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优秀课例范文

小学数学优秀课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数学优秀课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优秀课例

第1篇

怎样面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无效生成,是每一个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显然只有注重对课堂无效生成的预防和引导,在面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枝蔓”时,我们才不会显得措手不及,无从应对。

一、提前蕴伏——做好思维的预热

为学生铺设恰当的阶梯,为学生指引出隐约的方向,避免让学生在黑暗中四处摸索,是预防课堂伊始就出现无效生成的有效措施。如果说将这一措施比喻成“预防针”的话,这一针要注意力度和方式,既要防止禁锢学生的思维,失去课堂的活力和张力,又要能盘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使得学生能够在新课伊始就迅速地进入状态。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在呈现新知例题之前,我首先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这种现象,让其感知其中蕴含的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1)出示:香蕉、橘子、香蕉、橘子、香蕉、( )

猜一猜:下一个水果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

(2)出示:黄球、红球、黄球、( )、黄球、红球

猜一猜:中间应该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师:同学们猜得很准。这两组物体在排列时都有着怎样的规律呢?是啊!找准规律,就能解决很多难题,在生活中有着很多这样的“找规律”……

“猜一猜”的形式显得较为轻松活泼,在两次“猜一猜”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反复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想?”组织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找到的规律,为后面的“间隔排列”规律的继续研究做好预热:学生在观察教材课例中的“森林舞会”主题图时,就会自发地将目光聚焦到间隔排列的各种物体上,有效地预防了无效生成的发生。

二、充分预设——厘定思维的空间

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绝大多数思维走向都是可以预判的,是有章可循的。教师通过预设可以厘定学生的思维空间,在遇到无效的生成时,能够采取恰当并且果断的措施进行处理,使得课堂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前行。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一课时,我将题图中的文字部分去掉再进行出示——

师: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18棵花,每个花坛栽了6棵花,有3个花坛。

师: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生2:一共栽了多少棵花?

师:你们说行吗?

生3:不行!这不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生4:每个花坛栽了几棵花?

生5:我来说完整——3个花坛栽了18棵花,平均每个花坛栽了几棵花?

生6:还可以提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每个花坛栽了6棵花,18棵花栽了几个花坛?

在这个小片段中,我做了两个方面的小修改,其一是去掉了原图中的文字部分,其二是加强了提出问题的目标指向性,使之更为明确。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课堂无效生成,努力实现“预设≠封闭”。

三、适时点拨——催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的适时介入,是解决无效生成的必要手段。教师应当能够审慎地判断课堂上学生每一次思维活动中的价值大小,善于捕捉其中有效的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小火花能够熊熊燃烧起来,让单向互动的课堂变成多线性的展示舞台。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清晰的单位“1”的认知,我组织学生经过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理解。

(1)从1到“1”

师: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生1:一张桌子,一本书,一支笔……

师:除了刚才列举的一个物体可以用1表示,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

生2(手指着讲台):讲台上的1盒粉笔。

师:1盒粉笔有40支,能用1来表示吗?……

(2)从“1”到单位“1”

师:这里有3支粉笔,可以看做“1”吗?

生(齐声):可以。

师:但是看上去是3啊!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上去是“1”呢?

生3:把它们圈起来。

师(把12支粉笔依次摆开):如果3支粉笔看做“1”,那么这里是几呢?

生4:看做4,因为有4个“1”。

师:真棒!这样把3支粉笔看做的“1”,其实就是一个计量单位了。

单位“1”的抽象水平较高,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教师通过分层设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得学生的思维始终在紧张活跃的状态,课堂学习活动充实而富有张力。

第2篇

我校作为江苏省建设系统唯一一家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校二十多年来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涌现出很多优秀建设人才。2008年12月,我校迎来了建校22周年暨学校升格5周年大庆。值此大庆之际,我们以对我校优秀毕业生的调查为基础,从毕业生成长的角度去研究职校生从学生到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并据此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反思,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为此,我们应邀参加了庄西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教育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确立了“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生命历程研究”子课题。

一、研究目的

(一)通过对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个案的调查分析和重点个案的追踪研究,研究由职业学校毕业生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关键能力和关键因素。

(二)通过对比两类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生命历程,对目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研究结论

(一)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成长成功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生命历程理论的“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告诉我们,人在哪一年出生和人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基本上将与同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学历、职称和职务方面的“天花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毕业生在学历、职称、工作单位性质、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入学动机、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别,而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这二十余年来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教育在国家各层次教育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转变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和需求的变化。

(二)在校期间和毕业后1~6年是毕业生成长成功的关键阶段

根据生命历程理论的“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职业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校期间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的起点,在校期间学生不仅学习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更是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生活锻炼社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今后成长成功的关键因素。可以说职业学校教育几乎决定了学生一生的职业选择和努力方向,它是毕业生成长成功的关键阶段之一。

(三)综合协调和社会交往能力是毕业生成长成功的关键能力

调查中发现,在“影响成长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的选项中“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排在前两位,而且在“职业学校教育带来的最大影响”的认知中“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达到了56%,远超过“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中,“对学生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高居需要改进的工作方面的前两位。优秀毕业生中有60%以上担任过班级以上学生干部的经历,受访人员对自己在校时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评价的优良率都在80%以上,这些统计结果以及优秀毕业生个案研究结果,都充分表明了“综合协调”和“社会交往”是毕业生成长成功的关键能力。从表面来看这也许与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目标不相一致,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十分吻合。不论是一线的工地还是基层的管理单位,没有一个岗位是仅靠职业知识和技能就能胜任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综合协调和社会交往能力更加重要,这也是“高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已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职业教育的对象也都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彻底转变过去精英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按照“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思路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承担起职业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关注民生的历史使命,实现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伟大目标。

(二)体现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校期间是学生成长成功的关键阶段。综合协调能力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职业学校需要更加突出其教育功能,而非单纯的职业培训。学校要在加强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大力开发开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活动。要创造更多的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品牌活动,广泛利用班级、系部、各类社团组织等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让更多学生参与,让学生在难忘中成长。同时也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

