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

第1篇

一、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从市场和经济结构这两个高度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可以增强市场经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打破垄断,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可以促进创业。第二,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可以鼓励农民进城创业或者就业。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1999年和2003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5年2月,非公有制经济36条出台,是我国首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中央政府文件,建立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框架。2010年5月,非公有制经济新36条的颁布又为非公有制经济、民间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

二、制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问题

1.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安排缺乏可操作性

虽然《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实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平台和法制环境。《物权法》《行政许可法》《公司法》等法律的颁布或修订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但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尚未完全成为具体的制度安排,许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还停留在宏观层面,另外,这些政策性文件规定过于原则化,对于哪些行业和领域允许或禁止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缺乏明确的清单,更缺乏具体的、易于操作的措施和办法。

2.市场准入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制障碍

在那些传统的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仍面临着市场准入方面的各种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与阻碍,一直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涉足最少、进入最为艰难、最难以扩张的产业领域。公用事业领域目前仍然没有实行政企分开,政府没有退出,民营资本无法投资。即使在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的进入上也受到来自不同部门和地方的行政力量的干预,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相互结合。

3.税收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阻碍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虽然它们在支持国企改革和提供就业机会和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巨大,但是我国在税法的制定和修订中经常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需求,非公有制经济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一样享受到各种税收优惠。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享受的种种优惠相比,在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都面临着税负过重的问题。

4.金融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阻碍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证券市场不成熟,金融资源配置低下。金融体系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头号问题,而且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限制较多。在现有的上市公司中公有制企业占大多数,在企业债券融资方面国内95%以上的企业债券是公有制企业发行的,非公有制企业多数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二是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银行体系改革的滞后使得间接融资制度对非公有制经济限制较多。另外,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某些非法集资和利用不正当手段的贷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稀缺,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现行的金融体制和立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切实营造良好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1.进一步转变法制观念,不断营造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从法律制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私人性质,需要更加科学、严格、合理的规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公共属性,于国、于民、于社会发展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需要更加科学、严格、平等的保护。这既是客观实际,也是立法、司法、社会管理者观念转变、与时俱进必须面对的现实。要由过分依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调控逐步过渡到政策的支持、引导与法律法规调整并重,在法律法规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扫除体制障碍,要加快清理和修订那些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资、财税、土地使用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国企享有同等待遇。

2.切实做好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细化与配套

在国家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切实将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方面。一是制定适用全国统一的基本法。以《宪法》和国务院两个“非公有制经济36条”为基础,制定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同时修改与之有冲突的法律法规,使各法做到无缝对接。二是依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的原则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或办法。针对不同行业各自的特点,可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对于一般领域,则应完全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三是以“非公有制经济新36条”为基础,完善行政许可制度。加快实现行政审批制向行政许可制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发挥行政许可制度的作用,保证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激发竞争活力。

3.制定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财产

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存在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产权保护制度。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产权基本制度,制定相配套的具体产权保护制度,并落实为具体制度安排,来保护好公民的这些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另外。《物权法》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平等地位,享受相同的权利,遵守相同的规则,承担相同的责任。然而,在执法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多半处在弱势的地位,这也是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司法行政工作中要切实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

4.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的领域和范围

一是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清理行业准入中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让非公有制经济畅通地进入到电信、邮政、石油、金融等行业和领域。二是进一步细化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公有制经济准入基础设施、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实施办法,规定具体的出资限额、经营范围等准入资格和条件,将鼓励型政策尽可能落到实处,切实破除玻璃门现象。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从中央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积极鼓励通过联合、联营、集资、入股等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经济效益较好的领域。

5.建立公平合理的财政税收制度,使非公有制企业获得公平的税收待遇和财政支持

一是公平合理对非公有制企业征收税款。税收部门要以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为目的,在总量上减轻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负担。二是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减免。对那种创新型、成长型非公有制企业,给予更多的减免优惠政策。三是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收费。要加强治理向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坚决取缔重复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四是加大国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财政支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6.加速金融制度创新。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

第2篇

上海市政府近期了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强调,上海将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政策、待遇上的平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包括资源垄断性行业,放宽股权比例限制。卫生方面,允许非公有资本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外的公立医疗机构的改制、兴办公益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以及组建医疗投资公司、医院管理公司和医疗集团。教育文化方面,积极探索建立非公有制教育基金会;探索公办学校通过竞标方式选择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实行委托管理;允许个人声誉和版权、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作价参与组建文化企业。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方面,鼓励非公有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具备条件的可依法向非公有资本转让特许经营权或产权。除了开放更多的领域让非公经济进入外,实施意见还打破公有企业独享一些优惠政策的壁垒,让非公经济也能政策均沾。

《实施意见》重点突出了“两个基本政策取向、五个鼓励、两个加强”。“两个基本政策取向”,就是指平等待遇和开放领域。平等待遇,就是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政策、待遇上的平等。开放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突破体制、政策障碍,全方位、多领域扩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开放力度。“五个鼓励”,就是指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创新;鼓励非公有资本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以及投资农业;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鼓励公众创业,拓展就业新渠道。“两个加强”,就是指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形成比较完整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方式,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重点涉及11个方面:(1)强调非公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2)全方位、多领域地扩大开放力度;(3)鼓励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4)鼓励非公有资本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5)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以及投资农业;(6)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7)鼓励公众创业,拓展就业新渠道;(8)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9)大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10)加强和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11)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

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六大政策措施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将着力实施六大政策措施。

一是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马凯说,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节约优先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改革中。二是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也就是要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的强制性效能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等。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长效机制。马凯说,要加快推进包括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四是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今后,国家将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开发十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五是推广新机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包括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推行节能资源协议,推动企业或行业采取资源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实施政府节能采购,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的采购范围,降低政府机构、能源消费开支。六是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第3篇

一、进一步开放非公有资本进入领域

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金融服务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通过产权转让、股权置换、特许经营权竞标等方式平等进入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制定《南京市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在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前提下,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社会事业领域。

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平等准入和公平待遇的原则,破除一切地区、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入的领域外,非公有制企业在准入标准、地位待遇和政策扶持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二、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市场准入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降至3万元;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实行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制,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最低为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积极探索一名自然人或法人投资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和程序,进一步降低创业限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允许中国公民(含在职人员)在南京市举办各类企业。申办私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再要求提交暂住证;申办个体工商户,不再因户籍原因核发临时营业执照,一律核发正式营业执照。对进城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及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商贩免予工商登记。

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从事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企业,其申请者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住宅,可不受物业使用功能的限制,作为企业住所(办公场所)予以登记;对进入园区、楼宇等场所创业的生产型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时,其场地使用证明可由有关管理机构出具。

放宽投资者出资方式。允许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允许以股权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形式作价出资。知识产权、股权等出资额,经专门机构评估和认定后,可由投资各方协商约定,其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可不受限制,但是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

放宽对外投资的限制。集团型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投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不受对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50%的限制,允许对外投资总额达到净资产的100%;对其他一般企业的对外投资限额,放宽到其净资产额的70%。

三、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支持

市、区(县)两级政府安排的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可采取贴息、补助和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非公有科技型、外向型、下岗创业型、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品加工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投资高新技术的,享受与国有企业相同的财政扶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和国有企业同等享受公用事业费附加和补贴等优惠政策。承担政府指定的社会公益事业的,与国有企业一样可享受财政补助。

