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书法书写规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为了加强井下斜巷矿车运输的安全管理,从根本上消除斜巷运输的安全隐患,促进我矿加快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达到消除各类斜巷运输事故的目的。根据《某某煤矿斜巷轨道运输管理规定》(暂行)通知要求,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的依据为《某某煤矿斜巷轨道运输管理规定》(暂行)。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井下所有斜巷轨道运输。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条 矿机电副总工程师负责全矿斜巷轨道运输工作,对全矿的斜巷运输安全负领导责任。各井机电井长负责本井斜巷轨道运输工作,并对本井的斜巷运输安全负领导责任。
第四条 生产部(生产办)运输组是矿(井)运输职能管理科室,由一名副部长(副主任)专门负责矿(井)斜巷运输管理工作,对矿(井)的斜巷运输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五条 运(搬)输工区的区长,对本单位管理范围内的斜巷运输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采掘及其他辅助单位应明确一名副区长,分管本单位的运输工作,对本单位管理范围内的斜巷运输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六条 运输职能管理科室职责范围:
一、制定斜巷轨道运输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各级责任,及时发现并处理斜巷运输系统问题,建立相关的奖惩办法。
二、负责会同财资部培训组对电绞司机、挂钩工、信号工等要害工种的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考试和年审工作,财资部要建立要害工种管理台帐,记录考试成绩。
三、负责对当班电绞司机、挂钩工、信号工班前是否具备上岗资格和班中遵章作业情况检查、记录与考核。
四、负责对全矿斜巷运输线的轨道、道岔质量、设备设施、矿用车辆完好状况、措施兑现、遵章作业、现场环境和制度建立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限期整改,不符合运行标准的要摘除其运行许可证。
五、负责斜巷防跑车和跑车防护装置造型设计审查和安装验收工作。
六、负责矿井斜巷运输年、季、月工作计划的编制和总结工作。
第八条 安全监察部门运输专管人员职责范围:
一、制定运行许可证发放及收回标准并建立运行许可证制度。
二、负责组织对全矿斜巷运输系统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斜巷提升绞车、轨道和安全设施等运行前的验收工作,符合“运行标准”的发给运行许可证;负责对在用斜巷提升系统进行安全监察工作,不符合标准的摘除运行许可证。
第三章
一般规定
第九条 小电绞运输必须做到“三好、四有、二落实”。三好:电绞设备完好、巷道支护规格好、轨道质量好;四有:有可靠的防跑车和跑车防护装置、有地滚和轨道防滑装置、有信号及躲避峒室、有声光兼备信号;二落实:岗位责任制落实、检查维修制度落实。对做不到的责任单位,每一项罚单位100~1000元,罚单位主管50元,罚责任人100元。并停止运行限期整改。
第十条 小电绞司机上岗必须做到“六不开”。即:绞车不完好不开、钢丝绳不合格不开、安全设施及信号设施不齐全不开、超挂车不开、信号不清不开、“四超”车辆无运输措施不开。对做不到“六不开” 要求之一的,按严重“三违”论处,对有关责任人按某某矿发[2005]17号文件相关规定处罚。并责令现场改正。
第十一条 挂钩工上岗必须做到“六不挂”。即:安全设施不齐全可靠不挂、信号联系不通不挂、“四超”车辆无运行措施不挂、物料装的不稳固不挂、连接装置不合格不挂、斜巷内有行人不挂。发信号前必须对车辆的连接和保险绳等全面检查,确认连接正常、电绞无余绳方可发信号开车。对做不到“六不挂” 要求之一的,按严重“三违”论处,对有关责任人按某某矿发[2005]17号文件相关规定处罚。并责令现场改正。
第十二条 斜巷运输严禁蹬钩,行车时严禁行人。人员上下时必须经挂钩工同意并打定钟后方可上下;斜巷上下车场和各甩道口必须安设与绞车联动的声光报警装置。斜巷走钩时,绳道内禁止有人。违反者按严重“三违”论处。对有关责任人按矿发[2005]17号文件相关规定处罚。
第十三条 绞车运行时禁止在斜巷内休息和工作,如需在斜巷内作业时,必须编制安全措施。违反者,按严重“三违”论处,并责令进入安全地点。不得在能自动滑行的坡道上停放车辆,确需停放时,必须用可靠的制动器将车稳住。车辆禁止在斜巷内悬钩。否则,一次罚责任单位200~500元,罚单位主管50元,罚责任者100元,由此造成事故的,按矿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斜巷运送“四超”车辆时,必须制定专门措施,必须捆绑稳固,分提分运,重心不偏,必须用专用的多链环连接器连接。如果采用其它物品代替,必须有措施,并经分管领导批准。
一、运送“四超”车辆,每钩只准挂一车。
二、专用车辆必须达完好标准。
三、运送“四超”车辆的单位负责人在现场必须明确:由专人负责 “四超”车辆捆绑稳固;由专人负责 “四超”车辆摘挂钩;由专人负责发信号;由专人负责 “四超”车辆途经斜巷安全设施的操作;由专人负责在“四超”车辆途经斜巷上下滑板及各甩道设置警戒。
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停止运送。并对单位一次罚500元;对单位主管罚50元;责任人罚50元。
第十五条 矿井和各单位必须按要求及时建立格式统一的斜巷管理台账,登记该斜巷设备与设施的技术参数;选用设备与设施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设备与设施完好及包机人;管理单位变化情况及检查存在问题。记录设备与设施的原始设计和施工情况。斜巷管理台账由各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建立,台账的内容要完整齐全,数据准确,与现场实际相符,并按时报送矿(井)运输组以便汇总。对敷衍应付、不负责以及不按时报送的,一次罚50元。
第十六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符合条件的斜巷积极推广使用连续牵引车、架空乘人装置和助行器。
第四章 斜巷巷道、车场和峒室
第十七条 斜巷巷道、各车场、甩道 及峒室必须有设计,其巷道断面、人行道宽度、设备设施及车辆互相之间安全间距双轨车场安全间距等,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1、22、23条规定。斜巷下车场和各甩道口必须设有躲避室。躲避室内不得存放物料、工具、设备等。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处罚责任单位100元,并限期整改。
第十八条 各车场具体要求:
一、采掘运输小斜巷各车场长度不小于一次提升串车长的1.5倍。
二、主要运输斜巷各车场的长度为一次提升串车长度的3倍以上。
三、上车场不得有向斜巷的倾斜度,以免车辆自溜下滑。
四、车场宽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3条规定要求。
对不符合要求的车场,一处罚责任单位100~500元,并限期整改。
第十九条 斜巷轨道运输中部及下部车场甩道的轨道半径必须有设计,应能满足安设标准道岔的需要,轨道半径符合以下要求:
一、炮采工作面行驶一吨矿车时,应安设2#道岔,曲率半径不小于4m。
二、机采工作面使用支架和机组时,应安设4#道岔,曲率半径不小于12m。
施工单位要按设计要求对斜巷轨道运输中部及下部车场甩道进行施工,并能满足安设标准道岔的需要。现场检查,未按设计要求施工,不能满足安设标准道岔需要的,一处罚责任单位100元,并限期整改。
关键词:关联规则;协同过滤;图书推荐
中图分类号:TP39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现如今,应用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海量的数据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呢?答案是信息,而且是有价值的信息,能使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以图书馆为例,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中不仅有大量图书信息、用户信息,也有许多借阅者的借阅信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么多借阅信息能带来什么好处?通过数据挖掘,我们就能从中很容易发现用户的一些兴趣偏好,并以此为依据,向用户推荐他/她可能感兴趣的书籍。
二、现状
推荐系统运用十分广泛,最常见的可能就是电商网站上的推荐系统。国内如阿里旗下的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同时网易云音乐在推荐系统方面也建树颇丰,往往能向用户推荐可满足其喜好的音乐。在图书推荐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其作品中也有涉及。如吉林大学李欣弘发表的《基于关联规则和情感分析的图书 推]算法研究》中就介绍了利用关联规则和情感分析算法实现图书推荐,F.Heylighen的“Hebbian algorithms for a digital library recommandation system”等。但是相对其他领域,推荐算法在图书推荐方面的应用还是相对较少的。
三、关键技术介绍
1.基于KNN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邻居模型通常又称为KNN模型(K-nearest neighbors),KN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邻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并具有这个类别上样本的特性。该方法在确定分类决策上只依据最邻近的一个或者几个样本的类别来决定待分样本所属的类别。采用 KNN方法进行类别决策时,只与极少量的相邻样本有关。相关性的计算本例中使用的是Pearson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考虑到不同用户的评分尺度问题,将同一个用户对不同的项目评分进行归一化的处理,这样就可消除因由用户个人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对相似性结果的影响。结合本例Pearson相关系数公式如下:
sim(i,j)=
sim(i,j)表示书本i和j的相似度,Pmn表示对书m、n都评过分的用户集合rm,rn,分别表示书m和n的平均评分,分别表示用户v对书本m、n的评分。
2.关联规则
(1)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用于发现隐藏在大型数据集中的令人感兴趣的联系,所以发现的模式通常为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或以频繁项集的形式表示。
Apriori算法是关联规则挖掘中最常用的算法,在介绍Apriori算法之前要首先了解何谓先验原理。先验原理是减少候选集数量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项集是频繁的,则它的所有子集一定也是频繁的;反之,如果一个项集是非频繁的,那么它的所有超集一定也是非频繁的。Apriori算法正是运用这一性质。算法的主要步骤主要由连接步和剪枝步组成。这里不再描述连接步和剪枝步的具体实施步骤。不过Apriori算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会产生庞大的候选集;多次扫描事务数据库时,需要很大的I/O负载。为此Jiawei Han等于2000年提出了不产生候选挖掘频繁项集的方法――频繁模式增长(Frequent-Pattern Growth,FP-Growth)算法。该算法通过把频繁项集的数据库压缩到一棵频繁模式树上,然后将这个压缩后的数据库划分成一组条件数据库并分别挖掘每个条件数据库,实验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改正数据集过大的缺点。
四、图书推荐的实现
1.目前图书推荐方面存在的问题
(1)KNN协同过滤算法相似度计算依赖共同评分的项目,对数据集的大小或者说数据的稀疏程度特别敏感,数据集数量越大,往往推荐的结果越精确,但系统刚上线时,往往数据较少,这时如果使用KNN协同过滤算法计算推荐的书籍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2)新用户的问题。其实和第一个问题类似,主要是新用户可能没有借阅过相应的书籍,或者借阅的数量太少,盲目使用KNN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时并不会产生很好的结果。
(3)用户口味的变化。比如,某位读者可能以前经常看同一类书籍,例如,读者平常都会借阅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书籍,可是有一天该读者突然想看一本小说,就借了一本小说,期间读者可能还想再看其他小说类的书籍。这时运用算法进行推荐时,产生的推荐可能还会是计算机方面的书籍居多,这样的结果就不会准确。
2.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将两种算法适当做点改变并加以应用
首先,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图书与图书之间的关联程度,找出强关联。这可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所以,初期的数据集可以来源于网络或者其他资源,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关联规则库,初期的用户图书推荐就可以使用这个关联规则库。例如用户A的借阅记录集合为{A,C,D,F,G},关联规则库{{A=>B},{D,F=>Z},...etc},这时候就可以把书B和书Z推荐给用户A。随着用户借阅记录的增多,关联规则库也会逐渐丰富,借阅数据达到一定量时,可以挖掘符合本管借阅者的借阅习惯的关联规则库。关联规则挖掘所需的时间较长,规则库的更新可以考虑每周更新或者每月更新。
其次,使用KNN协同过滤算法可用于实时在线的推荐,即推荐的书籍会根据用户的借阅记录改变而改变。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就是用户喜好突然发生改变,数据中可表示为近期的借阅记录的图书的种类与以往借阅图书的种类产生了区别,其实这种喜好变化也很难界定,因此每个人的借阅习惯不同。但我们可以大概猜测到最近的借阅记录一般对推荐书籍的影响比较大。二八定律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这里我们也同样可以运用。一般来说,最近借阅的书籍对近期可能想看的书籍的影响程度是80%,而之前看的书可就只有20%。通过应用二八定律我们可以这么界定,假设用户A的借阅记录如下{计算机类书A,计算机类书B,计算机类书C},假设用户A近期突然借阅了一本文学类书D,那么用户A的借阅记录就可以表示成{计算机类书A,计算机类书B,计算机类书C,文学类书D},那么接下来用户A可能就有80%的可能还想借文学类的书来看,产生推荐结果时,也可以有80%的书籍是属于与文学类书籍D强关联的书,或者至少文学类的丛书应占大多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文有阐述。
考虑到实时推荐,响应的时间往往是决定性因素,为了减少响应的时间,应该对数据集进行精简。图书的分类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根据中图分类法,书籍分为五个基本部类及下设的二十二个大类,不用通过实验计算,从理论上就可以知道一本相似的图书也应该是属于它所在的分类,或者在父分类、子分类里。例如,读者借阅的是一本小说类书籍,则认为推荐给该读者的书籍也一般是小说类。所以可以先从小说这个分类底下的所有丛书中寻找相似的图书。如果找不到适合的可推荐的书籍,则再从子分类中查找。如果图中小说分类底下没有子分类,则从父分类中进行查找,即从中国文学这个分类下查找,以此类推,一般来说父级的父级类别下的书与当前书的相关性也不高。相似程度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当前分类>子分类>父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缩短寻找可能推荐书籍的时间。
是否可进行推荐,主要是预测用户对这本书可能的评分,如果大于一个阈值,则可进行推荐。公式如下:
其中为用户对书籍ru,m的(预测)评分,Smn为书籍m和书籍n的相似度,ru,n是用户对书籍n的评分,书籍n的选择就是运用到了KNN算法找到的和书本m相似的k个“邻居”之一。采用该算法得出的结论其实往往并不是用户真实想得到的,为此,我们提出了两个场景的假设。场景1:读者读书的喜好的变化不大,都是在一个类别下面的书,即新借阅的书籍的类型和以往的书籍基本类似。场景2:读者读书兴趣比较广泛,新借阅的书籍往往和近一段时间所借阅的书籍的类型不同,可能之前有借阅过,也有可能之前并没有借阅过。
针对以上两个场景,可以灵活运用这两个算法:针对场景1,在数据量足够大的前提下,可以使用KNN协同过滤算法进行推荐。该算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预测一本书可能的评分时,会去寻找读者借阅记录中与该本书相似的书,如果读者的读喜好变化不大,则找到的“邻居”就足够多,计算结果也就更加准确。而场景2,则采用关联规则即可。关联规则算法弥补了传统协同过滤算法的不足。如遇到数据集的稀疏性和冷启动问题,同时针对场景2和上文遗留下的问题,如果发现用户的喜好发生了改变,应用二八定律,80%的书本可以为最近刚借阅的书的类似书本,20%为以前借阅的书籍的类似书。
最后,同时对关联规则加以挖掘,采用Apriori算法可以产生关联规则,也可使用FP-Growth算法,两者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过在如此大规模数据量的情况下,FP-Growth算法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联规则和协同过滤算法在图书推荐方面的应用,在图书应用方面,我们可以巧妙运用图书分类的特点,缩小候选图书集,从而提高图书推荐的效率,因而可以运用于实时图书推荐方面。此外,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据一些潜在的、不容易让人察觉的联系。本文所阐述的推荐方法还有待优化,以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贺嘉楠,董立岩.基于权重调节的矩阵补全协同过滤算法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2]梁亚声,徐 欣.数据挖掘原理、算法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一、教材特点
1. 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写字教学规律
教材按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编写。
