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自学式教学 教师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

一、自学式教学概述

自学式教学是以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基础,是在创新教育中的探索。它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教材、参考资料和必要的讲解,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自学式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引导自学、研究深化、巩固提高。

1.引导自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做好读书提示。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交待学习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达到的目的,布置思考题和作业题,介绍必要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引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通过独立地阅读、思考,学习书中的知识;围绕思考题,寻求答案;提出读书中遇到的疑点和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要及时检查,给予个别指导。

2.研究深化。学生在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解疑,通过讨论或小组研究等方式,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亦可以教师布置的思考题为依据,选择重点问题和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对学生在自学、解疑中尚未弄清的问题进行释疑性讲解,或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3.巩固提高。学生通过作业、实验等方法把已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作提纲携领式或总结性讲解,使学生学得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小结是一个再概括、再综合的过程,在方法上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小结,也可由教师进行小结。

自学指导式教学强化了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主见地进行“以我为主”的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我选择,即根据培养目标并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发展方向,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它是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的;二是自我控制,即能积极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程,并适时调节,以确保培养目标的要求;三是自我培养,即确定明确的主体意识,明确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既要靠教师,更要靠自己,其核心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谓创新学习,是指把学习看成一种创造性活动,学习知识时要像前人创造知识那样去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力图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解决的办法。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或被动记忆课本,背诵定义,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使学习过程成为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知识的参与式活动。它强调的是再发现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而不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这种学习具有探究性质,需要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反复论证。自学指导式教学把自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通过自学、生疑、释疑和知识应用、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概括,再综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自学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在强化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学习进度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知识的传授等,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宏观的控制。教师的指导可分为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必要的课堂讲授是需要的,但要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

思维方法是智力活动的核心,知识转化为创造力要借助于方法,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第一,要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并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受到科学方法论的训练。比如,讲授时要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分析论证时,论点和论据要环环相扣,使讲授成为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与优化施加影响。第二,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增长创新能力。教师的示范能给学生以方法的启示,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赖于为学生创设参加活动的机会,使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比如提倡讨论研究,使教学成为教学研讨,启迪智慧的舞台。第三,讲授应留有余地,学生通过自学能学懂的内容,原则上不讲,或略讲。教师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由学生提出假设,搜集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整理,从而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指导学生自己解疑,使学习成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联想,把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放在一起比较,对同一问题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推想分析,甚至把不同学科、不同问题、不同知识放在一起联想,实行多角度的思维方法训练。

三、自学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异同

其一,教与学双方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和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信息的加工主体。教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协助者和促进者。其二,强调学生通过高级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对各种事实性的信息、概念、原理的记忆、复制和简单的应用,而是要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优化,从而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看来,自学指导式教学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与创新教育的思想相吻合。

参考文献:

[1]董会瑜等.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04.

[2]郑启明,薛天祥等.高等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2.

第2篇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语文;课件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频繁地被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多媒体的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1 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有思想上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在思想上有着很大的误区:不使用多媒体就是落后,就是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为了追求时髦,为了追赶潮流,而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到了没有多媒体不上课的地步。因为那么多教师都用了多媒体,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今教学手段的标志,如果自己不用,一来表示自己落后了,跟不上时代潮流了,二来怕被领导批评,怕评不上各种奖项。所以,这些教师被“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心理左右,就忽视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题材的课程,都要用到多媒体。只要营造出课堂热闹、学生活跃的教学氛围,并且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那么,就算是课堂教学的成功了,至于课堂实效、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反而成了不重要的问题。教师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表面热闹、虚假繁华,上课时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晕头转向,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根本不会得到提高。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感。

2 多媒体课件脱离学生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脱离学生实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套用现成的课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设计制作。“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的部分。但是一些教师有可能是因为主观上懒惰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电脑技术比较差,自己做的课件不好的原因,总之就是将别人现成的课件不加改动地拿过来,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借鉴别人的成果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如果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硬抄,则是错误的。因为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别人做好的课件是根据他当时的情况而做的,肯定不能满足你们班学生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授课流程不顺畅,学生有怨言,课堂效果不满意等状况。这样的强扭硬用课件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制作课件上了,反而忽视了研究教材和学生,从而使课件脱离了学生实际,成为没有用的“华美装饰”,反倒成了本末倒置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制作的课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再精美又有何用呢?

