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提振经济的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提振经济的措施

第1篇

【论文摘要】 目的 了解门诊静脉输液时存在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方法 成立门诊输液室,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做到认真查对、严格消毒、优质服务等。结果 提高了门诊输液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在96%以上。结论 输液质量的好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门诊是直接接受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场所,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大多数患者选择门诊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速效、经济方便的目的。但静脉输液从配液到输入,过程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提高静脉输液质量是门诊患者的治疗得以安全保障的关键。为了加强门诊静脉输液的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本院在1996年成立了门诊输液室以来,深受患者欢迎,满足了那些不需要住院,经济困难的患者进行门诊输液治疗的要求,输液量逐年增加,确保输液安全、有效地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护理问题

护士对药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尤其对新药知识认识不足,增加了查对难度。门诊用药量多,范围广;患者姓名相似或相同,不易查对,稍有疏忽就会输错;门诊医生不固定,个别医生的处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药物配制时反复穿刺易将瓶塞碎屑带入药液;操作台及空气中可能有大量的细菌,易使药液受到污染。输液加药和操作时可使微粒物质增加9.13倍[1]。

输液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操作中不戴口罩,不严格消毒,导致药液污染;输液后不及时巡视,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或拔出;患者随意调节滴速,使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门诊人员少、工作量大,加之患者求治心切,反复询问,希望尽快用药,都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状态一失衡,就会影响输液操作的顺利进行。

2 相应措施

2.1 加强学习药物知识 加强药物知识学习,定期考核,定期请药剂师讲解新药的相关知识,使护士随时掌握新药的用途、剂量、不良反应及中毒症状的解救方法等;为了避免药液污染,尽量减少液体的搬运次数和储存时间。

2.2 加强管理、认真查对 履行岗位职责,加强管理,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积极阅读各种药物的使用说明书,并收集装订成册,挂在治疗室方便查询;在工作中,强化“三查七对”意识,对字迹不情的处方,由两人以上核对,确定无疑后再执行,必要时打电话询问开处方的医生;根据有关报道将输液卡进行编号,一式两份,治疗室一份,患者留一份,查对时虽然患者的名字完全相同,但是序号不同。护理中发生的任何差错都会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不良后果,因此护士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3 严格消毒制度 护士配制药物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尽量减少穿刺瓶塞的次数,提高消毒质量,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定期对使用的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以达到规定标准。选择锐利不带钩的针头,针头斜面向上,使针梗与瓶塞呈60~80度角斜向进针,以减少橡皮塞微粒的产生[2]。任何护理操作清洁消毒都是必需的,每天治疗台、治疗车使用优氯净消毒液的专用毛巾擦拭;每天地面使用优氯净消毒液的专用拖把拖地;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1 h,并定期做空气培养;紫外线灯每天用酒精擦拭,并定期用紫外线强度指示卡检测。

2.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衣帽整齐,环境清洁,防止感染。门诊输液室每天安排一人专职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对输入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护士须在旁观察20 min,确定无异常后方可定时观察。及时排除输液故障和更换溶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出针,并延长按压时间,拔针时采用“先慢后快”拔针法,用此法拔针完全无疼痛感觉,也无出血现象发生[3]。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控制好滴速,同时耐心向患者解释,输液速度要恰倒好处,不能随意调节,确保输液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给患者一种安全、亲切和信赖感。

2.5 优质服务 重视专业理论的培训,大量搜集资料,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给患者提供优质的健康教育。门诊输液室内安放一台电视和一台DVD,每天安排一人播放保健知识,内容根据当天输液患者的病种,或者患者想了解的相关知识而定,时间为15~20 min不等。另外播放轻快、柔和的音乐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组织护士进行静脉穿刺演练,护士长监督评比,以提高操作速度、应急能力和一次穿刺成功率,这样既节省人力资源,又减轻患者接受治疗时的痛苦。门诊护士不仅做到技术熟练、精力充沛,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谅患者的心情,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化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给患者提供帮助的同时取得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降低投诉率,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护士业务精椹责任感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优质服务的体现[4]。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适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输液过程中涉及到处方、药物、环境和护士的操作技能等因素,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感染。本院通过认真分析护理问题,及时找出对策,加强管理,提高输液质量,使门诊静脉输液工作提供给患者安全、准确、及时、高水平的护理服务,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患者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如果护理质量抓好了,医院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防范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费迎针. 静脉给药中微粒来源及对策. 护理研究,2002,16(3):144-145.

[2] 王丽霞,等. 预防加药时针孔堵塞的方法. 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240.

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也沿袭了其粗放的发展形式,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1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盲目地追求城镇化的扩大,乡镇企业也急需扩建厂房,从而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合理规范土地资源的开发,从而造成开发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同时,商业区、工业区对土地的滥用,对土地资源造成过度开发,这种不加规划的开发方式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使得土地资源大大削减,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并且限制了土地资源的长远规划和开发,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1.2水体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发以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实行粗放式发展,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不经科学合理的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江河湖海水源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城镇中生活污水和生产交通产生的污染物都流入地下水库,所以,促使水体环境污染加重,造成饮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水资源本就不充足,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人口更加集中,用水量大增,使得水资源问题更加窘迫。这些问题的叠加破坏了水体环境,制约了水资源的净化能力,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1.3大气污染

近几年,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加重,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不断升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废气不加处理的排放和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废气排放的不断增加,其中城镇企业粉尘烟尘的排放量均超过了国家年排放总量的1/2,加重了大气污染。我国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废气,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及烟尘,然而对其的净化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还影响了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严重化。

1.4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备,环保意识淡薄

城镇中企业多但规模都比较小,虽涉及众多领域,但技术含量都较低,对于污染物的处理管理不到位,处理设施陈旧落后,对污染处理的资金投入少,这无疑加重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人们只顾生产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从乡镇政府到企业管理人以及居民的环保意识都不够,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盲目求发展,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

2提高生态环境水平的解决措施

2.1科学规划城镇化的推进

城镇化的推进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城镇的特点和发展优势确定其发展方向,从而据此实现土地资源的分配,科学合理安排工业用地,改变传统的粗放发展形式,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

