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学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际学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被引频次 论文

[分类号] G250

1 引言

1.1 从基础理论说起

基础理论是任何一门学科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遇到和讨论的问题,图书馆学亦是如此。在我国图书馆学界,无论是上世纪20年代初图书馆学作为舶来品被引入我国时所承袭的美国图书馆学的经验实用主义作风,还是近20年来不绝于耳的对于理论研究的抨击声,都不能掩盖基础理论研究的光芒,更无法抹煞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图书馆整体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无论我们正视与否,基础理论始终是伴随图书馆学研究左右的。

根据《辞海》的解释,“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理论”则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349。“基础理论(basic theory)”就是支撑和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的概念、原理体系。参照这一阐释,我们可以理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涵义。黄宗忠曾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再探讨》一文中定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就是图书馆学概念、原理的体系,是图书馆学的起点与根本,是图书馆学领域中的主体思想、宏观理论,是人们在图书馆的长期实践中对所观察到的图书馆现象、过程与外部关系所做出的基本的系统的解释,是历代人们对图书馆实践经验的概括,是图书馆知识的系统性结论,是图书馆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这一表述显得较为冗长,我们可以简练地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理解为支撑和决定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的概念和原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从人们对图书馆本质的主观认识抽象而来的概念和从观察实践过程中归纳、概括得出的原理构成的,是主观与客观在哲学层次上的高度统一。

1.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范畴的界定

由于图书馆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就科学研究本身而言,往往也囿于时代和观念的限制,每当有所突破时,伴随而来的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即便是像经济学那样成熟的学科也不例外,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并非一成不变。恰恰相反,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这种变化更多是集中体现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上的,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虽然时有变化,但其核心还是可以探知一二的。

我国图书馆学界对于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于图书馆定义问题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和专著的不断问世大大推进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在图书馆学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教科书主要有:《图书馆学概论(修订版)》(吴慰慈、董焱,2002)、《图书馆学基础》(吴慰慈,2004)、《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徐引篪、霍国庆,1999)、《图书馆学基础教程》(王子舟,2003)、《图书馆学导论》(于良芝,2003)。从这些教材的编排体系内容来看,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最为集中的是图书馆学基本概念、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以及图书馆学发展趋势这六大方面。其次,从比较早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著作中,如《图书馆学概论》(吴慰慈、邵巍,1985)、《图书馆学导论》(黄宗忠,1985)、《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倪波、苟昌荣,1986)、《图书馆学原理》(宓浩,1988)、《图书馆学引论》(金恩晖,1988)、《宏观图书馆学》(陈源蒸,1989)、《现代图书馆学教程》(郭星寿,1992)等,也可以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

但是应当注意到近20年来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给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带来的变革。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操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人们的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被极大地激发。特别是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重建。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制度、图书馆延伸服务等新名词被引入或提出,一方面扩充了原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为基础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研究的重心。所以,在研究新世纪10年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时,不仅要重视研究范畴内那些对传统基础理论问题的新讨论,更要注重范畴内新问题的阐释。

1.3 关于高被引论文的选择

现代科技革命无疑加快了人们的步伐,科学研究也不例外,从每年在呈几何速度增长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就可以看出。如何发掘和梳理这些学术结晶并体现其价值成为了问题。当然,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如综述、索引、目录、汇编等。但笔者认为,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尝试,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和写作方法:已经发表了的学术论文就成为了一种固态的历史沉淀,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选取新世纪10年来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点,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篇论文,加以深入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凸显其中要点,还可以提纲挈领地勾勒出研究的整体脉络和发展态势。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其被引频次往往也相对较高,具有一定时效范围内的高影响力。笔者主要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近10年基础理论领域的发展动态,在客观上以CNKI学术文献总库为基础,对前文中在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范畴进行界定时提炼出的关键词短语进行检索,选择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在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后遴选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予以论述。

2 1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高频被引论文述要

继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低谷及90年代的重振以来,在进入新世纪后的这10年间,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艰难重建的同时走上了一条呼唤权利时代和人文关怀的道路。按照研究内容及特点可以将10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高被引论文,管中窥豹,回顾总结10年的发展历程。

2.1 2000―2003年:传统研究推陈出新,自由人文精神萌动

这一阶段被引频次较高的两篇论文是2000年初王子舟先后发表的《知识集合初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索》和《知识集合再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阐释》,分别为88次和40次。这两篇文章吹响了新世纪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探讨的号角,“知识集合论”由此诞生。文章认为人的知识主要来自客观知识世界,知识集合是把客观知识按一定原则

有序组合起来的集成体,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所以图书馆的实质就是知识集合。知识集合的观点蕴含着很强的哲学思辨,体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张广钦的《试论图书馆的哲学内涵》(被引24次)一文,从“图书馆哲学的定位、图书馆哲学内涵的层次、图书馆哲学与其相关问题的关系、研究图书馆哲学的意义4个角度和层次对图书馆哲学进行了分析。文中作者认为“图书馆哲学的‘哲学’,不是狭义的哲学,而是一种理论,一种知识体系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应用的表述”;“图书馆哲学可以分为3个层次,低层次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中层次为建立在低层次基础上的更深一步的研究;高层次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即目前尚未全面展开的图书馆学专门哲学研究。”同时还指出研究图书馆学哲学的两点意义:理论研究的缺失和学科发展的要求。这些观点新颖独到,值得深入思索和探讨。黄宗忠的《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被引22次)一文认为:“图书馆学体系就是图书馆学内容分类、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图书馆学各个门类、分支学科、低层次学科、知识单元、知识元素构成的整体,是理论(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有机结合。黄宗忠通过对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建立的图书馆学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厘清了现代图书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在随后的《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下)》中,他又探讨了重构图书馆学体系的必要性、依据与原则,并重构图书馆学体系――由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两个门类组成的新图书馆学体系。该体系的建立表明黄宗忠摒弃了他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所构建的三分法体系,而将技术图书馆学纳入到应用图书馆学分支中。这一调整使体系更加符合逻辑,也体现出作者大胆创新的意识。但该文并没有对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有所缺憾。

