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作用范文

健康教育的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健康教育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Talking about sports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Jun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d what are the incentives that affected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ow to alleviate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essur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o adjust the measures to enhanc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

学校教育之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联合国(WHO)认为:健康不单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社会的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提升,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学习压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承受压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学生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除上述客观因素之外,从学生来源上看,有来自贫困家庭,也有来自城镇,或是独生子女,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家庭的社会背景不同,进入大学新的环境,心理的变化也不同。笔者拟从学习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紧张、性心理不成熟、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就业压力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心理问题的诱因。

1.特殊的群体

据不完全统计,独生子女占每班人数78%,他们具有个性强,情绪、情感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依赖性较强等特征。在挫折和压力面前,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做出合理应对,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或形成人格障碍。会出现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以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走向极端。

2.贫困学生

据调查,我院贫困学生约占每班人数的60%左右,32.6%的大学生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困惑。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很易出现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招致别人的反感,内心异常孤独,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的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在生活中表现出焦虑、抑郁、恐惧、多疑、精神衰弱等不良症状,行为不自律、作息无常、吸烟酗酒、打架斗殴。

二、发挥体育健康教育之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也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体育健康的教学中,通过寓教益乐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生理、心理两方面同时得到健康的发展。就目前高校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心理现象,应发挥体育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大学生精力充沛、好学、善动、心里好奇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锻炼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组织进行。体育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人的心理是对事物的感知、认识的表现,是对事物经历感知认识在大脑中的再现。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会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参与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体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枢,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人的主要注意力转移到身体的运动上来,而将烦恼抛之脑后,达到了注意力转移的目的,有利于大脑活动的转换和调节。

2.利用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能改善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比较孤僻,少言寡语的这部分学生,可以经常参与篮球、足球、排球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对抗比赛中会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心理上胆怯、害怕、畏惧的同学,可多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会使其变得勇敢无畏、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而参与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等项目,可以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爱急躁冲动的同学可以参加下棋,打太极拳等运动,增强控制能力。总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使个性变得坚强、果断,对每个人的身心有益无害。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体育技能和锻炼的方法,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理念,而且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较其他的教学过程更直接更容易相互了解。在体育教学特殊的室外环境,学生的情绪,大脑思维比较单一,大脑得以放松,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时间长、密度大,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形式进行身体锻炼,学生相互之间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互相协作,互相学习有益于集体团队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体力上的努力,体会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信赖,同学的关心、支持、协作、尊重、理解和团结,获得心理上的正确体验。既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譬如:在体育训练的某些项目中,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的心理,教师可适当降低体育科目的训练难度。如:降低跳高、跳马、跳箱完成动作的高度,通过语言和手势给予暗示调节,以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的紧张、焦虑和畏难的不良心理,使之获得战胜自己的信心。培养其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恰当地利用教学技巧,如:点头示意,大拇指示意给予表扬鼓励;恰当的表情,正确的示范,合理的保护等暗示教学法,能促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

4.积极地参与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有益于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每个人的心理变化,可以从情绪上来判断。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存在着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如:在他们的内心有强烈的“评判欲、表现欲”,渴望在众人面前得到发挥和表现,这样的情绪可上升成为营造和谐团体的积极因素,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消极情绪,如:压抑、悲观、烦闷、情绪障碍、郁积和消极紧张。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消极的情绪得到缓解、释放、宣泄。要改变上述学生的心理变化,稳定情绪,只有通过体育竞赛活动来调节。

学院、系、班级组织体育比赛时,学生是否上场比赛,重要在于“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比赛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的评判欲、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能让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可以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也从失败中得到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以郁积,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人们的内心的挫折在比赛或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得到转移。消除情绪障碍,缓解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永远争胜的良好心理素质。观看的同学会在呐喊助威中释放,宣泄不良的郁闷,更加团结,更爱集体的荣誉,与同学矛盾得到化解,和谐的相处。

三、建议

1.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体育教师除了在授课时,正确的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体育运动的情趣,合作意识以及集体的荣誉感之外,还要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深一层的涵义。要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因此建议学校除了对医务人员,专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还必须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掌握更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

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精心地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形成特色和传统的体育文化,并及时配合赛前的动员,组织观看。赛后进行总结和举办讲座,以及开展体育文化周等。

2.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机构是当务之急。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聘请资深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利用班级墙报、校刊、广播等来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教会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逸乐和文化的传递、开心体育、逸乐体育,组织内容多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如,校、系、班级之间球类比赛、拔河比赛、踢毽比赛、跳绳、环校长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团队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心理卫生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的心理准备,充分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带来的矛盾。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掌握,“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科学的用脑”,“应急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减缓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自我心理保健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针对大学生年轻好动,精力充沛的特点。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解除心理障碍,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故此建议,保障体育器械设备,添置有特色娱乐性,趣味性浓的项目,如毽球、高跷、双人和多人合力踏板等,让学生在娱乐中锻炼身心,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身体、心理健全,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小艳.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3).

