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第1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第2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思路;模式;山东滨州;滨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2-01

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坚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把发展高端高效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把推广精细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总抓手,着力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滨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城区按照“三化联动”、“三型并进”“三产叠加”的要求,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题,积极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城市农业发展,以“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以服务滨州市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为原则,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地域特点,把全区划分为“一圈、一带、四区、一网、一面”五大农业功能区,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在都市农业的引领下,加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或合作社参与助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13万hm2,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总数达到39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7家,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5家。

2 发展思路

2.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城市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以三河湖有机蔬菜示范园、市西观光农业园等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园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制定出台《滨城区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办法》,立足现有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分别采用农业娱乐、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园、农家乐4种模式推动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加速发展[1-2]。

2.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发掘滨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农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中试熟化。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3-4]。

2.3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围绕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菌菜、优质粮棉等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以三河湖龙王庙、杨柳雪辛庄、市中赵四勿、梁才小高等为核心示范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菌菜生产;以杨柳雪、秦皇台、滨北、三河湖等乡镇办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努力抓好秦皇台乡棉花、市中办事处蔬菜2个专业化乡镇,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量,保证总产量。

2.4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重点围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主体科技创新能力。每年都通过农广校、农函大等平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 创新模式

3.1 产业化生产模式

通过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使农业生产模式由分散、松散、粗放管理变为集中、集约、精细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对农业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如滨北薛家奶牛协会会员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

3.2 信息化服务模式

为广泛传播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等农业知识和信息,滨城区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惠民服务活动搭建了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在各乡镇办建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政策咨询服务。

3.3 特色品牌培育模式

滨城区坚持“注册一个商标、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宗旨和目标,引导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种养殖户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产业特色,走农业品牌致富道路,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组织的带动下,滨城区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品牌,有7个蔬菜产品通过美国、日本和欧盟NOP认证,有10个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14个无公害食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总数达到了41个,“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面积达到8 000 hm2,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达到1.8万hm2。

3.4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滨城区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综合配套、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南北2条观光农业经济带。在滨州城区南部沿黄河一线,以市西、市中、梁才为重点,规划了南部沿黄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建设市西办事处“休闲小街”、市中办事处“黄河生态园”、梁才办事处张王及小高采摘园等项目。在滨州城区北部,以三河湖、滨北、秦皇台为重点,规划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绿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隆达生态庄园以及秦皇台、三河湖风景区等项目。目前,滨城区已建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处,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00万元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技,2010(10):136-137.

[2] 刘振华.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世纪桥,2011(19):63-64.

第4篇

关键词: 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土地制度

一、新常态下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问题和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 土地流转过程中产权向市场转移但主体不明确

如今,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向市场化转移的特征。这不仅让土地流转实现“合理”与 “高效”的协调,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和其他各方的定价,各类分散的土地经营农户将个人土地转让给以企业化发展的地方各大农业龙头和商家。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龙头企业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直接参与土地所在农村地区的开发和推进,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过于分散的经营和管理,而且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当前形势下,土地出让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这样的模糊现象出现,并不符合新常态下的现代农业发展。虽然法律规定土地是集体的,但农民却可以自由转让土地的所有。从政策上来讲,农村的政府及居民组织可以被认定为农村土地的主体,因此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边界是模糊的,导致市场化中农民个人和企业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产生争议,甚至会由此产生暴力事件。

(二)土地经营的价格向合理化发展但流转形式比较分散

在以前的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在土地流转中得不到合理的价格。随着地方土地政策的改善和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土地价格变得更加合理化。而且,新常态下的土地流转价格还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调控变化,这样的变化也保证了将来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而合理的土地流转,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也有利于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都只是小规模的,如今,农村的大量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土地就会自发性地流转到其他人手中,但是,土地流入的户主大部分都是其身边土地规模相似的农民,而这种农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模式,无法适应需求量大的地方农业龙头的需求。

(三)土地流转工作日益规范却仍具有无序性

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下,政府针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出台了更多规范化的政策。从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农业发展项目的调整到后续的宣传工作,很多地区的地方政府都有了比以前更规范的制度与步骤,包括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和后续的程序都有了严格的规定。相对于早期口头化、自发性的土地流转,现在很多农户间的土地流入和流出都会签订更详细的书面合同。这样一来使土地流转更具有法律效益,从而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保证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范性。

二、新常态下土地流转的改善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办法

(一)明确土地体地位,确立土地产权关系,保障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农村在土地的产权方面体现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农户之间可以自由流转的土地经营权;第二种是农户按户分配的土地承包权;第三种是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而现阶段土地流转的方式是农户将分配到土地承包权的土地,在承包期内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人,使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割出来,这种状况下,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土地承包期内的承包权就会变成了农户的财产而不是债权。因此,只有改革了现有的产权关系,才可以使农户的土地承包得到永久性的所有权,从而确保土地流转间的利益主体还是农民。

(二)保障农户的合法权利,政府干预土地流转形势,确保现代化农业规范开展

虽然我国农村土地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可是不合理的土地流转管理,容易对政府政策、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方面造成损害,但如果政府干预土地治权的结构和流转形势,就可以为土地产权关系在制度方面提供保护和实施的保障。因此,政府要明确土地的流转、功能和产权属性之间的关系,将它们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建立由政府干预的合理土地流转结构,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三)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秩序,通过合理的中介及组织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中介组织,仍然不是很完善,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要,能够和国家市场经济调控相结合的土地流转机制,让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有效的发展。要高度关注土地流转中的的中介和当地的土地服务组织,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垄断,通过政策建立一个包含土地流转与中介服务组织的机制,提高中介和土地服务组织的效率,让土地流转的过程更加地组织化、市场化及有序化,从而为土地的经营提供高效率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农户具有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准则。保证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利益,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通过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流转政策,是目前优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现代化发展工程。只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等措施,同时发展,才能保证土地流转规范健康的发展,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传兴,张良悦,赵翠萍.土地资产置换与农村劳动力城市化迁移[J].中州学刊,2015(09)