非公有制企业开发和申请原创性新技术专利,市政府对专利申请实审费用予以部分资助。对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符合《南京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资助。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提高担保额,扩大覆盖面,增加透明度。继续实行非公有制企业扩大投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创名牌等财政支持政策。

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市政府统一组织的国内外展览、展销以及招商活动的,其公共布展和整体宣传推介费用由政府承担,企业展位费酌情给予一定补贴。积极组织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资源类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项目前期费用扶持资金”和省“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周转贷款贴息资金”。

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50亿元和10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予以一次性奖励。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上市和再融资的,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改在南京市办理税务登记证,且能够实际增加南京市可用财力的,在一定期限内由同级财政予以奖励。

四、积极落实各项税费支持政策

积极创造公平税收环境,对国家制定的税收政策,凡未特别规定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并在税收管理和服务上一视同仁。

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开发费用、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以及社会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等税收政策上,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咨询业、信息业、软件业、居民服务业、仓储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可按规定予以减免。非公有制企业兴办民政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超过10%但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超过总数35%以上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新办的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各类服务性非公有制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新办商贸非公有制企业(从事批发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减免税条件的,可按规定减免有关税费。

对符合条件的新生劳动力、军队复转人员自主创业的,按规定减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税费。吸纳军队复转人员达到60%(含60%)以上的,自领取税务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非公有制科技企业符合国家、省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双密集型企业、新产品、中间试验、技术市场和技术出口等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减免税费及享受其他优惠待遇。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的税费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

进一步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国家和省规定有低限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的低限标准收取。

非公有制企业因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管理环节改进的需要,从海外引进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短期项目合作,可获得市财政引智专项经费支持。

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的,其办理资产置换、剥离、收购、财产登记过户等环节所收取的产权交易费,与国有企业相同。

五、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时,充分考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获得上享有同等待遇。非公有制企业兴办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符合划拨用地规定的,采用划拨方式供地。非公有制企业兼并或承包乡镇企业的,可以保留原方式供地。

六、不断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完善银企合作制度,不断扩大“融资项目推介”、“银企协作签约”平台的融资规模和覆盖面。引导各商业银行在全年信贷增量计划中单独设立非公有制企业信贷增长额度,每年用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增量应占当年新增贷款总量的一定份额。

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优化符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开展以商标权、专利权、股权、市场摊位使用权、仓储货单、存单、原材料、出租车营运证等方式的动产和权利抵(质)押贷款及联保协议贷款、退税帐户托管贷款、法定代表人抵押贷款等各类新型贷款形式。

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积极争取创办地区性股份制民营银行。

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工业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积极推动各类非公有制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按照《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商业性和互担保机构,加速构建以非公有资本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抓紧建立担保机构之间分保、联保、再担保等业务的合作机制。

七、鼓励非公有资本加速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鼓励非公有资本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自主创办科研开发机构,以及参与国有科研机构的改制重组。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创建高新技术品牌。支持非公有资本并购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国际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职业学校以及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教育基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产业。支持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参股和合作等形式兴办演艺、娱乐、文艺中介、广告和影视制作发行等企业,并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资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发行等国有文化企业。允许以个人声誉和版权、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作价参与组建文化企业或投资入股,同时按照贡献参与利润分配。按照“管办分离、政企分开、分类管理”的原则,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重组。

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外的公立医疗机构的改制,研究制定非公有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资本兴办股份制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兴办数量和办医类别不作限制,同时放宽其设置区域限制。

八、不断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按照《南京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规定,在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实现人员、财务和机构“三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调整、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充实完善行业协会职能,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愿加入或发起设立各类行业协会。鼓励非公有资本积极进入现代市场中介领域,完善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监管制度,整顿市场秩序,规范服务行为。

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大力推进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创业机构与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转移和人才中介等机构的沟通协作机制,集成信息、人才、项目、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多元组合服务,提高吸纳创业的能力,扩大创业覆盖面。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完善孵化基地建设,提高对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创业孵化服务的能力。加快培育面向同业企业的公共技术研发、测试、推广和信息等服务中心。鼓励国有大企业的研发机构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优化人事人才服务。人事部门要在人才引进、需求规划、专家选拔、培养资助、职称评定、人事和诚信评价等项目上,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的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可免费享受海外技术项目、留学人才和海外专家推荐等信息。

第4篇

熟悉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又来了!“神龙大侠”阿宝又要开始拯救世界了,这次阿宝带着一群“熊猫军团”卖萌打终极大Boss――人格的牛,该牛名为天煞,专练吸星大法,团灭了凡间几乎所有的大师,连翡翠宫掌门人也未能幸免。依然典型的好莱坞英雄人物故事,依然逗笑技能满分,动作与喜剧兼备,瞄准寒假档期携势而来,做足了中国化的准备,打出一手又萌又精致的好牌。虽然《功夫熊猫3》基调不变,但是萌点翻倍,以长隆熊猫三宝为现实原型的熊猫三胞胎蠢萌爱吃包,绝对是得到了阿宝师傅的真传。 文_关敏薏 逗笑技能玩得漂亮 反差萌、破梗、神补刀……一应俱全

毫无疑问地,《功夫熊猫3》延续以往的轻松爆笑风格,在逗笑技能方面精益求精。逗比对话接连不断,俏皮在施展拳脚间不经意撒出,精准地定位每一个笑点,反差萌、破梗、神补刀……一应俱全,捕捉全场观众的笑声。熊猫李山来到和平谷,遇见亲生儿子阿宝,李山说自己来找儿子,阿宝表示正好我爸也不见了,互道遗憾后,阿宝说祝你找到儿子,李山说祝你找到爸爸……最后两只熊猫来了个撞肚子认亲。后来,阿宝终于来到熊猫村,全村熊猫热情地奔跑着向阿宝扑过来,跑到一半时,集体停下来喘气数秒,然后接着再跑……搞笑语句俯拾皆是,例如鹅爸一脸认真:“我骗了阿宝二十年,他还真以为自己是从鹅蛋里孵出来的。”阿宝开心道:“我就知道我在吃的方面还有潜能可以发掘。”还有诸如“甩开你肉墩墩的短腿飞快地跑”“鸭子也是鸟”等等,配合语境,爆笑度爆表,适合合家欢观看。 进阶功力暴涨 阿宝终于成为了真正的熊猫

作为一只自有记忆以来就没有遇过同类的熊猫来说,阿宝终于遇上了自己的父亲,解开身世之谜,多年夙愿完满。更重要的是阿宝为了学习气功回到熊猫村,与同类们喜相逢,一直生活在和平谷的他还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只熊猫,睡懒觉、吃得多、还有基本的走路技能――滚来滚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滚滚”(此处表示好羡慕可以成为一只熊猫),最后还带领大家单机领悟了熊猫村的祖传武功――气功,从此信心满满,战斗值翻倍增长。阿宝一向憨厚老实萌萌哒,熊猫村的熊猫们只只也萌翻了,有专跳绸带舞的美美、热爱抱抱的抱抱熊、萌娃三胞胎等等,活灵活现,大眼睛加肉滚滚的小肚子,可爱得让人忍不住想买周边产品。 故事的套路流畅性一流 梦工厂的标准产物