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方法 作用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已在全国展开。整体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士要做好患者身心的全方位护理,更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护士不仅为病人提供适当的治疗及护理,还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人群开展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自控行为能力,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1 健康教育方法

1.1 书面教育 制订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知识卡、健康教育指导卡,发放至患者手中,让患者有直观的感受。

1.2 口头教育 由病房护士对所负责的病人,按入院、住院、出院三个阶段进行一般常识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须知,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等指导。

1.3 进行示范性教育 护士亲自向病人或家属演示一些功能锻炼方法,某些器具的使用,各种训练,深呼吸和咳嗽排痰的方法等。因直观易于掌握,从而保证患者准确执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4 因人而异实施健康教育 适当运用方言,对知识缺乏及老年病人进行反复教育。

1.5 出院教育 作好详细的出院指导,发放健康教育指导卡。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家庭关系、疾病名称、治疗情况、出院时状况等。对有电话的病人经常保持联系,随时解答病人所提出的问题,对无电话联系的病人,则采取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2 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1 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护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让患者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和维持健康,是患者和健康人所期望的生活目标。护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病人视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重视病人的意愿、需要、情感。护士要从整体入手,即要考虑病人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又要考虑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明确病人已掌握的或未掌握的有关疾病的知识,确认病人所关心的问题。护士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应借助各种健康教育方式使病人获取有关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

2.2 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护士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进护患沟通。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患关系也从过去被动服从转变成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而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通过患者与护士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健康教育中,使护患关系更符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护士与患者地位平等,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者有问题主动询问护士,护患关系得到良性发展。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是病人对健康教育满意的关键。同时将护士的良好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完美的展示于病人,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3 护理健康教育在克服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上的积极作用

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治疗作用。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降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促进术后康复。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缓解了患者焦虑、心理压力等因素所引起的生长因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而有利于控制血糖。大部分肿瘤患者出院以后需要提供相关继续治疗、用药、复查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利用健康教育这种信息资源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的桥梁,对临床各种诊疗也起到了辅助和增效作用。

2.4 护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沟通技巧,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才能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

第3篇

医院健康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医院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医院健康教育是以患者或有医疗需求的相关人群为中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医院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健康教育档案详细记载了医院的健康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了文化的价值,此外,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促进医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医患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的目的在于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培养,其起点在于预防,既可以满足患者需求,减轻心理负担,又可以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拉近医患之间的情感距离,对于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医药知识,直接为病人服务,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充满人情味的环境,形成一种相较于普通治疗更为轻松、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医院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文化,拥有良好的口碑、充足的病源,才能实现医院的良性发展。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注重的是医患之间的交流,形成融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赖感,病人会从心理上更加信任该医院、该医生,遇到健康问题会更加倾向于去找其所信任的医生。这对医院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宣传,能在人民群众中间形成一种辐射,有助于拓展医疗服务市场,提高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如何发挥健康教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实现助力医院文化建设,除要加强组织、制度保障以外,最重要的是要让“走出去”。鉴于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多大型宣传日活动,健康教育档案中大多是影像资料,照片、录像资料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笔者所在医院着重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档案资料为医院的文化建设服务。在医院内部的门诊大厅、走廊、候诊区,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板报橱窗或电子屏幕,结合科室特色,利用科室开展健康教育的图文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宣传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图文并茂,直观易懂,方便人们的阅读和了解。同时采用院内讲座的形式,对相关人群进行培训教育,如孕期保健知识培训班等,展现历次健康教育的成果。从让患者了解疾病预防知识方面实现对患者的贴心服务,从而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打牢基础。充分利用大型卫生日的宣传咨询活动,让健康教育档案走出医院。医院着重利用健康教育档案中的照片资料组建健康教育工作缩影,展示历年来卫生宣传日活动的开展情况,走近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了解医院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了解医学,了解疾病的教育和预防,同时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人们从更多的方面了解医院,了解医院在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态度和所作出的努力,形成对医院的良好印象。利用义诊、送医下乡等活动让社会了解医院。每年医院都会开展多次下乡义诊、免费健康查体等公益性活动,在送医下乡的同时,把健康教育也带到老百姓的身边。图文并茂的宣传小册子,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开展成果展板等,都是很好的途径。基于农村基层老百姓文化水平有限等情况,笔者所在的医院更多地注重利用健康教育照片档案,有针对性地制作流动展板或图册,让老百姓了解医院,了解该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从而更加信赖医院。在老百姓中间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为医院的发展赢得民心。

本文作者:王孝芹高爱华工作单位:山东省莒县中医医院

第4篇

【关键词】 孕期健康教育;出生缺陷;孕期保健;医学检查;优生优育

孕期健康检查即常说的产检,主要是询问病史、常规体检、辅助检查,产前检查,并进行必要健康知识教育。目的是为了检查是否存在传染疾病,减少新生儿先天缺陷,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实现优生优育。因此,产检对孕妇很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孕期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详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产科门诊部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接收了120名孕产检查妇女和预备分娩产妇,按照产检顺序将以上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人,对照组年龄分布为21-35岁,平均年龄为(25.4±3.8)岁,给予常规干预;试验组年龄分布为20-36岁,平均年龄为(24.8±3.2)岁,给予联合健康教育。

1.2 方法 我院设置了孕妇学校,并配备了具有高度责任心,专业技术过硬,且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为咨询医师,负责对早孕妇女进行专业的健康咨询指导[1]。并按照《母婴保健服务专项技术标准》,安排了宣教室,并组建了相关配套设施,如DVD视频播放器,将孕期健康教育知识印成图画,贴于墙面和宣传栏。

我院针对所有的门诊产检妇女均建立了详细的手册。主要的产检项目包括:寻问病史、常规体检、辅助检查、产前检查、健康知识教育、婴儿先天缺陷三级预防、唐氏综合症筛检等。此外还包括对于可能发生的影响优生优育的可控因素进行适当的孕期干预。