第5篇

1.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1.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1.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1.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步伐。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郊区农业向都市农业方向转型,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打造出一批园林生态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进程中,带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2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资模式的投资者,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有企业家直接投资的模式外,还有村(乡)镇集体或农民广泛参与和城市职工下乡兴办的方式。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企业家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近年来,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园区,都是一些企业家投资兴建的,他们将把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入农业、农村,大大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2.3致富农民的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事业。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农村人口就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休闲农业的产业拉动比例为1∶4,促进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开发以及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2.4可利用整合资源并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

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生产与生态和谐、人与环境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顾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

2.5促进村容村貌改观和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顾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良性循环。

3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是25个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属农业欠发达省区,但近年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飞速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投资者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基本相同。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休闲农业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体育运动项目等,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气,生态、文化内涵也不高,消费范围多数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响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全凭经验和主观思维判断进行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简陋、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的专业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仅限于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业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粮、菜、花、果成熟期也过于集中,品种少、品质差,吸引力、影响力不大,顾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经营效益低下,创新和持续发展难以做到。

4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4.1发展前景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已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要求。围绕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为休闲农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将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4.1.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

4.1.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1.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这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4.1.4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产业作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以此来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休闲度假需求。

4.2发展对策

4.2.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在功能上延伸的发展趋势。发展休闲农业,要认清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并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6篇

5月份播种的时候,那里的农民就为“种什么”发愁。他们试种了鲜食高粱、青贮玉米等,效果并不好。“种了10亩高粱,出现了倒伏,产量比预期低了一半;青贮玉米,只有上规模,才能有效益。种上几亩,一点不划算。真不知道来年还能种什么。” “怎么种”也让这些“老把式”犯难,“改了新品种,什么时候追肥浇灌,如何预防病虫害,市场行情怎样,心里都没底。”

这些农民的境遇并非个案,如今在各地采访,时常会听到“老把式”们不会种地了的感叹。当前,越来越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升级的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精细化种植、精确化生产、精准对接市场。虽说历史积累的精耕细作传统、多年跟土地亲密接触积累的经验仍然重要,但若单单“靠经验”、“凭感觉”,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于是当传统种植遇上了结构调整,当耕作习惯遇到先进技术,当自家的“小算盘”遇到了变幻的大市场,一些农民难免出现了不适应、不习惯。有的地方搞测土配方,施肥前要精准称量,但习惯施肥洒药“一把抓”的老农嫌麻烦;有的地方和面粉厂签订了收购协议,但农民嫌分品种单收、单储费时费力……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当前农业发展必须回答的命题。在不少地方,“老把式”们仍是种地主力军。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最大程度减轻转型带来的不适感,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是否能够顺利推进,更关系到粮食安全能否持续得到保障。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老把式”尽快适应新趋势。想农民所想,解农民所难,多在规划和服务上下功夫。就拿培训来说,各地举办了不少培训班,有的把农民“圈”了半个月,可培训内容要么让农民觉得太“高大上”,在田间地头用不上,要么让农民觉得太落后,还不如自己摸索经验。让农民感觉“瞎耽误工夫”的培训搞多了,自然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注定难以产生好效果。因此,要着眼于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针对性强的举措,帮助他们提升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第7篇

农业产业链金融实践与创新

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对产业链金融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是随着农业产业链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总量大幅上升;二是随着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利益链接更加密切和合作内容日益丰富,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三是随着农业产业链向更广泛领域拓展和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金融机构的营销与管理模式亟待转变。作为一家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紧跟市场需求,适应形势变化,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在农业产业链金融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积极探索。

(一)做好对龙头企业的服务,壮大农业产业链的核心支柱。

实施以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的“千百工程”,以及支持100家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的“百亿百家”行动,农业银行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和服务覆盖面不断提高,金融服务龙头企业的主渠道地位进一步巩固。截至2013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共为超过1.8万家龙头企业提供了全面的金融服务,重点服务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1018家、6590家,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81.44%、57.59%;龙头企业用信余额2048亿元,同比增长8.3%。

(二)做好对农产品生产的支持,稳定农业产业链的产业根基。

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为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原料保障,为农业产业链金融提供了产业根基,金融支持农产品生产意义重大。一是农业银行通过“龙头企业+农户”贷款产品,截至2014年3月末,累计为3.4万户农业产业链上游农户提供贷款47.68亿元,支持农产品生产,稳定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二是支持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自建生产基地。如为蒙牛集团专门授信8亿元,目前发放固定资产贷款1.4亿元,支持企业在全国建设13个存栏奶牛8.5万头的牧场。

(三)做好对农产品流通的扶持,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物流效率。

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物流效率。农业银行紧抓流通市场、龙头企业核心经销商等产业链下游客户,通过提供贷款、电子商务等产品,做好对农业产品流通的金融服务。首先,支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截至2013年末,农业银行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贷款余额68.04亿元。其次,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直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截至2013年末,龙头企业电子商务累计交易金额已达1733亿元。

(四)做好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政策保障。

一是针对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的特定需求,研发出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贷款、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多款特色产品;二是针对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出台新疆林果业、广西糖业等10项行业信贷政策;三是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出台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紧跟国家“三农”改革步伐,出台林权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新产品,增强农业产业链发展活力。

