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管理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中外合作办学概况
1、中外合作办学原因
中外合作办学在全球化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背景下应运而生。外方办学者往往从经济利益、教育市场、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考虑。在中方动因方面,首先国家层面:兑现入世之承诺,也可以成为帮助政府解决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其次社会层面:满足我国经济与科技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最后家庭和个人层面,满足个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
(1)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中外合作办学是既具有公益性事业的因素,也具有产业性的因素,其运作还具有市场性。王剑波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服务方式和管理的特有属性不仅包括教育公益性,其合作办学的招生、融资办学和经营合作项目等各个环节还具有市场性和产业性的特点。
(2)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具有多样性,林炜、陶林的观点认为合作办学呈现出区域性、多层次并存性、与我国教育的互补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等特点。李兰巧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互利性、效益性、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3)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多数学者赞同三种主要的办学模式,即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主要类型
1、双校园类型
这种类型通常是2+2、3+1、1+2+1等形式,“双校园”类型中最常见的形式。“双校园”类型所取得学位通常是双学位。
2、单校园类型
学生被授予双方院校的相应学位是在毕业前学满相应学分的课程及达到双方合作院校的成绩标准后。在我国双校园的本科层次旅游管理合作办学的大学有:大连大学国际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长春师范学院等;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大学是天津商业大学,单校园的合作大学是广州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等。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广州大学、青岛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酒店与旅游业管理专业的大学是天津商业大学、浙江大学;其中之江大学合作的层次是硕士研究生。
根据罗列,我们可以看到嫁接型是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时应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采用“2+2”,“3+1”,甚至为“4+0”的形式。
1、根据国内的合作院校,总结出其合作思路
以大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为例,它的办学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布在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的四个校区,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基于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是1997年第一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在充分吸取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青岛大学霍尔姆斯学院成功经验成立的。学院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引进了专业领域的4个系列的以商务教育而著称的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的课程专业课程。2006年学生为第一季正式参加此项目的学生,是在学院与奥地利克雷姆斯学校鉴订正式合作项目第二年。
2、中外旅游管理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模式
(1)对于语言主要指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因为是合作办学,要接受国外课程的学习和外籍老师的授课,所以对于语言的要求就非常高。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英语实践能力教学特色以便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和交际能力,能够在国内国外环境下,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接待业和人力资源工作。第一,加大英语教学量,开设英语专业课程。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达到12节,采用英语专业课程交际英语,分别开设了英语阅读、听说、日语等小语种、写作专项课程。第二,加强口语并聘请外教的教学。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外籍教师来讲授口语、写作课,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任教英语教学课程。第三,采用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英语水平提高,能入学后第二年时即通过出国要求的雅思考试。
(2)引进外方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青岛大学引入奥地利克雷姆斯学院等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即这些课程由国外派教授授课或提供教学大纲、教材等由中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3)保留相关专业本土特色。这样的课程如传统的旅游学原理、旅游法规、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给予了保留。
(4)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2+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结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和国外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加强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n程的国际导向。具体课程设置以大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合作办学课程设置为例。
①我国高校要求开设的课程。开设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这些是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是和国内的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外语实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注重听说口语,同时增设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的英语课程,这是基于“2+2”的模式培养模式,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②与国外大学的对接课程。与国外对接的课程是按照国外大学的要求,国内高校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部分必修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是国外大学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以及指定教材,即原版教材,由中方老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试卷采用英文试卷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按照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③“2+2”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具体课程设置具体指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的课程在国内完成,第五学期到第八学期的课程在国外大学完成。8个模块分别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的课程设置。第一学期课程为:交际英语(1)、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旅游学原理、旅游与酒店接待市场营销;第二学期课程为:微观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旅游研究与分析、旅游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思维、旅游地理;第三学期课程为:交际英语(2)、高等数学、管理学、体育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心理学;第四学期课程为:英语高级写作(3)、雅思培训、高等数学2、大学体育II、中国近现代史、法律基础;第五、六学期课程为:核心课:旅游英语、服务管理、旅游经济学、选修课(选修2门)、餐饮管理、民俗学、体育旅游研究、旅行社信息技术系统、旅游财务管理。第七第八学期为实习学期。
四、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1、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1)课程设置不符合我国国情。国外课程很多是针对于本地区本国家的课程,我们合作虽然是需要了解国外的实际情况但并不是要西方化或是美国化、澳洲化,我们需要的是国外优质的课程洋为中用。根据合作办学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不能照搬他国的课程,而是要借鉴。
从表中可以看到以上问题。第一,关于课程的设置不科学。国内没有开设旅游政策与法规可以和国外的旅游政策与发展兼有。关于语言学了提高实际的听说能力外,还需要开设雅思课程。第二,有很多“双校园”类型院校对于学生是要求达到一定语言和专业成绩的标准后才可以进入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语言的学习在时间上和精力上付出要多,对于“单校园”类型的合作院校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会全英文授课,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相对滞后。旅游本科的专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计划中,关于专业课的设置主要在第五到第七学期,很多学生对于前四个学期专业课很少表示不满,大一一年几乎没有专业课,这样的设置没有考虑到新生在对于整个专业的了解和自己四年大学的学业规划。学院应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少量的旅游入门基础课程,以便从学生入学时就抓起,熏陶、培养学生强烈的专业意识。旅游管理本科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前四个学期可以安排相对于比较适合先实践后学习的课程。
