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范文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水生态 监测 辽河保护

前言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1.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水生态监测是指为了解、分析、评价水生态而进行的监测工作。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监测内容包含湖泊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要素。一般的概念上,水生态监测涵盖了水质监测和生态(生物)监测[1-2]。。

1.2水生态监测的指标筛选

水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水生态监测的前提,应遵循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可比性、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1)景观指标。景观指标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包括:悬浮物、水味、水面漂浮物、水色(选测)。

(2)营养盐状况指标。水体的营养盐状况指标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叶绿素、NH3-N、总氮、总磷。

(3)理化环境状况指标。 理化指标反映生物生存的外界环境条件,是指采用各种仪器和分析化学方法,直接分析测定水体中有害物质和它们的浓度。这类指标比较快速、灵敏,不仅能确定有害物质的种类,还能准确测定它们的含量。包括:pH、悬浮物、总硬度、DO、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cr)、NH3-N、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非离子氨、挥发酚、总氰化物、总汞、铬(六价)、总镉、石油类、总氮、总磷、氯化物(以CL-计)、总铜、河流水位、水温、锌、氟化物、硒、砷、汞、铬、铅、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透明度。

(4)生物指标。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统一体。识别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模拟生态过程,进行生态恢复的评价,以及对受损生态系统提供恢复措施等奠定基础。包括: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现存量、空间结构及动态;细菌:总大肠菌群数量、粪大肠菌群(选做)、总菌数(选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种类分布、生物量、优势种类生物量变化;藻类生态测试。

1.3水生态监测的技术及方法

水生态监测技术包括水质标准、监测方案的设计、水样的采集、储运、预处理,水样物理性质、非金属无机物、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还包括生物监测、底质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等综合性监测。目前,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生态监测的各个方面,为水生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监测的宏观手段[3]。

(1)水文要素监测。水文条件是影响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首要因素。径流深度是直接反映区域产流能力大小的指标,同时受到区域的降水、蒸发能力的综合影响,体现了水热条件对水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因此对水位、土壤含水量、等要素监测采用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对流量、含沙量监测等采用巡测;对重要站点的流量也可利用自动测报系统。测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条件按驻测、巡测及自动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

(2)水环境要素监测。对重要站点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其它站点采用移动实验室开展巡测。

(3)气象因子监测。建设多参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以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进行监测。

(4) 水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群落结构、种群密度与功能,水生生物监测与调查相结合,收集必要的有代表性的水生生物信息。

(5)其它各要素数据采集次数以能反应各要素变化过程为宜,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引起水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以开展相关调查获取。

1.4水生态监测特点

(1)代表性。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更能反映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水生态过程的变化,说明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综合性。一个全面而高效的水生态监测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水生态监测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水生态监测还打破专业限制,内容不仅包含了水文水资源监测的项目,还包括河流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等要素。

(3)实用性。由于水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种群密度、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监测水生生物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

2、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2.1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现状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给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期的高强度区域开发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水生态功能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锐减。辽宁省环保厅虽然已有一些关于水质监测及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平台,但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能力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态监测平台,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水平落后,基本没有实现监测站点与数据中心的直接传输;辽河干流水文站和水质监测站(断面),长期以来分属水利和环保部门,二者数据采集缺乏统一口径,不利于数据的使用和对照,需要增设与现有水文站对应的水质监测站(断面);保护区生态监测水平十分落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利于保护区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动态观测和应急响应能力落后,缺乏生态建设保障措施与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2.2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重要性的分析

从辽河保护区乃至全流域水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管理需求看,尚不够完善,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或建立诸如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网络、水生态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水生态管理模型库、环境灾害应急响应平台等信息系统,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新体系提供技术基础,为辽河流域生态恢复提供资金、政策、体制和法律上的保障。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建设的研究对保护与恢复辽河生态系统,提高辽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体净化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证水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格局,对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3月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开始了辽河依法科学治理的新篇章,使保护区具有较为坚实的监管能力基础。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辽河保护区主行洪保障区,退耕还河,保障行洪安全与生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辽河干流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2012年辽河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在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脱颖而出,成为辽宁省建设和全国河流治理与恢复的范例。目前,辽河流域保护区已成为了以河流水体、湿地及野生动物植物为保护对象,集综合管理与生态恢复为一体的创新型河流类保护区。因此,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任务越来越重。

3、结论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6],由此,建议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建立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以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站为平台,加强研究,遏制辽河保护区水污染恶化的趋势,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愈来愈重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南浩林,景宏伟,丁宁,等.生态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35-39.

[2]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 .

[3]林联盛,夏雨,刘木生,等.鄱阳湖水生态监测现状与监测体系的思考[J],江西科学,2009,27(4):511-516

[4]肖磊,李尧. 现今水生态监测问题的初步探讨[J].城乡与环境,2011,(9):252.

第2篇

关键词: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环境保护

1草原生态现状

1.1退化及沙化

草原退化主要表现在植被的覆盖度降低、优质牧草比例下降。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草原牧草都为可食性牧草,产草量高,牧草优质。为牲畜的繁衍和栖息提供的优异的环境,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草原过度的超载放牧,致使草原发生了退化,草原产草量的大幅下降,优质牧草比例逐年降低,畜牧业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草原的退化也使狼毒、醉马草、棘豆等有毒有害的植物大量生长,有害生物虫害与鼠害泛滥成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以上情况导致了我国草原逐渐退化、沙化、盐碱化,甚至出现了沙丘以及带状沙群的情况。

1.2自然与人为影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对草原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无节制无计划的乱垦乱挖行为造成草原的面积不断缩减,现存的草原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坏。例如,阿坝州红原县月亮湾大草原慕名前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人数激增,草原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如果不加以限制和保护,长此以往,大草原就会逐渐沙化和消失,土地沙化会到过度吸收阳光造成地表温度升高,导致降雨量降低甚至是干旱的恶性循环后果,会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2现阶段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

