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内容明白,教学过程民主,教学思路清爽,能力训练实在。这就是我的语文教学“八字诀”。
内容明白是施教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文本(教材)、辅的教学资料以及有关教材辅导性读物等方面。教师要借助于文本(教材)的解悟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体验,必须把这些内容弄明白。这就要认真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材呢?以研究课文为例,我的做法通常是:首先弄清楚课程标准(整体),然后研读文本及相关的辅助材料,明白课文内容(局部),再根据内容(局部)研究其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整体);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实施设计。因为文本的多解性(或称多义性),教师对文本的内容哪怕是极个别的细节,也应有较为透彻的理解。比如《背影》表现一种父子亲情,但今天看来父亲买橘穿铁道、爬栅栏的行为却违反了交通“规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表现一种仗义惩恶的精神,然而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中又该如何理解,这些都应该尽量了然于胸。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明白文本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施教。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就是“交往”关系。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关系等等。在教学中,要通过平等互惠的交往“对话”,达成“三维”目标,就需要有一种民主精神。魏书生极力倡导民主化的教学。他说:“思考教学轻松的原因,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在魏书生看来,语文教师只有创造出科学化民主化的乐学境界,把每个学生变成学习语文的幸运儿,使师生精神得到彻底解放,语文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现代教育提倡的新理念。没有民主的精神更是不行的。我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努力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放下“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践新的“对话”教学形式,以民主平等的作风、求实 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施教,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一个学生说:“听罗老师上课,我总觉得很轻松;她那和悦的态度,使我不得不在她的引导下认真思索……”
教学思路清爽,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环节,各个环节虽然有先有后,但往往总是一环扣一环的。譬如写文章,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要缝合严密,不可疏漏。一般地 说,语文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预习性阅读阶段 ,理解性讲练阶段,巩固性练习和运用阶段。三个阶段既有连读性,也有阶段性;且同时各阶段之间还有灵活性和渗透性。比如语言训练,练习性阅读阶段可以进行,理解性讲练阶段可以进行,巩固性练习和运用阶段也可以进行。这就更要思路清晰明朗,否则就会出现重复拉杂的毛病。实施“对话”式教学,在师生“对话”的过程,还有可能发生教师始料不及的“意外”情况,引起教学过程“走题”,如果教师思路不清,不及时引导,就有可能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至于教学思路不清爽,影响教学效果的生成,就自不待论。所以一堂好课,一定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明朗。怎样做到教学过程思路清爽呢?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其次就是要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特别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此外,做好教学辅的材料,如教具等的准备,也很必要。
训练,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训练内容。我以为,要使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训练真正收到实效,就要做到“实在”。“实在”的训练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训练,“实在”的训练是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实在”的训练是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训练,“实在”的训练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训练。课堂教学是训练的主渠道,课外训练当然也不可少。单项训练利于突出难点,综合训练利于发现缺漏,要各得其宜。以写作训练为例。许多学生把作文当作一件苦差事。一到作文,就坐在座位上咬笔杆儿,一节课下来还开不了头,看到时间快到,则随便敷衍几笔,草草交卷,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我尝试着把阅读教学和学生的作文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怎么写;把作文训练同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知写什么。学生觉得作文开头结尾难,我又尝试着指导他们做文章开头结尾的单项训练,突破了开头结尾的难点。我还指导他们进行一些课文练习,写日记、周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养成写作的习惯。作文评讲,是写作训练的重头戏。我注意把大量的工作放在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身上,肯定他们的进步,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实实在在的训练,使学生作文的兴趣大为增加,作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再也不以作文为苦了。
一、教学相长,共求进步
很多人在学校求学时,会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可从事工作之后,除了教授知识之外,就已经没有学习欲望了。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就只记得对学生说,要努力学习,要以优秀的同学为榜样。殊不知,身为他们的老师的我们才是最影响他们的榜样啊。我一直在思量一个问题:我班学生的性格,处事方式怎么越来越像我了。这时才突然意识到,我的一言一行无形地影响着他们。身处孩童时期的学生们,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因此,为了我们的同学们能有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时刻提醒自己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们共求进步,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时候与朋友一起吃饭时,家长总会带着笑意地说上一句“人多吃饭香一些”。当我们在班会课上提要求的时候,也会说上一句“要努力为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比如,同桌在上课时开小差、说小话,在这种诱惑之下,势必会引起另一个同桌的关注和参与,紧接着就是下一个,这其实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在源头处就要注意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消除。这个时候“严于律己”,这几个字就相当重要了。只有每一个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整个班的班级建设和管理,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这其中当然包含了语文教学。
三、与德育同行
现阶段,学生们也许很容易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是成为一个有好的德行的人却需要更多的努力。当学生成为一个懂得什么叫做责任的人之后,再来进行教学工作,也许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比如说,在四年级下学期的《将心比心》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效果一定会更好。而且这种受益是长久的。因为当学生懂得了什么叫做将心比心之后,就会在家中替家长的苦心着想而努力学习;在课上,就会为老师的尊严着想而认真听讲;在课后,就会为同学的进步着想而严于律己。久而久之,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有效的、科学的学习习惯。而我们常说“优秀就是一种习惯。”其实,习惯来自于好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趣事。因为,它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单一的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正因为生活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表现生活的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比如,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要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景,如果单纯地由老师用各种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即使再加上老舍先生传神的描写,我想,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原因何在?老师的讲解只能算是一种铺垫,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才是根本,此时利用多媒体带着学生去游草原,看草原的白云、蓝天、牛马成群,一碧千里,再配上一曲藏族民乐,作为老师此刻已经是多余的了。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去享受草原的美。待欣赏完,就是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灵活转换。又如,五年级下册的相声《打电话》,相声是什么?相声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对五年级学生说这些深奥的知识,很明显,老师不好说,学生也不好理解。这个时候,先让他们自由看,觉得相声挺有趣的,就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什么有趣?分角色读,原来是语言挺幽默的。那么怎样的语言才能算幽默呢?试着不看书演一段,怎么和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呢?口语化的这个特点又浮出了水面。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打电话的人呢?目的是为了讽刺那些没有公共道德的人,教育我们要讲公共道德。这个时候还不能结束,为什么?相声的娱乐性还没完全体现出来。录音机先播放这一段相声,更深一层地体会语言特色,然后,多媒体播放去音表演,让学生来配音。最后就是请学生,找搭档,进行表演。整节课在这一刻达到了。