3 课件“统治”课堂,师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被淡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掌控课堂的必要手段。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积极参与教学,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启发,“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由于信息量大,多媒体课件“统治”了课堂,教师只是电脑操作员和讲解员,忙于操作和解释画面,省去了和学生的交流,学生成为被动接受机器满堂灌的“容器”,忙于记笔记、做练习,而失去和教师互动以及提问、思考的机会,教师和学生都沦为机器的“奴隶”。这样的做法,和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从人的灌输变为机器的灌输。少了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课堂上就少了一些“人气”,更不要谈和谐、融洽、热烈的课堂氛围了。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产生学习倦怠感,学习效率就得不到提升。

4 远离文本,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多动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读文本、记记笔记,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多媒体占据主导的课堂,学生在一节课中一直在看大屏幕,不看课本、不读文章、不记笔记,这样的远离文本、淡化教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学生思考、领悟的过程,而这种领悟需要建立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语言文学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人生观有差异,所以每一个人读相同的文本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也有不同的思维想象,由此才能提高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但是如果不让学生自己思考,就直接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影响与制约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对语言文字的审美作用、思想陶冶性、情感感化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教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面对多媒体教学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摒弃其缺点,发挥其优势,在实际教学中为自己和学生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董丽华.关于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两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7):79-80.

[2]翁建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4):77.

[3]原清华.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10(12).

[4]黄丽玲.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初探[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2).

第3篇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实训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等内容。虽然各个版本教材对于内容的设置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容并无太大变化,所以对于内容的把握关键是对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对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一个总体的准确把握和定位。

另外,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操作性也较强,所以除了理论讲授的内容和大纲要确定之外,还要相应的配备实训课,且实训课的内容与理论课要紧密结合,其目标是对于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练习和操作,加强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一)重点知识反复讲解练习

反复的练习可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对会计学原理来说,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分录的编制等内容是会计入门的最大难点之一,同时也是会计的基本技巧与基本环节,因此应该在相关章节的内容和各种练习中,不厌其烦地讲解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编制会计分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运用关联讲授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授课的一般程序,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由于整体内容关联性极强,整本教材讲完,其内容可以用一个图串联起来,每章内容、每节内容都有前因后果的紧密关系,老师在每次讲课时,把这个关系先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了解对于整体内容学过了什么,没学过什么,这节要学的是什么,在整体中起到什么作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每次课能够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加强记忆,而且能使他们时刻对整体内容很好的把握,最后能够较好地掌握综合知识。

3.课堂讨论是必不可少环节

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的入门课,其教学应该重视基本理论的阐述讲授,基本的操作程序介绍,但普通的讲解和介绍往往使忽略了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其后果是学生学完以后仍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对会计有实质的理解,从而不能真正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建立感性认识,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因此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课堂讨论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起重要作用

在会计学原理体系中,由于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较为繁琐,需要不断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接触实物进行操作的实训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强各方面学习指导

作为会计的入门课程,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最开始学起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迷茫,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学科的学习,需要对相关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包括学习态度指导和对本学科学习中较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对会计学科的认识,一方面了解会计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他们了解学习会计的前途和方向,以及对未来事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会计学科的特点,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为今后会计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实训教学的改进

作为会计基础理论配套的教学,实训教学主要目的是锻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实践的方式加以运用,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训教学主要是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来讲述、练习,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确定的内容,因此,应单独设置教学大纲,要准备一套适合难度的企业实践资料,每个学生配备基本的凭证、账簿、报表及相关会计核算和处理用到的资料和工具,课上带领学生从了解企业情况开始,到建账、认识原理凭证、编制凭证等等会计核算程序的每个环节进行练习,并随时强调练习的内容和所处的环节,与理论讲授的内容结合进行总结,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达到牢固掌握的最好效果。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面,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共同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据大部分,大约70%,其余的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情况给出成绩。有的人认为这种方式极不合理,认为由于平时没有考试压力,一部分学生不努力学习,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轻松及格,这种考试实际上是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应该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作业、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模拟实验等。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依靠平时成绩确定最终成绩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原因在于首先,平时成绩的确定存在极大的主观性,尤其如果一个老师要教很多学生的情况下,平时的考核方式要至少设置几种,那就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布置和批阅,像讨论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对于最终成绩确定,需要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表现都很熟知,才能够给出公平的成绩,生的整体成绩的影响不小,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影响学习热情;最后,利用最终考试确定成绩一直以来是各种社会和学校等各种考试的普遍方式,凡是参加考试的人员都认可,学生也自然能够接受,而且做好准备,只要运用得当,也确实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关于考核方式,运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共同组成,而且期末考试占据大部分是科学合理的。

1.提高试题难度,加强综合全面性。传统的闭卷考试之所以使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仍能顺利过关,是因为试题相对简单,考题方式单一或不科学。因此,要让学生在平时就认识到考试不是那么简单,考题题型要多样,重点要突出,涉及要广泛,要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的个人能力。

2.后续工作要得力。考试不是目的,关键是考试之后,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进行成绩和考试的科学合理的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加强,真正将考试结果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能力相结合。另外要对试卷进行分析评估,通过考试结果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客观评价考试结果和教师教学质量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考试对教与学双方面的所馈调控功能。

3.发挥补考的作用。期末考试之后,要公布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使学生对于考试中没有掌握和理解的问题有所了解。对于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要给予补考机会,补考要与正规考试相同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补考达到进一步学习的目的。

4.重视平时成绩的作用。平时成绩要由几部分组成,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笔记、模拟小测验等多种形式,关键要注意每种形式的运用。如笔记这一环节,可以由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做笔记,课后有重点地补充调整形成最后的笔记,并由老师定期检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这样每个学生的笔记都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并不是老师在黑板写什么,他们就写什么,一定程度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预习、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而不是一味地被动。作业的布置可以灵活多样,注重的不是完成,而是主观能动的思考,如针对某一问题自己去查找资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只要平时的考核方式灵活,不古板,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努力完成,就可以达到既定的目的,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勇.改革会计课程考试培养创新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06.(3).