2.1建设内容单一

现阶段,在进行保护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建设的内容安排相对单一,并且不具有系统性,导致相关部门无法从整体上进行草原建设工程的协调,不利于保护建设工作的开展。在进行草原建设的过程中,工作内容需要扩大覆盖面,其中包括对草场的大面积补播改良、封育围栏、治虫灭鼠、优质饲料基地的建设减轻草原压力、对草原进行实时的生态监测等诸多方面。

2.2草原保护和牧民收入的矛盾

一直以来,进行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牧民的经济收入,即使有着新的相关政策,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为此,需要在保护建设工作中重视牧民的收入因素,在保障牧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2.3控制牲畜数量和科学合理放牧

一些牧民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添加牲畜的养殖数量,一旦超出草原的承载力就会导致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要科学布局,划区轮牧、根据放牧时间合理计算载畜量,科学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对畜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3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策略

3.1大力宣传草原生态建设

在草原生态治理修复工作过程中,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当地政府宣传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加强对生态草原的保护与建设的相关宣传,让当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举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相关宣传讲座、发放有关草原生态建设的宣传单,并充分利用现阶段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如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手机中的公众号等宣传形式,有效提升当地广大人民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宣传部门应当及时为人民群众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视性以及约束性,针对一些恶意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人,应及时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惩处,保证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效性,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3.2构建科学合理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

从草原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现阶段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与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已经逐渐凸显出了两者相互矛盾的局面。由于畜牧业在日常发展中,一些牲畜饲养人员需要将家畜赶到草原上进食,对草原破坏力度较大,甚至草原中一些牧草在幼苗期间就被牛羊啃食掉,最终导致草原面积逐年萎缩,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因此,现阶段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是畜牧业良性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秉着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理念去发展畜牧业,并且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为其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方可有效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3.3完善草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现阶段有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已经逐渐被制定出来。但在其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法律漏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来进行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活动。如现阶段的草原法在执行过程中,对违法的人民群众的惩罚手段与力度相对较轻,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忽视,进而造成了一些法律条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流于表面的现象。因此,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针对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草原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工作。对于草原的占用、征用情况,应当进行一系列的严格审批,尽量降低草原面积被征用的频率与数量。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日常开展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治人,确保草原生态面积不被破坏。

3.4加强相关部门执法力度

草原生态面积的减少以及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人们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太低,且部分群众个体在其自身的思想中以利己主义为生活理念。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能力,加强对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查处力度。在实际执法环节中,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涉事案件的个性化差异,及时调整与完善现阶段的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一些比较典型的草原违法案例,应通过各大信息传播终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更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该种违法乱纪行为对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最后,相关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执法形象,并且要求执法人员一定要深刻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执法能力。确保执法人员能够在执法过程中坚守文明、公正的执法原则。

3.5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中,相关部门应当创建相应的生态保护补贴或奖励相关政策。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域中,如水资源保护区、草原生态重点保护区等,应当禁止开垦、放牧、滥采、滥挖等,对周边的生活人员按照相应政策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一些可辅助畜牧业发展的草原,相关人员应当根据草原生态环境现状、草原覆盖面积以及现阶段可承载的牲畜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与控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草原生态建设体系。与此同时,应积极引导当地畜牧领域中的广大人民应当在草原上进行划区轮牧,为草原区域面积的草地恢复争取时间,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草原建设机制。

3.6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

第3篇

关键词:吐曼河 生态环境保护 

  吐曼河维吾尔语意译为“雾河”。地处东经75°30′—76°15′,北纬39°25′-39°36′之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尔水系克孜河北边支流之一。发源于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条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沿河经过疏附县、喀什市,河流末端汇集在红旗水库,全长77.6km,集水面积48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稳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污染严重,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天然水化学指标本底值较高,且随着流程的延长逐渐变大,到下游红旗水库时各项水化学指标已远远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喀什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吐曼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喀什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吐曼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喀什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吐曼河属泉水河,流经喀什城区长达20公里,在喀什市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喀什市的“母亲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喀什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吐曼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下游疏附县两个乡及伽师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条件艰苦,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吐曼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态环境现状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吐曼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绿洲、新辟或扩大绿洲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四、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要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协调行动。 

第4篇

朝阳大凌河流经辽宁、河北、内蒙古。大凌河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组成(毫克/升)浮游植物总计0.57,硅藻64.9%,绿藻28.1%,蓝藻1.8%,甲藻3.5%,金藻黄藻0%, 裸藻1.7%。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最大河流。汉唐时称白狼水,辽称灵河、金改凌河。北源凌源市打鹿沟,南源建昌县黑山,到两源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附近的大城子附近会合,东北流经努鲁儿虎山和松岭间纵谷,接纳老虎山河、中河、西河等支流,到义县转向循医巫闾山西侧南流,在锦县东南注入辽东湾,河口三角洲规模大,汊流发育。大凌河全长397公里,流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年降水量450~600毫米,集中7、8月。年均径流量16.67亿立方米,流经碎屑岩、火山岩和黄土地区,含沙量达57千克/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大凌河堪称是辽宁朝阳市的母亲河,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朝阳大凌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朝阳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辽宁重要的旅游城市。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朝阳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朝阳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朝阳大凌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朝阳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朝阳大凌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朝阳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朝阳大凌河属泉水河,流经朝阳城区长达20公里,是辽宁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朝阳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朝阳大凌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朝阳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朝阳大凌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朝阳大凌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朝阳大凌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朝阳大凌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朝阳大凌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朝阳大凌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朝阳大凌河改造完成后,朝阳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朝阳大凌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朝阳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朝阳大凌河生态环境现状

朝阳大凌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朝阳大凌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绿洲、新辟或扩大绿洲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四、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