五、阅读不容忽视
很多学生都在为自己的语文水平而烦恼,尤其是口语交际和作文,这两方面都要求学生学会表达,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我们是否发现,那些令大家羡慕的演讲者们或辩论者们,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其原因之一是我们总能从他们那听到一些新奇的,或有力的观点和事例。正是有了这一条件,他们才能在各个场合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吸引住对方。他们那些新奇的,或有力的观点和事例从哪来呢?其重要途径——阅读。那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重要的不是老师对他们大谈开头如何,中间怎么写,如何结尾,而是应让学生去阅读,从生活和书籍当中去阅读,搜集材料。因为只有积累了素材,老师教的方法才能派上用场。比如,要学生表达一下春天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阅读的前提,就来写或说,绝对会出现一大堆的“鸟语花香”“小树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之类的词语,这样一来,也就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锻炼目地。但是如果鼓励学生去广泛地阅读春天,并用心去体会春天,这样从生活中的阅读,到书籍里的阅读,再到心灵里的阅读,我想春天的色彩一定是丰富的、美丽的。
关键词:“吃”透教材; 制定目标; 调控有效; 引导自主学习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吃”透教材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假如教师课前没有“吃”透教材,结果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堵滞,思考颇浅,学生仅仅是表面化理解课文。
2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有效教学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些课文,如《一面五星红旗》,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一面五星红旗》的重点是“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难点有二: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点是相互依存的。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并不是看这个教师有没有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3 课堂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课前气氛的渲染:每堂语文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进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进行词语接龙,背背课文、儿歌,猜谜语等活动。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气氛融洽。往往这样的活动开展完后,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2 突发问题的机智调控: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情况,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比如,上多媒体课时突然停电,挂着的黑板突然掉了下来,有位同学提出了个怪问题,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可能性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情境就是在向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调控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当先衡量一下这是什么类型或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如果需要解决,那么是否可以机智地将其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相联系、组合,在经过重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计划,把问题解决到位。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解决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较自然简练的话语一笔带过。例如再讲《影子》这篇课文时,我原本设计了一个在户外“踩影子”的游戏,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思考,边玩边了解课文内容。可讲课时天不作美,太阳公公偏偏躲了起来。怎么办?我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灵机一动,我拉上窗帘,打开投影仪,让一个孩子站过去,让转身、移动,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刚才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并且他们都喜欢到前面来体验。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影子画太阳,这个环节就显得简单了。这节语文课虽然打乱了自己的备课计划,但教学效果却没受到丝毫影响。
3.3 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特别是针对聋哑孩子来说,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解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跃时空的桥梁,化无为有—— 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自然迸发是学生领悟课文意蕴的完美体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带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课文。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引导学生精读细读,培养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具有娴雅精致、脍炙人口的特点,它们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时,要注重指导他们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教师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就存在一种心理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美妙的心灵愉悦感。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营建课堂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继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 基础训练 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06-01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教学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语文”,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实践证明:阅读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有效手段,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加强阅读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把一切书面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为进一步学好语文奠定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 重视阅读的基础训练
要读好语文,仅凭学生的默读和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朗读,打好朗读基本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是一种由语言、词汇和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种因素内化为自有,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大声朗读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中可以通过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细小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还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凡读者,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以及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抓起,严格要求,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练好基本功,读的过程中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并要求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正确朗读,这样学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读起书来也就自然、大方、流利、动听,能读出韵味和情味来,写起文章来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二 范读领路,因势利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小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范读,范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通过范读,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味道,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因为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模仿久了,学生就积累了一定知识,并经过知识的内化转化为了技能。但要指导学生模仿不能机械地进行操作,要有感情的认识,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另外,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俗话说得好“打铁还要榔头硬”,只要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地去指导学生读书,才能正确地点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教师在教课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学生选段度、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等朗读方式,在读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白不能为了读而读,而要让他们在读中思维、读中总结经验,要读出韵味来。