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作物管理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作物管理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3-01

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选种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配套良好的栽培技术,才能获得丰产和稳收。结合多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农作物栽培管理探讨如下,以为农作物栽培提供指导。

1 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1)播种后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材料,是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2)有时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并不能用处理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建立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隔离区播种,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3)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期间还可以继续发展,不仅造成损失,对加重来年病害发生也有关系。因此,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做好安全贮藏非常重要。

2 轮作

由于长期连作容易增加土壤中病原物,加重病害的发生。因此,在生产中,应合理进行轮作。以棉花枯萎病为例,棉花连种1、2、3、4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0%~1.5%、4.0%~31.5%、36.0%~42.0%、58.0%~71.0%。

为满足生产要求,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1]。一方面,要求轮作年限合理,一般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进行确定。根据当前生产的要求,为保证病害的减少,同时使作物能够得到种植,所以一般都是进行较短年限的轮作,达到减轻发病程度。另一方面,对轮作作物进行合理选择,避开病原物的寄主作物,以免病害更加严重,如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地区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为佳,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

3 整地

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在低湿地播种时要做畦或做垄,开沟排水,改善通气性;在风沙地区,表土层不宜过细过平,应保持较大土块或开沟做垄减少风蚀[2-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疏松的表土层不宜过厚,否则将松多深干多深,跑墒严重;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我国北部地区,垄作有利于提高地温;坡耕地为减轻水土、肥料的流失与截留雨水,应进行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4 播种期

不同的播种期,其气象条件差异较大,一是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病原物数量和种类影响明显。如小麦早播的秋苗,由于前期生长温度高,小麦叶锈病菌容易滋生,造成冬麦叶锈病重[4];二是播种期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如喜温作物水稻、棉花,早播水稻易出现烂秧,棉花容易发生立枯病。三是播期对寄主作物、作物病原物同时产生影响。如低温有利于小麦腥黑穗菌冬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不利于小麦幼苗生长,所以春麦早播或冬麦晚播延长病菌侵染的时间而发病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科学选择播种期非常重要。

不同真菌的孢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如谷子粒黑稻病菌的冬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而低温更适宜白发谷子病菌卵孢子的萌发,所以春谷早稻的白发病重,晚播的黑稻病重。

5 水肥管理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因此,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当地的农艺状况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为协调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田间测土情况,采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措施,从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5-6]。对小麦锈病,在生产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为防止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发生,应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发生。

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

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明显,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断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发生。

6 中耕松土

中耕的主要目的是疏松耕层。耕层(又称熟土壤)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壤,也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为15~25 cm。耕层构造是指各层内各个层次中的矿物质、(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3页)

有机质与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是由各层次中的固相、液相的三相比所决定的,对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湿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7 田园卫生

田间病株残体上残留大量的病原物,将其作为肥料施用到田间,容易将病原菌带到田间。因此,收获后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通过充分腐熟后施用,或通过机耕将残株深翻入土,可有效减少病原的产生。

8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宁明宇,何艳琴,等.我国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发展前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5(4):15-16.

[2] 李锦江,熊海蓉,熊远福.种衣剂及其在我国水稻上的研究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5(1):3-4,2.

[3] 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10-11.

[4] 方格.南方早稻后期田间管理技术[J].农家之友,2011(7):12.

第2篇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349-01

前言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农作物的发展也朝着绿色、科学、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和普通的农作物的栽培而言,无公害栽培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对环境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既为无公害栽培,农作物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控制是首要条件,工作人员对于肥料的用量上也要进行严格把控,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轻则使农作物“徒有其表”,而其营养价值大大减低,重则农药残留过多,严重的威胁人们的健康。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所查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现阶段管理技术进行分析。

1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从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于现阶段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在栽培管理中,无公害农业产品的设施有待更近一步的提升;有的地区,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都是零基础,进而建造规模较低;有的地区,在进行设施建造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对于设施的建造盲目的大型化。无公害农作物,顾名思义,强调在栽培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的无公害化,但是在实际栽培中,由于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进而不能实现真正的无公害栽培;由于无公害栽培技术刚刚成熟,在推广的过程中,仅仅侧重技术或者人力等单个方面,因而在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初期在管理、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下面笔者就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究。

2.1 土地污染较为严重

无公害农作物要求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更接近于原生态,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高,但是现阶段,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像排放的工业废水不达标,废水渗透到土壤,进而严重的影响土壤的质量。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轻则影响农作物的栽培,重则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2.2 育种,栽培和管理养护等不科学

除了土壤自带的营养成分之外,肥料是促进农作物生长最为有效的手段了。适当的施肥,对农作物的生长利大于弊,但是纵观我国各个地区,肥料的使用都已大大超过合适的范围,产品的产量有所提升,但是质量有所下降,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结构。此外,大量的使用肥料,使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减低。

2.3 农药残留相对过多

为了预防病虫害,不可避免的使用农药,适当的使用农药,可以使农作物有效地防御各种疾病,而且对于身体的危害也不大,但是广大的农民对其认识的力度还不够,大量的使用农药,进而导致农作物表面残留过多的农药,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威胁。

3 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污染治理,营造无公害安全环境

无公害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解决土地污染问题,有关工作人员应从2个方面治理:从污染源进行处理: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对大对环境监督的力度,淘汰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而减少或避免了废气废水对土壤污染;科学的对未污染的土地进行管理,例如在对土壤成分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肥料。

3.2 注重对农作物肥料管理,转变栽培种养方式

肥料的使用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之外,还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伤害,为此,对无公害农作物而言,也要严格把控肥料的用量,在使用之前应对肥料的成分充分掌握。除此之外,还要一改传统的植物栽培模式,因地制宜的选择农作物,对土壤的成分进行研究,选择更为合适的肥料,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也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提倡使用有机肥待代替化肥。如此一来,不仅使农作物的质量得到保障,而且还减少了空气和土壤的承载力。

3.3 加强农药管理,优化农作物育种管理

在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在不同的时期,就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育种方面,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投入科研力度,培育出更为优良的品种。在农作物栽培栽培初期,应充分掌握农作物的习性和特点,使后续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农作物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工作,在栽植初期应对杂草进行处理,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做好病虫管理工作。无公害农作物在对病虫害的处理上一般都采用人工的方式消除病虫害,也有采用药物手段进行消灭病虫害。在利用药物灭虫时,应对药物的品种、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量等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了由于农药使用过度影响农作物的质量。