①酒店实习环节与教学内容环节有脱节,应实践与教学相互促进。实习等实训课程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尤其是酒店工作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只有在实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实践表明学生更喜欢在先实习后学习这样的课程。老师们发现,先实践后教学,专科的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上课认真,和老师互动频繁。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安排实习的环节没有包括全部的专业课知识,是应该注意的。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模块需优化。由于我国和国外就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很多方面不同,整个教育体系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国内院校和合作的国外院校,虽然引进了许多的外方核心课程,但也有很多的本土特色的课程,在课程衔接上以及教学内容上很大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课程内容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梳理,经过反复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体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对于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应该研究和建立,评估和改进合作办学项目。
2、教材选用难度偏大,不适合我国学生学习水平
外方课程都是由外方选用的原版教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本身就有语言上的难度,再加之全英语授课,使得他们上课效率不高,听不懂或是不能全部听懂。而且内容上没有和中方的课程很好的衔接,使得内容不是有缺失就是有重复,这不太完全适合中国学生。再加上跨文化的学习使得两种教学思维和理念很难让同学对于旅游管理有一个完整框架的构建。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育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25-02
要设计好体育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教学内容概念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第一,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体育教学内容通常集中体现在国家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中。①第二,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通过组织加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②第三,在广义的教材概念中,体育教学是指根据学科的目标所选择的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③
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应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方面和三个目标体系要求和教学要求,以增强身体能力为主线,渗透体育知识、技能与社会人文教育,构建和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这五个方面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目标是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选择教学内容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结合自己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从各种身体练习中精选出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通常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负荷学生年龄、性别和身心发育特征;第二,体育练习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具有鲜明的健身性和知识性;第四,对增进健康、发展体能有较强的效果;第五,动作要简单。④
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是指体育教学定的内容之间的功能组合。这个结构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品格,进行体育方法训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基础。它必须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满足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相关教学内容共同作用、产生良好的综合效应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是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关键。⑤社会需要是教育目标首先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和学生主体需要具有同一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基本特征。有人提出,设计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所选内容要有助于培养未来劳动人才运用实用性体育知识、技术的能力。其次,所选内容要能够达到特殊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要求。第三,所选动作结构要与掌握的职业技术、职业体能相符合。第四,所选动作能针对性预防和纠正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影响。⑥由此可见,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和社会需求是首先要考虑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更多的体育知识。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达到满足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又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达到社会与学生个体的双向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互动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主动学习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积极、主动的个性品质和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学习体现在现代体育教育过程中,就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外部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等,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形成独立的自我锻炼、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的过程。⑦
二、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自然发展的需求,适当设计跑步、游泳、健美操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技能和协调能力。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当设计能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以及一系列的趣味娱乐性项目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性格、人际关系以及团结互助的品质。
针对旅游管理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适当设置一系列适应将来工作需求的体育项目,如登山、短距离的徒步等增强身体耐力的体育项目,这样在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使学生体会到将来工作的体能需求,增强他们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实践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是由体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实践,要使身体的大肌肉群得到活动,各内脏器官系统得到锻炼,同时又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品格的培养和体育方法的训练,这些都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媒介来实现的。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强健的体魄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必须从大学阶段就要好好培养。另外,在体育实践中达到提高身体素质要求的同时,体育知识的掌握也不可忽视,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这些体育知识包括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美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体系。知识性主要体现在为什么做、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这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健身性是体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但是这一点往往为大多数学生所忽视,将体育视为一般的教学内容,只为完成学习任务,修够学分,而不能将其视为增强自身体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选修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要转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将体育的健身性与其文化性相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就是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促进体育情结的培养,树立体育的价值观和体育理想,进行良好的体育道德的熏陶。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既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又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⑧
五、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体育本身即为多元文化的组合体,体育教学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兼顾体育技术和技能,又要兼顾体育人文学、体育方法、体育活动、健康教育学等方面。将各种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生需求、学生水平、教学条件等,编制偏重于非竞技类运动项目,使学生们既增强了体质,又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搭配体育项目时,尽量做到灵活,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甚至协作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适应将来社会的多方面需求。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应着眼于内容本身的性质、 特点、 应用范围等,而应既要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身体、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不应强调单一内容的价值功能,而应从不同内容所形成的结构出发,设计出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身体和文化的要求更高,因此,体育项目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掌握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表面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构、功能的关系。建立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以此拓宽课程内容选择的空间。学校体育教学只有形成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体育教学内容所发挥的功能与学校体育的目标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注 释]