(五)做好综合服务方案的制订,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金融需求全覆盖。

农业银行围绕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契合客户需求,对有信贷关系的2400多家省级(含)以上龙头企业,逐户制定了专享金融服务方案,方案涵盖未来3年内产业链金融业务发展目标、服务内容和保障措施。例如,对新希望集团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涵盖企业集团、6万多名企业员工和产业链上游农户,2013年末,对企业的用信余额达62.4亿元,为其产业链上游农户贷款近40亿元,力助新希望集团保持国内农业领军企业的地位。

几点思考

为进一步顺应农业产业链金融蓬勃发展的大趋势,农业银行将充分依托自身优势,顺势做强农业产业链金融,开创金融服务“三农”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局面。

(一)围绕重点客户,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依托全行农村产业金融“千百工程”和“百亿百家”行动的营销资源,服务好省级(含)以上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链核心客户。二是依托新的家庭农场贷款产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产品,加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三是依托“百强市场”专项行动方案,支持重要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四是依托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集约化推进农业产业链基地建设。

(二)改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探索服务新模式。

一是适应多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形势,积极探索以农产品物流市场、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二是适应当前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形势,按照“零售业务批发做”的理念,创新内部流程,对农户等产业链中小客户实施金融集中连片服务。三是适应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快速发展的形势,通过行业、区域等信贷政策,做好对农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服务。

(三)紧跟市场需求,进一步创新产品制度。

一是针对全国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选择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较强带动效应的特色产业,优先出台专项行业信贷政策,从客户服务向所处行业产业链服务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金融。二是针对龙头企业“纵向多环节、横向跨产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研发服务于其上下游产业链主体的预付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再保理等产品。三是针对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改革的发展形势,探索农村新型产权抵押等多样化担保创新,进一步破解农村金融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效益;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张晓辛(1954―),男,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图分类号:S21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0103

1 引言

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强省。稳定的农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江苏现代化农业的高产出是资金、物质等高投入的结果。随着农村改革实施以来,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由于农业与工业生产的特点不同,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成为农业生产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之一,农业生产者将自然环境看作可以免费获得的生产资料,市场也不可能完全把自然因素归纳进农业生产者成本核算体系中,这导致了农业生产者放弃环境的可持续性,只注重经济效率。现阶段,农业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生产行为也已暴露出了这一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江苏要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就必须遵循在过去的现代农业基础上完善现代循环农业的战略思想。这里所定义的现代循环农业不应该只是肤浅的将着眼点停留在生态或是经济效益等某一方面,而是应该努力协调并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农业经济的产业良性整合、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三方面的大循环,真正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宽道路。

2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

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手段开展农业生产与经营,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形式,其追求高效,追求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2.1 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组织方式,充分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实现保障粮食供应、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高效率、高效益农业。就功能方面而言,让高效农业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不仅保障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而且还要向食品、药品、保健品和生物质能源方向拓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就生产方面而言,通过技术和资金集约投入,解决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保障生产和资源的高产出、高效率。就产品方面而言,要求由一般农产品向品牌、高端、安全农产品拓展,取得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就技术方面而言,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因素;高新、生态、标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进程的核心。

2.2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较,可以归纳出六点本质特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体系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其产业链不断向下延伸,不仅包括种植与养殖业这种第一产业领域,同时包括了农产品加工流通、社会服务等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传统农业追求的是对人食物需求的满足,着眼于追求数量的增长,现代农业则是在满足一定数量供应的基础上,突出考虑质量与效益,以此加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生产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标准化生产,重点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努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发展一般依靠投入驱动,科技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2.3 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大致可描述为: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国家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以荷兰为典型,荷兰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依靠精耕细作,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现为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2)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国家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以及农产品的总产量。比如美国就是这种类型,其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为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

江苏农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江苏地少人多,另一方面江苏省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决定了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走高效农业的道路,即技术密集、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现阶段其主要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2.3.1 设施农业

经过工程化的设施,人为设置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态条件,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进而实现高效、高产、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目标。

2.3.2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

所谓集约化规模养殖业指布局集中、生产密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效率提升为特点,根据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养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充分发挥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

2.3.3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根据江苏农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等,江苏省应重点发展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

2.3.4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效结合,以农业为依托,追求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双向发展的一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的农业形态。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人们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帮助人们获取、满足生态食品的物质需求。

2.4 江苏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的现代化在带来高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排放和高废弃,造成土地、水体、大气等环境的严重污染。比如江苏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现象就较为严重,目前许多地方生活污水仍然是直接排放,秸秆焚烧现象严重,农业废弃物堆放散乱,直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江苏省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38%,但农药使用量约占全国的65%。鉴于此,在经济发达、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高的江苏省地区,合理发展农业生产无害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利用最大化的生态循环型农业显得迫在眉睫。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加大本国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资源投入品使用的高效化,在应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被关注和重视的新热点和新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循环农业应运而生。

3 江苏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是指在农作物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它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

3.1 循环农业发展历程

江苏省是我国启动循环经济建设较早的省份之一。2002年,首先开展了为期3年的第一轮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全省共确定了108家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不同的产业和企业、园区、社会不同层面,试点单位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其中循环型农业试点单位占14个、循环型村镇占9个。2005年4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循环型产业发展战略中提到了循环型农业发展战略。并指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点:一是产业重点;二是区域重点;三是设施重点。明确了指导思想、实验内容和目标、实施方案。2005年11月,江苏省确定了128家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农村、企业,作为第二轮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

3.2 江苏现有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3.2.1 农业生态恢复、整治型发展模式

