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德育活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园德育活动

第1篇

在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明确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借助于艺术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突出艺术的教育功能;一个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艺术教育,即突出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尽管二者都与艺术相联,都是通过艺术来进行教育,也都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1.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2.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并不有赖于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艺术教育是对中职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中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1.艺术活动对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艺术活动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热爱艺术,有的甚至有着良好的艺术文化底蕴。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经常弹奏贝多芬的作品。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不但会吹圆号,而且还会弹钢琴,他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1903年我国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指出:凡立学堂不设乐歌,是为有教无育,是为不淑之教……体操表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时,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还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开展有意义的艺术活动对开发智力,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美术教育亦是如此。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的时代,大多数职校生盲目地追捧所谓的“潮流”,不注意自身的形象和家庭的经济情况等,穿奇装异服,打耳钉、画浓妆等现象与其学生身份很不相符。开展有意义的艺术活动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有很大帮助。

3.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员在炮火硝烟的战争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的斗志。这里,文艺表演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鼓舞战士的革命斗志,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介绍油画艺术时,介绍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国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事实表明,艺术本身审美功能容易使人接受的特点,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4.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小品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1.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中职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中职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比如通过讲述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了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牋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组织中职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德育;隐性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重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校园文化具有无限魅力,凝聚师生力量,影响高校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保驾护航。

1德育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基本可分为思想引领类活动、志愿服务类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科技创新类活动、文明礼仪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既满足了教师及学生对课余生活的需求,也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凝聚思想,搭筑沟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的桥梁,加强交流,构建和谐校园,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从内隐学习理论角度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内隐的无意识的学习更能满足其潜意识的学习需求。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则是无意识的内隐式过程,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不断发展。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动态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思想引导等产生了隐性影响,发挥其隐性德育功能。

1.1教育内化和思想引领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教育的载体,其影响力和说服力远大于课堂教育,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内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化和需求满足功能是指根据高校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将教育内容合理融合在活动中,使学生乐于接受,真正将收获体会内化为个人自身素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机构,其中各种类型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了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后说:“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基础上,校园文化活动也就从主观上满足了其幸福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达到了预期的主观效果,即高级需要的满足。学生能从中得到锻炼,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终生教育奠定基础[1]。

1.2品德塑造和价值引导功能

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个体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培养个人的知、情、意、行逐渐形成的[2]。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和主观性。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活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促进师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榜样示范作用和思想引领类教育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引导其价值取向,对师生进行合理性教化,从而塑造思想品德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榜样示范与行为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形成很强的凝聚力,是学校发展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榜样示范和行为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活动教师与学生能够团结合作加强沟通,激发师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其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荣辱心、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产生激励力量,约束规范师生言语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大学生处于思想的形成和稳定期,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思想引领类活动以参与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实施,丰富多彩,发人深省,可以使参与者结合自身的实际体会和感悟将理论文化知识和思想哲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和个人信仰,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大学生的爱校情结,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高度的责任心激励学生为个人、学校及社会的发展努力贡献力量。另外,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时期,面对一种全新的环境和生活,经常难以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尤其是从高中繁忙的学习生活转变为大学宽松无人监管的生活环境,他们很容易由对家长和中学教师的依赖,转向对新群体中同伴的归属需求。大学生较强的从众心理就是他们归属需求的一种突出表现。大学生极易受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不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使之尽快融入群体之中。这种规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活动中树立的榜样示范要求自己,在学习及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模仿优秀榜样或大学辅导员、专业教学教师、师兄姐或同辈群体来规范约束言行,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善于逆向思考,富有创新精神[3]。

2道德审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2.1高校硬件条件相对薄弱,资金分配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高校的硬件条件仍然相当薄弱,区域分配及校际分配不均衡,加之学生基数大,尽管部分高校建起了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活动中心、礼堂音乐厅等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还是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活动的需求。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大部分的经费用于学校的大型文化活动上,一般为文体艺术类活动,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形式主义色彩浓厚,而忽视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型活动,例如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或志愿援孤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组织参与该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服务他人的需求。

2.2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活动严重脱节,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没有真正找到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点,总是把文化活动与课程教学截然分开,导致两者严重脱节,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失去了与教学活动相互补益的意义。高校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但大部分属于文体艺术类活动和志愿服务类活动,其中与专业结合紧密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活动、教学技能活动相对较少,学生覆盖率较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含量不高,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或者募捐方面;而社会实践类活动也只是一些宣讲或者体力劳动,无法真正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习到的理论脱离实际,幻化成为空壳。这不仅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内化功能的发挥,同时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3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与参与度的高低影响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文体艺术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志愿服务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居中[4]。可见,文体型、娱乐型活动较受学生欢迎,实践实用型次之,知识型、学术型和科技创新型活动受欢迎程度一般。思想引领、学术讲座等类型的活动形式较为枯燥无味,情操陶冶、科技创新类活动门槛较高,参与机会少,所以并未真正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柱,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设计单一,未和广大学生进行交流,无法切实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活动设计和策划,继承性过强,依赖原有的活动形式,缺乏特色和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导致活动参与覆盖面小,吸引力弱,丧失了活动预期的价值,不利于隐的发挥。