[2]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3).

第4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设计上还是呈现形式上,都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冲击,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如何上好“课题学习”课。本文从课堂教学设计出发,全面阐述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在新课标的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设计;兴趣;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081-01

在我的中学时代,英语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尤其是在高中的时候,学习的知识逐渐地丰富,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这些体会的获得都与老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现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加体会到了英语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到深挖教学及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设计。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既是设计(instructional planning ),就要有全面具体的步骤,既要有宏观设计(course design),就是整体课程的设计,又要有微观设计(lesson planning)就是每一节课的设计。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能使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作出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科学,就是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良好的接受;艺术,就体现在如何让这些方法发挥作用,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模式下,把高中的英语教学变得愉快。

教学设计依托在教材的基础上需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首先,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的达成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还要分为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和情感目标(emotional objectives)。在组织,设计,实施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学生的反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最主要的渠道,在这个环节,教学设计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此时要关注的方面包括学生,教材,教师设计的策略和步骤以及教学用具多媒体等。最后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评价,课后任务完成的评价,以及阶段性的检测评价。这样的评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并加以丰富的教学设计和恰当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才有机会在提高教学成绩上发挥作用。

现在就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第一点,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这门语言,把自己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依照教材目标展开。第二点,趣味性和多样性。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是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这位老师把英语这门学科更快的带到学生面前。第三,教学设计要体现实用性。这就是要充分体现交际的作用。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开口说英语难,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难。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英语教师在给学生英语打基础的同时,做好准备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教给学生们。实用性这个阶段是最难实现的阶段,老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手段,教学设计都要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服务,在面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有足够的知识去解答,要通过最有效,最实际的方法让去学生明白。最后,知识面的扩展。可以推荐学生去看一些合适的外国杂志书刊或者英语学习的节目,运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让学生尽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位老师都是一样,但是如何在现下颁布的新课标中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做得更好,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高中阶段我们都知道,知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难,许多学生会感觉力不从心。这是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另外教材篇幅长,语法量加大,其他科目的课业繁重导致没有时间及时复习,这些都是高中英语教学难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触高中英语,教师的职责此时不仅仅是老师,而是一名心理医生,一名导师,一名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随时变换身份去体会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与老师一同去克服困难,征服这门学科。第二,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教学资源,同时把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教材知识进行融合,为高效率的使用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准确抓住学生的特点,精确分析学生的得失,让教师在带领学生走入教材的过程中更加迅速。学生是一张洁白的纸,是一块未经打磨的钢板,教师就是那书写的笔,是打磨的机器。只要在这样有规划有计划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学成果就能够逐渐的显现,英语课堂教学也就充分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 相平衡 精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26-02

对于二组分体系,根据相率:C=2,f=C-Φ+2,Φmin=1,fmax=3,即有三个独立可变因素,这三个变量通常是T,p和组成x。所以表示二组分体系状态的相图,需用三个坐标的立体图表示。但是由于三维立体图一方面难画,另一方面也难理解,所以对于二组分体相图,通常保持一个变量不变,而得到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即用直角坐标图表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三种情况[1-3]:

(1)保持温度不变,得 p-x 图 较常用

(2)保持压力不变,得 T-x 图 常用

(3)保持组成不变,得 T-p 图 不常用。

两个纯液体可按任意比例互溶,每个组分都服从Raoult定律,这样组成了理想的完全互溶双液系,或称为理想的液体混合物,如苯和甲苯,正己烷与正庚烷等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可形成这种双液系。

1 理想的二组分液态混合物―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图

对于图2要向学生交代清楚:①在等温条件下,p-x-y 图分为三个区域。在液相线之上,体系压力高于任一混合物的饱和蒸气压,气相无法存在,是液相区。②在气相线之下,体系压力低于任一混合物的饱和蒸气压,液相无法存在,是气相区③在液相线和气相线之间的梭形区内,是气-液两相平衡。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p-x-y 图,也有助于学生对T-x 图的理解。

1.3 T-x 图(沸点-组成图)

首先,回顾前面所学沸点的定义及沸点与饱和蒸气压的关系:

沸点:外压为大气压力,当溶液的蒸气压等于外压时,溶液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沸点。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越小,则沸点越高,反之亦然。相点:表示各相组成的点。系统点(物系点):表示系统组成的点。