2.2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乡镇企业在自己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严格贯彻中央有关部门和政府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仿真策略和政策,还应该依据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科学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法规条文,并且积极向群众和企业推广,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监督作用,加大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人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了达到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应该利用信息手段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讲座,用人们的切身经历引起人们的共鸣,激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

第3篇

[关键词]晕针;静脉抽血;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 R851.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86-02

本院体检中心每年都要进行大学新生入学体检工作,在静脉抽血时有时会发生一过性的晕厥现象,称之为“晕针”。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它是由强烈的针刺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的晕厥[1]。静脉抽血是大学新生体检的常规项目,为了降低晕针的发生率,防止意外,提高抽血成功率及工作效率,对体检者抽血晕针的原因提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院2009年在大学新生体检时共发生23例晕针病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7~20岁,平均17.8岁。15例发生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8例发生在静脉抽血后数分钟之内。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学生自述头昏、眼花或眼前发黑、心慌、胸闷、全身出冷汗、四肢乏力、恶心及呕吐。有2例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及血压下降,均在数分钟内恢复。

1.2处理方法

出现晕针的症状时迅速拔除注射器,让其平卧,马上通知医生,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以帮助其改善呼吸,采取指压人中、合谷穴的方法以促进苏醒,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口服温开水和葡萄糖溶液,并适当保暖,必要时给予吸氧及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安慰体检者,向其解释晕针只是一过性的虚脱现象,症状会很快消除,以缓解其不安及紧张的情绪。

2 结果

23例晕针患者在针对各种原因作出相应处理后,晕针的症状逐渐消失,未完成抽血者可平卧位或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继续完成采血过程,未再出现晕针现象。体检者休息30 min可自行离院,无后遗症。

3原因分析

3.1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是造成晕针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独立生活能力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从中学升入大学后,环境发生了变化,会让其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更加重了他们的紧张心理。另外,本身对静脉穿刺产生的疼痛有恐惧感。紧张、恐惧心理或疼痛刺激作用于丘脑下部,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2],从而导致头昏、心慌、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的发生。

3.2因素

由于学生体检存在人员较多、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体检抽血时一般采取坐位,由于原因,重力作用使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而发生晕厥。

3.3 疼痛刺激

18岁左右的年轻人相对于年长者更容易发生晕针现象,因为年轻人心理反应性较敏感,抽血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的感受更加敏感。注意力对疼痛的影响极为重要,疼痛时如果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儿童因机体尚未发育全而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老年人因机体各种反应反射降低,痛觉迟钝,对疼痛敏感度也降低,因此,晕针发生率低于青壮年。生活实践证明,疼痛时患者情绪如良好,则疼痛感受变轻,而当焦虑或抑郁时,疼痛便加重,焦虑常引起痛阈降低,这意味着,疼痛更容易出现。大部分学生对静脉穿刺感到陌生,从而产生焦虑及恐慌的情绪,导致痛阈值降低。疼痛引起的刺激使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3]。

4预防措施

4.1做好宣教工作

学生体检多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完成,人员多、时间短、场面拥挤、声音嘈杂,故抽血前让体检者了解抽血的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方法等知识非常重要,可采取现场发放宣传手册及现场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告知。让导医合理安排等候的学生,当体检者有次序地进入抽血室时,首先得到的是心理上的安慰。注意巡视等候学生们的精神状况,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心理,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处于轻松状态。

4.2提高操作技能,赢得体检者信任

护理人员熟练及轻柔的静脉穿刺技术可以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增加体检者疼痛及加重其恐惧心理。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正在抽血者的紧张情绪,亦可得到其后等待者的信任,使其精神放松,否则会加重其心理负担。抽血时要密切观察体检者的面部表情,对于出现皱眉、咧嘴或上肢发抖等表现者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及安慰,态度要和蔼可亲,使其感觉到亲人般的温暖,消除体检者的紧张心理。

4.3改变体检者抽血

资料表明,正坐位采血发生晕针的概率明显高于平卧位采血及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者,后两者发生晕针的概率无明显差别[4]。平卧位采血与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多在抽血后发生晕针,而正坐位采血多在抽血时发生晕针。笔者认为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的是大学新生体检时较为理想的采血,该相对于正坐位降低了头部位置,对脑部供血影响减少,且有利于呼吸,还避免了视觉刺激。该不但有效地减少了晕针发生的概率,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方便省时,可以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魏丽堂,闫桂萍.抽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7):741.

[2]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青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1143.

[3]代全利.减少病人晕针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2):219.

第4篇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此,国务院派出专项督查组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6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针对督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应对措施,要求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国家统计局6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比1至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4个百分点。

针对严峻形势,今年5月,国务院专门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国家发改委也派出6个督查组,分别到国务院督查范围外的12个省份开展专项督查。

在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督查组披露了影响民间投资下滑的原因: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融资难融资贵、缴费负担重;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应对举措,包括要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以深化改革和政策落地见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继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严格的对政府违约和政策不落实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西南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表示:“国务院的表态既从宏观上强调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又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解决融资难等问题的具体举措,很有针对性,也契合了企业的相关需求。”

他指出,目前一些政府希望吸引投资的领域,由于存在制度或准入限制,企业仍在观望,而一些被热炒的信息技术等产业又没有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导致企业看不清方向,不愿意投资。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由于受到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的双重影响,企业投资热情减弱的情况仍在延续。“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还是要切实落实政策,提振企业信心。与此同时,包括国企改革在内的市场化改革还需提速。”王剑辉认为。

第5篇

量化宽松,即QE(美联储每月购买长期资产的计划),是以高尚的姿态开始的――不仅正逢其时,并且被巧妙地描述为美联储为了应对严重危机下的猛药。虽然不好说假如没有量化宽松局势会如何恶化,但很难否认,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流动性注入在拯救世界、抗击远比“大衰退”更严重的危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推出了定向资金便利和首轮量化宽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在2009年3月飙升至2.3万亿美元,而在2008年夏危机爆发前,这一数字只有9000亿美元。因危机而深度冻结的市场开始解冻。

美联储的错误在于外推――即认为休克疗法不但可以救命,还能带来持续康复。从2009年末至今,后续两轮量化宽松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又扩大了2.1万亿美元,而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却寥寥。

