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财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基础理论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

(上海市财政局 200030)

【摘要】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主要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或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取决于一项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负债的后续计量则取决于负债的性质及结算方式。

【关键词】会计计量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三、初始计量

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通常使用三种计量方法,即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和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有时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要求基于认定成本进行计量。

(一)等价交换的初始计量

因项目之间等价交换所确认的资产,初始计量几乎不存在什么重大问题。交换交易包括:通过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取得一项资产,或者通过承担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债务而取得一项资产;通过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获取一项服务,或者通过承担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债务而获取一项服务;发行一项负债或权益工具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或取得收取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权利。

如果一项交换交易系非关联方之间谈判的结果,任何一方都不存在财务困境,也未受到其他压力,则放弃和收到的对价通常认为等于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初始计量既可以视为成本,也可以视为公允价值,因为两者相等。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是使用与后续计量相匹配的术语。因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把初始计量描述为以成本计量,就会造成混乱,反之亦然。

(二)非等价交换的初始计量

偶尔,两个价值不同的项目进行交换,是因为交易的价格可能受到交易双方其他关系的影响,也可能是交易的一方处于财务困境或者其他压力从而使交易的价格受到影响。根据前述,取得资产的成本或承担负债的所得等于所放弃对价或所收到对价的公允价值。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法确认经济损失或利得,二是无法确认交易中未予明确表述的成分(例如,提供服务的义务、权益缴入或权益分配的义务或者为过去交易的付款义务)。因此,对于一项非等价交换而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使用所放弃或所收到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主体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法。

1.以所取得资产或所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并按下述方法处理公允价值与所放弃或所收到对价公允价值的差额:(1)如果交易是与以投资者身份的权益投资者(或合并集团中的其他主体)之间达成的交易,差额确认为权益缴入或者权益分配。(2)如果交易中未列明的成分可以辨认,则应进行会计处理。辨认交易中未列明的成分(或者证明不存在其他成分)可能比较困难。(3)在其他情况下,将差额确认为交易利得或损失。但是,这样处理有违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首日”无利得或损失的传统观念。涉及非等价交换的明显利得或损失并不常见。但是,如果交易的一方处于困难状态、极度渴望交易,这种情况也会发生。此时,真实利得或损失即会产生,加以报告或可提供相关的信息。

2.如果放弃或收到的对价是主体自身的权益工具,以所收到或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灭失或发生负债的公允价值来计量权益工具。这种处理方法,符合主体自身权益工具不产生利得或损失的理念。

(三)非交换交易的初始计量

非交换交易也可能导致确认资产和负债。例如,无对价取得一项资产或产生一项负债(如无条件的赠予或补助),或者交易之外的事项产生了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例如,诉讼)。

如果发生了上述两种情况,取得的资产或发生的负债应以零计量,以与非确认加以区分。在某些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第20 号——政府补助的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允许这样处理。但是,以零计量该项目,不大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但为了避免计量方法的不必要变化,初始计量应与后续计量保持一致。但是,如果后续计量系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这并不排除使用诸如现行市场价格(比如公允价值)和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来确定认定成本。

(四)内部建造资产的初始计量

内部建造的资产,在完工时应使用与后续计量相同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

1.如果该资产将基于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成本计量。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使用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作为认定成本。(如果已完工资产在完工时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通常情况下主体将在完工时确认一项利得,而当主体计提资产折旧时,该利得将在随后予以转回。)

2.如果该资产将基于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现行市场价格计量。

3.如果该资产将基于现金流量基础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现金流量基础进行计量。

四、资产的后续计量

1. 自用资产的后续计量。对于一项自用的、间接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如果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并不必然能够提供该资产获取现金流量的最佳信息。除非是资产减值或者减值转回,资产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并不具相关性。主体所使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可以利用交易、资产消耗、资产减值和履行负债方面的信息来评估。对于主体自用的资产,基于成本的计量所产生的收益和费用信息,通常比现行市场销售价格所产生的收益和费用信息更为相关、更好理解。另外,基于成本进行计量更为简便,通常比现行市场价格计量的代价更小。

尽管存货终将被出售,但它与主体所自用的、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而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并无二致。与其他将予出售的资产相比,存货按成本计量更具相关性,因为与绝大多数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出售不同,出售存货通常要求卖方作出重大努力来确定买方,而且确定存货的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也存在许多困难。

当然,基于历史成本计量自用资产,也有诸多批评:一是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转回滞后于资产产出能力的变化;二是备选的折旧方法有多种,但某些折旧方法比其他折旧方法能够更为准确地追踪反映现金流量产出能力的下降;三是仅确认减值损失,但当资产的现金流量产出能力上升时却不确认利得,有失中立;四是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忽略了主体可能决定出售一项定价适当的资产这样一个事实。

2. 待售资产的后续计量。一项待售的资产将直接产生现金流量,从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现行脱手价格(或者现行脱手价格减销售成本)可能具有相关性。确定现行脱手价格的耗费可能比较合理,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特别地高。因此,理事会建议,对于通过出售来变现的资产,现行脱手价格将是最合适的计量方法。例如,将被出售的金融工具投资(为收取现金流量而持有的投资除外)、将被出售的除存货之外的稀有金属、谷物和有形资产等交易性商品。

有人认为,对于已开发完成或已长期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获得其现行市场价格的成本未必合理。因为现行市场价格要求对房地产交易作出重大估计、获取输入变量,而这些房地产交易与要计量的房地产却不一定具有足够的相似性。相反,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花费较少,主观性不大。但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其成本与未来现金流量很少关联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特别是现金流量经历许多年都不会发生时更是如此。房地产并不足够同质化,销售行为也不会经常发生,因而无法使用过去的现金流量趋势和损益情况来评估未来现金净流量。因此,对于此类资产,现行市场价格尽管具有主观性,但通常比成本信息更具相关性。

3. 持有并按商定条款收取现金流量资产的后续计量。许多金融工具条款要求发行者支付款项或交付其他金融工具。尽管此类资产许多(即使不是绝大多数)都能出售,主体也可能持有一项金融工具并按合同规定收取现金流量。

贷款、债券和具有类似于利息的回报且合同现金流量没有重大变动的其他应收款项,通常是持有并收取合同现金流量。此类资产的经济性受到两个因素的重大影响——有效收益率和可回收性。

关于有效收益率,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分析管理层以往在原始发行或通过购买获利性贷款或其他应收款项方面的成功,合理地评估未来收益前景。关于可回收性(或可回收性不足)始终具有相关性。基于成本计算的利息收益,加之管理层估计的坏账费用,很有可能提供有效收益率和可回收性的相关信息。

