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阶段环境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阶段环境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环境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 环境管理概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和发展的角度入手,运用相应的管理方式,管理人类生活的不妥行为,调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减少人类损害环境的活动,来维持周围环境的正常运转,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其中,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个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 环境管理的发展进程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环境管理开始逐渐形成并且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随着时间推移,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外学者现阶段对环境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越来越逐步深化。

1974年墨西哥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研讨会时,环境管理的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此次会议形成了三个共识:①应满足全人类的几本需要;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发展,但不能破坏环境的正常运转;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是环境管理。1975年在休埃尔所著得《环境管理》一书详细的阐述了环境管理,书上写道“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破坏)施加影响”。我国学者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达到既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的关注重点。如何加强环境管理的制度,已经不容忽视。

3 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现阶段我国主要实施的环境治理手段是“谁污染。谁治理”。环保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明确的独立行使的职能,在政府系列中相应地位,导致环保部门很多工都无法独立行使和完成,对于环保部门的相应工作很多都变成了“面子工程”。

(2)政府对环境管理的分工不明确;环境管理部门存在职能重叠的现象,环境管理受到区域划分和区域管理的影响,很多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改善,有些环境问题不受区域控制,例如酸雨、河流污染、大气污染等。

(3)环境管理的落后和缺乏;我国几本上形成了区域制度的管理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推进污染集中控制、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但在这些系统上都没有完全的系统化。很多都是从微观的环境问题制定的微观制度,不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能源发展战略、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中的体现出体系化的环境管理手段。

(4)环境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四个层次。法律制度上存在局限性体现在强调社会公平,无法兼顾裁决结果的经济可行性;法律手段是对已经发生的环境问题作出惩罚和赔偿,大多数情况下的环境问题是无法弥补的,它不能够很好预防环境问题,导致大多数企业只在乎实行末端治理。而且,我国的法律还不能够完善,存在很多的立法空白。

(5)环境治理成本高;环境管理成本主要包括组建机构、增加人员、购买装备、上下联络、左右协调、开展监测、法律诉讼等,这些政策的责任或多或少落在了执行环保员工上,但各个环保部分的环保经费是有限的,所以在整治很多学企业和部门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管理,环保部门不能长期下得进行管理和控制,对此,我国环境的整治会花费大料的人力物力,这与我国有限的财政支持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对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监督数量庞大的污染行为,必然不能达成环境管理的最终目的。

4 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行政管理手段;积极多得建筑环境管理机构下的管理模式,执行迅速,执行范围广,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同时,政府部门给与其相应的法律地位,保证环保部门的运行。在环境部门的职能归属上作出详尽的明细,明确各部门政府对环境管理的分配,明确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

立跨区域环境管理机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环境管理的交流和建设。

(2)创新和改革环境管理制度;根据我国现有环境的问题,以及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入发达国家治理环境方面的方法。例如建立排污权制度,排污权交易是近年来备受各国关注的一项环境经济政策,最主要体现在: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建立合法的污染排放权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这样的硬性方式来强力的控制排污对环境的污染,这种方式也大大得改善了国家环境管理的财政问题,同时克服了依靠行政手段控制环境污染的缺陷,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现状带来了有力的解决手段。

(3)完善环境管理制度;现阶段我们在环境管理和控制上是大大不足的。正对我国现阶段的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管理的法制建设刻不容缓,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环境管理的制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第2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76-02

一、现阶段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背景

从本世纪开始,环境资源的日益恶化已成为倍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缓解这种严峻的形势,人类不断努力以期寻求一种能够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量证据研究表明,环境问题不但会影响一个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同时企业的环境业绩与其财务业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正向相关的关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则更为突出。事实上,中国目前也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从事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活动对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对环境保护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传统财务会计为企业的管理系统提供了大量的重要信息,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凸现,在近二三十年里,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己经不能满足企业决策者的需要,与环境有关的经济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会计研究方面的重视,没能及时确认和计量环境资源和企业环境损失,这使传统的财务会计受到应有的挑战,从而需要改革与发展。为改善企业缺乏自我约束,不能有效控制环境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状况,环境会计以其特有的功能,在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影响企业决策者意识与行为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中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还没有与环境保护相匹配的会计核算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对完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不足

国家目前尚未制定出关于环境会计的指导性文件,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企业往往有自己的业务,信息披露是不够的,不完整的信息量,不规范,缺乏可比性,还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由于环境会计行为缺乏规范,没有环境会计核算和披露形式对象标准,导致操作不良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缺乏规范性

在环境会计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其环境会计信息可以存在于财务报告、报告附注等文件中,也可以单独报告的形式对外,并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五条针对上市公司规定了“信息披露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日常对外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包含在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为主,披露形式比较单一。而对于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则更没有明确的披露形式的规范。披露形式规范性的缺失,使得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散见于不同的信息载体上,给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获取增加了难度,从而不利于信息的传递与沟通。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中国目前有些企业仍存在着“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先污染,后治理”等非持续的行为仍大有市场,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可能就不愿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会计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微观层面,将环境会计局限于企业环境会计,而忽略了宏观层面的环境会计;或者将宏观环境会计看作是统计学家的事,对宏观环境会计研究参与不足。这种研究现状的缺陷有两个方面:首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其次,没有认识到环境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环境的有效控制需要一个宏观与微观衔接的核算体系,从而不利于在会计体系中实现宏观环境核算与微观环境核算的衔接。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虽然中国颁布了一些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过规定多较为笼统、模糊,欠缺更加细致、明确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定。例如国家规定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却没有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做出界定,这样就使很多企业钻法律空缺,逃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另外,中国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执法力度不严、处罚力度较轻。

(二)中观层面: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不足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目的就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所以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要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益相关者就是指获得公司某种形式的利益或承受公司活动―财务、或环境活动,产生风险的个人和群体。主要有企业内部的经理人员和员工、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所需的环境会计信息各有不同,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也各异,比如投资者出于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自然非常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会对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和盈利能力产生何种影响;政府因为将环境资源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交付企业使用,自然会关注企业的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环境法规的一致性。但是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最终导致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不足。

(三)微观层面:会计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环境会计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属于交叉应用型学科。随着可持续发展在公司战略中的进一步推广,环境会计制度的逐步建立,会计从业人员面对的不再只是传统的注重资产的财务会计报告,而很可能是财务、自然、社会、人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整合性报告。因此,要求从事企业会计的相关人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能力,这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走向现实的基础性保证。而在中国现阶段,企业财务人员掌握的是比较单一的会计学知识,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人员掌握的只是某一个方面。很显然,中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制约,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空泛。