(1)第一学段为铅笔写字。学生刚刚入学开始学习写字,手腕等骨骼发育尚未完全,因此使用书写较轻的铅笔。针对一年级开学首先接触到汉语拼音学习,本教材把出现过的汉语拼音字母逐个逐笔进行书写提示,并配以笔顺示意和练习书写,这是国内其他写字教材所没有的。写字之初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掌握好汉字的基本笔画及其书写;认识并写好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同时根据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本教材编写提出低年段不要求速度,尽量慢写,把字写好,并培养学生的耐心。
(2)第二学段为钢笔写字。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开始学习使用钢笔,并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临摹正楷字帖;认识并写好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掌握好汉字的常见间架结构,写好汉字。
(3)第三学段为钢笔写字。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使学生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掌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特别是六年级上册前半段通过楷书的总结,从第9课开始学习行楷的书写,逐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和能力。
2. 书法知识技能、学生练习和教师指导有机融合
全书内容安排主要分四条线贯穿在每课编写中。
(1)第一条线是技法书写指导。全套教材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律,从基本笔画入手,逐年级安排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学习,进而发展到突出个性化的习字、欣赏和行楷练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并巩固书写技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并从四年级开始,训练一定的书写速度,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速写能力。
(2)第二条线是常用汉字书写提示。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28个“汉字笔画名称”、“汉字笔顺基本规则”、300个“教学基本字表”和2500个“常用字表”, 低年段安排了300个基本字的书写提示,中高年级安排常用汉字约800多个分散在各课里完成书写提示。学生通过观察例字,按照笔顺基本规则进而描红、仿写,练习写字。
(3)第三条线是结合课本同步练习书写。按照《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本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同学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识字、写字内容,适当编入精要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的指导内容。低年段同步练习书写每课的生字,用卡通人物对话提示书写重点;中年段选取该单元课文的词语、文段练习书写,并设计了评价栏目;高年段除了选取该单元课文的词语、文段练习书写和设计了评价栏目外,还增加了横线格的书写练习,把个性化的行楷的练写、欣赏结合起来。
(4)第四条线是书法知识和硬笔书法欣赏。书法知识小课堂和硬笔书法欣赏每册各安排了4个。通过对中华书法文化的较系统学习,掌握常见书法常识。在硬笔书法欣赏系列中,通过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感性认识,提高鉴赏能力。此外还有低年段的小花絮和三年级的书家名言,更多地了解书法文化。
3. 注重书写方法指导
教材特别注重书写技法指导和书写提示。写字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许多教师不懂如何运用写字规律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字。本套教材以此作为突破口,在范字书写时,特别注重教师的书写指导提示,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学会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掌握有关汉字书写的一般知识和规律,形成并巩固书写技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并锻炼一定的书写速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本教材还在六年级介绍了历代的小楷名帖、行楷的指导,以利于钢笔在借鉴小楷的书写方法上与书法欣赏结合起来。行楷是针对提高写字的速度来编写的,通过对行楷的概述和学习,指导学生练习书写速度,并学习欣赏硬笔书法作品。
4. 方便学生练和教师教
紧密结合我省现在通用的小学语文人教版和语文S版教材内容,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根据相应版本课文的内容,书写练习首先从了解、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再进行生字的练习书写,通过综合训练,归纳总结每个单元的写字重点。这样既形成了教材本身的独特体系,又照顾了所学语文课文的对应练习,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破坏体系的完整性,又加深了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减轻了教和学的负担。
5. 渗透文化和审美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书法文化知识和硬笔书法欣赏能力,全套教材特别设计了书法知识小课堂系列讲座和硬笔书法欣赏,每册各安排4次。书法知识小课堂系列讲座侧重硬笔书写常识的介绍;硬笔书法欣赏重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条幅、中堂、扇面、斗方、楹联等常见的书法作品幅式,提高对楷书和行书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为了加强写字教学的趣味性,增加知识的广度,并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写字水平,本教材1―3年级特别设置了系列小花絮(即名人故事)、名家名言,让学生从教材中学习了解到许多书法文化常识。
6. 注意内容和表达的趣味性
本教材特别注意版式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力求美观、整齐划一,体例一致。全套书结合语文课本编写,配合相应版本的教材。板块设计考虑到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特点,栏目名称与内容要求均不相同。1―2年级均采用15mm×15mm的田字格;3―5年级每课首页采用15mm×15mm的田字格,次页从实际出发,3―5年级用12mm×12mm方格,让学生习惯用方格写字;5―6年级设计了横线格的书写,让学生适应从方格到横线格的变化,培养书写能力。评价栏目力求活泼有趣,低年段用卡通人物对话,互相提示重点,来纠正学生常见的错误;中高年段让学生对双姿和书写进行自我评价。
二、教材体系
四条主线贯穿在12册教材中。
1. 技法书写指导
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律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行楷书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并巩固书写技能。从四年级开始,训练一定的书写速度,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速写能力。
2. 常用汉字书写提示
根据28个“汉字笔画名称”、“汉字笔顺基本规则”、300个“教学基本字表”和2500个“常用字表”, 低年段安排了300个基本字的书写提示,中高年级安排常用汉字约800多个分散在各课里完成书写提示。
3. 结合语文课本同步练习书写
本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同学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识字、写字内容。低年段同步练习书写每课的生字;中年段选取该单元课文的词语、文段练习书写;高年段除了选取该单元课文的词语、文段练习书写外,还增加了横线格的书写练习。
4. 书法知识和硬笔书法欣赏
书法知识小课堂和硬笔书法欣赏每册各安排4个,系列性、知识性强,通过文图的结合,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几条辅线穿插在教材里:低年段的小花絮和三年级的书家名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书法文化。1―3年级慢速书写练习和4―6年级的词语、文段快速书写训练,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
三、教材体例
教材体例通过以下几个栏目来呈现。
1. 书写指导。1―2年级叫“金钥匙”,3―5年级叫“技法园”。通过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范例,进行书写要领指导。
2. 书写提示。1―2年级叫“小练笔”,3―5年级叫“摹写板”。通过示范例字对该字的书写特点进行书写提示,用描红、仿写练习书写。
3. 课文同步练习。1―2年级同步练习课文的生字,3―6年级同步练习课文的词语、文段。
4. 评价。1―2年级为卡通人物对话,3―6年级叫“评一评”。
5. 综合训练。对单元进行总结性练习,有几个小板块:易错、难写字提示;形近比较,组词语;难写字易错笔顺提示;举例、描红、仿写等。
6. 书法知识小课堂。书法常识系列讲座。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书法教学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书法教学计划范文1教科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容量适度,使所有学生了解写字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写字规律,逐渐掌握钢笔字的书写技能,能够按笔顺规则使用钢笔写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一、教材分析
1、目标要求适度
教科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容量适度,使所有学生了解写字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结字规律,逐渐掌握铅笔字的书写技能,能够按笔顺规则使用铅笔写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体现写字规律
本册教科书以教基本笔画、偏旁为重点,从简到繁,由浅到深。每教一个笔画和偏旁,配以与之相应的汉字。
3、紧密联系语文教科书
写字教学时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充分注意与语文教科书相联系。
4、合理设置板块
新授课一般由“写写笔画”“描描写写”和“自己练练”三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层次分明,各有侧重。
5、引导自主探究
教科书注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书写规律。每课设计了儿童化的提示语,提醒学生在练字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笔画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其他笔画的对应关系。
6、重视习字兴趣
通过板书设计、汉字描红、汉字书写、多种评价方式等,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习字。
二、教学目标
1、能按“写字歌”中“身直,纸正,头正,肩平”要求做到用规范的姿势书写钢笔字。
2、能用正确的握笔方法书写钢笔字。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学习掌握基本笔画横折、竖折、竖提、横钩等的书写技巧。
5、钢笔字工整入体。
6、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7、结合书法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8、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9、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一些常见的偏旁部首。
三、重难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5、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十五人,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不重视,在作业中表现出字迹潦草,结构不匀称,没有掌握硬笔字的运笔方法与规律。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书法训练,最基本的写字常识都不清楚。他们写字的时候很随意,不仅不能端正地写还经常出现错别字,纸面也不能保持清洁,涂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学生不能规范自己的写字姿势,身直,纸正的持久性较差,对于坐正、肩平、身直,三个一(一尺,一拳,一寸)的规范写字习惯,在近期内将作为写字的常规重点训练,从头做起。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本学期,学生写钢笔字兴趣较高,大部分学生对写字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能注意到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做得不够好,本学期要多加指导,加强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漂亮。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3、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4、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
处理好写字与识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5、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书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书法教学计划范文2一、指导思想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把字写的正确、工整、规范、美观,可以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一手漂亮的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美的享受。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小学生进行写字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他们写一手好字,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写字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书写工整率还算可以,但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还有待纠正,个别学生的书写比较潦草,书法基础较差。
三、工作重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以写字书为载体,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2、抓汉字结构的矫正,充分发挥“写字歌诀”感染、激励作用,较大程度地矫正学生写字结构上的不足,美化写字形象,同时要加强坐姿的指导。
3、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4、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5、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6、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7、学生互评写字水平,交流写字经验,激发写字积极性。
8、开展各种书写竞赛活动,结合板报,展出学生优秀作品,鼓励认真书写。
提高书写水平。
9、抓好表率,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定期举行作业展览,请“能手”介绍经验,给予奖励,形成你追我赶,后浪推前浪的局势。
10、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平台,把好的字及时粘贴在墙上,要鼓励优秀的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使他们更优秀,鼓励他们多练多写多展示。
11、要及时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多进行辅导,多给予自信,多给展示的机会,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五、教学进度
随课堂进行练习,对写字书进行一课一练。
书法教学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巩固学生“双姿”训练的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不断完善写字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实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技能以及“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写字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书写工整率还算可以,但入体率不高。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不正确,个别学生的书写比较草,书法基础较差,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5、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3、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4、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
