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教育信息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运行程序主要包括:启动阶段、接受阶段、加工阶段、储存阶段、练习应用阶段、检验阶段、反馈阶段。这七个阶段是循环往返,周期性变化,螺旋上升的,在这七个阶段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教学才会获得成功。
1.启动阶段
一堂课确定了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后,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有的教师采取观察、调查、反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上化学课,讲氧气的性质,教师先准备一集气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是否有颜色,让学生闻一闻是否有气味,从而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热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里会立刻燃旺,发出白光,从而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上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点燃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出一些问题,镁带在点燃之前是什么颜色?点燃时有什么现象?燃烧完后是什么颜色?燃烧前与燃烧后比较,物质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没有呢?
2.接收阶段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教材的感知,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而获得了信息,学生把这些信息整理加工,形成技能。比如:学生对氧气的观察,并动手将红热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燃旺,从而思考得出氧气是助燃剂,可以帮助燃烧,供给呼吸,从而想到铁匠铺的红炉旁的鼓风机,不断地往炉中鼓吹空气,炉中的炭燃得旺;想到医院里抢救病人的情景。
3.加工阶段
教师上化学课,通过演示制取氧气实验,演示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从而理解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看书消化,分析、比较,概括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得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4.储存阶段
教师讲完一节课内容让学生看书,看教材内容,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乃至一个单元的内容记忆在大脑中的过程。比如:教师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程,总是留十分钟或一课时,让学生复习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或这一单元的内容,然后再教其他的内容。
5.练习应用阶段
教师上完一节课,讲完一个知识点,总要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应用。教师上完一个单元课程要出单元练习题,上完一学期课程要出期终复习题,通过这些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或创造性的练习,让学生把知识技能转化成能力。
6.检验阶段
教师上完一节课,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就在第二节课前,抽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学生动口的能力,检验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好再继续教别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技能掌握得不好就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后,再让学生学习新内容。
7.反馈阶段
关键词: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8-0023-06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也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对社会发挥的作用以及教育作为振兴国民经济这一重要国策的实施。目前新疆区域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面上表现为技能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更深刻的是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对新疆高等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可以使新疆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分析
1.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人才就业状况分析
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工作岗位的数量,通常用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来表示。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压力较小。新疆劳动力市场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总体需求也高于全国水平。新疆和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弹性基本都大于1,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新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弹性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新疆对大学生的需求缺口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十来年,新疆增加的人口几乎都是劳动力人口,但是,就业人口数量却远远低于劳动力人口的增加速度(如图1)。从而使得新疆劳动力市场在供求总量上是一个供过于求、存在一定就业压力的市场。
由此可见,新疆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存在压力,但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2.新疆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变化的关联分析
为了反映出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笔者选取了反映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业人员数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一段时间内的从业人员数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而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是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重要反映。
表2显示的是新疆自2002年以来的相关数据统计。通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劳动力市场(从业人员数)的相关系数为0.964,统计结果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劳动力市场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扩张,新疆高等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相适应。
3.未来新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
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人才的关系时,不约而同地都借鉴采用了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借鉴武汉化工学院杜昭明教授提出的含独立人才因子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对新疆人才资源需求状况进行短期、中期预测。为研究经济增长与人才需求的关系,预测人才需求,对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改造,增加一个变量R为投入人才量,将上式改造为:模型中L为投入劳动量,为产出量;为技术进步水平;L为投入劳动量;K为资金投入量;参数和称为弹性系数,为Y对L的弹性系数,又称劳动投入弹性系数,为Y对K的弹性系数,又称资本投入弹性系数。表4给出了1991-2009年新疆经济发展及从业人员状况的统计数据。
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v-Fuller)检验法,利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
通过Eviews5.0对上述变量LNY、LNR、LNK的进行检验,存在因果关系,即LNY是LNR变化的Granger原因,LNK是LNY变化的Granger原因。
利用样本数据结合SAS软件对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线性化函数线性化方程Y=ALαKβARγeμ做OLS参数估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1nYt-lnYt-1=0.28696(1nRt-1nRt-11)+0.27369(1nKt-1nKt-1)
2t=3.61,VIF=2.69843,R=0.939,F=100.03,DW=2.03,IOA=0.108
可以看出,变量的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极高,拟合优度也很好。方差膨胀因子Vlf=2.69843
将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转换,得出人才需求预测模型为:
R=EXP(1nRt-1+(1nYt-1nYt-1)-0.27369(1nKt-1nKt-1)/0.28696)
运用上述系列模型对新疆2005-2015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总量进行预测(如表5)。据预测结果2005年和2010年新疆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37.9万人、186.7万人,与2005年及2010年新疆从业人员人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数126.66万人、176.48万人基本吻合,说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准确率。据预测,到2015年人才需求达247.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0.1%,比2010年人才需求要增加60.4万,年均增长6.4%。以上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为确保新疆经济快速增长,首先要扩大新疆人才数量,形成与经济增长需要相适应的合理人才比例,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则更加明显,就不能过于片面的追求人才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人才质量的提高,这样是不可能真正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的。
二、现阶段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失衡分析
近年来,虽然新疆的GDP一直保持强势的增长,但对劳动力的吸纳总量一直表现疲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毕业生进入市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总量失衡进一步加剧。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完善。造成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匹配度差
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等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并未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真正形成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面向社会进行资源交换、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元化筹措经费的新格局,进而使高等教育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能满足社会各方面、各阶层需要的,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和提供各种方式服务的开放性体制。政府主导的办学主体在新疆高等教育中占极大比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仍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和不完善,造成了高等学校办学缺少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错位,相互失衡。虽然从长远来看,新疆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在短期内却形成了区域的“教育过度”。如此一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无法应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反而还加重了就业的负担。
2.劳动力市场转型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变化滞后,相互失衡
新疆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失衡体现在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不同处境,因为新疆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缺口很大,总体上表现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着局部的相对的“教育过剩”问题,有的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需求旺盛;而有的学科和专业毕业生则供过于求,出现过剩状况。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存在较大偏差。
在“十一五”期间,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二、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这对新疆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新疆高等学校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供给却很有限,造成部分专业人才的紧缺。
此外,新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失衡。据新疆教育相关部门近几年统计数据显示,新疆高校专科毕业生总体上不到一半的就业率,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本科生就业率低于70%,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出现“就业困难”状况。
3.新疆高等教育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形成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
高等教育地域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失衡,高等院校多集中在自治区首府城市,如首府城市乌鲁木齐市有普通高校高等学校16所,拥有学生124467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区没有一所高等学校。造成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方接受毕业生多,出现高层次人才局部过剩,而经济不发达,人才稀缺的地区接受毕业生越少,出现人才严重短缺。地区性人才失衡的形成,从深层的原因讲,固然是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所致,但它与人才市场的二元分割以及高等教育信息不通畅也有密切的关系。
三、对策与建议