3德育路径: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审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我们发现,种种壁垒影响了其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活动规模具有局限性,活动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形式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应从高校管理者、组织实施者、参与者、活动媒介等各个角度,寻求正确的德育路径,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3.1加强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重视程度,保障硬件,合理分配活动物资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证物资配备,不能以缺少资金为由减少削弱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科学规划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符合美学要求,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备齐全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礼堂音乐厅、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室、体育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区等,有利于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艺术类活动,提高活动质量[5]。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动物资,根据活动的重要性和隐分配活动物资,加大对科技创新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减少对文体艺术类重形式轻内涵活动的投入比例,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的凝聚激励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侧重对具备该功能的活动的物资支持,通过对活动物资的分配达到引导和协调各类活动全面均衡发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隐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3.2寻求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6]。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例如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军队、监狱、医院、太阳村或灾区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咨询,既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时间过程,也塑造了助人为乐、传递幸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品质,规范自我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校园文化活动还可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亦然。

3.3提升活动组织实施者的综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将科研学术贯彻到文化活动中,树立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观念,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团支部、班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管理,使学生充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应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突出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减小形式性,注重活动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政事开展相关活动,使参与者及时了解和认识社会现状,保证活动质量。同时学生党员及骨干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也发挥着隐,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态。

3.4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知道参与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从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实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满足其内在需求,使参与者能够主动将所闻所见真正入耳入心,进行思考并内化成个人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认同,并在模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真正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参与者组织参与活动的层次。参与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锻炼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参与动机,还要以塑造品德和价值观、规范行为、凝聚思想等为目标参与到活动中,善于思考和总结,真正适应并融入社会,既能培养优秀人才,达成育人的显,锻炼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能强化德育隐的发挥和落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及隐性的双重需求。

3.5重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活动宣传力度

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级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的作用。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前期宣传和后期汇报总结,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师生能够了解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动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发挥活动的隐,使隐显性化,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对学校及品牌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将活动的作用辐射到社会层面;其次利用齐全的媒体设备提高活动质量和层次,将媒体设备运用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增强活动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观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隐性德育教育,使媒体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另一种载体,发挥活动的各类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加强网络管理,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高校应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适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释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网上的虚拟与客观的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传播文明的作用[7]。总之,高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林玉.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2]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继强,李华涛,贾斌,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138-139.

[5]邹志强,陈锦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浅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

第3篇

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它有着和课堂教学相同的教育目的。积极有益的活动为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精神追求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构建和谐的活动氛围,设计既有学校特色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活动,形成独特的、立体的、多元的校园活动体系,将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帮助.而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在中职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等,这一切相当于要求学生在重成绩的同时,还要重德育。而适量地开展积极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有利。

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只有体验才有理解,只有理解才有发展,才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果。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要想使校园活动对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就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活动的过程之中,应树立长期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使德育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实施更加顺利。

校园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这是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胜任的,也无法代替的。培养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实践能力,要求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当前校园活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地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地分析,对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进行改革。惟有如此,校园活动才能收到实效,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校园活动才能健康、稳定的开展下去,德育才能真正的渗透到校园活动中,渗透到学生心中。

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在德育方面接受到正确积极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德育的发展道路上有着正确积极的方向。这样便起到了双管齐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校园活动对青少年德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因此这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调理清晰方法分明地得到发展德育的成果。

第4篇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是指在较重大的节日期间,由学校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以节日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学生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校园文化理念、师生的价值观念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而且本身这种注重实践的德育模式也是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德育模式。

校园纪念日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学生能从各种校园纪念日活动中汲取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而且通过了解和熟悉各种国际性节日及我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可以使学生在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文化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认同,也为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契机。

2.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蕴涵着一定的智力价值,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阅读、欣赏、参与、表演、实践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及创新能力。

3.关注个体的多维发展

由于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主题鲜明且内容丰富,不同主题的纪念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价值理念、思想意识、心智及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亚文化,其或多或少受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促进主流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4.具有丰富的情感价值

学校纪念日文化活动由于其形式和内容都与学生较为贴近,因此可以使学生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高品位的艺术欣赏、文化感悟中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以至提升人格。

二、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

通过对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纪念日本身存在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之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挖掘和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切实将德育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中,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1.依据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含着的德育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传统节日及纪念日活动。因为这些节日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信仰和思想观念,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广大。因而,作为政治象征的节日、纪念日便成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中蕴含着民族传统的道德风尚、伦理思想以及审美情趣。在学校开展以传统方式庆祝纪念民族节日的文化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既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德育工作者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纪念日文化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3.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达到启人心智的效果

由于部分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尊重历史、追忆历史和缅怀先烈。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使青少年穿越历史时空,置身历史的长河,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这也是一种留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而且大多数的纪念日往往是为纪念那些值得人们学习的人、值得举国庆祝的事件而设立的,在追忆、缅怀这些人和事的同时可以挖掘那些启人心智的道理,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三、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道德教育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纪念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一定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始终贯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这条主线,发挥团队、班集体“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以体验教育、感受教育为基本途径,用纪念日的文化内涵激励、鼓舞、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一体化的节日文化道德教育网络

第5篇

关键词:廉政文化 校园 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07-02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强调:结合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校把“廉政文化进校园”纳入德育体系,创设有效形式,使每位教师,都能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高尚品行影响学生,使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健全廉洁教育机制,创设廉政文化氛围