处理好写字与识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5、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书法教学计划范文4一、指导思想: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因此,本学期的硬笔书法兴趣小组根据书法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设计以下教学计划:
二、教学意义:
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字写不好了,殊不知书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书法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一手好字既可为阅者提供美好的享受,也展现了书者良好的文化素养。我校书法兴趣小组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使少年儿童在进行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在书法学习中,使他们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
2.指导学生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对其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社会交际起到深远的影响。
3.通过书法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
4.让学生直接接触书法,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措施:
(一)、精选学习内容:
首先,选好教材教材,阐明学习书法道理、增强学习勇气。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书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要求学生临帖写字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
(二)、教给正确方法:
在书法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其次是教给正确的读帖方法和临帖方法,如看笔迹,悟其运笔过程,看结体悟其组合规律,临帖时“字数宜少、遍数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学生注意写字卫生。如桌凳、光线、写字姿势等,通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使学生不但可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可以培养气质。
(三)、加强书法训练:
汉字书写,落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运行的缓急,气势的强弱,均有章法可循,训练小学生遵守汉字书写规律,便是“有纪律”。书写内容为课内外文章、诗词、对联或名言、警句之类,一词一语、一章一节,流泻笔端,铭刻心版,便是“有文化”。要求学生书写时学谁像谁,越像越好,这也是培养学生虚心、诚恳、一丝不苟的品德。
五、具体内容:
钢笔书法及基本笔画的书写,独体字的练习。
六、小组成员:
四一:王美乐刘一诺王艺昕韩如奇刘文秀
五一:王晓杰王凤娟王伟刘文军李欣
六一:韩永庆于莹莹闫文亮高新鹏韩力
七、具体效果:
第3周钢笔书法及其基础知识,横、竖的写法
第4周笔画书写——撇、捺的写法
第5周笔画书写—--点、提的写法
第6周笔画书写——竖钩、弧弯钩
第7周笔画书写——戈钩、卧钩的写法
第8周笔画书写——竖弯、竖弯钩的写法
第9周笔画书写——竖提、横钩的写法
第10周笔画书写——横折、横折钩的写法
第11周笔画书写——横撇、撇折的写法
第12周笔画书写——撇点、横折弯钩的写法
第13周笔画书写——竖折、竖折折钩的写法
第14周笔画书写——横折提、横折折撇的写法
第15周笔画书写——横撇弯钩、横折折折钩的写法
第16周组合笔画,练习独体字
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等几种。笔法指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含执笔法和用笔法;墨法指用墨的浓淡枯润,聚散洇凝;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续、呼应、照顾等关系,以及通篇的疏密虚实变化,亦即作品的布白(相似于绘画构图)。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法,贯穿于所有书写过程;墨法视书写工具、材料及作品用途的差异而灵活掌握运用,如熟纸不宜用涨墨,碑石书丹可求墨色枯润,而无须浓淡变化,等等。
对联作为特殊样式的古文体,千百年来被广泛书写,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书写对联之于笔法、墨法的要求与书写诗文等一致,章法上却有着自身的特定要求,其幅式、章法受着文体特性和实用功能的双重制约。书法作品意义上的对联,既包含文体及内容,也指其书写形式——区别于中堂、条幅、条屏、斗方、扇面、册页等的特定款式。
作为古文体的对联,源于汉语的对偶修辞,由上古的对偶语演化为对句,随着对仗的完善,从古代骈赋和格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特的文学形式。而以书法为载体的对联(对联书法作品),一方面承载并传达文句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点画、字形、章法所构成的笔墨图像完成自身艺术创造的同时,还必须从外观形式上体现对仗这一文体特征,即求得书写形式上的整齐美、对称美、和谐美,而这一任务便主要通过书写章法的规定性来实现。从而,联文的对仗与书法图像的对称均衡有机结合,互为表里,融为和谐统一、独具一格的对联书法艺术。另一方面,对联的诞生即伴随着实用,并与书法紧密结缘,或者说因为实用产生了对联和对联书法。
古代诗歌、民谣、典籍中均不乏对偶语,律诗中不乏对仗工稳的联句,但书写它们和写其他文字内容在形式、章法上无二致。而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句一面世即成为“有史第一联”,原因就在于它独立为用,并贴于门坊、楹柱这种对称建筑物上,成为形式对称整齐,章法独特,文意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
二、对联书法的基本章法
对联书法的对称性可称为“双边对称”,因为它不同于人或动物(或一栋对称建筑),后者每一个体是不可分割的左右对称统一体。对联则由上、下两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的单联组成。书法对联的传统形式,要求竖排,上、下联左右分列,两行(或两片、两幅)字体相同,字数、字径、幅面尺寸相等,黑白空间分布基本均衡。
基于字数及尺幅,书写形式可分为两行对与“龙门对”两类。两行对单边一行,一般用于中、短联,上联排列在右,下联在左。长联文字多,单联需竖排两行或更多,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此视书体、风格而定,下文将谈及)。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
上述两种形式为对联的基本形式,也可称基本章法。然而书体及联文内容、艺术风格等因素也会影响对联书法的章法布局,使其在规整、单调的形式中产生一定变化,创作出一些新的格局,这也是繁荣发展联艺、书艺所应了解和追求的。兹分门别类进行分析探讨。
三、不同书体的章法
中国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五种书体,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创作。鉴于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往往融为一体,为便于观者识读联文,其中楷、隶、行三种字体被书者普遍采用。由于不同书体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本文探讨对联书法的章法,便要了解各种书体的体势特征。
1、楷书
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书写对联时,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2、隶书
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书写对联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汉简、帛书字形长短不一,大小参差,有的竖、撇、捺恣纵奇肆,则宜取纵势作书,不求横列整齐,但需上下联行数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齐对称。
3、行书
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实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因其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唐书论家张怀瓘对其作了划分:“兼真者谓之真行”,即现在所称的“行楷”,趋于静态;“带草者谓之行草”,趋于流动。若以行楷为联,可参照楷书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还可横、竖间距同时适当放宽,章法疏朗萧散,别具一格。行草对联则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要注意上、下联起头平齐,收尾基本一致,不应轻重、疏密、长短过分失衡,致彼此相隔相悖,风格不一,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4、草书
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汉隶的草书化,书法史上的章草名作有三国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等。其体势特点字字区别,布列整齐,字距均匀,字与字不相连属,体型化扁为方,点画出现圆转、萦带,捺画及部分横画保留波磔,体势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章草写联,章法可参照行楷书为之。
今草承章草遗绪,通过对笔画的简省、连结、形变、偏旁部首符号化等手法变化今楷的体势,略具其形而不失其字。晋代二王父子为行书及今草宗师。今草可每字独立,也可连绵牵带,一笔而贯数字。各种书体中,今草最为简捷流动,最富体势变化。按其书写速度、体势腾挪开合的变化程度,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谓。前文谈到书法对联应保持形式上的对称性,故而一般不宜用放纵不羁的狂草书联。小草(包括于右任先生创造的标准草书)每字独立,动中寓静,用以书联,则可参照章草章法为之。若以连绵流贯、起伏迭宕的草书为联,则可参照行草章法,在保持上、下联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发挥草书艺术特色,以求体势的错落开合、节奏的疾徐起伏等变化。
5、篆书
不论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及钟鼎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其书联可分别参照楷、隶章法为之。
四、款识、题跋、钤印
款识、题跋不属对联正文,但对联书法作品中少不了落款。从内容看,下款落书联者或撰者名,上款一般题受联者或撰者、联文出处、年月等内容。题跋文字内容往往包含联文简要背景材料或必要的说明补充,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从书法角度看,题款本是作品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会起到协调、丰富、完善整体章法的作用。故不能因其不属正文而忽略它,而应将其纳入对联整体章法的创作构思。尽管如此,款题毕竟不属正文,书写对联应主次分明:一是款题字径应明显小于联文;二是书体不能与联文冲突。如联文是楷、隶、篆等静态庄重的书体,则款题除用同书体外,欲追求书意的丰富、变化,最好选用流便的行草书;如联文为行草,则款题一般不宜用篆、隶、楷书。当然,艺事“法无定法”,有时少字的草书联文题以楷、隶小字为款跋,形成大小、疏密、动静对比,亦可达到主次分明,美观醒目的艺术效果。
款题视文字多少而布局。字少者,上款题于上联右侧上部,下款落于下联左侧下部,当代书法家追求作品虚灵与动感,喜将书者落款位置提高到下联左侧上半部;为追求简洁,可不落上款,只于下联落书者名即可(名款可简至1-2字,称为“寒款”)。题跋文字 少者可照上述落款位置书之,字多者可题于上、下联文左右两侧;联文字少而幅长者,为避免字距过大章法松散,可题款于上、下联联文下部进行补救。书写龙门对应在上、下联末行下部留足空白,以便落款或题跋,并视字数多少,跋语可一行至数行不等。若空白不够,也可题跋于上联左侧及下联右侧。
篆刻艺术同属国粹,钤印是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形式。对联书法作品中的铃印也属整体章法的组成部分,常常起到调整和完善布白的功能。一般说来,下款钤书者姓名印,还可加盖闲章,可一方、两方,多至三方,首方钤在下款尾部空一字的位置。如下款位置较低,可钤于紧靠款字的左侧。上联右上侧钤引首闲章,如已题上款,则不宜再钤印于款字上方,而可钤于联文右侧下部,位置宜低,不宜与下款姓名左右齐平。印章直径不应大于款字。
五、对联书作章法举异
前面简单分析介绍了各种书体对联的不同章法,据所闻所见及自身创作实践,也有采用特殊款式、章法书写联文的尝试。举例如下:
有龙门对,下联同于上联,从右往左竖行书写,排列一顺风,相互不尽对称;
有名胜联改竖行为横排,上、下联反向书写,如双横匾式左右悬挂,呈横向对称;
笔者自撰警世趣联:“天下为公,切勿睁只眼闭只眼;眼前是福,岂能过一天算一天。”因非实用联,便采用环式特异章法为之,使联文的顶针、回环修辞趋于形式感、形象化;
另撰《〈义勇军进行曲〉赞》联,摘引国歌词语,因系白话,便按新诗竖排,每句一行,构成新章法。
以上属章法变格的探索之作,能否成立让读者认可,自待物议。另有以条幅、斗方、扇面等款式按诗文章法(即竖排从右至左,从头到尾连续书写,不分上、下联)书录对联全文或节录者,以其失去上下联相互对称的基本要求,只能称之“联文条幅”、“联句斗方”、“联语扇面”之类,而非对联书法也。
六、联书合璧相映生辉
【关键词】书法 留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原则
美学大师宗华白曾说:“书法是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这句话最能折射出中国传统艺术乃至文化的博大精深。画家傅抱石也认为:“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于书法,如没有相当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缘。”书法作为我国传统国粹,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我国5000年文明的桥梁和纽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中,书法是最佳的切入点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理解了中国的书法,就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理解中国的文化,理解中国的艺术和审美。因此,将书法元素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一、教学内容
中国书法内涵丰富,教学时可以从文字、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切入,讲解留学生需要并感兴趣的内容。
(一)书法教学与汉字教学相结合
书法与汉字是密不可分的,书法因汉字而产生,并因汉字为表现形式而独具魅力,汉字又因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演绎更加精彩,二者的结合可以让留学生通过对书法的兴趣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留学生,特别是母语背景多为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很多没有汉字基本笔画的概念,汉字书写时照葫芦画瓢,倒下笔、“缺胳膊少腿”、结构比例失调的现象严重。而书法以汉字的结构规律为基础,运用点画线条的交叉构建,得出汉字的结构模式和总体形象,这一特点有助于留学生认识汉字的笔顺、偏旁及字形结构。因此,在对留学生进行书法教学时,有必要从最基本的书写能力开始训练,在按照笔顺规则规范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体味汉字间架结构及布局的优美,能够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的汉字。训练阶段大致为:基本笔画、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字量涵盖留学生本科用汉字大纲的基本汉字。将枯燥乏味的汉字记忆转变成寓教于乐的书法练习,必将改变以往汉字难写、难记的局面。
同时,通过书法,可以让留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造型之美。中国字,被人称为“方块字”,点、横、竖、撇、捺,形态多姿,具有一种堂堂正正的建筑之美。而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形体,是历代书法家的艺术积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线条的独特感受。书法的线条以汉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飘逸流畅,行云流水,承载着书法家们的艺术审美追求。
(二)书法教学与中国文化教学相结合
