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采购审计案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购房提取公积金需要什么材料
1、购买房屋付全款住房公积金提取
购房全额付款的具体材料:如果我们是买房并全额付款,需要准备的文件是购房合同、发票或收据等证明您确实购买了房屋的材料。房子并支付了全部金额。买房时注意不要丢失一些必要的收据和发票,以免在需要时找不到。
2、准备材料
准备按揭购房的具体材料:现在很多人买房都是贷款或分期付款。贷款买房的,在提取住房公积金时,要准备好贷款合同。如果是按揭分期付款,则应将首付带上发票上的住房公积金。
3、准备建造自住房屋的材料
省人大财经委在收到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后,随即将条例草案印送各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和省级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6月中下旬,财经委组织调研组赴绍兴、嵊州、嘉兴、桐乡等地,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方式,征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部分检验机构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7月初,财经委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随后,专程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条例草案中的重要条款听取外资检验机构的意见建议。7月4日,财经委召开全体会议,在综合汇总、分析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现将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检验机构是重要的社会中介组织,在为产业发展和市场贸易提供公正的检测数据、为社会各界提供技术服务、为政府监督执法提供技术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检验市场开始迈上了快速发展轨道,检验机构数量稳步增加,检验业务不断拓展,检验服务行为也逐步规范。目前,全省各类检验机构已达到1000余家,服务范围涉及工、农、商、贸等各个领域,检验服务业已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省检验市场在对经济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检验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不彻底,习惯于依附行政权力,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较差;部分检验人员业务能力不强、素质较低,少数检验机构存在伪造数据、虚假出证等违法行为;政府部门监管方式滞后,对违法行为缺乏有效制约手段,“重审批、轻管理”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等。同时,随着检验市场逐步开放和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如外资、民营资本涉足检验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检验手段、标准更新加快;被检验企业和个人的法律维权意识增强,对检验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等。因此,原政府规章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后,原规章中作为行政许可事项的计量认证制度迫切需要立法规范。综合上述情况,财经委认为,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检验机构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有助于促进我省检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助于维护被检验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特别是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将检验机构纳入法制化轨道进行管理,有助于发挥其对创新技术的保障作用,从而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经委认为,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上位法,并吸纳了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检验机构的规定,吸收借鉴了各地、各部门在检验机构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内容基本可行。同时,财经委对条例草案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关于检验机构的社会化。条例草案规定,行政部门委托监督检验,应向受委托的检验机构出具委托检验书,并规定被检验人在提出复检时,有关行政机关指定检验机构进行复检。对此,有的地方认为,这些规定存在行业垄断、部门保护的倾向,有碍检验机构社会化。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省虽然很多检验机构在名义上已是独立法人,但实际仍依附于政府部门,作为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检验机构数量还较少。因此,检验机构与行政机关尽快真正脱钩,成为独立自主的企业法人,是条例应予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由于涉及到事业单位改革、机制体制转换等一系列问题,检验机构与行政机关完全脱钩,将会有一个过程。财经委认为,对于检验机构社会化的规定,既要适当超前,为今后的改革留下空间,又要积极推进,逐步实现检验机构的市场化要求。因此建议:一是在总则中增加检验机构要逐步与政府部门脱钩的原则内容;二是明确监管部门发放任务认定书时,应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方法选择检验机构;三是明确在复检时,有关行政机关应指定其他的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进行复检。
二、关于适用范圈的调整。条例草案对进出口商品检验、医学卫生检验等检验服务作了排他性规定。对此,有的部门提出,进出口商品检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品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中已有专门规定,本已不在条例草案调整范围。医学卫生虽然涉及人体及医疗过程,在性质、对象、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作为独立法人的医疗机构也在为社会开展检验服务,并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数据或者结果,如体检报告、医疗事故鉴定等。且这类检验的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对此,有关部门提出,医学卫生检验服务应该纳入条例草案的适用范围,以促进医学卫生检验市场的规范发展。同时,船舶检验等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排除性条款难以列举全面。因此,建议第三条第二款可修改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三、关于特殊情形的计量认证。条例草案创设了检验能力及方法的评估确认程序。在调研中,各地认为,创设的条款有利于鼓励检验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拓展新的检验市场,符合我省快速发展的检验市场的客观需要,但条款内容规定过于原则。为确保这一创制性条款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增加具体方法,以增强可操作性。同时,各地对条例草案设立的应急检验服务事后办理程序提出不同意见。很多同志认为,未经计量认证而提供检验服务,即相当于提供非法检验服务;虽然允许事后补办手续,但在补办过程中如果计量不合格,那么已经出具的检验证书的法律效力如何处理,条例草案无法明确。由此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当前,一些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等突发性公共事故或其他紧急情况虽然不断见诸报端,但象2003年非典那样的重大事故毕竟为数极少。对于一般性的公共事故或紧急情况,质监部门通常启动紧急程序来解决计量认证问题,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保证计量认证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合法性,建议将十四条修改为,因发生公共卫生、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或其他特别紧急情况,确需检验机构提供尚未经计量认证的检验服务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启动紧急计量认证程序。同时,建议条例草案对紧急计量认证程序作出详细规定。
四、关于行致行为的规范。条例草案对检验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作了规定。调研中,各地认为,该规定过于原则。当前检验市场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部门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确,致使日常监管缺位。因此,检验监督管理部门除了要把好市场准入这一关口外,更应明确监督检查职责,加强动态监管,以确保检验机构的服务行为合法规范,确保其出具的检验数据或结果真实有效。建议对该内容作进一步细化。
五、关于计量认证具体评审细则的制定。条例草案规定,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评审细则。有的部门提出,计量认证是检验机构进入检验市场的通行证,具体评审细则是开展计量认证评审的准则,因此,质监部门必须依法制定评审细则。财经委还认为,鉴于当前评审人员管理不甚规范,一些相关制度尚未完善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将评审人员的考核、使用等内容一并纳入到具体评审细则中,并明确评审细则制定后,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六、关于检验机构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反映,个别检验人员在抽检过程中,故意多拿高档商品,且往往不予退还,企业不堪重负。由于其手握检验权,企业一般是敢怒不敢言。财经委认为,检验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检验机构提升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检验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议条例草案对检验人员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同时,增加关于知识更新、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
七、关于法律责任
一是条例草案中许多禁止性条款没有相应的罚责,如第十一条、第十九条等,建议增加相关处罚条款;
二是有的处罚条款罚款幅度弹性过大,有的处罚数额较大,建议斟酌修改;
三是有的条款内容规定的责任部门与罚责中的责任部门不一致,如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由省有关检验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管理,而在第五十条中,处罚部门却规定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议进行修改;
从事内控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管理的朋友都知道,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还是中国政府审计总署都在其的审计准则中将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放在了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各项原则的首位。企业必须厘清独立性的概念才能为独立性找到方向。
非独立,不能客观
《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人员(机构)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以便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当前在内部审计界普遍将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具体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机构隶属关系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的设置不能隶属于或平行于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而应隶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或者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或公司的监事会。这样才会使最高领导或者董事会能够直接、及时获得内部审计部门所提供的情报和咨询。
人员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必须有专职的审计人员,不能由其他业务部门,特别是会计部门的人员兼任。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职权,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内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分析问题,独立观察、判断各种问题,并且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忠于职守,以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取得单位和他人的信任,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业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负责制订内审工作以外的计划方案,不办理经济业务,不编制会计报表,不直接参与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应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去检查、监督、分析、评价企业的各项经济工作。
二、内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也有人将表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解释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控制审查过程的独立性和审计结论的独立性。对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在理论表述上笔者并无异议。但是,在具体处理日常审计检查业务中,如何把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则有一些新的体会。事实上,在理论上要求完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一回事,但在实际安排和处理内部审计业务过程中要保持内部审计的完全独立则又是另一回事。
事后审计