这里要向学生强调:①某组成的蒸气压越高,其沸点越低,反之亦然。②在T-x 图上气相线与液相线均为曲线,且气相线在上,液相线在下。③ T-x图在讨论蒸馏时十分有用,因为蒸馏通常在等压下进行。④相点与系统点的区别:在单相区内二者重合,在两相平衡区内二者分离。⑤气相线又称为露点线,液相线又称为泡点线。

2 杠杆规则(Lever rule)

在T-x图上,由nA和nB混合成的物系的组成为xA。加热到T1温度,物系点C 落在两相区,DE线称为等温连结线,落在DE线上所有物系点的对应的液相和气相组成,都由D点和E点的组成表示。如图5所示。

3.1简单蒸馏

简单蒸馏只能把双液系中的A和B粗略分开。(如图6所示)

在A和B的T-x图上,纯A的沸点高于纯B的沸点,则蒸馏时气相中B组分的含量较高,液相中A组分的含量较高。一次简单蒸馏,馏出物中B含量会显著增加,剩余液体中A组分会增多。

3.2精馏

精馏是多次简单蒸馏的组合。(如图7所示)

假设原混合物的组成为x,系统的温度已达到T3,物系点为O点,此时气、液两相的组成分别为x3和y3。将气、液两相分开,考虑气相,把组成为y3的气相冷却到T2,此时物系点对应的液相组成为x2,气相组成为y2。将气液两相分开,使组成为y2的气相冷却到T1,此时物系点对应的液相组成为x1,气相组成为y1。以此类推,可得到y3

总之,采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将相平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相平衡基础理论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型设计; 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34-01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职中数学不同于普通高中数学,要改革必须首先改革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实践、总结,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只着眼于教学方法,而应从整体上、全方位地进行思考和改革,包括教学内容、课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本文试图对课堂教学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讨论,着眼于实际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教学过程注重教育性

数学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已是无可质疑的了。两节课也许不易看出效果,长期坚持,效果就会显著。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要进行哪些思想政治教育,怎样进行这些教育呢?

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每学期数学课,我都结合教材向学生简要介绍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通过这些数学史知识的介绍,我发现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这无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的辨证因素,运用辨证的观点研究教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会辨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如:矛盾观点正数与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运算及它的逆运算等等,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加以阐明。

发展的观点:如数的概念,角的概念,方程的概念等都是不断发展的。在讲概念分类、不同数集中的因式分解、解方程等内容时,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它们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发展变化的。

运动观点在学习轨迹、旋转体、极限、函数、含参数方程等知识时,随时可以提出运动观点,培养学生运用运动观点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思维方式。转化的观点矛盾的双方在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达到统一。如实数与虚数可统于复数,除法可同意于乘法。解方程中的消元降次,根式方程的有理化,立体几何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问题,极限由不平均转化成利用平均再取极限等,都表现出转化的观点。

美的教育教师教学不仅要语言美、板书美,还要善于挖掘和发现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公式加繁杂的图形,而是具有科学美的学科。

几何图形中的美:如黄金分割揭示了一种最优美的线段比例关系。凡某些线段的比成“黄金比”的几何图形,一般都是很美的图形。圆是平面上最美的图形,球则是立体中最美的图形。曲线是最美的线条,如圆锥曲线、螺旋线等,都给人一种美感。教师在作图时,一定要考虑较美的比例和结构,作图要准确,表现出几何图形的优雅、美观。

数与形的对称美在教学中,可利用对称式中的对称美、运算中的对称美、几何图形中的对称美,启发学生思考。还可利用奇、偶函数的对称性、代数式中字母的对称性、几何图形的对称性,简洁而美妙的解决某些司题。

二、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性

课堂教学要用启发式,早已为人们所公认。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启发式教学呢?

1. 善于设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疑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深入学习的起步。设疑应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般内容的教材,可采取变陈述为设问,一问一答,自然地处理教材内容。对于前后知识衔接较紧的教材,则应在新旧知识之间设疑,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去释疑,通过释疑去接受新知识。

2. 善于引导学生猜想。教师要首先善于猜想。如果教师缺乏通过猜想进行创造的经验,便无法去激励、引导、帮助或察觉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猜想的基本方法是归纳和类比。例如在教学二项式定理时,不要先给出结论再证明,而应先从n的特殊值开始,并将系数用组合数表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展开式中组合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要求学生由此猜想出一般情况下的展开式应为什么。这样就很自然地让学生通过猜想,自己得出结论,印象自然也就深刻。

3. 善于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灵活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及时引导学生联想。从式子的外型联想学过的公式,从题设的条件联想概念的特征,从题目的图形联想相近的例题,讲授新知识时引导学生联想相关的旧知识,培养学生自觉联想、主动联想的好习惯。