从2008年末到2014年5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共扩张了3.4万亿美元,远高于同期名义GDP 2.6万亿美元的增幅。这决非宽松支持者所谓的“任务完成”。量化宽松每投入一美元,只带来了76美分的名义GDP增长。

与美国基本依靠中央银行缓解危机、提振经济不同,中国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计划,以提振危机深化时期出现收缩之势的经济。美国所采取的7870亿美元财政刺激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果十分有限,而中国的财政刺激立刻让“万事俱备”的基础设施工程大量上马,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因此从2008年的44%增加到2009年的47%。

诚然,中国也放松了货币政策。但其力度与美联储不可同日而语,既没有将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也没有推出量化宽松,而只是对政策利率(2008年下半年降了五次)和准备金要求(降了四次)做了常规下调。

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没有沉迷于外推法。中国官员将2008年-2009年的措施视为一次性措施,也比美国政府早得多地大胆面对深度危机时采取的政策的副作用。而美国官员却矢口否认其政策的副作用。

与美联储一直否认量化宽松对(美国国内外)资产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不同,中国当局对危机期间及其后产生的新风险有着清醒认识。他们应对了其中许多风险,特别是过度杠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风险。

中国已经放弃成功指引经济发展30余年的增长模式。中国认识到,需要从专注于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生产(通过制造业)的模式,转变为私人消费驱动型生产(通过服务)。这一变化将使中国更有可能跨越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陷入这一陷阱,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决策者错误地认为,自身早期经济腾飞时的增长模式足以推动它们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中美之间的互赖性将它们绑在一起,难以分割。问题在于两套不同的政策战略――美国停滞和中国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

其结果可能是“不对称再平衡”。中国将从储蓄过剩转变为储蓄吸收――将其资产用于支持社会保障网,从而遏制担忧驱动的预防性家庭储蓄。相反,美国似乎意在维持现有模式――认为过去行之有效的低储蓄、过度消费模式未来将继续平稳运行。

第6篇

不过,同是惠民措施,二者获得的社会反响却有明显的差异。高速公路节假日免收通行费,被普遍视为利好消息,虽然许多地方因迟迟不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而遭受质疑,但主流舆论乐观地认为这是针对高速公路未来免费的试水之举。而景区门票降价和免费名单一经公布,则立即遭到了公众更为直接和多样的诘难。人们发现,首批降价和免费的景区多为冷门景点,5A级景点缺乏,“含金量”显然不足,更像是一种推广手段。于是,惠民措施的诚意不被信任,视此举为“作秀”或者“噱头”的看法反而获得了共鸣。发改委“想通过这次降价改变票价只涨不降的局面,能够形成示范效应”的初衷,顿时淹没在了疑问的泡沫之中,情形颇为尴尬。

让利惠民,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以提振经济,大致是这两项措施出台的大背景。只是部门与行业的条块分割,决策和行政风格不同,以及与公众预期不符等因素,使得两条措施实际效果迥异。然而,在实际上,无论是景点门票降价还是高速公路免费,由于自然景观、人文遗产和交通资源的公共属性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故而两项措施的效用其实并无太大区别,都并非是标本兼治的良药,而是应对经济提振乏力的权宜之计。

高速公路免费措施未被公众和舆论深究的原因,在于作为公共交通资源,高速公路处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中国高速公路收费为世界之最,不仅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且饱受诟病。以至于高速公路收费与民争利,浪费社会资源、增加社会成本、高消耗低效能,已沦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大致已得到公认而成为官民共识。故而将高速公路这一公共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建设和维护通过税收调节由公共财政支撑,以期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是逐渐明朗并可以预期的前景。

虽然中国旅游景点门票畸高也属世界一流,但其在国民经济中并无交通所具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而且,在现有的价格监管体制之下,门票的涨价风陷入了三年一涨的恶性循环之中,公众至今并未看到,也不相信有改善的迹象。回顾景点降价措施出台前刚刚刮过的一阵涨价之风,此番降价被视为一个公关秀或者广告噱头,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7篇

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

“这次会议的第一大亮点,就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还将扩内需、调结构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中央的措施明确,措施得力,更加坚定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2009年中国经济维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

张其佐分析了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具备的坚实基础。“一是虽然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空前的困难,但经济增速依然可观,全年有望在9%以上;二是物价增速继续放缓,这也为进一步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三是我国外汇储备、财政、储蓄实力雄厚,这是抵御外部危机最大的屏障;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下大力气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信心的系列措施的效果,也将会很快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保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和调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是2009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中四个鲜明的重点。他表示,前两个分别是重视数量和质量,后两个分别是重视体制机制和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稳定经济增长的四个重要方面,做好这几个要点,就一定能化危为机,使中国经济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湖北航天双龙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建福十分振奋地表示,“继中央出台一揽子政策后,本次会议又把保增长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我们对企业发展更有底气了。”张建福说,“什么地方有拉动,什么地方就有市场;什么地方有优惠,什么地方就有利润。随着国家全方位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我们随处都感受到了商机。”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东文说:“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的严峻形势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诸多利好信息极大提振了企业信心。”他认为,中央更加注重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切实从减轻企业负担入手,提出要实行结构性减税等政策,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直面挑战,从逆境中捕捉

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走势,还是对中国今后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本次会议都给出了判断。”张其佐表示,只有认清形势,直面挑战,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说,从已公布的2008年11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出口和外商投资出现负增长,反映外需减弱;而进口出现负增长,则反映内需出现萎缩,如今内外需求都下降,矛盾出现交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张燕生表示,在当前严峻局面下,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就是要提振投资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心,这样才可能将经济下滑趋势托住,把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表示,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十分准确,出台的系列措施也找准了着力点。“我国内需潜力较大,且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在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这符合实际。”

东莞华坚集团华宝鞋业是全球真皮女鞋最大的生产商,该公司85%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全球金融危机使企业发展遭遇了“寒冬”。不过,凭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和自身企业的竞争力,公司总经理张华荣对2009年的市场前景依然信心十足。他说:“中央的一系列政策,给我们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有中央有力的举措,再难的关,我们也有信心闯过去!”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民生