1.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劳动力市场所处的水平,通常是由产业结构的水平和生产技术的水平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就是随着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一方面新增劳动力主要涌向第三产业,另一方面第一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开始释放出来,逐步转移到高层次的第三产业部门就业。教育以其层次和类型实现对劳动力的甄别配置功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构。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等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仍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此外,高校分工不明、定位不清的现象依然严重。新疆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应当更加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近年来新疆高等职业院校、民办高校多种高等教育形式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但是其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状况令人忧虑,培养出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较弱。因此,在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现有的多种高等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完善,促使其找准在劳动力市场的目标定位,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2.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由卖方向买方的转变
在中国具体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条件下,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不均衡,导致高等教育供给压力的加大及人力资源闲置,即所谓的“教育不足”和“教育过剩”。新疆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缺口很大,总体上表现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着局部的相对“教育过剩”问题,如某些学科、某些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少,就业很不理想,这种情况说明劳动力市场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买方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需由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而高等学校则只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才会赢得劳动力市场的青睐。为了培养新时期新疆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各高校应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动,准确地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对专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以培养出适销对路、宽口径、厚基础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实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加大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新的发展。应大力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特色学科专业。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新疆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性特色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新疆高等院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色,合理调整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积极开设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输送各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建立高等教育市场化评价与反馈机制,增强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适应性
两年的培训中,我经历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按照北师大硕士论文的要求写论文。在张增田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展以STEM课程融合的研究,经历了开题答辩,现场指导,论文修改,结题答辩的完整过程,每一次动笔,都让我有做学者的冲动。第一次全面学习现代学校新样态。从梳理完善学校文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张教授和李罡博士的到校指导,使我坚定了信心:办好一所学校,核心是凝练学校文化,并有属于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基地完备,理念先进,对我在东关小学利用好学校的一亩农田开展新劳动教育具的极强的借鉴意义。第一次走进中关村的教育科技产业孵化园,体验教育信息化前沿动态,第一次实地感受些全国名校风采,第一次体会管理和性格的关系,第一次见到顾明远教授和于丹老师……正是很多的第一次,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升华了思想。
我的几点体会:
1.学习是当好校长的前提。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读教育专著,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观点,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学校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要知人善任,要以饱满的激情,健康的心态,敏锐的视角,不断在管理的实践中反思与总结,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专家和名校长的理论指导,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校长要有宽阔的胸怀,要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必须要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层领导,想法设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多给他们创造成长的机会。
3.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校长要把校园安全、师生安全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动也好,课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团队,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明察秋毫,做好细节管理、过程管理。
4.文化和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校长要高瞻远瞩,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属于学校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发展特色课程。
5.要通过评价促进师生成长。作为校长,要多关注师生成长,制定科学的教师和学生发展规划,明确长期和近期发展方向,目标具体,过程具体,评价具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享受职业幸福感,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长要时刻自我加压,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提升办学品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师生个性得到张扬。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在会上强调,2016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抓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支持各地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0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00所),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85%。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达标验收工作。切实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改造。
二是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推动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加强专业布局调整和项目试点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及时总结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的经验做法和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动本科学校转型发展,实施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
抓质量,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水平
一是加强德育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外教育和劳动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筹备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形成合理教育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
三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以“每天两个大课间”为抓手,落实好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推动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四是抓住关键提高质量。幼儿园要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抓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保教质量。基础教育要突出抓好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职业教育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突出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等教育要加快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品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抓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
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我省承担的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一市四县两校”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二是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我省高考、中考、小升初等相关配套政策,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本科三批和专科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三是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明确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解决检查评比多、随意性强、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推动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推动高校建立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就业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编制、财政等部门共同做好县域内教师编制的统筹调整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宣传贯彻好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开展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活动,对民办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五是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省汉字文化、武术文化和中医文化等优势,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
六是按照规划编制方案安排,完成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抓公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是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财政、发改、土地等部门,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作,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是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覆盖面,从制度上保障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
三是精准帮扶特殊群体,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利。确保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落实好省里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重点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实施“一人一案”,确保我省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在90%以上。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
四是加大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完善小升初的招生办法,通过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提高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
五是加强民族教育。会同省民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
抓保障,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以“河南最美教师”为引领的系列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师德考核、监督与奖惩办法。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持续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行动计划。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今年将招聘“特岗计划”教师1.2万人以上,完成“国培计划”26万人,免费为乡村教学点培养1000名小学全科教师。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高校人才强校工程。今年,我们将整合原有的中小学“中原名师”、职业教育教学专家、高校教学名师等评选,设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中原名师”评选项目,打造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品牌。