廉洁,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我校在教师中间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签订廉洁承诺书;利用教师节举行全体教师职业道德宣誓活动,通过学习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青年教师立足本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展师德交流活动,以身边的感人事例教育身边教师;开展廉洁教育书法作品展示活动;集体观看廉洁教育影片;开展以“书香溢德馨,书味沁德韵”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评选师德楷模并开展宣讲活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同事中感人的美德故事,树立美好的教师形象……让廉洁的种子在教师队伍中生根发芽,“俯首甘为孺子牛”,更加明确了“以廉治教”的工作原则,让年轻教师学有榜样,在教育教学一线尽责。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从老师们心中掠过,看到一个个榜样在身边树立,留给老师们的是对学生沉甸甸的责任,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更加明确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增加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这种乐于奉献、清正廉洁的工作态度辐射了家长、影响了学生、服务了社会,摒弃一切有损于教师形象的做法,将这股清廉之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校在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中间开展了“办公室文化建设”,在每一个办公室中及每一张办公桌上都设有一个特色桌签,每人设计了一条廉洁格言和一条教学格言,摆在自己的桌面上,时刻提醒教师以职业道德要求自己,廉洁从教,警钟长鸣。

二、在活动中创新廉洁教育

我校力图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根据学校实际,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突出教育特色,确保教育成效,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下面是我校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拓宽教育途径,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尝试和收获。

(一)以少先队组织和校本课程为依托,搞活廉洁教育形式

我校通过拓宽渠道、搞活形式,通过班会、队会、中队角、黑板报、橱窗、征文演讲、文艺表演、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寓教于乐的活动载体,开展了廉洁故事比赛和制作廉洁格言警示卡、手抄报、漫画、课本剧等诸多富有特色的廉洁教育活动。依托少先队的活动阵地,将“廉洁”的理念化整为零,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融会贯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实效性。我们邀请了我校校外辅导员、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王芳做了题为《家校携手 预防犯罪 共育良才》的普法知识讲座,队员代表和家长们认真倾听,从中获益颇丰。

学校通过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中队专题板报和楼道文化营造氛围,告诉孩子们: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洁,维护人格尊严。

我校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了“勤俭节约 合理消费”为主题的中队会。本次活动中队员们经过调查、搜集、整理数据,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作出判断,通过对自我消费行为的反思,初步学会合理消费,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红领巾与零食 Say Good bye活动,从健康的角度认识零食的危害,从节俭的角度知道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从孝老爱亲的角度懂得父母辛勤工作的不易,校园内垃圾越来越少了,同学们买零食的现象大有改观。

另外,通过我校的特色活动――阅读,将廉政文化渗透在读书活动中。以丰富的阅读资源为依托,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廉洁教育主题阅读活动中收获快乐。通过阅读,同学们从《廉洁教育读本》中得到启发,利用课余时间,创编了反腐倡廉为题材的课本剧《西游后记》;为了增强廉洁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校开展了“崇廉尚洁”为主题的廉洁故事比赛,把阅读中的收获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学校自编了廉洁教育读本,要求各班语文教师利用每周五下午校本课程的时间,分年段有计划进行学习。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提高了队员们对社会上腐败现象的认识,提高了他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警惕性, (下转36页)(上接7页)帮助他们树立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达到了教育的目的。2012年,我校自编的《小学生廉洁教育读本》在呼和浩特市德育校本教材评比中获一等奖。

(二)将廉洁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

学校还特别注重加强和扩大各门学科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渗透,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贴切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廉洁教育,通过深入挖掘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等各门学科中的廉洁资源,寓廉洁教育与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营造校园“崇廉”氛围。

我校还在英语学科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通过英语社团活动和指导教师的努力,将廉洁故事、廉洁格言等标注英语注释,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渗透廉洁教育,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三)发挥廉洁教育的社会辐射功能

注重发挥廉洁教育的社会辐射功能,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调查问卷,让家长通过孩子了解廉政文化,教育家长重视言传身教和家庭健康向上对孩子的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孩子做榜样,确保廉洁教育的效果。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组织队员们给父母写如何敬廉崇洁的家信,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通过学生这个纽带把廉洁思想带进家庭,让廉洁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多年来,我校在怎样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上不断尝试,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8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纪委、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廉政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当年,我校就被评为呼和浩特市“廉政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新城区“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2009年,我校的“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新城区评比中获优秀组织奖。

未成年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未来的重任,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在头脑中根植“清正廉洁”的理念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断提高廉洁教育的普及度,增强学生对清清白白做人的理解和感悟,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呼唤。

参考文献:

第6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进一步落实 “六五”普法规划,做好“六五”普法期间师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全校师生明确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法治XX的良好校园环境。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12·4”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校委会成员及各班主任

三、活动时间:12月2日到12月6日。

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活动内容及主要形式:开展“六个一”活动

1、举行一次以普法为重点的国旗下讲话。

12月2日,以“法制在我心中”为主题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由张洁老师负责)

2、营造一种浓厚法制宣传氛围。学校张贴法制宣传标语一周。(内容如下,由杜新军老师负责)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共筑伟大中国梦

弘扬法治精神 服务科学发展

增强宪法观念 推进依法治国

弘扬法治精神 推进法治学校建设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学法律 讲权利讲责任 讲义务

弘扬法治文化 传播法治文明

3、通过广播进行一周的法制宣传教育。(由少先队、团支部的宣传部负责)

4、组织一次教师普法考试。按县司法局的要求,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六五”普法考试。(有学校党支部负责)