冯飞认为,这次会议提出“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这是从长短期结合的角度来考虑的。“短期内防止经济较快回落,而长期则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冯飞表示,这次会议提出“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这说明我们要的是实现更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张其佐说,本轮促进经济增长举措,不单单着眼拉动经济增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为迎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要格外强调的是,此次会议提出的系列措施中,“解决民生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张立群说,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民生将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扎实一步”。

第8篇

确实,我国银行业资产已超过50万亿元,股市总市值即使在最低迷的时候也从未跌破过10万亿元,保险资产也已达3万亿~4万亿元,离开金融的支持,保增长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银行和证券,作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主要手段,是实体经济的两大支柱。现在政府高层终于认识到,保增长离不开证券市场。从国务院确立的九大金融政策,以及尚福林关于提高机构资金入市比例的讲话分析,如下几点很值得关注。

首先,扩大债券发行被提到证券市场的头等重要地位,而且还将“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一切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几乎都有债券的身影,债市俨然成了一个主市场。当然,这里的债市包括国债、地方市政债、企业债、公司债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IPO不会贸然启动。结合尚福林关于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讲话,在对新增大小限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新股发行可能会有一段喘息期。

第二,提高机构资金入市比例被提到重要位置,特别是保险、社保、企业年金等入市比例较低的机构。目前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已超过流通市值的50%,即已超过2万亿元。在2000点的位置、2万亿元市值规模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入市比例,还要积极研究鼓励长期资金投资股市的政策措施,这是一个信号。是否意味着可能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例如长期持股将给予税收优惠,包括大小非、大小限们?

第三,在金融创新方面,专门提到了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特别是并购贷款业务若真能开闸,那将彻底改变1996年出台的《贷款通则》中关于“银行贷款不得用于股权投资”的规定,这可是一件大事!只要并购市场活起来,通过股权并购达到存量资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怕IPO停上一年、两年,股市也会有新资金涌入,也会充满魅力。

现在有这么一种言论,说什么“在经济下滑过程中,最危险的是失业增加,而只有投资才能增加就业,就业才是增加收入、刺激消费更根本的基础。所以,4万亿元的保增长支出,着眼的多为基础投资类项目。可见,提振股市不是经济增长的切入点”。此言大错特错!4万亿元投资从哪里来?无非三条途径:信贷、债市(包括国债)、股市,其中有两条是通过证券市场。而且事实已经证明,我国间接融资已经偏高,而国债则应侧重投资公共品,大量的企业和民间融资不可能寄希望于国债之类的公共资源。

第9篇

IMF和其他机构最近再一次调低了全球增长预测。这毫不奇怪:世界经济几乎没有亮点,并且许多方面在迅速恶化。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前两季度增长率平均只有1%。进一步货币宽松刺激了欧元区周期性复苏,但大部分国家潜在增长率仍大大低于1%。在日本,“安倍经济学”动力告急,2015年中以来的经济减速眼看就要演变为衰退。在英国,关于6月是否继续保留欧盟成员资格的全民公决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冻结了招聘和资本支出。而其他发达经济体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不利局面。

新兴经济体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在金砖五国中,巴西和俄罗斯进入衰退,南非几乎没有增长,中国正经历急剧的结构性减速,而印度表现出色只是因为矮子里拔将军。许多其他新兴市场自2013年以来也出现了放缓,原因是外部环境疲软、经济脆弱,以及常常从市场改革转向各种国家资本主义。

更糟的是,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潜在增长也有所下降。首先,高企的私人和公共债务水平约束着支出,这一投资下降意味着更缓慢的生产率增长。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降低了投入生产的劳动力。

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性加剧了全球储蓄过剩。收入从劳动力手中通过再分配流入资本手中,也从边际支出倾向中低收入家庭流入边际储蓄倾向更高的群体(高收入家庭和公司)。

此外,漫长的周期性下跌可能导致更低的趋势增长率。经济学家称之为“滞回”:长期失业侵蚀工人技能和人力资本;而由于创新总是伴随新资本商品,因此低投资导致生产率增长的持久性下降。

最后,多种因素拖累着潜在增长,因此需要结构改革来提振潜在增长。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改革都远低于最优水平,因为结构改革的成本和混乱是前置的,而收益要到中期和长期才能显现。这就让反对改革者占了政治上风。

与此同时,实际增长仍低于受抑制的潜在增长。去杠杆化过程意味着私人和公共支出需要下降,而储蓄必须上升,以降低高企的赤字和债务。这一过程始于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美国,然后蔓延到欧洲,现在则在新兴市场进行。

政策组合也不理想。大部分发达经济体过快地将重心转移到财政紧缩,重振经济增长的负担几乎全部压在非常规货币政策身上,而这些政策的回报是递减的。

债务经济体和债权经济体之间的不对称调整也破坏了增长。前者支出过度,储蓄不足,必须在市场迫使它们减少支出增加储蓄时照办,而后者没有被迫增加支出减少储蓄。这加剧了全球储蓄过剩和全球投资减少。

最后,滞回进一步削弱了实际增长。周期性下降拉低了潜在增长,而潜在增长前景的下降导致进一步周期性疲软,因为当预期调低时,支出也下降了。

对于当前全球经济的困境,没有政治上易行的方案。不可持续的高负债必须迅速有序地降低,以避免长期而漫长的去杠杆过程。但有序减债机制对于国家来说难以获得,在政治上也难以为国内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实施。类似地,结构和市场改革是提振潜在增长的必要条件。但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时机,当经济已经处于衰退时,这些措施特别不受欢迎。

第10篇

在2008年危机爆发前的十多年里,美国经济的加速一直依赖过度消费。家庭部门储蓄节节下跌直至几乎为零,而低利率导致了过度负债、资产泡沫以及财富不断膨胀的幻觉。

政府也在削减储蓄――不断地增加赤字。总之,美国经济扩张的速度要快于制造收入的速度,出现了贸易赤字,并通过向外国人借钱来为这一赤字融资。不管从家庭还是政府角度看,美国的支出-收入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由于内需强劲,因此尽管劳动力数量大增且节约劳动力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美国经济和就业仍保持了增长。除了财政可持续性之外,这一模式还有另一大隐患:分配――中产阶级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过度依赖内需,其结构开始偏向不可贸易部门,而对外需从而出口的依赖不足。由此引起的收入和价格变化造成了可贸易部门的萎缩,因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开始向新兴市场转移。