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颁布环境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应积极借鉴美国、日本等环境会计领域走在前端的国家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指导中国的环境会计实践。通过成立环境会计研究团体,组织学习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准则,借鉴其适合中国国情,并有操作性的部分,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准则。同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

(二)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强化企业内部信息披露的驱动力

建立环境会计制度,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从国家到个人,保护环境的意识日益增强,但是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还没有达到期望目标,缺乏直接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环境问题,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力。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环保教育的投入,利用现代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公众对环境信息价值的关注是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社会基础。随着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社会公众可以利用这些环境信息,了解掌握企业的环境表现,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形象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决定购买倾向。

(三)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促使企业充分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

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借助法律手段,以立法的形式对企业污染物处理及排放进行强制性管制;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经济手段,用补贴、征税、收费等形式对企业污染物处理进行间接管制。社会中介机构可以通过专项环境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来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的监督,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鉴定,以保证其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通过政府和社会监督,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企业充分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

(四)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全国的大中专院校要把环保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财会专业要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课程,条件成熟的学院甚至可以开设环境会计专业,以培养环境会计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对企业现有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教育,不仅要注重环境会计方法和环境会计技术,还要加强如环境学等有关学科的教育,使其能真正胜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任桦.中国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3,(2).

[2]于敏.环境会计非货币计量方法分析――基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2).

[3]王宏鑫.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2).

[4]戴洋,孙照龙.中国环境会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8).

[5]董浩,闫婷婷.浅析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11).

[6]吴子豫,胡静波,王雪.中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2).

收稿日期:2014-03-19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环境;体系;失信处罚

一、辽阳农信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特色经验

第一,狠抓信用“后进村”转化。县委组织部联合成立“信用后进村”金融服务协调小组,信用社主任挂职“后进村”党支部副书记,把“后进村”转化及金融帮扶工作纳入对信用社业务指标进行考核。第二,首创“星级道德信贷工程”。以诚信建设为载体,通过评定“星级文明户”、“星级文明联合体”,以集约化的方式将信誉良好、从事相同生产业态的农户组织起来,给予信贷支持,有效解决农民大额贷款难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第三,推出“专业农户联保协会”。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相同、致富愿望强烈的“专业户”,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扩大贷款授信额度、延长授信周期,走出了一条以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动大额农户联保贷款发放。

二、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容乐观。一是乡镇企业信用状况依然堪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粗放管理、缺乏完善法人治理的阶段,财务报表数据失实,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贷后还款意愿差,贷款存在被客户挪用、到期拖延想办法转贷的现象,银行对此类企业的授信工作难度大,导致不良贷款有抬头趋势。二是农户联保贷款顶冒名贷款尚未根除,此类不良贷款有抬头趋势,诚信意识缺乏。三是乡镇政府提倡主导的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乡镇出具资产价格证明、协调银行贷款。(2)县域相关各方协作配合难度大。一是银行间、银政各部门间信息无法共享,银行和客户信用信息不对称。二是司法诉讼难度大,妨碍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社在诉讼中面对的被诉群体范围扩大,不利于工作开展。导致更助长了欠贷户的侥幸心理。(3)相关信用配套机制建设明显滞后。一是缺乏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农村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少,尤其是农业、林业保险的支农保障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险种和覆盖农业生产环节少。二是风险补偿机制无法落实。农业具有弱质性,涉农贷款应给与适当的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营业税收减免,而这些难以落实,涉农机构投放顾虑较多。三是农村债务人的财产构成特点不利于司法执行,其土地承包权、农机具、养殖大棚、房屋缺少配套的产权登记、等级评估、流通转让制度和市场,导致执行难。

三、政策建议

(1)统筹规划,系统构建农村信用环境体系。一是多方协作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协调人民银行、银行机构、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共同采集客户信息,丰富信用信息体系和数据库。二是进一步加大信用宣传力度,报纸电台等媒体要向全社会宣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不立”的观念。三是可以考虑学习国外经验引入家族信用记录继承制,使失信欠贷者的有所顾忌。(2)多方协作,加强失信处罚机制是关键。一是构建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处罚体系。构建培育以良好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舆论环境作为支撑点的处罚支持体系,增强金融机构研判力,形成“一行失信、处处受阻”的奖罚联动共享机制,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二是完善司法环境,加大执行力度。必须从法律层面维护金融债权,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不给恶意欠贷者以侥幸心理,强化金融业发展信心。(3)强化激励,完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业的弱质性决定贷款具有高风险性,农村贷款具有正外溢性,必要的政策贴息和风险补偿必须落实。但是这种信用风险政府全承担不合适,全由涉农银行承担更不合理,应按照市场体制的要求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缓解农业贷款机构的风险管控压力。为此,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合理的扩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应完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一是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组建贷款担保机构、担保基金。二是以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机制为杠杆,广泛撬动各类民间资本参股担保机构。三是引进大型担保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县域担保联盟,增加对农村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支持。四是创新农村贷款联保制度。结合农村贷款需求日趋多样化的现实,创新和壮大多元化的信用联合体,改进合同条款,堵塞法律漏洞,防范诉讼纠纷。

参 考 文 献

[1]王会利.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营造良好信用环境[J].西部金融.2010(11)

第4篇

邢台市的经济水平在河北省比较落后,因此,正处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冲突的时期。环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邢台市的经济活力和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在实践研究中发现,经济增长的情况和环境污染物的数量存在正比的关系。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的变化,相关的政策指导也不一定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作用。因此在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过程中,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结合行政指导转变环境被污染的现状是非常必要的。行政指导属于一种比较新的环境保护措施,发展仍旧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影响,直接限制着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结合环境问题分析,探讨行政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分析应用行政指导的可行性。下文,笔者将以邢台市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为基础,结合环境行政指导意见分析,探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采用行政指导的可行性。

邢台市环境问题及特点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现阶段,环境问题成为时代的新课题。环境的好坏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环境污染问题。为了确保行政指导的科学性。了解邢台市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的特点非常的重要。