在企业工作的朋友们也许都看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内部审计人员确实不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他们除了编制审计计划并按审计计划对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审计外,基本不过问企业的各种日常业务,许多重大决策信息都是来自企业领导的事后通知。简单说,就是“该你知道的我自然会告诉你,不该知道的就别打听,更不要随便插手干预”。事后审计是这类内部审计的基本特点。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暴光之后才根据上级指示进行审计调查和处理的,问题和损失已经形成。这样的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完全做到了,但预防管理风险的目的却大打折扣。内部审计基本上是单位领导的摆设,有时甚至沦为一些单位领导随意调整权力的工具。
“非独立”审计
还有一类企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可谓极端“重视”。为了预防发生各种风险,企业的所有决策甚至一些日常业务都必须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审查批准后才能办理。领导们只“相信”内部审计人员,似乎其他业务人员都是“犯罪嫌疑人”。结果是内部审计部或内控部成了企业的业务处理部。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时,自然就不会“发现”什么潜在的风险问题了,如果万一发生了问题,自然也很少会提出责任追究。自己做或参加做的事自然是不会错的,如果发生问题也是可以原谅的。
这样的内部审计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性原则,当然也失去了业务监督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处理日常业务的综合管理部门。个别领导甚至拿内部审计作为发生问题后解脱推卸自己责任的挡箭牌:“是啊,为了防止出现风险,我这里所有这些事都是内部审计把关处理的,现在出现风险问题了,我有什么办法?”当然,一些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安排也可能是或左或右,完全凭当时实际需要来随机决定的。
三、案例分析
面对以上这些情况,一个企业管理层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和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呢?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监督和预防管理风险的作用呢?怎样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达到审计工作“到位但不越位”的境界呢?以下笔者将举四个真实的企业案例对如何把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进行说明。
【案例1】
恰当介入业务对内控审计的帮助
某下属企业因扩大业务发展需要,其管理层计划在本厂外再选择一个交通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地区投资建立一家全新的工厂,其中可以选择的地区包括:安徽、江苏和上海的一些成熟工业开发区。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投资决策,该公司管理层十分慎重,在开始进行立项调查前咨询了总部各个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
为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该公司管理层又特别咨询了总部内控部(负责内部审计事务)有关项目风险预防的意见。总部内控人员利用自己在相关企业长期审计检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会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就如何向公司董事会提交项目立项申请报告,如何控制投资风险等向该公司管理层提出了管理建议。
最后,该公司管理层干脆直接邀请内控部人员会同其他负责投资管理的业务部门组成考察小组,共同参加对拟设厂的相关开发区进行现场考察访问。由于考察小组包括了内控审计人员,这一方面向当地政府、银行和建筑承包商展示了该公司对项目的严谨态度和投资诚意(通常企业在开发项目期间很少有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但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内控先行”),为该项目争取获得当地政府最优惠的条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早期介入项目,提出了各种预防风险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提高了项目实施中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后来该项目以极其优惠的条件在安徽的一个开发区获得了成功。整个投资项目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重大意外事件,更没有发生一般投资项目中容易出现的舞弊活动。此后,内控部在审计该公司的投资项目过程中,由于掌握的信息非常全面,所以审计效率极高。
本案的关键是要说明,在实际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在恰当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被审计对象的具体工作,并不会对保持审计独立性原则构成冲击。恰恰相反,这样做却能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案例2】
不恰当介入业务活动对内控审计的危害
某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曾经因为工作积极努力,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功能主动在预防企业各种经营管理风险,特别是采购风险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为此获得了公司管理层和总经理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总经理对内审人员信任有加。为了进一步强化采购管理,预防采购风险,该公司管理层决定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改变过去内审人员重点监督抽查采购合同的做法。特别规定,所有公司的采购业务在获得总经理的最后批准前都必须得到内控人员的审查批准。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所有采购合同或采购申请单,在采购总监批准后,还要送内审人员审核批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内审人员变成了采购业务的主管。对于这样的安排,该公司在征求总部意见时,总部内控部曾明确表示不妥。但该公司管理层还是出于预防采购风险的考虑坚持要求内审人员进行逐单审核把关。
总部在此后对该公司采购和内控工作进行现场审计时,再次向公司管理层指出了这种安排对审计独立性原则的侵害以及可能对审计人员本身造成的伤害。管理层虽然口头答应将尽快调整这一安排,但实际并没有落实。自该政策实施后,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主要问题有:
1.该公司采购总监对采购审批程序提出看法,作为采购总监,其直接工作汇报对象是总经理,但作为平级的内审人员现在实际上处于管理采购部的上级地位。全体采购人员也对所有采购合同和采购定单都要通过内审人员的审核(批准)表示异议。内审人员既非财务审批者、也非法律顾问,在企业正常运营期间额外增加这样一道把关控制部门,实际上大大降低了采购工作的效率。采购部人员开始采用各种消极方法抵抗内审人员的审批,从而导致内审人员和采购部人员发生严重的工作对立。
2.内审人员无暇顾及其他业务领域的风险预防。由于直接参加日常所有采购合同和采购定单的审核,为保证价格、供应商渠道、质量交货等符合公司程序的要求,内审人员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相关业务的具体调查和了解,甚至为了保证提高合同的成功率,采购业务人员干脆要求内审人员参加所有采购合同的谈判。内审人员完全陷入采购部业务,长期执行的结果就是内审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审核检查其他重要部门的风险预防工作。
3.出现采购责任问题无法确定责任人。由于内审人员陷入了日常采购业务的具体审核批准,结果在生产部门发现采购物品出现质量、价格、交货等问题后,需要追究责任者时,内审人员从过去的单一裁判者变成了既是裁判者又是责任承担者。一些采购责任问题也无法确定责任人,内审部门也无法对相关人员提出处罚意见。
4.内审人员成为各方攻击者。由于内审人员介入了日常采购业务,成为了事实上的采购人员本身就违反了专业化管理的原则。这自然会引起采购部业务人员的不满,于是乎内审人员和采购人员就经常为一些工作细节问题发生无谓的争吵,甚至成为各方的攻击目标。该公司内审人员参加日常采购业务管理的情况虽然后来得到了纠正,但内审部门在企业中的权威性和内审人员所受到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
本案例说明了一个事实,内审人员如果不恰当地介入企业的日常业务工作,不仅会对业务人员本身造成伤害,而且还可能会引发产生新的管理风险。最后就是破坏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
【案例3】
管理咨询服务是内审介入业务的主要切入点
某集团总部财务部找到内控部(内部审计部)咨询一个下属公司提出的要求。该下属公司财务部提出要求变更总部统一规定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理由是该公司在前面过去的节假日期间突然发生需要向某一重要进口商开具购买设备信用证的情况。但根据公司事先和银行签订的账户管理协议书,凡是下属公司要动用的资金在超过某一数额后,就必须报告总部并获得董事长批准后才能办理。由于适逢国际大假,总公司财务部负责人和董事长等都不在总部上班,最后导致该信用证无法开出。虽然此事经过努力后没有对供应商按时交货造成影响,但下属公司管理层却对此非常有意见,强烈要求总部改变这一政策。对于下属公司提出的这一要求,总部财务主管也表示非常为难,希望内控部能提出一个意见。
内控部在经过和下属企业有关负责人沟通交流后认为,该控制银行账户的管理办法不能变更!因为设置这样的控制办法就是为了预防下属企业越权动用大额资金从而给公司的资金安全造成损害风险。如果因为一件事情就要调整管控规定,其日后潜在风险巨大。一家企业要求这么办,那么其他企业如果也纷纷提出同样要求的话,就没法处理了。最后内控部(审计部)的建议是:总部财务部应该建立节假日重大用款业务的事先申请机制和紧急业务处理机制。今后凡是面临重大节假日前,总部应当要求各下属企业提前申请大额资金使用计划,并提前安排资金使用批准手续。如果由于没有预见到此类需求而发生紧急事件,则应当采用紧急用款批准程序,从提高为下属企业服务的角度解决此类问题。
事后各方对此均感到满意。本案说明,审计人员通过提供管理咨询的方法参加企业日常管理活动是其切入业务的主要方法。
【案例4】
丝毫不介入业务的内部审计,其独立性原则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某公司管理层为执行上级规定,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内部审计部,并按照国家颁发的内部审计准则为审计部门规定了具体的职责。但在实际日常工作决策中,片面理解维护内部审计独立性原则,限制审计人员介入日常企业管理活动。安排到审计部的人员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在财务部门表现不佳或业务能力不强、面临退休的财会人员。
简言之,内审部门在这个企业里就是一个聋子耳朵――摆设而已。公司管理层通过费用控制、人员安排以及散布内审无用论等各种手段限制内审人员的工作。久而久之,全公司的其他部门和业务人员谁都不将内部审计放在眼里,甚至连内审人员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公司里就是一个闲差。企业的各种重要管理信息基本对内审人员屏蔽,审计监督只是一句空话。内审人员的工作就是象征性的编制一个审计计划,日常审计也基本上是走过场。由于信息缺乏,工作能力有限,要么发现不了问题,要么发现问题后也不敢揭示。一切按单位主管的意见办理。有时甚至成为单位领导之间相互争权夺利和打击报复的工具。在这样的企业里,发生潜在的管理和舞弊风险也就毫无悬念了。
这种案例在过去的许多企业里并不罕见,这里的内部审计虽然在表面上做到了审计独立,但实际上却完全违背了设立内部审计的宗旨。
以上所列举的四个案例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企业应当如何把握内部审计独立性原则。敬请读者朋友指正。
物资审计属于审计范畴,是审计的组成部分,是对物资的采购、存放及使用过程中,业务活动真实、合理、有效性的监督及审查,常规审计方法可用于物资审计。物资审计的内容包括:物资的采购与资金计划、执行情况、采购合同、结算业务、审签制度、物资的成本、物资的收入、物资费用的核算、物资保管、物资消耗、物资的委托加工、物资管理制度等。进行物资采购审计时制度及政策需具备科学性,有效落实业务,对审计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选择并使用合理的审计方式。物资采购的品种及类别繁多,业务量较大,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能够缩短审计的时间,并确保审计的精确性。
二、信息技术在物资审计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化的物资审计具有以下等优点:(1)能够提升物资采购计划的可行、有效及合理性,同时为企物资管理职能部门及企业领导进行采购计划的审批提供有力的依据;(2)为企业进行资金筹措提供合理的依据,使物资计划更具有现实意义并接近实际的生产需求,同时财务部门可以对企业的财务计划及资金状态进行更为精确、全面的分析,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3)参与编制采购计划的相关部门,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化的物资审计对其工作质量做监督和评价,以此提升工作质量,使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以此提高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三、企业物资审计中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1.案例概况
某公司的仓储物资分为:闲置物资、零库存常备通用物资、常备通用物资、通用物资及专用物资。在这五类物资当中常备通用物资及零库存常备通用物资已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完成了库存的上下限额设置,在运用分析中暂不对该部分进行分析,仅对未进行库存上下限额设定的物资做信息技术化物资审计的谈论分析。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仓库中的物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后得知:公司仓库中的物资出现积压现象,公司仓库中目前共有6万余种不同类型及规格的物资,这些物资分为闲置物资、零库存常备通用物资、常备通用物资、通用物资及专用物资等五类进行管理、计划及申报,库存资金约为2亿元。
2.应用分析
用公司往年物资采购累积的信息数据对公司各类新物资的储备数额进行测算,并以此测算得到的数据同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比较差异对物资采购计划中的计划采购数量做有效且合理的约束,目的是排除计划采购物资数量中的水分数量,确保物资采购的计划数量与实际生产所需的物资数量差异最小化。对公司的物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得知公司当前出现仓库物资大量积压的情况,库存资金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公司的生产成本随之不断增加,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及盈利能力由此受到很大影响。经分析得知:造成库存积压主要有以下多点因素:(1)物资使用部门在对申报物资的采购数量进行计划时较为随意,缺乏实际性与科学性,并且所申报的物资采购数量大多超过定额上限;(2)采购物资入库后,使用部门未能及时领用或长时间未领用;(3)公司仓库的物资系统其库存上限以一个月的经验值用量作为标准,库存下限以半个月的经验值用量作为标准,这样的定额设置不具有科学性,且缺乏理论及数据的支持。根据公司的现状,新储备定额可以运用仓储物资系统数据进行计算,即对原有物资库存的上下限额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使之得到完善并且更贴近生产的实际需求,以此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另外,公司仓储系统的全部数据可以利用具有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具体应用方式如下:
(1)计算储备物资定额
