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结构中,合作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形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到城市,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十的人还留在农村,要想发展好农村的经济,其中最主要经济形式就是合作经济,通常指合作社经济,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重要性

合作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劳动者自愿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合作,这种合作是成员个人所有与合作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在我国,合作经济是指各个领域的合作社组织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或经济成分。合作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民主经济。它在全球有150多年的历史,今天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发展。

在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避免一家一户面对市场的风险,还可以吸收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使资金、技术、信息合理进行流转,打造品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活力。

二、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经济的发展还需进一步规范。现在的合作经济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所认可,有些人认为会不会回到以前“大集体”的集体所有制,不愿意参加到合作经济组织里,现在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都是由政府牵头的,比如有科协牵头的,有农业服务部门牵头成立的等,不是由农民自主建立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作经济规范化建设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合作经济是否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特征,是否体现《合作社法》主要精神,作为评价合作经济是否规范的标准;要把合作经济是否规范、是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起到带动农户的作用作为能否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重要前提。

(二)合作经济缺少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技术推广等服务的专项资金。合作经济是为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指导、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以及市场供求信息,这些都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和规范。因缺少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技术推广等服务的专项资金,影响工作开展。

(三)合作经济规模小、带动少、辐射窄。现在大部分合作经济都是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以自然堡屯为主建立合作经济,例如丹东东港市合作经济人数在100人以上54家,50―100人的71家,其余都是50人以下。50人以上合作社数量每年递增,但不管是核心户领办、经纪人创办还是农户自发,能够真正把全社社员带动起来合作经济为数不多。由于合作经济带动少、规模有限,出现了本地区具有规模强势的农产品分散于多个合作社,使本地优良农产品在价格上仍不具有话语权。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会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许多成员认为合作社就是主管部门的事,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只愿意利益共享,不愿意承担风险。一些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民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数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再加上信息服务不到位,有些只靠电话联系和看报了解,信息反馈不及时,就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利益。

三、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农产品质量、农业标准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当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扩大合作经济规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由于合作经济规模有限,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扩张思维,出现了本地区具有规模强势的农产品分散于多个合作社,限制了合作经济的规模发展,使本地优良农产品在价格上不具有话语权。针对规模小、分散、带动效应弱的实际,应适时适度予以调控组建联合社,既有同产业的横向联合,也可有产业链上的纵向联合。使得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经营范围可向国际化迈进。

(二)在合作经济中推广高新、实用农业技术,使合作经济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重要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涉及农业、林业、渔业、农机、畜牧业等多方面领域,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联系相关科研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推广高新、实用农业技术,把涉及各领域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合作经济将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重要平台。

(三)合作经济要积极探索股金多元化。为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省、市、县应逐年加大财政支持。涉农金融机构也探索建立新的机制解决合作社贷款难的实际问题。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在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的同时,还是要树立自助理念,不能“等靠要”,要探索股金结构多元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方式,加速农民确立完整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中掌握主动权,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新型合作组织,把小型分散的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8)

[2]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

第2篇

关键词:新经济;农村;电网配网;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过于简单,所以经常出现设计规划不准确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

一、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农村电网配网现状

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发展阶段,电力行业是我国三大重要产业,其电网配网模式已经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尤其是针对农村的电网,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笔者总结如下:

1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

农村电网配网建设规划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农村电网配网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因此考虑不周全,不能全面概括出具体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村配电网都需要预先做好设计规划,但是在此之后就并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计算,尤其针对电网结构。正常情况下,电力人员应该就规划前与后要对电网供电能力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但是很多的电力企业都没有认真做这项工作,甚至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规划投资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但是在计算规划投资之后,需要对效益进行系统分析,但是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在对效益进行分析时,使用方便比较简单,通常都会选择使用列表法,并且计算之后,缺少论证,所以难以为投资做出准确的参考。

2电力需求预测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高,很多类型的家用电器等都进入到了千家万户,所以农村对电力需求越来越高,这也为电力需求预测带来了难度,这也正是电力需求预测存在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是主要是原因,在对农村电力需求进行预测时,某些预测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尤其是相关的电力知识,也没有做好实现的数据收集工作,这些都营销者预测结果。通常情况下,在预测电力需求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弹性系数法;二是分区预测法;三是人均电脑预测法,之所以要选择多种预测方法,主要是想要获得更准确的预测结果,但是有些农村电网人员即使通过这三种方法进行预测获得结果有很大的差距,也没有进行深度研究,进而使得预测结果难以保证。