(三)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职业人生发展

调查显示,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职业学校和相关专业的只占10%左右,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毕业后有80%以上的优秀毕业生一直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就是说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对专业一无所知,对人生缺乏清晰的目标,但职业学校教育带给了他们一生奋斗的领域和方向。在我国,绝大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学生接触专业后才开始的,职业教育需要尽量将这个时间提前,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其尽早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开始职业探索。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使职业学校教育有效延伸至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帮助其度过毕业后1~6年这个成长成功的第二个关键阶段。

(四)改革管理模式,发挥教育教学团队功能

职业教育阶段学生一般为17~21岁,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与他经常接触的老师将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改变过去班主任管理学生、专业老师只管教学的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构建由校系领导、专业老师、班主任、优秀校友、行业企业领导专家等组成的教育教学团队,推广学生导师制,实施大教育、大管理,使学生在有需要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合适的人的指导和帮助。

(五)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校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要特别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与管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大力实施多证书制,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熟练掌握相关职业的核心技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今后成长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3篇

相对于上网查询,各种教育杂志和教辅资料中的相关文章与题目,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与网络相比,需要教师更多的平时积累。

查阅资料,吸收教育专家与同行的先进经验与教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但是,就目前的教研活动与研究来看,人们虽然认识到查阅资料的重要性,却很少关注对资料的整理、利用与再开发。

公开课上,我们展示的大多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于前期所做的工作,所积累起来的资料我们最多用“这位教师在上本节课前进行了认真地准备,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就算了事了。至于他到底做了哪些准备,有哪些资料值得深入地学习与研究?我们并没有去进行深究。

同时,作为执教者,也没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提炼的意识,自己化在查阅资料上的大量的时间,无非就是为了上出一堂好的课。当本次活动结束之后,所获得的资料也就随之被删除或封存于电脑的“文件夹”中。更不用说结合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收集资料了。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劳动价值。

基于以上所认识,笔者自任教研员以来,就有了“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设想,并努力付诸于实践,让教师意识到“上公开课”的过程,是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过程。而构建“资料库”又成为拓展教研课、公开课的价值的重要举措。

一、 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主要内容

“课例资料库”是以某一节课或某一个知识板块为主题,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资料。分成以下三块。

一是本体性资料,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及其形成的历史。小学的数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但同时也是非常深刻的,如“数”与“数字”的涵义不同,“圆”与“圆形”的意义有别。并且,正因为其浅显,所以早就被人们发现并应用。如四则计算中的各种符号,“圆,一中同长也”这样的表达,饱含了先人们探究数学规律的智慧,反映了数学形成的轨迹。对于这些资料的积累与学习,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与理解数学,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从中可以生发出教学的灵感。本体性资料,也包括收集与创编的相关数学习题。

二是实践性资料,指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操作性资料、教学案例(包括视频案例)和相关的经验性文章等。这一部分资料在课例资料中是最丰富的。教师在收集时,要精心研读,更要有所取舍。如对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内容与各种版本的教材编排,我们要认真钻研,从中揣摩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与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网络中的各种课例,要审视批判,不生搬硬套。对于视频课件,除了要分析其教学流程,更要关注细节,学习他们在“教学现场”的教育机制。

三是教育理论资料,指与本节课的教学相适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文摘。对于这部分理论的收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专著中的相关概念与操作策略;另一个方面相关的论文或摘要。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要求教师进行整篇文章的录入或下载,而是要求取其与本课例有直接指导价值的节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与指导价值。

以上三个部分构成了课例资料的三个维度,它对应于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三个方面:即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因此,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资料的逐步积累,是教师完善自身数学教学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

要求教师从某一个知识点入手,吸取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吸取教训进行反思,这样的一种研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操作性很强,更具实效。

二、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活动流程

《资料库》的丰富与完善,需要有一个组织性强的团队,更需要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活动流程。经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活动流程。

1、第一阶段——确定课例内容与人员。每学期末的备课会议之前,召开各片的年级教研大组长会议,由教研员公布本学期研究的重点课例,各片年级组长根据自己组内的骨干教师情况,选择一至两个课例作为本学期自己组内的研究课例。

以片为单位确定课例组织,有利于组员间的交流。同时,这一个组织又是专题性的,当本次课例活动结束,则本组织也随之解散,这些成员所经历的教育研究形式,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也可以带动本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区域内形成自己的教研文化。

2、第二阶段——制订研究方案并实施。各教研组长组织自己组内的三至五名骨干教师组成课例研究小组,制订出课件研究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前期资料收集、整理与反思。可以由执教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要收集的内容同前面所提到的三点对应。

教学构思与反复磨课。请各位组员学习了经过整理的资料之后,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出一个或几个课堂教学初步方案,指定一位或几位组员进行具体设计与实践。并在组内成员一起磨课,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请教研员参与或其他的教育名师指点。

课堂教学展示与评价。指最后课堂教学的形式在区内外展示,听取其它各组成员的批评与建议。

实践后案例资料的整理与推广。把前面三个项目的实践过程,进行整理,按本体性资料、实践性资料与教育理论资料这样三块内容,再进一步进行整理与加工,编辑成三个板块若干个小节的课例专题资料,交教研室。

3、第三阶段——资料共享与再实践。课件资料交教研室后,由教研员会同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再审核,遴选出优秀的案例资料入编《萧山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

为了让其他教师分享讲座主持者的收集成果,我们以下面几种形式进行推广

(1)优秀入选课件资料的负责人在备课会议及其它各种场合中介绍心得或专题讲座。

(2)优秀课例资料网络评比。经本人同意后,把初评的优秀案例资料挂于《萧山区小学数学网站》专栏中,供区内的教师学习并参与点评。

(3)在网络点评中,发现有一些好的思路与想法的,由原负责组进行再整理与再实践。

三、本项目活动的长远目标

围绕这一项实践,分别开展了三次教研活动,先后有五位教师分别对《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植树问题》、《圆的认识》、《可能性的大小》、《单位进率的疏理(自编教材)》这五节课进行的研究与展示。积累了近20万字的文本资料与10则视频案例。也为同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达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活动内容编辑成为《萧山区小数学课例资料库》。教师积累的丰富、具有深度的数学课例 资料需要加以传递,建立数学课例资料库能够将同伴的智慧的结晶、以及丰富的成果保存下来,为不断充实教师队伍的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师查阅资料的时间,实现课例资料价值的最大化。