(2)适当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当学生从正面理解了某个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后,若适当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下,往往会跨进新的知识领域。对于定理,可进行逆向推理,如制作逆命题,对于公式、恒等式,可进行逆向运用,如利用面积、体积公式求距离等。

三、能力培养注重多样性

1. 揭示本质,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讲清解题思路,做到以题论理。如已知曲线求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内容,他贯穿于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可揭示此类问题的实质是确定曲线方程的未知数。当条件直接给定时,根据系数的几何意义或有关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算确定未知系数;当条件复杂或隐蔽时,则往往要通过列出有关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来求出未知系数。

2. 重视“逆转联想”训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概念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做为依据,并且要充分利用可逆性的心理活动进行联想。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进行可逆性训练。例如立体几何教学中,在学生观察一个模型并作出相应的图形后,再要求学生反过来想象已有的图形所表达的空间形式。

四、课堂练习注重有效性

1. 引入型练习。这种练习,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推出某些结果,而这些结果可用新的概念来表述,或一些练习对引入新的概念是必要的,这便是引入型练习。

2. 概念型练习。出现一个新的概念后,需要安排一组练习来加深领会概念实质的练习,这种练习需当堂及时进行。

3. 熟练型练习。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新知识解题又需要一定经验、技巧,因而要做一定数量的熟练型练习题,常在一种概念或公式的内容全部讲完之后安排。

4. 比较型练习。有些知识容易混淆,有些概念的表述形式相象而实质不同,如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排列和组合等。可编排一些有助于区分不同概念或方法的比较型练习。

5. 串联型练习。在进行单元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编排一些串联型练习题,把本章知识综合起来,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增强全面运用知识的能力。编排这类联系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是值得重视的。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二).

[2] (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高雪梅,冯大瑞.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数学学习[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 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

第7篇

一、提高认识,重视《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因此,对《品德与生活》的重视与否,课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从思想上要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让其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净化他们的心灵。

1.走进学生的世界,与他们进行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生活问题。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怎样争取实践机会。告诉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

2.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要在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该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使德育教育工作有特点

1.要结合《品德与生活》课加强爱家乡、爱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说说参与不同生活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习惯。

2.要结合《品德与生活》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正日益加大。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3.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导之以行。关心与帮助生活有困难的人是一种美德,人人有责,可设计小节目,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参与,他们将进一步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采用讨论交流,角色扮演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1.注重讨论交流。这种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辩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最受学生的欢迎。

2.角色扮演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自发围在一起继续讨论。扮演角色,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境交融,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的兴趣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缺乏一些情,缺少一些境,因此学生对其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增强《品德与生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热爱,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利用语言、表演、音影、实物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1.语言。《品德与生活》教材是以生活为基本线索,在生活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就要在掌握课标要求和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讲述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2.表演。有些课文的戏剧性是比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授课,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课文中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会使小演员和小观众都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师语言阐述没有的。

3.音影。主要是指播放录音、影片、歌曲、故事等手段,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传授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与屏幕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达到强化主体教育的目的。如用录音机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这柔美的歌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自己父母的爱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第8篇

一、 吃透教材,做好课前的有效准备

高效率的课必定是有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备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所设计的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课。

二、 促成生成,组织精彩、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课堂活力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是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讲究教学艺术,因课而异,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

(二) 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动态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例如:在进行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时,笔者开始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解形如x2=a(a≥0)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开始,然后联系数的平方根的概念,从而总结出直接开平方法的方法以及能够利用这种方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然后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到解形如(x+a)2=(x+b)2的方程。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因为通过了预习,绝大部分同学的完成状况都在教师的“预设”当中。 转贴于 在同学们汇报交流的时候,就有同学有不同的方法,有同学是这样做的,方法一:把x2=9化为x2=(±3)2=9,所以x=±3。方法二:把x2=9首先化为x2-9=0的形式,其次因式分解得(x+3)(x-3)=0,根据乘积为0必有一因数为0的特征,则该方程可以拆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x+3=0,x-3=0,所以x=±3。当这两种方法出现时,其他同学开始不耐烦了,都觉得太麻烦了。而笔者心里在窃喜,虽然这两种方法在解方程x2=9时的确麻烦了,但解决形如(x+a)2=(x+b)2的方程还是很有用的。而且方法二不就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吗。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笔者改变了最初的“预设”过程,没有进行任何的总结,而是直接递进到让学生解形如(x+a)2=(x+b)2的方程。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这组练习的完成效果非常好。然后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总结了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以及能用这两种方法求解的方程的特征及注意点。就这样一堂课的时间完成了两节新课的内容,而且学生一点都不感到内容多,难以消化。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丰富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三) 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灵动起来

教育论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即要求教师能根据每个课的内容娴熟地、灵活的运用各种教法和策略,使师生活动不断深化。

第9篇

初中语文 关注问题

面对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学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

“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

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 “你问我答”、 “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第10篇