3.4 完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产业化建设体系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从刚刚成熟到园业化规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对于无公害栽培产业而言,应先从产业化基地建设做起,进而朝着园区规模转型,最终达到增强效益的目的。在对农作物的选取上,不仅要突出当地的特色,而且也要结合经济市场的走向,在对环境进行改造时(像温室大棚的建设、温室工程的建设等),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一体化的打造生产规模,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份额以及市场竞争力。

3.5 注重无公害农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开发

要想使无公害栽培管理和社会的发展接轨,不用沿用传统的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还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技术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进行项目规划,要将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将传统的个体化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发展。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和帮扶政策,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出更为优秀的无公害农作物产品。

3.6 加强对于土地重金属的检测以及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

土壤是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要在平时加强对于土地重金属的检测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于农作物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把农药残留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真正现无公害培植、生产,从而保证农作物的绿色无公害。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本文,笔者对我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3个方面阐述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给出一些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 梅雪峰.如何在栽培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的无公害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 刘丽,方振兴,李龙生.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田间控制[J].湖南农业科学,2010(5).

第3篇

关键词:管理技术;无公害栽培;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8

引言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顺应了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在绿色、科学、无公害等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农作物的栽培,不仅实现了产品食用安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尽管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作物栽培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遵循的原则

坚持系统化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中,对于其从生产到流通的一个全过程职工,都应当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其能够严格的执行;坚持严格技术的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就是一个农业高科技,对于环境的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只有保证相对严谨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栽培出的农作物真正的是无公害产品。无公害产品对应每一种产品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情况中,无公害产品的品质主要受到工业的三废环境污染等有者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在生产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从事标准化生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种类十分广泛,但是不是所有的农产品在目前都适合开发,因此农产品的无公害开发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以及整体的规划,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从而保证整个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都是适应市鲂枨蟮模无公害农产品的特点,其需求具有阶段性,在发展中,要根据市场来定,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属于发展壮大阶段。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中,必须遵守市场的需要。此外,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其技术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要保证无公害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当前生产技术的限制,很多都无法真正的达到无公害,这也是无公害产品要循序渐进开发的现实限制要素。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存在的问题

在栽培无公害的农作物时一般会选用特定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其进行处理,或者是用其他物质代替,作物施肥也选用有机肥,对于病虫害主要通过预防来实现控制,尽量减少使用农药,通常选用人工捕捉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如果只有通过农药才能实现防治,那也尽量减小剂量。另外也要控制管理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都是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所需要做到的。如今,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整体上呈现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由于经验匮乏,再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这些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足。

2.1 土壤污染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改善,以往的农村责任田都建立起了厂房、工厂,尽管这些改变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是同时也成了当地的污染源,排出的废水、废气渗入到土壤当中,致使当地土壤严重污染。农民在这样的土壤中栽培农作物,人们食用后,会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这些地区就不能再栽种无公害农作物。

2.2 肥料食用不科学

以往的农作物都是通过定期施加相应的化学肥料来促进农作物高产,这样的作物栽培方式,在我国持续了很多年,长时间的施肥,使得种植作物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如果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使用到这样的土壤当中,那么在种植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农作物的质量、营养都很难保证。

2.3 农药残留过多

在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时,农作物的上面通常会有一些病虫,为了控制病虫危害,就必须使用一些农药,农药的药量很难把握,很多农作物栽培者为了控制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这就会造成农药当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在农作物当中,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中营养成分的结构,还会危及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

3 提高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选择栽培场地,治理被污染土壤

农作物的种植环境严重影响其生长质量,所以选择合适的种植场地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对农村中污染严重、违规建设的工厂进行严肃处理,严禁这些工厂向无公害栽培农作物的场地周围释放废水、废气,做到从源头上治理;在整治完违规工厂以后,就要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以降低土壤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在选择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场地时,应该对所选场地进行全面的检查,尽量选择污染程度小或者是无污染的场地,创建无公害农作物培养基地,尽可能确保农作物栽培的质量。

3.2 合理施肥,改变栽培方式

长时间使用化学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已经对种植作物的土壤、水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影响其内部的生态平衡,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再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种植时,应该合理的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一味的施加作物肥料,应该结合现代技术控制剂量。介于之前长期大量施加肥料对土壤带来的维护,如今,不仅要控制剂量,而且要尽可能不使用肥料,这样就能够避免土壤遭受更严重的污染,降低了土壤的承受压力,如果,必须利用一定肥料作为辅助原料,那么可以采用有机肥,而非化学肥料。

3.3 选择优质品种,控制农药用量

负责栽培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学习,切实掌握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要点,以及不同阶段作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即使出现病虫害,也应该尽可能使用人工捕捉的物理方式来防治;假如病虫害非常严重,只能通过农药控制,那么也要控制好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用药过多。除此之外,在栽培农作物之前应该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品种,优质的作物品种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有效的抵抗病虫害,提高了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病虫对作物的危害,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3.4 做好田间管理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中,每一环节都是极为关键的,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一旦某项技术出现了问题,后期补救就会极为困难,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栽培中,需要相关操作人员细致耐心的管理,科学的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农作物种植中,出苗后,要对作物进行查苗、补苗等工作,保证田间秧苗完整,从而为农作物的后期管理以及农作物的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农作物还应当做好日常的病虫害管理工作。病虫害管理工作就是针对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病害或者虫害积极的做好防护措施,科学用药,统一防治。积极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等多项防治技术,保证病虫害的治理的综合有效性。在田间作物收割后,要保证田间的清洁整齐,将患病植株进行腐熟后,当做有机肥施入田间,从而提升土壤的营养含量。

4 结语

现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实现高效化、规模化与集约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革新,满足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

中图分类号 :S36 文献标识码:A

1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原则

1.1 以农作物生态以及生理机制为基础

根据农作物的光合,栽培生态因子调控角度,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制定相关的栽培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中,“库”是限制高产甚至超产的主要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源”、“库”比例的不协调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主要原因。“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随着密度的增加,收获指数就下降了,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

1.2 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随着绿色品质消费的要求,环保农作物的产品品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现代管理技术要求发展无公害的产品和栽培技术,所以农作物的发展方向必然朝着定向栽培调控技术发展。

1.3 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标准的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逐渐严格以及被需要程度日益加深。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术服务、质量标准的栽培技术已投入使用。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规范标准的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就十分必要了。