第4篇

她敬业爱岗,爱校爱生,以自己无私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对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耐心,而且还深入学生,扎实开展教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动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她充满着无私的爱心,热情关心学习差、又不遵守纪律的学困生,善于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应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家长反映说:“孩子们听卢老师的话胜过父母的唠叨。”

她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知、道、能、行”的校训引领下,制定了一系列班级公约,结合班情学情创造性地开展“班干部轮流值日”等方面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调动了学生的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章可循,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助人为乐意识,孝敬父母知感恩。

她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改工作,有效地按新课程目标要求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省级课题“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全省少先队辅导员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自觉学习少先队工作的新理论,研究和探索少先队工作的新路子。

第5篇

[内容摘要]多媒体CAI课件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图文并茂,视听交融,动静兼备,色彩缤纷,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多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器官,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体验成功、和谐发展,打破了三个"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新颖有趣,从而创设出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教学氛围。

[关键词]角本;CAI;3DMAX;Authorware5.0;非线性结构

多媒体CAI课件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图文并茂,视听交融,动静兼备,色彩缤纷,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多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器官,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体验成功、和谐发展,打破了三个"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新颖有趣,从而创设出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教学氛围。

如何把多媒体计算机应用到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研设计,确定角本

在进行多媒体CAI课件角本设计之前,必须先精心研究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制定教学策略,然后再确定角本。CAI课件角本确定涉及到:文字脚本的确定,制作脚步的确定。1、文字脚本的确定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需求分析②目标分析③内容分析④策略制定⑤脚本编写。2、制作脚本要能忠实体现文字脚本内容,又易于计算机表达,是课件制作的关键。编写制作脚本的教师应将图形显示的内容及文字、解说、交互等各项情况编写好,前后顺序要写清,还应说明教学目的和想法。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例时可如下编写脚本:

从而达到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适合于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同时突破了重点,使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了优化课堂的目的。

二、精制内容,激发兴趣

应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和设计课件内容:1、要精挑细选,选取富有典型性,能充分突出主题的素材:例如在制作《长方形的表面积》这一课例时,由于该内容比较抽象,所以采用了大量的动画制作的表现手法:①在引入课题时,采用3Dmax软件制作生成一上由7个立体的长方体组成而成并能够进行舞蹈表演的小机器人来导入新课,小机器人滑稽的动作立刻引起学生轰堂大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精心制作一上能够6个面自由旋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在欣赏动画播放的过程中牢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突破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2、要精心设计,设计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要有助于教学目标垢实现,要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制作《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例中,因为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把立体的长方体转化成平面图形从而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是"师定型"地把长方体表面积展开是6个面,这一个知识点强加给学生,而采用媒体技术后,就能通过确定动画的关健帧的技术,一帧一帧地为学生展示长方体的表面积展开的过程,并同时配上精美的长方体展开时的音乐背景:

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的过程,清晰地观察到①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②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或长×宽×2+长×高×2+宽×高×2……,这样图、文、声并茂的设计,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要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在愉快探索知识、奥秘过程中感受、体验数学规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从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效果! 

三、精设方式,灵活运用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让教师更方便地控制教学过程,灵活地选择教学、学习内容。在《长方形的表面积》这一课例中,练习题部分可以采用以节作单位来编辑,每一个练习题按知识点再分成几个小步骤,使用时由教师将各知识点用非线性结构组合在一起,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随时改变知识的组合过程。在这一课例的练习中可以采用Authorware5.0中框架方式:上一题,下一题、第一题、最后一题按钮的方式或也可采用Authorware5.0中交互的按钮方式或菜单方式进行制作,把练习题设置成能让执教者、学生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自由选择和灵活运用。让学生自由与计算机对话,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和做练习,不懂的地方可向教师请教。这种形式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效果!

第6篇

本次峰会的主题为“能力为重:数学教育的方向”。大会将紧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精神,着眼落实,从国际视野、学习心理学、中国数学教育传统等若干角度对如何培养能力展开研讨。峰会仍以“研究课+学术报告”的方式进行,并坚持“开放办会”,“主论坛+分论坛互动研讨”相结合,让每一位参会者都能成为会议的“报告分享者”和“主动参与者”,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研究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话语对接。

参加大会的专家有: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美国国家数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马立平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鲍建生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晓明教授;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院范存丽博士;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王林;上海市特级教师曹培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员斯苗儿;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浙江省特级教师朱乐平等。

大会研究课执教教师有:特级教师夏青峰、俞正强,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于萍、罗明亮以及新思维新生代名师朱蕾、张麟、吕琼华等。

分论坛围绕“能力发展与核心素养、能力发展与活动经验、能力发展的课例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析”4个主题展开,面向参会人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与个人简介。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并奖励“会议光盘一套”,优秀文章将择优推荐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数会、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时间:2013年10月31日~11月2日,10月30日报到

会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报到地点:注册登记后通知

注册登记通道:http:// 新思维数学网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第7篇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

在本年度里,新课程改革仍是教研工作的重头戏,引领课程改革,既要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 一是学习了《数学 课程标准 》和各年级教材的要求,力求做到熟悉教教材,掌握教材。二是学习了明德学校的“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相关书籍,在学习中认真领会“以学生为本,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思想,感悟专家的各种讲座实质,并且及时反思自己的工作,写下自己的感想。三是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的学习工程的学习活动,自己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建议》一书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用专业理论充实知识底蕴,除此之外认真学习了齐齐哈尔市教育局下发的《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关于构建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试行稿)、《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关于普通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稿)等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二)立足课堂,做好常规调研。本年度借集中调研和教育教学管理评估检查的契机,先后在3月和9、10月份,深入10个乡9所乡直小学和1所村校和6所局直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导课,听评课在百节之上,在听课的过程中,及时与做课教师平等交流,充分肯定教师的优点,提出可操作的建议,扎实有效做好常规调研工作。

(三)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工作。深入基层学校,走进青年教师(长山冯春明、东阳王芳、张敏、宝山高丽等)和学科骨干教师(实验冯敏、五小张艳玲、东阳李成娟等)的课堂,一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引领青年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尽快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