范并思在《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被引33次)一文中,提出公共图书馆研究虽然始终是图书馆学的研究焦点,但在我国研究得还远远不够。通过深入探究,他指出这是由于图书馆学的基础薄弱和公共图书馆研究人才欠缺而引起的,因此呼吁图书馆界应在新时期加强开展相关问题研究。这篇文章列举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事实,对此后公共图书馆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文章中对如何加强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只作了宏观层面的探讨,并没有深入分析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蒋永福2001年发表的《人文图书馆学论纲》一文被引高达95次,文章将图书馆学置于新的研究视角之下,从宏观上将图书馆学理论分为“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两大系别,指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缺乏人性关怀。“人文图书馆学”赋予了图书馆更多的人性关怀与和谐氛围,在越来越重视人本位的时代,两大系别只有平衡发展,才能体现图书馆的完整性,因此“加强人文图书馆学的研究”这一观点是与时俱进又切合实际的。2002年初,李国新发表《对“图书馆自由”的理论思考》(被引81次)一文,对他本人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图书馆自由”概念进行了又一次审视和阐释。作者认为“起源于西方的‘图书馆自由’的核心精神,就图书馆来说,是强调收集和提供资料的自由;对利用者来说,是强调从图书馆获得资料和信息的自由”。图书馆自由’观念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权理论中的‘思想自由’的原则”。…自由’总是与对自由的限制相伴而行”。可以看出,作者关于“图书馆自由”的观点有着一套完善的理论支撑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因此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也大概是此观点一出就得到了较广泛的关注和赞同,并随即成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的原因所在。

2.2 2004―2007年:探讨研究对象,倡导职业精神

熊伟在《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导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重建》一文中提出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广义本体论研究可能是传统图书馆学向当代图书馆学体系转换的一种解决方案。以广义本体论为基础,可以构建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进而可以揭示当代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结构。作者这种以广义本体论的大视野来观察图书馆本质的方法新颖大胆,颇具挑战性。柯平、王平在《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被引37次)一文中,将知识资源作为图书馆学的学科基点探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认为这一体系表现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三层结构:第一层是理论研究溯源,第二层是基点、原理和哲学,第三层才是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知识资源论的观点同样是从知识角度研究图书馆学,并沿着知识论一知识基础论一知识社会论一知识交流论一知识组织论一知识集合论一知识管理论这一脉络演化形成的,是在演化过程中对其他观点分析优劣、吸取精华得出的。2007年初,马恒通在《知识传播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新探》一文中以知识传播为基础,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馆藏知识传播这一观点。作者以这一观点为核心,分析了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阐述了“知识传播论”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指出了未来图书馆学的研究方向。观点一出,就如同前些年作者提出“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等观点时一样,遭到了同行的质疑和反驳。从某种程度上说,“馆藏知识传播论”只是在“知识说”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微观层面的考察,理论体系缺乏严密性,并未准确地揭示图书馆活动的本质,所以不可能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终结。

随着图书馆学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图书馆精神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图书馆精神的一贯倡导者,范并思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一文被引频次最高,达229次。文章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历史演变谈起,总结了公共图书馆基本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提出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内涵、所面临的挑战和时代意义,着重指出公共图书馆精神在我国当前已经成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我国公共图书馆界须补上公共图书馆精神这一课,与国际流行的理念接轨,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保障社会信息公平的机构。程焕文、周旭毓的《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被引123次)一文,系统论述了“图书馆的重要价值、体系结构及其作用,图书馆事业精神与图书馆职业道德精神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了如何继承和弘扬图书馆精神。在图书馆的发展已经开始从技术主导阶段上升到人本主导阶段的环境下,对图书馆精神的重视和倡导势在必行。2005年,于良芝发表《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被引96次),畅谈图书馆职业精神和核心能力。在此之前,图书馆职业精神这一理念最早见诸于作者在200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但未有独立发表的论文对其进行表述。图书馆职业精神所包括的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个人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等内容在信息时代虽然受到了一些挑战,但当今的图书馆人需要用勇气和智慧来维护这种职业

精神,促进职业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李超平的《建立什么样的图书馆职业精神》(被引65次)一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即“以图书馆职业为从业的价值标准,在理解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使命的基础上获得对职业的认同感,以崇尚科学的精神来理解图书馆职业的责任意识,用职业道德规范来实践图书馆职业精神。较之发达国家,我们的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确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职业精神并非仅仅停留在以往所宣传的“爱岗敬业”层面,而应该是以公众利益为基准的专业的、完备的职业精神体系。

2.3 2008年以来:主动反思热点,积极创新理论

在图书馆权利的讨论和研究经过热议阶段进入沉淀和反思阶段后,蒋永福在《论图书馆员伦理――基于责任伦理和为他责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针对图书馆员个体的“图书馆员伦理”问题。虽然图书馆员伦理这一提法早已出现在理论界,但将其与图书馆权利看作“一体二维”的关系来讨论却尚属首次。文章认为两者都是图书馆对社会的一种“誓约”,只不过图书馆员伦理是图书馆员对个人职责和行为准则的宣明,图书馆权利是图书馆行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宣明,前者表现为个体责任,后者表现为集体责任。目前我们正处于重视人文和强调个人权利的时代,所以二者的研究不应偏废。2010年3月,程焕文发表《图书馆权利的界定》一文,针对目前图书馆界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对“图书馆权利”的定义,即民众权利论、图书馆员权力论、公民与图书馆权利论,在对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法案》内容、美国图书馆协会智识自由办公室的使命和有关智识自由的定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将图书馆权利界定为民众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平等权利。作者从多角度论证和阐释,观点颇有说服力。

2008年,吴慰慈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走向》一文中适时地指出了目前及今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四个走向,即拓展研究范畴,探寻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促进理论与技术融合,调整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这些对走向的分析概括是建立在作者长期的理论研究和调研基础之上的,清晰而准确,为处于调整变革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叶鹰的《书理学论纲》一文,是继作者2005年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分析表述及其逻辑结构》一文中提出以“一个轴心、三条原则、五种模型”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分析内核观点之后在“一个轴心、三条原则”问题上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将“一个轴心、三条原则”倒置为前提或公理,构成理论内核,用抽象分析方法建构出图书馆系统的基础理论并称之为书理学。书理学将图书馆研究内容分解为书的研究、人的研究和用的研究三部分,既有图书馆学的分析性基础理论,也有理解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结构的R范式、H范式和s范式,前后呼应,自成一体。这种较抽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秉承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在观点的表述和提炼上都力求体现一种凝练的逻辑表达。虽然许多人并不同意甚至不能读懂叶鹰的这种抽象论点,但正如蒋永福所说,我们应当给这种新尝试、新思路以“茁壮成长”的宽容氛围,这种尝试和思路在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是完全正确和值得提倡的,这种从不同角度的探索也有助于拓展我们的学术思索范畴和视野。

3 特点和结论

以上论述虽然有限,但从中可以大致看出新世纪1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及态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整体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征从以前的广布式研究转为现今阶段性较强的热点式研究,且研究的主体从实体图书馆扩大到了抽象意义的图书馆及图书馆所涉及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图书馆自由、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职业精神问题的研究较为集中,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大多涉及这些主题。

围绕研究对象展开的讨论仍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在其界定上出现了多家争鸣的情况,但观点主要是从知识角度研究图书馆的“知识系”。