5、召开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各班级12月6日开展一次 “与法同行”主题班队活动,并将活动小结上交学校。(由各班主任负责,在12月9日之前上交活动小结)

第7篇

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节粮周”期间,学校政教处向全校进行集中教育,希望全体西南模师生认识到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和一种责任;西南模人要齐心协力、以实际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自觉。校大队部同时向全校师生发出“从我做起,节约一粒粮”的倡议——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做节约宣传员;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现象。

各年级各班利用班会、队会,由班主任向学生进行以“一粒米的艰辛”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教导同学们认识一粒米从选种、育苗、插秧、施肥,到除草、除虫、收割、脱粒、碾米,再到储藏、运输、烹饪和上餐桌的一系列的步序,希望学子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珍视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时明白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浪费粮食就是在践踏农人辛勤劳作的汗水。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减少浪费,节约水电纸张……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每一颗粮食,都维系着生命。一直以来,学校倡导“光盘行动”,号召全体师生在就餐时吃饱、吃好,但更要“爱惜粮食、杜绝浪费”,要尽量把饭菜吃干净,全校师生树立起了“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并切实付诸于行动!

在学校汇成校区高中部教学楼与汇成二村交接道路的围墙上,布展了《一滴水之珍贵》、《一粒米的艰辛》和《一度电尤不易》的文化宣传展板。后阶段,学校将分批组织各年级参观以上三组以节能为主题的宣传展板,教育中学生充分认识珍惜水资源的迫切性、节约粮食资源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电力资源的战略意义。学校也将在高中年级结合“学农”等实践活动,帮助高中生体验农耕之艰辛,鼓励高中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细微处做起,珍惜粮食、珍视劳动,养成节俭好习惯;同时在全校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节约社会资源,培养良好品德。

第8篇

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艺术专业特点的要求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有别于一般专业学习,如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的学习具有很强操作性。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规定,高职高专类艺术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教学课时的50%。因此,艺术类院校除在传统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外,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扩大德育教育覆盖范围,将其渗透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十分必要。

(二)传统德育教育低效性的影响

传统德育教育主要依托“两课”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单一,注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式较为固定。相对艺术类大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重专业轻文化等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传统德育教育失去兴趣。此外,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文化底子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传统德育教学认知很难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因此,转变德育教育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三)教育政策的引导

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制定的许多文件,都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出全面部署。2012年,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文中指出:要加强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意见》紧跟形势要求,提出实际举措,对高校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深刻领会文件要求,统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十分必要。

二、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功能性

艺术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如戏剧演出、舞蹈比赛、诗词朗诵、美术作品展、民间采风、校外写生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而且增加了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了解风土民情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机会。同时,艺术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有所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不断检验专业技能,悟出“学艺、做人”成长过程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实践活动是集实践和德育于一身的重要课程,是德育教育的新型载体。

(一)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专业素养形成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学生大多家境较好,个人主义比较明显。专业学习很多都是小班教学,造成他们我行我素的个性特点,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艺术实践活动大都是上百人的合作,演出实践内容也跨越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等各个专业,还包括主持、摄像、舞台策划、灯光设计等各个环节。这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协调工作,增强团队精神。另外,艺术实践活动从彩排到正式演出,耗费时间长。有时为了几分钟的演出,需要候场一天。漫长的等待,简易的候场环境,是锻炼大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必要手段。

(二)了解社会生活现实,增强学习职责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艺术实践帮助大学生摒弃不良的思想侵蚀,锻炼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校外采风、“三下乡”等活动有助于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军营、工地、福利院等场所,与各行各业劳动者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民风、探求民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各项基本国策,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参加各种节日庆典、伟人纪念晚会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缅怀革命先烈,体会革命的艰辛,继承与发扬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等,如“建党90周年合唱赛”“组歌音乐会”;参加“名人名家”音乐会,如“肖邦音乐会”,从名人身上体会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艺术追求境界,能培养学生敬畏艺术、热爱艺术的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三)树立自信心理认知,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艺术实践活动为更多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因此,那些专业并不是特别拔尖的学生、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展示自我,树立信心,激发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比赛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战胜心理恐惧、获得自信满足的过程。对一些性格内向、情绪容易紧张的学生,通过多次登台表演等社会实践锻炼,可以逐渐战胜心中的羞涩紧张,不断提升表演能力。此外,社会实践也能不断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培养豁达、开阔的处事态度。

三、加强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育人”不仅指思政教师,还包含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工作者。“全方位育人”工作不仅需要教学系统发挥作用,还需要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的协助。艺术院校的育人工作不是简单的“灌输”思想、“说教”理论,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明确的目的和意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分享等形式,用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实际、贴合学生生活,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是构建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尤其要强调的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等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引导,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与艺术实践结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做学生品德养成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健全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确保实践育人制度化,是深入推进德育工作的根本措施。目前,各艺术高校对艺术实践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目标、课时、学分制量化管理,通过一系列规定与措施确保艺术实践的专业教学效果。首先,构建管理网络。做到校级领导分块负责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艺术总辅导员具体负责。其次,将实践课程、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列入学期工作,德育教育成绩与学科成绩一起录入学生成绩系统,规范学生德育评分,增强活动德育效果。最后,明确艺术实践管理教师职责。在教学及活动实施过程中,艺术管理教师不仅应了解艺术专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协调各部门工作,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软环境。艺术院校不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但各院系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活动打造成“文化品牌”,浓郁文化氛围,增加品牌内涵,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形成特色,发挥凝聚、、整合的功能。例如,合理布置“文化墙”,突出艺术气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铭记校史校规、缅怀艺术前辈、欣赏名作佳画、展示优秀事迹等,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又如,要重视宣传的作用,无论是校园橱窗、广播、报纸,还是学报、网络,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净化灵魂、升华品格、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德育教育的软环境。

