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2.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3.1引入绿色GDP的概念
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所谓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底,反之亦然。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其计算的关键所在。绿色GDP的算法是:GGDP=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目前,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还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如由于乱采、乱伐,我国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江河断流,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排放污染物质,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8个。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GDP指标的局限性所致。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把握好GDP与绿色GDP的含义,开展绿色GDP的核算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2转变执政理念
加快改革目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摒弃以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引入绿色GDP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引导各级领导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3进行技术革新
一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干预手段,制定针对企业进行环境核算的相应激励措施,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经济技术,鼓励各高校重视培养与循环经济相关学科的人才,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加强内部技术人员培训,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扩充企业的人力资源。三是加快新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发展绿色GDP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同时,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公共信息,可以有力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绿色GDP成为全国民众共识的今天,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条件更加改善的绿色GDP之路。
参考文献:
(一)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和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也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的储备以及培养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教育的振兴将会对整个国家的振兴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文盲以及半文盲大多在农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到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农村教育关系到人民福祉以及祖国的未来。我国的和谐社会在构建过程中还有较多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外部需求也有所减少,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方式上比较粗放,资源、人口以及环境方面所遇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依据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城里,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工作,因此,农村教育至关重要。
二、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费用高居不下
相关的研究调查显示,一个普通的学生从接受学前的教育开始,到最后完成整个高中教育,其花费在22万左右,这样的一个数字无疑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一个孩子的学费已经十分困难,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那么教育就很难有所保障,尽管所有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经费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状况使得整个农村中能够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十分稀少,这对于提升农村劳动者的自身素质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对于我国农村教育来说,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往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教师中公办教师不足50%,其他的教师基本上就是村聘或者是乡聘的,教师的素质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十分不符。另外,教师在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教师。其次,很多教师自身的知识素质不高。最后,一些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一些交通不便以及经济落后的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三)农村教育的功能不够完善
我国的农村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实施了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农村依旧是应试教育,农村教育的单一,就是一味输出,或者是向高等的院校输送相关的人才,或者是向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输送一些劳动者,很难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样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很小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到城市之中,很少有人会回到家乡对建设乡村贡献力量。
三、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投入,要逐步探索筹集经费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村教育经费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缓解来说,政府的投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部分。很多地方在财政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当前中央财政应当担负起其中重要的或者是全部的份额,要对我国的农村教育加以倾斜,要逐步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对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加以完善。
(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资的管理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言: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城镇化的本质来看,城镇化是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无论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农民可以通过进入城市、融入城市而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
根据我国对经济的调查,我国近一半的地区已接近城镇化,预计几年后大概五分之三的地区实现城镇化。这说明了我国的城镇人口在逐步增加而农村人口在减少,农村人口愈来愈向着城镇迁移,标志着我国的人口由最先的以农村人口为主转变为了以城镇人口为主,分布格局和发展速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城镇化就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一个城乡转型问题,其中包括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转型。对于我国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最早是在发展经济学里面提出来的,国外学者提出来的发展模式与国内的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有区别,我国农村城镇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本质其实就是城乡转型的问题,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农村,例如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人口大面积的向城镇迁移,这样可以使农村的经济不断的流向城镇与此同时农民的经济也得到了提高。然而新农村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城镇化,例如城镇交通道路延伸、城镇的工厂扩大等都可以给农村的经济带来收益。
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正面影响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协调而统一的,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然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就业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减少,导致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在增加。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入城就业,农村特色产业的加工行业形成,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城镇化促进了城镇内需,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扩大了城市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城镇化优化了农业结构。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小城镇的人文和自然优势,很多投资者投资小城镇的原材料产业,农村私营企业不断崛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村产业竞争力。
(二)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1.农村耕地面积在日益减少。城镇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政府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使得农村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利用率低。
2.农村资源不断流失,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城镇化的发展促使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农村资源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同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农田弃耕抛耕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后继乏人。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种田者多为老人和妇女,科学文化素养较低,不能利用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来耕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认识上有差距,小城镇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个别乡镇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必要的指挥与协调,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个别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有的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甚至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一个地区的用地结构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而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用地现状中,居住用地比例偏大,居住建筑层数普遍偏低,容积率小,绿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比重较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导致这样的用地结构无法将小城镇的功能和定位承担下来。此外,小城镇内部各项用地功能分区混乱、相互穿插、土地利用无序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也会造成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偏低、生态环境变差、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后果。
四、促进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这一生产主体的支撑与保证,其中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也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诸如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部分。
(二)对小城镇合理规划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各地政府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要认真把握,进行调控,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聚集人口,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城乡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这一生产主体的支撑与保证,其中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也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诸如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部分。
(四)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
目前,乡镇工业的污染排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的极大的破坏,直接威胁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生存环境和资源基础,如此方式的乡镇工业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实现我国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依靠科技进步相结合的举措。加大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环境监测模式的两个转变,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开征可再生资源利用补偿费,提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竞争力。
(五)改革小城镇建设投资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为政府,投资方式多为行政性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无偿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城镇建设。因而,应当将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中,改革现有小城镇建设投资模式,并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各类基础设施应由企业进行商业性投资,企业筹资建设后,通过经营管理或其他合法手段收回投资。由于纯公共设施项目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则由小城镇政府集资建设。
五、结束语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人口的就业率:扩大了城市内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但也为农村发展带来很多弊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资源流失、环境恶化、劳动力缺失等等。因此,在加快城镇化快速发展时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出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2:12-14+18.