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明确职能,构建高效能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以购买服务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格局。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加快扩大网络学习空间、中小学专递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高校慕课、微课等教学类应用和电子政务、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科研设备共享、教育信息公共资源查询等管理、服务类应用,形成符合“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1 调研内容与形式
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中小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教学仪器配备情况、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情况,以及各镇区“十二五”期间教育装备建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镇区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应用方面的做法,经验及存在问题。调研范围覆盖全市所有公办普通中小学校和绝大多数的民办普通中小学校(不含职业中学、特殊学校和个别民办小学),参与对象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主管负责人员。本次调研通过书面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进行,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全市24个镇区根据调研提纲提交了书面汇报材料,抽选了8个镇区的25所学校(其中小学17所,中学8所)进行了实地调研。
2 教育技术装备基本情况
2.1 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情况
根据2012年度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数据,全市共有中小学理科实验室1122间,功能室4921间,实验室和功能室仪器器材设备原价合计3.49亿元。有计算机室555间,配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6701间,计算机总数56 298台,95%以上中小学校实现了光纤“校校通”,教育信息化装备总值5.26亿元。全市中小学有藏书室329间,阅览室421间,电子阅览室203间,图书总数1073万册,电子图书543万册,图书总值1.20亿元。具体情况见表1。
2.2 教育技术装备问卷情况
1)教育技术装备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情况。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194所认为现有教学仪器能满足或基本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占68%),206所认为理科实验室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72.28%),199所认为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及相应设备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占69.82%)。237所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装备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83.15%),其中中小学课室多媒体平台覆盖率达到82.27%,教师办公电脑普及率达到87.04%。全市281所学校设置有图书馆(室)和阅览室(占98.12%),194所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占68.16%),175所学校认为图书馆(室)、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师生阅读需要(占61.4%)。
2)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全市有214所学校每年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批量采购教学仪器(占75.09%),234所学校的教学仪器通过镇区统一招标采购或市教育装备部门统一采购完成(占82.1%),教学仪器采购经费主要来源为市专项经费(占28.68%)、镇区专项经费(占44.23%)、学校自筹费费(占23.27%)和其它(占3.82%)。264所学校表示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了解和基本了解(占92.63%),171所学校对教学仪器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信息了解或部分了解(占60%),98.25%的学校近年采购教学仪器过程中没有或极少发现有“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标识、无使用说明书、无产品合格证)。
3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情况
3.1 管理人员统计情况
据统计,目前中山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员共有2322人,其中小学1541人,中学781人,实验教师1704人,图书管理人员618人。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数、职称分布及专职情况详见表2和表3。
3.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全市中小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室和图书馆(室)管理制度健全的学校252所(占88.42%)、部分有的学校33所(占11.58%)。97所学校设有实验(含小学科学)科组和信息(含电教)科组学校(占34%),94所学校只有信息(电教)科组或实验(小学科学)科组(占33%),94所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科组和实验科组(占33%)。30所学校实验、图书、电教、信息等岗位全部配有专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占10.5%),167所学校只部分岗位配有专职人员(占58.6%),88所学校以上岗位全部为兼职人员(占30.9%)。针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检查与评价的合适周期,177所学校认为应一年一次(占62.11%),94所学校认为应一年多次(占32.98%),10所学校认为应多年一次,4所学校认为没有必要。
3.3 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问卷针对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学校图书流通率等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的原因中,认为教学仪器配备不足有129所学校、课时紧张的有31所学校、教师原因有18所学校;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原因中,认为电脑室条件差的有62所、课时紧张的有19所、专业教师缺乏的有69所;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因中,认为软件资源不足的100所、教室多媒体平台不足或故障的55所、教师应用能力或意愿不足的38所;影响学校图书流通率的主要原因中,认为图书质量不高的76所、学生没时间阅读的45所、缺乏阅读氛围和活动引导的78所。针对我市中小学实验操作考核,有221所学校认为实效性很好或较好,50所学校认为效果一般,4所学校认为较差。
4 存在问题
4.1 教育技术装备仍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新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仪器种类大幅增加,如初中教学仪器种类由796种增加到1186种,增幅为49%,小学教学仪器种类由206种增加到287种,增幅为38%。对照新标准,我市相当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配备仍需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室)、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等缺乏统一规划与指导,建设长期滞后。信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快,部分学校早期装配的电脑室故障多、性能低、维护成本高,已基本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4.2 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仍不够均衡
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或计划撤并而又未及时撤并,场室条件简陋,办学水平落后。部分低收费民办学校,不仅教育装备条件落后,实验教室、功能教室经常被挤占。镇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教育装备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例如,东区和民众两镇区的小学实验室和功能教室仪器设备原价生均值分别为1247和527元,相差超过一倍,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为5.6:1和8.8:1,也相差悬殊。
4.3 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育装备投入多以教育“创强”或等级学校创建时一次性投入为主,学校常规装备经费没有保障,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损耗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和维护,甚至有的学校几年都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虽然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广东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实施细则》(粤财教[2007]54号)中明确要求“农村中小学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但由于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贯彻落实措施,无法确保学校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
4.4 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视不够,信息技术和实验课程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部分学校装备管理负责人员外行,不懂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造成设备的闲置。一些学校图书室藏书陈旧,质量不高,学生不愿借阅图书,导致实验室和图书室的使用效率不高。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资产共享程度不高,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对教育装备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4.5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不稳定
部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队伍的教师兼职多、专职少,人员不稳定。部分学校把不胜任教学的教师安排到装备管理岗位,甚至聘请无学历、无资质的人员,造成了管理人员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素质偏低和兼而不管的局面。此外,从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教师评职称难、评先进难、隐性工作量大、地位偏低等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挫伤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对策
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益,为全面这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条件保障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5.1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不断拓展来源渠道。要积极争取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争取各级领导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支持,争取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与各项教育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争取稳定长效的财政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5.2 大力加强教育装备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功能室、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标准化配备的基础上,要积极推动中小学数字实验室建设和传统实验室的数字化升级,要鼓励和支持学校加强实施特色课程的装备建设,加强中小学科技探究、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场室的建设。要特别加大对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的扶持力度,缩小学校之间装备条件差距,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条件的均衡发展。
5.3 加强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课程开设的要求配齐配足各科的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队伍的整体素质。出台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政策,保障队伍稳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促进各学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技能,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5.4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市、镇、学校的层级管理体系,完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物品管理、使用管理和账册管理。推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仪器设备、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管理,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教育装备工作的督导与检查,运用评估手段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
5.5 不断拓展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成果,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举措,以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现就我区巩固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区情及教育概况
区区域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镇和、、、、5个街道,共有村(社区)60个,其中行政村12个、农村社区4个、纯居民社区37个、厂矿社区7个,全区常住人口23万。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市委“三大四聚”发展路径和“六强四动一保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实施“产业特色化、城乡田园化、民生普惠化、治理现代化和党建科学化”五大战略,加快推进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建设,全区经济社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8.7%。完成财政总收入14.22亿元,增长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6亿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4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2元,增长8.6%。