农业生态恢复、整治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生态恢复、清洁生产、减量化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这种模式选择条件和设施优越的产地建设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中心,推广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扩大有机农业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3.2.2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对农业某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如作物秸秆、树木枝叶、禽畜粪便等在另外一个环节中进行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变废为宝。多是以“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为基础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模式、生物链工程模式和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模式;另外还有农业废弃物堆肥技术、禽畜粪便除臭饲料化技术、微生物菌菇技术等。

3.2.3 立体复合型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型农业模式: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把农、林、牧、副、渔相结合,建立多物种共栖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加养、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一种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立体复合型农业,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3.3 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缺陷

循环农业发展起来以后,强调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指出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与过去的生态农业并没有本质区别;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运用工业循环经济的原则强调发展循环农业,但是问题是没有明确与循环农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同时忽视了农业经济循环是循环农业的本质,未明确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经济的联系,没有认识到实现经济可持续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循环农业要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但是目前对于如何使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更好的经济前景尚未能有所突破。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替代农业思潮。但最终由于产品价格高,在现实生产经济效率低下导致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人们对于现代循环农业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循环不能仅仅关注单一生态方面,更应该在满足生态循环的前提下,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循环。

4 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再认识

笔者认为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必须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着力强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有效协调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合理的现代循环农业应包涵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生态环境循环和农业生产经济循环三方面。

4.1 农业生产方式循环

将农业生产发展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资料良性循环流动过程,使进入循环农业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在经过一个生产环节之后进入另一个生产环节,实现资源再利用,尽量降低外来新生产资料的输入,争取整个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4.2 农业生态环境循环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方式循环相互作用,通过生物的合理分布,以及自身对环境污染的自净、自调节、自平衡能力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自然生产力。

4.3 农业经济循环

循环农业是依靠循环经济理论发展起来的,所以循环农业本身是一种经济概念。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农业。农业经济循环要保证在循环农业中农业经济的再生能力和成长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和结构不断优化;符合农村社会总体发展的目的,使农业经济沿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的轨道运行。

5 结论

对于今后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而言,首先应当突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保证经济的效率体现,无论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方式转变还是生态环境保护提升,都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应该首先强调经济可持续,在经济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和生产方式可持续。不能简单地将农业的发展寄托到其自身的改造上,更应该从自身的观念上予以改变:在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入手,调整农业生产、经济运行的模式;稳定农业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性。

参考文献:

[1] 郑建初,陈留根,甄若宏,等.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学会,2010,26(1):5~8.

[2] 蒋祖镖. 江苏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3] 周震峰,王 军,周 燕,等. 关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5):348~351.

第9篇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都市农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指在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对地域相邻、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之间实施一体化的空间管制方式,使城市之间在地域空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逐渐融合,最终达到优势互补、实现一体化发展状态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圈的出现,为实现农业生产与城市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都市圈中城市利用地域相邻的区位优势、中心城市特殊需要和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发展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都市农业”概念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的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而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和示范教育功能于一体,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其本质特征是紧密依托、服务于中心城市。

句容是南京都市圈“半小时核心圈”中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也一直是苏南传统的农业市,然而,苏南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传统农业已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背景下,抓住同城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农业资源,发展都市农业,是句容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

一、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是都市农业发达的国家,至今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1.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前提,以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支撑。欧美及亚洲各国的都市农业都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同时,充分利用大城市发达的市场、信息和交通网络,打造现代化的都市农业流通体系,成为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点。花卉之国的荷兰。支撑其都市农业发展的在很大程度上与辐射全球的海牙国际鲜花交易市场的形成有关。

2.重视引入和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规划,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周边区域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的农业形态,由于这些地区具有耕地少、劳动力价格高的特点,农业投入也相对较大,因此。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都十分重视引入高新生产技术和科学规划,以此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要素的集约化经营。新加坡通过建设现代集约型农业科技园,同时结合岛国特点,在空间上又强调通过环市区农业带和沿海观赏渔业带进行集中布局,以此形成了更加明显的集约化效应。

3.追求多元化功能目标的实现并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日本主张发展都市农业应实现“构建城市‘后花园’、建设生态型城市、增加农民收入和振兴农村四个目标”。法国则以突出环保生态功能为主,为城市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另外,为给都市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国都制订了健全的政策、金融和法律支持制度,以建立起对都市农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

(二)我国部分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其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式。一是兼顾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目标。北京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促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二是注重突出区域比较优势,注重突出自身的禀赋优势。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既运用现代技术和设施手段武装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也着眼于对农业生产的产业链的拓展。四是重视组织协调机制建设,既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上进行系统安排和部署,也通过相关组织机制建设,推动各级、各部门的协调与通力合作。五是构建圈层式空间发展格局,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阔而有序的空间。北京按照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等五个发展圈来部署都市农业的发展;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的需要,强调按照“三圈六区”来发展都市农业;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型农业。

(三)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启示

综上,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给其它各地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强化和完善都市农业多功能性目标。既要发挥农业园区的生产功能,更要发挥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居民的多样性生活需求,否则发展都市农业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2.合理构筑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促进都市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完善都市农业多元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立足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地形环境和区位优势,加快构筑起合理的都市农业空间布局,以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合理的区域化布局,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

3.明确都市农业发展重点。从兼顾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目标、着力提升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以及丰富都市农业形态的角度出发,以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农业为方向,明确都市农业的发展重点,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低效农业向规模高效农业、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模式转变为二、三产业联动模式发展。

总之,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适应城市居民多样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又要为城市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还是城市居民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独特形式和重要场所。只有紧紧把握住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拓展都市农业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二、宁句同城化下句容发展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便捷的区位交通成为建设都市农业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基础。句容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随着一系列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未来句容与南京的时空距离将不断拉近,区位优势必将进一步放大,句容将全面分享南京都市圈扩张的溢出效益。