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自己的情感在读声中流淌。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恒心、有耐心,采用科学的朗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太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来教书育人,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与语文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组织过程,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活用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材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载体,是教师预设教学方案的依据,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立足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活用教材,跳出教材,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统筹兼顾,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诗词的深层含义。例如,在学习唐代杜甫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从诗词的表面句意来理解诗文,通过全文的诗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只是看到作者漂泊生活是如何的穷困潦倒,心境凄凉,将现实的残酷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此教学,完全是死学教材,根本没有活用,为了使学生能够收获得更多,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作者其他的诗歌,并为学生介绍以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比如《登高》等等,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遭遇再去品读诗歌,这样一来,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再结合屋漏、连夜雨、秋风破屋这些凄凉的语句,那么此时作者焦虑苦痛的感受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作者高尚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品质更让学生心生敬意。
二、精彩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场精彩的课前导入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激发内在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中设疑导入法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通过预设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中来。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穿新衣服的感觉,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之际导入新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
三、发挥问题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和艺术,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首先,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难度太高,也不能过于简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将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只之内,可以适当加大难度,让学生“踮起脚”去收获果实,否则难度过大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拿文章的结尾部分作为讨论的内容:作者在文中写道,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粉笔字,以至于最后韩麦尔先生只能做手势,连说话的力气好像都没有了。写粉笔字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思维训练的机会,在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实现知识内容的消化。
四、引入竞赛机制以鼓励参与互动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抢夺第一的欲望,尤其是孩子。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开展班级比赛等活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以父爱为主题作一首小诗,不管他们的作品如何稚嫩,但却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作热情,更能加深对文章《背影》中所表达父爱的深刻体会。优秀的作品可以在全班进行传诵,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教学古诗文之前,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提前准备的古代故事,体裁不限,可以是寓言、典故或者三国等等,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自信心,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语文
课堂。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广大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保语文教学之树青春永在、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中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即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1.1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当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课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课堂互动很少,这样,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自然就低下。
1.2教学手段和观念陈旧
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权威性不容挑战。授课顺序一成不变,课堂授课方式通常“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教学过程完全按照大纲要求生搬硬套,重应试技能,轻素质;重记忆,轻实践。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缺乏趣味性,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语文知识记忆不深刻。
1.3应试教育的束缚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在高考中能得到好的成绩是中学教学普遍的终极目标,这样,本该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考试专题训练课,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取得好的分数,往往会放弃很多先进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转而去传授应试技巧,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实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非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还会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主观能动性导致效率大大降低。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
2.1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效率低下,故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手中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应是学习的“主体”,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因此一定要由“传道,授业,解惑”之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自主学习上的引导者。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特别强调学生要通过自身的思考归纳来获得知识,让学生有问题多思考,多总结,学会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建立开放式课堂,努力发扬民主、开放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问,敢于回答,教师要积极调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极佳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知识在教与学之间的高效转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墨守成规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当前形势,所以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因地制宜地制定一套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可以适当地调整课本的顺序进行授课,做到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达到教学目标。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授课过程中不照本宣科,不循规蹈矩,可以灵活采用比如讨论,辩论,活动课等多种形式,比如课文《十八岁和其他》,里面提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正反两方分别站在两代人的角度来阐述问题,对加深学生的印象非常好。