全区共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8所,其中小学15所(教学点3个),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企业办)。在校学生数18161人,其中小学生13507人,初中生4654人。教职工1019人,小学教职工734人,初中教职工285人。
二、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保障机制方面
1.组织保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国家、省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整改意见,制定了《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并逐项整改,基本整改到位,但由于城区用地限制,部分城区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还难以达到省定标准。建立健全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及时有效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教育事业稳步有序发展。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和镇(街道)教育工作职责,制定《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任务分解工作方案》,建立教育职责履行情况的考核奖惩制度,年终开展了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考核。将教育行政部门列为城乡规委会成员单位,先后制定出台了《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了学校网点布局规划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等规划举措,各学校项目如期推进。同时在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居民住宅小区建设中按规定配套规划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已规划建设学校3所。认真落实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
2.政策保障。先后制定出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规划》、《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规划》、《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等规划方案,为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3.经费保障。做到义务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2017年、2018年,全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分别为15109、16434万元,增长率为8.8%;全区经常性财政收入分别为32370、35025万元,增长率为8.2%;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为6653元、7023元,呈逐年增长之势。2018年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分别为幼儿园600元/人年、小学600元/人年、初中800元/人年、特殊教育6000元/人年,对不足百人学校按100名学生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共拨付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1200余万元。确保教育税费足额征收,2018年,我区分别按增值税、消费税的3%和2%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共计2382万元和1591万元,剔除上解因素,全部用于教育,共支出1857万元。
(二)资源配置方面
1.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由区财政统筹,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发,上级专项教育资金及时做到足额到位,无克扣、挪用现象,区财政应负担教育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2018年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分别为幼儿园600元/人年、小学600元/人年、初中800元/人年、特殊教育6000元/人年,对不足百人学校按100名学生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共拨付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1200余万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专用教室配备、通用教学设备和学科专用教学设备配备、计算机配置、图书配置均达到省定标准,但由于城区用地限制,部分城区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还难以达到省定标准。
2.制定《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规划》并逐步实施,杜绝了超大班额现象,大班额班级逐年减少。全区小学大于45人的班额占比为15.3%,较2017年的27.9%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全区初中大于50人的班额占比为20.4%,较2017年的26.1%下降了6个百分点。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省定标准。
3.严格执行中央资金、省补助资金的使用要求,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按实施规划的年度计划足额落实建设经费,保证了建设规划落到实处。近年来,我区结合上级下达的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已经完成了校舍建设12145㎡(其中:为化解城区学校就学压力,朱埠小学原规划校舍建设面积1311㎡,现建设面积为5787㎡)。室外运动场面积完成建设14030㎡(其中:里屋小学2200㎡、小学4600㎡以及新增朱埠小学3820㎡的运动场全部铺设了塑胶及人工草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440米围墙全部进行了改造。2017年,上级下达我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110万元,用于朱埠小学、中心小学,中学、东川小学、土桥小学、桥东小学等学校校舍、运动场、围墙的建设。2018年,上级先后二批下达我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240.9万元,用于里屋小学、星火小学、东川小学、桥东小学、上桂小学进行校舍维修改造。我区2017、2018年薄改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全面改薄”装备类计划资金共974.7万元,项目完成率100%,购买器材共9272台/件/套。
4.认真落实农村闲置校舍改造工程,将中心小学、小学、原中学分部闲置校舍改造成为公办幼儿园。目前,全区中小学无闲置校舍。
5.制定出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生均公用经费的8%保障信息化设备的更新、维护及运行,不足资金在教育附加中足额安排并纳入预算。近年来,围绕“三通”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在全区各校推广“两平台”和在线视频互动教学教研系统建设,如期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全区2018年至2019年,“校校通”比例分别达95%、100%,“班班通”比例达95%,“人人通”比例分别达78%、84%,教育城域网学校覆盖率达100%。认真做好教育设施设备的“建配管用”,提高现代化教育设施的使用率,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启动了教育城域网建设。
(三)队伍建设方面
1.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制定了《区教师考核实施方案》,出台了《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建立完善了师德考核机制,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内容。印发了《区治理违规有偿补课、违规推销教辅教材、违规收费等“三违”行为的通知》,开展了“三违”自查自纠工作,建立了治理“三违”工作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每年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定期召开庆祝大会对全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进行表彰,并对困难教师、离退休教职工进行走访慰问。
2.全区教师工资全部列入预算,按规定进行了岗位设置并做到及时足额发放,2018年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77050元,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为76718元,教师待遇略高于本地公务员;按公务员标准拨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全年共支出1860万元;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特殊岗位津贴、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特殊教育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2018年共发放农村地区教师发放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44.7万元。
3.建立了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印发《关于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对区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省、市核定我区教职工编制为680名,现我区实有教职工858名(不含企业办学校),超过省定编制标准;2018年我区教育系统自然减员53名,新补充教师124名,其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师7名;落实了4名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做到有编有岗;从教育系统外其他事业单位统筹了30名编制作为教师机动编制。
4.全区教师平均年龄为40岁,55岁及以上教师比例为5%,45-54岁教师比例为26%,35-44岁教师比例为27%,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42%。全区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为1:7.6,学科结构基本合理。
5.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印发了《区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2018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9名,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
6.2018年,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5%的标准共安排教师培训经费60余万元,举办了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等十余项培训,培训教师达2000余人次,涌现出各类学科带头人13名、优秀授课教师43名。
(四)入学机会方面
1.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精准扶贫政策,确保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不因教育原因致贫,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失学。2018—201年,对在经教育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实现了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每人每年发放资助金1500元。同时,区本级财政对我区户籍的4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在原有每人每年人均1500元标准发放资助金的基础上,新增2000元,共新增发放资助金8.4万元。为30名困难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学期625元提供生活补助外,另对201名我区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新增发放区本级教育资助金每生每年500元,新增发放资助金10.05万元。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补助和每生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补助基础上,另对29名本区户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新增3000元区级财政教育补助,新增发放资助金8.7万元。
2.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控辍保学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推行“双线控辍”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将“控辍保学”纳入各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把“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各级部门和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8-2019年,全区小学年辍学率为0%,初中年辍学率为0.7%。
3.制定了《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调整的指导意见》和《区小学、初中招生和中考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和划片招生政策。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初中招生未举办与升学和招生挂钩的各种考试。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为70%。
4.认真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函授学校,成立了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定期组织“三老”送教活动。
5.出台了《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我区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在区就读初三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均可正常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中考,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中考均衡生政策和其他相关优惠政策。
6.建立较为完善的残疾儿童少年确定、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依托市特教学校,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切实保障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2018、2019年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2.4%、95.5%。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2个。
7.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联合下发了《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以区教体局牵头,区妇联、团区委、公安部门为主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结对帮扶,加强家校联系,开通心理疏导渠道,配备心理健康室和心理辅导老师,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五)质量管理方面
1.全区各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区各中小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了义务教育课程,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