前文述及,对于主体持有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的金融资产,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可能无法提供评估未来现金流量前景的相关信息,现行市场价格可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此类资产包括:(1)净额结算的衍生工具,现金流量具有重大波动性的混合工具。(2)衍生工具,如信用违约掉期及类似工具。此类工具规定了固定的现金流量金额,尽管该现金流量未来并不必然会发生。(3)其他工具,如买卖外币的远期合同。此类工具涉及现金的交换,但最终盈亏具有重大波动性。

持有某些衍生工具(套期工具)是为了对冲其他资产、负债或可预期交易(被套期项目或交易)的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对于此类衍生工具,使用现行市场价格最为恰当,因为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评估这些衍生工具产生的现金流量。相反,如果被套期项目未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就会产生计量错配,导致计入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被其他未确认的利得或损失全部或部分地抵销了。

4. 利用使用权收费的资产的后续计量。有的时候,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的持有者,会向获得资产使用权的其他主体收费。产生现金流量的方式包括租赁、出租、特许和收取进场费、停机费、着陆费、进港费、停泊费或专利使用费。

在某些情况下,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的持有者(所有者)在财务报表中不再确认该资产,而代之以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和剩余资产。确认为金融资产时,通常是划分为“为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其计量方法前已述及。而剩余资产以何种方式为未来现金流量作出贡献,将取决于其最终是销售、再租赁还是主体持有自用。

在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被主体继续整体确认的情况下,此时持有的资产,既不同于“为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也不同于“为自用而持有的资产”。对于专门用作收费的资产,其现金流量包括源自现有合同的合同现金流量和源自可能的未来合同或者资产变卖的后续现金流量两部分。专门用作收费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反映了整个经济寿命期间用于收费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那些用于收费的价值较低、数量庞大的项目组,其过去收益、费用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可用来评估未来现金流量的前景,因而以成本为基础的信息就很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某一单项资产在主体整体中的重要性越大,其现行市场价格信息的相关性也就越强,例如土地、建筑物、泊车场、船舶、飞行器以及类似的价值颇高的项目。估计此类实物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时,往往具有可利用的现行市场价格或信息作为输入变量。为了借款或保险等目的,土地、建筑物和其他高价值物业,在许多不同评估市场中也有许多可接受的评估技术。这些计量可能不属于现行市场价格,但也可以为估计现行市场价格提供输入变量。

五、负债的后续计量

(一)没有明确条款的负债

没有明确条款的负债,可能由民事侵权行为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而引起。此类负债要求通过协商或者司法行动来决定结算金额,因而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并不可行(因为此类负债不存在成本),而其现行市场价格又难以确定,故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能就是唯一的选择。

(二)具有明确条款的负债

某些合同性负债,具有明确的条款,但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金额尚不明确(例如,保险合同和退休后福利)。对于此类负债,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不太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而现行市场价格又难以确定。因此,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能提供此类负债最为相关的信息。

1. 按规定条款进行结算的负债的后续计量。绝大多数负债具有明确的合同条款,规定了应付的金额,而且此类负债几乎全部按规定的条款予以结算,只有极个别负债通过现行市场转移给其他主体。负债的转出方通常与对方通过谈判进行交易,因此这种交易可能并非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如果是这种情况,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债权人具有讨价还价的优势地位,因为债务人已经同意了规定的条款和条件。

对于一项不可转移的负债,如果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且把市场价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但市场价格变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实现,在负债存续期间内也不能转回。因此,此类负债应视作类似于“持有以收取现金流量” 的资产,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通常能够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

但也有人认为,至少对某些具有特定条款的金融负债,现行市场价格是恰当的计量,因为此类负债的市场价格变动(特别是利率变动),能够对冲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还可以把收益类似但因为利率环境不同而存在不同付款要求的两类负债区分开来。

尽管衍生工具具有合同条款,但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不太可能提供评估未来现金流量前景的有用信息。因此,正像作为衍生工具的资产那样,作为衍生工具的负债也应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或者以按照合同要求的现金流量的其他方式计量。

2. 用于转移的负债的后续计量。极个别负债可以在未经债权人协商认可的情况下转移给第三方。对于此类将通过转移而结算的负债,最相关的计量方式是现行市场价格,或者现行市场价格加交易成本,因为这是其他方承接该负债而需要主体支付的现金估计数。

3. 通过履行服务结算的负债的后续计量。需提供服务的合同义务(履约义务)所产生的负债,具有明确的结果而非规定的条款。按所收款项(某些情况下还要加上利息)为起点的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提供了重复发生的损益构成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也可用来预测未来毛利。但是,服务的现行市场价格可能也是相关的信息,特别是主体支付款项,而由其他方履行服务时更是如此。

六、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

在没有交易价格以及估计价格不可行或者估计价格不能提供最为相关信息的情况下,目前通常使用现行价格估计之外的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由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以按需设计以适应特定的资产或负债,从而在每一项新准则中,都可能创设新的计量方法。另外,按需设计的计量方法可能提供一项特定资产或负债最为相关的信息。但是,在确定是否使用按需设计的计量方法时,理事会必须考虑这种计量方法能够被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理事会认为,应尽量限制计量方法的种类,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财务报表所列报的金额。

(一)基于现金流量的其他计量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按照定义,所有基于现金流量的计量都必须以估计现金流量金额为起点,其他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计因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的可能变化。现金流量金额的不确定性,是资产和负债的重要特征。例如,一项负债存在三种可能的金额(10,50 和80 个货币单位)。假定结果是10 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10%,50 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60%,80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30%。最可能的结果是50 货币单位,但还有其他两种可能性,考虑三种可能性的现金流量期望值为55 个货币单位。但是,财务报表使用者不太可能将“最可能的50 个货币单位现金流量”与“确定无疑的50 个货币单位现金流量”等量齐观。

2.货币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的时间和货币时间价值影响许多计量指标,因为将于明天收到的1000 个货币单位付款比10 年后收到的同样金额付款价值更大。

3.因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而应承担的价格。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所承担的价格取决于不确定性的大小。期望现金流量均为100 个货币单位的两项资产,可能的结果范围或许相差极大。其中一项资产或许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0 和200,概率均为50%。另一项资产也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分别是99 和101,各自的概率也是50%。绝大多数投资者不会为第一项资产支付相同的金额,因为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太大。这种差别就构成了承担额外不确定性(如风险溢价)的价格。

4.市场参与者将予考虑的其他因素,如非流动性。目前,除公允价值外,前述的非流动性因素在所有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中均未予考虑。在保险合同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建议的计量模式考虑了从市场参与者视角的非流动性。