邢台市环境问题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的南部地区,占河北省总面积的7%,辖区内既有山川又有平原。但是,在广阔的土地中,受到邢台市产业结构和人们环保观念较弱等多方面的影响,邢台市的环境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大气污染:邢台市的产业结构偏重,并且工业布局并不是很科学、合理。自邢台市出现了钢铁和纺织业之后,工业开始起步,邢台市也依靠这一原有的模式开展经济建设。纵观邢台经济建设初期,存在着许多的钢铁企业或者化工企业在没有手续也没有经过审批的情况下就直接投入生产。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忽视环境污染问题,导致邢台市现阶段污染问题非常的严重。在近些年以来,环境污染治理中,邢台市也关闭了一些重污染企业,但是历史欠债太多,短时间内难以补上。重工业的发展和污染,导致现阶段邢台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异常的严重。如果盲目关闭工厂,会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发展,造成产业出现问题,并限制着当地的发展。大气治理问题肯定不是朝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长期的连锁性的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大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邢台市人民的生活。

水污染问题:水是生命之源,如果不能够管理好邢台市的水污染问题,会直接影响着邢台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度的开发导致邢台市部分河道断流。基本功能丧失。在养殖业以及生活工业污水排放之后,邢台市的水质出现恶化的情况,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生活垃圾不当的处理以及畜牧业的发展,也对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邢台市的水质出现严重的问题。

城市绿化问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耕地面积被占据,大量的土地被开采,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邢台市的水土保持。的土地造成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虽然,在城市管理和规划的过程中,已经将城市中的大部分地区进行规划,减少杂乱无章的建筑出现,但是仍旧存在管理不当或者自然灾害导致植被破坏的情况,土壤过多,严重的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发展。

面对邢台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环境的恶化情况,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特点成为行政指导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环境问题的特点

纵观全球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环境问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具有累积性:环境问题并非朝夕就可以形成的问题。在实践中,环境问题需要长期的演变和积累,并且是不喾⒄贡浠的。从日本公害事件不难发现,环境问题是长期累计的结果。公害事件中,一个工厂将有毒有害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开始对人体并没有影响,但是当问题累积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就会带来损害。在环境治理阶段,要秉持预防的理念,从环境污染的源头治理。

易变性: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着环境问题的多变性。实践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在变化的,环境问题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转变、条件的改变、环境的变换或者出现一些外力介入的问题,都可能会影响环境问题的发展。环境问题的这一特点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不可逆转性:环境问题出现之后就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消除。在不尊重大自然的过程中,大自然会给以人们更多的惩罚。史料记载,楼兰古国的环境非常的好,但是人们不懂珍惜,滥砍滥伐致使土地出现荒漠化问题。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已经难以挽回,最终导致楼兰古国被埋没在荒漠当中。

整体性以及关联性:结合生态发展的运行规律不难发现,环境问题都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当中,不同的环境当中也存在着关联性,并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生态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影响到很多方面。因此,在邢台市环境治理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整体的视角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结合行政指导理念保护环境的可行性

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大多数活动都不能够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通过将行政指导融入到环境管理中,可以转变企业或者人们粗鲁对待环境的模式。在近几年,邢台市出台了许多的行政指导措施,调整邢台市的生态环境,调动邢台市相关单位以及人员的积极性,并为建设美丽邢台做出贡献。将行政指导融入到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是民生与法治的必然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行政指导属于具有预防功能的指导性手段,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引导被约束方的活动,完善僵化的行政管理手段存在的弊端。结合这种模式进行管理,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督促各方积极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进而推进环保方针贯彻与实施。

行政指导理念在不同法律规定中的体现

通^对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都包含环境指导理念的内容。在实践中,可以以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为依托,结合邢台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针对邢台市出现的环境问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探讨,在法律法规的支撑下,推进行政指导措施的推行。

行政指导有助于矛盾的解决。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和行政相对人之间难免会出现利益上的冲突,如果解决不好,会严重的损害人们的利益。如果结合行政命令等方式,又会使相对人丧失积极性。因此,在实践中,结合行政指导推行,使行政活动实施起来变得相对缓和一些,以建议性的规定引导,以劝告、鼓励等模式调动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从而缓解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推进邢台市环境保护的发展。

环境行政指导在邢台市发展中有补充与替代的作用。邢台市在建设发展中,环境问题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支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又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导致在出现环境问题后,可能会找不到契合的法律支撑。通过引入行政指导,就可以弥补法律的滞后性的缺陷,给法律的出台留下充分的实践。通过运用行政指导的补充作用,推进环境治理工作的高效进行。此外,环境问题一旦出现,很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发生变化。借助行政指导,可以及时处理这类的环境问题,并对邢台市的环境进行灵活式的掌控,避免出现问题之后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措施。

预防和立法实验作用。行政指导需要结合邢台市的环境问题整体进行分析,并借助不同的方式,引导行为人认识到错误,并了解可能影响环境的问题,哪些活动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活动是现阶段提倡的。因此,结合行政指导展开环境管理对行政相对人而言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地质;相关问题

1前言

受到粗放建设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的城市化建设不可避免遇到各项环境问题,在这其中包含了环境工程地质的严重问题。建设环境工程的基本宗旨在于净化整体的城市环境,与此同时也致力于改善城区环境。然而不应当忽视,城市建设伴随的环境问题与地质问题都变得逐渐明显,对此有必要综合运用多样的措施和手段加以改进。例如水体环境遭受污染、地质失衡与地面沦陷等都构成了现阶段的环境地质隐患[1]。如果没有运用相关措施加以整改,那么长期以来将会威胁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生存,进而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可以得知,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应当落实于环境工程中的地质问题,依照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来美化城市环境,确保消除环境地质存在的隐患。

2环境工程地质的相关问题

首先是城市中的水环境。城市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城市中的人口总数也在持续增多。面对这种现状,很多城市都表现为供水短缺的不良状态,因此亟待强化最根本的水环境保护。在城市化的全过程中,很多企业对于城市埋藏的地下水进行了超量开采,以至于导致较严重的岩溶塌陷、水体资源枯竭或地面沉陷现象。情况严重时,过度开发地下水的行为还可能引发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威胁居民安全与生命。由此可见,对于城市蕴藏的地下水有必要进行保护,在适度开发的前提下健全水体环境的管理[2]。其次是地壳稳定性。城市中的地壳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岩浆运动、地震运动及其他相关运动,对此有必要给予综合评价。评价地壳稳定性的宗旨在于防控地震损害,在此基础上防控地层断裂、火山爆发、地震或者地裂导致的安全与生命威胁。此外,受到新构造的影响,某些城市所处的地壳还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或者地陷等不良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长期处于异常环境下,这种现状也来源于地壳缺乏稳定性。第三类是固态废物造成的污染。城市人口总数正在急剧增长,城市中堆积的垃圾也快速增多。在现存的城市垃圾中,部分垃圾应当属于工业排放的废渣与废水,另一部分则构成了生活垃圾[3]。从目前来看,城市化进程涉及到的固态废物排放已经构成了严峻问题,垃圾废物渗入城市土地以至于造成泥石流或者空气污染,因此也伤害了动植物与人类健康。