2.转发了《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若干规定》,严格规范学校招生、收费行为,切实加强班级编排工作的管理,坚决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考试次数和作业量,学生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3.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区中小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方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下发了《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设重点校,不以学生成绩分快慢班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
4.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区中小学年度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方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印发了《区小学、初中招生和中考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设重点校,不以学生成绩分快慢班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转发了《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若干规定》,严格规范学校招生、收费行为,切实加强班级编排工作的管理,坚决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考试次数和作业量,学生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印发了《关于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若干规定》,杜绝了学校和教师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补课现象。
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区各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校内涵建设为手段,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学校特色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建好“第一课堂”,开足开齐各学科课程。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超过85%。二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好“第二课堂”。通过深入实施《区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组织全区学校找准特色定位,充分挖掘各校文化内涵,大力开展中小学红色、绿色和古色文化教育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教育”名片,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三是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建好“第三课堂”。通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了“爱心驿站”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外辅导活动。利用道教文化发祥地和黄蜡石博物馆等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拓展综合实践,开展了道教文化和太极拳进校园活动,夯实了“中华道都”建设基础。
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市第七中学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5.认真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为每所中小学校配备2名专职保安,各中小学安全制度、机构、人员和设施健全,区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专项整治,保证了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有序,全区学校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开展“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全区各校未发生“校园欺凌”现象。
(六)教育督导方面
认真贯彻《教育督导工作条例》和《省教育督导工作规定》,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督导委员会主任,发改、财政、人社、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下设办公室,定编两人,教育督导专项经费按每年30万列入财政预算,保障了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和省《教育督导规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选聘区级督学30名,其中专职2名、兼职28名;选聘责任督学22名,其中其中专职2名、兼职20名;共设立两个挂牌督导责任区、16个督学片区。组织参加了国家、省、市督学和责任督学培训,条件保障方面还不健全,正在建设当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正在启动。机构改革前和改革后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无变化。
教育督导结果列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学校评先评优、校长聘任的重要依据。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城区个别学校生均校园用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体育用地面积难以达到省定标准。由于部分城区学校坐落在城区中心,建校时间早,受城市用地的限制,无法再进行扩容建设,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区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部分城区学校用地、用房难以达到省定标准,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二是现行省定教师编制方案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需求,教师编制严重不足,临聘教师过多,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农村学校难以留住优秀教师。
三是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认真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化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法定要求,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按照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原来以行政隶属为主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新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
二是继续实施学校新、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社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园区小学新建和市一小、市四小教学楼改扩建等学校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受城市用地限制,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通过“名校办分校、优校带普校”的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三是稳步推进化解大班额规划。继续推进实施《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地段划分、合理调配生源等手段,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省定标准。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学校“薄改”和学校标准化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学校留得住孩子,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继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型岗位增加教师职数,逐步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向农村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在教师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保障,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建议省、市编编制部门均衡配置教育人力资源,对公办中小学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区段变化和学生数变动情况,对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作统筹调整,切实保障教师编制。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关键要依靠人口素质、科技进步和人才优势,根本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学前教育长足发展,保教水平逐步提高;两基”任务全面完成,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职普结构渐趋合理;教育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提高全县人口素质,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县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城乡、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城区学校大班额、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没有有效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县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未来五至十年,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市委、市政府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民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2311计划,对加快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战略,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根本在教育。加快教育发展,为民勤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省、市教育工作会议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指明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工作方针和战略任务,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全县教育科学发展、公平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加快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十二五”末,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全县总体办学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开展学前四年教育试点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农村初中全部撤并到城区,城区“大班额”现象、农村小学布点分散的问题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完成。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基本形成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把民勤县城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教育城”把民勤县创建成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教育名县。
二)主要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立足县情,着眼未来,以“教育城”建设为契机,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全县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影响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前,城区西关新建一所标准化半托幼儿园,各乡镇要利用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完成“校改园”工程,设立乡镇中心幼儿园。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逐步为城乡幼儿园配备公办教师,扩大农村优质学前教育覆盖面。完善农村寄宿制幼儿园服务管理制度,推广校车接送幼儿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全监管,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和优质教育需求,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年前,城区西关新建1所寄宿制独立初中,逐步撤并农村初中,实现农村初中学生进城读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大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搭建学校之间名优教师、优秀校长互动、共享、交流平台,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全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消除大班额。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年,职普招生比接近1: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年,完成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培植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专业。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努力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积极争取国家、省上财政专项资金,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满足教学实践需要的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基本建立起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实验实训基地网络,培养大批优秀技能型人才。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校企、校校合作办学,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力争使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入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行列。
5.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补充、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特教津贴,对特教教师在技术职务评审、评先选优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年,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康复教育。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年,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残疾儿童入园率达到85%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