2.多样的丘陵地貌成为发展都市农业的宝贵资源。句容丘陵山区地貌复杂多样,山、丘、岗、坡、冲五种地貌齐全,其中岗坡地占60%,这对传统种植业来说基本上是中低产田,而对发展经济林果、优质茶叶、应时鲜果、特色蔬菜、彩叶苗木等特色

产业来说却是适宜的宝贵资源。

3.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有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以及工业企业少,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丘陵腹地内林木葱茏,处于半原始状态,环境优美,水质清澈甘甜,土壤环境质量经检测符合有机食品产地环境要求。著名的茅山、宝华山、九龙山等名胜分布其中,山区内风景秀丽、空气清新,非常适合旅游和人居,既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理想投资区域,又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宝地。

(二)劣势

1.传统农业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句容有国土面积1385km2,其中低山、丘陵与岗坡地面积181.53万亩,平原及低洼圩田面积26.58万亩,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7.2%、12.5%。丘陵山区的粮食、油料产量分别占全市总产的80%、90%。句容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其中,20%以上的水稻生产要通过三级翻水,每10年要遭遇3―4次秋旱和2―3次伏旱。天然的劣势导致句容传统农业的成本偏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力。

2.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全市城市化、工业化基础差、起步晚,服务业落后,产业承接能力低。特别是茅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老区镇又全部分布在丘陵山区,2009年句容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835元,而老区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市低200元左右。

(三)机遇

1.“宁镇扬”板块的同城化发展为句容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巨大机遇。句容与南京接壤,二市地理相近、历史相通、文化相同、人脉相亲,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2010年,南京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新一轮修编。将句容纳入了同城化发展区域,更赋予了句容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句容新一轮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句容顺势而为,提出“推进宁(南京)句(句容)同城同建、打造南京副城”的发展战略。这为句容依托南京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巨大机遇。

2.“2014南京青奥会”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契机。无论是奥运会的举办加速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还是广佛两地借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东风加速区域同城化建设,这都表明,一场影响力巨大的体育盛会可提升整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2014年青奥会将花落南京,这不仅给南京,也给毗邻的句容带来了新的机遇。句容完全可抓住“青奥”契机,在农副产品供应、旅游观光、生态环境改善、赛会接待等方面主动合作,扮演好南京副城角色,助推都市农业发展。

(四)挑战

南京是江苏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依托南京的辐射带动、实现与南京同城化发展的思路不仅是句容,也是南京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共同想法。各城市在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都积极对接南京提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措施,这对句容吸引都市农业发展要素聚集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综上可以看到,南京都市圈同城化既给句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此应作客观、冷静的分析,紧紧把握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质,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促进句容的资源优势向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优势转化。

三、宁句同城化下句容发展都市农业对策建议

(一)围绕南京等中心城市需要,开发都市农业功能,合理构筑都市农业产业布局

句容发展都市农业,应充分利用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区所形成的区位、市场、科技和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南京等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句容都市农业的功能性目标,合理构筑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完善都市农业功能。

1.生产功能开发:按照“东种西养南果北林中间花”的区域布局,建立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东部丘陵各镇以应时鲜果和畜禽养殖为主,西部赤山湖周围各镇以水产养殖为主,南片和北片区各镇以林牧产、果品、茶叶为主,城区周围以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一镇一业、几镇一品的农业生产格局,既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也增加农民收入。

2.生态功能开发:以各类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有机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和范围。赤山湖作为南京周边最大的湿地,是区域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应加大赤山湖湿地建设力度。

3.生活功能开发:利用句容丘陵山区的自然原生态优势和“三山一湖”(茅山、宝华山、九龙山和赤山湖),围绕青山、绿水,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观光农业资源。建立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

4.示范与教育功能开发:利用境内江苏农林学院的江苏农博园、茶博园,镇江农科所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园区以及利用互联网将虚拟农场与现实生产相结合的“CSA农场”等形式,发挥都市农业作为“窗口农业”的样板、示范和体验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业知识教育和农业体验的场所。

(二)现阶段句容都市农业发展重点

1.促进农林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葡萄、草莓、茅山老鹅、月光有机大米”等特色农林农产品种植、加工等领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科技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林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2.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运用农业科技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3.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低山、丘陵与岗坡地、城郊结合部等土地资源,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发展生态农业、果蔬苗木农业、观光农业。同时,大力发展“畜禽一沼气一果蔬”等生态循环农业,为南京打造优良的生态圈。

4.树立大农产品观念,加强农作物综合利用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5.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借鉴各地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句容南部丘陵腹地半原始状态的自然资源、“真山真水”的旅游资源、葡萄与草莓采摘园、赤山湖湿地等农业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多种形态、多种模式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的规模开发和业态升级。

(三)组织措施与制度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责任。为确保都市农业开发工作落到实处,应整合行政、技术、项目等资源,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都市农业开发责任制,落实具体的地点、实施途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调查研究,高起点、高标准制定规划。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根据句容各地的资源和区位,按照“高效、外向、生态”的总体思路,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深入基层讨论、征求群众意见、邀请专家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与实施方案。

3.加强政策扶持,培育都市农业开发主体。都市农业开发离不开各类市场主体的介入,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要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发挥其带动作用,创新和推进“开发主体+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承包户”组织模式,鼓励农技推广部门的科技公司、承包经营大户参加都市农业开发。通过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开发和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推动都市农业开发的规范化管理。