5.与负债的非业绩风险,包括主体(即债务人)自身信用风险。如果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目标是估计现行市场价格,则应考虑所有的因素而且所有因素均应反映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同时应要求定期重计量,重计量时所有因素应予更新。如果计量目标是估计市场交易的成本,以作为后续按成本基础计量的起点,则初始计量与按现行市场购买价格计量相同。除非资产的账面金额无法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收回或者负债的账面金额无法充分覆盖未来现金流量,上述金额在后续计量中并不会被更新。如果计量目标是测试一项按成本计量资产的减值情况,按照力避计量方法变更的理念,如果计量包括了估计现金流量变更的影响同时忽略其他变更,则更具相关性。通过变更估计现金流量同时保持其他因素(例如,利率变更、承但违约概率变动风险的价格变动)不变就能实现上述目标。

(二)主体观还是市场观

是运用主体观还是市场观,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市场信息的可利用程度;二是两种观点对特定资产或负债的可能相关性。

如果市场输入值可以观察到,则估计相对容易,更方便验证。对于出售时无需重大努力即可出售的资产,利用市场观特别相关。

而对主体持有并使用的某些资产以及通过履行服务来结算的负债,主体观更为相关。如果现金流量比较独特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特定主体的输入值具有相关性。如果主体的计划与典型市场参与者的计划不同或者拥有更多或更好的信息,特定主体的输入值还可能更好地预测最终现金流量。对于按特定主体观进行估计的一个忧虑是,它可能有意无意地反映了与其他资产的协同效应,从而并非仅仅计量了意欲计量的项目。

(三)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

负债已到期但主体却无力结算与偿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反映在贷款的市场价格(即要求的利率)和债券的原始发行价格之中,而且对具有交易价格的负债,这个因素也已经以某种方式融入定价之中了。因此,它已经自动地包含在这些负债的初始计量之中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争议的问题是,负债的后续计量是否应该反映因到期未付可能性发生变动而导致的预期现金流量变动,是否应该反映存在到期未付风险负债的市场价格变动。

更新计量信用风险(和市场利率)变动的负债,关注点通常集中在,因主体信用状况恶化或者因承担违约概率变动风险而导致市场价格提升,从而以较高的利率对负债进行折现所产生的利得。通常情况下,已确认利得被认为是正面的、积极的业绩指标,但上述情形下的利得却反映主体整体财务状况的恶化。

对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初始计量时反映主体自身信用风险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同样颇具争议。如果现金流量估计的不确定性反映的是市场视角,则现金流量估计应包含主体信用状况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不确定性源自主体自身视角,则可能反映也可能无法反映主体信用状况的不确定性。

第2篇

(上海市财政局 200030)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会计计量的目标是有助于忠实地陈报相关的信息,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并不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在选择某一项目的计量方法时,必须考虑该计量方法将会通过财务状况表、损益和其他综合表产生何种信息。

【关键词】会计计量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计量是确定一个项目在财务报表中列报金额的过程,是会计程序的重要环节。尽管计量如此重要,但关于会计计量及应该采用何种计量方法,现行概念框架却很少有详细的指引。大量交易通过现金或短期应收款来结算,对于主要从事此类交易的主体并不存在计量的难题。但是,如果主体的交易是一些复杂的活动,则计量问题就变得格外复杂而且也非常重要。理事会认为,修订后的概念框架,应该包括一些详细指引,以便指导理事会在制定或修订具体准则时明确计量要求。

一、财务报告目标、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计量的关系

(一)计量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概念框架的基石,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两者共同为计量提供了概念基础。《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三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分别阐述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理事会认为,实现计量的目标,既有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也有助于相关信息的忠实陈报。

1. 相关性对计量方法的影响。理论上讲,为了提供相关性的信息,所有资产和所有负债均应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也就是说,要么采用现行市场价格(如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要么以成本为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按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优点是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金额所表达的含义相同,总计金额和小计金额的含义均比现行财务报表更易理解。例如,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总额”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含量,因为影响“净资产总额”的各项目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基础。但是,统一计量基础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成本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例如用成本来计量衍生金融资产,就不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是对于某些资产和负债,部分使用者认为现行市场价格所提供的信息相关性较低,他们更加关注因过去交易而产生的毛利和贡献。例如,有人就认为,以成本计量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比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提供的信息更为相关。而且,若现行市场价格无法直接取得而必须加以估计时,花费颇高,主观性较强。因此,若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很难用合理的成本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具有足够效益的信息。

所以,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修订后的概念框架不应建议使用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计量既影响财务状况表,也影响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这两张报表都可以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在选择计量方法时,如果仅考虑财务状况表,或者仅考虑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都不会产生最为相关的信息。理事会认为,某一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取决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贷款人评估该类资产或负债对主体未来现金流量贡献所采用的方式。例如,某些对现金流量有直接贡献(如通过销售)的资产,报表使用者很可能运用资产的市场价格来评估该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某些不直接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或者必须与其他资产共同使用的资产(如设备),报表使用者则可能运用交易的成本和资产消耗方面的信息,通过计算历史毛利和估计未来毛利来评估该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上述评估并不相关;某些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是该负债抵冲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最佳指标,而对某些其他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并非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最佳指标。

由于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主体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评估方法,理事会认为,资产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负债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主体结算或履行债务的方式。但某些金融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以及某些金融负债的结算或履行方式,对评估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并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现行市场价格则可能成为最相关的计量方法。

2. 忠实陈报对计量方法的影响。与相关性相比,忠实陈报对计量的影响较小,但也有一些潜在的作用。完美的忠实陈报应无偏无误,但这并不是要求计量的方方面面都完美无缺、分毫不差。在估计一项不可观察价格的情况下,只要对所估计金额的描述清晰准确,说明了估计方法的性质和局限,而且作出估计时选择并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对该估计的陈报当属忠实。

在确定特定的计量方法是否忠实地陈报了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时,理事会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最好地反映相关项目之间的联系。如果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存在某种关系,对资产和负债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就可能导致计量不协调(会计错配),从而使财务报表不能忠实地陈报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因此,理事会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应要求或允许使用相同的计量方法来计量相关联的资产或负债,因为这比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能够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特别是一个项目与其他项目的现金流量通过合同形式相互关联时更是如此。

3. 强化质量特征对计量方法的影响。

(1)可理解性。信息的使用者必须能够理解主体所使用的计量方法。使用的计量方法越多,变更越频繁,就越难理解计量方法对反映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因此,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在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应把计量方法限制在最小的数量。同时,一个项目所使用的计量方法类型,还应避免不必要的变更并必须解释清楚变更的原因和变更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后续计量应与初始计量相同,至少应当一致。为了避免计量方法的变更,一是不能废弃成本计量基础(如折旧、减值调整后成本),因为减值调整源自经济状况的变化而非计量方法的变更,因而能够提供可理解且忠实地陈报此类经济状况变化的相关信息。二是不能阻止因改善信息相关性所作的计量要求变更,但此类变更的影响和结果必须透明。