2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方法,结构配置等被总称为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其常用的内容主要有选择品种、轮作、间作、套作以及复种等多道工序。在基本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田园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不仅有利于协调各种农作物之间的关系联系,促使多种作物全面的、持续的增长,更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1 选择品种

首先要满足当地的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注意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条件,并且注意不同的农作物之间的衔接季节。在播种前要进行化学处理,对于无病史植株需要保留其无病繁殖的材料以及种子,最大程度的减少病害。合理利用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防止品种的单一性出现。

2.2 轮作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对农作物的轮作还要制定严格的要求,使得降低生产成本,持续促进农作物稳定的高产,降低病害发生机率。

2.3 整地

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土地肥力。需要协调土壤表面状态以及可耕层结构,保证养分、空气、热量以及水分等因素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田间管理以及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因此,播种前需要使得田园土壤上虚下实,细碎平整,这样的土壤环境才能保证种子萌发后出苗整齐均匀,并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4 播种期

在播种期间,尤其需要注意病原会随着气候的发展而开始影响农作物的健康发育。

2.5 水肥管理

科学施肥有很大的要求,包括肥料的数量、种类、释放比例等因素,化学肥料也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可以减轻农作物病害。

2.6 中耕

中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改善土壤的质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需要为协调水汽成分结构,改善土壤的疏松度。二是为协调根冠比例,促进根系生长。

2.7 田园卫生

若不及时清理田园卫生,会导致大量的病原物依旧残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上,并且在经过越夏以及越冬将病株残体作为肥料用在田间,极其容易将病原菌重新带回田间。因此,病株残体需要在收获后及时进行清理,通过充分的腐熟后才可以作为肥料施用,或是通过器械将病株残体深掩埋入土中。及时保持田园卫生,是减少病原产生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最大化地降低农作物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3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创新

3.1 利用植物激素

将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充分利用在农作物栽培中,如生长素的除草作用,乙烯的催熟作用,无子果实培育以及实时抑制作物顶端优势等。

3.2 加强虫害生物防治

在尽量不使用农药,最大程度的避免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进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手段:利用捕食天敌的关系链消灭害虫;充分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进行捕杀;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进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农作物。

3.3 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使得亲本的优良性状保持下去,常见的办法是使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培养无病植物方面,充分利用的是制作组织培养技术。

3.4 利用先进手段培育优良作物

生物育种技术所培养改良的农作物品种,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品质以及高效益。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出的农作物,则具备了自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达到了增产的目的,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申智,王万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

第5篇

当前,农业产业管理技术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长方式正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过渡。合理的进行农业产业管理,将有效解决“结构、品种、质量、效益”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总的来说,新时期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管理,将成为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2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的原则

2.1生态生理机制为基础

作物栽培技术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光合作用、生理特点、生态因子调控等,以超高产的生态生理机制为基础,确定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有资料证实:限制高产和超高产的诸多因素中,“库”占据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实现高产的目标,籽粒库的增加速度必须要小于“源”的增长速度。科学合理调控栽培密度,“库”范围内产量将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源过大或源质量下降,源库比例失调是小麦超高产的主要矛盾。适当减少源的增加幅度,提高源的效率,促进库的发育和形成,是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的关键。

2.2优质栽培技术为导向

这些年,“绿色产品”占据主导消费地位。更多的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关键中的关键。而提升农产品品质,发展优质专用产品,尝试推广使用无公害化栽培技术,有着迫切的市场切入点。在此,今后农作物栽培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建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适应新时期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趋向,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定向栽培调控技术,将成为大趋势。

2.3规范化栽培管理为途径

当前,农作物产业化发展趋向明显。伴随产业化发展,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近些年,从种植栽培发展趋向来看,基地化生产将成为大趋势。基地化发展,更有利于技术推广。而且,在辽宁一些地域,基本上已经实现“统一供种子”、“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的栽培技术体系,并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推广,从另一发面也体现了当前作物栽培的大趋势。今后,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需求,建立切合实际的规范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将成为作物栽培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3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的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对农作物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进行科学管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种、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等。科学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应当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多种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1结合栽培制度,优选栽培品种

栽培品种的选择,结合地方栽培制度,注意季节衔接,根据茬口调整,适合地方自然和生产条件。在品种的选择上,还应该注意如下问题:1)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2)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3)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种需根据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栽培水平、栽培制度社会经济因素,确定相对应的品种,防止品种出现单一化。

3.2有效轮作栽培,促进高产稳产

作为传统的栽培技术,合理轮作在高产稳产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有效轮作栽培,将有效降低栽培成本。总之,在栽培管理方面,为了提升生产效益,降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合理轮作必须要综合考虑。

3.3创造更好的土层环境,提供适宜土壤环境

改善土层环境,整地是关键。通过整地,有效调整土层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提升土壤肥力,为播种、作物生长、田间管理等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由此,本着改善土层环境的目的,建议播种前及时整地,平整地面,耙细土块,确保上虚下实,深浅一致,保证出苗的一致性。总之,播种前,必须创造更好的土层环境。

3.4加强水肥管理,减轻病虫害

科学的水肥管理,将有效遏制病害发生。科学的水肥管理,包括肥料种类、数量、日期、方法等,都要经过科学的配比,并根据反馈做针对性调整。水肥管理,需根据肥料种类,科学使用氮、磷、钾等,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5保持田园卫生,减少病原产生

第6篇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管理原则

一、农作物栽培管理原则

(一)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

现如今,导致农作物超高产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源”和“库”的比例缺乏协调一致性。相较于“源”的增长速率,“库”的增长速率相对比较低。通常“库”是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中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如果长期处于高产的有利条件,势必会造成功劳指数下降。因此,要想农作物实现超高产的目标,就要对农作物的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把握农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栽培计划。

(二)不断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

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农作物种植中,也要提倡栽培环保农作物。现代化的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要求种植无公害产品,这要求不断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适应新时期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从而让农作物的生长朝着定向种植调控的方向生长。

(三)以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作

为栽培指导现如今,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逐渐变得更加尺度化,应用的必要性也日趋加深。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目前已经在实行供种的统一化、按种植技能办事的制度。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就需要考虑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以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

二、培养材料的选择

(一)种子的选择

在农作物栽培中出现病虫害的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种植或移栽了带菌或者带病的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在正式播种前要严格按照化学或者物理的播种原理对播种质量加以适当处理,从而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二)播种区的选择