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林地、草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要追究责任。

第5篇

摘要:大渡河是甘孜州泸定唯一一条蜿蜒穿城而过的河流,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进一步做好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

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一级支流,大渡河(泸定段)干流北从冷竹关入境,南至雨洒河出境,纵贯全县烹坝、泸桥、冷碛等9个乡镇,两岸有冷竹关沟、蚂蜂沟、磨西河、雨洒河等48条支流,流水为82公里,落差332.1米。大渡河两岸谷坡陡峭,谷宽300——800米,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或冲积扇,扇面上多已开垦成为农田。大渡河均为石质床,河床平均比降3.2%—4.1%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74万千瓦,具有巨大开发价值。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

一、大渡河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大渡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大渡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渡河(泸定段)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泸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孜州乃至四川省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泸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泸定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大渡河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泸定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大渡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泸定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大渡河,在泸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泸定的“母亲河”,是甘孜州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泸定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渡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泸定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所以,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农业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大渡河工农业用水及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因此大渡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大渡河改造完成后,泸定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泸定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大渡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耕地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三、对策和措施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要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5、在大渡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6、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7、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翠玲,严以新.水利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2]陈晚清,肖荣辉.论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第6篇

吐曼河维吾尔语意译为“雾河”。地处东经75°30′—76°15′,北纬39°25′-39°36′之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尔水系克孜河北边支流之一。发源于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条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沿河经过疏附县、喀什市,河流末端汇集在红旗水库,全长77.6km,集水面积48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稳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污染严重,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天然水化学指标本底值较高,且随着流程的延长逐渐变大,到下游红旗水库时各项水化学指标已远远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喀什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吐曼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喀什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吐曼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喀什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吐曼河属泉水河,流经喀什城区长达20公里,在喀什市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喀什市的“母亲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喀什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吐曼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下游疏附县两个乡及伽师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条件艰苦,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吐曼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态环境现状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吐曼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绿洲、新辟或扩大绿洲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四、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要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协调行动。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

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林地、草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要追究责任。

第7篇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 问题 发展对策

一、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植物资源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资源因为具有生态性、多样性、遗传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野生植物在在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同时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野生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基因的特点,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和水分直接或者间接的为异能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正好可以满足自然界物质的能量循环的需要。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的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般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然而在当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都较低,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很淡薄,加上相关部门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没有普及教育,没有在各种传媒上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法律观念的缺乏,再加上大部分人都认为野生植物是没有人管理的,可以随便的采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乱采乱挖,甚至是多度采挖的现象。同时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生长地被其他用途所侵占,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大量减少,生长环境严重退化,分布地区减少,物种濒临的危险更加的严重。

一些领导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也不足,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人员严重缺乏,并且业务水平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概念认识不清,单纯的把野生植物资源认为是几种花草树木嘛,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用处,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而且在我国专门从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很少。野生植物资源的主管部门在执法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都不能适应管理保护工作的需求,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认识不清给科学保护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虽然相关部门组织过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但大部分也都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只是调查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我国繁多的濒危灭绝的野生植物资源相比实在是收效甚微。总之,我国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相关的保护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保护管理系统。

三、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从源头抓起,转变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认识的错误观念,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保护观念。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未雨绸缪,对生态和社会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严格管护,能够防止更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不但可以减少管护的难度也可以减少成本的投入,是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对策。在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不能够只重视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工作,要认识到很多物种濒临灭绝都是由于森林和草原等过度开垦和破坏造成的,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人们研究和开发可替代的能源,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众宣传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让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力军,共同承担起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责任。同时要使得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将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常识纳入到日常的课程中去,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的局面。

遵守相关的自然规律,才能让野生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适度大胆的改革,既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各级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森林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执法的监督,依法严厉地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促使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向良性和健康方向发展。

政府要从政策方面和资金的投入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并且要转变保护的对象和模式,以前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都是只注重对较大型的木本类植物的保护,经常忽略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实际情况是草本植物因为生活能力较弱,对于自然环境尤为的敏感,加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走向灭绝的边缘。所以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要注重对草本类植物的保护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畜南下、禽北上”的想法也是一种正在考虑中的新思路。

1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总面积为4亿hm2,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则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1]。

2存在的问题

2.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和休禁牧制度等,且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有一定期限和范围[2]。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2.2亟待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户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他科学技术指导,只有靠多养牲畜来提升效益。同时,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现今的高消费,这样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致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2.3监督权力亟需加强,且监理经费不足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听而任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策

3.1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总之,逐步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对牧民实施科技普及与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4]。

3.2“畜南下、禽北上”的新思路

“畜南下、禽北上”的思路也成为目前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新思想。这一思路主要针对畜禽所食植物的特点与植物所分布的特点来解决目前的草原生态退化所面临的难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牧区和农区各自的优势,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光合产物增值,土地增值,节约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态保护[5]。比如全国养鸡47亿只,平均每人年需求3.7只。但是农民滥用饲料添加剂使其速肥,将生理周期由散养的300d以上缩短到不足45d,且狭小的生存空间造成禽流感的蔓延,给食品和卫生安全造成大量隐患。而草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很好,如果将鸡等家禽转移到草原养殖,不仅生存空间够,而且草原虫害也可得到控制,还可节省1/3的粮食。

4参考文献

[1] 林立.草原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3):20-22.