功夫熊猫系列的人设基本固定不变,呆萌老实的阿宝、严肃又可爱的师父、忠诚的盖世五侠、流水般轮换的大反派,但《功夫熊猫3》多了一整个卖萌爱吃包子的熊猫家族。从第一部到第三部,电影的流畅性一流,但套路不变:阿宝带着大家克服困难、打败敌人、保护和平,这次为了对抗反派大BOSS,阿宝把蠢萌的熊猫家族训练成一支“熊猫军团”。综观以往电影,“萌点”是梦工厂电影的标配,《功夫熊猫3》也不例外,新加入的熊猫三胞胎不经意间就能把观众萌出“少女心”。 画面美炸天 效果对得起票价

梦工厂出产的动画大片在视觉上绝少辜负过大家的期待,《功夫熊猫3》中依旧是一派美丽又妙幻的画面,和平谷、翡翠宫自然不必说,在前两部中有非常全面的体现,屋檐窗栏,无一不是仔仔细细地描绘出来。而属于《功夫熊猫3》中的漫漫云海、高耸雪山、无边森林、一望无际的水面,或壮阔或飘逸,冲击视觉,且极具东方色彩。满眼翠绿的熊猫村,采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房屋、街道、水池……组成异常生动的一幅山水田园画卷。最后阿宝与大反派天煞进入灵界终极PK,导演编排了用花瓣组成的太极图案来向熊猫村的众人传达决斗过程的桥段,花瓣纷扬而起,纷扬而落,想象力丰富。曾负责过电影《雨人》《狮子王》等配乐工作的汉斯・季默挑起第一部到第三部的配乐担子,使电影音乐方面的水准与质量得到了杠杠的保证,为配合主题,汉斯使用了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十分出彩。

第5篇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贸易交流;竞争关系;合作前景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对于新兴经济体的界定,根据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亦首次官方提出了以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这11国作为“E11”,即“新兴经济体11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说法②。

在国内外学者对新兴经济体的研究内容可谓各有千秋,涵盖了新兴经济体自身的诸多方面如国际资本流动、对外贸易、金融发展等等;亦有新兴经济体内部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诸如探讨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联系,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与新型南南合作的探讨等;而还有很多文献研究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在对新兴经济体的了解之中,笔者对新兴经济体各个国家之间在国际贸易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产生了进一步探究与实证的兴趣,因此,本文将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贸易之中竞争、互惠的两个角度结合新兴国家间贸易的数据,探究新兴经济体在对抗冲突与合作之间的贸易交流。

一、出口结构相似性与新兴经济体在贸易中的竞争、冲突

本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便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走进世界舞台的聚焦视野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影响更加凸显。为了探讨新兴经济体未来更加辽阔的合作前景,笔者想,有必要探究一下,在“新兴经济体”这样一个看似统一的光环笼罩之下,各个国家之间可能存在或是已经存在的有可能阻碍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进一步合作的贸易竞争与冲突。

首先,在贸易竞争这一方面,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增长中,新兴经济体的贡献占到了很重要的部分,而新兴经济体的外贸出口又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出口方面,要素驱动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故而在资源要素上富集程度的相似性便成为导致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出口贸易竞争的重要因素。为了分析这11个国家之间贸易竞争的强度,从贸易竞争的诱发因素——出口产品结构上的相似性来分析是一个切入点。

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③中这11国2010年④的贸易出口数据来分析,如果将这些国家的出口类别按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依据的商品编码进行分类,并依次列出每种商品编码下11个国家各自的出口额,便可以发现,即便11个国家各自在大部分主要出口品仍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它们在某些重要的出口产品类别上,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交叉与重叠。如果将这些国家在各个商品编码下的出口额为数据制作出折线图,将更加直观地看出在某些商品的出口量之下,出现了多个国家竞相出口同一类别商品的情况,例如,选取商品编码为70至89⑤的商品的各国出口额,绘制成为折线图大致如下:

从折线图可以看到,几乎11个国家的出口额占比走势在70至89这一段商品中都是相似的,占比较高的几个点都非常一致的落在71(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和72(钢铁),84(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和85(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87(车轮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轮除外)这几个点之间。例如,在71(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项上,阿根廷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约3.3,印度则占14.7%,墨西哥为3.1%,而南非与土耳其则分别为16.5%与3.3%;阿根廷在84(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项上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2.5%,巴西则占5.5%,中国占比为19.6%,印度占3.7%,印尼则为3.2%,墨西哥为14.0%,韩国占比为11.2%,南非与土耳其的出口额则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7.2%、8.3%,呈现出尤为一致的态势;在85(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项上,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韩国、南非与土耳其的出口额都占到它们的出口总额的较大比重,分别为2.5%、24.7%、4.0%、6.6%、24.0%、23.8%、2.0%、6.6%。

如果再分析更细一步,如将商品编码为84类的商品再进行细分,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编码分为8401至8484⑥,则每一类商品相应的11国出口情况的相似度便降低了,但仍然可以看到,无论是参考各国出口额较大的商品的列别,还是分析在每一个出口额度突出的商品点及其附近点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百分比的走势,各个国家仍然具有较大的相似度。例如:商品编码为8421(离心机;液体或气体的过滤、净化机器及装置)处,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韩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的出口额占第84类商品出口额的百分比依次为4.10%、2.13%、1.02%、2.90%、2.52%、3.28%、1.48%、1.37%、1.80%、42.62%和2.67%,即大部分国家的出口情况十分类似。将包含在84类商品之下的8401至8484类商品出口额占84类商品总出口额的百分比情况以折线图表示如下:

造成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结构类别上具有如此大相似性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根据新兴经济体“成长陷阱”一说的理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赶超型经济大都采取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及数量扩张的“要素驱动型”模式⑦,在这样的一个局限之下,其一,自然资源因素下导致的某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资源丰富的原材料上具有相似性;其次,劳动密集度高或劳动力成本低的加工制造产业等上的相似性;再加之新兴经济体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及普遍性的劳动力平均素质水平不高引致的服务业结构上的相似性,这些因素都将会导致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商品具有相当大的重合度。也正是因为这些贸易出口结构与产品类别的相似的方面,必然地导致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世界这个大家共同享有的市场上,共同争夺同一种出口品的消费者市场而引发的贸易竞争。

在冲突方面,贸易保护主义亦是一个造成贸易冲突的重要因素。例如,新兴国家之间的反倾销调查频繁发生。2012年4月以来发生的包括:阿根廷外贸秘书处2012年第52号决议对原产于中国和巴西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0毫米、用纺织材料加固的硫化橡胶传送带开启反倾销调查;土耳其公告称决定对中国的储存式电热水器进行反倾销调查;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已于日前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子绝缘管发起反倾销调查;阿根廷决定对中国产铜版纸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等等。

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个国际贸易交流愈发强势的现今促成了它们经济增长的快速前进;然而,伴随着增长迅猛的新兴经济体系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突飞猛进,另一个不利之面便也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大量出口对象必定包含着其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便不可避免地抢占了这些国家国内相同行业的市场;再加上新兴经济体国家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国家内部产业结构转型成本大、时间长,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及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企业转型代价高昂,因而,其他国家的大量出口将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内部产业造成比发达国家更加大的打击。这样的结果是,在新兴经济体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由于贸易保护主义而产生的摩擦冲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更紧密的交流合作。