[2]杨志英.对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04,03:42-45.
【关键词】宁明县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现状问题
宁明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县,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科学技术应用差等情况,限制了农民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刻分析宁明县农业的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大,为了实现区域内经济收益的增长,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的平衡,不利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对于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土地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的一个因素,宁明县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土地占有量低,难以开展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宁明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发展的时间尚短,农业基础较差,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龙头产业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在蔗糖、水果、玉米等农作物的产业发展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特色规模,在生产及销售、运输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经济上的损失,限制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宁明县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较低
由于宁明县农业发展层次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信息流通渠道较窄,使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使得依靠人工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技术上的不先进,农业管理上缺乏高效的措施与可靠的决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宁明县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还依靠于个人,当地农民普遍不具有现代的农业知识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难以做到科学的分析,在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上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市场经验缺乏导致原始的农业生产加工模式风险较大,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纷纷外出转投其他行业,使得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局限。
二、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
宁明县隶属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地理总面积为369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南于越南共和国接壤,东邻防城港,当地自然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温度适宜,雨旱季明显,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理环境的优越使得宁明县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县,资源丰富也使得宁明县的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另外,林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宁明县林业占地面积达到15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总地理面积的50%以上,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万公顷以上,数据显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产业优势
农业作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数据显示,宁明县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甘蔗以及水果的生长,2015年,宁明县种植蔗糖的人数占农业生产人员的50%以上,年甘蔗产量在500吨左右,相较于2010年甘蔗产量300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宁明县粮食生产规模较大,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在玉米和水稻,2015水稻种植的面积达1.6万公顷,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尤其是甜玉米的生产,打造了当地农业的特色,提高了宁明县在市场的知名度。在农副产品的加工方面,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业的作用逐渐清晰,宁明县为了扩大产业上的优势,采用“企业+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同时采用订单制,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宁明县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同比增加了55%以上,实现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收益的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国家对宁明县的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改革当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自建国以来,国家在宁明县兴建的水利工程达4000余处,改善了当地农业灌溉的条件,在当地交通建设方面,国家先后投入了50亿元人民币,用以改善当地的交通现状,至2015年,宁明县已经实现了路路通,缓解了宁明县农村的交通压力,改善了当地农产品运输的现状,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国家鼓励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鼓励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融合,对农民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采取进行一定的补贴政策,实现当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优化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在甘蔗的产量方面,2015年宁明县达250万吨,同比增加了8%,促进了当地农业与技术的融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长。
三、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各部门、各生产主体的相互配合,为了实现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创新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大与市场的融合力度,同时注重因地制宜,扩大当地的天然优势,同时扬长避短,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另外,还要注重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的相一致,扩大农业的影响力,平衡当地的生产结构,稳定实现经济上的增长。
(二)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要素,也是决定性原因,着眼于宁明县的发展现状,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不均匀是限制当地农业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不仅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上要寻求突破,在形式及内容上也要重视技术的合理运用,如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生产队来替代传统的个人生产形式,由政府配备生产技术人员,为当地农民讲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粗放型转变为节约型,作用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则是要在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以资源的多度开采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实现土地制度的改革,宁明县人均土地占有量低,土地利用率差是限制农村经济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要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将经济发展可持续问题与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促进宁明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
只有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才能提高当地农业在市场的占有量,才能扩大宁明县农业的影响力,打造品牌产业。为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宁明县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对当地的产业进行分析,联系市场的需求,实现自身产业的转型,如市场对剑麻的需求量持续上涨,而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合剑麻的生长,集中开发剑麻生产基地,打造当地品牌文化,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积极推进宁明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收益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黎励,毛蒋兴.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06).
[2]李雨婷,杨小雄.基于FAHP和功效系数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3]覃杰,刘琳琳.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发展总体思路―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3).
[4]王莹,杨小雄,谢毅.欠发达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17).
[5]何有良.中越共建跨境鲜活农产品加工联动机制研究―以广西宁明县甘蔗进口加工产业为例[J].世界农业,2012,(06).