[2] 盖志毅.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汉)[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3] 韩建国,孙洪仁.怎样保护和利用好草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探索;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的薄弱,工厂所获效益往往是通过牺牲环境为前提,直到近代人们才更多的注意环保问题,也提出了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它们不属于一个行列,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经济发展往往是依赖于自然所带来的资源,而且许多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大。如果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只有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让人类社会进一步前进,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安全。

一、区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生态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往往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称为“劳动对象”。人类利用的资源可分为直接资源产物和间接自然资源产物,直接资源是树木、矿产、土地、石油等;间接资源包括钢铁、棉纱等。对于人类有需求的资源,必定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无论是自然的直接资源或是间接资源在人们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人类的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自然资源。

(二)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每个地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地域的经济基础,我国就存在许多的生态条件,也导致了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分化问题,各个地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决定了当地投资的侧重点以及发展点,生态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谈。

二、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我国对区域生态的宏观调控以及各地政府生态制度。我国应该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出台更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成果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中去,社会应该不断完善、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降低对生态的危害。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符合当地需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济保护宏观上需要国家与政府相互帮助才能有效完成,而且二者要相互监督,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区域政府应该用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先进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现如今的生态问题,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各个企业,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更是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应该间接成为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由社会来背负。所以,政府应该针对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对企业成本调控,让生态成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对于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提高企业赋税,作为生态环境补偿。

(三)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要想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不仅是需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承受之内,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而且生态环境协调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微观化,提高对企业的监督力度。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区域生态问题,政府应该将区域环境保护微观化,对各个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及监控。把环境破坏列入法律的范畴之中,对于环境问题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法律政策落实到各个企业之中,让企业每个生产环节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加强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侧重点不同,使得企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当地政府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标准,对于生态资源的撷取要适度,鼓励当地人民对企业的监督,让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

(五)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区域生态的破坏不仅是企业这一部分,社会公众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却没有丝毫提高。各个区域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公众应该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在享受自然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三、结语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自然所提供的资源,人类社会发展不应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之上,要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国家及政府应该加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法律力度,利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投入到自然保护中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土地功能区;土地功能区划;分类体系;划分方法;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192-06

土地功能区是根据区域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社会特征、土地利用现状,考虑土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定的具有特定主导功能、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通过划分土地功能区,合理确定土地利用主导方向,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在目前的土地研究中,土地功能的概念还不太明确。王超[1]认为土地功能是土地在内外联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性状和能力, 起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经济利用功能, 二是进行物能交换保持内部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王万茂等[2]认为土地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梁留科[3]认为,任何一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功能是多样的。土地功能包括土地自然功能和人为功能等,土地资源功能有天然承重能力、天然生产能力、生态功能等,但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人类对土地进行了干预,如在土地上进行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村庄建设等,延伸了土地的承载功能;仿照植物生态系统所进行的农业、林业、牧业生产,使土地生产功能得到增强。在人类对土地的干预过程中,由于对土地生态规律的认识不足,使土地发生了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变化,造成土地生态问题,从而使土地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减弱。陈婧等[4]认为土地具有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土地3大功能中,生态功能是基础,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生活以生态系统的支撑为基础,但又通过人类的生产、消费等活动影响着生态系统。

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目标是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目标共同实现,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生产、生活3大功能,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情况,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本研究以南宁市区为例,将土地分为生态、生产、生活3大功能区。其中,土地生态功能主要是指生态调节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蓄水、防风固沙等;土地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功能和非生物生产功能,生物生产功能主要是指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非生物生产功能主要是指提供矿产品、水等产品;土地生活功能主要是指为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的空间,如城镇、村庄。

1 研究区域概况

南宁市地处广西南部,位于北纬22°13′-23°32′,东经107°45′-108°51′,市区范围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总面积647 600 hm2。是以邕江和左、右江下游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被低山丘陵围绕;北有高峰岭低山,西有西大明山东坡的凤凰山地,南有七坡高丘陵,东有青秀山的长形河谷盆地地貌。盆地中央为各河流集中地,右江来自西北,左江来自西南,良凤江从南部来,心圩江来自北边,组成向心水系。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终年太阳辐射较强,夏长高温多雨,冬短温暖干燥,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21.6 ℃左右。农作物可一年三熟,水稻一年两熟,甘薯可越冬,盛产热带水果和甘蔗。自然土壤为赤红壤,局部区域有紫色土、石灰土分布,还有在以上土壤和沉积、冲积物上发育的水稻土、旱地土壤。南宁市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自然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有31目90科208属294种;植物分布最广的是马尾松、杉木、桉树、竹类等材用植物。

2 土地功能区划的分类体系与研究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土地功能的分类是功能区划的基本工作,土地功能区划的结果直接表现在各种类型的功能区上。分析各种不同功能区的本质属性,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这些联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在水平方向上归纳出并列的关系,在垂直方向上归纳出从属与层次关系,组成土地功能区的分类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总体目标,土地功能区的划分采用二级分类体系,首先把土地功能区划分为土地生态功能区、土地生产功能区、土地生活功能区3个一级类。然后在各个一级类下,分出若干二级类,共12个二级类(表1)。

2.2 划分原则与方法

土地功能分区遵循以下原则:①自然属性为主、社会属性为辅的原则;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③协调原则,土地功能类型的确定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协调;④四效益统一原则,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土地功能区划的根本目标;⑤可行性原则,土地功能区划要立足于当前和未来科学技术与经济可能实现的水平上,考虑地方的开发意见,与现有的有关规划进行衔接,注意保持开发利用的连续性,使土地功能既能和当前开发相衔接,又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达到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土地功能区划主要是在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以及区域农、林、牧、渔、矿产品、工业生产基地布局分析和城镇发展布局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叠置及综合分析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进行土地功能区划分,最后对各类土地功能区提出土地利用方向。

3 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分

3.1 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

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是在区域土地生态现状分析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与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地生态功能区类型。其中,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生境敏感性评价;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土地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可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生态功能区划规程》[5]推荐的方法。

3.1.1 水源涵养功能区 在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中评价为极重要的区域划为水源涵养功能区;依据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图来绘制水源涵养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水源涵养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对南宁市区水源涵养重要性进行评价,其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峰岭、南部丘陵山地、大王滩水库、龙潭水库、凤亭河水库、良凤江周边区域等。这些地区是南宁市区的主要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