储备物资定额指的是企业为了确保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且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为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收益而设置的物资储备标准数量和品种标准,物资储备定额是进行物资供应计划数量编制的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企业物资储备的定额存在两种形式:保险储备定额及经常储备定额。(1)保险储备定额:企业为确保生产正常运行并有效避免物资供应中断所构建的安全性质的物资储备;(2)经常储备定额:是一种动态的储备,在一定的采购供应间隔时期内储备量会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此进行循环变化。企业要进行物资储备上线定额的计算即将保险储备定额与经常储备定额相加,计算得到的数量即为物资储备上限定额。物资储备下线定额即为保险储备定额。
经常储备定额的计算方式如下:
经常储备定额=(使用前的准备天数+供应间隔的天数+验收入库的天数)×日均所需用量
公式讲解:
①日均所需用量=某物资的年度总入库量/365天;
②供应间隔的天数指的是上一期实际供应的间隔天数的加权平均数,即同物资相邻订单间入库时间的间隔天数与订单中物资数量加权平均数之积,公式为:供应间隔的天数=Σ(次入库间隔的天数×次入库数)/Σ次入库数;
③使用前的准备天数=物资采购入库后被领用完所需的时间。
保险储备定额的计算方式如下:
保险储备定额=日均所需用量×保险储备的天数
公式讲解:
①日均所需用量=物资的年度入库总量/365天;
②保险储备的天数=(订单货物的到货时间-订单货物的发出时间)-物资采购的周期,其中(订单的审验时间-订单的生成时间)取平均值:若(平均值-采购的周期>0)可按上述公式对保险定额进行计算;若(平均值-采购的周期≤0)即保险储备为0天,不会对生产运行造成影响。
最高储备定额的计算方式如下:
最高物资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经常储备定额。
(2)新物资库存定额与原库存定额的差异
上述理论公式整理完毕后将其录入公司的仓储管理软件中,此处以案例公司2012年及2013年的仓储数据为信息,由系统将完成计算的数据导出并进行新定额和原定额的比较。若以原定限制数额进行数据分析,可知公司约有900多项物资的库存超出上限,占用的库存资金约为200多万元;对新定额进行套用后发现公司有3000多项物资的库存超过上限定额,占用的库存资金约为300多万元。由此可见,新的储备定额更能精确地、科学地、实际地对仓储物资的状态进行反应,并从另一层面实现了公司对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
(3)运用信息技术对物资计划申报正确性做复核
公司针对存在的问题,需对物资储备定额进行严格的管理,利用科技化的信息平台来约束和管理物资计划,例如:对相关部门上交的物资计划数量、库存数量及物资的定额上限做统一规划和控制,对计划数量做出及时的调整,使采购数量满足一下关系:计划采购数量=(所需用量+最低储备量)?C库存。将上述关系存入到计算机设备中,使用信息技术对物资进行统筹管理,不但能实现库存物资,的最大化调配利用,而且能通过控制上限定额对物资申报计划进行有效的规范。
关键词:绩效审计;两条主线;现场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近年来,随着绩效审计的逐步深入开展,绩效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纵观绩效审计,专项资金因其用途的特定性、法律法规界定较为明晰,常常成为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时普遍选择的审计对象。在对深圳市四所中学2008-2010年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的绩效审计调查,尝试对综合部门预算经费、专项资金预算、其他来源的资金等具备共性的经费、资金的使用来看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的绩效。在被审计单位选择上,选择了四所管理体制较为接近的中学,以审计方式进行微观观察各所学校的绩效,并找出具备共性或者特性的问题,以期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有意义的审计建议。从剖析这一典型审计案例来看绩效审计,如何在规定的审计时间内在现场审计中理清头绪、尽快找到关键控制环节?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住一个中心遵循两条主线进行审计。
一、以明确清晰的审计目标为中心,为绩效审计调查指明方向
一个中心即审计目标,审计方案制定、实施审计内容、审计证据收集始终围绕审计目标进行,保证审计方向不偏离。在审计项目实施前,事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审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包括经费来源、核算管理体制、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涉及学校管理的人、财、物等方面。通过审前调查,明确审计目标为:资金的管理、分配及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获得有效使用,在审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评价,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审计建议,促进全市优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教育投入的均衡化。
明确审计目标后,如何实现审计目标?这需要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予以细化落实,而且具备可操作性。我们根据审计目标,从资金收支、设施购置和使用、总体评价三个方面细化审计内容,每项审计内容评估可能存在的问题,列出审计的重点。同时为便于审计人员操作执行,还根据审计需要掌握的情况制作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采购预算审计调查表、人员情况审计调查表、教学设施情况审计调查表。这些调查表设计尽可能的涵盖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支出的主要范围。在审计中,调查表发放到各学校填写后审计人员予以复核,从而可以快速获得对学校教育经费、各项设施设备详细情况的数据,掌握总体情况,为下一步查找问题存在的关键环节打下基础。详实的审计实施方案使现场审计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朝审计目标推进。
二、遵循两条主线开展现场审计
两条主线即资金收支主线和绩效评价主线,两条主线将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内容串联起来,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
(一)资金收支主线
通过审前调查,我们了解到四所中学2008-2010年三年财政拨款等各项收入合计11.39亿元,支出11.25亿元,收支规模较大,时间跨越三年。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资金收支中提高审计效率迅速的查找问题?为此,在审计方法上,我们借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经验,以预算为纲、以资金走向为切入线索、以重要预算项目为重点进行审计,点面结合,即既掌握全面的、总体的收支情况,又在沿着资金走向、预算项目追踪过程中查找薄弱环节,找出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在技术手段上,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充分利用其快速查询、数据导出的功能,将导出的数据与预算安排的资金进行项目匹配。
初步审计调查发现,2008-2010年度四所学校财政预算安排自行采购项目预算数与实际项目支出数一致,无超支或结余。审计组根据经验判断这种情况与常理不符,自行采购环节存在问题。由于采购行为经常跨年度,为查找到审计证据,审计组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导出的数据,以抽丝剥茧的耐心,对50多个项目跨年度采购资金使用进行逐年滚动、跨年累计每笔项目收支的方式进行分析跟踪。经过审计匹配查证,发现学校通过将一笔项目购置支出拆分入账、列支自行采购项目以外的支出、采购项目资金(包括已经采购完毕的项目结余)相互调剂等多种手段来以填补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将预算安排资金全部使用完毕。其中:甲学校在自行采购项目预算中列支其他非项目支出合计19.64万元、项目间相互调剂使用的项目款合计12.83万元;乙中学在自行采购项目预算中列支其他非项目支出合计80.27万元、项目间相互调剂使用的项目款合计89.86万元。
(二)绩效评价主线
由此可见,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应收票据与税收发生关联的事项可分为两类:一是签发或背书转让应收票据支付或购置可以在税前扣除的费用或资产;二是收到开出、承兑的应收票据取得应税业务收入或其他应税收入。企业如果在这两个方面的核算中出现异常,则可能影响到对税收核算的正确性。但必须注意的是,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本文介绍的案例就是从应收票据超过六个月不发生变化入手发现重大偷税问题的。
案例
某审计组审计一家销售建材的商品流通企业。审计员小李观察后,觉得该企业的经营规模及财务人员的忙碌情形与其账面业务收入少和会计核算量小的情况极不吻合。小李自然联想到可能有账外经营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并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但由于其账面核算比较简单,而且可供分析比较的资料也不全,无法对比和分析出疑点或线索。小李又对企业的现金、银行存款、预收及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均未见异常,审计陷入了僵局。但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发现账面上有两处应收票据明细账户的借方余额(共136万元)分别在被审计年度的1、2月份登账后至当年末一直未发生变化(系原销售商品取得收入时作借“应收票据”,贷“主营业务收入”形成),小李遂询问财务处长,处长愣了一下说可能是没有及时记账,小李追问究竟是如何没有及时?处长吞吞吐吐,再三催问下,终于承认已背书出去进货。当小李追问背书给了哪家企业时,处长含糊其辞,反正背书出去进货了还会有什么问题吗?小李又追问,既然已经背书出去也应该及时记账(一般应作借“材料采购”,贷“应收票据”等),而且还要在“应收票据备查簿”中及时登记背书转让的情况(“应收票据备查簿”已登记取得时对方单位的出票情况,但一直未登记背书转让情况)。小李觉得在没有把情况搞明白以前不能就这样被忽悠过去,于是告诉财务处长,税务机关可以去出票银行查询到背书票据的最终去向,还是希望他抓紧回忆。这时,处长终于“回忆”起来,说背书给了一钢材供应商采购钢材,由于对方尚未开票结算,影响了对该账户余额的及时结转,听到此解释后,小李终于消除了疑虑且决定不再深追。但是,审计组长觉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认为很有必要查明该企业与钢材供应商的结算情况,于是决定请对方税务部门予以协查。
在对方税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不仅查明了钢材供应商对用这两张背书转让票据购买的钢材早已开票结算而该企业未入账的情况,同时还对该企业从钢材供应商购买钢材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最终查明,从被审计年度的年初开始,除前述挂账的两笔应收票据在“应收票据备查簿”登记了出票情况外,该企业将收到的十多张大额商业汇票直接背书转让给该钢材供应商采购钢材,但对收取票据和背书转让的情况均不在“应收票据备查簿”进行登记(而是另外用一练习簿登记,仅向财务处长汇报),并将用背书转让票据采购的钢材专门用于销售给用现金购货且不需要开具发票的客户,这样从采购到销售都无需在账面反映。审计组同时还查明,该企业采用同样手法的还有向一水泥供应商采购的水泥。最终查明,该企业全年采取此“飞过海”方法销售的钢材和水泥累计达960万元,共隐瞒营业利润近200万元,偷逃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分析
银行为了服务市场经济,对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规定了多种灵活的方法(如银行本票、商业汇票的使用),但在带来方便(如商业汇票、支票等可背书转让)的同时,也为利用这些灵活进行会计或税务舞弊的企业提供了方便。笔者认为,灵活不等于没有规矩,比如,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超过则无效,因此,如果企业账面记载的应收票据超过最长期限六个月还没有兑现,就明显属于异常情形,审计人员就应予充分关注(实际上只要超过交易双方约定的付款期限,如约定为两个月,若至三个月还未兑现就属异常情况,可查企业的“应收票据备查簿”)。另外,还必须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习惯于将收到的应收票据直接背书转让且不入账,如可能直接背书转让给第三方用于交易,而第三者也可能不入账,再继续背书转让,以后收到此票据的企业均可以在该票据约定的期限内无限制地背书转让,而收到此应收票据的各方均可不入账,也不在“应收票据备查簿”进行登记,这很容易为一些企业的账外经营提供方便。这值得广大审计人员引起高度的重视。
但是,在日常会计核算业务中,由于应收票据一般不直接涉及税收事项,因此,多数审计人员往往不重视对应收票据涉税事项的审计,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不是被审计单位在账面上留下了应收票据长期挂账的疑点,如果不是精明的小李发现了这两笔应收票据账户余额长期挂账的异常情形,就很难从账面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由此可见,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要善于分析和发现企业实施偷税可能在会计核算中暴露出来的各种蛛丝马迹,特别是当审计工作陷入困境时,务必抓住审计会计资料这个审计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发现在会计核算中暴露的舞弊痕迹,这不仅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最根本、最朴实的审计技巧。
另外,类似于上述案例,当发现背书转让是为了采购钢材时,相当多的审计人员往往就认为商品采购与税收无关,从而放弃了进一步的检查,此问题值得许多审计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企业的舞弊多数都是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实现利益最大化所采用的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就是侵蚀国家税收,因此,企业账面上的非正常现象也多数与税收舞弊有关。所以,笔者需强调说明的是,审计人员不能轻易放弃企业账面上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形,更不能视而不见,这不仅是对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而且也是审计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另外,笔者还必须强调的是,对企业发生的表面上虽与税收无关的异常情形决不能简单处置,必须在查明情况,并准确判断是否与税收无关后才能作出结论。如上述案例,在问题还没有暴露,或仅是露出冰山一角时,审计人员不能简单处置,更不能轻言放弃,不仅要善于分析和思考,而且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应收票据为何长期挂账?背书转让票据采购的货物为何长期不入账?是否存在账外经营等(实际上企业账外经营的问题相当严重),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审计实务中,许多问题的蛛丝马迹往往就是这样在审计人员的眼皮下闪来幻去,稍纵即逝,如果审计人员能够及时抓住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因此,作为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职业敏感及职业悟性,这也是必须磨练并掌握的基本功和基本技巧。
关键词: 审计教学 新模式 应用