[6]凌子燕,岑巨延,韦金丽,王国波.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性分析―以宁明县的马尾松和桉树森林生产力为例[J].广西林业科学,2012,(02).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省“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2、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省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3、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4、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省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2、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2.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3、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4.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4.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关键词:农村 农业 农村经济
近年来,吉林市委、市政府积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更好的保持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稳定、较快的发展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我们组织科技人员对蛟河市新站镇五家子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五家子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蛟河市新站镇五家子村是朝鲜族村,拥有耕地90多公顷,没有外册土地。现有农民300多人,流动人口50%,农民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主要是以种植、打工为主,收入中打工占的比例能达到50%。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仍以种植为主,其他产业发展不好。本村土地流转达到了70%,外包土地每公顷是4500元左右,外包年限3、5、10年不等。村里拥有5公顷土地的农户有70%,拥有10公顷土地的农户有10%。合作社仅“新站镇五家子村玉米专业合作社”一家,没有龙头企业。该合作社现拥有农机具25台套,所耕种土地214公顷(其中粘玉米174公顷、普通玉米40公顷)年纯收入70多万元。村拥有农机具80多台套,机械化程度能达到60%,玉米机收只达到了10%。本村常年外出打工人数能有90多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季节性打工人数有60人左右,主要是以体力型输出为主,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大部分人没有接受务工培训,参加其他形式培训的人员有160多人次。本村人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10户,占全村户数的3%,他们之所以收入不高主要是没技能、岁数大没劳动能力、没有子女的帮助等原因。当地主要是通过民政部门、国家惠农政策、承包他们的土地给地租、技术指导等形式给予帮助、扶持。
通过调研,我们应客观分析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后劲不足。
五家子村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在水利建设上:本村的拦河坝、节水灌溉渠等水利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农业抗灾害能力弱。在标准化农田改造上:“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全村标准农田不高,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在农机发展上,主要是机具总量不足,机具老化,全程机械化水平低。尤其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只有10%,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机化发展滞后,既影响地力建设,又影响土地产出水平,他们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当地政府鼓励支持村级发展经济优惠政策少,一些扶贫措施没有起到“造血”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就一个合作社。而且由于过去修路等原因给村经济留下了债务负担。在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又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村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村组织大多数成员在经济发展上缺乏思路,不敢担风险,步伐缓慢。面对这种情况,村干部失去了威信,集体凝聚力越来越弱化。“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的现象制约了村经济发展。
(三)、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创业就业能力不强。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当前,农民文化素质低已成为普及和推广农业技术的一大障碍,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低已成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限制因素,农民综合素质低已成为激发农村发展后劲的主要束缚。五家子村农民是以体力型输出为主,因缺少专业技能,即使走出去了也很难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虽然多数农民渴望求知、求富,但也有相当多的农民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没有市场意识,对当前的资源优势认识不清,创业致富意识不强,甚至还有封建迷信和赌博现象。再有近年来本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和国外,滞留当地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也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显露,对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必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农村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业发展深度、广度不够。
我市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五家子村传统产业是农业为主导。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单一的粮食生产妨碍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再有本村经济底子薄,没有龙头企业,农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农户农业生产绝大多数还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种植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也就适应不了农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要求。
三、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利项目建设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和落实,进一步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拦河坝、节水灌溉渠等水利工程的改造。同时要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当地水利设施。要加快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统筹考虑。要按照水资源情况科学布局,做到与基本农田保护、优势产业带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要加强田间道路、生活路建设,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农业机械下地难等问题。要继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重点用于扶持发展农机户、农机合作社组织,增强作业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对农机作业服务按规定给予税收减免。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继续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扩大保护性耕作、深松深翻、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积极建立推进制度,大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必须得到有机和谐发展。要不断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突出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要积极给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优惠的政策和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形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要依托自己资源优势发展村办企业。要强化招商引资,加强对资金、政策、项目的争取机制,整合村级资源,打造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资金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建立企业与农户良性互动的投入机制,构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认真落实关于发展留用地的有关政策,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强化农村经营管理职能。