此外,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将平日里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PPT或影音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共同感受加深印象,使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感官和心理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所以,运用新颖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3改变教学观念
中学的语文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否提高,而且事关能否将民族文化有效传承。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而不是简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课堂教学性应该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获得受益匪浅的感性认知,不仅是获得应付考试的能力,更要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素质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考试,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能考什么就学什么,一定要着眼于未来,全面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以考试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不应将学生培养成只会考试的“机器”。事实证明,只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为前提,教学效率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不然,所有的其他措施方法实施起来都会缩手缩脚,发挥不了其完全的功效。而且,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全面。只有这样,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结束语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本文提出的方法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研究、探索,适应教改的要求,与时俱进,就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创造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学霞.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6).
[2]夏小庆.初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问题及解决途径[J].语文学刊,2013,(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研究;赏识能力;阅读能力;语言环境;交流运用
中学语文作为中学基础教学内容之一,至关重要,是中华文学得以传承的保障。中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受到教学部门、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重视,在此情况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的最常用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增加阅读量,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现实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被解决,例如学生兴趣培养问题,课堂语文教学如何提升问题,课外拓展阅读问题,及更强社区文学交流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赏识、认知能力,融入自己的情感,结合社会交流,弘扬中华文学迫在眉睫。
一、当今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情况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尤其在当今中高考考试制度下,学校、家长更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中学语文教育与其它阶段语文教学相比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基础性较强,为学生打牢语文学习基础做铺垫,这也是学生学习最关键的阶段。面对社会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绝大多数的学生所提出的应对战略方针,就是不断地深化和不断地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在现实情况的催促之下,衍生出的中学语文教学特点,除能应付考场测试之外,还必须适应社会环境,让学生正真能够学以致用。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更加专注于考场能力的培训。
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死记硬背,学生兴趣不高
在中学懵懂的年纪,不会欣赏太多的文章,有些文章的语境,更是很难理解,在我们还没有完全读懂的情况下,却怎么能背的下来呢?这只能死记硬背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非常不情愿的,除了考试这一个理由,他们也非常不理解,而且,应付完考试之后,基本就忘的差不多了,什么也没有学到。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学习能力也随之减弱。
2.课外阅读时间,及阅读量太少
在这种学习环境压力下,学生课堂、课外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背诵,做更多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课堂、课外测试,锻炼了学生的扎实应试本领,却让学生失去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及社交能力。学生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本,没有时间思考课文宗旨,没有更切身地体会作者写作背景,更机会没有时间读懂文章,阅读时间少,阅读量跟不上,自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能力无法提升。
3.语言环境,交流太少
语感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交流必不可少,但这麽简单的事对中学生而言,却成了最大的奢侈。在应试教学的现实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任何没有运用在学习上的时间都等于是在浪费生命。学生多数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很少掺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进入中学,面对学习的压力,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交活动,每天除学习之外,睡觉是他们最好的赏赐。
三、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给出的几点建议
1.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赏识能力
赏识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欣赏认知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多表扬、鼓励和激励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加以肯定,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地前进,热爱语文学习。在情感教学基础上,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老师对学生的赞美和表扬,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爱护。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对自主学习的关注日益增加,也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
2.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语感、文字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阅读,阅读量增加,阅读能力提升,可以加强其它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学学习时期是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基础时期,对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日常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大的意义。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感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前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教室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时前,教师针对课时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其次,设置文章内容情景,以学生表演形式,将课时内容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了解,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
4.加强课堂语文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是适应当今社会的产物。在新的时代当中,中学生要想在进入社会后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注重语文的学习。学生只有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拥有更好的人际交流能力,更强的思维理解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四、大力弘扬中华文学,建立文学交流社区
在语言教学中,语言环境至关重要,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现实生活中,学生只能在学校课堂上接受语文学习,很少得到社会社区交流。但事实是良好的社交人际交流,能够更好地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学,建立社区交流平台,让更多爱好文学的学子聚在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归为两点:第一,应试教育制度,让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重心发生偏差;第二,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学习的重心重新放在学生身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创造学习环境,培养赏识能力,加强语言社会交流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惠燕.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之我见[J].科学教育.2012,6(18):8.