教育家钱穆指出,“书法是中国人最标准的艺术”,书法中蕴含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的不仅仅是汉语,还应该体会、领悟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应把对留学生的书法教学融入文化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包含在书法中的中国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首先,可以让学生体会蕴含在书写工具中的中国文化。笔、墨、纸、砚,看似非常简单的物件,却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拿毛笔来说,其美称就非常多,有管文子、君中书、宝帚等别名,而且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此外,书法用笔是有柔性的毛笔,用柔性毛笔写出的字要比钢笔字优雅得多,这种柔性是中国人心性的象征,体现出了中国人“贵柔”的文化个性。上课时,教师在向留学生介绍书写工具的同时,还可以讲授关于书法书写工具的故事,渗透中国人的文化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让学生体会蕴含在书法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与“中”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范畴。“和”,即和谐,中国古人重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中”,即不偏不倚,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儒家把“和”与“中”联系在一起,提出“贵和”与“尚中”,“贵和尚中”也已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行为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会追求一种和谐、和睦,讲究适中,而这种哲学思想和价值尺度也深深地体现在书法创作中。例如,中国书法追求“书贵中锋”,在书写时,墨水会顺着笔锋的尖头流下,不会偏上偏下,也不会偏左偏右,而是均匀地四散开来,这正是“贵和尚中”的哲学思想在书法中的最高体现。对此,在面向留学生的书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因时因地、灵活、恰如其分地向学生进行渗透。
二、教学原则
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应把他们与中国学生及书法专业的学生学习书法区别开来,进行书法教学时必须遵循适合留学生的原则。
(一)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背景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次的书法教学。例如,对于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学生,一是思维观念与中国人相似,二是母语中有汉字的积淀,对于这类学生的书法教学,除了进行基本的临摹、示范外,还可以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介绍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作品中体现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等书法文化内容。而对于来自欧美国家、汉语水平较低的留学生,书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减少其畏难情绪,教学可以示范、临摹为主,辅以简单、趣味性强的书法作品鉴赏等形式,而不要进行大量的文化知识讲解,以免适得其反。可待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及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加深后,再逐步渗入书法文化知识的教学。
(二)硬笔、软笔相结合的原则
对留学生进行书法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规范留学生的汉字书写。留学生日常书写汉字都使用硬笔,因没有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方法,书写汉字就像画画一样,罕有汉字书写大方、美观的留学生。而毛笔字的强弱、轻重、缓急、浓淡等线条变化丰富,提按、顿挫、藏露等运笔方法易于理解和掌握。开设书法课,让留学生熟悉毛笔字的书写方法和技巧,并将其活用到硬笔书写中去,留学生硬笔书写不规范、不美观的问题也会随之而解。
(三)以楷书为主的原则
中国书法的形体有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形式,其中书法大家的作品多为隶、草、行,不少中国学生也是从隶书开始学习的。但是,隶书蚕头燕尾,行书笔画多有简略,草书则难以辨识,这些形体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较大,是不适宜的。而楷书则是留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形体,也是学生硬笔书写时惯用的形体,笔画清晰,工整美观,易于留学生学习和掌握。启功曾说:“楷书为基本功,写起来效果甚慢,但一旦找到了窍门,便觉四通八达。”因此,对留学生的书法教学应以楷书为主,可把隶、草、行作为一般鉴赏,或视学生的水平和需求有选择性地讲练。
(四)趣味性的原则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要避免枯燥,书法教学也是如此。目前开设留学生书法课的院校,其每次授课时间最少为两个学时(90分钟左右),书写的时间过长,会使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对书法的好奇心,并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播放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书法是无声的音乐,音乐中流淌的韵律与书法中洋溢的韵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挥毫泼墨,一种恬静、高雅、轻快的学习氛围就被营造出来了,留学生会感到身心的愉悦,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强。
(五)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原则
示范和临摹是最基本的书法教学方法。对于留学生来说,过多的文字讲解并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如书法的运笔方法,教师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气力去讲解,学生听得云山雾罩,还不如做一个简单的示范,一目了然,使学生在瞬间便能理解。而临摹是书法教学所必需的,要想掌握书写的技巧,就要从一点、一画、一字开始,反复临摹。
此外,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如教师在讲解汉字结构、名作鉴赏时,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就会使教学内容变得清晰、详细、直观,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可理解性。
结语
书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量体裁衣,既要注重书法知识、书写技能的传授,也要逐层渗透中国文化的内容,根据留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注:本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留学生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文丹.美国高校的中国书法课程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
[2]郑博仁.试论对外汉语书法课程教学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7).
关键词:建水紫陶;纹饰特征;残帖;书画装饰;纹饰组合
云南建水紫陶纹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残贴和文人书画装饰艺术。“残贴”即简单上讲就是在成型但未烧制的陶胚表面用白、黄、红、紫、黑等天然色泥,分色区按照装饰内容按顺序嵌入陶器需要装饰的区域,之后再用书法把诗赋词句装饰于色区之上。按顺序第一色区及其书写的内容有部分被第二色区及其书写内容覆盖;前面一层书写的内容有一部分被后一层书写的内容覆盖,由此类推。色区和辞赋内容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其视觉上最终形成的表象特征极似现实中看宛若断简残篇的效果,“残贴”之名由此而来。云南建水紫陶“残贴”艺术于清代末期出现,民间又称“烂简书”。此风格的创制为建水紫陶最终成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我国陶艺装饰领域独树一帜。
“残贴”的创始人王永清,字定一,清代贡生,毕生钻研于陶艺创作,其作品多出于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他是建水紫陶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保存下来的陶器进行考证,观其作品可以看到:1.面与面之间在二维空间上按不同的角度进行有序镶嵌,并进行多次局部交叉与叠加处理后所呈现出的某种象征意义上所具有的“层次感”和“空间”概念。2.色区与色区之间在彼此覆盖处理上,附加写、填、刻、涂、刮等陶上技法的综合运用,自然产生了面整体之间的色块对比与部分成不规则形状的残缺面之间丰富的色差调和与补余并存的构成形式。3.其不同色区面上附着的各体汉字内容,王定一先生把它作为所表现的主体元素,以点和线的形式布局按中国书法的传统书写方式,镶嵌入面构成中,不仅打破了面的呆板与单一,还极大地丰富了装饰区域的视觉内涵。4、在“残贴”的制作过程中,王定一先生通过繁复多次的写、填、刻、涂、刮等处理手法,有意识地促使表现元素之间或多或少出现和产生自然的“残缺”。观其作品可以看到,在有着明暗、色差和斑驳感的不规则的大小“残片”上,有规律地镶嵌着用各体书法书写的我国历代著名诗人墨客之诗赋词句。“残贴”所展现的美,是如同饱经岁月沧桑的断章残句,静静的附注在陶身上,又宛若是一种超越了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所带来的蕴涵了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文明之美,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艺术之美,美中夹带着一丝丝浑厚古朴,含蓄婉约的残缺至极之美,给人以震撼之感。
此外,后起新秀陶茶居紫陶茗壶工作室田波设计的“残贴大缸”,器型端正大气、稳定沉着、有力气,,选择的图案题材凸显出了时代的风貌,符合现代审美心理。残帖大缸,圆缺通融,,作品器型的设计传递出了旧时生活的影子,但又能符合现代感,陶身绘有书画残帖装饰弥补了器型大、稳、圆中的呆板与稚拙,多了一分秀气与儒雅,有雅俗共赏的特质。
(一)云南建水紫陶的纹饰类型
紫陶的纹饰的类型主要分为绘画与书法残帖两类,绘画方面主要题材分为人物、花草、禽兽、山水、吉祥图案等等;而书法残帖以隶、篆、真、草在陶身上刻写古典诗词或散文名篇;技法上有工笔和写意之别。书画须按适形造形的规律在弧形陶坯上来章法布局,同平面的宣纸上创作书画相比,陶瓷装饰有很大难度。比如说,平面书画在创作和品鉴时可一目了然,而在弧状的陶身上进行书画时必须旋转器物来刻画和鉴赏。
(二)云南建水紫陶的纹饰组合规律
紫陶书画装饰多以《芥子园画谱》中的梅兰竹菊和山水为范本,也有效仿山人“寥寥数笔,妙趣横生”的构图和技法。建水陶艺大师向逢春首创“残帖五彩装饰法”,即将楷草隶篆字体临摹在陶坯上,雕刻后又以红、白、兰、黄、v多种色泥分别填入,陶胚上的字迹尽显端庄稳重,雍容大度,纵逸豪放,瑰奇雄健之气。紫陶书画装饰并没有上釉彩绘般绚丽,亦缺石雕浮雕般凝重,甚至不像传统绘画那样墨分五色而纯以线条描绘的技法,在今天已经被新技法所取代。而陶坯和色泥一般都有很大色差,或白体黑泥,或黑体白泥、关键是它能将书画笔墨线条之感淋漓尽致的呈现。陶体经打磨抛光后出现的光亮感中所体现的那种安静与祥和,有笔墨纸张不可企及之势。
在探讨建水陶书画刻填技术具有时代感的笔迹墨痕,给人强烈感受到紫陶与书画之间那种和谐、互补、映衬而激发出来的“竞美词而溢藻绘”之高雅品位,和“激浊扬清”的审美意识需求。品鉴者个人的品味、学识、涵养、情操不同,对紫陶纹饰内涵的理解和品评也是大相庭径,主客观,深度与广度,现实与理想,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之间,形成人们者各自不同的视觉理念,鉴赏者对紫陶工艺美术品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技巧,多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看到窈窕修长的小口梅瓶身上秀逸疏朗的兰竹,可能会想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的寓意,有的人会想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板桥名句;面对亭亭玉立的美女瓶上龙飞凤舞的书法,有人会想到“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有的人会想到“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书法益进的”启示;面对通润雅趣的陶壶上雕刻着灵秀精细的纹饰,会有人想到“ “禅茶一味”的意蕴等等,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功能,在欣赏把玩时,亦能引发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体会宁静安详超凡脱俗的意趣。
【参考文献】
[1]聂磊明.建水紫陶形式美探寻[J].前沿,2012(06)
[2]田丕鸿.建水陶瓷[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书法考级;小学;写字教育;研究
书法是最凝练的民族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书法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不容忽视,而书法教育的基础阶段为小学书法教育,其教育的功能是音乐与美术等课程无法替代的。本文试图对当前书法考级背景下的小学写字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探索研究,以期对小学写字教育有所借鉴。
一、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写字教育理念
书法等级考试对我们小学的写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写字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书法等级考试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转变对写字教育的传统理念,充分认识到写字与书法的关系,写字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更是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一部分,要认识到写字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质习惯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写字教育理念,抓好小学生的写字教育工作。
二、加强组织宣传,为书法教育发展铺平道路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写字教育、书法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学校要加强组织宣传活动,为书法教育的发展铺平道路。例如,学校可以在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书法活动周”活动,从书法启蒙、书法常识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邀请名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在书法以及书法知识方面给学生做一些专业的指导。从社会、学校、家庭各个角度提高对书法学习的支持,让学生意识到书法学习是一个全民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全力配合支持的活动。提供不同学校之间互相参观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组织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全国的各类书法比赛,以此来带动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充分开展考级前的训练活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小标兵。重视开展与书法有关的研究课题,将书法学习这一课外活动转变成学生展示创新能力和个性的机会,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三、改善教学环境,为写字教育创造良好氛围
环境在陶冶和改变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学校的大面上去着眼考虑,为学生的写字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联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好的熏陶,都是促进写字教育的重要途径。
1、布置班级环境 基本要求是“四个有”:每位学生都要有一个用于存放书写工具的材料袋,便于随时取用和进行写字创新活动;每个班级都要有一个专门的“书法角”,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的观摩和讨论提供条件;每天都要设置一个与写字有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探究书法的奥秘;每个班级每周出一期用于宣传书法知识和沟通书法信息的《书法报》。
2、优化校园环境 要把学校的楼道、走廊、科技楼充分利用起来,张贴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定期更新学校宣传橱窗内的书法宣传资料和图片,以展览的方式来宣传书法发展的历史;把学生的作品也张贴到宣传栏内,展示书法小明星的风采。
此外,学校应该充分的开发、优化、利用多种作为书法教育的资源,取长补短,利用优势。应配备书法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如:设置专用书法教室、书法多媒体教学、书法书籍等。应该同时开发利用各种校外的图书馆、书法展览馆及书法家的书法工作室等课程资源,开展各种书法交流活动,如学生之间、学校之间或者是各省之间的交流活动,为书法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
四、加强写字基本功指导,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错误的写字姿势对小学生的危害非常大,轻的会对写字质量和写字习惯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小学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掌握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既能促进规范书写,又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班上每位学生的书写姿势,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使问题得到及时纠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出明确的要求