进一步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务的议事、决策、监督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好的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要以“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为方向,按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通过对产业帮扶、项目帮扶、科技帮扶、资金帮扶、管理帮扶、信息帮扶等措施,深入开展村企共建等活动。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农民树立自立自强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着重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水平,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并积极鼓励外地打工农民回村创业,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社会化实用人才队伍。要通过健全村土地合理有偿流转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行企业化经营模式等具体措施,不断强化农民群众规模化生产、社会化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的市场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使他们从体力型、打工型向技能型、创业型转变,从习惯小生产方式向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大农业转变,从固守田园,靠天吃饭向积极创业转变。要加强培育、扶持、发展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对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推进组织形式多样化、生产要素集约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增强其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发展后劲,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在客观上讲,土地对农民承担着主要的保障功能,这也是由于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所决定的。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就业机会,更是基本的收入来源和生活来源。在我国,城乡分割的局面在一定时间内仍将存在着,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大量失地农民城市生活边缘化,甚至部分地区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恶化,妨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现行城乡体制下的农民生存的困境
对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失去土地,而且又没有享受到政府相应跟进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时,失地农民将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首先,失去土地将威胁到农民的生存权,在我国现行的征地安置保障内,补偿费用偏低,不能维持失地农民的长时间的生活所需;其次,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需要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就业来缓解生活压力,这将彻底改变其原有的生活节奏及特点,让他们投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然而,文化水平低,技能缺失等又限制了他们就业发展,致使他们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增加。
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关键点
(一)农民需要就业培训
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持续进步带动了各个行业空前的发展,然而也提高了行业内对劳动人员的素质要求。在我国,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普遍只有小学初中水平,而城市人口中多数都接受了高中及以上教育,这是城乡之间不平等的一个体现,也是造成城乡差距增大的原因,也限制了农民的在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更加迫切的需要各个行业的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投资以及人力资源投资。但是必须看到,只有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素质增高,才能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竞争能够满足行业的各种要求。
(二)农民需要稳定的“非土地”生活保障
如前文所述,土地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关系到其生存。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存在缺陷,城乡社会保障差别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范围小、覆盖面窄、层次低、保障功能较差。而现行安置方案中,招工安置普遍实行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农民提供替代“土地”的生活保障。虽然,招工安置能够让农民时就业,而且收入暂时较稳定。但是考虑到市场经济的不断进行着深刻变革、劳动用工等制度不断变化以及户籍制度的完善等势必将影响农民的就业生存,这使得现有的“农转非”、“招工安置”等手段都失去意义。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律纪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势必又凸显起来,看似稳定的保障又再次不稳定起来,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生存又将受到威胁。
三、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势必带来人口、经济与资源之间冲突。就以后而言,农村人口仍然将不断向城镇流动,农村将被城镇取代,而城镇则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大量移动,也将带来地区内的人口和资源的紧张。以发达国家的近现代社会转型历程为例,其中的人口转型造成了人均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与社会的物质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的矛盾,然而伴随这一矛盾存在的是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交通堵塞、住房紧张、失业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四、政策建议
妥善解决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发展过程存在的多个问题,应该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农民培训、就业应该有政府和征地单位负责
转型时期,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应该是重中之重。其中由政府和征地单位安置农民就业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并且对农民对进行就业培训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政府不仅要组织还应该协助监督施行企业和单位,对用工企业、单位、个人增加有力的压力促使他们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劳动权益。这样,让农民在进行在就业时不仅得到了货币收入,也能够充分的收获“非货币”收获,那就是与农村不同的企业和城市的归属感,让农民在物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满足。激发他们再就业,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二)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农民根据所处实际环境创新思维大胆开展第三产业。农村相对于城市,更多的呈现着生活节奏慢,污染程度低的特点,这也是吸引越来越多人走向农村生活的原因,农民可以抓住这一点,充分考虑所处环境的地理、环境等优势,反展如农业旅游,农家乐,度假村,采摘园等传统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第三产业,在这一过程当然政府应该积极的鼓励、帮助、扶持。农民不应该紧紧依赖于政府企业的提供的“保障”,更多的是利用机遇,自身寻求改变,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自己的社会保障问题。
五、结束语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做起农民培训、就业应该有政府和征地单位负责,为农民提供出土地外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失地农民的生存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自己积极寻求改变,做新时代的农民;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解决农民的问题,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才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 临洮县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21-01
一、发展现状
我出生在新添镇河湾村,亲眼目睹了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甘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新添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位于临洮县城北部,洮河东岸,总面积132.59平方公里,距县城18公里,距省城兰州80公里,212国道、兰临高速、洮惠渠、新民渠贯穿全镇,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是全省“一小时经济圈”内的重点区域。全镇辖区内有25个机关单位,13所学校,19个行政村,151个社,50000多人口,总面积132.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379亩,有效灌溉面积4030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37元。