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合作

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出口结构与类别上的共性一方面,导致了它们在这些相同的出口贸易上的竞争摩擦;另一方面,也为它们提供了共同合作以加强在世界贸易中地位与话语权的一把利器。

首先,新兴经济体国家之中,有的诸如中国和印度具有低廉劳动力资源;诸如中国和还有的诸如俄罗斯和巴西自然资源富足——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球1/3,石油探明储量占全球13%;巴西铁矿石,南非黄金、钻石等多种重要资源都居世界前列,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优势资源远远高于一些规模不大的发达国家;更有国家拥有广阔的待开发的需求市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意味着,这些在不同的方面具有经济增长优越性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们,一旦真正意义上的达成长期的互补互惠条约,形成一个真正成形的联盟,在世界市场资源日益紧缺、价格日益昂贵的当今,这些国家将获得更稳定的增长。

形成一个合作密切,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新兴经济体联盟,能够实现劳动力、生产要素在成员之间自由流动;更能组建一个由新兴经济体成员国市场联合成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以改善出口过分依赖于美日、欧盟等其他市场需求的缺陷。这将使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其独立性,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冲击的严重打击的风险大大降低。

此外,新兴经济体的众多国家,在具有相同出口竞争的一些贸易品上,新兴经济体出口额相加以后,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是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的。例如,2008年与E11相关的国际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23.2%,进口总额的19.8%;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3.2%,进口总额的16.9%;同样根据2008年的数据,E11生产了占世界产量35.66%的原油;而作为世界主要的粗钢生产者,2008年E11出口的粗钢总额占到全球总量的58.7%,此外中国与南非等国的黄金出口量也占据了世界总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再近一些,2010年,如之前分析过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的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总额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5.50%与32.65%,都占到相应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的相当大的份额。如果在这些产业领域,新兴经济体国家能够站在通过合作站在一个相对协调的共同立场上,那么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出口中,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应对世界市场,便会拥有具有影响力的话语权,达到互惠共赢的合作效果。

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道路上,尽管充斥着各种贸易竞争与贸易摩擦的阻力,然而,一个不可变更的事实是:为了实现各自利益,壮大各国实力、掌握国际贸易话语权,为了应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为了共同抵御目前新兴经济体国家均面临的“成长陷阱”、“美元陷阱”,为了携手应对在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家间盛行的经济增长“瓶颈”, 新兴经济体各个国家必须进一步地深化经济合作,形成更加相互依赖与紧密联系的整体,以期在发达国家操纵的全球贸易体系中,打破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新兴经济体这样一个具有活力的团体能够在其成员国之间愈发深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迎来真正全方位的发展共赢。

注释:

①本片文章中所指出口均指一国的所有出口品,包含服务于贸易。

②参见2010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09年度报告》。

③http://。

④为保证数据完整性,在此选取2010年的各国出口贸易数据。

⑤商品名称(HS2002 Description)为“玻璃及其制品”(70,Glass and glassware)至“船舶及浮动结构体”(89,Ships, boats and floating structures)。

⑥商品名称为“核反应堆及其未辐照燃料元件;同位素分离机”(8401,Nuclear reactors; fuel elements (cartridges), non-irradiated, for nuclear reactors; machinery and apparatus for isotopic separation.)至“密封垫及类似接合衬垫”(8484,Gaskets and similar joints of metal shee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material or of two or more layers of metal; sets or assortments of gaskets and similar joints, dissimilar in composition, put up in pouches, envelopes or similar packings; mechanical seals.)。

⑦张茉楠《成长陷阱挑战新兴经济体》,《经济参考报》。

参考文献:

[1]林跃勤.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方式评价——基于金砖国家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5).

[2]刘洪钟,杨攻研.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J].经济学家,2012(01).

[3]米特拉.新兴经济体之间合作前景广阔[J].2010.

第6篇

关键词: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6

1 解析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定义及应用状况

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在既有病虫害防治、处理的基础上,融入低毒性、低污染、高效率的技术条件,达到保护大豆作物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而且还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原因所在。

以抗病虫为基础的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应当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实现大豆种植的优质高产。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大豆种植中,离无公害产品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多数还不能通过育种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还需在生长期间依靠药剂进行防治。目前运用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防治病虫害防治尚处于起始阶段,只是通过核心技术,达到对单个病虫害防治的目的,完整的防治体系并没有形成。

2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规程内容

2.1 农业防治

为无公害大豆种植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将大豆受病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是农业防治植保技术开发应用的目的。该项技术对于改善大豆的生长环境经济、实用、效率高。农业防治植保新技术主要包括3个重要因素,首先是选种。为了提高大豆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选种非常关键。应当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比如京豆一号和科丰6号是最好的选择。其中京东一号对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没有具体要求,种植范围广,并且具有抗食心虫和病病能力强、产量高等特点。科丰6号同样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科学合理的管理。对大豆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进而改善优质大豆的生长环境,是大豆生长期的通风、日照等条件得到改善,使病虫害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积极采用人工除草方式,减少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2.2 物理防治

运用物理方法达到大豆病虫害防治目的的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技术其中的一种。比如在大豆生长期间,为了避免害虫接触大豆可进行防护网设置、在幼苗期利用高科技测报灯,可对大豆受病虫害侵扰起到警示,以及使用最为广泛的震频率式杀虫灯等,种种物理方法不仅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机率,而且还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使大豆的优良品质得到保障。

2.3 化学防治

在优质大豆生产过程中,许多毒性小、防护性能高的高科技生物防护技术得到开发和利用,不仅起到了显著的病虫害防护效果,而且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大豆幼苗期可使用高效低毒的速克毙和桃小灵等生物制剂都食心虫、二条叶甲、东方金龟子等害虫进行防治等。在使用生物制剂对优质大豆进行化学防治时,应当掌握好低容量生物试剂的喷施方法。

3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推广的应用价值

3.1 生态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生态平衡得到维持,同时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推广无公害保值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无公害植保技术大大减少了农药用量,有效控制了对水土的污染,为人类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3.2 社会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够大豆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大豆产品的产量,减少我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使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经济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大力推广使国家经济损失大大减少,新技术下种植出来的优质大豆产品在增产增质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实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提升,对大豆绿色、无公害种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推广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提高了大豆的生产水平,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减少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把握形势要求,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

一是创新理念谋划工作。机构编制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人手紧。我们将全面激发改革管理的生机和活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方法来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和掣肘。树立“一盘棋”思想,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严控机构编制总量与保障重点工作需要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坚决做到精简、统一、效能。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面对具体的矛盾问题,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我们将坚持开门搞改革强管理,积极借鉴各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度。

二是规范管理机构编制。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在确保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的同时,处理好严格控制和满足事业需要的关系,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向亟需加强的领域倾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效益。找准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定位,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不断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三是提升部门服务形象。一是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则,强化“每位同志都是最后一道关口”的意识,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激发出人人有分工、处处有任务、“全办齐上阵”的干事创业热情,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规范有序高效、执行有力的日常管理机制。二是主动服务,提升部门形象。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把机构编制融入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设身处地为基层、为部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坚持“服务上门、送政策到家”的工作作风,并使之成为工作常态和工作自觉,积极认真沟通、耐心宣传政策、细致沟通解释,引导单位积极转变观念,优化编制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二、构建“一盘棋”格局,形成“一张网”制度