1.2.1 按政府要求开展免费产检宣传,可通过传媒、宣传画等方式进行孕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产检的认识。也可以开设孕产期教育培训课程,聘请专家对孕妇进行有关优生优育的健康知识教育[2]。引导大家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要使受教者深刻认识到产检的重要性。

1.2.2 充分发挥我院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的资源优势,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包括如何预防出生儿缺陷、孕期及孕中检查、保健、防治传染疾病知识、医学检查的作用与意义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我院自开展免费产检以及孕期健康教育干预工作以来,非常重视优生优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使得很多孕期夫妇提高了孕期健康意识,并掌握了一些健康保健知识。以下为孕期健康教育学习前后答卷正确率比较分析,P<0.05,见表2。

2.3 经过多年研究证实,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优生优育,包括物理方面、化学方面、生物方面、遗传因素以及不良接触等。此外,孕妇的年龄及身体状况、家居环境、早期用药情况、孕期并发症等也会对新生儿产生影响。经过孕期健康知识教育后,青年夫妇应改变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戒烟、戒酒、注意性生活卫生等,有其他疾病应及早治疗,并保持心身健康。

3 讨论

孕期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年轻夫妇对孕期健康的意识,也是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最佳时期和有效途径。系统、完整的产检包括寻问病史、常规体检、辅助检查、定期产检、孕期健康知识教育。目前妇幼保健部门出台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主要是指:孕期防范、孕中保健、产前诊断、以及新生儿疾病筛与合理干预。我院自开展免费产检以来,门诊产检率有了明显增高,绝大多数的孕妇都自觉咨询优生优育的健康知识,重视度很高,对有效的预防出生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干预使得年轻夫妇的孕期保健意识有了大幅提高,能自觉地接受健康知识教育,掌握了许多优生优育知识,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缺陷率和死亡率。通过对参加孕期健康教育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健康教育干预使得年轻夫妇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传染疾病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导致出生缺陷,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改变不良习惯,加强了孕期保健。同时也认识到,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农药、化工原料、工业毒物、宠物以及致畸药物,合理地安排饮食,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制。定期到医院做产前检查,通过科学的孕期健康教育及合理干预,实现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 朱兰芳.孕期保健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27):93-94.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至8月来我院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共陪检术前患者709例,其中334例为对照组,375例患者为观察组。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文化程度、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陪送检查,观察组在常规陪送检查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指导。陪检护士以友善的态度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医院环境,陪检路线,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焦虑心理,用平静的心态接受各种检查。②检查指导。陪检护士详细了解患者检查的项目,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检查项目、检查时需要配合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如做双肾、妇科彩超时需要憋尿;核磁共振检查时不能携带任何金属物品、时间较长且所处的环境幽暗、噪声较大,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急躁、害怕,在医师指导下保持不动,耐心配合吸气、屏气等;气管镜检查后2h试饮温开水不呛咳后才可进食等。增进患者对检查的了解,强化检查时和检查后注意事项,消除顾虑,产生安全感,从而配合做好检查工作。③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向患者宣教改善生活方式对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在拉家常中融入教育内容,引导患者认识到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为疾病康复创造良好条件。陪检结束向患者说鼓励支持患者的话语,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

1.3评价方法:

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患者及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对陪检工作的满意程度。对2组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处理,患者或家属满意度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常规陪送检查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患者或家属对陪检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陪检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服务这项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健康教育对患者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护理工作的本质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供科学全面的优质服务,陪检是其中的关键部分[4]。陪检护士是患者与医院之间的桥梁,患者检查时被迫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恐惧感,通过相互沟通,科学的指导,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正确认识疾病,对抗焦虑情绪。我院临床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在优质护理基础上对术前患者实施全程陪检服务,陪检过程中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检查项目的配合程度,而且还提高了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推进了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缓解了医患关系,减少了检查纠纷。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继续巩固效果和不断探索,实现患者满意、临床科室满意、医技科室满意和医院满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俞乔,杜修立,赵昌文,等.有限医疗资源在全病种范围配置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3,10(3):61-85,205-206.

[2]刘学英,胡鸽,邓雪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60-63.

[3]王,姚宏燕,陈旭,等.优质护理在陪送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0):76.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209-03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由护士进行,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是现代护理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随着护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将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1 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普遍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士通过向患者传授疾病的有关医学、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卫生、预防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中的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改善因知识缺乏而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困惑,而且可以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2 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1 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护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我院对门诊200位病人健康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门诊病人需要进行健康教育者达100%,说明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和维持健康,是患者和健康人所期望的生活目标。护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病人视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重视病人的意愿、需要、情感。护士要从整体入手,即要考虑病人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又要考虑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明确病人已掌握的或未掌握的有关疾病的知识,确认病人所关心的问题。护士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应借助各种健康教育方式使病人获取有关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

2.2 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护士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进护患沟通。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患关系也从过去被动服从转变成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而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通过患者与护士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健康教育中,使护患关系更符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护士与患者地位平等,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者有问题主动询问护士,护患关系得到良性发展。护理健康教育中护士与患者应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测疾病的变化及提高自我健康水平,达到非药物治疗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健康教育满意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护士技术水平的满意率。金丽芬等认为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是病人对健康教育满意的关键。同时将护士的良好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完美的展示于病人,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3 护理健康教育在克服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上的积极作用