二、总体发展思路
1.抓全局规划,理清产业发展科学思路。以小康建设统揽全局,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日益增强全镇综合实力。紧紧围绕“蔬菜立镇、商贸兴镇、畜牧强镇、工业富镇”的总体战略和“山坪洋芋药材、川坪蔬菜花卉、全镇畜牧养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崖湾为代表的水川区村作为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让三易高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市闻名遐尔;正大猪临洮繁育基地、下街三黄鸡养殖基地、康华肉牛养殖小区等畜牧养殖抓紧建成投产。
2.抓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产业发展制约瓶颈
道路的畅通,不但方便了通行,更重要的是畅通了致富渠道,很多打工者纷纷返乡谋发展,有的还当起了老板。全镇共有1000多人回乡创业,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全镇通过捐资等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修建镇、村、社道路70多公里,柏油路通到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3.抓示范基地建设,扩大辐射带动影响力
3.1新添镇“三黄鸡”繁育基地,2002年9月经县、镇、村的支持,与省畜牧厅、甘农大、临洮农校等科研单位协作,投资10万多元,从安徽合肥购进全自动翻蛋孵化机4台。存栏种鸡10000只,年孵化小鸡60多万只,销售市场分布在青海、兰州、临夏、定西等地,年纯收入在40万元以上。投资180万元,分三期拟兴建一个占地30亩、拥有标准化鸡舍10幢,孵化车间300平方米,全自动孵化机10台,办公、化验、药检等附属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一期已完成投资60万元,建成种鸡舍3栋,育雏舍1栋。全部工程完工后可年孵化小鸡450万只,年销售额380万元,年纯收入60万元。
3.2正大猪养殖小区位于新添镇省列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潘家庄村。该养殖小区是在原新添正大猪养殖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低能耗、规模化、高效益的要求建设的。整个小区占地25亩,总投资300万元,新建标准化猪舍3排,12栋,共计3000平方米。每栋养猪120头,共计养猪1440头;年育肥3茬猪,共计4320头。每头猪利润按200元计算,年利润80万元以上。
3.3天缘驴骡养殖场是由下街村致富带头人王佐录投资兴办,于2005年4月启动,9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总投资78万元,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60平方米。现有圈舍5个,青贮池1000吨两个,铡草机两台,饲料机一台,地磅一台,沼气6口,驴骡存栏200头,现有工人7名。2005年底出栏驴骡120头。2006年底出栏1000头,年销售收入可达360万元,纯收入在48万元左右。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镇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解放不够,小农意识严重。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农民种植小而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和建立基地。
2.农田水利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我镇也兴建了很多水利设施,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灌溉问题,有效灌溉面积不到40%,农业生产抗旱能力明显不足。
3.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产销存在脱节。龙头企业不多,对农业农民的引导支持不够,没有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和运作模式,常常导致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甚至丰产亏本等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几点建议
1.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坚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强保障。一是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局面,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二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项目,继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是以交通大发展助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改进农村公路管理方式,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模式。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从本质上讲,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的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靠拢的过程,其实不管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变化。而城镇化的主题,是农民的变化,因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生活方式也有了改变,这样的变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工作积累,对目前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了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模式,这也被后人称之为发展经济学,但是这一模式将球的是发展规模与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性,并不能用之解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我过的学者根据我国的社会实践,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理论,这一观点现在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但是任何影响都是有两面性的,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正负两个方面。
1.正面影响
农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镇化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就业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土地越来越少,随着城镇建设的需求增加,人均土地的占有量也越来越少,但是农村产品的特色加工,集中了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为渐渐失去土地的农民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话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城市的内需,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城镇化的过程,也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等被农村人接受,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城市内需的扩大,使得农民固化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农民开始摆脱原先传统的消费观念,这样的改变,使得农村的内在需求也不断扩大,这样的需求被人们挖掘利用,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城镇化的发展还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的过程,在提高了城镇需求,增加了农民就业率的同时,还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指引,使得原先分散的农业结构开始向着规模化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被中县城镇独特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所吸引进行投资,农村私营企业也因此开始兴起发展,他们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村私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结构,使得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从而能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
最后,从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来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难发现其是一个实现人才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随着城镇化所带来的社会新型结构发展的重大调整,人口的流动与配置会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具有了参与生产活动的机会。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这一机遇也就意味着有着更多的就业和工作机会走入普通人中间,也在一个侧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
2.负面影响