(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重新修订《县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凡涉及机构设置、加挂牌子、职能划转、编制调整、人员调整、拟定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申报计划事宜,全部提交编委会研究,任何部门都不得擅自审批机构编制和绕过编制部门请示机构编制问题。编委领导对编委会的召开高度重视,每年平均召开编委会6次,编委会的议事决策职能进一步凸显。构建形成了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全县机构编制工作“一盘棋”格局,真正建立起了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编委一家行文、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实现职能配置科学化、机构设置最优化、编制配备精简化。

(二)建立完善编办、组织、人社、财政“四位一体”协调配合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控制了人员的“进口”,提升了进人用人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持空编使用申请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实行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使用空编申请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参公人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必须先由编制部门逐级申报编制使用计划;各单位出现空编需调整人员,先由编制部门对其是否空编进行把关,由编委统一研究后,再由组织、人社部门选调人员。通过加强空编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进人程序,杜绝超编进人。

二是完善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制度,严把财政供养关。不断完善人员调整审批制度、人员工资传送审批制度,促使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挂钩的制度和措施得到落实。每年年底财政局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先由编办对各单位在职人数及离退休人数进行审定,加盖核定章,财政部门见到经编制部门审定后的工资预算表,才予编制下年度人员工资预算。这一做法已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定下来。通过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实现了编制与人员供养一体化,堵塞了各环节上容易产生的漏洞,进一步控制财政供养人数,节约了行政成本。

三是规范程序严格职数管理,严把科级干部配备关。出台《县干部选拔任用职数预审办法》,明确党政群机关、参公单位、事业单位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均需进行职数预审。县委在动议干部时,由组织部门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职数预审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进行职数、编制的预先审核,组织部门根据编制部门的审核意见选任干部。通过职数预审前置,进一步规范程序环节,有效杜绝了超职数配备干部现象的发生。

(三)活化存量编制资源,内部挖潜统筹优化。

一是动态调整,盘活编制。编制总量只减不增是硬杠杠,随着社会事业发展,基层人手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向管理向创新要编制,坚持严格把关、集约节约、有度有序,出台《县事业编制零空编管理和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探索形成了“县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管理”制度,推动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基层和一线倾斜,解决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2018年通过统筹调剂编制、鼓励政策性免职人员调整到乡镇工作、退休减员、分流到事业单位多种途径,共消化15个部门、83名行政超编人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行政超编问题。

第8篇

一、把握形势要求,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

一是创新理念谋划工作。机构编制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人手紧。我们将全面激发改革管理的生机和活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方法来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和掣肘。树立“一盘棋”思想,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严控机构编制总量与保障重点工作需要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坚决做到精简、统一、效能。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面对具体的矛盾问题,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我们将坚持开门搞改革强管理,积极借鉴各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度。

二是规范管理机构编制。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在确保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的同时,处理好严格控制和满足事业需要的关系,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向亟需加强的领域倾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效益。找准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定位,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不断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三是提升部门服务形象。一是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则,强化“每位同志都是最后一道关口”的意识,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激发出人人有分工、处处有任务、“全办齐上阵”的干事创业热情,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规范有序高效、执行有力的日常管理机制。二是主动服务,提升部门形象。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把机构编制融入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设身处地为基层、为部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坚持“服务上门、送政策到家”的工作作风,并使之成为工作常态和工作自觉,积极认真沟通、耐心宣传政策、细致沟通解释,引导单位积极转变观念,优化编制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二、构建“一盘棋”格局,形成“一张网”制度

(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重新修订《县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凡涉及机构设置、加挂牌子、职能划转、编制调整、人员调整、拟定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申报计划事宜,全部提交编委会研究,任何部门都不得擅自审批机构编制和绕过编制部门请示机构编制问题。编委领导对编委会的召开高度重视,每年平均召开编委会6次,编委会的议事决策职能进一步凸显。构建形成了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全县机构编制工作“一盘棋”格局,真正建立起了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编委一家行文、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实现职能配置科学化、机构设置最优化、编制配备精简化。

(二)建立完善编办、组织、人社、财政“四位一体”协调配合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控制了人员的“进口”,提升了进人用人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持空编使用申请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实行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使用空编申请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参公人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必须先由编制部门逐级申报编制使用计划;

各单位出现空编需调整人员,先由编制部门对其是否空编进行把关,由编委统一研究后,再由组织、人社部门选调人员。通过加强空编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进人程序,杜绝超编进人。

二是完善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制度,严把财政供养关。不断完善人员调整审批制度、人员工资传送审批制度,促使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挂钩的制度和措施得到落实。每年年底财政局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先由编办对各单位在职人数及离退休人数进行审定,加盖核定章,财政部门见到经编制部门审定后的工资预算表,才予编制下年度人员工资预算。这一做法已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定下来。通过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实现了编制与人员供养一体化,堵塞了各环节上容易产生的漏洞,进一步控制财政供养人数,节约了行政成本。

三是规范程序严格职数管理,严把科级干部配备关。出台《县干部选拔任用职数预审办法》,明确党政群机关、参公单位、事业单位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均需进行职数预审。县委在动议干部时,由组织部门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职数预审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进行职数、编制的预先审核,组织部门根据编制部门的审核意见选任干部。通过职数预审前置,进一步规范程序环节,有效杜绝了超职数配备干部现象的发生。

(三)活化存量编制资源,内部挖潜统筹优化。

一是动态调整,盘活编制。编制总量只减不增是硬杠杠,随着社会事业发展,基层人手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向管理向创新要编制,坚持严格把关、集约节约、有度有序,出台《县事业编制零空编管理和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探索形成了“县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管理”制度,推动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基层和一线倾斜,解决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2018年通过统筹调剂编制、鼓励政策性免职人员调整到乡镇工作、退休减员、分流到事业单位多种途径,共消化15个部门、83名行政超编人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行政超编问题。

第9篇

为了规范期货经纪公司接受出资的行为,促进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现将期货经纪公司接受出资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期货经纪公司的出资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国法人资格;

(二)注册资本、净资产的最低限额均为人民币1000万元;

(三)连续经营2年以上;注册资本、净资产均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连续经营1年以上;

(四)最近2年连续盈利;注册资本、净资产均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对盈利不作要求;

(五)在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六)出资人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和自然人控股股东不存在公司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情形;

(七)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持股比例不满期货经纪公司股权的10%且不实际控制该期货经纪公司的出资人,对其注册资本、净资产、盈利和经营年限等不作要求。

二、下列组织不得成为期货经纪公司的出资人:

(一)未决诉讼标的金额达到净资产30%的组织;

(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和国家核拨经费的事业单位法人;

(三)法律、法规禁止向期货经纪公司出资的其他组织。

期货经纪公司之间、期货经纪公司与其出资人之间不得相互交叉持股。

三、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生效。1996年12月23日中国证监会的《关于规范期货经纪公司接受出资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期字〖1996〗16号)同时废止。2002年7月2日中国证监会的《关于期货经纪公司股东资格核准条件、程序和申报材料的通知》(证监期货字〖2002〗39号)第一条第(三)、(四)项的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的规定为准。