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治疗作用。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降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促进术后康复。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缓解了患者焦虑、心理压力等因素所引起的生长因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而有利于控制血糖。心肌梗塞患者往往存在抑郁心境,而抑郁心境是心脏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危险因素。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70%的肿瘤患者出院以后需要提供相关继续治疗、用药、复查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利用健康教育这种信息资源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的桥梁,对临床各种诊疗也起到了辅助和增效作用。

2.4 护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沟通技巧,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才能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只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健康教育中,针对病人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的向病人及家属传授有关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5 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范凤丽等人认为:健康教育已成为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能减少医疗开支。

3 影响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

3.1 没有完善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国健康教育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因此,影响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缺乏健康教育能力

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对教育程度了解肤浅,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此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同时不能把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技巧、缺少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

3.3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

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等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仍处在常规性教育内容上,对不同需求的病人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病人个性化需求的内容。

3.4 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

护士在为病人或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多采用口头教育或宣传资料方式,表现为灌输的多,反馈的少,单项交流多,双项交流少,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

3.5 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

护理工作中,有的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的因素是没有时间,把健康教育看成是护理的额外工作。实际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完成的,充分利用有效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可因人、因时、因地、因需灵活掌握,在有效的时间内既完成了护理任务,又进行了健康教育。

3.6 认知偏差

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认知不清,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清,在履行健康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性。

3.7 健康教育内容陈旧

健康教育内容程序化,仍以疾病知识教育为主,预防、保健、康复为辅,忽视人文和社会知识教育。

第7篇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复发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70例,根据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医疗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复况以及生活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干预,可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健康教育;酒精致精神障碍;治疗依从性;复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酒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1]。酒精属于一种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一次性大量饮用可产生急性神经精神症状,因此不宜长时间饮用。目前,伴随着生活上、工作中以及情感上的压力增加,酗酒的现象日益普遍,导致酒精中毒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2]。长期饮用酒精易出现依赖性,引发戒断综合征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甚至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3]。当前,酒精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具有严重危害[4]。本次研究中,为改善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常规医疗干预的基础上,对部分患者加用了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70例,均为男性,通过抽签的方法将所有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本次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年龄22~67岁,平均(45.67±6.86)岁;饮酒史10~30年;平均病程(23.46±5.74)年;初中文化及以下10例,中专及高中14例,大学及以上1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65岁,平均(45.11±6.21)岁;饮酒史10~32年;平均病程(23.85±6.21)年;初中文化及以下9例,中专及高中16例,大学及以上10例。两组患者年龄、饮酒史以及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医疗干预方案,如常规心理护理、对症治疗等。向患者简单讲解酒精过度饮用的后果,并将治疗的必要性告知患者[5]。观察组在常规医疗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干预。主要由专科知识以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组建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服务[6]。首先将患者的文化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进行了解和掌握,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由浅至深,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充分明白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7]。开展健康教育护理,2次/月,20~40min/次,共干预6个月。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如下。①讲解酗酒的危害性,告知患者喝酒过度,且不经过消化,可被其胃、十二指肠充分吸收,并迅速进入血液中并在全身分布。酒精会与脑卵磷脂相结合,并长期存在于脑组织内(1个月左右),对脑组织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不仅如此,长时间酗酒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同样较大,极易引发胃炎、肝硬化等并发症,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引发神经炎以及癫痫等疾病,对人体伤害巨大。身体机能受到损害,导致工作能力下降,不仅对自身的健康影响较大,同样会增加家庭、社会的经济压力[8]。②向患者详细讲解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宣教药物的作用、目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讲解时语言应坚定,通过专业的精神使患者信服,并提高其自我管理、约束的意识。可通过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宣传报道以及复读等方式,使患者认识到酒精中毒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危害,提高内心的悔意。③饮食、睡眠指导,嘱咐患者禁烟、浓酒、咖啡等刺激类饮品,尽量避免出入酒环境。睡前可喝一杯热牛奶,以促进睡眠。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医院可为患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详细介绍戒酒成功的典型病例。并通过观看健康教育音像片等方式,使患者加强对饮酒的认识。④加强与患者交流,积极询问患者的感受,掌握其内心活动。对于存在压抑、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及情绪疏导,使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得到缓解,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叮嘱其避免参加朋友聚餐等活动,鼓励其多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复发。

1.3观察指标

观察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治疗依从性、复况(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其复况)以及生活满意度。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根据自制的依从性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准确服药、定时复诊、定期进行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等检查、自觉参加社会功能锻炼等。其中完全依从表示患者可完全做到以上指标;部分依从表示患者需在家属的监督下、说服下完成以上指标;不依从表示自行停药、减药以及抗拒治疗和复诊。采用自制的生活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值为0~100分,其中分数>80分为非常满意;70~80分为比较满意;<70分为不满意。生活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复发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上、生活中的压力不断增大,大部分人选择饮酒进行解压[9]。饮酒人数的增加使得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也逐年增加,给患者自身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同时也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积极治疗酒精值致精神障碍对患者的身体、社会功能均显得至关重要[10]。但大部分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在治疗期间配合度较低,甚至对医护人员存在敌视、愤恨心理,治疗依从性较差[11]。患者的复饮率较高,主要原因包括停止饮酒后的戒断症状、饮酒环境等。故此,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复饮情况已经成为相关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12-13]。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以及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遵循个性化原则、分段渐进的原则,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全程[14-15]。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计划,教育内容由浅至深、由易至难,循序渐进,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16-17]。对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可加深其对自身所患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18]。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改变其对酒精的看法,产生改变不良行为(饮酒/酗酒)的愿望和动机,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约束自己,减少复况。本次研究结果同样显示,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可进一步提示,健康教育对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意义重大,不仅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可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提升对生活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复吸的可能,降低复发率。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对促进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戒酒、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防止复发具有明显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淑珍.12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相关临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6):88-89.