①李祥:《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毛振明、毛振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体育运动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毛振明、赵立、潘绍伟:《学校体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5页。
④王保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选择》,《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⑤邓小勇、王建华:《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3期。
⑥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体育学刊》,2008年第7期。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成长中的新学科,其所要培养的是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面临分配困境,难以在人才需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各旅游企业仍大声疾呼人才匮乏。其原因从供给方(旅游高等院校)来看,主要在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且多为其它学科如中文、地理、外语等转轨而来;专业设置较为混杂,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存有所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旅游特点不突出。同时,由于部分专业教师并非旅游专业出身且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与旅游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状。1.1教学内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且相对滞后
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其内容的合理性与否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旅游教学内容上却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曾对某校在读的旅游专业学生(含00、01、02三个年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了多门课程多角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内容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内容重复比较明显。有的知识在交叉并行或在相关课程中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有的知识在纵深课程中没有反映出
层次,拉开距离。二是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哭出。理论性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加之专业教师多m理论,且缺少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对当今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新方法、新问题、新趋势心中无数戊知之不多,以至教学时不能够结合实践,乃至滞污于实践;虽然有专业实习的安排,但因内容单调且时间过于集中,与理论教学不能同步协调。1.2课程设置死板,与人才培养脱节
许多资料表明,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向宽3径、厚基础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受到社会产业结勻和就业结构的直接制约,要求髙等教育培养的人中在专业上要有较大的适应性,具有进行综合思考约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旅游教育都存在课程设置死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时主要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方面考虑,诚程的功利性和不按学科专业要求设课的情况较为显见,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难以对路。
笔者在部分旅游专业毕业生中作了一项问卷调查,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哪些方面教学的选择中,53%的人优先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社会公关、企业管理实务等应用性强的课程,而选择专业理论的仅占17%。由此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将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安排,且课时过多;而根据调查,多数学生反映高数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且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就业实践用处不大。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重要的母语基础课和历史文化课程却很少开设或比重很小。正是由于课程设置死板教条,与需求脱节,往往导致学生不仅基本理论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文化视野窄,底蕴不足,综合适应能力较差。
2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的宗旨
从上述阐析中,我们可得出结论: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宗旨。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因此改革的宗旨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笔者对合肥地区几家旅行社和宾馆酒店进行过关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服务技能技巧、具体问题处理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偏向应用型。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比一般员工具有较好的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但集中存在的问题是“眼高手低”,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不相吻合,难以进入角色。因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有识之士提出“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很值得借鉴。既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综合性与跨学科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有了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增加学生从事旅游业的适应能力。
由于旅游管理的综合性、职业性的专业性质,培养“职业型实践者”是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人员,不仅必须掌握来自实践的具体管理理论,而且应当掌握外语和相应的专业交流技能以及适应职业需要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落脚点,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或最终归宿。
明确了培养目标也就明确了改革的宗旨。改革,就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旅游课程与相关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技与社会进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他们的综合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应当从“厚、宽、新、实”上着眼。
所谓“厚”就是要加强基础课教学,特别是加强那些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是永久性基础性的课程。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越扎实,底蕴越厚,在未来工作中表现出的后劲就越足,宏观意识就越强;越能透过纷繁的事务,立足于一定的高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越能适应变化的新形势。
所谓“宽”就是要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形成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增强多方面需求的适应性。
所谓“新”就是要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接近或达到国内国际新水平,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生长点的能力。
所谓“实”即强化实践教学。只有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有效地锻炼和形成学生从事实际旅游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措施
首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思路和要求,在课程计划和教学实施上,要加强诸如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通用性或专业性基础课的教学;注重从旅游专业的边缘性或相关性学科中吸取知识成分,尽可能扩增课程种类;并多途径地吸收和消化国内外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旅游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其次,针对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一方面,可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或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加强教学交流,合理切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以规范教学内容。
再次,针对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课程设置本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课既要利用校内模拟设施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又要与旅游企业建立协作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集中安排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基础课或部分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课,课堂讲授宜采用启发式,并尽可能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而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宜采用案例分析法、管理演习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观摩法等方式组织教学,以便于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
第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有效地解决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的问题。“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事实说明校企结合能使旅游专业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有利于专业教育走向规范化,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而且还可保证旅游高等教育吸引生源和毕业分配的渠道畅通。