第2篇

果树育苗的主要工作是为果树栽培提供一定数量、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与自然条件的早产、丰产、稳产、优质的果树幼苗。由于苗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果树种植的成活率、果树寿命、树势强弱以及果树今后的产量。因此,对于果树栽培,必须强化果树苗圃的管理,将优质良种的苗木培育作为重点,采用优良品种和优质果苗,通过科学的采种育苗手段,提高苗木质量,确保今后果树种植的产量与质量。

2苗圃地的科学规划建设

2.1苗圃地的选择

果树育苗的苗圃地应尽可能地选择在需用苗木地区的中心或附近,进而减少苗木运输费用和运输途中造成的苗木损坏,并确保苗圃的土壤和气侯等环境条件应该与苗木使用地基本相同,以尽可能地提高苗木定植成活率,确保果树苗木能够生长发育良好,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够得到体现。苗圃地的土壤应该最好为土质肥沃、通气性良好的土壤,土壤深度以40cm为宜,对于粘土和砂地必须将其改良成为疏松肥沃、适合苗木生长的土壤理化特性,同时根据果实苗木种类适当调整苗圃地土壤的酸碱度,使其符合苗木生长发育的要求。

2.2苗圃地的规划

苗圃地的作业区主要是分为母本园和繁殖圃,其中母本园主要是为繁殖苗木提供优质砧木和良种接穗、插穗,规划的规模应当根据苗木生产的数量进行设计,并注意确保位置适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保护。对于繁殖圃则主要是作为培育苗木的生产区,应该按照果树苗木的繁育方法将其分为实生苗区、自根苗区、嫁接苗区、砧木苗区进行规划建设。

2.3苗圃地的整地施肥

在苗圃地的整地上,首先应该在苗圃地平整作业区时彻底清除杂草,以免幼苗消耗营养,并减少病虫。同时按照30~40cm厚度对土壤进行翻耕,并根据土壤理性特点结合深翻分层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草木灰、过磷酸钙等对土壤进行改良。在播种或移苗以前,还应该采用硫酸亚铁、呋喃丹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灭虫。之后浅施圃地,碎土整平,按照土层厚度、雨水情况作畦。

3育苗技术之实生苗的培育

3.1种子的准备

实生苗培育应该采集品种纯正、无病虫害,且充分成熟的种子,重点选择丰产、稳产、质优的母株,采集处于成熟期的种子,并将其通风、冷凉、干燥处贮藏。之后按照不同果实苗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层积处理,确保种子的后熟,进行浸种催芽。在层积处理后或播种前应采用目测法、过氧化氢法、染色法、发芽试验等方法鉴定种子的生活力。

3.2播种

播种时期应根据不同果树苗木的特性确定,一般秋播在11月上旬~12月下旬,春播在2月下旬~3月上旬,对于播种量应该根据种子纯净度颗粒大小、发芽率高低、发芽势强弱、播种方式及要求单位出苗数等确定。播种方式小粒种子多用撒播,大粒种子例如桃、杏、核桃等多用点播种,此外也可以采用行距开沟的条播方式。播种深度应该按照种子最大直径的1~5倍控制,播种后按照果实苗木种类确定是否覆土。

3.3播后管理

播种后,应及时浇水确保表土经常湿润,同时在种子拱土时应及时去掉覆盖物,幼苗成活后中耕除草,对于用作砧木苗应当在苗木达到一定高度后除去分枝,确保嫁接部位光滑。

4育苗技术之嫁接苗培育

4.1接穗的采集

对于接穗应该根据果树苗木品种区域化要求,在品质纯正、生长健壮、高产稳产、无病虫害的母本上采集生长充实、芽眼饱满的一年生或当年生枝作为接穗。采集的时间尽量在高湿季节早晚采集,同时及时取出顶端不充实部分和叶片,并置于保温、保湿和通风环境下保存。

4.2嫁接嫁接方法

主要有枝接、芽接和靠接,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嫁接方式就是枝接、芽接。采用芽接的优点在于接合部位牢固,成活率高,嫁接步骤为削取芽片,切割砧木,取下芽片插入砧木接口和绑缚。枝接的优点在于发芽早,生长旺盛,能够当年成苗,主要适用于较粗的砧木,嫁接方法则又可以分为插皮接、劈接、腹接、切接、根接等,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选择。

4.3嫁接后的管理

在完成嫁接2周后应及时检查成活,对于芽接在次年春季萌芽前应及时解膜,芽接苗、腹接苗在接芽成活后、萌芽前应及时进行剪砧,并适时除萌摘心,以便于摘心促进分枝。此外,还应该根据不同果实苗木的特点设立支柱,做好施肥、防虫害、中耕除草等管理维护。

5育苗技术之自根苗的培育

5.1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母树上剪取枝条或根,插于土壤中促使其生根或萌芽成苗的技术,主要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根插法等几种方法。硬枝扦插主要是采用木质化、成熟的一年生枝条扦插繁,需要注意的是,在扦插前需采用高锰酸钾等药品对插床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嫩枝扦插主要是采用尚未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的新梢扦插,重点确保空气和土壤湿度等条件适当。根插法主要用于枝插不易成活的果树苗木,重点确保根插的粗度、长度、端口剪切适当。

5.2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是指在与母体不分离的状态下把枝条埋在土壤中生根成为新植株的繁殖方法,对于扦插不易生根的果树种类非常适用。压条繁殖有地面压条和空中压条2种方式,其中地面压条中对于根颈部发枝力强的果树一般采用直立压条,对于根颈部发枝力弱的则采用曲枝压条方式。

5.3分株繁殖

法分株繁殖法主要是利用果树母株的根或匍匐茎,在其生根后将其分离栽植的培育方法,主要有根蘖分株法、吸芽分株法、匍匐茎分株法、根状茎分株法等几种方法,主要用于如石榴、枣、山楂、李、樱桃、香蕉、菠萝等果树苗木的培育。

6育苗技术之苗木出圃

6.1苗木的掘取

苗木的掘苗时期应该按照果树种类、气候条件确定,落叶果树一般在休眠期掘取,常绿果树苗木一般在新梢停止生长并充分成熟后掘取。掘苗时应注意确保土壤疏松,掘苗的深度大致在30cm,重点注意确保苗木根系、枝条、芽等不受损伤,掘苗以后应该将主根、侧根的伤口剪成斜面,并及时疏除过密的纤细枝、病虫枝,解膜补剪砧木。

6.2苗木的分级、检疫和消毒

对于病虫害严重、损伤较大、无根或嫁接口破裂的苗木应予以废弃,同时根据不同苗木的树种、品种、繁殖方法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将苗木分级,并按照国家植物检疫相关规定对苗木进行检疫检验,重点控制苗木的病虫害问题。之后采用石硫合剂喷洒或浸苗或者是波尔多液浸苗进行消毒处理。