4.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创新都市农业开发投入机制。要抓住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机遇,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形成多元化开发投入机制。开展招商活动,扩展都市农业开发的资金来源。

5.加强科技支撑,努力提高都市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既要充分利用“一院一所”的专家优势,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又要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技术优势,依靠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更要注重发挥市镇两级农技推广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繁、推工作,努力提高都市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

6.加强机制创新,实行开发资源的有效整合。要搞活土地流转机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协议,通过转让、转包、租赁、互转、入股等形式,实施规模开发和农民参与开发。要创新土地经营机制,通过实行租赁开发,将“四荒地”资源向社会公开招租,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传统农业资源开发。

四、结语

南京都市圈“同城化”为句容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有紧紧围绕南京都市圈城市需要,借鉴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握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拓展都市农业功能,科学分析内外环境因素,趋利避害,明确发展重点,落实组织措施和保障制度,句容都市农业才能进入转型升级和效益提升的新阶段。才能促进句容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红,董超.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2]杨卫丽,李同异.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1,(1).

第10篇

一、农业产业化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拉长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农事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通过扶持做大现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使几大主导产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开始呈现出由农事企业向工业企业转变、农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化的新趋势。

二是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业的市场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积极推进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引导转变。充分发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对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形成了以窟窿台蔬菜、中安资材、青堆子鲜蛋、广宁乡果菜、常兴葡萄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以各乡镇农贸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为补充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有序竞争、离效运转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三品”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农业标准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充分利用北镇作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有利条件,从制定优惠政策、落实项目资金、制定技术标准、加强技术培训、加强质量监管和完善监测体系等多方面整体推进“三品”生产。目前。全市共有16个品牌、54个品种通过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37万亩。投资160万元建立了辽西第一家省级农药残留区域站,并在几大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了4个速测站,形成了以市级监测中心为主体,以区域速测站为支体,功能覆盖全区的无公害生产监测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种养殖小区建设,几年来新建50栋连片的标准化棚菜小区600多个,总面积超过5万亩。建成和在建高标准养殖小区160个,总占地面积5000亩,人区户700户,养殖规模700万只。以“三品”生产为依托,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北镇农产品在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金实”、“羽佳”、“五峰”、“云杉”等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五峰大米、宏伟肉鸡制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其中五峰牌大米被国家质监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填补了我市乃至锦州地区没有中国名牌产品的空白。“无虑”、“翠农”、“翠龙”、“翠安”、“万硕园”等一批蔬菜品牌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北岳”花生米、“俏牌”果仁、“常兴”葡萄、“五峰”大米、特色蔬菜等一批农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口到欧盟、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对今后农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我们认为北镇农业要摆脱目前发展较为缓慢的状况,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现有的较好的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形成新的优势。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放宽视野,高起点、高标准的谋划未来北镇农业的发展思路,坚持把现代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北镇农业高。

二、标准升级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

一要做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擎”,肩负着开拓市场、带动农户的双重使命。农业要升级,龙头企业必须首先升级。要依托北镇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发展鸡禽熏制屠宰、绿猪屠宰、蔬菜加工、果汁加工、大米加工、花生米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在龙头企业培育上,一方面要眼睛向内,不断扩大现有规模龙头企事业生产加工规模;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抓住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势头,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北镇投资,或直接办厂,或与我市龙头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经营,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外向度,确保在生猪屠宰和深加工、蔬菜加工、花生米深加工、葡萄酒加工、熏鸡骨干企业、米糠油加工等项目引进上实现新的突破。要把提高龙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技术引进、联合开发、科技入股、设备改造等形式,大幅提高龙头企业的加工档次和科技含量,推动龙头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简单加工向复合加工、由单独加工向集群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延长拉伸产业链条。要壮大以鸡禽熏制屠宰、大米深加工为主导的区域性加工产业群,不断提高行业关联度。

第11篇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

第12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宝丰;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74-03

创意农业是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都市农业。创意产业是20世纪末在全球兴起的以文化开发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醇厚,具有发展创意农业的显著优势。

创意农业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它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的兴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宝丰县地处平顶山新区,文化底蕴深厚,农业基础较好,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良好条件,创意农业应该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创意农业提出的背景、意义

(一)创意农业提出的背景

创意农业是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飞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1.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现代农业中的城郊型农业作为一个新生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并且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贡献。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城郊型农业也在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农业的生产手段、生产内容和农业功能也在发生变化。

2.农业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界限日渐模糊,产业间的不断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新趋势。如农业与工业的融合,产生了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产生了旅游农业(也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与出口创汇产业的融合,产生了创汇农业;农业与材料行业的融合,产生了设施农业等等。随着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可能还会不断有新的农业产业形态出现。

3.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的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消费需求,而是更倾向于精神和文化方面,消费需求从有形的物质转向无形的文化。

(二)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

创意农业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已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大都市郊区,创意农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创意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现代都市人个性化的农业消费需求,拉动了内需,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目前,宝丰县正在积极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发展创意农业正当其时。

1.发展创意农业,可为现代农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创意农业既具有创意产业的共有属性和特征,也具有农业特色,通过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发挥宝丰科技、人才、信息、文化等软实力的优势,摆脱了硬资源约束的劣势,从而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推动宝丰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宝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宝丰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彰显了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经济活力与文化魅力,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发展创意农业,可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由于创意农业产业建设是从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为出发点的,做到了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客观上形成了满足与适应了现代人们生活崇尚自然与时尚的需求的项目建设环境,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从而实现共赢发展,使得市民和农民双双受益。