二、新经济形势下农村电网配网设计规划方法

虽然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设计规划还存一定的问题,但是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解决,笔者总结如下:

1从电网角度考虑

一方面,根据农村城乡分布情况来明确变电所布点以及所需要的具体的容量,通常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以根据电网详细的负荷资料以及所需要的具体的电压等级就可以详细的了解到电网的分布现状,进而确定变电布点。但是在确定变电所布点时,应该遵循一定原则,比如要对原有基础上进行布点,这样才能确定是增加容量还是降低容量以及如何处理负荷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农村符合分布呈现出比较规则的状态,选择三级电压效果比较好,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供电半径来明确变电所布点以及具体容量,因为供电半径与供电具体的区域密切相关,但是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相应的准则。变电所布点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负荷中心的位置上,会达到最佳的供电效果。

另一方面,选择适宜的导线截面,根据我国农村电网整体情况,选择使用架空配电网线形式的导线截面效果比较好,但是在选择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机械强度、热稳定等。为了选择最佳的导线截面,使其性能有所保证,需要对其进行发热校验。传统的校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机械强度,但是机械强度并不是影响导线截面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现阶段对于导线截面考虑的问题更多,比如经济因素,通常而言,导线截面面积与经济成本成正比,因此要选择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选择出性能与经济达到最佳结合点的导线截面。

2从配网规划角度考虑

2.1预测负荷

配网规划主要是针对负荷进行预测,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仿真法,这种方法主要使用的设备是计算机,通过该设备对用户数量以及不同的类型进行计算,进而分析出该区域具体的用电负荷种类,最终计算出相应的数值;第二种方法是外测法,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回归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观察的基础上,之后利用回归方程。所应用的原理主要是回归分析法,需要找到相关自变量,之后根据其变化规律,对未来数值进行预测。但是要想使用这种方法,必须要了解回归方程,进而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使用一元回归,还是多元回归;二是平均增长率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了解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对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规划,总结出多年的经济增长规律,进而计算出平均增长率。

2.2引进先进技术

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应当从以下方面做起。(1)保证配电网络以及供电源具备可靠性。配电网架的坚强性是基础,当用户的网络出现故障后,部分可以停电,把供电良好地段的电与邻近的电网相连接。(2)延长配电设备检修的时间。在当前情况下,电网设备的数量较多,覆盖范围较广,现在的检测手段远远不能满足检修的要求,因此,需要延长设备检修的时间。(3)强化检查维修时间,增加继电保护装置。对于不稳定的装置,及时更换,并做好巡视记录,对开关定值建立相应的档案,及时消除查出的缺陷。(4)针对车辆碰撞的问题,做好防护措施;并采取防雷以及防动物的方法;投入高新的设备。(5)改善接线的情况,保持线路的灵活性,保证负荷水平处于合理的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村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高,所以不能只是采取简单的方法对农村电网配网进行设计规划,这对电网配网后期使用非常不利,因此要从电网角度以及配网规划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1]张满良.发电厂厂级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的设计规划与实施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12).

第3篇

自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出来以后,许多地方为了响应这一号召,纷纷开展起了规模不同的“旧村改造”工程。有扒了平房盖别墅的;有毁了土路修水泥路的;还有把全村的房屋涂成统一颜色的……总之各有各的招数。这些措施在改变农村村容、村貌来说的确是有一些效果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近郊或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对农民住房的统一规划,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住房条件,而且改变了过去一户一个大院落的居住方式,有效地利用了土地,甚至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大部分农村来说,这种做法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别墅住上了、道路修好了,农民口袋里的钱被掏光了,生活条件反而不如以前了。这种情况近年屡屡发生,其根源就是地方领导“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典型的“政绩”杠杆作用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的结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旧村改造”。“村容整洁”只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的一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中众多个“新”中的一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在党的二十字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而不能为了体现自己的“政绩”而断章取义、急功近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仅仅抓住一个“新”字,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才能体现“新农村”的真正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正成为造福广大农民,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政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在“新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这不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要新,同时也要求我们努力去改变农民的观念,使其从小农经济观念逐渐向规模经济、市场经济的观念改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有逐步开展的基础。

2.政策、制度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方面的响应政策、制度,在切实把握新农村建设总体方向基础上做到有章可循。