6.3苗木的包装和运输

对于果树苗木,应该先蘸泥浆后采用稻草、草帘、草袋和蒲包等对其进行包装,在运输过程中注意直立放置,避免日晒、雨淋,同时轻拿轻放以免出现机械损伤,如果苗木不能出圃外运,必须在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区域进行假植。

7结语

第3篇

1.重视问题解决

开发智能是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近10多年来,国际上研究并推广的主要成果之一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育中,问题是学生面对一项任务时才出现的,这项任务通常是由教师或教科书布置的,而且往往没有给问题规定解决方法。当学生在问题中找出一个适当的“模式”时,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此后很快跨出了美国国界,被英国、日本等国引进。美国数学课程把“解决问题的数学”作为第一项标准,认为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是全部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所有数学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标准强调,在鼓励和支持解决问题的课堂中,要进行广泛而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探讨。学生应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探讨,应学会用几种方式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他们应该像评价问题答案那样,学会评价解决问题的过摸。当儿童通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应遇到较多的完全不同类型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现实世界和数学内容本身。

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发达国家数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最近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十分重视将数学活动全部纳入“问题解决”的视野。德国在数学的跨学科目标中,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列为五大目标之一,并指出:“促进这两种能力的首要条件是安排以解决问题为方向的教学。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最佳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和推测答案。”

2.强调数学应用

强调数学应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他们的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就将数学知识和应用相结合,作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各年龄阶段安排了相关的内容,如钱币的兑换和计算,价格和购物计算,各种购物方案的确定和评估,时间和行车时刻表的使用,长度、面积、体积、容量与重量的估计和测定,旅游中的问题,居室与建筑问题,出版印刷中的问题,说话频率的测算等。

3.促进数学交流

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之二,就是作为交流的数学,认为:如果学生想要进行数学交流,并且经常地应用数学,就可以把数学作为一种语言。数学交流即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多用游戏的方式)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可以帮助儿童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描述、交流、倾听、书写和阅读是交流的技能,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构建知识,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且澄清自己的思维。当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他们的想法时,教师就推进了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的交流过程,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特别重视创设情景,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去动手、去讲、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表达。因而课堂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小组活动和大组交流。

4.加强数学思想方法

当前和21世纪很少会有人用那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解决问题。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以便为将来能够解决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矗这也是一直将发展数学思维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的原因。

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从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出发,在学习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逐步形成对提高人的数学素养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比较、分类、类比、对应、排列、代换、组合、取样分析、尝试、估测、模型化、推理等。

第4篇

1、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2、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只有通过数学阅读,通过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3、阅读是一种学习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段,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数学阅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听讲效益。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如果有效地指导孩子进行阅读数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要求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其中的数学问题,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4、数学阅读有助于进行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要想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5、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的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实施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1、让学生从“看”中学

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刚入学的孩子还不会主动阅读并且识字量很少,所以,阅读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个星期我都安排一节数学阅读课,来交流他们阅读所得,巩固阅读成果。从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有一次,阅读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我引导孩子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孩子们表达很踊跃。有的说“:我觉得陈景润爷爷真是伟大,这么大的难题都被他解决了,我要向他学习。”这是多么远大的志向啊!也许这个小朋友在下课之后就把他的想法忘得一干二净,但谁又能否认数学家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播种了呢?有的说:“陈景润爷爷真聪明,是不是从小就爱学习呢?”经过老师的肯定,小朋友就更懂得了天才出自于勤奋的道理。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们中国人真聪明啊!”看来数学阅读培养的不仅是数学阅读能力,还有民族自豪感。我趁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写到数学写话本上,记录下他们思维的点滴。每到数学阅读课的时候,就拿出来读一读,比一比。被展示到的小朋友别提有多自豪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2、让学生在“独立”中学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教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比如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我给数学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3、让学生从“做”中学

数学阅读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也可以让学生去做一做。这一招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孩子,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已经阅读过内容的一种反馈和消化,会做了,自然也就读懂了。比如,在教学完《认识时分》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做钟表活动,用彩色硬纸、针线、剪刀及胶水等材料,做出有自己个性的钟表。当时,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灵巧的小手做出的钟表,连我这个做老师的都赞叹不已。有的孩子做了一个大大的弥勒佛,耳朵就是钟表;有好几个孩子剪了花朵形状的钟面,颜色搭配很清新,大格小格也画得比较确切;还有的孩子,做的是立体的动物钟表。做完后,我请了学校里其他老师组成评委团来到班里,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点评、颁奖,孩子们别提多带劲了,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课后,许多孩子都愿意拿着自己制作的钟表,和同学一起拨一拨,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对数学阅读的兴趣。通过学生制作的钟表我发现,有些学生的阅读比较到位,能准确把握钟表的构造,而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马虎,自然制作的钟面也就不太完整,通过这些反馈我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的问题,并加以指导和纠正。

4、让学生从“思”中学

别人都说小孩小,我却认为孩子是人小心不小。的确,大千世界,不只是呈现给成人看,许多时候孩子看到的、想到的并不比我们成人逊色。基于这点想法,我坚持让我们班每个孩子进行数学写话,让每个孩子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当时一年级的新生不会写字,我就请家长帮忙,每天由我根据课堂或课外阅读的知识,定一个主题,孩子回家口述他们从生活中找到的相关有趣的数学知识或现象,家长,我每天批阅。当然在这当中也碰到不少困难,比如,一开始有些孩子想法少,每天只有一句两句;农村里的家长常常有许多农活要忙,抽不出时间;一小部分孩子是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的,不能给孩子进行指导;个别家长对此也有点埋怨,说是给他们添乱。我就从评价孩子入手,不仅要评孩子,还要评家长,注意和家长沟通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情况渐渐步入正轨。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并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在评价上就用了些小小的策略。比如,以星级的形式批改孩子作业,根据作业质量依次画5颗星、4颗星、3颗星等,作业批改中加了些鼓励性的评语。如“,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这么多长方体,真棒!”“你有一双敏锐的数学眼”“你是未来伟大的数学家!”等。也有对家长说的,如“谢谢您的配合”“您的配合让您的孩子更棒了!“”您的孩子潜力很大!”等。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进步使我惊叹。

5、让学生在“趣”中学

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断地比划“一米”和“一厘米”具体有多长,应该说大部分子还是对这两个单位具有很好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这两单位之间的不同,很好地应用。可是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提不起劲,总是一种形式过于单,孩子们也觉得很无趣,开始比划时还是兴致勃勃的,可是到后来就是敷衍了。还有几个孩子就在那把手瞎伸,或者干脆不听老师的要求自己玩自己的。所以有个别孩子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好地分清这两个概念。于是我想到了“读”,想到了孩子们动听的声音。我不是像往常一样让他们读题目,而是读“米”和“厘米”这两个词。“一米”比较长,我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一厘米”比较短,我就让他们读音拖短点。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俨然,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但是孩子们真的很开心,我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也觉得是一种享受。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试一下以“趣”引读,“趣”就是“趣味性”,教师要想办法让读具有一点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愿意读,不由自主地利用读掌握数学知识。