[2]胡春梅.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个体化健康管理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8):884-886.

[3]章珠妃,洪彩平,陈春珍.团队家访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1):134-135.

[4]喻美红.健康教育干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17例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5):552.

[5]刘梅.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1):105-106.

[6]曹晨.健康教育在乙醇所致精神障碍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5,36(15):3445.

[7]孙宗梅.戒酒互助小组对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杂志,2016,15(2):45-47.

[8]李红.酒精致精神障碍的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6,23(2):56-57.

[9]王海溶.16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段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2):96-98.

[10]高俊.酒精中毒致精神障碍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功能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42(5):439-442.

[11]张玑,徐亚辉,王崇,等.氨磺必利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3):308-311.

[12]李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1(9):251.

[13]秦媛.浅谈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3):174.

[14]磨丽莉,周芳珍.支持性心理护理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0):1386-1388.

[15]郑美琴.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安全护理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3):139-140.

[16]徐裕,曾德志,胡伟明,等.氨磺必利治疗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5):579-581.

[17]张建东,郭连峰,李宁,等.酒精依赖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与精神障碍、认知功能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2):3321-3322.

第8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6-0076-01

【摘 要】目的 探讨孕期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孕期健康教育对孕妇在孕期、产时及母乳喂养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400例,其中200例经过孕妇学校的培训为观察组,未参加孕期培训的2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经阴道分娩率、母乳分泌时间、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知识。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初乳分泌比对照组显著提前。结论 孕期健康教育能提高经阴道分娩率,促进支持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使年轻的爸爸、妈妈正确掌握护理新生儿的方法及技巧。

【关键词】健康教育 母乳喂养 新生儿护理 孕期培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8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400例,其中参加孕期培训200例,未参加孕期培训200例,两组间孕妇年龄、孕周、身高、体重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健康教育的内容

1.2.1 孕期管理 不论是否选择在该院分娩,鼓励她们参加该院孕期培训。培训内容:孕期营养指导、分娩方式的选择、如何缓解精神压力、如何预防孕期糖尿病、孕期姿势、如何稳定孕妇血压、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培训方法:授课、操作示范、互动、个体指导。

1.2.1.1 孕期营养指导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准妈妈唯恐胎儿营养不足,摄入过多营养不仅使自己体重超标身材走形,还会对自己和宝宝的健康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合理的饮食结构可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骨关节炎、血栓形成、产后抑郁症等。

1.2.1.2 分娩知识的宣教 给孕妇讲解分娩机制、分娩过程及产生疼痛的原因、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规律,讲解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巧,以减轻疼痛。

1.2.1.3 孕期姿势 孕期重要的是避免背部弯曲。另外,为避免一些不良症状发生,可采用提肛动作,轻轻吸气,并用力缩紧,直到再也使不出劲为止,稍待片刻,然后逐渐放开。每日若能坚持作2-4次,对阴道分娩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1.2.1.4 新生儿护理 包括换尿片、洗澡、保暖、大小便观察、常见症状及简单的处理。

1.2.1.5 母乳喂养指导 包括喂养姿势、婴儿含接方法、早接触、早吸吮,母婴同室的重要性,宣传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婴儿的好处,尽可能树立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1.2.1.6 如何合理坐“月子” 指导孕妇在生孩子以后科学地、合理的坐月子的方法。包括:饮食、活动、休息等。

1.2.2 对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初乳分泌时间、母乳喂养成功率、新生儿护理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的比较 (见表1)。

2.2 观察组比对照组初乳分泌时间提前

2.3 观察组普遍比对照组更会护理新生儿。

3 讨论

3.1 孕期健康教育提高自然分娩率,使产妇了解到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的利弊,掌握分娩技巧,使孕妇认识到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健康的生理过程,产妇和胎儿都具有完成分娩的能力,从而促进了自然分娩。

3.2 孕期健康教育促进了母乳喂养,孕期孕妇了解母乳分泌的早晚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有密切的关系,了解初乳对婴儿的重要性,母乳喂养对母亲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好处,母乳是建立母婴对婴儿的智商、情商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3.3 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妇及家属提前掌握了一些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不至于宝宝出生后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护理、如何喂养,同时,也给病房的宣教工作打下了基础。

3.4 孕期健康教育灌输了一些新的知识,使产妇及家属懂得如何合理的坐“月子”,对产妇的身心愉悦,新生儿

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77-01

1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目的

1.1 帮助病人树立健康的理念,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心脑血管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1.2 防止和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是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的疾病,推迟并发症的年龄,减少其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1.3 避免急危并发症的发生:对已有并发症的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减缓并发症的发展。当情绪发生波动、高血压危象采取对策,及时就医,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防止病情恶化。

1.4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通过定期的宣教与患者沟通,能强化患者的行为,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血压控制就会越接近正常水平,从而使高血压的并发症发病率降低。

2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对象

2.1 全人群(主要是健康人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生活中易养成各种影响健康的行为。因此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家从小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防患于未然,使成年人的知、信、行向有利于全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并矫正不良习惯,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高血压病人: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其知道坚持按时服药和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防止病程恶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2.3 高危人群: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家属应通过健康教育得到的知识、保健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血压检测和危险因素控制。