城镇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我国城镇化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农村转型为城市的问题。但是, 就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一个农村人口和农村土地的城镇化, 这样的城镇化过程势必会对农村经济甚至国民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一过程中就对目前耕地资源的使用、劳动力资源流失、农村综合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二、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其对于农村经济的重要影响,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成为目前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目前的一些基本路线制定与政策实施方面都要充分照顾到“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只有实现了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在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上注重科学而后合理配置,也要在注重提升和增强农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更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共同发展。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同属于一个社会系统之中需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和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1.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有机配置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指导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个角度上,各种规划的制定与设计要充分考虑目前农民的切身利益,进而去权衡和考虑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尤其是在各级决策部门和实施者进行城镇化发展计划的规划之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论证,切实避免因为一时“头脑发热”而造成的损失。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这一生产主体的支撑与保证,其中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也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诸如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部分。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鉴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上需要突破已往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的常规模式和增长方式。一方面,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领导者,要建立和完善维护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一系列发展规则。另一方面,充分激发出农业所具有的内在的“造血功能”,花大力气引进促进农业大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的增长方式,为其后续发展保持充分动力。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依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进行,同时还要将栽培管理、成本节约、生态农业发展等诸多技术建立有机结合起来。而后对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技术要素和产业链条进行重点梳理,进一步解决其中的技术难题,实现农业生产和加工能力的提升。在完成了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之后,还要力求将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化,培植农业品牌和优质农业产品认证工作,实现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城镇化这一浪潮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农村经济这一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也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综合影响,而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积极的促进因素,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机遇。其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城乡规划,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也就成为新形势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传统农业就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放弃单纯追求GDP,强调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有效经济;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概念。那么,对农村来说,在没有进人化学农业时代和产业农业时代之前,我国的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本来就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那时的农村,本来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和农民说的话糙,但理不糙:过去咱们农村的循环经济,就是人拉的粪猪吃,猪拉粪再施到地里,长出来庄稼再供人吃。过去连收废品的都不下乡,因为农村几乎没什么废品,基本都被老百姓循环利用了。过去农村连垃圾都少,别说人畜粪尿,但凡能够有些肥力的生活垃圾,连拆除的炕土、灶台、墙土,都混合上切碎的秸秆沤肥,送到地里去了。
如今,我国超额实现了农业的化肥化,很多地方还大力推进产业化;这些,在过去单纯追求GDP时代都是成绩。但是在新时期贯彻新战略的时候,则需要反思,一方面确实有利于产量和效益目标;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破坏了城乡生态,造成了难以逆转的食品不安全问题。
虽然,这在执政党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前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却并不能归罪于中国农民采取了不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因为我们的人口增长的客观需求和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消费主义造成的惊人浪费;以及盲目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造成的土地资源不断被大量占用,水资源被过量开采;其结果,当然就是农业资源日益短缺。
经济规律是不可逆的:越是在农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追求农业作为产业的增长,其结果越会导致化学品等各种物化劳动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就越不合理,农业和农村也就越失去可持续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
因此,无论中国的执政党强调科学发展观,还是强调生态、环保,都应该尽可能把重点转移到农村去,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我最近这几年提出的看法仅供参考。
我国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弱势农业也被迫追求GDP,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因为给定的目标仍然没有超越“式”的激进,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的确,欧美日都实现农业现代化了。但是,这个现代化成功吗?据我在国际上到处寻找,始终也没有看到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例如,在中国农学会2006年会上,我听到一位德国的教授讲循环经济,他提出的理论很好;可据我在德国的考察,那里的大型养殖业往往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一因为大规模产出的牲畜排泄物没有地方放,只能露天堆放,一下雨就污染江河湖海。我们国内大城市前些年形式主义地搞“市长菜篮子工程”,投资上了万头猪场、牛场,也同样造成污染。
再如,按照西方模式搞农业现代化一般都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当然有足够的合理性。但如果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来看,越是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畜牧业造成的污染越严重。比如规模化、产业化的粮食棉花生产,必然要大规模施用化肥、除草剂,改用化学农业方式的结果也造成了污染。
这些,按照最时髦的制度学派理论,都应该属于所谓农业现代化这种制度造成的“负外部性”。
所以,如果愿意反思,那么可以提出的第一个挑战是: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所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由于造成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意义上,不应该被认为是成功的。据此,如果我们确实打算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三农”工作领域,应该强调的就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
就现在的条件来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农业差别太大,根本制度是不可以进行照搬的。美国农业主要是靠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的17万个农场主,而中国的农地上密密麻麻地聚集着约380万个自然村;特别是那些平原地区的农村,往往是上千人、甚至几千人聚居。如果我们也按照美国农业追求规模收益的方式搞,其结果恐怕很难乐观。如果维持小农经济也很糟糕;大家知道,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追求细小单位面积农业的高产,其结果就是化吧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投入。