6.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积极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大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重视职工培训和其他从业人员培训,突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鼓励个人以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7.支持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
8.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年,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年,全县城乡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基本实现均衡配置,各级各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形成一支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9.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制度,改进德育工作方式。突出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和健康体检制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重视音体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重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生态县情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0.实施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针对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好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实施“教育城”建设工程,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逐步建成数字化校园,逐步扩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覆盖率。实施以“三生教育”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工程。把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推进常态化、增强实效性。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施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学科教学均衡发展。
三、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改革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着眼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制约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民勤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开创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和多样化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学思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增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培育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鼓励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发展进行多元性和综合性评价,完善中小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为学生评优树先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学生发展性评价、学习过程性评价和主体多元化评价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领导,细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落实配套政策和保障条件,组织广大教师广泛参与“义务教育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和评价办法”课题研究。
二)深化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招生制度的要求。坚持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将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结果作为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和初中的依据。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完善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文化课成绩、体育课程和理化生实验操作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完善招生录取制度,实行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分配到薄弱初中等办法,带动薄弱初中发展,保证招生录取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以增强办学活力、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形成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对教育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结构进行宏观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和改革发展服务。结合布局调整,研究改革农村教育管理模式,逐步撤销乡镇教学辅导站。加大安全教育和管理力度,及时消除各类隐患,确保校园安全,确保校车交通安全。健全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结合、监督与指导结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保障措施
一)确保教育投入稳步增长。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实现“三个增长”年,实现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以上。进一步明确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同时按2%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统筹用于教育事业。统筹部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普通高中教育按隶属关系,实行经费以县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缴费和其他渠道筹措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机制。依法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每年安排不低于30%比例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事业。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完善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
充分发挥“县长教育基金”筹资平台作用,多渠道募集资金,确保每年资助贫困师生1800名以上,形成完善持久、效益明显的奖励救助体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目标,以职称评定、评优树先为抓手,以多元评价、过程评价为杠杆,建立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大力营造良好的师德风尚。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做好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名师培养培训工程、名校长培养培训工程、优秀班主任培养培训工程、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探索由地方财政保障的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用人模式。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配备与编制标准,足额配齐教师及教辅人员,适当配备小学低年级寄宿学生生活指导教师,满足服务管理工作需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健全教师正常的补充机制和流动机制,积极引进优秀免费师范生到县任教,重视补充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按计划招聘特殊教育教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和“师德师风标兵”奖评选及管理办法,形成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努力做到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政策留人。
三)推进依法治教。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校校通”班班通”为重要内容,加强全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学习。加快学校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
五)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教科研工作特点、有利于提高教科研人员专业水平的培养和评价制度。加强教育科研力量,完善学科研究制度,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学科研究。加大经费投入,配备相关器材设备,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物质基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研员,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有活力、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与教学指导团队。大力推进网络教研,扩大教师合作交流范围,构建新型教师发展平台,形成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重合作的教研氛围,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要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制度。要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德育;教育;自我教育;班主任角色
在德育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是密切的,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的自我教育,即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只有把握德育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发挥德育中班主任角色的作用,才能使中学的德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德育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没有教育者的指导,自发地进行固然不行;但有了教育者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自觉的接受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扬,也是不能实现的。
要解决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问题,还必须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一要改用过去的老眼光来看待中学生;二要改变教育的方法。
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首先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对他们中出现的问题要具体分析,要看到青年一代思想的主流:能独立思考,思想活跃,不迷信,不盲从,对新事物容易接受,对不良现象嫉恶如仇,敢于提出怀疑,针砭时弊。当然在青少年中也有认识不深,思想不稳定,不拘小节,生活散漫,讲求实惠,容易冲动,对西方的东西有时分不清美与丑,有时由于对现实不满而表现出消极颓丧,思想偏激,以至怀疑一切和无政府主义等。
其次,要改变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时代的特点、青少年的爱好,确定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我们不但要通过政治常识课、社会活动等进行教育,还要寓教于科技、寓教于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求学生听话、顺从,更应当要求学生有独立见解,有创造精神,有开拓的能力等,如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不仅要求学生要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更应要求他们肯动脑筋,有创造精神,有组织能力。总之,要培养青少年的现代思想和时代精神。
二、德育中班主任角色的定位
作为德育主要工作者班主任来说,他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为他们指引方向,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解决思想方面的困惑,使他们的人格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当今时代,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都在发生变化,班主任也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教育。
1.道德人格上要做学生的楷模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班主任必须做学生品德、人格上的楷模。品德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道破“身教”的重要意义。因此,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能只靠知识和说教,更要靠人格与道德示范,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育者的人格与其道德风貌,对学生的意识和人格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时期班主任应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爱心;尊重学生的民主态度;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这样的班主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磨灭的人格楷模。
2.心理健康上应是学生的监护医生
