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范文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13-02

收稿日期:[HTSS]2006-10-10

作者简介:魏红(1964-),女,山东莱阳人,副教授,从事生物学研究。

一、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愿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因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所造成的。教师天天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最终以升学为唯一追求。天天进行反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止的记诵,结果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在新课改中,这种局面已大有改观。但时间一长,一些教师由于习惯于旧的做法,往往又采取了单纯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又可以不用去独立思考了。

2.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和课本,不敢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所造成的。新课改前,由于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使学生不得不完全服从教师,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跑,不能有半点怀疑。长此以往,学生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完全交给了教师,不再敢独立思考了。

3.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调练所造成的。过去,因过于注重统一和单一的书本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思路束缚在无形的框框里,造成了思考问题的狭窄和单一,刻板和僵化,这就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4.学习容量超负荷,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学生每天都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哪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呢。

5.一些教师在课改中完全按预设去“表演”,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忽视了学生实质上的提高所造成的。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形式上虽然增加了学生活动,如变换花样地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频繁地安排学生的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眼花缭乱,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1.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明星”。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由校长颁发“金钥匙奖”。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主张不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最后,教师还应为学生多搭设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经常发生思维碰撞的班级里,可以大大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战场”,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平台,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搞“现场直播”,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教师还应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方式和过程。为此,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问、对话、练习、做作业、测验和个别辅导等途径,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从中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思路。在这三个思路中,教材的思路是依据,教师的思路是桥梁,学生的思路是中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教材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从宏观上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一点唯物辩证法,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呢?归纳起来就是“渗透、领会、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渗透中让学生领会意义,在领会中试着应用,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

再次,要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师只有依据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关注个体智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品质主要包括思考的深刻性品质、思考的逻辑性品质、思考的灵活性品质、思考的批判性品质、思考的敏捷性品质、思考的独创性品质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呢?归纳起来就是“讲授,训练、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讲授必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在实际运用中形成和提升相关的思考品质。

4.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和独立思考权,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有效教学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同时一定要相信,如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三维目标就会完成好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了,那么考试分数自然就会提高,而决不会降低。

三是引而不发意识。在课改中,教师的作用自不待言,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引导、解惑的作用,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但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尽量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正元.问题学习:让学生大脑“活”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02-24.

[2]李建平.与孩子心灵融会贯通[N].中国教育报,2006-05-09.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一、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

三、确立思考对象,提高独立思考的有效性

1.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作思考。

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图像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

2.对解题的策略作思考,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何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3.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4.对数学思想方法作思考,对知识的纵横联系作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倾听;思考;学生

“倾听”,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的对语言文字的接受能力,它实用性很强,我们往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把所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运用,这就是孩子思考的过程。今天我就学生的倾听和思考谈一些浅浅的认识。

在小学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甚至还高呼着“我会”,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当老师叫起他时,他往往回答不出来,他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耐心地倾听老师的问题,学习效率就不会很高,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指导他们,耐心地倾听。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醒孩子们要思考,应该听清别人的问题,然后再积极发言,告诉孩子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促进孩子能正确地进行判断,学会深入地思考。

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他们在发言时常常会出现卡壳和错误的时候,这时,一些思维比较敏捷的孩子,可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直接说出答案,或者指出错误,这样,不仅打断了回答问题的孩子的思路,也破坏了教学的和谐氛围,不利于解决问题,伤害了发言孩子的自尊心,会导致这些学困生不愿意再发言。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给别人以宽容,让孩子们从体验中明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他人的信任,而且自己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别人也能耐心地倾听你的意见。

专心地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而且是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听,我在课堂当中会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他们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在课上,我一般不会轻易停下来去批评学生,遇到不认真的学生,会用眼神或动作与他们交流,使他们意识到要马上停手,认真倾听,对于个别溜号的孩子,我会走到他的身边,或者用手摸摸他的头,做这些肢体语言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能提醒孩子进行认真的倾听,对于一些女孩子,我发现她们没有认真倾听时,就会故意让她们重复说前面同学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醒、暗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般孩子的自控能力都能有所增强,课堂评能力达到了极大的飞跃。

在课堂当中,我会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励学生倾听。教师不要吝啬赞扬,要用鼓励的方法激励学生,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倾听的喜悦,进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倾听和发言是孪生兄弟,倾听比发言更能汲取营养。持久化的活动过程是养成倾听习惯的基石。学生对倾听有了一定的认识,倾听习惯也初步养成,但是我们还要注意良好的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巩固。只有当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听,我们才可以真正意义上说学生会倾听了。因此,新课程赋予我们的这个使命,我们要完成下去,就要怀有一颗对新课程充满希望的心,一颗真诚对学生爱的心,同时,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耐心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诚心地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反复抓,让学生带着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走进课堂,相信学生拥有倾听技能时,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生动、更精彩,学生也一定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经过长时间的倾听训练,使学生能够对别人所说的问题进行认真听,仔细地分辨,进而分析别人说话的意思,这就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最明显的思考方式就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学生提问。教师在引导学生听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提单一的封闭式问题,而应该提一些没有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使孩子能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解决问题,这就是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