(四)为全县教学教研活动提供研讨的课例。在本学年的两次全县小学教研教学活动中,提供了6节数学展示课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有效实施“五个一”工程,进行了学科校本培训工作。在局领导、校领导的指示指导下在4月24、25日进行了小学数学校本集中培训,本次培训充分准备,精心布置,在培训中展示研讨了数学学科不同课型的5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课例为研讨的依托,积极引领参训教师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实施教学的技能。

(六)四月份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了齐齐哈尔市的首届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在本次活动中,积极推荐参赛选手,参加竞赛的选手有东阳乡直小学的李成娟、王芳老师,音河乡兴十四小学的马春波老师,指导参赛选手做好赛前准备,最终3位选手都以较好的成绩进行了展示。

(七)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黑龙江省UC小学教研在线)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我县小学数学教研水平。本学年借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契机,组织10个乡6所局直小学的部分骨干教师积极网络中进行同备一节课的教研活动,这样的大型的多人次的网络教研是首次,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网络的资源,感受到网络的教研魅力,我县有8名教师的论文和案例获得了网络教研优秀成果奖。

(八)积极参与专项调研。在教育局指示下,在我校领导的带领下,参与了全县的中小校的调研工作,在此次调研工作中,我负责的是调研要点中的6至10项。从作业、测试后质量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德育活动计划5个方面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各校均高度重视此次检查工作,都相应作了认真的安排;从检查结果来看,各校都有自已的特点。总的情况是:作业量及批改情况,体现在作业本上的量是适量的,教师批改及时,多数教师批阅比较认真,有的有激励性语言;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本面整洁、书写认真规并且能在教师的指点下修改错误,通过作业达到温习巩固的目的。 (九)积极参与评估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承担了现场组的组长工作并完成了成果展示和小学组的材料汇总。

(十)认真做好期末命题(本年度命题18套)、测试、成绩统计、测试后的分析工作。

(十一)积极参与明德学校的课题实践活动。按要求及时向上反馈信息,深入六所实验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如何使用《分层测试卡》,随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全面检查。在课题实验的扩大阶段协助教育局普教股做了基础性的调查积极相关的信息反馈,收集了相关的资料。

(十二)其它工作。

1、积极参与“国培”的网络活动,督促并辅导参训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2、参与了幼教开展的教研活动。

3、参加了兴隆乡中心学校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师竞赛活动。

第8篇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

在本年度里,新课程改革仍是教研工作的重头戏,引领课程改革,既要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 一是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和各年级教材的要求,力求做到熟悉教教材,掌握教材。二是学习了明德学校的“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相关书籍,在学习中认真领会“以学生为本,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思想,感悟专家的各种讲座实质,并且及时反思自己的工作,写下自己的感想。三是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的学习工程的学习活动,自己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建议》一书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用专业理论充实知识底蕴,除此之外认真学习了齐齐哈尔市教育局下发的《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关于构建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试行稿)、《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关于普通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稿)等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二)立足课堂,做好常规调研。本年度借集中调研和教育教学管理评估检查的契机,先后在3月和9、10月份,深入10个乡9所乡直小学和1所村校和6所局直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导课,听评课在百节之上,在听课的过程中,及时与做课教师平等交流,充分肯定教师的优点,提出可操作的建议,扎实有效做好常规调研工作。

(三)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工作。深入基层学校,走进青年教师(长山冯春明、东阳王芳、张敏、宝山高丽等)和学科骨干教师(实验冯敏、五小张艳玲、东阳李成娟等)的课堂,一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引领青年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尽快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

(四)为全县教学教研活动提供研讨的课例。在本学年的两次全县小学教研教学活动中,提供了6节数学展示课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有效实施“五个一”工程,进行了学科校本培训工作。在局领导、校领导的指示指导下在4月24、25日进行了小学数学校本集中培训,本次培训充分准备,精心布置,在培训中展示研讨了数学学科不同课型的5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课例为研讨的依托,积极引领参训教师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实施教学的技能。

(六)四月份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了齐齐哈尔市的首届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在本次活动中,积极推荐参赛选手,参加竞赛的选手有东阳乡直小学的李成娟、王芳老师,音河乡兴十四小学的马春波老师,指导参赛选手做好赛前准备,最终3位选手都以较好的成绩进行了展示。

(七)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黑龙江省UC小学教研在线)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我县小学数学教研水平。本学年借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契机,组织10个乡6所局直小学的部分骨干教师积极网络中进行同备一节课的教研活动,这样的大型的多人次的网络教研是首次,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网络的资源,感受到网络的教研魅力,我县有8名教师的论文和案例获得了网络教研优秀成果奖。

(八)积极参与专项调研。在教育局指示下,在我校领导的带领下,参与了全县的中小校的调研工作,在此次调研工作中,我负责的是调研要点中的6至10项。从作业、测试后质量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德育活动计划5个方面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各校均高度重视此次检查工作,都相应作了认真的安排;从检查结果来看,各校都有自已的特点。总的情况是:作业量及批改情况,体现在作业本上的量是适量的,教师批改及时,多数教师批阅比较认真,有的有激励性语言;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本面整洁、书写认真规并且能在教师的指点下修改错误,通过作业达到温习巩固的目的。

(九)积极参与评估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承担了现场组的组长工作并完成了成果展示和小学组的材料汇总。

(十)认真做好期末命题(本年度命题18套)、测试、成绩统计、测试后的分析工作。

(十一)积极参与明德学校的课题实践活动。按要求及时向上反馈信息,深入六所实验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如何使用《分层测试卡》,随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全面检查。在课题实验的扩大阶段协助教育局普教股做了基础性的调查积极相关的信息反馈,收集了相关的资料。

(十二)其它工作。

1、积极参与“国培”的网络活动,督促并辅导参训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2、参与了幼教开展的教研活动。

3、参加了兴隆乡中心学校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师竞赛活动。

第9篇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

在本年度里,新课程改革仍是教研工作的重头戏,引领课程改革,既要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 一是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和各年级教材的要求,力求做到熟悉教教材,掌握教材。二是学习了明德学校的“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相关书籍,在学习中认真领会“以学生为本,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思想,感悟专家的各种讲座实质,并且及时反思自己的工作,写下自己的感想。三是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的学习工程的学习活动,自己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建议》一书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用专业理论充实知识底蕴,除此之外认真学习了齐齐哈尔市教育局下发的《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关于构建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试行稿)、《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关于普通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稿)等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二)立足课堂,做好常规调研。本年度借集中调研和教育教学管理评估检查的契机,先后在3月和9、10月份,深入10个乡9所乡直小学和1所村校和6所局直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导课,听评课在百节之上,在听课的过程中,及时与做课教师平等交流,充分肯定教师的优点,提出可操作的建议,扎实有效做好常规调研工作。