3 高血压健康教育内容

3.1 高血压病人多表现为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去除过多的忧虑。让其了解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有效的控制,绝大多数病人能与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

3.2 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g~6g以下。低胆固醇饮食,以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促进动脉硬化。戒烟少酒,因烟酒过多引起心肌梗死,少食咖啡、浓茶、刺激性饮料,忌暴饮暴食。宜食含钾高的食物,钾在体内能缓冲钠食物如黄豆、番茄、芹菜等以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香焦、橘子等。宜多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瘦肉等。

3.3 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可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运动,要循序渐进,开始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以后可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患者可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min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3.4 熟悉高血压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的基本措施,掌握药物治疗的要领和基本知识,防止用药过程中出现性低血压;建立静脉通路,降压时应注意根据血压调整点滴速度及药物的浓度,并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用药期间不能骤停或突然撤药物,防止停药后的反跳现象。

3.5 向出院高血压患者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会家庭测量血压或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建立长期的医疗保健合同,定时检测血压,指导坚持服药,勿随便停药、减药,观察血压变化,使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

4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4.1 定期将高血压患者组织起来集中讲授高血压的饮食,起居及生活方式,鼓励高血压病人之间互动,通过沟通饮食,运动及血压的控制情况,引导患者自愿服从健康指导及治疗。

4.2 教会患者如何测量血压,如何数脉搏等。

4.3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和电子屏幕等大众传媒进行控制高血压宣传,通过宣传单、宣传折页和手册等文字资料直接宣传,通过宣传展板、宣传画以及聘请健康教育专家开展高血压大课堂系列活动,小讲座、咨询等多种人际传播形式。进行文字和形象教育,便于信息交流、随访。

4.4 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对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精神紧张,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减少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使全身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小动脉功能。但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掌握发运量,可以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甚至可以进行慢跑、游泳等全身性的锻炼。运动频率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

5 心理指导

近年研究证实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高血压的转预后及治疗效果。因为高血压病人是有情绪不稳定,个性脆弱等性格缺陷。因此,保持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可通过以下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指导。

5.1 做好入院介绍。热情接待病人,给病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让他消除紧张、恐惧的不良心理,及时做好病区环境及规章制度的介绍和自我介绍,帮助病人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消除陌生感,介绍患者与其它病人相互认识,便于更好相处和消除孤独感,使病人能够安心愉快地住院治疗。

5.2 抓住每个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心、诚恳地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疾病和心理相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好病人的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消除忧虑、悲观情绪。

5.3 安排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配合心理放松训练和情景冥想训练。

5.4 根据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预防和治疗原则,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及时将病情治疗的相关情况反馈给病人,使病人增强治疗的信心。总之,对高血压病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发挥主动性和重视自我保健很有意义,使病人以良好、积极的心态正视疾病,对病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加强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学生龋齿;近视;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01月~2017年12月期间来本校进行体检的120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参照组(未接受健康教育),选取2018年01月~2018年12月期间来本校进行体检的12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研究组(接受健康教育),参照组有男66例、女54例,年龄为7~18岁,平均年龄为(14.41±1.18)岁;小学生45例、初中生42例、高中生33例。研究组有男64例、女56例,年龄为7~18岁,平均年龄为(14.33±1.15)岁;小学生4例、初中生44例、高中生33例。本文研究目的已告知本校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已通过其同意研究批准。将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比较后发现(P0.05)。

1.2方法

参照组学生未接受健康教育,研究组学生接受本校开设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教育时间

在学生进行散瞳剪影及口腔检查后,每月进行以此视力检测及口腔检查,每月视根据学生的实际视力情况及口腔情况对健康教育计划进行调整后再教育。

1.2.2教育内容

因学生发生近视及龋齿与其卫生环境、遗传因素、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故而在进行散瞳剪影及口腔检查后可与学生及其家长以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相关情况,如:学生的饮食、生活作息、眼保健操、看书习惯、刷牙习惯等情况及还有家族近亲近视情况,就学习生活中易引起学生发生近视及龋齿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的解决措施,为学生制定专门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向学生及其家长详细说明近视及龋齿的发生机制、防治方法及对人体的不良反应,重点强调纠正学生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配合监督。

1.2.3教育方式

以互动、相互探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对学生健康教育;印刷口腔、视力的相关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发放给学生及其家长;,在学校开设口腔和视力健康教育宣传栏,每月对学生开展举办一次宣传口腔和视力口腔和视力防治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意义。

1.2.4教育预防措施

①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运动或经常远眺开阔视野;②多进行眼保健操,建议每看书两小时就闭目让眼部放松一下,劳逸结合;③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确保每日饮食均衡营养充足,早晚刷牙,不要过多使用含糖量高及辛辣的食物,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④少看一些图像不清的书籍,建议不要在过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或者看电子产品,阅读时要保持与书籍或者手机有一尺以上的距离为佳;⑤注意用眼卫生和口腔卫生,不要随意用手揉眼睛或是不刷牙;⑥要定期取医院进行口腔和视力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学生的龋齿及近视发生情况。将两组学生出现的龋齿及近视例数进行统计记录后再后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

参照组学生的龋齿患病率(20.83%)明显高于研究组(5.00%)(P0.05)。

2.2对比两组学生的近视发生情况

参照组学生的近视发生率为22.50%,研究组学生的近视发生率为4.1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学;校园文化