(2)及时性、可核性和可比性。从计量的角度看,及时性意味着:如果价格或价值的变化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在价格或价值发生变动时(而非未来某一时点)加以确认;可核性意味着: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具有独立性的证明和支持,否则即应采用其他方法,或通过披露来帮助使用者理解所使用的假设;可比性意味着:不同期间和不同主体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该相同,把计量方法的种类限制在最小数量也有利于提高可比性。

(二)成本约束对计量的影响

财务信息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的信息。由于许多计量方法需要估计,作出估计时所需要的输入信息可能无法免费取得,而收集、处理以及核实这些信息都需要花费成本。一般地,一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越强,计量所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与此同时,即使一种计量方法的相关性最强,但随着其主观性的增强成本也越来越大,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受益也会降低。不幸的是,没有任何主观性的计量方法,却也可能毫无相关性可言。例如,对于一项没有固定现金流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一项无需太大营销工作即可出售且确定出售的资产,现行市场价格无疑是最相关的计量方法。但是,如果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现金流量因素的市场信息很少或者不存在、不知道该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现行市场价格的估计将高度主观,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估计的成本就可能很高,效益(相关性)可能很低。但另外一种计量方法(如原始交易价格)的成本可能很低而且确定无疑,但效益(相关性)却为零或接近零,因为成本对最终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极低甚至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理事会认为必须在提供相关信息的成本与使用者受益之间作出权衡。当特定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太低或者成本过高时,则应考虑其他计量方法。

也有人认为,当某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非常高时,该计量方法不可能忠实地陈报想要反映的项目。但是,一项高度不确定的估计,如果进行了恰当的描述(例如,“该计量并非市场价格,而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估计市场价格”),亦属忠实陈报。因此,对于一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计量,理事会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它是否具有相关性;二是如果具有相关性,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方可进行最佳披露。

(三)初步结论

(1)计量的目标是有助于忠实地陈报相关的信息。

(2)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并不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

(3)选择某一项目的计量方法,必须考虑该计量方法将会通过财务状况表、损益和其他综合表产生何种信息。

(4)某一资产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某一负债的计量,应取决于主体结算或履行负债的方式。

(5)计量方法的种类应限制在提供相关信息所必须的最低数量,力避不必要的计量方法变更,必要的变更予以解释说明。

(6)某一计量方法所产生的效益应大于其成本。

二、计量方法的分类

(一)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

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国际会计准则第38 号——无形资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40 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成本是“取得或建造一项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放弃的其他对价的公允价值”。以此类推,负债应是指负债发生时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收到的其他对价的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2 号——存货》规定,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而发生的其他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也规定了成本应包括的内容。

以成本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调整,调整的主要原因包括折旧或推销、应计利息、溢折价推销、资产减值以及出现亏损合同时负债账面价值的调增。

为反映价格变动也需要调整成本。例如,为反映一般价格变动(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时)和特殊价格变动(在使用重置成本计量资产负债时),都需要调整成本。部分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相较于使用历史成本,使用重置成本时获得的毛利数据更为相关。但是,为反映价格变动而进行的调整,是某些资本保持观的要求,本讨论稿不探讨资本保持观。

有人认为,相较于基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目前使用的基于成本的计量方法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例如,剥离价值(也称作“经营价值”)就表示:如果把一项计量的资产剥离掉而遭受的损失。剥离价格是以下两项金额的较低者:

(1)主体重置该资产必须支付的金额。

(2)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即以下两项中的高者:一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二是资产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资产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市场参与者对类似风险资产进行估价所使用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

在多数情况下,剥离价值等于其重置成本。

但是,在财务状况表和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中使用类似于剥离价值的计量方法,产生的增量成本与取得的额外收益相比并不合理,这是因为:

(1)无论是确定重置成本,还是确定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不仅花费成本,而且还颇具主观性。

(2)使用价值的确定非常主观,所要求的许多内部假设很难判断其合理性。当然,这一批评也适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时所使用的减值模型。

(3)某些单项资产并不能提供独立的现金流量。因此,为确定使用价值,就必须计量资产组,从而归属于取得和处置的金额就很难确定。另外,这一批评也适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时所使用的减值模型。

(二)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

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现行价值计量方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有序交易”一词,意指参与者既不处于绝望的境地,也没有因为财务危机或其他因素进行被迫的快速出售或购买而使参与者处于异常不利的交易状态。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南第13 段明确:使用现值技术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涵盖了计量日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的下列所有要素:

(1)对被计量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2)对代表现金流量固有不确定性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可能变动的预期。

(3)资金的时间价值,由无风险货币资产的利率代表,该资产的到期日或期限与现金流量覆盖的期限相一致,且对持有人而言不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违约风险(即无风险利率)。

(4)因承受现金流量固有不确定性要求的价格(即风险溢价)。

(5)市场参与者在当前情况下考虑的其他因素。

(6)对于负债,负债相关的不履约风险,包括主体(即债务人)的自身信用风险。

所有现行市场价格均反映了上述因素。但是,现行市场价格通常不可直接观察,需要利用上述输入值进行估计。在决定是否要求估计现行市场价格时,理事会将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1)该计量能否产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的信息。

(2)为确保忠实陈报信息需要进行哪些披露。(3)信息的成本是否合理。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公允价值计量》把公允价值定义为脱手价格。如果存在不同的市场(例如在一个市场取得一项资产,而在另外一个市场出售该资产,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公允价值之外的市场价格能够根据公允价值分析确定。某些项目的进入市场不同于脱手市场,理事会可能考虑使用进场价格(即在主体购买一项资产在现行市场需要支付的购买价格,或者承担或发生一项负债所收到的现行价格)而非脱手价格。

当一项资产属于持有待售,最为相关的可能就是脱手价格,因为脱手价格将反映因出售而可能获得的收益。

相反,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使用进场价格(例如,重置成本)

则可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

(1)持有资产意在使用而出售。

(2)脱手价格无法获得,或者脱手价格并不反映买卖双方之间的有序交易。

现行部分准则在进行减值调整时也使用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在资产初始计量时则使用公允价值加交易成本(负债初始计量时则减交易成本)。

(三)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使用的个别计量方法,既非现行市场价格,也非基于成本,而是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这些计量方法目前用于:

(1)金融资产减值、租赁应收款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租赁负债。

(2)非金融资产减值。

(3)存货可变现净值。

(4)准备(时间和金额不确定的负债)。

(5)退休后福利负债。

(6)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上述计量方法系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要求。另外,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所建议的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并非现行价格。

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用于:

(1)成本或现行市场价格不能提供充分相关的信息。

(2)所计量项目不存在成本或收益。

第3篇

【关键词】 会计教学现状;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 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第4篇

1、首先整理出ERP整个的流程架构,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并分模块测试,并且辅助学习财务基础理论知识;

2、然后系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技术包括SQL数据库,网络理论,ERP基础理论;

3、了解并学习企业运作规律,规律主要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管理、财务核算、生产计划等,并尝试运用ERP;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要求,比赛的内容分为笔试、抢答辩论及会计操作三个部分。笔试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为主,题型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抢答辩论赛分为抢答和辩论两个部分。抢答题主要以学生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等。抢答赛可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多少进行分组,可以多组比赛。辩论赛是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

会计操作分为点钞、计算器盲打及会计软件操作三个部分。点钞比赛是将散开的练功券整点为100张一把,以点钞张数多少评定成绩,采用限时不限量,统一计时的方法进行比赛。计算器盲打是利用计算器将指定的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也采用限时不限量方法比赛。会计软件操作是利用我系实训室网中网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平台相关会计工作,以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来评定。

一、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以三部分成绩累计进行综合评定。笔试占30%,抢答辩论占30%(其中抢答15%,辩论15%),会计操作占40%(其中点钞10%,计算器盲打10%,会计软件操作20%)。由于每项单项成绩的总分不同,为体现比赛评比的公平性,评分时不以每项的单项成绩简单按3:3:4的比例相加,而以每一项单项的排名计成绩,排名越前得分越高。

二、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竞赛的考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与熟练程度。

在抢答赛中,所涉及的题目内容为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论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抢答辩论都需要分组,在分组与选拨辩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准备第三部分会计操作比赛过程中,很多学生苦练点钞技术、计算器盲打技术,并常去会计实训室,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掀起了学习热潮。此项比赛使学生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客观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6篇

 

会计是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上升,同时对基层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基层会计人员还是助理会计师,首席财务总监,其工作的进行都需要会计理论知识的支撑,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实训技能,更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而这一点恰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薄弱点。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职学校学生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差,且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我们知道中职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周岁至18岁之间,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文化基础相对较低,通常存在厌学情绪,尤其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相较于实训技能培训的趣味性,具有较强的连贯性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对枯燥,而且普遍有学生反应“听不懂,理解起来感觉困难”,学习积极性下降,同时中职学校通常管理较中学宽恕,学生自律性差,对于学习存在懒散拖延的心理,长此以往,其会计基础知识学习更差,进一步导致“听不懂,理解困难”,进而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下降,更加不想学习,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二、教学方法相对守旧,缺乏会计实践经验

 

现有中职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而不重学,通常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而经济的发展变化使会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普遍采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情况下;会计专业对实践要求较高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的得到满足,同时许多执教老师不具备一定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理论性的教学,缺乏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

 

三、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重视意识有待深化

 

从社会对于基础会计专业人员要求的信息反馈来看,大多数企业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首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不愿花费多余的资金和时间重新培养人才,所以他们更青睐于那些掌握基本日常会计操作技能的毕业生或者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就业率,从而提升扩大学校影响,学校均采取了向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训技能方面倾斜的教学模式较多,建立仿真模拟岗位,安排学生提早进入实习单位实习,这就导致实训时间过多,而相对会计理论课程时间被缩短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成长,其工作学习的要求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基础实训操作的会计技能。无论是从专业人员的自身发展来讲,还是企事业单位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业竞争压力来说,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发展,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总的来说学校缺乏了对于学生的长远的职业规划。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中职会计专业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均需要找准定位,除满足市场对于会计人员的的需求外,更要对自己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把握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基础理论学习的平衡度。具体操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执教老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陈旧呆板的说教教学模式,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什么叫“行动导向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事先在所构建的特定学习情境中,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主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过程所提出的任务,进而积累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具体过程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依据授课内容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其次,学校采取“双管齐下”方式,一方面强调实训技能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那么对于代课老师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较好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企业财务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更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后期职业生涯的做好“奠基石”。

 

作为会计中职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核算、出纳、税务等岗位工作或者相关部门从事社保文秘、仓库管理、收银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三年制的学习时间,学生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都安排校外实习,而且学生在校期间也安排了大量实训技能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减少,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为薄弱,对此我们呼吁中职专业学校对分配理论和实训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为了短期相关利益,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们也需要具备熟习企业会计工作完整操作流程能力,具备真实的实战经验,而不是走马观花所谓的企业实践锻炼“真人秀”。

 

为了学生就业后的长远发展,为了降低学生在激烈竞争中的失业机率,中职专业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因为单一的会计实操技能,在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是不足以解决会计专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工作需要的。

 

再者,教师必要时需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专家认定,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所有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只能掌握20%,视觉能掌握30%,视觉+听觉可以达到50%,而自己动手时可达到90%。所以,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知识。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其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且知识的储备需要经常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所以国家提倡专业性的继续教育。总之,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实操技能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使自己在未来的会计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7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84-0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广,高等教育的人才模式呈现多种多样,如何定位自己的办学宗旨是所有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对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它们能够生存并得以发展的根本之道。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总称,是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这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事物内部规律;应用型人才指从事非学术型工作的实际操作者,着重强调动手能力。两者之间的分工截然不同,一个偏重于学术理论的研究,一个偏重于知识的应用,但两者对于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

应用型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类型,具有显著的特点:1.知识面广。一般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熟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在从事相关的工作时,不仅涉及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可能涉及一定的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所以,只有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2.实际操作能力强。应用型人才更偏重动手能力,所以,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基础知识,要有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行为方面的能力;3.具有较高的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在这个领域走得更宽、更远。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交通土建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因而土木工程专业包含很多的专业方向。对于土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就是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开展工作;拓宽专业就是要淡化土木工程界限,让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还可以涉及管理、财务等相关方面,这就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征。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在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削弱基础理论的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将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工程咨询、工程管理、工程检测等相关工作,我们要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制订相应培养计划,要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将学生培养成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拉近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所运用知识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形成一个符合当今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对于土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得课程体系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理论知识是能否熟练掌握这门专业的根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2.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土木专业学生要重视学习期间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各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加强与社会、企业沟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服务社会,企业内涵盖所学专业知识的最新内容,反映了时代对该门专业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强与社会、企业联系,了解当前最新形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知识以书本形式呈现出来,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东西,无法形成感性认识,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教师只有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第一线,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对工程实地的观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多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让学生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去学习。

2.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来说,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尤其在专业课讲解时,板书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有些内容通过图片、声音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我们土木专业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到工程实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一种感性认识,这样更便于其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程设置时,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以工程应用型能力为主线,以“强实践、重能力”为原则,建立全方位能力结构训练体系。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式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内容,选择实验项目,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教师可依据学生完成实验的难易程度、实验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等相关内容进行打分,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思考的能力。

2.课程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为了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其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3.工程综合能力训练。该部分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在工程实地或者设计院的实习工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实际工程的特点和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使用价值。毕业设计是本科学校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能使学生得到最好的训练。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以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思想,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瑾,艾军.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2):23-25.