(三)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工作。深入基层学校,走进青年教师(长山冯春明、东阳王芳、张敏、宝山高丽等)和学科骨干教师(实验冯敏、五小张艳玲、东阳李成娟等)的课堂,一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引领青年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尽快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

(四)为全县教学教研活动提供研讨的课例。在本学年的两次全县小学教研教学活动中,提供了6节数学展示课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有效实施“五个一”工程,进行了学科校本培训工作。在局领导、校领导的指示指导下在4月24、25日进行了小学数学校本集中培训,本次培训充分准备,精心布置,在培训中展示研讨了数学学科不同课型的5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课例为研讨的依托,积极引领参训教师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实施教学的技能。

(六)四月份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了齐齐哈尔市的首届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在本次活动中,积极推荐参赛选手,参加竞赛的选手有东阳乡直小学的李成娟、王芳老师,音河乡兴十四小学的马春波老师,指导参赛选手做好赛前准备,最终3位选手都以较好的成绩进行了展示。

(七)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黑龙江省UC小学教研在线)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我县小学数学教研水平。本学年借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契机,组织10个乡6所局直小学的部分骨干教师积极网络中进行同备一节课的教研活动,这样的大型的多人次的网络教研是首次,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网络的资源,感受到网络的教研魅力,我县有8名教师的论文和案例获得了网络教研优秀成果奖。

(八)积极参与专项调研。在教育局指示下,在我校领导的带领下,参与了全县的中小校的调研工作,在此次调研工作中,我负责的是调研要点中的6至10项。从作业、测试后质量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德育活动计划5个方面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各校均高度重视此次检查工作,都相应作了认真的安排;从检查结果来看,各校都有自已的特点。总的情况是:作业量及批改情况,体现在作业本上的量是适量的,教师批改及时,多数教师批阅比较认真,有的有激励性语言;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本面整洁、书写认真规并且能在教师的指点下修改错误,通过作业达到温习巩固的目的。

(九)积极参与评估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承担了现场组的组长工作并完成了成果展示和小学组的材料汇总。

(十)认真做好期末命题(本年度命题18套)、测试、成绩统计、测试后的分析工作。

(十一)积极参与明德学校的课题实践活动。按要求及时向上反馈信息,深入六所实验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如何使用《分层测试卡》,随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全面检查。在课题实验的扩大阶段协助教育局普教股做了基础性的调查积极相关的信息反馈,收集了相关的资料。

(十二)其它工作。

1、积极参与“国培”的网络活动,督促并辅导参训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2、参与了幼教开展的教研活动。

3、参加了兴隆乡中心学校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师竞赛活动。

第10篇

2016年11月29日―12月1日,2016年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举行。本次活动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电化教育馆承办,共有144名中小学校参赛教师、近2 000名观摩教师及50名评委参加。活动以“求实、探索、创新,推动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为主},旨在促进新媒体新技术在全区中小学校的有效应用。

据悉,本次活动早在2016年6月就已启动,采取从县、市、自治区逐级评审推荐的方式进行,各地根据统一的评课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推荐优秀课例参加上一级评选。评选学科涵盖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信息技术、初中英语、初中文科综合、初中理科综合、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信息技术、小学其他学科等10个学科,各市每个学科推荐1名教师参加自治区级决赛。自治区决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进行,由论坛和赛课两部分组成。其中,论坛由研究课、专家点评、互动交流等环节组成;赛课则由现场课和专家点评两个环节组成,先进行现场课,后进行集中点评。

决赛期间,来自全区中小学校的144名参赛教师“晒”出了144节精心准备的课堂,向前来观摩的教师和评委展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应用成果,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最后经专家评委审议,共评出一等奖42个,二等奖70个,三等奖30个。

第11篇

以“圆的认识”教学内容为例,从“对比研读,关注变化”“把握本质,重构课堂”“反思课例,分析成效”三个方面进行“有效使用新教材教学”的探析,阐述的观点是使用新教材应关注教材的变化及细节的处理。

[关键词]

小学数学;研读教材;重构课堂

“圆的认识”可以被看成小学数学教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这一教学内容曾无数次地被搬上观摩舞台,进行多样的精彩演绎。纵观其中的许多优秀课例,在一般的农村学校和常态课上是无法复制的。究其原由,是一般教师在研读教材水平上与名师们有所差异,农村学生在认知水平上与城镇学生也有所不同。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的颁布实施,我市小学所有年级于2014年9月开始,全部使用新修订的人教版数学教材。选取“圆的认识”内容进行对比研读,关注修订后教材的变化,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用常态、平实课堂对话经典课例,对小学数学教师用准、用好、用实新教材,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对比研读,关注变化

(一)课标对比研读

在对《标准(2011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进行对比研读时,发现有如下一些微妙变化。

首先,《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第二学段对“圆的认识”具体描述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对比《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上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增加了知道扇形。针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一定要在“观察、操作”上做文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的方式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圆的周长、面积,认识扇形奠定基础。

其次,《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要求上,从原来《标准(实验稿)》的“双基”变成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当课程标准和教材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如何相应地调整教学,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圆”学习内容的分布情况,在数学思想方法学习领悟中,圆的周长和面积会对“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而针对新增的基本活动经验,则应在“圆的认识”学习中进一步积累和发展。因此,教学应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做”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圆、认识圆,最终理解圆的概念。

(二)横向对比研读

在对新修订教科书与2006年人教版教科书进行对比研读与分析,发现有如下的变化。

(1)修订后的教科书,增加了圆心和半径对确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作用以及用圆进行图案设计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关系紧密,因为在设计图案时,需要确定不同的圆的位置和大小。在本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感知和掌握。

(2)修订后的教科书,删去了圆是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原因是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已经提及过圆的轴对称性,对本课教学而言,只需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而不需要深入探究。

(三)纵向对比研读

在对新修订教科书有关“圆”的知识编排体系作纵向的研读与分析(主要研读“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发现有如下的联系。