3探求改进措施

城市化建设在客观上需要保护环境,这是由于,地质环境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城市建设应当依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针对地质环境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只有从全面的角度入手,才能致力于消除潜在的环境问题与地质隐患,进而为城市中的居民创造优良的生活氛围。从现阶段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步融入了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这种状况有利于促进和谐。对于地质环境有必要增强保护,切实杜绝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具体来讲,与环境工程地质有关的改进措施应当包含如下:地质环境可承载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对此应当逐步加以改进。从地质环境角度来讲,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将会涉及到地质环境与地质容量等问题。然而,如果相关人员忽视了最基本的环境容量,那么很可能就会超出最大限度的环境承载力,以至于酿成地质环境隐患[4]。由此可见,具体在推行城市化建设时有必要密切结合环境容量,确保不会超出最大的环境负荷。作为建设单位,在追逐自身最大化利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确保在根源上寻求二者的平衡点。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都很难杜绝地质影响,这些影响根源于人类行为。例如:某些企业超量开采地下水,或者排放过量的固态废物等。如果不加禁止,那么持续性的地质破坏行为就可能阻碍现阶段的城市建设进程。对于此,具体措施应当包括限制排放量、增强整治固态垃圾的力度等。例如:建筑企业有必要严格遵照现行的指标来排放建筑垃圾,而不能超越最大的排放限度。各个行业与企业只有全面加以完善,才能符合城市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环境保护目标。

4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质问题与环境问题具有内在联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在推进城市化的全过程中,针对环境工程有必要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入手进行综合考虑。具体的措施为:对于城市建设的整体规模与发展速度都要进行限制,在此前提下确保地质环境与城市建设二者的协调性。截至目前,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地质问题并没有彻底实现解决,因此仍有待加以完善。未来在实践中,相关人员还需要归纳经验,对于潜在的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防控,确保有序实现城市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员建峰,洪波,李宝辉.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1):122~123+175.

[2]邢璐苹.浅谈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河南科技,2014(14):174.

[3]王亚玲.浅析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四川水泥,2014(7):187.

第6篇

关键词:环境财政支出;规模;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情况下,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与此同时,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公民也逐渐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方面投资也越来越大。

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在财政上投入的资金,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原理以及环境事业的公共性,政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参与者,同时财政资金应当在全部的环保投入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环境保护具有外部性。外部性理论首次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随后由庇古加以充实和延续。而所谓的外部性指的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个人或者厂商的活动对其他个人或者厂商的带来非市场性影响的同时,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或者付出应有的成本。庇古将私人边际成本(MPC)和社会边际成本(MSC)、私人边际收益(MPR)和社会边际收益(MSR)作为分析工具,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来说明外部性。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个人或者厂商在进行生产时MPC不能与MSC相匹配,同样的MPR与MSR也无法匹配。外部边际成本以及外部边际收益总是存在的,当私人经济活动达到最优配置时,社会没有达到最优。这种外部性影响的消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政府需要介入进行干预。环境保护具有正的外部性,政府的财政投入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当中应当占有重要的比例。

二、环境财政支出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收支分类中并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政府环保投入仅仅以专项资金的形式进行统计,环境财政支出的确切数据缺乏可靠的计量。2007年,我国正式颁布《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从而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环境保护投资有了独立的支出科目体系。在2010年又颁布了《201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我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有进行了分类,使分类科目更趋合理化。从绝对规模上来看,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的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环境财政投入只有995.82亿元,以后每年均有大比例的提高,到2012年达到2963.46亿元,年均增长25%,总投入规模短短5年投入比例将近3倍。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环境财政支出规模的大规模增长有效的保证了环境治理机构的有效运转,体现了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通过将环境财政支出与同时期的国家财政总投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变化情况。2007年,我国财政总支出为49781.35亿元,其中用于环境保护的为2%,到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36%。有力的说明了国家财政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保障。根据世界银行关于一国环境保护投入与同时期GDP的比值进行环境保护阶段判断的国际惯例,当这一比值处于1%-1.5%时,环境污染恶化属于可控状态,当比值超过2%时,代表环境水平处于改善的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但是与现阶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所需要的最适规模比较,我国的污染治理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改善环境水平的阶段,我国环保的投入还需要继续加大。支出结构上来看,以2012年为例,根据《中国财政年鉴》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2012年,政府对环保的总投入为2963.46亿元,其中中央本级环保支出为63.65亿元,地方政府合计支出为2899.81。可以看出,中央本级支出的比例较小,中央政府对环境的财政投入主要是通过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进行的。从政府对环境的投入结构上看,对污染防治的投入最大,占比达到27.69%。其次是能源节约利用以及污染减排的投入,占比分别为18.18%和12.03%,对其他方面的支出比例很小。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是污染防治,而对环境具有持续性影响的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小,现阶段环境治理总体上呈现"重治理、轻预防"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环境财政支出的投入效果。

三、提高环境财政支出效果的政策建议

1.促进支出规模有效增长。根据前文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面对目前环保投入资金的不足,我国应当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各职能部分对环境保护支出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环境保护资金可靠的来源。从中央层面来看,一方面加快建立环保资金预算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另一方面,将环保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财政收入建立有效的联系,随着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财政收入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方面,建立环保激励机制,将环保的政绩与官员的升迁挂钩,激励环保指标的切实履行。

2.优化环境保护支出结构。从现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环保资金投向可以看出投入结构上需要优化。而结构的优化是在投入规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资金的投向上应当集中力量重点对环境保护持续有效的基础环保设施和生态进行投资,从整体上提高环境保护效果,而不是集中于短期有效的污染防治上。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重治理、轻预防"向治理与预防同步执行转移。另外还应该提高个人和企业的污染防治意识,只有全社会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事业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庇古.《福利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石丁,谢娟. 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1:120+95.

第7篇

【关键词】发电厂 烟气脱硫技术 环境保护 措施

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都造成了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工作更加需要进一步加强。发电厂的脱硫工艺技术与环境保护等问题密切相关,要维护好人类环境,

1 发电厂烟气脱硫现状

发电厂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烟气进入大气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仅危害自然环境,更会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随着能源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越来越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发电厂湿法脱硫的工艺流程吸收塔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的核心部分,当前我国的火电以每年35%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在发电能源中煤炭是主要能源。SO2是火力发电厂的主要排放废料,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电厂烟气脱硫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在发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电厂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减少排污量,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积极寻找节能、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代替煤炭资源的燃烧。同时努力改进脱硫脱硝技术,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氧有害物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处的局面。?