另外,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知识更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度。在师资方面也应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实践或兼职,在教师中推行任职资格的“双职称制”;同时U聘用一批企业家、政府官员做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是缩减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因此采用必修、选修等恰当的形式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让在学者既可必有所学,又可各取所防止“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
1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方向主要有导游方向、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和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法、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旅游商务英语、会展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礼仪等。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加强开发建设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目标以及旅游经济发展需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重应用”理念下,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旅游人才;掌握经济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现代服务理念的旅游人才;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培养能够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企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旅游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有极高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基于旅游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专业转型,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3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3.1实践教学具体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递进教学内容,将“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递进式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推进旅游岗位技能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实现旅游专业人才零距离就业。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设计包括四层级“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图1),其中,基础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认知和初步感受,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旅游景区参观和旅行社考察等活动;专业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形象训练室学习仪容仪态,并辅以导游、酒店服务体验等活动实践;综合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中间阶段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校内旅游综合训练室学习综合岗位技能,并配合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参与常规管理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应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配合毕业实习到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3.2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四大“岗位技能递进式”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是结合不同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是对“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不同模块的组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笔者建议设计基础学习(入学专业教育、军训、计算机操作)、操作学习(仪容仪态、语言技能)的基础岗位技能项目,前厅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旅行社服务管理、旅游产品策划服务管理等分岗轮换的专业岗位技能项目,综合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实训、旅游市场营销实训、社会实践、旅游企业管理软件操作等综合实训的综合岗位技能项目,毕业实习的企业顶岗实习项目,具体的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如表1所示,采取校内外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3.3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笔者认为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内容,充实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应利用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以旅游社团为基点,倡导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专业活动,以校园实战形式锻炼学生岗位技能。此外,在毕业之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毕业实习,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基地。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下,要结合“课堂实训+校园实战+社会实习”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中,教师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凝练提出课堂实训项目,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岗位技能。基于旅游专业课堂实训,还可以设计旅游岗位技能大赛,充实扩展实践项目内容,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以课堂实训形式,要求学生以课件形式汇报实践报告,连接岗位技能,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园实战中,可以教师为牵头,倡导鼓励学生成立旅游管理社团,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相关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线,凝练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以校园实战形式演练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如,旅游社团撰写的“城市游”旅游路线规划书,通过路线的规划、成本的控制、住宿的安排、特色活动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校园实战平台,实践所学知识。社会实习是对课堂实训和校园实战的延伸,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际,学生将走出校园,在未来职业规划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社会实习。高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实习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机制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习活动,不仅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需求,也满足社会单位专业人才需求,向社会输送实践应用型人才。
4结论
关键词:信息化;旅游管理;体验式教学
一、旅游管理课程体验度缺失的教学弊端
(一)知识理解思维误导
旅游管理课程是对于旅游专业知识在管理层面上的细分,其理论教学内容广泛涵盖了旅游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点。诸如:旅行社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会计、酒店管理、酒店餐饮服务、生态旅游、旅游文化、旅游客源、旅游资源开发、景点规划、旅游安全、旅游信息系统、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旅游财务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等,均为相关的连带知识。而旅游管理知识本身也存在一种实践性的体验,可以认为体验度越强,其旅游管理经验的积累也越为真实。然而当体验度不足时,学生旅游管理知识的获得过于被动,缺乏主观性的分析与鉴别,那么极易产生对于旅游管理知识运用的思维干扰和误导,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实践性偏差,导致旅游管理课程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二)操作技能实践偏差
旅游管理经验的获得更多地来自于实践活动,单纯的理论知识很难构建完整的旅游管理认知及操作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旅游管理课程也开展了多种实践维度的教育内容,诸如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主题公园等方面的合作,便是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发展趋势。但总体而言,即便是实践课题,也需要引入体验度更高的教学机制作为辅助,否则其教学质量也会产生相应的实践操作偏差。这样的旅游管理教学规律始终存在,且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当旅游管理课程中缺乏较强的体验度时,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以致于旅游管理操作技能出现了严重的实践性偏差,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旅游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框架
体验式教学特指依据学情,以及学生对旅游管理知识方面的认知规律,借助创设旅游项目虚拟情景,重复性地经历旅游管理实践操作内容,再现并还原书本理论知识,令学生在亲历旅游管理项目之后,产生更高的旅游管理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情感认同、职业认知、生命体验。体验式教学更加尊重生命发展规律,是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的教育形式。在旅游管理课程中架构教学框架,首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将更加接近于旅游实践管理项目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旅游管理课程中的诸多要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即导演