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中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既充满青春的烂漫和憧憬,也充满着狭隘、迷惘和困惑。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出现封闭症、忧郁、孤独症、神经衰弱等诸多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和轻度心理问题的约占1/5,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心理素质,15%取决于智力水平。”因为心理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这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在健康的情绪、情感推动下能积极进行其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健康的意志是智力发展的保证;良好的性格是个性发展的力量;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智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为帮助学生具有稳定而愉快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心理医生角度,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烦恼,在平等的师生对话、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3.情感上要做学生的“沟通者”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应该掌握学生思想、学习、性格乃至情感方面的信息,因势利导,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发挥管理者的指导作用。而这需要借助于沟通的手段来实现。在情感上班主任要做学生的“沟通者”。
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生硬地说教,而应讲究沟通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学生看待问题的观点和视角,在教育引导上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在师生的沟通中,使学生产生信任感这是师生沟通的关键,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班主任作为一个倾听者,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拉近师生感情上的距离;其次,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应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班主任要表现出坦诚,要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交流,并且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对性格外向、活泼、心直口快的学生可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准确指出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在清楚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其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以谈心的方式,鼓励其克服交流时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其对问题有所表述,共同找出问题的关键,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这一类学生,班主任要有耐心和关爱之心,能够打动学生,开启学生心扉,使他敢于表达自己,敢于面对问题,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一方面为师生以后的交流和沟通打下基础。
如果班主任真正做到了学生情感的“沟通者”,则学生会有被尊重、被关怀、被接纳的温馨的感觉,那种感觉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班主任成功的沟通,为学生自我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班风创造了环境,使班级管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把握德育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发挥班主任的角色作用,使其在道德人格上要做学生的楷模,心理健康上应是学生的监护医生,情感上要做学生的“沟通者。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使德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蓉.浅论中学德育教育[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易松春.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对策研究[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6(06)
[3]王富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教育革新.2013(08)
[4]赵宝鹏.中学德育生态课堂的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1)
[5]胡佳.公民意识教育:中学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J].文教资料.2016(15)
[6]曾家柱.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创新与发展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5(35)
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我区各级政府把儿童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了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采取有力措施攻克难点指标,较好地达到各项目标,使我区儿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创建爱婴医院,普及新生儿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科建设和围产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到*年全区已有爱婴医院13间,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均已达到*市的目标。
——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上新台阶。*年我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73.3%,小学一年级按时入学率99.98%,小学学生完成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我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取得良好发展,全区0—14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5%。
——儿童生存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大力加强城市和农村各类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民饮用水卫生、厕所卫生和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年我区农村改水受益率及农村享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农村享有卫生厕所的人口覆盖率达92%。
——特殊困境儿童受到保护。我区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多年,三残儿童受教育率为92%。民政部门设立了1所儿童福利院,解决了弃婴弃儿的护理及生活照顾问题。全区开展的“扶孤助学”使600名儿童得到受益,得以重返校园。
我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在“*”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21世纪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的重任,我们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降低孕产妇死亡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年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为56.56/10万(含流动人口),大大超过*市25/10万的终期目标,随着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及管理不够规范,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难以降低,成为实现《两纲》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反复交替升降状态;抓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重分数、轻能力,重营养、轻锻炼等现象仍需纠偏;儿童行为偏差、肥胖症、近视和龋齿较多;农村、城区幼儿入园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近年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其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现有的儿童发展及其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足,现有的社区活动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积较小、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反映儿童发展的需求和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这都影响了21世纪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进一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条件,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基本实现《*区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年)》和广东省、*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订《*区儿童发展规划(*-201O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4个领域,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区儿童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
总目标
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推进我区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继续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充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各项权利,得到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培育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目标与指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前医学检查率*年达93%,2010年年达93%以上。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控制在100/万以下,2010年达90/万以下。
2、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和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分别控制在25/10万和10‰,2010年在25/10万和10‰基础上分别下降1/5和1/6。
——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年达93%,2010达97%。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到2010年达97%以上,高危妊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年基本消灭。
——儿童保健管理率*年达93%以上,2010年达97%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
——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年以镇(街)为单位达98%以上,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年为基数下降1/5。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年控制在4%,2010年控制在3%。
——婴儿母乳喂养率*年达90%。
——合格碘盐食用率*年达95%,2010年达95%以上。
——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年达90%以上。
——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年达0.3平方米,2010年达0.5平方米。
4、加强儿童健康教育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增长和蔓延。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策略与措施
——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年增加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规范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补助,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安排妇幼保健经费。到2010年,妇幼卫生经费在卫生经费中所占比例达8%-10%。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批准市妇儿工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两纲”,确保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工作职责问题的通知》(穗府[*]47号)。切实保障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各镇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和落实出租屋主连带责任制,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指标,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非法堕胎、弃婴等违法行为。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妇幼保健保偿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
——健全妇幼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行业管理,规范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母婴保健监督员行为,建立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的检查督导,依法打击和查处各类危害儿童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儿童在社区享受到连续、综合、及时和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监测儿童心理行为,对异常行为或倾向的儿童及时进行干预。
——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的实施,其中地中海贫血干预工程分别抓好婚前保健、产前诊断等环节,新生儿窒息干预工程分别抓好高危妊娠管理、农村住院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转变,普及新法复苏等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消除因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不良因素导致儿童智力损害。同时力争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及儿童精神神经康复等干预工程的启动。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
——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和规范妇幼保健技术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要继续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强化孕产妇三级转诊管理规定和重症儿童转诊管理,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滞产、难产和出生窒息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