(四)加强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艺术专业实践性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与实践基地在培养目标、培养机制上达成一致,投入时间与经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协调发展。通过实践基地教育在学生实践、实习(实训)期间,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素养要求等传授给学生,把空洞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引导、示范的渗透性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勇于拼搏的精神,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特教学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1-02

三流的管理靠校长,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文化。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特教学校教育质量,我们开展了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思考。

一、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思路

1. 四个层面

(1)学生活动文化层面。

① 六大主题活动。在四年多的实践中,我校(此处指“湖南省桃源特教学校”,下文同)已初步形成六大主题活动:一是3月的“我为校园添新绿”植树活动。月初,我们进行启动仪式与栽花植草实践(包括园艺知识讲座),月中的活动是日常陪护管理和作品准备,月尾开展成果展示(花草展台、摄影、日记、作文等)与总结。二是4月的“我运动,我快乐”运动会。有团体广播操、个人趣味竞技、田径等十余个项目,每天保证一小时训练时间,月底比赛。三是5月的“我是神奇”综合特长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愿报名参加书法、美术、制作、小品、舞蹈、背诵、口算等小组,月底比赛总结。四是9月的“我是生活小能手”生活技能大赛。有穿衣脱鞋、铺床折被、家庭礼仪、形象整理等内容。五是11月的“阳光运动、快乐运动”体育节。除了个人趣味竞技、田径等赛事,还开展大课间运动、冬季长跑、羽毛球、乒乓球等小型竞赛活动。六是12月的“爱,梦想的翅膀”艺术节。除了书法、美术、制作兴趣小组的展示活动,重头戏是年度的元旦师生文艺会演。

上述活动,因为形式活泼、内容生动、参与面广,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主题活动的实施,宛然在我校开辟出了一片“动感地带”,激荡出盎然的生机,散发着无尽的活力。

② 德育活动。每个月都开展“康复明星”“文明之星”评比,邀请大中小学生来校开展“同在蓝天下”联谊活动,开展班级“感恩父母”等主题班会活动。

(2)教师活动文化层面。

① 教研活动。一是校本培训。每学期,我们开展一次专家讲座,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骨干教师在部门展示一节引路课。每个星期,部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会,每个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每年4月,我们进行全员教学比武;10月,开展“授说评”大型教研活动。二是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我们申报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获三等奖。“十二五”期间,我们申报了“特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正在扎实开展研究。同时,我们正在进行“特校活动文化建设研究”的校本课题研究。

② 工会活动。每年暑期,我们组织教师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每年“五一”国庆期间,我们组织教师熟悉故乡的风土人情;妇女节、教师节,我们有时候进KTV纵情放歌,有时候在茶楼喝茶品茗。现在,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老师们每天要锻炼半小时,阅读半小时,练书法半小时。书法室里,留下了老师们屏息挥毫的身影;办公室中,记录下了老师们午间阅读时专注的神情;草坪上,洒下了老师们运动健身时的滴滴汗水。诚然,工作是忙碌的。但作为特教人,忙碌却不能盲从,老师们能在忙碌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与祥和,让内心变得充盈,更从容地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去,实实在在地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家长活动层面。我们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通报学校、学生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组织亲子活动,密切亲子感情。

(4)社会实践活动层面。每年,我们的学生都要去几次敬老院、养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去中小学过六一儿童节。我们也常常组织学生去逛街,体验交通规则或逛超市体验购物。我们编排的节目常常参加会演,也常常无偿为社会演出。

2. 四个融入

(1)活动融入课程。一般情况下,主题活动围绕“主题教学”为中心展开,主题活动和“主题教学”不冲突,且能够丰富主题教学。每次活动,为学生语言、认知、生活、交往等领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良好的实践机会。

(2)教师融入学生。我们要求教师除了负责指导、督促,还要陪着学生一起训练。有些活动中他们互为角色,有时候他们同台竞技,体现出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和交流,达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真正融合,师生团队表现出一种纯真的善意。

(3)快乐融入体验。活动给孩子一个尽情“玩耍”、表现和受表扬的机会,把严谨的、逻辑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愉悦的、开放的体验过程,适应学生“童性”,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师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在自我展示中表现了价值,在和谐的同事关系中找准了定位,还可以从学生丰富的情感、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到职业的成功,这都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4)发展融入过程。对学生来说,一次活动就如同一个教育素材的资源包,可以挖掘认知、生活、语言、健康、艺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开发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教育素材。同时,这些活动提供了学生体验的形式与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综合、整体的康复效果。

对教师来说,每次活动都是一次思考与实践机会,使教师成为学校有机体的一部分。如“授说评”大型教研活动,它包括上课(各部门展示一节课,部门集体备课)、说课(说自己部门的课)、评课(上课者自评、评自己部门、评他部门)、总结表彰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本部门成员,各有分工,一起合作。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它规范了学校的教研生态,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3. 四个原则