旅游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旅游管理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旅游管理知识的编排者。为学生提供虚拟的旅游管理项目时,专业教师即为导演,主导了课程进展的同时,也设计了旅游管理项目的诸多要求和内容。例如,旅游项目的所在地、旅游经费、地域特征、旅游文化、人力资源、辅助发展资源等,均可作为专业教师设计旅游管理项目的重点方向。通过专业教师对旅游管理项目的勾勒,细致地描绘出每一种旅游管理项目策划的重点实施路径和要求,为学生设置体验度更强的虚拟教学情景,而后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其中的知识变化与延伸性内容,增强旅游管理课程的体验度。因而,教师在旅游管理课程中采取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后,最大的变化是从教师身份转化为导演身份,主导了虚拟旅游管理项目的相关要素。
(二)学生即演员
旅游管理课程采取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后,学生身份也发生了一定的微妙变化。是学生脱离学习者身份之后的第二重学习角色特征,更加倾向于演员的身份特质。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并非单纯从教师的指导中理解旅游管理知识,而是在模拟旅游管理项目之后,分别扮演了其中的重要角色。诸如:导游、旅行者、旅行社管理人员、旅游服务方、旅游企业方、旅游景点解说员等。那么在扮演这些旅游管理工作中的身份角色后,学生间接产生了旅游管理知识的深刻感悟和体验,最终形成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感知的进阶,成功获得虚拟演练场景带来的体验式认知,更为客观和主动地形成了对于旅游管理知识的运用。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身份发生了微小变化,虽然学习者身份仍然存在,但更多地倾斜于演员身份,扮演着旅游管理工作者的身份角色。
(三)教学环境为舞台
设计体验式的旅游管理课程,需要设计与真实旅游管理项目高度相似的虚拟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皆以模拟真实的旅游管理场景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的虽为虚拟场景,但更加符合真实旅游管理流程。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下,感受到的学习方向皆为近似于旅游管理行为的真实方向,更加有助于形成客观的实践维度感知。因此,教学环境并非传统意义的课堂再现,而是更加倾向于实践操作的舞台,辅助学生辨析旅游管理项目的活动内容及策划重点。
(四)教学内容为剧本
开展体验式的旅游管理课程,必须突破教学内容设置的局限性。将教学内容视为剧本,让学生在模拟旅游管理情景的状态下,依据剧本设定方向,参与虚拟的旅游管理活动。诸如,在首都北京的标志性景点中,天安门、长城、故宫、恭王府等,均为必不可少的重点旅游项目。教师可设定本次虚拟活动的旅游人次,由学生依据旅游服务要求,整合当地旅游环境信息,规划出不同天数、费用、路程的旅游项目规划。并设计旅游景区攻略和策划方案。那么,依据教师所提供的旅游需求信息,学生细则里规划旅游项目中的多种资源开发,最终设计方案便是参照教师提供的剧本来演绎的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更加接近于实践流程,并演绎刻画出具体的活动方案,代表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旅游管理课程发展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验式教学在旅游管理课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基本路径
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在旅游管理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必须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增强旅游管理课程本身的体验度。在旅游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发展中,适应市场需求同样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数字化课堂,方能形成高度体验,契合学生的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基于此,需要依据旅游产业当前广泛应用的多种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适当选取其中更加具备应用价值的信息技术,将其引入旅游管理课程中,从而增强其教学维度的体验度。
(一)设计虚拟旅游项目策划课题
在常规教学活动中,采取多媒体、微课、慕课教学方案,可有效增强虚拟旅游项目情景的体验度。但本质上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更加侧重于真实旅游项目的活动策划,这种策划方案可对接相应的执行层面。在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前期,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旅游项目策划的相应知识点。而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项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微课、慕课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将虚拟化旅游项目策划课题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查询方法,在大数据网络资源中解析旅游策划方案的可行性。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所有小组提供相同的旅游需求,不同的旅游地点。各小组分别设计该地点的旅游项目策划,并设计相应的宣传海报,编排旅游线路、旅游服务、旅游行程等关键内容。学生在设计旅游项目规划时,需要制作相应的PPT课件,并选出一位讲解人员,对该项旅游活动策划进行解读。而后,通过另行选出单独的评价小组,在其他小组介绍的旅游项目规划中,感受哪一种旅游项目策划更加符合自身的旅游体验需求,并进行最终评分。继而在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之后,从学习旅游管理知识,到实践策划旅游管理知识,增强模拟旅游客户的体验度,增强模拟旅游项目设计方案的体验度,打造体验式教学在旅游管理课程中的体验情景,增强旅游管理课程的体验程度,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优势。
(二)借助GoogleEarth平台资源
GE谷歌地球的英文全称为:GoogleEarth。它是一款由谷歌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软件,该软件可以将卫星照片、航空照相、GIS布置在一个虚拟地球环境的三维模型上。该模型提供了诸多地理信息数据,例如:3D地形和建筑物参照标识,其浏览视角可360度旋转和倾斜。所有数字场景匹配了真实的地理信息,可以作为旅游管理课程讲解地理信息知识的技术手段。在旅游管理课程之中,借助GoogleEarth平台资源,可将相对抽象的地理信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产生更为细致的形象理解。同时贯穿地理坐标上的横纵面,覆盖旅游项目地周边环境及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于旅游景区的宏观认知,产生更为形象和真实的旅游景区体验度。即便没有前往过该旅游地点,亦可通过GoogleEarth软件系统,创建属于学生的自学笔记。在保存、共享、搜索、收藏相关地理数据信息之后,可添加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注释。更加清晰地理顺所需管理侧重点及可优化服务的旅游项目资源。借助街景视图、地球城市夜景等辅功能,增强学生对当地旅游环境的体验感知,优化旅游管理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质量。
(三)开发APP终端旅游在线设备应用
目前,国内旅游网络化经营与时俱进,网络营销更加侧重于APP软件的终端在线设备应用。这种教学资源,也是旅游管理课程开发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方向。诸如:去哪儿旅行、携程旅行、途牛旅游、飞猪、同程旅游、驴妈妈、马蜂窝旅游等APP软件终端用户量均破千万。诸多APP软件提供了各种旅行服务,包括订酒店、精选攻略、出行保险、景点门票、跟团游、品质游、热门演出门票预订等诸多旅游服务功能。这些旅游服务功能的演化,本身也是旅游管理课程电子商务教学的侧重点。课堂之上可引导学生熟识诸多旅游APP软件的服务功能,了解其对接终端旅游消费群体的管理侧重点。让APP旅游服务软件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且定期更新的旅游服务产品和项目,均可作为学生认知旅游产业变化的一手信息,是广泛开发旅游管理课程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而增强性的体验式教学,可由学生为自身制定自助旅游项目为参照,让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用户体验度。诸如,在学生学会使用任何旅游APP软件之后,由学生依据旅游服务APP软件所提供的资源信息,设计自助游攻略,并公布于网络BBS论坛或旅游产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进而通过网络终端潜在的旅游消费群体评价,收集反馈信息,评估学生对于旅游管理资源的客观认知,对于旅游消费心理的掌握程度,对于旅游服务APP软件的信息整合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旅游管理知识架构是否完备。继而通过开发终端旅游在线设备的教学应用,实现增强旅游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真正以旅游消费的网络终端用户以及旅游服务APP软件作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知识的深度理解,打造信息化课程的优越性。
(四)扩充外部网络资源知识容量
旅游资源并非一成不变,旅游网络营销的电子商务发展,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化。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方向将更为广泛,其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类型之一。在此方面,需尽量扩充外部网络资源知识容量,延展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知识的多层面形象认知,方能真正加强旅游管理课程的体验度,为开展体验式教学铺垫基础条件。外部网络资源的获取,需重点关注全国各大景区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发生了何种变化,以及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采取了何种与时俱进的营销策划。当旅游市场的竞争模式发生变化,也是为侧重于实践体验的教学资源进行总结与归纳。这种旅游资源的知识容量扩充,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更加关注小众旅游文化体验度的激增速度和发展前景。诸如猫途鹰TripAdvisor作为全球知名的旅行社区网络平台,汇聚了来自全球旅行者2亿条真实点评。这些评价便可作为一种提升课程体验度、真实性、客观性、乃至宏观视角的知识容量。其中对于海岛、沙滩、酒店、景区特色、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等榜单,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网络教学资源。尤其在旅游文化不断偏向个性化的服务市场需求之后,不断扩充外部旅游网络资源信息,增加旅游管理知识的储备容量,才能让学生了解最为真实的旅游市场动向、旅游消费心理、旅游资源管理重点、旅游服务开发倾向等方面的旅游管理学知识。真正优化旅游管理课程本身的体验度,借助网络资源的全维度视角,解析旅游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认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经验获取效果。
四、结语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途径
旅游作为现代人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给予旅游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开发方式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旅游区生态结构的失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2.生态资源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3.景区资源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边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景区资源等生态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综合质量水平,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5,10:298-302.