第5篇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成长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面对这样的差异,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根据不同的学生数学水平,分层次设计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完成中获得自信和得成功的喜悦。针对学生的能力层次,将作业的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A、B、C。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A,中等的可选B,稍差可选C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是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堂与课外作业的设计的思考

2.1课堂作业的设计

2.1.1具有一定难度的A类题

这类题较难,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有的甚至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够找到答案。这样的题对学的探索、合作、交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思考题类似。

2.1.2中等的B类题

适中的题型既要保持一定的基础性,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飞发散。适用于大多数的学生,可以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前提下了解新知识,以便更快、更好的熟悉好掌握新知识。

2.1.3难度的C类题

练习一系列最简单、最基础的,并且还能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似的题型。适合学习数学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操作,有利于他们理解和巩固旧知识,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以便建立起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2.2对课后作业的思考

现在的数学课作业基本上都是一些书面的作业,形式十分的单一,最终的结果不是对就是错,没有多少创新,让学生比较烦。因此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有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学生学习了“克和千克”后,可以布置这么一道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菜市场买50克、100克、1千克、5千克的东西,在称东西时注意观察台秤上的指针和刻度,并让学生用手感觉一下这四样东西的重量。这样的数学课外作业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并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

3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开放学生的大脑

通过作业可以对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与批判性。但是传统的作业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应该设计“开放性作业”,通过开放性的作业队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通过“多种解法”、“多种答案”让学生积极的调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穿心思维。例如,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602班有55名同学,在一次联欢会中,班委会决定每人购买一个冰激凌,如单买每个3元,如批发,购买一箱(20个)可打九折,购买三箱及三箱以上打八五折,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物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物方案:第一种是单独购买,全班共付:3×55=165元;第二种是班级统一购买,买两箱再加15个,全班共付;3×90%×40+3×15=153元,钱少花12元;第三种是班级统一购买,买三箱,全班共付:3×85%×60=153元,冰激凌多买了5个,还少花12元。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发现后两种方法是比较实惠的,而且最后一种方法是最为合算的。如此开放性的作业,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

第6篇

新华社伦敦12月22日电(记者黄堃)英国一群小学生创造了一项科研“传奇”。他们对大黄蜂的觅食行为进行实验观察,并在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生物学通讯》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据称,这是国际学术刊物第一次正式发表主要由小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

皇家学会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久负盛名的科学组织,其主办的《生物学通讯》属于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学术刊物,而这篇小学生论文通过了该刊正常的同行评议审稿程序。孩子们在论文中发表了其研究结果:大黄蜂的确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模式的能力。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却为昆虫视觉辨识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这篇论文由来自英国德文郡布莱克沃顿小学的25名8岁至10岁的小学生完成,伦敦大学学院的博·洛托博士为他们提供了科学指导。博·洛托博士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一个观察大黄蜂认知能力的实验。他只是提供了实验工具并帮助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整个实验设计和数据获取都是由这些小学生完成的。

在孩子们看来,实验观察更像是他们与大黄蜂之间的一场游戏。洛托为他们提供了“游戏工具”——一个模拟花朵的有机玻璃面板。面板上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中有16个圆圈。这些圆圈可以改变颜色来模拟花朵,圆圈中间有凹槽,用于盛放模拟花蜜的糖水。

孩子们自己设置了游戏规则:当每个方阵周边为黄色而中间4个圆圈为蓝色,或周边为蓝色而中间为黄色时,中间4个圆圈中有糖水。大黄蜂很快就学会了判断这种模式,到中间“采蜜”成功的几率高达90%以上。

为了探索大黄蜂如何进行判断,孩子们还设计了对比实验。比如将中间4个圆圈改为绿色,而周边仍是黄色或蓝色。结果就整组大黄蜂而言,“采蜜”地点较为分散。说明在第一个试验中,它们不是简单地记住到中间采蜜,而是学会了判断蓝黄两种颜色的组合模式。

研究还显示,有的大黄蜂在颜色改变后仍然更多地到中间采蜜,说明它可能比较“聪明”,能够将原来的颜色模式推广到新的颜色。

美国纽约大学的劳伦斯·马洛尼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纳塔莉·亨普尔·伊瓦拉在《生物学通讯》配发的评论文章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因为以前研究人员只知道蜂类有很强的空间判断能力,本以为它们会按空间规律仍然到中间采蜜,而实际上大黄蜂还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的能力。

第7篇

【关 键 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欧几里德几何

一 引言

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在欧洲迅速产生,以1687年牛顿出版他的《的数学原理》为标志,近代科学革命到达,这本已是,然而,问题是:“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人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1)这一问题难倒了20 世纪的科学史学家和其他许多学者。由于该问题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90——1993)最初提出,后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作为近代科学革命之后,有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背景,又为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并列的科学家——杨振宁对这个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科技的未来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 燕南, yannan.cn )

二 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欧氏几何及其逻辑系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成篇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种种理由:中国早期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尽管曾促进过中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可是这些理论本质上的经验性和思辨性在后来却成为阻碍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是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的原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鼓励、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 燕南, yannan.cn )

杨振宁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和其中的某些自大有关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他们第一想解决人文问题,第二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2) 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也有人企图总体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他们也有人从事非常具体的问题”。 ( 燕南, yannan.cn )

从解决具体的、现象的问题入手,“希腊人发现正立方形只有5 个,这是非常美妙的画像,而这个画像如果没有准确的几何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个定理。后来有人说欧几里德所以写了欧几里德几何,就是因为要证明这个定理。这是西方思想方向的结晶。”

(3)

欧氏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为了鉴别皇冠的含金量,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在一次洗澡时,他感觉到身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由此悟出了解决皇冠问题的,同时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原理。

随着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力学原理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逻辑系统的诞生,这些为近代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逻辑及方法基础。

第8篇

去年召开的“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是纺织行业的一次产业发展与学术力量系统对接的直会,推出了1名学术大奖、8名学术带头人、15篇优秀论文,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继往开来,本届大会组委会仍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纺织专家和学者,跨行业,跨领域的科学家,深谙资本运作与电子商务的成功人士,以及来自海内外知名企业、贸易团体、商会的管理人士等共聚一堂,实现跨界思维共赢,合作集成创新的目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孙瑞哲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分别担任大会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席。