3.生产方式新

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的提高是促进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由单一的种植模式向种、养、加、科、工、贸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模式转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4.产业结构新

通过生产方式的更新,彻底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副产品的再加工增值部分最大限度地留在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5.经济形式新

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村经济形式进行革新,如合作制、股份制的引进等,使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资本与其它资本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乡风乡俗新

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建立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的和谐生活环境,以文明和科学取代愚昧和落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7.管理体制新

建立科学、民主的村民自治和监督的基本管理体制,引导和带领农民逐步走上富余、文明的发展道路,是农村管理体制革新的关键。

8.生活方式新

在较高的人均收入及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前提下,拥有更加丰富、文明的生活内容。

9.村容村貌新

第4篇

(一)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1]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 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第5篇

【关键词】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农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农业推广模式的创新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和时代意义。

1、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指的将农业发展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推广出去,从而促使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下面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1模式单一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示范基地及农业科技园这种单一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广泛的应用。此外,现阶段,农民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占着主导地位,而政府发挥的作用比较少,这也抑制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农民主导的服务模式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的服务模式农业技术水平高、推广范围广,使农民多样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1.2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匮乏

农业推广服务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支持,然而,在农村真正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非常匮乏的,并且,大部分农民的市场联系和人际关系是有限的,故而农业推广的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农村和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严重羁绊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

1.3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农村对农业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源于对农业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农村新型的经济形式不断的涌现出来,有效的丰富了农业经济。此外,有些偏远地区农村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缺乏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抑制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有效推广。

2、农业服务推广模式的创新

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相继施行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从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扶植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农业的发展既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也依赖于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还要鼓励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推广模式的不断完善。

2.2改进和创新农业推广模式

(1)推广主体。实践证明,以农民为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推广的主体可以是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比如说专家院服务模式;也可以是政府各级农业部门,比如说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模式。(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连接农业推广服务期间各个内容的枢纽,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及创新对农业推广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应该加强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和创新。(3)推广标准。推广标准主要包含了产业培育和农业推广、有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指导、有关政府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应用等标准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推广人员和推广主体之间的对接,确保了农业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3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由于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因此,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来服务于农业的推广。为了提高农民对农业退关服务模式的认识,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对推广服务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此外,相对而言,农村的年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让他们成为推广的主要对象和力量,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它的创新直接推动着农业的进步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对推广主体、农业生产以及推广标准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能够实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农村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珠.浅谈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34)

第6篇

(一)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1]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四、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7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林下经济;土地资源;模式

退耕还林是我国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一项政策,甘塘镇在实施的十多年中,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甘塘镇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面积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恢复。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甘塘镇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林区大量的退耕还林,使林农的用地面积逐渐减少,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他们经济收入的减少。而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模式,能够很好地协调退耕还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现今的退耕还林政策下,如何发挥好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就成为了政府以及退耕还林地区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 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有下面的一些建议来参考:

1 准确理解林下经济发展特点,清楚认识其发展意义

1.1 林下经济发展特点

首先,林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林地资源以及一些其它的资源之上的一种产业经济;其次,林下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充分保护森林资源为基础,然后再进行经济的发展;再次,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利用自然条件的经济发展,能够增加林地生物的多样性;最后,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林下经济发展意义

首先,能够丰富林业生产的内容,有利于其综合效益的提高;其次,能够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再次,通过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最后,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2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引导,积极配合企业开拓经济市场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退耕还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种养小区的通路、通水、通电问题,并对整个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提供技术指导;其次,对于林区经济发展应该要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在进行资金补贴的同时,协同金融机构放宽信贷用途,提高额度,从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再次,政府还需要与一些林下经济的企业进行协调,做到积极的配合,从而实现林下经济中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最后,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与企业一起努力,进行经济市场的开拓。通过林下经济市场的研究以及产品的积极开发,再配合有效的销售,让林下经济产品在全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 全面分析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之策

3.1 针对林下经济发展规模总量局限的问题,积极引导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规模总量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所生产的产品并不能够满足市场的大批量的需求,也就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缺少竞争优势。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林区政府以及企业就需要积极配合。政府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等来进行林下经济发展的科学引导,利用各种媒体设施来进行经济发展的宣传等;而企业则需要通过龙头的带动来走出当地市场,走向全国。让林区经济发展的规模以及总量能够上升,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为林区的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