全员参与原则:我们尽量设计好活动,争取人人愿意参加,人人可以参加,不让一个人掉队。

趣味性原则:我们尽量把活动设计、组织得妙趣横生,参与者“玩”得高兴,学得开心,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一个积极的心理支撑其行为。

康复原则: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求教师从不同视角(领域)审视规划,确定个体明确的康复目标,包括认知、技能与心理、生理的康复目标。

专业发展原则:学校教师在建设学校活动文化时,利用五类“文化作品”(包括活动计划、方案、过程、案例和师生成长故事)作为思考平台,分析这一领域尚存的问题,寻求突破。

二、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学习型校园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体育比赛、才艺大赛、课外活动、户外活动、教学比武、学术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创设了文化建设浓厚的氛围。通过活动,我们维护好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恬静雅致,自然优美;教室、办公室整洁舒适;宣传橱窗、黑板报、艺术廊、语录牌美观又富有教育意义。通过活动,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紧密,老师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像子女一样信任依赖老师,教风和学风优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康复。通过活动,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能够和谐发展,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活动,促使了教师和学生的真正融合,促进了管理的改革,使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开展,学校树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博爱、阳光、创新”的独特文化形象。

三、几点思考

1. 活动的组织重在落实

我们的活动一般是“三步曲”,即制定方案,督促落实,验收小结。管理的重点是过程的落实,只有师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来,才会有情境和体验,才会产生教育的机会和效益,如果各项活动只是为了最后比赛的名次,那么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2. 校园活动文化系统性建设

开始我们组织的活动比较简单,内容也不丰富,但学生非常喜欢,教育效果明显。于是我们重新审视与定位,强化管理,丰富内容,扩大范围,目前已经基本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各个领域,达成了与主题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初步具备系统性特征。如去年开始提出“课堂教学活动化”的要求,这表明我们对活动文化建设有了更深、更细的认识。

3. 注重心理、情感方面的康复

心理、情感因素的康复,能为学生认知和技能方面的康复提供基础和保障。因为情绪的稳定、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等心理素质,是他们现在获得康复、将来适应社会生活与寻求自身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倡导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在成功中获得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健康、习惯、兴趣等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训练,因为非智力因素能够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4. 把快乐还给童年

康复,应该是个具有多方面内涵的概念,包括康复过程的精神状态、情感体验、习惯等。我们的学生丢失了许多童年的色彩和快乐,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回来,还原作为个体的真实。让感性活动成为他们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让快乐伴随他们的每一天,才是尊重特殊教育规律、尊重生命规律和发展规律,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康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3):109-110.

[2] 陈易.浅谈班级文化建设[J].校长阅刊,2007(3):79-80.

[3] 杨镧.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构建和谐校园[J].甘肃高师学报,2007,(5).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学活动 校园文化 导向 传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08-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3]《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研究》来自网络

第11篇

论文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3]《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研究》来自网络

第12篇

论文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3]《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研究》来自网络

第13篇

关键词:校外德育活动;时代背景;儿童立场;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51-03

校外教育是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广阔时空”的教育。与校内教育相比,校外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途径上都有所不同:在教育主体上,校内教育以教师为主,而校外教育主要由社会各界人士承担;在教育途径上,校内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来实施,而校外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校外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更具道德教育的直接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德育活动和情境交往,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思想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一、校外德育活动的时代背景

任何德育都是时代的德育,都烙着时代的印记,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是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原则制定与贯彻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在定位校外德育活动教育时必须坚持“三面对”:

1.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德育新问题

当下,复杂多样的经济现象,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少年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一些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为了个人私利,制假售假,坑害人民,损害国家。个人私欲的膨胀会渗透到道德生活之中,如果这种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演绎成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泛滥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少年儿童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校外德育活动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对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正负面双重作用,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功效,积极引导,科学疏导,因势利导,使少年儿童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2.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德育新局面

在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道德判断更自由、多元,但由于少年儿童判断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易受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多元价值观会让学生的思想过于多样化,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遍布大街小巷的不健康广告,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机房,小摊贩出售的非法出版物等,都给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追求正面的思想教育,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根本目标,而在学生难分良莠、难辨善恶的情况下,不良社会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侵蚀着学生,使一些不明事理的学生逐渐产生对立情绪,拒斥甚至对抗学校教育。

同时,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少年儿童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公正要求日益高涨,对德育活动不但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更有自主选择的强烈愿望。针对这一现实,校外德育活动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让学生的道德热情得以释放,帮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步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增强是非判断能力。

3.面对文化发展带来的德育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外来人员的涌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使本地区的文化现象纷繁多样、复杂多变。这种文化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多向的。针对当前丰富、多元、复杂的现实文化环境,校外德育活动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创新活动的组织形态,既让学生乐于参与和接受,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怡情励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

二、校外德育活动的儿童立场

校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趣味性等,具有鲜明的个性。但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校外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的一种,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也同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所揭示的教育一般规律的制约。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这种内在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正是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而要正确把握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两者的辩证关系,使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原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充分彰显校外教育的特殊性,就必须首先对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共同的服务对象——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新特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调查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向上的两重性和品质上的多元性。

1.思想活跃,但取向多样,缺乏自控力

当代少年儿童思想解放,见多识广,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个性化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见;能不拘一格地展示自己,张扬自己。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为少年儿童打开了眼界,提供了更多的自我选择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不再一味地接受道德灌输,渴望得到尊重,进行平等交流,让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应有的重视。但在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受自己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等基础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又会放任自己,片面甚至一味地求新求异。这种自我意识的泛化往往会让他们固执己见,在行为上背离必要的规范要求,甚至失去自我控制,产生极端言行。