首先应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进行挑选,尽可能选择不存在病虫害的植株,还可以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没有病菌的无病区进行播种,也可以选择断绝区作为播种区。而对偶然种子或者无性繁殖质料,如果仍然采取物理或者化学的办法解决携带病原物的问题是不恰当的,通常只需对无菌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进行保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轻和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三)贮藏环境的选择

对于农作物而言,很多病虫害除了可以发生在作物的生长阶段外,还可以进一步蔓延到作物贮藏阶段,比如甘薯黑斑病,这类病害到了作物的贮藏时期仍具有生长活性,不仅在当年给种植农户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会使得来年病害有加重趋势。因此,要意识到作物贮藏的重要性,为作物选择合适的贮藏环境。

三、轮作

如果长期在一片土壤上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给土壤中病原物营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结果导致病害越来越严重。所以,提倡采用轮作式农作物生产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从作物生产实际出发,尽可能降低病害对作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考虑轮作的时间长短,往往可以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来确定,应当在不影响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病害的影响,因此往往采取较短年限的轮作方式;另一方面,要考虑选择何种轮作作物,关键在于如何避开原病原物的寄主作物,避免病害加重。

四、整地

播种前整地有利于种子尽快萌发,通过整地能够使田面更加平整,无土块,上虚下实,这样能够保证播种深度的一致性,使出苗整齐均匀,也有利于作物生长。同时,在低湿地进行播种时还要专门做畦或垄,有利于改善田间的通气性。而在风沙地区,要在土壤表层留下较大土块,这样能够降低风蚀所造成的影响。在我国北部地区进行种植时,考虑到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因素,可以通过垄作的方式来提高地温;同时,在坡耕地上进行耕作时,水土和肥料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以采取等高耕作和与做沟垄的种植方式。

五、播种期

在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播种期往往不同。首先,播种期往往直接影响病原物数量和种类,比如早播的小麦秋苗,由于播种前期温度比较高,容易出现叶锈病菌,导致冬麦出现比较严重的叶锈病;其次,播种期往往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比如水稻如果早播就会导致烂秧;最后,播种期选择的适当与否还会影响寄主作物及作物病原物的数量。因此,有必要在选择作物播种期时权衡再三,既要避免播种期选择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要尽可能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六、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农作物能否正常生长。所以,要在摸清农作物实际长势后,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了给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根据田间土样测试的结果,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通过促进作物生长来降低作物发生病害的可能性。以小麦为例,通过适当增加氨态氮肥的施用量就可以达到降低小麦发生全蚀病的可能性,而如果施用硝态氮肥,则很有可能导致小麦发生全蚀病。对于水稻,通过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就可以大大降低水稻发生稻白叶枯病及稻瘟病的可能性,如果氮肥施用过少,反而会导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同时,需要注意肥料的施用时期和方法,如果基肥施用量、施用时间控制不够到位,有可能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这会导致稻瘟病进一步加重。不仅如此,作物病虫害还会受到田间水分的影响,当作物水量不足时,比如小麦,就会出现田间叶斑病。同时在水分过于充足时,在田间温度的作用下,往往会使得小麦出现赤霉病,马铃薯出现晚疫病。

参考文献:

[1]孙连波.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创新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4):32.

[2]申智,王方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43.

第7篇

经济效果比较法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中应用体现在有机农作物的生产投入成本、产量、农作物管理等方面。在投入成本方面,包括物质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机器使用成本等,通过计算这些成本投入在总成本中的比例,结合有机农作物的带来的经济收入,综合分析比较这些投入成本的利弊,对于需要加大投入的成本,种植户要加大投入,对于不必要的成本,则尽量减少,通过经济效果的比较,适当调整成本投入的比例结构,达到成本结构的优化,已达到用最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对于有机农作物的产量问题,实践证明,有机农作物接近常规农作物的产量,且更具有竞争优势,其经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作物。

在农作物的管理环节,有机农作物管理的首要涉及的是土壤的经济效益比较问题。由于有机农业种植的农作物较多,涉及的面较广。因此有机农业中不同农作物与土地所要求投入的资金是不同的,不同投资结构会产生不同经济效果。对于这些经济效果,我们要综合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因地种植。

综合分析比较这些土地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经济效果取得最大化前提下,有机农业的合理投资结构;二要清楚农作物的经济效果的大小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例如采用间套轮作制、二年三熟的农作物比一年二熟的经济效果更高,当作物的耕作条件变化时,结果会有不同。这要求我们在比较经济效果时,要因地制宜的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调整生产。

二、有机农业经济效果比较法的特点

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生产创造的产品不仅取决与人的劳动,更取决于土壤的质量,因此,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有机农业在进行经济效果比较时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有机农作物由于自身的生长规律,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产量是不定的,因此,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经济效果的比较是相对的,种植户要因地种植,了解农作物发育规律,这是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有效方法。有机农业生产措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一种生产方法不一定适应整个有机农业。因此,在进行经济效果比较时,要统筹兼顾,在生产措施产生效力的近期进行评估,否则会造成经济数据的紊乱。

三、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意义

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意义重大,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复杂、涉及面广。经济效果比较法可以让我们清楚认识在生产管理中,各部分投入所取得经济效果,有助于种植户评估有机农业各部分的产值,调整成本投资结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这对于提高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

四、总结

第8篇

[关键词] 南涧县 农作物品种管理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35-02

对农作物品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多样性开发,还能在研究中分析出适应环境的优秀品种,从而大量种植适宜环境的农作物,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使种植户获得丰厚的收成。

一、南涧县的大致状况

南涧县是云南西部的一个区域,全县人口只有二十二万左右,但是农户就有二十多万人,是个以种植业为生的地区。我县的地势形态是高中山地区,大部分都是由河谷、坡地、山峦等构成的山区或者是半山区。因为南涧县处于热带,并且是属于海陆季风区域,所以有着鲜明的干湿区分,但是四个季节的气候差别却并不太明显。由于是山地区域,在同一竖直方向上,光照、温度以及水分都不能呈现合理分配,因而会出现同一山脉上四季显现的情况。山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耕地资源短缺,土壤类型层出不穷,因而种植的植物种类就比较广泛。然而,山区最为头疼的便是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高海拔地区缺水,植被的覆盖面积也不多,造成水土潜力隐于其中不能发挥出来。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公路、客运站等公共设施都日趋完善。农业在科技进步的促进下得到飞速发展,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都被研制出优良品种得以推广,全县农业收成大幅度提升。

二、南涧县农作物品种发展前景良好

自从我国农作物的品种审定制度确立后,我国各地区的有关农作物品种的管理也一步步走上了更加规范的道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南涧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粮食农作物的品种得到优化,质量提升显著