3.1.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中评价为极重要的区域或者在生境敏感性评价中评为极敏感的区域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依据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图和生境敏感性评价图来绘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对南宁市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和生境敏感性评价,其极重要的区域和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凤凰山、江南区苏圩镇西南部和良庆区南晓镇西南部岩溶山地区。

3.1.3 土壤保持功能区 在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中评价为极重要的区域或者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石漠化敏感性评价中评为极敏感的区域划为土壤保持功能区;依据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图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以及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图来绘制土壤保持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土壤保持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对南宁市区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其极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双定镇北部岩溶山地区。

3.2 土地生产功能区划分

土地生产功能区划分是在区域农、林、牧、渔、矿产品及工业生产基地布局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保障研究区域食品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地生产功能区类型。

3.2.1 农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的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农产品生产主要分布于右江下游谷地、邕江河谷区、苏圩平原、邕江以南的台地丘陵。

3.2.2 林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木材、香料(八角、玉桂等)、橡胶、造纸原料、桐油、茶油、茶、竹子等生产基地的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林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林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林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林产品生产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和南部丘陵山地。

3.2.3 畜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牧草地分布情况和牛、羊、马等养殖基地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畜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畜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畜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内没有成片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分布,因此在本次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中没有划分畜产品生产功能区。

3.2.4 渔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水产养殖基地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渔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渔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渔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内没有大片养鱼基地分布,因此在本次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中没有划分渔产品生产功能区。

3.2.5 矿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研究区域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分析已开采的矿山和规划开采的矿山的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矿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矿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矿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内没有大规模的采矿用地分布,因此在本次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中没有划分矿产品生产功能区。

3.2.6 工业生产功能区 调查研究区域已有的和规划建设的独立工业区(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工业生产功能区,编制工业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工业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工业生产功能区主要分布于明阳农场。

3.3 土地生活功能区划分

土地生活功能区划分是在区域城镇发展和村庄发展布局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城乡居民居住、生产及生活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的土地区域类型。

3.3.1 城市与小城镇生活功能区 调查研究区域城镇发展体系,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城镇生活功能区,编制城镇生活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城市、小城镇生活功能区分布情况。根据南宁市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生活功能区为市中心城区,小城镇发展主要是昆仑、五塘、三塘、双定、坛洛、金陵、长塘、伶俐、南阳、刘圩、江西、吴圩、苏圩、延安、那马、那陈、大塘、南晓、中和、新江、那楼、百济等。

3.3.2 农村生活功能区 调查研究区域村庄发展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农村生活功能区,编制农村生活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农村生活功能区分布情况。经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内村庄图斑面积小,分布零散,因此在本次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中不划分农村生活功能区。

3.4 土地功能区划方案

3.4.1 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方案综合分析 通过上述各类功能区划分,形成各类二级功能区。利用GIS技术,把各类二级功能区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当土地生态功能区和土地生产功能区或者土地生活功能区重叠时,应优先考虑划为土地生态功能区。当土地生产功能区和土地生活功能区重叠时,应由地方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讨论确定。当农产品生产功能区与城市或小城镇生活功能区重叠时,如果城市或小城镇生活功能区处在已由上级政府批准了的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和村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应划为城市或小城镇生活功能区,否则,应由地方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讨论确定。

经过上述综合叠加分析后,编制形成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图(图1)。

3.4.2 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方案确定 南宁市区划分为3个一级类功能区,8个二级类功能区。3个一级类功能区为土地生态功能区、土地生产功能区、土地生活功能区。其中土地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区等3个二级类;土地生产功能区包括农产品生产功能区、林产品生产功能区、工业生产功能区等3个二级类;土地生活功能区包括城市生活功能区和小城镇生活功能区等2个二级类(表2)。

4 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主要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向

4.1 土地生态功能区

土地生态功能区面积116 357 hm2,占土地总面积17.97%。包括水源涵养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区3类二级功能区,共10个功能区。

1)水源涵养功能区有6个,面积103 563 hm2,分布于高峰岭低山、南部丘陵、龙潭水库、良凤江、凤亭河水库和大王滩水库等周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为发展林地,经营为水源林,保护现有天然阔叶林,封山育林,努力扩大阔叶林面积,提高土地涵养水源的功能。

2)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有3个,面积6 304 hm2,分布于凤凰山、苏圩镇西南部、南晓镇西南部;土地利用方向以保护为主,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恢复天然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土壤保持功能区有1个,面积为6 490 hm2,主要分布在双定镇北部岩溶峰丛峰林地区;土地利用方向为发展林地,主要是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提高土地水土保持的能力。

4.2 土地生产功能区

土地生产功能区473 657 hm2,占土地总面积73.14%。包括农产品生产功能区、林产品生产功能区、工业生产功能区3类二级功能区,共10个功能区。

1)农产品生产功能区有5个,面积230 586 hm2,主要分布在谷地、平原、台地、低丘。这些功能区主要是粮食、甘蔗、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土地利用方向主要是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和水果产量。

2)林产品生产功能区有4个,面积241 708 hm2,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向为发展用材林、经济林。

3)工业生产功能区有1个,面积1 363 hm2,分布在明阳农场,土地利用方向为发展工业用地。

4.3 土地生活功能区

土地生活功能区57 58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9%。包括城市生活功能区和小城镇生活功能区2类二级功能区,共23个功能区。

1)城市生活功能区有1个,面积48 530 hm2;城市生活功能区为城市开发建设与工业集中布局的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以城市及工业建设为主。引导人口和产业向本区集聚,在规划范围内做好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按城市规划从严供应土地;城市用地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和措施,改善粗放低效的利用局面;城市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努力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小城镇生活功能区有22个,面积9 056 hm2;土地利用方向为小城镇建设;要完善小城镇规划,合理布局功能组团;用地要严格执行小城镇总体规划,要节约集约用地;注重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建设生态城镇。

5 结论

土地功能区划是按照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起主导或优势作用的资源进行分区,从而确定不同区域土地的最适合或最佳利用方向。土地功能区划是对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布局,也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将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分为土地生态功能区、土地生产功能区、土地生活功能区等3个一级类,8个二级类,共43个功能区;同时对每类土地功能区提出了土地利用方向,研究成果为南宁市区土地利用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 超.试论土地的结构与功能[J].中原地理研究,1984(2):12-21.