一、间接提问
这种方法和课堂直接短兵相接的启发式提问有明显不同,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准备提问,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课堂分析、讨论,课外练习及测验时使用。
一般来说,职教生虽不愿举手发言,但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却比初中生有所加强,他们虽不愿意在课堂上以临时加入的方式作无把握的发言,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先探索、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作把握较大的发言,以此证明自己掌握了知识,抬升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因此分析题类的思考题是他们所欢迎的。
间接提问中的启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预习与制造争论
职教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布置预习题目不宜停留在生词、段落划分的阶段,最好能设计出打破常规的思考题来进行导读。
比如:如预习《鸿门宴》时,笔者提出:根据文中项羽、刘邦的各自表现,能不能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惯例来衡量他们?你更喜欢或钦佩谁?这样的问题在课后总结时也可以使用。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问题一经提出,能为那些肯动脑筋、喜欢争论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既然这是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因此双方必然争得面红耳赤。一些同学甚至找来了《鸿门宴》以外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热烈的争论使许多本不喜欢历史的女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虽没有统一的结论,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这种制造争论的方法,还可以在作文教学和口语训练中使用。
2、课后练习及深层思考
经过教师的分析,然后再做课后练习。这样做能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文。练习题布置适当,可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
讲完《春蚕》后,笔者让学生思考:老通宝因洋茧击败土茧,盲目仇洋,最终被气病破产;现在许多人走的另一条道:一切以洋人的做法为标准,他们能不能成功?学生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再加上了教师的引导,就能很好的明白了两者之间虽貌似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前者忽略了外因的影响,后者忘记了内因才是根本。此外,《春蚕》中“蚕养得多,愈好,就愈困难”和现在的农民丰收后的卖粮难、卖瓜难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问题向学生提出后,他们也颇感兴趣。虽然这里面的道理也许不能全部在课堂上说清,也有些超越语文课文的范围,但把课本内容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了一起,符合大语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积极地要向大家讲述说自己家中也遇到过这种事情等,无形中对他们的表达能力起了很好的锻炼,从整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种种顺势而发的非提问式的启发,不但解决了课本问题,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真切认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和对比共用
1、从异中求同
有些作品,外表看来没有联系,若能找出其中的共性进行比较,那么得出的结论能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两文为例,前者使用了浪漫主义的梦幻想像写法;后者是使用录像式的现场“转播”。两篇文章相距千年,表现手法完全不同,但仔细揣摩,仍可找到共同点:两文均以美景之向往为铺垫,使人产生温馨之感,但最终点明想逃避现实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梦境、月夜终究非我所属。由此,学生看到了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心源远流长,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的连绵千年的精神传统,使得我们在分别讲解单篇课文时候提到的主题能够得到了时空上的印证和永恒感,增加说服力和加强学生的印象。
2、由同中求异
启发性语言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解、讲述中同样可以使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效果,而问题对学生来说,激起的是一种被动的思考,非提问式的启发激起的是一种主动的思考。语文教学中异曲同工的一种做法是,通过表面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对比,去找出个中的本质差异,并找出差异的原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板书
教学要使学生能够产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适合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是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板书的目的是通过概括内容,提炼线索,从而提示学生,让学生留下印象。板书使用恰当,能使学生久久不忘。现在新兴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课件教学方式,本质上也是板书教学的延伸和丰富化。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结构形式,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个目标呢?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步骤,并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首先是培养“听”和“说”的能力。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与他人交往上,“听”和“说”都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有些学生常常答非所问,或在小型的辨论赛上抓不住重点来反驳对方,这些都是不会听的表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并认真听教师和同学的话,并经常安排学生根据同学讲的故事、新闻的主要内容,对此发表自己的感想、看法,或回答教师的问题来督促他们认真听他人讲话。“说”的能力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能否清楚、简洁地说清楚是一个人表达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如能再形象生动那就锦上添花。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课堂上除了回答教师的提问之外,还可以在课始每次安排10分钟的说话内容。比如:新闻播报、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有趣文章、有益的名人故事等。每次安排一至二名学生大方、清楚地说说自己所看到、听见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是学校或生活中的有益、有感、有趣的场景。这这既可锻炼“说”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能力,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也大有益处。说说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又可促使学生多积累课外知识,也丰富课堂知识,增强课堂趣味,一举多得。
然后是“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中考语文120分的试卷,其中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就占了44分,写作50分。所以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确认文章文体,这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文体,作者有不同的写作目的,记叙文记事或记人表达具体情感或思想,说明文介绍某种知识,议论文表达某种观点。确定文体对学生了解整篇文章非常重要。然后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写简单的读后感,这对把握文章的全篇有帮助。剩下的就是课堂上的系统阅读锻炼,除了要设计精炼有启发性的问题外,全班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难易相结合。先从易开始,让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欲望,然后再逐步深化。难的问题可分小组讨论,分解难度。对于表现积极和回答合理的小组给予表扬。要时常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相关段落思考问题,学会“找思”结合去解决阅读问题。
[关键词]提高 小学语文 教学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47-01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她不仅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一)课前做到“两深”