2 发电厂的脱硫技术

(1)现阶段我国的脱硫技术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应运而生,脱硫设备的配置也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更使得脱硫的效果取得了让人欣慰的结果。发电厂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措施主要有关停污染严重的发电厂、合理布局发电厂并改善能源结构,实施脱硫技术等。一般来说,发电厂的脱硫工艺技术应当遵循安全可靠实用性较强的基本原则,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石灰石脱硫技术,目前在发电厂应用较为成熟。将石灰石加水制作成为吸收剂,使吸收塔和烟气能够充分接触,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便与碳酸钙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钙,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之后,结成结晶。

(2)发电厂的脱硫技术主要有洁净煤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以及烟气脱硫。发电厂湿法脱硫反应机理喷嘴雾化后,吸收液会进入到吸收塔中形成小滴液,小滴液和塔中烟气产生反应之后,烟气中的有害物质会被吸收。大型的火电机组烟气脱硫主要使用的是炉后烟气脱硫技术,当前我国发电厂的脱硫技术主要有干法、半干法和湿法等。最有效、直接的方法是湿法脱硫,它运行稳定、没有二次污染,吸收法按照职能划分,可以分为吸收区、除雾区、脱硫产物氧化区三个部分。

(3)当烟气中含有的有毒气体从吸收区经过时,它能和溶液产生充分的化学反应,含硫烟气就被吸收,这样就能减少空气中SO2的排放。吸收塔排出的石膏浆则通过脱水,使其含水量低于10%,输送至石膏贮仓。之后经过除雾器除去雾滴,在通过换热器升温加热排出。将含SO2的气体从特殊液体(碱性溶液、水)中通过从而达到烟气脱硫的目的,因此备受人们推崇。这些脱硫脱硝技术方法中,无论哪一种研究、开发、利用,都要考虑电厂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的国情,注重研究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成本低的脱硫脱硝技术,创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脱硫技术与环境保护

(1)电厂烟气脱硫环保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做好电厂烟气脱硫环保工程,将是一件有利于民生有利于国家的大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找到能够解决烟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减少电厂的烟气污染,用现代化的先进仪器,降低烟尘中的有害物质,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提高除尘设备的效率。最后,改进现阶段的技术。目前我国的脱脂脱硫技术仍然以干法为主,未来可能会加大对脱硫脱硝湿法的研究,更加关注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益的脱硫脱硝技术。具体的措施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长远的、综合的眼光看待治理问题,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做好预防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想要治理燃煤电厂烟气污染,就需要从污染的源头开始做起,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大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好大气的质量,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环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电厂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条件,改进现阶段落后的生产技术,用科技推动技术的发展,进而实现能源的高利用率与能源的清洁利用共同发展。电厂排放的烟气还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例如,烟尘飘落会导致生长时节的农作物产量下降,二氧化硫更是会腐蚀建筑物和植物,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电厂的所有员工能够意识到烟气的危害,进而能够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烟气进行治理,并最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根本目标,电厂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解决现阶段存在的烟气污染问题。

4 脱硫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应用发展

虽然现阶段可以用于电厂脱硫脱硝的技术非常的多,但是很多技术手段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改进。治理的关键是减少氮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所以烟气的脱硫脱硝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必须加强改进脱硫脱硝技术,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缓解大气污染。脱硫脱硝技术具备极强的实效性,对于解决燃煤电厂烟气污染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电厂想要发展自身,实现稳健长远发展的目标,就需要不断的革新燃烧技术,用新的技术来武装自身,积极的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自身的脱硫脱硝的技术方法。电厂要积极关注治理废气的新技术,加大技术的投资,不断完善、改进落后的技术,尽量采用废弃治理技术和洁净煤技术进行处理,将全面利用能源与防治电气污染相结合,做到应用科技手段,切实解决电气污染问题。?当然,国家也应该有所作为,应该为企业研究脱硫脱硝技术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与资金支持,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5 结语

发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首要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力需求也不断提升,因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电厂需要采取更加优质的技术手段,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以降低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势必加强对发电厂脱硫技术工艺的不断研究,有效的遏制酸雨和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参考文献:

第8篇

(1.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教育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十二五”规划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点内容被提出,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产业布局,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完善能源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标准体系。文章通过介绍我国现阶段环境面临的问题分析我国采取的措施,然后基于某化工厂对环境成本会计进行体系构建。

关键词 :环境成本会计;环境成本会计体系;环境成本账户;环境期间费用

中图分类号:F062.2 ;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61-02

经济在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人类破坏环境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从前几年大家谈论的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到现在人人谈论全国性的雾霾天气,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的问题

各种自然资源被过度的开采和利用,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而且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高耗能、高污染、利用率低下经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作会变得更加频繁,外国企业也不断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我们中国企业应该算清楚环境成本到底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多还是危害多,环境不断恶化会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利益,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这也是全球性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环境成本管理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现在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以经济为主而在生产过程中忽视环境资源损耗和环境的补偿问题,从而造成我国环境问题不断突出,矛盾不断产生,产生国民经济增高的假象。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下,部分企业对资源更加大力的开发使得环境质量加剧恶化,我们生活的环境频频亮起红灯无时不刻的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

二、我国现阶段所采取的措施

长时间来,国家没有特别系统的环境成本计量体系,环境成本也没有让大家产生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不能依靠专项的资金用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只能是企业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使其枯竭,无节制的排污使其大自然的破坏。因此环境成本计量体系的建立、环境成本的合理计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财政部刚刚《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大环境会计的研究,发挥会计在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三、结合化工企业实际设计会计体系

2015年即将要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也给现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环境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本文作者对某化工企业的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小型化工企业还没有完整的环境成本会计体系,而中国也没有明确的会计法律规范环境成本会计这一块的内容,中国的环境成本会计还处在发展阶段。根据此现象,联系本化工企业设计一个适合现在化工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体系供读者借鉴:

1、环境会计账户的涵义

环境会计账户主要是根据环境会计的特点设计环境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相关户头,将其连续系统分类记录相关各个经济业务,便于提供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科目是环境会计中具体内容的体现,它是设计会计账户的主要依据。

2、设置环境会计账户体系的意义

环境会计要素是环境科目中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设置环境会计科目是为了有利于环境会计专门核算,设置环境会计核算也要遵循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