2.尚真厌虚,但注重个人发展,看重现实利益

少年儿童充满童真童趣,加上现代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相对宽松,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由舒展,求真求实,厌恶虚假,敢想敢说敢为,评人论事不畏惧不迷信名人权威。但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市场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各种媒体宣传的误导,加上自身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往往倾向于从个人的需要和现实的利益出发去判断是非,决定取舍,从而易入认识误区。

三、校外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鉴于以上的分析,校外德育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发展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的“四发”教育功能,正确把握尊重意愿与适度引领、个别教育与集体培养、教育多样性与教育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切实贯彻以下三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校外德育活动作为实践活动,具有两重性结构:一方面,其根本指向是人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它也使人获得改变、适应外部世界的品性、素质、技能等。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严重的外在化倾向,即主要关注人如何凭借知识、技能去认识和支配外部事物,使教育价值表现为人之外的各种物质利益和效率,并进而表现为能体现这种利益和效率的考试分数和荣誉认证。针对这一现实,校外德育活动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成长,让活动回归少年儿童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以实现校外德育活动真正意义上发展人的价值。

事实告诉我们,校外德育活动如果离开了主体性原则,那么道德就会变成只是面向客体世界的一个调节器,它外在于人,是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物,这样的德育活动不能深入少年儿童的心灵,去激起他们的道德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道德品性。我校的少年军校从一开始就把育人放在首位,坚决避开单纯军事训练的误区,强调凭借少年军校的特殊组织形式,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觉悟、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理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等,取得了明显的人性教化效果。从内化角度看,学生在做人的意识、道理、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认同上有了较大发展;从外化角度看,学生办事的能力、做事的态度、成事的效率都大有长进。

2.统筹性原则

校外德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着力做好以下统筹工作:第一,校外德育各类活动的统筹。各类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达到两个“统一”,即:各种校外德育活动基本指向要统一,校外德育要在各类培训、文化活动中统一贯穿。第二,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统筹。不但三者的校外德育活动要合理设置,而且三者要有机结合,互相匹配。第三,校外德育与校内德育的统筹。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虽各有特点,但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衔接性。随着道德教育外在化倾向的出现,道德边缘化问题也相当严重,所以必须克服德育“软化”现象,加强德育活动的设计和操作,注重德育在各学科教学的渗透,并通过校内德育延伸到校外德育活动,用校外德育活动反哺到校内德育,使两者融合生长,合力生成。我校少年军校作为一种特色德育活动,始终置于学校整体德育框架里运作,做到“特色而不特殊,花秀而不独枝”,并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与地方部队、社会各界、家长协调实施,从而确保了少年军校常办常新,持续发展。

第14篇

关键词:德育 社团 体验式 高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9-01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但道德素质不是光靠课堂就能提高的,还需要学生在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他人合作和交往中提高,体验式德育教学应是高职德育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趋势,对德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即体验式德育教学。高职德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社团实践、实习实训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三类。在这里,我想谈谈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中体验式德育教学的渗透和效果。

“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真实性和不可传授性,体验的过程是充满魅力彰显个性又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借助在团委工作的便利,我通过各系学生会干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在调查“你希望参加学校的哪些活动”问题时,学生们都选择了多个选项,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同时也有约1/3的学生愿意参加文体、社团、竞技或专业比赛等。可见,学生的兴趣是很广泛的,愿意参加各类学校活动。学生的道德发展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和生活的经历,所以高职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给学生创建一个优美、宽松、温馨、自主、向上的校园环境。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和期望

在学生中调查关于“参加社团活动”问题时,除去少部分学生不愿参加社团组织外,有超过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文娱体育类社团,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选择参加志愿服务类社团。在社团的作用上,多数学生还是认可的,他们认为社团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培养能力、增进交流及进行宣传教育。社团应该成为高职德育的重要载体,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交往能力,提高其责任感和自主意识。高职生虽然思想成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但因为多数学生在家中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依赖性强,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弥补了这一缺陷成为了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2 学生社团引导学生深挖自身的潜能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交给了学生,让青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

3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体会“竞争与合作”

社团的建立,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的来完成一项“事业”,让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4 社团是学生适应社会,促成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意识。大部分通过社团锻炼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普遍表现出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较其他为参加社团或学生会锻炼的学生更加成熟,思考问题更全面。

5 社团活动在体验式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织,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起到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社团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握有以下几点。

5.1 把握时代方向,与时俱进开展工作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社团建设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同时,着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开展一系列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创新的理念,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2 坚持本质,多元化发展

社团建设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学校育人的宗旨和本质始终不变。在建设社团方面,除了考察社团建设的专业性,兴趣性的同时,还要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鼓励社团往多元化方面发展,同时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搭桥铺路。

5.3 增强社团建团的前瞻性,深挖社团发展的潜力

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一个社团建团的宗旨,与职业教育相联系,挖掘社团发展的潜力和远景。因此在建团之初,应全面考虑建团的意义所在,是否有它的现实价值以及远期发展目标。将社团的发展前景,良好的育人环境与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市场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培养,使通过社团锻炼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从另一个方面,也为社团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10).