[2] 金凌志,曹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6-18.

[3] 董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18-21.

[4] 柳炳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7-40.

第8篇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会计理论课程以研究性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变化,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9篇

关键词:会计;基本职业操守;职业技能

1.引言

会计是负责公司财务,包括基本的进账、出账和报账等工作内容,都是与金钱挂钩的,因此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不骗取公司的财务,也不帮公司偷税漏税,骗取国家的财产。另外会计是一门需要专业技能的职业,要有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评估公司的经济实力的能力等专业能力。下面将具体讲解会计的基本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2.会计的基本职业操守

(1)切实完成本岗位的工作内容。首先职业道德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都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敬业的态度,会计职业也是如此,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踏实地服务国家、服务公司以及服务社会。其次会计工作涉及到金钱问题,因此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冷静的头脑,不能受利益的驱使或是领导的压力,导致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例如一些公司为了少交税款,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制定虚假的财务报表,或是从业人员自己的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违背基本职业操守的事情,都是不被认可,甚至是要负上法律责任的。最后要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保护,对会计工作做到诚实守信,因此财务方面的信息也是属于公司的机密,随便泄露给其他人或是其他公司,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和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个人的道德形象。

(2)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会计的工作不仅包括管理公司的财务,还包括对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的工作等,因此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对会计工作的法律制定要求进行,并依据所调查对公司财务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核。另外,按照法律制度依法办事,不仅能让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熟悉法律制度,切实的完成会计的工作内容,为其他人树立遵纪守法的典范,提高会计人员按章工作的意识,而且还能让会计监督人员,按照国家规定认真监督会计人员的行为,杜绝违反会计职业法规的行为发生。

(3)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会计从业人员首先需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且每年都要学习一定的课时才能完成年检,另外还有根据不同的工作年限的初级、中级以及高级资格考试,这些考试的安排说明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要不断得到提升。因此,会计从业人员要自觉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和替身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版本,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随时更新自己的技术能力。 (4)较强的服务意识。会计人员是为公司、为国家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因此需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作为公司的会计人员,会计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部分,需要了解公司的生产或是销售经济情况,再运用会计知识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将财务进行管理,全心全意服务于公司的员工,必会认真对待公司的财务,为改善公司的财务管理做出贡献。因此较强的服务意识,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助于在人们心中树立会计从业人员良好的服务的形象。 --!>

3.会计的职业技能分析

一般而言,会计的职业技能就是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会计的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本文将采取后者的观点,从两个方面分析会计的职业技能。

3.1 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为会计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的,一般包括了会计学原理基本理论,主要是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的计算方法、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等方面;会计的职业道德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另外对于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师,还需要掌握相配套的理论知识,有初级经济法和经济法知识,以及实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容易吸收和理解。

3.2 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不仅仅包含了如何动手操作会计实务,还包含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如何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如何组织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等。

(1)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会计报表或是会计信息都已经网络或化和信息化,需要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对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更加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

(2)珠算能力。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珠算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其实不然,对于比较简单的计算,用珠算的方法比用计算机结果更为快速,而且计算机在操作上面还存在部分缺陷,比如只要借贷是相等的,不管借方和贷方是否填写正确,计算机是检查不出来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珠算,比较简便而且效率还高。因此,珠算能力也是会计人员不能忽视的职业技能之一。

(3)手工点钞能力。虽然现在都用自动点钞机进行点钞,但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需要有能辨别人民币真伪的能力,并能熟练的运动点钞手法和技术进行点钞,这也是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

(4)电算化能力。拥有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之一,通过对电算化技能的掌握,可以简化会计手续,缩短了处理会计信息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4)手工做账能力。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使用会计软件来代替手工做账,但是会计人员通过了解手工做账的流程,可以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更加熟悉并能熟练的操作。此外,对于一般比较小型的公司,其会计从业人员也是采用手工做账为主,因此掌握手工做账能力也是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5)其他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以上所的会计能力,还需要掌握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具备对会计职业的判断能力,比如能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财务管理能力,会计人员也需要对人、物等方面做出管理和合理的安排。 --!>

4.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操守和会计职业技能,并具体分析了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5类职业操守和5种职业技能,以便于对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操守利职业技能的完善和提升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性。(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卫生局)

参考文献:

[1] 王静,关于强化会计职业操守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8):181

第10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本文根据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对通过技能竞赛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职;会计;竞赛;综合能力

以下就我院为例,介绍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在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情况。

一、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内容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要求,比赛的内容分为笔试、抢答辩论及会计操作三个部分。笔试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为主,题型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抢答辩论赛分为抢答和辩论两个部分。抢答题主要以学生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等。抢答赛可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多少进行分组,可以多组比赛。辩论赛是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

会计操作分为点钞、计算器盲打及会计软件操作三个部分。点钞比赛是将散开的练功券整点为100张一把,以点钞张数多少评定成绩,采用限时不限量,统一计时的方法进行比赛。计算器盲打是利用计算器将指定的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也采用限时不限量方法比赛。会计软件操作是利用我系实训室网中网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平台相关会计工作,以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来评定。

二、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以三部分成绩累计进行综合评定。笔试占30%,抢答辩论占30%(其中抢答15%,辩论15%),会计操作占40%(其中点钞10%,计算器盲打10%,会计软件操作20%)。由于每项单项成绩的总分不同,为体现比赛评比的公平性,评分时不以每项的单项成绩简单按3:3:4的比例相加,而以每一项单项的排名计成绩,排名越前得分越高。

三、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竞赛的考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与熟练程度。

在抢答赛中,所涉及的题目内容为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论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抢答辩论都需要分组,在分组与选拨辩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准备第三部分会计操作比赛过程中,很多学生苦练点钞技术、计算器盲打技术,并常去会计实训室,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掀起了学习热潮。此项比赛使学生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客观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整个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中,由于较为科学地设置了相关的比赛内容及评分标准,使得比赛成绩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试和抢答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辩论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操作成绩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综合成绩则反映出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高低。通过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

(三)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在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准备过程中,相关教师要组织参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使老师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弱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举办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有利于教师人发现高职会计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

结束语: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有利于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定期举办,将其制度化、固定化。由于竞赛时间限制及评分标准难以确定等等原因,在竞赛中没有设置关于书写技能、手工会计簿记技能、会计分析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另外竞赛也可能不能面对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培养及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还不是十分全面。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我们可以通过竞赛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将其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环节,并加以不断的改进,使其在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文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王希旗.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提升,已近开始让会计学知识表现出了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全球化也成为了我国会计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概述