一、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培养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能力

在少儿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明确指出: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捕鱼的方法。湖南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提出“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这里讲的“不教”就是不要过早地用技能技法规范学生,“教”就是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应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熟悉和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并学会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即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而施教。比如,我在上《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时,除了教会学生制作出课本中的范例外,还展示了很多飞机的制作步骤图,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研究折叠方法上的变化与技巧的不同,使学生学会识图,能按照步骤图折叠飞机。我认为这种基本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换句话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启迪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创作和发现探究能力

少年儿童是富有想象和勇于创造的一代,要正确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展的媒体和空间。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训》:美术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学生照着老师的画依葫芦画瓢,其中有一个学生“不守规矩”,画了一只虫子把叶子吃掉了一大半,结果遭到教师严厉的训斥。其实这个“不守规矩”的学生正是向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挑战的佼佼者。事实上,对同一个事物,学生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对圆的想象,同样都是圆,可学生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圆形物体:诸如小闹钟、球、救生艇、蛋糕、娃娃的脸、地球仪、圆形的树叶、七星瓢虫、狮子王、皮筋、盖子、灯泡等等。对艺术大师的作品,学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轻松自由而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想象能力。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著名艺术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两件套卧像》时,就听到他们说出了很多各自不同的,甚至是非常离奇的感受:有的说这件作品让我想起了太空船,在一个巨大的弧形船舱里安置着两个巨大的动力鼓风机,驾驶盘在中间,这艘船正在太空中自由地飞翔;有的说摩尔的这件作品就像一座机器人的头,有两只电子巨眼和一个嗅觉灵敏的机械鼻子,可以用来救助遇险的人;还有的说它像一栋新型的多功能飞机大楼,它有轮子可以随时与飞机连接,方便旅客上下飞机,还可以为飞机加油、导航,等等。在同学们这些放飞的想象中,处处充满了个性与幻想。作为教师应耐心且饶有兴趣地倾听学生富有想象的发言,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并允许学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给学生提供个性表现、创造、发展的广阔空间,从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的个性自由、能动地发展。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大胆创造。自由表现中,学生会认识到自己的独创性和自我价值,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奇特想象情趣和发现探究能力。

三、大力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感知审美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11篇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毫无疑义,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但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即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学生能准确、优美的运用语文知识来听、读、写,进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工具的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授课准备、实践运用、经典教材上下功夫,一切为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语言知识为根本目标。

(二)课堂教学的策略

互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策略。语文既是人文学科,也是工具学科。因此学以致用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多创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模仿、演练的机会,通过互动来提升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趣味性,避免现在中学教育中语文不受学生重视的被动局面。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重塑老师角色定位,教师要由“园丁”向“导游”转变

教师对于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授课老师的行为决策直接影响着课堂的主题方向、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老师都被尊称为“最美的园丁”。但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要由“园丁角色”向“导游角色”转变。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园丁是一种管理的角色,而导游却是一种服务引导的角色。初中是中学生培养文字功底、人文情感的关键时期,加之初中生又处于一种青春叛逆期。因此老师不能粗暴地扼杀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人文情感,而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可,并且通过精心准备的课程教学,向大家介绍知识海洋的美丽“风景”,从而在降低学生排斥语文的同时,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科要由“人文课程”向“工具学科”转变

如前所述,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与考试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即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学生能准确、优美的运用语文知识来听、读、写,进而提升学生的运用语言工具的水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经典诗词的默写背诵、基础语法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将语文的工具性展示出来,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语文知识来丰富生活的乐趣。初中语文老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语言类素材来充实课堂教育,让好奇心非常浓厚的初中生在“生活”的课堂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例如,语文教师通过模仿各地方言来讲解字词的发音、邀请学生来对阅读理解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进而理解作品的大意与关键词义以及主人公的情感路线。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计算机教学;优化课堂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是计算机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教学任务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能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优化教学就变得很有必要。

一、要精心准备课堂的教学设计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明确这一点,并以此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还要掌控课堂,这三个环节是一条永恒的原则。教师要根据课堂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备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二、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观察和研究社会生活中引出计算机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于实际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学有所用,进一步理解、掌握计算机知识。

三、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会在这方面下工夫,这方面的智能就容易提高。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懂得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愉快的环境,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来指导学习,以便“学”中取“趣”。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乐意积极开动脑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要充分发挥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或者是“我很喜欢这个老师,他讲的课太有意思了。”从学生评价中我们可以反思一个结论:学生在一堂课的收获不仅限于课堂的知识内容,还和教师在课堂上投入的情感有很大的关系。

当教师的叙述与讲解涂上了某种情感色彩时,就常常使学生记忆的印象更强烈、更鲜明,此时教师的情感就成了学生记忆教师所讲内容的强化剂,其作用大大超过空洞的说教。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以情励学显得尤为重要。