[2]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6.
[4]周伟,李旭,杨锦玉,赵晓东.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5,01:89-94.
[5]王昌玉.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4,27:101-102.
关键词:旅游管理;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校为了强化人才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而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称。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一门专业学科,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王斐斐认为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比例、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并且课程安排缺乏连贯性,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学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连贯性[1]。杨慧认为协同创新理念能够科学地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校、企业及旅游相关部门共同构建协同共享平台,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陈玉涛认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考核机制进行整合[3]。陈炜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培养适应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4]。
因此,在当前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主动担负起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使命,推进地区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等教育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天然的实践性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强化,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必然趋势。
(一)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全面培养既具有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更具备高超的旅游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厚度能够扩展学生的创新性,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有效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能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面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旅游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强化旅游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凸显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综合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旅游行业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操作能力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点和职业教育属性。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我国旅游经济壮行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协同创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从实践教育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表1),更能够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以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作为出发点,结合科学研究实践、专业时事评析、专业研讨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目标体系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是协同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于实践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实践教育评价体系能够科学评价协同创新实践教育的效果,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反馈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主要措施
(一)明确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性旅游人才。在实践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体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指导思想,注重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搭建协同平台,实现专业理论、应用技能、综合实践有机结合,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设置具备创新导向的实践教育内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任务的具体分解,实践教育内容安排要体现创新性。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教育的基础,在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具有创新体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增加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提升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创新性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育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队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质量。
(四)完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
实践教育评价机制能够明确反馈实践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的实践教育评价能够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教育评价应贯穿实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评价机制,及时将评价效果进行互通反馈。加强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控,健全实践教育评价制度,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促进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斐斐,董志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52-56.
[2]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3):175-176.
本文在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课程优化设置策略,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课程类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一是公共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实践课程。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摒弃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模式,将三种类型的课程教学分开进行,缺乏相互配合和联系。这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设置容易导致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对立,课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以及课程结构与实际工作脱离,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1.2 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会将实践课程集中安排在某个学期内完成,与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符。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批实习,一部分学生接受文化课程教育,另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然后在后半个学期相互调换。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有限,教师资源、设备资源都不能满足实训要求,很容易导致实训课程只是流于形式,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1.3 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但是,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实践选修课程较少,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实践选修课程,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践选修课程受到教师资源、教学设备、预算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高职院校存在缺乏教师资源、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必然会导致实践选修课程设置较少。第二,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实践选修课程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教育管理部门对实践选修课程的开设缺乏有力支持。
2.2 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2.2.1 课程内容严重重复
目前,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性,课程内容重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知识点教学存在重复。例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心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相关知识。但是,为了增加整体学时和学分,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还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导致两门课程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复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重复讲述知识点;第二,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解释。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学科,但每个学科的知识背景截然不同,容易造成同一知识点的多学科多角度解释。例如,针对“旅游”理论概念的讲述,在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解释完全不同,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概念混淆问题。
2.2.2 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却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互脱离。首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落后,教材版本偏旧,教学内容中缺乏旅游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其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仍然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性;最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工作岗位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建设
3.1 课程结构的调整
3.1.1 重新设置课程类型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知识拓展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基础文化课程等。高职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专业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包括旅游管理学课程、旅游地理学课程、旅游经济学课程等。高职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对旅游管理知识的理解层次。知识拓展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区域性旅游知识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旅游行业相关的知识,提高对区域性旅游文化的理解层次,帮助学生形成宏观的职业旅游管理意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包括顶岗实习、阶段性实训和毕业设计等课程,高职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实践操作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
3.1.2 增加实践课程时间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充足的实践课程时间能够使学生锻炼个人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就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综合实训、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等。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并有效推进和实施。对于综合实训这门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训练,积极与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以获得良好的职业体验,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实习这门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寒暑假进行阶段性实习,第六学期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撰写实习报告。
3.1.3 合理设置选修课
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选修课普遍存在问题,本文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向教师和学生宣传选修课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设置选修课的目的,确保选修课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学生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选修课进行学习。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选修课管理制度,包括选修课考核评价制度、选修课教学评价制度等,以规范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活动,考查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情况。其次,高职院校要做好选修课服务与管理工作,推进选修课考核方式的改善。积极调整教学时间,尽量缩短占用学生周末自由活动的时间,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考核方式,以出勤记录、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对学生选修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增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选修课。增加实践选修课需要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3.2 课程内容的更新