[2]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梁留科.土地生态利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11篇

生态旅游景区湿地是整个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环境基础,但是由于今年来不断的开采和污染导致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解决。保护景区湿地以及景区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整个生态平衡实现均衡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实现整个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保护好景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的开垦

目前我国湿地的面积在大量的减少,盲目和过渡的开垦是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很多湿地都被开垦作为城市建设的部分,胡乱的开垦导致很多生态系统失衡,作为生态景区的湿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时湿地的面积逐步减小,湿地的生态功能显著下降,多样性减少,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不良现象。

(二)现今,湿地污染是我国生态方面面临的最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

湿地污染现象不仅严重危害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污染水质。然而,生态景区的很多严重的污染很多来自当地的生活污水或者附近的工业污染导致的,除此之外还由于游客的不正确的行为及遗留的垃圾所导致的污染。当然很多生态景区的的资源除了污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度使用。比如很多游客都会在景区内进行大量捕抓经济鱼,鱼类资源被严重破坏,这些都影响着湿地的生态平衡,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性大幅降低。生态资源的过量使用导致资源存储量大幅降低,同时也会严重的影响整个生态景区的和谐发展,

(三)当地保护措施不够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地区都没有重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更没有重视生态旅游景区的湿地的功能和重要性。这也是当下很多湿地导致污染的重要问题,只有我们提高了重视度才能更好的保护上台系统。而同时,经费也成为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点。

(四)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牵扯面广泛,涉及的部门也很多,不同的地区部门在湿地利用和湿地开发的道路上,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最大化己方的利益,造成了非常大的矛盾。生活中常见的采油、旅游、捕~、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等,都是在湿地上进行,这都是非常大的利益。而出现问题时,造成的矛盾也就难以调和,严重影响的对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保护。

二、如何保护

(一)规范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法律对于湿地保护这一块儿正处在探索和补足期,缺少针对性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现在与湿地保护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分散在《水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一些相似的法律中,湿地的合法管理、保护利用、可持续开发、依法监督等都存在各种各样不足的地方和现象,这不仅影响到湿地保护的有效性,也使同种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缺少完善的湿地保护法情况下,湿地保护的工作很难进行,只有通过完善湿地立法工作、建立起有效且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湿地的合法保护和合理开发,才能从根本上,一步一步的解决这个问题。

湿地的保护工作,离不开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的作用,尤其是基础的,于县、乡一级建立的管理体系,更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起完善的,遍布各层的管理设施也是湿地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关于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出台、实行以后,管理设施的存在性更是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是否施行的重要保证机构。

(二)通过科技手段支撑湿地保护工作

现在的湿地保护的研究和同等的科技支持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观测、保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都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的规律发展。因此要运用到当下科技手段提升对生态系统的定期观测和动态测试体系,掌握湿地的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为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科技的支持和科学的依据。

(三)提升工作人员监管意识

现今湿地的保护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现在全社会都还缺乏湿地应该保护的重要意识,对湿地存在保护价值和重要性缺少正确的认知。需要先关部门重点加大湿地的重要性宣传和保护措施施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另外,湿地工作人员是面临整个湿地保护的直接工作人员,提升其相关意识更是重中之重,只有真正发挥工作人员的相关意识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需要加强教育的宣传,同步同等的把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作为重中之重的政策来实施。采用多层次、多方向的宣传活动,向群众和干部宣传生态湿地不可或缺的功能和效益,提高保护湿地的意识性。

第12篇

【关键词】 幼儿园;生态文明;实施;策略

在幼儿园时期培养幼儿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观念,渗透对于幼儿的生态文明教育很有必要。这是让幼儿从小就对于自然生态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具备良好的保护与爱护环境的认知基础,这也会有效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确立生态性的教育目标

首先,教师在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时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生态性的教育目标不仅有着更为显著的教学实践意义,也会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能够从小就帮助他们树立与养成正确的观念。幼儿园时期的教学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要让孩子们吸收或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形成对于世界、社会以及身边的各种人和事的正确认知,要让孩子们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这样的前提下,将生态性的教育目标融入到整体教学目标中就很有必要。生态化的教育目标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身边的存在,是构建幼儿基本的世界观的教学引导过程。教师要让生态化的教育目标更充分地得到落实,要能够给予幼儿更多有效的引导启发,这样才能够让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更大程度得到发挥。

幼儿园时期教育的目标应是围绕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来展开的教学。除了日常的各种活动课程外,幼师也应当多组织一些让幼儿认识大自然的课程教学,让他们了解到动植物生长关系,与土壤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让他们充分回归自然,让自然以无穷魅力展现出自身的神奇。幼儿园时期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并在教育中植入自身情感。教育目标以启发幼儿对科学探究和学习欲望、培养幼儿情感、发展幼儿能力、教育幼儿适应环境之道为主,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明确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其中,要体现出对于幼儿的有效引导,进而让生态文明教育在幼教时期的渗透更加深入。