粮食农作物经过相关部门的把关与研究,例如水稻之类的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与探讨,新品种的水稻具有了高产量、优品质、高效抗病、节约成本以及适宜大型机械工作的特点。诸如大豆和玉米这些本来是以粮食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农作物,现如今已经逐步转向充当菜蔬的类型。它们在品种类型、品质要求、商品属性这些方面都有了极大提升。令人注目的是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的研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增加了农作物的生产产量。除此之外,油菜这类特殊农作物也在技术团队的研究中开发出适应环境生长的品种,使其含油量大大增加,油的品质也在提高。

2.菜蔬等农作物的品种多样化程度加深

南涧县的菜蔬之类的农作物经过相关部门的研发,研制出多种品质优良的瓜果蔬菜。诸如番茄、辣椒、花菜、大白菜等农作物,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后,研究出适宜南涧地势生长环境的蔬果,从而增产效果显著,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多样化的瓜果蔬菜,使得从事种植的农民可以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特点而种植相应的蔬菜,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生活水平。

3.茶叶种植优势突出

南涧县有针对茶叶种植的专业合作社,专门组织全县茶叶的生产规模化、提升全县茶叶的生产质量、大力宣传茶叶的品牌知名度,从而使得茶农的经济效益得到飞速增加,进而推动全县的茶叶产业的平稳发展。南涧县茶叶种植原本就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充实,形成大大小小许多互相关联的茶场。由于我国对农业方面的重视度加深,近年来南涧县正在加快茶叶种植的集约化管理与组织化管理,积极研制茶叶的优良品种,推动南涧县茶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南涧县农作物品种管理出现的问题

1.农作物管理程序不完善

对于影响很大的农作物进行品种审定的过程中,相关程序并没有十分完善,参加审定的品种的真假与否还尚待检测。不但如此,在管理的系列程序中,缺乏高效的甄别技术与辨别手段。例如玉米之类的参加试验的品种,其具有许多相似的品种,甚至还是相同的品种。对于作为参照物来说的农作物品种,并不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好双方共同的利益。就如一些并不是以本身农作物作为参照的品种,常常会出现纯度较低的情况。在区域性的农作物品种试验中,参照品种出现退化现象的时候,参加审定的品种性能自然显得更加优势突出,可是将其投入实际生产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地方性的试验站点运行不通畅

地方性的试验站点的建设,是我国中央以及相关农业部门对专门的申报项目和站点的基础设备投入一定资金,当这方面完成后便交由地方管理。可是由于这是一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大众化工作,地方政府和地方的农业部门并不会在其中投入过多的资金,那么整个试验站点缺乏了运行经费,直接导致农作物品种审定的运行不畅。

3.试验分析人员变动频率过于频繁

农作物的审定是一项要求规范的工作,相关人员的调动过于频繁不利于工作的严谨有序。当人员变动过快时还会造成人才流失、试验质量问题严重等现象。

四、针对南涧县农作物管理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1.制定严密法律法规,确保公平共正

根据试验站的相关工作内容,制定出有利于试验站良好运行的机制。依照农作物品种管理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保证管理的公平公正,尽最大可能避免各种各样的风险。借助于不同农作物的参照物,逐步提高参加试验的农作物品种的相关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各种风险防范制度,加深农作物品种管理的监管力度。

2.确保充足的财政经费的支持

对于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工作,地方性的试验站点在基础设施得到经费保障的同时,对其的审定工作也要有足够的财政保障。站点的日常运行和试验程序造成成本费用,都要有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支持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普及

对于新研制出的优良品种,要积极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农民能从中受益,从而使得农产品在各地得到大范围种植,从而推进我国农业行业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农作物品种管理与农民的生产效益息息相关,与农业的生产安全问题紧密相连,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稳定,有效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管理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世贤.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J].中国种业,2010,04:5-8.

第9篇

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农作物对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依赖性,有效地减少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上市一系列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保证食用者身体健康贡献力量。无公害生产技术中的深耕技术,能有效促进土壤中空气的流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伸展,坚实扎根,增强抗倒伏能力。此外,深耕还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细菌、病毒、虫卵等易导致作物生病的东西以及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杂草的种子埋于土壤深层,使之逐渐消亡,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侵袭。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调节了土壤结构,使土地向着高产、优沃的方向靠近,从而实现农作物增收。无公害生产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旱防涝等抗灾能力,于灾害之中挽救农作物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2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传统的无规律化逐渐过渡到目前拥有严谨管理手段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管理水平,有效保证农产品的销售质量,促进农业增收。无公害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土地采取种前深耕管理,以给种植农作物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保证其营养的供应;实行农作物的合理轮作机制,有效防止重茬带来的病原体累积、土地营养分布不均衡等危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状况,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并阻止土壤条件恶化;保持合理种植密度,在保证作物生长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行田间管理维护,包括苗期管理、施肥、灌溉、松土等,但是其要求比较严格,各个环节均有相应配套的原则以供施用;注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以保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

3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为提升农产品销售质量,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在全国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其推广措施可分为4个方向。

3.1培养农民绿色生产意识

培养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是推广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政策性任务。一些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政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意识的宣传培养是否到位。在宣传方面,将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安排相关技术人员下乡,深入农民身边,讲解绿色生产的优点,培养其绿色生产意识,使农民摒弃传统落后减产的农作物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绿色环保高产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从而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增收,即培育农民绿色生产意识是从意识层面使其生产意识改头换面,进而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

3.2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肥料的研制与推广

有毒有害性农药化肥的使用是传统生产技术区别于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显著表现,其使用虽然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收,但是也对农作物生长存在着副作用,例如,农药的残留问题直接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与无公害生产的主题背道而驰。因此,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的研制与推广是推广无公害技术的关键步骤。农药与肥料的使用只有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其毒害性,才能实现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

3.3加强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建设

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给广大农民起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以成果推行发展。此外,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还可以获知该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为进一步在方法上改进无公害生产技术、推进农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可能。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拥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才能够保证大量无公害蔬菜水果的上市,从源头上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

3.4加强对农作物化学农药残留监测工作

化学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农产品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有效加强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监控工作,在残留农药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地降低残留率,保证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