现阶段的教学提倡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一个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传统教学所要求的基础文化知识。目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导致了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强烈,而不注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当前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心智还没有完全开化,自身的可塑性是相当的高的,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加强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老师是否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当前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一个基本要点。学校应当激励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探索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然后再今后的课堂当中灵活的运用自身的经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发挥作用。(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教育改革,更是这个时展所产生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世界已经深入全球化时代,深刻地影响了目前社会的点点滴滴,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就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以及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们学会了信任他人、接纳自己、拥抱社会才能够很好的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老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之外,更加应当注重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联系的方式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老师作为传统教学主体,单一式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加无意义。老师应当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尽管让学生作为第一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但如果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没有强硬的知识能力,是很难把握好课堂节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的。因此老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素养,如此才能够教授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老师的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活动,加大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不能够只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还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建设学校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心智不是很完全,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掌握并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教学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们感到新奇,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整体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好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加大对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这一项工作的一个重点。(三)各个学科通过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最好的选择途径便是课堂教学活动。所以说,如果要想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那么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其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尽量根据教学当中各个学科的特点,找出课堂教学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总结好经验并引导学生们探究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就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清楚的认识。各个学科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当尽量让学生理解到健康心理的作用和意义。(四)加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扩大学生的教育空间。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孩子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会对一个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得当,会导致孩子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形成心理障碍。老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转变家长不好的教育意识,加强其对孩子心理教育的认知并和家长多多探讨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尽管如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局限于传统的知识内容的教育,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起到十分正面的影响,孩子在将来的被教育空间也会被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孤立的教育,它融入到了各个领域和生活当中,老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中能够引导好学生健康的心理建设。学校和老师以及家长各方面教育相互结合并以多种形式建设好学生的健康心理,结合德育培养能够适应时展和要求的人才,一起努力构建新的德育体系以及建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线。

作者:赖惠珊 单位:广东省惠东县白盆珠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消化的肿瘤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36

近年来,结肠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或静脉化疗。然而焦虑、抑郁是大多数肿瘤患者最突出和最常见的心态,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因此,对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护理中,通过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结合不同治疗时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245例,对147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并以进行基本护理的98例为对照,分析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消化道肿瘤患者245例,男142例,女103例,年龄33~77岁,平均52岁。均为临床明确诊断的患者(包括体征、B超、CT、病理、实验室检查等),其中胃癌86例,肝癌72例,结肠癌56例,胰腺癌31例。其中,实施化疗后心理干预147例作为干预组,其余进行基本护理的98例为基本护理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基本护理组给予基础护理、常规治疗及化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另外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频率为40分/次,3次/周,共持续4~6周。本研究中,干预组均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然后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包括改变患者对肿瘤的认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给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等。

疗效判断标准:评定患者抑郁情绪变化的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有20个选项,采取由轻到重的4级评分法,其中,50~59分判定为轻度抑郁;60~69分判定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者判定为重度抑郁。评定患者焦虑情绪变化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亦采取相似的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化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化疗前后焦虑程度比较:两组化疗后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化疗前后抑郁程度比较:干预组化疗后抑郁程度较自身化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化疗后生存时间比较:干预组化疗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3±1.7年,显著高于基本护理组1.9±1.1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P<0.05)。

讨论

焦虑和抑郁是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研究报道,参与化疗后心理反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如焦虑、抑郁。而发生作用的主要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即情绪波动可使5-羟色胺较正常时低,导致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改善了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异常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本研究显示,化疗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与基本护理组的心理状态指标如SAS、SDS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而基本护理组化疗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0.7±9.6分与51.6±8.4分,均显著高于化疗前SAS、SDS评分此同时(P<0.05)。临床观察发现,通过定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化疗后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心理问题明显减少,心理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研究还发现,干预组在化疗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现象分别达到76.2%、40.1%,化疗后分别为37.4%、33.8%,进一步表明定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大大缓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等常见的情绪障碍,使患者情绪得到明显好转从而更利于患者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另外,通过随机走访比较两组化疗后平均生存时间(所有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均以确诊日至此后5年),发现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的平均生存时间远远高于基本护理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13篇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

    我院内分泌科于2008年4月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以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及自护能力,从而降低了因糖尿病足再住院率及截趾(肢)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7年4月—2010年4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40名,随机分组为对照组20例和干预组2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岁,病变发生于足趾25例,足跟3例,足背5例,内外踝关节处5例,小腿部位2例;诱发因素16例是外伤所致,18例走路摩擦所致,6例烫伤感染所致。经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均给予了常规疾病治疗护理以及一般糖尿病知识教育,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患者心理因素、饮食知识、足部护理、创面护理等方面知识教育。

    1.2.1 心理因素干预  糖尿病发病及血糖变化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专家与病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减轻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1.2.2 饮食干预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首先向患者说明饮食护理的重要性,把控制饮食建立在患者自觉的基础上。根据理想体重、年龄及活动量教会患者计算每日膳食热量,食入标准及热量与食品交换分的换算。食用含丰富微量元素、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的蔬菜,限食含胆固醇高的内脏,利于防止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功能,血糖控制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后每日可食用水果总计200克,但要去掉主食25克,保证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1]。严格限制高糖分饮食的摄入,限烟戒酒。糖尿病足部坏死的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加热量10%-20%[2]。

    1.2.3 足部护理知识

    1.2.3.1 教会患者与其家属观察皮肤表象,每日检查足部是否有皮肤破裂、水疱、小伤口、鸡眼或脚癣等,足趾间有无红肿、皮温是否过冷或过热,足趾间有无变形,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伤口渗出情况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1.2.3.2 由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皮肤微循环障碍使皮肤屏障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教育患者日常需养成每天洗足的良好习惯,加强局部皮肤护理。