对小学生进行写字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写字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首先要求他们正确书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写字要符合笔画、笔顺等规则,不能出现错别字。其次,字形要端正匀称。字要横平竖直,结构比例恰当。再次,篇幅要整齐。字体大小一样,间距和行距保持一致。最后,速度要合适,不能出现潦草的情况。总结起来,写字的基本技巧可以概括为“对、好、快”,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笔画正确、字体端正、行款整齐。
2、把写字规范编成儿歌
小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在写字教育中我们要采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而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我们要针对性的加以利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在硬笔字的训练中可以把写字规范以儿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写字坐姿要做到:头要正,身要直、脚放平;握笔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即:眼距书一尺,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把这些书写的基本要求编成儿歌让学生熟练并记唱。
3、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在对学生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基本功的指导中,仅凭老师的讲说是不行的,还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去体验,特别是对于学生频繁出现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感悟,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找出错误原因,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靠近笔尖的地方握笔,他们就会发现因为看不到笔尖,身体会前倾,头向一边偏,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很难受。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错误的姿势不仅会使人疲劳,还能使人产生近视和脊柱变形。然后再让学生离笔尖较远的地方握笔,他们就会感觉到腰能挺直了,胸正好能与课桌保持一拳距离了。在这种体验中学生就明白了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的重要性。
4、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写字进行监督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的每一次写字,其实都是一次练字的机会。所以,在写字课上,我反复强调学生要在每个学科中都有练字的意识,养成写字即为练字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做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提笔,就能遵循正确规范的写字姿势,促进自身的发展。例如,我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作业本:首先,要做到轻拿轻放轻翻,不能折本,以避免学生养成做事慌张或者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其次,在写字格式上,要求注明作业日期和出处,画上边线,下笔之前对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对距离每个空白处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对于写错的地方要用铅笔画上横线标注,杜绝使用胶条或者涂改液。在学生写作业的时候,我总是坚持巡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和拿笔姿势,对于不合适的格式安排给予建议或者提供参照。对于特殊生要加大指导力度,这些学生习惯了一边做作业一边玩耍,做不到认真书写。但我发现只要我停留在他们身边,他们就能做到认真书写,等我一走开,又立刻在作业本上龙飞凤舞起来。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这时我及时的监督、表扬和纠正,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信心,同时有利于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5、组织开展有效的写字测评
为了能够激发师生对写字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写字教育的有效开展,学校还应该组织开展有效的写字测评工作。例如,可以进行随堂检测,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部分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抽查检测,并且将所抽测的各班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作为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内容之一。此外,将学生课外作业中文字的书写规范程度也作为对学生作业评分的一个标准之一,对学生的作业书写情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对书写的热情和重视程度;最后,还要将学生的期中试卷、期末试卷等卷面分数中加入学生写字规范程度的评分,在整个试卷分数中占到一定比例等等,这些测评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师生对写字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写字教育质量的提高。
总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和书法等级考试的大好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机遇,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为学生的写字教育服务,促进书法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立强.读《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有所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2] 邵旭东.当前中学生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应对措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3] 薛寒.教育部就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出台意见 有条件地区今秋开书法课[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关键词:当代中国;书法创作;文化自觉;全球化;基本问题;本体性和延伸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精英性与大众性;法度性与自由性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书法是汉“文字”的书写艺术,是人们对以“文字”为审美对象的书写艺术的称谓,是将汉“文字”符号按照一定的法度表现出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中国汉文字起源于纹理与形象,古代把独体字叫做“文”,把合体字叫做“字”,现在联合起来叫做“文字”。汉字独特的象形性和表意性是衍生书法现象的根本原因。书法的“书”本义是书写,引申为书籍、著作、知识、学问等;本文的书法是指毛笔或软笔书写的方法,是指汉字书写的规范和法则。这里的 “法” 既指字法、笔法、墨法等技法,也指书法艺术及其创作必须遵循的艺术规律。
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字也是书法的主要载体,以书写文字为主的书法自然担负着记录思想、交流信息、传承文明的功能。同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书法不断嬗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到当代,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书法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新的问题和困惑,本文结合书法的基本特征,就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些想法,希望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一、本体性和延伸性
书法的本体功能是书写。它是信息传递的载体,通过汉字书写来传递信息,记载事件,传播知识;同时书以载道,它所表现的内容,从简单的成语、词句,到诗词歌赋以及楹联、散文传记、游记、经典文献等等,无不充满思想文化的气息,传达着天地自然、、政治图式、民族心理等内容,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书法的延伸性是指书法的规则以及由此演变而形成的书法的艺术性和书法的美。它是在“书”的本体性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功能。一部《兰亭序》,在语文教材中是讲它的本体性,讲它的叙事方法,文章结构,传达的文化与社会意义;而在书法著作中,就是讲它的艺术性,讲它的笔法技巧,讲它的艺术神韵,这就是书法的延伸性,它给人带来精神和文化的愉悦,带来美的享受。可以这么说,由于书法的本体性,使它成为中国文化艺术永恒的基础;由于它的延伸性,使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艺术形式,这是中国书法魅力的根源。
二、传统性和现代性
这是当代中国书法的根本性矛盾和冲突所在,主要集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即继承与创新问题上。传统性就是中国书法的传统本质和传统标准。从中国儒家文化、中国哲学的视角来看,其本质特征是形而上主导,以精神、理念、价值观等为主导,推崇天人合一,强调师法自然。从艺术标准看,传统书法追求格调高雅,讲究天然韵成。从工具材料来看,书法是毛笔或软笔与书写材料如宣纸或帛类和墨的绝妙组合。
现代性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现代性在当下中国书法界更多地被指向书法创新。20世纪末,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书法在中国当下的存在形式,使“数字化生存”成为书法在当代的独特风景。在互联网上,人们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他们想寻找到的书法资源。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出现,为中国书法走出国门,走向大众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书法不再需要毛笔,不再讲究情趣和格调,可以大量复制,这样的书法势必成为没有文化灵魂的“快餐文化”,只追求效率和效益。效率就是讲速度,效益就是讲利益,这样的速度和效益是靠科技和市场来支撑和推进的,因此是典型的形而下主导。
中国书法需要创新,创新才能有新的发展,但创新不是放弃汉字,不是丢掉书法赖以存在的根本。创新也不能丢掉中国文化这个根。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变革和变化,是一种有根的现代性。中国书法的形而上价值在西方现代性带来的迷茫和困惑面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有助于解决西方世界技术理性以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三、精英性与大众性
传统书法无论从书法艺术的本体角度还是从书法艺术的延伸角度,都属于精英文化,因为古代文化主要在少数文化人之间进行交流,书法更是局限于部分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流和赏析,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当下的中国进入了大众文化的时代,面临着以大众文化传媒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世俗化和时尚化的文化赏悦需求。与过去相比,互联网时代的书法艺术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书法图像快速、大量地在电子媒介领域传播,使大众接触书法的机会大大增加,书法也褪去了旧有的神圣光环,书法技法不再那么神秘。在大众狂欢的文化背景下,失去了传统文化神髓支撑的当代中国书法正逐渐失去深度,走向平面化。
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书法要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就应当具有大众性,无大众性就不可能具有有高度的精英性,问题是如何在大众性的背景下保持书法艺术的精英性,也即是保持书法家、书法艺术的高品位,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不是遍地皆“书法家”,皆快速大量生产的“艺术品”。这是大众性对精英性的挑战,也是精英性必须回应的问题。大众性应该是在审美基础上的普及,是在掌握书法诗性与人文精神本质的同时提高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目前在推进书法大众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书法,怎样学书法、怎样欣赏书法的问题。全球化时代,大众化能满足人们的装饰心理、趋雅心理,而纯艺术化将使中国书法更接近其作为艺术的本质,更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法度性与自由性
书法书法,无法度则不成书法。这个法,是指字法、笔法、墨法等技法,也指书法创作必须遵循的艺术规律。当前书法无“法”现象特别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写的无“法”。一些平庸的书者,书法功力薄弱,笔墨技巧低下,但是随便写,批量生产,盲目制造,人为炒作,特别是在引进西方艺术的同时把一些与中国书法格格不入的风格引入,甚至把一些丑的东西当成美的东西引入加以推广,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艺术的本质是美的底线。二是市场的无“法”。这个“无法”更多是指造假、售假、拍假者的无法无天,不守法度,严重影响了书画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书法的自由性从古至今都是书法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书法史上讲“书法无法”或“法无定法”,是讲书法技巧的活用,实际上就是讲书法的自由性自主性。学书时要知“法”,不知法则无以学;下笔时要忘“法”,不忘法则无以书。这是书法艺术的一种高境界,是一种心手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一方面,固守老的规范就不可能有新的艺术风格,也不可能出现新的艺术流派,就没有中国书法的新生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任何东西都必须有“度”的规制,离开了“度”,自由的书法就不再成为书法。
中国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中国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表征。汉字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民族性根基,决定了中国书法与西方艺术的区别。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书法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与世界文化交汇交融,寻找与互联网、高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应该向世界展示东方汉字的毛笔书写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书法逐渐为世界所接受,成为人类共享的审美实践与经验。在当前,推进中华书法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构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准则,规范中国书法市场的基本道德,推进中国书法的自觉发展,以使书法艺术在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关键词] 书法;意象;艺术构造;意象构造
Abstract:Calligraphy uses lines as the main expression of visual arts,and image expression i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Calligraphy image,conveyed through the artistic structure,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notation of creating image to convey meaning and of expressing meaning without too much emphasis on image,and by logical direction of naturalness and humanity. Calligraphy image structure,as a complex process,is introduced briefly from two aspects of creation and acceptance.
