忆”网站中资源检索的基础上实现资料库和网页资源的延伸查询。
在设计检索结果处理方式(见表4)上,只有“国家数字文化网”和“香港记忆”两个项目开发了检索结果排序功能。在检索结果精炼方面,只有“香港记忆”项目设置了分类、主题、时间、地点、资源类型的筛选功能。其它资源整合项目均不支持对检索结果的再处理。
2.4.2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专题信息门户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对一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将不同文化机构收藏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能够从历史文化“专题信息超市”中获得丰富的专题文化资源。用户在专题信息门户内进行资源查找时所获取的资源质量更好,相关度也更高。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文化专题的划分较为粗糙,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专题下并未划分子专题,模糊了资源组织中的层级界限。这说明目前资源整合项目的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和挖掘的深度仍有待提高。
3.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信息组织方式优化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应用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工作提供参考。
3.1多维导航系统的完善
在目前以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为主的网络环境下,多维信息导航系统仍是重要的信息组织方式。在目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导航维度不够多样化,分类导航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首先应该不断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内容,扩大可获取的数字资源的规模,为构建层级分明的多维导航系统奠定基础。此外,为了减少分类、主题、时空、语种等导航维度在类目划分中的随意性,应该在受控词表的帮助下建立更加系统性和标准化的数字文化资源导航系统,提高资源导航的质量和用户在资源层级浏览中的信息查找体验。
3.2信息检索功能的拓展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中,信息检索能够满足用户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全面和快速查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组织方法。在目前已建成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高级检索和检索结果处理功能虽然得到了初步应用,但是检索功能还不够健全。未来资源整合项目除了要完善基本的检索功能外,还应该积极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如引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来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精确查找:通过跨语言检索技术实现多语种资源的快速查询:或是通过开发嵌入式的浏览器检索软件来提高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使用频度,通过拓展检索系统的功能来提高检索系统资源查找效率和用户适应性。
3.3文化专题知识的深入挖掘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通过建设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将专题资源进行了系统地组织。但是目前专题信息门户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从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层次上来说,历史文化专题的划分还较为粗糙,应该通过在一些大专题中下设子专题的形式来加深资源组织的层次。此外,专题资源的组织应努力实现从传统的信息组织向专题知识挖掘的方向转变。通过对数字文化信息进行深加工,更好地实现专题知识的抽取和揭示,从而给予用户“所得即所要”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