3.2.1 筛选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努力改变课程内容与社会就业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一是可以删除过多的文化基础知识,淘汰已经落后的专业学科知识;二是坚持实施“双证书”制度,将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知识增加到课程内容中,不但有效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2.2 综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将筛选过后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之间能够有效连接。例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旅游经济学》;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严重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学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伸,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企业给专业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它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来进行运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等负责人担任。通过随时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旅游管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关键词:实践化导向 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不断进行。而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能够从事服务和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近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更加关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实践化趋势日益增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加强对改革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之初就是为了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而设置的,根据旅游产业的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单位培养人才。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须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几种类型。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对各个院校的资源比较优势和旅游发展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但总体趋势是减少了理论课程的数量,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内容,呈现出实践化改革的趋势。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化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践内容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化导向的课程改革趋势不可逆转,各个院校分别开始借助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是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如果合理的设置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院校在实践操作课程上要么设置的课程多,要么设置课程以后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这是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方面,部分院校减少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了纯粹的实践课程,也有不少院校减少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选必修课程的课时,还有很多学校也存在一些院校要求每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训。这些课程设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缺乏对课程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考虑,其设置的科学性值得思考。
2.课程内容实施不完整
旅游专业增加了实践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但学生到旅游企业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旅游资源,而在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实习,但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自主实习,而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期间就会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是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的症结所在。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加速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扩招,但是相关教材的内容和实践内容难以满足课程实践的的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也是十分紧缺。此外,高职院校整体课时安排在客观上也难以完全适应课程实训的需求,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院校要实施设置的课程实践内容存在很大的困难,很容易出现有课程无教材,有教材无教师的场景。
3.课程实践内容评估体系不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很多学校的内部存在评估标准制定不完善,教师实践技能不精湛等现象,对一般院校来说用于实践的空间比较少,学生实践实践也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学生在校外实际绩效评价中存在的评价主体不全面,评价方法不科学的现象,缺乏过程性的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是很难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很多院校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评,忽视了的职业道德的考核和评价,专业的内涵性表现不突出。
三、基于实践化导向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发展对策
1.优化课程实践的内容
首先,明确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具体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和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业务基本技能等要求;其次,合理的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等结构体系,包括每一项课程的数量、名称和课时的数量;再次,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的实践条件以及师资情况明确时间内容的课时数量和时间,并明确课程时间教学的方式。
2.夯实课程基础理论
首先,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不能随意减少,并严格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其次,知识理论的选择和理论深度的讲解应该与相应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相对应,不断强化理论在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的应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积极的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不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学生明白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
3.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该与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校内模拟练习,并在次基础上深入到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等单位去接触实际的业务,感知旅游企业的现状和真实的服务过程,通过在企业中实习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忠诚程度,不断培养学生适应谁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合作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训实习的固定场所,避免放任自流式的综合实习方式,教师、实习单位与实习学生共同评估学生的实习过程与实习结果,制定评估指标与层次分析法等评估方法,完善校外实训实习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许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以大学为例[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2] 于成国. 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原则与程序[J]. 统计与咨询. 2010(02)
[3] 岳冬菊,李海民,杨瑞. 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4] 谢莉.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出现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当前,有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同时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比如,有的高职高专院校照搬旅游本科的培养目标,有的旅游学校还挪用外国的培养旅游人才的方法,这样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使高职高专的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路径。
(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开办旅游专业的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想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全才,这样不仅造成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而且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样就体现不出旅游业的综合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尽快适应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提高课。虽然课程内容全面,但没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所需课程开设。同时,高职教材良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另外,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有校内教学实训,一般都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比如,《导游业务》课程实训时就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训练,这样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在确立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其次要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还要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规律及该专业的特点,因此,在培养目标中要w现以下三个特色。
1.人才培养的高级性。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不一样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属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服务层的技术人才。
2.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能为旅游企业培养出一线的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3.人才培养的地区性。高职高专院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必须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当地的旅游特色、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重新划分课程类型。依据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职业训练课。文化基础课是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思想、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专业课是对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技能方面的教育。职业训练课指的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
2.重新界定专业方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和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不应该包括酒店方向,应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界定为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经营两个方向。这样重新界定过的专业方向不仅可以减少相应的课程而且还使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精简,有利于培养质量高的人才。
3.合理安排实训课。实训课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其内容有实训任务、时间、地点、实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指导教师等。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动手操作能力高,因此实训课必须安排合理妥当。
(三)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于高职高专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可以改变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它不仅可以去除过多、过时的一些知识而且还可以实施“双证书”制度。这样既解决了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途径。比如把《导游基础知识》和《导游法规》安排到第二学期学习,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就可以报考方导游资格证考试,以便取得导游资格证书。
2.课程内容的整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知识的重复。例如,可以把《经济学基础》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新的课程为《旅游经济学》。
引言
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促使旅游业拥有了十分广泛的发展前景。旅游企业由于成立与运营成本较低,运营模式较为简单等特点,导致旅游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一发展形式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设计与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对旅游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业务开展等的影响作用,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辅助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信息化工具,作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基础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适用性与实用性原则。旅游企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利润获取方式较为单一,是一种“积少成多”的方式,将每一位旅游参与者的团费减去组织成本,再乘以参团人数即为最终利润,所以,利润水平与成本控制具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以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效率、满足游客需求为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游客的使用需求。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包括五个,一是数据收集模块;二是人机交换模块;三是操作执行模块;四是中央处理器模块;五是通信模块。这五个模块的功能各有不同,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数据收集模块即数据库,在旅游管理活动中,大量的数据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支持,比如景点人数、导游数目、经济效益等,管理需针对上述情况具体开展。人机交互模块是指人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程序,人员输入的指令通过该模块实现,如人员输入“九寨沟”,信息系统可以给出九寨沟的基本情况,包括主要景点、门票价格等。其他模块的功能也与此类似,均是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和集成的。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设计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以简单、快捷为基本原则,因此减少了层次,将执行层(输出层)、交互层(输入层)与中央处理器(控制层)直接进行连接,但输入和输出系统是分离的,不会相互影响。当人员将相关内容输入后,中央处理器会直接做出反应,给出相关内容,这一流程大大简化了工作内容,提升了效率。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效率优势;二是资源优势。效率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工作流程和模块设计上。上一小节中,给出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即输入-控制-输出两个基本层次,一切指令的反映速度均得到了有效保证,这一设计好比高速公路,分离的输入和输出层,就像双向通行的快车道,信息读取和反馈速度得到了保证。资源优势主要建立在数据库方面,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无论人员想了解旅游地点何种信息,均可以得到有效满足,包括美食、车辆、景点、文艺特色等,这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又一个突出的应用优势。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拟