所谓两深,即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新课改实施以后,语文教材的范本丰富多彩起来。但新课程目标只是规定了最低的目标,高层次的目标就要依靠教师去科学把握。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程之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正确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可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有效化。
(二)课间尊重学生,突出学生主体
课堂是教师贯彻落实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高度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并尽可能快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准确把握课堂进程的基础上,调动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将课讲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科学把握课堂教学的变化,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激起学生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只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就能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让学生们的灵性和悟性在及时的调整中焕发出智慧的光芒。教师在课堂中灵活组织教学,正是教师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集中体现。
(三)课后认真总结,实现自我突破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节课都有成功和遗憾的地方,课后自觉进行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弥补漏洞,是一个优秀教师突出的特征。事实上,一节课上完之后,及时反思一下课堂上的闪光点,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会促使教师实现自我突破。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习惯反思一下内容: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在三维目标等方面还有哪些不足?这无疑将时时提醒我们要以学生是否真正实现有效的学习来衡量我们的教学成果。
二、积极改进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法之外,还应该根据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风格选择教法。由于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需要创造,而创造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每个语文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也就自然不同,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都是与教师个人的优势分不开的,都是一个教师紧密结合个人特长,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教法对每一个教师都适合,都有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死搬硬套,任何形式的机械模仿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三、当好导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主动地探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启发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提问后就马上让学生回答,不注意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就急不可耐地进行启发诱导,有的甚至采取多种方法暗示,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很活跃的现象,实质上并没有多大实效。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尽管课堂上的时间很宝贵,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堂提问后多留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遇到一点儿困难,这对于激励学生去勇于探索应该是有帮助的。
(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解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来引入、展开、延伸问题,然后再由教师来解答一个一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曲折动人、环环相扣,实质上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上热热闹闹、引人入胜,实际上学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难以调动。因此,教师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把引导学生组织学习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工作任务,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学生才敢于在教学中大胆质疑、勇敢探究。
首先,要让学生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还能使他们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经常要求学生看诸如《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这样他们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更能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文章是否有创新,有没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创新、独到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人的阅历、对人生的体会。学生的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
此外,教育学生有空时多翻翻字典。字典虽不像书籍、报刊和杂志有很多优秀文章,但经常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听新闻时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这样一学期下来,我班同学在考察字词知识的题型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其次,我认为,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培养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爱迪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第一秘决”。刘秀同志也讲过:“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把这些话作为引导学生行动的指南。大家都知道,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语文基础差,底子薄,以致造成对语文学科没有多大兴趣,语文成绩才变得越来越差的。怎样才能改变这个局面呢?答案是培养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这要从教学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出些较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语文也不是很难”的想法。我一直以来都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试验,每道题都让学生回答或在黑板上板书,如果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意见,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无论是对或错都无所谓,直到没人回答为止,然后再给予点评。对的表扬,错的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根源,通过这样,学生积极性高了,自信心有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增强了,成绩自然也提高了。
第三,指导学生自己出测验题(指基础知识方面),抽签考试、学生互相评卷,定出合格分数,否则补考。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亦有好处。此法运用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学生通过出题、评卷这两个步骤,使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导向,有了目标,无形中产生了看书——做作业——复习的过程。有学生跟我说:“老师,出考试题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感觉主动,兴趣浓,同时也促使了平时懒于动手、懒于动脑的学生学习。另外,抽签考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主动性,提高了兴趣,这一点你从学生抽签时那种期待的神态就能看出。虽然大家都希望能抽到同等水平学生的试题,不过差生出的试题可能浅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的试题会深些,如果是差生抽到成绩好的学生出的试题也没什么,反正学生有补考机会,等于重复学习语文知识。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我班学生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其中有一名同学入学时语文才考了十三分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提高到五十分,进步很快。同级同学问他有什么窍门,他说:“都是自己出题考试助了我。”