4结语

第10篇

三大挑战

在科学家看来,粮食生产者未来面临至少三大挑战:气温、水和污染。这些因素将左右全球粮食产量,从而加剧粮价波动。

研究显示,自19世纪初叶以来,地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7摄氏度,而温度持续升高,将减少热带和亚热带主要粮食产区的产量。在一些北半球国家,随着气温上升,部分中高纬度地区的粮食生产可能受益,但低纬度地区的成熟农作物带可能减产。

污染是威胁粮食生产的又一因素。在北半球地区,不断增多的地表臭氧正在威胁农作物生产,可能给农民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地表臭氧的形成和聚集与大量工业及汽车废气的排放有关,特别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林地区,地表臭氧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在印度等主要稻米生产国,地表臭氧聚集已经达到足以损害农作物的程度,许多地区的生产潜力正在因此减少。

极端气候

气温变化改变大气环流,进一步影响降水等气象条件,因此,气温升高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报告指出,在低纬度地区,气温仅升高1至2摄氏度,农作物产量就可能减少。在中高纬度地区,如果气温升高不超过3摄氏度,且具备足够的水源,农作物产量可能有所增加。但是,一旦升温超过3摄氏度,农作物产量反而受到抑制。

全球变暖的另一种后果是极端气候的增多。总部设在菲律宾拉古纳省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赖纳・瓦斯曼说,极端气候伴随全球变暖而来,“有些地区会有更多的干旱,有些地区会被洪水淹没,而有些地区会同时遭旱涝灾害”。瓦斯曼说,这对作物种植方式带来新的挑战,且影响不会仅局限于育种、播种,“我们也需要提高农作物管理,发展节水技术”。

作物品种

生物学家提醒说,除了适应气温和降水变化,未来数十年内,粮食生产者可能还得适应不同于现在的作物品种。

第11篇

气象台站的检测精确的安全播报,关系着整个气象产业是否能够长久的发展和有效的实现经济利益的增加,因此当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现代技术的开发水平时,一定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有效提高气象播报的准确度,降低事故安全的发生。下面我就简单对基层气象台站气象仪器的维护和管理措施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加以探析。

1.1对具体的仪器舍必进行跟踪检查有新引进的设备,气象站为了保证对其的使用性能进行及时的跟踪和维护,就可以通过GPRS气象管理系统对其进行定位跟踪,通过在电子录像的地图上观察,从而确保其正常工作。通过气象监督,对天气预测进行准确播报,比如天气出现暴风雨时,可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共农业人员进行及时的农作物管理,搭建帐篷、设置拦水坝等,从而做到农作物保护防御的工作。

1.2设备警报处理系统预先在GPRS气象管理系统中设定设备的安全运行范围值,当其运行过程中超出该范围值时,就会在地图上出现警报处理的声音和图表显示,那么监督人员就会从听到的声音和颜色图标准确确定是哪里的设备出现故障,以便及时进行有效防治,进行安全性检查,降低了设备故障的发生率。

1.3实施全面设备管理,乡村地区做好天气预报当设备管理系统实施权责划分以后,尤其是在不发达的乡村地区,可以有效地降低恶劣天气对人们的居住居所以及农作物的破坏,同时对于一些天气比较干旱的地方,可以通过天气预报进行空气流通引导,从而加强对地方农作物的浇灌。

1.4各个环节的资料都能够完整保存气象站在进行年检或者是对设备故障发生次数进行统计时,可以通过GPRS气象管理系统中地图导出各个时间段的信息来进行分类检查管理,从而减少了气象站人力记录的麻烦和提高了精确度,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资料的完成保存,有助于对地区天气状况做统计分析,从而保证我国地区农业的发展壮大,比如针对该地区的天气状况,种植适合的农作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助于发展地方经济。

2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技术构建;精确栽培;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S3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50

引言

由于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新型作物种植技术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作物精_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多学科领域,新发展的一项种植技术,它对提高作物栽培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就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构建与实现进行探讨。

1 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原理与意义

作物精确栽培技术是获得农作物高产、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而真实存在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差异性的信息技术,比如说改善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以及应用元素等,通过切实了解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合理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区别对待、按需分配管理,从而实现有效调控作物产量的目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利用具有定位系统以及可以测量产量的收获机来收集各种植区域作物的实际产量,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系统化的处理,绘制出能够直观反应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地貌、地形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图,然后根据实际的生长情况,构建对应各种植区域的可以反映投入与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生长的模拟模型,然后作物管理专家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作物管理辅助系统,并在作物栽培人员的参与下建立作物管理处方图,栽培人员根据处方图合理地选择管理方法与手段,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对作物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作物的精确化栽培,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环境污染。

2 作物定理栽培方案的设计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栽培技术得到了生产管理专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广泛实践表明,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具有综合多方面知识科学推理决策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从经验模型到具体的数字知识模型的改变。在作物栽培研究当中引入系统建模技术,通过定量栽培的方法来体现作物栽培管理体现,这对构建基于模型的作物栽培设计方案有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作物栽培的精确化与模型化。

2.1 技术原理

利用定量系统分析的原理,来探讨作物栽培技术指标和生育指标与季节性和地域性之间的关系,列出作物管理规范与生长力指标及实际生长与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及环境中各项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根据函数关系构建数字化与广适性作物栽培管理模型,以便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生长环境下作物栽培前管理方案与生长中作物指标。此模型的技术原理在提高作物增产系数以及平均产量、培养环境适应性与基因优良性的品种、提高作物壮苗、出苗率、确定抽穗时间、安全拔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株成穗率、合理供水方案、有效播种方案的基础上将经验性作物栽培技术理论转换为数字化的作物管理模型,这有效增强克服专业技术较高以及传统栽培模式的经验性与地域性的弱点。例如某种作物的产量与施氮量和吸氮量存在着明显的联系,此时可以利用养分平衡原理,结合作物品质与产量的目标,按照作物一生的氮需求,合理的构建作物生长目标与不同时期施氮量关系的模型,为不同环境不同品质的作物施氮量提供精确设计方案。

2.2 方案设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组件化程序设计理念,将作物管理模型映射到计算机平台当中,结合GIS技术构建出基于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的精确化作物管理决策系统,比如PDA版与单机版等。另外再根据土壤、气候等种植条件,利用精确化决策系统将种植区域按照作物产量与生态分区进行分类,之后再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管理,明确精细化作物栽培管理方案。介于精确化栽培技术具有动态设计的功能,可以对不同的生态环境做出匹配的栽培管理方案。此项技术不仅具有很好的动态效果,还能够充分展现精确化管理的优势。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起着明显的指导性与适用性。