《审计学》课程是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高层次的专业课,它是融会计学、经济法、税法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实用型课程。目前,审计教学方法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以讲解教科书和习题作业为主的满堂灌方式上,这种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要求非常强的课程,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从这门课学习到相应技能,做到走出校门便可从事实际工作,是我们进行审计教学的教育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及其弊端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没有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一味地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必然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审计课程考试、审计技术职称考试或注册审计师考试等应试式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某些已通过考试或已获得技术资格证书的学生在工作时仍然缺乏基本的审计实践知识,缺乏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的能力。
2.重理论,轻实践。
据调查,我国多数高校只重视审计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普遍感到审计课难度大。部分学生往往是教材上写的审计“条文”都能看懂,可是一接触到具体实务则感到无从下手,结果出现教师上课讲“条文”、学生考前背“条文”、遇到实际问题不会用“条文”的现象。审计课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的问题,使审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操作。
3.教审计专业的教师的社会实践少。
一个合格的审计专业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有高学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见解,能迅速接受新知识,有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第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但现在教师的社会实践时间是比较少的。
二、以“启发式”教学为代表的新模式的精华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那么“启发式”审计教学中的诱导办法就是该种方法的精华,也是本文所倡导的以原始凭证为载体,课堂演示为手段的教学新模式所立意的基础所在。
三、以原始凭证为载体,课堂演示为手段的教学新模式
实施以原始凭证为载体,课堂演示为手段的教学新模式是指教师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设置的具体审计业务进行讲解分析,以原始凭证及其载的各个重要信息点为载体一一向学生讲解填制方法和信息的必要性,以及其中涉及有关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内容。另外还包括这张原始凭证所传递的部门,如采购科、供应科、销售科、信用科等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归口的行政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税务专管部门等一系列部门,并向学生演示这个流转过程,包括各个部门或环节的流转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和原则,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下面举例具体讲一下这种教学方法是如何在实际当中运用的。
案例:采购业务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运用
在采购循环中,涉及对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式三联),货物运费发票、验收单、入库单、转账支票或开出商业汇票,等等。那么,在教学中,首先应一一向学生解释这些原始凭证是基于怎样的业务产生的,是谁开具的,并由谁交给谁的,有什么具体用途。比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告知学生是销售方开出发票的,在课堂上可找一名学生(学生甲)担任销售方,将票据交给他,告诉他怎么开具(具体包含哪些要素),说明其中发票联、抵扣联,交给采购方,发票联是用于采购方记录采购业务的原始凭证,而抵扣联是采购方(学生乙担任)拿到税务专管处(学生丙担任)认证,再由通过认证的当月进行抵扣。那么在这个业务循环中,审计控制测试的要点是,关注原始凭证的各个重要要素是否齐备,是否有伪造之嫌,这些原始凭证的传递过程是否有牵制和相关人员签字(学生丁复核)。在实质性测试的流程中,由学生(学生戊)抽查其中的任意编号的票据,追查至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以查证其完整性。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知识点是通过交给每个学生任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而审计流程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查证而完成的,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原始凭证为载体,课堂演示为手段的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一般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会计学、经济学、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介绍、分析、剖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或者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传授并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设计,确定能力目标。
可以将整本书的所有内容形成一个最终的目标或是一个最终的任务,把这个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将课堂教学变成以实训、实例为主的课堂活动,而这样的活动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总之,实施以原始凭证为载体,课堂演示为手段的教学新模式是对传统审计教学的一种改进,对审计教学方法的提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关键词:紫鑫药业 审计失败 案例分析
一、紫鑫药业案情介绍
吉林紫鑫药业成立于1998年5月,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药用动植物种养殖为一体的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上市初期业绩平平,2007年IPO之时,在市场上因竞争力匮乏,销售规模也一直不温不火,业绩更是表现平平。净利润大多在五六千万元左右徘徊。2010年,紫鑫药业因其涉足人参业务创造了惊人的业绩,2010 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 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净利1.73 亿元,同比暴增184%,每股收益0.84 元。2011 年上半年紫鑫药业再掀狂潮,实现营业收入3.7 亿元,净利润1.1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6% 和325%。2011 年8 月16 日发表在中国证券网的《自导自演上下游客户,紫鑫药业炮制惊天骗局》文章,引爆了紫鑫药业事件。而对紫鑫药业进行审计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0年度涉嫌虚假财务报告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中注协惩戒委员会决定,给予中准所紫鑫药业审计项目签字注册会计师刘昆、张忠伟通报批评。同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中注协已向中准所发出《整改通知书》,责成中准所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强化总所对分所的管理,限期进行整改,中注协将对其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二、紫鑫药业案例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职业怀疑是审计失败的罪魁祸首。
职业怀疑态度意味着审计人员保持一种质疑的精神,对所获证据的有效性进行批判性的评估,同时对与责任方提供的记录或声明书中相互矛盾或者存在疑问的证据保持警惕。
从客户的工商资料调查看,在业绩暴增的2010年,紫鑫药业第一大客户四川平大生物是紫鑫药业影子公司;第二大客户亳州千草药业是被紫鑫药业隐匿的孙公司;第三大客户吉林正德药业由紫鑫药业董事长的亲属在实际控制。另外,通化立发人参贸易(第四大客户)、通化文博人参贸易(第五大客户)等多家客户公司的注册时间、地点、注册资本、甚至员工人数均惊人相似。
从财务报表数据来看,2009年紫鑫药业前五名客户累计采购金额仅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0%。而2010年的数据显示,前五大客户合计为紫鑫药业带来36%的收入。
作为第一大客户的四川平大生物在2010年共采购了7068.58万元产品, 同时从应收账款余额披露情况看,这笔采购款应基本全额付清。但是截止2010年12月31日,平大生物总资产9716万元,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1万元,净利润279.6万元,显然让这样的公司拿出7000多万元采购紫鑫药业产品并非易事。而作为2010年第二大客户的亳州千草药业, 其历年盈利情况并不乐观: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6181.35万元, 亏损41.27万元;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664.51万元,净利93.3万元。就是这样的公司在2010年对紫鑫药业全额支付了近7000万元的采购款,实在让人费解。
在紫鑫药业的案例中, 中准所应该在其业绩急速增长、股价急速飙升的情况下保持应有的警惕和怀疑,关联交易虚增业绩是上市公司业绩造假的常用手段之一,而且可能因为管理层、治理层的刻意隐瞒而让审计工作变得棘手。
(二)审计测试流程不到位。
1、风险评估程序不到位。作为舞弊高发领域的关联方及其交易,应是注册会计师的重点关注对象。如果中准对其前五大客户有关的信息进行细致分析,也是可以发现其舞弊的。
2、实质性程序不到位。紫鑫药业进入人参行业不到一年,但是利润却增长的如此之快,中准的实质性程序欠缺,尤其是实质性分析程序。
(三)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据了解,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吉林分所此前仍有前科。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2005年9月28日,审计署审计公告,处理了14家审计报告失实或疏漏的会计师事务。其中,吉林某上市公司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总额达1.08亿元,未在年报中披露。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未能指出这一问题。在被审计署点名之后的2006年,中鸿信建元改名为现在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而紫鑫药业2010年报的签字会计师之一刘昆也因在审计*ST吉药2006年年报期间违规买入其股票获利,成为首例注册会计师在限制期内违规交易股票案。
三、审计失败的一些思考
1.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在关联方审计中尤为重要
某些关联方交易具有更大的重大错报风险,未按正常的市场交易条款进行,通过广泛而复杂的关系和组织结构进行运作,增加关联方交易复杂程度,信息系统无法有效识别或者汇总被审计单位与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因此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有助于降低审计失败的概率。
2.正确实施关联方交易的审计程序
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对被审计单位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关联方交易的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应对关联方交易中重大错报风险
关键词:结算审计工程量定额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结算审计是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工程结算审计的质量,在审计过程中认真做好工程量、材料用量、定额套用、工程类别、费率标准以及工程合同几个环节的审核工作。本文试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进行详细的阐述。为了确保工程结算审计质量,依据工程结算审计质量控制原则,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认真阅读施工合同文件,把握合同条款约定
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认真查阅施工合同文件,仔细理解施工合同条款的含义,仔细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整、合法合规,是提高工程结算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凡施工合同条款中对工程结算方法有约定的,且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的,那就应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结算。凡施工合同条款中没有约定工程结算方法,事后虽有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则应按建设部和相应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结算。
如某医院门诊大楼装修工程,其施工合同中的开办费条款包含了拆除工程的费用,而施工单位在结算书中,在开办费中列出了拆除费用,并且根据签证又计取了拆除费用。审计人员在向甲方了解到签证中的拆除内容与合同中开办费条款中拆除费用属同一内容后,指出了施工单位在结算书中出现了重复计取拆除费用的事实,并对重复部分进行了扣除。由此看到,在订立合同时,涉及具体细节的,应在合同中尽量列明具体项目和内容,避免重复计取费用之类事情的发生。
施工合同是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签订,双方的权利、义务均以合同约定为准。若有争议,当以合同为解决争议的依据。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阅读施工合同文件,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认真审核材料价格,做好询价工作