Key words:calligraphy;image;artistic structure;image creation
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81-8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2]822-823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3]6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5]110。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载体——汉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们知道,汉字是由图像符号转化而来的,在早期的书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隐约看到古人造字的图画性特点。但若据此认为书法意象性仅由汉字的象形特征决定就不够全面了。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指出“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6]28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书法形式则是最为简化的行书、草书,这也说明了书法的意象绝不仅是状物拟态的模仿,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作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释义。 举例来说明,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劓”,《说文》云:“刑鼻也,从刀。”这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酷刑应是古老的征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来。“劓”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谐。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书法意象不是由汉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单独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构造结果。即是说书法意象是由创作者的主体投射,书写过程中的形式表达和欣赏者的联想和对作品背景的反观共同构成的。正如杨小清先生所说的“艺术虽不是客观的,但也不是主观的。艺术是‘类’的客体主观性在A B投射中由C的‘虚化’规则定位的,这是艺术存在的极其重要的属性。”[7]41书法意象正是这样通过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共同构造,并受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规则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体验。
二、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
既然把书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体双方共同构成的审美过程,可以将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归结为以下几点:
1.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
中国书法以“意象”论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上。《周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上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为表意、表象的文字其文化指向是最初的意,作为表现文字美的书法恰恰通过合理的表达将这种美表现出来了。
古典书论中,最早将“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开元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他在《文字论》中说道:“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8]211他认为以翰墨构成的筋骨神情,足以体现万物之精魄,已将书法的意象表现性表达得相当完整。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文之首指明“象”与“意”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应当指出,书法中如“万岁枯藤”、“千里阵云”之类的自然物象,不是再现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态美的写征。亦是说,书法表现的是自然客体的情趣。可见,书法中象有可见之象,如笔墨线条的特征;有不可见之象,即通过可见的笔墨在特定语境和条件下以联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 意,则书法所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绪、神情和意志。书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当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给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作品之象来“暗示”书者之“意”。意象二字一隐一显,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准,成为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书法意象的自然取向
晋卫夫人的《笔阵图》,其中将汉字基本笔画以自然物态之象表述出来,如横似“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其他如“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拟书法,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写道:王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其飞白体“犹夫雾觳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9]135这其中“有天时意象,有景观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声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肤觉意象……”[10]115-116书法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窥见自然变化奥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书或是由书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马克思所说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表现。
3.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11]313骨肉、筋骨、肥瘦等是人们最初用人体意象类比论书的范畴,也是常见的方法,如“颜筋柳骨”是也。书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内在的发展。由此推及杨雄的“书,心画也。”三国钟繇《笔法》:“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美的赏鉴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对自己身体的认可与欣赏,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12]188对由人创造出的文字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书法给以人体美的类比不能不说是古人确认自我的自信显现。
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还表现在人的气质品味由书法作品中的反观。姜夔说:“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13]393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觉得:王僧虔书如王谢子弟,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萧子云书,心胸猛烈,锋刃难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羞涩不真;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退缩……
三、书法意象的构造过程
1.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构造
首先是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王羲之所谓“意在笔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艺术完整性的构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统一基础上所构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艺术形象”[14]290。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会对作品的整体风格、技法选择、气势风韵等作出一个全面的构想,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形式,并在纸上臆想出结果。然后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不谈具体技法,从空间构成上看,主要是对空间块面的分割。如果把书法创作看作用黑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作画的话,整个书写过程就是以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黑色线条将白纸空间块面分割开来,造成疏朗、紧密、浑圆、尖峭的不同空间块面,这种黑白对比的空间构成是形成书法意象的物质形式,对于审美意象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创作过程中的调整、安排,这可以分为创作中和创作后两个阶段。创作中的调整主要指对章法构成的安排,这其中涉及阴阳、刚柔、动静、疏密、巧拙、浓枯、畅涩等一系列对立风格技法的调和、转换。其目的是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中和的审美要求。创作后的调整是指物化形态的变换、调变,如纸质书作的装裱、石刻、木刻等,这些形态转换对书法表现效果将会产生新的作用,如装裱产生的立体化效果,挂于壁上的可视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经风雨残蚀的金石(这是非主观性的,但其拓本可以算作再创作的作品)效果都将对书法意象的生成造成影响。
经由以上几个步骤,书法作品被创作出来,它的物化形态之中蕴涵着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社会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这些都将沉淀为书法意象的内质,伴随着欣赏者的发掘而显现为艺术化的意象。
2.欣赏过程中的意象构成
普通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内容,即它用文字表达的那些词句是什么。这是不为专业鉴赏家和书法家本身所肯定的,因为书法不是写字。虽然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不分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人欣赏书法是从实用性角度出发的,否则为何成篇累牍的书论以形象化的词句赞美书艺,而没有哪个称某位书家书写清楚、工整,便于识别。事实上到了文字成熟以后,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恰是突破篆隶那种对称、规范的书写风格,因而行草书成为最便于表达书法家个性风格的书体,过于规范缺少变化的书写则动辄被给以“如排印板”、“状如算子”的诟病。可见欣赏者首先应关注的应该是形式而不是内容。
对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欣赏是一个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的过程。先是整体观照,可以见到所书作品的大小,是何书体,字数多少,风格特征,这一步骤能使我们得出整体的评价,即书作是刚是柔,是雄强是秀俊,在心中生成或威武将军或罗绮美人的人格形象;或雷霆闪电或微风拂柳的心理感受。接下来细赏作品,可以见到字的大小对比,长短安排,虚实映衬,方圆变化,浓枯调和,章法上的起承转合,疏密穿插……这一过程具有历时性,如同欣赏音乐和舞蹈,当音符传至鼓膜,动作映入眼帘,触动心灵,唤起美感,但前一音节与动作将不再复现,仅是作为完整作品的一个环节和作品本身不可分割。这时的欣赏者看到的将是流动的意象显现,或如壮士扼腕,或如美人含羞,或如狮子搏象、或如鹤游碧霄,总之作品随欣赏者活了起来。最后还是会进行统观式的赏析,但这时的观照不同于最开始的,经过前两个程序的欣赏者已被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带动、感染,不自觉地将那一系列美的感受回味,回头再来看作品,真是满纸活物,无需通过目光的移转整幅作品已动了起来。当然受欣赏者文化修养、见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欣赏者的构造结果不会完全相同。但可以共通的是通过联想与通感对书作中的自然物象特征与人自身生命力量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萧 衍.古今书人优劣评[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 蔡 邕.笔论[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
[5] 韩玉涛.中国书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 杨小清.艺术构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 张怀瓘.文字论[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9] 李嗣真.书后品[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11] 苏 轼.论书[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2] 黑格尔.美学(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关键词:书法;意象;艺术构造;意象构造
Abstract:Calligraphyuseslinesasthemainexpressionofvisualarts,andimageexpressionisitsmaincharacteristic.Calligraphyimage,conveyedthroughtheartisticstructure,ischaracterizedbytheconnotationofcreatingimagetoconveymeaningandofexpressingmeaningwithouttoomuchemphasisonimage,andbylogicaldirectionofnaturalnessandhumanity.Calligraphyimagestructure,asacomplexprocess,isintroducedbrieflyfromtwoaspectsofcreationandacceptance.
Keywords:calligraphy;image;artisticstructure;imagecreation
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81-8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2]822-823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3]6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5]110。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载体——汉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们知道,汉字是由图像符号转化而来的,在早期的书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隐约看到古人造字的图画性特点。但若据此认为书法意象性仅由汉字的象形特征决定就不够全面了。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指出“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6]28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书法形式则是最为简化的行书、草书,这也说明了书法的意象绝不仅是状物拟态的模仿,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作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释义。举例来说明,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劓”,《说文》云:“刑鼻也,从刀。”这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酷刑应是古老的征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来。“劓”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谐。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书法意象不是由汉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单独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构造结果。即是说书法意象是由创作者的主体投射,书写过程中的形式表达和欣赏者的联想和对作品背景的反观共同构成的。正如杨小清先生所说的“艺术虽不是客观的,但也不是主观的。艺术是‘类’的客体主观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虚化’规则定位的,这是艺术存在的极其重要的属性。”[7]41书法意象正是这样通过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共同构造,并受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规则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体验。
二、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
既然把书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体双方共同构成的审美过程,可以将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归结为以下几点:
1.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
中国书法以“意象”论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上。《周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上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为表意、表象的文字其文化指向是最初的意,作为表现文字美的书法恰恰通过合理的表达将这种美表现出来了。
古典书论中,最早将“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开元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他在《文字论》中说道:“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8]211他认为以翰墨构成的筋骨神情,足以体现万物之精魄,已将书法的意象表现性表达得相当完整。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文之首指明“象”与“意”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应当指出,书法中如“万岁枯藤”、“千里阵云”之类的自然物象,不是再现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态美的写征。亦是说,书法表现的是自然客体的情趣。可见,书法中象有可见之象,如笔墨线条的特征;有不可见之象,即通过可见的笔墨在特定语境和条件下以联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意,则书法所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绪、神情和意志。书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当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给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作品之象来“暗示”书者之“意”。意象二字一隐一显,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准,成为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书法意象的自然取向
晋卫夫人的《笔阵图》,其中将汉字基本笔画以自然物态之象表述出来,如横似“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其他如“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拟书法,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写道:王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其飞白体“犹夫雾觳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9]135这其中“有天时意象,有景观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声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肤觉意象……”[10]115-116书法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窥见自然变化奥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书或是由书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马克思所说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表现。3.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11]313骨肉、筋骨、肥瘦等是人们最初用人体意象类比论书的范畴,也是常见的方法,如“颜筋柳骨”是也。书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内在的发展。由此推及杨雄的“书,心画也。”三国钟繇《笔法》:“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美的赏鉴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对自己身体的认可与欣赏,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12]188对由人创造出的文字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书法给以人体美的类比不能不说是古人确认自我的自信显现。
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还表现在人的气质品味由书法作品中的反观。姜夔说:“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13]393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觉得:王僧虔书如王谢子弟,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萧子云书,心胸猛烈,锋刃难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羞涩不真;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退缩……
三、书法意象的构造过程
1.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构造