2008年的危机给需求端的不可持续模式来了一脚急刹车。资产价格下跌,家庭开始了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储蓄上升,而面临着下降的收入和上升的失业保险支出,政府根本无法承担弥补不足的责任。

但这一模式显然不可持续。其净结果是内需大幅萎缩,总需求严重不足。结果美国经济增长几乎陷入停顿,特别是如今联邦政府寻求减少自身预算赤字的环境下。

内需的严重不足妨碍了不可贸易部门的增长和就业,这是唯一合乎逻辑的结果。相反,可贸易部门对外需产生反应,因此,可以受新兴经济增长提振而实现增长。这对美国经济来说大有裨益,但可贸易部门的现状决定了它并不是就业引擎。

事实上,过去20年,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演化已使得美国根本不可能在不扩大可贸易部门的情况下获取外需增加的好处。当家庭部门的去杠杆化过程结束时,内需支出将反弹,但储蓄率再也不会、也不该降为零了。

以减少赤字为形式的财政刺激可能会在结构调整后、可贸易部门竞争力有所提升时有所帮助。但刺激本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一旦刺激结束,内需不足的痼疾就会复发。有控制的赤字削减计划是在为结构变化争取时间,只有结构变化才能扩大利用外需的能力,从而补上总需求不足的漏洞。

美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应如何发生?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效率不仅取决于私人部门激励和市场力量,也取决于政府改革和投资。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诸多部分都存在高失业,因此工资下降的压力将进一步破坏美国已然扭曲的收入分配。劳动力市场最终会出清,但由于存在技能不足和其他短期错配,其过程将缓慢且痛苦。

光靠政府无法解决问题,但政府可以采取行动改善生产率、投资回报和创新环境,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强化结构调整的长期结果。

可行的政策措施必须包括完整的税收改革,平衡的赤字削减计划,对教育、技术升级,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完善的能源政策。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这些投资中的诸多项目应在私人部门(商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合作下进行。毕竟通常只有私人部门才拥有如何寻找最佳机会的相关知识。

第11篇

美元结束了过去一周的高涨行情,开始震荡下行,目前已经击穿71.80关键支撑,日线图上美元下穿10日、20日均线下方,同时KD指标高位死叉,MACD指标正处于零轴附近并且有形成死叉的趋势,空头压力明显大于多头,构成了一个从上涨转为下跌的迹象。当前美元只有重回71.80之上并站稳72整数大关,才能缓解下行压力,反之将全面转弱,从而考验到美元的世纪双底71.20。一旦双底形态被打破将会引发大幅卖盘,下方无险可守。目前,上方阻力位于前几日的震荡区间的底部71.80至72附近,不过短线走势对美元十分不利。

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08年美国经济可能将温和衰退,并拖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元疲软将削减美元资产的需求,这将进一步有损美元走势。不过,美元的下滑削减了美国经常账赤字,令美国经常账赤字比率从2006年的峰值降低至年末的5%以下。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周三称,金融危机并非无中生有,目前美国银行业处于困境,部分是因为美国经济中政府和消费者的开销大于收入,如果美联储想插手银行问题,最好在问题失控前早早采取行动。美联储官员证实称,美联储在考虑,若迄今所采取的措施未能发挥效用,则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应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不过仅靠货币政策不足以遏制信贷危机。另外,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不过很难说经济衰退的深度和严重程度将会有多大。他建议美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的存贷危机中汲取经验,称政府可通过公共基金来解决楼市危机。

欧洲市场。近期欧洲央行官员的讲话一直重申了强硬的货币立场,这增强了欧洲央行届时将维持现行利率4.0%不变的预期。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周三表示,欧洲经济并未衰退。他的言论表明欧元区经济形势依然良好,进一步支持了欧洲央行强硬的货币政策立场。近日受市场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欧元升至4月份以来的新高1.5863。欧元兑美元持续站稳在20日均线上方,给予多头以支持。欧元兑美元上方关键阻力仍位于前期双顶位置1.5900,只有有效突破1.5900,才能打开上行空间。英国央行周四预计将指标利率调降25个基点至5%,以降低经济大幅放缓的风险,但决策者称他们希望经济增长降温,以帮助抑制通胀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周已将英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预估调降至1.6%,远低于英国政府预计的1.75%-2.25%的增长率。若英国央行果真降息,英美的利差有望进一步缩减,进而引发英镑的抛盘。

亚太地区。受强劲的就业数据支持,澳元兑美元上扬突破0.93阻力后至3月19日迎来新高0.9343。不过,股市走势仍是澳元近期表现的关键,而周三油价创下纪录新高112.21美元,美元下跌所引发的金价反弹提振了澳元,现货金目前反弹至933.10美元/盎司附近。市场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再起,此前刚刚升起的一些乐观情绪再遭重创,因而美元走低对澳元的支持可能有限,风险厌恶情绪的升高将在未来打击澳元。日元方面,由于日本公布的2月核心机械订单和2月贸易账都较为理想,跌幅小于分析师预期的下滑14.0%,而2月经常账盈余较上年同期增加2.9%,与预估中值增加3.0%基本一致,也大大提振了日元。如果全球经济因此进入衰退,日元更有可能继续走强。

第12篇

欧洲麻烦大了!

肇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显然加剧了欧元区国家由来已久的债务问题。由于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国家只能求助于赤字财政以应对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一方面是危机期间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大幅的财政支出(包括失业救济和各种养老金等),欧元区国家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大幅飙升。债务危机引发欧元信用危机

数据显示,2009年欧元区国家总体财政赤字和总体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3%和78.7%,均远超1997年《增长与稳定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这一欧元区准入和维持的基本财政门槛。这其中,又以希腊的债务问题尤为突出。2009年,希腊的财政赤字占到该国GDP的13.6%,公共债务水平与GDP的比率则高达124%。

因此,当希腊政府于2009年10月初宣布其2009年的财政赤字预计会这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7%,公共债务将这到GDP的113%时,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迅速做出反应,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并引发国际市场对欧洲债务危机可能蔓延的担忧。随后,葡萄牙、西班牙的评级陆续被调低,希腊信用的评级甚至被调降为垃圾级。