3.2 针对林下经济模式品种单一情况,进行产品开发与模式创新

在林下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林产品的品种以及经济模式还存在着比较单一的问题,很多林区只是有着“林菌”、“林禽”、“林草”、“林药”等单一的经济形式,并没有将经济形式丰富化,也就阻碍了林下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则需要林区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开发以及模式的创新,从而来促进林下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政府可以为林区提供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林下经济产品的开发与模式的不断创新,可以让林下经济含有“菌”、“草”、“药”、“畜”、“渔”等各种产品,并且对于经济模式也可以不断地创新,实施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3.3 针对基础设施条件不到位,进行经济发展服务的优化

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也是如此。可是在我国大部分的退耕还林地区由于条件的局限性,在水、电、路等方面还不完备,难以实现林下经济的集约化的生产。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则需要不断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持。一方面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在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同时不断的整合技术,开发新产品,创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还应该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以及市场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市场研究,建立完善的销售渠 道,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林下经济在市场中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于改善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需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中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作物品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开发的新品种日益增加,像新的杂交水稻,抗虫棉等等农作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提高了生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力。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逐渐采用机械化生产,传统的耕作方式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技术创新和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能够更好地投人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需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仅仅需要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农业生产的停滞,农业生产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土地管理规范,针对一些浪费土地资源或者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农作物的交叉种植,保护耕地资源的肥力。另一方面丰富农作物的品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丰富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等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第9篇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工作成为关乎改革与发展命运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战略思路,其中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为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充分利用和高效配置现有的资源、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兴的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以农业合作社作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性举措,也是一大创新。因此,本文将结合目前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以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农业合作社发展案例作为基础,就新时期农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进行阐述。

1 生产发展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农业发展形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要想提升效应以或得长足的发展,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成为重要的途径。然而,目前的农业生产受到传统农业习惯以及落后思想的影响,加之自身科学素质较低和市场信息的闭塞,使得传统农业生产处于市场劣势状态。以家庭作为组织单位的个体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市场的主动权的。新时期,农业生产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也就必须进行有机地组织与管理,实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以自愿加入的形式,“抱团”生产,将有限的科技、人力、机械、市场、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行高效组织、扩大规模、提升水平、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为目标的产业化经营,以此来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陈庄镇先后组织和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达到70多个,其中经济规模较大的达上千万元以上,经营领域涵盖了经济作物、渔业生产、良种养殖、林果业和蔬菜种植等多个领域。这种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农业合作社必然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2 生活宽裕

农业合作组织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经济效应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精彩揭示,其中“生活宽裕”也是对农民生活幸福的最好愿景;农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合作社具有单个家庭组织生产所不具备的发挥优势,诸如:农户组织程度高,成本降低;信息通畅;统一良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常言道 “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有机地化解了各种风险,这些优势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产出。以陈庄镇临合蜜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例,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村,在实施了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主要生产模式的集约化经济之后,村级经济整体发展规模扩展了30%以上,农民增收达到20%以上,一时间临河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榜样和标杆。据陈庄镇的一项经济调查数据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与一般农户比较,年人均纯收入通常要高出15%~30%。在目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进程中不难发现,农民通过自主合作的组织形式,使得农业生产呈现产业化经营的状态,经济收入实现再分配,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渠道。

3 村容整洁

农业合作组织是完善村级管理、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力量。整洁的村容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讲,是其世代追寻的发展目标。农业合作社作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兴经济组织,与村两委一道称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因其自身的组织优势发挥作用。农业合作社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进行组织和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具有经营性、盈利性的农业服务的同时,也可以积聚自身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为农村建设服务,这是社区所不能替代的。诸如:在陈庄镇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社为村容、村貌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郭屋村、临河村、新发村、一千二村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农业合作组织忙碌的身影,他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机械的出机械”,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榜样。

4 管理民主

农业合作组织是创新农村管理和构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村所实行的“”为主经济形式客观上分散了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经验与热情,而农村基层组织也因此缺乏对农村进行有效和建设性社会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而农业合作组织多坚持的“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组织原则,因其内在的可操作性和人性化获得农民的认可,内在体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民主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机利用,消除了农村因为闲散人员聚集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依托自身的人力优势和经济基础,参与到化解公共矛盾、解决基础设施“欠账”、个人纠纷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实践之中,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此外,农村合作组织还在传播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和谐党群关系、落实国家政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创新农村管理和构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5 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 财务所;职能;乡镇