五、要注重师生双边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没有交往和互动,教育活动不可能发生。教师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地营造与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协调好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做好“教”的同时,把着重点放在学生“学”的效果上,切忌只顾自己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理解情况。

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着手:(1)教师在演示讲解时要注意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及时了解学生听讲的情况。(2)教师要在学生自己操作练习时,多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碰到个别的情况可进行个别辅导,如果是有共性的情况可采用集体分析讲解的办法。(3)多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课堂演示,既让学生锻炼了胆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技能。

六、要不断进行课堂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许多不完善或是充满意外的情况。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了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反思与总结应包括这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课堂知识,让学生学有所得。(2)总结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3)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新的知识,引发教师和学生对下一堂课的思考。(4)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激发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总结、完善,才能最终得出适用于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应用性强,是目前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计算机教师要针对中职学校的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还要善于总结与反思,才能不断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05).

第13篇

以前信息技术课就是以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为目的,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这些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虽然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操作的知识,但当你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他们就无从下手,不知道综合应用哪些软件完成作品的制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地鼓励他们,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教授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乐学、会学的前提下逐步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呢?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通过问题和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情景,为学生这个主体能够带着疑问和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使他们乐学。如在讲解第四章《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就用如下发问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前几节课我们学习过用Word处理文字信息,用Excel处理数据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计算机为什么这么听这些程序的话呢?计算机是如何执行程序的?计算机和程序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去的新课讲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其次,在课堂上还可以用学生制作完成的电脑小报,某幅与学生有关的Flas,或用PhotoShop处理的某位同学在云南的图片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作为话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采用任务来驱动,让学生主动起来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施“任务驱动”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任务”必须贴近真实生活

任务从学习和生活中来,只有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教学任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任务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把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任务以后也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如在讲解Word中的模板时,可以让学生制作日记模板、班级日志模板等。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任务”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每个单元的任务设计时一般先设置一个整体任务,然后再根据需要适当地设置分步任务,以整体任务为主线,分步任务辅助整体任务的实现。前后任务之间最好能有一定的联系,以免将本来有机联系的整体割裂成一个个不相干的任务。

另外教师在进行任务创设时,必须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太难或太易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去设计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

(三)任务具有合作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许多任务都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来完成。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也弥补了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难以应付众多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对本次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交流总结后,教师组织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而学生之间相互做出评价,提出建议,以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促进小组成员以后的探索学习活动。

三、进行学科整合,支持其他学科课程学习,重视学用结合

第14篇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教师;高效课堂

一、中职课堂教学低效现状

(1)课堂学习氛围不高。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存在着课堂学习氛围不好的情况。有一线任课老师反映,班内就没几个听课的。久而久之,本来就羸弱的中职课堂学习氛围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2)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在课堂上,即便有老师要求,多数学生也不想、不会提前预习功课。学生不做作业甚至书本都是新的。

(3)教师和学生各忙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当前存在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玩得不亦乐乎的不良现 象。在多次劝告无效之后,部分老师就默认了这种我教我的、你玩你的、互不打扰的乱象。

二、中职课堂教学低效原因

(1)生源素质低。中职生大部分是初中辍学、不够高中分数线或者在高中阶段被淘汰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等特性。

(2)教师不尽责。有的教师,其教育理念还停留在过去“填鸭式”阶段,教育模式单一;有的教师为了图省事、享清闲,发现学生有各种问题后,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写保证,向家长告状,而不去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做不到“对症下药”;更有教师受当前频发的师生冲突事件影响,丧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动力,得过且过。

(3)教学改革贯彻不到位。当前的中职课堂教学,落实教学改革还不到位,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繁杂等情况,这都不利于开展现代职业教育。

三、中职课堂教学“高效” 措施

1.从学生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工业强国阶段, 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针对当前人才需求旺盛的国情,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早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清晰规划,鼓励学生立志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师要有恒心和耐心,除了要坚决避免挖苦讽刺、威吓学生,还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善于赏识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要让学生能自己认识到: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当然,有了志向和自信,还必须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学校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严加管理,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要通过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从教师方面着手,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1)提高教师文化素质。职业院校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钻研学科知识,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形势,积极运用一体化教学、虚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课堂吸引力。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未成年学生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形成的。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说明,要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服装服饰礼仪 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 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文明国度里的素质教育一门课程其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确认。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供同学们公选的素质教育课程,必将在优化在校大学生素质养成,外在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服装服饰礼仪课程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随着内涵建设的更新,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也必须随着跟进。服装服饰礼仪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也虽要不断更新,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也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更新。