有利于环境会计核算和加强企业环境管理。由于现在企业经常不断产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而这些活动的产生就会利用各项资金,引起这些资金的增减变化就应该把相关各个环境活动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不同类别反映和监督,提供企业环境管理需要的核算指标,这样就有必要单独设置环境会计账户,例如开设固定资产—环境保护账户,当发生环境保护相关固定资产时进行归类登记,用来反映环境保护方面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3、环境成本核算要素

环境成本核算与传统企业成本核算是相同的,要核算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利润等项目。与传统核算内容是相同的,只不过核算的环境成本相关内容。

(1)环境成本

账户主要用来核算企业在发生相关环境成本支出中能够对其进行资本化并在当期和今后各个时期进行摊销成本。借方主要登记环境成本的金额,贷方登记时转入“本年利润—环境利润”账户借方的金额。期末账户没有余额。具体核算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核算。

还可分别设置“环境资产累计折旧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破坏成本”等。

“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借方记报废、处置相关环境资产时的减值准备,贷方记本期计提环境资产减值数额。

(2)环境期间费用

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相关环境成本的支出计入本科目中。不能资本化的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根据企业发生环境不同费用,分别设置“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环境损失”等科目核算。

“应付环保费”账户。借方记已缴纳的环境保护费用,贷方登记发生的排污费、不可回收包装物使用费和废弃物的收费等等。

“应付环境补偿费”账户。借方登记缴给环保部门的金额,贷方登记环保部门核算环境资源使用的补偿费。

“应交税费—应交环保税”账户。借方登记已经缴纳的税,贷方登记使用一些自然资源需要交给相关部门的税金。

“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借方登记应付的金额,贷方登记支付给相关环境人员工资。

“预计环境负债—环境负债准备”账户。是估计环境破坏程度提前对符合条件的给与确认与计量。

四、结束语

我国的环境成本计量体系还是不健全,没有特别针对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相关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的研究也缺乏理论依据,实务操作上面也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是很成熟,根据我国这种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该对环境成本的计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来应对现阶段不断发展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林万样,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国际比较[J].四川会计,2002(8):44-45.

[2] 孟凡利 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J],会计研究,1997,(12):45-46.

[3] 刘禹锡.环境成本计量问题分析.商场现代化[J],2012(1);13-14.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保意识

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心智相对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是促进国家环境保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环保意识,为国家“绿水青山”的梦想培养建设者。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地理教师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包括地理专业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环保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接受环保教育。教师不仅是引导者,也是学生的镜子,教师自身要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落实到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改善教学理念,注重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地理知识的责任,也担负着培养环保理念的任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以及单纯的知识讲解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要将宇宙奥秘、世界环境问题、祖国大好河山等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美好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课堂中渗透环境形势

环境问题与地理形势息息相关,很多环境问题都需要从地理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将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师还可以将现阶段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结合地理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适当增加社会实践

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相对抽象,很多知识学生不能够深入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感受、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走进农业区、工业区,了解污染物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形成环保意识,同时还能增加一定的环保技能。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畜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方法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畜牧业发展大国,可以说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据的比重以及其所具有的经济地位至关重要。因此,近些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化、科学化及集约化养殖逐步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可也正因为如此,养殖业大规模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污染情况的加剧直接威胁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所以,探究畜牧业养殖过程中环境污染现象的综合治理对策,对于提高畜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我国畜牧养殖发展现状及其环境污染情况分析

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发展现状看,其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尤其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不断进步的关键[1]。简单分析,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缺乏从立法层面对畜牧养殖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制定和规范,这就导致养殖户本身的责任意识不强。现行的法律条款中,并没有针对相关环境污染现象的具体惩处对策,所以养殖户往往忽视法律层面的监督和管理,在生产及养殖过程当中违法排污,最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果。第二,对畜牧养殖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其对环境问题的保障力度不够,从而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从国家角度来看,并没有设立在生产不同阶段的相应技术投入,同时由于养殖户本身对饲料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过程中盲目增加饲料以导致畜禽的排泄物中重金属超标。同时,针对相关饲料配比的研究比较匮乏,这就直接造成排泄物中有机磷含量增加,加之没有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影响环境发展。除此之外,畜牧养殖区域规划不够科学、养殖审批流程不够规范、生态养殖技术投入力度不够等都是严重影响我国畜牧养殖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必须关注的问题。

2畜牧养殖污染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

2.1注重对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现象的立法支持。从现阶段畜牧养殖污染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来看,首先需要从立法层面对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现象进行监管和制约[3]。立法应该包括对畜牧养殖部门排泄物处理的标准制定,明确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相对义务。在环境管理问题上要严格审查,严格监管,这样才能做到严格执法,对违法者进行全面责任追究和惩处,充分体现法律的威慑力。2.2对畜牧养殖区的规划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畜牧养殖区域的划分及具体规划必须严格经过相应审批流程。在实际审批过程中对养殖圈舍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尤其需要将废弃物的处理作为养殖区域建设的根本指标。同时,在对养殖区域进行布局时应时刻秉承科学合理原则,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的最大化。2.3注重生态养殖技术的投入。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投入生态养殖可有效改变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重产能且轻环境的特点[4]。所以,需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注重饲料配方的优化,同时尽可能培养优秀品种的畜牧种类,加之对排泄物的科学合理控制与综合利用,最终确保在技术支持下以及有效监督管理之下切实提高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治理水平。

3结语

在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其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畜牧养殖业的控制和管理将成为畜牧养殖人员工作开展的重点,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提高我国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做法。

作者:梁杜 吴立英 单位:河南省镇平县畜牧局

参考文献:

[1]吴勇.畜牧养殖污染环境的综合治理[J].河南农业,2016(11):111.

[2]亚森•如则.畜牧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思考[J].甘肃畜牧兽医,2016(3):44-45.