二、构建生态化的教育环境

在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生态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依托,这也是教师应当积极给学生创设的外部教学环境。幼儿园可以在园内装饰,教室装点上更多融入生态文明的元素,可以在园内张贴一些保护环境的宣传画,在教室内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区域,培养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多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比如,培养幼儿一日的良好行为习惯,或者是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等。生态化的教育环境不仅仅局限于周围环境的营造,也要在各种更富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会更好地发挥对于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树立幼儿环境保护意识,不是口头的环保教育宣传,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展开。幼师要首先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幼儿,然后再来对于幼儿的日常行为提出要求,比如倡导垃圾归类,废纸不乱丢,洗手后关紧水龙头……,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对于这些好的行为养成习惯。必要的师生互动和配合以及言传身教,都能使幼儿树立环境文明建设意识。只有幼师首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够在整个幼儿园内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整体环境,而这样的环境自然会感染到孩子。此外,在环保行动宣传中应当倡导朴素、节俭,可以带领幼儿定期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户外活动,以幼儿带动社会全员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三、渗透生态化的教育理念

随着幼儿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这说明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进一步进行加强,要让幼儿的生态理念更加深入,并且将这些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可以多举办一些和生态文明相关的游戏或者活动,这既能够考察幼儿的文明习惯,也能够进一步纠正幼儿仍然存在的一些不好的行为方式。此外,那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通常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会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意识也会进一步在心里加深,这才是真正需要达到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目标。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而是在相对完备的教育环境设施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生态教育领域,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此,幼儿园可以在一些具体的课外活动中让幼儿的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加强,这种教育引导方式对于幼儿能够产生的影响会更加直接。比如,为了让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展开实际课堂教育时,可以以水流的低泣呜咽之声来表现对净水入小水道悲剧命运的夸张演示。出自于幼儿的善良天性,在面对水龙头哗哗不止时,就会去做关水龙头的动作。这种生态形象的引导方式会带给幼儿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够真正达到规范幼儿的行为,让生态文明观念在他们心里进一步加深的目标。

实践表明,幼教时期有很多可以渗透对于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的机会,幼师要善于组织与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要灵活自然地将相应的理念和思想传达给幼儿,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以及和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让生态文明的基本观念从小就能够在幼儿内心根植。

【参考文献】

[1]李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 2013(06)

[2]吕凤清.如何营造幼儿园优质生态环境[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3(02)

[3]陈水平.对幼儿园实施生态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11(10)

第13篇

摘要:介绍了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 可持续发展 重要性 存在问题 对策

内蒙古草地资源丰富,但面临着逐年退化、面积日益缩小的危机,其中主要原因有过牧 、开垦 及矿产开采。其中草原矿产开采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由于受利益驱动、牧民增收压力大、国家政策导向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草场也出现过度放牧和内蒙古部分旗县牧民将成片草场开垦种粮的现象,使得草场退化。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畜南下、禽北上”的想法也是一种正在考虑中的新思路。

一、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总面积为4亿hm2,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则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1]。

二、存在的问题

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和休禁牧制度等,且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有一定期限和范围[2]。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2.亟待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户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他科学技术指导,只有靠多养牲畜来提升效益。同时,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现今的高消费,这样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致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3.监督权力亟需加强,且监理经费不足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听而任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策

1.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总之,逐步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对牧民实施科技普及与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4]。

2.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3.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4.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5.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

6.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林立.草原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3):20-22.

第14篇

生态意识薄弱,多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问题。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埋头书本,与实际生活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态教学 教育意识 策略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传达情感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转变教师思维与文本解读法

在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意识教育,教师应该率先树立生态意识,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学习或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在自己的心中树立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教师渗透生态教育的契机,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生态环保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换一种思维,从逆向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自学生字,了解“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美丽。接着让学生寻找重点段落,《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文章的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作者旨在介绍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说明里面的植物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优越。 但是,教师利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展示了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乱砍滥伐的现象,很多生活在西双版纳森林红濒临绝种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到现如今西双版纳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原始森林被破坏的现状。在同学的心灵深处埋下保护环境的火种,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态文学的研究领域,与时俱进的对现当代的生态问题进行探究;其次,还可以在教师结束课程的时候,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问题,展现自我思考的思路;再来,教师引导学生写关于环保的作文,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环保思维方法,去探究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文本教育中感受到生态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较明显地表现大熊猫的特点呢? 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学习了课文以后,知道大熊猫除了体态可爱”这一特点外,还有数量稀少这一特点,学生能从课文第15小节的“正因为……只有1000只左右”,这句话知道大熊猫数量稀少。而且还是“活化石”。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收集关于大熊猫数量减少的原因,这就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久而久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有铺垫作用。

3.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比闭门造车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首先得让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自我反省在生活中自己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那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或者开展环境保护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的第四章节《动物世界》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保护动物,热爱地球》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动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动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讲一讲你家的小动物,或者你跟小动物之间的故事等。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4.实现生态意识从身边事做起

现如今的社会、学校中存在很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植物,滥捕滥杀等行为。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一名对环境保护有益的环保小卫士。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生态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笔者在学习完《江山多娇》这一单元的时候,采用逆向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组织了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各处进行考察,用笔去记录,写下观察到校园后的感受;用相片去记录,真实的发现对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对校园环境的破坏;让后用自己的行动去美化校园,捡起地上掉落的垃圾,扶起被踩踏后的树木花草,树立公示牌,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来爱护学校的环境。回到课堂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画一张环保宣传画。或者写一份环境保护建议书,可对个人、也可以对家庭,学校社会发出关于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建议。并且让学生谈谈:你能为环保做一件什么事?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地球。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方向,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要让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师生之间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自身成为保护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一员。