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和会计职能等要素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会计环境主要指的是经济环境、法律体系和政治环境等外部原因对会计系统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了企事业单位中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职能也可以被细化为反映与控制职能、反映与监督职能和考核与评价职能等多种职能。会计对象则主要指的是会计工作每天所要进行统计和监督管理的内容。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

客观性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它的这一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对会计事物进行评价,进而避免因个人主观思想所带来的对会计事物本|内容评判的不利影响。其次,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企业财务部门需要依托本单位会计事物的主要特点,对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就说明会计基础理论还存在这规范性的特点。在这一因素的作用下,会计实务的运行会表现出协调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除此以外,系统性、前提性和支持性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一)认知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是建立在具体化的会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一大理论体系。它可以在对会计实践工作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来看,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是让会计人员对会计实务和会计活动进行全面认知的有效方式。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充分了解以后,会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对一些会计问题进行准确化的分析与判断,因而,认知功能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功能

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进行总结,是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已经成为了企业在会计行为的开展过程中对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有效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在会计行为的进行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因此,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活动的规范性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效性的保障因素。规范功能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

(三)指导功能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工作已经开始在我国的广大企事业单位中得到了有效普及。会计工作也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参考要素。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会计人员对事关会计工作的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以后,他们会通过自我约束的方式来避免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功能。

(四)教育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主要指的是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来的主要不更能。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学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类院校中的重点学科,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会计教学工作的主要教学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既能培训模式也职业道德培养方式就是在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会计规范》课程的开始,克一那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方向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确认,是对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根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也还需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在对新时期的会计学发展战略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科学化的战略目标进行构建。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是会计基础理论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生,与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开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将环境损害因素设置为制造业企业等领域中存在污染问题的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中的指标因素,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市场经济新时期对会计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会计理论发展观念进行不断更新,可以让会计基础理论的自身功能得到成为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玮.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6:93-94

[2]孟凡龙.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J].当代经济,2016,06:107-108

[3]彭慧芳.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财会学习,2016,09:138

第12篇

1会计的职业技能分析

一般而言,会计的职业技能就是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会计的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本文将采取后者的观点,从两个方面分析会计的职业技能。

2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为会计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的,一般包括了会计学原理基本理论,主要是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的计算方法、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等方面;会计的职业道德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另外对于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师,还需要掌握相配套的理论知识,有初级经济法和经济法知识,以及实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容易吸收和理解。

3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不仅仅包含了如何动手操作会计实务,还包含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如何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如何组织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等。(1)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会计报表或是会计信息都已经网络或化和信息化,需要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对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更加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2)珠算能力。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珠算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其实不然,对于比较简单的计算,用珠算的方法比用计算机结果更为快速,而且计算机在操作上面还存在部分缺陷,比如只要借贷是相等的,不管借方和贷方是否填写正确,计算机是检查不出来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珠算,比较简便而且效率还高。因此,珠算能力也是会计人员不能忽视的职业技能之一。(3)手工点钞能力。虽然现在都用自动点钞机进行点钞,但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需要有能辨别人民币真伪的能力,并能熟练的运动点钞手法和技术进行点钞,这也是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4)电算化能力。拥有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之一,通过对电算化技能的掌握,可以简化会计手续,缩短了处理会计信息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4)手工做账能力。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使用会计软件来代替手工做账,但是会计人员通过了解手工做账的流程,可以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更加熟悉并能熟练的操作。此外,对于一般比较小型的公司,其会计从业人员也是采用手工做账为主,因此掌握手工做账能力也是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4结语

第13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固态相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05-02

固态相变理论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必修内容,是从事金属材料工程的科技人员手中的一把钥匙。传统的固态相变课堂教学是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机械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如何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方式,实施有效和谐的师生互动,变传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启发式学习,是如今固态相变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就固态相变课程课堂互动与案例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设计进行一些探索。

一、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性

固态相变课程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有效互动是参与式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记忆,理解越深,记忆就越牢固。学生通过参与,受到启发,从而找到并解决认识过程中知与不知的矛盾。互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并自发地分析和归纳总结。

1.影响课堂有效互动的因素。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以知识为媒介,形成的具有稳定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志不在于互动的多与少,而在于互动的有效性,即师生之间交流的质量[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课堂互动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双方毫无局促,轻松愉快的交流,达到最高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活跃、平等的课堂环境更需要融洽的氛围。教师热情高涨,平易近人,学生往往敢于积极发言,好学乐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意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寄希望于教师告知答案。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有机会发现并诱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开阔学生不断发展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从而有信心参与更多的互动。

2.促进课堂互动教学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的责任意识,才会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寻找促进课堂互动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教师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真正做到以学论教、为学而教、以教促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摆脱机械传授知识的沉闷课堂氛围,学生越发积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就会出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气象。同时,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联系,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各种辅助的交流工具,时刻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促进沟通,加强友谊,为日后课堂教学互动奠定基础。

二、固态相变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

固态相变课程的内容涉及相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组织学、性能学等,学习的重点是固态相变的物理本质和相变机理,是理论知识较强的课程。传统课堂教学的目的侧重于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奥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机制,理解上述转变发生的方式和过程,而很少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轴承在精加工时发现裂纹”的案例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能运用热处理理论知识,寻找金属零部件开裂的原因,了解金属材料加热及保温过程的重要性等。

1.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合作式的教学方案。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必须注重课堂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案例不能代替教材,案例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子”,是吸引学生的“载体”,仍需要系统地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②案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用于师生讨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讲授;③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和推动者,不是唯一的讲解者,学生是案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有效地互动有利于其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2.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的内容。由于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教师必须同时借助课堂讲解、提问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固态相变的教学实践看,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解或许对于知识的概括有很好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感性认识也不强,对于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更是模糊不清。利用固态相变在科研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典型应用,如齿轮、轴承、弹簧、工具等零部件具体的热处理工艺过程及原理,这些具体的理论知识应用实例会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时课堂的合理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①经典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的科学选择是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固态相变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相关概念及一般规律、奥氏体的形成、珠光体及共析分解、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及回火转变等,金属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过程都会或多或少涉及这些基础知识。因此,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凸现每一个案例背后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归纳出需要重点讲授的理论知识。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所讲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弄清该问题与课程知识点的关联。同时,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还要提前预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找到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并对案例提出个人的分析意见。②课堂上的互动策略,精心选择的案例可以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环境的差距。案例在引入时,教师需要阐述案例教学的基本思想,介绍案例讨论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如课堂讨论的时间限制、程序安排、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熟悉案例,让学生尽快思考案例的科学本质[3]。课堂提问是案例教学中组织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案例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案例和进行创造性思考。设计的问题除了要具有启发性外,还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问题应该是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纽带,通过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归讨论的主题,师生通过对案例中所包括的信息进行解释、分析、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最终实现从具体案例分析过渡到学习一般理论知识的过程。③归纳理论知识,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归纳或演绎专业理论知识。教师通过点评学生的讨论,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延伸,点明该理论或知识点在固态相变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在此环节,教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进行案例讨论。同时,教师有必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揭示其包含的原理、规律,并对该理论知识进行更加翔实的阐述,使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金属零部件在精加工时发现开裂现象,需要与材料的奥氏体化、淬火等热处理工艺过程联系起来,寻找材料发生开裂的原因及其科学本质。