第10篇

第一个误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不全面的最多的就是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就应该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确认识的一道选择题中,认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经济的有38%。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去认识。

从理论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由公有制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又决定了我国不能只有公有制经济,必须容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实际上看,我国现在的工业主要是国有经济,农业主要是集体经济,但许多小商品生产和销售都是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销售,基本上都是非公有制经济,这就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否认非公有制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共同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个误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为现阶段发展经济就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学生并不少,主要是他们只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能否定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经济形式,都可以平等地竞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理解为在生产力不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基础。从经济制度性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现阶段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能理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个误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

认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两种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对立,没有看到他们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一次课堂教学讨论中,笔者组织了一次辩论。围绕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开展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单一地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认为发展经济就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片面的。

第11篇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主要指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还比较缺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水平、特点,是我们考虑和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本出发点。这样的生产力实际客观要求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只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才能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我党的不懈探索,1997年党的15大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除了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资独营经济等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事实充分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不能改变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在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不同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能提高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资经济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那种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其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活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其作用表现为: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据统计,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超过60%,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3.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大量创新型科技企业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涌现出华为、海尔等一批技术创新走在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税收贡献超过50%。

二、应准确认识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

第一、在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的都应该提倡鼓励。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只发展某一种所有制经济,排斥另一种所有制经济。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高度适应。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我们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那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决不能搞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如果取消或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那就没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公有制这个根基,社会主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1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为我们坚持、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尤其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和改革,都是以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此,在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必须充分估计和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应该指出的是,从本质讲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在现阶段我们之所以还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的积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最终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我们今天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是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创造物质条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当前应如何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做到支持和引导相统一。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问题上,现在有一种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只讲鼓励、支持,而不讲引导,这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它们发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存在雇佣和剥削关系,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矛盾的,因而必须加以引导,以便使它的发展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如果只讲鼓励、支持,忽视引导,会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矛盾激化,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应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当前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非公有制企业鼓励支持上,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经济法律地位上,要废除、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等平等地位。三是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方面,国家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四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一视同仁,其财产权都不可侵犯。五是技术创新方面,国家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六是政策待遇上,对不同所有制经济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七在文化发展上,国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积极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八是在特许经营领域方面,国家要鼓励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比如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具体办法。九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是权利义务上,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同时国家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第12篇

关键词:董辅 市场化 市场化原则 所有制改革

作者简介:陈燕和(1971-)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市场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国际市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49-01

注:今年为董老辞世5周年,写此文以作纪念。

20世纪80年代,董辅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他的这些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他的市场化原则理论。研究他的市场化原则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及启示

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内容是:市场化包括所有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两个方面。所有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为多种公有制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必须以所有制改革为基础,两者不可分割、相互适应、相互配合。所有制改革为市场经济创建微观基础,运行机制改革为所有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只有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化的顺利进行。根据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市场化改革包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内容。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强调所有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两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市场化改革实践中,所有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绝不可仅仅偏于一方。只有两方面改革协调配合,才可能取得经济转型的成功。

所有制改革不等于市场化改革。所有制改革只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方面。一味强调所有制改革而忽视运行机制改革,认为只要进行所有制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就会自动走向市场经济的主张,只会使改革误入歧途。况且,即使把所有制形式全变革为非公有制形式,而缺乏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

不进行所有制改革就不能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忽视了所有制改革导致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60年起的市场化改革的失败。在总结前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后,董辅得出结论:不进行所有制改革就不能将市场化进行到底。所有制改革的作用在于,通过调整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改变公有制实现形式,为市场经济创建微观基础。只有进行所有制改革,才能取得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所有制改革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1985年,董辅提出建立以多种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更加明确了所有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宗旨。明确所有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就使所有制改革具有了比较明确的改革方向: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本质,必须发展多种公有制经济;为了达到市场经济效率,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改革既要为了市场效率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又要为了社会公平而发展多种公有制经济。否则,所有制改革就可能失去明确的方向。

二、对几种所有制改革片面认识的评析

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启示我们,要全面认识经济体制改革,任何割裂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有机联系的尝试,都将使改革遭致挫折。当前对于所有制改革,仍然存在一些片面认识。

1.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两种片面认识

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有两种片面认识:(1)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或者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联系。所有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天然兼容;运行机制的改革就是建设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反对者和限制者没有看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2)完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完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人从另一个极端来看问题,除了赞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他们还赞同将所有公有制经济私有化。他们同样割裂了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联系,忽略了所有制改革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所有制改革的内容,但并非全部内容。所有制改革要求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同时要求,要保留公有制,保持公有制在6个部门对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起主导作用。如果连这部分公有制经济都私有化了,就谈不上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掏空了社会公平的基础,就会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2.对待公有制经济的两种片面认识

对待公有制经济的两种片面认识是:(1)反对公有制形式的任何变化。1978年,董辅提出改变公有制的形式。事后人们称董辅当年的壮举为“破冰之举”。当时几乎没有人赞同公有制形式上的任何变化。即使在今天,同样有人反对改变公有制形式。公有制形式的变化有两种:第一,公有制转变为非公有制。有人不加区别地称公有制转变为非公有制为“国有资产流失”,其实这里面有非法与合法的区别。非法的“国有资产流失”理应受到法律制裁。而合法的,如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以出售等方式规范地转变为非公有制,却也招致非议。反对公有制转变为非公有制的错误与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人的错误一样,割裂了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联系。第二,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将公有制转变为股份公司。反对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人没有看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有利于公有制经济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如公众所有制经济的财产约束比共同所有制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的能力也比共同所有制经济强。从原因上看,这些人也是割裂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的联系。(2)公有制全部转化为非公有制。支持公有制全部转化为非公有制也持有私有化的主张,其错误与上面分析过的支持完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相同,此处不再论述。

参考文献:

[1] 董辅:《董辅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第13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财政政策;税收;资金扶持

一、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各产业尚不发达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财政、税收收入的新的重要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比如,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于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放手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利条件

1.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不断健全完善

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的实施和立法的逐步完善帮助人们消除了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在经济领域实行了同权利、同义务、同处罚。非公有制经济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其法律责任也不断科学明确、具体可行。

2.西部大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大好机遇

第一,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通过转让、租赁、拍卖、兼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小企业、困难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为非公有制经济低成本扩张和结构转换升级创造了条件。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农村结构调整的战略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加盟参与市场开发与建设。第三,有缓解资金和人才瓶颈制约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将导致人才和资金回流西部,可以缓解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家已出台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资金匮乏的措施。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地方财政的客观要求

财力十分有限,引进外资不易,国企振兴也尚待时日,促进财政增长可谓任重而道远。而非公有制经济自发展以来,不要政府投资,没有财政补贴,也不要政府承担风险,由于其产权明晰,责、权、利一致的财产机制;自我投入、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资本聚集机制;短小精干、快捷灵活、互惠互利的营销机制,使个体、私营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促进非公有制的财政对策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转变理财观念,积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在资金方面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支出的投入,可以改变并完善城市的基本面貌,这是优化投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投入的新途径。如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吸引银行资金投入,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经营业绩好、有发展前途、讲信用的非公有制给予大力支持。对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和养殖项目、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畜产品购销的贸易流通项目及从事民营企业、开发性企业应适当运用财政资金加以扶持,通过贴息优惠等办法,改变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涉足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实行政策倾斜。