大会将围绕新型纤维材料、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及技术纺织品等热点,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额发学术大奖和学术带头人奖,为国内外高层次的纺织理论研究者、纺织科技工作者、纺织生产管理者和纺织技术产业化实施者的零距离接触提供互动空间。现诚挚地邀请您就相关内容投稿并参加此次会议。

一、论文征集范围

(1)纺织基础理论研究;(2)高仿真、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材料;(3)天然纤维的改性研究;(4)聚合物结构与分析;(5)聚合物的合成及在纺织工业的应用;(6)生物质纤维及其关联技术;(7)纤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8)新型纺纱方法及设备;(9)高性能、智能化的新型机织、针织。编织技术;(10)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11)节能节水型染色,印花技术;(12)纺织品的复合功能后整理;(13)纺织用酶的研发及应用;(14)化学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15)各类高功能技术纺织品(含军用);(16)技术纺织品非织遣、机织、针织和编制成型工艺;(17)技术纺织品复合加工技术;(18)技术纺织品长效功能性整理和多功能复合整理;(19)环保低碳纺织专用机械与器材。

二、论文提交细则

(1)会议只接受原创首发稿,文贵自负。

(2)论文可选用中文或英文书写,但参加“2012年中日纺织学术交流会”的交流论文只能用英文书写。论文的具体格式参见大会官方网站“会议征文”栏目。

(3)作者须在大会官方网站(.cn)在线注册后提交Word格式的论文,会议秘书处会在收到论文后的3个工作日内用电子邮件回复。如在1周内没有收到回复,请重新提交论文或与秘书处联系。

(4)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12年8月20日。

第9篇

在国家、区域及社会中,文化资产不仅是认同感符码,而且比以往更全面地嵌入全球消费当中。观光客参观自身及他处历史的方法主要有二:造访各式各样的实体遗迹,或参与各种形式遗留下来的仪式和行为。然而,文化资产的保护、保存、展示及管理之动机和措施,常与参观的游客有所区别,也和选择性地将历史包装成遗产的观光部门有所不同。此类差异反映出依附于文化资产上的不同价值观及用来筛选文化资产的不同价值体系。

在此背景下,本研讨会主要是检视文化资产的评价及保护过程中的张力和机会,并在较宽广的社会领域中,检视以发展为目标的文化资产使用方式。希望探索文化资产如何在转变及在流动的价值观中“运作”,并探索观光与游客形塑、嵌入、改变社会遗产价值的各种方法,如:

·观光的运作和身为游客,如何影响我们对文化资产的理解?

·我们对过去历史的价值观如何转变?

·在这实时、多重实体的时代以及多重文化的社会中,(应该)如何使游客和社会大众了解文化资产?

这类问题都影响文化资产的政策和政治活动,及国际观光业的动态。

本研讨会目的为提供跨越不同学术领域的关键对话,也征求各学术领域论文,如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史、建筑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历史学、遗产研究、景观研究、休闲研究、博物馆研究、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观光研究、都市与空间计划等。

我们欢迎所有探讨关于观光及文化资产关系的观点。任何与遗产相关的论文都是我们征稿的对象——世界遗产、自然遗产、人造及都市遗产、殖民遗产、宗教遗产、遗产景观、无形遗产、博物馆遗产、食物遗产等等。主题包括:

·了解游客的遗址体验——叙事、记忆与情感

·阐述并传达遗产的价值——包含复杂的观众

·藉有形及无形资产建立认同感——挑战传统

·以遗产为基础的再生计划——怀旧经济

·将过往历史作为观光消费的商品化过程——(反)传统再造

·冲突的遗产——权力、荣耀与取代

第10篇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

ThomsonScientific国家科学指标数据库2004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学论文在1999~2003年间篇均引文次数为1.03,同期国际数学论文篇均引文次数是1.3,这表明中国数学研究的影响力正在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相较于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最高的。

我们以美国《数学评论》(MR)光盘(1993-2005/05严为数据来源,用统计数据揭示国际数学论文的宏观产出结构。通过对《MR》收录中国学者发表数学论文每年的总量及其在63个分支上的分布统计,将中国数学论文的产出置于一个相对明晰的国际背景之下,借以观察中国数学的发展态势。此外,我们还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CMDDP为数据来源,统计了中国数学论文在63个分支领域的分布,并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数据库均采用国际同行认可的《数学主题分类表》(MSC),分别在国际、国内数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相当规模的用户群。

《MR》光盘收录发表在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的数学论文,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泛。1993~2004年共收录论文769680篇,其中有74988篇是由中国学者参与完成的,我们称之为中国论文。这里中国论文是指《MR》的论文作者中至少有一位作者是来自于中国(即《MR》光盘中所标注的“PRC”)。12年中,中国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数的9.74%。

《CMDD》收录中国国内出版的约300种数学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刊登的数学论文,此外,还收录了80种国外出版的专业期刊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并对那些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进行了特别标注。

2.1《MR》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二次文献的收录时差,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选取的是1993~2004年的文献数据,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MR》12年来收录的中国论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中国论文的增长速度要大于《MR》总论文数的增长速度。

2.2《MR》收录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为避免重复计数,在对63个数学分支进行统计时,均按第一分类号统计。按2000年《MSC》提出的修订方案,将1993~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图2显示了国际数学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

数学各分支占论文总产出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而相应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变化也是统计中着重揭示的问题。在实际统计中,跟踪热点变化主要是通过这63个数学分支的时间序列分析完成的。统计数据揭示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如下:1993〜2004年,国际数学或与数学相关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分支依次是:量子理论(81)、统计学(62)、计算机科学(68)、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论(0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系统论/控制(93)、常微分方程(34),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42.5%。

隹某些分支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如统计学领域的论文数量近3~4年增长较快,有取代量子力学成为现代数学最大板块的趋势。对统计学进一步按照次级主题分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论文产出主要集中在非参数推断(62G)方向(见图3)。

2.3《MR》〉收录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MR收录中国学者的数学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髙的前10个分支领域依次是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常微分方程(34)、系统论/控制(93),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统计学(62)、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随机过程(60)、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算子理论(47),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2.25%。

偏微分方程(35)是中国数学论文产出的最大分支,对偏微分方程的二级分类进行细分,结果见图5。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理方程及在其它领域的应用(35Q)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根据对35Q的下一级分类的追踪发现,关于KdV-like方程(35Q53)、NLS-like方程(35Q55)的论文有增加的趋势。

差分方程(39)、Fourier分析(42)、计算机科学(68)、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结合环和结合代数(16)、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等表现出下降趋势。

与《MR》收录数据的主题分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学均没有进入前5名,量子力学排到了第12位,且有下降趋势。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在《MR》中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10位,而中国数学论文中,常微分方程位居第3,计算机科学位居第11。