“圆的认识”是学生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之前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也曾直观地认识过圆,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有关圆的知识学习,是学生从研究直线图形转移到研究曲线图形,对学生认知而言是一种飞跃。而“圆的认识”是学习有关圆的知识的起点,对学生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认识扇形,至关重要,也是学生以后研究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上述三项内容的对比研读与分析,我们认为,“圆的认识”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中的圆转化到数学中的圆的认识上,教学要从“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的数学本质出发,根据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教学要始终突出教学活动对“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即应当始终坚持通过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圆的认识”中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索活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通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圆的知识内涵,逐步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把握本质,重构课堂

(一)选择教学模式

“圆的认识”涉及较多的数学概念,有圆、圆心、半径和直径。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根据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特点,我们认为,“圆的认识”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素材,丰富的活动,去帮助学生概括并理解概念,即应当依赖于“活动的内化”,使学生对“圆的认识”从表面操作性认识向知识结构性认识转变。因此,在选择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利于学生参与、高效低负、便于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认识”的教学是一节数学概念新授课,其教学过程主要包含: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运用和概念的拓展等五个过程,这与原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许翼平老师构建的促、探、练、测、评“五字”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极其吻合,且“五字”教学模式在广州地区小学数学课堂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的论证,使用效果更是以针对性强、便于操作、教学程序清晰、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著称,深受广州地区,特别是广州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认同和喜欢。

(二)重构课堂教学

根据前述内容的思考和结合促、探、练、测、评“五字”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促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寻宝游戏导入,问题:杰克船长在荒岛寻宝,得到一张纸条“宝物在距离红旗3米的地方”,请你以1厘米表示1米,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上画出宝藏可能在的地方。让学生在教师指定点的3cm地方,标出宝物可能在的地方(如图一)。知识点:引出圆,使学生初步感知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

第二环节:探 [自主探究,感知特征]。这个环节安排四项探究活动。

活动一:圆规画圆。请学生尝试用圆规在白纸上画圆,思考: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有什么优点。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时,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并标出来。之后再出示右图(图二),让学生判断圆的半径和直径,并应用概念做解释。知识点: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规画圆的灵活(能大能小)、方便的特点。

活动二:尺规画圆。让学生用尺规选择画出r=1cm,r=2cm,r=3cm的圆,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圆的位置和大小由什么决定。知识点:掌握圆规画圆的技能,理解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活动三:剪圆与折圆。把各自画的圆剪下来,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知识点:再次感受圆是封闭的曲线图形,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折痕相交的点是圆心,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活动四:量圆与说圆。知识点:同圆或等圆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第三环节:练 [巧设练习,实践应用]。这个环节安排三项练习:

练习一:我会算。如右图(图三)。

练:找圆心。你知道硬币的圆心在哪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后,再用课件解释)

练习三:解释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学生说后,再用课件解释)

第四环节:测 [达标检测,及时反馈]。这个环节安排两道有针对性的检测题:

检测一:同圆或等圆里,直径是半径的( )倍。所以,当直径是4厘米时,半径是( )厘米;当半径是2.4厘米时,直径是( )厘米。

检测二:画一个直径是3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第五环节:评 [总结评价,促进发展]。通过回顾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评价和总结,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三、反思课例,分析成效

(一)褪去浮华,还原本真

通过对教材的对比研读,重构的设计主要从“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的数学本质出发,让学生以“画、剪、折、量、说”等方式作为探究圆的抓手,设计适合学生的“直尺画圆”“圆规画圆”“尺规画圆”等实践活动,充分地让学生在“做”中“学”,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圆、解释圆、运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帮助学生积累良好的活动经验。重构的设计虽然没有了名师经典课例的华丽,却抓住了“圆”的数学本质进行了一次本真的演绎,这样的设计更能凸显《标准(2011版)》对教学的要求。

(二)聚焦平实,回归常态

通过对教材的对比研读,重构的设计以“五字”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线,注重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导与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关注本课所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当堂练习和内化。从教学的总体情况来说,学生对圆的概念以及圆的特征,掌握得比较扎实。这样的设计,一线教师完全可以复制并常态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12篇

【课例片段】

知识点:认识圆心和直径。

教师:小组比赛: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并用剪刀剪出自己画的圆,在剪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圆。

学生:分组操作。

教师:各小组相互合作,把圆形纸片对折,对折后使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按不同的方向再对折……

学生:各小组相互交流后,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发现同圆内有无数条折痕,这些折痕都相交于圆规针尖固定的哪一点。

(课件动态演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而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课件动态演示)

学生:在想象中预设,在操作中验证,同一个圆的直径可能有多少条?操作后,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操作,量出自己画的圆的直径的长度是多少?再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在观察和比较中探索发现。

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直径的长度,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设想可能是正确的,接着教师运用课件动态展示,证明学生的设想是正确的。让不同学生说出自己圆的直径的长度,从而揭示出同圆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课件:出示古代学者墨子说过:“圆――中同长也。”

【课例评析】

一、化有限为无限,展现规律

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直径,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应该先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折一折自己的圆,在反复的折叠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地发现这样的折痕可能折不完。学生汇报时能够说出自己的折痕有十条、二十条、三十条……此时教师可以用课件动态地进行演示,无论是什么样的圆,像这样的折痕是折不完的。把学生发现的有限的数量转变为无限的数量,不仅能够证明优秀学生的发现,还能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问题进行理解:同一个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这一规律的提示就水到渠成了。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一、激发兴趣,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理念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思想前提,笔者曾经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这节课是分数除法里面的第三四课时,也是最关键的一课,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得出“甲数除以乙数(零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而服务的,所以今天的复习课就是一个亮点。复习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把前面相关知识全部进行了概括,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复习作用。复习中,我在黑板左边写复习题,右边写复习题相对应的计算法则,按学习内容的时间顺序、层次推进。完整简洁把前几节课所学罗列含概了。复习阶段最后让学生观察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起到了复习小结的作用。

新课例题教学时,我本想自己作线段图,但关键时候只画了一条线,马上停顿下面,转身指名学生上台站板作图;也就是这样的一停顿、一转身、一提问之间,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方面如,复习时老师问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得出了两种答案,⑴0不能作除数,⑵0没有倒数。这是学生课堂智慧的体现,而这种智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是师生之间长期沟通、配合而养成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说明了这点。