1、认真审核材料价格,搞好市场调查,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工作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材料市场价的调查。首先应由施工单位提供建设方认可品牌的材料发票,也可由施工单位提供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单和采购合同,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市场调查,则可提高询价效率。但审计人员应该清楚地知道,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和采购合同价与实际采购价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应当找出“偏差”,据实计算。如不搞市场调查,仅根据采购合同来定价也是不可取的。采购合同中有时会含有“水份”,供应商的让利可以体现在采购合同中,也可能体现在采购合同外。审计人员只有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界定供应商让利的情况,做好材料核价工作。审计人员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材料发票,要仔细辨认,分清真伪。目前存在个别承包商为获取最大利润,通过开假发票冒高材料价格的案例。这也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不论施工单位提供的是采购合同,还是发票,都需要审计人员认真审核,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2、材料用量审核,主要是审核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消耗数量是否准确,列入直接费的材料是否符合预算。材料替代和变更是否有签证,材料总价是否符合价差的规定,消耗量、实际价格、差价计算是否准确,并应在审查材料用量的基础上,依据预算定额统一基价的价格,对照材料使用时的实际价格,进行材料价差调整。
三、审查隐蔽验收记录
验收的主要任务是已完工程是否符合设计及质量标准,其中设计要求中包含造价的成份。作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进行工程结算的前提。目前,在很多建设项目中隐蔽工程缺少验收记录,到竣工结算时,施工企业才找相关人员后补记录,才列入结算。有的甚至没有发生也计入结算,这种事后补办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不仅存在严重质量隐患,而且使造价提高,并存在腐败现象,因此,在审查隐蔽工程的价款时,要严格审查验收记录手续的合法性、完整性。验收记录上除了监理工程师及有关人员签字外,还要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并注明记录日期,防止事后补办或虚假记录的发生,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设计变更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和图纸,设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重大的设计变更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同意,否则不应列入结算。在审查设计变更时,除了有完整的变更手续外,还要注意工程量的计算,对不符合变更手续要求的不能列入结算。
四、认真审查工程定额套用及费用计取,审核工程类别
1、主要审查工程套用定额是否与工程应执行的标准相符,工程结算所列各分项工程定额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工程名称、规格。计算单位是否一致。正确把握定额套用,避免高套、错套和提高工程项目定额直接费等问题。
2、审查各项费用的计取。建筑安装工程取费标准,应按合同要求或项目建设期与计价定额配套使用的建安工程费用定额的规定。在审计时,应审查各项费率、价格指数或换算系数是否符合要求,价差调整计算是否正确。在核实费用计算程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各项费用计取基数。(2)取费标准的确定与当地制定标准是否一致。(3)取费定额与采用的预算定额是否配套。(4)应放在独立费用中的签证,是否放在定额直接费中取费计算。(5)有无重复计取的费用。(6)是否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调整结算文件规定计取费用。(7)费用计列是否有漏项,如社会保障费是否由建设单位代缴。(8)材料价差调整是否全面、准确。
我国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有:董事会主导下的内部审计形式;监事会主导下的内部审计形式;经理层主导下的内部审计形式三种。经理层主导的内部审计模式有利于帮助经营者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本文引用的案例为在我国工程领域的的外资企业,其采用的内部审计形式类似于经理层主导下的内部审计,即以外资企业的财务主管为核心建立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公司的会计信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其强调内部审计要成为财务主管的助手,能够帮助总经理履行职责,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潜在利润。外资企业拥有大量研发产品的专业技术人员,而缺少工程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工程审计选择合作外包(即其外聘的人员接受本企业审计主管的直接领导,对其授予的任务全权负责),是值得逐渐推广和研究的方式。
2外资企业内部工程审计存在的障碍
外资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按照我国有关法律创办的全部为外国资本的生产类型的企业,其投资者独立进行经营管理,具有充分的自。外资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的管理者及员工绝大多数是我国公民。该类企业大多数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其内部工程审计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1)企业通常将生产、销售与研发作为主要任务,内部工程审计放在次要位置;2)因无法深入了解我国尚需完善的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对因此工程承建单位的选择不能做出合理判断;3)不能深入理解我国工程项目的计价规范及取费标准,原因在于定额计价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计价模式,目前我国的清单计价尚无法脱离定额模式;4)对我国市场经济的人工单价、材料单价、机械台班费不能准确把握;5)对内部工程审计所涉及的诸多专业了解不全面;6)招聘不到专业工程审计人员从事公司非主营业务的审计工作。从以上情况看,外资生产企业采用合作外包的方式对企业内部工程进行审计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专业工程审计人员对我国清单计价规范和材料市场价格熟悉,能够对维修工程进行有效审核,审计效果明显,同时也有利于外资企业摆脱内部工程审计的困境。
3案例介绍
某外资企业于2002年6月在长江三角地区成立,2004年4月正式投产。随着产品种类及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装备规模逐渐增加,导致与工程维修维护有关的各类采购订单数量迅速增加,仅工务订单(即下属工程技术部门所下发的设备维修、维护及备品备件采购的任务单)数量由2008年的不足8000份增至2013年的12000多份,合同金额由2008年的10000万元增至2013年的15900万元,而且涉及到不同专业门类。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工程技术部及采购部等通力合作做好生产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同时需要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审核。该企业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但专业力量不足,若请审计公司审计,因工务订单零散,故审计费用高,审计效率低,审计公司不愿意接收该类审计业务。诸如多种因素,企业管理层决定采取工程审计合作外包的形式进行管理与审计,即将本公司辅助生产类的维修审计项目,承包给企业外部具有相应审计资质的团队,该团队作为本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组成部分,在审计过程中接受审计部门主管的领导。经过企业管理层的深入研究及市场调研,决定引入具有土木工程专业、机械加工专业、安装工程专业等涉及设备维修维护的外部审计团队,充实本单位的审计力量,与其签订工程审计合作外包合同,并作为每年的常规审计,将外部审计团队称为GS团队。
3.1预审计订单专业类别依据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计价表(2004版)将该企业预审计订单的专业类别汇总,见表1。
3.2预审计订单特点及对GS的要求外资企业的维修维护工程及采购具有如下特点:1)订单数量众多,基本一事一单;2)订单金额不等,金额高的达上千万元人民币,金额小的只有几十元人民币;3)订单内容涉及多个专业方面的专业知识;4)订单事项内容表述简单,不能清楚表达订单的全部内容,必须由审计人员勘查现场及与担当进行有效沟通才能清晰。针对预审订单的上述特点,该外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外包GS团队签订了相应的条款:1)GS团队成员必须包含不少于3名具有不同专业注册造价师执业资格的人员;2)GS团队成员由不同专业人员构成,如土建专业、机电安装专业、机械专业等;3)GS团队需要到现场勘查、核定;4)GS团队受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领导,可以对任何人任何事进行询问;5)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6)常规审计结束,要进行专题汇报;7)如果有必要需要随时承担对某一个承建单位的专项审计项目。
3.3订单审计过程
3.3.1对某承建单位的专项审计某承建单位自2005年至2009年为该外资企业提供维修、维护、改建、扩建工程等业务订单共543份,总金额1696.00万元,由于该承建单位多次出现质量事故,被列为专项审计对象。针对此次专项审计采取了一系列审计措施。1)GS团队构成:本次专项审计由甲、乙、丙、丁四名成员构成,其中甲具有国家注册造价师(安装工程)及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机电安装)资质,作为总负责人、乙具有国家注册造价师及国家咨询工程师资质、丙具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及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土建与装饰工程)、丁为机械工程师。上述四位成员均有在企业从事相关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且均具有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具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审计经验。2)订单抽样:本次订单抽样综合考虑订单金额、工作内容、订单年份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共抽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订单120份,订单时间从2005年至2009年均有体现。3)审计依据:主要依据为采购订单、采购样书、图纸,现场实测结果、市场价格、相关的计价标准及文件等。4)审计期限:本次专项审计自2010年1月4日开始,至2010年3月28日结束,总用时84天。5)审计过程:订单分析—多方沟通—现场测量—主管担当签字—计算工程量—市场调研—结论。审计订单造价统计见表2,审核订单的合理情况见表3,审计结果情况见表4。
3.3.2建筑与装饰工程的审计首先分析订单施工合同,包括协议书、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应着重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条款;其次对工程变更签证程序进行审核,着重审核施工方法的变更、材料的替换及设计修改等;再次对隐蔽工程验收程序进行审核,对有重大影响的部分采取剥落抽检的方式进行审核;最后对竣工结算资料进行审核,主要审核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图、工程竣工验收单。完成上述审核后,主要对工程量大而单价低或工程量偏小而单价高的项目进行审核,采取抽查验证的方法审核其工程量;采取与类似工程及市场价格对比分析的方法审核其清单组价。审核过程发现的主要问题:1)清单报价不规范,即业主未给出统一规范的报价清单,而每个参与竞标的单位均是参照我国工程量清单规范,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编清单报价,导致报价没有可比性。2)偷换材料,即实际所用材料规格、型号与设计图纸不符;3)清单组价有误,即清单子目中已经包括的项目,又重新列项取费;4)材料单价高于市场价格;5)取费基础有误,如在计费基础中未扣除业主供应的主要材料费,导致承建单位代缴税费增加。
3.3.3安装工程的审计安装工程订单数量比较多,工程量比较小,主要采取现场实际测量的方式进行审核。审核过程发现的主要问题:1)工程量偏差,即某些项目的实测工程量与订单工程量存在较大差异;2)材质偏差,即实测的材料型号、规格与订单要求或描述的不符;3)质量偏差,即产品实际质量与设计要求有差异。
3.3.4审计建议及结论对前述专项审计,建议核减承建单位工程款99.6万元人民币,同时与承建单位确定审计核减金额,承建单位接受审计结果;并建议外资企业将其从符合要求的承建单位库中剔除,从此不允许其再参加该外资企业的工程议标,同时给予现存的国内外170多家承建供应商以警示。外审人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给出相应建议:1)专业培训,即对本单位各主管担当进行相关专业培训,使其能够根据现场安全及工事自身质量标准,合理确定订单所用材质、规格、型号等,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订单内各项目的工程量,为供应商报价提供合理依据。2)现场验收及结算,即验收时由主管担当及生产负责人共同对订单所涉及的材料型号、规格等进行核实,如发现与原订单所用材质有变化,首先确认是否满足功能及安全要求,如果能满足相关要求则增加结算环节,对订单价格进行重新确认。3)联合验收,即对安全要求较高的订单,建立严格的验收标准与程序,验收时由主管担当、生产部门、采购及审计四部门共同进行验收,参加验收人员应对其行为负责,如有违规行为,给与相应处罚。4)完善订单协议条款,即在订单中增加“供应商完成质量明显不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标准时,对供应商处以额外的经济处罚”的约定,以强化供应商的质量及责任意识。
4结语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案例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74-02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随着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受到行业内外新l的关注。在我国,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正式,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开始了我国审计模式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本文通过对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及其内涵进行详细分析,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有效克服传统审计模式普遍存在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运用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增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高了审计质量这一说法的说服力。为了适应当前审计环境的诸多变化及注册会计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开始被推广应用,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实施前的准备措施。相信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其将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得以积极地运用。
1 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随着社会上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的不断增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在审计系统中其大胆引用战略理论与系统观念。试图从企业的战略分析着手,通过战略系统分析一环节分析一剩余风险分析一具体审计目标的分解一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全面、动态的考虑风险因素,是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学、系统理论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企业面临的风险,获取审计证据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如下9个主要特征。