以武侯祠旅游为例进行模拟,人员进入成都后,向系统输入关键词“武侯祠”,可以得到相关信息包括武侯祠距离、门票价格、游客状况(淡/旺季)、最佳路线、旅游指导、附近景点等,游客按照相关信息进入景区后,又可以通过系统了解相关资料,包括诸葛亮生平、纪念馆建设等。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语音资料在系统中兼容,可供游客自由选择,同时游客可以随时调节声音、控制播放速率、暂停播放等,应用效果非常良好。此外,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中,系统具体较高的可操作性。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国际化将是所有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因此,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兼容了多种语言,外国游客可以选择英语等语言应用系统辅助旅游。模拟应用中,这一设计的效果也非常良好,兼容的英语、法语等发音准确,且文字清晰,能够很好地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
三、结语
一、引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只是注重知识的讲述,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专业需要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得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一九七九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蓬勃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涨,目前我国已经有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符
旅游行业是我国新生的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旅游行业所需求的是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不符,人才市场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直接关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济市场中一些旅游企业向高校反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走入旅游管理岗位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岗位管理工作。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具备众多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较差。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而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熟练的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一些高校旅游专业而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最终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差异性很大,与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不符,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对于高校的剩余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以上内容都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及时解决的严重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满足经济市场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掌握众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的创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1]。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教育方面
1、促进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九点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旅游规划等众多岗位。现阶段,人才市场对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高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主。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做好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国画,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面对就业岗位盲从、不知所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加强与经济市场中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高校可以聘请外界权威的教育人员在本校开设讲座,或者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深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解在岗位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问题,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关教育人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准,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其中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旅游管理研究能力等众多方面。课程设计不能偏离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竞争现场、岗位工作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环境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还可以将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旅游管理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活动引入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日后的就业岗位有更多的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旅旅游实践专项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校园步入到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以往高校教学中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对其常常财务忽略的态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走入了教育思想误区。就业指导可以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帮助学生理清就业思路,避免学生在日后求职之路走得太过于艰辛。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将学生就业指导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联系,构建合理化、科学的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培训体系,应用海报、校园报纸、广播、讲座等众多形式,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宣传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求知技能,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应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帮助自身累积社会经验,与日后的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弥补校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扩展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认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明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短浅的看重近期的利益,而是需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就业标准,借用我国众多就业平台的优势,将自身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获得企业的认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想在毕业后快速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定就业方向,树立就业理想,并且为其奋斗,提升就业质量。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旅游行业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绩,该行业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良问题,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我国众多高校对此内容都需要进行深入反思,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改善措施,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发展,为旅游行业发展输入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专业素养
当前,我国的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的理解薄弱,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旅游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开展特定的教育,并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好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结合专业课和文化课,拓展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升华自己的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没有系统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对中国的文化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认识层面上,缺少系统的接受教育。
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典范,对旅游管理人员提供价值引导。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学生时代就爱家乡,爱祖国,激发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确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知识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还教会旅游管理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等,保证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融洽关系的形成,让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积淀。
2.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审美的体验,获得对美的体验。导游要向游客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知识,因此,人文中就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旅游管理者的内在素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吸引外国友人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淀,精神上得到享受,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建设
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加强课程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中国人保留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感和自信心。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能提高未来旅游管理从业者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游客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游客们热爱中国传统诚信的行为。
2.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中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目的。(1)我们应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的优秀的文化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的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和培养,教师要加强行业内的自我培训过程,注重继续教育弥补段提升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素质。教师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重视管理学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更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重视内容的传输,重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不断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充分活跃起来,发挥教师的魅力,实现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应该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中,最终形成顺应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师要逐渐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学习活动。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教育,加强书法教育,在学生练习中国书法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教师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提升将来旅游行业的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高质量的服务,挖掘传统文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以点带面,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切入点,引申学生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想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孔子和老子等人对礼的认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礼仪要求,带动人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再如,讲解饭店管理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论语》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进行讨论、总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切入点,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加以讨论和总结,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的旅游管理的联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关联,实现现代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师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此优秀,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恰当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多一条文化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收获学生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