一、乡镇财政所有哪些职能

乡镇财政所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职能主要包括:将各项惠民补助资金发放到农民的手中,加强农村各项政策法规的监督和管理;坚持围绕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各项经济服务;做好乡镇各项财务管理指导和监督;整理乡镇各项财务资料,做好财政项目资金管理;负责乡镇各项财政预算和管理。

二、乡镇财政所实现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形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各项发展策略也随之作出了调整,从而导致乡镇财政所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人们简单的认为,国家免征了农业税,乡镇财务所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但是实质上,虽然对农村的税费进行了改革,但是乡镇财政的职能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并且乡镇财政所逐渐增加了很多新的工作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着减弱和加强共存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税免征和农村教育保障体制加强,乡镇财政所通常会出现税费征收职能和困难地区的财政支出分配职能逐渐降低。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乡镇财政所的支出分配职能基本上已经消失。与此同时,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增加了“三农”财政的投入,从而推动了乡镇财政与农业相关的项目资金管理职能不断增强。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下,探究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机制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发展乡镇财政所的职能

(一)转变思想观念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乡镇财政所应该创新观念,转变思路。所谓转变工作观念主要是由传统的向农民征收的管理形式向农村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服务型转变。同时还应该由传统的单纯负责业务型向落实政策的综合协调型转变。由乡镇财政所传统的收入型向管理财政支出的形式发展。作为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要想在工作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解知识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应对当前新形式发展的需要。

(二)切实做好监管工作

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镇财政所的征管职能逐渐减弱,这样便导致了政府的监督职能逐渐被突出出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财政所要想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便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有效的方式来做好乡镇财政所的管理工作:其一是强化乡镇财政所收入质量的监管。在乡镇财政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完成各项农村的收入任务时,经常容易出现拉税、垫税的现象。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出现了流失的现象,为了有效改善这种现象,便需要从财政税收的监管入手,切实做好乡镇财政所的征收工作。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较多,而其他乡镇领导又对这些财务工作了解得并不全面。这样在客观上便提高了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断探究新的征收途径,真正发挥好乡镇财政所的作用;其二是逐步完善非税收入的“征、管、查、处”的制度。在乡镇财政所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非税法收入征管查处分离的现象,确保了乡镇财政所各项行为的规范执行。切实坚持合理征收、合理配置各项资金的原则。在当前各个地区乡镇财政所的发展过程中,招待费、办公费、燃烧费、电话费等各项财政收支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乡镇财政所在招商引资、城市化建设方面,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标准,变化较大,其支出的份额逐渐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要想做好全年的各项管理工作,便需要加强与乡镇单位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准确做好全年财政的支出预算。在乡镇财政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认真做好各项资金的使用汇报情况,让乡镇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乡镇各项财政收入情况,从而确保各项资金应用在合理的项目上。

(三)积极主动服务乡镇

在乡镇财政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服务于农民。作为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应该转变以前传统的工作观念,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劳动者。深入到农民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坚持将国家各项扶持、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其中为在乡镇投资的企业认真做好各项信息咨询工作,将各方面的财务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干部熟悉业务的优势,认真做好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管理精神,转变思想观念。对乡镇各个项目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准确把握乡镇经济的发展情况,准确履行各项财政职责,逐渐提升乡镇财政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贷投入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中也出现了种养和个体经济的现象,而对于这些经济形式,农民手中的资金明显不足,再加之,近些年农民的支出的项目不断的增多,支出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像婚丧嫁娶等费用也逐年增高,而此时我国银行对于农村的所在的网点又是不断的萎缩和回撤,由于银行的网点实行了自负盈亏,利益最大的原因,所以部分农村现存网点不得不撤回,再加之所余的网点对于农民的可信贷的业务品种又少,数量低,效率差,审核困难等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再者,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都以吸收资金为主,而以放款为次,农业本身就是受各方面制约较多的一个因素,所以放贷款的审核也相对较难,步速较缓,手续复杂,也造成了农民信贷问题。

2.运行效率低

我国农村农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散,金融机构服务区域性困难较多,而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无法实行,再加之由于居住的问题,对于贷款、放款和回款也造成了相应在的难度和问题,同时,那些需要借贷的农民还款能力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对于前景的综合分析也缺失,从而也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再者,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现代化的程度高,而农村由于地域性问题和交通问题以及方圆人均居住问题,就使一些电子化产品无的放失,第三,一些信贷人员对于农村的信贷业务工作自觉性差,而这些贷款的风险性高,收益底,路途远,沟通难,也导致了业务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发还款难等问题,就形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的现状。