(1)重心前移: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从侦察管理层舞弊的角度出发,审计师审计的重点是发现管理层舞弊,评估重点是固有风险,但固有风险不可直接评估,所以审计师直接评估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的联合风险。(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采用的现代风险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人手。(4)风险评估结构化;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便于做综合风险评估。(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中心。分析性程序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中最重要的程序。审计师将现代管理中的分析工具充分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不仅包括财务数据的分析,还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风险缝隙方法大量借鉴了现代管理知识,审计师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还要掌握常用的现代管理学分析工具。(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9)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扩大了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察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
2 案例分析
Rubbermmd曾是美国全球领先的塑料制品生产商,产品包括储藏罐和垃圾箱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公司连续数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4%,且连续三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企业”。
对Rubbermaid进行战略分析后发现,该公司对原油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因为塑料制品的一个重要原料是树脂,而树脂是通过原油炼制的。但Rubbermaid没有采取任何控制原材料风险的措施一既没有集中采购,也没有与供应商签订长期购买合同。而实际上,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树脂消费商之一,以其采购规模,完全可以通过谈判获得很优惠的价格。但该公司没有利用集中采购所能赋予它的定价能力,而是在全球12个地方分别采购。当原油价格上涨时,它只能把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客户。
该公司也未能有效管理与最大客户沃尔玛的关系。沃尔玛拒绝接受价格上涨。并把Rubbermaid的产品放在靠里的货架上,而将Ruhbermald的低价竞争对手Sterlite的产品置于位置最好的货架上。
该公司另一个战略方面的问题是制定的增长目标太高一试图维持14%的年增长率。实现目标的困难给管理层形成巨大压力,而这一点对于内控环境十分不利。同时,它在欧洲的扩张也遭遇挫折。
基于这些情况,审计师可作出合理的财务业绩预期:销售增长放缓、销售毛利收窄、利润降低、研发费用需要增加等。假如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形,如这一年的销售毛利反而比去年增加等,审计师就要打个问号。同时,审计师可能估计它会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以达到业绩目标,这就需要对成本结构进行分析,看它有没有改变产品配方来压缩成本;如果它产量过大而销售又不利,它的库存应该会增加,还有资本结构方面,它在欧洲投资失败,这些资本是否作为坏帐冲销掉;等等。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分析评估,审计师可以判断出该公司风险较高的领域。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经营风险审计是以风险评估为重点,而不是像传统的审计方式那样,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审计平台的扩大对审计师的现有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就是分析研究企业在哪些方面的风险没有防范好、它对企业财务报表可能有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再通过相互印证的证据来判断报表是否是真实和恰当的。
3 推动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相关建议
(1)提高实行风险导向审计需具备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注册会计师应具备与客户所在行业及企业相关的知识结构。如: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等等。注册会计师在尽多掌握行业知识、企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实现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单一财会型人员的结构,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审计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坚持职业怀疑态度,坚持强制审计程序的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应建立计
算机网络,扩大及方便注册会计师对各行业政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提升注册会计师法律风险意识。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是当前会计、审计制度执行最主要的法律主体。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3)进一步强化支持风险导向审计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要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在政府、银行、协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之间连网,实现资源共享。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按类别、行业收集、存储、更新注册会计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企业战略,成功、失败审计案件介绍等信息,以不断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t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4)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应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着手,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4 结论
关键词:造价 审计 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关乎审计形象,体现审计价值,决定审计工作成败,集中反映审计监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政府对投资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工程审计作为项目建设全过程控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承担着把好防止政府资金浪费损失最后一道关的艰巨任务。提高工程造价审计质量,可以直接杜绝政府资金的浪费和损失,做到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经济性、效益性”。从社会和谐来说,可以部分防止施工单位、供货商、建设单位等参建单位因经济结算不清而产生的纠纷、诉讼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以下就在工程审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三个阶段谈谈提高工程造价审计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一、做实做细审前调查,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审前调查是指在审计项目确定后,承担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采一定的工作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的过程。针对审计对象和目的不同,灵活采用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实地观察、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工程项目基本情况。工程项目审计主要应了解的项目基本情况有:工程前期各项批复、建设资金来源、工程有无招投标、工期、质量、合同价和施工单位送审价、参与工程建设的各单位基本情况、变更签证情况、不同行业主管部门针对工程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要通过审前调查掌握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确定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方向,防止高估冒领,与行业部门规章相背的情况产生。
二、工程造价审计实施阶段是搞好工程造价审计,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利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技术,严格把关、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审计人员除了认真审核工程量,定额套用及费率标准外,尚需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严格审查资料的完整性、符合性、规范性,从源头把关,避免工程结算失真,提高审价质量。
1、编制“送审项目需提供的资料清单”,对资料作出详细的要求,完整的送审资料包括:
1.1、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工程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
1.2、施工图和竣工图、招标答疑纪要、图纸会审纪要、图纸技术交底纪要。
1.3、有效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计变更签证单、现场签证资料、工程例会纪要。
1.4、工程结算书及计算底稿。
1.5、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明,工程开竣工报告,工期顺延报告等。
对于送审的资料设置专人审查报送资料是否齐全,对符合条件的结算审核资料统一编号,登记台帐,报送人签字后收存。因缺项、漏项等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要求送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齐全部资料后再予审核。
2、工程送审资料必须由建设单位审核后报送,同时对于变更联系单、签证单,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必须提供原件,以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3、符合性审查,即是符合国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符合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符合行业主管部门涉及造价方面的有关规定。如现场签证,发生签证事项―原因―位置―时间―手续是否清楚完整;竣工图绘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加盖竣工图章;隐蔽工程验收资料设计、监理、业主签证手续是否齐全。
(二)认真阅读施工合同文件,正确把握合同条款约定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和承包人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订立的合同。合同内容从双方的责任、施工组织设计、工期、合同价款的支付、工程变更、竣工验收到竣工结算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是竣工结算的主要依据。认真阅读施工合同文件,仔细理解施工合同条款的真切含义,是提高工程审价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手段。凡施工合同条款中对工程结算方法有约定的,且此约定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地区有关规定的,就应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工程结算。凡施工合同条款中没有约定工程结算方法,事后又没有补充协议或虽有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则应按有关规定的结算办法进行结算。
如某市政道路项目,承包单位在投标报价的安全施工措施费中列出了断头路阻挡墙1600元人民币费用。道路施工结束后,根据围护需要业主指示施工单位在路终点处砌筑砖墙加以封堵,砖墙采用砂浆粉刷,涂料刷白,增加了3500元费用。在结算审核中,该施工单位提出要增加该部分的费用,我审价人员不予认可。因为该工程进行过正式的招投标,这1600元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安全措施中的一项投标价,虽然不足施工中实际发生的费用,但施工招标文件中安全措施费有包干使用的条款。施工投标文件作为施工合同文件的一部分,与施工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的则应以投标文件中的条款作为计价依据。
(三)认真审核材料价格,做好询价调研工作
认真审核材料价格,搞好市场调研,亦是提高审价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多数施工合同对材料价格的约定是:材料价格有指导价的按指导价,没有指导价的按信息价,没有信息价的按市场价。此时审价工作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材料市场价的调研。首先应由施工单位提供建设方认可品牌的材料发票,亦可由施工单位提供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单和材料采购合同,然后根据这些资料有的放矢的进行市场调研,则可提高工作效率。但审价人员应该清楚的知道,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和材料采购合同与实际采购价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审价工作中,应当找出“差距”按实结算。
材料采购合同中有时会有“水份”,材料供应商的让利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中,也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外,即在合同外另行约定。此时仅根据材料采购合同来定价是不行的,审价人员只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界定材料供应商让利的情况,做好工程审价工作中的材料定价工作。另外审价人员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材料发票,要仔细辩认,分清真伪,因为目前存在个别承包商为获取非法利润,通过开假发票冒高材料价格的情况。