第15篇

关键词:家乡名人;文化资源;少先队;校本活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指出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2013年颁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少先队活动课要符合“因地制宜普遍开展”的要求。《江苏省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书》中也谈到:“各基层少先队组织要注重开发利用各类资源,体现校本特点、地方特色。”少先队活动课程校本化是以学生兴趣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和社区资源,通过师生主动、创造性的劳动,自主探索一部分富有本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课程。

D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和我军通信事业和我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王诤将军等。学校依托两位名人资源,结合少先队常规活动与学校特色,探索实施少先队校本化活动课程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依托名人资源,创设少先队环境课程

校园环境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重要资源,其分为显性文化环境和隐性文化环境。显性文化包括外显的物质环境,而隐性文化更多地在于名人的内在精神。

1.利用显性文化环境,开发接触性课程教育

显性文化环境映照着整个学校的文化积淀水平和样式,显示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其他文化样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校现建有彰显学校百年优秀文化传统的“赵翼像”“云崧廊”,体现时代风貌的“翼溪书苑”,展示王诤将军不平凡的一生及杰出贡献的“王诤陈列室”等显性物质环境。学校通过校园游览与介绍相结合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形式,让学生在环境课程中了解身边的历史名人。

2.利用隐性文化资源,引领熏陶式课程教育

“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D校的名人精神景观,除已经命名的诗联廊、刻有赵翼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励志石外,还有墙面系列字画装饰等名人精神的外化环境。学校依据名人精神进行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科技创作、作品展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领悟、传承名人精神,使精神活动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依托名人资源,建设少先队网络教育课程

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深入人们生活。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和载体研究与“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设计》中谈到少先队活动课程中要积极运用新媒体。依托名人资源,D校创建了名人专题网页,有“赵翼的故事”“赵翼的诗选”“新闻中心”“赵翼论坛”“翼溪小诗社”“翼溪书苑”等栏目。这些网络名人资源能让学生自发地、有选择性地感受名人内容所传授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学生在网络教师积极正确的评价与引导下,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观点、行为是否正确,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真实想法的掌握与引导。

三、依托名人资源,挖掘少先队校本教育课程

2006年以来,D校广泛搜集、研读地方名人赵翼、王诤的家谱及其著作等史料,开发和编写了《走近赵翼》校本教材和《王诤故事》中队材料,实施现有校本教材与中队材料,除了对材料进行教学课时保障外,还需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学校通过分层学习,让低年级学生在喜闻乐见、新鲜有趣的形式中学习课程内容。如,诵读赵翼浅显的诗歌让学生了解赵翼的童年生活,培养其关爱他人、热爱学习的品质。中高年级采用演讲、表演、辩论等形式,了解赵翼学习、为官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爱国爱民等思想。

四、依托名人资源,设立少先队系列活动课程

1.横向活动开发,建立多样化社团实践活动

学生认知与行为是在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养成的,对学生而言,单纯地让其学或懂得知识的教育,不能真正实现认知的发展与行为的养成。D校依据现有的赵翼文化资源建立翼溪小诗社活动团体,聘请学校优秀教师、楹联学会专家担任辅导员,给学生讲授古诗、楹联知识;依据王诤电子科技馆这一名人资源,组建王诤少年科技营、车模、航模等俱乐部,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等科技创新品质。

2.纵向主题设计,开设层次性校园主题活动

根据名人精神与学生认知,D校开设形式多层次的校园名人读书节活动。围绕“我做读书小明星”活动,低年级开设阅读与绘画活动,中年级开设阅读与写话活动,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加入征文活动。创作展示活动中,学校少先队创设“翼溪绘画之星”“翼溪阅读之星”“翼溪创作之星”等,使低、中、高三年段学生都能参与同一主题不同层次要求的活动,体验系列读书活动的乐趣,实现展示自我、名人精神内化的过程。

3.常规主题保障,稳固特色化阶段主题活动

要使名人文化持久内化,少先队活动主题需不断持续。为保障学生对名人学习的长效性,每一位D校学生在中午都有午读时间,学生可以到清新雅致的“翼溪书苑”,选择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名人读物进行阅读,低年级学生通过绘本阅读能了解历史名人的贡献,中年级学生通过故事阅读知晓家乡名人的奋斗历程和成长经历,高年级学生通过名人生活阅读体会名人奋斗的艰辛,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学校每年还开设常规主题活动,围绕王诤科技活动主题,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开展“科学小眼睛”“科学小问号”“科学小发现”“小小科学梦”“科学小能手”“我们爱科学”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层次同主题的活动。

4.动态活动创新,开展个性化中队主题活动

在教育与生活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班级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为此少先队活动课程设置要依据时代主题和本班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开展个性化、班级化、具有时令性的少先队主题中队活动,深化名人精神,促进少先队活动课程校本化、班级化。如,根据学生生活和学习现状,结合赵翼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品格设计相关主题队会,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赵翼品质,改正不良言行,养成良好习惯。又如,依据王诤将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毅力为主题开展班级中队活动,让学生明白坚持与毅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成功过程中需要努力与辛劳。

德育途径是实施德育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D校少先队校本活动实践课程通过外在环境熏陶使少先队活动生活化,利用网络名人资源使少先队活动更加现代化,使用校本课程使少先队活动课程特色化,采用系列主题活动使少先队活动更具层次性与个性化。这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整个少先队活动课程具有校本化的同时也更具生命力与生长性,为健全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优秀人格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人生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