1993~2004年《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1993~2004年《CMDD》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93139篇。从这些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中可以看出,这63个数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这63个数学分支的论文产出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有些分支增长较快,如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有的变化不大,如几何学(51-52)。

通过对《CMDD》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数学文献的学科分布有如下特点: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数学分支依次是数值分析(6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常微分方程(34)、偏微分方程(35)、统计学(62)、系统论/控制(93)、计算机科学(68)、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6.0%。

一些分支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如数理逻辑与基础(03)、矩阵论(15)、实函数(26)、测度与积分(28)、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Fourier分析(42)、变分法与最优控制/最优化(49),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92)、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

參一些分支所占比重下降。如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统计学(62)、数值分析(65)等。

參在排名位于前10位的数学分支中,量子理论(81)在《MR》、PRC(《MR》的中国论文)和《CMDD》中所占比重有较大的差异,其余的9个分支尽管所占比重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进人分布的前10名,例如,计算机科学(68〉在《MR》数据组的排名是第3位,到PRC和《CMDD》数据组就下降到第11位和第7位,在《MR»数据组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和第10位的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和常微分方程(34),在PRC数据组中,则上升到第5位和第3位,在《CMDD》数据组则为第2位和第3位。这些排名的变化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中国在量子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稍有欠缺,但在数值分析、运筹学(含数学规划)等方面,中国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组合论(05)在《MR》、PRC和((CMDD》中所占比重较为一致,分别位居第7、第7和第8位。数据表明组合论中的二级分类图论(05C)的论文产出比例最高,对图论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几年成长较快的图论领域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图和超图的着色(05C15),其次是因子、匹配、覆盖和填装(05C70)。在图论的这两个三级分类上,中国学者的论文产出与国外非常吻合。

    本文中的“基金资助”指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的资助。为统计方便,二者统一按基金资助处理。1993~2004年《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27662篇,受资助力度达到30%左右。表8显示,获基金资助的论文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中国数学文摘)>第6期附表1说明《中国数学文摘》和《CMDD》2005年收录的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达40%以上。《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特点如下:

在数量上,前10个分支领域为:数值分析(65)、系统论/控制(93)、偏微分方程(3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统计学(62)、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学(05)、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占总体产出的60.2%。

在63个分支领域上,基金资助比例最高的前10个分支是:K-理论(19)、多复变量与解析空间(32)、质点和系统力学(70)、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拓扑群/Lie群(22)、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经典热力学/热传导(80)、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系统论/控制(93)、位势论(31)。

第11篇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存在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技术淡化问题由于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差异,部分教师不能准确地理解课程目标要求,往往把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割裂开来,或依然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计算机教育”阶段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本来试图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却造成技术和应用空谈理论,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失去技术本身而没有技术支撑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应是信息技术课程超越技术本身,同时理解技术背后所蕴藏的技术思想与方法,但不能为追求文化价值而舍弃技术。

(二)教学方法存在模式化和庸俗化问题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以来,虽在新型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教学方法模式化、庸俗化问题仍存在。部分教师将教学任务作为传统讲授课中练习作业对待,虽任务来源于实际需要,但远离生活经验导致课程主题被冲淡。目前的教学实践,相关任务主要由教师提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虽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教师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知识的更新与淘汰较快,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精力与时间花在备课和授课上,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所以教师的担子更重了,仅靠教师自身去摸索、尝试,效果未必会好,如何快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四)无基础学生的教学问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积累,但当前小学教育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均衡,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更谈不上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当今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做到既全面理解教材,也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此类学生,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保持镇定要从容应对。另外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需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对策与措施

基于上述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从理论到方法的对策或措施,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1)实施以活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实践出真知,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问题假设情境或任务,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索,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地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发掘出每个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和信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具体活动为中心,将教学变为学生自己学,教师角色由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精神才能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3)团队学习是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均有较大差异。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层次、有差异地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还需开展团队学习,这样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

三、教学实践

本文基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上述措施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有时需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设计小型或中型应用任务,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探索途径完成课程作业,比单纯练习某些操作显然更有意义。

四、结论

第12篇

朱永新先生近日在博客里发表文章,认为中小学老师职称评定与英语考试及挂钩,一是不公平,二是没有必要,应该改革。

我想说的是,不仅中小学老师受到的重压,大学师生、科研人员,同样受到的困扰。

现在我们查论文资料,已很少到图书馆了,特别是近十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都已上传到相关学术网站上,中国知网还有专门的博士文库。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非要发表在纸质学术刊物上呢?一般人都认为,学术刊物均由专家学者审读,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学术论文。

以我个人近二十年的从业经历与观察,这纯粹是美好的想象,大量的学术刊物都在收取版面费,一些是弥补经费不足,而另一些则完全是创收牟利。面向中小学教育论文的刊物,将月刊办成周刊,无限增加版面,最多的创收每年可达上千万之巨。

教育部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组织应该有所考虑了,比如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站,分类发表各学科、各类别的论文,发表之前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副高级同类职称专家推荐鉴定,发表时由专业机构检索其为非抄袭作品即可发表,发表的意义一是传播,二是让所有的人来评鉴、跟帖。如果是参评职称,则要在其所在单位公示,让写作论文成为一件严肃的事情,发表的门槛低,但后续的评鉴公开,整个过程得到公开监督。

还有就是中小学校的教师,不应该像研究生写论文那样严格,优秀的经验总结、创新探索等,都可以当成论文成果,通过网络公开,作为职称成果认定。而这类成果对教学意义更大,因为论文只能证明一个人的研究与写作水平,而经验总结与创新实验则直接服务于教学。

第13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科技论文;撰写;成长

1.数学建模简介

1985年,数学建模竞赛首先在美国举办,并在高等院校广泛开设相关课程。我国在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大学生数学竞赛,并从1994年起,国家教委正式将其列为全国大学生的四项竞赛之一。数学建模是分为国内和国外竞赛两种,每年举行一次。三人为一队,成员各司其职:一个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再者精于算法的实践,最后一个是拥有较好的文采。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对实际问题的相关信息(现象、数据等)加以翻译、归纳的产物。数学模型经过演绎、求解和推断,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预测、控制,再通过翻译和解释,返回到实际问题中[1]。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竞赛期间,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数学建模科技论文撰写对学生个人能力成长的帮助

2.1.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更新速度飞快,推行素质教育是根本目标,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学生掌握自学能力,能有效的弥补在课堂上学得的有限知识的不足。数学建模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广,除问题相关领域知识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如数理统计、最优化、图论、微分方程、计算方法、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数学软件包的使用等。多元的学科领域、灵活多变的技能方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并且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老师一一的讲解清楚,势必会促使学生通过自学、探讨的方式来将其研懂。给出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去广泛搜集资料,并将其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加以消化,化为己用,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将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受益匪浅[2]。

在培训期间,大部分学生会以为老师将把数学建模比赛所涉及到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在那里坐着听老师讲就能参加比赛拿到名次了。但是当得知竞赛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放弃。坚持下来的学生,他们感谢学校给与他们这样能够培养个人能力的机会,对他们今后受用匪浅!