2.强化服务意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做好促进工作

财政部门应转变职能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第一,做好信息咨询服务,财政部门要发挥宏观经济部门的调控作用,及时收集、整理和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所涉及的行业布局、数量前景预测等相关信息,引导他们发展。第二,做好管理服务,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及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个体、私营企业财会人员的持证上岗、职称申报评聘等工作要纳入全区财务人员统一管理渠道。第三,抓好资产评估工作,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要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做好服务工作,在评估过程中既要客观公正,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做到服务优质高效,积极促进企业的资产重组。

3.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做到合理公平税负

各级税务机关主要施行“定期定额”,对少数有建账能力、帐证齐备的私营企业采取“查账征收”。在新形势下,税务部门要统一认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做好服务和咨询工作,对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要全部公开。第二,完善税收征管办法,各征收机关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简洁、更实用、更能方便纳税人纳税的征收,努力形成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方式。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发展舞台

财政部门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对市场建设进行投入,会同工商管理部门按照“多方集资、多方兴建、统一管理、共同受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吸收资金,加快市场建设步伐。要鼓励个体户、私营企业投资联建市场,对出资者应在场地、房租、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市场,把现有条件较好的小商品、服装、农副产品等专业性零售市场逐步发展为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的市场。把初具规模的专业市场发展为产、供、销服务一条龙的功能齐全的市场。在拉萨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创办各类具有一定特色的诸如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品等经济小区,集中管理、连片开发,形成特色经济群体。

综上所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扶持指导和规范。随着各项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必将迎来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突破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黄万纶:《概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14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 农民工市民化 制度创新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与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在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的同时,农民工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现在,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中国农民工也进入了全面市民化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中国在转型时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逆市民化”现象

与其他国家乡城人口流动过程不同的是,中国劳动力的转移与市民化是分两个步骤进行的:第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化就业,即形成农民工,第二是农民工实现由农民到城市市民的转化,即市民化。因此所谓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借助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使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这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是:一方面既有的改革已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扫清了各种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城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工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是没有完成的改革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设置了各种障碍,农民工的就业城镇化与身份市民化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致使农民工市民化不能有序进行,而且稳定性较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的农民工只好游离于城镇社会与农村社会的边缘。目前这种边缘化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工作性质边缘化;(2)居住分布边缘化;(3)社会地位边缘化;(4)经济地位边缘化;(5)社会心态边缘化;(6)继承性边缘化。基于这样的背景,农民工进不能融入城市,退不甘回到农村,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最后也只能是非自愿返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乡-城人口流动中的“逆市民化”现象。

世界各国乡-城人口流动的历史表明: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后(同时)实现职业与身份的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也是城市化与市民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农民工目前这种“逆市民化”的现象,显然与我国深层次的双重二元结构紧密相关。在我国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中国农村出现了空前的人口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的趋势,是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二元结构矛盾的缓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是,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不仅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二元结构,而且还存在体制方面的二元结构,为保障国家工业化、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要求而人为设置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仍然在发挥、或者在变相地起作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尽管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却不能解决劳动者就业变化与身份转化二者之间出现的分离后面的一系列的问题。换言之,就业安排与身份转化是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发生的,非公有制经济缺乏使农民工能够在城市就业同时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内生机制和能力。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成为一种体制外的就业,这与城市市民在非公经济中就业存在本质的差别。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存在的障碍

为什么要关注非公有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市民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我国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农民非农化就业的主要载体。表1的数据显示,城镇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3,895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7,29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439.8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2,34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1,97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641.8万人,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期中国就业人数一共增加11,076万人,平均每年增长738.4万人,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了新增就业人口的86.87%。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部分企业的倒闭破产,以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容量出现了大规模的收缩。因此,在城镇人口的就业都无法满足的基础上,这些企业已经无法大规模地吸纳农民工就业。但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民工人数迅速增长的时期(见图1),因此,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只能选择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在90年代以前,农民工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就业。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产权不清晰的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大多实行转制;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就业容量迅速缩小,这一时期农民工大规模跨区域就业载体主要由城镇非公有制经济承担。基于这样的背景,可以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要就业载体。

尽管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民工主要的就业载体,但是,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化。就业载体的不稳定是其首要原因。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给农民工的工作多是“生存型”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农民工既没有时间、精力与财力去实现自身的提高与发展,而且这种“生存型”的工作位于劳动力市场的低端领域,发展起点低,职业升迁困难。另一方面,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中,非公有制经济无法提供给农民工长期而又稳定的就业预期,因此,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与技能的积极性受到压制;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使用农民工只从短期效益出发,不注。重农民工的培训与提升,因此农民工始终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领域,无法形成长期而又稳定的城市就业预期,只能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不能有续而又稳定地实现市民化。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还没有成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载体。所谓市民化载体是指借助于就业载体的推动,实现农民工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并融入城市生活的环境。因此,这种市民化载体包括了农民工的就业载体、平均的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的认可与平等的国民待遇等。但是,目前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层次:(1)非公有制经济无力将农民工的工资维持在与城镇居民平均的水平上,只

好将其压低在当地生存水平附近,这一基本事实使得农民工无法维持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生活:(2)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台法权益,不仅工资水平低并经常拖欠,而且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平等择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居住等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3)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使得在其就业的员工“低人一等”,在加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观念上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行为上狭隘的歧视,这就使得目前的农民工很难融人城市的主流生活;(4)现有的非公经济无法实现农民工身份的转变,现行的政策在给与非公有制经济自行招聘人才的同时并没有给与其相应地安排员工当地落户的权力。显然,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也缺乏保障农民工市民化的内生机制。

从发达国家乡-城人口流动过程来看,只要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流动人口一般都能够顺利地在当地安居乐业。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在承担农民工就业载体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有续、稳定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这其中既有非公有制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也与目前体制环境有关系:

1、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生偏好制约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发展。虽然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政府的理性选择仍然是必须扶持国有经济,主要表现在使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税费负担、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金融资源的获得与其他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并在制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挤压,这就使得不同所有制经济在经济政策方面不能“一视同仁”,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2、政府官员的有限支持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正常发展。政府官员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有追其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是以符合自身利益为前提。因此,地方官员在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上出现了悖论,该保护的不保护,该制止的不制止。一方面是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力,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日益增多,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时常发生;但在另一方面官员为了追求地方GDP的增长与推卸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义务,默许非公有制企业侵犯其员工的合法权益,导致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无视甚至损害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利,致使劳资关系矛盾日益加大,农民工无法顺利融八城镇。

显然,发展的不足,使非公有制经济无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有力地支撑农民工市民化;不规范的企业行为,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在侵害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使农民工自身市民化的能力受到了钳制。

三、非公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关系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载体,顺势而为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也具有可能性。

1、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源自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益之外,也应当考虑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即影响与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纵观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企业从一开始产生,就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在上个世纪30-60年代,企业强调的经济责任,即要为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的利润最大化负责,这时的企业理念是股东个人利益至上,企业经营者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保护问题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市场经济规则与市场经济内在的基本矛盾――劳资矛盾与社会道德,这就使得劳工问题、劳动权益保护等成了世界性的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也就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话题。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与应对的巨大挑战。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的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追求企业扩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合法权益,包括农民工融入市民社会的合理要求。