3.诚信缺失大

诚信报失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农民的诚信教育少,社会信用对于农民来说在生活中也不构成任何困难,农民整体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是可有可无的因素,甚至有一些农户以贷款为荣,所以各家争相的去贷款,甚至有一些农户以贷款多少相互攀比,以哪家逃款赖帐多为能力大,本事多,这就使那些守诚信讲法制的农户也逐渐的不守信用了;第二,农村的企业,多以个人和村集体为单位,这些企业经营制度混乱,帐目混乱,管理机制也一样混乱,资金运转困难等等,为了争取到贷款,有时不昔用假帐和虚假的财务信息来骗取多家银行的借贷,银行对于农村企业的监管力度不佳,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缺失大的现象。

4.外部环境差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整体法律和法制还相对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政府对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都相继的在完善,但是还有一些法律的空缺和漏洞等,还存在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对于本来法制观念淡薄的农村来说,就法制环境就更不能同日而语了,农民不懂法,甚至还有一些农民知法犯法,刑法的观念已经很淡薄,就不用说更不被人们所熟知的经济法律和法规了,再之,一些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差,对于经济和信贷的法制和惩罚概念缺失,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整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恶化的现状。

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如何解决上述的不足和瓶颈,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首要问题和重中之重,笔者根据对于农村金融的粗浅的研究调查,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1.推动机制创新

当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也尚未成熟,我们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如何促进和推动农村金融突破原有的体制进行创新,如何形成一个健全的金融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瓶颈,就要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制度入手,提高机构的效率,保障资金的回流,促进产品多样,管理有效,监管成形,人员专业,网点应需,把这些基础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全新的金融机制。

2.构建信用良好

信用和诚信可以说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不仅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诚信,而是对于全国各业来说,诚信都应该进行提倡和弘扬。一个地区的信用度越高,那么这个地区的金融机制就越完善,信贷业务就越频繁,当地的经济就越发展,而对于当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说,首先要加强农户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加强法制和法律观念,对于不守诚的农户制订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信用度差的企业,要加强审核力度,在可以放款的情况下,对其施行硬监管,这样不仅有利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保障了我国金融机构不受三农贷款的影响,进而规避风险。

3.提高监督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村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支柱,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经济具有着风险大,周期长,投资多,收益慢的特点,而且外界各个环境影响的因素多,所以政府更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金融机构也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进一步规避农业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指标,加强合作性经济项目等,才能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向合理化发展。

4.健全外部环境

第12篇

关键词:我国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 对策

一、村经济现状

目前农民对土地掠夺式经营和荒置现象严重,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物质和付出的劳动越来越少。看眼前利益,不做长远规划。看中传统经验,不注重科技运用。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两种。

农村经济制度不健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非市场化的,不是靠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自愿形成的结合,而是靠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强行结合在一起,农民没有退出的权利,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土地流转始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集体经济是限制发展的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不稳定,发展空间和力度弱。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目前农村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三 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快,农产品生产成上升趋势,由于农业科技跟不上其发展,导致农产品质量低,至使农产品大量积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快速,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当前首要工作。但农业科技投资存在严重不足,使农业科技技术得不到提高。直接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

2 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缺少资金也是主要问题,“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因此,导致农业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设备落后,更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技术支撑。另外,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业推广项目和科技成果脱节现象严重。

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现在我国还存在集体经济体质,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这些实际情况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连干部误工补贴和日常开支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为民提供服务和发展必要的公益事业,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对财政预算政策采取强硬措施,使资金使用准确到位,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也要不断完善,使农村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工作,并疏通好供应渠道,使资金安全、准确投放。资金启动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其次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也要重视,农产品价格改革后,使得农产品价格得到提高,这样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格局,实现农民收入增加,促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要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多元化,多种农业资源整合后运用到发展农业经济中,增加农产品产量。调研市场所需求种植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最好方式。

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阶段,很多农村已经有规模性农业经营生产的条件,紧接着就要看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来发展好农业生产化。农产品要减小风险就要实施产业化,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产业化不断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新农村 农业电子商务 发展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战略手段,不但关系到了亿万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党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的主要目的,就要以此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革当前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其主要优势就是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有所提升,对农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减少交易的成本,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销售范围,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农业与电子商务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能够让新农村建设保持活力。