第11篇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经济增长

想要实现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经济增长这三者的共存,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增长势必要导致污染物的排放,而污染物的排放是引发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环境治理又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我国在实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经济总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资源过度消耗致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剧增,可以说,我国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污染物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始终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SO2、COD以及氨氮的排放负荷依旧非常大,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农业源污染问题和机动车辆尾气污染问题也已日益凸显。污染情况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以往我国的污染物介质主要是以水和大气为主,而现在却向着水、大气、土壤这三种污染介质共存的方向转变,而污染物的来源原先主要是以生活、工业污染为主,而现在的污染源是以农业、工业、生活污染物的共同存在。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治理任务艰巨。

1.2环境治理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整体环境还较好,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治理的资金投入方面也不足,经验也较为缺乏。

(2)在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和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也受到了更多地重视。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经逐步健全。

1.3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国的第二产业在GDP的构成中非常稳定。和世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GDP结构还有非常大优化空间,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仍旧很大。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来看,我国的GDP能耗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整体性提高的趋势,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在进一步扩大,区域差异明显。

2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2.1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想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发展观念的藩篱,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念指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创新体制,以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法律支撑。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的进程,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凸显出来。

(3)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而科技创新能够在最大限度范围内节约原材料、时间和劳动力,可以说,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

2.2将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节能减排作为构建环境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开展好相关工作。我国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碳排放将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尽快结束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将节能减排变成硬性指标。政府的工作人员应把节能减排作为提高正经济运行的入手点,通过节能减排指标来对政府只重GDP增长不重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对那些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碳排放量较高企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3提高政绩考核绿色化、科学化

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打破唯GDP论的思维模式,提高征集考核的绿色化和科学化。自我国实行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内容,而对官员政绩考核也主要是围绕经济增长来开展。但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GDP不能将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涵盖进去。如果政府官员的征集考核仍是以之前的经济发展为标准,那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在低碳环保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应注重政绩考核和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建立有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

3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工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转变工作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长远、高校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文成,薛建宏.经济增长、环境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02).

[2]侯景新,沈博文.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EKC模型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5,(04).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环境问题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而且也影响着我国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已经迫在眉睫,环境监测就是对通过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合理的监测,以监测结果来对环境的治理进行确定。在进行环境监测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调查背景情况、现场取样、数据采集、优化布点等。

一、环境监测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这对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破坏。例如,在发展过程为了解决土地,开山毁林,这使绿化面积大幅度下降,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升高等,而要想对种种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就必须要对环境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也逐渐受到了人的重视。环境监测可对环境质量进行详细的监测,依据监测数据对现阶段的环境状况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保护上较为落后,同时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也变得更加严重[1]。因此,对现代工业进行监测,对工业的排放物进行监测,是必要的,只有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后才可以进行排放,这样可以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还可以将检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反馈给环境部门,这对环境治理有着重大意义。

二、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利用土质、水质、气体等对环境中的介质进行检测。通过这些学科对环境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并通过相关的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便可得到污染物的具体成分和污染程度。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有着巨大作用。现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质环境、气体环境、土质环境、噪声监测等,这些监测内容几乎覆盖了污染环境的全部因素,通过对原有数据和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后,再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数据的人员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会经常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被应用,而只有在获得到准确的数据后才能在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对比后才能了解环境的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2]。

科技的发展使环境监测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环境监测技术也在日益成熟。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化学是被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其中在分析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色谱分析法、重量法等。在分析过程中使用合理的化学方法可以是样本得到更准确的分析,更精准的获取污染物的含量和污染物。生物传感器是现阶段环境监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监测技术,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氧化速度来分析污染物中成分,生物传感器具有准确性高、速率高、多次使用等特点,利用生物传感器可以更好的检测出环境中的有害物质[3]。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环境监测在污染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使环境的治理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对环境治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对环境监测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4]。

(一)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更加具有针对性

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的环境监测的种类有很多,对于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在开展监测问题上要采用合理的监测形式,通过合理的监测形式环境监测可以提高在环境治理上的针对性,这也就间接的提高了环境治理效果,将所遇到的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这样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使环境问题更加容易被解决。

(二)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的区域针对性更强

环境监测主要分为两种:1.区域环境监测。2.厂区环境监测。在不同地区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物体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应当采取区域性对待,这样机型区别监测就可以发现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然后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区域性治理,从而是环境的治理更加具有区域性,提高每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最终达到提升整体环境质量的目的。在采用区域性监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在环境监测中,监测人员要分清主次、分清重点,要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点进行重点监测,提高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指导性[5]。

(三)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能够有序开展

一般来说,环境治理的开展需要有序进行,而环境监测正好提高环境治理进行的有序性。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环境监测前工作人员都会制定合理的监测步骤,监测的实施都会严格的依照制定的监测步骤进行。环境监测步骤的有序进行为了环境治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从而确保了环境质量的有序进行。

在现代的环境监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人为污染,人为污染主要指的是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农业等操作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受现在市场经济影响,现代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重的注重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也是一个意识问题,也很少有企业针对环境效益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例如,目前我国很少有污水处理厂自身具有日检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污水处理厂对污水的处理。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盲目的使用化肥,任意排放家禽养殖产生的污水等都是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而在治理过程中由于对水污染的情况了解不清,也很难有序开展治理,而通过系统检测则可以让检测人员清楚的掌握水质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源,环境治理部门依据监测数据制定合理的治理方式,指派专门的环境治理人员依据制定的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对受污染的环境展开治理,使环境治理变得更加有序,提高了环境治理效果。

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问题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不论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还是为了人们可以更健康的生活,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科学的治理。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有着促进作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环境治理同发达国家相比却较为落后,因此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要想做好环境治理就必须要做好环境监测,因此我国需要对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贾卫,李蕊,陈春飞,王凯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分析[J].广州化工,2011,10(23):179-180.

[2]王秀娟.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意义问题研究 [J]. 绿色科技,2012,10(10):23-25.

[3]赵精明.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11)113-115.

第13篇

中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从学校实情着手,选取与中职学生、学科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手段,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有效锻造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促使实验教学机制满足现阶段化学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本文研究中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现阶段中职化学实验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化学实验是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当前,中职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教学环境问题、教材问题和实验设备问题,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教学环境问题。受学生人数较多的影响,教学环境有时不太理想,影响了化学实验效果。即便教师在实验前细心教授,强调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认真演示,学生进行实验时不停巡视,指出学生的不足并予以纠正,还是有部分学生出现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纠正。

(2)教材问题。化学实验内容是根据化学教材安排的,设定的实验多为传统陈旧、基础验证性实验,而与时俱进凸显当代化学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密切联系生活实践的实验,则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因而影响学生的实验兴趣。

(3)实验设备问题。同样是受学生人数较多的影响,使得一台实验设备不得不要供多个学生共同使用,存在部分学生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现象。此外,多数化学实验设备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化学学科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中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化学实验课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教师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不断深化中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要促进中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1)优化化学实验课程结构,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客观认知物质世界本质,深入理解化学理论知识。现阶段的中职化学教材中,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而突出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则相对不足。鉴于此,应当对一系列化学实验项目进行调整,优化化学实验课程结构,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化学学科特征对化学教材进行科学编排,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优化整合,着重培育学生的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中职学生自主开展多种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完善实验核查机制,系统评定学生成绩。科学工作离不开实验数据的支持,在日常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务必对实验原始数据予以及时记录,并在组长检查确认后才能离开实验室。严格要求学生把握实验重点、理顺实验思路,做好实验报告记录工作,引导学生对实验环节进行剖析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升学生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实验考核应当全面凸显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水平及科学精神,改革传统实验成绩过多关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突出系统评价的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到各个实验的所有环节。在系统评定学生成绩时,要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操作技能的提高、观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如此,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要求努力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收获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效。