不论施工单位提供的是材料采购合同,还是材料发票,都需要审价人员认真审核,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这些工作做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审价质量的优劣。
(四)认真踏勘施工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审价实施价段,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审价质量。施工单位利益是第一位的,他们在编制工程结算书时往往将图纸上有的而实际没有施工的统统上报,或没有足额施工的而按足额数量上报,另外装修材料以次充好的情况也普遍发生。在此情况下审价人员就要深入现场,仔细核实每一可疑之处的工程量和用料的品种、规格,做到详实仔细,做好现场笔录工作,由施工单位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字确认后作为审价人员的依据。
如某乡镇的市镇道路工程审计,审价人员带着疑问和不明之处,有目的的进行了现场勘察,拿着图纸对容易疏忽的部位进行了仔细的对照、核实。结果发现施工图纸中的1cm稀浆层施工单位没有施工,山边截排水沟设计1200米实际只施工了440米,审价人员当场予以记录并要求施工单位签字认可,在结算中相应扣除了以上两部分的造价,为建设单位又减少了11万多元的费用。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在工程审价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新的工艺和新的材料,没有现成可以套用的定额子目,需要审价人员自己测算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收集这些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的基础,也是做好审价工作的前提。
三、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总结和典型案例剖析,不断积累经验,提取有用信息,并加以正确运用,是提高工程造价审计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即时的总结自己在审价工作中的不足,积累好的作法,包括现场踏勘方法、对帐技巧、专业知识的应用等等。把它作为工程审价人员日常性事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通过学习、认识、提高、再学习、再提高,使自己在工作中掌握过硬的本领。
(二)通过对不同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漏洞、蔽端,特别是制度、管理的缺失,及时的加以分析总结,通过信息的形式以更高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阐述问题的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是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一种升华,使审计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利用信息向部门领导反映问题,以完善制度和管理办法,或者出台一项新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会达到从微观的单个工程审计向宏观的投资项目管理的转变,从源头上加以杜绝。
结束语
工程造价审计遇到的建设工程可谓各不相同,情况千变万化,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以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知识技能,认真细致的态度,在审计工作中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为国家把好投资关,为政府做好工程投资参谋。
参考文献: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风险特征
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处理手段的电子化、集中化,以及数据存储方式的磁性介质化,使得系统的内部控制风险特征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差错的蔓延性和反复性强在手工系统中,数据的处理过程分别由多个部门、多个岗位和多个人员共同完成,当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发生错误时,往往在下一个处理环节就会被及时发现和更正。但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数据处理的高度集中化和自动化,当数据处理出现差错时,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迅速蔓延至整个系统,以致造成多种文件、账簿、报表的信息失真。
(二)系统数据的整体安全性差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综合数据信息存储的高度集中化和磁性介质化,一方面为人们快速查询信息和综合分析判断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也为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未经授权的人员非法调用和篡改数据,以及拷贝企业机密文件等。另外,自然灾害、黑客入侵、病毒以及工作失误也将可能造成数据损坏或丢失。
(三)不合理业务识别能力缺乏计算机对不合逻辑、不合理以及非常事件缺乏综合判断和处理能力。如会计事项的记录中存在不符合企业既定会计政策的记录,或存在违反公认会计准则、法律、法规等非法会计事项的记录,通常情况下计算机是无法判断和识别的,而这类错误恰恰是会计信息系统中最主要的风险。这类错误包括数量金额、会计分歧以及特殊业务归类等方面的错误。由于这些错误的存在,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会降低,其完整性因而也会受到影响。
(四)差错数据输入的危害性大计算机信息处理具有“垃圾进,垃圾出”的特点,即如果系统输入了错误的数据,那么无论以后的处理环节如何都只能输出错误的信息。
(五)系统具有程序风险在信息化条件下,除人的因素外,系统的工作还主要依靠计算机的软件来实现处理,所以如果软件程序本身存在弊端,就会造成整个系统输出信息的完全失真。因此,对程序的控制是信息化出现后的一个新的风险控制。由于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风险具有特殊性,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比手工系统下更为迫切。
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指通过控制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对系统的一般要求,内部控制的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系统的合法性系统的合法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合法的,即遵循当前会计法规和经济制度的有关规定,并且符合财政部颁布的有关会计软件开发的有关规定;二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符合企业既定会计政策,以及符合公认会计准则、法律、法规等。因此,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以及系统运行阶段,都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确保系统及其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
(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系统的设计及正式投入运行之前,就应充分考虑可能对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并通过建立严密完善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安全措施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三)保证系统处理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将一些控制措施嵌入程序中,如授权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准确性控制、数据安全性控制、业务发生与各种预算监控控制、主要数据处理步骤留有痕迹控制、监控系统设置以及重要数据文件和重要程序文件被非法修改的控制等;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控制制度,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事件驱动型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构建
事件驱动型信息系统(EDAIS)以业务过程和事件来构造系统,以各类经济活动事项为中心组织数据,并独立于应用程序之外,业务数据输入一次,便可用于生成各种视图驱动应用所能提供的全部视图。EDAIS建立在事件驱动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在业务发生时收集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如时间、地点、责任人和参与者、涉及到的资源与风险等),将业务事件数据集成在数据仓库中,同时利用信息生成工具对事件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会计处理。即按用户需要产生各种报告视图,如明细账、分类账和财务报表等,实现业务与会计的协同化处理。
(一)事件驱动型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全程监督一是事前监督。在事件驱动型信息系统环境下,事件驱动体系结构具有两大优点:(1)业务执行和信息处理整合一体,几乎同步实时完成。(2)充分记录组织活动的全部细节,支持任意视窗输出。在此环境下,会计预测可以根据全面详实的集成信息做出准确、合理的推断;会计预算可以不断细化,实现全面预算;会计决策则可根据实时信息做到快速反应、准确决断和灵活应对。二是事中监督。在事件驱动型信息系统中,会计事中监督实质就是会计审计。一方面,因业务执行和信息处理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而使其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因扁平结构缩短甚至消除了会计事项对经济事项的时滞而使其几乎成为实时控制。三是事后监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鉴于事件驱动体系结构采集业务活动的详细信息并进行有机存储,会计事后监督主要在两方面发挥作用:(1)会计分析可以立足企业整体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考虑,多方探究,取材广泛,综合性强;(2)会计评价能够建立可行的目标和可靠的标准,并通过全面详细的审计线索划清权责,奖优罚劣。
(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模型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Information System Control and Auditing,ISCA)模型是杨周南教授提出的建立、运行和控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揭示了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应同时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和审计体系。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应定期审计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审计活动审查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并提出审计建议。审计活动也是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ISCA模型的应用前提如下:
一是制度建立。实施ISCA模型需要改变原有不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建立新的面向企业过程的业务流程,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审计
制度、保证ISCA模型应用的制度。具体而言,应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建立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管理制度、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ISCA模型的岗位责任制度。
二是人才培养。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高素质并有潜力的人才从事ISCA模型的应用。建立学历教育、在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个人负担、单位投入与政府资助相结合,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增强人们对ISCA模型的认识,了解规范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方式。
三是资金的投入。实施ISCA模型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以保证信息化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供应。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行业性质,认真做好应用ISCA模型所需要资金的预算计划。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避免他用或浪费。
四是环境的构建。ISCA模型的应用需要构建良好的环境,包括本单位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信息化开展和应用的程度、领导重视程度和人们对ISCA模型应用的接受程度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信息网络体系做好宣传和培训,遵循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充分了解本部门、本企业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化水平,分析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内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支持技术,揭示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判断企业自身的状况,进行科学、全面、定性的可行性分析,分析体系由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员工素质、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和预算、企业生存环境组成,用于评估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建立合适的信息系统。
四、事件驱动型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某车辆厂是西北、西南最大的铁路客车、货车生产修理厂家,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体制机构与铁道部脱钩重组后,其直接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变垄断为竞争;加入WTO后直接把企业推人国际化的市场;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等,竞争日趋激烈;日新月异的管理思维以及客户需求的提高,要求生产主导型经营方式必须转向市场主导型经营方式、部门级管理必须向企业级协同商务转变。西安车辆厂的管理信息化仅限于部门应用,财务部门2001年使用了某软件的财务部分,库房使用了早期自己开发的系统,供销处、生产处等部门的业务仍沿用手工处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存货占用,资金过高、采购成本难以控制、成本计算工作量大。(2)由于缺少企业基础信息管理平台,验收、入库、领料等业务较为混乱。(3)车间物料浪费严重。车间物资消耗失控,造成大量浪费,虽然可以通过考核进行控制,但都是事后的反映,造成的浪费已经形成,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已经发生。(4)财务业务不集成,决策信息滞后。由于信息不集成,企业决策者只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报表,根本无法及时掌握企业的销售、成本、费用状况,并做出科学决策。