2、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一些农民工所在企业都存在认识的误区。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民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不必承担他们在医疗、工伤、住房等方面的保险支出,并且缺乏对由农民工转换而来的新产业工人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再加上地方政府监管职责的缺位,这就使得农民工收入长期过低、社会保障不到位,甚至是工资都被长时间拖欠。不但如此,有的企业还把给予农民工平等权力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立起来。但是,就非公有制企业而言,过多追求企业利润的短期行为,而忽略农民工的发展与市民化,这实际上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市场与技术等多方面的竞争,如果单纯拘泥于劳动密集与产品的低成本优势,而忽略了人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肯定难以持续。2004年爆发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民工荒”,就是企业长期忽略了农民工的权益与发展而导致的农民工用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但能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开发,而且也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能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管理,从而激活企业的激励、竞争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3、企业给予正常待遇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出发点。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并不是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去承担企业以外的责任,而是要求企业改变用农民工的理念,正视农民工的权益,重视农民工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企业能给予农民工正常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与升迁机会,农民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逐步增强市民化的能力,从而有续与稳定地实现市民化。目前,要给予农民工正常的待遇首先就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充分尊重农民工的价值,根据来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等因素的变化相应地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其次要坚决杜绝企业拖欠农民工资的现象,保证工资如期发放:第三要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与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和职业病防治措施;第四要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福利,按照城镇社会一般水平

的要求为农民工办理基本的社会保险,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基本的保障;最后要注重农民工的培训与提升,为农民工向上的流动提供创作必要的条件。

4、通过制度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能力。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首先是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已经基本形成,并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第二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自身素质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第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从原来数量扩张的阶段进入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并将进一步实行良性互动。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既是生力军,也是主力军之一。

因此,随着政策完善、制度创新与企业素质提高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必将迅猛发展,自身的实力也将日益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必将相应增强,能够保障农民工的正常待遇,重视农民工的发展,给予农民工在城市长期而又稳定的就业预期,提供农民工融八城市主流生活的机会,在巩固农民工就业载体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制度创新

要想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营造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稳定、有序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具体而言,这些制度创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

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给予他们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土地与税收等方面公平的待遇,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这首先就需要市场准入平等化,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国民待遇”,真正落实党和国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八的政策,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更多的领域,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次需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与金融支持平等化。要逐步改变政府对公有制经济的“父爱贷款”,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开发适合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架起非公有制企业与银行信贷的桥梁;同时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第三是需要财税支持的平等化,通过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支持政策,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公平待遇,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

对个体私营企业财产权和收益权的保护,是充分释放非公有制经济潜能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但这只能由政府提供。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和收益权经常受到两个方面的侵害:来自民间的是对企业资产与生产成果的盗抢破坏,来自政府部门则是以撕毁合同剥夺企业的经营权来剥夺个体和私有产权。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这首先需要尽快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法制建设,充分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与收益权,使侵害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的行为得到法律制裁。其次需要建立政府行政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制止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以及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其他不当干预。

3、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是主体,政府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因此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推动政府由“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转变,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政商关系,明确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其次需要通过宏观调控与严格的市场监管措施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环境,保障正常的市场次序;第三需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评估、中介、法律等服务,从而减少企业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市场交易的成功率;第四需要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第五需要政府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市公用等设施建设步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4、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生产与组织形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生产与组织形势,并不断进化。目前,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企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不容否认,在私营企业初创阶段,家族企业的家族经营制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家族企业经营制在经营机制与管理制度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明显。因此需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将非公有经济体制的优势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制度上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和现实阶段,探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方向的制度创新模式:总体上应以公司制作为制度创新的选择,一些发展态势较好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向现代股份公司制转变;部分中小企业应参照《公司法》,调整内部组织机制,向有限责任公司制靠拢;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根据各自特色考虑向股份台作模式靠拢。

5、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

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目前,完善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政府必须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社会地位,正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尤其是对从其从业人员的歧视;另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要通过不断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消除约束农民工融入城镇主流生活的二元户籍制度,创新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从而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推动农民工与城镇社会的融合等。

第15篇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 财政政策 税收 资金扶持

一、西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西藏作为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各产业尚不发达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财政、税收收入的新的重要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比如,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于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放手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利条件

1.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不断健全完善

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的实施和立法的逐步完善帮助人们消除了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在经济领域实行了同权利、同义务、同处罚。非公有制经济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其法律责任也不断科学明确、具体可行。

2.西部大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大好机遇

第一,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通过转让、租赁、拍卖、兼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小企业、困难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为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低成本扩张和结构转换升级创造了条件。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农村结构调整的战略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加盟参与市场开发与建设。第三,有缓解资金和人才瓶颈制约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将导致人才和资金回流西部,可以缓解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家已出台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资金匮乏的措施。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地方财政的客观要求

西藏财力十分有限,引进外资不易,国企振兴也尚待时日,促进财政增长可谓任重而道远。而非公有制经济自发展以来,不要政府投资,没有财政补贴,也不要政府承担风险,由于其产权明晰,责、权、利一致的财产机制;自我投入、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资本聚集机制;短小精干、快捷灵活、互惠互利的营销机制,使个体、 私营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促进非公有制的财政对策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转变理财观念,积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在资金方面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支出的投入,可以改变并完善城市的基本面貌,这是优化投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投入的新途径。如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吸引银行资金投入,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经营业绩好、有发展前途、讲信用的非公有制给予大力支持。对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和养殖项目、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畜产品购销的贸易流通项目及从事民营企业、开发性企业应适当运用财政资金加以扶持,通过贴息优惠等办法,改变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涉足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实行政策倾斜。

2.强化服务意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做好促进工作

财政部门应转变职能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第一,做好信息咨询服务,财政部门要发挥宏观经济部门的调控作用,及时收集、整理和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所涉及的行业布局、数量前景预测等相关信息,引导他们发展。第二,做好管理服务,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及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个体、私营企业财会人员的持证上岗、职称申报评聘等工作要纳入全区财务人员统一管理渠道。第三,抓好资产评估工作,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要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做好服务工作,在评估过程中既要客观公正,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做到服务优质高效,积极促进企业的资产重组。

3.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做到合理公平税负

西藏各级税务机关主要施行“定期定额”,对少数有建账能力、帐证齐备的私营企业采取“查账征收”。在新形势下,税务部门要统一认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做好服务和咨询工作,对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要全部公开。第二,完善税收征管办法,各征收机关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简洁、更实用、更能方便纳税人纳税的征收,努力形成适合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方式。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发展舞台

财政部门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对市场建设进行投入,会同工商管理部门按照“多方集资、多方兴建、统一管理、共同受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吸收资金,加快市场建设步伐。要鼓励个体户、私营企业投资联建市场,对出资者应在场地、房租、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市场,把现有条件较好的小商品、服装、农副产品等专业性零售市场逐步发展为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的市场。把初具规模的专业市场发展为产、供、销服务一条龙的功能齐全的市场。在拉萨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创办各类具有一定特色的诸如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品等经济小区,集中管理、连片开发,形成特色经济群体。

综上所述,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扶持指导和规范。随着各项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必将迎来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突破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黄万纶:《西藏概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