鸟瞰我们的华北平原,很多地方被大片青灰色覆盖着,那就是地膜覆盖或者塑料大棚。在没有全面使用可降解的农膜之前,塑料薄膜都会污染土地;而且只要是大棚覆盖,大都是高耗水、高化肥、高农药、高除草剂,这已经造成华北平原地下水过量开采超过80%,再加上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地表土壤板结,沙化将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说20世纪沙尘暴来源于蒙古高原,那么,21世纪很可能来源于华北平原。曾经有人说过,一只蝴蝶在亚马逊森林振动翅膀,就会引起太平洋的风暴。将来也许一个小孩在华北平原跺跺脚,就会引起北京的沙尘暴。
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
我近年来坚持强调的所谓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已经完成了初步试验。
除了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有机物还田之外,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们去年在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老师帮助下,在河北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里已经成功地建立了第一组农村生态建筑群。就是不用诸如钢筋、水泥等现代建材,尽可能全部采用当地的可回收建材,要用草土墙与木框架。开始让农民一起来搞生态建筑的时候,他们大多数并不理解,有的农民说:草土墙不是旧社会吗?现在建起房屋后,外表看上去很像别墅。在这些生态建筑之中,还有能容纳300人的礼堂是半地下结构的,冬暖夏凉;而建筑成本中材料费只有3万多元,加上人工费也不过5万元;生态民宅的原材料成本只有2万元,加上人工费才4万多元。
直接成本低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建筑不会像我们大家推崇的现代城市化那样造成40%的垃圾源于建筑废料。
去年搞示范,今年很多农民已经自费兴建这种生态农宅了。我们不仅搞生态建筑来推行环保农村的理念,也搞生态农业来具体贯彻科学发展观。
如果以小农户经济为基础开展生态农业,可以三位一体,“猪沼果”,或“猪沼菜”;可如果以合作社为基础,就可以搞六位一体一以生态厕所和沼气池为中心,加上温室养猪、温室蔬菜,再加上鱼塘和果园。人畜的排泄物全部进入沼气池,可以做到100%循环利用。搞了生态农业就没有废弃物,达到百分之百的循环经济和有效经济。
我们经过三年试验――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就基本恢复了农村小范围的生态系统。
以上实践证明,这种新农村建设试验如果得到推广,就可以成为在农村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工作。而不能推广的根本原因,也许在于某些政府部门与产业资本的利益关系过于紧密。
今年,为了试验有效经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志愿者们已经开始筹备组建绿色合作联盟,郑州的花园街道也开始从帮助兰考农民卖健康大米,进一步与南马庄村形成了城乡社区结对互动。在“购米包地”的工作基础之上我们发动城市居民组建消费者合作社,帮助农民生产合作社与市民消费合作社直接谈判,让农民能够以合理价格销售健康食品。
如同我们三年前开始新农村建设试验一样,相信再有三年,通过城乡良性互动来形成有效经济的试验也会产生初步的经验。
【关键词】农村发展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主要是以农村中的经济为主,在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作为补充,农村经济中农村属于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象和推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战略型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时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即合理的利用好农村资源和环境,实现农村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自然因素
我国属于多山国家,因此能够开发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虽然我国的耕地面积占有量是世界耕地面积的10%,但是我国同时也具备了最多的人口数量,因此如果按照人口来进行计算,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当贫乏,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天气变化严峻,不断地发生干旱、洪涝、风沙等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都造成了很多不便,影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村的位置比较偏远,所以信息比较闭塞,很那吸引外商来农村投资,由于发展空间有限、投资环境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社会因素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对于很多行业的渗透还是不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比较弱,农业中科技含量比较低,资源消耗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同时农业的科学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同样影响了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属于原料性,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的价格效益又不高,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资源。农村的种植方式目前还存在半机械化或者是非机械化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大多数是以消耗水量为代价天然灌溉。土地属于农村的资源基础,也是生存以来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自动1957年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在不停地减少,一部分原因是土壤沙漠化,另一部分是如让盐碱化,水利工程建设不配套,导致灌溉技术落后,大量的盐碱和次盐碱更低出现。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垃圾排放合格工业垃圾排放,导致周围环境受到污染,也是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属于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着力于我国的基本发展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把社会可承受程度和农村改革发展力度相结合,实现农村的经济改革,通过协调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运用系统管理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坚持改进策略方针,让我国的经济能够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上,让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长期协调统一,实现农村财务和村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实行农科教相结合
加强农村科学教育力度,加强农村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性使用。农村要加大科研力度,下大力气抓好低污染、无公害的农业先进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提升农村的技术含有量,{整农业科研专业机构的合理发展,在农业科研专业机构开发利用实用性技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长远规划,加快技术开发研究的速度。农村需要进行科技教育体制创新,为农村发展培养更多技术创新人才,能够充分地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不损害后代人能够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条件下,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求,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社会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的重要策略方针。科教兴国的策略核心内容指的就是人的素质和知识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村科学教育和卫生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起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科技、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农村公共卫生体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整体素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生产资源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处理好农村资源使用、开发和保护的工作环节。进行生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需要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上来制定好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机制的制定目标首先是为了能够提升生产资源认识,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法规能够落实到农村可持续发展中,把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强化农村中的各种资源管理,建立起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机构,强化管理职能,通过社会性的总体宏观调控手段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属于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国家的正确方针指导和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祈祷我们的农村经济能够早日走出发展困境,达到真正的繁荣富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洪英.当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视界,2012,(25).