(二)案例公司实现目标一是完善计划管理体系,包括采购计划、备用品计划、费用计划;规范采购业务、安排备用品生产、实现对各项费用的控制。二是建立控制系统,包括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信息。按计划限额领料,直接材料按部门和成本对象归集和控制,及时准确核算产品成本。三是提高财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四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案例公司具体应用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进行采购业务处理。采购是该车辆厂供销处按计划计算出的物资供应计划,通过市场采购、加工定制等各种渠道,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的经济活动,采购业务的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生产处根据销售订单制定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系统根据分解检查处提供的有关材料定额资料以及生产处提供的生产计划,考虑现有库存情况,生成采购计划。通过系统,可以进行采购订单执行情况的监控,采购暂估情况的查询,采购结算情况分析,供应商存货成本分析;采购物资成本的自动计算并记账。 其次,进行销售业务处理。销售业务发生时,供销处在销售管理系统中录入销售发货单和销售发票,系统自动冲减库存系统的货物现存量;销售发货单审核后自动生成销售出库单传递给库存系统,库存系统为销售系统提供可用于销售的存货的现存量;财务部根据销售发票进行销售审核,系统根据审核后销售发票确认收入;销售出库单在库房审核后,传给存货核算系统;存货核算系统将计算出来的存货销售成本传递给销售系统。销售系统根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提供销售毛利分析等。 第三,进行存货管理业务处理。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为了反映和监督存货的收发、领退和保管情况,该车辆厂对其存货的采购以及收、发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对生产领料,基本全部采用限额领料单。每次领料都需要明确哪个车间领用,为哪个工作号的哪个车号领用,一方面用于部门业绩考核;另一方面便于产成品成本的计算。产成品、半成品、备品备件等的管理也需要通过表单进行严格的控制。 第四,进行存货核算业务处理。存货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其管理除了加强对物的核算外,还需加强对其占用资金的核算。以努力降低存货成本,减少存货资金占用,提高存货资金周转率。存货核算系统就是为满足该车辆厂这种管理需要而配备的,通过存货核算处理,可得到存货周转率的分析、ABc成本分析、实际库存资金的占用额与计划额之间的差额分析、不同期间或不同入库类别的存货的平均入库成本的统计分析等信息。
磅单是外部单位的印鉴,我们认为这是企业的一个重要风险点,因此决定从采购矿石的计量开始。经过实地审计调查,找出了问题的根由,针对该矿存在外购矿结算计量点外包、结算计量数据人为调整、计量管理职责不清、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等问题,对该矿分管计量的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疏于管理的行为严格考核,同时监督该单位对此项工作进行整改。改进采购流程中关键控制环节,防范舞弊风险。采购是腐败的高发领域。在采购审计中,我们重点关注采购计划编制依据的可靠性和采购计划审批程序、所列价格、所列数量和采购方式以及供货商选择的合理性。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采购流程中追加计划(加急计划)进行了重点跟踪,发现追加计划申报缺乏审核和控制,计划员有很大的决定权,可直接指定供货商将产品送达矿备件库,以电话的形式通知采购供应中心签订追加计划的补签合同。还进一步发现,作为加急事项采购回来的备件实际消耗很少,大部分都存放在车间并没有使用。由于对追加计划的申报和审批没有严格的管理流程和控制制度,相关部门对追加计划审核不严格,采购供应中心对于追加计划的采购流程实行例外原则,造成某些计划员可以利用管理漏洞和控制缺失自行操作,极易产生舞弊的风险。对此,审计部门提出了完善追加计划程序的建议。“沙”中淘“金”,对尾矿资源再利用工作进行积极引导和相应管理。尾矿是矿山企业在选矿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尾矿资源利用在各个矿山发展不均衡,有的矿山在回收,有的矿山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为了发掘其潜力,审计部要求矿业公司将尾矿再选回收项目在各个矿山推广应用,并制定出具体的利用方案、推进措施和管理办法。在审计部的监督与促进下,矿业公司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尾矿资源采取“榨干吃尽”的方式,对尾矿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回收,不仅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对尾矿再选也减少了尾矿排放,延长了尾矿库的使用时间,贯彻了国家的环保政策,是一举多得的好项目。这项计划的实施,年均可创效益达2000多万元。审计的做法是实实在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改善,并实现组织价值的增值。
内部审计在矿山企业转型发展中需突破创新
当前,内部审计改革创新着力的方向是:1.向评价公司治理程序转变。公司治理程序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治理程序是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通过适度授权,建立分层决策,实现出资人职责到位,下属单位依法享有经营自主经营权,有利于科学决策,权责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评价企业的公司章程、议事规则、决策权力分配等制度安排的有效性,揭示企业内部相关政策的执行以及存在的问题点,同时还应当对治理程序的完整性、有效性、合法性等做出评价。2.向评价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转变。内部审计应摆脱传统账项审计模式的束缚,逐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审计和经营管理审计的力度,并尝试开展专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以加强企业内部的基础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如果说以前的审计多是点和面的审计,那么开展内控审计则是系统性的、立体的审计,是对一家企业做出全面“体检”后的诊断,因而更容易达到风险评估和预警的目的。3.向信息化审计转变。随着审计理念的不断创新,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平台,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对生产经营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实现实时监控,内部审计在掌握更多信息的基础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提示的风险将会更准确,从而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可,并被相关管理部门和被监督企业的认同,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内部职能部门的理解。
对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审计实务;课程设计;任务驱动;案例教学
一、高职《审计实务》课程设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推行高职教育的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制度,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等。为此,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阶段分析法;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主要成果。
经课程开发与设计分析,传统的《审计学》教学理实脱节、工学结合不够、教学做融合不够,难以达到高职教改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开设学习情境与职业岗位对接,按审计岗位能力设计学习任务的《审计实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它的课程标准应当包括课程性质与定位、基本教学理念、设计思路与特色等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等课程目标;学习情境的构建与学习任务的设计等课程内容;教学考核方法、学时分配、师资要求、工作或实训条件、教学资源配置等实施与保障措施。
二、构建《审计实务》教学内容
1.构建《审计实务》学习情境
《审计实务》的学习情境应根据审计职业能力,基于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与审计准则为依据,按审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为内容进行构建。所以,学习情境应由认知审计职业、理解审计主体、掌握审计目标实现过程、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制作审计工作底稿、掌握风险导向审计测试流程、掌握货币资金审计、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掌握Excel审计技能等学习情境构成。
2.设计《审计实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多个学习任务构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把岗位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审计工作岗位技能的培养。设计方法是由专家将每个情境教学单元中的岗位能力进行技能解构,分解为关键审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消除重复与非必要的任务活动,按照教学规律加以分解与组合;梳理出为解决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并将其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所需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按照理实一体、教学做融合、任务引领、案例驱动等方法,进行序化与融合,将工作任务改造为学习任务。如,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由该循环活动的控制测试、交易实质性分析、交易细节测试、营业收入实质性测试、应收账款实质性测试等学习任务组成。所以,每个学习任务也是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理论与技能、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或工作案例的驱动,让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合于任务创建、案例研究、审计实务工作之中。
三、改进《审计实务》教学方法
《审计实务》课程应灵活运用理实一体的课堂讲解、任务导向、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做融合、讨论争鸣、教师示范、分组实践、角色扮演、仿真模拟等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1.理实一体教学
《审计实务》课程应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以最新法规、准则与理论为依据,将理论与实务融合,从工作任务的角度来阐述理论与知识、技能与技术,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典型审计案例,实施风险导向业务循环审计实务工作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兴趣与提高素质,掌握隐含在每个学习作任务中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将能力本位放在首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与务实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审计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习目标能力化。
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驱动法下,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审计职业对接,教学单元与审计实际工作任务对接,学习动机源自现实情境,学习过程参与真实的实践,在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任务、明确目标、融合知识与技能、学与用相结合。学习任务呈现后,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很强,带着任务去探索、思考、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定位学习目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情境创建、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知识、方法与技术,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再循序渐进并最终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工作任务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与成就感。
3.案例驱动教学
《审计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研讨中理解原理与原则等课程理论、掌握技术与方法等课程技能的一种方法。审计实务教学活动中,常用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驱动教学活动。
每个学习情境应有一个情境案例,它一般是国内外实际发生的著名的、经典的审计事件,其内容应当包括事件的背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实、审计过程、事件的影响或启示等内容。用于课前导入阐述基本原理、课中设疑组织讨论、课后延伸掌握教学内容。在审计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实证性案例与分析性案例,以讲故事、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用案例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审计理论知识。在审计实务教学环节,通过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问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事项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讨论与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与评讲,掌握审计理论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清洪.高职审计实务课程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5(01).