——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乙肝、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在城区托幼园所和学校分步推行学生饮用奶和学生营养餐计划,农村实行“大豆行动计划”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餐、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和利用卫生服务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运用宣传媒介加强妇幼卫生专题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行动,大力宣传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及自我防范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禁止学生吸烟、吸毒。
——重视儿童体育,各社区、各镇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学校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残疾儿童保健事业,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全面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抓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培训,区力争逐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儿童心理行为偏差进行疏导和诊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儿童与教育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
目标与指标
1、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建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到2010
年,全区社区办好0-3岁教养机构,各镇都办起0-3岁教养机构。
——学前三年入园(班)率*年达84%,2010年85%以上,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取消学前班。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初中毛入学率*年达99.9%,2010年达100%;辍学率*年控制在2.5%以下,2010年控制在l.5%以下。
——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年达90%,2010年达95%以上,中学入学率达80%,2010年达80%以上。
——小学毕业率达99%,初中毕业率达98%。
——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年达91%,2010年达91%以上;高中毛入学率*年达83%,2010年达90%。
4、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科学考试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家长学校达标率*年达85%,2010年达92%;不断提高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年达98%。2010年达98%以上。
策略与措施
——各级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
——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区政府年度财政一般预算
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20%。
——逐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推进依法治教。
——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按期按质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根据实际调整中、小学布局,合并撤消过于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之中。
——扶助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
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发展。
——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
——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开展亲子游戏,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培养其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提高早期教育的效果。
——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继续办好一批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及镇中心幼儿园,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贯彻实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市幼儿发展课程指引》,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重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幼儿园专业教师学历达标93%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23%以上,小学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99.5%且大专及以上学历达68%,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达97%且大学本科达63%。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配置率达100%,并符合保健人员资格要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学校、幼儿园所的教职员工要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严禁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区建立5所示范性家长学校。各镇建立1--2所示范性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和评估。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儿童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实现儿童教育科学化和社会化。
三、儿童与法律保护
完善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儿童权益。
目标与指标
1、加强立法,建立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4、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并减少重新犯罪率;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年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5、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6、法律援助机构要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策略与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贯彻执行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建立健全执法监测机制。
——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的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制定落实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和广告的限制规定和措施;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
——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
——公安、检查、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审判各诉讼阶段采取有别于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依法处理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案件。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执法和司法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儿童的权益,提高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
——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
——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
——在社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防止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
——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指导家长学习和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使残疾儿童在社区和家庭普遍得到康复训练。
——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与环境,
优化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
目标与指标
1、优化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到2010年,农村享有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自来水末稍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达72%。建立城区二次供水监督机制,确保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城市空气和水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
——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2、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的公民意识,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
——为儿童提供必需的闲暇娱乐时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保证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到*年,确保有一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创设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加强救治重症儿童。
——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到2010年,区至少建立起一个综合利院儿童部(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策略与措施
——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
——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农村奔康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
——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绿地,积极防治“三废”对水质、大气等环境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继续执行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制度。
——建立健全城区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建楼时规范建水池的措施;组织专业规范洗水池队伍;建立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管,保证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制定完善相应的生产、销售法规,监督实施。
——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
——建立和发展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每个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和游乐场、运动场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镇、村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坚持办好区少儿艺术花会和少儿艺术比赛等活动。
——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都应营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鼓励儿童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中应有一定比例,突出保护妇女儿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内容。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
——广泛开展儿童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儿童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社区内有关单位科技、文化、体育场所节假日免费向辖区内儿童开放。
——进一步强化流浪儿童收容机构的收容、教育、遣返工作,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努力减少流浪儿童的反复流浪。
——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在完善国家开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及康复培训设施,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新婚夫妇、孕妇学校和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的水平,各镇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的示范点,*年,全区各类家长学校示范点达5所以上。各镇要抓好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大力推广普及亲子学园,扎实开展对0-3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培训和学习,使广大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
四、组织与实施
*区各级政府负责本《规划》的实施,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的检查督导和监测评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各自职责范围,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并保证实施《规划》的必需经费。
区、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总结推广具有实效和创新的经验。
五、监测评估
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实行分级监测评估。搜集、整理、反映《规划》执行情况的数据资料,分析儿童发展现状,预测儿童发展趋势,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增设分性别统计指标,建立区、儿童状况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方案,全面、动态地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分性别统计指标要纳入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实施完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国家统计、法律监督的监测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定期报送、评审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区统计局报送监测评估数据及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施效果。区监测评估周期分为年度监测、5年中期监测评估和10年终期监测评估。
*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