[2]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3).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5-1
现今,我国农村经济正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地向前进着,以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为主,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中国的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些变化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存在农业资源浪费现象,土地流失严重
由于有些地区人类活动的无计划性、不科学性,过度的开垦农田。人为的破坏植被,自然环境严重遭到破坏,土地水土流失严重。还有些地区征用大量农村土地用于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毁坏大量农田。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使一部分耕地被搁置抛荒,造成土地资源被浪费。
1.2 农业经济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我国农业发展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还存在农业经济结构不太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农民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的经济需求变化,经济作物的种植存在跟风现象,造成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均衡。
1.3 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均占有的耕地较少
我国农村人口比较多,占总人口比重的80%左右,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劳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率比较低,它在农业增产的应用中所占的比重只有40%,这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发达,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有限,农民的文化程度有待于提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耕地的面积却不是最多的,能供人类生产的土地面积就更少了,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及全球人均的7%。用少量的土地来供养大量的人口,给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改变旧的理念,树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观
要想完成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农业的转变,需要从改变旧的观念开始。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传统保守观念深入人心,这些观念严重的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使农民改变这些落后的观念,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顺利的开展。要改变传统的农业资源无限的观念,认识到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还要充分的利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改变传统的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生育观念,积极的支持和落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农民逐步地接受新的生育观;改变传统粗放经营模式,树立可持续的农业经营模式。根据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转变我国农业产业和经济增长方式。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当地的主导产业,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经营一体化,形成一个产业链条。树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内化科学的自然观,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
2.2 处理好农业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农业资源与人口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要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改变以往农业生产活动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现状,使农业资源与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活动的开展首先要保护和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合理的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构建一个生态、循环的农业经济模式。
2.3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扩大科技在农业中的使用范围
政府要把农业经济的发展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的创新农业工具,研究开发新的粮食品种,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将科技成果合理的运用到农业的发展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新的科技成果,不仅能够有效的利用已有资源,还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4 不断开创新的管理机制
合理科学的发展机制,不仅能够起到规范参与农业经营主体活动的作用,而且还能使农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认为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农业资源保护、更新和合理利用机制,确保农业资源能够满足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建立全面控制环境的机制,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对土地的总体规划、总体利用,强化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
3 结语
我国农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全面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玉婕.探讨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1,(02).
[2] 李佳穗.农村法制问题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11,(06).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3-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2.1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2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3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3 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1.乡村旅游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根据国家的统计,我国的农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且逐年拉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旅游也有很多优点,例如,投资较少,回报周期短,非常适合农民对风险的担心心理和较弱的投资能力。同时,乡村旅游节约能源,污染较少,也保证农村经济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除了直接旅游收入外,带来更多的人流、资金流,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农业也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享受高雅文化,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培养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说,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构建
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经过细致严密的调查和科学规划,避免出现无序和盲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规划合理的旅游产品合理的旅游产品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旅游产品的规划必须符合自然环境规律,尊重本地居民文化,尽可能保存环境原味性和民俗的原始性,防止出现向游客兜售低俗娱乐服务的活动。除此之外,应该从内容、形式和质量上等多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构建特点鲜明的乡土气息和乡村意境,烘托淳朴的民俗文化和遗址,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建立乡村专题系列等活动。
2.扩展投资渠道和投资力度
资金是发展旅游业的瓶颈,目前,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扶持,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对于正在发展中和全面改革的农村来说,其可用的乡村旅游资金很少。对于这种情况,必须以企业投资为主导,辅助以银行贷款的资金投入方式,并应用社会集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投资手段,构建完善的资金机制。
3.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对于旅游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指目前和未来的基础和旅游设施建设都要以自然能够承载为前提,即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满足可再生的要求,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并充分意识到当地居民能够享受到的旅游利益。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保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结论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前言
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会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由于农民的收入渠道有所拓宽,其收入也显著提高,相比之下种粮的收益率便处于劣势。因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更多的务农人员选择非农业行业或将种粮作为副业。
1.2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的充足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且我国农业水资源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下,农业灌溉过程中的蒸发渗透严重,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生态环境的恶化阻遏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要素的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石。
1.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
近些年来国家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由于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国粮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渗透而不断被削弱。由于市场调节能力滞后,农业产品内部结构的波动加重了农业市场的不稳定性,调控的难度系数继续增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 新农村条件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同时要因地制宜,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地区农业特色。把农业和市场经济紧密集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集约型农业。
2.2 加强农业资源的统筹利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完结时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恣意排放,例如每年水稻收成后堆在田里的秸秆就会被燃烧,这样严重恶化了空气质量,造成了雾霾天气,使得周边城市能见度极低,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实行资源的循环、统筹利用。
2.3 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利用
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可以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提高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提高。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经济管理中的效率问题。探索农业高产新途径,重点是如何控制农作物基本生物变化过程,提高其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
2.4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综合管理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也略显不足。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国家对农业的综合管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向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农业基础教育方面倾斜,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2.5 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_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3 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1 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
3.2 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使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3 有利于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3.4 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由于我国是一个的农业大国,首先,如何通过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订出一套有效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其次,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如果我国能够成功地开创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或保障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路于来,则对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农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