第四,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写文章,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好方法。学生普遍怕写作文,特别是初一新生,甚至有个别在小学时从未写过文章,那怎样帮助他们呢?我在教初一学生时,就采取这样的方法:(一)、先做通他们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写一句话开始,每天增加一句,至了第十天就差不多能写一百字左右作文,依此类推,学期末大概能写六百字左右的文章了;也可以让他们放开胆子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用实实在在的话,写真真实实的事。例如,作文题目《小学生活趣事》,让学生回忆,哪些事最有趣,就写哪些事,随便写,怎高兴就怎写,怎样有趣就怎样写,这样,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从而使学生对写作文有好感、有信心,觉得自己在进步、在提高。(二)、让学生写命题日记。题材多数是让学生说心里话,劝自己上进,助人改过,赞扬真善美,歌颂心灵美的人,歌颂美好的事,使之起双重作用——既提高写作水平,又学会做人。例如:《我进入初中以后……》、《考完期中试以后……》、《假如我是××》、《从××身上学到的……》、《预习也是一种享受》等日记题目。此类文章就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写出来的文章有真情实感,贴近生活。学生进入角色快,兴致高,激发了他们写作文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写日记周记之类命题日记,使学生锻炼文笔,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越写越顺。
关键词:目标;语言教学;兴趣
在实施新课改后,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想方设法转变观念,对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能力水平,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使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得到提升。本人结合多年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现针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和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工作或者学习,是盲目的。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样,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都要对每一节课、一个时期或者一个阶段制定一个或者几个明确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认真准备。目标制定的好坏、科学不科学、可行不可行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们发现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目标制定得不太合理,有的老师把目标制定得很高,比如在学习《花木兰》一课时,想通过一节课的时间让所有同学将这节课的内容以及里面隐含的深层意思全部接受和理解,这个目标的制定是不切实际的。或者有的老师把目标定得很低,这样的做法也是不行的。为什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大纲理解不深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知识、能力水平了解不透彻,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造成的。此外,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存在教学目标制定模糊,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等问题。有的老师对课堂教学抓不住重点,讲课时面面俱到,使学生听起来很茫然,不知道该重点掌握什么,每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让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而教学效果却很差,这都是因为老师对课本内容没有吃透造成的。那么如何合理地制定好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的解读,找到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教学的内容和时间,结合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人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和落实性,我想只要教师能做到这几点,一定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最基本的语言类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力,要对教学语言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合理的掌握,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应对语言方面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听明白、搞清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适合的位置和教学点运用具有思想性强的语言,营造出课文内容的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把学生带入课文内容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要达到语言的思想性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钻研语言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使语言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富有吸引力。其次,语文教师要规范自身的教学语言。每一位教师都要注重言传身教,作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果在教学中缺乏语言的规范性,不但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会误人子弟,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规范,在课堂上做到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学和考试中的正音、正字、朗读等环节。第三,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初中语文课文文章众多,每篇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各异,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文言文,有喜剧、悲剧、感情剧等,如果语文教师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使用同一种教学语言,必然会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同时也不能使学生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好。所以,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意思,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培养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的语文学习成绩一定不会理想。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个老师讲课是否精彩有趣,是否能够清楚地表达讲述的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导入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金色花》一课时,为了表达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的意境,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第一段,可以引导学生跟唱,欣赏几幅影片的图片,让学生感悟母爱,由此导入课文,让学生们明白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深刻体会到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之后,导入正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入文章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文章的魅力,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程度,教学成果十分显著。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注重教学语言的培养,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桂霞.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敲开情感之门[J].教育创新,2010.