事后,我的体会是:课堂是师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再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再优秀的学生也是从课堂上超出去的。所以,一堂课好坏,大家都说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说具体些,就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成长情况。这是关键的,不容置疑,毕竟课堂是要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自身也应该在课堂上得以成长。一堂课下来,我们付出所应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学生成长了,还应该考虑自身的成长体现在那里?带着这些想法走进杨福申老师这堂不难看出:学生成长了,从学生自我推出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学生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习惯;巩固练习题的正确率等等方面都可以证明。

二、小组合作,激活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求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即不能填鸭式的将题目的做法,以及答案和结果一股脑的全部直接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一步步找到题目的做法,找到题目的答案。因此课堂上的讨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堂讨论就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讨论的效果,达到讨论的目的。笔者发现一些教师不善于,或者说不重视研究课堂分组的方法,简单的以座位的横排和竖排为标准进行分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等因素。导致分组搭配不合理,营销了课堂讨论的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在综合考虑学生性格、学习能力、相互之间协作性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分组,确保组与组之间实力相当,确保分组的合理性。而且在进行分组讨论时,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确保讨论的有效性,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

三、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商不变规律》磨课中,执教第一节课时,为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出示的八道口算计算中,有两道是这样上下依次出现的:

48÷24=2

120÷60=2

探索中有位学生提出异议:“这两道题无法知道扩大了多少倍,所以没有办法知道是不是符合刚才研究到的规律。”黄老师自信的微笑到:“真的吗?你们再仔细观察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继续引导:“请大家取出计算器来算算,被除数和数学到底是扩大了多少倍,是不是相同倍?”最终问题迎刃而解。课后交流中,笔者说:“备课时就发现这两道题之间可能会出现课堂这个情况。”

又比如,《确定位置一》一课中,总觉得有些东西好象会卡住整节课,两节课磨完后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后来在听取小组内评议时,才慢慢理出头绪,原来是两节课都在同一个环节出现同样的问题:上完新课后执教者出示学校附近的建筑物的地图及相关坐标(示标明),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新知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各个建筑物的位置。这道练习题是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在教室内快速找出自己在班上的第几组第几个的基础上进行的,常理而言,学生应该能够迅速的完成这个练习。但事实表明,两个班的学生都在这个练习出示后,卡壳住,不知道要如何解决问题。后来在执教者的再一次引导下,才懂得了如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衷万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年2期

[2]甄慰,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该关注什么——以“取商近似值”教学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年6期

第14篇

李勤,女,小学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丹凤街小学教师、中山路小学副教导主任、同仁小学教科室主任,现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学研究处副主任。全国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和谐教育名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从教19年来,秉承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课堂教学轻松自如、特色鲜明,多次参加江苏省、南京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多次获得一等奖。有30多节课堂教学及讲座被中央电教馆、江苏省电教馆、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有数篇论文、课例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

小时候,我经常会重复做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拿着教鞭给小朋友们上课。就这样,儿时的梦伴随着我成长。长大了,我成为了一名教师,而儿时的梦,还在延续。

梦中有泪

1993年我加入了教师的行列,当时的我,根本没想过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只觉得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就心满意足了。走上三尺讲台,上了几天数学课,方才发现在南京晓庄学院三年学习的知识,可以说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我常常为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新知而发愁。工作头一年,我就遇上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到校视导。我深知视导的重要性,所以特意用心背熟了教参书上的教案,按部就班地上完了40分钟。心中暗乐:按照教参上的课肯定差不了。谁知当时的区数学教研员刘红老师当着校长的面,严肃地对我说:“课堂上,眼中没学生,自说自话,这样教下去,学生根本学不会,哪像是在上数学课?”那一夜,我的梦是湿的。

梦中有课

刚工作的我犹如蹒跚学步的孩子,稍不留神就会摔倒。值得庆幸的是,正是拥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我慢慢悟出了上课的门道。在1993年到1996年3年中,我多次参加区新教师、数学骨干教师的学习培训。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一有公开课活动,我都会想尽办法去听、去学,学习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语言,回来后就尝试像他们那样进行教学,看看是否适合,并不断进行调整。对有很深造诣的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的课例或讲座,我尤其视若珍宝,如数学特级教师邱学华、黄爱华、吴正宪、孙丽谷、阎勤等老师,他们的课有的沉稳老练,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精辟深刻,有的妙语连珠,令我怦然心动,难以忘怀。当我获知南京市电教馆可以借阅优秀课例录像带时,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借阅了大量的教学录像带回家观摩学习,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模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践、反复磨炼,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基本样式:讲台形象——亲切,镇定,自信,神采奕奕;教学思路——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语言表达——简洁,生动,幽默;板书——工整,详略得当;黑板画——规范,熟练;解题指导——灵活,富有启发性,讲究多解、巧解。这些基本样式是我教学成长的基础。在梦里,我看到了自己上课的身影。

梦中有思

1997年南京市玄武区“青春杯”赛课是我获得的第一次机遇,促使我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那时,我天天都很晚才离开学校,多次试教磨课,校长、书记亲自把关,听我一遍遍说课。可以说在很短的时间里,我越来越会上课了,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显著提高。不负众望,那次赛课我获得了一等奖,这不仅让我获得了自信,而且激发了我努力前行的决心。1998年参加南京市优质课竞赛,我得到了区数学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教材,从我的个人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修改调整教案,一遍一遍地说课、模拟教学。正因为有这些有经验的老师、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帮助,我的教学越来越有特色了。赛课那天,我与学生很有默契,课上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很好,因而获得了赛课一等奖。2001年有幸参加了省现代小学数学赛课,我的教学再次得到肯定,获得一等奖。2007年我参加南京市赛课,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江苏省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欣喜之余,为准备江苏省赛课而忙碌时,我却陷入了迷茫。那时,每一次试教,都会有特级教师如阎勤、魏洁、王凌等参与听课、评课,他们对我的教学环节和细节处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可每次修改后再上还是不尽如人意,自己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去淮安参赛前最后一次试教时,区教研员徐宁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课是要有自己的思想的,不同的人听你的课会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些意见你可以参考,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席话,点醒了我:好课是有魂的,这个魂就是上课教师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思考。在去淮安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想:在《24时记时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究竟需要学什么?《24时记时法》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上课的前一晚,陪同的市、区教研员与我一起过课,我详细叙述了自己对课堂教学每个细节的处理和思考,在多次研讨、商榷、争辩、调整中时针指向了12点。回到房间,我再次将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梳理。那晚,梦里只有我的思考。这节带有大家和我自己的思考的课,不仅让我获得了江苏省赛课一等奖,而且还使我对“好课是什么”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梦中有笑