1 服装服饰礼仪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服装服饰礼仪涵盖的知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生活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服装服饰礼仪内容和形式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跟不上时展的潮流,直接影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品位和气质;支撑着任课教师有效地开展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很有必要组织服装服饰礼仪领域的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任课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注意结合现代化服装服饰礼仪元素产出质量好、科学合理与现代社会相符的服装服饰礼仪教材。任课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剖析教材,消化教材,融会贯通,时刻关注社会流行色,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时刻把握住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吸收到当今社会上关于服装服饰礼仪的新知识,新时尚。要及时根据社会上的变化拓展和优化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任课教师学识广博服装服饰礼仪学识和服装服饰礼仪课程融为一体,就能打造一门精品公共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上装和裤装的搭配展示教学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很有必要注意结合社会、生活来阐述如何科学合理着装。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社会上着装的流行潮流和着装规律展开,开阔大学生的眼界。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巧妙地通过美学观点引伸大学生们对着装的认识。通过影片介绍来拓展同学们国内外对着装的文化的差异,改良课堂教学效果。

2 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手段及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增加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内充分展示服装服饰礼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服装服饰礼仪教学由于它的普遍性,更要注意融入实践元素,关注社会上服装服饰礼仪方式及习惯。课堂教学需要优秀服装服饰礼仪教师任课,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障。教师必须亲身体会生活中点点滴滴,才能做到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灵活列举活生生的例子,促使学生对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发展逐步完善,为制作服装服饰礼仪课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可有较多的教学模式供教师选择,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堂教学课件已经成为现实。近年来,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经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产生了大量服装服饰礼仪精品课堂教学课件,为服装服饰礼仪教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创造了机会。因为,优秀的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可不受时空的影响将课程内容通过屏幕展示出来。其优点是可发充分阐述概念性的名词和展示各种风格的着装模特的风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更容易将服装服饰礼仪随着社会潮流的变化和发展及时更新。服装服饰礼仪教学课件要保持时尚的流行元素。

教师在做出选择服装服饰礼仪课件时,要注意时效性,要使用最新推出课件新品。但是,不论何种课件同样存在优缺点,需要精心对照教材的要求产出符合时展要求的课件,好课件应用得当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因为教学课件的使用可在课堂上实现时空的大转换或逆转,表现强大功能,合理使用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4 服装服饰礼仪教师形象的打造

服装服饰礼仪教师的外在形象的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必须打造好任课教师的外在形象是影响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历史的经验表明教师的水平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因为不喜欢任课教师,导致该任课教师的课不受欢迎,可见教师的外在形象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基于上述原因,任课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技能,也必须反复打磨个人的修养,只有改善任课教师的外在形象,课堂教学中才具备有效地展现自身才华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自身的魅力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为了打造任课教师的个人形象,课前教师必须打好基本功,较为完美地构思每节课教与学的动态过程。反之则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可,更难达到预想的目标。因此,必须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后台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服装服饰礼仪第一节课堂教学必须是点睛之作,深入地分析服装服饰礼仪课程特点及在学生中将产生的预期效果,分析学生选服装服饰礼仪公选课程目的和动机,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摸索和探讨,才能达到师生之间的互相交融及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虽然公选课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是一门师生之间互动相对比较强的素质教育课程,控管权掌握在教师手上,只有教师的全盘掌控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1)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必须由任课教师来掌控课堂教学,关注各种媒体所反映的着装流行趋势及热点问题,从中找到适合与学生互动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共鸣。都市流行着装形式引发全社会服装服饰礼仪走向,引领服装服饰礼仪在社会上的流行趋势。

(2)分析采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中去的作用。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技术水平进行可行性分析,发现好的多媒体课件要大力推广。课堂教学必须以所选教材为基础,其内容覆盖面宽广,中心突出,实事求是;任课教师对教材必须读懂、读通,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将繁杂、看不懂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3)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便于互相交流。任课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教学进展性情况,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上的互动、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互动和交流不能拘泥于某利形式,随着课堂教学的需要变化随机选用,也可以通过不断进行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台上做题,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同学,以此增强化教与学的凝聚力,改善并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4)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选修课程。该课程适合各种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学科。值得注意的是文理科学生对服装服饰礼仪课基本上有着共同的爱好,在教学时可以同等对待,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收集来自学生对服装服饰礼仪知识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服装服饰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是任课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通过学习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园满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收集文献、材料等信息,通过自己的分析进行消化,找出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5)公共选修课程,大多采用书写小论文模式,以适合大学生现代考试的形式。不少学生上公选课的目的是获取学分,最初的选课动机不明,对选修课的性质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学分有用,所以才选择课。为了确保教室正常的管理,必须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做好考勤工作,从制度上来确保学生的到课率,到课率高了,教师才有开展教学水平的平台,成功的课堂教学质量又能有效地稳定学生的到课率。

任课教师对待课堂教学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可尝试实施加分奖励的条款。可提前为同学布置思考性题目,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上台表演的机会,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并给予学生鼓励性,可落实到学分或考核成绩上。也为学生提供了表现、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6 结语

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和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对待。要真正上好该门课程,首先要加强学习,注意研究和发掘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的生活实际,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着装的影响,把握好重点和难点问题,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教学一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