首先是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王羲之所谓“意在笔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艺术完整性的构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统一基础上所构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艺术形象”[14]290。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会对作品的整体风格、技法选择、气势风韵等作出一个全面的构想,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形式,并在纸上臆想出结果。然后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不谈具体技法,从空间构成上看,主要是对空间块面的分割。如果把书法创作看作用黑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作画的话,整个书写过程就是以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黑色线条将白纸空间块面分割开来,造成疏朗、紧密、浑圆、尖峭的不同空间块面,这种黑白对比的空间构成是形成书法意象的物质形式,对于审美意象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创作过程中的调整、安排,这可以分为创作中和创作后两个阶段。创作中的调整主要指对章法构成的安排,这其中涉及阴阳、刚柔、动静、疏密、巧拙、浓枯、畅涩等一系列对立风格技法的调和、转换。其目的是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中和的审美要求。创作后的调整是指物化形态的变换、调变,如纸质书作的装裱、石刻、木刻等,这些形态转换对书法表现效果将会产生新的作用,如装裱产生的立体化效果,挂于壁上的可视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经风雨残蚀的金石(这是非主观性的,但其拓本可以算作再创作的作品)效果都将对书法意象的生成造成影响。
经由以上几个步骤,书法作品被创作出来,它的物化形态之中蕴涵着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社会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这些都将沉淀为书法意象的内质,伴随着欣赏者的发掘而显现为艺术化的意象。
2.欣赏过程中的意象构成
普通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内容,即它用文字表达的那些词句是什么。这是不为专业鉴赏家和书法家本身所肯定的,因为书法不是写字。虽然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不分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人欣赏书法是从实用性角度出发的,否则为何成篇累牍的书论以形象化的词句赞美书艺,而没有哪个称某位书家书写清楚、工整,便于识别。事实上到了文字成熟以后,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恰是突破篆隶那种对称、规范的书写风格,因而行草书成为最便于表达书法家个性风格的书体,过于规范缺少变化的书写则动辄被给以“如排印板”、“状如算子”的诟病。可见欣赏者首先应关注的应该是形式而不是内容。
对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欣赏是一个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的过程。先是整体观照,可以见到所书作品的大小,是何书体,字数多少,风格特征,这一步骤能使我们得出整体的评价,即书作是刚是柔,是雄强是秀俊,在心中生成或威武将军或罗绮美人的人格形象;或雷霆闪电或微风拂柳的心理感受。接下来细赏作品,可以见到字的大小对比,长短安排,虚实映衬,方圆变化,浓枯调和,章法上的起承转合,疏密穿插……这一过程具有历时性,如同欣赏音乐和舞蹈,当音符传至鼓膜,动作映入眼帘,触动心灵,唤起美感,但前一音节与动作将不再复现,仅是作为完整作品的一个环节和作品本身不可分割。这时的欣赏者看到的将是流动的意象显现,或如壮士扼腕,或如美人含羞,或如狮子搏象、或如鹤游碧霄,总之作品随欣赏者活了起来。最后还是会进行统观式的赏析,但这时的观照不同于最开始的,经过前两个程序的欣赏者已被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带动、感染,不自觉地将那一系列美的感受回味,回头再来看作品,真是满纸活物,无需通过目光的移转整幅作品已动了起来。当然受欣赏者文化修养、见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欣赏者的构造结果不会完全相同。但可以共通的是通过联想与通感对书作中的自然物象特征与人自身生命力量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蔡邕.笔论[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
[5]韩玉涛.中国书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杨小清.艺术构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张怀瓘.文字论[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9]李嗣真.书后品[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11]苏轼.论书[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2]黑格尔.美学(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关键词:书法;意象;艺术构造;意象构造
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载体——汉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们知道,汉字是由图像符号转化而来的,在早期的书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隐约看到古人造字的图画性特点。但若据此认为书法意象性仅由汉字的象形特征决定就不够全面了。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指出“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书法形式则是最为简化的行书、草书,这也说明了书法的意象绝不仅是状物拟态的模仿,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作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释义。举例来说明,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劓”,《说文》云:“刑鼻也,从刀。”这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酷刑应是古老的征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来。“劓”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谐。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书法意象不是由汉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单独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构造结果。即是说书法意象是由创作者的主体投射,书写过程中的形式表达和欣赏者的联想和对作品背景的反观共同构成的。正如杨小清先生所说的“艺术虽不是客观的,但也不是主观的。艺术是‘类’的客体主观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虚化’规则定位的,这是艺术存在的极其重要的属性。”书法意象正是这样通过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共同构造,并受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规则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体验。
二、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
既然把书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体双方共同构成的审美过程,可以将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归结为以下几点:
1.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
中国书法以“意象”论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上。《周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上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为表意、表象的文字其文化指向是最初的意,作为表现文字美的书法恰恰通过合理的表达将这种美表现出来了。
古典书论中,最早将“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开元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他在《文字论》中说道:“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他认为以翰墨构成的筋骨神情,足以体现万物之精魄,已将书法的意象表现性表达得相当完整。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文之首指明“象”与“意”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应当指出,书法中如“万岁枯藤”、“千里阵云”之类的自然物象,不是再现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态美的写征。亦是说,书法表现的是自然客体的情趣。可见,书法中象有可见之象,如笔墨线条的特征;有不可见之象,即通过可见的笔墨在特定语境和条件下以联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意,则书法所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绪、神情和意志。书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当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给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作品之象来“暗示”书者之“意”。意象二字一隐一显,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准,成为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书法意象的自然取向
晋卫夫人的《笔阵图》,其中将汉字基本笔画以自然物态之象表述出来,如横似“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其他如“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拟书法,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写道:王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其飞白体“犹夫雾觳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这其中“有天时意象,有景观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声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肤觉意象……”书法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窥见自然变化奥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书或是由书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马克思所说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表现。
3.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骨肉、筋骨、肥瘦等是人们最初用人体意象类比论书的范畴,也是常见的方法,如“颜筋柳骨”是也。书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内在的发展。由此推及杨雄的“书,心画也。”三国钟繇《笔法》:“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美的赏鉴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对自己身体的认可与欣赏,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对由人创造出的文字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书法给以人体美的类比不能不说是古人确认自我的自信显现。
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还表现在人的气质品味由书法作品中的反观。姜夔说:“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觉得:王僧虔书如王谢子弟,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萧子云书,心胸猛烈,锋刃难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羞涩不真;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退缩……
三、书法意象的构造过程
1.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构造
首先是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王羲之所谓“意在笔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艺术完整性的构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统一基础上所构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会对作品的整体风格、技法选择、气势风韵等作出一个全面的构想,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形式,并在纸上臆想出结果。然后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不谈具体技法,从空间构成上看,主要是对空间块面的分割。如果把书法创作看作用黑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作画的话,整个书写过程就是以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黑色线条将白纸空间块面分割开来,造成疏朗、紧密、浑圆、尖峭的不同空间块面,这种黑白对比的空间构成是形成书法意象的物质形式,对于审美意象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创作过程中的调整、安排,这可以分为创作中和创作后两个阶段。创作中的调整主要指对章法构成的安排,这其中涉及阴阳、刚柔、动静、疏密、巧拙、浓枯、畅涩等一系列对立风格技法的调和、转换。其目的是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中和的审美要求。创作后的调整是指物化形态的变换、调变,如纸质书作的装裱、石刻、木刻等,这些形态转换对书法表现效果将会产生新的作用,如装裱产生的立体化效果,挂于壁上的可视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经风雨残蚀的金石(这是非主观性的,但其拓本可以算作再创作的作品)效果都将对书法意象的生成造成影响。
经由以上几个步骤,书法作品被创作出来,它的物化形态之中蕴涵着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社会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这些都将沉淀为书法意象的内质,伴随着欣赏者的发掘而显现为艺术化的意象。
2.欣赏过程中的意象构成
普通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内容,即它用文字表达的那些词句是什么。这是不为专业鉴赏家和书法家本身所肯定的,因为书法不是写字。虽然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不分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人欣赏书法是从实用性角度出发的,否则为何成篇累牍的书论以形象化的词句赞美书艺,而没有哪个称某位书家书写清楚、工整,便于识别。事实上到了文字成熟以后,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恰是突破篆隶那种对称、规范的书写风格,因而行草书成为最便于表达书法家个性风格的书体,过于规范缺少变化的书写则动辄被给以“如排印板”、“状如算子”的诟病。可见欣赏者首先应关注的应该是形式而不是内容。
对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欣赏是一个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的过程。先是整体观照,可以见到所书作品的大小,是何书体,字数多少,风格特征,这一步骤能使我们得出整体的评价,即书作是刚是柔,是雄强是秀俊,在心中生成或威武将军或罗绮美人的人格形象;或雷霆闪电或微风拂柳的心理感受。接下来细赏作品,可以见到字的大小对比,长短安排,虚实映衬,方圆变化,浓枯调和,章法上的起承转合,疏密穿插……这一过程具有历时性,如同欣赏音乐和舞蹈,当音符传至鼓膜,动作映入眼帘,触动心灵,唤起美感,但前一音节与动作将不再复现,仅是作为完整作品的一个环节和作品本身不可分割。这时的欣赏者看到的将是流动的意象显现,或如壮士扼腕,或如美人含羞,或如狮子搏象、或如鹤游碧霄,总之作品随欣赏者活了起来。最后还是会进行统观式的赏析,但这时的观照不同于最开始的,经过前两个程序的欣赏者已被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带动、感染,不自觉地将那一系列美的感受回味,回头再来看作品,真是满纸活物,无需通过目光的移转整幅作品已动了起来。当然受欣赏者文化修养、见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欣赏者的构造结果不会完全相同。但可以共通的是通过联想与通感对书作中的自然物象特征与人自身生命力量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蔡邕.笔论[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
[5]韩玉涛.中国书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杨小清.艺术构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张怀瓘.文字论[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9]李嗣真.书后品[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11]苏轼.论书[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2]黑格尔.美学(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关键词: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语法 发音 结构 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阿拉伯人在对各个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征服之后,并逐渐开始扩大自己领土的范围,从而促使阿拉伯语语言成为一种全世界均可以应用的国际性语言。无论是在政治方面、外交方面以及商业等多个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其他不同国家语言的影响下,更深一步的理解《可兰经》所包含的内涵及意义等。从而,更好的发扬和保护阿拉伯语语言的价值性等。除此之外,还有利于阿拉伯语相关工作的整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逐渐形成一种语法体系,一定程度上,为阿拉伯语语法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一、阿拉伯语语法的基本含义概述
阿拉伯语语法的基本含义大体上主要有两种:①阿拉伯语语法的结构规律本身,也就是说阿拉伯语语法的事实。另外,由于阿拉伯语语法学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时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以及分析不同等多种因素,充分说明阿拉伯语语法是存在一定分歧的,但阿拉伯语语法自身却没有什么分歧。②另外,阿拉伯语语法是指阿拉伯语的语法学。主要是在科学性的前提下,对阿拉伯语语法的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工作等。此外,其也是一种对阿拉伯语语法进行客观描写的一种体系。
除此之外,阿拉伯语的语法基本上有阿拉伯语词法与句法两大部分。①阿拉伯语词法是由词构成、词变化以及词的分类及规律等内容组成的。②阿拉伯语句法是由部分短语与句子等不同的语法单位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现有的阿拉伯语语法均是在此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
二、阿拉伯语语法的主要发音
总所周知,阿拉伯国家人是最善于思想感情表达的,其中有很多文学著作都可以显示出来,例如,《一千零一夜》,想必大家都看过吧。其实这部著作是口头的一种文学,后来经过多个文学人士进行加工才成为现在的文学著作的。除此之外,学习过阿拉伯语的人们都知道,在拉伯语国家有很多关于此方面的著作,举个简单的例子,著名的《阿拉伯人之舌》就是一部被阿拉伯国家称之为词典的一部著作。给人们带去无限的知识和学习领域等。除此之外,阿拉伯语是没有原音字母的,它的原音字母主要是辅音字母作辅助的,、一定程度上讲,也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够将原音字母的作用展现出来。
另外。阿拉伯语其实还是一种具有活力性的语言,不仅如此,其还赋予人们一种感动。由此可见,学习阿拉伯语十分必要,而空腔学习是学习阿拉伯语的重要前提,以此类推,进行语法空腔学习是掌握阿拉伯语的必备条件之一。并且阿拉伯语的辅音音位主要包括唇音(舌尖音、齿间音以及小舌音等多种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塞音清 、塞音浊、擦音清以及鼻等等。
除上述的情况之外,阿拉伯文字其实就是由闪族西支音节文字所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位文字,另外,阿拉伯语一共有28个字母(辅音),且在这28个辅音字母当中有3个字母在起辅音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元音作用。由此可见,在阿拉伯语当中是没有特定的元音字母的,因此,在部分字母起元音字母作用的同时,必须采用相应的字符在其上、下方没有专门作为元音用的字母进行标注。一般情况下,这些标注的符号是可以省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这28个阿拉伯语字母当中,它们的发音部位不仅仅有动感,同时还还具有响亮的声音。大体上,阿拉伯语音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喉音与顶音字音比较多。第二,有长音与短音之区别。第三,具有一定有的叠音现象出现。第四,不相同的冠词读法等。在整个过程中,最需要注意是六个喉音字母。除此之外,部分带有“哨”、“嘶”等音的字母在进行发音时,舌头会在空腔内进行不停的弹动,从而发出悦耳动听的发音节奏等。直至目前,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人通常用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等。
三、阿拉伯语语法结构的独特规则
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法的构词十分独特,并具有一定的规则性。例如,阿拉伯语当总的任何一个词汇均与其内部的词根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同时与派生关系的曲折变化也具有内在联系等。一般情况下,由一个词根便可以派生出许多不同时态的动词与名词,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名词所表达的含义均不相同。此外,阿拉伯语语法一般是由若干辅音想结合而成词根,再向其中进行不同元音字母的填充。从而形成相应的派生词,并且它们的概念均不相同。
另外,阿拉伯语语法书写一般是由读者自己所填写的,同时其书写的体系完全不用表示元音。阿拉伯语语法词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的构成、词的分类、词的性质以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等;除此之外,其句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句子的结构、句子的类型、句子的特点等不同语法内容。阿拉伯语语法当中的实词是由格的主要形式进行充分表现的,此外,阿拉伯语语法的语序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其修饰词语必须放在被修饰语的后面等。
总体上讲,阿拉伯语的字母本身具有上浮、下浮以及中线等独特性的一种结构,其可塑性十分强。若要将这些字母运用到书法艺术之的效果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另外,阿拉伯语法的书法艺术其实就是阿拉伯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强的感染力和享受力。这些显著的特性在阿拉伯国家的著作中是不难见到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语语法与其发音在阿拉伯语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阿拉伯语的学习,正确书写,并且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书法艺术,以此提高人们的情操等,为阿拉伯语的流传打下坚固的基础等。
参考文献:
[1].阿拉伯语语法学习[J].《阿拉伯世界》.2011,(2):158-160.