    1.2.3.3 指导或协助患者从足趾尖开始向上到膝关节按摩,加强对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的按摩;每日适当作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min,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经常变换,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运动供血。

    1.2.3.4 教育糖尿病患者掌握正确修剪趾甲的方法。

    1.2.3.5 运用保护性鞋子、袜子的实物作教具,教患者选择舒适、清洁、干燥、干净的鞋袜。

    1.2.4 创面护理  

第14篇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

    我院内分泌科于2008年4月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以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及自护能力,从而降低了因糖尿病足再住院率及截趾(肢)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7年4月—2010年4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40名,随机分组为对照组20例和干预组2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岁,病变发生于足趾25例,足跟3例,足背5例,内外踝关节处5例,小腿部位2例;诱发因素16例是外伤所致,18例走路摩擦所致,6例烫伤感染所致。经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均给予了常规疾病治疗护理以及一般糖尿病知识教育,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患者心理因素、饮食知识、足部护理、创面护理等方面知识教育。

    1.2.1 心理因素干预  糖尿病发病及血糖变化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专家与病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减轻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1.2.2 饮食干预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首先向患者说明饮食护理的重要性,把控制饮食建立在患者自觉的基础上。根据理想体重、年龄及活动量教会患者计算每日膳食热量,食入标准及热量与食品交换分的换算。食用含丰富微量元素、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的蔬菜,限食含胆固醇高的内脏,利于防止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功能,血糖控制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后每日可食用水果总计200克,但要去掉主食25克,保证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1]。严格限制高糖分饮食的摄入,限烟戒酒。糖尿病足部坏死的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加热量10%-20%[2]。

    1.2.3 足部护理知识

    1.2.3.1 教会患者与其家属观察皮肤表象,每日检查足部是否有皮肤破裂、水疱、小伤口、鸡眼或脚癣等,足趾间有无红肿、皮温是否过冷或过热,足趾间有无变形,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伤口渗出情况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1.2.3.2 由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皮肤微循环障碍使皮肤屏障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教育患者日常需养成每天洗足的良好习惯,加强局部皮肤护理。

    1.2.3.3 指导或协助患者从足趾尖开始向上到膝关节按摩,加强对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的按摩;每日适当作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min,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经常变换,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运动供血。

    1.2.3.4 教育糖尿病患者掌握正确修剪趾甲的方法。

    1.2.3.5 运用保护性鞋子、袜子的实物作教具,教患者选择舒适、清洁、干燥、干净的鞋袜。

    1.2.4 创面护理  

第15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康复

        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占主导地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同样受生物-心理-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精神患者的健康教育已引起精神科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为了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我院对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长期住院患者,男女不限。入组标准:(1)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病程3年以上,连续住院1年以上;(3)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上(含初中);(4)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5)顺从性好,监护人合作;(6)除心理治疗及躯体治疗外其他治疗不变(包括药物剂量)。符合上述条件者共58例,随机排序编号,单号为试验组,双号为对照组。男44例,女14例,年龄18~50岁,病程(9.8±6.3)年,治疗用药按抗精神病药物效价折算氯丙嗪剂量300~400mg/d,平均(310.7±96.5)mg/d。两组间各因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遵循护理程序分五步进行,即对患者需求的评估、教育目标的确定、计划的指定和实施以及效果的评价。本试验采用“上海市2002年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表”经修改后进行需求评估,采用《精神病防治康复》[1]及《精神科患者健康教育》[2]中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标准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应用住院患者康复评定量表(IPROS)、护士观察量表(NOSIE)及自制量表进行结局评价。由4名经统一培训的精神科护师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量表测评和教育。第1周:精神疾病常识;第2周:药物知识;第3周;康复知识;第4周:常见问题应对技能。第5周:评估患者的接受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关内容的提问或请患者复述,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的知识改变方式再进行教育,如此循环反复到8周后结束。形式以个别辅导与集体上课相结合,时间不固定,以患者乐意接受的时间为宜,每周保证5次,每次30min。

    1.2.2  测评工具和时间  采用NOSIE和IPROS量表及自制量表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和实施8周后进行测评和比较。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4名测评人员对各量表测查一致性Kappa值为0.80~0.93。  2  结果

    2.1  依从性  试验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由48.28%上升到86.21%;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由41.38%上升到75.86%;应对技能由27.59%上升到62.07%,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2  NOSIE量表评分  试验组患者NOSIE量表总分从开始到4周末、8周末逐步下降,表明经健康教育后患者病情有缓解与好转。见表1。

    2.3  IPROS量表评分  两组患者8周后IPROS康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健康教育对患者康复有促进作用。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NOSIE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8周后IPROS康复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本试验表明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使之对疾病及药物的副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对疾病的应对技能和康复有了正确的认识;其次由患者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治疗信念,从而对患者提高和保持良好的依从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病情缓解  表1显示,NOSIE评分有显著变化,这与曹新妹[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一方面良好的依从性在控制精神症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护士的教育指导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促进了患者病情的缓解和改善。

    3.3  健康教育能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表2显示,两组患者8周后IPROS康复评分比较显示试验组好于对照组,这与刑善勇[4]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护患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护患之间保持沟通与联系,护士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应对各种问题的技能,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正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有益的,能使患者获得医疗与心理支持、能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观察期短,样本数较小,其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