(3)关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在中职化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中职化学实验课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要想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中职学校就应当积极关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强化学生的技能教学,改善化学教学质量。结合化学实验专业设备部署标准进行配备,建设满足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实训、仿真实验室,为学校教学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14篇

关键词 新时期 我国 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X19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以前纯粹的防污染规划向综合治理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环境长远规划等新领域延伸。

一、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简史

我国的环境规划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而不断壮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

此阶段由1973年到1982年,历时10年,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环境规划事业的标志性开端,但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环境规划工作还是停留在简单、粗放的调查与评价,缺乏系统性。

(二)研究阶段。

此阶段由1983年到1989年,历时7年,在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将经济、城乡、环境建设统一规划,这是环境规划工作的一次飞跃,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在此阶段还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比如水容量的研究,大气质量的研究等,为环境规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发展阶段。

此阶段由1989年到1995年,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经济必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环境规划的技术工作逐步完备。在部分城市开始了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试点工作。

(四)深化阶段。

此阶段由1996年至今,随着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环境规划由理论全面走向了实践,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并起着指导的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规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保障。

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国的环境规划行业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保障,削弱了环境规划的权威,影响了规划效果。而且和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相比,环境规划的地位明显滞后,而且并不协调一致,使环境规划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二)局部规划多于整体研究。

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应该全面系统,具有整体性,但现在环境规划更多的局限在制定这个环节,对实施过程研究较少。哪怕在制定这个环节,也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如成本控制问题、公众参与问题等,而缺乏整体的系统性的规划。

(三)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不足。

我国的环境规划类别多,级别也不同。很多国家级的环境规划和地方的环境规划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同一个地方的总的环境规划也和各个专项规划之间有时有一定的冲突。这根本上是由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造成的,这对于规划的落实是很不利的。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

环境规划要实施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但政府部门对这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规划单位自身也无法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使得很多规划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系统的实施。即使实施了也都打了折扣,影响了效果。

(五)公众参与环境规划工作的机制亟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规划工作基本没有公众参与方面的具体规定,以往的工作中对这方面也不够重视,只是在近期才逐步通过听证会、公示、民调等形式加以完善,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六)环境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环境规划起步较晚,大多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开创的环境目标规划法为理论基础,与我国的国情不是很相符,特别是某些定量的数据存在较大偏差,给政府部门的参考作用不明显,实施有困难。

三、新时期环境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要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修订《环境保护法》,保证环境规划工作的地位,将环境规划提到与城市土地规划一致的级别,在行政级别上予以保障。其次要适时出台专门的环境规划法规,使环境规划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加强各级各类环境规划之间的衔接。

要及时制定国家级的环境规划,并以此为核心,制定地方和相关分支的环境规划,努力做到总体一致。同时可通过成立跨部门协调委员会、部门联系会议等方式加强相关政府机关的沟通协调,共同促进环境规划的制定与落实。

(三)建立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评估体系,实现定期评估、临时抽检、回顾评估相结合的完善的评估体系,然后结合评估结果奖优罚劣,特别是落实环境规划不得力的地方和单位要追究相应责任。

(四)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要积极吸引各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同时可采取市场化经营合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入环境规划工作。

(五)加大宣传推动公众参与力度。

要强调公众在环境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在制定环境规划工作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特别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可通过网络、报刊、电话、问卷等形式加大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参与环境规划工作。

(作者单位:新疆五家渠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於方,董战峰,过孝民,曹东.中国环境保护规划评估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10).

[2]郑庆宝.从环保NGO的发展看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 环境保护. 2009(19).

第15篇

面对全球变暖等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新式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少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换得大量经济产出,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影响着全球各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中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式经济转型中,更面临着异常艰巨的挑战,不仅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合理推动经济转型,而且要在新的经济发展中协调好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关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的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旨在通过最小的自然资源损耗,造成最少的环境问题,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顿时引起了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轩然大波。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迎合了现阶段世界普遍面临的全球变暖问题,同时更创造了新的生活标准,为人们日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指明了方向。低碳经济的提出,同时也引起我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技术的创新和经济制度的革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手段即通过科技提高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来追求最大经济生产,实施一场资源能耗革命,创建一个更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式经济模式,把目光从只着眼于经济发展,投向了气候变暖问题。

二、目前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的问题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更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一项长久的挑战。

(一)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本身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就很多,如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均衡、科技实力赶不上发达国家等。因此,在面对经济转型的问题时,众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就突显出来,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本身很严重,想要转型为低碳节能的经济模式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储备方面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一直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在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和耗费上有极大的依赖性,如果急剧地转型为节约能耗的低碳型经济模式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势必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再加上我国的能源储备和资源结构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如在我国目前的能源存储中,煤炭能源占94%,石油能源占5.4%,天然气能源仅仅占0.6%,严重存在煤炭丰富而石油和天然气贫弱的现象。这一现象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而煤炭的消耗上,相同单位的燃煤消耗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约是天然气的

两倍。因此,我国的经济生产模式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因素。

三、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途径

低碳经济俨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世界各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汲取经验和教学,借鉴各国发展经济,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探索真正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道路。

(一)在国家层面加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政策上和相关法律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制度。随着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相关政策的提出,气候变暖和生态保护正式成为我国发展计划。在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相关经济政策提出的前提条件。

(二)优化能源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同样要在低碳和无碳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以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根本前提,在新能源的开发上,也要加大力度,以低碳和无碳为基本理念,把能源利用结构的调整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多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节能生产模式,如日本、德国。此外,还要积极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低碳无碳基础进行有效控制,提倡环保性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政府方面,可以多出台一些鼓励可再生资源使用的政策和依据低碳指标做好对企业生产的监管和惩治。

(三)借鉴国际经济发展经验,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气候变暖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而鉴于我国现阶段的低碳发展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要求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加强国家之间低碳技术的合作,做到自主研发与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有效结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展模式,更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鉴于我国实际问题,合理发展低碳经济,完成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是一场长期的战斗。

参考文献

[1]储雪松.城建企业实现低碳目标的产业路径探讨[J].浙江建筑,2010 (08).

[2]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0 (z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