【参考文献】

【1】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第15篇

摘要:《灰色夜枭》这部电影是1999年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导演,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以加拿大的一处原始森林为背景拍摄的一部保护大自然、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电影。主人公通过的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生态危机,反映了主人公要求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 《灰色夜枭》、生态批评、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225-02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度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地球上的生物正受到生存环境的威胁。生态批评的崛起充分的证实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全人类进步的标志。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发挥了极其大的影响力并表现了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灰色夜枭》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根据原有的事件,并加以延伸,生动地演绎了主人公阿齐在原始森林过着犹如原始人的生活,以及表现他与动物伙伴间特殊的沟通方式。灰枭阿齐生于英国的黑斯廷斯,他童年郁郁寡欢,他向往印第安人的与自然融合为一,梦想当一名印第安人。1906年,在他18岁的时候,他离开英国前往加拿大的北方丛林过起了真正的印第安生活,伐木造房,打猎糊口,其他日用品靠出卖毛皮来换取。在印第安人部落中的生活,他当了一名设陷阱捕兽的猎人。本文试从生态宏观视角来剖析《灰色夜枭》中所展现生态思想、“人类中心主义”制约下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探求该电影给我们的生态启示。

一、《灰色夜枭》中展现的生态思想

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物质文明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却满足不了人类自身贪婪的欲望。无限度的利用大自然创造各种利益,不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物种的濒临灭绝、资源的过度开采、全球气候变暖、空气及水等资源的污染等。人类物质和科技的进步与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的不同步不和谐的现象已骤然出现,将给人类带来了生态灾难的威胁。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是时代的产物。生态批评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式,生态批评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文学界并广泛出现在各国。而广为接受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对它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1]生态批评是人类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种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是一种文化意识的价值体现。具有责任和意识的批评家充分地认识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从主观和宏观的角度去关注拯救地球。从思想文化的领域来看生态批评是一种艺术的文化批评具有独特的存在意义及价值,从各个社会文化因素引导人的思想、意识、用一种宏观的眼光是探索去发现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改变全世界及社会的发展机制模式,进一步深入分析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制约性,将分析的理论与实际的文学研究充分的结合,体现文化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综合化和统一化。生态文学研究者乔纳森・莱文说:“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不研究这些,我们便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2]

《灰色夜枭》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环保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尤其是影片中阿齐和女主角所提倡的对海狸的保护,因为海狸的数量因大量成年海狸被捕杀去做海狸皮帽且幼年海狸又没法独自生存而减少。虽然当阿齐的身份被公之于世后,人们对海狸保护以及其他环境保护的行动被搁置,但是最终在阿齐去世后的几年后,人们还是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阿齐虽然不是真正的印第安人,但他为了阻止那些滥杀珍贵动物的人们,为了保护原始的大自然,不惜一切地向人们宣告呼喊,“拯救自己就是拯救自然”。他身份的做假跟他为环保所做的贡献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他这样的人应该让人肃然起敬。

二、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为目标的生态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主要受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而生态环境的问题实质就是人类主宰一切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统治地位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机制制约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西方的思维模式形成决定了西方人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以一种二元对立思想来划分主体和客体即:人类与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就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并且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自以为凌驾于自然界万物之上,进而将人类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视作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控制与被控制的二元对立关系。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不仅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且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为利益不惜牺牲环境,不顾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肆意的开发、控制、占有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打破了万物的规律,物极必反,最终造成人类自身的悲剧。

生态批评家雷切尔卡森指出,“生态危机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支配了人类意识和行为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3]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恩格斯曾经说过:“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的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4]这一语道出了人们在追逐经济利益中表现出来的短视性、急功近利行为。换言之,就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或无视对自然、社会的长远影响。对自然采取只破坏不建设、只索取不补偿、只污染不治理的态度。

在《灰色夜枭》前半部分,主人公阿齐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为了自己的利益, 以捕杀森林动物来换取钱财还债。后来,由于受到妻子的影响,成为海狸的保护者,最终建立了一种与自然亲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解构了长期支配人类思维模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打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使得阿齐明确认识到作为人类的一员应当对自然承担的责任,把保护原始森林环境看作自己的责任。另外,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支配下,一些无良的毛皮猎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意破坏他所在的加拿大原始森林,以获得动物的皮毛,并将猎枪和炸药等破坏带进与世无争的森林,森林遭受了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的威胁,森林生态正在恶化。阿齐愈看清楚他们贪婪的面目,愈觉得必须阻止情况恶化。通过写书、各地演讲等号召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反人类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帮助人类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制约,重新构建全新的生态价值观,敬畏自然,尊重他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三、《灰色夜枭》的生态启示

《灰色夜枭》是一部非常好的保护环境和动物的宣传警示影片,阿齐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证明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我们生活在今天生态危机此起彼伏的当代人以生态启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永远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制约的,精神压抑恐慌是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对自然生态法则的无知,更是资本主义对利益看重超于一切。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倡导的价值观曾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科技前进的步伐。人类价值观的转变使人更加不注重生态的平衡与自然的法则,没有 以可持续的宏观视角去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当人类满足了物质需求却感到一种价值失落和精神恐慌,这种失落和恐慌让人类又开始向往和谐平衡的生存环境。梭罗认为,“人的发展绝不是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占有,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是人格的提升,是在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的同时人与人也越来越和谐”[6]。

人类中心主义自造成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危机,阿齐以印第安人的身份到各处宣讲,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努力,警示人们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批判人们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思想。虽然他的印第安人的身份受到质疑,遭到调查,但他为环境保护所作出的努力是无法抹去的。人类价值观的偏差、精神恐慌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是紧密联系相关的,这表明我们就是要从文化、价值观等一系列的社会及社会关系根源入手来根治解决当今环境问题。遵循大自然的可持续就是保护我们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就是保护我们全人类,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更应该维护保护自己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王诺. 生态批评:发展和渊源[J].文艺研究 2002,(03)

[2]、朱新福.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 2003,(1)

[3]、马凌. 征服与回归: 近代生态思想的文学渊源[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1)

[4]、岩佐茂. 环境的思想[M].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