一、当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确的农业电子商务观念。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经济形式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让农业企业和农户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市场需求的信息流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当前,大部分的企业将实体市场与实体交易作为竞争的重点,并没有认识到网络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的农民还只将农业电子商务当做一个虚拟的理念,并不能对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有所帮助,甚至还觉得进行农业电子商务会给自身的经济带来风险。农业企业还是将实体交易与实体市场作为重点,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业电子商务只是实体交易的一种辅助手段,采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

(二)没有健全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农业电子商务是一项涉及到信息技术、商务知识、农业知识等多部门、多领域相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来建设完善、健全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站。建立优良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和平台必须要有完善、功能齐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当前,我国的信息基础建设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由政府财政部门进行投入的,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与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导致不能及时的应用到先进的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基础设备,而农村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以至于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和上网速度都不能得到保证,当前的网络资费较高,又直接的影响到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

(一)改变传统农业电子商务的观念。

要想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让农民彻底抛弃老旧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与农业企业的意识。政府要将宣传、推广农业电子商务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宣传的力度,不但要采用广播、电视等宣传方式,还可以在乡镇建立宣传电子商务知识的机构,定期走到田地中向农民宣传电子商务的优势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让广大的农民能够具体了解到农业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可以进行农业电子商务试用活动,将每个村子作为一个单位,并对应用和宣传农业电子商务成绩最为优秀的村子进行奖励,还要以这个村子为代表进行经验推广。让政府出面对当地的农业企业进行鼓励,让农企能够运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业务,对表现好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奖励。

(二)加强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想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就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便能够快速的建设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进行大幅度提升。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出相应政策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以及覆盖范围,提高对“电脑下乡”政策的支持。与电脑供应商进行协商,使其能够提供大量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电脑网络设备,为农民上网打好基础,帮助农民尽快熟悉网络,让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为农民建立起多种类型的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咨询处,让农民不懂就问,提高农民的使用信息手段的能力。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等具体情况,创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金,使在进行农村信息建设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政府要与信息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尽可能的让农民的上网费用能够得到降低,并且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让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能够被完全使用。

(三)为农业电子商务培养人才。

农业电子商务想要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农业电子商务人才,这也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组织的必要条件。首先,要加强培养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但要提高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要重点培养工作人员农业、贸易、营销等多方面知识,使其成为技能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全能型人才,成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政府部门还要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让更多的大、中专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投入到农业电子商务工作中。

三、结语

现在,传统的农产品实体交易模式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使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设施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这种新模式,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握住这次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热潮,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让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更大的能力。本文就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卫明,廖丹萍.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2]陈超.论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电子商务,2011,(8).

第14篇

 

关键词:公共治理 新农村建设 公共服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政府应“转换职能角色”、“一是‘管什么’的转换,即从管理私人领域、竞争性领域、微观领域转换到管理公共领域、非竞争性领域、宏观经济领域;二是‘怎么管’的转变,即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管理转到间接的、民主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J,使政府从无所不能中解放出来。

因此,治理既不是统治,也不是行政和管理,而是指政府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好的治理的核心含义就是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划船”到“掌舵”的转变;而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公共治理的本质是打破政府的行政垄断,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公共服务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共团体共同承担,政府与私人机构的界限不那么明显了,在公私部门之问建立了伙伴关系;公共治理引入了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蔓张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当实行好政府公共治理。政府公共治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必须是高效的,它对政府效能的要求比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更高。二是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普及,公众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三是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资本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对经济的管理无疑离不开法制,但主要管理方式是知识管理。四是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传统的政府治理注重以“物”或“任务”为中心。领导者要求下属成为标准的“行政人”,以便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但这种使人异化为物的治理方式,不利于人的创造性。