1999年,我参与现代小学数学教材的试点工作。从一年级开始,执教两个班级,一个班使用苏教版教材,一个班使用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教学的难易等很多方面差异很大。我利用假期提前进行备课,研究两本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象。但从中我收获了思考研究的乐趣和惊喜。在比较和反思中,我提升了理解和把握教材、驾驭课堂和应变的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数学素养。从1999年至2001年,我以两本教材的教学试点为契机,上了50多节公开课,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和反思文章,并在区里多次就两本教材的分析与教学研究向老师们做经验介绍。2001年全国课程改革拉开序幕,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进入试用阶段,我不仅参与了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教师课件设计和学生学件设计,还积极要求参加新教材的实验工作。我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辛,因为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我要比其他教师先行1年使用国标本教材,并要在教材实验中不断积累得与失,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思考与专家、老师们交流、分享。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连续6年的教材实验中,我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参加全国、省教材培训活动,认真聆听专家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认真学习全国各地对教材实验的汇报和课例展示,根据任教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特点努力在课堂中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教材的精髓。6年间,我撰写了几十篇教学案例,这些案例被收录在《教师备课手册》中,供老师们学习参考。正是有了这样的实验体验,才让我对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对教材的把握与再创造也有了独树一帜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2007年暑假,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我承担了一年级数学部分课例的拍摄工作。拍摄工作全面启动之前,需要先送审样片,审核通过方可开始。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出于对我的信任,拍摄我的一节课作为样片送审。样片拍摄工作在南京市江宁区电教中心进行,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老师全程陪同。从上午8点开始一直忙碌到晚上7点,我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但偷偷看到王老师脸上露出的笑容,我知道样片得到了他的认可。三天后,传来消息,样片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一致认可,拍摄工作可以全面启动。那一晚,我的梦是甜的。

梦中有爱

一名教师,当他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时候,就应该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虽然在从教的开始5年里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基本样式,但我并没有体现自己独有的教学特点,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自2001年起我参加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听了数场有分量的学者、专家的高质量的讲座和报告,与全省骨干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受益匪浅,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丰富、理论素养得到了提升。2002年参加玄武区教科研骨干签约班,在区教科所原副所长黎鹤龄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位名教师,必须要有鲜明的教学风格。我认真学习了区教科所提供的《教学风格论》一书,明确了教学风格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明晰了该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两年的培训中,我不断总结、思考自己的教学,并对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

特点之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对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化整为零,合理增删,然后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由因到果的过程结构,使其成为适合学生的知识框架。

特点之二: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根据教学的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能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使用。

特点之三:教学手段较新。较早地把电子计算机引进课堂。在1997年“青春杯”赛课时,我就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受到一致好评。

特点之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语言简约、明了、流畅、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特点之五:了解学生,与学生零距离。对学生的心理能正确分析、把握,对学生有爱心,很容易博得学生的喜欢,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我把对自己教学特点的总结和想法向黎所长汇报,得到了黎所长的肯定和赞许,并决定专门就我的教学风格召开一次研讨会。研讨会参会者不仅有其他学校的科研骨干,还有我任教学校的校长、部分教师、任教的学生和家长,大家就我的教学风格进行了分析、评价、汇总。大家觉得目前我的教学处在独立性教学向创造性教学的过渡阶段,能摆脱模仿的束缚,较好地独立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驾驭课堂教学的秩序和调控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教学措施富有针对性;能够将别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上主观追求与独立意识比较鲜明,开始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在交流中,我也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我不会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场研讨会气氛相当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根据我的综合条件和风格的外在表现,将我的教学风格最终定位在“活泼型”,主要特征为活、情、趣。“活”是指内容活、教法活、形式活、学生活;“情”是指教学有激情、师生有感情、生生有真情;“趣”是指学生有兴趣、过程有乐趣、应用有奇趣。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一名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也为我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奠定了基石。

第15篇

“小专题”研究有着“小切口、短周期、平常态、见效快”的特点。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小专题”研究能切实推进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有利于推进课堂观察,形成心得,是一种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科组培养骨干,形成教研组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

一、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形成“小专题”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小专题”研究存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我们以小学数学某个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4个“小专题”(简便计算教学小专题研究、概念教学小专题研究、图形与几何教学小专题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小专题研究)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般来说,小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第二步,规划研究过程;第三步,分析研究资料;第四步,总结研究成果。

2.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构建教师教学研究的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让教师们有交流的话题,为教师们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研究的“小专题”,那就都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我们可以都围绕着这个“小专题”开展教研:上公开课、说课、评课、议课、做观点报告、写教学论文、写反思、写教学案例。

长期开展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教师的研究意识自然增强。而把教学研究与常态教学相结合,能提高常态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小专题”研究才是真实的,最有效的。

3. 在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进行4个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不管哪个范畴的数学教学,都可以用“先试后教,精讲善练”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常态课堂教学要凸显三个要素:一是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做到内容要精,设问要精,讲解要精,板书要精,并要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二是以“20+20”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教师尽量在20分钟内完成新授内容,并用20分钟进行综合训练;三是练习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以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促进科组建设

教研活动是为教师服务的,是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可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标。以“小专题”研究,开展科组教研工作,明确了科组每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思路。

1. “三个一”活动,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讨论学法,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每个学期每位老师都围绕着一个“小专题”做研究,教研课就有了主题,就有针对性的研究,教研方式也随着改变了。我们会围绕一个“小专题”进行“三个一”活动(即一人上课、一人评课、一人讲座)。会为了研究一个课例进行集体备课、反复磨课、借班上课、越级上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与其他学校结对交流等。科组的“小专题”教研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数学老师更专业地成长了。

2. 以“小专题”为载体,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