3.农业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无穷。目前宝丰创意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尝试阶段。事实上,传统农业的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需求,而创意农业则提升为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多种附加值高的复合型功能,实现了农业效益扩张。在农业的农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加工和流通,及管理等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都具有创意的空间和发展潜力,都可以创造出更加新颖更加引人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创意农业发展的类型

由于浓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巨大市场需求的拉动,农业专家、农民和艺术工作者用他们的聪明才智,通过科技手段和艺术加工,在农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中融入文化内涵,创造出了具有文化附加值、生态附加值、科技附加值和服务附加值较高的、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的创意农业产品。逐步形成具有高效农业、休闲度假、观光观赏、农事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及乡村民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新的产业。目前创意农业的产品类型有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主题园、创意节庆活动、创意融合产业、创意异域农业文化、创意农食文化等,这些卓有成效的农业创意异彩纷呈,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宝丰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一)宝丰县基本情况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辖8镇4乡1个办事处,320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宝丰县交通便利,距省会郑州市134公里,距平顶山市新城区16公里,距漯河市120公里,距南阳市143公里,距洛阳市141公里。多条铁路和高速穿境而过,是河南省中西部重要交通枢扭。宝丰农业基础较好,有大中型水库17座,水库总容量14 572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资源为8 988万立方米。境内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种类繁多。1982年县情普查,栽培植物有90余种,野生植物有290余种,饲养动物有30余种,野生动物有220余种。宝丰文化资源丰富,有清凉寺汝瓷文化,有宝酒文化,有观音文化,有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马街书会,有享誉全国的赵庄魔术,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可以说宝丰县具备了发展创意农业的所有条件。

(二)宝丰县创意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宝丰县虽然具备发展创意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创意农业发展情况并不太理想,优越的文化资源还没有与农业资源很好地结合形成生产力。一些地方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大营镇观音堂依托丰富的花椒资源举办“花椒节”,城郊出现了度假村式的观光农业,还出现了一些“开心农场”。但这些项目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没有产生很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宝丰县的创意农业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创意农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深不透。创意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思想和方式,特别符合城郊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方向,从实地调研的创意农业材料来看,一些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农业的生产者对创意农业缺乏高度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不知道什么是创意农业,或者说不了解创意农业都包括哪些内容,也不知道创意农业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关系,更不清楚如何去推进创意农业的发展。农民朋友更是莫衷一是。

2.缺乏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也决定了创意农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农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应该成为宝丰县农业功能开发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不够。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行发展的局面,相互结合不够。现有创意农业的尝试主要是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简单融合,或者是艺术品与农产品的结合,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形式还极少见到。如农业与体育休闲产业的融合、农业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农业与广播影视产业融合等。

4.发展支撑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教育、信息、金融、人才的支撑。但目前支撑创意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也缺乏鼓励创新与创意的体制和机制。

四、宝丰县发展创意农业的途径

(一)将农业产业与宝丰资源进行创意性配置组合,实现产业的高度融合化发展

创意农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是以自然景观为载体,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作物品种的改良和优化,采取园艺、园林的创意设计手法对农场、农庄进行改造升级,将当地的农业产业与自然文化、人文地理、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创意性配置组合,使农场、农庄具有场景公园、休闲娱乐的功能。它以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活动为指导思想。

产业链的构建是创意农业开发的关键所在,只有创意产业的创意与产业两个部分真正实现有机链接,才能促进创意的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经营资源;当新形成的这些经营资源与传统产业相整合、相渗透,并延伸拓展,进行深度开发,使之相互补充,就能产生乘数效应,充分获取创意农业这个新型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联动,带动了产业链的延长,产业的延伸,又增加了农业附加值,还满足了游客购物需求,进而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目标。

(二)根据消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创意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创意与市场形成互动

认真研究消费市场的需求是创意农业项目发展的前提,好的创意关键还要看消费者是不是接受它。因此,创意农业应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不断开发创意产品,推进发展。创意农业是由市场来推动的,但反过来,创意农业也开拓了市场。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创意农业项目要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完善和改进创意项目,以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

(三)注重创意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实现品牌价值空间延伸

要有较强的品牌塑造与经营意识。要依托资源优势,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打造品牌,将优良的环境、优质的产品、优势的产业整合起来,形成消费者竞相追逐的不可替代的品牌产品。要发展成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较高、能够覆盖当地主导产业的乡村农业品牌。从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发展塑造品牌,包括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区域经济等方面。这些品牌既可以是区域品牌,也可以是企业品牌,或者是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刘军萍,王爱玲.北京创意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60-64.

[2] 杨良山,龙文军,何海玲,胡豹.创意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村工作通讯,2012,(19):42-44.

[3] 李梅,苗润莲.北京山区创意农业发展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155-156.

[4] 孙大鹏.浅析创意农业发展的途径[J].职业时空,2010,(9):155-156.

[5] 司训练,李婷,朱承亮.西部地区创意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34-39.

第1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宣恩县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1]这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县,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定点扶贫县的宣恩山区,既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大前提下,应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宣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贡品之乡”之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学有机统一,在于突出山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积极发展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

(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培植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含农业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这是与传统农业本质的区别。谋划山地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以高效生态经济为抓手,培植现代生态有机农业产业。