一、政府掌舵、公众划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并确定“十一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政府的公共服务型管理,采取政府掌舵,公众划桨的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都能良性运转的社会,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民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在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社会治理能力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事”,社会的治理过程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有些事是政府应该做的,有些则不是”。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政府的职能是制定政策(掌舵),而政策的具体执行(划桨)则是通过社会的自治来完成。首先,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的共众权力,而社会公众“当初把统治权交给一个人,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和安全”J,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同时要求政府还权民,加速自身转型,即“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转变为服务政府”。这种权力让渡和模式转型必然螫求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的管理职能;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缺乏弹性手段、环节错综复杂等问题,而社会的自我管理又存在着动员能力薄弱、缺乏刚性手段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适度平衡的关系结构,即在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英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最后,由于经济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民主的进一步深入也使得社会的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兼容的格局,要建设和谐社会,单独依靠政府或社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各种形式的组织作用,凝聚各种力量,消除和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实现各种组织、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在有效程度上的极大努力,使全面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巾央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政府为主、公私并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应实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对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公共部门有效管理中不同的实施主体各自的定位、分¨1二和各自适当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统治。换言之,参与管理的主体已经不只是政府部门,而是包括全球层商、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闯和1E政府间团际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舒层治理。在多元主体为特征的公共治理范式中,有限政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政府的作范围缩小,政府不再是无所包的“全能型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按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公域与私域界限的调整不同治理主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和客体,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南昌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行政管理硕士点首席导师)陶学荣教授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指出:在公共治理模式中“政府不应在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资产经营功能,应该承担公共事物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的功能,充当公平保障者、社会服务者角色”。。政府组织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公共治理范式中.管理主体是多元的,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组织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在现实社会事物的治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如在公共物品领域为了增加公共物品的数量,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对那些由政府提供缺乏的效率的项目,政府可以对非营利组织予以充分的赋权和支持,对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供给采取资金补贴、订立合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促进生产公共物品的积极性和物品供应的效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方向,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政府要实行公共治理,完成好职能转换,因此,公众划桨,政府掌舵,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

第15篇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转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出现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本文将结合重庆市黔江区人力资源状况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迁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进行探究。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前,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工业企业规模开始扩大,以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开始出现,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涌入。

(2)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农村的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率出现很大的矛盾,由于户籍制度由严格控制到管理放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

(3)第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为非固定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开始转向中小城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由于乡镇企业没有结合市场、产权不清晰等自身的缺陷,造成劳动力转移作用下降。宏观经济形式有了好转以后,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与有限的土地生产率以及供给之间的矛盾有直接关系,它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受季节性的影响、家庭的长久性城市定居等。

2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辖30个乡镇街道,222个村。截止到201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54.5万人,非农业人口22.35万人,农业人口32.15万人,其中劳动力35.01万人,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黔江区在组织、引导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整个重庆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多样性,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狭窄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受到一些制度的影响,就业的行业和技术工种越来越少,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歧视,因此,剩余劳动力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2)乡镇企业吸引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

乡镇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有起有落的发展过程,目前的情况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吸收劳动力的成本也在提高,加上智能化的机械生产,乡镇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在逐渐减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

虽然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是存在农村教育水平不高的现象,教育水平偏低以及综合素质的偏低直接影响了就业。

(4)农村剩余劳动力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偏低

目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还是没有得到全面的保障,比如,克扣工资、拖欠工资、超时工作没有加班费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另外,农民工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工厂的一线工作人员,生活和住宿环境也比较差,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峻。

(5)户籍制度的影响

目前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给劳动力的迁徙增加了成本。比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受到了户籍制约,实行划片招生。一些企业制定了农村户籍不能进入的不平等制度;在城市买房有时会受到户籍的制约。

3 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探索

(1)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小城镇建设

第一,加快小城镇发展也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普遍经验,对渝东南中心城市扩大吸收能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会对交通、上学以及就业方面给城市带来压力。因此,要增加城市建设的基础投资、配套农民工子女就地就近上学。

第二,充分利用重庆市人才市场、重庆就业服务站以及重庆市用工信息网等多渠道进行就业指导、人力外派、人才招聘。

第三,成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建立农村劳动力状态监测体系,改善转移环境

政府加大力度促进劳动力就业,使农民尽早脱贫致富。一是建立区、乡(镇)、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二是进一步完善重庆市人力资源基础台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区人力资源基础台帐数据库,并实时动态更新。对劳动者的信息和就失业信息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对重庆市全民社会保险参保进行登记,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现,以便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发挥更好作用。

(3)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指导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等现象,一是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通过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技能培训。比如: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微型企业培训,适应性就业培训等多形式;二是调整就业政策,实行“4050”人员灵活就业补贴、失业补贴,积极促进就业。以降低农民的就业成本,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三是转变劳动力就业观念,转变企业人力管理的就业观念;四是通过多形式来提高就业或者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以便他们更好就业。

4 结语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城市化发展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寻找更多的出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劳动力转移这一难题,以实现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