3 作物生长指标的光谱监测诊断

3.1 技术原理

对作物生长指标进行光谱监测与诊断的依据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各项生长参数对光谱的吸收、投射与反射的规律,然后通过传感器获取作物对光谱吸收、反射与投射的情况,通过计算机解析与判断作物的生长指标特点,通过定量反演的形式精确判断作物的生长参数。然后对作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指标进行试验研究,对于作物的叶片与冠层的光谱信息,能够利用传感器来获得。因为作物反射的光谱特性与其生长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些生长指标对某一特定光谱段较为敏感,有其对应的光谱参数,由此构建定量的反演模型。根据优化设计的参数指标,对作物的实际生长指标进行科学调控,确保作物一直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

3.2 应用实践

伴随着光谱遥感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新生出来的高光谱、多光谱技术为有效监测作物的生长指标提供了技术保障。特别是高光谱的分辨水平,可以对大范围的作物生长进行实时的监测与诊断,从而实现作物精确栽培管理的目的。作物生长的主要指标包含:含氮量、氮积累量、叶片面积以及生物量。利用光谱遥感技术分别对作物的几项生长指标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创建于作物生长指标相对应的监测诊断以及生长调控系统。所以,有效利用光谱反射信息对作物的生长指标进行诊断,有利于实时了解作物的实际生长状况,对作物后期管理调控提供精确参数,有利于提高作物管理的水平,加快精确化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

4 作物生产力的模拟预测

4.1 技术原理

利用过程模拟的方法,定量分析作物的生产力与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作物的品质、栽培技术以及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作物的生长力以及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从而实现通过数字化模式预测作物的生产力与生长发育状况。首先将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土壤、环境、气候之间的关系,将作物的生理发育时间作为生长过程模型的尺度,建立作物-土壤水分系统子模型、品种与产量子模型、物质积累与光合生产子模型等,进而建立综合模拟模型。综合模拟模型可以动态模拟作物生长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产量与品质,具有较强的说服性与直观性。为进一步定量分析不同环境下作物品质的表现提供了的可靠工具。

4.2 开发应用

结合品质参数模型、气象数据模型以及生理生态模型,根据研究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创建了具有很好表现性与预测性的作物生长力以及生长发育模拟模型,通过定量分析不同栽培条件、品质类型以及生长环境下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生长指标的变化的情况。进而结合策略评价模型等,构建具有良好操作性与普适性的作物生长管理决策系统,可以对不同生长条件与技术下做出精确预测,达到不同尺度下作物生产力定量预测的效果,为定量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提供了技术支持。

5 结语

目前,实现作物栽培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确化成为了作物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今我国作物精确化栽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围绕着科学栽培,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了作物栽培技术的定量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针对作物不同的生长调节,做出科学合理的生长过程预测、生长指标诊断等,进而实现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与完善,推动精确化栽培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立权,哀建华,赵福成,等.玉米超高产精确栽培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3(02):429-434.

第13篇

关键词:精准农业 管理技术 应用研究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资源利用不当、施肥结构不合理、信息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发展精准农业就要着重发展灌溉精准农业、节肥精准农业、精准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灌溉农业就要根据信息系统反馈的数据因地制宜地选择灌溉设施,开源节流,节约水源,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节肥精准农业需要系统分析、预算出恰当的施肥时间,施肥数量,以及肥料品种。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就是利用机械设施改变或者提供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3;F24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10-01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促进网络发展的主要动因,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物联网,这一新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是物联网的时代,物联网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利益的提高,还可以促进经济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经济支柱,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逐渐机械化,农业的增长方式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农业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向单一、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机工业水平低等[1-2]。但是,随着农业物联网的出现,农业机械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3-4]。

1 农业物联网概述

图1为典型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连接物品和因特网的网络,一般它首先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这些物品的信息输入到因特网中,然后利用因特网庞大的信息系统进行物品的买卖和交换,以达到对物品进行智能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农业物联网,也就是将此种物联网应用在农业上,保证农业人员及时了解农作物每一时期可能的生长状况、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等信息,使农业生产、管理、交易和物流信息向智能化发展。农业物联网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展基层农业技术、提高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综合改革、提高农村的行政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应用

2.1 农机装备技术领域

物联网在农业上进行应用实际上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状况,包括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如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气压和CO2浓度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内容,找到最适合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的智能化,查询并计算出植物生产的各项环境指标,以便农民进行管理,改善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量。目前,澳大利亚在农业机械设备上也应用了物联网,于是能识别莠草的喷雾器应运而生。此种喷雾器能够准确地找到莠草并及时进行处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我国的浙江工业大学也研究出了一种节水灌溉系统,它是利用传感器得到农作物所生存的土壤的湿度,并进行需水信息的判断,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综合各种信息和技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产量。

2.2 气候智能型农业领域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日前随着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农业生产也受到了破坏,产量大大降低,这就给我国的国民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作物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迫在眉睫,这就需要物联网来发挥作用,其对环境的感应能力可以及时对环境进行监测,提醒农民及时做好防护措施。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对各种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弱农业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增强农民应对不断变化气候的能力。例如,在农业的水利水位上安装水位测定感应器,就可以及时进行水位信息的识别、采集和处理。

2.3 农机化区划与农机现代化4S管理

通常情况下,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要是不确定的,因为每年的生产要求不同,再加上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农机户配备和更换农业机器时常常会出现过多或不足的情况,这就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在种植和收割时间短的阶段,农业机械保持合理的数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机器较少,就会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而如果机器过多,则会增加资金的投入。这时就会需要农业物联网来发挥作用,首先可以先了解作业机械的数量和位置,然后进行跟踪,以便于农业机械的现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机化的准确性和方便性,发挥农机机械的最大效用。目前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所采用的模式是农机4S体系,它是一种整机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四位一体的农机特许经营模式。在这个使用效果比较好的农机经营服务模式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作物的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等环节进行定位追踪,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货物管理水平,减少储存成本,提高效率。另外,即使产品的某个环节有瑕疵也可以及时进行补救,降低损失,提高农机供应商的送货可靠性,提升农机用户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而且,因为跟踪系统的启动可以解决不合格产品带来的各种麻烦,提高服务质量,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增加农作物使用者对产品的满意度,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

2.4 农业机械化应急体系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很高,但是由于我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所以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仍然是不稳定的,因此增强农业机械的工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通过对环境进行分析,并以此信息成立灾害预警模型库、告警信息指导模型库,达到有效地预警灾情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及时进行灾情救援,如遇到自然灾害时,配备农业机械来降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另外,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在灾情发生时,降低调配农业机械所造成的运输费用的浪费,减少抗灾救灾的成本,降低灾害对农业的损害[5]。

3 结语

自从1999年提出开始,物联网这一名词一直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行业,使得农业发展朝着智能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梁宝忠.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J].现代农业装备,2012(8):8.