接二连三的降级充分表明希腊债务危机已传染至其他欧元区国家,并进一步引发市场有关欧洲可能发生金融危机、欧元区将面临历史性倒退的担忧。考虑到身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在短期中无法显著改善偿债能力,投资者甚至认为希腊等国家的违约最终难以避免。而债务危机国对支出削减措施的依赖,又引发投资者对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的担忧。

自4月中旬以来,欧洲主要股市均经历了程度不同的下跌,经历评级下调的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股市更是遭受重创。与此同时,债务国发债融资的成本也显著上升,国债收益率和针对国债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利差均大幅提高。在欧洲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短期拆借利率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水平。

然而,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市场对债务危机的担忧严重影响了对欧元前景的信心。乔治・索罗斯认为,欧元面临的考验超过希腊危机;更悲观的市场分析师则担心流通8年之久的欧元有可能走向消亡(或流通范围大幅缩小);折中的观点认为不排除欧元兑美元1:1的可能性。市场充斥着做空欧元的理由和行动。基金忙于调整自己的投资头寸,增加欧元(资产)的净空单;持有较多外汇储备的国家则考虑或者试图减少欧元储备资产。与之相应,则是欧元自1月中旬起开始走软,至5月28日,欧元兑美元汇率的下跌幅度已高这15.82%。在此期间,虽然欧盟、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多次出台重大救助措施,却未改变欧元下行之颓势,充分反映了市场并没有因为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暂时往缓解而重拾对欧元的信心。欧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

欧元中期难有强劲表现

为抒缓债务危机,5月10日,欧盟与IMF共同出台了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不仅如此,严格执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欧洲央行更是罕见地做出直接购买债务国政府和私人债券的量化宽松政策。

至此,以希腊问题为核心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得到暂时性缓解。从这一点来看,预计近期欧元汇率将保持震荡横盘的趋势;即便继续下行,步调也很可能是缓慢温和的。然而,欧元区债务问题积重难返,完全消除债务风险显然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的努力;欧元区经济结构面临的困难重重,中期增长前景黯淡;在欧洲中央银行的调控下,欧元将在较长时期维持低利率政策。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欧元也将在一段较长时期难有强劲表现。

第一,欧元区债务问题的完全解决绝非一目之功,甚至还有可能继续恶化。理论上说,解决公共债务问题的途径无非有三:通过货币的对外和对内贬值,削减债务水平的真实价值;降低公共支出水平;增加公共收入。理论如是,但纵观今日之欧元区国家,甚至都难以满足上述条件之一二。由于无法行使独立的货币政策,且作为货币政策执行机构的欧洲央行将严格控制通胀作为核心目标,因而欧元区国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削减债务水平。同时,希腊等国减少公共支出的计划不仅处处受阻,而且难度极大。2月24日,希腊200万民众举行了该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工,抗议政府紧急削减财政支出的措施。而根据IMF的相关研究,为了在2030年将政府债务水平降至GDP60%的安全线以下,希腊财政收支的必要调整幅度在第一个10年高达9%,并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仍要维持68%的调整幅度。

从中期来看,欧元区国家公共收入的增加举步维艰。这是因为,一方面,如后文所述的原因,欧元区中期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另一方面,欧洲国家的税负已处于全球最高水平行列,因而进一步提高税率的措施显然行不通。此外,债务危机还可能进一步蔓延至其他饱受债务问题困扰的欧元区国家意大利和爱尔兰等。

第二,欧洲经济面临的问题严重,中期增长前景晦暗不明。短期中,债务国政府快速降低其财政赤字水平、减少公共支出的努力与提振经济的愿望以及入口老龄化的现实相矛盾。统一的货币政策又使得各国难以通过灵活的利率和货币发行手段刺激信贷和实体经济。届时,希腊经济很可能面临既无财政支持又无货币政策支持的困境。且由于债务问题的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欧元区国家债务的堆积和国债收益率的攀升,反过来又给债务偿还和经济复苏带来压力。而欧洲所面临的难题将成为其经济增长最为核心的制约因素:欧洲全球最高的福利水平,在客观上鼓励了及时和超前享受并抑制了劳动生产与创造。而老龄化问题和限制移民则意味着较长时期内劳动力投入的不足。

第三,出于减轻欧元区国家的债务负担和提振欧元区经济的目的,欧洲央行将在更长的时期中维持低利率政策,且不排除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的措施。市场普遍预计,欧洲央行至少在2010年不会加息。在这种情况下,欧元区的利率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利率之间的差距将被进一步拉大,欧元和欧元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总之,债务问题积重难返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困难重重严重挫伤了市场对欧元的信心。国际市场对欧元(资产)的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做空欧元变得前所未有地流行起来。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息差的拉大,进一步降低了欧元和欧元资产的吸引力。由于这些问题均无望在短期中得到妥善解决,因而决定

了欧元在中期也难有较好表现。

“群魔乱舞”的时代

国际货币体系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由于欧元在美元指数中的占比高达57%,欧元走弱直接利好美元。事实上,自希腊爆出债务问题以来,美指已从2009年底74.18的低点上升至s月28日收盘时的86.71。从市场行为的角度来看,作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的欧元出现危机,人们自然会对美元和美元资产的避险需求急剧增加,从而引发美元走强。不过也要看到,虽然近期美元走强,但是从中期来看,美元肯定会再次步入下行周期。一方面,美元战略性贬值符合美国自身利益――提振出口以及变相违约减轻美国债务负担;另一方面,美元“自毁长城”的后果显现,货币体系“巴尔干化”之潮流风起云涌。长期中,只要美国没有占领新科技制高点并找到新经济增长点,并且滥发货币的行径不能有根本性改善,美元必将消匿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舞台。

而欧元区债务问题的爆发,直接引起了投资者对债务危机蔓延和其他国家债务问题的担忧,并进一步引发有着高公共债务水平的英国和日本的货币一英镑和日元一兑美元汇率在4月中旬以来的不同程度的下挫。而且,英国、日本等与欧元区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欧元区经济的下行将直接对英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近年来英国和日本经济一直不景气且深受2008年金融危机之害,欧元区危机给英国和日本带来的负面影响无异于雪上加霜。