一、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而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语文课堂上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二、在教学中实行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但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给予指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精心备课,提供源头活水
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比如我校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大家集思广益,真正是提供了源头活水。备课还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都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只有精心备课,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人格魅力;兴趣;初中语文教学
随着当今时代的迅速发展,电子科技的蓬勃兴起,还有很多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依旧循规蹈矩参考前辈的观点和道路,从头到尾参照书本上的死知识,令教学质量不高,自身受到批评而不得解,令学生在听了他们的课之后觉得无比乏味,从而放弃语文这门学科。本文针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吸引力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充满兴趣方面十分合适。如何才能让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学科上找到自己的吸引点,从此让他们爱上这门学科,深深被这门学科所吸引,培养他们的兴趣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作为一个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也知道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了解几乎没有什么,所以我们可以从头抓起,可以给学生在课上推荐一些比较有兴趣的文学故事书、期刊,让他们课下的时候来阅读,也可以定期挑选几节课让他们把书带到课堂上来阅读,之后让他们读过书之后发表一下自己对于这本书或者小故事的见解和想法,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的汉字文化,让他们对于汉字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些方法的利用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离文学、离语文这门学科近一点,从此让他们被这门学科所吸引,产生兴趣,爱上语文。
二、提高和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这个职业,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都是一个社会地位极高的职业,从评价一个教师的内外气质、自身修养,到评价一个教师的授课方法、待人接物都可以从进一步反映出他的做人和做事态度,进而延伸到他所教授的学生会有一个怎样的素质。教师作为学生的师长、学生的模范,总是会经意或者不经意间影响到他的学生,所以,学生总是喜欢学习他老师的讲课方法、做事方法甚至是说话和穿衣习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你总是以呆板严肃且有条不紊的方法进行教学,你就会与你的学生产生距离感,他们就会认为你很不好接近,不近人情,所以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不愿意听你所教授的语文课。但是如果你对于刚刚进入初中学生展现出举止大方,活泼开朗,诙谐幽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多思考,与他们从开始就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困惑与他们成为朋友,那可想而知你就会是他们愿意沟通的朋友。所以从这两种情况看来,就会想起父母在问自己的孩子:“你喜欢上什么课啊?”其实想想孩子的回答,他们只是因为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所以才会喜欢上这门课。作为一个教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极大地发展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被你的人格魅力吸引而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创新
语文教师上课的普遍方法就是找几个学生起来读个课文,之后照着书解释一下段意,在黑板上写上点板书,45分钟的课也就差不多结束了,周而复始。可想而知,传承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孩子思维极其活跃,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不起来他们一点好奇心,怎么能让他们喜欢上语文?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得出来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传承原来教学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进行一些创新。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以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配乐,之后由教师朗诵这首词,也可以在多媒体中配以动画,再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更能由此吸引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于语文这门与我们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都密切相关的学科,提高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这门学科,了解语言文化,不仅是我们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把汉语发扬光大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共同努力,让语言之帆远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