[2] 王利民,丁仕华,凌小燕,等.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农机化,2012(4):6-11.

[3] 吕敬堂,张富贵,方雷.《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农机化,2012(4):197-200.

第15篇

关键词:南瓜作物种类 种子品种管理 种子质量管理

南瓜通常认为有五大栽培种:西葫芦 、南瓜 、笋瓜 、灰籽南瓜 、黑籽南瓜。实际的栽培种至少是六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南瓜和笋瓜的人工杂交种(由于没有明确物种命名,暂称‘狮虎兽’南瓜),是植物界的“狮虎兽”,没有被当作一个栽培种。

1、现行法规标准对商品南瓜作物种子标签标注规定

1.1《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第六条作物种类明确至植物分类学的种。

1.2《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5.1.1.1 作物种类名称标注应符合下列规定:——按植物分类学上所确定的种或亚种或变种进行标注,宜采用GB/T3543.2和其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所确定的作物种类名称;——在不引起误解或混淆的情况下,个别作物种类可采用常用名称或俗名。

2、当前品种审定的状况。从中国种业信息网的“农业植物品种名称检索系统”栏查询,只能找到南瓜和西葫芦两种南瓜作物名称。从南瓜名目下查到的品种中,根据性状描述分析,不少品种属于笋瓜或‘狮虎兽’南瓜。象甜面大南瓜、日本南瓜、蜜冠、丰收南瓜1号、甘南一号籽用南瓜品种属于‘狮虎兽’南瓜。象甜栗南瓜、红栗南瓜、东升、寿星、植栗晶、板栗等属于笋瓜。

从品种审定的作物名称使用看,品种审定公告使用的作物名称不是植物分类学“种”的概念。可以推论,南瓜、笋瓜、‘狮虎兽’南瓜、黑籽南瓜等,在品种审定部门,都以南瓜作为通用作物名称了。

3、南瓜商品种子标签标注调查情况。有限的调查了解的情况,除了西葫芦种子,几乎全部的南瓜类作物种子标签上的作物名称均为“南瓜”,不是市场上的南瓜类作物种子都是南瓜或西葫芦,而是南瓜、笋瓜、‘狮虎兽’南瓜都被生产商标称作了“南瓜”。

4、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困惑。国家标准GB/T3543.2规定了西葫芦(美洲南瓜)、南瓜(中国南瓜)、笋瓜(印度南瓜)的种子检验技术规定,在扦样、净度分析、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项目的检验条件是不完全相同的。

南瓜不属于主要农作物,在法规上没有强制性品种审定的要求,品种审定部门使用作物名称不完全采用用植物学名。许多种子生产商没有按照植物学分类学名称标注。遇到标签上作物名称为“南瓜”的种子批,在扦样、检测时,难免将笋瓜、‘狮虎兽’南瓜误作南瓜,是极其容易引起误解或混淆的情况。狮虎兽’南瓜果实特征与笋瓜及其相似,一般的种子工作者都不能从种子籽粒上区分笋瓜、‘狮虎兽’南瓜。如果要求扦样人员现场从标签或籽粒上确认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学‘种’类归属,实在是为难他们。

5、期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的工作。

5.1对‘狮虎兽’南瓜进行正式命名。有部门能对‘狮虎兽’南瓜进行正式命名,并将该物种列入《种子检验规程》中,完善种子检验技术手段,方便种子检验机构针对性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

5.2品种审定能使用《种子检验规程》中对应的植物分类学名称。审定公告中作物种类名称使用植物分类学名称,引导生产商标注作物名称趋于规范,给种子质量检验工作降低风险。减少和消除在农作物审定工作中不同省区,甚至同一省区存在严重的一物多名或一名多物现象。

5.3或者修正南瓜类作物种子检测技术规定。如果做不到品种审定部门使用规范的植物学名称称谓南瓜类作物,建议修正《种子检验规程》的相关内容。减免种子检验机构承担误用作物名称遭受质疑的风险。

品种审定部门若改用规范的南瓜植物学名称,涉及大量已经公告的审定品种作物名称的更正,工作量浩大,今后工作也增加甄别物种的复杂度。如果将南瓜、笋瓜、‘狮虎兽’南瓜在《种子检验规程》中统一归作南瓜,种子检验时,通用笋瓜的技术规定,从统计学上分析或种子生理生化学分析,都可以满足检验结果不出错误。这样做,种子检验机构可以不担风险,品种审定部门也不必增加麻烦。

6、南瓜种子管理维持现状的后果

6.1.法规和标准贯彻打折扣。《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和《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不能彻底贯彻。了解南瓜植物分类知识的人员相对较少,即使种子管理部门的标签检查人员,南瓜种子作物名称使用不当的问题难以发现,纠正也无从谈起。

6.2.种子质量管理督查意义淡化。在南瓜种子监督检验中,难免出现物种名称使用错误,如果不当的物种名称出现在抽查通报中,会使人感觉监督抽查的督促的意义淡化,象征性色彩更浓。

6.3品种审定工作可以不用改革。南瓜是非主要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的比重不大,几乎不存在与国际接轨,即便种子管理上有点什么小问题,对农业生产整体造不成大的影响。品种审定部门人员不必苛求物种名称的准确,不必培训人员,为部门节约费用。‘狮虎兽’南瓜没有正式的物种命名,简单地统称南瓜,可以回避这个问题。

6.4种子生产商可以不增加经营成本。种子生产商在制作标签时不必区别南瓜、笋瓜、‘狮虎兽’南瓜,不必增加经营成本。不必担心标签作物名称标注准确性导致的种子质量纠纷发生。

6.5种子检验结果不会出大偏差。南瓜类种子尽管在扦样、检测过程可能出现由于物种混淆导致的问题,但从《种子检验规程》看,除了扦样、净度分析、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样品量不同,其他检验项目技术条件完全一致,即便物种名称使用有误,水分、发芽率、纯度检验结果不会因为作物名称错误而出现错误结论。而且除了植物分类专家,检验结论看不出疑问。所以不必担心作物名称使用不当产生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