[2].《新编阿拉伯语语法》[J].《阿拉伯语语法学习》.2010,(6):187-188.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现简体字》证实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现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晰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出现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晰可辨”。“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现‘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出现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出现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出现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出现的年代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楚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经过简化的汉字称为简体字,而已有简体字代替的汉字,则称为繁体字。因此,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字,称为汉字的简化。其次,考诸汉字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简化的趋势是从有了文字之后就开始存在,并且贯彻在文字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是文字本身内在的规律”[1]。也就是说,简体字是从汉字产生的时候起就出现的客观实在。
下面依次加以说明。
殷商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而成体系的汉字类型,它以象形、会意等造字方法为基础,同时大量使用假借字以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迄今可辨识的甲骨文字约有2000个。从这些可识的甲家文字的笔画和结构看,简繁无定是这些锲刻文字的突出特征,常常有一个字出现几种乃至数十种不同的写法。如“贞”字,就有67个繁简不同的形体[2],“马”字有50个繁简不同的形体[3],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文字学上把这种“一字多形”的字称为“异体字”,也称“或体”、“重文”。异体字是在汉字创始之后和新陈代谢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因为,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与语言的适应过程中,往往导致独立的记录符号随着语言表达的细密而相应增多,于是就产生了代表一个音节的符号出现几种不同的形体和结构的现象,所以在甲骨文中,几乎每一个字都有异体。另外,与文字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亦有很大的关系。
甲骨文中的异体字,多数出现在不同的甲片上。而在同一甲片上,复用字一般都保持着笔画的一致。如果把这些异体字作一归纳比较,可以发现使用频率越高的字异体越多。若进一步把同一字的异体按笔画的多少排列,可以看到年代越早的字笔画越繁,其图画性越强,反之,年代较晚的字笔画就越简单。如“马”字,商王武丁时期的字形要比武乙、文丁时期的字形简单很多[4]。这种现象反映了表意文字由具象图形向担象符号发展的趋势,也说明了使用频率促进着文字的简化。另外,甲骨文字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字形的简化产生了影响。从已出土的商代后期的甲骨和玉石、陶等类物品上残存的少量书写文字看,这些字是用毛笔蘸墨或朱砂书写的,可见,在商代,毛笔已经是主要的书写工具。“笔”字繁体作“笔”,从(附图略)
在西周金文当中,文字虽然存在着简化和繁化两种倾向,但简化始终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与甲骨文相同的是,两周金文中的异体字依然大量存在。如“国”字,不同的写法形体仍有数十种,多数字仍是异体各存。这个时期的文字多是范畴于器物之上,工艺复杂,因而对一些字在笔画上进行了较多的省简,形体也逐渐规整。这是两周金文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日渐繁复和人类思维的发展,相应地要求语言文字的表达与之适应,因而通过假借法赋予新义,或用指事法增加义符,或用形声法增加音符,或增加笔画以区别同音异义字等,创造了一些新字;这些新字不同程度地使文字的笔画增多了,出现了所谓“繁化”现象。两周金文繁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图画形文字的复现。这主要是器物铸造日益精美,在青铜器上采用了装饰性极强的图案花纹,这种装饰意味也渗透到了文字之中。郭沫若说:“东周而后,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如钟磔之铭多韵语,以规整之款式镂刻于器表,其字体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6]如东周时期的“鸟虫书”,在笔画的上下或左右增加了一些变形的鸟、虫图案,无疑使文字变得复杂了。但这些文字具有艺术性而无实用性,很快就因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的发展与实用汉字相分离,进入纯艺术的殿堂;而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汉字,仍然沿着简化的道路向规范化、科学化、抽象化、实用化发展。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自为政,“书不同文,车不同轨”,文字的使用也产生了混乱状况。正像唐兰先生指出的那样:“特别是到了战国末年,贵族社会崩溃,在商人社会里,书法也不讲究了,锲刻文字笔画草率,简体跟破体盛行。”[7]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时期文字混乱的状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诸侯国各按所需、各自为文,任意增减笔画,造成文字交流的困难,影响了汉字的规范化进程;而另一方面,这种率意简笔与破体省略,却又在客观上为新体汉字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汉字向着简化方向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下令全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8],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废弃六国异文,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简化运动。王国维曾经考证过秦统一文字的情况:“班孟坚言《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文字,多取诸《史籀篇》,而字体复颇疑,所谓秦篆者也。许叔重言:‘秦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秦之小篆本出大篆。而《仓颉》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谓秦文,即籀文也。”[9]也就是说,小篆是经过“省改”大篆而产生的;所谓“省改”,即是简化之意,通过对史籀大篆的规范、简化,才得以使新的字体小篆作为统一文字颁行天下。相对于大篆,小篆即是它的简体字。
现代意义上的简体字的大量出现,是在汉字完成了隶变之后。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关键,同时也是汉字的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过程。所谓隶变,准确地说应该是“草变”。郭绍虞先生曾指出过这个问题:“隶书对篆而言,是篆书的草体。”[10]这在已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中可以得到证明。事实上,古草书在小篆之前就存在了。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信阳楚简、仰天湖楚简等文字都已出现了简省连写的笔画,这些与常见的铭刻文字不同的率意而写的篆草书体就是古草书。在秦以小篆正定文字之前,主要是因为这些古草书才形成了“书不同文”的局面。小篆的不易书写加大了文字与实用的距离。许慎说:“秦焚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11]赵壹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12]秦代的隶书就是篆书的草写,史称“古隶”,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古隶的发展分为两途:一是在草化省略圆转弧曲笔法的基础上规则端正,形成左右对称、方正波磔的“八分书”即今隶;二是在草化连笔快写的基础上规则简率,形成了轻捷便利的章草。
从已出土的文物考察,篆书草化的进程肇始于战国晚期。1980年在四川青川战国晚期墓葬中发现的木牍文字即有明显的草化痕迹。省略、连笔、方折的笔法已经较多地取代了圆转的篆书笔法。稍后一些,从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字中,更可以清楚地看到秦隶的形体和章草的雏形。至少在西汉时期,章草已经成为可以应用于各种重要场合的正式字体,其使用范围已相当广泛。据笔者对现存已出土的西汉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时期至东汉章帝(76年-88年)时期的两汉简牍、碑刻用字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使用并和今天简化字相同的简体字有30多个。如“记、兴、为、东、张、问、来、时、麦、铺、杨、书、伦、车、头、陈、长、贯、郸、孙、干、朴、夹、鱼、萧、赋、事、门、稻”[13]等字。这些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古隶的草写,并且都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草写在客观上完成了对汉字繁复笔画的简化,因而在汉字简化的历史演进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到了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出现了现代形体的楷书。楷书又称“真书”,它是从今隶和章草中演变而来的。从汉晋木简的字体和笔法中考察,在章草中已渐次具备了楷书的形体。从存世的碑刻、墨迹看,汉代没有楷书的遗迹。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楷书,是钟繇(151年-230年)所书《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碑刻。又有吴之《谷朗碑》,字体笔画亦近楷书[14]。而流传最古的西晋陆机《平复帖》,仍存章草笔法,可见晋初章草与楷书尚在进行嬗变交替。楷书的出现,使汉字在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汉字形体系统,使方块汉字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下来。
楷书的定型是在对今隶的简化和对章草的吸收和基础上完成的。在笔画上,简化了今隶的波折和方撇;在结构上,吸收了章草的简省和连写替代,形成了科学的、规范的方块汉字。因此,可以说,楷书又是对今隶的一次简化。此后,简体字随着行书、草书的快写而使用得日益普遍。魏碑中已大量出现了如“万”、“无”等简体字。晋、唐佛教译经、写经鼎盛,宋代雕版印刷大为发展,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戏曲等市民通俗文艺崛起迅速,都促进了简体字使用的社会化。特别是宋、元雕版书籍中大量出现的“俗字”,是刻工贪图省工省时恣意简省笔画的结果。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因违背了汉字简化的规律而被淘汰,但这些“俗字”在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1]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第48页。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甲骨文编》卷三·二九、卷十·一。
[4]高明:《古文字类编》第192页。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42-43页。
[6]郭沫若:《青铜时代·周代彝铭进化观》。
[7]唐兰:《中国文字学》第120页。
[8]《史记·秦始皇本纪》。
[9]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七《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论》。
[10]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11]许慎:《说文解字·叙》。
[12]赵壹:《非草书》,见《法书要录》卷一。
关键词: 高中学生 英语学习 习惯培养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安排好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风格和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知识、技能与学习的情感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一、培养听的好习惯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求初学者认真听,弄懂语意。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会听的好习惯。认真听就是专心地听,注意老师的发音、口形,听懂说的内容,促使学生认真听老师或者录音里面的示范发音,用心地听和揣摩他人说的英语内容。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多听、多模仿,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反应的敏捷性。设置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问题,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如提问一位学生:“What does your mother do?”“Where does she work?”待这位同学回答完毕,教师转而提问其他学生:“What does her mother do?”“Where does she work?”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必然感兴趣,也就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其次要使学生熟悉每课的磁带录音。为使学生弄懂录音里的人物都在说些什么,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完成。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既可以使学生专心倾听,又可以培养他们捕捉信息的能力、专心思考的习惯。
二、培养课外学习的习惯
学习英语,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应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多读、多写、多思、多想等。
1.由于课内就英语这门基础学科来说极其狭窄: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扎实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在词典、语法书的帮助下,应广泛接触各种体裁和形式的英语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和应用的机会,提供扩大信息的条件和信息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反复地接触,提高语言重现率,才能把已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达到熟练的程度。阅读中要讲方法、速度及数量。通过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想象,了解最新的信息,接受新鲜思想,吸取丰富的词汇、语法、英语特色的表达法、习惯用语、社会背景知识等,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太脑的储备,有了充足的输入,才不会感到知识的贫乏。
2.课外“写”的习惯。“写”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书写或书法,包括字母、单词、句子、标点符号、国际音标的正确写法。二是写作,即笔头表达,如作文、课文概要、写信、便条、通知、日记等,都体现了自我运用的要求。
3.课外勤思多想的习惯。中学生记忆力好,肯下工夫学,但很多学生课上是“老师讲,我听;老师板书,我记;老师布置作业,我做。课后死记硬背,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往往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一旦离开教师这个“拐杖”,就不知所措,其结果是:学生整天在:“题海”中挣扎,学习被动,效率不高,真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自己支配课外时间,自己整理、感悟已学知识。每节课、每个单元学完后,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包括课本、笔记、练习等,找出自己的知识缺漏,及时补救。
课外学习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学会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已想起的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大量形成联想和充分利用联想是强化记忆效果,保证课外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如:由colour联想到red,bule,yellow,black,white等;由students联想到study,由study联想到English;由student study English联想到teachers work at school;由spend some money on sth联想到pay some money for sth,costsome money,再联想到spend sometime (in) doing sth和It takessometime to dosth等。这样,经过大脑对所学知识的处理、加工,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三、培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每位学生都应备有一本辞典、一本语法书。词典是打开语言大门的钥匙。词典能告诉我们每个词的读音、词形变化、基本意思、转义、词的搭配、各种短语、片语和例句等。如果是动词,它会告诉我们这个动词有什么句型。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迅速地查需要的词。然后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所需要的词义,要求学生把词条中所给的解释从头看下去,一直找到这个词在句中的词义,提醒学生注意例句中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时,往往遇见一些句子,虽然没有生词,词义也弄清楚,但仍搞不清这些句子的意思。此时,要教学生查阅语法书,弄清句子结构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如果是复合句,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从句是什么从句,句中的动词是什么时态、语态,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仅对语法规则理解得更深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随时查阅,能让学生改掉稍有不懂就问老师或同学的不良习惯,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查证自己的疑惑,并在此基础上,由老师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深记忆,改变饭来张口或只满足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不良习惯。当然,通过查工具书,还可以大大扩大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门工具课。因此,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靠教师发挥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持之以恒。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广大英语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