由于高额债务已使得英国和日本的财政政策空间较小,因此预计为提振经济同时避免债务问题进一步引爆信用危机,拥有独立货币政策的英国和日本将主要采取货币扩张的措施,包括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继续维持低利率水平等。这种货币贬值与低利率与糟糕的经济前景一起,又将会大幅减少国际市场对英镑和日元资产的需求。或迟或早,英镑和日元可能面临一个持续的贬值期。况且英镑和日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皆不足3%,与美元、欧元分别占比64%和28%相比实力相差悬殊,因此即使欧元区的危机进一步扩大,国际避险资金对英镑和日元的需求也不会有明显改善。

第13篇

曾经华丽转身

二战后的日本为了实现国内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曾在产业政策上向重工业倾斜。上世纪60~70年代初期,日本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然而,政府的过度倾斜造成了这些行业的设备投资急剧增加,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而且这一期间,由于日本不计代价的追求高速增长,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也给日本造成了新的压力。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黄金和美元脱钩,美元开始大幅贬值。1971年12月,在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召开的十国会议上确定1美元等于308日元,日元升值16.88%,史称“尼克松冲击”。日元大幅升值给战后实行“贸易立国”政策的日本出口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同时,发生于1973年~1975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欧美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滞胀,恶化了绝大部分国家的国际收支,一时间贸易保护主义纷纷盛行,日本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战(汽车战、钢铁战、彩电战)接连不断。

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后,日本痛定思痛,全体国民在政府的带领下大力开发替代能源和实行产业结构转换。日本70年代的产业转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转换和整合;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和扶植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

针对传统制造业,日本参议院商工委员会于1978年通过了“特定萧条安定临时措施法案”(简称特安法),其中对钢铁、炼铝、纺织纤维、造船、化工等结构性萧条的传统行业进行了特别处理。具体措施包括:处理过剩设备、实行萧条卡特尔、在财政金融方面提供支持、推进制定结构改善计划、妥善处理雇佣调整问题等。

在扶植新兴技术产业方面,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于1974年和1980年先后发表了“产业结构长期设想”及“80年代通产政策设想”,使知识密集型产业发挥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由于电子计算机等研究开发产业、高精度组装产业、知识产业等产业部门的风险很大,需要对其采取重点的振兴措施,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日本政府认为,就机械产业而言,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技术革新应成为机械产业政策的核心。具体措施包括:环境条件的完善和信息的提供、重点加强政府在金融财政方面的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技术开发、对行业进行必要的充实指导和限制等。

日本这一轮产业转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日本抵御住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对其国民经济的冲击,成为西方国家的最大亮点。

从1986年11月开始,日本经历了长达51个月的经济增长期,创下了战后第2大经济增长期纪录。同时,日本资产价格急速上升。股票总市值从1984年末的203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末的890万亿日元,增长4.4倍。土地从1984年末的972万亿日元增至1990年末的2420万亿日元,增长2.5倍。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从1984年的301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的400万亿日元。股票和土地合计的1989年末资产价值总值与1984年末相比,增加了1904万亿日元,相当于1989年GDP的4.8倍。

一度身陷“失落的十年”

尽管日本上世纪70年代完美的产业转型为其带来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增长,但是当时经济活动的过热、资产价格的急速上升、货币供应量和信用的膨胀也使得经济泡沫逐渐累积。进入90年代后,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一度陷入“失落的十年”。

据统计,上世纪90年后,日本经济增速降至1.5%以下,远小于美国3%的增速。尽管日本央行将名义利率降至接近0的水平,但物价仍进入紧缩状态,以致中央银行无法通过传统货币政策提振总需求,日本经济最终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即便在日本央行采取数量型放松的货币政策,以购入国债的形式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之后,广义货币增速仍未获得显著提振,M2增速仅在2%左右,远低于80年代10%的平均增速。

片刻喘息后再度沦陷

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萧条期。这一期间,日本商业银行体系一直致力于处理不良贷款问题。这一过程大约在2005年~2006年前后基本结束。2006年~2007年期间,日本的银行财务状况良好,资本相对充实。而日本企业在“失落的十年”间一直受困于“3大过剩”的问题,即劳动力、设备和债务的过剩。到2007年初,过剩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三方面的需求纷纷出现增长。日本企业进入新的阶段,开始向积极的经营战略转变。

然而,日本经济在经历短暂的微弱复苏之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再度将日本推向衰退的境地。具体来看,日本经济的急速恶化表现在5个方面。

一是经济急剧恶化。日本政府曾在连续的4份月例报告中指出“经济持续恶化且处于严峻状态之中”。而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GDP环比大幅下降3.1%,换算年率下降12.1%,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创战后以来最大降幅,其降幅超过了美国和欧盟。

二是对外出口严重受挫。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影响最明显的是出口,2008年12月份,日本对外出口骤降35.1%,今年1月份更加严重,下降45.7%,连创战后出口最大降幅。据日本财务省统计,日本不仅对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大幅下降,对俄罗斯、东盟等新兴国家也快速下滑,显示日本外部环境全面恶化。

三是企业设备投资和经常收益持续下降。基于经济形势非常严峻,日本企业持续缩减投资计划,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减少5.3%,连续四个季度下降。对外依存度很高的汽车、电机、一般机械等行业还承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收益急剧恶化。据日本经产省近日发表的法人企业统计,去年第四季度经常收益下降64.6%,销售额下降11.6%,连续4个月减少,其中制造业经常收益减少94.3%。

第14篇

目前中国经济至少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内需疲乏、贫富差距太大。表面上看起来,“劫富济贫”的措施一举两得,既能推动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又能减少消费层面的贫富差距。但仔细推敲,恐怕过于乐观。

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说要向中产阶级征税,而是向“高收入群体征税”。但“高收入”既可以是工资收入,也可以是财产收入。而对财产收入征税具体表现为房产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等。这就需要探讨加征财产税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先说合理性。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主张零财产税,因为财产税不鼓励投资,不利于资本形成。不过放宽极端假设后,较新的理论往往主张征收一些财产税。在中国,老百姓往往相信富豪都有不干净的行为,因此更有理由加征财产税。总之,很难断定财产税合不合理。