三、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固态相变课程的教学效果。科学地运用好案例教学,需要避免案例选择的随意性和案例分析时的就事论事。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4]。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案例教学本身的局限性。通过经典案例概括的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不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往往会误导或限制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生产问题。固态相变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它不能完全代替固态相变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地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5]。因此,只有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将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传统的固态相变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固态相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固态相变课程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的选择和课堂的设计既要符合固态相变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又要发挥案例教学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优势,最终实现固态相变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两者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彪,宣恒农.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J].江苏高教,2012,(3):78-80.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3]孙承毅,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50-151.

第14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教学

(1)教材陈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将逐渐完全取代手工会计系统,网络会计的普及,也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会计理论,基本是在手工会计模式下形成的,并与后期设置的《会计电算化》两本教材严重脱节,很少考虑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所能够带来的影响,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不相适应的。(2)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广泛采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依据,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学》缺乏全面理解,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甚至部分学生还会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备考试之需。(3)侧重我国现有会计制度的学习,忽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基础会计学》教材的编写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都是与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相适应的,其教材内容涉及到的国际会计准则、西方会计学等内容更少。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中。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对《基础会计学》熟练掌握程度的检验。目前,我国《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大多数都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现在普遍存在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授课教师理论知识掌握非常好,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弱点;学生缺少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单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感觉与实践距离太远。其二,案例教学匮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法。在会计学专业运用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率先推出,这种教学方法是近些年才传入我国,并被一些高校采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来源于实践的真实典型案例的收集、编写,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三,缺少社会实践。学习《基础会计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然而,在传统的会计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还局限在课堂上、学校里,学生对企业的具体会计业务流程、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等问题了解太少。很多企业、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接待会计专业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导致实习基地严重匮乏,即使任课教师凭个人面子争取到学生去企业认识实习的机会,学生也只能到企业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收益甚少。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1.编写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权威教材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教材的选择对于《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来讲尤为重要。针对以往教材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现象,笔者认为,《基础会计学》教材的建设应该符合以下几点:第一,将会计电算化的一些基础理论引入《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之中,适合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第二,在内容安排上侧重各部分知识的衔接,使会计理论更加清晰;第三,使教材内容尽快实现国际化;第四,侧重案例分析,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教学方式灵活化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讨论与分析、团队合作、文献阅读、研究论文写作等等,使会计教学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更加熟练。

3.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大力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鉴于目前企业不愿意也难以接收大量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现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就在于提高案例教学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比重。把案例教学引入会计教学,加大了教学中的信息含量,增强了教学中的知识的层次性,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大有帮助。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5:78-79.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知识与素质、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方面建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师资队伍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给予保障。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两大变化:一是劳动力就业需要具有专项技能,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蓝领高级工。基于此,我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高专的发展尚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层次,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现在高职教育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设置的课程不是中专课程的升级,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简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较为模糊、笼统,更多地重复着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2004年教育部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所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种教育层次,它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要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而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而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过分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有悖于高职会计教学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又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二是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本文就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知识够用。传统会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但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的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育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教育时间较短,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

2.技能扎实。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因为会计实务能力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技能上,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

3.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

4.获取职业资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合理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知识与素质

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三年里能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只能精选一些有用的、必需的、并有助于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来讲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基础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包括:(1)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比较严格和特殊的。作为会计人员,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2)计算机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人员要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要,就要把计算机作为一项基本知识来学习。(3)财经应用文。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会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写作常识。(4)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还要辅之以英语等知识的学习。

2.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基本素质,了解专业基础理论,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有:(1)会计学原理。这是学习会计知识的第一步,是基础。(2)经济学知识。会计工作要与诸多经济部门进行各种业务往来,学生要学习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会计理论和提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3)管理学知识。会计不仅具有核算的职能,而且现已延伸到具有为管理者提供预测和决策信息的管理职能,学生要学习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分析能力。(4)市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3.专业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是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关键,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在整个知识与素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1)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是学习会计实务的最基本的知识;(2)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是与会计专业知识关联最密切的相关知识。

(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

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训练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学院适应市场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主要措施,也是区别于传统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性,需要较高的实务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应重点掌握以下操作能力:

1.书写技能。书写技能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功。会计整天与数字和文字打交道,而且会计的数字和文字经常作为重要的档案长期保存。因此,写一手漂亮的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字是对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很少写字,也忽略了这项技能,这使得学校在这方面开设书法和数字训练等课程成为必然。

2.会计核算技能。会计核算技能是专业会计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到以后能否适应岗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会计核算技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核算内容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掌握会计基本核算内容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大量实务训练,特别是会计模拟操作课程的配合。

3.会计簿记技能。簿记是会计实务的一项操作技能,是会计核算能力的具体体现。

簿记技能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结账、试算平衡、编制报表、凭证装订、归档等一系列会计“流水作业”。这些技能的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起来,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地熟悉工作做好准备。这些技能的训练主要依赖于会计模拟实验室课程的开展。

4.编制会计报表。财务报表是会计工作最综合的成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料,能不能编制会计报表是检验一个会计专业学生能不能综合利用会计专业知识,有没有较高的核算能力和簿记能力的关键。报表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对会计核算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在会计综合实务操作课程方面下功夫。

5.会计分析技能。会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簿记、编制会计报表,也要具备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这是检验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程度的一个方面,也是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因素,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对会计知识的系统掌握,依靠于案例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

6.电算化技能。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适应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这方面的技能包括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多种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按照以专业为龙头的思路进行,也就是确保专业课,安排好专业基础课,适当安排为专业服务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课。同时,可重点强调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助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2.实验室配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除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与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大量的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会计的操作性最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以加大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成为会计类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计模拟实验室一般由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组成。

3.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还应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在一线工作的财务经理、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4.实训基地(校企联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基地是校内实验室的延伸,具有业务需要的真实资料,真实的职业环境,并通过教师的一线指导,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到位,提高学生思考、创新意识和实务能力;也可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有实践经验的内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