2.2.体验撰写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系列论文的过程

学生在撰写数学建模科技论文的时候,不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关领域知识,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关键信息加以抽象、建立模型。这也是教师一直倡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光要记住,而且要会运用。千万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2.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撰写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别于其他竞赛活动,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实际问题数字化的能力,学生要有良好的洞察力,具有从现象抓本质的能力。给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案,要求学生大胆假设,运用所学知识将问题由最简单、最直接的科学方法求解出来[3]。

2.4.团队精神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是由三人组队参加比赛的集体项目。三个人必须要配合默契,团结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刻理解了由三人组队的规则,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不能夸大个人能力,不能自大骄傲,要本着整体高于个人的原则,积极合作。竞赛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将会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具有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患难与共的集体主义优良品格[4]。

有些队伍在组队前期,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迥异,再加上年龄小,经常会因琐碎小事起争端。比如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统一;生活习惯造成其他人的反感;说话处事不能圆满表达,致使产生矛盾等。经过一年的团队磨合,学生看问题不会从自我出发,面对问题时,会先聆听他人的想法,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生活习惯也趋于常理化,不会特立独行;为人处世不会有那么多棱角,会选择以让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2.5.诚信。

比赛期间,每支参赛队伍都会以诚信为原则,绝不会去窃取他人作品,实事求是。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更是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要脱离教师的指导,并且会在全程进行监督。

3.数学建模科技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学生的现实影响。

我校06级学生宣海,小时候因手术后遗症不能正常行走,曾多次辍学。最终凭自己的努力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大二初始学校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部分同学由于不能忍受比赛所带来的诸多困难,都相继退出了比赛,而宣海同学经历了能力和意志力的魔鬼训练,并被选任为所有队伍的队长。全国赛时限为三天三夜,宣海在此期间只睡了四个小时。经过队伍上下齐心努力,宣海所在队拿到了河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次年,宣海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更高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能力,参加了国际数学建模大赛,属于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学建模比赛。一整年没回过家的宣海,克服了身体及家庭的种种困难,再加上四天四夜的连续作战,获得了国际二等奖。数学建模比赛对宣海的影像是潜移默化的,在毕业之际,多家用人单位都希望将宣海抢到手。目前宣海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杨红伟.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3:76~77.

[2]赵慧琴.数学建模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4;100~102

第14篇

会议主题:务实、创新、高水平。

论文征集内容:

1.国内外日用化工新技术发展趋势

2.化妆品、洗涤用品新技术

3.新原料(包括香精香料及防腐剂)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4.生物、生化及天然活性物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5.日化产品的安全与功效性评价

6.行业法规与现代科学管理

论文要求:1. 论文字数以3000字左右为宜;2. 提交“论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作者职称及所从事专业”(论文摘要限定150字以内);3 .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要中英文对照;4 .上交论文一律用word格式发到学会电子邮箱;5. 论文征集截至日期为2007年 7月 30日。

论文评选: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对优秀论文,给予表彰奖励、颁发证书;对青年优秀论文推荐上报北京市科协。参加评选;所有获奖论文作者的名单登载在《中国化妆品》和《北京日化》杂志上;对征集的论文编辑成册,出版论文集。

收费标准:参加讲座的外企及有关单位按30分钟/场,每场收费2000元。论文集广告费:彩页 2000元,黑白(文字) 1000元。

交费时间:2007年 8 月 15日前汇至北京日化学会。

研讨会期间设有新产品展示:内容:日化产品、原料、设备、包装、OEM、新技术成果转让业务洽谈。

规格: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价格:1500元。报名截止时间2007年7月30日。

学会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东四块玉南街32号

邮编100061

联 系 人:刘静安 胡翠兰

电话:010―67113081

传 真:010―67173252

电子邮箱:bjrhxh@sina.省略

第15篇

一、效果图表现技法的教学意义

效果图可以说是设计者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的完整、清晰表达。通过效果图表现技法的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明暗、光影、虚实、主次等关系的表现等能力。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可以发现凡是手绘能力高超的学生,其设计造型能力也非常优秀。可以说,学生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其电脑效果图设计成绩。手绘图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表现形式和手段,应该是每一位设计师都必须扎实掌握的技法。如果因为电脑制图技术的发展而弱化手绘效果图的重要性,对设计者的空间思维发展将会产生直接影响。总之,效果图表现技法是设计师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学习者设计能力不断成长与完善的必经之路。

二、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学校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的现象非常明显,导致学生在学习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时很难快速掌握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另外,部分教师在专业设计能力方面也明显不足,这样就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需要。

(二)教学设施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在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硬件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另外,部分院校还缺乏必要的信息条件,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和接触最前沿的环境艺术设计信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本得不到满足,也会阻碍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体系的发展。

(三)重视度不足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缺乏足够重视。而且随着电脑技术与设计软件的不断更新,很多学校忽略了手绘效果图的教学,使学生对手绘效果图的学习不够重视,无法将手绘与电脑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职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三、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模式的完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

针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的教学现状,高校必须以高质量的教育理念为中心,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可以通过专业的建设与积极的改造,对效果图表现技法进行稳步的学科建设。重视对学科体系的应用研究,通过各类学术研究,使效果图表现技法能够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还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其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设计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聘请一些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卓越成就的设计教育家来讲授和教学。这类教师群体能够将学界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效果图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与设计

效果图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是连接贯通其他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桥梁。学校必须提高对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教学的重视度,在课程定位与设计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做到科学而实际。通过效果图表现技法的学习,培养出大批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效果图表现技法的教学特色是手绘表现,在学生培养方面,首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绘画基础,再次是培养学生具备娴熟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巧。最终保证学生成为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与绘画技能全方位发展的设计人才。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练习与巩固为主。往往无法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效果图表现技法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更新与突破,采取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讲授一种表现技法前,可以展现一个成功的案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不断提升自己的效果图表现水平。

(四)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以往的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是由结构素描、设计速写、平面构成等艺术类手绘手工课程组成的。这些课程大多是教学计划中的主要内容。随着电脑效果图课程的不断普及,技法表现课程也逐渐被分成手绘效果课程与电脑效果图课程两大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没有处理好这两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出现学科偏重或不协调的现象。其实,手绘效果图与电脑效果图课程是可以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发展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保持一种循序渐进、相互协调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大量的学习和练习手绘,才能更牢固地掌握绘画理论与基本功。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更加高效、形象地展示出来。因此,加强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