1.做大生态有机农业板块,优化第一产业。坚持以特兴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态经济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的基地、企业、设施、品种、品牌、标准、服务等要素的连接和整合。坚持科学规划,联片开发,提升素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开发,规模经营。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应重点建设万寨—椒园—晓关“贡茶经济带”,沿209国道初步形成的“贡水白柚经济走廊”,特色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有机板块。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6667hm2;年发展商品猪35万头、商品羊8万只,家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特色水果总面积达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药材GAP规范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8667hm2,其色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667hm2,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第二产业。凡是优势资源都可做成支柱产业,凡是支柱产业都要培植龙头企业,凡是龙头企业都应建设订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龙头、政策支持扶龙头、联合重组强龙头、创造环境壮龙头”等方式,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宣桃公司、锦合公司、万盛茶厂等茶叶加工企业;永丰食品、宏伟牧业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武陵中药材、民丰药业、汤木瓜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松乐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烟、茶、畜、果、菜和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的良好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搞活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中介、专业服务、农村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农村物流新产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区丰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流域漂流、天然氧吧、乡村度假观光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二)以有机农业为旗帜,打造现代山地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山地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把高效生态经济开发与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嫁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把山地现代农业品牌叫响做强。坚持对获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伍家台贡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贡水白柚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树品牌、创名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以质量标准为抓手,创建绿色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区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用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在已制定的黄金梨、木瓜、竹节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速研发实施绿色白柚、有机贡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用示范促推广,带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严格执行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实施,把宣恩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力有序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宣恩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走势。准确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必须坚持突出山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

(一)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业求专、同品求精、同类求特”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增效益,切实解决市场狭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支撑。

1.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垃圾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乡村客运站、候车棚及渡口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及渡口的通畅率。同时,加大乡村公路的管护力度。实现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

3.抓好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搞好全县各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力度,解决好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

4.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生态宣恩”。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农村科技书屋”,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星火计划”和“温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打工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在农村,有一批拥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高、思想观念较新、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对农村这一批人才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4.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权能力。大力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创新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3]要充分贯彻落实2008年4月6日副总理在宣恩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问题。

2.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投资效益。

3.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和经营人才,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4.建立信用支农金融机制。加大对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5.创新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着“谁经营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引导农户投资,广泛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

(二)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互动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民培育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机耕、机收、机防队伍等农村第三产业。

3.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帮扶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以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服务。

4.建立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企业采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构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4]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基地8000hm2。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发展完善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目前,宣恩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4个,入会会员达3万余户。按照“政府引导协会、协会引导农民”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茶、果、烟、菜、畜、药等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依托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形成产销链条。

(四)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职工岗位培训的投入。

3.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各类机构、各类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4.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农业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定期开展农村优秀人才表彰,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业人才典型事迹,在农业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5.建立农业人才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机制,鼓励、引导和促进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建立技能人才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2]刘昌勇.宣恩县绿色家园创建工作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08,(10).

第1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宣恩县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1]这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县,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定点扶贫县的宣恩山区,既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大前提下,应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宣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贡品之乡”之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学有机统一,在于突出山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积极发展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

(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培植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含农业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这是与传统农业本质的区别。谋划山地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以高效生态经济为抓手,培植现代生态有机农业产业。

1.做大生态有机农业板块,优化第一产业。坚持以特兴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态经济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的基地、企业、设施、品种、品牌、标准、服务等要素的连接和整合。坚持科学规划,联片开发,提升素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开发,规模经营。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应重点建设万寨—椒园—晓关“贡茶经济带”,沿209国道初步形成的“贡水白柚经济走廊”,特色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有机板块。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6667hm2;年发展商品猪35万头、商品羊8万只,家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特色水果总面积达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药材GAP规范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8667hm2,其色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667hm2,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第二产业。凡是优势资源都可做成支柱产业,凡是支柱产业都要培植龙头企业,凡是龙头企业都应建设订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龙头、政策支持扶龙头、联合重组强龙头、创造环境壮龙头”等方式,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宣桃公司、锦合公司、万盛茶厂等茶叶加工企业;永丰食品、宏伟牧业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武陵中药材、民丰药业、汤木瓜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松乐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烟、茶、畜、果、菜和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的良好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搞活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中介、专业服务、农村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农村物流新产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区丰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流域漂流、天然氧吧、乡村度假观光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二)以有机农业为旗帜,打造现代山地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山地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把高效生态经济开发与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嫁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把山地现代农业品牌叫响做强。坚持对获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伍家台贡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贡水白柚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树品牌、创名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以质量标准为抓手,创建绿色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区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用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在已制定的黄金梨、木瓜、竹节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速研发实施绿色白柚、有机贡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用示范促推广,带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严格执行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实施,把宣恩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力有序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宣恩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走势。准确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必须坚持突出山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

(一)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业求专、同品求精、同类求特”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增效益,切实解决市场狭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支撑。

1.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垃圾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乡村客运站、候车棚及渡口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及渡口的通畅率。同时,加大乡村公路的管护力度。实现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

3.抓好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搞好全县各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力度,解决好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

4.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生态宣恩”。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农村科技书屋”,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星火计划”和“温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打工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在农村,有一批拥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高、思想观念较新、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对农村这一批人才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4.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权能力。大力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创新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3]要充分贯彻落实2008年4月6日副总理在宣恩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问题。

2.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投资效益。

3.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和经营人才,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4.建立信用支农金融机制。加大对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5.创新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着“谁经营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引导农户投资,广泛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

(二)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互动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民培育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机耕、机收、机防队伍等农村第三产业。

3.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帮扶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以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服务。

4.建立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企业采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构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4]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基地8000hm2。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发展完善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目前,宣恩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4个,入会会员达3万余户。按照“政府引导协会、协会引导农民”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茶、果、烟、菜、畜、药等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依托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形成产销链条。

(四)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职工岗位培训的投入。

3.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各类机构、各类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4.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农业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定期开展农村优秀人才表彰,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业人才典型事迹,在农业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5.建立农业人才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机制,鼓励、引导和促进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建立技能人才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2]刘昌勇.宣恩县绿色家园创建工作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08,(10).

第15篇

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会议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