再说可行性。要切实加征财产税,首先理清谁有哪些财产,这就是难题,糊涂账一笔;其次,决策层恐怕也难有决心来推动。如今有财的往往有权有势,有权有势的总是有财,很难对有权有势有财的加征财产税。

既然加征财产税的可行性不高,对穷人的转移支付恐怕还得靠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工资来源比较清楚,想避税很难,在发达国家也是最好的税源。

但面临高房价、高车价、高电价、高教育支出,对未来的高不确定,中产阶级消费起来总是底气不足。如果政策是要向中产阶级征税来提振消费,无异于南辕北辙。且一旦中产阶级被剪了羊毛,总消费恐怕无法提振。

贫富差距扩大在中国是个不争的事实,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是。发达国家市场完善,司法相对公正。贫富差距扩大通常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个人掌握的技能差距拉大了;二是不同层次技能的价格差距拉大了。

上述两大经济层面因素当然也是造成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因素。但中国还有更重要的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官商一体化、国企垄断等。粗略地划分,中国社会的金字塔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上层的高收入,高财富和上述的制度性因素密切相关;中层靠能力、技术、机遇,过上了所谓中产的生活;底层贫苦,也和制度性因素有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垄断和腐败最终都会体现在物价上,由各个阶层来承担,但底层最缺乏应对手段,受害最深。

第15篇

世界看好中国经济

根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参与2009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四分之三以上的经济学家表示看到燕子回来的迹象,甚至部分经济学家表示,“本轮经济最坏的时候在2008年第四季就已经过去。”

最为乐观的专家之一,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左右。其同比增速可能呈现逐季攀升局面。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在去年第四季或今年第一季见底,在第二季之后开始恢复,并形成“V”形走势。

而根据“预测”统计结果,26家机构的经济学家对2009年第一季GDP增长率预测均值为6.5%,参与机构对2009年全年GDP增长率预测均值为7.77%,和“保八”的目标极其接近。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持着类似的观点。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0%,如果2009年中国经济达到5.5%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贡献率。在2009宏观经济预测年会上,王庆将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天寒地冻的情况下,有一枝梅花鲜艳地开放”。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可见一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一卡恩预计。世界经济在2010年初会出现复苏,一些经济体可能今年年底就开始恢复。不过他警告,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仍很不确定,亚洲国家需增加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他认为,中国经济今年虽然面临很大挑战,但仍可能实现8%的增长。

香港中评社分析。中国在近30年来,历经多次经济风波却皆能平安渡过艰险,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其根本原因乃是中国的改革方向及其经济模式具备了四大优势。包括迄今保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强大的财政实力、稳定的金融体系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以有充分理由可以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率先走出困境,实现经济复苏。

如果一个人或媒体如是分析,那么公众还可以产生质疑。但如此众多的权威媒体和专家皆持类似观点,难怪在各网络的相关调查中大多数人都坚信中国式暖春在金融危机中即将出现的预测了。

暖春:可期与不可期之间

2月16日,上证指数大涨68.60点,涨幅为2.96%。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上证指数全周上涨6.40%;更早前的一周,上证指数一周上涨近10%。而与此同时,日本、美国等世界发达经济体,纷纷报道着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的事实。即使如瑞士等国,也在金融危机中困难重重。一时,专家及媒体仿佛看到了中国经济提前复苏的某种迹象,经济出现拐点成为应有的预期。

近期股市的持续上涨,究竟意味着什么?日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最近各地不少企业开始补给库存以及近期股市的好转,都是经济可能复苏的信号。这是经济学家中首位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角度对“经济可能复苏”作出的判断,也是对股市走势所具有的“晴雨表”功能和“信号”意义的重视和认可。

话音刚落没几天,股市又开始调整。在瞬息万变的A股市场,一切预测与分析总结,似乎都显得跟不上调一样,曲高而和寡。去年同期。股市在2007年趋热之后,进入了漫长调整的一年。人们一直在期望着红五月的出现,然而事与愿违。直至年关,也未看到股市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从实体经济角度看,自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不仅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大为改善,实体经济也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出现了库存快速减少、盈利状况改善的喜人景象;而“各地不少企业开始补给库存”更表明受经济刺激计划拉动,中国经济已有复苏迹象。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2月10日的商务预报显示,受益于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以及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的钢材价格出现了明显反弹。据监测,1月份国内钢材平均价格为4266元/吨。较2008年12月上涨3.4%,其中,板材价格环比上涨5.6%,线材价格环比上涨2.8%,管材及型材价格环比上涨1.8%。与此同时,春耕即将开始,氮肥、磷肥价格开始出现小幅上涨,这将加快库存产品及原料的消化,使部分停产企业重新开工。此外,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也同比上涨22.7%。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12.3%;汽油、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1%和3.1%……

同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更提振了分析人士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截止到日前,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基本审批完毕。其对于当前提振信心大有裨益。

辩证的宏观经济信号

一个可以援引论证中国经济暖春到来的证据。无疑是1月信贷的激增。根据2月12且公布的经济数据,中国刚刚公布不久的1月份的新增贷款达到了令人瞠目的1.6万亿,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超过自200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任何一个月,并且接近今年预期新增贷款5.4万亿的30%。

对于新增贷款的猛烈增加,业界专家们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率先实现实质性信贷扩张。这或许是中国经济下行速度减缓,形成一个拐点的最新证据。而此前公布的PPI、CPI和进出口数据也显露出经济运行的一些积极因素。

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势,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仍在继续发展,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下滑的背景下。美、欧、日经济将陷入“L形”衰退,中国则可能会出现“V”形调整。

可见,银行及时的大力支持,给予了困境中的经济一分不小的信心。然而,与其相伴生的金融风险也不可不防。专家普遍如此分析。

分析人士称,虽然信贷指导仍然具有强大的效力,对于刺激经济的增长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并非一场可以放纵的狂欢。保增长、保企业是大局,银行的风险防范也是大局。危机时期的权衡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们还必须关注这些资金是否真正充实于实体经济,而不是助推了股市的热闹。2月17日之前的一周,股市日成交量达到了9个月来的新高。这可能不乏资金对于市场基本面的看法出现的积极理解,但是信贷资金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果真如此,实体经济真正可能享受到的好处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对经济的研判也可能因此出现大的偏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